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精选8篇)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篇1
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不断提高文物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市各级各类文物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此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的协作工作制度。根据公安厅、文物局联合印发的《XXXX公安机关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长效机制》的要求,在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切实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密切配合协作。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本地开展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工作情况进行会商,及时沟通文物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和交流打防工作经验,分析研究文物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动向,确定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重点和措施,有针对性部署专项打击行动。二是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经常性开展文物安全联合巡查,检查工作,对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适时组织开展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三是建立信息互通制度,积极收集、整理涉嫌、涉案文物违法犯罪人员的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建立文物犯罪信息档案,建立信息资料共享制度。
二、健全完善“草原神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工作机制。以“8337”发展思路和“5421”战略定位为指导,在巩固“草原神鹰”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强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目标,全面加强“草原神鹰”边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草原神鹰”工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巡查制度、责任制度、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制度,形成量化标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草原神鹰”工作规范和制度,建立规范、齐全的“草原神鹰”工作规范。二是建立“草原神鹰”与“草原110”边境防控体系的高度融合机制。以草原110报警点和警务室为基点,加大边境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区域“草原神鹰”警务室的建设力度,组建和扩大牧民文保员队伍、马匹巡逻队、摩托车巡逻队等多层次文保队伍。三是建立“草原神鹰”工程纳入边境地区总体发展机制,推动将“草原神鹰”工程纳入边防辖区5个苏木(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使“草原神鹰”工程与“平安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市文新广电局、市文物管理处、旗县区文物主管部门、市综治办及市公安边防支队组成的“4+1”边境地区文物保护模式。建立“草原神鹰”与乡镇文化站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实现全市边境地区“草原神鹰”工程与乡镇文化站的全面结合。
三、建立文物安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各部门对文物安全负有法定职责,既要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认真履行文物保护的各项职能,确保本系统、本部门所管理、使用文物的安全,确保所承担的文物安全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密切协作,广泛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打击文物犯罪、联合实施安全检查,合力确保文物安全。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同研究解决文物安全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确保文物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建立文物安全保护队伍建设机制
不断加强文物安全保护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奠定基础。一是建立文物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文物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文物保护员培训机制,健全完善选拔、培训、使用、奖惩等管理措施,形成文保员规范管理使用模式,提升文保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巡控防范能力。
五、建立联合执法督察机制。
保护文物安全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各级文物部门在开展常规性执法巡查,落实文物保护和相关法规情况,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或跨区域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靠文物部门单一执法力量难以有效查处的,文物部门对文物安全负有首要职责,要不断改善文物安全条件,提高监管水平,实现群防群治,构建强效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加大打击文物犯罪和执法力度,开展文物犯罪严打斗争和专项行动,加强宣传教育,公开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结果,在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普遍共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集中力量联合处置文物安全和行政违法突发事件。
六、建立文物案件信息通报制度
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要设立专职联络员,每半年通报一次文物犯罪案件统计数据,为双方及时总结全市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情况,分析文物安全形势,研究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文物案件实行“逐级上报制度”,对发现文物案件的要在24小时内上报公安局或文物主管部门,重特大文物案件要即发即报,做到文物案件每案必报。
七、建立文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加强与公安、综治、消防等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将涉及文物安全专项行动、文物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文博单位消防安全检查等联合执法行动,逐步转变为常态性工作,强化预防和综合治理,实现文物安全防范关口前移。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执法检查巡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全面落实文物安全保护的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全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篇2
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关于确认、保护和利用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规则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与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等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及其实施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详细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措施, 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既包括国家对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一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制定的法律和实施细则, 也包括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在具体实施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司法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分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和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
