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2024-09-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精选10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1

0 引言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规律, 即研究各种水体的储存、分布、运移转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 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①水文学对应于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名称在1993 年前为陆地水文专业, 在教育部1993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②中, 将陆地水文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利用, 后又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中变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组成, 多年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分布和发展, 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点到面的发展历程。在1993 年前仅有河海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 (后并入四川大学) 等少数几所高校开展陆地水文本科专业的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 截至2014 年, 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达到51 所 (不含已经获批设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但未实际招生的高校) , 遍布我国27 个省区 (直辖市) 。在众多的高校中, 省区所属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的水文人才, 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 水旱灾害频繁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 在广西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 是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着的水文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广西对水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疆, 陆地面积23.67 万km2,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丰沛, 水资源丰富。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主要河流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较大, 水旱灾害频发,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④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广西区的水资源大省区地位, 同时也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需求的大省区。

根据调查, 广西区内涉及水文水资源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政及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各级水利行政机关的水政水资源处室、水利科技公司, 此外, 还包括电力、交通、林业及市政勘测设计企业。其中, 广西区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及其下属单位和各级水利行政机关的水政水资源处室为水文水资源人才需求量最大单位。广西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现有从业人员1500 余人, 分布在区局机关及其12 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 不仅担负着区内总共3994 处测站 (含基本水文站126 处、专用水文站152 处、基本水位站25 处、专用水位站248 处、雨量站3129 处、水质站299 处、地下水监测站5 处、墒情监测站12 处) 的水文信息观测及资料整编、报讯、水文设施建设维护工作, ⑤同时还承担着水文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等有关科技工作。从目前广西区内水文勘测工作的现状来看, 各级水文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工作任务重、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仅以目前的规模, 不考虑人员增加的情况下, 按照技术人员35年的平均服务期计算, 每年需要的新进人员数量约为40~50人, 按照专业人员比例占75%计, 则每年需水文及相关专业人才为35 人左右。

近年来广西水文系统通过公开招考形式招收的水文专业人才数量每年保持在30~40 人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区内各级水利行政机关, 包括区水利厅、14 个市级水利局、107 个县级水利局, 均设有水政水资源有关处室 (站) , 加上各级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单位、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和水利科技咨询公司, 总体的水文专业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相对于较为旺盛的水文专业人才需求, 因广西区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 长期以来对区外人才的招引很不理想。从目前水文水资源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来看, 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就是广西区开展水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较短, 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少, 区外人才难以引进。因此, 广西区水文专业人才需求必须立足区内, 加强区内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水文专业人才。

2 广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现状⑥

目前, 广西区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仅有桂林理工大学 (原桂林工学院) 一所高校, 广西大学于2010年获得批准设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 但目前尚未开始招生。桂林理工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成立于2000 年, 已有11 届水文本科毕业生, 招生规模在2000~2008 年为1 个班 (30~40 人) , 2009 年后扩大为2 个班 (70 人左右) , 平均就业率超过90%。

桂林理工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在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2013 年更名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基础上建立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已经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其专业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西南, 研究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 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为主。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岩溶区水文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 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 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地矿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的教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地质学、水力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水文测验、水资源利用、专业英语、水环境保护、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学、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水文测验实习、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地下水水文学课程设计、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

3 关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探讨

3.1 专业定位

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定位, 总体来说与所属地区、学校的总体定位、社会需求及专业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余地。

“立足广西、面向西南”的基本定位对于广西的水文专业来说是准确的, 既充分考虑了所处的地理位置、隶属关系和主要服务对象, 也兼顾了周边区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需求。

“研究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 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是专业特色的表达, 既是研究方向或领域的定位, 也是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所定的基调。广西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 岩溶出露面积最大, 达到12 万km2, 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1%, 但非岩溶区面积也接近一半, 将研究方向仅限定在岩溶区水文水资源方面显得较为局限。另外, 岩溶区水文是水文循环规律的特殊体现, 其研究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方法, 其科学及工程问题的解决基本还主要是以非岩溶区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仅就岩溶区水文规律进行研究也难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的表述给人直接的感觉应是属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领域, 而广西区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更长的办学历史, 现在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是在该专业基础上成立的。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岩溶区水文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的表达与研究领域的表达类似, 初衷是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 但同样具有局限性, 容易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不适用于非岩溶区的错觉, 也与实际的人才培养状况不符, 对广西水文专业得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目标的描述也不够准确。

3.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 考虑办学主体的培养能力及社会需求, 对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以及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描述。

从广西水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来看, 在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与大部分工科专业类似, 基本体现出了国家和社会对本科人才的要求。在学生毕业后的可能就业领域方面的描述也较为准确, 但在所能从事的工作方面仅提到“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而未与专业定位中的“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相对应。此外, “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提法与目前国内教学和科研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几乎都要求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有一定差距。

3.3 课程设置

从广西水文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 为了体现专业定位中的水文地质特色, 增设了常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基础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综合地质实习、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等课程, 而常规水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未删减, 由于总课时的限制, 不得不压缩一些课程的课时数, 容易造成学生学不透, 教师讲不完情况出现。

3.4 师资配备

在师资配备方面, 从学历层次来看, 广西水文专业目前的师资配备应属于高学历教学团队, 在11 人的师资配备中, 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 人 (其中博士后出站1 人, 在站1 人) , 具有硕士学位的4 人 (其中在读博士3 人) 。从教师的从业经历来看, 有3 人具有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从业经历, 有利于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从教师所学专业的情况来看, 仅有少数教师具有水文水资源或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广西水文专业成立之时正是国内高校大规模扩张之际, 以广西的区位和经历条件, 对人才的引进困难较大;二是目前高校进人基本都要求博士学位, 而水文专业博士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 引进合适的水文专业博士难度较大。

