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2024-09-23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共3篇)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篇1

建立完善环卫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张店区市容环卫管理局)

素有天下第一店之称的张店,是淄博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对此,张店区环卫局紧紧围绕市、区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要求,遵循“大城市、大环卫”的改革思路,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管理标准,着力开展全区环卫长效管理体制建设,打破原有环卫体制,实行环卫垂直管理,建立了“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居)”三级统筹、城乡一体的“大环卫”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的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网格化、数字化、袋装化。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张店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大量卫生死角被清除,道路保洁干净彻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一、适应时代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卫长效机制 环卫长效机制建立之前,我局主要负责张店城区内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工作,且其中的物管小区、自管居、城中村所辖路段的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由责任单位自行负责,其它镇村的环卫工作也由各镇村自行负责,从全区范围来看,呈现出多头监督管理、保洁标准不

一、存在问题较多的环卫状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目标,我局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拟定了关于初步实行全区环卫长效机制的建议,得到 1 了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张店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张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张政发[2008]47号)。对此,我局在全面集中治理和主动就新划分职责与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交接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1日,对城区区范围内初步实施了“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袋装化”等环卫创新举措,实现了城区环卫工作的长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我局又在2010年4月份开始了“大干三十天深化环卫长效机制”的镇村环卫长效化改革活动,逐步在全区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大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一)实现环卫管理全覆盖

一是区政府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把城区原由各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城中村及公路部门管辖的部分城区道路,区园林局管辖的广场及沿路大型绿地游园,区市政公司管辖的城区三条河道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部交由区环卫局直接管理,区环卫局直管的保洁面积由837万平方米增至2000余万平方米,成为城区环境卫生的主要负责部门。二是适应环卫工作量调整增加的需要,增加环卫作业人员,使环卫作业人数增加至3700余名,并把全体环卫临时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同时,对新招聘人员及原有保洁人员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划片分组、定员定岗等方式,使他们尽快明确工作要求、掌握作业流程、熟悉各项制度规范。三是健全镇(办)环卫机构,各镇(办)相 应成立了配备专人的管理办公室和环卫作业处臵队伍,分别负责区直部门管理范围以外、各自辖区内所有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同时由区环卫局负责各镇(办)环境卫生的业务领导、监督考核工作,真正实现了全区环卫管理全覆盖。

(二)实行全时段、专业化保洁

为实现城区环境卫生“全时段、专业化”保洁,区环卫局将沿袭多年的“一日一扫”作业方式改为“一日两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对城区广场、道路、绿化带、河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区域,实行全天16小时工作制(早4点至晚8点),分两班人员进行清扫保洁,中午12点交班。作业人员在责任区域实行不间断巡回检查,发现垃圾污物及时清扫,确保达到“六净六无”的保洁标准。并对城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机械化作业,实行每日洒水降尘、机械清扫、夜间冲刷,大大提高了城区道路的保洁标准。同时,各镇办、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以及镇驻地所有道路、村庄主要道路及其周围,参照城区标准实行“一日一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有效推动了张店全区的专业化保洁。

(三)加强全区垃圾清运管理

我局现有垃圾转运站33处(全部为压缩式),生活垃圾清运车23部,垃圾收集点550余处,日均处理500吨生活垃圾,严格实施垃圾点“一日四清”、中转站“日产日清”,夏季每日两次药物灭蝇控蚊除臭。通过“户集、村收、区处理”的方式把各镇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纳入城区生活垃圾运 3 输体系。全区建立起“袋装收集、定点投放、集中运输、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集运新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严格规范建筑垃圾外运管理,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上门服务、现场核量、统一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建筑垃圾准运手续,重点加强建筑施工垃圾外运和污染道路问题的查处力度,对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督察,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的乱拉乱倒和污染道路现象。

