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2024-10-24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共8篇)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篇1

浅析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视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求,对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学校不仅为教育活动提供物质空间载体,更是青少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摇篮。本文选取的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规划布局紧凑、形态方正,与简洁、美观的校园建筑相得益彰,形成完整集中的公共空间和景观体系。本文以此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其规划理念及设计手法,以期为未来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学校规划;校园空间;学校建筑设计;教育建筑 1 项目概况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入驻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促进园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松山湖北区学校应运而生。开发区以打造“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的智慧校园为愿景,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耗资 5 亿于松山湖北部工业西路与工业南路交界处筹办该区域首座 9 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包括 36 班制初中及 48 班制小学,学位 3960 个,预计 2020 年投入运营。

1.1 设计诉求与概念 根据开发建设单位对校园的定位及学生成长需求,总结本案设计关键词:①“未来感”,即在满足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环境,引导青少年认知和探索世界,并在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满足师生对未来教职生活的需求;②“连接性”,即打造规划整体感,强化师生对校园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③“智能化”,即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硬件技术革新,方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深入到校园安防、教务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当中。本案围绕以上关键词积极探索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引入“学习社区”概念,利用大走廊联通“四室一厅”五个围合空间,形成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的“社区单元”。

1.2 场地禀赋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基地优势及限制条件,总结出以下 3 条优势及 4 条不利因素:有利条件:①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无古迹、文保、古木保护等因素制约;②位于两条次干路交接处,交通条件优越利于人流快速导入及疏散;③项目地处松山湖北部地区 CBD 概念规划项目核心区内具有较高战略地位,未来周边服务配套资源丰富,学校的建设将丰富该区教育资源,助力实现区域公共配套能级提升。不利因素:①场地呈南高北低高差约 14m,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平衡土方填挖量以减少工程造价;②用地紧张,实际用地面积小于《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对同规制学校指标,故要求在不影响基本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提高空间使用效率;③需合理规避北部产业区和西南面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噪音干扰;④基地形状为三角形一定程度上制约空间利用,内部腹地宽度不超过 250m,夹角区域空间利用率低。

1.3 工程概况 项目学校用地总面积约 7.1hm2,总建筑面积 117741.25m2(包括地上面积 9.7 万 m2与地下面积 2 万 m2),容积率为 1.65。根据工程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强电、弱电等设计内容。

1.4 设计策略 基于功能需求与项目定位提出两个主要策略:①在规划上将需求功能归结为两大功能区,东侧教学区与西侧体育活动区,实现动静分区,东侧教学建筑之间满足日照要求;②充分利用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与教育活动的室外场地,拓展小学的室外活动空间,容纳更多样的活动内容。规划布局分析 该方案合理安排功能板块,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相比起将中、小学部分区布置,本案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景观向心性强、交通流线引导性强、利于教学资源整合等显著优势。

2.1 集中式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上,本方案关注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合理性。在中观层面,注重教育、户外活动、职工生活、后勤服务等功能划分的合理性。地块东部远离高速路和产业区干扰且可利用空间最大、制约条件较少,用地价值较优,所以在该区安置教学、办公等重点职能。采用空中连廊串联各个“学习社区”单元,形成聚合型公共空间体系。以此设计手法不仅能保证师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完整性、便利性,也能保障各个教学单元享有相对独立的中庭空间,避免课间活动人流交叉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总平面布置上,本项目充分研究地面标高与周边环境构成要素,布置 1 号教学、办公、宿舍楼(包括有 A 区、B 区、C 区三个教学楼,D 区教学办公楼、E 区生活区、F 区地下室停车场及设备房,共六个子功能区)和 2 号体育馆。绿化设计方面,引入“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理念,尊重现状肌理,充分尊重在地文化,营造绿色、舒适环境。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使用者行为心理、人性化尺度、视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运动景观环境。此外,学校按照“西动东静”布局主要功能板块,西部布置 400m 排队和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该区域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对噪音控制要求低,故布置在靠近高速线路的西部,同理室内活动场地布置在南部,靠近道路交叉口。东南部主要布局教育功能,包括

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该区域与东南主入口直接联系。东北部安置报告厅、生活食堂及宿舍等后勤服务功能。各区域教学、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分工明确、组合恰当,有利于高效、便利的区分各类使用者的活动区域,保证功能服务质量。

2.2 台地式竖向设计 东部教学区域空间轴线清晰明确,串联“入口广场-中央景观主轴-报告厅”三大重要空间节点,结合简洁、现代的建筑立面风格形成明快的空间节奏感,通透的景观轴线有利于高效的引导人流分流。结合中央景观轴线打造视觉通廊,此类特色空间的塑造有利于师生在空间的使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案结合设备管道要求进行外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通过户外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将主要教学功能区分为三级台地:入口广场、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南部建筑为一级,标高 34m,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北部建筑为二级,标高为 29.5~30.25m,教学楼 A 区、E 区及报告厅为三级,标高为 21~25m。合理设置室内外高差以及覆土厚度,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暗管排水设计。建筑设计分析 微观层面,学校建筑需回应使用者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及安全等使用需求,并在建筑风格、节能减排、消防等方面严格把控。

3.1 活力现代的建筑风格 地上建筑部分,教学及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通过白、灰、淡黄等低明度偏中性色彩营造严谨、庄重却不失活力的教育氛围。简洁的设计元素在材质、尺度、比例、方向、形状上组合,运用对比、差异、统一等设计手法突现建筑的几何美、音韵美及次序感理,在造型方面不过于追求奢华夸张。地下建筑部分,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区域,三面全埋,一面开敞,顶板上为体育活动场地,覆土 1.5m。本地下室层高为 4.5m,满足停车净高。

