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2024-11-05

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精选8篇)

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1

綦江县东溪镇永乐小学

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学校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綦江县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县实施意见》(綦江委办发„2011‟1号)文件的要求,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綦江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学校研究,在我校成功创建县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为创建市级环境保护模范校(以下简称“创模”工作)而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动摇,努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以创建市级环境保护模范校为载体,以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东丁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教育为重点,狠抓节能减排,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到2012年全面完成“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校活动的各项创建任务。

三、工作任务

1.大力开展各类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和环境警示教育。积极开展环境征文竞赛活动,积极推进创模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建市级环保模范校的文化氛围,确保环境教育普及率≧80﹪。

四、工作步骤

(一)充分准备阶段(2011年4月10日前)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

2.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工作规划;

3.分解目标任务

4.召开创建工作会议,全面进行宣传发动;

5.向县“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创建方案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11日~2011年10月11日)

全面开展“创模”工作并收集文字、图片等材料。

(三)自查整改阶段(2011年10月12日~2011年12月11日)

认真总结“创模”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查漏补缺,并把在开展活动的图片、总结等材料上报县教委教育科。

(四)迎检阶段(2011年12月11日一31日)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创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韩洪卫

副组长:文大沛、夏运明

成员:陈琼(德育主任)、帅永莲(工会主席)、张启英(教导主任)、李云芳(安保主任)、王珍红(大队辅导员)和各科任课教师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素质

1.工会对教师进行“创模”培训,增强教师的创模意识,提高教师的环保技能。

2、教导处牵头,认真开展“环保课进教室”工作,抓好环境教育普及工作,每学年开设环境教育12课时以上,开展使用自编环保教材试点工作。

3.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创模”环境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各中队(班级)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绿色星期天”及“创模”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环保征文大赛和书法绘画大赛;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三)严格督查考核。

任何教师或班级如因未按期完成“创模”任务,影响全校创模工作进度和效果的,学校将严肃追究其责任。

綦江县东溪镇永乐小学

2011年4月8日

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2

一、中职环境教育课实施学案导学的意义

中职环境教育课思想性强, 知识渗透广泛, 具有可操作性。传统单一的一支笔一张嘴的教法, 很难满足教学本身和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而实施学案导学, 则极大地拓展了师生教与学的空间, 弥补了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缺陷。在教学目标上, 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在教学对象上, 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为师生留有极大的空间;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 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使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上, 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在教学评价上, 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 不再起支配作用, 师生要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资料查找和教材开发上。这些都给师生留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促使课前有效自学

中职的学生不愿自学, 或想自学又无从做起, 学习效率低下。从教学观看, 学生学习某特定课题前的准备远比教师的教授重要。通过学案导学, 引导帮助学生尝试自学, 形成学习思考的习惯。设计的学案, 一般都在新课前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兴趣, 学生以此为预习依据, 了解学习目标, 有的放矢地学习归纳知识, 初步阅读新内容, 解决个人能解决的问题, 找出学习疑难点, 自主地进行课前有效学习。

2.促使个体主动探索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案根据中职环境教育课的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 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个体主动探索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分析、判断、概括, 去理解掌握。教师要尽量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没有学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索。学案的使用, 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与探索空间。

3.促使学生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直接面向就业, 在工作中的合作、互助、协作是必需的。在中职环境教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 显得很有必要。能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取长补短, 求得正确答案, 从而完善知识, 提高能力。加强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开发了群体的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编写的原则

编写学案是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的学案应当是一个可以供临场发挥的课堂教学方案。[1]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学内容调整、补充和完善, 引进相关的新知识, 扩展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领域, 如引入综合性知识、前沿性知识, 补充过程性知识, 拓展相关性知识, 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2]

笔者在中职环境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学案编写的原则如下:

1.浅显性和广泛性

浅显性:内容不宜偏深、偏难, 许多知识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 没有必要深究其学理渊源。因为职业学校环境教育课的基本定位是“普通性”, 内容没有必要偏难。

广泛性:环境教育课的内容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要宽泛。因为现代生活丰富多变, 只有做到知识面广, 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2.生活性和开放性

