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境类专业

2024-09-27

非环境类专业(共12篇)

非环境类专业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同西方国家在20世纪经济发展时期带来的环境污染, 我国频繁涌现的环境突发事件已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引起了全民关注。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向学生们讲授环境化学基本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相关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环境化学》课程。该课程更是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1]。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2]。环境化学中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 牵扯的知识面较广, 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不是主干课程,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怎么对非环境类的学生讲授好这门课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对象, 是否能适当地处理教材和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我们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

[5]胡恭任, 于瑞莲, 王琼, 等.《环境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福建教育研究, 2013 (1) :22-24.

非环境类专业 篇2

参加金工实习的第一天,我们观看了安全生产教育片,里面描述了各种不注意操作规范而造成伤害的情况。看完以后,大家心理都对接下来将要经历的两个星期有点担心了,害怕自己不小心而造成事故。但事实打消了我们的恐惧的念头,尤其是第一天要进行的钳工,连老师都笑称这个可能金工实习里相对最简单的一类工种了。虽然这么说,但钳工无疑是整个金工实习其间最累人的一项工作了。由于我们只有半天的上班时间,所以按要求,我们在10到12点之间磨制三根长85mm,上下底面光滑的圆柱体工件下料。我一开始就吃了个大亏,选了根两个底面都很不平整的长铁柱来做原料,所以为了磨平一个底面,就花去我近45分钟,磨完以后手已经酸软了。而此时身边其他同学都已经开始制作第二根圆柱了。我这时候才急急忙忙地开始量度适当长度,再用锯子开始截圆柱。相对与用挫刀磨平底面来说,锯铁柱可以算比较轻松工作了,因为此时只需一只手用力,另一只手则是负责扶住锯子的。大概用了10分钟,我的第一个工件下料就出来了。再用挫刀打磨光滑。如此重复,到了11点40分,我才完成两个工件下料,而我们的任务是三个,我为此急得不行,拼了命开始第三个工件的制作。可是这时,人已经累得不行了,手拿挫刀一前一后地打磨长铁柱底面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力气了,每挫一下的效果可能只有开始时候的一半。距离下班的时候越来越短了,我的第三个工件直到11点52分才开始锯,明显,时间已经不够了,而且力气不足锯下去效果非常小。到了下班时间,我只好拿着仅有的两个“作品”去交给老师。老师反而笑着安慰我说:没关系,只要尽力只要努力过就可以了。看着老师的微笑,我的渐渐放松了下来。看看身边的同学,虽然也是冬天,可是几乎每个人都挂着汗水,看来都是很用功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再看他们的作品,有一些相当的好,加工面的平整光滑度很高,而且挫后的工件的长度也相当符合要求,真是厉害啊。

在我们所参与过的实习课程中,比较危险的可以算是车工了。面对着这样一个工件高速转动,同时带有利刀的机器,要不断地防止铁屑飞溅到脸上,还要注意观察工件的车制情况,同时要切记衣服或者其他身上的东西不能缠绕到工作的机器上,实在是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老师也提醒我们要带上眼镜或者面罩来保护自己。我们车工的任务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把已经制作好的圆柱工件下料的一头按要求车制成一个带槽的球体。刚开始的时候,要先制作推刀槽,只需要计算好刀的进退距离,然后按照计算的结果推进刀就可以了。但接下来的切削球体就很让人痛苦了。要求左手控制纵向推进,右手负责横向推进,又要注意两手的速度不能一样,要按位置变换,还要注意要分别匀速。由于我是新手,对机器的操作不熟悉,两手的配合也不够好,我在切削球体的时候,几次切削深度过大,差点造成了工件的损坏。上午的学习内容基本是练习使用机器,尽量熟悉工序手势。到下午上班的时候大家才开始正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虽然我做得很不顺利,但最后还是把第一个球体切削出来了,只是表面的粗糙度很大,而且切削纹很不均匀,偏移很大。我很不满意,而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又增大了,时间也还有很多,于是开始第二个球体的制作。在制作这个的时候,手的配合程度加强了,对工件的把握也高了,虽然用的时间比前一次要短,但是出来的成品明显比前一个好。我的心里倒是相当高兴。

通过前两天的工作,我倒是体会到了金工实习的一个重要感受:累。钳工都是手工的,所以我是整个手臂包括手指都酸软疼痛;而车工的时候,全天都是站姿,由于担心随便移动会控制不好机器,而造成加工工件的损坏,所以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只要我是站在开动的机床旁边,基本都是一个站姿保持到底一动不动的,一天下来,脚都肿了,走路的时候一踮一踮的。但在最后看到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时,又会觉得很满足。虽说过程很累,但是却让我受到了一种锻炼,一种考验。锻炼的是自己的身体,考验的是自己的意志力,不管怎么说,通过这些劳累练习,我反而感到自己正经历着什么变化。虽然上大学以来我一直都在变化,但这一次是我真真正正感受到的,辛苦和劳累,汗水与欢笑,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丝丝入扣的撩拨我的记忆,让我真的为拥有这些经历感到深深的骄傲和满足。

