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2024-09-01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精选8篇)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1

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的家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人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她,我们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断的恶化。

地球为我们奉献了那么多,我们也应该回报地球一些东西。很简单,只有我们每个人少扔垃圾,少用一度电,少用一吨水……,我们就会减少很多二氧化碳排放,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会有那么多的人不愿意做,别看这些事很简单,但只要这样做,就能保护地球的环境!

我们经常在去商场里购物的时候,看到人们手里有很多塑料袋,塑料袋经过焚烧后会产生毒气!一个小小的塑料袋都能破坏环境,如果我们再不保护环境,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啊!另外,许多人浪费的纸张严重,这些纸张加起来能顶多少树木啊,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是保护大自然的卫士,是人类能生存在地球上的保证,请你们不要再浪费一些用树木造成的东西了,要植树造林呀!这样,人类世界必将美好!还有,很多河流被污染了,河面有很多被人类随手扔掉的垃圾。世界上的淡水少得让很多人都喝不到水,而咸水却很多,这都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地球不受污染。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如,节约用电和水、节省纸张、回收废纸、多种树、优先购买绿色食品、节约粮食等。同时,我们也要少做对环境有污染的行为,如,乱扔废电池、吃口香糖、焚烧秸杆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天空才会变得更明澈,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评语:文章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小事入手,揭示出了环境的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中可见小作者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另外,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有破有立,表现出了小作者自己的独特观点。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2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1.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派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了三个流派, 分别为“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流派”、“生物中心主义流派”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流派”。

(1) 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流派。该流派包括了以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为代表的“动物解放主义”和美国哲学家雷根为代表的“动物权利主义”, 他们主张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至动物, 动物应当享有与人平等的道德地位。

辛格作为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 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动物与我们人类之间并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 动物或多或少都有和我们人类相同的能力。无论动物的天性如何, 人类都应当去关心它, 如同关心我们自己一般。动物具有和我们同等的权益, 人类不应当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动物的利益, 避免成为物种歧视主义者。“把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伟大原则扩展应用到其他动物的生活中去, 把动物奴隶和人的奴隶都埋葬在历史的坟墓中”。

作为“动物权利主义”的代表, 美国哲学家雷根提出了“天赋价值”, 认为不仅仅我们人类有天赋价值, 动物也具有天赋价值, 动物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 它是独立存在的, 人类不能将它们当作工具来对待, 动物也享有和人类同样的获得尊重权利, 人类必须尊重动物们的天赋价值和它们的权利。

(2) 生物中心主义流派。“生物中心主义”流派包括了法国哲学家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以及他的继承者美国哲学家泰勒的“尊重自然界的伦理学”。该流派主张将道德的关怀扩展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有机体。

法国哲学家施韦兹作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 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主张将伦理学的范围扩展至所有的生物。他认为, 人类首先需要认识到敬畏生命, 不仅要敬畏自己的生命, 更要敬畏其他一切的生命。生命是神圣的, 生命之间是平等的, 没有等级之分的。不能以人类主观判断中价值的多或者少, 进而对其他生命进行区别对待。

作为施韦兹的继承者, 美国哲学家泰勒提出了“尊重自然界的伦理学”。泰勒认为,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中的生命, 自然界是一个无数生命有机体构成的整体, 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即天赋价值。人类与这些生命有机体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 不能以人类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 甚至是贬低其他生命来证明人类自身的优越性。此外, 泰勒还提出了人类在对待其他生命有机体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以及当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生命的利益产生矛盾时应遵守的原则。

(3) 生态中心主义流派。该流派包括了以莱奥博尔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和以A.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相较于之前的两种流派, 前者强调的是生命个体的权利与价值, 而“生态中心主义流派”更注重于整体性, 该流派主张将整个自然界都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

美国哲学家莱奥博尔德的“大地伦理学”首先提出了要扩展伦理学的研究范围。莱奥博尔德认为伦理学最初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着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现在应当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道德关怀扩展至自然界, 能够确保自然界持续存在的权利。其次, 莱奥博尔德认为伦认为, 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 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人类不能再以经济价值的尺度去衡量自然界, 要学会去尊重自然和热爱自然。

“深层生态学”由A.奈斯首次提出, 并由生态学家塞申斯与福克斯补充完成。“深层生态学”首先提出, 人类中心主义式的环境保护运动并不能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 因为其立足点是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 认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科技发展的落后造成的, 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弥补。“深层生态学”则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价值观念,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界的各类物种都具有内在价值, 即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在生态系统的关系中与我们人类是平等的, 我们人类只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

