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24-08-16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10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城建与国土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获取和处理农业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掌握一门外国语,有听、说、写、译基础。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主要课程:水文学基础、普通生态学、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遥感技术、植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工程CAD、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管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绿地配置技术、城乡环境分析、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设计、城镇园林规划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4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资源环境科学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型人才为主,所培养的人才亦具备在基层部门从事各种应用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科学(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性与知识,能够进行资源状况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养分(尤其是肥料)、水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的宏观管理与决策。学生毕业后可在资源和环境领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或直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可在各级农业、环境、资源和生态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也可在各类肥料制造及营销企业、各类发酵酿造企业等从事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

主干学科:资源学、环境学、资源环境分析。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资源环境分析、地质地貌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微生物学、肥料资源学、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应用微生物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壤退化与修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生物技术应用。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6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专业方向课程论文、专业方向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骨干学科,例如,生物学、生态学、林草培育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教学、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广适型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力学、土壤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流域水文学、工程CAD、地学概论、林草培育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规划、草场经营管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共35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等。

环境科学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和自信、自强、自立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技能,可以继续深造学习,或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必要的化学、生物、数学、物理、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具有进行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情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等。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5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设计)等。

地理信息系统

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能源交通、测绘、基础设施、区域规划、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从事专题地图编绘、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图像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的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高级工程和科学技术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掌握遥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 掌握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方法、GIS设计方法、遥感解译与地图编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基本能力;

4.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5. 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测绘和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图像处理、测量学、地图学、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实现、数字地图制图、遥感影像分析解译、地图设计与编制、空间分析与模型。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共37周,其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工程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2

一、我校该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全国各高校该专业就业分析来看, 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为考研 (23.16%) , q其次企业 (6.53%) 、机关 (8.16%) 、科研设计单位 (6.34%) 、高等院校 (4.12%) 、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4.64%) 。桂林理工大学是从2002年开设此专业, 从往年的就业数据来看,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中在地质研究的方面的占主要部分, 考研、房地产、公务员、土地评估等方面也有涉及。另外, 在考取研究生方面, 我校本专业2006届及2007届毕业生读研人数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17.6%和23.5%) , 考取的学校 (科研院所) 层次以较高, 涉及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 (所) , 主要原因在于本专业的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又具有知识面广的优势, 以及本专业考研方向广使学生有更加广宽的选择空间。因此, 我们认为, 在加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 增强我专业竞争力, 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 应该同时保持我专业考研的优势, 使本专业学生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

二、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和存在的问题

不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依托自我优势发展该专业, 课程设置非常广泛, 涉及到地理, 经济, 法律, 计算机等等, 这正是该专业的特点之所在。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大学英语、数据库管理系统、高级程序设计等) 、专业必修及限选课 (基础地质学、环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土壤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遥感应用、土地评价与管理、GIS原理及应用、资源勘察学、生态环境规划、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管理、土地开发管理与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计算机辅助制图等) 、实践教学 (地质地理综合实习、GPS应用实习、资源环境与城规设计实习、地形测量实习、土地评估实习、资源环境调查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等) 。对比我校于其他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 我校的课程设置与南京某大学该专业的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以及上海某大学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相近, 同时又存在不同之处。首先, 我校与两校同样注重地理学科, 地球科学知识的培养, 这体现了该专业的开设初衷。另外, 这几所院校中的课程安排又存在一些差别,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与另外两所院校相比我校该专业的课程没有突出重点, 这主要在于我们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 而不像南京某大学的土地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方向。第二, 我校与上海某大学的情况相似, 没有突出重点, 但是该校在选修课中突出了自己的特点, 注重区域管理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以及城市问题。第三, 与南京某大学相比, 我校没有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在于学校资源优势的不同, 南京某大学具有法学院, 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资源优势上的差异。

三、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势和发展前景

该专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专业跨学科特性明显,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 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全国高校该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 我校从2002年开始招生, 专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优势, 首先桂林理工大学是一个地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所综合性工科学校。地质专业是学校的强势专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力量, 即以依托学校的地质优势为主, 以桂林旅游优势为辅, 办一个具有地质兼有旅游特色的专业。其次桂林理工大学还借鉴了武汉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给予学生到野外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对地质地貌和资源利用等有相当的了解, 同时对景观的野外认知和遥感影像的判读有一个感性认识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技能, 同时又发挥个人所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新发展方向主要涉及:1) 数字化城市研究。据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城市化水平2010年将达40%, 2020年将达50%左右, 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系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 这些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城市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支撑。2) 土地复垦及土地利用规划整理。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些工矿企业由于建设和生产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土地, 土地复垦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正好符合这种要求。3) 新农村建设给资规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 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 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4)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毕华兴, 刘紫崴, 佘聪伟, 穆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道路选择分析.中国林业教育, 2010.

