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机制

2024-06-22

建立新机制(精选12篇)

建立新机制 篇1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耕地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 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加强对我国耕地的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者,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在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采取强硬式的政策手段, 促使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 就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制度来看, 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对此, 本文将重点对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总结出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1 建立以城镇规划管理区外围主要对象的分级管理机制

1.1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管理工作的变化

在早期社会发展阶段中, 我国实行的土地制度采用了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当时, 我国已经建设了土地管理中心, 并由传统单一管理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并且, 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一些新的土地管理制度, 重点是对城乡中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采取相关有效的管理措施, 对农业耕地进行了很好的保护。然而, 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 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发生了许多不良情况。我们知道, 大部分的横向一体化均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但正是因为这一点, 也给随意占用耕地提供了机会, 再加之并未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工作限定进行明确的划分, 才会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频繁出现扩张的现象爱。同时, 随着这一问题的越来越严重, 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1.2 建立以城镇规划管理区为主要对象的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 我们在对土地进行规划, 或是建设管理中时, 应该将工作重点逐步迁入到城市土地规划中去, 只有确保各级土地管理工作质量, 才能对全国耕地进行更好的保护。并且, 对于部分城市中的一些边缘耕地来说, 耕地数量在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下, 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而在这一改变过程中, 农业结构同样也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此来满足现代农业市场的发展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保证各耕地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保障整体耕地质量。

第二, 加强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管理体系,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所有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而省级单位则是要对负责区域内的土地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同时, 市级管理部门则是需要对本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实施有效管理。这样一来, 当各地管理部门和领导者都带头起正确的积极作用, 才能达到理想的耕地保护效果。

第三, 当前社会日异月新的变化, 越来越多高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在现代耕地保护管理工作中, 我们也可以加大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实现预期效果, 还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通常对应的区域并不大,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信息管理数据库, 通过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更好的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监督。另外, 还要加大对土地管理系统的建设, 确保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工作协调进行。

2 新工作机制下几项关键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探讨

2.1 土地变更调查及土地统计制度

土地变更调查已经连续开展十多年了, 土地变更调查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保障, 也为政府科学决策、规划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支持。然而,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如何及时准确掌握数据也成为当前土地变更调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原因仍然在于其工作机制完全基于普查数据的“泛”字上, 没有找准变更调查的“变根”所在, 对城市 (镇) 规划管理区的家底不清和变数不准。以城市 (镇) 规划管理区为重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后, 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但土地统计制度需做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应改变现行的变更调查数据全部由县级逐级上报方式, 将数据来源改为两大口径, 以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毁坏和开发复垦为主的农村土地变化情况仍然由县级上报, 而以建设占用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则直接从城市 (镇) 规划管理区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得。有两大手段保证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得土地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一是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基础资料现势性与审批结果挂钩, 这一点将在下节论述;二是购买城市 (镇) 规划管理区高分别率卫星遥感数据, 建立客观的数据变更渠道。

2.2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现行的建设用地报批和审批方式, 用地地块资料由属地提供, 上级部门由于并不掌握一套审批底图, 主要是基于文字的书面审核, 漏洞很多, 不能真实反映耕地被占用和耕地复垦情况。以城市 (镇) 规划管理区为重心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后,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规划管理区的调查资料为底图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日常审批工作资料, 每审批一块用地都可及时落到工作底图上, 与该区域的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做套合比较, 真正做到审批有度、监管有据。为保证管理资料的现势性,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现行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还需作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建立审批与变更数据资料挂钩制度, 审批完成后应要求下级部门及时在土地管理基础图件上标注审批地块信息, 并于年底核实现状变更情况更新上报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作为下一年度的审批底图, 超过建设动工年限未作变更的交由执法监察部门查处。二是废除或改进批次审批用地方式, 批次用地是造成用地地块漂移、囤地、土地闲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方式更利于土地的管理和耕地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得知, 当前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脚步飞速加快的同时, 耕地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而这一现象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 加强对耕地保护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要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 还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新技术手段对耕地实施有效的保护, 促使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土地开发权转移”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改革, 2007 (6) .

[2]马彦琳, 马朝群.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探讨[J].国土资源, 2006 (8) .

[3]朱敏.探索共同责任新机制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J].国土资源, 2013 (1) .

建立新机制 篇2

我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市域纵长横窄,土地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21.5%,平原占25.0%,滨海低洼地占53.5%。全市耕地面积1105066.35亩,占农用地88.4%,占土地总面积的45.27%,人均耕地1.9亩。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支持下,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千方百计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深入挖掘用地潜力,严格土地审批管理,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从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处置闲量入手,多措并举,集约用地成效显著,把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保障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一、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为促进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我市建立起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政府优惠政策作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8】90号),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容积率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三层以上厂房的,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引导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和各镇街工业区块的厂房建设向高空发展。通过在原厂区翻改扩建,增加容积率,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增资盘活”、高效利用存量土地的目标。

二、推行“零增地”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一是通过开展存量土地专项摸底调查处置工作,在全面摸清和掌握存量土地底数的基础上,将闲置土地按照使用现状情况和闲置原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分别加以处置。既缓解地根紧缩的矛盾,又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对闲置的存量土地,分别进行督查会办,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难以到位的,重新组织招商,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腾笼换鸟”、“移花接木”等项目置换方式,将存量变增量,全程服务依法办理。今年来我局积极协调有关镇街和企业,成功处置闲置土地331亩,既实现了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投资强度的目的,又实现了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二是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土地供应。我们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把土地预审、规划审查和计划指标等“四道关”,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坚决做到 “六个一律不批,一个从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其用地申请不予受理,对于符合规划的项目,认真审查其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三是建立国有建设用地开竣工申报、竣工核验和诚信管理等批后监管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有效地督促了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规定开发利用土地,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确保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土地的闲置与浪费。

三、建立围填海造地和滩涂围垦形成海域使用权转国有土地使用权长效机制。

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沿海城市和地区普遍将大海作为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填海造地的现象越来越多。但在围填海造地管理中,用海管理和用地管理的衔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滩涂是海域或土地的划分,海域使用权人是否因填海造地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围垦项目的法律适用。滩涂应认定为海域,海域使用权人不因填海造地行为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转换为土地使用权应该有政策措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根据以上规定我市建立围填海造地和滩涂围垦形成海域使用权转国有土地使用权长效机制。一是围填海建设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且符合土地划拨目录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权证,注销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划拨手续。二是围填海造地建设属非公益性项目,但符合土地协议出让条件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权证,注销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协议出让审批手续,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再办理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三是围填海造地建设属于经营性项目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证,实施围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权人无权直接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只能通过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取得。

四、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

为稳步推进我市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项目资金筹措及时、到位,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涉及到的迁建村庄向各商业银行融资,待项目通过验收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后还贷,并逐步积累资金,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可以让有建设用地指标需求的企业或个人提前投资于项目建设,在分配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时优先使用。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入库后推入市场,走市场竞价的路子,即在土地招拍挂时附带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同时招拍挂,公开、公平、公正,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廉政建设。