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流派当中, “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流派”与“生物中心主义流派”强调的是个体的权利和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流派”强调的是自然界整体的权利和价值。虽然这三个流派的某些观点有所不同, 但是基本的观点是一致的。

(1) 主张将道德的关怀扩展至所有生命体和自然界。在过去, 伦理学的研究仅限于人与人或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只用对人讲道德。但是人的行为还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中的生命紧密相关, 人的任何举动都会对它们造成好或坏的影响, 所以人类应当对它们负有直接的义务, 应当给予它们道德上的关心。

(2) 自然界和生命有机体具有内在价值。一直以来, 人类只用自身的价值标准去评价自然界与其他生命体。那么, 在这样的主观评价下, 它们只会具有工具价值。然而, 对自然界与生命体的价值评价, 只能以它们自身作为标准, 而不是以人类的标准。它们的价值是本身所固有的, 不是人类赋予它们的, 我们应当尊重与重视这样的内在价值。

(3) 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但具有特殊的作用。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 虽然人类是属于自然界中普通成员, 但是人类在中间却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 人类能够主动地去改造、适应以及修复自然界, 就像家里同辈们岁数最大的那位一样, 那么人类就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1)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 可以依靠科学技术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掠夺, 对自然环境进行任意的破坏。虽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 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异常、土地沙漠化等全球性问题, 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了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强调人类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 人类不能超越自然, 只能依赖于自然。当然, 人类需要发展, 就势必会再向大自然进行改造, 但是这种改造不是施暴, 必须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 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

(2) 注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 人们往往只以经济价值的尺度去衡量自然界, 而对自然界的开发也更多的是经济目的。这样的做法, 虽然创造了财富, 却毁灭了大量的没有经济的物种, 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看来, 任何物种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而这些价值没法用经济价值的尺度去衡量的, 任何物种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在价值还包括比如物种的多样性价值、生命价值等等。所以, 当我们再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不能再单单抱以经济目的, 要同时注重与保护自然的内在价值。

(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当下, 生态环境问题俨然成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过往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必须转变以我们人类自己为中心的观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我们需要将自身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立, 将对自然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统一起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的发展也必须与自然关系保持平衡, 所以我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遵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更要遵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互惠共生, 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 也是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自我反省与反思。它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首次将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还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虽然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还有一定的缺陷, 但是它的理论对于我们当下的环境保护事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摘要: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是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环境保护运动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生物中心,道德生命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6.

[2]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华夏出版社, 2002.6.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3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保护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71

生态公益林对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做好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概况及管护现状

1.1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概况

广西13家区直国有林场包括高峰林场、七坡林场、博白林场、南宁树木园、黄冕林场、钦廉林场、雅长林场、大桂山林场、三门江林场、六万林场、派阳山林场、东门林场、维都林场,是广西最坚强的生态保障,在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为当地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3家区直林场现有森林面积723万亩,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公益林面积124万亩,是全区森林资源和公益林的精华,是当地和全区生态的核心主体。仅高峰林场、七坡林场、南宁树木园就可为南宁市提高森林覆盖率两个百分点,是首府重要的“绿肺”。

1.2 生态公益林地管护现状

为了加强对生态公益林地的管护,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广西区直林场结合林场自身实际,将管护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将森林资源划分成为不同的责任区,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山头。并且制定公益林地管护奖惩制度,激发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益林地管护主要采取巡山为主的方式,在冬春季防火重点时期,采取清山检查的方式,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困境

2.1 公益林地比较分散,管护难度较大

在公益林地的规划和划定过程中,因为地理位置、地域条件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公益林地地块很分散,一般都呈点状或者线状分布,不能连片,不成规模。同时由于公益林地的性质,决定了公益林地大部分都处于山区,交通基础差,村民无经济来源,靠山吃山现象还很严重,公益林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时有发生,管护难度较大。

2.2 公益林地存在纠纷,难以进行调和

在森林资源调查时,由于工作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部分公益林尚存在权属争议、界限不清、属性混乱等问题,特别普遍和突出的是国有林场与周围村庄林地的权属争议,随着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渐提高,权属问题更成为争议和矛盾的热点、焦点,难以进行调和。同时,有争议的公益林地也因为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而成为个别不法分子偷采滥伐的目标。

2.3 公益林补偿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大

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除去日常管理、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道路日常维护、资源监测等费用外,林农实际得到的补偿更低,严重挫伤了林农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同时相关部门由于工作事务繁忙等原因,顾此失彼,对公益林的监管力度不大,没有一定的监管制度来约束,监管流于形式。

