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精选9篇)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村委、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xx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全生产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综合协调,注重源头治理,突出整治重点,严格行政执法,强化措施落实,夯实安全基础,坚持标本兼治。
二、总体目标
继续深化整治,基本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环境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和素质;建立和完善安全环境管理制度,消除各类涉及企业的事故隐患;进一步落实安全环境责任制,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防范措施,提高防御能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持续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继而不发生环境事件。
三、组织领导
成立安全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科室人员为成员。各有关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监管职能,形成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企业监管机制,保证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专项治理的范围
专项治理的范围为全村各类小化工、小水泥等落后产能企业。
五、工作重点
(一)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加大安全环境投入。要求企业建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环境管理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条件。
(二)加强对企业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落实企业安全环境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环境工作的主线,积极组织开展辖区安全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环境管理与监督,着力构建安全环境生产长效机制。
(三)完善企业安全环境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做好企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各有关企业,要增强安全环境预警意识,建立生产安全环境预警机制。要根据制定的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加强对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提高企业的安全环境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督促企业加强员工安全环境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工作,规范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环境从业资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且做到持证上岗。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三级安全环境教育培训制度,深入开展“反三违”和向员工“安全环境技术交底”活动,从企业主体责任和管理规范入手,发动员工开展查身边隐患、“反三违”活动,实现从“要我安全环保”向“我要安全环保”转变。
六、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3月)
按照全村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整治的目标、重点、措施和要求,层层落实整治责任,全面部署发动。
(二)自查自纠阶段(20xx年4月—6月)
企业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按照整治工作的要求,进行对照自查,全面排查安全环境隐患,落实整改措施。6月底前完成自查情况和整改计划,并将自查情况和整改计划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上报村安监局。
(三)排查整治阶段(20xx年7月—8月)
组织有关人员全面排查企业的安全环境隐患,建立重大安全环境隐患台帐,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法开展整治,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对于存在重大隐患且一时无法整改到位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并报村安监局。
(四)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9月—12月)
从9月份开始,企业对安全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主要检查各单位整治的组织开展情况和整治目标的完成情况,特别是重大安全环境隐患的整改情况,并做好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2
城中村又叫“密集居民楼”,是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由于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无序,城中村内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建筑物密集杂乱,楼间距往往只有1~2米,呈现出“一线天”状况。城中村一般范围较大,建筑物以5~7层楼房为主,区内无线传播环境恶劣,信号衰减较大,低层弱覆盖现象比较普遍。城中村典型无线环境如图1所示。
由于城中村建筑密度高、间距极小,“握手楼”普遍,楼内还存在“楼中楼”、“墙中墙”、“房中房”等复杂建筑结构,城中村成为目前无线网络覆盖的难点之一,城中村覆盖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无线信号衰减严重,低层普遍存在弱覆盖甚至无网络情况,通话质量差;
(2)城中村内私装直放站较多,上行干扰严重;
(3)城中村房屋密集,人口集中,移动通信业务需求大,但网络弱覆盖问题普遍,矛盾突出,容易形成客户投诉热点;
(4)城中村农民房承重能力不高,很难通过建设铁塔或升高架来提升天线挂高改善覆盖。
2 城中村覆盖思路
结合城中村的无线传播环境特点与实际规划施工经验,我们从覆盖模式、信源及设备选择两方面来介绍城中村常见的覆盖思路。
2.1 覆盖模式
目前城中村的覆盖主要有大站覆盖、平行分布系统覆盖、垂直分布系统覆盖这三种覆盖模式。在实际网络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据城中村的传播环境、物业选址、施工难度等情况,通常需要综合采用上述三种覆盖模式解决网络覆盖遇到的实际问题。
(1)大站覆盖
大站覆盖即传统室外宏基站覆盖,是通过在城中村内部或周边选取合适位置架设室外基站实现城中村的覆盖。大站覆盖可以有效解决城中村区域内中高层的大部分信号覆盖,解决30~50米覆盖半径区域内低层的信号覆盖。但是,由于城中村建筑密集、内部间隔多、无线信号衰减大等原因,在离大站较远的中低层区域普遍存在弱信号甚至无覆盖的情况。由于仅通过大站实现城中村的全覆盖会使基站数量大幅上升,代价过大,一般不采用。大站覆盖模式一般适用于小型城中村的全面覆盖,或者实现大、中型城中村的基本覆盖。
(2)平行分布系统覆盖