3.2 绿色节能校园 积极响应“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本案从建筑布局、单体设计、建材遴选方面深化节能设计,确保学校建筑兼顾安全与节能,打造“低碳绿色”校园。在建筑布局方面,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基本自然通风、采光要求。确保主要采光朝向窗墙比适宜(南北向窗墙比为 0.25),并采用透明中空玻璃,确保适宜的整窗传热与遮阳性能(整窗传热系数为 4.00,整窗遮阳系数为 0.73)。合适面积的开窗设计既保证通风效果,也能强化建筑表面散热效果。在建筑材质方面,严格根据节能标准选择构造材质。墙体采用蒸压粉煤灰砖,屋面保温主要由阻燃型挤塑聚苯板、专用胶粘剂、耐碱玻璃纤维网布、高弹防水涂料组成。保证屋面材料厚度适宜(地上建筑屋面计算厚度为 48mm,设计厚度为 60mm)、外墙热工性能达标;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不燃材料,确保屋面岩棉板的燃烧性能不低于 B1 级,在硬件

上确保消防安全隐患防控。此外,选用浅色调外墙涂料能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以减少室内空调的能耗。结束语 长期以来学者对学校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为师生等使用主体提供安全、便利、利于专注学研工作的空间。如今,学校教育的目标更专注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学校空间的打造也由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向情景化、开放化、灵活化的教育活动及活动多维化、需求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演变。通过上述分析,期望为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启发,简言之,总结如下:空间规划上,须从各类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年龄、活动、行为等需求进行空间配置以体现充分的人本关怀。建筑设计上,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提炼文脉符号,塑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蔡坤妤,蒋静.重塑生长:校园改扩建设计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8(6).[2]郑文迪.学校规划设计步骤要点探析[J].居舍:设计与案例,2019,7:99-100.[3]程亮.基于环境特性与时代交融理念的学校建筑设计研究[J].工程设计,2019,16:168.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篇2

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当今高校校园应当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更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除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外, 更应当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染和文化的熏陶。当然, 也有一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过分追求规模, 造成建筑过于密集;一味追求品位, 造成资源浪费。因此, 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金, 既给学生营造舒适、美好的环境, 又不失校园的教育本质, 进行积极的规划和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窗口, 高校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满足教育的远景规划, 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所述。

2.1 现代化发展趋势

高校校园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现代化气息, 只有具有现代化气息, 才能更好地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科技人才。因此, 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具有现代化的功能分区, 这种现代化包括教育功能分区的规划和整合的规划。如在景观、布道的设计上既要有独立分开, 有自己的功能区域, 同时又能互相协调, 做到美观有序, 通过整合充分地体现功能分区的层次性。二是具有现代化的设施, 包括高速而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同时实现资源共享, 也能给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方式。因此, 规划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园空间和建筑设计, 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要前提。

2.2 园林化发展趋势

和其它建筑比较, 校园具有更广博的精神气息, 从古到今, 无论是走上仕途的达官贵人, 还是平凡生活的市井之人, 兼具天下的情怀, 超脱世俗的心态都与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在高校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对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而我国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园林建筑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心灵自由舒展, 并且具有极强的亲和性, 给人极大的愉悦感。因此, 对高校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 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所处地域的特色, 有针对性地融入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 在满足教育功能的前提下, 给学生打造一个适宜的空间, 为培养具有崇高道德情操的社会建设人才提供环境氛围。

2.3 人文化发展趋势

良好的环境可以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在具有人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可以让人精神振奋, 让人迸发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灵感, 无论是教者的教育教学, 还是学者的潜心钻研探索, 都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一方面是促进自然生态的形成, 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水文和植被的特点, 然后围绕一定的生态化主体进行设计。要求自然成趣, 彰显人文气息。另一方面是文化生态的打造, 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烙印, 而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必然会将沉淀的文化气息一代代传播下去。

2.4 内涵化发展趋势

今天的高校校园不仅承载文化教育功能, 更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探索的主要阵地。因此, 高校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知识资源高度密集这一发展趋势, 从多个角度进行规划和蓝图畅想。一是表现为多功能图书馆的建立, 应当在交叉院系的重要位置上建立大型多功能图书馆, 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查询;二是表现为实现多种学科的资源共享, 在高校校园中学科众多, 应当有计划地建立资源共享中心, 实现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三是表现为积极吸纳社会资源, 在高校内建立一定机构, 积极吸纳社会高新技术企业, 为增加学生社会经验和提高就业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分析未来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不难发现校园必须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适宜的教育环境, 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然而, 新事物的出现难免遇到一些坎坷, 走一些弯路, 当前有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3.1 规划设计不合理, 务必追求功能的合理化设计

当前校园规划中, 有些校园一味追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规划、设计不合理, 对学校环境和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工程过于庞大, 学校建筑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能, 导致工程规模过于庞大, 建筑过于密集, 远远超出了土地应有的承载负荷, 给校园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缺乏生态化设计, 学校在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生态网络规则, 对一些河道、池塘人为地进行修改和建造, 表面上美化了环境, 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改变不合理的, 让合理的更加完善”这是校园规划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合理规划的必要前提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规划师, 还是建筑师要考虑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从而打造适宜的校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多层立体交叉空间形态,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学习与交流。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氛围, 校园规划中要合理设计教学区、生活区和娱乐活动区, 这些区域之间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 又要有一定的衔接。如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 可以采取园林式手法, 通过连廊将两栋楼连接在一起, 既考虑教育功能, 又保证了布局的错落有致。二是打造现代化配套格局。如多媒体、校园信息网络等设备要考虑线路布置和巧妙的衔接, 既保证教学区域的良好使用, 又要保证生活区域使用, 让校园更具专业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特色, 这是教育教学的需求, 更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三是注重配套建筑的共享。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高校校园中会建立大型的游泳馆、篮球场和招待所等配套建筑。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做到资源的共享, 既节约资金和土地资源, 又能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四是发展生态化环境, 根据校园所处地域气候、水文等特色, 合理规划水道、池塘等, 遵循生态化发展, 保持天然的风格, 让校园具有自然之美。总之, 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需求, 满足教育需要。合理而有效的规划可以为打造现代化的校园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