2.4 公益林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健全完善和可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促进公益林保护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目前的公益林保护发展中,仅仅依靠的是《森林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公益林管理办法》等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没有因地制宜,根据各个林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在保护工作中,缺乏依据和保障,特别是缺乏法律制度保护体系,导致护林员和行政执法队伍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执行力度不到位,执法无依据等现象。

3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对策

3.1 建立法律制度保护体系

公益林的保护仅仅靠护林员的管护是不行的,一些乱采滥伐者和毁林者,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要不断修订完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不断充实和加强公益林地执法队伍的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用法律制度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公益林地的保护,要让公益林地的保护成为一条带电的高压线,不法分子不去碰,也不敢碰。如果碰必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3.2 提升人们对公益林认知

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在公益林地交通路口设立宣传牌、监督岗、公示栏,在公益林区醒目位置设立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公益林相关知识等形式,让村民知道什么是生态公益林以及保护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详细向村民讲解生态公益林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升村民对公益林的认知程度。鼓励村民在保护生态公益林基础上,开展生态观光等服务,达到既保护生态公益林又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目的。

3.3 实现森林结构合理调整

生态公益林中天然林多,人工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要对林场现有公益林地树种和森林的林龄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然后结合林场实际,按照“适地适种”的原则,进行林分改造,增加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充分挖掘林地的潜力。主要是通过造、封、抚、引等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真正增强公益林地的生态防护效益。对于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频繁的林地,要依靠科学的力量,通过项目建设等方式加大投入,对宜林地进行全面造林,对灌木林进行乔木树种改造,对纯林进行林分改造和梯度经营,总之,要根据林龄和山势、自然环境等,实现森林结构的合理调整。

3.4 做好公益林的抚育管理

合理的抚育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的生长,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抚育过程中要遵循“留优去劣、留强去弱、分布均匀、疏密适度”的原则,幼林抚育主要采取割灌、定株、修枝、补植等措施,中林间伐是指以生态疏伐、景观疏伐为主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要按照公益林抚育标准作业,切实保证抚育作业质量,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为公益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3.5 建立公益林联防责任制

要充分调动国有林场内部职工爱林护林的热情,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他们对林区比较熟悉的优势,建立公益林联防责任制。要邀请林业公安等专业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护林知识培训和体能训练,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强的专业护林队伍,负责国有林场的护林工作。要形成定期巡逻制度,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重点巡逻,要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检查森林火灾隐患,维护林业管理秩序;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及时提交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确保公益林区内长治久安。

3.6 进行多元分类经营改革

由于广西区直林场改革不到位,财政保障等明显不足,与林场承担的生态建设任务极不适应,严重制约了林场健康发展和生态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2013年13家广西区直林场被确定为公益性拨款事业单位,解决了国有林场性质与功能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应逐渐加大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的投入力度,使生态公益林保护在资金上有保障,逐步完善生态公益林各项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

3.7 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公益林现在每年发挥的生态效益与获得的补偿存在巨大的差距,现行补偿标准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严重不匹配。特别是广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结束后,经营权放活,商品林地价值突显,经营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林农要求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高。要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力度,加大各级财政资金配套比例和力度,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强林农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地具有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具有开发森林旅游、进行国土保安等功能。生态公益林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千秋后代的事业,需要人们共同来关注,共同为此努力,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积雷.浅谈通什林场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热带林业,2013,(03).

[2]王建华,陈林森.东台市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4,(12).

[3]杨小燕.浅议林地资源保护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1).

有关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 篇4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 篇1

我的孩子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母亲——地球,你们知道吗?我曾因为眉清目秀,身体健康而被誉为“最美星球”,但是,就在前不久,“宇宙星球协会”突然取消了我的称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患了许多“疑难杂症”,早已命不久矣,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辗转难眠,拜访了很多“名医”,终于换来了一线生机——得知了病因。

疑难杂症之白血病。江河是我的血脉,那水自然是我的血液。可近年来,人们把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入江河,使江河里的水受到污染,也使我患上了白血病。

疑难杂症之皮肤病。由于水受到了污染,在太阳的照射下,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杀手”,会腐蚀植物,也会妨碍植物生长,再加上人们的滥砍乱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使我变得体无完肤。

疑难杂症之肺癌。热带雨林是我的肺,现在热带雨林急剧减少,我的整个空间的水循环减弱,导致我的肺功能不断下降。

疑难杂症之……。

孩子们,救救我吧!不要让我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了,还我一个眉清目秀的容颜,还我一个健康的体魄,孩子们,我是你们的家园,为了你们自己,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救救我吧!