平行分布系统覆盖,是将传统的分布系统引入城中村,通过馈线和天线的室外分布系统,将单点信号引入城中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中村覆盖的一种方式。平行分布系统覆盖的优点是覆盖信号可以深入到城中村的每个角落,整体造价相对较低。缺点是需要对整个城中村覆盖区域施工,物业协调困难;主干路由传输主体信号,一旦被破坏将导致大片区域无覆盖。平行分布系统覆盖是目前城中村覆盖最有效的一种技术手段,适用于整个城中村的全覆盖方案。
(3)垂直分布系统覆盖
垂直分布系统覆盖综合了大站覆盖与平行分布系统的特点,通过划整为零的策略,将城中村分为若干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选择1栋楼,根据楼宇高度在高、中、低层布放天线,实现垂直立体覆盖。垂直分布系统覆盖需要在若干相邻的小区域中选择中间的一个为母区域,并以微蜂窝作为信源,而其它周边子区域则通过直放站放大母区域的信号,实现对整片城中村的覆盖。
垂直分布系统可以深入覆盖城中村的每个角落,施工区域灵活,针对投诉点可以降低物业选址困难。但垂直分布系统建设费用较高,另外,如采用直放站将引入一定的网络干扰,因此一般只适用于小范围区域内全面覆盖。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大站+室外分布系统”模式,以平行分布系统为主,以垂直分布系统为辅,互为补充,共同解决城中村的覆盖问题。
2.2 信源及设备选择
城中村无线网络覆盖目前主要采用室外宏蜂窝基站和室外分布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室外宏蜂窝主要解决城中村高中层区域的信号覆盖。但是由于业主协调、站址获取等原因,宏蜂窝基站的建设难度较大,同时,由于通过天线调整、加大功率等宏基站常用的优化手段很难解决城中村低层区域弱覆盖问题,因此需要引入室外(水平+垂直)分布系统实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
在信源选择上,如果仅针对城中村小范围弱信号区进行补充覆盖,一般可直接耦合已有宏蜂窝基站信号;如果弱覆盖区面积较大、话务量较大,为避免信道拥塞,可考虑采用新建信源的方法。在信源设备方面,由于传统直放站在大输出功率下易引起自激,干放数量增加时会导致底噪提升,建议在城中村覆盖中少用。而数字射频拉远系统GRRU具有时延校正功能,在相同覆盖范围的情况下,上行增益比模拟光纤直放站小很多,能有效控制噪声电平,更适合在城中村覆盖中应用。RBS6601 MU+RRUS是爱立信推出的分布式覆盖产品,具有集成度高、干扰控制好、安装条件要求低、组网灵活等优点,也非常适用于城中村场景的覆盖。GRRU光纤拉远和MU+RRUS的连接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
3 室外分布系统设计原则
3.1 设备输出功率
GRRU与RBS6601的最大输出功率均为60W,约48dBm。设备的输出功率与载波数有关,根据工程经验,一般每增加2载波按减少3dBm来计算设备输出功率。
天线密度估算
无线信号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f为系统工作频率,d为收发天线间距离;
对于GSM系统,f取900MHz,则Ls与d之间的关系为:
GSM系统的传播损耗Lt为:
Lt=Ls+墙体遮挡损耗+多路径损耗+人体损耗
而边缘场强P=天线口功率Pt+天线增益Gt-Lt
由于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一般采用低增益的鞭状天线或对数周期天线。对于鞭状天线,其增益一般为3dB。对于城中村场景,墙体遮挡损耗为40dB (按信号穿透两面墙的极端情况考虑),多路径损耗为5dB,人体损耗为3dB;根据相关覆盖设计规范,GSM900的边缘场强为-90dBm,GSM900的天线口功率为10dBm,则GSM900的空间损耗Ls=55dB。由前表可以看出,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的天线间距约为15m。对于对数周期天线,其增益较大,一般为8dB,天线的覆盖距离接近30m。在布放天线时,宜结合具体环境对参数适当调整,合理取定天线密度。
3.3 天线布放
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的射频单元根据分布系统设计拉远到城中村的各个角落。分布系统天线使用以多天线、小功率、多点覆盖为原则。为降低居民的敏感,天线一般选用增益较低的全向鞭状天线或定向周期对数天线。建设时需考虑信号的泄露问题,避免与村周边基站信号相互干扰。
室外分布系统天线布放方式最常见的是单层天线布放方式(见图4),对于部分较高的楼层,也可采用双层天线布放方式(见图5)或垂直天线布放方式(见图6)。
对于五层左右的楼宇一般采用单层天线覆盖低层,天线挂高离地5米左右;对于八层以上的楼宇可采用双层天线方式覆盖中低层,上层天线装在离地10~12米的楼宇外墙上;个别特殊的小区域覆盖,可采用垂直天线布放方式,用板状小天线从楼顶附近向下覆盖,这种方式应注意天线覆盖范围的控制。
城中村分布系统天线安装时,不能正对私装直放站的八木天线,以避免对分布系统产生干扰,对分布系统天线附近发现的私装直放站应进行拆除。
3.4 容量估算
容量估算是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载波资源配置的依据,常见的估算方法如下:
(1)小区忙时综合话务量(Erl)=忙时综合话务量密度(Erl/平方米)×小区覆盖面积(平方米)
其中:忙时综合话务密度可参考现网络话务统计取定,如某地区典型的城中村忙时综合话务密度为0.005Erl/平方米;
(2)根据无线利用率规划值,得到:
小区容量(Erl)=小区忙时综合话务量(Erl)/无线利用率
(3)通过修正爱尔兰表可得小区容量对应的载波数,即小区的载波配置需求。
3.5 近端设备安装
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中,无论是GRRU的近端机DAU和远端机DRU之间,还是RBS6601的MU和RRUS之间,都是通过光纤来连接的,一般建议把近端设备DAU或MU安装在现有室外宏蜂窝基站机房或者中心机房内。如现有机房的位置空间、电源或传输等配套资源预留充足,近端设备应优先安装在现有机房内,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和降低成本。另外,也可安装在其他中心机房内,以提高光纤设备或光缆干道的利用率,减少配套建设和物业协调工作量,同样可达到加快建网速度、节省配套和传输投资的目的。
4 切换设置
在城中村覆盖中,中高层由室外宏基站覆盖,低层由室外分布系统覆盖,应合理规划小区划分,做好切换带设置,控制信号泄漏和乒乓切换。
(1)小区切换带建议选在村内绿化地、河流、人流少的巷道等低话务区域;
(2)村内室外分布系统天线一般不正对干道,以避免与室外宏站的强信号重叠导致频繁切换;分布系统的切换带可设置在一些人流较少的小巷内,两个小区背向安装,用天线后瓣覆盖切换区域;
(3)宏基站覆盖范围附近的小片弱信号区域,通过耦合宏基站信号或增加小功率干放方式进行补覆盖的,仍为同一小区,不改变邻区设置仍可正常切换;
(4)对于新建的独立小区,由于其覆盖范围较广,应优化与周边小区的相邻关系,避免大量切换掉话;
(5)室外分布系统天线泄漏在城中村外围道路上的信号强、范围小,经过的汽车如切入这些小区容易掉话,通常可考虑对分布系统小区的PT参数进行适当设置,确保汽车以正常速度经过城中村周边区域时不切入城中村小区,避免切换掉话。
5 泄漏控制
信号泄漏会引起频率干扰、频繁切换、浪费系统资源等问题。城中村室外分布系统的天线布放于室外,信号泄漏多出现在干道上,一般应通过天线选型、安放位置、安装高度等手段控制分布系统天线的覆盖范围。应合理划分小区,使切换和泄漏区域尽量落在村内的绿化地、河流、人流少的巷道等低话务区域,降低信号泄漏的影响。对于城中村边界区域,可以采用方向性较好的对数周期天线,使所有边界天线方向朝向村内,并灵活运用遮挡物,减少天线后瓣信号外泄,与外围基站产生干扰。
6 结束语
城中村由于其特殊的传播环境成为无线覆盖的一大难题。本文从覆盖模式、信源及设备选择两方面对城中村常见的覆盖思路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目前城中村覆盖中最有效的室外分布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详细说明,并对城中村覆盖小区的切换设置与信号泄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城中村覆盖需要充分考虑物业选址、设备选型、传输配套资源、参数设置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种建设手段和技术方案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啜刚王文博常永宇全庆一.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京信GRRU产品资料.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3