3.2 规模格局不合理, 务必追求建筑人性化设计

如今一些校园建筑只注重壮观、宏伟, 在规模格局的设计上往往追求“高大上”, 而忽视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表现为:过于追求格局的开放性, 而忽视了校园的独特风格, 失去了本土气息;过于追求建筑的宏伟格局, 而忽略了人文环境、自然之趣, 让师生置身于偌大的校园却没有丝毫的归属感, 从而降低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校园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为了消除校园建筑规模格局不合理的现象, 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注重人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发挥校园标志性建筑作用, 传播文化气息。校园建筑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风貌或学校的文化品味。要充分地发挥标志性建筑的文化传扬作用, 做到文雅兼具。其中“文”即是文化的传播, 让学生身处校园, 感受到浓厚知识的氛围, 感受到科学与人文气息的交融;而“雅”即具有雅趣, 在建筑和景观的布置上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漫步校园环境间能洗涤心灵, 陶冶情操。二是精心打造人文景观, 与建筑相比人文景观承载了更多的信息, 包括历史、哲学、美学、思想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德育渗透。人文景观的打造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境界中, 实现心灵的释放和美的传播。如一些高校校园内在教育区、生活区设置报刊专栏, 提供丰富的阅读信息, 在休闲娱乐场所利用对联、匾额展示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风采, 利用绿化带等进行石雕、木雕工艺展示, 营造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 将人生的理想, 良好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营造强烈的知识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师生徜徉期间交流学习, 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从而打造校园独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结语

建筑在今天不只是为人们提供居所, 更是时代感与人文气息的彰显。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不仅要注重规划和建筑设计本身, 更要重视校园文化品味的提升和个性化空间的构建。因此, 设计中应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 合理布置格局, 打造生态化适宜环境, 创造自己的学府。

参考文献

[1]柴云峰.论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J].福建建筑, 2011 (12) .

[2]张义英.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探讨——兼谈揭阳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J].科学之友, 2010 (14) .

[3]刘俊杰, 黄俊清.厦门大学植物景观[J].园林, 2011 (05) .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随着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随之改变,当代学者、教育家更加注重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合理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舒适、方便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中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来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代时代背景下想,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设计师应加强对发展的回顾,探索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

一 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设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近年来学校景观及建筑设计面临着不断更新的设计要求,使学校建设一片繁荣。现代高校景观及建筑设计中高度重视学生,强调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体会高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高校景观设计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人们通过使用这些空间从而获得知识与乐趣;高校建筑通过不同色彩色营造,体现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好的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气氛及学习氛围。

(一)机遇

我国正以空前发展的速度成为世界强国的行列,在这片有着悠久文化的大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容忽视,那么作为教育事业的高层次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当代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式下,如何促进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成为学校建筑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学校环境的建设,及建设舒适、活泼的学校环境成为高校的发展思路。面临众多高校的改革、扩建,如何更好的思考其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景观配置及建筑色彩的运用,成为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挑战

高校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面貌的反应,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在校园整体环境设计中,将环境概念有创意的延伸,赋予空间更加合理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设计师如何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建筑是否能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去经营。怎样通过校园环境的建筑把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相互体会文化与自然的交汇等,都是在设计中应该提出的思考及在设计中应该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当代高校学院环境建设的种种思考,下面从高校景观及建筑色彩的原则及特征进行分析。

二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设计的特征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环境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从更多的实例可见,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与校园环境是离不开的。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在产生很大的改变,现在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广大父母更加注重校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那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该如何适应、符合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整体适应性特征

在现代史上第一所现代设计类学校包豪斯校舍成立的时候,学校老师就非常重视色彩的主观感受,在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中都把颜色和抽象元素放入环境中整体分析。“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好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曾指出事物的整体性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整体适应性,主要是指其在整体布局合理的同时根据不同环境需求进行配色设计。高校校园环境需要进行色彩设计的元素有很多:包括校园广场、景观、建筑、设施等,这些元素应该适应整体校园景观色彩。如厦门大学以美丽校园而著称,其校园建筑风格与环境色彩想和谐、适应,白墙红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图1)

(二)文脉性特征

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那么,作为文化性教育场地的我国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定位成为我们的思考。高校校园环境色彩浓缩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发展历程。每个学校的发展都会有历史沉淀,在校园环境色彩设计中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历史文脉这个主线。如作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学校的扩建并未把这种风格打破,而是形成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图2)

(三)地域性特征

每个城市在其发展的中有着自己的色彩风格。如皖南的白墙青瓦、江南的粉墙黛瓦、青岛的碧海蓝天、青强红瓦等。现代城市高度发展各种信息相互融合,但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城市特色的消失,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模糊甚至消失。因此高校景观及建筑色彩设计中创造有个性的色彩,并结合整个城市的环境色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如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其象山校区的建设,“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现代建筑的实验,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自然互相对话的观念。”传承着江南水乡的特色,更把建筑融入了自然之中。

(四)个性化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个性化体现主要指内容、形式、色彩上给人深刻的印象及美好的感受。个性化特征是近年来时尚的追求,高校作为年轻的个体,应该体现其学术精神和社会精神,展现更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图书馆的材质及色彩运用中很好的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运用反射的钛金板及与明亮的中黄色进行搭配,显示出学校的青春与活力,更好的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以形成个性。

三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思考要素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在色彩分析的试验中得出结论:色彩在青少年心理注意倾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色彩在青少年的视觉空间中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校园景观、建筑的色彩进行重点设计思考。

