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2024-05-14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共10篇)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1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文体局胡风雅,王兴宇,陈宏

太平区的体育课程改革,从2002年9月开始,在区政府、区教文体局的关心、支持、基层学校大力配合和市教育学院艺体部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对太平区体育课程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基本情况

(一)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

为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太平区学校分布的特点,在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划定的实验学校范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所小学和3所中学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区级样本校。实验对象为以下样本校中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新生。

小学:红树小学、红纬路小学、二纬路小学、新海小学、和平小学、建业小学。中学:第四中学、第六中学、第二十一中学。

(二)提出实验任务

1.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行性进行论证。

2.对新编体育教材(人教版)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验证。3.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式。

4.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标的精神探索新的学科评价体系。

(三)落实培训工作

1.根据上级部门的批示和安排,太平区对参加实验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更新观念,力求认识到位。

2.成立区体育学科课程改革中心领导小组,制定区、学校、教研组课程改革方案,并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举办区级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活动,如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研讨课、评优课等。

3.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改革以往教研员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记的传统培训形式,强调以参培教师为主,调换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位置,做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调动体育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参培教师的实际情况,要求参培教师“多动脑、多动口、多动笔、多交流”,力求形式多样。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了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转变了观念,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增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绝大多数参加实验的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探索、创新,使体育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过去的教学,教师只是忠实地传递知识,而不对课程内容做任何的调整和变动;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接受者。结果使得体育课的教学走向封闭,教与学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打破体育教学被动的局面,只是在教学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必须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使体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封闭走向民主,由教师统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有实质性的突破,建立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体育课改的重要一环。两年来,我区体育课程改革始终把它作为重点来抓,使体育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例如,太平区红树小学在进行“踏板操”“太极扇”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看以及学生模仿老师──先分解──后完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自主、探究的新理念。学生可根据教学目标自定教材内容,自愿组合,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充分展示学生个人才能,体现个性特点,求异、创新。在课程进行中,学生尝试到了锻炼的愉快、合作的欢乐,体会到了美的享受,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创造性。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师生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又如,太平区红纬路小学在进行“轻物掷远”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在方法、内容上都给学生较宽广的想象空间和选择余地。课堂上看不到“请你照着老师的样子做”的现象,虽然有时学生的动作不太“规范”,但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了学生兴趣和心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再如,太平区新海小学、二纬路小学、和平小学在进行“游戏”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法,把英语、美术、音乐等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形成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在教和学中不断地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三、探索新的评价方法,转化评价功能

如何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将评价变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我们两年来着重解决的问题。

两年来,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太平区要求凡是实验学校,都应把对学生的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科研内容。由于各校情况不同,因此,在体育课评价方法、形式、操作过程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体育基础稍差的中等水平的那部分学生(占70%~80%)对参与体育课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望跑兴叹”“望高兴叹”“望投兴叹”的现象大大减少。各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从体育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认识与知识、交流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综合评„„ 例如,太平区和平小学把对学生评价列为专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特色。他们首先把“考核”改为“评价”,既看学习结果,更看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成绩与相对进步进行比较,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扭转了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应试教育”现象,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

由于实现了评价内容指标多元化,评价由原来的重甄别功能转化为为学生发展服务。

由于评价方式方法的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同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都有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因此体育课教学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专制转向民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都非常有利,也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太平区地处矿区,有近60%的学校属于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经济状况相对落后。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差,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短期内政府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改善这些学校的体育设施,这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行。新课标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课程资源问题,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从理论上提高对开发课程资源的认识。深入教学第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开发课程资源

太平区二纬路小学、新海小学、第六中学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方面走在前列。他们的做法如下。1.人力资源开发。向全校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创编适合儿童、少年的游戏。三所学校共收到创编游戏及其他体育活动项目350余个。

2.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发动群众,挖掘民间体育器材。三所学校因地制宜,创设简易体育活动器材上百余件,挖掘民间健身器材十余种,基本上解决了学校活动器材短缺和活动内容贫乏的问题。