五、完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应对按期完成增减挂钩项目,一次性通过最终验收的镇街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将项目进度、建设等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成绩。对全市行政村摸底调查,按照利于实施、有一定难度、有较大难度进行分类,并建立增减挂钩项目信息库。在项目申报之前,早计划,早行动,把前期工作做扎实,积极申报增减挂钩项目,用好、用活现有增减挂钩政策。

近年来,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仍需加强。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在具体的落实上还仍然存在差距。有些人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好大求全、用资源代价换取经济短暂繁荣的粗放利用模式上,干事先要大派头,“开疆拓土”,以备后用,扩张心态作怪,不愿做“水磨”功夫,精益求精,只成其物,不致其精,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的浪费、闲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些时候成为空谈,直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少有存在。许多项目用地宽打宽用现象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存量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项目用地上不能严格执行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没有精打细算、深挖潜力的考虑,粗放用地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分企业规划宏大,但资金有限,寄希望于以地招商或者银行贷款,想借鸡下蛋。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银根紧缩,贷款困难,一旦招商失败,即造成土地闲置。二是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建设一半被迫停工,成乱尾之势,有的只能部分使用,造成征多用少,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用地控制指标落实需进一步科学化。国土资源部对容积率、建筑密度和投资强度有严格的规定,在用地审批时,企业提供的数据都能达到要求,项目批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处理手段,无有效制约措施,而且投资额也难以核实,致使用地控制指标难以落实。

(四)土地违法现象虽然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禁止,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上,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规划等部门监管工作存在难度。

总体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土地的合理利用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规模。要求这两个制度同时实行,变过去的单边约束为现在的双边约束,共同构建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我市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才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认识,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子,要把节约集约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的主要指标,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要求。

(二)科学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纲,要努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单一项目选址向功能分区转化,调整各类用地标准,做到集约用地。要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示范区,以开发区为重点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将农民居住分散向集中转变,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以盘活存量地为重点,将各类存量地整理利用,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探索建设新农村居民点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实施的办法,解决拆迁补偿及新居民点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应坚持规划先行,从规划开始予以控制;在政策上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探讨通过优惠政策对工业项目用地进行调节;在布局上采取新的方式,对道路、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减少单宗地或厂区内的绿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对各企业生产用地再行分设。通过以上手段,最终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三)盘活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用地原则,建立健全项目用地准入制度,加强新进项目的用地管理,严格进行土地预审,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非生产性用地比例等四大指标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土地预审。一是严格控制建设单层厂房,严格按照项目的实际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投资规模进行供地,有效防止圈占和批多用少、闲置浪费土地,杜绝利用土地寻租和投机行为。二是加大对城中企业 “退城进区”工作力度,通过采取置换、优先供地、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积极引导。三是对腾出的原址采取招拍挂的方式供地,盘活存量。四是通过鼓励使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压缩建设项目对耕地的占用量。五是联合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跟踪检查工作,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对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超过一年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收取其土地闲置费,并督促用地单位尽快开发建设;超过两年未开发的,依法收回。

(四)完善体制,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学习掌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同时要大力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舆论宣传工作,要不断总结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节约集约用地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的良好风尚,形成保护资源、合理使用集约用地的强大合力。

建立新机制 篇3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新体系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厌作文、怕作文的心理。作文缺乏新鲜活泼的个性,假大空,作文水平总是原地踏步,少有长进。要想使作文充满活力,立意高远,只有更新观念,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与时俱进,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必须重新确立“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一、重新确立起“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确实有不少教师延续为作文而作文的老

路,艰难地教学,忽略了“做人是作文的基础“这一道理,一唯地在技法训练上大做文章,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立意高远,并津津乐道于立意高远的方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立意高远的根本----做人的高远境界,从而钻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中。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严重束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束缚着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新教育体系要求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一句话,就是要从为学生学会做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既然“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也理应以此为重要任务,我们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文与做人其实从来都是相通的,做人无疑影响作文,作文同样也会影响到做人。所以说,教作文不能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做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唯有确立这种新型的作文教学理念,才能为作文教学打开一个新局面。

二、重新定位“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确立了“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理念之后,必须重新定位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作文与做人“结合好与坏的重要环节,切不可忽视。

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为“做人“服

好务,归根结底是看能否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年龄、性别、思想、爱好及写作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实事求是,因人而易,切不可“一刀切”。若定位过高,就会出现教与学脱节,背离教学目标;定位过低,则易出现回环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同样会背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定位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来定位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可按年龄的不同、写作水平的不同、文体的不同、情趣爱好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总之,就是因人因事因文的不同来定位好教学目标。

在重新定位作文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坚持“教学育人“的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恪尽職守,不厌其烦,真正把定位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定位学生学会 “做人”的过程。诚然,教师要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的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定位作文教学目标前,必须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爱好,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周边环境等,有的放矢,才能把“作文与做人”的教学目标定位好,切实可行,收到较好效果。

三、重新构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是在作文中育人,在育人中作文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作文教学、作文批改、作文评价三个主要环节。作文教学是指作文目标确定后的具体实施过程——即学生作文的实践过程。为了指导好学生的作文,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一是课堂内可以利用范文引路法,优秀的范文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典型示范作用,有些问题也可以请有经验的作家进课堂讲座,使学生在他人的成功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把学生带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作文与做人,教师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采访先进单位、先进人物,使其受到教育熏陶,树立做人的新目标,从而指导作好文章。还可以拟定写作提纲,让学生分组到实地调查写作。在作文选题上,可采取师生结合,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选一部分作文题目,但主要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以真正表达其心声;在作文内容选择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选材,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文写作上,可采取冷、热结合的方法。冷即待冷静思考成熟后再下笔,教师可不必十分拘谨时间限制。热即当学生思考成熟后,可一气呵成完成作文写作。

当作文教学第一环节完成之后,就要进行作文批改与作文评价。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的作文实践进行加工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写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主要可采取教师面批与学生面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面批就是对学生的作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进行当面批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及修改意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加工。学生面批可采取分组面批与全堂面批两种方法。分组面批是将学生按作文水平不同划分小组,一人读,他人提意见、提看法,然后由学生本人根据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全堂面批是指教师选出上、中、下不同水平的文章在课堂上宣读,师生共同提意见,然后本人修改,使全班同学在面批中受益。学生通过作文批改过程,每个人都得到正、反信息的反馈,明确了此次作文的优缺点,提高了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此次作文实践的总体估

价和个体评估,当学生把修改完的作文重新集中起来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评出优、良等不同等级。这个评价是否公正、实事求是,可由生提出意见,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请有关学者、专家到校查看、评价。这种评价过程实际上一是评价了学生,二是评价了教师自身。在作文与做人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真正达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机制的建立,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教师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勇敢地去面对,勇敢地去实践,必定能以取得的丰硕成果而自慰、自乐。

我国立法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新机制 篇4

于4月1日起施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同时, 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10年来第二部与之相配套的国务院行政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 组织建立联防制度。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协助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政府实施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例还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了包括沙尘暴、台风、高温等在内的各类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建立新机制 篇5

“十五”期间,江北区综合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高速推进,都市工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大量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期。我区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工作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

