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24-07-24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精选11篇)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1

党中央、团中央及各政府部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一直非常关注, 提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种举措, 有的规定还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如2008年10月提出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尽管对体育锻炼的益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1,2]。很多高校制定了早锻炼点名、课外体育锻炼刷卡等制度, 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被执行的实际效果如何, 本文以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锻炼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通过实际调查,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制度进行阐述。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大二、大三级男、女大学生。先设计“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其阻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经专家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 符合一般问卷设计要求。采用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1份, 有效率94%。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表1) , 大二男生当中有67%经常参加 (每周4次以上) 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二女生当中有7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在大三男生当中只有29.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三女生当中有46.3%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从表1可以明显的发现,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大三学生远不如大二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应该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针对点名后学生实际参加锻炼的情况调查表明 (见表2) , 点名后实际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并不多, 相当多的时候, 学生是“出工不出力”。

对比表1和表2, 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二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点名的比例明显是大于大三的, 但是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比例大二学生不如大三积极, 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调查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 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 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动机的调查表明 (图一) ,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同学当中, 有25%是因为专业的要求,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本专业的基本要求,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有24%的同学是由于爱好、兴趣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有19%同学是出于健身动机的, 也有的因为各种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工作上带来繁重的压力, 希望通过锻炼形式能够得到解压。

2.2.2 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阻碍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 (见表3) 。有25.53%的同学认为, 在高中过度的训练让人会产生厌倦, 这是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其他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依次是运动场地不够、没有同伴、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等。

2.3 讨论

调查的结果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体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训练, 具有相对比较高的运动技能, 也形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但是, 高中阶段形成的锻炼习惯并没有保持到大学阶段, 相反, 由于当初体育参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学业而进行锻炼, 到了大学阶段, 由于高考的压力消失, 这种因为学业需要而锻炼的动机减弱, 显示了它的负面的效应。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上表现很明显, 很多学生就没有了锻炼的习惯, 变的放任自流。所以, 表1的结果显示, 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情况是低年级的学生远远好于高年级的, 这是他们比较遵守纪律, 但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后去锻炼的情况, 却是高年级的学生稍好于低年级的 (表2) , 这可能是高年级同学面临就业压力也关。

内在动机是自我决策的驱力, 外在动机有时候会抑制内部动机的表现, 其主要外部动机有3种:外部调节、摄入性调节和认同调节[3]。外部调节可以描述为:假如我确实有必要锻炼, 我就锻炼, 这是一个被奖励和威胁控制的例子。摄入性调节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回避消极情绪或寻求他人满意, 是一种更多内部的控制。如:假如我不锻炼, 我就有一种负罪感, 会感到内疚。这是对运动的内部控制原因, 是“应该”而不是“要”运动的情感反映。认同调节指行为更多的受自己调控, 是由对行为结果的满意激发。如:我想锻炼是为了获得健康。与外部动机形成相对照, 内部动机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快乐和行为本身, 可以这样描述“我运动是因为我喜欢运动”。或者说“我锻炼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很明显, 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或认同调节形式的调节, 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 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 因为其中包含着很强的自我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情感成分。

学校推出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制度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锻炼, 但是, 应该是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 让学生把这个锻炼的习惯保持终身, 健康生活一辈子。而根据自我决策理论, 学生为了点名而去锻炼, 是一种外部动机, 从高中的训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来看, 很可能现在的阳光体育运动也会对学生今后的积极锻炼行为产生负面的效应。从目前各学校对“阳光体育”等活动的响应来看, 很多措施是让学生被动锻炼, 根据卢元镇体育的社会分层理论, 被动的体育参与在压力消失后, 就不会参与[4]。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认为, 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了, 自然会形成运动习惯, 但是赵殿军等[5]对此观点也作了多角度的驳斥。所以, 引导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向, 使个体产生有关锻炼行为的正确观念, 建立起快乐运动的精髓。其次应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对个人行为意向的影响, 如运动设备不齐全和场地的缺乏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6]。接着缺少运动的同伴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两个人或者是集体共同完成的, 而且很多锻炼者会介意或重视他人和群体对他们行为的看法, 特别是女生喜欢有人陪伴着一起锻炼, 有人陪伴可以在运动中共同分享快乐。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 出工不出力现象较普遍。

学业压力等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促进作用有限, 而且可能会在压力消失后起阻碍作用。

建议体育工作者应从动员学生的内部动机出发, 研究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查春华, 叶献丹, 马楚虹, 等.浙江省高校体质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4) :461-466.

[2]付海燕.湖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 (10) :77-78.