(三)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机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社会相关服务机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的保护。目前, 我国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组织主要有: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状况。
(五)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目前, 国际上产生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协定) 的达成标志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而且其在历史上首次引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制性的标准, 加大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力度。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 更是加快了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机制建设的步伐, 在2001年按照WTO的相关规定对《专利法》、《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对《著作权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09年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订的《著作权法》施行, 2012年《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并且正式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地方法规建设也在有效推进, 目前已有27个省 (区、市) 、14个较大的市制定了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地方法规的制定是各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 但是各地方由于对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缺乏经验, 主要还是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较为宏观地制定地方法规, 在实施细则方面还不够深入细致。
(二)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和司法保护机制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双轨制”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保护或司法保护。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更加简单快捷维权成本低, 同时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因此在短期内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双轨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和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三)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时间不长, 目前绝大多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仍处于财力、人员、知名度、权威性的积累阶段, 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 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小规模的、缺乏专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保护不够,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或被侵权后报案不及时, 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困难。同时由于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没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很多内容老百姓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四)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 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以WTO的TRIPS协议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地位而制定的, 其中较多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我国自身为了促进创新有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 但是也需要注意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上有明显优势, 并且存在着滥用知识产权、非法垄断的行为, 造成了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三、我国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地方性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
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地方性保护法规, 法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细化, 并且通过总结大型展会或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对知识产权实行长效保护。
(二) 处理好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发展, 并逐步以司法保护为主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三) 完善知识产权社会保护机制
对于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的审批应提高门槛, 更加严格, 对于从业人员提高专业要求。对于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 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日常培训和行业自律。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四) 积极参与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建设中去
我国作为一个在全球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 应当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广泛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 提高谈判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而受损的领域, 积极争取得到发达国家的相应补偿, 从而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中发挥作用, 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和利益。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是我国实现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和瓶颈。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设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长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2]戴琳.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 (6) .
[3]易玲.行政执法权配置多维化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J].求索, 2012 (5) .
[4]傅文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中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构建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篇3
构建长效机制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核心问题。当前,耕地保护亟需面向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发展用地需求、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在耕地资源总量有限条件下,部分目标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如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但是,只要机制到位,这些矛盾完全可以规避、破解。
体系:各方参与、政府管理、双重路径、多管齐下
理论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需要解决“谁保护”、“谁负责”、“怎介入”、“怎样保”这一系列问题。参考空间、时间、主体等多维视角的耕地保护途径探索,以及国内外耕地保护典型经验,我国的耕地保护应着力构建“各方参与、政府管理、双重路径、多管齐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图1)。
