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2024-09-20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精选9篇)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1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招贤镇开展“三项整治”工作以来,党委、政府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环境卫生、街道装饰、交通秩序“三项整治”活动,制止了非法经营,拆除了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并及时清除生产、生活垃圾,消除了卫生死角,使村容村貌特别是街道环境卫生焕然一新,群众反映良好。为了让这一效果长期保持下去,镇党委、政府采取措施,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监管大队,领导全镇保洁员和卫生监督员,搞好本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环卫大队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对镇党委、政府负责。

(一)保洁员管理制度

1、保洁员坚持“一扫两保”即早上7:00——9:00全面清扫,上、下午保洁。

2、保洁员必须按村委划分的责任区,清理并收集垃圾到制定的垃圾池内,清扫保洁率达到100%,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3、保洁员要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各种卫生检查突击活动,做到全天候在岗。

4、保洁员要求辞职时,必须提前一周向村委提出书面申请,村委在一周内推荐新的保洁员,并移交有关财物。

5、保洁员因病、因事暂不能工作时,需自己找人替班。

6、保洁员在工作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洁员在岗期间,保持个人卫生,衣服勤洗勤换,必须穿统一配发的黄色工作服,否则后果自负。

7、保洁员工资分两部分,基础工资300元/月,绩效工资200元/月。

8、保洁员每缺少一次清扫,扣除基本工资10元,每缺少上、下午保洁一次,扣除基本工资5元/次。

9、保洁质量和标准要求。保洁督促工作实行 “三查一考核”。即监督员日查,村委周查,乡镇月查,一季一考核。“三查一考核”发放绩效工资。

10、“三查”过程中,日查中每发现一处死角,扣除绩效工资5元/次,周查中发现死角,扣除绩效工资10元/次,月查中发现死角,扣除绩效工资30元/次,直至绩效工资全部扣除。

11、保洁员的保洁费用先发基础工资300元/月,每季度经过监督员、村委和乡环境卫生监督领导组考核,认可保洁质量,集中发放一次绩效工资。

1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作业,对于清扫、保洁质量较差且教育不改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辞退处理。

13、保洁员要树立为村民、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做到不怕苦、不怕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14、保洁员要语言文明,以理服人,不准辱骂过往行人和经营者。发现有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扔杂物等现象,做到文明劝

导,主动清扫,对蛮不讲理者,及时报告村主要干部,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二)环境卫生监督员管理制度

1、各随车保洁员受镇环卫队统一领导,并兼任各村环境卫生监督员,监督员受村委主任领导,对村委负责。

2、职责任务:(1)监督、指导保洁员工作,对全村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一日一检查。(2)负责辖区内的乱堆放、乱贴、乱画监督清理工作,做到随发现、随处置。(3)负责组织、督促保洁员村民等清理出现的卫生死角垃圾堆、残土堆等。(4)负责清理、请倒垃圾池、果皮箱的垃圾,做到日清日倒、不得滞留。(5)负责果皮箱的监督、管理、维护工作。

3、工资报酬:监督员基本工资300元/月,按月发放;绩效工资200元/月,按季度考核发放。

4、每日早晨7:00—9:00集中倒垃圾,每缺勤一次,扣除基本工资20/次。

5、“三查”过程中,日查中发现一处死角,扣除绩效工资10元/次;周查中发现死角,扣除绩效工资20元/次;月查中发现死角,扣除绩效工资30元/次,直到绩效工资全部扣除。

6、监督员对保洁员的“一扫两保”进行监督,并做好上岗和清扫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保洁员联系,重新清理。监督员要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各种卫生检查突击活动,做到全天候在岗。

7、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作业,对于监督不到位、保洁质量较差且教育不改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辞退处理。

8、监督员要树立为村民、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做到不怕苦、不怕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9、监督员要语言文明,以理服人,不准辱骂过往行人和经营者。发现有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扔杂物等现象,做到文明劝导,主动清扫,对蛮不讲理者,及时报告村主要干部,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三)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

护林员职责:

1、各护林员应对本乡辖区内的新栽植和原有的树木进行 养护,并打扫辖区内的卫生,保持园林清洁,空气清新

2、坚守工作岗位,确因特殊原因,需离岗时应及时向村或乡林业站报告,同时要找人顶替。经常对本村和本辖区有关人员宣传《森林法》等法规。

3、对发生的毁树案件,要如实、及时向村委会、或乡政府举报,不得隐瞒或有意扩大,缩小事态。

4、认真如实填写巡查日志,护林记录每月不得少于22天。

护林员工作考核及奖惩办法:

1、乡环卫领导组定期对护林员管护效果进行检查记录。

2、对护林人员举报有功的行为,酌情予以物质或精神表彰奖励。

3、对护林员参与毁林的行为一经查处,应从重从快予以处罚。

4、对辖区内发生案件隐瞒不报,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除对责任人重罚外,还要视其情节对护林员处以10%损失总量的罚款。

5、年终根据全年工作情况综合考核,一次付给400元固定工资,另100元作为浮动管护费根据工作成绩和考核分数按百分比发放。

(四)“门前三包”制度。由“三项整治”领导组负责,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与临街各单位、商业店铺签订责任书,明确奖罚,随时检查落实情况。

(五)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各单位、各村每月至少进行二次卫生检查评比,养成良好的讲卫生习惯。

(六)交通秩序管理制度

巩固前一阶段“停车乱”专项治理成果,重点查纠以下交通违法行为:

1、严厉查纠各类车辆在禁停路段、区域、停车线外违章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

2、加强行人、非机动车管理,严厉查纠行人不按规定穿越道路和非机动车违章停放等交通违法行为。

3、严厉查处占道摆摊设点、流动摊贩当街为市、影响道路通行和城乡环境的违法行为。

4、严厉查处货物运输车辆抛洒、散落装载物及其他车辆向车外抛洒物品,污染城乡道路交通环境的违法行为。

5、严厉查纠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七)街道装饰集贸市场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集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解决集镇脏、乱、差问题,特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集镇管理中队,对集镇市容和环境卫生实施综合管理。管理范围:街道道路、所在集镇的单位、住户、经商户以及摆摊设点的临时经营户。

二、在集镇街道、居民区设置垃圾桶或垃圾池,生活垃圾等全部入桶或入池。

三、机动车、非机动车按规定停放在泊机动车停车泊位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的泊位内,停放应整齐,禁止乱停乱放。

五、集镇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由镇政府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环境卫生由各单位负责;集贸市场内环境卫生、由产权单位或管理者负责;建筑单位由施工单位负责。

六、集镇中的建筑物和设施必须符合规定的集镇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违者由集镇管理中队责令有关单位或个人限期改造、拆除。

七、集镇街道两旁经营店铺名称必须文明健康、书写规范,牌匾装饰美观大方。公共设施、户外广告、标牌、霓虹灯由镇政府委托集镇管理中队进行管理。落地条幅、过街条幅按规定经批准悬挂,破损应及时修复。

八、集镇市容必须做到

1、严禁在集镇主要街道上擅自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货棚、禁止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和使用破损的遮阳雨棚;

2、禁止在集镇街道和公共场地随意堆放杂物,如沙石、砖块、收旧物品等。因建设等特殊需要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

地临时堆放物料,必须征得集镇管理中队同意,违者由集镇管理中队责令改正,限期清理;

3、集镇施工现场的物料、机器应摆放整齐,积土和杂物必须及时清运;临街工地必须设置封闭围墙;竣工后必须及时清理,平整场地;

4、严禁在集镇建筑物、公共设施或树木上乱画、乱贴、乱挂衣物;

5、禁止在集镇街道及其他公共场所从事测字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

6、严禁攀折、毁坏花木、践踏草坪;

7、严禁在公共场所、园林绿地、公路倒置污水污物;

8、临时经营摊点必须进入镇政府规划区域,按指定的位置摆设;

9、严禁随地大小便;

10、对集镇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必须按指定地点倒放,严禁乱堆乱倒;

11、运输沙石的车辆要覆盖、密封,不得泄露、遗撒;

12、禁止损坏、盗窃、自行拆除和迁移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和附属设施;

(八)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招贤镇环境卫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招贤镇“三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和《车赶乡责任追究制度》相关条款、相关内容,从重追究责任。

招贤镇党委 招贤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四月十日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制度

2003年5月我国暴发非典型肺炎, 不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人力、物力的损失。同时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 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体现在两方面: (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全面; (2) 应急机制不健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 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 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薄弱; (3) 对大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不足。因此, 我们应吸取经验。急切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才是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我国的辞海对机制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有人认为:长效监管机制顾名思义就是经常和长期发挥效用的机构和制度, 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发挥有限的监管资源,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有人认为:“长效管理机制是指在目标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保持其效果的长期性、稳定性, 并激发调动群体中的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 即《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建立的以监督、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和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模式。根据机制的原意,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应包括两个主要要件:公共卫生机构设置、队伍及其相互关系;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所谓“长效”机制应是稳定的、较长发挥作用的机制。

2 对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公共卫生机构设置的问题已经定论, 那就是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级卫生防疫站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管机构, 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其主要问题是卫生防疫机构是事业单位, 却实际执行着公共权力;而卫生行政部门本应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 却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已有定论。但是, 就是改革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其关系也是需要反思的。我国的卫生行政机构仍然习惯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 没有将执法职能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而且, 卫生行政部门肩负着两项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国有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和卫生监督职能, 从法制理论上看, 卫生行政机关的这两项职能是矛盾的。卫生监督职能并不是纯技术的管理, 实质上是行政执法职能。“公正”乃是所有法律的精神和灵魂。为了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 行政执法的主体与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之间无利害关系成为当然的原则。“如果法律程序的主持人与程序结果有利害关系, 则人们不会以公正的心态去认同该法律程序的结果。”而目前的卫生行政机关作为执法主体, 恰恰在执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等法律、法规活动中, 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医疗机构、血站等事业单位有行政隶属关系。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进行, 各地陆续成立了卫生监督所, 加强了卫生监督的力度。“监督所是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其辖区内, 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卫生监督职责的执行机构”。但是, 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与卫生行政部门其他内部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的职能有没有交叉重叠?卫生监督所是事业单位, 执行着公共职权是否符合依法管理的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探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或防疫机构)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战斗中,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投入加大、地位突显。但是, 我们如果从理性上分析, 这种重视仅仅是政策性重视, 尚缺法律上的保障, 因此, 也很难说是长效的, 目前, 在卫生法律中, 对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的法律地位、投入比例、机构编制、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2.2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公共卫生的管理制度或运行规则是管理机制的核心因素。是制度包括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必要环节。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 卫生立法的增多, 中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如各种公共卫生监督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但是目前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方面, 公共卫生投资制度、卫生监督人员从业许可制度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实践中就表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特别是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预防为主, 而实际上投入最多的是医疗, 而不是预防事业中心的公共卫生。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990年2.3%、1995年2.39%、1997年2.27%、1998年2.08%、1999年1.79%、2000年1.71%、2001年1.66%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尚没有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全国的卫生总费用中, 公共卫生费用比重偏低, 公共卫生费用仅占9.97%, 而医疗费用则占到78.66% 。到90年末期, 医院经费开始上升, 防疫和妇幼经费则开始下降, 到2000年国家卫生事业费中防治防疫事业费和妇幼保健经费总共占18.8%, 比医院经费低25.9个百分点。