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防范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近年来,全区各类调解组织每年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200件左右,成功率都在97以上。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疑难矛盾纠纷,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网络体系健全,组织建设规范化

至2005年底,我区共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225个,人民调解员838人。(1)建立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8个镇、街道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并统一落实了办公用房,牌子、公章和政务公开内容。明确了镇、街道调委会的工作范围,即负责调解本辖区内村、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村、跨单位的民间纠纷。每年,庄桥、洪塘街道人民解调委会员主动参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占全街道的70以上。(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现有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48个。其中,街道社区调解委员会都聘用了专职人民调解员,及时有效化解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物业管理等常见性、多发性、易激化性民间纠纷的调解。(3)积极稳妥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区域性、行业性等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调委会49个;事业单位调委会3个;行业调委会5个;在江北区消费者协会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江北区总工会建立了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些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保障企业的改革进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化解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解决企业与周边地区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其他调委会12个。包括联片调解组织、学校调委会、集贸市场调委会等。(5)进一步完善基层调解小组、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的调解网络。在设置调解小组、调解员或信息员上是以自然村(片)、车间、工区为单位设置调解小组,以生产组、楼院为单位设立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保证信息的畅通,是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的基础。目前,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调委会基本做到了“四化”即人员专职化、工作规范化、待遇工薪化、组织网络化。

二、强化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制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广“调解员等级制”、“调解员聘任制”和“持证上岗制”等好的做法和经验,每二年对人民调解员通过申请、考核进行晋升。根据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实绩、资历等情况,经考核后分别给予等级晋升。目前,全区共评出等级人民调解596名,其中一级调解员289名,二级调解员237名,三级调解员68名,四级调解员2名。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已经在实施中初显成效。首先是基层调委会建设得到了加强。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民调解新机制,其二是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制度在激励人民调解员努力创造工作业绩,规范工作制度,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实效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其三是调解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纠纷的难度选派不同等级资格的人民调解员调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其四是调解工作和对调解组织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使人民调解员不仅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而且加强了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此外,我们每三年召开一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分别评选出十佳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若干名。有效的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加强指导机制,队伍建设规范化

要想提高调处民间纠纷的办案质量,增强纠纷调解的社会效果,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是关键。为此,我们首先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我们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走访检查镇、街道社区调委会和部分农村调委会的工作,并对调解协议书的制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定期组织他们分析民间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调解纠纷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措施。为了规范调解协议书的制作,提高办事效率,由局统一铅印了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和人民调解登记簿。其次,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每年我们都把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明确分工,按级培训”,层层抓好落实。按照“三懂一会”(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目标要求,对全区838名调解员

进行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全体调解员,由镇、街道为主进行每年一度的普遍轮训。区司法局每年投入几万,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和各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现状、治安形势与任务、调委会性质任务及民间纠纷调解实务、民间纠纷处理一般原则与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三是以会代训。主要是召开调解工作经验

交流会,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随后进行考试,对合格人员进行注册,并实行持证上岗,佩证调解,不断优化了调解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协调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与区法院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组织调解干部旁听民事案件的意见,并经常组织镇、街道的调解干部参加了旁听。通过庭审旁听,让调解干部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调处矛盾纠纷的技能,不断提高调解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通过努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增强人民调解的公信度,形成适应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四、不断强化防范机制,努力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群体化和深层次等特点,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首选是全区各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调解中心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日益突出的各类社会矛盾,解决了许多“村里管不了,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的棘手问题,成功地构筑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传统的调解方式的新转变。在调解形式上,也从过去的“村头、炕头、田头”调解,发展为在司法所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庭,进行开庭式调解。二是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并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我们下发了《江北区人民调解中心工作规范》,使调解中心的运作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文教街道调解中心成功调处了江北北岸琴森房屋开发与邻近住宅受损的重大矛盾纠纷,涉及120户,赔偿总额达94.12万元人民币。白沙街道各部门联合调处了因日湖公园工程改造而引起的人民小区居民群体性矛盾纠纷。事实证明,由于调解中心调处大量的复杂矛盾和纠纷,强化了超前预防功能,使种种不安定因素明显下降,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找到了一种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三是建立突发性矛盾纠纷处理预案。各镇、街道都制定了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预案。努力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白沙街道成功解决军转干部因不满工作现状准备赴京上访事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建立新机制 篇6

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万安对记者说,这几年,吉安对师资力量培育的力度前所未有,争取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的支持,市县合力共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总量缺、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相对偏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十二五”期间,全市补充农村教师7000余名,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有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加入,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大发展、大提升。

加强农村师资配备

“2013年10月,吉安市委、市政府组织了一次全市农村教育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调研,深入全市13个乡镇的117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走访教职工650余人、学生家长400余人。”张万安介绍说,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未按编补充教师、未落实教学点教师编制等问题,而且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这当中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几乎都是清一色“爷爷、奶奶”型教师,平均年龄为56岁以上,教学点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在3~5年内退休,教学点教师面临断档问题。

张万安介绍,为解决偏远农村师资紧缺问题,吉安采取了如下几个有力举措。一是特招一批农村教师。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专门争取到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的支持,特批吉安市单独招考1013名农村小学教师。其中,90%以上安排在村小和教学点任教,解了燃眉之急。二是完善补充机制。按照“退不平衡、补大于退”的原则,通过省统招和国家特岗、“三支一扶”计划和直接到师范院校招聘等方式,每年暑期补充教师1700人左右,其中80%以上分配到农村学校。三是加大定向培养力度。2006年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业的“三定向”政策,每年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300人左右,2014年增加到500名,2016年增加到600余名,全部定向到边远村小和教学点,市财政和培养学校对定向生分别给予每月50元和30元的生活补贴。

张万安说:“此外,我们还通过教师走教、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选派教师到“三区”支教等方式,来加强农村教师力量。”教师“走教”就是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中心,将位置相对较近的村小学划为一个学区,由中心小学派出英语教师、音体美教师到各学区村小、教学点支教上课。这种变“学生走读”为“老师走教”,变家长受累为学校尽责的形式,有效扩大了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教学服务半径。目前,吉安市共组织1000余名教师开展“走教”。比如:新干县中心小学和次中心学校所有教师,轮流到村小、教学点任教;万安县设立教师“走教”津贴,按0.4元/公里标准补贴,有力保障了“走教”工作顺利开展。

吉安在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共交流轮岗校长106人、教师1639人,选派600多人次师德优秀、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三区”支教,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均衡。

强化农村师资管理

张万安介绍,吉安十分重视教师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吉安市认真抓师德师风建设,重塑教师形象,重塑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在全市各级学校普遍开展“师德师风大教育大评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名师、名校长”评选,每年都大张旗鼓地表彰全市“十佳师德师风标兵”,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教师的荣誉表彰,尽力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专门评选表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十佳校长”和“十佳教师”以及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优秀教师。如2014年市里评选表彰的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和市课改标兵等338名,乡村学校教师比例达70%,这实实在在地让乡村教师享受到了优惠、得到了厚爱、提高了地位。