[3]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71-73.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赵殿军, 胡德同.质疑体育习惯形成的“技能先导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2) :213-216.

[6]许益芳.论大学生网球运动与身心健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6 (4) :398-402.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2

大家好!

初冬的寒冷,渐渐袭来。前两天,我们迎来了xxxx年的第一场雪,大街小巷被洁白的雪花披上了一身银装。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第三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冬季长跑活动将要拉开帷幕。在这一刻能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我激动万分,思绪翩翩。

同学们,你们可否知道:在古希腊的岩石上,印刻着这样的格言:“如果你想变得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更加健美,跑步吧。” 是的,想要得到敏捷和机智、健康和健美,想要得到顽强意志、健全人格,那就跑步吧!跑步无疑是最基本、最经典、最经济实惠、最容易做到的形式。

有关专家表示,长跑可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其次长跑锻炼还改善了肌体供氧状态,加快了心肌代谢,同时还使心肌股纤维变粗,心收缩力加强,从而提高了心脏工作能力。长跑还能健脑,提高学习效益,还对大脑记忆功能有增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长跑能陶冶人的性格,锻炼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意志。为了我们今天要进行的学习,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增强自身体质刻不容缓。本着“健康第一”的宗旨,要寻找机会锻炼,要挤出时间锻炼,要有规则地去锻炼。这样的话,我们的身体肯定会一天天强健起来。身体是学习、工作的本钱,身体好了,我们学习就更有精神了。

我一直很喜欢体育课,更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课余我经常与同学们一起跑步、跳大绳、踢毽子……大家在一起玩得别提多高兴了。是体育让我强健了体魄,是体育磨炼了我的意志,是体育让我学会了做人。

对这次冬季长跑活动,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倡议:

一、坚持参加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课外活动,认真做操,积极参加各种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

二、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长跑,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三、在节假日里,与亲朋好友一起,积极进行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各班同学每天坚持长跑锻炼,看谁跑得最快。

五、同学们要在跑步中学会如何相互帮助、支持、鼓励和合作,学会尊重与理解、学会如何克服困难对于我们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运动与健康  教学策略

体育改善的不仅是人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人的品格。初中体育对于正处在身体黄金发育期的学生来讲是一剂绝好的营养剂,让学生更加帅气和成熟,美丽和智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逆反心理比较强烈的时期,学习体育可以很好的磨练其意志与耐力,让其在这个烦躁不安的阶段能够安下心来,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展现青春期的魅力。

一、观念教学,“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有体育课就够了,每周能够按时运动几次,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不至于经常生病就好了。也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胖胖的或瘦瘦的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所以尽可能地逃避一切可能要参加的运动,即使在体育课上也是能不动就不动,造成胖或瘦一直是那样,没有任何改变。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呢?首先要向学生灌输体育的观念,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的意义,体育是一项面向大众的运动,例如时下流行的广场大妈的热舞就是一种自发性质的全员参与的免费健身活动。在这场活动中,他们投入比较小的成本,购买音响等设备,网上下载一些视频进行自学和教会他人,可谓是“以小博大”,小的是成本,大的是健康和精神享受。

其次,要让学生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没有一蹴而就的体育健将,只有日夜拼搏进取的运动员。对于班级或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地参加,克服轻视自己的心理想法,要明白只有去做才能做好。广场舞的精神就是重在参与,很多加入其中的人都没有根基,但是喜欢让他们变得逐渐熟悉且爱上这项运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在早期采取一些强制性的参与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二、科学教学,课堂与操场相结合

体育教学的阵地不应当只有操场这一个选项,而应该是将课堂与操场结合起来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把将要进行的体育项目的类型介绍给大家,对于大家对此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并将一些在操场上的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明了的讲解,以应对突发情况。

操场作为体育的主要阵地,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学生在这里获得体格的飞速成长,获得精准投篮的试炼之路,获得长跑的坚持再坚持的毅力,获得友谊和阳光,用汗水来证明自己的付出。

课堂教学以教授知识常识为主,例如在讲解运动的技巧时,首先可以向学生阐述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对各种运动有个基本的认识,像篮球、乒乓球、实心球、羽毛球、太极、实心球、单双杠运动、跳高、跳远等。了解这些运动是十分必要的,理论辅助实践的进行,学生了解的多了,自然是容易上手的。

能够上手和将一项运动做得很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讲,主要还是在操场上进行实战的演练。例如篮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冲锋精神,只有不断的在球场上进行锻炼才能掌握基本的投球技术,球队才能够打出完美的配合。