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社会承载、生态服务等众多功能,其公共属性决定了耕地保护责任的共同性。应着力改变当前 “中央政府积极、地方政府消极”、“国土部门积极、其他部门消极”、“农民被动承担、其他主体无关”的耕地保护格局,由“一家管、大家用”转向“大家管、大家用”,使耕地保护成为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耕地承包者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为此,需要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农村居民,也包括各类企业、城市居民;需要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将建设、农业、林业、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管理制度;需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厘清各方主体责任与义务。
耕地资源保护强调各方参与,主要指各方都有耕地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由于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特征,加之耕地保护的个体理性容易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客观上需要政府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域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政府建立责任体系完善、保护责任明确、调控措施到位的耕地保护体系,完善耕地保护领域的公共服务;需要明确规范政府调控其他市场主体的方式与途径,切实当好耕地保护代理人角色。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运行规律,需要找准适宜的调控路径,以有效保护并优化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本质上,耕地和基本农田都是一种生产要素,耕地保护与优化利用是耕地资源在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主体之间、区域之间优化配置与利用的过程,遵循生产要素配置原理。那么,如何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公共对策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由“看不见的手”实现耕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其有效性依赖于明细的产权、健全的市场等严格条件;二是政府机制,由政府计划决定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利用程度等内容,其合理性依赖于政策自身的科学性。鉴于耕地保护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需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有效结合,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容:开源节流、利益激励、政策管理、多方投入
我国人多地少,且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耕地占用压力,迫切需要开展开源节流工作,减少耕地占补平衡压力。
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耕地资源占用——现行《土地管理法》主要围绕耕地保护进行规范,对保护耕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却存在不少漏洞。如征地和供地的不衔接、低补偿的征用土地制度,现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类型少且不易操作,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招标拍卖制度仍难以全面铺开等等。因此,建议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通过财政税收杠杆、供地审批等可行措施,促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避免滥占农用地、粗放利用建设用地等不良现象,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面对经济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寻求和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成为耕地保护当务之急。通常思路是依托农地整理与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和依托改造中低产田、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等措施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根据中科院课题组在山东、河南等地典型调查,农村空心化与村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且具有全国普遍性。近些年农村“建新不拆旧”带来耕地占用问题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和推行“一整三还”(即依托村庄整治增地,实现还田、还林、还园)的村庄用地整治增地机制,实施整治增地工程、区域补占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与典型示范工程,可望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为缓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矛盾开辟新途径。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粮食用途与非粮食用途、农用与非农用两种配置之间存在着差异较大的边际净收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农民,都存在将耕地进行非农化使用、获取更高收益的诱致因素,片面倚重地方政府或者农民进行耕地保护,都有潜在的“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风险。这就要求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由于进行了耕地保护而失去开发权的农民与地方政府进行补偿,通过开发权转移、税收等方式,使为耕地保护做出贡献的区域与主体得到同步发展,引导各方主体积极保护耕地资源。
地方政府通常以政绩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在农业弱质性条件下,耕地投入粮食或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明显低于城市建设占用所能获取的收益。尤其是,在当前分税制体制下,“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来源,地方政府具有圈占耕地的天然动机。由此,需要采取GDP提成、机会成本税、城乡土地利益合理分配等多种途径,创新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同时,也应逐步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政绩考核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真正当好耕地保护的代理人与监管人角色。
农民通常以效用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且效用与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由于耕地利用效益低下,当前农地撂荒、粗放利用现象正日益普遍,农户利益激励因而成为决定耕地保护政策效果的关键所在。可从农地产权明晰、耕地资源价值重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面构建农户利益激励机制,通过提供农户粮食生产的边际收益,进而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
粮食生产经济收益低于非农生产用途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现有国情下,完全显化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尚待时日,无法依托市场主体实现耕地保护这一社会公共目标,耕地保护领域的市场失灵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完成,政府在很多领域依然是资源配置的关键主体,并在土地资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流转、土地用途等都受到政府的强烈干预,因此,政策管理机制将是继利益激励机制之后,实现耕地保护的又一重要保障。
具体而言,应从土地政策、税收和规划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耕地保护法规、法律体系,建立以科学的耕地用途转变约束机制和管制制度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范围界定、农地发展权购置、政绩考核体制、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坚决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合理界定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用土地的范围,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赋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过程谈判的权利,规范农地征用流转过程;严格农用地占用审核程序,提高农用地占用补偿标准,加大占用税税率,使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贯彻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尝试构建农地占用指标交易市场,通过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共同作用,使农地占用指标达成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市内各区域比较优势,有效避免个别区域因发展客观需要突破农地占用指标而出现的“占一补一”政策未能实现的现象,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察、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联合监督途径,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网络体系化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门监督体系。