(一)高校校园整体环境色彩设计

校园整体色彩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设计中首先应该根据学校的沿革及历史进行选择,在建立统一的校园色调的基础上,选定两三种辅助色作为点缀,使辅助色与主色调相协调。校园环境中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结合整个校园的整体色彩选择三到四种点缀色进行点缀,从不同的角度把握校园环境色彩的整体。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整体效果,即区域景观是面,那么道路景观是线,而局部景观则为点。点、线、面的整体运用会使得空间既具有整体又不失活力。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主要为校园植物与校园小品两大类。高校校园植物配置中应该考虑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各种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植物色彩的配种中首先确定主色,在此基础上使用辅助色进行点缀。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特征,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使学生提高对树种的认识及保护能力。校园景观小品作为点缀在色彩上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并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地。

(三)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整体色调,然后运用辅助色与之搭配。办公楼的色彩设计主要以宁静色调为主,以营造,以营造安静、和谐的色彩心理环境。图书馆的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性建筑,其整体色彩应以鲜明大气为主,兼有娴静文雅的气质,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地位及特征。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作为其主要居住者的学生而言,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是具有蓬勃朝气的群体,在宿舍建筑中应该考虑学生精神层次的需求,色彩应该符合居住区的要求又显得明净、高雅、整洁,如采用一些浅绿、淡蓝、米黄等素雅而不失色彩的颜色,同时要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相协调。否则会显得孤立而没有整体感。

四 总结

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如何更好的运用,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与绘画色彩不同的是,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心理因素、功能因素等。因此要在设计中达到满意的效果,不能取决于我们的直观因素,而要更多的结合客观因素。色彩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建筑与城市设计语言的表现。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其文化与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城市的色彩表达,而需创造更加宁静、优雅,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崔凌霞,符宗荣. 攀枝花市城市色彩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2009,(02).

[2]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89.

[3] 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06)54-56.

[4] 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9(02):10-13.

[5] 郝永刚,纪江海等。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10).

[6] 施淑文. 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就业 篇4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如何?能不能说一下你们同学的情况?

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主要方向是暖通,我们专业毕业方向主要有:读研究生,现在设计院都要求硕士学历,也可以改专业,像我就读了制冷,去空调公司,像格力、海尔、奥克斯等都有,做研发、销售等。去建筑公司,做施工,有点累但钱多;做设计,但都是些小设计公司。其它,有的是家里面找些事业单位,有的是做其它行业,这只是刚毕业,过些时们同学多数会跳槽,因为而异。(郑州大学)2.整顿秩序体来说,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据我所知,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条就途径:(1)施工单位,这应该是本科生一条主要就业途径。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十分红火,在这个大趋势下,本专业毕业生选择这条路的比较多,进入施工单位主要是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整体待遇还可以。干上几年,混个项目经理,能够独立完成工程的时候,经济上就会很富裕了。(2)空调公司。近几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去空调公司的也不少,大的家电公司如海尔、长虹、海信、LG等,每年都会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去做技术开发。但是身边的同学选择这个就业方向的,现在混得都不太好,比竟本专业只是学了很少的设备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机电、电气自动化的毕业生。(3)空调销售。从上世幻9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本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了这一就业途径,现在混得都不错,经济收入也是很可观的,但是,这主要是与人交往,因此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据说还要有较大的酒量。(4)设计院。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个就业选择,但是在止前研究生泛滥的情况下,一名本科生想进入设计院比较难,不过一些小地方的设计院还是可以的,做设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很可观,就是累,整天坐电前边一刻得不停地画图,那个滋味可想而知。(5)高校,这个选择对于本科生来说,现在是可望而不可及了。(6)公务员。这是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就业选择。本专业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话,主要是选择建设部等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部门,选择这个就业方向,很可能要丢弃专业知识,从此干的工作很可能与专业夫关。(7)自主创业。这也是一个可供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方式,不过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家庭状况来决定。(哈尔滨工业大学)3.我们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前叫暖通空调专业,出去如果做本专业的话,就去设计院或者去空调公司。我们只做中央空调,在北方做暖气管道的设计,现在我们的课一直都不怎么多(和其它专业比),所以空余时间比较多,当然也有做设计的;研究生出来到设计院和建筑公司的多一点,跟建筑、土木专业是没有比的,但我认为它还是一个比较可以的专业。(长江大学)5.我也是今年才工作的,就业率还好,班上除了考研的和公务员外,都找到工作了。如果是做制冷方面的,主要是沿海地方工作的多,班上还有两个格力的和美的的,至于收放,我们有个学长拿年薪50000元,不过后来去读研了。刚参加工作的,沿海一般是2000元左右,或者往上走,武汉这边的都是1500元左右,这是第一年的工资,主要是因为整个武汉这个专业就三个本科有,其中两个是一本,一个是我们武汉科技大学,一个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其它学校都没有这个专业,专业原称是暖通空调,主要是搞大型的中央系统,为建筑做制冷、供暖或者通风除尘。(武汉科技大学)6.这个专业个人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一般在学习阶段朝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方向发展还好,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第一志愿报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一般是学校最低分,类似的还有土木、水电、能源等专业,第一志愿最好填电气、船海、计算机等专业,女生还是学经济金融比较好,读工科就业明显不如男生,毕业生平均月薪是3000元左右。(华中科技大学)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些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学?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1. 这个专业以前叫暖通,学暖气、空调、通风、制冷。细化的话还学除尘、机械、电工。这都是这些年发展较快的领域,比较有前途,但是怕吃苦就不要学。毕业后可以去空调制造公司、空调销售商及设计院,还有就是燃气公司和北方的一些采暖公司,如锅炉采暖。考研后有很多方向可以选,可以去电厂或电力公司,不过不好进。这个专业涉及面很广,给排水、土木、环境工程等都有涉及。性格外向的、能说、会喝的人就去做空调、燃气的工程与销售,内向善交际的可以从事设计,去设计院。不过,女孩子不太合适,办为好多单位不招女生。(安徽建工学院)2.专业全名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主要学有关建筑内的机械设备供水管道设计施工,中央空调的设计施工,制冷、制热设备的计算。不过的学校侧重不同,大多数学校主要学中央空调的设计,就是画图。毕业后的几个方向:施工单位(建筑设计施工),设计院(设计建筑设备空调等),空调或相关企业。(郑州大学)3.这个专业的面较广,主要是和建筑物的内环境关系较密切,比如,冬季建筑物室内的采暖,夏季的中央空调(不是那些小空调,是商场、办公楼等地方的大空调),建筑给排水,城填的天然气供应,大型建筑、工厂的通风设计,毕业后可以到设计院从事中央空调、供暖的设计,到工厂从事空调的生产管理,到燃气公司从事天然气的规划设计等等。由于课程设超高频的面较广,所以就业面也很广,找工作目前不是问题,我们这一届100就业(不是学校的统计,是我们自己的统计)。(安徽建工学院)、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这个专业前景如何?