相对来说,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就是学习模具CAM制作软件。看着那些线条在自己的操作下,通过软件的预定程序不断地由线条生成固体,再经过修改,生成曲面,最后通过模拟生产过程,把它在加工中的全过程播放出来,看着它由一个模块,在铣刀的切割下,一点一点地变成一个模具,心理很是有种满足感。想起一个工件的制作在实际中可能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并且由于其中某部分的形状比较奇特很难制作而使制作出来的成品不合要求。而通过电脑的模拟程序,就会更容易更直观地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同时对于工件在制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模拟,人们就更容易掌握制作时要注意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使最后的成品更尽善尽美。我就很为科技的发达带来的好处而感叹。因为对这个软件的使用很感兴趣,下班后我还留在了电脑室里,请老师教我用软件制作了一个巧克力常用的半球柱的形状的模形。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模形,我心里美滋滋的。

很快地两周的金工实习就过去了,在这个实习过程里我还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我在注塑挤塑的实习的时候制作的两个小小的塑料杯。物体虽小,也不比得其他同学化学加工时得到的自己设计加工的小工艺板有趣,但毕竟是自己的劳动结果,也算是可以给这次实习一个很好的回忆。

同时,通过一个金工实习,也让我理解了做很多工作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想当然地去做就会成功的。看着熟悉的东西,看着熟悉的工作过程,由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技能,便无法完成工作了,而由于没有相关的练习,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而类似的这些事情我们在平常的新闻报道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很值得提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我们在整个金工实习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但通过这次让我们明白了我们需要实践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还很多,如果我们不经常参加这方面的实习,我们这些大学生将来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需要人才,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多有加实践,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真的很多谢这次金工实习,虽然有些辛苦,但如果能再来一次的话,我也还是十分乐意参加的。

非环境类专业 篇3

关键词:测量学 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

1、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专业有土地资源管理、土规、园艺工程、林学、园林、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水利水电等多个专业,虽然以上各专业对测量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学时数也不一样,但测量学作为各非测绘类专业的基础课的职能是相同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如何把握,做到因人施教,必然成为非测绘类专业测量课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在厚基础、宽专业,增加选修课的大趋势下,非测绘院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时数都在不断减少,在此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每位测绘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1]。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测量理论与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相关非测量专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不断变化,目前测量学教学内容已经呈现了许多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原有测量仪器(如平板仪、机械求积仪、小平板等)和教学内容已经或濒于淘汰,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测量技术与方法,这就需要在进行测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对于即将淘汰的测量仪器和计算方法应该精简,简单内容和公式推导让学生自学,讲课时针对重要内容重点讲述。同时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测量技术,适当增加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更加适用和社会生产相适应。例如数字水准仪、全站仪、GPS、CORS系统等新型仪器,还要增加新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方法的内容;又如3S(GIS、GPS、RS)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农业生态、土壤规划、森林经理方面的应用技术等,尤其是现在很多专业都拥有手持式GPS接收机,让非测绘专业的学生了解这些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测绘科学的现代化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测量学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测量学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将来利用这些新技术去解决他们本专业的问题。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3.1选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求事半功倍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技术[2],其形象性、趣味性、多渠道、到色彩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有效弥补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并且,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节省教师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有效节省教学时数。将测量实践教学中的仪器工具的使用、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施工放样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制成CAI课件,并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使用,可以加强学生对测量工作过程的认识,可以有效弥补实践教学时间短、内容多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前在讲授一起的结构和使用时,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掌握仪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效率非常低,而采用多媒体、网络、虚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具有清楚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所有学生看的现象,还能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联想启发。把各个章节中有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讲,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能记住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加深对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讲到距离测量这一章的直线定线部分时,可以结合水准测量一章的连续测量部分的内容,因为二者有一部分内容相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讲到施工放样时结合测繪讲解,因为二者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2)“方法”启发。“方法”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捷径。如在讲到地形图应用一章时,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在地形图上设计一条从驻马店到信阳的最短的高速公路(要求坡度不超过2‰)。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启发学生联想前面讲过的怎样识别地形图和应用地形图的知识、等高线的概念、坡度与比例尺的概念等,通过启发,学生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3)动机启发。激发学生对获得科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动机启发的目的。尝试学生主体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比如,个别重要章节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自己上台概括章节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讲解该章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4]

4、结语

通过近年来对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我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使我校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教学较好的适应了当今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测绘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新技术,非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井祥,杜培军,张书毕.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配套课程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0(06):61~62.

[2] 陈俊林,非测绘类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216~217

[3]梁新美,胡友建,陈刚.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8,6(4):141~143.

[4]况代智.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9):646~647.

非环境类专业 篇4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 空气污染, 雾霾的产生, 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 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 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 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 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 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 “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 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 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 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 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 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 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 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 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 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 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 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 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满足他 (她) 们的求知欲望, 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 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 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 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 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 并做书面的总结, 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 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 撰写观察日志, 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 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 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 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 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 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 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 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 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 珍稀物种灭绝, 原始资源奇缺, 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 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 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 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 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增加危机意识,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 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 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 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 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 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 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 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 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 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 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 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 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 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 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 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 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 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 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 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 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 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 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从而预防疾病, 保障人群健康, 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 樊红波, 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8) :32-33.

