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大学生

2024-11-26

体育系大学生(精选12篇)

体育系大学生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对生活乃至生命质量的追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温饱这么初级的层面上。由于科技进步使得很多机器及发明不仅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而且代替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体力活动,静坐少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固有模式,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牵涉血液状态。

血液状态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良好的血液状态会使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水平,并能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近年来,对血液状态的研究引起了医学届部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在人体健康尤其是血液引发的疾病、血液状态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体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流动,为探究其状况,该文选取了有效血容量、全血粘度和还原全血粘度3个指标来进行研究。有效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粘度指标;还原全血粘度是当红细胞的压积为1时所表现的粘度。

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大家都知道,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传播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是将来进入社会传播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的主力军。但现在普遍存在体育系大学生对技术课参与不积极,兴趣低等现象,导致部分学生体质差异明显。该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提示体育系大学生应增强系统的锻炼意识,关注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养成良好健身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利用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搜集到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体育界及医学界对血液状态的研究成果,为该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滨州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10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生67名,女生33名,所有受试对象均无内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运动禁忌症。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利用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测定受试对象微循环功能的相应指标,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血液状态特征。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文献与计算机查阅等手段收集近年来有关血液状态研究、血液流变学研究等相关资料,并收集相关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样本与常模相关的检验,求出P值。P<0.05表示体育系学生与常模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表示各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

2 结果分析

2 . 1 有效血容量的研究

有效血容量(BV)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通过的血量越多机体运输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就多机体运动能力就好。通过对比分析女生有效血容量的平均值高于男生,而男性对于标准值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无论男生和女生平均值都是大于标准值的。这说明运动对改善血容量是有积极作用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泵学能力、脉搏输出量都是增加的,心脏射血量的增加对于机体而言循环的血量就会增加,被机体利用的有效血量就会增多。从性别来分析女性由于生理期身体血量较平时会有所差异,再加上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故差异性要比男生明显。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增加,为了满足机体需要流经心血管系统的血液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

当有效血容量减少时,血流降低进而导致血压下降。对脑部就会供血不足大脑缺氧影响运动能力,会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厥等现象严重会导致休克影响生命安全。对于肾脏,由于血流量降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流重新分布主要转至髓质,结果滤过尿量减少导致肾皮质肾小管缺血,引起肾衰尿量就会减少。对胃和消化系统,当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胃肠等内脏和皮肤、骨骼肌及外周血管首先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胃肠道粘膜缺血使正常粘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2.2 全血粘度的研究

血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性的指标之一。全血粘度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常与细胞尤其红细胞的聚集、血液中某些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密切相关。全血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之外,全血粘度的影响因素还有白细胞体积、纤维蛋白原等。一般情况下,白细胞、血小板所占体积很小,远不如红细胞对全血粘度的影响大。

学者谭红平曾在四川生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全血黏度主要由红细胞决定,高血压病时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加,使体内有大量的较大红细胞聚集体存在,而缗钱状的聚集体可在流场中旋转,消耗过多能量,增加全血表观黏度,进而引起血液黏度增高。

2 . 3 还原全血粘度的研究

红细胞是影响全血粘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各种剪切率下,全血粘度随HCT红细胞压血液粘度降低(Nr)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剪切速率增加全血表观粘度红细胞压积成倍增加,在相同的体积,随剪切速率增加表观粘度。在同一压积不变的情况下,其表观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快速增高,反之则下降。由于各种原因,如大量呕吐,腹泻血药浓度,大面积烧伤创面分泌物多了解后,血药浓度测定红细胞压积为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系大学生有效血容量差异显著

从事长时间耐力性训练项目的学生要优于爆发性项目的学生,而且专业课之外参加体育活动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差异明显。

3.1.2 体育系学生全血粘度及还原全血粘度偏高

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血液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也就愈长。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严重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3.2 建议

3.2.1 加强学生体育专业的训练质量

加大体育课的次数和训练强度,多进行一些耐力性运动项目并保证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而达到一定的运动效果,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定期为学生进行身体测试,并把它作为日常考核的一部分。

3.2.2 科普大学生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均衡搭配,避免节食暴饮暴食、酗酒、抽烟、过多的零食摄入(膨化食品、速食品)、过多的油脂食物摄入,常吃蔬菜及水果等。每天应该足量饮水,运动中要不断地、合理的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能充分的休息并补充能量。

摘要:通过测量滨州学院体育系大学生的有效血容量、全血粘度、还原全血粘度等指标,分析与评价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血液状态。随机选取体育系100名学生,分别在其安静状态下利用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测定血液状态的相关指标,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与常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体育系学生安静状态下血液状态指标相对较好,提示体育系学生血管状态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系大学生,血液状态,体质与健康

体育系大学生 篇2

【摘要】中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搞好中学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学体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并简要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价值;建议

1 前言

“体育”一词的含义是“身体的教育”,其英文全称是“Physical Education”,一般译为“体育教育或体育教学”,“中学体育教育”指的就是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学时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时期,搞好中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对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介绍中学体育教育的价值,指出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建议。

2 中学体育教育的价值

2.1 中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中学体育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教师实施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2 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工具。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其物质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只能是天荒夜谈。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保证学习所需的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水平都处于最佳的状态。

2.3 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源泉。

众所周知,人的精神状态是以身体这个有机体为基础的,毛主席早年就已深刻地阐明了这一辩证关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自先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良好的意志品质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独立能力、自制力和毅力普遍下降,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日本心理学家小林晃夫、松田岩男对体质弱、运动能力差的青少年与体质强、运动能力高的青少年作了比较。前者缺乏能力,不爱活动,不善交际;后者情绪稳定,活动能力强,适应性好,社交积极。许多研究都表明,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2.4 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取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品质。

2.5 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

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并增加团结。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

此外,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学生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为学生娱乐的一种形式。总之,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以它特有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着其育人的特殊作用,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学生。