[3]郭文炯, 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3

关键词: 园林规划 应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园林规划》课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中置于第七学期,54学时。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学》、《生态学》、《工程制图学》、《城市规划原理》,为学习《园林规划》课程打下了一定基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1],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确定城市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并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将就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点,结合自身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及今后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相关类似的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1.课程性质

园林规划主要根据实用和审美的需要,应用性很强,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本课程目前按54节课时安排,其中44课时用于课程理论的讲授,10课时用于课内实践。

2.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园林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及表达。其中基础部分包括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不同类型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等[3]。

3.教学要点

园林的组成要素及艺术分析是《园林规划》的前部分内容,分别介绍园林景观中软质景观及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植物、地形和山水,硬质景观包括园路与铺装、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同时在结合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的园林史的基础上,介绍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方案和现代园林方案。此外,不同类型绿地的读图与识图是设计的基础,在基础之上,教授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并着重公园、居住区及道路绿地讲解,辅以任务书形式给同学们布置方案任务。最后园林植物的配置在不同的绿地设计中应有不同体现,合理布置不同的园林植物及种类。

4.课内实践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讲解与案例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讲解:园林造景的基本艺术手法,其中包括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地形地貌、水体、园路与园桥、园林建筑及小品等造园要素的规划应用,城市公园设居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前期的园林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图片案例的形式进行讲授,在专题规划设计中,以老师教授与同学们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一些方案的制作。主要针对小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同学们完成方案的制订,可以通过手绘或者计算机软件形式进行表达。

二、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非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教材较少。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其对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植物的认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教材。基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笼统,特别在针对各项绿地规划设计时不够全面,教学深度不足,讲课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知识的补充,学生很难与园林专业方向学生或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生相比较,不能独立完成完整的方案。

2.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宽泛,包括地理类课程、环境类课程及规划类课程,《园林规划》开设学期为第7学期,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性认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模式传统和单一

《园林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体的配套课程衔接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主要通过多媒体口述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及案例分析,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优势,达不到教学目的。此外,方案的设计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讨论与协作,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动手和思考能力。

三、对于教学优化的建议

《园林规划》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开课时间主要在第7学期,课程之初对园林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课程内容主要为城乡规划设计做补充,鉴于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承接部分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景观规划为我院该专业的一个方向,所以《园林规划》为其重要课程,在总结该课程的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优势,为该专业同学就业提供一个方向。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向学生的《园林规划》课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前期课程的配套学习,如: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配置。

(2)结合相关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团队合作、讨论形式完成独立方案的设计。

(3)搜集国内外的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为同学们开阔眼界,为其创新思维提供基础。

(4)与池州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看到身边的方案。

(5)方案讨论与讲解。不同小组的同学在能独立完成方案任务的同时,还能表达,并对不同方案提出不同见解,增加探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及教学目的,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80-81.

[2]赵清祝.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1-7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4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我叫xxx,是闽江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大学四年里,我时刻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学校开设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课程,每科成绩都达到优良以上,可以说对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学校最高级别“双优”实习成绩,相信有能力胜任中学语文的教育工作。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对于自己专业的基本技能尤为重视。大学四年,我认真学习了熟悉了DOS,Windows2000操作系统和Office98,Internet互联网的基本操作,掌握C等语言、ARCGIS软件、Visual Basic软件、PHOTOSHOP软件、CAD软件等的基本操作。并且通过努力,我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一级、计算机二级、会计从业资格、英语四级的考试。课余,我还通过书刊网络等媒介涉猎城市规划累的知识,不断扩充知识面。

此外,我还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曾参加过学校的社联、担任过班级的文娱委员,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共文体社会实践活动,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较有特长。

请给我一个机会运用我的所学为贵单位服务,将十六年积累的知识回报于社会。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5