吉安市还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对在城区学校任教满8年,没有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农村学校开展不少于1年的支教帮教带教活动。所有农村学校新上岗教师,要求在3年内至少参加1次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城区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评选县级以上先进个人时,必须具有在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同时,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借调或变相借用农村学校教师,并对农村学校教师在岗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对在编不在岗的教师,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限内返回学校。新招聘的农村中心小学教师的服务期不少于8年,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服务期不少于5年。

此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市、县财政按教职工年度标准工资(不含绩效工资)总额的1.5%,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分批次、分学科组织教师参加轮训。这当中尤其注重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对1000余所村小、教学点负责人开展了提高培训。同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培养农村学校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市、县两级教研部门每年定期举办各学科各层次的课堂教学竞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让一大批农村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吉安还强化村小、教学点管理,为努力消除村小、教学点教师“包班制”现象,教育局更是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要求教师所授课程与所学专业、所聘职称岗位对应,保证音体美等课程的学时。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吉安市村级小学(教学点)管理规程(试行)》,对村小、教学点的教师管理、校务管理、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有力促进了村小办学水平的提升。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张万安介绍,为解决农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师“分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吉安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方面扎扎实实办了几件实事: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吉安市委、市政府2013年底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县(市、区)财政必须全额确保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五险一金”和降温费、取暖费等政策性津补贴,使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让农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如遂川县、安福县的教师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2%由当地财政全额负担。

二是建立津贴制度。2006年,吉安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助制度,分较边远、边远、最边远三个层次,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50元、100元、150元三个档次,市、县财政分别承担总资金的20%和80%,累计发放津贴1300多万元,惠及农村教师1.2万人。津贴补助标准经多次调整,目前最高已达到每人每月500元,补助津贴发放达到5600多万元。从2014年开始,对到县以下边远、贫困乡村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取消见习期,参加工作即可享受转正后的工资待遇。吉安县给所有村小、教学点教师每月发放100元工作补贴。

三是提高职称待遇。吉安设立农村教师职称特设岗位,2015年由市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农村教师享受职称特殊岗位工资待遇确认工作,凡在村小、教学点连续任教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经考核合格即可通过评聘。目前,全市有649名村小、教学点教师享受到中级、高级职称工资待遇。此外,教育部门还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开展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改革,使得多年积压的矛盾逐步纾解,现在全市92.2%的待聘教师解决了聘任问题。

四是改善住宿条件。为改变农村教师住房少而散的现状,吉安有计划地在中心小学或片区中心学校建设周转房,并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优先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全市投入资金1.07亿元,建设了农村教师周转房2412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如吉州区率先在全省以公租房项目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该区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在各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建设320套镇区教师公租房。公租房每套面积约35平方米,均带有厨房、卫生间、热水器,并统一配备了家具。

论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 篇7

1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现状

1.1 农民耕地保护意识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的农村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向城市,土地荒废较多。 农民在耕作上,使用化肥等化学原料,大大减弱了土地肥力,耕地中的营养成分不断流失。再加上耕作制度不合理,土地使用不科学等问题,土地酸碱化程度也大大加深,耕地利用率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使得许多接近城区的农民在一夜之间获得许多钱财。 这种状况使得其他农民更加轻视自己的土地,反而希望自己的土地被征用来暂缓自己的经济状况。 人们对自己土地的认识已经不同以往,如今,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不断的扩大,社会的竞争也在逐渐的增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农民已不能仅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过日子。

1.2 村集体组织对土地的保护意识虚化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管理上是由村集体组织或者村委会来统一管理。 但是就目前看来,有些农村的土地的所有权落在乡村干部的小团体手里,这些小团体为了个人的利益,将其转让敛财,大部分村集体组织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存在,已经名存实亡。

1.3 在土地管理上对耕地保护的意识薄弱

近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在土地的管理机制下,更加偏向绿化用地的建设,以保护生态植被,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城市。 所以,对耕地的的建设与保护较为弱化,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于粮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进而,对于建立耕地的保护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随意,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企业,公司都需要有明确的对土地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更应积极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耕地保护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

2如何做好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

2.1 合理规划土地日常管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由于农村的人口大量迁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被荒弃废置。 而且,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毗邻山区,地势较高,而城市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宽阔,所以,在农村的耕地制度改建上,调整农业结构后,面对面积较大的山体,虽然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却无法扩大耕地的面积,无法从深层的源头上解决耕地的紧缺问题。 面临这样的景况,将耕地保护的重心集中于城市土地面积的管理上,以城镇为中心进行土地的有效规划管理,合理分配土地区域,科学统筹耕地面积,从根本上保护耕地。

2.2 国家规范土地管理模式

为使国家的耕地面积更加的合理化、合法化,国家在规范土地的管理模式上也需要有进一步的科学模式。 避免因在地方上的土地利用与开发过程中的不合法行为,从而导致破坏土地的管理制度的现象出现。 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层级管理模式,由下至上的反映土地的运行概况,由上至下的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层级实施,层层监督管理。 由国家监管到省级监管、由省级监管到县级监管、再由县到镇、由镇到村。

2.3 对各级土地管理的详细信息进行科学监测

在层级管理的基础上,要合理分析层级的差异区别,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的电脑信息技术,卫星探测等多种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构建图表,同时建立起数字化的耕地数据资料分析库, 对耕地保护作出数字化的科学分析。 通过有效的进行数据资料分析,对耕地保护起到直观的、科学化的作用。

3结语

总之,构建科学有效的耕地资源管理机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充足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耕地保护俨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焦点,我国也将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所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有机调控与宏观把握相结合,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 更需要合理地规划保护耕地,科学地分析耕地性质,注重对耕地保护。 耕地管理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严格的实施管理机制,使国家的耕地资源得到全面有效的利用,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保护机制。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保证了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土地管理中对耕地的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关键。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建立新的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机制。可以说,耕地是保证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目前,面对我国耕地制度管理与利用不善的现状,政府虽加强了宣传与保护力度,但我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递减,因此急需要政府作出新的加强耕地保护的相关机制,有效的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保护耕地。

建立新机制 篇8

一、认识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为了减少水害的发生以及为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按照水利工程功能的划分, 可以分为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发电工程、港口和巷道防护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环境水利资源利用等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修建大坝、护堤、水闸、进水口、渡槽、鱼道等, 以此来实现水利工程保护的功能。

二、水利工程的特点

1. 牢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单个的水利工程是在同一流域中, 而这一条条单个的水利工程却是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互对等, 又相互牵制。单项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们之间联系紧密, 又充满着矛盾。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国民经济之间联系更为密切。水利工程人员在规划水利建设工程时必须从全局出发, 全面深刻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最后得出安全经济的最佳水利工程方案。

2. 水利工程和环境的关系

通过建设水利工程, 不仅会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会对附近的江河、湖泊、生态环境、自然面貌, 甚至对气候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影响具有利也有弊。工程人员在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影响对外界自然的影响程度, 应当尽可能发挥水利工程其有利的一面, 消除其不利的一面。

3. 水利工程效益的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都会有所变化, 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水利工程规划更是流域规划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会对周围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工程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总的来说, 既有兴利的一面, 又有淹没、迁移、移民不利的一面。因此, 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工程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4. 水利工程规模的浩大