3 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在体育教学思想上,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现今中学体育教育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忽视思想教育,重竞技、轻普及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成为“分数第一”,单纯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中学体育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一般中学每学期体育课学时数为30多个学时,理论学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10%左右,即2~4学时,在这么少的学时里教师要把实践项目的理论基础讲清楚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够加大理论教学力度,在上实践课之前教师把相关知识做一定讲授,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课后可以自己去锻炼,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在体育教学的方法上,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今中学体育还存在着“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教学的现象,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搞“一刀切”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或者干脆来个“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4 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新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

4.2 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彻底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功利思想与短期行为。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场地与器材的制约性。

4.3 改革体育成绩考核方法。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4.4 以赛促教,形成传统。

中学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形式的竞赛。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无论赛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赛前申办、赛前训练、场馆布置、赛前传播、竞赛开幕、运动竞技的过程,这一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化现象无不与体育有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相伴随,形成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社会化效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到教学上来,而且将这些活动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主要教材项目形成传统,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改变了下课铃声响,彼此不来往的体育教学现象,既可创造浓厚的体育环境,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起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4.5 全面发展,强化德育。

中学体育教育在进行身体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风尚;通过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通过武术、体操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 钱耀庭,罗映清.学校体育学.

[2] 邓恩周.中学体育教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 程伟航,罗勇智.浅谈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J].体育函授通讯,,(4):19~20.

[4] 邹峰,周员汉.浅谈体育的育人作用[J].教学研究,7月:184.

[5] 蔺宾川.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园地,208月:98.

[6] 李祥.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王洪波.体育与德育并重的育人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68~69.

[8] 王红,王东桥,孙鲁.培养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40~541.

[9]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6):829~830.

[10] 李全德.浅析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9,(2):184.

[11] 李敏.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1):119~124.

体育系大学生 篇3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途径

一、导入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学生身心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并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始终把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地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

1、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心理动因。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追求革命事业的意向,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体育动机。

2、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简单过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并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正确地认知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育心理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课程结束后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归纳总结,制订出更为合理、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心与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体育活动,将看似枯燥的体育运用发展为具有趣味的身心的锻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多开展团体性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安全性较高的活动为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拔河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可以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身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策划一些趣味性、益智性的游戏竞赛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手段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味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面对体育运动表现消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地进行体育运动,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表现消极的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在运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认真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并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制订更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不放弃,坚持完成所制订的运动指标,这样,学生不仅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有长足的进步,还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个团体积极地投入运动中来。

5、及时评价、及时心理调控

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及时反馈,教师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肯定,有缺点也要当即批评,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评价学生学习体育的成效要力争做到公正、及时,要有严格的科学评价依据和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控,通过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增强自信心,或者使学生运用宣泄法通过运动来发泄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策划相关活动来让学生对心理上的变化有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体育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他们经常会出现不良的体育心理健康行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掌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71

[2]黎伟.对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的分析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体育系大学生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学作为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重要场所, 并且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体质也越来越收到人民的关注。女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体质状况也相对特殊, 如何更好地使女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质, 以及更好地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是当今大学体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 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生共12182 名, 其中大一女生3531 名、大二女生3248 名、大三女生3288 名、大四女生2115 名。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 米、800 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

(3) 数据处理法。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为基础, 运用spss7.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年级女生身体质量指数测试结果分析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也称身高标准体重, 是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关系来反映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BMI等于体重 (公斤) 除以身高 (米) 的平方。

综上所述, 大一、大二、大三女生低体重的人数占优各年级人数的10%左右;大四低体重的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7.90%;肥胖人数则均低于1%。说明女生身体形态整体匀称, 极少数偏胖, 偏瘦人数多。

2.2、各年级女生肺活量测试结果分析

肺活量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指人体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肺活量优秀的均占各年级人数的15%左右;大一女生肺活量不合格人数占大一总人数8.27%, 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5%以上, 说明, 女生肺活量成绩优秀与不及格之间平均水平相差大, 少数女生需要加强有关肺部功能的体育锻炼。

2.3、各年级女生50米测试结果分析

50米测试的是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状况。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50米测试中成绩优秀人数均在各年级人数的5%左右;大一女生50米测试不及格人数占有9.94%, 接近10%, 而大二、大三、大四女生在50米测试中不及格人数占有率均在10%以上, 说明女生整体上在速度素质方面较差, 成绩不及格率太高。

2.4、各年级女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立定跳远测试的是学生人体在向前跳跃式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

综上可以看出, 在立定跳远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各年级总人数的5%左右;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12.15%;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8.41%;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 说明女生在立定跳远中, 大一、大二、大三整体上较差, 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不够, 而大四女生在立定跳远中整体水平之间相差较大。

2.5、各年级女生800米测试结果分析

800米测试的是学生的耐力水平, 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

综上所述, 在800米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有各年级人人数的1%左右;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数17.02%;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30%以上, 说明女生在800米中整体水平较低, 耐力较差。

2.6、各年级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分析

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的是学生的腹肌耐力。

综上所述, 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数1%左右;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15%以上;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9.6%。说明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整体水平偏低, 腹肌耐力较差。

2.7、各年级女生坐立体前屈测试结果分析

坐立体前屈测试的是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 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度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 在坐立体前屈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8%以下。说明江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学生身体柔韧度整体水平较好。

3、结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整体身体形态匀称, 身高标准体重整体良好, 少数学生偏瘦, 身体整体柔韧度、肌肉伸展性以及弹性水平较好。但是学生耐力、肺活量、腹肌耐力和爆发力、速度等素质相对较差。

本文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更好的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现状,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提供帮助。

(副教授:袁春华)

摘要:本文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生共12182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大一女生3531名、大二女生3248名、大三女生3288名、大四女生2115名。从国家体质健康网上下载有效数据, 通过统计软件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50米、800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体质健康状况,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课程安排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质健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丹.“五维健康观”视野下学校闲暇体育的功能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13 (3) .