摘 要: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玉龙县白沙村传统村落是纳西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然而白沙村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该地区进行方案设计,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将项目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及村民身心健康,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污水;垃圾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7000年文明农耕史,在全国各个区域遍布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古村落。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急速退化的现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个乡镇(办事处)102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玉龙县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玉龙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白沙村隶属玉龙县白沙镇,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着生态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传统村落,改善项目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为行政村,辖兴都村、岩脚村、忠义村、三元村、街尾村、新文村6个自然村(其中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四个自然村位置相连,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 千米。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五花石板路、水泥路为主。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本项目区域范围为南起新文村,北至三元村,东北向太平村与白沙完小齐平以南,东边以束白公路为界,西边以岩脚村紧邻山体等高线为界,西南向包括兴都村。
1.2 自然环境概况
白沙村所在地为平坝区,周边多为平整的农田,源自玉龙雪山融水的青龙河从村落西面蜿蜒流过,是当地重要用水供给河流。白沙村西面紧邻山体,地势较陡峭,山体自然风貌保留较好。白沙村紧邻玉龙雪山,项目区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白沙村河流流入青龙河,属漱河流域,金沙江水系。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白沙村委会,属于坝区。 国土面积12.90平方公里,海拔2430.00米,年平均气温8.90℃,年降水量935.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5565.00亩,其中人均耕地3.70亩;有林地16286.0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户,有乡村人口162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人,劳动力8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见表1)。
2 项目区传统村落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区环境现状查看,白沙村饮水为自来水厂供应,设施完善,家家户户通有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部门定期检测均合格,且水源点已做保护,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2.2 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分析
据现场查看,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石板路。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涉及1622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3153.68t/a,主要污染物有COD 10.89t/a、TN 1.26t/a、TP 0.24t/a。项目区村庄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分布集中,古街排水已经统一规划,主干道上已经建有污水收集沟,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但次干道的污水收集沟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收集率,需另增设污水收集设施。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距古街较远,污水不能纳入古街的城镇污水管网,村内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村内环境造成污染,需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对收集后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村民生活习惯基本相同,自来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洗浴等。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规定,Ⅱ类区域(亚热带)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生活用水定额为60~85L/(人·d)。白沙村位于坝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平均用水量约为70L/(人·d),污水转化系数取0.8。污水收集率按60%计算。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按23.00g/人·d、2.56g/人·d和0.51g/人·d计。
2.3 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目前白沙村无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其现状表现在如下几点:
2.3.1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有所增加,种类增多。
2.3.2 村民家中户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不够清楚,村庄内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产生的垃圾堆放地零散,不集中,部分村民垃圾乱丢至附近沟渠,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2.3.3 虽然村中已经有拖拉机清运车清运垃圾,但清运不及时,不能定时定点相结合收集运输。
根据现场勘察及参考相关资料,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取0.6kg/人·d,参照相关文献,另参《全国总量核算技术方法》,垃圾回收率为15%,垃圾中污染物溶出率约15%,取样垃圾中含有机成分的量为10%,含N量0.5%,含P量0.2%,