(四)公厕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近年来,本着 “提升标准、强化管理、服务市民”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公厕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局直管公厕69座,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我局坚持每年定计划定目标,对公厕实施建设改造。在公厕管理上,我局一直坚持按照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公厕管理规定和奖惩标准,做到责任明确、标准严格、定期考核、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推行公厕“专人值守”的保洁维护方法,由过去1人多座保洁,改为多人1座连续保洁,火车站等处公厕已达到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入厕需求,同时要求公厕保洁必须达到“十净十无”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通过定期考核进行通报,连续三次排名末位的将被停职。通过加强管理使公厕环境卫生达到时时干净、处处整洁的标准,群众如厕环境更加舒适、洁净。

二、着眼长效管理,努力巩固环境卫生工作成果

我局以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环卫标准,逐步理顺制约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符合“大城市”管理规律的城市环卫长效机制。在环卫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我局把大力强化标准化管理,不断释放新型管理体制的内在效应作为工作重点,将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固化到规章制度中去,为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提升夯实基础。

(一)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我区的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流程,以此确保环卫长效机制有序运行。环卫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是在明确界定“大环卫”管理体系中,区、镇(街道)、村(居)等有关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合理进行调整,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环卫职责更加明确、具体,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环卫保洁方面,主要对城区道路保洁、河道保洁、机械化清扫洒水、公厕保洁管理、垃圾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作业等各方面,都制定一整套详细的作业流程,明确责任人员、职责范围、工作时间、工作纪律、作业内容以及质量要求,使环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实现环卫作业全程控制。管理考核方面,将根据环卫长效机制的运行情况,对考核奖励制度进行完善,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环卫管理监督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各科室、各业务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管辖范围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 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例如垃圾房的使用维护、保洁人员的在岗要求、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场制度等等,都要形成文字、制度上墙,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工作职能、任务、分工、责任到位。二是抓好业务督察、工作考核两方面工作。在张店区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后,我局成立了环卫监督指挥中心,下设指挥协调科和监督考核科,建立科学、实在、管用的指标量化考核体系,制定下发环卫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和业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实行每月考核、每日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问题“迅速调度、及时处理、实时反馈、即时核查”的处理模式,业务考核和督察的结果与经济目标挂钩,为环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营造全民环卫意识

环卫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仅需要环卫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工作,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是我局建立环卫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局通过政风行风热线、组织“环卫工人上春晚”、牵手山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环卫志愿活动、在区电视台播放环卫公益宣传片和致广大市民的一封公开信等活动,对环卫工作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种宣传媒体,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环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和 重大部署,在经济日报刊登了《农村环卫实现城市化管理》,大众日报刊登了《张店区“一把笤帚”扫净城乡》,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播放了《张店区努力打造最干净的城市》,淄博日报刊登了《张店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让农村保洁城市化》等介绍、宣传我区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淄博晚报、鲁中晨报、张店通讯等新闻媒介刊登了37篇环卫动态、环卫知识、环卫风尚等宣传稿件;在张店电视台《新闻专题》栏目连续两周介绍我区农村环卫城市化经验和做法;结合“两会”及环卫节在鲁中晨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刊登“两会”特刊、环卫节专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环卫工作的关注程度,努力营造“你我携手、美化家园”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全民环卫意识的整体进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解决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我区环卫长效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但是距离全体市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特殊地带卫生管理存在死角。受各种条件限制,背街小巷卫生保洁工作标准与主干道相比有一定差距,城乡结合部、开放式小区等仍然存在卫生死角,影响和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二是机械化保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卫工作中,存在专业设备不足、现有车辆老化等问 题,阻碍了我区道路保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环卫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厕所及垃圾中转站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公厕总量明显不足。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环卫长效机制建设,抓重点,攻难点,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是进一步对背街小巷和镇域道路实行全覆盖管理、无缝隙保洁,全面提升全区道路保洁水平。二是逐步扩大机械化作业范围,做到机械扫保与人工保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三是狠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巩固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成果。规范建筑垃圾清运过程,加大检查力度,杜绝建筑垃圾的乱拉乱倒和污染道路现象。四是继续做好对现有公厕的修缮维护工作,确保标识完好醒目,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增加公厕数量,使公厕布局更加合理,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免费向市民开放。五是注重细节体现专业。将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建筑垃圾管理、公厕管理及镇村环卫城市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细化量化作业标准,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完善网格化、即时性、全覆盖的环卫管理长效机制,牢固树立“精细化”思想,扎实推动各项环卫工作走上“长效化”轨道。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篇2