体育系大学生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一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打破传统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贯彻一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过程。其中,终身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终身教育相同,都是根据自身意愿而进行的,且大部分都是在没有老师或课程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进行具体论述:

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使人们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打下身体基础,进而使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人们通过进行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丰富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体育锻炼,能让人们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继而有益身心健康。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发展并推广终身体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国开展全民体育的成效远不如欧美国家,人们身体的整体素质都不高,而在欧美国家,不仅有完善的体育环境,并且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中。较之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边产生了倦怠感,不仅针对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也很低,并没有高中阶段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同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干扰,以及缺乏锻炼的环境,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出下滑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学生要想接受最正规的体育训练,获取最完整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堂仍是最关键的场所。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中去,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验有效结合,提出一下几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尊重终身教育的客观实际

高校体育教学在设置课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客观实际,做到合理设计、科学安排,才能为终身体育教育的进行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此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其需求,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强化训练,大大提升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接受体育理解知识教育和运动技巧学习之后,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做到以人文本,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育特长得到发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只有引起学生兴趣,才能让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体育所具备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同时,将之与其他文化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理解到只有良好的身体,才能给日后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其次,需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才是课堂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活。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培养出好学气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唤醒学生自觉性,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促使学生学好体育,才能够促使学校真正成为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掌握运动技术,这虽然能使学生对技术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但却没体验到体育中的游戏、娱乐、健身等价值。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生因要完成各项考核,迫使其将体育视为任务去完成,在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让学生失去了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更谈不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现代体育正是秉承休闲、娱乐、健身的理念在发展,比如攀岩、乡村赛马、体育保健、溜冰蹦极等等。而如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项目难度大,且要求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项目也过于单一,不仅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有反感甚至消极情绪产生。曾有这样一想研究调查:游戏、健美操、舞蹈等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与体操、田径等锻炼体能以及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相比,前者明显广受好评,其“支持率”也高达85.2%,而后者仅占9.5%和8.4%,究其原因在于前者难度相对较小,易于掌握,并且对健身以及乐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还有一项调查表明:篮、网、排球等具备技能性的体育项目,其支持率也大幅高于传统体能体育项目,其分别支持率也为70.1和10.5%。传统体能性体育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且缺少智力型是主要原因。这就给目前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顺应现代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作为其考量标准,又要兼顾体育项目的趣味以及娱乐性,增加部分难度适宜且有关终身体育教育的项目,如健身性与技能性体育项目等,让学生能从体育锻炼中感受快乐,进而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长久下来,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教师在安排日常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拥有良好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学生在训练时会越练越起劲,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针对词典,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其要求;相反,针对身体素质一般且技术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适当放低标准,降低其技术难度,并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加以包容,并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的自主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也因此,学生也热衷于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则可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开展各项活动,并营造出体育锻炼氛围,借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趣味,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给他们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带来帮助。具体说来,体育能力主要囊括了一下四个方面:一是运动能力。各高校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开设娱乐、健身、达标与保健能不同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则结合自身兴趣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投入自身全部的热情到日常训练中,提高自身特长,并使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培养。二是组织能力,通过开办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社团、俱乐部等。并成立协会,再由协会组织全体大学生均能参与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凭借有计划、有目的的竞赛活动组织,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其组织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活动个,让学生做到自己运动同时指导他人,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既为学生实践体育提供了平台,又为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生理、保健、损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处理或自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为登山、徒步、攀岩等新兴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体育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以增长其体育评价能力。总而言之,广发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重拾,还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体育系大学生 篇6

摘要:为探讨无氧工作能力与身体素质相关性,随机选取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和普通系女大学生各40名进行30 s Wingate无氧测试,分析100 m、800 m、纵跳高度以及背力、握力等身体素质与无氧功率值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00 m成绩、纵跳高度以及背力、握力与Wingate各项测试指标均不相关,100 m成绩与Wingate无氧功率值相关性最高,100 m成绩与无氧功率峰值(PK-AnP)呈正相关(|r|=0.48)。

关键词:无氧能力;身体素质;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39-03

Wingare Anareobic Test(WAT)是当前公认的对人体进行无氧和有氧能力测试的方法。自1970年Wingate无氧测试被提出并运用于实践,一直以来是测试高功率运动的运动能力、训练效果和训练方法的一个重要测试手段。身体素质与无氧工作能力的关系如何,通过身体素质训练能否提高无氧工作能力,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系与普通系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无氧工作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了解身体素质与无氧工作能力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温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2004届的40名女生和浙江科技学院普通系2004届的40名女生,其基本情况见表1。

1.2测试仪器握力计、背力计、秒表、瑞士产Monark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纵跳仪。

1.3测试指标纵跳高度、背力、握力、安静时心率、100 m、800 m成绩(以最近期一次100 m、800 m测试的成绩为准)。

功率根据纵跳高度测的的数据进行计算,利用功率计算公式P=W√0.5 gH ×9.8得出功率。W为体重(kg),H为纵跳高度(m) ,g为重力加速度(m/s2) ,P为功率(J/s)。

Wingate测试:让受试者带上心率摇测仪,确认心率表已经工作正常,记下受试者运动前的心率,试验步骤首先是准备阶段,让运动员在自行车上试验性骑行,心率达到130 b/min左右,期间进行2~3次5 s左右的全力骑行。接着休息3 min,心率降至110次/min。然后正式试验,计算出适宜负荷,负荷为0.075让受试者进行30s最大用力骑行,结束时记录即刻的心率。最后是放松阶段,让受试者放松骑2~3 min,或放松跑2~3 min,电脑中就记录下了受试者的最大功率(PP),平均功率(AP)、最小功率(MP)和疲劳指数(%)。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WAT75测试结果一般认为,在Wingate无氧实验中,PP反映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瞬间爆发力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磷酸原供能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Ap则反映肌肉维持高功率的耐力,可以评价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体育学院女大学生的PP值和AP值明显小于以往的文献资料报到的值,这可能与实验中所采用运动负荷的标准不一样造成的。实验数据显示,PP、 PP/kg、AP、AP/kg、MP、MP/kg 等测试结果体育系女大学生均优于普通系的大学生,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系女大学生的无氧工作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系的学生。