非环境类专业 篇5

物理实验是对非物理类专业学生进入高校所开设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系统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现他们的才智和能力的空间,尽可能让他们自由发挥,物理实验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物理实验网络教学。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作为一门独立授课的课程,其教学进度往往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程不同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所作的实验涉及到的物理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到,所以要做好理论与实验的知识衔接,实验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实验教材进行预习,但是课本上对实验仪器的介绍无法给学生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好,直接影响了课上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此,我们构建和开通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将各种实验教学资料连到网上,对全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站上的物理实验CAI课件、电子教案、仪器介绍、实验指导等资源进行自学和预习,还可以网上在线观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片和实验教学录像,同时还能下载实验试题库来检验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使得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网站上还有物理实验的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守则、考核标准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及要求。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资源共享化,不仅方便教师备课和教研,也为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因此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采用开放式教学

我们在教学改革探索中,不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按班上课模式,实行了“学生网上自主选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放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概括为以下三点。

1.学生自主性增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业特长在“网上选课系统”选择实验题目,或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选择上课时间,甚至还可以选择任课教师,这样使学生在时间、空间上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由过去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学变为学生主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大大地提高,学生比以前实验预习得更认真、仔细。

2.实验资源利用率增高

为了让学生都能选上自己想做的实验,自从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来,物理实验室每周周一至周五每天全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和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放所有实验。同时我们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及时了解学生每周所选实验的情况,对学生都感兴趣的实验即选择学生人数较多的实验,我们会相应地增加该实验开放的次数,对于选择学生人数较少的实验相应的减少该实验开放的次数,努力做到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3.实验内容增多

所开放的实验内容覆盖面广,包括必做的基础性实验以及选做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既有在物理学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实验,又有设计思想巧妙的近代实验。我们还设立了网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对于现有实验条件难以完成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仿真学习。这样由过去传统教学计划必做的十几个实验扩充到现在给学生提供四十多个的可选实验,实验的内容大大地增多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充。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我们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平时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提问式”讨论法、类比法和联想法等,注重启迪思维,激励创新,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新实验,对于提出合理创新方案的学生或动手设计制成样品的学生期末成绩给与一定的加分,同时我们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器件使其完成设计实验。二是在开放实验中不断增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在光敏电阻特性研究实验中受到启迪,制作出光控感应灯、延时开关、音乐盒灯作品,有的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并将设计成果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既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又激励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上开辟学生创新园地,将历届学生设计完成的科技小作品资料、获奖证书、发表的科技论文放到网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创新的平台,并且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对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实验实行网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在实验资源利用方面,还是开放式网上选课以及学生创新培养方面,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钻研热情,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程轶,殷燕,张秋红,张映辉.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研究.辽宁教育研究(增刊),.137-138.

[2]张映辉.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87-389.

[3]顾玉平.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8):31-32.

非环境类专业 篇6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对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 非财会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本科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原理》课程设为必修课,会计学对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建立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同。然而,非财会专业培养的毕竟是各自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对会计知识需求的面和度都不同于会计专门人员。因此,应传授给非财会专业学生什么样的会计知识,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会计,怎样培养他们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材建设

教学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的会计专业人才,而是培养懂会计、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运用会计信息解决企业实际战略管理问题的经济管理人才,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综观现有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大多探索、创新不足,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教材的内容差别不大。因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紧跟时代的脉搏,结合经管类专业特色,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針对性、直观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不同专业需求

对于大多数非财会专业来讲,《会计学原理》的课时安排一般在50个左右,完成现有教学计划略显紧张。所以非财会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会计信息生成的程序和方法及财务会计报告的讲授,尤其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分析应用,淡化会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凭证、账簿的分类、审核、填制、登记等。同时结合不同的非财会专业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如在介绍借贷记账法时,通常以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业务过程为例,而在对非财会专业的会计教学中,可以就专业所涉及的行业为例来进行讲解,工商管理专业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物业管理专业以物业会计为主,国际贸易则以流通会计为主等。

三、更新教学模式,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教学方法。如上好第一堂课对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非常重要,利用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感,不失时机地将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学生做以介绍,变好奇心为求知欲,变畏惧为兴趣;使学生了解会计学与其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认识到会计并非是枯燥的数字和繁琐的记账,而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商业语言,增强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幽默、语气的抑扬顿挫,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会计无处不在,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四、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由于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较为繁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黑板板书相比,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声像俱全等优点。在讲到会计凭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色彩和规格的、逼真的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入库单、车船发票等,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务操作制作课件上,配以适当的图片和表格,再加上一些切换、动画和超链接效果,通过简单的讲解,学生则很快就能掌握。笔者在此强调的是“辅助”教学,并不主张以PPT课件代替正常的板书,应是“板书+课件”,而课件更强调视频、图像等,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

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

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讲授的角度侧重管理而不是核算,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加强非财会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授课教师应针对所执教的非财会专业,进行专项实践,给学生传授最直接的会计知识。例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应有一个月的时间下企业定岗实践,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及相应的会计处理,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娟.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设想.会计之友.2O07(11).