这个专业有三个研究方向:暖通空调、城市燃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我学的是暖通方面的,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内的空调、暖气、水路等方面的设计与安装,工作不好找,找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沿海那些比较大型的城市。毕业后跨专业找工作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南华大学)2.这个专业在郑州大学属于新专业,开了六年了,师资力量相对其他专业不怎么样,但就业前景很好,我们学校考研考到名校的很多,没考的找工作好多都进了大空调公司,如海尔、格力、奥克斯、春兰等公司,比土木术业好。建环好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同济、天大、华南理工、东南、西安建大、重大属于老八校,实力很强。另外东华、大工也还秆。开这个专业的学校厉害的也就这些吧。(郑州大学)3.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在湖北省还是可以的,除了华科就是我们了,因为有这个专业的学校并不多,这个专业偏向男生,女生不是很好就业。这个专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南方(因为主要是空调方面的),我的同学找工作也主要是找到南方城市,武汉和广东的比较多。(武汉科技大学)4.还不错,我们学校是湖北较早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师资很好。(中央民族大学)5.我们专业在我们学校不是最好的,只能排中间,而且最近两个工作也不是很好找了。相对而言,信电院和机电院的专业还是不错的,土木也可以,但是以后工作会比较苦。(兰州交通大学)

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简称暖通空调,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因为我们这个专业现在越来越追求的室内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专业涉及面宽、广、深。宽到冷峻场、办公室、家庭环境、纺织厂、制造厂等;广到只要涉及到室内品质的地方都需要;深到地下隧道、地下室,还有地方商场。这一切都说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由于有很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基本都能够找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武汉科技大学)2.对于选择工科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的是技术,也就是培养成技术性人才,出来找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要想在技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继续深造,如果你喜欢技术,就要以后成为技术专家。再有,就是学技术但并不想做技术,只是因为怕以后工作不好找而选择了学技术,这就要在大学期间慢慢地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当然,有时候在大学期间也没有确定真正喜欢做什么,那也不要着急,出来工作了,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建议:

(1)大学期间,首选要把本分的事做好,那就是把本专业的课学好,最好拿过奖学金,对以后找工作有好外,至少保证在中上等以上,要记住这是自己应该完成的(对于想做技术专家的人来说,成绩要相当好,这样以后搞技术不费力)。

(2)要踊跃参加活动,多交朋友,对于想做技术专家的同学,要多和学校里的老师或专家交流,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正确思维,对于不想做技术的同学,就是多多锻炼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3)生活要尽量有规律,偶尔加班也正常,多多锻炼身体,要珍异生命,这样对以后有好外,同时也是对自己好。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范文] 篇5

教学质量督察员工作指南

本指南是指导教学质量督察员进行工作并规范其行为的重要文件,同时也供被督察学校改进工作和配合督察员开展工作时参考。

一、督察员的条件和聘任

1.督察员的条件

教学质量督察员应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及其评估工作,熟悉注册工程师制度;对教学质量督察工作热心负责,为人正直、坚持原则。

2.督察员的聘任

督察员由通过或有条件通过评估的院校聘请,报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督察员的督察工作对评估委员会和所聘院校负责。

二、教学质量督察员的工作

1.督察员对已获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合格证书或有条件通过的院校每一至二年进行一次监督性视察,时间一般为1~2天。主要工作为:

(1)帮助和督察学校改进视察报告中所提出的不足;

(2)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给学校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督促学校不断保持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在督察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向评估委员会反馈有关信息,以便发展专业教育和完善评估工作。

2.教学质量督察员可通过观察教学、实验、实习及其管理,通过接触院系有关负责人、教师、学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督察工作。

督察员在每次督察工作结束后即应对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改进、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写出评价意见(约1000字)。评价意见一式两份,一份交被督察学校,另一份交评估委员会办公室。

三、其他事项

1.在合格证书有效期内的院校,可聘请2位督察员,任期为4年,连续聘任不能超过两届;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认知实习 篇6

一.前言

实习的目的意义:在认知实习期间,学生在知道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重庆周边的生产厂家的施工现场,认真听取实习指导老师和专业工人的讲解和答疑来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通过这次专业的认识实习,让我们能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工程实践知识、服务领域和专业设备特点及系统组成,了解城市燃气输配、空调通风、制冷、锅炉供热等工程设备类型及系统概况,初步了解本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技术要求,树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岗位的成才意识,促进有目的开展专业学习、培养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事业心。

实习的内容、要求:在实习期间认真按实习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实习内容,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学生在现场参观过程中涉及到各种机房及设备系统时,应首先了解各种燃气、水暖设备、通风、空调和制冷设备工作工程及型式、种类,注意不同设备之间的关联。

(1)了解各类水箱、热源设备、热交换器的种类、作用;

(2)了解风机、水泵的种类和安装方式;

(3)了解空调通风系统的形式,空调设备的种类和连接方法;

(4)了解冷源机房及设备类型,了解制冷系统流程和作用原理,安装要求;

(5)了解燃气管网及燃烧设备种类、特点;

(6)了解风口、风阀的安装及防水、排烟有关措施;