疲劳指数为(最大功率-最下功率)/ 最大功率×100,反映无氧供能情况下的疲劳程度,其值越低说明疲劳程度越小,肌体的抗疲劳能力越高。通过对疲劳度的计算,根据Wingate无氧功率实验的疲劳指数标准对受试者的成绩进行了统计,最大值为58.67,最小值为20.98,其中优秀占42.5%,良好占17.5%,合格为7.5%,差为17.5%。实验结果表明,体院女生疲劳指数平均成绩为68.37分。实验结果表明,体院女生的抗疲劳的能力一般。

2.2身体素质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

2.2.1100 m成绩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100 m跑是径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运动强度最大的项目。Willian等报道,100 m全力跑时间为11 s,无氧代谢供能约占90%。体育系女大学生的100 m成绩与最大功率和最大功率/体重呈正相关、中度相关;与最小功率、最小功率/体重、平均无氧功率、平均功率/体重呈正相关、弱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的100 m成绩与最大功率/体重呈正相关、中度相关,与最大功率、最小功率、最小功率/体重、平均无氧功率、平均功率/体重呈正相关、弱相关。由100 m成绩与无氧工作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100 m成绩是衡量受试者无氧运动能力的一项很好的标准(表4、表5)。

2.2.2纵跳高度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体育系女大学生纵跳高度与最大功率呈正相关,与最小功率、平均无氧功率(M-AnP)呈负相关、弱相关。纵跳高度与最大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呈中度相关。与最小功率/体重不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纵跳高度与体育系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上一致。说明,最大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的能力越强,学生的纵跳能力相对越好(表4、表5)。

2.2.3立定跳远成绩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普通系和体育系女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与最大功率、最小功率均弱相关与平均功率均不相关;与最大功率/体重、最小功率/体重均呈中度相关,与平均功率/体重呈弱相关。立定跳远成绩的大小主要与爆发力有关,主要以磷酸原供能,受试者立定跳远成绩与最大功率/体重、最小功率/体重均呈中度相关,说明体重因素也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一个主要原因(表4、表5)。

2.2.4力量素质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体育系女大学生握力与最大功率不相关,与平均无氧功率(M-AnP)、最小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不大,为弱相关。握力与最大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呈负相关呈负相关、弱相关,与最小功率/体重不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握力与最大功率和平均无氧功率呈中度相关,与最小功率呈弱相关(表4、表5)。

体育系女大学生背力与最大功率、最小功率、平均无氧功率均不相关。背力与最大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呈负相关,与最小功率/体重也不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背力与最大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呈中度相关,与其它指标均不相关(表4、表5)。

2.2.5800 m成绩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

体育系女大学生800 m成绩与最大功率不呈相关关系,与最小功率、平均无氧功率呈负相关,且为弱相关。成绩与最大功率/体重、最小功率/体重、平均功率/体重均不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800 m成绩与平均无氧功率、平均功率/体重呈弱相关。说明800 m成绩与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的关系不大(表4、表5)。

2.2.6心率与无氧能力的相关分析体育系女大学生安静心率与最大功率、平均无氧功率呈负相关,弱相关,与最小功率不相关。安静心率与最大功率/体重呈弱相关与平均功率/体重、最小功率/体重不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的安静心率与以上指标均不相关。说明安静时的心率与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无关。

体育系女大学生最大心率与最大功率无相关性,与最小功率、平均无氧功率均呈负相关,弱相关,与最小功率呈负相关,弱相关。最大心率与最大功率/体重不相关,与平均功率/体重、最小功率/体重呈正相关、中度相关。普通系女大学生也呈现相同的结果。说明运动时的最大心率与人体的耐力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表4、表5)。

3结论与建议

1) 通过测得指标对Wingate测得的无氧功率的相关性比较,表明100 m成绩、最大心率、立定跳远是相对较好的评判个体无氧代谢能力的指标。

2) 通过查阅相关评分标准得出体院女生疲劳度一般,虽然占优秀的人数不少,但同样不及格的人数也还占17.5%,针对体院女生抗疲劳的有氧耐力训练还有待于加强。

3) 建议在对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和普通系女生教学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无氧代谢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洪涛,等.无氧功实验适宜负荷确定方法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 (3): 413-417.

[2] 叶卫兵,马楚虹.体育专业大学生Wingate测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 (6):42-45.

[3] 吴昊,冯美云.Wingate测试法的代谢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30-37.

[4] 姜传银,陈养胜,赵斌.Wingate测试对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评定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85-89.

[5] 赵国如,洪涛.男女大学生运动员台阶无氧功率实验的比较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2001(3):91-93.

[6] 洪涛,等.台阶无氧功率实验中负荷与功率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16):34-37.

[7] 卢存.高校体育专业一年级男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对30 m、100 m成绩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1(2):31-34.