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助于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但是,一方面,利用经济杠杆激励各方主体保护耕地资源,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其社会经济效益更具长期性、非独占性;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保护相关工程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在缺少外部介入的条件下,耕地保护的实际投入力度将远小于理想的耕地保护投入需求,也即资金落实情况成为决定耕地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
各级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要投资主体。耕地保护具有涉及区域广、投资规模大、外部效益高等客观特征,需要政府作为耕地资源保护的关键投资主体,以体现国家财政的公共性。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我国已迈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阶段的政策机遇,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包括耕地保护在内的财政支农力度,并完善农业补贴、土地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等相关投入政策。
社会主体逐渐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投资主体。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采用投资单位或个人优先使用新增用地、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吸纳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个人投资以及其他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耕地保护相关领域。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保护耕地特别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已正式颁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新机制,有效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势在必行。同时,健全政府主投、企业参投、社会投入的协同机制与利益分配制度,深入落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创新耕地保护的新模式,成为有序推进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篇4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建立耕地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篇5
建立耕地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吴江市土地学会诸镇康 邮编:215200
论文摘要:从我国土地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的国情现状分析,提出建立十大长效工作机制。关键词:耕地,保护,机制。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11号文件);1998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2005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为1.4亩。这意味着,要完成1.2亿公顷(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硬性指标,今后我国耕地减少量必须控制在3000万亩以内。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2011年公布国土资源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可开垦土地701.66万公顷,可复垦土地32.72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表示,我国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模式难以为继,仅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必须从数量管护转向数量质量并重管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新要求,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管理工作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面对我国可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二是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三是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四是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五是实现耕地环境保护。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从耕地保护操作层面来看,在保护耕地的实践中还存在的不足是:
一是保护规划过于僵化。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确定后,随着时间推移,动态管理就缺乏合理的调整空间,比如通过后备资源开发新增耕地长期不能划入保护范围,而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农田,短期内无法恢复的又难以调整,应有规划动态管理的相应补救措施。
二是耕地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耕地保护指标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呈刚性,与实际情况有差异,难以在规划保护中体现,一旦规划批准,要涉及调整基本农田,就必须上报国务院批准,因此在调整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得以解决。
三是耕地保护法规不健全。现有的耕地保护法规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尤其在操作层面上,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运作程序和规范化的法规。在定期检测动态管理,规划审批等环节缺乏规范化的制度,导致知法难以守法,守法挡不住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耕地保护缺乏配套的保护资金的支撑。各地在落实耕地保护资金方面,缺少必要的政策法规保障,资金投入足,资金渠道不畅,尤其是对有限的保护资金缺少监管,难以真正将保护资金落到实处。
针对耕地保护的要求和现状,首先要构建耕地保护管理体系,在国家一系列耕地保护的政策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可以完善四项主要制度:一是《基本农田管理办法》;二是《基本农田调整补验收办法》;三是《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办法》;四是《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以促进耕地保护真正进入经常化、动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建议各地建立和完善十大耕地保护机制:
1、共同责任机制。耕地保护的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耕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这是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乃至农村公民共同的目标责任,要建立共同责任机制,旨在层层落实责任人,落实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范围,加强责任意识,层层量化保护责任目标,强化各级政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以建立耕地保护业绩绩考评、失职问责、渎职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对于玩忽职守的应问责到位,引起警戒。以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动的保护耕地长效机制。
2、资金投入机制。为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从土地的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投资基本农田调整项目的同时,加强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协作,形成基本农田建设合力,保障政府在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等方面,进行集中使用,重点投放,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投入机制。