2.3.4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粪便处理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村民饲养的畜禽不多,大都自行沤肥处置,不外排,故本项目不再考虑畜禽养殖污染。
综合以上污染现状分析,项目区总污染负荷排放量见表2。
通过上表分析可看出,COD、TN、TP三个污染物指标中,COD、TN、TP对生活污水污染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活垃圾。根据项目区实际调查情况,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村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从源头削减村庄污染源,减少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应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3 项目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结合项目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本方案,切实解决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项目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解决村庄垃圾污染问题。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3.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结合该村落内现有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古街次干道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需新建村落污水收集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将村落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场地进行集中处理。
3.1.1 污水的收集 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拟采用截污沟的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地势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村庄地形,将污水引至村落较低点,在较大的环境容量下进行处理净化,这样不仅实现了污水收集的无动力运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
3.1.2 污水的处理 由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好、地形条件不复杂、污水适宜集中收集,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可利用土地等,综合考虑各处置工艺的适用性、经济性、进水水质情况、出水水质要求以及考虑未来工艺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及改扩建成本,长远考虑,拟选用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处理污水,采用的塘化处理系统组合工艺为: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主要工程设计参数见表3。
3.2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根据当地情况,由于白沙村村庄城镇化程度较高、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采用“户分类 、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房暂存)、乡镇运输处置”的模式。村庄每个村民每户首先把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沤然后还田,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村民自觉地放入垃圾桶中,村庄公共场所垃圾桶由村庄指派专人每天清扫;清扫后集中收集在垃圾房中,每周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垃圾房中的垃圾进行清运。根据地势地形条件,在乡镇选择适宜的位置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周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置。
4 整治方案工程量及结论
根据该地区环境现状及方案论证,白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方案结论如下。
4.1 项目区现有的污水排放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但是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项目区将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4.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
4.3 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愿意在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房,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垃圾清运车定期收运至集中点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为解决好项目区垃圾污染问题,项目区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清运、村集中处理”的模式治理项目区垃圾。
4.4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
4.4.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截污沟:0.4m×0.6m的300m,0.3m×0.3m的1000m,新建白沙村污水处理系统(40m3/d)1座。
4.4.2 村落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程:新建垃圾房(8m3)3座,垃圾桶(60L)150只,并配套垃圾减量化设施1套,户用垃圾桶406个,保洁工具6套。
通过对本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量见表4。
4.5 主要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为COD:12.15t/a、TN:0.86t/a、TP:0.23t/a。
白沙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能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能改善村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协调农村生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该村形象,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文件的通知(云环发[2013]130号).
[2]《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云环通[2011]64号).
[3]《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42—2008.