3.社区体育资源开发。学生、教师深入社区调查,发掘民间健身娱乐活动项目,并逐步引入学校。

(二)实验体会

1.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界限,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2.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协作。通过深入社区调查、了解,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3.通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宗旨;改变了由专家统编教材的格局。学生自己创编活动内容,从学生中来,又还于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丰富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实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体育教师,在出成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科研型的体育人才,满足了太平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全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两年来,我们举办区级课程改革专题讲座15次,聘请省、市级专家指导8次,参加培训教师300余人次;召开区级现场会4次,课改研讨会18次,观摩教师达280余人次;收到实验教师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90余篇,有数十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课改实验教师上省级优质课7节,市级优质课18节,区级优质课50节。太平区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面对课程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将以新课程为导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用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把太平区的体育课程改革再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2

一、醍醐灌顶期——投身课改的第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 广大体育教师经历了课改“通识”培训期和“专业”培训期, 两个阶段统称为“醍醐灌顶期”期。

1.“通识”培训期

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世界上许多国家,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 并把这作为增加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一项战略措施。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基础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所产生的危害影响深远;素质教育效果不明显, 应试教育未得到根本改观——“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难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2.“专业”培训期

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 有暑假、寒假的县区体育教育培训, 省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论文报告会, 县区体育教研员对广大体育教师的培训, 县区运动会前对体育教练员进行的新课程培训等“搭车”培训。培训的主讲教师有市级教研员、院校级教授到县级基层学校的体育交流培训;有县区主管部门的督导室、教研室、体卫艺办公室人员对基层学校全面的课标督导、指导。体育教师则学习下发的课改资料或购置课改书籍进行自我训练。当然, 体育教师不是纯理论的工作者, 所以大家从开始接受新课改理念时, 就一直在边学习, 边思考, 边领会, 边实践。虽然体育新课改没有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 但大家一直努力地根据专家、教授们的指导路径“摸着石头过河”。

和其他学科一样, 在体育课改初期, 有不少教师对体育新课改精神领会肤浅, 有的认为“新课改既然倡导尊重学生需要, 那么学生就可想怎样就可怎样”;有的认为“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个体, 所以学生练得怎样都

课改十年回顾与反思——体育教师在实践中

李玉建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 223200)

可以”;还有的甚至认为体育课整队都是多余的, 这叫放得开;对待评价这一块, 很多体育教师很不适应, 甚至于对体现新课标课的体育课内容和组织出现“好”、“坏”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结论。有些针锋相对的评价交锋直到目前都没有停止过。

二、摸索前行期——投身课改的第二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 广大体育教师带着疑惑, 走向教学, 走向实践;不断求变、求新, 企图打破旧框框, 建立新结构;并逐步重视“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等理念, 努力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学单一的“教”向重学生积极主动“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整个过程方向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学生个体差异等教育方面转变。

在这一时期, 基层体育教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摸索:一是怎样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怎样制订学校课程教学方案;二是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怎样体现新课改精神;它们和传统的计划有何区别, 又如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三是否每节体育课都要考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等5个学习目标;四是水平目标怎样分步实施、分层达到;教师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在课时体现;五是每一节体育课的过程评价需要多少次为合理、多少人次为合适等等以上方面让体育教师感到都是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但工作中毕竟有很多学者、专家在研究着体育课改, 毕竟有千万个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摸索, 所以学校体育一线课改实践的星星之火也逐步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突飞猛进期——投身课改的第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 基层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体育课程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用自己最为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来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突破。体育教师逐步掌握了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独特的教学形式, 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与练习的亲身体验。广大体育教师能厘清课改的精神, 理解课改理念并纷纷以体育课改建设为抓手, 在学校体育的体育课 (课) 、大课间 (操) 、活动课 (动) 、运动队训练比赛 (赛) 、教科研 (研) 中, 形成校本体育与健康体系。从教育行政方面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继续推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 对课改“以生为本”, “健康第一”, 保证课改的大方向;“每天锻炼1小时”, 从时间方面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体艺2+1”为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确立了的“底线标准”;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场馆建设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新课改的健康前行。