3、占补平衡机制。土地复垦整理既可以恢复耕地,增加耕地,缓解人地矛盾,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业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制订激励政策,鼓励用地单位、个人、农民搞土地复垦整理。各地要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增强占补平衡运作机制,作为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措施来落实。要大力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占补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要推进耕地储备制度建立,逐步做到耕地先补后占,合理确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对占补达不到平衡的地方,坚决把住建设用地审批关。
4、用途管制机制。为实施有效的耕地保护,对土地用途严格管制,强化必要的管制机制。一是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充分挖潜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二是对耕地的用途同样严格管制,防止耕地变形而改变用途,特别是耕地表面耕作层的保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要严格把关,会同农村基层组织一起,下达耕作计划,经常检查监管,要运用政策、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落实耕地用途,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定。
5、环境保护机制。一要坚决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护耕地,控制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要全面推广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以确保耕地环境质量;三要严格环境执法和责任追究,要强化环境执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特别是对耕地环境的破坏坚决追究法律责任;四要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实现耕地环境监测的科学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环境应急体系,以提高应对耕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
6、执法检查机制。要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执法动态监察体系,构建监管平台,切实加强土地批租监管和土地市场秩序的监管。一要着力构建巡防预防监管机制,以土地动态巡查,完善执法巡查网络,明确责任考核,做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二要建设批租监管机制,加强日常执法和借助卫星遥感照片进行执法检查,建立长效执法监管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用地情况和耕地保护开展专项检查,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三要构建案件查处机制,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确保违法案情处理到位,尤其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公开暴光处理,确保良好用地秩序;四要加强部门联运机制,有效实施土地管理中的工作协调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
7、维权稳定机制。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过程中,确保征地补偿安置到位,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单位,农民集体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关系,是确保社会稳定,有效保护耕地的措施之一。建立维权稳定机制,要强化政府责任,更多考虑农民群众利益,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
长远生活生计保障问题,要通过土地换保障,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机制,遵循中央提出的“少取,多予和放活”的政策,严格控制征地范围,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放活土地政策,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分配收入。要建立征地补偿机制、安置机制和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农民集体保护耕地的自觉性积极性。
8、社会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是指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一要加强群众监督,这是一种最广泛敏锐朴实的有效监督,让群众享有知情、检举、监督的发言权,建设好群众举报体系和网络,比如举报箱、举报电话、举报接待室、举报中心等定期公诸社会,使群众保护耕地有渠道举报,安全举报,对举报准确的给予奖励,要形成群众监督的良好环境,二要加强舆论监督,马克思称新闻舆论监督是“第三种权力”,舆论具有公开性,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优势,保护耕地舆论监督可以造就强大的宣传教育态势,营造保护耕地的大环境,要保障社会舆论的调查、指导和批评的权利,强化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正确发挥保护耕地的监督制的作用,三要加强民主监督,这是包括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广泛监督,要发挥群体监督的作用和民主监督的实施权,以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和中国特色的监督制的机制。
9、信息公开机制。地方政府有责任定期公开耕地保护工作中的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一要建立健全信息主动公开机制,要明确职责、程序、公开方式和时限要求,要充分运用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等各种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开区域内耕地保护的动态信息,并不断完善网上查询功能,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建立耕地保护信息采集机制,依法公开信息采集的工作规程,明确采集、审查、处理、运用等环节具体要求,使信息及时、真实、有效;三要建立耕地保护信息公开监督保障制度,加强检查监督。
10、宣传教育机制。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机制必须常抓不懈,这是营造良好耕地保护社会氛围的十分重要的举措,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强改进宣传教育,改进方式方法,完善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常态机制,克服不主动、不经常、单一内容、单呆方式等问题,建立政府协调部门合力,贯穿始终,“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宣传教育网络下的常态工作新局面;二要建立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党委政府负全责,明确带头职责,明确部门职责,同时落实相应责任追究;三要建立激励机制,要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耕地保护宣传成效好,有创新的给予激励。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篇6
为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扩大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不断推进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特制定本长效机制: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党小组会按每季度召开一次,以党员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为内容。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一)坚持一年两次(即:每半年一次)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
(二)坚持三个月一次(即:每季度一次)的支部党员大会。
(三)坚持一月一次的党支部委员会。
(四)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党小组会。
(五)坚持一年两次(即:每半年一次)上党课。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党员汇报制度
党员每年两次要向党支部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其方法:一是可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集体汇报;二是可个别向党支部书记、委员或党小组长口头汇报;三是外出时间较长的党员要向党支部书面汇报。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学习制度
(一)坚持一月一次的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学习讨论会。
(二)坚持一月一次的支部党员学习讨论会。
(三)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即: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党规党法及时事政治;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支委民主生活会制度
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即:局党支部委员会成员除了参加所在党小组的民主生活会外,还要参加专门召开的党支部委员会的民主生活会。