[9]《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4
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镇(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四清四改四化(清垃圾、清杂草、清路障、清淤泥,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卫生洁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工作为切入点,积极行动起来,改善乡村环境。通过建立农村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保持农村面貌整洁,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扎实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整治内容和标准
(一)主要整治内容
1、集镇和村组环境卫生整治。针对村镇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物品乱放、棚舍乱搭、杆线乱拉、墙体乱涂、柴草乱堆、禽畜乱跑等现象,从“四清四改四化”工作入手,组织开展集镇和村组环境卫生整治,清洁家园、田园和水源。加强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建设,搞好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组织单位和居民,实行门前三包(包净化、包美化、包秩序),做好自家庭院及承包土地的清洁工作,清除垃圾、白色污染等污染物,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农村集贸市场整治。重点整治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的卫生状况,加大对市场占道经营、随意堆放货物的整治力度,落实“门前三包”,保持市场环境整洁、经营有序。
3、公路交通沿线整治。对县(市、区)、镇(乡)、村所有交通公路两侧,集中整治公路旁乱倒垃圾、穿集镇路段骑路市场、公路两侧废旧物回收场、公路两侧污水等四大顽疾,保障交通畅通。
(二)整治工作测评标准:具体见附件。
三、整治区域。
全市范围内,重点整治交通公路两侧,集镇,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和招商引资项目区周边村镇(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整治时间
20xx年3月至4月,分四个阶段推进:
1、宣传发动阶段(3月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2、突击整治阶段(3月)。各地按“突击月”活动要求,结合实际,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全市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集中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
3.检查阶段(3月下旬-4月上旬)。各县、市、区先组织开展自查,随后市新农办将组织检查评比,通报检查结果。
4、跟踪推进阶段(4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媒体跟踪,组织督办整改。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镇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副市长刘飞跃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农委、交通局、市城管执法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工作措施落实,确保抓出成效。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责任在县(市、区),任务在乡镇,主体在村。各县、市、区也要成立镇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组织,层层落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集中时间打攻坚战,确保村容镇貌有明显改观。
(二)制定方案,整体推进。各县、市、区要抓紧制定镇(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六个明确,即明确目标、组织机构、范围、任务、内容(!)和措施,分解各项目标任务,排出工作时间表,认真组织实施推进,确保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和标语、横幅、宣传栏等作用,开展专题宣传,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大造声势,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各地要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实行政府投入一点、项目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建立政府引导、自筹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镇(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建立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镇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农民、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广泛参与,发挥村民理事会等作用,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服务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5
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
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是关系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推进乌龙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各项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村在辖区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为进一步巩固乌龙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各项成果,结合我村实际,认真总结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生态村创建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为平台,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村容整洁,创建生态文明村,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及村庄品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为契机,扎实推进乌龙村生态环境改造工程,使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得到明显改观;加
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巩固深化我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绿化。主要是绿化村庄,加大村旁、路旁、屋旁、河渠旁“四旁”绿化力度,真正做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二)净化。主要是清理柴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解决脏乱差现象突出、卫生死角普遍存在、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的问题,消除影响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的“顽症”,达到柴垛归位、污水归池、禽畜归圈、垃圾归点的“四归”目标。
(三)硬化。主要是做到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主要街道宽阔平整,铺设柏油路或混凝土路面,无断板、坑洞、露骨等损坏类型,次要街道铺设砖块或碾压平整。街道两侧、房前屋后要砌筑排水暗沟或明沟,交叉路口设置过街管涵。
(四)美化。主要是房屋墙面粉刷整洁,无乱涂乱画。整合村庄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建设小型花园或休闲绿地。扩挖、清理、衬砌坑塘、河道,建设生态水景区。配套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五)亮化。主要是做到村内主要街道合理布置安装路灯,方便出行,力争达到“路延伸到那里,路灯就亮到哪里”,改善村民夜间出行条件。有条件的村在主要街道、重要标志物、村民活动场所实施塑造夜间形象的亮化工程。
四、基本原则
(一)村委会主导,全民参与。在村委会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然村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的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同时加大对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要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系统地规划建设农村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体系,以村组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安排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三)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对条件好的个别自然村重点投入整治工作,示范成功后逐步普及全村辖区,使整治工作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纵深推进加强,整治标准提升。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组织村组干部及党员同志认真学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精神,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做好开展综合整治的各项准备工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组建一支专业卫生清洁队,建设适量垃圾收集点;三是结合本村实际,制
定出农村环境卫生集中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方案;四是村两委进行责任分解,制定出包片、包街方案。
(二)整治创建阶段。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在村辖区内掀起集中整治创建的热潮。集中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村内外乱放的垃圾,做到不留死角死面。认真落实生态创建具体工作。