生活性:学案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用通俗鲜活的语言讲述内容。过去, 环境教育的教材内容重理论, 偏难偏深, 专业术语枯燥乏味, 学生讨厌这些空洞的说教。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调整教育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使之生活化、趣味化。[3]

开放性:学案导学不应是封闭的系统, 学案设计也不应是单一不变的模式。学案呈开放的系统要求:编写的主体, 不只是教师一方的“精心”设计, 也要有学生的热心参与。

3.适度性和需求性

适度性: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知识, 教师把更多时间用来讲解重点、难点、疑点, 或讲扩充点, 张驰有度,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需求性: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 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现有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 缺少专业适应性, 且知识陈旧, 所以教师在学案编写中要将相关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环保技能结合、重点内容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

三、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实施的过程

1.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的内容设计

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 学案, 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制定, 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的材料。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 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 学案是为学生强调自主学习而设置的, 以“学”为中心。因此, 学案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的设计, 可从如下方面考虑:

学案的组成:一般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学法指津、知识提炼、思考探究、释疑解难、知识拓展、能力提高。在具体操作中, 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设计。

学案的编写:在编写环境教育课学案时, 可根据知识点的多少和上课进度的快慢, 采取分节编写或一课一案的方式。由于环境教育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每节课的教材理论知识不多, 但联系着众多的生活、生产实际, 上课进度较慢。因此, 为加强系统性和完整性, 编写环境教育学案时可较多地采取分节编写的方式。学案的编写可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写, 也可以由学生来编写, 还可以由师生分工合作共同确定。

学案的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辩误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在一个完整的“学案”中, 到底选择哪几种组合,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对一般知识点 (如概念、特征等) , 可设计成填空或选择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或查阅教材完成;对重点知识, 应从不同角度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可设计成问题或表格式等;对难点知识, 则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几个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思考, 逐段理解掌握, 最后突破难点, 可设计成辩误或问题式;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设计成案例或探究式。

2.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

学案导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 以师生活动为载体, 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 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笔者在中职环境教育课中操作的程序是:依案自学→探索讨论→释疑归纳→拓展延伸。具体做法如下:

(1) 学生自学, 确定疑点, 教师导学。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 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 让其提前自学。学生以案为据, 主动查阅教材或学案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或查阅工具书等, 思考问题, 发现并确定个体疑点, 如何解决问题。

新课开始, 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了解哪些内容要识记、理解, 哪些内容要会实际运用等,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热情,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接着, 安排学生依目标进一步自学, 约占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

(2) 协作探索, 尝试解疑, 讨论问题。

教师设问诱思,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互研, 对学生在据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 将四个同学分成一组, 进行讨论。通过自读、自学、互议、互评, 找出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收集这些问题, 组织集体讨论, 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 供其他同学讨论、切磋、纠误、补充。

此时教师应密切关注, 作适当的启发, 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 不要对学生所提的意见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要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争论, 相互启迪, 相互激励, 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更多的想法。[4]教师要加强程序管理,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多方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 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存疑, 绝不浪费时间。

(3) 点拨释疑, 归纳整合, 提纲挈领。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 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还比较零散, 很容易遗忘。因而学案中应设计出该节教材的知识结构表, 把知识梳理成线, 加深学生印象, 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师要注意采用启发、引导、指示的方法, 使学生自己能够归纳总结。

然后集中解决小组存疑的问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须对教材重点、难点、易混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常见的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 扶正纠误。教师要善于“导”, 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 巧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两点:精讲、点拨。

重点、难点、疑点可归纳总结并制成表格。通过列表、比较, 对各个知识点加以综合分析, 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提纲挈领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重难点。

(4) 拓展知识, 创造运用, 巩固提高。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 原因何在?同时, 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巩固提高主要通过开放式的课后训练来实施, 针对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问题, 把书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反馈、对比、综合, 最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学会”到“会学”, 产生新的飞跃。

四、中职环境教育课学案导学注意的问题

1.学案要及时发放给学生

学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一份指导性的学习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把学案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学生通过学案导学, 取得学会和会学的效果。学生上课带着疑问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案要提倡三导的作用