我曾经是多么美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枝头嬉戏,鱼儿水中游乐,一年四季分明,而现在却不忍一睹,天空废气盖天,枝头小鸟忧伤悲鸣,河流小鱼不见踪影,水不再清,山不再绿。孩子们,为了你们自己的家园,救救我吧!

望:身体健康,早日清醒!

已经遍体鳞伤的母亲:地球

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 篇2

你是否听到,每天早上床头不是鸟儿婉转的歌声,而是汽车喇叭的尖叫;你是否看到,旅游途中树上挂满了白色的垃圾;你是否闻到,以前的新鲜空气变成了废气......

假如没有人类,天空会有现在从未有过的湛蓝。鸟儿一展歌喉,大片大片的植被给地球染上了绿色,动物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翠绿之中。

假如没有人类,就不会有汽车,不会有高楼,不会有噪音,也不会有灾害,更不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

假如没有人类,天地间会是多么美好。

假如没有人类,臭氧层就不会千仓百孔。

假如没有人类,地球就不会失去青春的容貌!

正因为有了人类,地球变得“混乱不堪”,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一步步靠近人类,大海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颜色。

人类啊,快停止吧!听,火山在呻吟,大地在摇晃,大海在哭叫,地球更是在流泪。停止吧,这场无声无息的毁灭。

人类啊你们应该好好思考:地球是干什么的?它是你们致富的渠道吗?它会一直忍受你们的胡作非为吗?总有一天它会生气,会咆哮,会怒吼!所以我们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少开车,最好走路

2、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

3、不乱扔垃圾

4、懂的节约

5、种植被

6、别制造噪音

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为了让地球露出微笑,从我做起,一切都是举手之劳!

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 篇3

天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将那一片又一片的林地照映得犹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XX,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奇,又叫人赞叹不已,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静静地仰头观赏夜空中的皎月与繁星。

虽然林地是那么美丽与富饶,但林地上的那些高高矮矮的树根,在林地上,看上去该是多么的突兀而又苍凉啊!

一天,兔妈妈和兔宝宝如往常一样,到林地里来玩耍。他们往常来到这里,林地上总是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而现如今,林地上那一棵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竟变成那一个个高矮不一的树根!这般荒凉的场景,不禁使兔妈妈和兔宝宝心生诧异。

“妈妈,妈妈,为什么昔日那么茂盛的树木,如今却变成这般模样呢?”兔宝宝忍不住问兔妈妈。

“宝宝,之所以林地如今这般荒凉,不复往日生机,就是因为人类在林地森林横行霸道,乱砍乱伐,把砍下的木材运走,留下数以万计的树根。宝宝啊,我们现在要从小事做起,保护林地,保护环境,千万不要学习这样的坏榜样……”兔妈妈眼含热泪,回答道。兔宝宝听后连连点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5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

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

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6亿t铝、4.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

。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

3、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

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

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

三、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6个方面入手:

1、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

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

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⑦建立无废工业区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6、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6