来源: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级市,武安从农村最需要解决、农民最期盼解决、政府眼下又能够做到的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抓起,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整治农民居住环境,探索建立了“财政资金保障+城市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清洁新机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办好一件事关农民健康的实事

--武安市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的调查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曾经是武安市,也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村的环境写照。由于没有建设排污管网,没有垃圾存放池、填埋场,农村日益增多的垃圾无法处理。

农村环境问题事关农民身体健康。今年以来,武安市按每村平均1万元的标准,每年为全市502个村安排资金502万元,建立专业卫生清洁队,建设垃圾集中堆放池和垃圾填埋场,农村环境卫生清洁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起来。

财政埋单 村村设专职清洁员

12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武安市午汲镇格村,刚走进村口,就看到身穿橘色环卫服装的清洁员正在清扫街道。宽敞整洁的道路和城市的小街巷毫无两样。村党支部书记李刘用告诉记者,这些清洁员就是本村村民,服装是村里专门为这些清洁员配备的。

格村是武安市城郊较大的一个村落,全村3100多人。今年,他们利用武安市财政提供的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又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建起了卫生清洁队、清运队,每天两次清扫街道垃圾,定时将垃圾拉到填埋场。村民高兴地说:“以前过年的时候才集中打扫一回街道,还扫不彻底,现在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比过年还好哩。”

同行的武安市农工委书记王来斌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按平均每个村1万元的标准设立的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按季度拨给乡镇。各乡镇根据辖区各村的人口数量、面积大小、村集体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分配到村,主要用于支付农村环境卫生劳务费用。

整治农村环境由财政“埋单”,这一政策对武安农民来说,还是头一次。而对于如何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阳光操作”,武安市建立了一整套监督机制。

“一方面,我们要求各乡(镇)、村把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按季度公开明细,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市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对全市1/3以上的乡村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监督。”王来斌说。

在格村村委会外墙上,记者看到,今年第三季度村委会各项开支明细情况已经上了公开栏。李刘用还给记者拿出他们和清洁员签订的“卫生清扫协议”,工资发放标准、职责义务、奖惩措施等情况一目了然。“这些都是日后接受审计监督而必须要留存的材料。”

王来斌表示,各村经济实力不同,规模大小不一样,因此,专项资金发放不搞一刀切。午汲镇、石洞乡经过征求农村干部群众意见,按照“大村多给、小村少给,穷村多给、富村少给”的原则,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分配,并和各村签订了责任状;贺进镇按一般村每150人、居住较集中的村每200人配备1名清洁员的标准,组建了专职清洁队伍,专项资金按清洁员的数量分配到村。从各乡镇对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看,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

创新思路 耕牛住进集体宿舍“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文明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移植到农村,比给钱给物更重要。武安市参照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式,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原则,指导每个村组建一支卫生清洁队,建设一批垃圾堆放池,自建或与邻村联合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做到垃圾定时清扫、定点倾倒、集中填埋、日产日清。

在武安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各乡镇基层积极应对,摸索出一系列切合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

武安农村的一些农户养着耕牛,夏天牛比较怕热,拴在空气流通不好的棚里容易生病,一些农户便习惯将牛拴在街上的阴凉处。养牛的农户方便了自己,却让牛粪污染了街道环境。

为此,格村创新思路,为养牛的农户专门设置了牲畜集中圈养棚。在格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记者看到有村委会为农户设置的牲畜集中圈养棚,养牛户白天把牛牵过来,晚上再牵回去,很方便。该村还制定了家禽、牲畜的圈养制度,安排人员定期清理牲畜集中拴养点的粪便用于积肥,有效解决了禽畜粪便污染街道问题。