3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3.1 建立职责明确、有财政保障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根据卫生法的规定, 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主要应有三个部分组成:以各级政府首脑为核心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以疾病控制中心为主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公共卫生直接涉及到卫生、财政、药品监督、公安、环保、商检、外贸、教育等多个部门和行业, 单纯依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因此, 成立由各级政府首脑领导的公共卫生、协调机构非常必要。目前, 我国已存在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主要有爱国运动委员会、爱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献血领导小组、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非典型肺炎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等,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规定, 政府在传染病防治中承担领导责任。我们认为, 我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 公共卫生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应吸取抗击“非典”防治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50多年来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成立各级公共卫生的领导协调机构、协调委员会, 取代各种公共卫生的领导协调机构, 在卫生部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事务。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应是组织、协调、指挥、政策制度。

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仍然是事业单位, 在今后的改革中, 应逐步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改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机构与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交叉问题。

疾病控制机构依法应是事业单位。疾病控制机构应重点做好技术工作, 而不是管理和监督职能。关键的问题是疾病控制机构为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服务在法律上是何种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还是一种独立机构?其存在的行政法依据是什么?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开放提供防疫服务如何区分?是应该全额拨款, 还是自收自支?这些问题必须在法律上划分清楚。否则, 很难建成长效机制。

总之, 在依法界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后, 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监督的机构和人员, 必须提供政府财政上的保障。否则, 便又会回到一方面承担政府职能, 一方面争钱发工资福利的老路上去。

3.2 建立完善的法制化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1) 我们应该了解当前形势、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学习“十七大文件精神”;切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疾病预防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重点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各级机构能力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 在财政政策不断到位的同时,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积极推行定编、定岗, 建立和完善机构和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 改善内部管理, 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加强预防和医疗服务间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互派医师, 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加强预防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密切防治之间的工作联系, 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四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 强化规范管理, 完善预案, 组织综合演练。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畅通信息, 扩大互联互通范围。五是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落实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加强血吸虫病防控。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六是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要求, 各级政府要保障工作经费,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责任, 落实任务, 切实提高免疫效果, 使扩大免疫规划政策落到实处。七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面, 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工作,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八是进一步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 落实基本防控措施, 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基层防治网络, 改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九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动群众, 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除害灭病, 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以社区、厂矿、学校等为重点,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消除危险因素。十是认真实施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 加快执行进度, 加强资金监管, 保证项目执行效果。

(2) 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制度。为了有效控制突发观公共卫生事件, 必须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制度, 一是建立有效的指挥协调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三是建立完备的应急防护制度。四是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五是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

(3) 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制度。完备的医疗救治机制有利于控制各种突发观公共卫生事件。一是建立现代化的院前急救和临床救治网络。二是完善群体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

3.3 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治法的基础上

要建立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公共卫生的立法, 同时, 应提高立法的的质量。在这一点上,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实施, 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成绩, 已经不是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突出问题。

目前,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全社会卫生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卫生法律、法规常被认为是“小法”、“软法”, 所以宣传力度相对于刑法、民法等法律明显不够。许多企业、事业单位认为卫生行政执法是“卡、管、要”。卫生执法机构各工作人员重视队伍的建设、经费来源、行政处罚, 不重视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只重视违法事件的处理和处罚, 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总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提高卫生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加强卫生人员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建立严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执法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落实执法责任制制度;建立和落实卫生执法案件的“承包人”制度。

参考文献

[1]吴仪副总理在2003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石玉萍.《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3]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监管水平》, 河北医药2003;5;25.

[4]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

[5]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1990, 97.

浅谈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 篇3

关键字: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方法

一、简政放权,收缩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围

在我国,城市卫生管理一直是由政府的直接掌控和管理。可是,随着环境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促使政府职能不断的转变。政府在大环境下对于城乡卫生管理事业要做到简政放权,不断的收缩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围和事务。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城乡环境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如果只有政府环境部门进行管理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和其他相关部门紧密的配合起来。主要应该做到收缩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围,这是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建立长效机制的核心。第二,将市场机制引进到环境卫生管理当中,这样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从而使得更多的市场盈利性组织加入到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来,很多环境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各种管理问题如:人员管理以及资金分配也会得到妥善的处理。第三,政府的环境部门要将城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政府职能制度的转变中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资金的快速筹集。与此同时,因为政府的减政放权以及职能转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快速的提高,从而使得政府的管理形象以及宏观调控能力有所提升。

二、鼓励民间团体和企业的参与

在城乡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中,要注重民间团体以及企业的作用。要把市场竞争机制中值得吸取的部门引入到工作中来。给予民间团体以及企业宽松的准入政策,从而可以使得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应该在工作的进行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环境管理中,政府应该将管理工作市场化。不断的使得民间资本和管理方式的引入,达到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深化政府环卫机构的改革。要根据当前局势进行机构管理深度改革。主要是把作业机构推向市场,面向市场竞争,逐步实现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最后,针对和环境卫生工作相关的基础设施设计和施工要注重群众的需要,将群众的诉求摆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以及科学的设计。