[2]孟祥英,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非环境类专业 篇7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非环境类专业 篇8

一、学习音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变坏

亚洲天王周杰伦在发完《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后曾经说过“学习音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变坏”, 呼吁青少年们热爱音乐, 对社会可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确是这样, 音乐教育要教的除了演唱方法还要教的就是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思维学习音乐的孩子学的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气息。也可以理性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众所周知,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使自己内心平静, 音乐也可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有目标就会有动力, 就会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作为一个拥有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维的一项艺术,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有很多的, 因此学生如果不懂得学习音乐的方法、不善于去总结灵活分析、只知道一味的喊、破高音的话, 只会将自己的嗓子喊坏。因此掌握学习音乐提高演唱效果的方法很重要, 本文主要就非声乐专业类学生怎样学习音乐来提升演唱效果这个问题分析总结了几点方法。

二、学习音乐的前提

(一)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你做什么, 态度都是重要的前提。一些学生说自己嗓子不好五音不全不会唱歌, 但是还喜欢音乐想有所改变, 想证明自己是可以唱歌的, 这就够了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态度支持着他, 音乐是一门可以勤能补拙的艺术, 它用于使不会音乐的孩子爱上音乐的魅力、让会唱歌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哪怕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什么用, 不是学音乐出身再怎么喜欢也不会走上音乐这条路, 不是专业学音乐出身不等于没进行过专业音乐训练, 像知名音乐人刘欢、李建等, 他们都不是学音乐专业出身, 但是他们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依然占据到了歌坛上的地位。学生应该端正好对音乐的态度, 有目标可以但不能抱着一定的功利性, 你可以有成功的决心, 你也要付出能成功所需的努力。

(二) 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能学好一切东西的必备条件, 你只有对它感兴趣, 你才会好好用心的去学习, 你才能克服长期、艰苦的训练, 经过系统的, 有深度的学习。因为你喜欢它, 所以你愿意为它认真、吃苦。教师也要把音乐适当的引进教学过程,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倾听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对于音乐有关的人和事, 听得多、看得多了, 就会形成模仿的气氛, 会提升整个校园的音乐文化氛围,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

三、正确了解嗓音特点, 针对性练习

在练习提高演唱效果之前, 学生要了解自身的嗓音特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嗓子帮助他选择个适合他的歌曲来进行针对性演唱练习, 毕竟选择一首适合其自身条件的音乐作品会让表演更加的事半功倍。一个好的音乐作品的表演并不是要求你的调有多高、声音有多大, 而是你唱完这首歌可以给自己和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可以觉得舒服。这不止需要学生对自己的音色、音量和音域有正确的把握, 还要去充分的理解原唱者对于该作品表达的意义, 寄托的情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好的表演出一首好的作品。

四、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教会学生掌握唱歌基本方法

(一) 从呼吸方法入手教学, 掌握歌唱技巧。要想唱好一首歌, 气息很重要。怎么练习气息也是对发音的要求之一, 发音要“震动, 震动”的气息, 要想使声音洪亮, 底气十足, 就要有足够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 要随时可以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多做些一些深吸缓呼的动作练习。在歌唱时, 呼吸与我们日常生活说话的呼吸是不一样的。歌唱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 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方法。呼吸器官的组成包括气管、咽、支气管、口、鼻、肺以及胸腔等, 在歌唱的呼吸时, 它们都有着相互的关系。而在学生练习唱歌的时候, 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气息, 会影响音准, 使发出的声音毫无生气。所以就要求学生吸气时, 不要吸得太多, 应刚好适合发声时需要的量, 不然就会造成歌者的肌肉紧张、不进气也呼不出气的状况发生, 这对学生的训练是有很大伤害的。对学生来讲, 练习吸气时要求自然不是要去发出声音, 是要找到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需要运用气息时, 不要“泄气”, 要像上文提到的在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 并要善于运用唇来把气拢住, 从而来保持胸腹压力和嘴唇压力的平衡。声乐界里素有“谁懂得呼吸, 谁就会唱歌”一说, 就足以说明了呼吸在歌唱时的重要性, 也确实是学生应该首先学会的基本功之一。

要知道, 一个好的歌唱家在演唱时的呼吸均匀、控制能力好, 都关键在于他的呼吸肌肉群一直保持着好的工作状态。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 所以都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所以,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来控制的气息运用, 就不会有圆润明亮、动听的歌声。