(三)建章立制阶段。在集中整治创建的基础上,建立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长效机制。基本要求是:一是农户对门前卫生负责,每日定时清扫;二是卫生清洁队负责主要街道的清扫和农户门前垃圾的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存放池集中存放;三是每隔一定时间,卫生清洁队对存放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定点填埋。积极建立符合本村实际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村规民约。
六、推进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村两委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把乌龙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加强管理,强化指导。各村小组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积极会同上
级有关部门进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和卫生村建设进程。
(三)加强投入,规范建设。要切实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村庄生态环境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上级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和卫生村建设的质量。
(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通过门前“三包”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养成人人“讲卫生、爱家园”的自觉行为,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五)抓好长效机制。坚持整治与管护并重,在开展整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和生态创建长效机制的建设。村内必须长期有一只清扫保洁人员队伍,对村辖区生活垃圾及时处理;设立专、兼职的卫生保洁员、林木管护员和器材管理员等,加强农村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行为;普遍建立“门前三包、分区包干”的长效保洁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巩固整治成效;采
取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工作要求
(一)将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全体村组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工作,并且在村内大力宣传,让广大村民也知道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深远意义,让其也加入到建设的队伍中来,对于在工作中出现失职、渎职、造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延误的个人,将严肃处理。
(二)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主要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为目标。
(三)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上报到村委会,由村委会领导小组商议解决,无法自行解决的上报到上级领导处,请上级领导给予解决。
乌龙村委会
创业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好新时期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切实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群众的健康水平,持续、有效地推进农村卫生城市化管理进程,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经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眼点,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创建各级卫生村为载体,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力度,紧密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瞄准弱点,破解难点,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用三年时间使我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村容整洁、清除白色垃圾为主要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其他工作,通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得以明显改善。村环卫基础设施、环卫保洁队伍、环卫制度与措施配套健全,村容貌整洁,路面平整完好,排水系统畅通,垃圾定期理清,柴草堆放整齐,畜禽圈养,户厕清洁卫生,室内环境洁净,个人卫生良好。
三、工作标准要求
(一)村委会处驻地卫生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道路及人行道硬化率分别在100%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实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驻地厕所保持清洁卫生。室内室外配备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管理状态。
2、环境卫生管理。配有环卫队伍和专业管理制度,清扫保洁覆盖率在100%以上;加强垃圾清运管理,达到日产日清。
3、环境绿化美化。主要道路建有绿带和行道树,并配置整齐、美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绿地。
4、办公室内部卫生管理。卫生管理责任区明确,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室内卫生整洁,设有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内卫生
1、基础条件。村庄规划整齐;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设有足够的垃圾容器,无垃圾暴露存放;卫生户厕普及率在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绿化美化。主要村道绿带、行道树整齐美观,管理到位。
3、环境卫生。设专人负责村庄道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垃圾定期清理;村内无“三大堆”,无白色垃圾,村外“三大堆”隐蔽集中放置。
(三)加大宣传
健康教育。按照《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要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卫生知识讲座,通过新闻媒体、固定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普及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预防知识,提高群众参与综合整治活动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提高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还较为突出。群众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设施相对滞后,还存在部分垃圾随意处理,环卫设施不配套,白色污染不断蔓延的现象。有的村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排水渠道不畅,环境卫生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既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要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开展工作。
(二)切实加强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并精心组织开展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村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要把整治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建立责任网络体系,为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三)切实加大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难点问题、敏感问题多,且时间长、工作量大。为此,村将不间断的思想和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有效的宣传形式,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整治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使整治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及时宣传和推广一些好经验、一批好的家庭卫生户。同时,要全力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推动整个整治活动不断健康深入地发展。
(四)切实把握整治工作的重点,突出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基础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效果出发,突出整治的重点,解决问题的难点,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逐步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在硬件建设上,着重解决基础设施配套,一是在村交通便捷处放置垃圾箱,解决垃圾无处可倒或暴露存放问题;二是严格做到生活垃圾进垃圾场处置,解决垃圾随意处置和垃圾“围村”现象;三是配备必要的垃圾运输车辆,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四是整修道路、硬化户道,畅通排水渠道,解决群众出行的问题。
在软件建设上,要从完善管理机制入手,建管村环境整治工作监督组,定期对村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排查,在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教育、文明意识与卫生习惯养成、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一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切实强化整治工作的督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圆满成效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任务繁重,为确保整治工作广泛、持久地开展及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在上级检查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措施,以确保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村将组织村督察组定期按照市委部置的标准,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督察,结合上级政府的督察,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体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圆满成效。