4 广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方向

广西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应综合考虑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专业布局、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生源状况、所在高校综合水平及未来发展、师资现状及未来建设, 立足现实, 进行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

4.1 专业定位

广西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应坚持立足广西、面向西南, 研究的主体应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水文循环规律, 同时将岩溶区特殊的产汇流机理及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作为重点, 着力于解决西南地区特别是岩溶区的水资源问题。人才培养宗旨应为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水文水资源理论基础知识,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岩溶区的水资源勘测、开发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2 培养目标

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需求, 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 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掌握水文水资源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拥有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具有实干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

4.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专业定位为基础, 以培养目标为宗旨,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适当删减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复较多及与基本工程实践关系相对较弱的课程或压缩这类课程的课时, 将删减掉的课时用于新增有关岩溶区产汇流规律及水文分析计算等课程。如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 可考虑新增岩溶水文学、天气与气候学 (取消气象学) , 增加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课程的课时, 将综合地质实习与河流地貌实习合并为自然地理实习等。

4.4 师资建设

师资的建设应以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从目前的师资情况来看, 应重点引进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师资, 同时适当引进与岩溶区水文循环关系密切的水文地质类师资。在具体操作上, 应重点考虑本科毕业于“985”或“211”院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且其专业为国家重点专业的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的引进。

5 结语

广西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不断的努力和进取中已经走过了15 年的历程, 为广西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广西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办得更好、更强, 需要在国家、地方及所属学校的支持下, 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 科学预见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准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积极强化师资建设。

注释

11左其亭, 王中根.现代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水资源利用[R].1985.12.

33 广西水文水资源信息网http://www.gxsw.gov.cn/gxmh/pages/fb/w11pagedetail.aspx?articleid=13637.

44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高[1993]13号) [Z].1993.7.1.

55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高[1998]8号) [Z].1998.7.6.

66 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研室.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评报告[R].2014.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一门具有潜力且发展迅速的科学,它涉及到对水文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与保护,是指导水文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研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供求关系及其解决的科学途径,探求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在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分步骤建设,分阶段考核,扩大交流,增强合作;按照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我系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加大在队伍建设和实验条件方面的投入,较大幅度地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提高专任教师的比例,建立学科科研平台,营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人才环境。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3

关键词:全球变化;水文与水资源;影响;方法

由于气候开始变得无规律,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加大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抑制经济的增长。

1、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可以根据水循环方面进行探讨,气候作用于水循环,水循环又可以反应相应的气候变化问题。气候通过降水、气温、日照、风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水循环。

1.1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使得如今全球降水量比20世纪高出大概2%。然而地区的差异又使降水量不一致,据数据显示,北纬20-75位置降水量增长了7%-12%,与其恰恰相反的是北纬副热带地区降水量反而下降了3%,非洲和南美降水变化就更为显著。

1.2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我国六大江河在这些年有明显的下降现象,其中海河流域表现极为突出,1985年前,海河流域比目前的径流高出40%之多。黄河下游出现过22年断流的现象,导致黄河主要的支流也出现断流,径流在组成上也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

1.3气候变化对蒸散作用的影响

蒸散作用主要是维持地表热量的平衡,从而使水量能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值,辐射与热感之间的转化需要蒸散的作用,蒸发皿的出现可以解决蒸散测量困难的问题,蒸发皿的测量值可以为水面蒸发提供参考值[1]。1995-1999年间我国科学家在蒸发皿中测量的值有大幅度的下降,科学家初步鉴定是因全球变暖影响了地表热量以及水的收支情况。

1.4气候变化对海平面水位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冰川的融化、海水的膨胀,据科学家测量的得出的数据显示1960年到2003年为64.5mm;其中1993年到2003上升最为明显,从资料中可查1993年到2003年全球气候变暖爆发[2],海平面的上升对防洪和供水安全工作都不利,同时因为海水含盐量较高就使得淡水受到污染。

1.5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

海洋占地球的71%,这就意味着地球上水资源大部分是海水,仅剩的淡水还是以冰川的形态存在。冰川对气候变化总是那么敏感,气候变暖导致大量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出现退缩现象。同时在上文中,说过冰川融化会让海平面上升使得人们生活受阻,主要是因为,人的生活离不开淡水,但过多的淡水却会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全球各国都提倡走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冰川在这个时间就融化无法给后人提供淡水資源,让子孙后代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窘境。

2、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不定性让人类加大了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难度,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密不可分,这导致人们开始研究水资源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就简单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2.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管理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六大江河流经变小,人口增加伴随着水的需求量增加,然而气候变化又没有规律可循[3],这就使得水的供给面临巨大的问题。对于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中的研究变得那么迫在眉睫。

2.2气候变化与对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的水文都出现的上升的态势,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河流流经变小导致水热力结构以及水质成分发生改变。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中氧气的含量减少,水肿鱼类也就大面积死亡。

3.气候变化下水文与水资源的应对政策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繁衍息息相关。过去人们对水文和水资源的管理不会考虑到气候变化给它带来的影响;但当经历过全球变暖,以及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时,科学家大量研究表明水文和水资源可以应用以下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3.1加强节水高效利用来面对气候变化