水利工程的建造一般技术复杂, 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工期较长。所以, 在兴建时必须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

三、建立新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水利工程是国家生产最根本的保障, 水利管理单位应按照水利改革意见严格实施要求。依据产权明晰、职责明确以及管理规范的原则, 实现资金、人员配置、机构职能等方面的分离, 同时又要兼顾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完善维修保养

完善水利工程的维修和保养费是水利管理单位的改革和前提。基于水管单位进行体制改革, 财政部还要按照水管单位的不同类别和性质, 要求定岗人员的核定的基本支出, 并按照水利工程的维修保养标准核定其维修保养经费。从源头上落实水利单位的经费问题, 确保水利工程管理的万无一失, 完善水利工程维修保养机制。

对于企业性质的维修保养单位, 应建立健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 构建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政策。对于招聘的员工来说, 一定要和企业之间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双方要平等的达成劳动合同关系。完善安全运行机制, 多多听取员工们的建议, 与员工之间构成和谐的同事关系。

五、保证维修和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

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做出调整后, 作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该接受之前水利管理单位的管理任务, 主要职责包括水利行政、水利工程管理以及防汛。身为水利工程保养维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必须严格执行管理任务, 负责水利工程日常的运行、管理、查修、合同签订以及实施等。

六、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

由于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 导致了水资源利用不足、城镇地区供水紧张、使用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因此, 水灾预防、充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更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对象。水利工程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强调非工程的主体地位, 将防灾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2)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水利工程资源; (3) 使水利资源不仅要满足人民大众日常的生活和生产, 更要做到保护和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4) 大范围的进行水利工程资源的调度; (5) 在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尝试水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争取为水利工程做贡献。

合理开发水资源, 充分利用水资源, 为人民生活以及平时的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七、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施工不同于其他工程类。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导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导流的方法一般有两类:一是采用分段围堰;二是坝身底孔导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工程建设完成后, 工程人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看管, 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发挥的积极效应, 严重地还会带来灾难。因此, 每个水利工程都应该设有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有效的发挥工程的积极作用, 充分、合理、安全的利用水资源。

八、水利工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利工程带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作为人民群众, 要尽可能保护水利资源设施, 积极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开展以水利资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争取把保护水利贯穿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把保护水利资源当成是一项基本义务和应尽的责任。

九、结语

总的来说, 建设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新机制, 不仅可以使水利工作的职能变得更加清晰、管理更科学、职能更明确, 还可以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顺、经费不足、工程长期失修、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因此, 对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水利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须保障, 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面对我国水利存在的重点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经过改革, 初步建立了一项管理科学、职能清晰、责任明确、运营规范的新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关键词:建立,水利工程,运行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13) .

[2]孙玉香.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江苏水利, 2013 (03) .

[3]赵建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发展[J].祖国 (建设版) , 2013 (02) .

[4]田磊磊.关于水利工程管理达标创建的思考[J].中国水运, 2013 (04) .

[5]黄建生.综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和措施建议[J].华东科技, 2013 (12) .

建立新机制 篇9

1.1 我国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薄弱:

通常我们会认为, 农民为了自己的生计会保护土地, 因为土地是农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农民的生命, 农民们辛苦耕作就是为了从土地上获得收益。但是, 现实和理论是截然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大量农民走进城市, 农村劳动力减少。而且现在农业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使得虽然产量增加了, 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所以, 很多农民认为如果继续耕种只能越来越穷。而且他们辛苦耕作却只能换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安稳, 而自己的生活却依旧那么苦。尽管,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 而且减免了农业的税收, 但是农民的心中还有很多担心。而且还有一点, 对于政府计划的征用土地问题, 是农民始终担心自己的土地安全。即使有些农民向政府反映, 也都是要回补助, 而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耕地。所以很多人认为, 补助一旦达到了农民的要求, 一般就会没有向上反映的人了。而且为了获得这笔补助, 现在很多农民都很期望自己的土地可以被政府征用, 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些钱来进行自主的创业做些买卖, 这样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 而且也没有耕作那么累。还有一些人, 可以利用这笔钱, 搬到城市中, 在城市中购房安家享受城市生活。这些调查结果虽然不能反映出所有农民的想法, 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 现在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意识十分的薄弱, 这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1.2 农村集体组织对土地的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归集体农民所有的, 所有对于土地的管理问题就由村里的集体组织或者是村委会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然而,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 现在的集体管理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 根本起不到实际的作用。所以对土地的管理问题, 就出现了执行上的问题和缺陷。所以, 在很多地方, 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并不是归集体所有, 而是落入了一些乡村干部的手中, 受他们控制。这些人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 就利用职权来收取钱财。使得大量的耕地被用作其他的用途, 使得耕地得不到基本的保护, 这样就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困难, 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 对于这个问题, 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

1.3 地方政府的征地造成耕地减少:

政府对耕地的征用也是造成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虽然政府实行征用土地是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工作的政策进行, 但是还有一些是为了借此来提高自己的政绩。现在, 我国中央和地方采取的是分税制, 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刺激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收益而占有大量的更多, 还有的地方将土地的使用费用提的很高, 几乎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这样,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就成为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方式。甚至一些地方还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准则。对官员的考核上还将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工作纳入其中。这样为了政绩和考核成绩, 一些官员就将土地大量的转让, 用于开发和建设工作, 进行招商引资活动, 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 甚至将土地的使用权低价甚至免费赠与。这样, 大量的耕地就被占用了, 这些不合理的土地使用使得农民的耕地得不到有效地保护, 也就使农业的发展陷入僵局, 这对人们的生活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制定统一的规划, 使耕地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2 制定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办法

2.1 将土地日常管理工作重心转向城镇规划区:

在云南省有94%的山地, 6%的平地, 这些土地基本都处于城镇周围, 在进行建设方面, 基本使用土地都是在6%的平地内, 而94%的山地的耕地面积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后, 没有发生耕地面积的变化, 这样就合理的保护了耕地。所以, 针对这一现象, 应该将土地的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城镇规划区, 以城镇为中心进行区域管理, 这样将各个区域所划分的土地管理好, 整体在土地保护上就会提升一个台阶。

2.2 国家统一规范土地管理模式: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对土地不合法的转让, 避免一些政府人员由于私欲而导致土地管理失效。所以, 国家应该建设金字塔式的分级规划管理。并针对我国的国土进行统一的规划划定城市规划管理区, 这样, 国家监管省级城市的规划管理区, 省级管理监管省内地级市的规划管理区, 市级管理监管管辖内的县级规划管理区, 县级管理监管乡镇管理规划区, 这样组成一个管理网络, 相互牵制, 并针对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 做好征用土地的报告工作。

2.3 对各级土地管理的详细信息进行分级监测:

由于是进行分层式的管理, 所以各个阶层的管理面积在管理上存在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别, 这样对于在土地管理信息图件数据库的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根据不同的比例尺来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但是, 现如今科技发达, 这样在建立底图资料时可以通过卫星或者航测正射影像为底图, 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规划等管理信息为一体的全数字化基础性土地管理信息资料, 为宏观调控及土地的保护, 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 并保证资料的客观性进而直观性, 为规划管理区的数字化资料为基础分级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耕地保护俨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焦点, 我国也将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针对土地流失的严重形式, 宏观调控是必要的调节手段。所以,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 将土地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 这样才能将土地与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 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标, 同时, 在健全管理机制外, 还要加强监督, 通过法律、社会、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督,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保护工程, 才能有效的遏制土地资源的流失。

摘要: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 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人民农业对人民的生存问题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问题, 那么就不能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 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而保障粮食的重要因素就是对耕地的保护。现在, 我国政府虽然说是要对耕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但是并没有起到显著地效果, 现在我国每年耕地仍然减少几百万亩, 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着。所以, 针对这个现象,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 建立相关的有效机制, 真正的起到制止耕地减少的作用。我国政府还要对耕地保护工作负责。接下来, 我们就根据这个问题, 对如何建立有效地耕地保护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保护耕地,土地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 .