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我院专业建设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创建高水平区域性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专业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培养胜任滩涂开发与管理、海域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等沿海开发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专业建设的原则

1、立足现有资源和着眼服务区域相结合。我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打造了一支有经验的教学科研团队,在硬件条件上也已经初具规模。今后专业建设中要立足现有资源,抓住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紧扣服务区域这一宗旨,使办学模式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寻找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与保持优势与特色相结合。我院长期以来形成了海洋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具有特色的教学与研究方向,这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优势与特色,同时要紧盯本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寻找专业发展的增长点,为专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个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加强硬件建设和完善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当前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和大力引进人才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的基础上,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素养,努力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5、外延增长与内涵发展相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前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四个专业方向,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时,该专业还是城市学院未来专业建设的增长点所在,未来几年有望在该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工程测绘等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延扩张的同时要注重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学校和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完善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一支团结、高效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使我院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

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未来几年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2~3名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为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创造条件;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未来五年力争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3门,双语课程1~2门,争取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科研方面,未来五年争取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8~10项,在核心以上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打造1~2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服务平台;在教学质量方面,未来五年在教研、考公务员、就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等到方面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四、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专家和老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加强学院对专业建设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与此同时,以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定位为依据,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2、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转变培养模式

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各老师制定“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量化目标,加强考核,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以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载体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革。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效的教学、科研团队

要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科研俱佳的学术队伍。人才引进特别是专业带头人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教师梯队建设这两个中心,统筹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保证每年有2-3位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要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压担子”,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

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和实训的渠道,加强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增加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所占比例。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5、构建特色科研平台,各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院以自身资源为主体,以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和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为重要依托的“一体两翼”的科研平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本专业是我院服务区域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在“一体两翼”格局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紧贴沿海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科研服务的渠道,丰富科研服务的内涵,在已有海洋和海岸带研究所的基础上再建设1~2个针对江苏沿海开发的研究性机构,使本专业的科研工作方向更明确,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显著。

6、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争取学校和二级学院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特别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实验室的建设;在我院沿海地质勘查与评估实验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的基础上,依托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和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实验室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的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筹建海洋环境实验室和物理海洋实验室;多方争取资金改善教师的办公和科研条件。

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

许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6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1.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背离

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相关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在进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主要侧重于对基本专业知识以及基础操作技能的教授和考核,为我国各管理阶层输送一定的管理人员及市场规划人才。根据相关的硬性规定,该专业主要是大学本科四年制,主要侧重于本科教育。但是对于整个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来看,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的需求没有做到吻合。

在数量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直接涌向我国各大管理阶层,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管理阶层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因此无法容纳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从质量上来看,在大学本科的四年教育之中,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之时,将专业知识的授予以及基础能力的教授作为教学重点,并没有真正的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是高分低能,面对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今,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化多样化,因此掌握单一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直接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陷入就业压力之中,进而也影响到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1.2方向定位较模糊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大学本科之中的一级学科已经走过了接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实际上看该专业的整体发展还呈现着不成熟的状态。在许多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进行授课的重点大学之中,教科书的选择及制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括地理学经济学,同时还涉及到土地管理以及生态环境规划,这些分类广泛的学科的确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能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从执行的效果上来看,过于广泛的教科书定类,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整个系统处于十分分散的状态,老师无法围绕核心来进行授课,学生也无法了解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作为教科书的辅助教学用具――实践技能培训也没有和教科书进行统一,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既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有效的检验,同时也让学生的整个实践操作缺乏具体的专业知识依据。

因此不管是国家规定的专业教学目录,还是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都没有进行较为清晰的定位,不仅仅给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同时也使得许多老师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过程之中没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可循,因此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怎么能与人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口。

1.3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项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在进行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还需要辅助予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但是该专业实际上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的连接,因此直接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在接受完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之后,学生无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因此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让自己学以致用。

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

2.1调整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学科的大体分类来看,该专业属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就要求学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授课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来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连接。

除了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定位之外,理论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必不可少。针对教科书科目体系混乱涣散的现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把握住整体的学生培养计划来进行核心的定位,从之前的管理人才培养到现在的规划人才培养,在选择教科书时应该以管理类的`科目为核心对象,以此来进行发散。