(二) 咬字吐字技能训练。训练歌唱时清晰的咬字吐字也是唱歌中的基本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明确的讲明清晰正确的咬字吐字对歌唱表现的必要性以及进行训练的重要意义。咬字吐字训练一般都以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作标准, 学生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同时要了解汉语拼音的结构、具体发音的部位与发声的方法以及歌唱时咬字吐字的规律。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一般按照出声—引长—收音的方法训练。出声的要求包括: (1) 出字要实, 即咬准字头, 前提是声母发声部位和发音的方法准确才能做到这一点; (2) 发音要干净、利落, 结实有力, 快速与韵母拼合, 不可分割成两个音节; (3) 唇、舌头还有下颚灵活的调节动作。咬字吐字训练采取“轻声读音”或“歌唱发声”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多练习一些绕口令, 例如唇音练习用:八百标兵奔北坡, 北坡炮兵并排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找相对应的绕口令来进行对齿音、舌音、喉音、舌音牙音等练习。这样一练, 你哪一路音圆润, 哪一路音不足, 都能分清, 找准。气、音、字的练习都非常实用有效。

(三) 巧借日常动作, 帮助学生体验唱歌要领。生活中有很多常见动作能够帮助我们体会歌唱时的呼吸和锻炼有关系, 如拖长声音的叹息和打哈欠体会歌唱的深呼吸;当人受到惊吓时快速地吸气, 就如同歌唱中的快速换气;而最常见的喘气则是歌唱呼吸柔韧性的最好练习方法。像很多运动也可以有助于音乐的练习, 跑步、游泳、登山、俯卧撑这些运动都可以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 增加我们的肺活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中进行综合训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作为学生需要具备恒心与毅力, 作为声乐教师应该推动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教给学生歌唱要领, 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美的旋律中享受声乐学习的过程。完美的演唱效果是每一位热爱音乐艺术的人的追求, 非音乐专业类的学生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通过学习时的平台走向自己想要的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 04:86-94.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 2007, 03:140-143.

[3]余虹.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目标系统与声乐教学体系的改革[J].人民音乐, 2005, 08:50-52.

非环境类专业 篇9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 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 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 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烱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 内容没有太大变化, 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 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 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 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 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 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 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 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 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 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 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 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 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 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 这样的安排可行, 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 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 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 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摘要:对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3个方面进行优化的措施, 以提高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丽洁, 王菲, 谢洋, 等.模型制作在园林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11-12.

非环境类专业 篇10

1. 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文科学院的文科专业是高校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在国家文化建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相当于失业, 在就业方面非经管类文科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1 学校对非经管类文科专业重视不够。

学生们在高考填写志愿和专业的时候, 选择理工科类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也变相说明学校在建设、资金、师资投入方面重点都是在理工科类方面, 对非经管类文科专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理工科类和非经管类文科类专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对学生个人发展、毕业后就业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学校为了扩大招生, 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划分也是越分越细, 但是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各个专业的差异, 也不能充分体现行业和就业的差异。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在就业方面要求较低, 门槛不高, 因此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会应聘文科类岗位, 使非经管类文科专业本就狭小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 直接结果就是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与其他专业创业不同的是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学生在创业时因其自身专业限制同时也没有技术性优势支持, 创业方向和创业模式可供选择不多, 导致创业成功几率不高。

1.2 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女性比例过大。

众所周知的是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 女性占有极大一部分。虽然现在国家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能重男轻女, 要男女平等,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用人单位在录用标准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男女在录用标准上的不同就是人为设定的就业障碍, 致使录用标准严格, 女性在就业过程成功就业的概率普遍过低。

从男女观念上来看, 女生更愿意选择一个平稳的工作, 不需要太大成就, 选择自主创业的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女生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在创业方向或者是创业模式方面应该要充分考虑女性的优势特点, 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业性就业和创业指导。

1.3 高校就业工作重心为理工科类专业。

学校在开展就业工作的时候往往都是以理工科类专业为主, 以非经管类文科专业为次, 因此在就业或者创业方面理工科类专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 而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则是顺带关注。对理工学科类职位需求大的用人单位为非经管类文科专业提供的就业职业很少;而对非经管类文科专业职位需求多的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往往都是在以非经管类文科专业为主的高校进行招聘, 这样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范围。

2. 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学生有效创业模式

据数据分析, 探索一些途径和模式, 确实能够有效帮助或者解决文科类专业就业创业困难的问题, 形成对文科类专业学生创业行之有效的模式, 从而使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

2.1 学校探索符合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就业途径。

探索新的就业途径, 扩宽就业渠道是提高就业几率, 创造就业条件的有效措施。同时学校要加强和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关系, 要合理利用人才市场的资源, 通过人才市场推荐、多多举办大型招聘会、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非经管类文科专业的学生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推销自己, 争取获得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2.2 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

学校要及时对学生毕业以后的规划进行了解, 根据就业意向调查表和学生自身意愿同时采纳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看法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划分,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创业指导, 提供基础性创业知识。

2.3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创业指导。

非经管类的文科专业学生就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题, 学校要针对这一难题进行专业性、基础性的创业指导。在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采纳学生自身意见和建议, 综合性的为文科类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业指导。

2.4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提供优质教育环境。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创业教师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要求老师掌握较强的创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相关实践经验。为此, 高校应重视创业导师的培养, 集中组织进行系统、全程的培训, 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知识, 努力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能力强的创业导师团队。理工科高校还应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走出高校, 摸索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规律,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高校还应该支持教师与社会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让教师感受创业过程, 并将感受融入到正常的教学中去,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 最终培养出成功的创业典型。

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不单单是非经管类文科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有很多问题和困难, 每个创业的大学生遇到的难题都大同小异, 如何更好的创业并且取得成功目前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是符合每个大学生的, 只有通过自身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会离成功更近。

参考文献

[1]吕晓帆.个性特征、高校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 2014.