景洪市环保局党支部支部委员分工负责制度
一、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一)负责支部的全盘工作;
(二)召集并主持支委会、支部会及民主生活会等党务会;
(三)协调有关党政方面的工作;
(四)检查落实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
(五)协调本部门工、青、妇工作。
二、支委组织员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部门的组织工作;
(二)负责支部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会议记录及材料上报工作;
(三)负责支部的文书、人事档案转接、存档和管理工作。
(四)负责支部统计数据上报及党费收缴工作。
(五)负责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的联络及汇报工作。
三、支委宣传员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负责安排本部门的日常学习及考核工作
(三)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主张;
(四)负责宣传材料的征集和发放工作;
(五)负责《景洪环保信息》的审核及分发工作。
四、支委纪检员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部门纪检、监察的日常工作;
(二)负责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负责拟订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有关文书资料及上报工作。
景洪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行为规范:
一、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原则、作风扎实、工作务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局里临时安排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雷厉风行,提高办事效率。办事不拖拉,不推委扯皮,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处理问题,不揽功推过。
三、热情接待来访者或来办事的同志,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暖心话。对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和情况,要认真地做好笔录(属于环境投诉案件转 交环境监察大队),并做好解释工作。
四、对打电话到本局询问有关问题的,接电话的同志态度要和蔼,坚持文明用语。如果接电话的同志态度生硬,造成不良影响的,本人要向打电话的人赔礼道歉,并向局领导写出书面检讨。
五、星期天、节假日,局里有急事或者有特殊情况需要办理,要随喊随到,不得以各种理由推委。
六、工作要服从安排,重大问题要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不请示汇报,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严肃处理。
七、弘扬正气,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处理公务过程中不得发生“吃、拿、卡、要”,违反者应当给以党纪政纪处理。
景洪市环保局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加强集体领导,实现科学、民主决策,防止决策失误,特制定本制度:
一、须经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
(一)环境保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工作方针的确定,重大工作部署;
(三)人事工作的研究与决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效能工作的研究;
(四)环保业务工作部署、总结;
(五)重大业务活动安排;
(六)环保经费的使用;
(七)建设项目立项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
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是局领导班子会。
景洪市环保局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
一、首问责任人。到市环保局办事的人员,问及的第一个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
二、首问责任人必须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人员,并根据其要办的事项,属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须立即接办,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须告知具体的承办股室或承办人员。
三、承办人员要一次性告知办事人员有关办事的政策法规依据、办事程序和具体要求;一次性告知能否办理,手续是否完备,资料是否齐全。对符合规定,手续完备,资料齐全的,应及时接办;不能及时接办受理的应讲清原因,并要告知办结时限。承办人如一次性告知不清楚,使办事人员多次往返的,要追究其责任。
一次性告知制度
一、凡来市环保局办事的人员咨询有关事宜时(或电话咨询),经办人员必须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时限、程序、所需的 全部材料或不予办理的理由。
二、经办人对来人要求所办的事项,经审理符合条件,即时办理的事项要即时办理,不能即时办理时应讲清原因,不得无故推委;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一次性以书面形式告知其需补办的手续和材料,经补办后,经办人按时予以办理。
三、对所办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的或相关手续、材料不清楚,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不明等特殊情况,经办人应及时帮助来人咨询了解,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不能一推了之。
四、对需一次性告知的事项,除电话咨询可用口头一次性告知的形式外,均要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当事人。
五、违反本制度,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限时办结制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环保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限时服务制度:
一、对环境投诉、企业年检当日受理,10个工作日完成结案和审批工作。
二、对建设项目申报当日受理,1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工作。
三、环境监理除了完成日常监理外,对重点排污单位或个人一年必须完成两次监理工作任务。
四、环境监测申报当日受理,20个工作日完成监测任务。但对固定的排污单位或个人,一年必须完成两次监测工作任务。
以上各项业务的办理时限,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就所办的事项作出决定(答复)或提出意见,无正当理由不得拖延办事时间。否则,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责任追究制度
一、责任追究制度内容
市环保局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有关制度,给国家、集体、群众、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或其他不良后果;办文办事超过规定时限,扯皮推委,耽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受到群众投诉或上级批评的,由相关责任人承担行政和经济责任等。
二、责任追究范围
对具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予以责任追究: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规定的;
(二)违反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恶劣,服务态度生硬,冷落、刁难服务对象的;
(三)在无不可抗拒原因的情况下,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有关业务工作的;
(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损害群众利益的;
(五)其它违纪、违规的。
三、责任追究办法:对触犯上述责任追究范围的行为,视情节轻 重,给予行政处罚或党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因工作过错、过失造成损失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相应的赔偿责任。发生责任追究的在本年内不得参加评选先进,年中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已评定的,取消其资格。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
(1)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以及违反服务承诺制等,经服务对象或有关人员指出后能及时改正的;
(2)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办文办事任务,但能在第一次催办期限内完成的;
(3)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差错的;
(4)对下属管理不严,造成工作人员违反有关制度的相关领导。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告诫、诫免、岗位调整:
(1)不遵守上下班和请销假制度,致使正在办理的事项被耽误的;
(2)业务水平低,办事能力差,完不成工作任务的;
(3)第二次催办后,仍未按催办要求完成任务的;
(4)办文办事质量低,差错较多或出现严重差错,造成损失和较大影响的;
(5)不执行有关制度,经批评教育仍未改正的;