2.2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之中最重要的原则,尤其是对于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来看,则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行不同层次的培养。不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是该学科具体划分为管理类,操作类和规划类,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可以根据这三类大体的方向来进行具体的把握。对于管理类的专业方向来看,在第一阶段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整个动手操作过程之中,既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效果,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相结合,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操作类的学生来看,在书本知识及实际动手两个方面要进行权衡,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实践上,当然一定量的书本知识也必不可少。对于规划类的学生来说,主体应该放在专业知识的授课上面,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让其掌握专业知识的精髓,另外规划类的教学方向尤其需要避免纸上谈兵,因此还需要辅助一定的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之中找出与自己头脑意识不相符合的实际状态,以此来作为重点知识进行攻克。

2.3建设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管是对哪一个方向的分类教学来看,操作能力需要放在优先位置。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学校应该从课程设置,措施完善以及企业合作三个方面来努力。

2.3.1调整相应的课程比重。在进行课程课时设计时,不仅需要保证足够量的课时,还需要平衡好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时设置,以标准的48学时为例,管理类专业来说,专业课时应占到1/3,实践课时应占到2/3。

2.3.2完善实践配套措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实践场地以及实践工具的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在实践配套措施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措施,既保证专业知识受到有效的实践检验,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办法进行解决。

2.3.3与企业进行合作。现在校企合作成为了诸多学校寻求长足性发展的关键途径,尤其对于工科院校来看则必不可少。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能让学校进行针对化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除此之外,与企业进行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专业对口。

3.结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7

一、当今社会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通过调查近几年国内多数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发现该专业学生多数比较对口的就业方向是:城乡规划与设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房产评估、测绘部门、建设部门及教学和科研等单位。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资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熟悉资源环境、区域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之外,要求资环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多数单位都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规划设计软件,能熟练使用Auto CAD、Photoshop等常用设计软件;要求学生要有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和经验。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能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并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表明,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提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国内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收集有关资料,发现部分高校现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主要问题有:由于本专业的跨学科特性,有些课程又缺乏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做支撑,使得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较为吃力,如城市规划课程就缺乏建筑类知识的铺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各种学科门类课程相对独立,所开设课程杂乱无章,如有些学校为解决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的矛盾,有什么样的专业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使课程显得杂乱无章;本专业要求具有相当的数学知识做基础,但有些学校数学只学两个学期,其学习内容和深度均显不足,不利于后面的学习;由于没有系统地规划和统筹课程内容,使几门课程中的一些相同内容如何持续发展理论重复讲授,在教学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本专业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现有实习基地(主要指实验室与实习单位)明显不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师资明显不足,本专业的教师从整体上知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不合理,学缘结构不合理,甚至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因此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 构建适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交叉学科。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知识体系,同时又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选择。

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院和学科的资源及人才优势,突出所办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即对自己学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构建适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立了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2)专业认知实践。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课程社会调查等。

(3)专业技术实践。主要包括以A u t o-C A D、Photosho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验等。

(4)课程设计实践。为培养其城乡规划设计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及课程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5)综合应用实践。综合应用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另外,开辟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支持学生申请校级大学生基金,鼓励学生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以上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率(含考研学生)保证在90%以上。

总之,各个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全过程、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感知、实践、设计4个教学环节相互穿插,有机组合,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习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具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该专业的实践实习和生产、科研提供保障,并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场所的多功能化、规范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实现讲、演、练、教、学一体化。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校外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院可与多个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科研等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实习教学计划,联合指导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

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有:城乡规划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遥感实验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见表1。

总之,通过几年实习基地的建设,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建设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已经形成了系内—学校—社会—野外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保障系统。该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雄厚是提高资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领域广,要求教师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可以通过国内构建的专业交流平台或者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从而加快教师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更新。

首先,教师要有宽泛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实习。这要求专业教师既能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注重实践知识的积累与锻炼。

其次,教师应能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能结合资环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教学和案例教学等。

第三,专业教师还应多途径地了解就业需求。适时地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同步补充或删减,掌握应开辟和可加强的实习环节和丰富教学的实践活动等等。

摘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率,本文通过调查当今社会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原因,提出构建适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8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实战技能多元化的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类人才,故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理工科和文科的交叉。在扩展教学中,将文学、历史、地理、美学、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体系贯穿其中;在具体景观设计的教学部分,既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理论及方法论部分,还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技术基础、景观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独立的研究,进行某一专题性的设计。