三、完善调控与考核监督制度

在城乡环境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是保证其运行的关键所在。因为政府将管理权限推向各个营利性组织之后,政府应该做好宏观调控,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特点制定出可行性的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

另外,我们国家始终处于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转变都需要相应的政策以及制度来进行有力保障。所以,相关机构要做好准备,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完善调控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从而才能很好的进行市场秩序的维护,有利于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运行。

最后,在完善制度和有效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不断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不利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

四、构建高效通畅的环境卫生行政管理模式

第一,明确各级部门的管理责任。职责的明确是环境卫生管理事业长久发展的命脉。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每个部门的职责以及权限进行不同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深入的管理层级,在辖区以及街道都要确立管理职责平台,并将这些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负责人身上。

第二,不断加强环境职能部门的建立并完善机构功能。在此基础上注重进行部门职能的细致化管理。在调查和研究中,很多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的出现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责任,部门职责分工不清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能综合协调、控制、决策的权威机构,领导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另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有着诸多联系。所以,部门间的职能划分以及细致分工可以使得诸多环境管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政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统一化管理,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了长效机制的建立。

五、借助公众力量,发动公众参与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长久发展需要借助公众的力量。公众作为参与者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群众在环境卫生方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具有着双重身份。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注重群众参与环境卫生事业的管理。

首先,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在法律意义上使得人民群众有着平等的参与地位,保证公共权力的平稳运行。其次,注重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快速的获取信息并时时刻刻关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新动态。第三,相关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还要不断的加强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加入到城乡环境卫生建设事业中,要积极的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最后,要号召民间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环境卫生事业长效机制建设上来,使得群众形成自觉监督,自觉遵守的习惯,促进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根据我国当下城乡环境卫生建设的实际情况,认真梳理了几点促进城乡环境卫生长足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所以,相关部门要做到简政放权,收缩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围;鼓励民间团体和企业的参与;完善调控与考核监督制度以及构建高效通畅的环境卫生行政管理模式。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做到积极的参与和管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发挥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顾晶晶.浅谈新形势下城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09 (08)

[2]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第一版)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3]郭凯.2009苏州市公共环境卫生市场化研究,[J].苏州大学

[4]李元超.2009.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模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4

为切实巩固“校园环境建设月”成果,长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久长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了系统的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学校专门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分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久长中学卫生工作管理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学校大扫除工作要求》等事关环境卫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有效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是进行重点部位集中治理。校内设立垃圾集中点,每天定期清除,逐渐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周一大扫除时要求各班提高标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学生厕所要求每天打扫,并做好全天保持。

四是狠抓学生卫生习惯养成。首先,抓好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明确个人卫生要求。其次,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卫生打扫习惯,不敷衍了事,责任心强。再次,突出抓好学生乱扔垃圾,并要求学生及时捡拾地上的垃圾。

五是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考核组,出台卫生考核细则,坚持每天深入各班进行检查一次,每周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班级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的班级批评教育。

通过建立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学校环境明显改善,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素养不断提高。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5

(张店区市容环卫管理局)

素有天下第一店之称的张店,是淄博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对此,张店区环卫局紧紧围绕市、区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要求,遵循“大城市、大环卫”的改革思路,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管理标准,着力开展全区环卫长效管理体制建设,打破原有环卫体制,实行环卫垂直管理,建立了“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居)”三级统筹、城乡一体的“大环卫”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的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网格化、数字化、袋装化。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张店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大量卫生死角被清除,道路保洁干净彻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一、适应时代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卫长效机制 环卫长效机制建立之前,我局主要负责张店城区内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工作,且其中的物管小区、自管居、城中村所辖路段的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由责任单位自行负责,其它镇村的环卫工作也由各镇村自行负责,从全区范围来看,呈现出多头监督管理、保洁标准不

一、存在问题较多的环卫状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目标,我局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拟定了关于初步实行全区环卫长效机制的建议,得到 1 了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张店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张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张政发[2008]47号)。对此,我局在全面集中治理和主动就新划分职责与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交接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1日,对城区区范围内初步实施了“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袋装化”等环卫创新举措,实现了城区环卫工作的长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我局又在2010年4月份开始了“大干三十天深化环卫长效机制”的镇村环卫长效化改革活动,逐步在全区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大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一)实现环卫管理全覆盖

一是区政府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把城区原由各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城中村及公路部门管辖的部分城区道路,区园林局管辖的广场及沿路大型绿地游园,区市政公司管辖的城区三条河道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部交由区环卫局直接管理,区环卫局直管的保洁面积由837万平方米增至2000余万平方米,成为城区环境卫生的主要负责部门。二是适应环卫工作量调整增加的需要,增加环卫作业人员,使环卫作业人数增加至3700余名,并把全体环卫临时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同时,对新招聘人员及原有保洁人员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划片分组、定员定岗等方式,使他们尽快明确工作要求、掌握作业流程、熟悉各项制度规范。三是健全镇(办)环卫机构,各镇(办)相 应成立了配备专人的管理办公室和环卫作业处臵队伍,分别负责区直部门管理范围以外、各自辖区内所有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同时由区环卫局负责各镇(办)环境卫生的业务领导、监督考核工作,真正实现了全区环卫管理全覆盖。