操场与课堂,主次分明,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体育的盛行。

三、实践教学,主体与主题要突出

操场是一个运动梦想奔腾的地方,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但是初中学生的在运动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简单的几种运动就可以满足大家的运动需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性。教学中,减少讲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各项运动的练习,将操场教给学生来尽情发挥,操场就是用来科学锻炼的,而不是来坐着听课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有规律的进行运动。

例如在进行跳远这项运动时,由教师边做边讲解要点,然后由学生挨个来进行试跳,然后大家在旁边站队观看,先进行几组跳远后。然后开始点评式跳远,即当一名学生跳过后,由后一个学生来进行点评,错误要指出,对的要表扬。但是点评要切中要点,只对动作进行点评,而不是对跳的距离进行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宝贵的人生体验。

课堂上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针对一部分体育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重点锻炼,使得他们的运动能力能够获得足够的发挥。体育课同样需要榜样,学生中的榜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强烈的追求,从而带动班级的运动风气。

学生为运动主体,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运动素质,运动使人的反应能力变快,对于推动其体育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中学生获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展。运动可以塑造优美的运动曲线,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变得活泼和开朗。将“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落实在实处,科学地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实践的锻炼,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发扬在运动场上、学习中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张韶斌. 运城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现状调查及分析[J]. 青春岁月,2014(23).

[2] 张俊明. 初中生校外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保障机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8).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4

1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现实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健康与幸福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目标。生活幸福的基础来源于身体的健康。当然, 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阳光体育运动不可能全面促进健康所包含的所有方面, 但至少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抓住主要方面, 即有策略、有目的地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进来, 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自觉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有效载体。

2 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体育项目的规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对其自身、他人及环境都有利, 能被他人、社会理解和接受;在运动中可以展示高超的运动技术, 表现出稳定的注意力、强度适中的行为能力、心理活动和外界的统一;运动中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开朗性格的养成。体育运动的这些衍生功能都有助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保证了大学生在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 这会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3.1 实际有效的落实措施

3.1.1 开拓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削弱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动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外延性没有充分发挥, 未能做好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基石。因此, 开拓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选择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具有较强兴趣倾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帮助大学生拓展体育运动技能与运动健康知识,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 并依靠大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及社会力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

3.1.2 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建立切实可行的监测评价体系

要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导向、检测、评价、调节作用,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每年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并以此来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 可以公正、客观地反映大学生一年来体育学习、课余锻炼、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改善状况进行追踪和监督。建立多要素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发挥体育原本的教育功能、养成功能、发展功能。

3.2 加大投入力度

学生人数多、场地器材少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者都在研究, 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如何满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潜在优势, 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大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 灵活、合理地安排学习与体育活动时间, 这会为阳光体育运动增添新的活力, 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 但至少可以降低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3.3 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

社会体育氛围不够浓厚, “重智轻体”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忙于学业, 没有时间和空间参加体育运动, 养成健康行为更是无从谈起。此外, 缺乏吃苦精神、网络及电脑游戏的吸引使阳光体育运动立足的空间相对狭小。因此,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成为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2个方面相互推进、和谐发展。

3.4 解决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完成表面任务、学生被动参与, 阳光体育运动的平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 如能通过社会、学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消除其中的不和谐因素, 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自觉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健康行为养成的有效载体。

3.5 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其中, 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体育态度、自我完善的主观要求等。这些不同层面的表现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在其不断地宣传与深入过程中, 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途径, 在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的同时, 通过体育运动强大的外在影响力来促进大学生实际行动, 同时塑造其内在的体育精神、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纪力, 崔瑞雪, 周宏炜.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 2010, 1:82~83.

[2]王春雷.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9, 9:25~26.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5

关键词:阳光体育;身心健康;学生

2006年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决策。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了重要进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健康素质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目的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及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的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根据学生现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学生对体育这个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参加锻炼,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认真扎实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战略举措,能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种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投入到促进身心健康的队伍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将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师生充分意识到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是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要引导学生走到阳光中,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在体育课中,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学校要切实开展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笔者在体育课中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1.一、二、三年级

(1)换物接力;(2)投沙包比赛;(3)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走、跳;(4)短绳游戏;(5)素质练习;(6)练习体育课所学广播操及徒手操;(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50米跑(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

2.四、五、六年级

(1)游戏;(2)长绳;(3)素质练习;(4)练习体育课所学广播操及其他内容;(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50米跑(25米×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要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改善,离不开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带动。要让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就需要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找出学生讨厌体育课的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6

1 研究对象

对广西驻邕具有代表性的4所大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作调查, 其中包括教育类、医学类、民族类、综合类大学各一所。在每所大学里随机抽取150名大学生, 其中男女各半。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CNKI数据库中研究成果和相关文件, 收集了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另外还翻阅了有关的著作。