[8]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9] 郭敏,等.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0] 邓树勋,王健,黄玉山.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系大学生 篇7

关键词: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比,回归模型,优选

身体成分是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体重是这些组织重量的总和[1]。从健康的角度分析, 可把体重分为脂肪 (体脂) 重和去脂体重 (瘦体重) 。体脂含量过少, 会造成人体代谢混乱、身体功能失调;继而影响身体健康[2]。而体脂含量过多, 造成人体肥胖, 影响人体代谢功能。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简单易行的判定肥胖的方法是BMI, 但真正衡量肥胖的指标是体脂百分比 (BF) [3]。体脂百分比是将脂肪含量用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一般来说, 最小的建议总体脂百分比都会比身体的必需脂肪比例高。直接测量体脂百分比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一般都是透过对人的性别及体重资料做出评估。一般认为男性体脂>25%, 女性>33%是诊断肥胖的标准。体脂百分比计算公式为:体脂百分比 (%) =身体脂肪重量/体质量×100%[4]。早期研究中, 有不少论文对大学生的身体体脂百分比进行了预测模型的研究, 而针对体育专业的研究较少[3, 5-6]。本次研究中发现,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为21.685%±4.65%, 而在“大学生体成分和体质健康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指出, 女大学生生的体脂百分比为26.02%±4.46%[7], 经统计学检验, 两者差异具有很显著性 (P<0.01) , 这可能与体育系女生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和训练有关系。本研究以在校体育系女生的腹围, 臀围, 右上臂围, 左上臂围为自变量, 以生物阻抗测得的体脂百分比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多种回归方程, 然后进行筛选并检验信度。回归方程建立后, 体育系女生的体脂百分比可以更方便有效地根据优选方程进行估算, 从而了解体育系女生的肥胖程度和健康状况, 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丽水学院体育学院招收的2007级~2009级女生中随机抽取63人进行测试。

1.2 方法

1.2.1 测试

本研究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韩国产INBODY 320身体成份测试仪) 测定体脂百分比。对测试对象的要求是:着贴身衣物, 餐前、排尿、排便后参加测试, 测试前24小时内不进行剧烈运动和大量饮水。并利用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指定的仪器, 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的规定, 对测试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论文书籍100余篇, 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与体质指标体系的相关性

运用MicroExcell2003软件计算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指标数据与体质指标体系的数据的相关性, 其计算结果见表1。

依据表1的计算结果分析:a.体重、BMI、胸围、腹围、臀围、右上臂围、左上臂围、右下肢围、左下肢围的riy绝对值均大于r0.001/2 (63-1) =0.402, P<0.001水平。因此可认为,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与这些指标的相关具有非常显著性;b.身高的riy值小于r0.05/2 (63-1) =0.246, P>0.05水平。因此可认为,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与身高指标的相关无显著性。综上结果分析,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与体质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的相关性具有高度相关性, 因此可认为, 研究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指标对体育系女生体质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2.2 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计算模型的优选

依据表1中的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与体质指标体系的riy值大小, 选取腹围, 臀围, 右上臂围, 左上臂围4个指标, 分别建立一元回归计算模型。从每个指标的5种模型中优选出一个最优的回归模型。

2.2.1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与优选

2.2.1.1体育系女生腹围指数回归模型与优选

依据体育系女生的腹围和体脂百分比指标数据, 运用Micro Excel 2003软件的数据分析, 经计算可得5种一元回归模型, 整理见表2。

依据表2中的复相关系数值 (R2) 的大小, 可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对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计算的相对准确性。根据不同评价模式得出的 (R2) 来确定最优回归模型。在5种一元回归模型中, 其预测值的相对准确性依次是:多项式方程、对数方程、乘幂方程、线性方程和指数方程因此可认为, 多项式方程为最优。

注:r0.05/2 (63-1) =0.246、r0.01/2 (63-1) =0.320、r0.001/2 (63-1) =0.402

**表示P<0.01

运用Micro Excel 2003软件的数据分析, 经方差分析统计处理, 其结果 (表8) 。

由表8可知, 多元回归、腹围回归、臀围回归、右上臂围回归和左上臂围回归五种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差异性无显著性 (F0.90) , 5种模型预测的值均有意义, 在5种预测模型中, 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值最精确, 多元回归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

3 讨论

对体育系女生的体脂百分比与身体形态部分指标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明显性的研究, 是对女生体质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为今后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腹围, 臀围, 右上臂围, 左上臂数据为自变量, 以体育系女生体脂百分比指标为因变量, 建立多种回归模型可以方便有效的对体育系女生的体脂百分比进行预测。

4 结论

4.1 体育系女生的体脂百分比与其腹围, 臀围, 右上臂围和左上臂围具有中度相关性, 相关具有显著性。

4.2 优选出最优预测模型为y^=-15.5 0 8+0.781×腹围-0.090×臀围+0.458×右上臂围-0.798×左上臂围。

参考文献

[1]占叶俊.畲族男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数对常用体质指标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31 (5) :90-92.

[2]Allison DB, Faith MS, Heo M, 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xduding early deathson the estim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mass index and mortality.Obes Res, 1999, 7 (7) :342-354.

[3]贺杰, 漆正堂, 罗艳蕊.大学生体脂百分比测量及回归方程的优选[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48 (12) :28-30.

[4]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255.

[5]罗军, 陈志强.大学男生身体体脂百分比回归模型的优选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8, 30 (5) :102-105.

[6]占叶俊.畲族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比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2) :229-230.

[7]岳文雨.大学生体成分和体质健康相关性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 28 (8) :96-98.