(7)对于工业锅炉,还应了解锅炉房汽水系统、空气系统、运煤除渣系统的安装方法;

(8)结合建筑内外环境特点,了解建筑类别、建筑物结构及功能划分,了解建筑使用情况和该建筑物内中央空调系统总体运行情况。

实习地点:1.重庆大学城环实验楼2.华山宾馆3.太极集团重庆制药三厂4.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重庆科技学院6.璧山县民生燃气有限公司7.重庆科技馆。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1月14日,共两周,10天。

二.主体

1月5日参观重庆大学城环实验楼,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了解智能

建建设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小区,了解他们学校供暖

系统的模拟型式,了解供暖系统的管道及散热的构造和安装,在一楼里观看了风

机性能实验装置、电机正反转控制系统、汽水两用系统、螺杆式冷水机组系统,在老师的讲解下知道冷水机组的三个回路:1制冷回路;2冷冻水回路;3冷却

水回路。

1月6日我们参观了沙坪坝区的华山宾馆的锅炉房,了解他们的锅炉的水系

统流程,了解锅炉的工作原理和一般的构造,他们所选用的是自动燃气热水炉,他们用了两台,一台是供旅客热水所需,一台是供取暖所用,在这上面我们还观

看了他们的冷却塔,在工人师傅的讲解下知道了冷却塔是怎么样工作的。再次我们乘电梯来到负1楼的冷热源机房,在这里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冷热交换的工作原理,他们所选用的是螺杆式冷水机组,我们在此也学习了螺杆式冷媒压缩

机试车运转的注意事项等。

1月7日参观了太极集团重庆制药三厂,他们里面所配的设备算是非常先进的了,也比以前参观的要大型得的多,在这里学习到了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所

需的四大设备:压缩机、冷凝机、节流装置、蒸发器。它的工作原理就是绝热

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冷凝机→高压常温气体→节流装置,单独里面的两大

设备蒸发器和冷凝器就站了很大的面积,送水管网也相对大了很多。在参观的同

时还学习了冷水机组的9个操作程序。我们还参观了他们的消防系统。

1月10日参观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到这里我们首先参观了他们的冷冻

站,了解到了此公司的燃机类型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所用的热源为水

蒸汽。也了解到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原理:溶液中水蒸气分压力很低,具有

吸收存水的水蒸气的能力,使纯水蒸发吸热。为使吸热连续进行,设置了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溶液交换器等设备组成的溴化锂吸收式

制冷剂。它的工作过程:①发生器水蒸气→冷凝器冷凝成水→U型管节流→蒸发

器制冷 ②发生器浓溶液→节流降压→吸收器吸收水蒸气→泵升压→发生器。在冷冻站里我们还观察了抽真空的操作过程。最后我们换上护士的服装来观察药品

生产房,药厂生产房需要更高的通风系统,需要控制空气的四度(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流通速度)也得更加的精确。

1月11日参观重庆科技学院,主要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的供暖设备,我们

最先到了停车室观看了连接水管,分为凝结管、进水管和出水管,还有排风管。

经过老师的介绍知道建筑的分类:有工业民用,民住公用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央

空调的原理:空调的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离不开四大部件: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我们有分水冷式和风冷式,说的是冷凝方式不同。低温低压的工质(冷媒)在蒸发器吸热蒸发,经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流经冷凝器的铜管,冷媒走管程,水走壳程,在此与水交换热量,然后流经节流阀回蒸发器,水得到热量后去冷却塔交换热量,如果换热器的形式不是管壳式的,多数会用翅

片式的,一般称为风冷式。

1月12日参观璧山县民生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因为

要联系燃气公司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了安全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①必须关闭

手机;②带火机的同学放到外面;③不得随便动阀门。我们在此参观了他们公司

工艺流程:首先经过预处理,除去杂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杂质,并且进行净化

过滤,降温分离等,这些在低配工艺区完成,然后进入联合压缩机压缩到压力为

20Mpa,之后进入高压脱水系统脱出气体中的水,油,最后进入俄罗斯进口的那个

冷箱节流装置进行降温成液态的天然气,即液化天然气(LNG)。我们在进入进入

厂区的时候还必须触摸那个除静电球,这样可以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我们小

组依次参观了他们的低配工业区、中控室、蒸汽锅炉房、深冷工业区。在此我们

也了解到了天然气的液化流程:原料气→净化和调压预处理→深冷液化→低温储

存→LNG。

1月13日参观了重庆科技馆,今天也是我们外出认识实习的最后一天,在重庆科技馆里的能源节能区里更见识到了我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能源循环

利用模型,观看了建筑节能的装置,通过视屏我们更能形象的了解到了它们是如

何进行循环的,增长了我们的知识面,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等同学们都到齐

了后,我就依次进入了科技馆里进行参观里面所展览的作品。在这里我看到了关

于我们专业知识的很多作品,特别是那个风能试验装置。展览重点展示国内外

重要科技实践、重大科技成果、最新科技进展和重要科技活动、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公众关注的科技热点等内容,让我们及时了解日新月异的科

技风采。反映国内外以及重庆本地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都问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参观西南药业股份

责任公司时候为什么制冷机还开着呢?这已近到冬天了,怎么还要开制冷

机?当时那个师傅是用重庆话解说的,我没太听懂,后来问同学才知道原

来是因为这是制药工厂,需要很高的生产环境,把制冷机开着是为了控制空

气的湿度,防粘粉尘,以满足制药环境要求。

在参观完成后我们小组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了小组的交流,具体内容是交流

存在大家存在疑问的问题,还有评出小组中谁在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时间里谁做得

最好、最优秀。

三.结尾

短短两周的认识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在通过老师针对各种设备设施的特点及系统,还有它们的工作原理给我们详细的讲解,我们在不懂的时候