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共抽取600人作为调查样本, 确保样本覆盖面。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有效率检查, 并作了信度检验, 从而保证研究的质量。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 用同样的问卷选取另外80名学生, 两周后再次调查, 以测得结果求相关系数, R=0.88。效度检验:通过向本研究领域8位专家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检验, 指标认定在80%以上, 见表1。

2.3 数理统计分析

对收集问卷采用编码方式, 用Spss13.0作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 并检验部分指标的相关度, 用Excel2007绘制相关需求图表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态度类

3.1.1 体育课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男女生对体育课态度差异较为明显, 男生在喜欢程度以上达88.52%, 女生为61.92%, 相差26.6个百分点。

3.1.2 余暇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

从表2得知男生普遍认为余暇体育活动很重要, 热爱体育运动, 女生差于男生。认为余暇体育锻炼在重要程度及以上, 男女分别为91.39%和64.62%, 相差26.77个百分点。

3.1.3 余暇体育活动氛围重要性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 男女对余暇体育活动氛围重要性认识上差别非常明显, 分别为66.99%和34.32%, 相差32.67个百分点;女生很大一部分认为其无关紧要, 高达36.54%。

3.1.4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

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对引进其它新兴体育项目支持比例非常高, 分别为82.2%和79.23%, 极少数人不支持或持其它态度。

3.1.5 对开发体育资源的态度

通过表5我们发现多数人尤其是男生对体育资源开发较为感兴趣, 男女愿意开发体育资源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9.9%和70.39%, 相差8.51个百分点;无所谓态度人群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相差9.5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 女生的离散程度好于男生。

3.1.6 场馆、设施与体育运动装备

通过调查,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人对校内体育设施进行专人看管持支持态度;无所谓人群比例同样较高, 达24.00%;少数人持其它态度。学生对校内体育场馆建设满意程度较高, 且男女分别为67.97%和46.15%;女生对校内体育场馆建设满意程度持无所谓态度者较高, 达28.46%;对于校内体育场馆建设在不满意以下, 男女比例分别为15.78%和25.39%;女生离散程度高于男生。从表7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对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女生;不满意程度女生高于男生;无所谓态度者, 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通过表7可以看出男女均认为学校体育设施安全系数比例较高, 进一步比较发现男生高于女生, 相差19.55个百分点;认为不安全人群比例相当, 仅差0.16个百分点。在对器材要求方面, 男女生对学校体育运动器材要求较高者, 男女比例分别为37.32%和35.38%;不依赖体育器材进行锻炼的学生仅占少数, 且男生低于女生, 分别为0.96%和4.62%。

通过表8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专业装备要求都不高, 要求专业装备程度61%以上者分别仅为8.99%和10.38%;多数人较低要求, 要求专业装备40%以下者分别为68.9%和71.93%。

3.2 参与情况

3.2.1 余暇时间安排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男生余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 占整个抽样人群的48.8%, 看书和上网的各占21.05%和22.01%, 其余人群逛街和参与其它活动;女生各样分布较均衡, 其中用于上网的占多数, 为28.08%, 部分人参加体育锻炼, 仅为16.92%。

3.2.2 余暇体育活动目的

表9可以看出男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用于消遣, 女生也有大部分出于此目的, 占抽样人群百分比分别为44.5%和34.62%;女生参与运动的目的多数为增进健康, 为36.54%;少数人是为促进学习而参加体育锻炼, 不过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分别为15.31%和14.23%;出于其它目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男女分别为3.83%和6.54%。

3.2.3 参与余暇体育活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主要在日间运动, 随机性较强, 为54.07%, 占抽样人群比例的1/2以上, 清晨很少人参与锻炼, 仅为6.22%;女生日间部分人会参加体育锻炼, 晚上较多, 为26.15%, 清晨11.92%的人会起床锻炼。每次运动时间不足30 min人数男生较少, 女生高于男生, 且男女分别为13.40%和35.00%;男生多数运动时间在45 min以上, 占抽样人群数55.49%, 女生较少, 为29.62%。男生每周多数人都会参加2~3次以上的体育运动, 女生则主要集中在1~3次。通过调查发现男女生多数均喜欢在夏季运动, 春、秋季节运动者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冬季运动仅为少数, 男女分别为4.31%和7.69%。