通过专业教学内容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安排,使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教学方法多元化

(1)注重课程联系,强调系统性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了众多的专业知识,但较多的学生即将毕业对自己所学过的课程仍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更缺乏思考。同样,在景观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中也发现,尽管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学过,但同学们却未能将之很好的贯通起来应用。其一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综合联系思考;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缺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沟通与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意识,在教学目的一致的前提下制订统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增加联系性和系统性。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景观设计课题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实物、多媒体+板书、被动+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实物 把国内外相关景观设计的实例作品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分析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内涵、外在表象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其中的要点,达到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参观公园、居住区、道路、校园等城市景观,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道路的组织安排、景观小品的设置、植物的种类与配置有一个实质性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一些景观要素的组织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一些景观的案例和图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加上适当的文字描述,教学效果明显;但对景观表达中的一些技巧性手法和一些规范性条款,多媒体教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这时,通过板书的简单几笔手绘就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特别是对一些规范的理解就更为简单直观,避免了死记硬背但又与设计相脱节的现象。

被动+主动 被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接受的过程,该过程学生所需掌握的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动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主动上台讲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一些设计案例的专业解读以及对自己设计方案的详细介绍,形成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的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全过程的实践训练,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目的。打破已往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实训部分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训中主要采取模型制作和案例设计两种形式,实现手脑的双重提高。

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安排由简入深的模型制作和设计的内容。如在景观要素学习中,让学生对水体形式、地面铺装图案、植物栽植方式以及各景观要素的组合进行简单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成果进行模型的制作。

在教学进入各专题景观设计后,学生的综合实训也就展开。根据不同的专题,给定学生特定的地块,让学生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操作。首先带领学生到实际地块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地块的基地性质和周边的环境氛围,为设计理念的形成树立基础;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专题性的景观设计,形成景观设计的草图,通过对草图一步步地分析和完善,形成设计成果图件和文字说明;之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师生讨论,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评议,发现设计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从整体到细部整个设计流程的细化成果;最后通过手工或电脑模型制作,将设计方案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至少安排三种类型的专题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并基本能够胜任景观设计的全过程工作。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结合教学任务采取理论考试、模型制作考核和设计考核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理论部分的考核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一致,通过试卷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模型制作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掌握学生对景观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景观艺术化的处理能力;设计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考查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结 语

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适合本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期望建立一种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综合、多元化推进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又切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通过景观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收获,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切实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完成专业性的景观设计,为社会培养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景观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并推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菁.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87-88.

[2]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建筑学报,1998,(2):58-62.

[3]王蓓,李新海,刘娜.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21-122.

[4]黄静.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多维性的思考[J].新西部,2009,(24):256-257.

[5]刘新燕,衣学慧,方大凤等.“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5,(6):64-66.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0702)

培养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主要课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法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践、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三个方面。考核地点(场所),设在四川农业大学本部及生产实习基地内。修学年限:2.5至5年 修读学分:95学分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篇10

一、单选题(30分)1.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答案:A 2.根据我国《防洪法》,()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

A.除涝规划 B.治理规划 C.防洪规划 D.开发规划 答案:A 3.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洗车业、建筑业应当优先使用()和其他再生水。A.自来水 B.中水 C.井水 D.污水 答案:B 4.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A.损害 B.侵占 C.妨碍 D.危害 答案:C 5.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的淡水资源。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答案:C 6.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

A.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有关部门

C.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D.国务院 答案:C 7.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A.补给量 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答案:B 8.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有()个。A.六 B.七 C.八 D.九 答案:B 9.我国年均径流总量最大的国际河流是()。A.黑龙江 B.澜沧江 C.雅鲁藏布江 D.乌苏里江 答案:A 10.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水土破坏 D.环境破坏 答案:B 11.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的方针,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A.统筹兼顾 B.开发性移民 C.统筹开发性 D.保护性移民 答案:B 1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和治理措施。A.控制 B.管理 C.保护 D.预防 答案:C 13.涝灾是指()A.地面水过多 B.土壤水过多 C.地下水过多 D.承压水过多 答案:A 14.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水土破坏 D.环境破坏 答案:C 15.我国将每年的()定为中国水周。A.3月22~28日 B.4月22~28日 C.5月22~28日 D.7月22~28日 答案:A