及时向老师提问并得到了老师的解答,还有下来我们翻阅资料,在这种互

动的认知学习过程下,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了

解了空调通风、制冷、锅炉供热等工程设备类型及系统概况,渐渐的熟悉

了本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技术的要求,我切身感受到了这门专业是很

有前途的,而且现在国家的建设正需要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在今后的学习

中我会努力的学好、学牢专业知识,把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实践。

我们要学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首先就得相信它不会是一门冷专业,相信它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想一想现在的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条

件的同时,更加的注重于健康、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谁不想让自己家

里的环境好一点,夏天凉爽一点,冬天暖和一天,这就是市场的需求,也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篇7

1.1 环境教育的发展和意义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通过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的治本措施。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197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 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997年, 确定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 这标志着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 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结合,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思想的出现, 为“绿色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

1.2 生态学校计划

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 (FEEE) 首次提出了一项全欧“生态学校计划 (Eco-Schools) ”, 其目的是使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逐步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各个环节, 为学校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管理系统。到2001年初, 该计划已扩展至21个国家的近6 000多所学校。这个计划在爱尔兰称“绿色学校”, 在德国称“环境学校”等, 名称虽然不同, 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那就是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标准来评定学校的各项工作, 包括课程设置、课堂和课外教学、师生教育、学校管理、校园设施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也包括学校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实践证明, 创建“生态学校”对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具有显著的效益。此后不久, “生态学校”的概念和实践方式被广泛在世界各地传播, 澳大利亚、印度、美国、泰国、南非、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相继引入“绿色学校”理念, 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2]。

1.3 我国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建设的特点

中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0年末1980年初, 逐渐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1987年, 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和生态的渗透教学, 有条件的开设选修课;1992年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环保知识和教学要求;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我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6年, 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2010) 》中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的创建, 并在随后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编写的《绿色学校创建指南》中为绿色学校做出了定义:“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学校全面的日常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 并不断改进,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 全面提升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这里所指的绿色学校, 其内涵和意义在于通过学校的绿色建设,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由此向全社会辐射, 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 因而更多的是一种环境教育理念[3]。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在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推动下, 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在国家表彰“绿色学校”的十条核心评估标准中, 包括了与学校建筑有关的节约资源、节能、校园空间的绿化美化等评估要求。但文献研究表明, 各地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比较重视教育教学或其他一些宣传活动这类软件因素, 而对作为硬件因素的学校建筑是否达到“绿色”标准重视不够[4]。日本《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中指出在绿色学校建设时, 仅考虑完善太阳发电、太阳热利用、雨水利用等学校设施的角度 (硬件因素) , 或仅考虑学校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角度 (软件因素) , 都难以建成理想的绿色学校, 应当将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5]。

因此, 绿色学校建筑在新建或改建时应关注建筑的节能, 同时关注这些节能措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2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措施研究

2.1 绿色校园总体规划方面

在学校进行总体规划时, 应节约用地, 因地制宜, 同时根据气候条件考虑建筑的朝向和间距。我国地处北半球, 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变化规律的影响, 南朝向的建筑, 夏季可减少太阳辐射得热, 冬季可增加太阳辐射得热, 是最有利的建筑朝向, 所以校园中的建筑物应为南朝向, 这是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此外,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小学校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 h。同时还规定, 教室长边相对时, 间距不得小于25 m, 这些都是从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 为营造舒适的教室热环境和声环境而设置的。

2.2 建筑形体控制方面

建筑物的外部形体设计对能量消耗和对太阳能辐射热的接受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校园建筑节能设计时应选择良好的建筑形体。首先, 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 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以减少建筑物外围护架构的传热量。其次, 应使建筑物南向墙面的面积尽量的大, 其他面的外表面积尽量的小, 这样可以接收更多的太阳能辐射得热。此外, 学校建筑应以多、低层建筑为宜, 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安全, 同时也可以减少风对建筑物耗热的影响。

2.3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面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 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 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墙体节能中可采用复合墙体, 即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 (常用聚苯乙烯挤塑泡沫板) 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也可以采用热工性能好的单一材料直接砌筑墙体, 如加气混凝土、多孔砖或空心砌块等。在学校建筑中还可以采用一些可再生和可降解的自然材料, 通常基于自然材料的传统建筑技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潜能, 它们与混凝土等常规的建筑材料对比, 具有良好的蓄热和隔热性能, 而造价却极其低廉。同时, 这些对学生节材方面的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利的教材。

窗户的设计在学校中尤为重要, 设计中要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面积, 同时要避免通过窗户消耗过多的热量, 所以应采用节能玻璃、节能型窗框来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通过遮阳设施及高遮蔽系数的镶嵌材料来减少太阳辐射量。可通过反光板的合理设置, 增加教室光线的均匀度, 避免眩光等。

屋面节能的原理与墙体节能一样, 通过改善屋面层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主要措施有保温屋面、架空通风屋面、坡屋面、生态绿化屋面等。

墙面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的生态绿化围护起来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但是这些绿化可以很好的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同时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可作为学生开展生态学习的实验场所。

2.4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方面

太阳是清洁能源的源泉, 太阳能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意味着一些高新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引用, 而是应该作为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重新定位和调整常规建筑设计方法, 其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提高生活质量, 并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太阳能应用技术日趋成熟, 在建筑节能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学校建筑中,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的使用都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的日常能量消耗。结合环境教育的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太阳能在建筑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了解对太阳能利用的开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其他绿色能源, 如沼气、地热等, 也可以在绿色校园建设中使用, 同样可以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如《中国环境报》2007年的一则报道说: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第九小学, 建起三口30 m3沼气池, 年产沼气2 160 m3, 节约学校用柴烧火及照明等用能问题每年可减少能耗开支2.5万元, 并通过改厕改灶净化了环境, 减少细菌滋生繁殖的机会。学校利用劳技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 组织学生学习沼气池运作的基本原理, 掌握操作技术, 增长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们回家后, 向周围的人宣传沼气的好处, 家长们纷纷到学校参观效仿 (参见《中国环境报》, 2007-8-14) 。