(6)不文明行政,办事推诿,冷落、刁难服务对象的。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辞退处理,构成犯罪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1)私自收取、截留、滞留公文或资料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
(2)违反保密规定,泄露机密,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
(3)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差,多次受到投诉的;
(4)严重违反有关规定,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
(5)滥用职权,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
(6)不文明行政,态度特别恶劣,侮辱、谩骂服务对象的;
(7)搞小团体及个人利益,不令行禁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8)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吃、拿、卡、要”等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
(9)主管领导未认真履行职责,对下属工作人员发生违纪违规等行为,熟视无睹,不作处理,甚至隐瞒、包庇、护短、说情的。
景洪市环保局社会评议机关作风制度
一、社会评议机关作风是指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的制度。
二、社会评议机关作风坚持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群众参与、推动工作的原则。
三、评议内容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是否存在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正气,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是否存在不坚 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是否存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等问题。
(二)服务态度情况。是否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是否存在不认真解决群众举报、投诉事项等问题。
(三)依法行政情况。是否存在违法和违规行使权力的问题;是否存在不执行制度或执行制度不严的问题;是否存在执法执纪不公、违法违纪不究等问题。
(四)工作效率情况。是否存在办事程序繁琐、推诿拖沓、承诺不对现等问题。
(五)勤政廉政情况。是否存在政务不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不够的问题;是否存在为政不廉及空谈、浮夸、吃喝、攀比、化,粗暴等“五风”问题。
四、评议方法
(一)评议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原则上由县以上机关工委(党委)具体组织实施。
(二)一般每年二分之一左右的机关。
(三)参与社会评议机关作风的评议人,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一般应采用科学抽样方法,在同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群众中确定。还要邀请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团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四)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召开评议大会、做谈会、、明查暗访、发放调查表、公示公告、公布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方式进行。
(五)社会评议结果报上级党委和政府,向被评议对象反馈,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景洪市环保局机关党员干部民情恳谈制度
一、机关党员干部民情恳谈是指县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
二、民情恳谈工作由各级党组(党委)负责,机关党组织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三、民情恳谈主要是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把握四个环节。
(一)下基层。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党建工作联系点和扶贫挂钩点作为民情恳谈联系点,每年不少于1次。州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或基层单位调研。
(二)知民情。以拉家常、谈心等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三)办实事。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为群众办1—2件实事。
(四)抓落实。对为群众办实事的情况,定期进行回访,听取意见,完善落实措施。
四、建立民情恳谈“联系卡“,记录恳谈对象的情况、恳谈的内容、落实情况,便于跟踪回访。
五、执行民情恳谈制度的情况列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执行民情恳谈制度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于通报批评。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行政保护是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建立创新型社会具有主要的意义。
1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简介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方式。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政管理活动, 如对知识产权的授权和登记等;二是行政服务活动, 如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和检索服务等;三是行政执法活动, 主要包括对侵权纠纷进行处理和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展现出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 分工细化, 不同知识产权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第二,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 简单快捷。第三, 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2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散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工细化:专利权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商标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商标局负责、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负责、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公平交易局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分别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负责、地理标记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海关总署负责。表面上看似乎是分工比较清楚, 但是实际中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比较复杂, 涉及的侵权内容常常包括多种类型知识产权, 这就在实际执法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对维权者而言, 遇到知识产权问题要么不知道应该求助于哪些部门, 要么必须在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周旋, 增加了维权成本。对于行政部门, 由于在职能和管辖权限上存在交叉和重叠, 容易导致相互推诿, 或者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2行政保护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行政执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对整个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协调,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执法队伍往往是各自为政, 即使是联合执法队伍也是是临时组合的, 无法长期存在, 容易出现“运动式”行政执法, 打击行动过后侵权商品又死灰复燃,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效果却不理想, 不利于行政保护。
2.3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衔接不足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除了可以请求行政保护外, 也可请求司法保护。但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可能不同, 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