以往,农村环境缺乏整治,塑料垃圾满天飞,有的还挂在树梢上,取下来颇费功夫。午汲镇南白石村党支部书记李为刚说:”调动起农民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必要时也要用些“物质刺激”。“为此,由村集体出资回收塑料袋,每公斤兑换两袋洗衣粉,塑料垃圾很快就被村民”扫荡“一空。

平均每村1万元的专项资金,如果分配到每个清洁员身上,是每年1500元至3600元不等的一笔收入。这笔收入不多,但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来说,却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武安市各村在清洁员的选用上,坚持优先招用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优先选择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老党员。

在武安西土山乡西马庄村有一对贫困夫妇,上有年迈的母亲卧病在床,常年吃药打针,下有刚满5岁的儿子,而且丈夫又患病在身,不能干重活,生活十分困难。今年,村里安排夫妻俩当上了清洁员,每月增加收入近400元,还不耽误做农活和简单务工。夫妻俩现在干劲特别大,每天早晨,他们早早地就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清洁员“。

据统计,在全市2600多名专职卫生清洁员中,近60%是家庭较为困难的村民,一半以上是老人和妇女,他们通过自己每天3至4小时的辛勤劳动,缓解了生活困难,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综合整治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我们发现,农村最主要的垃圾源是生活煤渣,占到农村垃圾总量的70%至80%。“王来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口1500人的中等村,春、夏、秋三季每天产生的废煤球就有2000多块,每天清运一次需要两辆三马车,而冬季几乎是其它季节的两倍。如果这一问题能够解决,将大大降低农村垃圾清扫、清运成本。

为此,武安市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相结合,推广沼气、秸秆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发展循环农业,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我已经3年没有买过煤球了。“谈到沼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武安市贺进镇水沟村的王海山一脸笑容。自从2005年他家建了沼气池以来,做饭就没有烧过煤,算下来,王海山家一冬天至少能省300多元的买煤费用。”最重要的是生活垃圾也减少多了。“一旁的水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增书插话说,他们全村30%的农户都用上了沼气。

据统计,目前,武安市已建成庭院沼气池2万多个,大型沼气池、秸秆气化站11个,2.8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垃圾”产量“随之大大减少。

武安市委书记王俊祥认为,有”堵“更要有”疏“,整治农村环境不仅要靠各种制度约束农民保持环境卫生,更要靠政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为农村提供保持环境卫生的配套服务,引导农民尽快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加快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还要把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与加强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农村街道硬化“户户通”工程。“王俊祥说。

从武安整治农村环境的实践看,农村已硬化街道一般都比较整洁,容易清扫,而没有硬化的街道比较脏、乱,即使每天清扫也是在刮地皮,一层层扫土。为此,武安市决定每年安排3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篇3

强化措施

全面建立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们站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机制、构建网络、提高服务等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科学防控,使全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畜牧业更好更快科学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保障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关乎社会民生以及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畜牧站高度重视始终把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建设,加大基层服务设施投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畜牧业安全快速发展。一是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按照县政府和畜牧部门的要求,以及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畜牧站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畜牧站工作人员、各村党支部书记等为成员的全乡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任务和责任,细化了工作考核机制,并将各项工作纳入全年考核目标,与工资奖惩挂钩,激发了畜牧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投 入,提供保障。畜牧站在得到乡政府的资金支持后,对畜牧兽医站办公室进行了整体维修,配备了冷链系统建设,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配备了电脑和检疫器材,同时还统一购置了80套防护服,50台(件)消毒工具和5吨消毒药品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实现了专项经费、专用物资、专业人员和交通工具的“四到位”,保证了畜产质量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划分监管责任区,落实监管责任人,实行“四定三进一报告”制度,做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负责责任区内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具体监管工作,村级防疫员协助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聘请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三进一报告”即进村、进站、进企业,调查摸底,主管负责人定期写出畜产品安全报告。