通过对省内外多节体育课的观察, 笔者能感到多数体育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理念, 着眼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养成教育和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反映体育教师通过研读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显著特征。体育教师对专家倡导的课改和国家推进的课改精神, 有了感性的、理性的认识, 把课改这一外因转为自己要改革的内因, 并在教学中尽力转变为学生自己的练习动力。这构成了体育教师投身课改突飞猛进期的主旋律。

四、课改向纵深发展——体育教师任重道远

浅谈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实践体会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体育教学;个性发展;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更新了体育教学观念,中学体育创新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深化素质教育,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中学体育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下面就我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反思

1、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的飞跃。

传统体育教学把增强体质作为第一目的,而新课程则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粗看二者似乎大同小异,其实质却反映出了教学理念的一个飞跃,首先是健康概念的扩展,即从过去单纯生理健康而发展到现在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增强体质是单纯的生物学改造,而健康第一的内涵远大于此,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精神。在新课程下,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品质。

2、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师者发令,学者顺从,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适当淡化体育的竞技成份,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体育比较强调技术教学,较多地选用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技术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做的最直接缺陷就是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地要求学生掌握技术,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无法体会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体育运动,走出校门后,很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新课程则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当然毋庸置疑,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程下应适当淡化,而非全盘否决,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如何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订年度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订。教学目标应注意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尽量采用游戏、比赛、情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产生强大、持久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4、加强理论指导。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

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蕴涵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总之,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提升素质,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大胆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岚.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内江科技.2007(08)

体育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以前,体育课都是一个样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而且也习惯了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而这次新课程改革则不同,它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注重实效,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精神。也真正促动了我的思维发展。

下面,我谈一下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及思考。

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对体育课进行了进一步完整的科学化的定义和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鲜明的指导思想在给我们体育教师指明方向的同时,对传统的重竞技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谈到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以前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只是想把要教的内容迅速地教给学生,自己过瘾了,但是也很累,可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感兴趣吗?我没有考虑过。现在想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因为他们总是盼着自由活动。这说明,上课的内容根本没有吸引住他们,他们不感兴趣。

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组织方法激发起学生运动积极性,在学习到体育知识的同时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其做为自己终生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新课程标准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体育教学改革改到现在,改革思想不断地落到实处,开始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开始真正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日趋完善的体育课程标准使学生见到了瞩光,也使人们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向日益明朗。

心得二:体育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受益匪浅,现在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学习后得到的一点体会。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内容,采用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其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健康整体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重视身体练习活动与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需动脑地进行模仿和机械练习。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将向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二者相结合转变。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在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做到:一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出来,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与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发展中的需要,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内能。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们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英才。

心得三:体育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多名高中体育教师聚集在一起,学习了由5位专家主讲的有关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以及它的特征,还有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等。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们受益匪浅,现在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学习后得到的一点体会。

本次培训由省体育教育研究室的几位专家给我们作了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解读,谈到了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于2003年启动。几年中,新课程走向了数以千计的试验区,走向了数以万计的学校,走进了课堂。整个教育界,不论是通过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摸索。广大体育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和教材实验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改革和发展,给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谈到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接下来又谈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法,并给出了指导意见,即高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话和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全面发展。

本次学习的重点是模块的选项教学,两位老师讲解了模块的意义和制定,以及选项教学的实施情况。会议中各地的教师分别派代表,介绍了自己学校开展模块的选项教学的情况和问题,并就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受益匪浅。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5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通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体育课堂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来选择与搭配内容,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

第一,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二,我们不仅重视传统体育课结构的改变,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互动”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提炼出的一种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感知与感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1)首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又可以引出本课的知识点,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