本次会议接收的所有论文将由IEEE出版,进入IEEE Xplore,并被EI全文核心检索,优秀论文将推荐到SCI期刊和其他国际期刊免费发表。

本次会议已经进入IEEE会议列表,会议ID为:19814。

会议网址:http://;isphep2012@gmail.com

联系电话:86-***

黄帝时代人类生存环境试探 篇7

新郑为黄帝古都,黄帝时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当属仰韶文化时期。“其绝对年代大体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炎帝8代共300多年,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黄帝10代约15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1]其地域主要以古代的中原地区为核心。这一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也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原地区跨入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天时、地利、人和是对黄帝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 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有容乃大的精神和辐射八方的气魄,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及其东南方平原的过渡地带。黄土高原西到乌鞘岭,东达嵩山、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及长城,南达秦岭,地形大势西北高东南低。这一区域以黄河为主线,辐集诸多河流。在嵩山以东,淮河流域的颍河、汝河中上游及其支流也都包括在该区域之内。严文明先生将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黄土丘陵,第二种是黄土塬,第三种是黄土川地。黄土塬以渭水以北发育最好,可分为三级,当地居民称为头道塬、二道塬和三道塬。黄土川地则是离河很近的冲积平原,是黄土地带最肥沃的地方。”[2]再加上黄土高原东南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带上的洪积冲积扇、台地和扇前洼地,在晚更新世时这一地区多种地貌单元围绕嵩山形成了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另一地貌特征, 包括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一些洼地部分除继续接纳沉淀积物,尚接纳大量的风积物,形成适宜耕作的黄土堆积。全新世期间,低洼地区接受的大量冲积物外,在河流两岸构成一级阶地。这种地貌格局极利于早期人类的生存。”[3]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特点是不易风化,保有大部分的矿物成分,粉砂质土壤质地均一疏松,以褐色土为主,具有垂直的纹理,有利于毛细现象的形成,可以把下层的肥力和水分带到地表, 形成特有的自行肥效,并具有黏化作用和耐旱、保墒诸优点,极有利于原始方式的开垦和农作物的浅种直播,有利于旱地粟作农业的发展。但由于高原地形的复杂及各地所受侵蚀程度的不同,使土壤结构和肥力不尽一致。一般川地和较低的塬面,还有浅山丘陵区的台地、阶地和盆地向平原过渡带上的侵蚀堆积平原, 海拔110~400米之间腐殖含量较高 , 团粒结构较好,肥力和持水积力较强,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良好温床。黄帝时期的仰韶文化甚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这样的河谷川地、丘陵盆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台地、阶地上,并逐渐向侵蚀堆积平原发展。重点区域有长城以南的河曲地带,从渭水源头到沁河河口,也包括晋南的汾河流域、黄河以南的灵宝区、三门峡渑池区及伊、洛河上游区的洛阳盆地区,其以东的郑州区及淮河流域的汝、颍河中上游区,仰韶文化聚落成团状密集分布。这些地区共有的特点是靠近水源、河流纵横、日照充足、土壤相对肥沃,进入暖温期雨量充沛,比较有利于居民的农耕生活。