通过调查, 我们还发现男生多数选择球类项目, 女生以健身健美为主, 田径及游泳等项目比例大致相当, 少数人选择民族体育。男女生参与运动的方式中喜欢与同学一起 (表10) , 且为68.42%和62.69%;部分人是单独进行体育锻炼, 男女比例分别为17.22%和15.38%;男生以社会活动形式参加运动的很少, 仅为0.96%。体育活动场所主要还是在学校, 男女比例分别为77.99%和71.92%, 女生选择健身馆多于男生4.15个百分点, 男女生在公园运动的比例基本相当, 相差1.17个百分点。

3.2.4 大学生体育消费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消费模式是免费, 男女比例分别为69.38%和63.85%, 每次在0~5元之间有部分人群, 男女比例分别为16.27%和20.77%, 愿意给出5元以上用于运动的女生高于男生, 男女比例分别为12.44%和15.00%。

通过表11可以看出用于体育活动月均消费较少, 多数人在10元以下, 并且女生高于男生, 但是21~40元这个范围内男生又高于女生, 61元以上女生高于男生。

3.3 其它方面因素

3.3.1 不参加余暇体育锻炼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因场地不足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群不参加体育运动, 男生高达50.72%, 女生为44.62%;极少数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不要体育锻炼;男女中因缺乏兴趣和不懂锻炼方法不参加体育运动比例相当;其它原因影响也较为明显, 女生高男生5.24个百分点。

3.3.2 运动中损伤原因和部位

通过调查看出多数人在运动中都有损伤, 且男生高于女生。进一步了解损伤原因, 发现多数人损伤由于准备不充分, 男女比例分别为49.76%和37.31%, 相差12.45个百分点;少数由于技术原因而受伤;男生因思想不重视而受伤者高于女生, 男女比例分别为11.48%和6.54%;部分人因其它原因而受伤。损伤部位中多数为关节, 且主要集中在踝关节, 部分人为膝关节, 同时除关节损伤外, 还有26.01%的人其它部位受伤。

3.3.3 体育活动对情绪的调节

通过表12可以看出多数人认为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比较大, 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男女比例分别为72.73%和46.15%, 相差26.58个百分点;认为没有影响的女生高于男生, 男女比例分别为1.44%和7.31%。

3.3.4 对文化学习的影响

表13看出, 多数人认为体育运动对文化学习有影响, 非常大和比较大者, 男生高于女生, 且男女相差18.48个百分点, 认为很小者女生高于男生, 相差11.53个百分点。

3.3.5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表14可以看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还是体育设施建设和技术技能指导。女生认为需要增加体育组织, 男生较少, 相差4.65个百分点。

4 结论

4.1 活动氛围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较重要, 女生比较喜欢集体方式参与余暇体育活动, 同时愿意体育资源开发和支持他人开发。

4.2 我区高校体育器材配置较为合理, 安全系数高, 利于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4.3 体育消费以无经济压力为主, 多选择学校作为运动场所。活动目的不够明确, 男生参加时间和次数高于女生, 且喜好夏季运动,

4.4 体育活动能改善情绪, 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 但设施较缺, 学生思想不重视且容易受伤。

5 建议

5.1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识, 加强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资源的开发, 引进新兴体育项目。

5.2 各高校应加强场馆和器材管理, 保障安全, 合理利用资源。

5.3 充分利用学校场地, 引导学生选择体育消费, 提高女生参与程度和时间, 均衡全年运动时间。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对广西高校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体育资源、体育运动与学习及情绪、运动损伤、体育集体活动等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度检验和研究, 为高校学生更好参与余暇体育活动提供参考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孙庆鹏.体育思考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孔涛.关于学生参与余暇体育的行为和心理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1 (3) :159-160

[4]汪青.高校女生余暇体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湖北体育科技[J].2007, 26 (1) :114-115

[5]吕时珍.论大学生余暇体育兴起的若干社会因素及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06, 28 (3) :52-52/68

[6]黎冬梅.对影响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因素的因子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22 (3) :104-106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7

一、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

城关区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审视发展变化的区情实际和教育形势的基础上, 制订形成了“围绕一个中心, 突出一个特色, 树立一个品牌, 优化四项服务, 坚持五个统筹”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紧紧围绕“促进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这一中心, 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宗旨和核心;突出一个特色, 就是突出学校传统优势项目, 形成体育运动特色;树立一个品牌, 就是“大课间活动”地开展;优化四项服务, 就是优化行政管理、协调咨询、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四个方面的服务, 以优质服务促学校体育工作良性发展;坚持五个统筹, 就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规划、活动管理、师资培训、效果评估进行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二、健全完善机制, 保障体育工作健康运行

城关区努力探索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 着眼于提高体育工作整体水平, 健全完善了四项工作机制。