水是有限的,然而在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就可以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合理保护水资源。节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保护水资源量和质出发;另一个就是降低污水排放,这样就可以减少在除污上面的支出。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党政策,不仅仅在节水方面考虑,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城镇水源、再生水和海水,善于就地取材多方法来解决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3.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水循环系统紊乱,降水量又不规律,这些都让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人生活在这个自然生态环境中,就有责任去遵守这个生态系统的规律。坚持以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为原则。有报道说长江的一角,人们总是想把它当做建筑用地,而那个地方又有干净的水源,当人们把周围的树木全都砍伐准备建高楼大厦时就会使得土壤疏松,在长江涨水期就变成一片洪荒。所以人与水之间的协调工作很重要,制定完善的洪、旱预防措施,以及治理方案势在必行。预防洪旱情况的设施也应该齐全,当灾难发生是可紧急做好救援工作。

3.3严格用水管理,控制水的使用量

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供给紧张,政府可以运用相关的技术和经济政策来调节水的使用,使人们生活用水上大大节约成本。水费的征收可以作为经济政策中的主要手段,现今市场水费的征收主要按量进行阶梯征收,实际也可以通过水的质量来进行水费的征收。市场可以主导人的消费,无论在是农业、工业用水还是城市居民的用水中都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生产商控制用水同时不要忽略污水的排放,污水的排放不仅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还会破坏现有的水资源,所以污水应该通过治理后循环使用或者是达到排放标准之后在排放。严格控制用水量有助于建立节水型社会。同时也可以建立健全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得水资源管理水平不再处于一个落后的局面。

结论

水文与水资源在受气候变化还是比较大,我们应该气候变化为研究主体从而使得水文在水资源在气候变化中可以更好是因人的生存。

参考文献:

[1]李峰平,章光新,董李勤.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13,04:457-464.

[2]徐晋元.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探究[J].科技风,2012,09:199.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4

关键词:综合实习,教学改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实践能力

一、前言

综合实习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直观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在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促进指导教师工程实践及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因此成为我国诸多高校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 因其与野外环境联系密切, 决定了实习教学的实践性更强。在我国社会对高水平专业人才需求增多的前提下, 许多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都进行了实习教学改革, 有关实习教师也结合本专业实际发表了关于实习教学的研究成果[1,2,3,4,5,6], 为综合实习教学及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太原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于2005年成立的新专业, 在综合实习教学方面, 虽然在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地学实习基地经过了近7年的运行, 总体上达到实习目的, 完成了实习任务, 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迫切需要, 综合实习教学仍显得不太完善, 成熟的经验仍不是很多, 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综合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2年以前,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每年招收一本生2个班和二本生2个班。随着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多, 从2013年开始, 该专业每年招收一本生3个班和二本生3个班。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要求, 该专业的综合实习教学还没有进行过教学改革, 在实习要求、实习准备、基础地质实习、专业实习、资料整理、成果编制、成绩评定、教学总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问题, 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全面提升, 实习效果无法达到最佳, 部分毕业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严要求及高标准。为了有效提高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效果, 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显著。只有通过综合实习教学改革,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习教学改革

(一) 实习要求

综合实习教学主要是在野外开展, 必须有严格的实习要求。尽管以前也对综合实习教学提出了一定要求, 但仍不是很完善。为此, 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学院及实习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 对参加综合实习的教师和学生提出高要求, 使大家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要求指导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教学作风, 认真进行实习备课, 熟悉野外所走的各条实习路线, 掌握需讲解的各种内容, 在实习过程中以身作则, 对学生热情友善, 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听讲、观察、测量、记录、素描、拍照,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加强团队协作, 每天返回基地后要进行整理资料和总结, 同时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要自觉维护学校、学院的形象。

(二) 实习准备

实习准备的好坏决定着综合实习是否有良好的开端。在实习准备上, 我们从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及业务准备三方面进行改革。在组织准备上, 在实习开展前一个月, 成立专业实习队, 指定实习队长和指导教师, 向教务处提交综合实习教学大纲和计划, 进行实习申请和审批, 在出发前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动员, 介绍实习基地概况、实习要求、目的任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 宣读有关规章制度等;在物质准备上, 要求学生准备好实习用品, 包括实习指导书、地形图、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测绳、钢卷尺、记录本、绘图工具、电脑、被褥、衣物、洗漱用具、餐具、雨具、水壶、草帽、药品等;在业务准备上, 实习指导教师要明确实习的目的要求、任务和教学安排, 要检查学生对实习用品的准备情况, 并督促学生再一次熟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三) 基础地质实习

基础地质实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专业实习质量的高低。由于条件限制, 以前的基础地质实习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无法达到基础地质实习的最佳效果。为此, 我们对基础地质实习内容进行改革, 使教学内容达到了8个, 分别是:①西冶川沟口南侧山坡T1l粉砂岩节理观察及登高望远;②榆林沟Arj—O2s地层观察;③寺沟O2f—T2er地层观察;④陈台沟陈台沟山前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陈台向斜转折端观察;⑤张嘴沟二长岩体、黑地角岩床、王文向斜仰起端观察;⑥西冶川河流地貌和沉积物调查;⑦寺沟P2s—T2er地层剖面实测;⑧大水沟、小水沟地质填图。通过基础地质实习, 培养学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技能, 学生学会地形图及罗盘的使用、地层产状的测量、建立水峪贯实习区的地层层序、了解地层的相互接触关系、识别实习区岩性特征, 分析实习区典型地质现象成因等。