二、多选题(20分)16.截流的基本方法有()。A.立堵截流 B.平堵截流 C.龙口合龙 D.架设栈桥 答案:ABC 17.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关系到()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A.防洪安全 B.供水安全 C.经济安全 D.生态安全 答案:ABCD 18.水权是:()A.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 B.一个人所拥有的对水资源的权力

C.指水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所拙有的权力 D.水资源的经营权 答案:ABC 19.对新开发的灌区选择灌溉水源,要满足()等要求。A.水质的要求 B.水位的要求 C.水压的要求 D.水量的要求 答案:CD 20.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 D.环境保护规划 答案:ABCD 2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A.用水总量控制 B.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C.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D.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答案:ABCD 22.农田排水的方式主要有()。A.明沟排水 B.竖井排水 C.暗管排水 D.蒸发排水 答案:AB 23.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更加注重()统筹。A.水景观 B.水资源 C.水环境 D.水安全 答案:BCD 24.饮水安全重点要解决()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A.高氟 B.高砷 C.苦咸 D.高碘 答案:BC 25.农村水利的主要内容是()。A.灌溉 B.除涝

C.人畜饮水与村镇供水 D.城镇水运 答案:ABC

三、判断题(30分)26.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时,某区域的地表水资源量包括区域的入境水量(自上游流入本区域的水量)。T.对 F.错

答案:错误

27.为求得日调节水电站的多年平均发电量,需计算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出力N ,此时可对设计丰水年逐日进行水能计算,求得各日平均出力,并取其平均值为N。T.对 F.错

答案:错误

28.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T.对 F.错

答案:正确

29.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T.对 F.错

答案:正确

30.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是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T.对 F.错

答案:正确

31.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T.对 F.错

答案:正确

32.只要是污水就不能灌溉农田。T.对 F.错

答案:错误

33.水体富营养化后一定会发生“水华”。T.对 F.错

答案:错误

34.皮尔逊Ⅲ型曲线是一种理论频率曲线,但选用这种线型进行水文频率计算是基于经验。T.对 F.错 答案:正确

35.用水项目立项必须取得《取水许可证》实际上是要取得水资源的所有权。T.对 F.错

答案:错误

36.进行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时,常同时采用实际年的来水年内分配和灌溉用水过程作为设 计依据。T.对 F.错

答案:正确

37.浅层地下水又称为潜水。T.对 F.错

答案:正确

38.污水排放权实际就是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具体化。我国排水许可由环保部统一管理。T.对 F.错

答案:正确

39.水量平衡方程式表示某一个区域或范围内某一时刻的水量平衡关系。T.对 F.错

答案:错误

40.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也是一项表示大气湿度的指标。T.对 F.错

答案:正确

四、简答题(20分)41.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势根源是什么? 答案:

一、自然条件影响

地球上淡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可用水短缺。例如我国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而华北和西北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其降雨和径流都很少,季节性缺水很严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降水长期平均变化最大的区域,其变化幅度超过40%。美国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东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区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供水危机。

二、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城镇和城市,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在改革开放20年中,城市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城市居民约占世界人口的41.6%,而城市占地面积只占地球上总面积的0.3%。在城市和城市周围又大量建设了工业区,因此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了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三、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指水体(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综合体。由于污染物的入侵,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致使其可利用性下降或丧失。因此,水体污染是破坏水资源、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包括各种有机物、酸污染、悬浮物、有毒重金属和农药及但林等营养物质。

四、用水浪费

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是城市生活用水中浪费最大的一项。据统计,美国城市管网漏水量平均达到每人每天60L,占全部用水量的10~15%。北京漏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40%,甚至可达70%。工业上从水源取水的水量远远超过其实际耗水量。农村大水漫灌,利用率很低,而且渠道渗漏很大,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土壤质量。

五、盲目开发地下水

由于地表径流的减少,水资源的开发由地表转入地下,但由于对地下水的盲目过量开采,引起了一系列后果。这种现象在北方较为普遍。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导致上海、天津都发生了严重的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海水入侵,导致含盐量过高,失去引用价值;我国西南部分碳酸盐地区的岩溶塌陷。

上一篇:党务公开主体下一篇:二次备课《夏夜多美》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