据地质学家研究,距今约一万三千年时,全球性气候开始显著变暖,冰川后退,最后一次冰期已逐渐被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代替,华北包括黄河中游和淮河支流汝、颍河中上游地区成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带。贾兰坡先生说:“许多资料一致证明在全新世中期 (距今约8000~2500年前 )是全新世的高温时期 ,当时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很多, 阔叶林植物群落向北扩展,曾分布在蒙古高原。”[4]在黄土高原上,“当时渭水流域的植被, 虽以草本植物为主,但在半坡一带的下部,中生的十字花科、豆科占绝对优势,表明当时曾出现以十字花科为主的中生草原,气候温和湿润;上部耐旱的蒿菊和松为主的针叶树增多,气温变得温凉较干。又在半坡和姜寨遗址,均发现较多的水生香蒲和淡水藻类, 表明当时关中地区的降雨量和河水径流量较大, 气候可能比现代要湿润一些。从总体上看……气候温和半湿润,开始进入温暖期。”[5]由于气温进一步上升,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型中心聚落出现。7000± - 6000±a B.P.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遗址的密度大大超过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表明人口增加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据研究,姜寨一期文化发展房屋120座,其中地面木架构房子达60.8%, 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十分干燥,至少比现在潮湿。这些研究表明,炎黄时期的仰韶文化早期阶段, 环境与气候已具备发 展农业的 良好条件 。[6]6000±5000±B.P.进入仰韶文化的中、晚期,气温上升到全新世以来的最高点。“渭水流域的植被是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其间常有云杉、冷杉出现,表明有过短期的凉湿变化。但总体上看来,气候温暖湿润,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宜时期。”[7]所以这时较早期聚落增多,中心聚落更为扩大,生产技术有所进步,成为仰韶文化的繁荣期,亦与历史上的黄帝文化发展状况十分吻合。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黄帝文化遍及豫中、豫西、关中东部、晋南地区,它不仅融合了其他文化类型,而且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此后,又出现了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安半坡晚期类型, 晋南、豫西的西王村类型,豫中的秦王寨类型,豫北的大司空类型等。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 地面建筑已较普遍,居住面的防潮处理从早期的搅拌泥土,到中期的混合土或经火烧烤, 晚期则出现白灰居住面,这些措施的不断提高,使其防潮性进一步加强,这反映出气候较以前更为潮湿。仰韶文化中期兴起的庙底沟类型, 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最为良好的气候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进步,粮食的增加,人口的增多,氏族的不断繁衍分化、迁徙流动,以致影响到中原及其相邻地区。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居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8]这使得黄帝氏族不断壮大,扩展疆土,统一其他氏族,使原始社会进入一段稳定和谐的时期,为后来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豫西地区位于秦岭东延部分, 境内有伏牛山、熊耳山、崤山、外方山、邙山等。这一带崇山峻岭密布, 沟壑峡谷纵横, 地势高低错落,伊、洛、涧诸河穿流其间。这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址达300多处,分布范围较广,多集中在伊、洛、涧等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区。经发掘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下面都有马兰黄土, 裴李岗文化层堆积处的暗红色埋葬土下面的仰韶文化层多数是黄褐色和灰褐色的黄土层, 与上面细腻而较硬的埋葬土有较大的区别。[9]这一区域西起灵宝东到郑州,北起黄河南岸之邙山,南达外方山、伏牛山、熊耳山之北麓,东西360余公里,南北150余公里。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聚落多分布在近河流或水源的地方。据周昆叔先生的研究:“自一万年前全新世气候转暖 , 经过约2000年较不明显的变化后, 约距今8000年时,气候明显变暖湿,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的土壤化过程强烈地表现为形成褐红色顶层埋葬土,以棕壤与棕褐色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种沃土的形成为裴李岗、磁山、老官台文化农业兴起提供了耕作条件。褐红色顶层埋葬土形成的中期, 由于时值气候适宜的中期,土壤发育较好,促进了仰韶文化的大发展。”[10]由此看来,远古时代其气候环境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灵宝到郑州的数百里之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四个文化中心区。在嵩山东南及以东一带的颍、汝河上游地区,另外又形成一个文化中心区,之后便成为中原文明形成的核心区。沿黄河南岸一线为灵宝盆地区、三门峡地区、洛阳盆地区、郑州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区。三门峡、渑池区是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发现地。灵宝盆地居于豫西西端,与关中盆地相邻。这一区域以黄帝铸鼎而名载史册, 成为纪念黄帝的圣地之一。这一带仰韶聚落密布,据统计在铸鼎原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26处,平均15平方千米有1处, 其中10余处面积可达近百万、超百万、甚至二百余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毗邻而居。例如北阳平遗址,文化层厚2~3,米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 ;所见的房基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房基面均烧成青灰色,表面坚硬光滑。[11]2000~2001年 ,考古工作者对西坡遗址的发掘,发现3处蓄水设施和4座大型半地穴式房基,其中最大的一座(F105)整体面积516平方米 ,前有斜坡式门道,周有回廊,地坪涂染朱彩,建筑规模宏大而非常讲究,这样规格的建筑并非一座。[12]这些情况表明灵宝气候干湿温暖 ,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成为黄帝时期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和卷二十八《封禅书》中都有关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 《纲鉴易知录》卷一《五帝经·黄帝熊氏》条:“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说明在上古时期黄帝的大臣左彻就已建庙祭黄帝了, 或有可能左彻就是这一带黄帝氏族的大酋长。又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阌乡县志》, 汉武帝曾在铸鼎原建庙祭黄帝。说明西汉时这处祭祀黄帝的圣地就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而嗣后,历代都有修缮和拜祭活动。