体育系大学生 篇8

1 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1) 过去的教学措施严重的干扰到同学们的兴趣。在过去的教学形式之中, 老师都会无形之中生成一些合乎自身特点的模式, 其在很大的层次上可以确保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 不过却严重的干扰到相关的教职工作者的思考模式, 此时他们就会陷入一种框架里, 进而干扰到革新活动的发展, 导致学生们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点, 严重的干扰到其思考力等, 进而导致其对于该项课程失去热情, 无法实现规定的教育意义, 在选取体育教材之时, 不积极的分析, 随便的应付。

(2) 过去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合乎当前的发展规定。由于受到过去的习惯的干扰, 体育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通常是按照四个层次来开展, 也就是说开始然后准备, 基本活动, 最终完成。此类体系对于课程的限制太过细化, 不论是形式亦或是具体的内容都非常的关注基础活动, 没有对别的部分关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中, 我们要面对的是在良好的物质的背景之中成长的新的青年群体, 其有着非常浓厚的好奇心理, 对于所有的新物体都有浓厚的求知欲望, 喜欢体育, 但是不想进行一些有难度的活动, 同时因为当前的班级人数很多, 而且过重的人数也多, 其应对问题的意志力就显著的弱化了, 进而导致目前的教学活动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原本此类现象都是可以应对好的, 不过由于过去的模式存在很多的限制性内容, 此时就干扰到了老师的创新能力, 导致课程非常的单一, 而且也使得同学的创新意识受到制约。

2 提升体育兴趣的措施和意义

(1) 提升其对于体育的认知能力, 强化教育力度, 培养他们的热情。导致同学们对该课程不是很有热情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对体育价值形成一种切实的感知。因此要先确保他们从知识层次滞洪接受利益, 进而在从实践中发展。

(2) 积极的准备教学事项, 有效的搭配教学措施。在过去的时候因为一直受到传统思维的干扰, 教学要素一般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关键点。此类项目的技术性非常的高, 同学们在训练的时候很是枯燥, 而且无法有效的掌握, 此时就严重的干扰到同学们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想要学习该项课程。

(3) 不断的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该项课程的组织样式应该是非常生动活泼的, 而且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同学们的自身的身体素养以及运动水平和他们的心理特点等等的多方面的差别, 使用分层次的措施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措施有着非常好的优势, 它能够防止一些学生感觉学习力度不够, 同时还能够避免一些学习力不是很好的学生感觉吃力。

(4) 老师应该自觉的提升自身的素养。该项教学不但是一种非常繁琐的教育心理学, 还是一种非常繁琐的社交活动, 其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 老师教授, 学生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存在一种非常繁琐的人际关系。要想开展好该项活动, 老师要切实的提升自身的素养, 积极的和同学们开展交流。

(5) 做好兴趣的培养活动。兴趣是人的心理现象, 是说人了解一个现象或是一项活动应该具有的一类心理发展方向。所以兴趣不应该脱离实际的物体而存在。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选择及确定兴趣、爱好十分重要。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的意义不同。爱好是种行为的一种表现, 兴趣是心理的一种倾向, 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1]。在目前时期, 当开展体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的时候, 通常是提升群众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能力的前提下, 带动其对于体育活动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以及喜好, 进而生成一种时常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爱好, 将其当成是平时的活动中很关键的一个构成要素来对待。

3 提升体改力度的措施

3.1 积极的培养体育爱好

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关注对其水平的提升, 要确保其综合发展, 不过如果单纯的看重这些水平的提升, 单纯的看重它们的综合发展, 而忽略了培养它们对于该项活动的主管积极性的话, 就无法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的意义, 这就不能为终身体育累积坚实的基础。我们清楚的知道:“锻炼与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机能及基础活动的全面发展。教学生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体育文化知识, 不但是使身体得到锻炼, 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终生参与体育锻炼与习惯的形成”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 确立学校体育课革新的目标, (1) 确定学校体育课在实际教学中目的、任务及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并完善相对应的教学大纲。 (2) 人的天性就是爱玩、爱动的, 所以从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 会“玩”的习惯, 进行培养、指引对其进行鼓励, 这样就能够获取优秀的成就。所以不但规定在开展课程中对其教育, 同时还要对同学们开展思想方面的教导活动, 要完善教学的措施, 而且要和课外搭配, 带动同学们对此类课程的主观能动意识, 进而确保其形成浓厚的兴趣, 养成不断锻炼的习惯。假如忽略了这个内容的话, 就无法发挥实际的意义了。

3.2 当前大学体改的具体措施

(1) 强化学习力度, 变革思想。所有的体育工作者都要强化自身的学习, 切实的变革思想, 要积极的开展体改活动, 强化理论探索, 积极的分析当前体改活动中面对的一些不利现象。

(2) 设置综合化的组织管控体系。强化对体改负责人的监管, 理论相关的联系, 积极的应对当前干扰改革的要素, 设置综合化的应对方法, 确保该项革新活动落到实处。

(3) 生成合理的测评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 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 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 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 增加投入力度。如今的体育装置以及师资状态等都干扰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靠着积极的方法和政策等来提升师资素养, 强化投入力度。

(5) 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为理念。为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课内外活动有相互结合, 打破系、年级、班级及性别的界限, 依据教学课程、体育场馆及教师情况设下多个内容的俱乐部,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其中的项目上课, 课余学生到俱乐部接受指导和训练。这将“学生所好”、“教师所长”及课内外相互结合, 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6) 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生对体育有不同的认识、水平、惰性等, 将学生在体育的体质、体能、知识、技能、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 对体育课期望值与要求也大不相同, 为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解决, 采取了“分层次教学”, 能更直接的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 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 从而更加愉悦、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兴趣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自我也在学习中得到了体现。

(7) 倡导“围绕一个中心, 强调两种学习, 注重三项结合”, 将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围绕一个中心”, 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 即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 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 即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 注重课内外活动的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经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讲解,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 将体育课成为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4 结语

总的来说, 要想提升教学的品质, 就要关注同学们的喜好, 要在具体的活动之中结合同学们的热情, 切实的发挥出本身的优点, 将那些限制性的内容变为有利的要素, 积极的分析其自身的认知, 扩宽思想, 积极发展。要关注以前的那些合理的方法。要积极地吸收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 寻求适合我们发展的体系。总之, 体育教学改革只有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出发,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 才能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成功之路。我们坚信我国的体改活动一定可以获取优秀的成就, 进而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78-79.

[2]高尔烈.浅谈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3) :60-62.

[3]贾为华, 鲁建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9) .