创业村村委会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篇7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
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hm2,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在编制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对该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探讨和尝试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遗产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两种方法。该保护方案项目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
2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常被看作两个不可协调的对立面,不少人认为遗产保护一定会阻碍开发建设,而开发建设势必损毁建筑遗产。这样的片面观点是由采用单一保护方式的惯性思维所致。因此,确定采用合理的遗产保护方式,是解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尤其是文物建筑)应采用原址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历史信息,减少城中村改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然而城中村内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遗产主要是分布较分散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保存尚属完整但价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动。若对村内所有传统风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护方法,不仅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甚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而且会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东漖村这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周边地面标高大幅抬高,对保护极为不利。
由于防洪排涝等要求,改造过程中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面标高,都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东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标高相差约2m,致使原址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处于地平面以下,不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更面临水浸、潮湿和通风不畅之患,对保护极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仅造价高,而且会丧失部分原址的价值和意义。
2.2改造后分布零散,历史环境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比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零星分布在现代高层建筑群中,完全丧失其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有悖遗产保护的初衷。虽然周边高层建筑群可以做一些迁就、协调的设计,但高层与低层、新与旧之间的反差强烈,不可能再现传统风貌建筑的历史环境。
2.3单体建筑规模较小,难以充分利用。
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类型较少,以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类民居建筑单体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遗产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原则上建筑遗产属不可移动的都应该进行原址保护。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观原因难以实现原址保护。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采用迁移保护的方式,将零散的、地标价值不高的传统风貌建筑迁移到适宜的地点加以保护利用。
迁移保护方式可以基本解决上述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建筑的遗产价值,技术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使其变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内所有建筑遗产都可以采取迁移保护的方式,需要根据建筑遗产价值的高低、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原址保护或迁移保护的方式。通常优先采用原址保护,适当考虑迁移保护,最大限度保证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保护方式之前,应先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判断其是否合适采用迁移保护。价值评估主要从城中村内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情况、历史风貌、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越应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反之则可考虑迁移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较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遗址等地理位置类的其他建筑遗产,应实施原址保护。名木古树迁移后往往难以保证存活,亦属原址保护对象范畴。而对于自身质量较差、历史价值较低但能反映一段时期历史风貌的建筑遗产,则可考虑采用迁移保护。
东漖村有两处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两者在村中地位较高,选址讲究,整体保存完好,故应尽可能维持建筑现状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除文物建筑外,村内建筑遗产还包括传统风貌建筑和若干传统老建筑,建筑类型以三间两廊民居为主,且都存在基本损毁和被改建的情况,价值相对较低,采用迁移的保护方式对遗产自身影响较小,迁移后集中保护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街区,有利于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重塑(图2~4)。
4迁移保护应划定重点保护部位
迁移的方法有整体迁移和拆迁两种类型,整体迁移工程量大,费用高且周期长,适合技术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拆迁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和遗产价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费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较全面的修缮,如广州小蓬仙馆。东漖村项目中的风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迁的方式。然而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一定程度伤害到遗产自身,因此,实施迁移保护应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保护其重点部位。
重点保护部位的划分是为了使复建建筑更具真实性,故凡是能反映传统建筑风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应属于重点保护部位的范畴,例如民居的山墙灰塑、墀头、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别从装饰题材和建筑选材上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应予以重点保护(图5)。
在技术上,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部位在拆迁时需采用整体搬迁的施工技术,避免将其切割划分成更小的迁移单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部位或构件,亦可把其附属部分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确保重点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墙灰塑的保护,应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砖墙部分看作整体,一并搬迁。而其他必须分解搬迁的部分,分解边界与重点保留部位的保留边界间须留下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重点保留对象得到完整保护。优先保护重点部位,其余能保尽保。
5结语
以东漖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的保护方式。采用单一的原址保护方式或全部迁移保护皆非良策,将两者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出路。
应先对城中村的建筑进行摸查并做价值评估,优先采用原址保护,并结合迁移保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迁移保护中应划分重点保护部位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复建后建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漆树村巩固无邪教村工作方案 篇8
为了达到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预防、教育、转化、惩治为手段,以“无邪教”村委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村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内容
1、在全村范围内认真开展一次邪教分子活动的摸排工作,做到保护合法信教、打击非法传教。要求各自然村对辖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信教人员活动规模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分类登记。
2、开展形式多样的反邪教警示教育及“无邪教”村委的创建活动。要求各自然村采取刷写宣传标语、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宣讲邪教活动的危害及如何防范和控制邪教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珍爱生命”的宣讲活动,从而让广大群众认清什么是邪教及其危害性。
3、组建反对邪教、创建“无邪教”村领导小组和信息网络。
要以正式文件形式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员和联络员。领导小组组长要求由村委一把手担任。各村信息员由村治调主任担任,各村民小组的信息联络由组长兼任,并明确信息联络员的工作职责。