(二)实行全时段、专业化保洁

为实现城区环境卫生“全时段、专业化”保洁,区环卫局将沿袭多年的“一日一扫”作业方式改为“一日两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对城区广场、道路、绿化带、河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区域,实行全天16小时工作制(早4点至晚8点),分两班人员进行清扫保洁,中午12点交班。作业人员在责任区域实行不间断巡回检查,发现垃圾污物及时清扫,确保达到“六净六无”的保洁标准。并对城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机械化作业,实行每日洒水降尘、机械清扫、夜间冲刷,大大提高了城区道路的保洁标准。同时,各镇办、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以及镇驻地所有道路、村庄主要道路及其周围,参照城区标准实行“一日一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有效推动了张店全区的专业化保洁。

(三)加强全区垃圾清运管理

我局现有垃圾转运站33处(全部为压缩式),生活垃圾清运车23部,垃圾收集点550余处,日均处理500吨生活垃圾,严格实施垃圾点“一日四清”、中转站“日产日清”,夏季每日两次药物灭蝇控蚊除臭。通过“户集、村收、区处理”的方式把各镇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纳入城区生活垃圾运 3 输体系。全区建立起“袋装收集、定点投放、集中运输、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集运新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严格规范建筑垃圾外运管理,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上门服务、现场核量、统一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建筑垃圾准运手续,重点加强建筑施工垃圾外运和污染道路问题的查处力度,对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督察,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的乱拉乱倒和污染道路现象。

(四)公厕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近年来,本着 “提升标准、强化管理、服务市民”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公厕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局直管公厕69座,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我局坚持每年定计划定目标,对公厕实施建设改造。在公厕管理上,我局一直坚持按照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公厕管理规定和奖惩标准,做到责任明确、标准严格、定期考核、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推行公厕“专人值守”的保洁维护方法,由过去1人多座保洁,改为多人1座连续保洁,火车站等处公厕已达到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入厕需求,同时要求公厕保洁必须达到“十净十无”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通过定期考核进行通报,连续三次排名末位的将被停职。通过加强管理使公厕环境卫生达到时时干净、处处整洁的标准,群众如厕环境更加舒适、洁净。

二、着眼长效管理,努力巩固环境卫生工作成果

我局以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环卫标准,逐步理顺制约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符合“大城市”管理规律的城市环卫长效机制。在环卫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我局把大力强化标准化管理,不断释放新型管理体制的内在效应作为工作重点,将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固化到规章制度中去,为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提升夯实基础。

(一)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我区的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流程,以此确保环卫长效机制有序运行。环卫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是在明确界定“大环卫”管理体系中,区、镇(街道)、村(居)等有关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合理进行调整,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环卫职责更加明确、具体,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环卫保洁方面,主要对城区道路保洁、河道保洁、机械化清扫洒水、公厕保洁管理、垃圾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作业等各方面,都制定一整套详细的作业流程,明确责任人员、职责范围、工作时间、工作纪律、作业内容以及质量要求,使环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实现环卫作业全程控制。管理考核方面,将根据环卫长效机制的运行情况,对考核奖励制度进行完善,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环卫管理监督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各科室、各业务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管辖范围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 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例如垃圾房的使用维护、保洁人员的在岗要求、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场制度等等,都要形成文字、制度上墙,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工作职能、任务、分工、责任到位。二是抓好业务督察、工作考核两方面工作。在张店区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后,我局成立了环卫监督指挥中心,下设指挥协调科和监督考核科,建立科学、实在、管用的指标量化考核体系,制定下发环卫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和业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实行每月考核、每日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问题“迅速调度、及时处理、实时反馈、即时核查”的处理模式,业务考核和督察的结果与经济目标挂钩,为环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营造全民环卫意识

环卫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仅需要环卫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工作,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是我局建立环卫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局通过政风行风热线、组织“环卫工人上春晚”、牵手山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环卫志愿活动、在区电视台播放环卫公益宣传片和致广大市民的一封公开信等活动,对环卫工作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种宣传媒体,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环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和 重大部署,在经济日报刊登了《农村环卫实现城市化管理》,大众日报刊登了《张店区“一把笤帚”扫净城乡》,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播放了《张店区努力打造最干净的城市》,淄博日报刊登了《张店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让农村保洁城市化》等介绍、宣传我区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淄博晚报、鲁中晨报、张店通讯等新闻媒介刊登了37篇环卫动态、环卫知识、环卫风尚等宣传稿件;在张店电视台《新闻专题》栏目连续两周介绍我区农村环卫城市化经验和做法;结合“两会”及环卫节在鲁中晨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刊登“两会”特刊、环卫节专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环卫工作的关注程度,努力营造“你我携手、美化家园”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全民环卫意识的整体进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解决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我区环卫长效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但是距离全体市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特殊地带卫生管理存在死角。受各种条件限制,背街小巷卫生保洁工作标准与主干道相比有一定差距,城乡结合部、开放式小区等仍然存在卫生死角,影响和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二是机械化保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卫工作中,存在专业设备不足、现有车辆老化等问 题,阻碍了我区道路保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环卫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厕所及垃圾中转站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公厕总量明显不足。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6

管理长效机制

为实现“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目标任务,工作分五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11月15日-12月31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整治的区域范围、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并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怀远县陈集乡大沟小学“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朝卫

副组长:崔建侠 姚海德 成 员:各班班主任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1月1日-1月23日)学校积极行动,以整治校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责任区域范围内的杂物、垃圾,消除卫生死角。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7