[2]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1) .

[3]吴晓芳, 陈美球, 周丙娟, 何维佳.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现状与对策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1) .

[4]齐曼华.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09 (3) .

建立新机制 篇10

一、建设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必然性

1. 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随着2006年物价走高和2007新《劳动合同法》颁布, 高校伙食工作出现了新情况和新挑战。教育部和全国伙专会自2008年开始就着重对建设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可以说2008年是中国高校伙食工作的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全国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基本达到了高潮期, 但在此之后全国出现了很多高校的伙食管理模式回到了改革前的甲方模式, 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步伐减缓的现象。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 高校伙食系统不得不思索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的建设。

2. 确保高校伙食工作稳定的需要

高校伙食工作是项特殊的工作, 高校餐饮市场不同于社会餐饮市场。高校伙食工作是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广大师生为宗旨的, 它关乎到学校稳定, 也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因此高校伙食工作天然具有维稳的“政治使命”。无论困难和压力有多大, 确保高校伙食工作稳定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

3. 广大师生对伙食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高校师生对高校伙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消费理念来讲, 广大师生已经不仅仅满足原有的吃饱吃好, 而是希望食堂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 在服务的多元化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消费要求来讲, 广大师生对伙食工作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 广大师生希望能了解食堂从采购、加工到出售的一系列环节。从消费群体来讲, 学生是没有工资收入的特殊消费者, 他们切实希望要保持菜肴出售价格的稳定, 维护自身的利益。

4. 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必然驱动

原料价格、用工成本、规范要求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这也是高校伙食改革和发展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 确保高校伙食改革的推进, 确保高校伙食工作的稳定。

二、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服务大局的原则

高校伙食工作是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伙食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围绕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伙食工作的要求, 必须围绕服务师生的宗旨, 必须围绕确保伙食稳定、学校稳定的大局要求。

2.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高校伙食工作由于地区、学校差异, 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性, 因此建设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3.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原则

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非一层不变, 需要面对不同的形势和不同的情况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 因此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 只有这样, 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高校伙食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建设方法

1. 应急机制建设方法

应急机制侧重的是面对危机和紧急情况的时候而应该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笔者认为高校伙食应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舆论危机应急;停水停电停气应急;物资采购短缺应急;用工短缺应急;安全事故发生应急。

(1) 建立信息监测机制。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舆论的传播速度十分之快, 作为高校伙食工作来讲, 面对的信息是千变万化的, 这其中就包括消费者意见的传播等。作为高校伙食管理部门, 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建立通畅、有序、高效的信息监测机制, 争取第一时间监测信息, 作出反应, 化被动为主动。

(2) 加强危机应急教育。危机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伙食工作来讲, 涉及的风险点多,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危机应急教育。从管理者到基层员工, 不仅要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还要懂得如何去化解危机的基本常识, 也只有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

(3) 梳理工作风险环节。高校伙食部门要运用危机管理知识,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认真梳理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要主动找“危机”, 主动分析“危机”。

(4) 制订应急处理规程。要真正建立高校伙食应急机制, 必须要对伙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机点和风险点建立应急处理规程, 要用科学化的制度处理危机。

2. 长效机制建设方法

(1) 要正确处理确保高校伙食价格稳定和伙食运行成本持续攀升的矛盾。近年来, 教育部出台了诸多对高校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的文件, 文件对学生食堂的稳定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伙食价格的稳定。高校伙食价格的稳定具备计划性的特征, 而伙食原材料采购价格和用工成本具备市场化的特征, 两者必然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去化解这对矛盾, 光靠伙食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通过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调节。

(2) 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办法。要对食堂进行全成本核算, 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以制定学生食堂成本核算指导意见和标准, 建立成本核算标准化模型。

(3) 要建立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要确保高校伙食长效机制的建设, 就必须高度重视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规划人才培养, 规划薪酬分配体系, 积极探索高校伙食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 推进学生食堂的民主管理。高校要成立由学生和教师代表、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膳管会。膳管会对学生食堂管理服务和质量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与饭菜价格的制定调整, 参与对食堂各项工作的检查、监督、评议, 协助组织价格听证、满意度测评、工作质询等, 促进学生食堂民主管理。全面推行学生食堂工作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原辅材料采购、菜谱、价格等应在学生食堂宣传栏内公开, 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学生意见箱, 接受师生员工监督。

(5) 加强投入和政策保障。可实现公益性食堂房屋设施等基本条件由高校提供, 固定资产按照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不计提折旧, 食堂维修改造、大型餐厨设备配置和更新, 空调、电梯、供暖、安全技防等设施投入由高校承担。高校学生食堂要享受资源价格优惠, 高校食堂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分别执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标准。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食堂实行税费减免。

摘要:近年来高校伙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困难、新挑战, 一方面自2006年以来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高校伙食工作不得不面对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用工成本持续走高, 招工难、留人难, 高校伙食工作出现了“用工荒”。而且这几年外部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外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多发, 给高校伙食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高校伙食应急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建设高校伙食工作的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建立新机制 篇11

榆阳区区长苗丰陪同榆林市副市长艾保全调研人口计生工作

2010年,榆阳区被陕西省、榆林市确定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印发了《榆阳区关于深化综合改革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围绕省上综合改革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等“六大机制”,在改革上有创新,在落实上有力度,在制度上有保障,在协调上有统筹,通过经费倾斜、政策倾斜、待遇倾斜,全面推动综合改革工作。