[2]刘磊, 张涛, 闫永博.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02:169-170.

非环境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想定作业、指挥专业、非指挥专业、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想定作业作为检验指挥员军事素质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最早应用于军事指挥的教学,它是指根据战时可能的作战基本情况,围绕某一问题对作战行动所进行的描述。想定作业之所以比较适合对军事指挥人员的训练,是由军事指挥活动本质决定的。军事指挥,作为一种临战指挥活动,集中表现在指挥人员的决策谋划和实现决策谋划上面,这是贯穿于军事指挥活动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是军事指挥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对指挥人员的训练必须突出思维运筹活动的训练,想定作业这种训练方式在培养和提高受训者的指挥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院校在注重培养学员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许多其它领域的专业教学中,也纷纷尝试和努力践行想定作业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来在非军事指挥类专业任职教育中对想定作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分析了非指挥类专业想定作业的特点,

从想定作业的编写、具体实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想定作业教学法在非军事指挥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指挥类专业想定作业特点

非指挥类专业任职教育包括的范围是相当的宽泛,比如科研管理、航天试验、装备采办等均可以划定为非指挥类专业的范畴,这类专业的想定作业与指挥专业的想定作业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内容组织、角色身份、实施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比如想定作业军事教学法中常用的图上、现地、沙盘等方法在这里就难以采用。相比指挥专业,非指挥类专业的想定作业在对抗性、专业性、临战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抗性弱

与指挥想定作业方法中的沙盘、现地、图上这种对抗性较强的组织指挥作战相比,非指挥类专业的想定作业在对抗性方面往往不如指挥类专业,很难找到一个对抗双方,也很难确定一个“假想敌”,因此,在想定作业编写及组织形式上需要与指挥专业加以区分,如组织方式上不宜采用编组作业,即按照训练题目的研究范围,将受训者编成若干个与训练题目相适应的指挥班子,受训者充当不同的职务,在同一情况的诱导下完成与其职务相对应的作业;想定作业内容的编写也不再突出对抗性,而可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计划、流程、预案、研究方案、情况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二)专业性强

指挥类想定作业主要考查的是指挥员临阵的组织决策能力,对事件的判断决断能力,重点检验的是指挥的能力与水平,而非指挥类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多、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查学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的能力,所以,这类的想定作业往往要结合专业特点,充分体现现代科技的含量、先进的理念、前沿的知识等,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与现代管理的思想、国家军队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相结合,充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见,非指挥类的想定,需要的知识背景更丰富,提供的想定资料和情况说明更宽泛,为此,可以通过参考素材的形式提供给学员,供学员自行查阅。

(三)角色类型丰富

指挥类想定作业涉及到的角色主要是围绕军事指挥活动中的“首长”、“参谋”、“干事”等指挥层和管理层的人物,而非指挥类专业的想定作业角色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也更丰富些,不但涉及到“首长”、“参谋”、“干事”,还可能是“技术人员”、“地方代表”、“操作人员”等各个层面。因此,在进行想定作业的编写及组织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角色的专业特色,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组织实施,针对多种角色设置好想定内容。为协调兼顾好不同类型角色的需要,也可以考虑以补充想定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主题。

二、非指挥类想定作业的类型与编写

通过对非指挥类想定作业特点的分析可知,非指挥类想定作业的类型多种多样,作业的编写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围绕该专业训练目标来进行情况构建和问题的设置,明确想定作业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员思考哪些问题,在设置问题前必须要考虑充分,问题的设置要准确、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想定作业的主题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以分析实际案例为依托来创设想定作业主题,以增强想定作业的实用性。二是学员自己提出的新问题,想定作业实施前对培训学员进行专项调研,了解学员的难点,实施中要随时关注学员提出的新问题,将之充实到想定作业的设计中去。归纳起来,非指挥类专业想定作业可以围绕规划计划、流程管理、方法研究、情况处置、工作预案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编写。

(一)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是许多非指挥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如科研管理专业中的科研规划与年度计划、采办专业中的采购计划等。科学的规划与计划是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编写规划计划类的想定作业关键是背景材料的组织与整理。制定规划和计划是一个前瞻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有比较强的远见卓识,同时还要能结合实际情况、单位特点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因此,为了让学员在制定规划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其大脑的思维活动,全局情况背景材料必须提供的尽可能全面丰富,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前沿性;局部情况也要具有针对性,学员通过对全局情况与局部情况的分析整理,归纳出可行的规划计划,并提出充足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尽量避免学员脱离想定给出的背景,单纯依据自己所在单位或熟悉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计划的制定。所以,在想定编写的过程中材料组织是很重要的,要尽可能全面详实,让学员通过阅读给定的材料能完成规划计划。