1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践中的模式和机制分析

1.1 重具体培训工作成效轻长效机制建设是项目推广的普遍现状

通过“十五”和“十一五”项目的实施, 各项目实施单位或机构结合本地实际, 积极探索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曾智等通过四川省项目的实施和研究, 认为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必须实行“政府主导、高校牵头、校地联动”的模式, 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1]。王润华等在重庆市通过项目实施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最佳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导向” 的综合模式;适合的机制是以协调联动、社会动员、适当经济补偿、约束与激励并用四项为主的多项机制协同作用;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必须由具备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持参与才能成功地总结经验[2]。而施仁潮等在浙江省内及省外部分地区试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上, 初步研究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即由政府统一领导、专职推广机构组织实施, 项目负责人积极参与的推广模式[3]。而辽宁省采取了“政府主导、多方出力、农民受益”的模式;在具体机制上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在省、县两级分别建立领导组、专家组、项目办等管理组织, 省科技厅、卫生厅和计生委和项目县主管领导任领导组组长, 各县卫生局局长任项目办主任[4]。

尽管众多省市在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中, 纷纷确立了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其他力量 (如高校、专职技术推广机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以及市场等多方出力) 为辅助的推广模式, 相应地建立了以政府机构主导推广、相关部门协助参与的机制。然而这样的模式选择和机制建设只是项目试点阶段的探索和推导, 其是否符合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内在本质规律, 以至于能够真正建立起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长效推广应用机制, 还值得商榷。其实, 各省的工作重心均放在技术培训和推广的硬性指标上, 而对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长效推广机制, 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发展普遍重视不够。各项目省和示范县虽然在推广项目选择上都采取了上下结合的方法, 但是推广模式单一, 主要是从上往下的模式, 即上级举办推广技术培训班, 下级派人参加培训, 再组织推广应用的模式。对于促使接受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主动地从下往上引进适宜或先进技术, 从而促进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 各地普遍重视不够, 急需大力加强。由于各类技术的特点、适用对象等情况的不同, 推广效果就大为不同;而且主要依靠项目资金推动, 能保证项目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5]。

由于在各项目的进行中, 大家更多地关心项目试点地区具体培训指标完成数量和效果好坏的短期绩效评价, 绝少有人重视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的建设, 即重培训的具体工作而轻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殊不知现在的技术推广项目都是靠科技部课题经费的支撑来做试点工作, 而非全面性的铺开推广。卫生适宜技术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 而不同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均有其地方特色,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原来的适宜技术也会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及时更新, 因此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和推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起符合客观规律的长效推广应用机制。所以, 仅靠科技部有限的课题经费要铺开全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一旦各推广项目的课题经费耗尽而没有后续的经费来源, 不要说全面铺开, 即使是取得成效的试点地区的长期推广工作也难以为继。科技部为总结各省市项目推广情况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召开“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建设论坛”, 表明“十一五”项目的重心并非考察技术培训工作的成效, 而在于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1.2 直接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直接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模式, 其实质就是以行政机构为主导的行政干预和管理, 辅之以相关业务部门和机构的参与机制。这样的模式和机制实质就是政府的行政行为, 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建设的问题:

1.2.1 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有违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性质

所谓农村卫生适宜技术, 是指那些适合于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基层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卫生技术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费用较为低廉、乡村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术[6]。由此可见,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专门针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推广的经济适用、安全有效的普适性技术, 直接适用于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以卫生适宜技术为载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均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从本质上应属于政府提供的范畴, 所以政府提供和推广卫生适宜技术亦属其职份, 即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是公益性事业。虽然政府职责有义务为社会提供诸如教育、医疗、科技等公共产品, 但所有这些公共产品都不是政府亲力亲为的主导供给模式 (行政行为) 。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现代政府一方面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来运转国家机器和管理社会事务, 以实现行政统治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间接干预社会事务来实现公共利益, 而非直接性地主导从事公益事业。政府将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力转移给政府以外的公益企业和事业单位来行使, 如公益企业提供水、电、气等公共产品, 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提供教育、医疗和科技成果等公共产品, 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并提高行政效率, 从而达到政社分离的效应。而卫生适宜技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而且其提供和推广主要由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机构来推行, 故不属于政府直接主导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而应由教育、医疗、科研等公益事业单位来承担。政府只是在这些公益事业单位的投资兴办和政策导向上起到主导的作用, 而具体公益事业的推行还是以这些公益事业机构为主导。以政府主导、政府行政机构为组织体系进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模式机制与政府机构的职能不相吻合, 若没有项目课题经费支撑的情况下, 政府主导模式将更加有名无实。正如医疗、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有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这样的常设机构来推广, 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这一公益事业的实施也应当有相应的常设组织或机构为主导。这些都影响到推广组织的定性、运作和发展, 而目前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组织的性质、规格 、归属等都不明确和合理, 仅靠政府的行政干预体系难以建立起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用“ 政治动员” 等行政手段抓 (即以行政机构为主导来强行启动) 医疗卫生, 没有把医疗卫生科技, 特别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导致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事业发展迟缓, 与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推广机构设置、组织体系、专业力量方面, 还是在推广内容、方式、手段及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 都有较大差距[7]。