1.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我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 区教育局牵头, 区体育局、区文广局、区少工委为成员单位的“城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了“教、体、文”相结合的联席会议制度, 全面组织管理, 统筹协调, 指导服务全区学校体育工作。

2. 完善常规管理机制

近年来, 我区先后完善了《城关区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新秀评选制度》、《体育特长生培养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出台了《城关区中小学文体活动规划》、《城关区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城关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艺术活动指导意见》、《城关区关于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 使学校体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3. 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城关区把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体系, 加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并将其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每年不定期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督促各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体育课程设置规定, 贯彻落实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 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推动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有序开展。

4. 形成经费保障机制

城关区把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全区教育经费预算,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来, 全区标准化学校场地建设经费累计达900余万元, 塑胶场地铺设经费达1110万元, 体育活动场地硬化经费达931万元, 同时, 每年争取社会资金10万余元, 经费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较好地满足了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需要。

三、创新活动载体, 打造阳光体育运动特色

城关区结合各校实际, 广泛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冬季长跑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 形成了阳光体育运动特色。

1. 创新“大课间活动”品牌

城关区以“大课间活动”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2003年, 城关区率先对课间操进行改革, 按照“国颁操是大课间的骨架, 队列运行是大课间的根基, 特色是大课间的名片, 文化内涵是大课间的灵魂”的原则, 延长课间操时间, 拓宽教育功能, 构思设计版块模式, 全面推广了“大课间活动”, 组织进行全区“大课间活动”的评比、观摩, “大课间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得到省、市领导及广大教育、体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先后荣获“兰州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兰州市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全民健身先进集体”, 54所中小学荣获“兰州市百所优秀大课间奖”。“大课间活动”已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靓丽风景线, 成为城关教育对外交流的名片。

2. 打造体育传统项目特色

城关区深入挖掘体育教育资源, 发挥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优势, 引导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与体育优势项目结合起来, 形成了学校各自的优势体育项目和特色运动队, 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全区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与体育教育交相辉映的特色学校, 传统球类、田径运动、棒球、垒球、健身操、花式跳绳、毽球运动等特色项目不断壮大, 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 开展“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

我们秉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教育理念, 组织各学校认真开展“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 规定凡未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学校不得参与评先选优活动。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制订了《阳光体育运动》方案, 依据年级标准、兴趣爱好、性别差异等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涉及体操类、舞蹈类、球类、趣味游戏类等, 在活动中学生可自由选择项目, 实现了由“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成为全区中小学生的共同生活习惯。“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4. 积极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城关区在认真开展体育课程和课间活动的同时, 加强对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为各级各类体育院校输送专业人才;同时, 还积极举办全区中小学校体育赛事, 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传统球类和其他项目比赛, 组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各类运动会, 取得了突出成绩, 确保全区体育竞技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位置;此外, 还在教育系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成立了多个教职工健身协会, 加大各校园健身设施建设, 举办教职工运动会和趣味比赛, 有力促进了阳光体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四、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提升体育工作水平

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 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基础建设, 有力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围绕城关区“还地于校”工程建设, 在拓展运动场地上下工夫, 不断扩大运动场地面积, 增加塑胶场地面积, 硬化裸露场地, 学生的运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器材配置上下工夫, 我们采取买一批、自制一批、争取上级部门给一批的办法, 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小组大活动、名师讲坛、教研员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技能大练兵、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多种形式, 建立老、中、青三个梯队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 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全员性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 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体育教师队伍。三是开展教科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全国优秀体育课竞赛。多节录像课获体育教学评比等级奖, 1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我们还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 有力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8

一、课外体育兴趣与“阳光体育工程”

课外体育兴趣指学生力求优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2002年8月12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显然, 已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新的课程体系。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体育课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 为课外体育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检验、运用。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磨练和培养。从素质教育方面看,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课外体育锻炼正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养成了好的体育习惯,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阳光体育工程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6]6号) 中提到的, 旨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可以看出, 让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正好是对这一精神的落实。目前, 在大学校园里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少,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为了扭转现在的形式, 不能不借助外力使学生们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和辅助于行动的迫切性。创造条件, 创造机会, 大力发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业余体育锻炼, 通过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生活。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已迫在眉睫, 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设, 除了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外, 还必须切实加强课外体育的改革。因此重视课外体育的工作, 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二、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要推动阳光体育工程, 应以培养大学生的课外体育兴趣作为切入点。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1. 大力宣传锻炼优势,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体育讲座、条幅宣传等形式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代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点,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2.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优化体育育人环境。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 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 真正为大学生着想, 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因此, 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 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 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优化体育育人氛围。

3.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避免传统的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优势和特色,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 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 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和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 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并对达到合格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 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4.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 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 又有间接兴趣。在教学中要加强体育活动的保护与帮助, 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 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 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教学方法应避免呆板、放羊式教学, 将游戏、竞赛等方式综合运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 2001 (1) :36-37.