灵宝盆地,亦即铸鼎原及其周围一带,南依秦岭,东西面与波澜起伏的黄土塬相接,北与黄河谷地相邻,呈依山傍水之势,湖水、沙河、黄河三河绕铸鼎原。所以,灵宝铸鼎原在黄帝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 除了有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暖湿适宜环境大背景外, 发达丰富的仰韶文化构成了铸鼎原地区黄帝氏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函谷大道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传播的通道, 其影响达半个中国,成为中国文化融合的先声,也为形成统一的早期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向平原过渡的郑州地区,通过对郑州大河村一、二期遗存所采孢粉的鉴定,认为“从各类孢粉数量看,以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数量较多, 占孢粉总数的53.7%,次为乔木植物花粉 ,蕨类植物孢子很少,占0.7%”,而其中又“草本花粉多于木本花粉; 在草本花粉中又多是中生或半湿生的乔本科花粉; 在木本花粉中几乎全是松属”。因此,“推测其时气候温和稍湿。”[13]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三、四期遗存中所采孢粉样品的鉴定:“当时木本植物孢粉占优势, 占孢粉总数的80%以上, 草本植物的孢粉只占10%左右。” [14]在木本植物中“属仍以松属花粉居多,但喜暖好湿的栎、榆、椴等阔叶物增加, 特别是在中部找到一粒毛榉属花粉及一粒破碎的今天只能生长在长江以南的水蕨属植物孢子,可知该段的气候比底部好,暖和湿润,气温能较今高2~3摄氏度”。[15]我们在颍河支流双洎河(古洧水)流域的环境调查中,曾对新郑市新村镇邓家剖面孢粉进行了分析, 其剖面第4层为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的地层,“标本XD-2(115~85㎝,5370±450a B.P.)以Pinus,Cramineae,Artemisia,Polypodiaceae,Bryphyta为主要孢粉带。组合中草本植物花粉与蕨类孢子含量相当,分别为5.0%~57.1%和24.3%~56.9%。木本植物花粉数量稍少一点,为12.3%~30.6%。草本植物花粉中数量较多的有乔木科、蒿属,还有一定的菊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等,蕨类孢子中数量含量较多的有水龙骨科、凤尾蕨,蕨属,藻类中有双星藻,环纹藻也有一定的含量,苔藓孢子含量较高,而且分布稳定; 木本植物中花粉数量较多的是松属,还有一些落叶栎类、杉类、柏科,有少量的榆属、椴属、榛属花粉,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也有出现”。[16]又对新密市曲梁乡柿园村仰韶文化遗址西剖面约4米沉积与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分析,其底部六层,年代在“950±45a B.P. 以上 , 结果表明 , 乔木花粉占绝对优势, 其中主要成分是松属 (Pinus), 占57%~66%”。这说明该处或附近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及其以后有一定面积的松林分布,而且距今5000多年及其 后有喜暖 的蕨类植 物里百(Hictioptetis)与凤尾蕨 (ptetis)的分布,全新世晚期冷杉属花粉可达25.3%, 表明气温—度强烈下降”。[17]从柿园西剖面的地层堆积情况看,在位于300厘米左右有下一层粉细沙层,此层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该层在仰韶文化层之上, 推测在仰韶文化的晚期以后, 阴雨连绵,气温下降,一度遭到洪水的袭击,数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整体迁移, 从此不再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新郑市是黄帝故里, 新密与新郑地域相邻, 也是黄帝及其氏族活动的核心地区之一。其西靠嵩山。嵩山系太古代以后经过若干次海陆变迁隆起形成的中山,为褶皱断块山,西起伊川、偃师两县之间,向东延伸到登封、禹县、新密、新郑,后没入黄淮平原。从这一带的古环境看,少典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首先在新郑发现,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也非常多,如程庄、交流寨、沙石咀、古城寨南、补国寨、李庄、柿园、古城村、马鞍河、王垌、崔府、高城岩、唐户、大朱庄、南李庄等近二十处之多。从地域分布看,人类自嵩山沿着双洎河及其支流主要在谷地基岩上流动, 河谷不易展宽,故少见一级阶地,或一级阶地狭窄。所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主要生活在河谷的二级阶地与黄土台地上。这个时期进入全新世高温期,气候更加温暖,雨量增加,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 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无霜期长,构成了气候的鲜明特点。植物群种多样化,数量急剧增加,沟谷林地大量出现,并在黄土母质、红土母质和河流冲积母质等成土母质多样壤沃土上耕作, 土地更加肥沃,为旱作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原地区跨入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仰韶文化博物馆模拟图

新郑、新密、登封一线又是黄河和淮河的分水岭。这一地区属于黄河水系的支流有狂河,源于嵩山西麓的君召乡,先入伊河,后入黄河。洧河源于登封唐庄乡塔北磨,流入新密、新郑境内叫双洎河(古称洧水),后入贾鲁河,为淮水支流。颍河是嵩山东南麓的较大支流,源于石道乡三过尧,流经禹州,后入淮。这些河流支流众多,从古至今四季水流不涸,河水流经的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较好,也很少见暴雨洪灾,所以河流泥沙量少,对灌溉极为有利,不仅农作物能相对高产,环境也植被茂密、山清水秀。这一情况上溯到距今约5000~6000年前后的水资源状况,可想而知自然会更好。

仰韶文化时期,也是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体现在聚落形态方面,首先是大型中心聚落形成并增多,城址的出现,社会分化突显,人们赖以栖身的住房建筑出现了重大变化,以往的圆形半地穴式住房建筑在这个时期逐渐消失,平地起建的长方形住房还有白灰面房基,夯打地面和用火烤的房屋地面普遍流行。例如新密沙石嘴遗址处于丘陵岗地的顶部,新郑古城村遗址位于台地的顶部,都有多层的白灰面房基出现。在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后庄王,荥阳青台、点军台,淅川下集、下王岗等遗址都发现有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房基,它不仅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发展,也应是适应自然和社会变化的结果。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原地区暖热多雨,地下水位升高,人们若继续住在地穴土坑里,不仅闷热而且潮湿,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环境迫使人们必须改善原来的居住条件, 来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