1.2.2 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有碍于市场对适宜技术推广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重庆市课题组在项目推广中的研究表明,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实际上掌握在两类主体手中。其一是各大医院的临床专家手里, 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规范化治疗、小儿哮喘的规范化治疗等技术, 这类技术的特点在于没有单一的、明确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依托。专家们不仅接受过这类疾病的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而且在职业生涯中反复地积累临床经验, 能够娴熟地使用各类相关的设备和药品。要推广这类技术, 必须且只能依靠这些临床的专家。然而成功推广这类技术为基层医生所掌握, 对推广者临床专家而言, 并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因此, 临床专家没有主动、积极推广这类技术的想法和动力。另一类则是掌握在医疗设备或制药企业手里的适宜技术, 比如核磁共振技术、超声技术、移动心电监护技术, 这类技术的特点是有明确的企业产品为依托。企业要推广示范该类技术, 需要借助临床专家, 但组织工作仍需依靠相关的企业来推动。如果企业在推广这类技术的同时, 能够完成产品的销售并获得利润, 企业就会具有推广示范这类适宜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愿地主导这类技术的推广实施。综合这两方面来看, 临床专家和企业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的重要力量, 而专家和企业各自效益的实现, 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顺畅实施的保障和动因。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强制性培训推广机制, 使得各相关推广部门缺乏能动性而过分依赖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和经费投入, 很少考虑到如何去满足专家与企业的利益需求,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保证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通过满足主体的市场利益需求来推进工作显然不是政府干预的强项, 政府直接主导的行政行为往往需要和市场行为划清界限, 以保证其行为的廉洁性。相反, 通过社会的各种筹资渠道以及市场的利益导向来保障技术推广主体的长期动力却是市场的优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作为一个浩大而艰巨的任务, 其实施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大规模的经费投入, 是政府机构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有限的经费所无法保障的, 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 尤其是市场力量的加入, 以实现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资源配置的优化效应。

1.2.3 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不适合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运行现状

我国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才是农村卫生机构的主体。尤其覆盖整个农村基层的村卫生室, 其绝对主力的从业人员乡村医生直接针对广大农民群众, 针对村卫生室从业人员推广应用卫生适宜技术意义非凡。因此, 农村基层广大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好坏, 势必影响到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主导兴办, 政府自上而下的培训推广模式能够较好地展开;而到了基层的村卫生室, 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体的大背景下, 政府基本退出了基层农村卫生服务工作, 现实中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本就无力兴办村卫生室。现存的状况是名为村集体兴办的非营利性的卫生室, 实际基本为村医个体兴办或承包经营, 与集体毫无经济利益关系, 完全是变相的个体经营行为[8]。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解体和政府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缺失, 过去曾引以为傲的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不能正常运行, 这种现状势必形成村卫生技术人员 (主体为乡村医生) 个体经营村卫生室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直接导致了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公益性主导地位的丧失并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市场化的个体经营模式下, 乡村医生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收益问题, 而不是主动地推进农村基层公益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地掌握和应用廉价有效的适宜技术。如今, 村级卫生机构医疗设施陈旧落后、经费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抑制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影响卫生适宜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9]。依靠政府机构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强制培训推广模式来推进农村卫生公益事业, 并不能真正解决村卫生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设施、经费等窘迫的状况, 反而易导致敷衍应付的情形, 难以调动其积极性使推广工作自发有效的长期运行。

总之, 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提供者、推广培训者和接受应用者这三个方面来看, 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和机制并不符合这一公益事业的本质, 根本就不能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是个需要长期进行的为民服务工程, 需要政府的组织引导, 社会各有关单位、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共同参与, 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推广体系, 才能有效开展技术推广工作[10]。政府的行政干预有很强的强制性, 在短期内有良好的效果, 但长期未必, 如今各项目省市重具体培训工作的直接效果轻长效机制建设的普遍现状就是最好的佐证。政府的主导性只应是原则上的导向作用, 即政府在政策法规、统筹协调、资源配置、资金支持和推广机构建设上起到主导性作用而非具体的推广工作模式和机制上, 即推广应用工作的所有具体事务 (从筹资、筛选、培训到评估) 还需要专门的公益组织机构来实施和运作。即只有建立政府为导向的, 专门和完善的公益组织机构体系来实施推广的模式才能够建立起自发运行的长效推广机制。即使在政府的政策重心和经费投入转移至别的事务时, 这个机制及其组织机构也能够自发的筹资、运行。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运行的模式机制及其组织体系有重大意义。由此看来, 设立专门的常设推广组织机构体系, 以其为主导, 政府做好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工作, 引入市场在内的多方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工程。

2 形成以政府委托、第三部门主导、市场积极参与的推广模式和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技术工作的顺利完成

政府直接干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主导模式, 既没有足够的资源, 也不符合其社会分工模式和农村基层现状;而以市场来主导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则会因其逐利本性与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质相冲突, 这也为项目的实践所证实。比如, 鼓励拥有卫生适宜技术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掌握后大量应用;企业虽承担了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的费用, 但企业可以通过销售技术配套产品来获取利润。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存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可能性。然而当存在一些农村需要、但企业又没有利润可赚的技术时, 企业就可能选择推广有利可图的其他技术而非真正经济适用的适宜技术, 从而违背技术推广的公益初衷。因此, 在政府和市场这两大部门都不能有效地主导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时, 研究者自然地将视野投向了政府与市场以外的第三部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伴随着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兴起, 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力量和范式进入学术领域, 第三部门以志愿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 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 相对于政府的层级控制和市场的私益属性, 更适应于后工业化社会的需要[11]。第三部门组织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市场营利性部门之间, 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以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为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12]。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表现为, 政府向第三部门提供资金, 提供法律保障, 以及向第三部门授权, 而第三部门则接受政府委托的事务, 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13]。 即“政府委托, 第三部门实施”, 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模式。第三部门群体属于非赢利机构, 主要是各类些慈善机构、基金会组织或民间各种行业协会等, 他们可以接受投资方的投资和委托, 负责组织实施项目, 在技术供方和需方之间搭建桥梁, 以促进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因此, 在现有的政策法律框架体系下, “政府导向、市场参与、相关机构协助下的第三部门主导模式”可以成为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展方向。该模式下由政府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公益事业委托给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 由该社会组织接受政府的委托和拨款, 吸纳社会资金 (含市场) 并组织相关部门机构协助参与, 最终由该第三部门组织负责实施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3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第三部门组织的选择