三导即为导思、导学、导练。根据环境教育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环境教育课学案的编写应注重环境学的发展史, 优化思维过程, 使学生易思、乐思、巧思、会思;注重环境教育学科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教材滞后性的补充,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案要克服讲义化、教案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3.要充分考虑非智力因素

学习效果的好坏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 学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铸造坚强的学习意志。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 教师应大力表扬;不明白的, 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学案自学中的讨论题,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并及时检查、评价, 在激励的同时, 也要有效督促学生, 使学生运用学案学习从逐步适应到形成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案导学模式确实是中职普通文化课程教学中较理想的模式, 能够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推进中职素质教育、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解决教材滞后问题、实施学习方式变革、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但由于实施的时间尚短,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只要不断地认真总结, 就一定能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 使之收效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71-20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13-309

[3]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0-34

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制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性向”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关照之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才显得顺理成章。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学分制实施的内部环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学校要在观念上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使聪慧之人尽可能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率,如何使学校的多种功能正常发挥等等认识问题,彻底摈弃固有的陈腐教育观念,遵守教育内在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试验、探索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尽快地完成从逐渐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甚至超前预测,为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二)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使教育过程的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指导文件,是实行学分制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课程计划的制定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人才尽快成长的原则。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设计出知能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严谨而灵活的课程计划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自由选课的特点和自由度界定之间的关系,使课程计划具有灵活、严谨的两面性,即活中有严,活严结合。

1学分制课程计划的模式。为配合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课程计划采用模块式是较为理想的,模块式课程计划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学生都必须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情况(可以是科类不同,也可以是学生能力和志趣不同)按基本要求和学习量分层次制定,以满足不同培养规格的要求,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技术基础课及技术主干课。技术基础课的设置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技术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胜任该专业的技术工作或进入较高层次学习时能否具有一般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的学习,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社会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选课制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学科大类的其他课程,还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

2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量比关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力求体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合理地确定课程计划中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组成课程计划的主体模块、定向模块、辅助模块的学分比例确定为5:2~2.5:2.5~3为宜。主体模块具有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素质的功能,在大学学习阶段是任何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起码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学习时间长短),这部分必须保证,定向模块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分多少要根据培养层次的要求而定。基本学分应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定为20%~25%为宜。辅助模块的学分为25%~30%较为合理,能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与内容的界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教学要求,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逐一精选。精心组合、力求最大限度地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要确立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的地位、作用,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避免重复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交叉。按照培养目标要求,遵循教学内在规律,防止偏窄、偏深、部分陈旧内容进入课程,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注重课程的时序性。学分制的特点是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规律。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安排好课程建设时序十分重要。

3选修课建设。学分制实施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开设大量的、高质量的、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各种类别的选修课。选修课大体可分为四类:普及型,主要用于学生跨学科大类的一般知识,专业延伸型,适用于偏重某专业学习和一直在该专业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边缘、交叉学科型,反映学科间相互渗透研究的成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组,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专业课组合,适用于学生第二专业学习。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生自由选课过程中。不仅是选择课程内容,同时存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此,在具有竞争机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完善现行的学分制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而学分制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又因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而不能简单照搬其它国家的模式,必须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的学分制。

二、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外部环境

学分制改革的实施,除了上述需创造的校内条件和有关配套措施外,还需要有外部条件,这就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放权,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把选用人才的自主权完全交给需要人才的企事业单位,取消毕业生就业时限和本地户口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国家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指导帮助学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政府应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促进学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教师工作待遇,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应加快推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总之,完全学分制要求给予学生食宿自主权。

目前,部分高校已采取措施对现行学年学分制试行改革,例如,江苏高校试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推迟毕业和停学创业。山东工业大学推出“学生淘汰老师”制度;暨南大学试行按选课学分缴费。华中师范大学试行优秀生可不上课,重修课加倍收费;上海大学推行全日程排课法,弹性学习制度,且允许学生在校内转系转专业,凡此种种,都是有益的尝试,颇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石火学,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 1995,(6).

[2]徐志高,学分制及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1999,(5).