[2]董伟.体育教师如何开展体育活动[J].科学时代, 2007 (10) :53-54.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7) :16-18.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9

一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教学问题

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环节中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体育课出勤率不高, 学生参与校际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等。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会导致阳光体育运动难以实现全校开展, 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职院校的境况颇为尴尬。

2. 教学器材、场地缺乏

教学器材、场地的缺乏也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从学习动机角度考虑, 教学器材、场地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学校操场环境不好, 基础体育教学设施缺失等, 导致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体育教师也因此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教学困境。

二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

1. 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会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产生影响。从目前的高职学生学习观念来看, 他们更重视所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学习, 对体育教育则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态度, 这种错误的体育学习观念与他们基础教育所接受的教学观念有一定关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是在以一种“玩儿”的心态来上课, 这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2.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技能的传播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及其自身的体育素质都会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学理念方面, 尚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的重要性, 这会影响教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的动力。在教师身体素质方面, 部分教师存在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体育教师自我要求偏低有着直接关系。

3.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场所, 其办学理念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行为。在当前教育环境下,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具有超高专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使得高职院校将工作重心全部都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切学科都必须要为专业技能教学让路, 体育学科也是如此。学校愿意为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花费大量经费用于机械设备, 却不愿意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去引进体育教学器材, 就是最好的证明。

4. 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其对于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高职学校教育的方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体育无用说”影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学校, 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非体育专业特长生之外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 不仅毫无用处, 还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难以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展开, 还影响了体育课程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全面素质培养的作用发挥。

三高职院校提升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的对策

1. 完善体育教育机制, 加强教学过程监督

要想提升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体育教育机制。首先要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视, 让其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当中的一部分。其次要建立起专门的安全管理与保险制度, 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第三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提供保障。最后, 要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对高职院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

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提供健全的硬件环境

阳光体育运动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作为资金支持,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在阳光体育运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全、完善的阳光体育运动学习环境。首先, 要根据体育教学需求来正确地规划操场。其次要加大体育学习环境的构建, 足球场、塑胶跑道、篮球场等基础教学环境要确保健全。最后要积极更换淘汰的体育器材, 保证学校足篮排球等体育器材的质量与数量。如果学校能力有限, 可以通过与公共服务单位的合作来为学生创建出一个优秀的阳光体育教学环境。

3. 提升师资培养力度, 确保体育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阳光体育教育的教学引导者和体育知识传授者, 必须要保证其思维水平和专业体育素质, 才能够保证教育效果。为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确保体育教学水平能够达到要求。首先, 要确保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使其始终保持与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理念一致。其次, 要加强对教师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的培养, 通过定期考核与培训的方式来保证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能够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标准, 为高职阳光体育运动教育水平提供基础保障。为保证对教师的考核效果, 学校可以将考核标准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以此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效果。

4.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高职院校想要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教育效果, 就必须要先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达到营造体育氛围的目的。 (1) 单项体育比赛。单项体育比赛是以单项运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比赛模式, 例如足球赛、篮球赛等。这种单项体育运动比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运动, 这对于推广体育运动、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目前的体育项目综合实力来看, 足球是最需要推广的运动项目。 (2) 类别型体育比赛。类别型体育比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一类体育运动,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 例如田径比赛、三大球比赛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此类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专项体育素质, 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3) 校际运动会。校际运动会是整个学校范围内的体育运动盛会,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运动会来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 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从当前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来看, 其之所以尚未达到教育部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教育标准, 主要原因来自于高职院校本身。学校的不重视、运动设施的缺乏、教师的素质水平都会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效果, 这会使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了其对于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地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环境, 就必须要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之后在教学理念、教学经费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给予阳光体育运动充分的支持, 构建起一个全面的阳光体育运动环境, 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静.浅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J].内江科技, 2013 (12)

[2]王衍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及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11)

[3]侍崇艳、施学莲、赵巧兰.适应与引领: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深化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6)

[4]杨敏.“阳光体育”背景下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在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使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变得更加实际。

关键词 体质健康 测试 结果 分析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体质测试显得尤为重要。体质测试的结果易于检查和对比,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与调节功能,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使这一任务的实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校于2009年9月举行了全校一年一度的体质健康测试。