一、党政重视,部门联动,统筹协调。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区委、区政府严格落实“三个一”领导机制,将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一票否决”范畴,与31个乡镇、办事处及区属18个相关部门签订了计生工作专项任务书,出台了《榆阳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奖罚的若干规定》,黄牌警告了1个乡镇,“一票否决”了3个单位。研究制定了《榆阳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实行经常性议事制度。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共6次研究讨论计生综合改革创建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并下发了会议纪要。同时,每季召开一次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加强了相关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促使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承担起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区人大、政协分别对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三报两评一公开”和带案视察评议制度。每年根据工作任务和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部门的职责任务,增强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协调能力。二是部门联合,协调到位。计生与公安部门联合,强化计生职能。区人口计生部门多次与公安部门协调,达成共识,在办理小孩上户手续时,必须凭乡镇、办事处计生办出具的小孩上户证明,方可上户。计生与民政、财政部门联合,提高服务水平。人口计生与民政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在全市第一家实行联合办公,即把區婚姻登记所迁到区计生服务大楼,采取婚姻登记与婚前检查“一厅式”办公。财政部门大力支持计划生育工作,每年下拨计生经费3000万元,每次经费划拨都能及时到位。计生与卫生、药监部门联合,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卫生部门积极配合计生部门,给区计生服务站办理了多年未能办理的《婚前医学检查许可证》。在出生实名登记管理中,全区43个医疗单位,每月向计生部门反馈出生情况,全年实名登记出生人数6100人,计生局第一时间反馈到各县和有关乡镇。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加大了打击“两非”专项治理力度。组成打击“两非”行为专项督查组,数十次对城区各医疗机构和诊所进行了督促检查。今年以来,查出“两非”案件26例,查处落实了23例,对违反政策法规擅自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院和违规操作个人进行了经济处罚。计生与教育、人劳、城建等部门联合,实现流动人口“一盘棋”管理。建立了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机制,邀请周边兄弟县区定期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及时反馈,对流动人口实行双向管理和动态管理。坚持流入地与流出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和同奖罚,特别是在“双创”工作中,榆阳区实行了“禁烧烟煤”补助政策,特别规定流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2180户流入人口家庭中有7520人享受到了每人200元的补助。在区经济适用房分配上,居住在城区3年以上有一定购房能力的410户流入人口享受到了购买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为了给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就业、服务平台,牛家梁镇“山立农贸公司”建立了流动人口企业协会组织,对该公司105名流入人口安置工作岗位,缴纳“三金”,让流动人口安心创业,并给周边乡镇的流入人口提供养殖业的方便。同时,建立了流动人口重点对象与房主挂牌插卡管理,做到“六上卡”(房主姓名、流动人口姓名、婚育状况、节育状况、流出地址、现居住地址等六项内容插卡上墙),全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一盘棋”格局。区计生部门与乡镇、办事处和区级有关部门联合,建成信息共享平台。先后投资150万元,强化了“三网一库”的建设工作,建立和优化了计生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站,建成了与乡镇、办事处资源共享的31个全员人口信息库,实现了与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2010年10月,经省计生委评估验收,“全省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区”创建达标。

二、攻坚克难,强基固本,构建和谐

一是规范程序,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机制不断健全。严格落实《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加强了社会抚养费管理工作。区上建立总台帐,各乡镇、办事处有分台账,区、乡有专人负责,台帐健全,规范统一,对社会抚养费征收中遇到的钉子户、逃避户,联合法院强制执行,确保社会抚养费按标准征收到位。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区上设立了举报信箱和电话,乡、村设立了财务、政务公开栏,提高了计生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深入开展便民维权活动。各乡镇、办事处都设立一厅式便民服务大厅,规范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和完善了计生信访工作制度、回复制度、接待制度等,严格依法办事,热情服务群众,做到计生案件不过夜,件件有落实,2012年共收到群众举报计划生育案件15件,都逐一落实,结案率达100%。因此,近年来未出现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群众对计划生育满意度达到了95%。

二是改善条件,强化措施,优质服务机制更加完善。仅2010年,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完善了巴拉素、小纪汗、上盐湾、刘千河、安崖等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维修和加固了区计生服务大楼和3个乡镇服务站。通过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小壕兔乡计生服务站、上盐湾镇计生服务站实现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目标和省级“人民群众满意服务站”目标。目前,全区50%的计生服务站通过新建达到了标准化要求,30%的计生服务站通过维修加固也达到了标准化的要求。加强了乡镇办事处计生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近年来,有93名业务人员取得了执业资格证,做到了持证上岗,能正常开展业务,获得执业资格证的所需费用全由区人口计生局报销,极大地调动了在职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开展了以实施“母亲健康工程”为主的优质服务活动,抽调区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组成5个项目检查工作组,由科级领导带队,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全区应查已婚育龄妇女39169人,受检率为97%,查出患病1627人,其中患生殖系统疾病871人,患乳腺疾病756人,治愈1249人,服用叶酸制剂的已婚育龄妇女数达8759人,有效降低了妇科病(性病)、出生缺陷发生率。全面实施 “优生促进工程”。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个别群众一直不接受,加之检查地点与婚姻登记地址相距远,群众不方便,为此,榆阳区在大力宣传的同时,实行婚检免费政策,区人口计生部门与民政部门商定,把婚姻登记所迁址到区计划生育服务大楼,设立“一厅”(婚姻登记厅)“两室”(免费婚前检查室和免费孕前优生筛查室)联合办公,建立了婚姻登记、婚前检查、优质服务工作机制。区计生服务站技术人员先对新婚对象进行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筛查,并出具婚检证明,婚姻登记所凭婚检证明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目前,免费孕检人数达8200人,主动婚检对象4350对,查出暂不宜结婚患者38人。同时,投资50万元,装修改造了区服务站两间临街门市,办起了全市第一家生殖保健品优活门市,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和有偿提供为一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倡导机制趋于完备。突出教育先导作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及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创新宣传平台,丰富主题宣传。区、乡建立了28条以综合改革为内容的宣传“一条街”,创办了310期专题板报,悬挂了300条横幅标语,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和活动展版,刷写了2460条固定标语,制作了150块大型喷绘标语牌。举办了5场知识竞赛,印发了10万份宣传资料,区广播电视台开设《希望的田野》专题栏目,专题报道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及工作动态。现在全区95%的农村独男户和城市居民自觉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群众对计生知识知晓率达90%。

四是畅通途径,广泛参与,群众自治机制规范有效。结合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和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按照“因地制宜、巩固提高、创新发展、打造诚信计生”的工作思路,在芹河乡张滩村就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搞了试点,针对该乡镇区域优势特殊,土地价格提升,村民暴富,存在违法生育的现状,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把制定《自治章程》的讨论、酝酿过程全部交给了群众,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制定了独具特色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协议合同》,在绝育措施落实上,违法生育监督上,重点体现互相监督的作用和责任。这一成功经验与做法在全区得到了全面推广。目前,在全区基本形成了“《章程》揽全局、《合同》管到底、监督作保障、服务都满意”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村级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通过评估验收,全区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村已达到了90%。

三、政策推动,利益导向,改善民生

建立了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等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切实维护保障计生家庭和育龄群众利益。2011年,为落实兑现优惠政策,投入近3000万元,让更多的计生家庭得到实惠,使更多的群众真正感受到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优越性。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兑现优惠政策。全区23028名独生子女保健费由过去的每人每月5元增为每人每月50元,兑现资金达1420多万元。0-5周岁的孩子有病在区级以上医院住院后,住院医疗费在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20%;对236名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绝育户女孩实行中考录取分数增加20分的优惠政策;9500名干部职工独生子女(0-18周岁)保健费,在省财政明确取消了预算,不予兑现的情况下,经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由区财政预算兑现,继续享受每月50元的保健费,每年兑现570万元;在农村林权改革、土地划拨上,计生部门与林业部门共同协商,研究决定,对“两户”计生家庭多分配一个人份的份额,仅此一项,一些城区乡镇“两户”家庭每户每年比其他家庭多收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在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区委、区政府出台印发了相关文件,向计生家庭倾斜,计生户在移民搬迁中得到了受益,95%的计生贫困家庭危房得到了改造;农村独生子女、双女户女孩考取大学后本科录取的,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使广大计生家庭经济上得到了实惠,生活得更有尊严,解除了后顾之忧,提高了广大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