[4]和立新, 刘际友.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

体育系大学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大二、大三级男、女大学生。先设计“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其阻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经专家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 符合一般问卷设计要求。采用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1份, 有效率94%。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表1) , 大二男生当中有67%经常参加 (每周4次以上) 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二女生当中有7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在大三男生当中只有29.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三女生当中有46.3%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从表1可以明显的发现,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大三学生远不如大二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应该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针对点名后学生实际参加锻炼的情况调查表明 (见表2) , 点名后实际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并不多, 相当多的时候, 学生是“出工不出力”。

对比表1和表2, 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二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点名的比例明显是大于大三的, 但是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比例大二学生不如大三积极, 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调查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 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 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动机的调查表明 (图一) ,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同学当中, 有25%是因为专业的要求,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本专业的基本要求,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有24%的同学是由于爱好、兴趣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有19%同学是出于健身动机的, 也有的因为各种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工作上带来繁重的压力, 希望通过锻炼形式能够得到解压。

2.2.2 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阻碍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 (见表3) 。有25.53%的同学认为, 在高中过度的训练让人会产生厌倦, 这是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其他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依次是运动场地不够、没有同伴、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等。

2.3 讨论

调查的结果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体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训练, 具有相对比较高的运动技能, 也形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但是, 高中阶段形成的锻炼习惯并没有保持到大学阶段, 相反, 由于当初体育参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学业而进行锻炼, 到了大学阶段, 由于高考的压力消失, 这种因为学业需要而锻炼的动机减弱, 显示了它的负面的效应。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上表现很明显, 很多学生就没有了锻炼的习惯, 变的放任自流。所以, 表1的结果显示, 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情况是低年级的学生远远好于高年级的, 这是他们比较遵守纪律, 但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后去锻炼的情况, 却是高年级的学生稍好于低年级的 (表2) , 这可能是高年级同学面临就业压力也关。

内在动机是自我决策的驱力, 外在动机有时候会抑制内部动机的表现, 其主要外部动机有3种:外部调节、摄入性调节和认同调节[3]。外部调节可以描述为:假如我确实有必要锻炼, 我就锻炼, 这是一个被奖励和威胁控制的例子。摄入性调节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回避消极情绪或寻求他人满意, 是一种更多内部的控制。如:假如我不锻炼, 我就有一种负罪感, 会感到内疚。这是对运动的内部控制原因, 是“应该”而不是“要”运动的情感反映。认同调节指行为更多的受自己调控, 是由对行为结果的满意激发。如:我想锻炼是为了获得健康。与外部动机形成相对照, 内部动机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快乐和行为本身, 可以这样描述“我运动是因为我喜欢运动”。或者说“我锻炼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很明显, 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或认同调节形式的调节, 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 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 因为其中包含着很强的自我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情感成分。

学校推出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制度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锻炼, 但是, 应该是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 让学生把这个锻炼的习惯保持终身, 健康生活一辈子。而根据自我决策理论, 学生为了点名而去锻炼, 是一种外部动机, 从高中的训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来看, 很可能现在的阳光体育运动也会对学生今后的积极锻炼行为产生负面的效应。从目前各学校对“阳光体育”等活动的响应来看, 很多措施是让学生被动锻炼, 根据卢元镇体育的社会分层理论, 被动的体育参与在压力消失后, 就不会参与[4]。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认为, 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了, 自然会形成运动习惯, 但是赵殿军等[5]对此观点也作了多角度的驳斥。所以, 引导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向, 使个体产生有关锻炼行为的正确观念, 建立起快乐运动的精髓。其次应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对个人行为意向的影响, 如运动设备不齐全和场地的缺乏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6]。接着缺少运动的同伴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两个人或者是集体共同完成的, 而且很多锻炼者会介意或重视他人和群体对他们行为的看法, 特别是女生喜欢有人陪伴着一起锻炼, 有人陪伴可以在运动中共同分享快乐。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 出工不出力现象较普遍。

学业压力等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促进作用有限, 而且可能会在压力消失后起阻碍作用。

建议体育工作者应从动员学生的内部动机出发, 研究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查春华, 叶献丹, 马楚虹, 等.浙江省高校体质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4) :461-466.

[2]付海燕.湖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 (10) :77-78.

[3]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71-73.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赵殿军, 胡德同.质疑体育习惯形成的“技能先导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2) :213-216.

体育系大学生 篇10

近些年来,伴随着大学生体质状况的不断下滑,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体质状况问题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体质的下滑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对于一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大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促进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民大众获取信息的一种必然手段。而体育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他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体育传媒

传媒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媒介将信息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进而实现信息的互通。

体育传媒是现代体育与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是体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传媒是人民大众认知现代体育和观看体育比赛的中介介质,体育传媒主要是以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技术、体育信息等符号为传播形式进行体育的传播。

3、大学生体育兴趣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逐渐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利用好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而且可以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长期、科学、系统地参与体育活动。

3.1、课内体育兴趣

当前,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与技能学习和健身锻炼方法学习两大类;其中,男生更多倾向于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其次是健身锻炼方法的学习;女生则更多的集中在健身锻炼方法的学习上,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通过体育传媒传播体育相关信息时,要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和传播内容要多元化。

3.2、课外体育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是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喜好因人而异并且极具随意性与动态性等原因,现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较多大学生并不喜欢、存在价值较低的项目;因此,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性的传播,不仅可以促进相关项目的发展而且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发展都有着较高的实际意义。

4、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影响分析

4.1、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积极主动的态度所带来的通常是兴致勃勃,充满兴趣;反之,消极被动的态度所带来的往往是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因此,如何调动起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避免消极被动性将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传媒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传媒所传播的各种体育赛事,如NBA、ATP网球比赛等。比赛中的明星效应能极大的改善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通过观看职业比赛,许多大学生开始转变自己的体育锻炼态度,逐步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模仿一些体育明星进行某些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体育传媒有宣扬体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功能,通过体育传媒,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能够充满兴趣的参加体育活动。