2.5 水循环利用方面

节水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学校建设中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雨水的回收利用等, 可以在环境教育中引导学生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如深圳某学校, 利用雨水在天台设立一个集水箱将降落下来的雨水进行收集, 与四楼洗手池废水一起用于冲洗三楼小便池, 以此类推, 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所有楼层。因为本项目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 受到很多限制。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如果在新建学校的时候就考虑这些问题, 会将水循环利用系统做得更到位[6]。

3绿色学校建筑节能对于环境教育的意义

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环保是指在不牺牲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尽可能少的消费资源, 制造最少的废弃物,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室外学习和活动环境, 保证学生的健康和高效地学习, 同时为学生的环境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

通过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设计, 向学生证明学校为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 通过营建学校绿色建筑, 让学生从做中学, 从学中做, 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深切体验, 对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 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4]。通过绿色建筑形成的“对环境友好”的学校氛围, 加之校内人员 (教师、学生和教职员工) 的全面参与, 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对环境友好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 让学校环境得到改善, 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了社会, 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摘要:提出“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建筑形体控制等方面论述了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措施, 指出营建学校绿色建筑对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绿色学校,环境教育,节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绿色学校创建指南[Z].2000.

[2]曾红鹰.环境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欧洲“生态学校” (绿色学校) 计划的发展概况[J].环境教育, 1999 (4) :12-16.

[3]刘畅, 林波荣, 宋凌.建立我国绿色学校评估体系[J].建设科技, 2009 (14) :42-45.

[4]宋中英.绿色建筑: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1) :46-48.

[5]刘继和.日本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1 (3) :227-231.

[6]自然之友.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Z].2008.

学校建筑与校园环境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46-0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江苏沿海大开发确立了我市的龙头地位,加快苏北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T型节点,多重利好叠加,给我市建筑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5年,连云港市人大出台了《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与改革意见》,提出了本市建筑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市建筑业从业人数30万,按1:1计算,建筑业带动产业链就业人数可吸纳就业人数达30万。数据表明,社会对一线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专业建设只有适应了行业的需求,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职业学校才有出路。

一、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惑

(一)对接出现矛盾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有业、乐业,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过各种渠道架起了中高职的立交桥,使得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与升学相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不容乐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还不够,如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對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内涵的对接、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工程实践的对接、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对接等均有些不完善。

(二)没有稳定的专业开发机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0]9号)要求,中职学校要按照五个环节开设专业:一要市场调研;二要可行性论证;三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四要专家论证;五要备案。客观上讲,中职教育专业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接轨,被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认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及主管部门还应该重视专业开发、专业研究和专业拓展。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中职学校的专业开发缺少生命力。

(三)缺少科学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

专业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但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开设多少专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校领导和部分中层的偏好,或者是突发奇想,缺少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可靠性论证,专业设置变成了拍脑袋工程。

二、对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是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合理设置近期培养目标和中远期培养目标,提出可操作的专业建设方法,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目标流于表面,形同虚设,造成办学缺少方向。笔者带着问题深入行业、企业,对连云港市的江苏苏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帝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中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不同资质等级、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企业调研,走访了不同层级的员工,咨询了建筑业专家、行业学者,以确保掌握的一手素材真实可靠。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市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其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筑业信息化程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关键是缺乏一批一线技术员、优秀建筑企业经理人、项目经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角色,进入岗位状态,对那些能吃苦且能安心工作、具有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特别青睐。面对我市建筑业的新形势,在建筑业人才、技术及管理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职教育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互动、联动,运用战略思维,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行业、企业实用、有用、能用之才,引导毕业生到一线就必须从事一线操作工岗位,而不是一步就可成为技术管理人员的“不着地”的“奢想”。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有出路。

(二)专业布局要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行业就业形势

专业建设包括专业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在日益扩大,社会需求量在逐年提升,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应综合考虑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情况,通过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确定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开设专业。随着中职学校走向市场,专业建设暴露一些问题: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从性随处可见,有些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学校之间竞相模仿,重复设置专业争取生源。这种低层次的竞争造成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专业缺乏师资、教学设备的支撑,专业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阻碍了学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也制约了职业学校的经济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目前,建筑企业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一线专业人员,专业种类主要涉及建筑施工型人才、建筑材料型人才、建筑智能型人才、建筑设备安装型人才(含水电、暖通)、建筑工程预算型人才、建筑测量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拓宽专业思路,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专业布局,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和特色突出的原则,对建筑专业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将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作为学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目标达成度是评价专业建设的关键指标

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经费,但是每年素质下降的生源并不能为职业学校创建品牌,这就使得中职教育陷入发展的怪圈。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评价一个专业成熟度除了要对专业开发、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实施和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最终还要落实到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来验证其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对专业实施过程评估、对毕业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跟踪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载体

从建筑业发展现状看,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素质情况及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识图施工技能、工程操作技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知识储备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法律知识等方面占主导地位。中职学校课程要定位于某个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要针对输出岗位和学生的基本素质设计教学内容,杜绝“捂耳”办学。课程内容要体现实践性,要能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所学”要为“所需”和“所用”服务;完善专业技能模块,强化建筑识图、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课,适当增设工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建筑规范等相关课程,做好专业课的补充内容,提高实践操作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充分利用好学生毕业实践的安排与管理。

(五)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保障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方式一直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一线经验;二是中职学校的师资培养制度长期缺失,这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这样的师资运行模式必然导致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占比例多,“复合型”教师比例少,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的实施需求。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实践创造提供条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人才保障。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深入到施工企业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了解企业引進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师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认真进行职业分析,提出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拟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必需、够用”的专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中职的优势,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2]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研究报告[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2]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教教改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第二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项目编号:ZZZ14)成果之一。

上一篇:《超越梦想一起飞》小学读后感下一篇:牵动我心的声音的话题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