(四) 专业实习

在以前的专业实习中, 由于与基础地质实习互相穿插, 造成专业实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再加上专业实习内容相对较少, 使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为此, 改革后的专业实习内容达到8个, 分别是:①西冶川河谷第四系孔隙水调查;②寺沟裂隙水调查;③榆林沟岩溶水调查;④陈台沟石料场人工不稳定坡体及危岩体调查;⑤王文沟人工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⑥寺沟煤矿区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⑦西家岭滑坡地质灾害调查;⑧汾河二坝水文站水文测验。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专业实习次序及实习内容讲解, 使学生能识别出实习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和迁移规律, 能熟练地进行水文地质测绘调查工作, 能分析自然及人工因素所发育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提出工程地质问题及灾害防治措施, 掌握在河流上进行水文测验的方法和技术, 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的详细与否决定了后期成果编制的质量的高低。在以前的实习中, 由于部分学生不及时进行资料整理, 影响到后期的成果编制。为此, 我们对资料整理进行改革, 贯穿整个实习的全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在基础地质实习教学阶段, 要求学生在登高望远、定点、地层调查、构造调查、河流调查、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等野外工作后, 当天完成资料整理及有关数据计算、绘图, 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 指出问题并改正。在专业实习教学阶段, 要求把所调查的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内容上图, 分析各类地下水成因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后, 将有关内容填入调查表内, 画出示意图, 分析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危害性, 预测发生发展趋势, 提出防治措施等;在汾河二坝水文站水文测验完成后, 根据测量数据分析水位高低、流量大小, 弄清测量仪器的功能。通过整理资料, 为后期成果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六) 成果编制

在以前的实习中, 学生存在图件绘制不规范, 实习报告编写不详细等问题。为此, 我们在学生的成果编制上进行改革。首先, 在成果编制前, 由教师分别进行实际材料图制作、实测地层剖面图制作、实测地层柱状图制作、地质图制作、水文地质图制作及实习报告内容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有关作图方法, 为学生提供有关参考图件, 增强编图能力;其次, 在图件的编制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及时指出学生在方向、高程、图例、岩性、界线、颜色、流向、责任表等方面的错误, 并要求改正;最后, 在实习报告的编写过程中, 要求学生结合综合实习体验及整理的资料, 使实习报告内容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符合规范, 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报告, 严禁拷贝, 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成果编制改革, 使学生达到利用实习调查的资料, 创造性地形成专业实习成果。

(七) 成绩评定

以前的实习成绩评定是依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图件的编制来进行的, 没有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作用。为此, 我们对实习成绩评定进行改革, 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实事求是地评定成绩。首先, 先把实习总评成绩定为100分, 主要包括:①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10分;②基础地质教学成绩15分;③专业实习教学成绩15分;④资料整理成绩15分;⑤成果编制成绩30分;⑥实习答辩成绩15分。各组成部分的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标准进行评定, 然后按照公式计算学生的综合实习总评成绩。其次, 再根据≥90分为优秀, 80~90分为良好, 70~80分为中等, 60~70分为及格, <60分为不及格, 把学生成绩按等级进行评定。综合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 体现出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

(八) 教学总结

在以前的综合实习教学结束后, 各指导教师都进行了个人的教学总结, 但没有形成总的实习教学总结, 无法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无法使实习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为此, 我们对实习教学总结进行改革, 严格要求各位指导教师首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 认真了解各位学生的实习收获以及学生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然后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学生成果编制等问题来进行各自的实习总结, 最后各位指导教师在实习队长的主持下就综合实习效果进行总体交流, 最终形成实习队的教学总结, 不仅得出学生实习学习的实际效果, 而且得到教师实习教学的实际效果, 并针对综合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要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为下一年度的综合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合实习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结合太原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存在问题的实际, 从实习要求、实习准备、基础地质实习、专业实习、资料整理、成果编制、成绩评定、教学总结等八方面提出了综合实习教学改革措施。通过综合实习教学改革, 还可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武雄, 胡伏生, 刘明柱, 等.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改革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4) :164-166.

[2]李铎, 李方红, 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4) :127-129.

[3]汪丙国, 梁杏, 万军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105-110.

[4]马传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1, (1) :45-49.

[5]肖长来, 梁秀娟, 高淑贞, 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2, (1) :28-3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篇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1-6-17 11:54:00]

水务工程 [2011-6-17 11:53:00]

水利水电工程 国家首批特色专业之一

农业水利工程 [2011-6-17 11:52:00]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

海洋科学 [2011-6-17 11:49:00]

交通工程 [2011-6-17 11:48:00]

土木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土木工程为我校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和杜埃矿业学院工程师项目中共同培养专业,在大二学生中选拔的优秀学生赴法国学习两

年,完成法方规定课程后,颁发法国工程师学位证书。

环境科学类(环境工程)[2011-6-17 11:47:00]

给水排水工程 [2011-6-17 11:46:00]

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2011-6-17 11:46:0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011-6-17 11:45:00]

热能与动力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

自动化 [2011-6-17 11:30:00]

风能与动力工程 [2011-6-17 11:29: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1-6-17 11:29: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1-6-17 11:28:00]

通信工程 [2011-6-17 11:27:0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6

作为高职院校, 如何为国家培养适应水文行业新形势下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是需要认真设计和实践的。

1 水文行业的新发展

1.1 水文机制体制改革加快, 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增长

近年来, 水利部积极倡导和推行水文机构改革, 省级水文机构升格或高配副厅级干部, 理顺地市级水文机构规格, 推动地方水文工作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水文单位因地制宜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逐年加大水文投入力度, 特别是2011年、2012年以来实施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项目, 水文投入得到空前增长。截至2015年, 全国水文经费投入总额超100亿元, 其中基建经费占绝大部分。