4.2、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学习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运动技术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壁垒。技术与技能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之一,没有扎实的技术与技能作为支撑,从事体育活动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正规、科学的技术动作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科学的锻炼身体,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与品位,使自己不仅可以科学的进行体育活动更可以欣赏高水平的体育赛事,陶冶情操。

4.3、体育传媒对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影响

体育信息是大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接受体育信息的途径、方式、内容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对其参加体育活动也会有极大的影响。

电视、网络是当今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构建符合现代大学生接受体育传媒的信息途径对于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具有重要的帮助。因此,建立体育信息与大学生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营造传递积极正面体育信息的氛围对于大学生体育信息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体育信息加深其对体育的整体理解和认识,而且增加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感兴趣范围,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也会培养兴趣,有利于大学生长期、稳定而又兴趣盎然的从事体育活动。

5、体育传媒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对策研究

5.1、科学合理的传播各种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项目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工具。因此,传播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传播的主要责任之一。因此,体育传媒应该科学合理的传播各种体育运动信息,传播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亲和力,给其参加体育运动留下一颗快乐的种子。

5.2、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传播思想

当前,普通高校都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并且提出了“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宣传口号,新课标也对大学生观有了新的界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是明确的表明了体育的人文关怀和本质功能。

体育传媒作为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了解体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相协调。体育传播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传播思想,以人为本就要求体育传媒在传播中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一切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健康第一就要求体育传媒在信息传播中突出体育的健康价值和健康理念。

5.3、促使大学生正确的看待体育,理解体育的价值

体育传媒应该加强对体育价值的正面宣传,加深人们对体育作用的理解,从而促使人们改变以往带有偏见的、传统的体育态度,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紧随时代步伐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态度。学生对体育拥有了科学合理的态度,那么在自己从事体育活动时就会有更加理性的行为,这对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体育传媒工作者对体育有了科学合理的态度之后,也必然会营造出更加适宜大学生体育项目开展、体育兴趣培养等的传播大环境,必将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对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进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6、结论

体育兴趣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动力,在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中起着指引和激励的作用,是促使大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相关技术与技能、培养终身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强大推动力。体育传媒作为新时期传播体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

摘要:在当今社会,大众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育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分支,是传播体育信息,培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状况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本文研究发现,体育传媒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传媒,大学生,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新涛.大学生接触传媒体育信息动机及影响的非参数统计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殷勤.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体育系大学生 篇11

摘 要:本文在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体育休闲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休闲限制;发展阶段;女大学生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份、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较其他人群较多[1]。 因此,本文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限制特点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大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50份,回收595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份,有效率是86%。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邱亚君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问卷,[2]共15道题,在大量发放之前,通过少量发放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KMO和Bartlett对问卷因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中KMO为0.804,显著性为0.000,可以做因素分析;采用Cronbach系数α值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测试,总体的Cronbach系数α值为0.813,这意味着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行分析。

2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对休闲限制进行研究,Crawford和Godbey对休闲限制的研究进行归纳,将休闲制约归纳为:自身结构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邱亚军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现有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休闲体育行为的局限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个体在休闲行为发生之后的限制因素也被考虑,提出了关于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解释性理架[2],使得休闲限制因素模型更加丰富。其中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限制因素分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各限制因素的方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各限制因素在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人际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自身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二阶段,最为突出的限制因素也是人际限制因素,其次为自身限制阶段,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三阶段,也是自身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四阶段,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五阶段,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自身限制,其次是体验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最后通过对各限制因素总体进行分析发现: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

3.2 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多重分析 通过以上的方差分析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自身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组别之间在五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情况,采用LSD对五个阶段的限制因素的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

通过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保持阶段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不存在差异,其它各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

自身限制是指影响个人选择休闲方式偏好或参与者内在心理状态和态度的因素。由于个体所处的体育休闲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参与动机也就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自身限制因素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构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多重比较,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影响个体休闲偏好或参与的外部因素,如机会、活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体验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多重比较的结果,除了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与保持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外,其它各阶段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体验限制是影响个人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人们在进行一项运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体验,有好的体验个体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验限制表现的较为明显。

4 总结

本文基于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对处于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每个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是不同的,其中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女生进行干预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3]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体育科学.2008,28(1).

体育系大学生 篇12

一、课外体育兴趣与“阳光体育工程”

课外体育兴趣指学生力求优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2002年8月12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显然, 已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新的课程体系。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体育课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 为课外体育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检验、运用。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磨练和培养。从素质教育方面看,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课外体育锻炼正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养成了好的体育习惯,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阳光体育工程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6]6号) 中提到的, 旨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可以看出, 让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正好是对这一精神的落实。目前, 在大学校园里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少,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为了扭转现在的形式, 不能不借助外力使学生们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和辅助于行动的迫切性。创造条件, 创造机会, 大力发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业余体育锻炼, 通过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生活。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已迫在眉睫, 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设, 除了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外, 还必须切实加强课外体育的改革。因此重视课外体育的工作, 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二、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要推动阳光体育工程, 应以培养大学生的课外体育兴趣作为切入点。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1. 大力宣传锻炼优势,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体育讲座、条幅宣传等形式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代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点,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2.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优化体育育人环境。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 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 真正为大学生着想, 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因此, 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 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 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优化体育育人氛围。

3.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避免传统的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优势和特色,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 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 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和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 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并对达到合格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 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4.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 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 又有间接兴趣。在教学中要加强体育活动的保护与帮助, 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 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 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教学方法应避免呆板、放羊式教学, 将游戏、竞赛等方式综合运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 2001 (1) :36-37.

[2]董伟.体育教师如何开展体育活动[J].科学时代, 2007 (10) :53-54.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7) :16-18.

上一篇:优秀教育下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