(二)流程管理

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一套工作流程方法,想定作业在进一步熟悉工作流程,灵活运用流程的技巧与方法上面可以大有所为。如项目管理中的流程、装备采办的采购流程等,但如果只是利用想定作业来掌握一般的流程步骤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可以结合流程具体情况,在内容要求、工具使用、流程的规范性、完整性上重点提出要求,以使学员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之上,高质量的把握和运用工作流程。如科研管理专业中,针对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可以要求学员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提出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需要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以达到科学性、高效性。

(三)方法研究

方法研究类的想定作业是作为理论学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想定作业教学法的基本学习过程:一是在学员系统掌握专业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日常训练活动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提出想定作业;二是布置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而需要学员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方能作答的想定作业。这类想定对编写人员来说需要对本专业领域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与之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这类想定作业在实施中应给学员提供必要的资料、学习环境与实践条件,作到因材施教,引而不发,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施这类想定作业的前提条件是学员的知识结构应是比较相近的,具备共同的学科专业的基础,否则很难保证实施的效果。

(四)情况处置

情况处置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所进行的解决方案的训练,情况处置这类想定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以是针对该专业领域普遍性的问题所进行的想定,也可以是一个特殊性情况的解决方法,所以,想定作业可以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单独编写想定,自成一体,也可以作为系列想定中的一个补充,关键是情况的设置要与专业结合,同时来源最好是对现实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这类想定作业编写要求教员熟悉部队训练中常遇到的棘手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五)工作预案

预案作为一种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制定的处置方案,在紧急突发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现有的工作预案的质量和使用价值都不是很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认识上的原因,由于工作预案的制定和管理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而实际中预案的使用概率又不高,这就使得一些人认识上产生误差,认为搞预案不合算,不肯在这项工作上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二是经验上的原因,实际中经常涉及的是一般性的作业活动,许多情况下凭经验即可完成任务,但是重大的、紧急性活动经历相对不是很多,致使制定和完善此方面预案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因此,工作预案内容原则性的多,操作性的少;业务项目多,指挥项目少;一般程序性的多,临战灵活性的少,在非指挥类能力素质训练中应用想定作业,是完善工作预案的一种有效途径。受训员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工作预案中的问题和缺陷,反复修改,避免预案工作流于形式,又可以在完善预案的同时提高制定预案的能力和水平。

三、想定作业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想定作业教学法的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个人作业、交流讨论、教员讲评等多个环节,不同的作业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本节结合任职教育中的“科研管理”专业想定作业的实施来具体介绍。

(一)作业组成

“科研管理”想定作业是一个系列的想定作业,由基本想定和3个补充想定组成,涉及到想定作业的各个类型,包括规划计划、流程管理、方法研究及工作预案等,涉及的角色主要是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如科技处处长,想定的具体组成如表1所示。

(二)组织方法与课时分配

由于此想定作业角色比较单一,因此在组织方式上主要采用集团作业,即所有的学员均扮演同一个角色来进行作业,为保证作业的效果,将学员根据人数先分成若干大组,一般由15-20个人组成,再将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4人组成。采取小组作业、大组交流、全体交流的方式交叉进行,每一个想定作业完成后教员要进行讲评,及时总结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个作业过程中改进。另外,在整个想定完成后还要进行一次集体讲评总结,让学员能在教员的提示下,认识上能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具体的组织方法与学时分配如表2所示。

此想定作业是以34学时为基础来制定计划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在具体操作中如果学时不够,可考虑减少全体交流的次数,2个想定合并一次,交流的内容可进行精减。

(三)实施要点

1.布置作业

主要目的是让学员初步了解想定作业,帮助学员更好地熟悉作业的背景情况,明确训练组织形式和训练要求。想定作业需要在实施之前由训练教师发放给学员,人手一份。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员可以留出提问的时间,使学员充分明确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之后,再由学员自己独立或分组完成作业。

2.个人作业

个人作业是想定作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后续各个环节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需给学员提供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想定,除了想定中给定的背景材料,还要方便学员查阅其它的相关资料,如提供方便的网络查询环境、必要的工具软件、方便的网络交流工具、必要的打印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当然,结合不同专业的想定需求,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的给学员提供便利的作业条件。在个人作业的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学员模糊的问题进行必要解释,但不应对学员的作业进行过多的干涉和评价,让学员能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分析能力。此过程中,教员重点是检查学员的进度,督促学员按时作业。

3.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想定作业教学中气氛最热烈,受训者思想“碰撞”最激烈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小组还是集体交流,目的都在于通过受训者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受训者专业水平和组织运用能力。应把握“引”、“导”时机,围绕问题的焦点把讨论引向深入,一是及时鼓励受训者报告方案,二是适时引导受训者讨论方案。讨论方案时教员要搞好讨论设计,注意引导受训者抓住主题,采取“步步引伸”、“层层剥皮”等方法,深人研究、大胆争辩,把讨论引向深人;要发扬学术民主,教员在讨论中要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巧妙引导、虚心倾听受训者意见,热情鼓励受训者发言,并善于从受训者发言中找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讲评与总结