1.2 水文观测处理应用的全面信息化

水文测验方式和技术处于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阶段, 初步形成驻测、巡测、水文调查、应急监测相结合的水文监测体系, 水文测报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国已有50%的雨量站、水位站实现了自动观测、长期自记和数字存储, 先进的流量、水质、泥沙监测仪器得到推广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 目前正积极构建智慧水文监测系统。

1.3 水文行业公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

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 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4 生态水文建设全面铺开

在我国,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 水生态问题愈来愈突出, 如水体污染, 湖泊面积减少, 湿地退化, 河道断流,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入海水量减少等。十八大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具体到水资源方面, 首先必须做好水量和水质的监测, 同时积极拓展水生态监测服务体系。重点监测河湖流量管理监测、水质 (藻类等生物类) 监测、绿水监测和地下水监测、土壤墒情监测。

1.5 城市水文工作日趋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9.4%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5%。大多数城市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 并有防洪任务, 这就对城市水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水文主要涉及防洪排涝、城市水环境、城市供水、城市给排水、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景观等多个方面。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适应水文发展新形势, 本院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及时响应,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为水文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 改变以前的本科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 根据主要工作任务, 重点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依照现代水文行业四大岗位工作群, 充分结合校内外实习资源, 建立新的“四模块, 双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模块”是指适应现代水文四大岗位工作群的四大课程模块, 分别是水文信息化模块、水生态监测模块、现代水文测验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模块, 四个模块按照能力递进的先后顺序, 依次衔接, 分布于第1~6学期。“双实习”是指充分利用校外水文实习单位在水文生态监测模块和现代水文测验模块具有的优质实习资源, 结合我本院校内在水文信息化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模块方面的实训资源, 建立和“四模块”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解本专业实践教学薄弱的难题。

3 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原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传统水文行业的“水文测验、水文预报和水文计算”三模块而搭建, 其余课程均根据课程之间的学术逻辑关系进行编排, 是为研究型水文专业而设立的, 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能力递进和应用型、实践性, 在梳理现代水文行业的四大岗位工作群后, 建立起对应的“四模块, 双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 “四模块”是搭建新的课程体系的主要支柱, 新的课程体系也有四大模块, 分别是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应用现代水文仪器和软件的核心能力, 属于四模块中的基础部分, 主要在第1和第2学期开设;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生态水文要素监测的核心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基层进阶部分;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利用现代水文仪器和新观测方法进行水文勘测的核心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中心主体部分;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利用水情信息进行资源利用监督、地质灾害预警、城市防洪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发展提升部分。

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利工程CAD、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语言、数据库基础、电路基础、水利工程测量和3S基础;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文学原理、水质监测及评价、生态学基础和水生态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文统计学、水文测验学、水文预报和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学、水土保持监测和城市水文学。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按照现代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要重视实践, 重视和生产对接, 但是本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和实际生产差距较大, 不宜实现大范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而目前的水文行业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一半户外操作, 一半户内计算。综合这些情况, 可将主要讲述户外操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集中在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中, 主要讲述理论计算、软件操作类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法对于传统理论性知识的理解有着较好的改革效果, 比较适合有大量计算任务的相关水文课程。同时, 本专业教师及学院勘测设计院经常承接水文行业的相关工程项目, 教师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丰富, 项目案例较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 将实际生产项目零碎化、简易化后作为课堂教学项目,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合作分工, 最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 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班级人数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尝试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 上课形式多样。积极鼓励讨论式课堂, 教师交替采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教学策略, 既保证整个教学进度, 同时又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学生个性、情感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发展。在非课堂教学环节的教育上, 尝试采用导师制, 5~6名学生配1位专业教师为导师, 导师在自习时间和业余时间, 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生产项目过程中, 悉心为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 同时, 在学习质量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中, 充分考虑导师制影响因子。

5 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制和试卷考核制,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适应水文行业企业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必须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主要有3个基本原则:第三方评价原则、强化过程评价原则和强化项目成果评价原则。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在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上, 更多地计入潜在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学生团体的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旨在更多地关注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的养成;强化项目成果评价主要是逐步用模拟生产项目的质量评价替代纯理论知识考核。这一评价机制改革和前面三方面的改革是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的。

6 改革需要有特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本院传统的水利类专业, 具有很好的行业背景和影响力。在水文行业新发展的情况下, 要继续保持优势, 一是需要同步调改革, 二是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强化自己的特色。

6.1 强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 校内勘测设计院和教学系经常承担水文类的横向科研项目, 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 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项目结合, 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以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又在行业内树立了服务品牌。当前, 水文行业的社会服务项目激增, 例如水资源论证、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河道勘查和农田灌渠改造等项目, 这些对于本校积极开展水文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6.2 尝试进行开放性课程改革

现阶段水文行业正处于深刻变化的阶段, 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 如何紧跟行业的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符合现代水文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是需要精心设计和筹划的。如果走正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流程,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在教材建设申报、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能力调整等方面严重滞后, 因此可采用进行开放性课程改革的方法解决实效性问题, 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 不局限于培养方案和教材, 设立固定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 新增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 固定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依据当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适当精简, 新增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依据近2年行业的新发展情况进行编制, 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义的形式进行补充。

6.3 率先建立高职类该专业和应用型本科该专业培养对接模式

目前, 国内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极少, 因此可抢抓机遇, 提前和开设本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系, 共同开发本专业的高职——本科对接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升学深造, 并适当加大在社会和行业内的宣传, 以此作为特色, 做大做强本专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 水文行业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教学综合改革。