[3]蒋淦梯,学分制移植的操作与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2).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篇4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育人的环境,确保学校周边环境和谐稳定,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根据文件精神及沙湾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局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为确保整治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 “平安校园”为目标,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治安案件和破坏校园治安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措施,进一步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有效排除校园及周边各种安全隐患,扎实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完善健全校园及周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重点

1、校园及周边文化市场环境。重点整治非法、违章经营的网吧、录像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和音像制品店,对学校200米范围内的娱乐场所坚决予以取缔;严禁学校学生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净化学校及周边文化环境。

2、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重点整治校门口游贩摆摊设点、堆放杂物、交通拥挤混乱现象以及“三无”(无牌无证无照)车辆校外运载学生现象;严禁校门口车辆乱停乱放,规范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3、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重点整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活动各校园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等其它各类安全隐患。加强学校治安、消防等工作的检查力度。

4、学校及周边食品卫生环境。重点整治学校食堂卫生、校内外小商店、食品摊点和各类非法经营无牌无证摊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严禁学校及周边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5、学校周边教学环境。重点整治学校周边乱搭滥建,侵占学校面积、排污、居民随意进出校园等问题。督促做好防护设施,设置隔离带,明确责任,确保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三、工作部署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摸底调查

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时机对此项治理行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同时,结合实际制订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并指定专人分块负责,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上述重点工作任务,逐条进行详细的排查,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隐患台帐。

第二阶段:整体联动、集中整治

根据摸底调查的情况,学校请示上级有关部门集中开展对全校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解决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三阶段:认真总结、夯实巩固

总结专项整治经验,建立健全维护学校安全长效机制。汇报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及排查摸底的有关问题,整改措施及完善制度情况。

四、组织领导及工作要求具体措施

为加强整治和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经会议决定成立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束国君

副组长:路过生曾照武

成员:唐新民侯炳军范劲草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和教职工队伍整顿,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要主动联系、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有关要求:

1、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要从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出发,本着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认真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整治方案,加强领导,层层负责,明确责任,确保排查深入细致,隐患治理扎实有效。

2、广泛宣传,增强责任意识。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力度,既要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既要对校园周边出现的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不和谐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积极配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3、加强教育,提高防范能力。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师生的安全防护知识和卫生常识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防电、防水、防火、防毒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学习,注重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4、协调关系、确保治理效果。学校应尽全力协调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多方面支持;主动联合派出所、防疫、综合执法队等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破坏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依法治理周边环境。同时,注重协调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消除误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

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大力宣传市局有关文件、法律法规精神,做到生生皆知。

2、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抓,各处室领导直接抓,分关把口,各负其责,班组有人管,层层落实到人头,形成整治网络。

3、加强学习。促进思想再提高。充分利用(班)队、晨会时间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杜绝学生进入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录相厅、歌舞厅和参与的黄赌毒等行为。

4、严厉打击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周边存在的流氓集体团伙,一旦发现,及时与公安干警联系。

5、加强对校园周围的监督管理,监督岗对校门口的小商小贩进行彻底清除,保持校门周围的环境卫生,并教育学生禁止买不卫生的食品。

6、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负责校内及门前周围的卫生,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交通法规和普法知识的教育,期末聘请公安干警上法制安全课,使全校师生增强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7、增强法制安全观念。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由专人负责做好节、假日“四防”工作,做好交接,做好记录,做到24小时不离岗,对外来人员做好盘查,保证校产万无一失。

8、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促进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9、加强学校的卫生及秩序管理,保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和师生秩序,少先队加强检查。

以上是此项工作的具体措施,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整治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有明显改观,师生安全感得到明显增强。

安集海镇中心学校

学校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5

为切实加强我校安全管理工作,净化育人环境,保障学生安全,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校决定从2006年4月14日至5月9日,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为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此次专项整治以武胜县教育局文件

精神等为指导,通过专项整治,发现和整改一批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任务

1、及时发现反映侵害学校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稳定的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

2、清理学校周边无证无照经营、违法经营的网吧、流动摊点等场所设施,大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3、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增设交通标志,大力加强对师生交通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杜绝师生乘坐无牌、无证、非法营运,超载的车船,确保师生的交通安全。