归纳方案时,既要时机恰当、方式适宜,又要论理充分、分析透彻。教员在归纳方案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归纳的时机。归纳方案的时机过早易导致不同方案漏报,影响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时机过晚则易出现重复或冷场的场面,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二是采用多种形式。在归纳方案总结时,既可让受训者充当教员进行总结,也可由教员直接进行总结,还可以在受训者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员进一步补充完善。三是抓住重点。教员要从理论与想定实际情况相结合上,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行“层层分析”、“步步深人”的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方案结论。另外,教员在归纳总结方案时,既要观点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使受训者无所遵循;又要注意“兵无常规,战无定米”的原则。教员切忌主观武断,以势压人,简单草率地归结方案,避免引起受训者的逆反心理,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

四、运用想定作业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该教学法的目的是加速学员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员对整个想定作业持肯定的态度,表现出了比较好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尤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引起了学员极大的兴趣,纷纷加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注意把握该教学法的运用时机,一般应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后实施,且保证参训学员对专业知识能较好地掌握;二是要根据参训学员的岗位情况合理分组,否则会引起作业质量参差不齐,交流讨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三是注意把握所提出想定作业的难度应适中,保证大部分学员在课内能够完成作业,否则,很难保证作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绍磊等.想定作业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视野,2009.

[2]董会渝.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3]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非环境类专业 篇12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非新闻专业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一般存在共性的问题, 没有针对性强的教材, 讲授课程的教师也往往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 对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清楚, 课程学时也得不到保障。[1]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方面急需加强。防灾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也存在上述问题, 不能很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1. 课程内容体系中传播学理论知识庞杂艰深, 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

“传播学概论”是一门带有普适性质的课程, 在很多非新闻传播专业都有开设。防灾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普适性课程进行专业化调整, 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防灾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传播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 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基本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情形一致, 只是在学时分配上进行了削减。因汉语言文学专业只开此一门传播学课程, 所以还要增加必要的学科历史等方面的学习, 同时传播学知识量大, 理论抽象且层出不穷。庞大的传播学诞生的前期理论基础, 众说纷纭的传播的界定, 不同视角的传播结构和模式, 深奥另类的各种媒介理论, 目不暇接而又精彩纷呈的传播效果理论等等, 不一而足。[2]32学时的学习一般都停留在泛泛的大而全的介绍层面上, 学生学习目的模糊, 学习兴趣不高, 收获也不大。

2.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的传播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足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 理论课程教学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需求, 遵循实用的原则。防灾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传播学概论”一门课程与传播相关, 所以应责无旁贷的承担培养学生传播技能的任务, 尤其是学生工作中涉及到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技能。但目前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 传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教学内容中少有体现。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防灾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 (文秘方向) 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和文学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文秘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较大, 学习“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秘书工作能力中的沟通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打好基础, 所以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与此紧密联系。

课程组在我院新闻传播类专业“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汉语言文学 (文秘方向)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 在保持传播学理论体系脉络的的现时, 力图打造一门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传播学概论”课程。

1. 从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角度精选传播学理论知识

传播内容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梳理得当才能做有效的传播。[3]本门课程在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 首先摒弃概论类课程要将理论知识介绍全面的思路, 在保证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的前提下, 从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角度精选传播学理论知识。其次任课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面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思考他们想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什么知识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课程组综合考虑了这两方面因素, 对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精简, 对传播和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一些比较艰深的传播学理论知识、传播学研究等内容进行了大幅删减, 调整为以传播要素的学习和研究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

2. 增加了部分传播实务内容, 强调对学生传播技能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文秘等相关工作, 其中文化宣传、文秘等工作都对传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一定的要求, 这也是对“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要求之一。课程组打破了概论课程一般只介绍理论知识的惯例, 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实务等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内容, 强调对学生传播技能的培养。在组织传播方面注重对组织形象建构与传播技能的训练、人际传播方面注重对传播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网络传播方面则加强学生对利用新媒体开展传播的训练。传播实务与传播理论的学习相辅相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加深了学生对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 增加了体现学院办学特点的灾害信息传播相关内容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 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每个毕业于学院的学生都要打上明显的防灾减灾的烙印。在“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设计中, 课程组加入了2学时的灾害信息传播的内容, 以介绍灾害信息传播的特性和研究现状为主, 让学生关注和思考在地震等特殊情况下开展信息传播应注意的问题。

三、探索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根据“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化, 选择了课堂纯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两种教学形式, 如绪论、传播者等内容采用课堂纯理论教学的形式, 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内容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传播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实训方式完成, 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

“传播学概论”课程可以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传播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 结合经典案例和时下的传播实例展开分析, 有助于理论的具体化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实务中基本传播技能的教学, 则适宜采用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传播活动中, 训练传播技能, 完成传播任务, 达到传播目的。

摘要:“传播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目前在一些高校的非新闻传播类专业也有开设。课程组在分析目前我国非新闻传播专业该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以防灾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和优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学改革,传播学概论,课程建设,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占品.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J].东南传播, 2012 (10) :93

[2]曾庆香.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 2009 (5) :89

上一篇:组份分析下一篇:语文课堂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