关键词:现代水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7

1 专业定位

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概况

正确的专业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确保培养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内本科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大致分为四类[2]:一是水利特色,以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学校具有强势的水文、地表水资源科学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二是地质和矿业特色,以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长安大学为代表,这类院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由水文地质专业、矿业专业等发展起来的,具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并向地表水、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拓展,在地下水资源、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灾害地质领域以及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三是农业特色,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代表,这些农业类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偏重于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农业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工程、水信息与节水技术以及水文系统模拟等方向,在农业水文学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四是综合类,以中山大学和新疆大学为代表,专业定位偏重于地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等方向。

1.2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

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目前有20个教学系部,4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学校以“厚德、博学、慎思、唯实”为校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维和“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办学方略。学校经过多方调研,充分认识到随着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加之水体污染,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3],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依法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社会急需要大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建筑行业也需要大量勘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我校实际,依托现有市政工程、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等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将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定位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勘探两个方向,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应用性质的工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水利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分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同时借鉴国内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校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为重心,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为目的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对课程体系设置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索。

2.1 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方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部分组成。

2.1.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各学校不同学科专业间存在细微差别,就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公共基础课主要由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三部分组成。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主要指军事训练和大学体育。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2.1.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普通化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水化学、工程测量、AutoCAD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自然地理学、水质分析、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力学与土力学,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1.3 专业课

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又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水资源概论、水文学原理、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城镇供水排水、综合地质学、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勘察与评价和专业英语。

2.1.4 选修课

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同时开设的,旨在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知识和提高个人素养的课程,如书法鉴赏、音乐鉴赏、保健常识、公共礼仪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方向划分,某一方向必选专业课程主要有水工物探、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政与水法、水文测验和水文预报;专业任选课是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需要和学分需要可以自由选修的课程,主要包括Internet技术及应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概论、专业软件使用、环境生态学和水处理新技术等。

2.2 实践教学环节

对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或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是课程的生命,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理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快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的步伐,实现学以致用为社会生产服务。

2.2.1 实验教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涉及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程测量、水质分析、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力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文测验、水文预报等12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48个实验总计129学时。

2.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共有CAD课程设计、城镇供水排水课程设计、水资源利用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水环境模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10门课程(环节)设计,分布于四个学年七个学期教学计划中,共安排29周522个学时。

2.2.3 实习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技创新等共计21周378个学时。

综上所述,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180分,总学时为3234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2205学时,占总学时的68.18%。实践性教学环节(含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时为1029学时,占总学时的31.82%。课内总学时为2433学时,其中必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时为2036学时,公共基础课占课内总学时的40.0%。专业基础课占课内总学时的21.5%,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的22.5%,专业限选课程为15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6.5%,专业任选课程为131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3%。公共选修课10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4.4%。

3 保障体系

3.1 师资保障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教学部包括数理系、外语系、法律系、艺术系、体育教学部等部门完成;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归口由专业系部(教研室)承担;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由教研室专业课老师承担。目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拥有专职在岗教师1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讲师5人,专职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1人,40岁以下老师8位,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人员精干、业务优良、工作高效。同时,学校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能够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

3.2 实践教学

学校积极筹措800余万元建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实验室,同时依托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城建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学校与河南省白龟山水库管理局、平顶山水文水资源局、平顶山市气象局、平顶山市供水公司、黄河花园口,夹河滩水文站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将以上单位做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生产安排实习。

3.3 以科研促教学

积极鼓励教师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促进教师学术能力、教学水平提高,同时依托科研设施、经费改善本科教学的状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学生纳入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既为科研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 语

河南城建学院突出城建特色,将本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勘探两个方向,确立了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及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适时优化教学体系和改善课程设置,不断引进先进仪器,开放实验设备,拓展实习实训范围和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河南城建学院突出城建特色,将本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勘探两个方向,确立了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从师资配备、实验条件、实习等环节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初探

参考文献

[1]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5(1):56-58.

[2]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

[3]姜忠峰.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8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

根据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1]文件精神, 要“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1.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好动, 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 高职教学仍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学习被动, 方法单一;课程内容以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为样本,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理念和操作技能滞后, 难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教学

实践性知识是职业教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普通学科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 而是通过与工作整合, 依附于工作实践中的知识, 经过了实践的重构, 是理论与实践相整合的知识, 存在于职业过程中。[2]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以水利与土木工程领域地质勘察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覆盖较广, 专业基础课程有地质学基础、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的特点, 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 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分内容难度较大。

(1)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从而培养出动手能力更强, 更符合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3]一般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概念、规律、原理、事实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方法和策略的“过程性知识”。对于陈述性知识, 即基础理论, 例如, 学习地下水中的孔隙水时, 通过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引导示范—学生试做—点评纠错—总结提高这一流程, 先简单介绍孔隙水的定义, 并通过特定地区的实例让同学们加深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分别去调查不同土类中孔隙水的特征, 分享小组的调查结果, 最后由老师查漏补缺, 总结评价。对于过程性知识, 即技术方法, 例如, 地下水的运动这一章节, 首先通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打井取水”引入这一课题, 给出该区域的水文地质图, 让学生设计怎样打井才能出水且井水不受污染, 最后老师点评, 共同探索最佳方案, 通过说明原因得出地下水运动的规律。

(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非常普遍且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运用典型案例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内容的惯用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地下水的功能这一知识点的介绍, 免不了运用大量的案例, 在选择时应以时间最近、发生地点距离最近的优先, 并可对所选案例进行适当加工。在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教学中, 实行案例教学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3)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以经典实例为实践教学背景,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 从单调紧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 通过多维感官的调动,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和现场模拟, 让学生在实验室可以观看到某些水文及地质现象的发生和运动变化规律, 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深化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专业认知水平,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论

实践性知识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行动过程, 是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 从而获得完整的职业行为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 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相整合, 培养出具备理论基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620150817_/200583.html.