4、大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努力完善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和卫生管

理制度,建立学校治安保卫组织及队伍,排查整改学校内部的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

5、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进行师生自我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整治重点

(一)校舍安全整治。对全校(包括村小)校舍等建筑物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对不能使用的危房,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该加固的加留,该封闭的封闭,该拆除的坚决拆除。

(二)食品卫生安全整治。对校园内食堂,小卖部和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小卖店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查,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要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停止经营或使用;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裸露食品或变质食品。

〔三)消防安全整治。根据建筑防火、安全疏散等规范要求,检查学校周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四)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加强学生上下楼梯等秩序管理,严防“踩踏”事故发生,加强与学校校门相邻街道、公路交通秩序管理;严禁“三无”车辆接送学生。

(五)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整治。严格落实校园内部保安巡逻措施;对涉及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从严、从快查处;加强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巡逻,营造良好治安环境。对校园周边占道经营进行整治。清理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

五、组织领导及工作要求

为加强此次专项整治和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经行政会议决定成立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龚斌校长

副组长:向崇云副校长

成员:邓志平教导主任

王鹏教导主任

唐明忠工会主席

张红大队辅导员

张文飞教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王鹏教导主任

成员邓志平教导主任

张红大队辅导员

办公室联系电话:(0826)6212930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和教职工队伍整顿,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要主动联系、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武胜县旧县乡小学校

2006年4月14日

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篇6

副组长:董明生(副校长)

成员:杨永波、张春国、芮汉纯、王福玲、冯英龙、

孙红岩、候立民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中心校成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中心校由于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长和中层领导及村小校长任组员,同时副校长董明生和张春国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学校要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校园的高度出发,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务求实效。

(二)明确工作要求。

各校校长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稳步推进。

(三)强化监督,严肃纪律。

学校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篇7

一、“硬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1. 学校物质设备条件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学校物质设备条件直接影响着成才者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校容校貌和教学设备等为教育活动和人才成长提供了现实基础。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 保证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 同时有利于人才的智力开发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 学校的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教育设施不仅为人才学习知识提供了辅助手段, 同时也突破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了人才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另外, 好的娱乐环境, 如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等, 不仅可以拓展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化, 同时也提高了人才生理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战胜各种苦难和挫折的意志。然而, 由于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学校级别 (国家重点、省重点、一般院校) 差异的存在, 使得学校之间的物质设备存在差异。学校物质环境较差, 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智力开发, 同时也影响到人才的社会化, 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2. 物质环境营造的精神氛围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学校物质环境营造的精神氛围, 会对人才产生间接的审美教育,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功能。一所学校的建筑风格、雕塑、名言警句都体现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审美取向和教育理念, 它能够引起人才的审美情绪,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才的精神面貌, 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非智力素质。

二、“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1. 学校的精神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学校精神环境的好坏不仅对人才的心理产生作用, 同时对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将产生影响。优良的校园精神环境对人才具有塑造功能和激励功能。优良的学校历史传统、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情感和风气, 它深刻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 让人才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 对人才的思想、心理素质产生熏陶作用, 形成具有一定精神特质的人格。例如, 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科学民主精神,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另外, 学校的精神环境对人才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学校精神环境约束人才的行为, 这鲜明地体现在学校制度和文化中。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意识地制定的。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 起到规范人才价值和行为取向的作用。一所规章制度完善、校纪严明、管理严格的学校, 学生中较少出现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以及酗酒、赌博等不良现象, 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明显增强, 这对人才人格的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除此之外, 校园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不仅为人才的价值和行为选择提供参考, 而且社会从众心理也促使生活其中的个体接受并实践, 否则会收到群体的排斥, 从而对人才产生“软”约束力。