20年后人类怎样看电影 篇8

——《骇客帝国》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是从庄子、柏拉图等先贤就开始思考的问题。《骇客帝国》里所描写的情况是人类被机器统治,人类的感官被Matrix直接作用于脑神经进行模拟,使人类心甘情愿为机器做牛做马,这种情况让人类的自尊心很难接受。

不过模拟感官这种事情也并非只能伴随着苦难和强迫,也可以是一种享受。理科生出身,不仅是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业余程序员的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曾提到: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曾提出过一种“紧身衣”,专门用来虚拟现实,全身只要有两万个触点,穿上后就可以模拟身体的全部感受,再加上模拟视觉的3D眼镜,和模拟嗅觉的嗅觉瓶等,就可以创造完全可以乱真的虚拟世界——“迎面走来一个美女,你能感到轻风拂面,如果是不友好的美女,感受到的就是大耳刮子”。

最适于应用这种技术的显然是游戏。我们设想一下这种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怀念古典世界的人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世界里梦回唐朝,和李白对对诗;科幻迷们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中飞向太空,到木星找找黑石;登徒子们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中和各色只可远观的美女明星交朋友,坐而论道。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也描写过类似的模拟身体感官的游戏工具,小说里称之为“V装具”。三体组织用它来发展地下党员,今天这种东西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世界显然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近两年开始出现的体感游戏,你的一举一动直接体现在游戏的3D世界里,怎么看怎么像Matrix的雏形。

我一直不太看4D电影,因为技术太粗糙。不过,近期一时兴起看了一次所谓4D版的《钢铁侠3》,不由得又怀念起王小波描写的“紧身衣”来。

《钢铁侠》虽不是专为这种影院拍摄的电影,但放映起来也很搭调。除了座椅的震动、喷水等效果,最有趣的是座椅本身带有触点,当钢铁侠同学被打飞,重重摔到地上时,后背上的触点就会启动,噼里啪拉打在后背上,使你感受钢铁侠同学的战斗处境。虽然还不成熟的形式可能让一般观众觉得比较小儿科,可我却不禁小小激动,因为想到了这不就是盖茨的紧身衣吗?只不过盖茨设想的紧身衣有几万个触点,而所谓的4D影院座位只有十几个触点。顺便说一句,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小罗伯特·唐尼,正是穿着钢铁紧身衣战斗的。紧身衣外面的世界,通过信号传给了他的眼睛。

去参加过世博会的朋友都见识过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非主流电影银幕。在各种非主流的银幕中,我最喜欢的是球幕,因为球幕的画面可以完全超出人眼睛的视界,影像在人的四方上下,类似于三维空间,所以有极强的身临其境感,是IMAX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科技馆看过几次球幕电影,球幕电影因为银幕数太少,无法靠票房收回成本,所以只能拍摄一些成本比较低,以科普为主的短片,视觉上也比较简單。纵然如此,仍极为赏心悦目,比如在表现太空、原野等空旷移动镜头时,你感受到的不是银幕上的画面在动,而是自己的座椅在太空或者原野中飞行。想象一下,如果在这样的球幕上放一部《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科幻片,那绝对是科幻片迷们最幸福的事情了。

未来的电影会发展成什么样?球幕虽好,但把所有银幕都换成球幕,似乎也不太可能,成本太高,占地太大。而家庭影院则完全可能取代影院,通过3D头盔,在家享受到逼真广阔的视觉效果。而所谓的4D座椅也可以很轻易地搬回家,并最终发展成“紧身衣”或“V装具”。可以想象到那时,电影和游戏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电影通过家中的超级电脑直接付费下载,观众全副武装的进入3D世界,一定程度上从以往的电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有一句话说:“电影发明了之后,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还多。这是因为电影使人经历之前难以经历的人生,看到难以看到的世界。而20年后的电影,给人的生命延长的也许不再是三倍,而是三十倍、三百倍。谁知道?”

有人也许会想,这样的电影太强调感官刺激,会不会沦为电子游戏式的娱乐,而它的艺术性从此消亡?我觉得这是多虑了,就像当年卓别林和小津相信有声片会使电影艺术消亡一样。艺术家一样会从新的技术形式上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是艺术家自己也未想到的。

(本文编辑 谢宁)

上一篇:团结的蚂蚁搬食观察日记下一篇:客房预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