[2]李俭.实践性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设置的知识观基础[J].职业教育 (高教版) , 2009 (03)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9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玛河流域,教学实习

1.玛河流域概况

玛纳斯河(简称玛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坐标85°01′~86°32′E,43°27′~45°21′N,东西最长198.7km, 南北最宽260.8km, 海拔最高5242.5m, 最低256m,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南部山地丘陵区 、中部绿洲平原区和北部沙漠区三大地貌类型区,流域总面积2.67×104km2[1]。 流域远离海洋, 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6.0℃~6.9℃之间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3.1℃,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2.8℃左右[2]。 年降水量110mm~200mm, 年蒸发量1500mm~2000mm,具有气候干燥 , 光照充足 , 热量丰富 , 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等大陆性气候特点[3,4]。

2.石河子大学水电专业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目的

2.1工程地质实习目的

使学生获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及地下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将所学到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结合起来, 初步掌握从工程地质条件角度选择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区,并进行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方法。

2.2水文地质实习目的

实地了解、认识地下水的分布埋藏特征,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地下水的动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壤盐渍化防治等基本知识;掌握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2.3实习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并且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及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此外,通过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炼意志,并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石 河子大学水电专业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线路典型地点及实习内容

实习路线自玛河大泉沟水库起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拟选水库清玛坝址为止,路线直线距离约37km,其中平原区直线距离约18km,山区段直线距离约19km。

计划重点实习地点14处[5]:

大泉沟水库:平原水库库盘、坝型;细土平原地层岩性与结构;平原水库工程地质问题;水库西岸石莫公路边自流井,地下水溢出带。

石总场一分场农灌井: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的开发利用,机井工程规划设计;土壤盐渍化治理;玛河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石河子市地下水超采问题。

玛河公路大桥: 跨河公路桥梁地基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勘察与评价。

玛河五级水电站尾水渠和“八公里”过河涵洞:平原河流地貌(阶地、河床形态,第四纪地层岩性);尾水渠工程地质条件;河水渗漏损失与补给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地下水问题。

玛河四级水电站引水渠:渠道的渗漏及高边坡的稳定问题。

玛河三级电站压力管坡:认识第三纪地层的岩性、产状及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红山嘴渠首:玛河出山口地形地貌,河床第四系岩性、厚度;第三系倒转背斜;山区-平原地形地貌形态的变化特征,以及构造控制地下水分布和补径排条件问题。

玛河三级水电站引水渠边坡不稳定段: 了解第三系软质岩石的不良地质作用,河流侵蚀冲刷、滑坡对渠道运行的影响及其处理。

玛河河谷泉水溢出带:天山北坡前山带地质构造,玛河河谷水源地、南山洼地水文地质条件,泉水的开发利用。

玛河二级水电站引水渠和融冰井: 南山洼地水文地质条件,渠水冰冻危害及治理。

玛河一级渠首:河谷地形地貌,渠首工程地质条件。

玛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拟选下坝址水库(九连坝址):库区、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物理地质现象);崩塌、滑坡、顺层剥落、卸荷裂隙、库岸边坡再造,新构造运动现象-活动性断层,古河槽渗漏,水库淹没与淤积;天然建筑材料(坝壳填筑料 、防渗土料 、混凝土粗细骨料 )。

玛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拟选上坝址水库 (清玛坝址):库区、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物理地质现象),即崩塌、滑坡、掉块,古河槽渗漏,水库淹没与淤积;天然建筑材料(坝壳填筑料、防渗土料、混凝土粗细骨料)。

参观玛河一级或三级水电站(学院联系落实后再定)。

4.石河子大学水电专业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时间安排

实习时间计划安排三天。 第一天在室内熟悉实习大纲和要求,搜集、了解实习线路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并进行外出各项准备;第二天从大泉沟水库开始,到红山嘴渠首结束;第三天从玛河二级引水渠中段开始,至玛河拟建肯斯瓦特水库清玛坝址为止。

5.石河子大学水电专业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要求

实习结束后,学生每人填写“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实习情况登记表”,交实习指导教师及实习指导小组签署意见后,交学院归档。

实习结束后, 学生每人根据实习踏勘观测记录和收集的相关资料,编写实习报告。 要求不少于3000字,最好附上地质剖面图,反映地形地貌和地层、构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

6.结语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次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 基于玛河流域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点,实习内容紧扣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篇10

一、“问题链”式教学概述

“问题链”式教学是将问题一个个连接起来, 通过教师的引导, 以问题为中心, 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教学方法。“问题链”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通过梳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 从教材知识点中提炼出的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系列问题 (裴松2011) , 设计为呈链状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集合”是目前广泛认可的一种提法。本文拟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 在满足前述系统性、层次性等的基础上, 探索“问题链”式教学模式在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大学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教学方法。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 年代在研究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的, 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际发展水平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能力) , 潜在发展水平指由他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水平 (能力) 。他的这一研究不仅明确了教学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实施方法和目标任务。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 同学是合作伙伴, 发展水平属潜在发展水平, 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后, 达到的新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为学习者, 起主体作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 起主导作用。主体和主导同等重要, 没有主导的教学失去了方向, 没有主体的教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问题链”式教学中, 问题及问题链设计的优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一些。教师在进行问题及问题链设计时, 不仅要掌握“问题链”设计的技巧, 而且要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宏观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要保障知识点全覆盖, 又要控制教学内容不超过学生的认知负荷, 还要使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在以语言知识与特定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专业英语教学中, 如何将语言和专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融合起来, 设计出符合逻辑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问题及问题链, 对教师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二、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的“问题链”式教学设计