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刑事案件中, 违法与犯罪的界限较难把握, 经常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所以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2.4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专业性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在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高水平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2012年12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报告显示, 2011年,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52.6412万件, 继2010年超过日本后, 2011年又超过美国 (美国为50.3582万件) ,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如此大量的专利申请量如果没有足够真正精通业务知识的专利评审员的支持, 必然会导致申请案积压严重, 审查周期过长。
同时, 由于目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行政裁决案件逐年增加,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和技术标准, 因此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法律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知识产权新型案件不断出现, 更是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5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被他人模仿利用后又要求行政保护;有的权利人被侵权后, 报案不及时, 给执法人员收集证据带来困难, 这些行为都增加了行政保护的难度。同时, 知识产权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因为知识产权往往专业性较强, 如果不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行宣传, 很多内容老百姓不容易接受, 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3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通过实现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的集中配置, 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可以精简行政机构, 减少行政人员配置, 节约行政成本。同时, 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的统一集中, 可以避免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 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2建立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在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机制下, 建立长效执法队伍, 避免“一阵风”、“运动式”的短期执法行为。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向知识产权保护诚信机制、预警机制、分行业差别保护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去。
3.3加强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合作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性较强,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 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 培养一批即懂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专门人才。除了在大学中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以外, 还应在其他各专业开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课程, 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次是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的培训和交流。利用培训、国际合作交流、信息交换等途径, 及时把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最后,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多学科领域, 应当鼓励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对知识产权的相关行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水平。
3.5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了, 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行政保护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保护成本自然会降低, 因此,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部门应将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邓建志, 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涵义[J].百家言, 2007, (1) .
[2]单晓光, 王珍愚.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3]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篇8
本报讯 为维护网络环境下健康、规范的版权秩序,有效遏制网络环境下侵权盗版违法行为的高发势头,建立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由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剑网行动”近日在京启动。
据悉,本次专项治理行动将针对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等内容的网站、提供存储空间或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站以及提供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站,围绕网络文学、音乐、影视、游戏、动漫、软件等重点领域以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重点产品,加强监管力度,以查破办结一批大案要案为目标。行动将持续到今年10月底,为期4个月。
2012年“剑网行动”将要开展5项重点工作。
第一,查办一批大案要案。各地版权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将确定一批网络侵权盗版重点案件,集中突破、快速查办。处罚一批违法企业和个人、关闭一批违法网站,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大行政及刑事惩处力度。
第二,继续开展视频网站主动监管工作。各地版权管理部门将继续开展视频网站主动监管工作,加大对本地有影响的各类提供视频内容、搜索链接、存储空间服务的视频网站的监管力度,规范视频网站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严肃查处。
第三,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版权监管。各地版权管理部门将加强对本地有影响力的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版权监管工作,要求此类交易平台经营企业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和交易规则,通过提供相关经营者身份地址和交易记录等信息、断开或删除侵权盗版商品信息链接、取消相关经营者会员资格等措施积极配合版权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积极推动权利人及组织与网络交易平台企业建立版权保护协作机制,方便权利人维权。对发现的各种利用网络交易平台销售侵權盗版制品等违法行为,将严厉查处,涉嫌犯罪的,将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完善督办协调机制。国家版权局将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挂牌督办一批网络侵权盗版重点案件,对列入督办范围的案件采取派员参加专案组、巡视督促、跨区域协调等方式,形成便捷高效的办理机制。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公众在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法律意识。加大网络版权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曝光一批网络侵权盗版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对检查、督查中发现的违法企业、个人进行法律教育,使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06-11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09-20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11-11
刘家庄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报告11-22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09-23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探讨11-26
伊川县吕店镇苏沟村整治环境卫生长效机制07-15
长效培养机制07-07
长效机制研究07-28
长效训练机制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