二、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畜产品生产销售环境得到净化 一是强化监督检查,防止非法畜产品流入。根据我乡畜牧站以往对外购畜禽的管理经验和我们与富裕县、依安县为邻,动物流转频繁极易传入外疫的现实状况,我们分别在永合村、新风村设立了两个检查站,每个站6名工作人员,分别由村级兽医官3人、村连长1人,公安和工商各1人组成。检查站设立警示牌,工作人员佩戴标志上岗。对可疑车辆和贩运畜禽及畜产品车辆进行盘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扣留并及时上报,确保第一时间对贩运、贩卖染疫或病死动物及畜产品的违法行为实施依法打击。二是配合监管部门,清理畜产品市场。我们认真落实全县奶源市 场清理整顿会议精神,积极配合县监管部门,对我乡的奶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共清理出无证照经营行为一起。每月9号都联合工商部门,对乡大集、畜产品商店对畜产品实行严格的查物验证,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的一律不准上市交易,保证上市畜产品安全。同时对32见兽药饲料商店进行了5次不定期检查,检查兽药饲料100批次。没收不合格兽药饲料3个批次,价值2万元。三是规范养殖行为,保证畜产品质量。乡畜牧站定期对乡域内的18处标准化奶站和5处规模养殖场进行例行检查,依照《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其卫生安全情况、设施配套程度、药品是否正规、饲料是否过期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同时还同经营业主签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可靠。

三、把握关键,强化服务,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为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我们从重视科技养殖、科学管理入手,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引种关。优质品种是促进增收和产品闯市场的关键。因此,乡畜牧站在农户自购以及通过扶贫整村推进购牛和生猪等畜禽时,组织畜牧站技术员严格把关,淘汰本地劣质品种,确保畜禽进出关口质量安全。二是把好技术关。为使养殖户系统地掌握科学养殖技术,我们定期从市、县两级协调畜牧专家和利用“科普之冬”活动进村办班讲课,同时请本乡养殖示范户现身说法,指导畜牧生产,并且通过关系协调养殖技术资料,免费发给养殖户,使养殖户的饲养 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乡大部分养殖户家中都有一个明白人。同时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畜产品安全即公共卫生安全的良好意识。三是把好防疫关。在畜禽的防疫上,制定了强制措施,实行常规免疫与强制免疫相结合,按规定对畜禽进行疫苗注射。在免疫注射过程中,严格按照“一畜一针”制度,注射部位要准、剂量要足。杜绝打飞针或只发苗不打针和一针打到底的现象,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屯户、畜禽不漏针”,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做好病畜和孕畜的后期补针工作,确保免疫注射的全面和彻底。率先推行“防、检、管、制”四位一体的村级兽医官制度,使责、权、利相统一。投资兴建了畜牧综合服务站,完善了防疫体系。几年来,乡内无一例疫情发生,畜禽死亡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四是把好建档关。我们针对以往重视免疫注射、轻视档案建设的现象,对全乡5个规模养殖场及家庭养殖户的畜禽防疫情况以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况逐户登记造册,详实填写免疫注射情况、用药用料情况等。严格履行兽医官和畜主签字手续,做到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三统一”。

由于深入持久的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利的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加快农转牧战略实施,推进了“三型”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乡奶牛存栏达11,800头,黄牛肉牛存栏6,300头,山绵羊存栏13,000只,禽存栏32万只,生猪年出栏20,000头。全年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未发生因畜产品质量问题而引 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有效的促进了全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乡已连续五年被县里评为畜牧生产先进乡。

上一篇:《乡愁》教学资料下一篇:2022年六一儿童节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