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其专业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水文水资源专业词汇, 掌握本专业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技能、翻译和写作技巧,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需要。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培养计划, 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此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环节基本结束, 学生的专业框架基本形成。同时, 该阶段的学生大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部分学生通过六级考试, 英语达到了中级水平。根据该阶段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状况, 问题链设计时的逻辑性、系统性由专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控制。教学模式参照基础英语教学方法, 将专业英语教学分为词汇教学和课文教学。问题链中的问题, 在专业骨干课程中遴选, 而后以筛选的问题为核心问题、关键点, 依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内容, 展开问题链设计, 形成课程学习网络 (裴松2011) 。

在具体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 以课程学习网络中的核心问题为基础, 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及难点。以分层和模块设计的方法, 对教学内容展开渐进式、探究式, 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问题链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引导、激励和帮助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创新。

三、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的“问题链”式教学应用

(一) 词汇的“问题链”式教学

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的术语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单个词汇, 二是组合词汇。单个词汇主要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前、后缀而构成的。组合词汇则是以核心词为基础, 根据专业术语所表达的属性, 进行相应的词词组合。在课堂教学中, 单个词汇采用关键点问题设计模式, 组合词汇采用发散点问题设计模式。

1. 关键点问题设计

针对专业术语的构词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将词根、前缀、后缀作为关键点, 然后根据所选词汇的基本词义, 进行“问题链”设计, 引导学生完成词汇学习。下面以水文水资源专业英语中水文学 (hydrology) 单元的学习为例, 阐述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首先以核心单词hydrology (水文、水文学)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即“hydrology”的意思是什么?是否有词根?词根代表什么意思?以此词根为前缀的词还有哪些?而后提取前缀hydro-, 引导大家得到其意思为“水、流体”, 而后将相对应的词汇hydrobiology (水生物学) , hydrosphere (水圈) , hydrostatics (静水力学) 等罗列成板书进行问题式教学。比如, 可提问该词根还可以放在单词的什么位置, 以此来引出geohydrology (水文地质学) 等相关联的专业词汇。

同样, 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以此类推, 比如, 学习地质学单元时可选择geology为核心词, 以前缀geo- 为关键点进行问题设计, 然后逐步延伸至geomorphy (地貌学) , geobiology (地球生物学) , geotectonics (构造学) 等专业名词。

2. 发散点问题设计

在掌握了以核心词为中心的一组名词后, 可以此组名词为中心, 以发散点的形式进行组合词汇学习。同样, 以hydrology为例进行问题设计。首先, 引导学生思考这类词是否可以转化为其他词性的词。然后进一步提问, 该词及转化后的词可与哪些词生成词组。通过一连串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过程, 帮助学生完成新词汇学习和旧词汇复习, 将新学词汇纳入原有词汇网中, 完成水文学单元专业英语的词汇学习, 掌握诸如engineering hydrology (工程水文学) , Environmental Hydrology (环境水文学) , hydrological cycle (水文循环) , hydrological forecast (水文预报) 等系列词汇。在课堂教学中将以上内容以网络形式板书, 进行链式学习。这样, 不仅可以记住一个单词的不同形式, 更重要的是, 通过一个单词的延伸, 记忆了大量相关的词汇, 实现了从已有认知向未知认知的平稳、顺利过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链式学习方法符合学习心理学规律, 操作性强, 可快速扩充专业词汇, 达到甚至超过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 课文的“问题链”式教学

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 文章篇幅长、句子复杂、涉及面窄是其学习和领会的难点。但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每篇文章以表达科技概念、论述客观事实、探索发展变化规律为目的。文章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密切, 是“问题链”式教学的优势,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问题, 形成问题链;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互动, 完成课文的学习。

在课文的“问题链”式教学设计中按二层结构设计问题链。第一层以文章的基本概念、概念属性和特征涉及的词汇构成关键词、问题点, 此层为点结构;第二层以第一层确定的关键词为基础, 进行句式问题及问题链的拓展设计, 此层为句结构。

笔者仍以水文 (Hydrology) 单元的学习为例阐述“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在课文学习中的应用。Hydrology主要是围绕什么是水文和水文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在空中、地表、地下如何运动、分布, 以及水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来行文的。根据课文的行文特点和内容的逻辑结构, 首先以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定水文 (hydrology)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大气水 (meteoric water)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地下水 (groundwater) 、土壤水 (soil water) 等核心词汇为第一层结构的问题点。而后以它们为中心, 对每一个的形成过程、运动规律、分布特征提出诸如“Which kinds of water can be called meteoric water / surface water / groundwater / soil water?”“How does the soil water / groundwater distribute beneath the earth’s surface?”等问题, 并按其逻辑关系确定问题链结构。通过这样一环扣一环、一层递一层地提问, 引导学生沿着问题链, 初步形成有关水文学的英文知识网, 完成Hydrology的课堂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将课文中涉及的复杂句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一并讲解, 同时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 使信息量不超过一般学生的认知负荷。

结束语

“问题链”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为宗旨,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 将所学知识点化为能反映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问题、关键问题、拓展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提炼的问题链式化、体系化, 再通过问题的目标指向作用, 沿着问题链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习,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完成教学内容。在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 合理设置问题链,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黄文.2006.双语教学, 承载重任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 2006-05-26.

上一篇:疟疾患者下一篇:我国银行网上支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