4、加强信息员、联络员的业务培训,加大对邪教人员帮教转化力度。明确每月15日为村例会时间和业务培训时间,严格签到制度,同时做到会议有记录、培训有内容、辅导有材料。
5、明确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已签订的责任书的责任目标,并结合责任书内容进行有效的考核兑现。同时在活动中还要
进一步签订相关工作的责任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健全制度回访到位,创建活动目标到位。
三、时间步骤
创建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阶段。要召开动员会议,利用多种形式宣讲邪教的危害,认清邪教的本质,从而提高认识、警醒思想,掀起自觉抵制邪教、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阶段为排查摸底。各村在辖区内开展一次排查,摸清各村非法传教的活动场所、活动规模,并进行逐一登记,分类建档,规范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为集中学习阶段。在该阶段镇综治办及相关单位将联合举办两次培训班。通过集中学习,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帮教、转化邪教人员的信心和能力。我村委将积极配合镇综治办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第四阶段为再次明确责任、巩固提高阶段。要借创建活动的契机结合本村的情况制定教育学习计划和帮教管理措施。对已转化的对象要加强联系,巩固其思想认识,并时刻关注新的苗头,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漆树村委反邪教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组织领导
本次活动是在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推进的一次创建活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全力以赴、扎扎实实的开展好此次活动。
混乱村整顿工作方案 篇9
村级财务管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随着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全国村级财务管理总体上基本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部分地方仍然由于体制不顺、制度漏洞、管理松懈等原因,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较乱,集体资产流失,村级债务增加,突出表现在:现金管理混乱,收入不及时入帐,非生产性开支较多,越权超限审批报销,基建项目不招投标,大额开支不透明等,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进行清理整顿,对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整顿工作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认真部署,按照《工作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一、清理整顿的对象及内容
此次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的对象是辖区内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较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委会。
清理整顿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规范管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现金、银行
存款必须做到帐款相符,杜绝坐支现金、白条抵库、挪用、公款私存等现象发生,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必须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固定资产的新建、购置、折旧、出售、报废、毁损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入帐,杜绝集体财产被个人侵占;全面清理核实债权债务,涉及债权债务事项必须经集体决策和审批,严格控制产生新债;对外投资业务必须由集体决策,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投资收益及时入帐。
(二)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必须
履行民主程序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健全,审批权限明确,收入入帐及时,支出发生有据,票据规范,手续齐全,严格杜绝村级招待费、报刊订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超标;村干部报酬(工资、奖金、补助)标准符合经济发展状况,报酬发放依据村民民主评议意见经相关部门批复执行;专项资金(包括留归集体的土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执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挤占、挪用、抵扣现象发生;基础设施建设依照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面向本村或社会招投标,签订规范有效的书面合同,工程完工凭正规发票、合同及验收报告进行结算。
(三)充分履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级
重大财务活动和事项必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制定民主理财办法,规范民主理财范围程序,定期进行民主理财;全面执行财务公开,公开时间定期及时,公开内容真实准确;对财务公开中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和解决。
(四)强化会计岗位建设,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村财村
有村管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配备固定的会计人员和财会办公室,并坚持统一集中办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村级财务要实行电算化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会计人员的任免和调换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镇)经管部门审核,县经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杜绝出现因秉公办事遭遇打击、报复的事件发生;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二、清理整顿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要认真宣传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的有关政策,增强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清理整顿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干部群众对清理整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 明确机构,落实人员。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清理整顿具体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按照中央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好财务清理整顿工作。
3. 培训人员,提高素质。各省、市级农村经营管
理部门要结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乡(镇)农经部门相关同志和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具体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清理工作的质量。
(二)清理阶段
1. 全面清理。清理整顿工作原则上按照村的财
务管理体制进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此次清理整顿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各乡镇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成立清理工作组。工作组要组织财务管理混乱村的村干部、财务人员会同民主理财小组首先开展自查,书写自查情况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并将财务清理的有关情况在本村进行张榜公布。对制度不严、财务混乱、群众意见大、社会反映强烈或自查自纠不认真、不上报自查材料的村,工作组应进村帮助,重点开展“三清三查三改”工作;清理收支来往帐据,清理集体资金、存款、有价证券,清理集体财务;查非生产性开支,查村干部报酬和补贴,查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招投标;改变无人管理,改变无章无制,改变无人监督的状况。在清理工作中,工作组要把专业清理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最大限度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确保此次财务清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在清理整顿过程中查出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等给集体造成损失的。要责令其如数退赔和赔偿,并由纪检监察机关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 重点抽查。全面清理工作结束后,省、市、县农经部门要逐级组织抽查。特别是对群众屡次上访,反映强烈的村要进行重点抽查。对不符合清理工作要求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3. 检查验收。针对财务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央纪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4号)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指导和帮助财务管理混乱村,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帐务处理程序、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培训财会人员上岗,使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全部财务管理混乱村清理整顿工作结束
【村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村保护生态环境规划06-14
村环境整治方案09-06
环境保护方案05-31
环境保护方案论文06-02
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08-23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方案09-07
环境保护专项检查方案09-30
河道治理环境保护方案12-16
保护水环境活动方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