二是提高计生干部待遇,稳定计生队伍。计生干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提高待遇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榆阳区以综合改革为契机,经区人口计生局提案申请,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31个乡镇、办事处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副乡镇长(主任)已享受正科级工资待遇。全区各企事业单位计生专干和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全体领导干部,每人每月享受60元计划生育岗位津贴。农村910名中心户长工资报酬每人每月由30元提高到50-180元,城市社区440名居民组长工资每人每月由100元提高到300-800元。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干部,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优先提拔使用,特别突出的可破格任用。

三是扎实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使受助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针对农村民营企业雇佣农民工多,便于帮扶计划生育家庭发家致富的实际,在岔河则乡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计生户”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该公司在选择制种农户上,优先选择岔河则乡及周边各乡镇的计生户5000多户,并免费发给计生户制种用的种子、农药、地膜等。这些计生户凭制种人均收入上万元,有的以此积累资金,扩大规模,发展种养殖业,成为致富能手。 “公司+基地+计生户”的家庭创业模式和优先帮扶计生户发家致富的做法,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肯定与表彰。

建立新机制 篇12

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是在保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管理权不变、会计核算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照“两统一, 一系统” (即统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规程, 统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软件, 建立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 的总体思路, 设立科学立体的科目体系,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集中到市财政局的数据库。各级核算单位以预算功能科目、指标编号、支付方式、资金来源等四个系统级辅助核算为标准, 通过国库支付系统中生成的收付数据直接生成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档案。市财政局可时时监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并根据会计核算信息进行下一步分析, 推进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 将财政资金的各个监控环节连结起来, 为建立一个连贯的、整体的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循环体系提供了平台, 实现了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资料数据及时传递, 规范统一统计口径, 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系统填补了财政集中支付监控的盲点, 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进一步透明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财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能的有效工具, 财政部门检查各级核算单位在收入、支出环节记账是否及时、真实、准确, 校验单位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使用单位进行改正;它统一规范政府各部门的会计核算行为, 真实反映政府各部门的总体运作成本和行为, 有效杜绝财务人员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减少预算单位打“擦边球”的机会, 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二、财务核算监管系统的优势

(一)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与部门预算、决算系统共同形成财政资金流动的全程监管

1.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对部门预算编制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

在全市的收支统计口径统一规范后, 各单位直接在系统中提取上年会计核算中各项分类的情况, 为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增长幅度做好预测。同时, 市财政局能通过系统数摸清各单位的家底, 充分了解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 为审批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提供了细化会计信息, 也为编制预算方式以“增量法”调整为“零基法”打好基础。

2.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紧密对接。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财政资金支付的一个网络系统, 该系统通过市财政局、用款单位、支付银行三方对接, 形成财政资金的使用监控。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与此系统衔接后, 财政资金在支付过程中都被有效监管, 把单位的每笔收支与财政的指标信息和支付信息 (包括银行支付信息) 连接起来, 并对单位账务进行自动比对和纠错, 从而确保单位会计信息准确、完整, 并满足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以及信息循环使用的需求。

3. 部门决算编制是财务核算监管系统细化会计核算数据的延伸。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将各级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自动汇总生成年度决算报表, 保证预算单位年度决算报表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二)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降低了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此系统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有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信息, 落实各单位的经济管理责任。

(三)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为今后政府经济信息公开提供系统支持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各级部门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工作、。该系统通过统一统计口径, 可为今后公开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 (即公务用车经费、公务出国费、公务接待费) 、部门决算数据、部门预算数据提供系统支持。

三、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初始化工作较为繁琐

各核算单位在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上线初期要先后完成浏览器设置、打印初始设置、确认工作环境设置、确认选项设置、单位级辅助核算项目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基础数据导入及项目设置等多个步骤。由于设置环节多、设置流程复杂, 导致部分单位初始化工作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财务核算及财务数据分析。

(二)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基础数据录入量较大

在完成财务核算系统初始化后, 为实现系统精细化核算的功能, 各核算单位还需要录入单位基本信息、项目核算信息、人员信息、车辆信息、部门信息。对于在职人员较多、核算项目较为复杂的单位来说, 系统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量较大。

(三)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会计科目变更权限设置过为严格

为保证各级核算单位财务核算统一规范,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不允许核算单位对全部的一级会计科目以及绝大部分的二、三级科目进行修改, 若预算单位需要修改会计科目, 需要通过审批后开放修改权限, 程序繁琐,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

(四) 新旧财务系统数据迁移工作不完善

目前, 多数试点单位的历史财务数据仍然通过原有的财务系统进行查询等数据操作, 与新的财务监管系统未能完成历史财务数据的变更, 新旧系统衔接的收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 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全过程监督中仍有漏洞

例如, 在支出的合理性审核仍是由核算单位完成, 票据真实性在系统中仍然无法体现, 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分离, 无法体现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 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使监督流于形式;针对预算单位出现的超预算支出、违反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办理资金支付等行为没有进行提示预警。

四、财务核算监管系统的改进建议

(一) 适当简化财务核算系统初始化流程

在保证财务核算监管系统稳定运行及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优化初始化流程, 减少系统初始化步骤, 提高系统初始化的准确性, 在日常财务核算、统计分析中真正体现财务核算监管的系统优势。

(二) 增加基础数据导入导出功能以提高录入效率

通过OFFICE软件实现人员数据、项目数据的导入导出, 减少初始化数据录入工作量, 提高初始化数据录入工作效率。

(三) 对会计科目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建议一级会计科目仍由市财政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各级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同时各级核算单位可自行增设二级及以下级次的会计科目, 但增设后需报市财政备案, 在编制会计报表、决算报表时需将增设的科目并入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内。

(四) 做好历史财务数据的迁移工作

为保证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延续性, 建议由软件公司负责将各系统使用单位的历年财务数据从原有财务系统到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中的迁移工作, 将旧的财务核算软件与新的集中核算监管系统真正实现数据合并。

(五) 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财务核算监管,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 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 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升内控理论水平和执行力, 真正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较好地治理“小金库”和票据违法犯罪问题, 切实保障公共资产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将财政资金运行的所有数据信息都集中到这一平台上, 实现预算执行信息的“同源采集”, 构建起了一个涵盖预算指标、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部门决算、会计监管在内的各层面预算执行机制。为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覆盖各级政府层级的财政资金动态监管机制, 是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规范、强化预防腐败惩罚体系建设的有利探索。

欢迎订阅

《商业经济》半月刊

经济类综合半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统一刊号:CN23-1057/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6043

半月刊:10元/册年价:240元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四道街64号

电话:0451-84203760

上一篇: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下一篇:武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