2. 学校的组织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根据社会组织理论, 学校是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共同构成的社会组织。这一组织里教师和学生群体对人才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一方面, 教师对人才成长有重要影响。第一, 教师的质量影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具有特殊的角色地位, 他们既承担着向人才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职能, 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和协调者, 维护和传递主导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影响人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优秀的教师能够突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对人才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 提高了人才的动手能力。另外, 优秀的教师善于掌握学生的需求与个性, 从而能搞好课堂气氛促进人才进行批判性的探索, 培养人才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形成自我指导式的学习, 提高人才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 师生关系影响人才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优良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人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每一个人来说, 犹如航船的正确航向, 航向正确, 就能绕过暗礁险滩, 乘风破浪, 顺利到达目的地。优良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人才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评价体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础。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己, 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另一方面, 学生群体对人才的情感和素质有重要

|轻松阅读·东鳞西爪|DONGLINXIZHAO

“下笔已千秋”

下笔已千秋, 稽古共知尊汉学;

还朝能几日, 考工惜未补周官。

此为挽王引之之联, 作者是清乾隆五十八年进士, 官至户部尚书的英和。

王引之, 字伯申, 号曼卿, 江苏高邮人。清嘉庆进士, 官至工部尚书。继承其父王念孙精音韵训诂之学。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谥文简。

“下笔”, 落笔, 指所写著作。“千秋”, 形容岁月长久。“稽古”, 考察古事。“汉学”, 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乾隆、嘉庆年间

的学者崇尚其风, 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 也称“汉学”。上联肯定王引之治学严谨, 对文字训诂、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 有杰出的贡献。

“还朝”, 返回朝廷。按联原注云:“王文简公丁其父忧去位, 服阙还朝, 署工部尚书, 未几即薨。”“考工”, 即《考工记》, 述百工之事;“周官”, 有《周官》篇。联以“考工”代工部, 以“周官”代官名“尚书”, 指其还朝署工部尚书而未及实授。下联表达了对王引之去世的深切惋惜和沉痛悼念。

影响。在班集体或社团组织等学生群体中, 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劳动, 可以使人才亲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影响, 从而逐步认识到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而且还要对别人负责, 形成责任意识。另外, 人才为了获得他们所深信的社会群体的认同, 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融入其中, 按照集体已经形成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并修正自己, 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学校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环境不仅可以开发人才的智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学校环境对人才的作用, 必须优化学校环境, 营造和谐校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培养人才高尚的情操, 提高人才

上联称颂逝者在“汉学”方面的成就, 寓以惋惜悼念之情。下联则以尚未实授之职便去世的遗憾, 寓其具有为政之才能。联语从两方面肯定了逝者的德才。■

略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篇8

环境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除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之外,更需营造学校这个小阵地。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精神上过重的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健康地成长。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实施,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校园文化要体现教师理想和愿望,更要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无限的发散和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这种能让教师充满工作热情、教学思想得到发展,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升华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第一参场学校重视对学校环境文化这块阵地的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环境文化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教育的依托。首先,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恰似师生的一个愉悦宽阔的活动舞台。学校努力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幽美、和谐、舒适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学习,必将形成“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校风,“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的教风,“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学风。其次,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更易于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再次,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成德育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一面会说话的墙壁”“一条激励性的名言警句”“一块温馨的提示牌”“一句充满激情的口号”“一段语重心长的校长寄语”,都会是校园文化的再现。

环境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地,也是创造文化的起始地。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精心设计、建设改造而形成校园工作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建筑物等。这种校园环境文化是人为设计的具有育人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物质环境,具有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一种暗示感染和熏陶的作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和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创设一种品位幽美的物质环境、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一个幽雅、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它会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果,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形成,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影响着学生知识才能的积累和增长,影响着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建立和强化。

一所学校如果花香阵阵,绿草怡人,树木成荫,优雅的校园环境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再加上英姿勃发的雕塑小品,文化气息浓厚的假山园艺让人情趣盎然,流连忘返。这样的校园环境文化将有利于完成教育,这样的校园环境文化一旦成为一种教育力量,那将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影响力。它会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起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因此,学校要进步发展、提升档次,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积极健康的发展,对教师完美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的管理者要集思广益,丰富完善自己的办学思想,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见,让校园环境文化成为教育的一个“源头活水”,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能量库”,成为学校德教一个“无字师”。

上一篇:(xx小学)信息化专项督导迎检工作方案下一篇:专委会成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