一、测试对象与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测试人数5471人。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测试总成绩及年级成绩的比较分析

从表1得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平均成绩为75,该成绩段处于接近良好状态。三个年级相比较而言,三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平均成绩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有关。

2.身高体重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身高与体重测试相配合,身高标准体重指数是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水平的指标。表2表明学生呈现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较低体重的人数为2756个,占测试总人口的50%,表明大部分学生身体的均匀程度欠佳,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积极参加合理的体育运动来增加肌肉结构。较低体重的人数中女生的人数为2184人,所占的比重为55%,也有可能是我校女生比例大,“爱美”、怕胖、盲目节食减肥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

3.立定跳遠成绩分析

立定跳远主要测试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依据表3分析学校立定跳远的成绩处于及格水平,占总人数的48%,但不及格的人数为1668人,占总人数的30%,其中女生占不及格的比重为34%。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以及身体协调性训练,尤其是女生的练习;例如,仰卧起坐、收腹举腿、连续跳跃等。

4.台阶测试指数分析

该项是定向负荷机能测试,主要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的推断机体的耐力。从表4中表明该测试项目是唯一合格率最高的项目,占总人数的98%,其男女生的及格率分别达到46%、55%,这说明学生的心血管功能比较好。

三、结论

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体质总体上是较好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有氧代谢活动内容安排的相对比较侧重,对下肢力量和腹部练习安排较少,有待加强。

2.存在部分肥胖、营养不良和体重偏低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行锻炼。

3.三年级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滑趋势。

四、建议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切实加强领导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要高度重视,在全校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

2.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魂”为目标。平时学校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于高等院校实施《标准》通知的要求,提高学生对《标准》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抓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带动校园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热潮。

3.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教育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4.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在校生一、二年级每周二课时,大学三年级应开设体育任选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4.26.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1

一、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健康的体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高尚的思想及最佳品质的有机结合, 而绝非是简单的相加。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的论文, 文章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首德之舍也。”即健康的体质是智育和德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运动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组成的一项一体化体育教学工作, 它通过有效的身体活动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为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整体目标或教育目的的实现服务。在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 青少年学生不仅直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并且接受一定的思想教育, 这不仅完成了增强体质的任务, 还与其他教育密切配合, 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总之, 不能把阳光体育理解为单纯的身体训练, 要有意识地追求教育和身体发展的最佳效果, 通过阳光体育实现全面的教育。

二、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功能

“德智皆于寄于体, 无本是无德智也”指出了德育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阳光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是知识的学习与身体活动相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要付出脑力劳动, 又要承受身体的负荷。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交往, 直接发生影响, 这就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把德育教育寓于身体活动之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极其丰富, 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含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 都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尤其是一些现代竞技运动项目, 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 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 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 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篮球等团体运动项目都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 队员要服从裁判, 尊重观众, 要正确对待比赛, 正确对待胜负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总之, 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还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智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因为健康的身体, 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青少年学生的智商, 与其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有关。经常坚持体育锻炼, 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 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较强。劳动耗氧量大,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和红血球的含量, 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 能改善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供应状况, 使大脑细胞的发育充分。而且, 不同性质的体育活动, 能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刺激, 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使整个大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得到改善与提高。此外, 通过体育锻炼人的认识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提高, 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与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可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再则, 通过各种课间体育活动, 有利于消除疲劳, 使头脑清醒, 精神焕发, 提高学习效率。阳光体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身体教育, 学生们可以掌握体育健身、心理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 相应地使能力也得到发展。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 这正是智力的核心。由此可见,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功能

阳光体育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体育本身是一种健与美统一的活动。体育锻炼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 可使学生的体魄健壮、体形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 尤其是艺术体操、健美操、武术、体育舞蹈等项目以其动作的优美姿态、各种动作的和谐以及节奏感、韵律感, 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美的享受。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不仅可以塑造学生形体美、姿态美、仪表美,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热爱美, 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除了这些外在的气质美, 阳光体育的贯彻实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即意志、个性等精神品质方面的培养。当然, 塑造学生的人格美, 应由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进行, 但相比较而言, 阳光体育在这方面的教育功效将更为直接, 更为显著。因为参加阳光体育的各种活动, 便于磨炼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渐渐地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向, 完成人格的升华。

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健康是国家的财富, 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但是, 如果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得不到重视, 就会全面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 充沛的精力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阳光体育不仅仅对学生的身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它还会在德、智、美等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只要我们摆正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它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锋.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 2008, (2)

[2]李风琴.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1)

上一篇:电子胃镜检查中护理论文下一篇:C/S与B/S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