第三部门主导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模式, 其核心在于选择相应的主导推广机构。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 可以在如下第三部门领域的社会组织中选择适合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组织机构:

3.1 以社会团体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同时该《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 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 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 社会团体可以接受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因此通过社会团体开展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是一个理想选择。比如, 重庆市在践行“十一五”规划项目时, 除了课题组负责推进项目的实施外, 就是由重庆市医学会这一社会团体参与负责这项工作。经重庆市医学会2008年第一次秘书长会议讨论通过, 在医学会内部设立了“重庆市医学会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办公室”这一内设办事机构。该办事机构的宗旨是“帮助提高重庆市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适宜技术, 帮助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该办事机构的具体工作职责有“筛选、培训适宜技术, 并为此项目募集培训基金。重庆市医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 ……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医学会这一社会团体的宗旨包含了医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当然也应涵括卫生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同时, 该内设推广办公室在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显示出社会团体在实施这类公益事业上的优越性。

3.2 以基金会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 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 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该《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基金会组织募捐、接受捐赠, 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 有学者就主张应“逐渐增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资金及投入比列;建立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金, 由政府、社会及个人志愿提供, 有偿使用”[14]。因此, 也可以选择直接设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基金会的方式, 通过这一专门的基金会来筹集资金, 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经济保障并由基金会主导实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公益活动。

当然, 以第三部门组织主导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模式在我国仅仅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 还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下, 各项目省市重具体培训工作成效轻长效机制建设成为普遍现状, 难以保证该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以政府委托、第三部门主导、市场积极参与的推广模式和组织机构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第三部门的组织机构中, 存在着社会团体或基金会两种选择。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8

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环境保障工作的圆满完成,不但使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006年秋,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同志最早提出研究“城市运行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就城市运行环境的管理问题分门别类,从体制、机制、班子、科学技术、财力保障、信息沟通传递、监督检查、新闻发布、媒体监督等各方面具体化。全书分为十章,分别是城市运行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体制保障,法制保障,信息化保障,财政保障,人才保障,信息发布、舆论监督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执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城乡结合部环境建设等。

城市运行概念是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的。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运行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际奥委会要求举办城市针对城市运行各个控制要素制定总体的城市运行纲要,并建立整体的城市运行体系,主要包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源及各种资源供给、营造奥运会环境氛围、提供安全应急保障等方面。在国际奥委会为北京奥运会制定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城市运行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共包括11类、72项任务。北京市政府为此专门印发了《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城市运行工作总体方案》,具体明确了与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直接相关的12个方面的城市运行重点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能源和水保障、市场供应、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组织、大气治理、市容环境、旅游接待、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由此可以看出,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内容占到了城市运行保障工作的半数以上。

本书是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几任领导对研究工作悉心指导,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专家学者鼎力支持,各处室同志们辛勤工作的成果结晶。本书内容详实,案例充分,既有国内外前沿理论,又有城市管理一线经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课题研究成果并吸纳了最新城市研究经验,对当前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有启发和思考意义,可为各地城市运行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书订价:25元。

订购联系电话:

010-68529005

010-68529718

(责任编辑:黄荔)

招贤镇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篇9

各村、社区、街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优化全街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加强城乡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进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队,街道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于10月19日到20日,先后对4个村和2个社区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督查,总体来看,村居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上都有了较大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卫生清洁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村居的环境整治工作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开展工作,均围绕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巩固,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加以推进,并有了实质性进展,全街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与上级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高。部分村对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布局中。个别村、社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级推一推动一动的情况,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护不到位。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已滞后于发展的需要,部分街巷垃圾池管护不到位,受损严重。二是村社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垃圾池数量少,比例小。部分村庄垃圾池布局不合理,加之村民环境意识差,随处乱倒的问题还很突出,严重影响城乡环境面貌。

(三)资金缺口大,筹资渠道不宽。一些村、社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筹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筹资渠道不宽,影响了工作的推进。

(四)考核制度执行不严格。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应付、走过场,发挥作用不到位。二是考核结果与工作实绩不能完全挂钩,奖罚不分明,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三是问责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干部紧迫感、责任感不强。

(五)宣传力度不足,宣传面不广。一是宣传工作没有上下形成体系,没有形成常态化。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局面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忽视对群众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多数群众对对不乱倒、不乱扔等卫生习惯知之甚少,尤其是部分经营户卫生意识、习惯较差,影响了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相关要求 结合前段督查情况,围绕今后我街“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提以下三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规工作抓在手上。要围绕各自所承担的职责,认真研究和分解职责任务,迅速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确保尽快取得新成效。

(二)围绕长效机制要求,加大落实力度。在较短时期内将各项长效机制真正建立、健全、巩固起来。一各村、社区要确保有专门人员、必要经费、办公场所,正常开展工作,形成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情况分析会议,通报有关情况。二是加快制定实施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系列制度。包括工作例会制度、奖惩制度、问责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使环境整治工作由突击型向经常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确保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

(三)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村、社区要在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社会筹资、群众集资、企村结队帮扶等多种渠道,落实缺口资金,保障环境卫生经费。

特此通报

党政办

上一篇:机关党总支书记20xx年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经典励志向上的个性签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