(2)逐步养成学生的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3)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互教互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并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分组练习,个别练习,达到人人参与,加深对知识占领的掌握。

(5)通过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评价一件事和一个人。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6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从事教学,以新的师生关系去适应课堂教学角色,从而建立起一种科学、高效的新型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学中,如若我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理解得不够透彻,或是在做法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度”,就容易出现偏颇或是矫枉过正,比如:容易出现预习程度不充分、重视主体失主导、合作课堂教学提问、合作学习形式化等等诸多问题。目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体系未改变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师不去注重教材的变化,不钻研在教法上的调整,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的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我们应科学理性,因地制宜地去落实。

一、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文章,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情绪影响著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创建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中能多一些合作,学习会更主动、更愉悦。新课改要求“数学生活化”即教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良好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情景创设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是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和新问题、展示对问题的分析思维过程与精彩解法、交流对解法的认识与思考等等。课堂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它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是自主的、激情的、自信的、成功的、快乐的、课堂因展示而精彩。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理顺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反思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激发探究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可促使学生对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合作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1,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分学习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心里素质当,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选择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2、教师要注重学习任务的分配,注重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他们打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三、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开展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深化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7

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 体育在中学教育中, 仍然是薄弱学科, 挤占、挪用体育活动课时的现象屡屡发生, 学生的运动素质、心肺功能、耐力水平等指标连续二十几年呈下降趋势。国家领导和教育专家学者对此忧心忡忡,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十二条42项中对学校体育工作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9月四川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达到以下总体目标:提高体能和运动技术水平, 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 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要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仅仅靠每周2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需要高中学校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等各种显性、隐形课程,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

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 加快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已是当务之急。但如何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如何使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增强, 身心如何健康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学习成绩的提高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学校48个班, 2900余名学生。

(二) 方法

1. 实验研究法 (样本为自然班级, 多因素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 选定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抽样对象为我校高2012年级, 参照对象为同类同一年级学生, 按性别年龄分组。排除和减少无关变量和混杂效应的影响。

2. 数理统计法, 把相关测试数据按照体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显著效果评定。

3.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广中高2012级学生、学校体育教师、家长。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发放问卷1100分、回收率97%, 有效率91%。

4. 文献法, 收集并使用有权威的国内相关文献42余篇, 其中重点参阅了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育探索》, 赖天德著《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等论著。

二、问题与措施

(一) 当前高中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受到挤压, 日渐不足。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规定“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但现在由于受到升学压力, 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表里不一”、“内外不和”、“阴阳失调”地位, 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2. 根据调查学校学生肺活量水平、上肢、腰腹力量、耐久跑能力逐年下降 (根据1996年、2002年、2007年、2010年广中学生体质调查) , 仅凭每周两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已很难改进学生体质状况。

3. 安全压力、意外伤害事故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教学缺乏激情、缺乏创新,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 师生难以在教学中“互动”。呆板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束缚了教师手脚。学生对现有体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普遍存在“体育课上无精打采, 课外活动兴高采烈”现象。

(二) 体育大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整合, 构建体育大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现状, 根据对体育大课程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 我们将学校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 在教师指导或学校组织管理下的全部体育活动纳入范畴, 形成了具有广中特色的体育大课程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落实课程建设机制, 保障课时和内容的完成。

(三) 围绕体育大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1. 在课程实施上, 实现学科类体育课堂教学重“实”。

完成国家颁布的课标的要求, 以掌握“三基”为主, 打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健身技能。第一, 每节课强制性加大了身体素质练习比重, 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学习, 注重课堂教学时效性。第二, 设计个性化的活动项目, 以学生兴趣爱好和趣味性促强度。第三, 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模块选项教学基础上, 再实施分层教学, 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提升主动学习愿望。

2. 活动类体育课重“趣”。

一是注意活动的趣味性, 二是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展学生体能,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活跃学生身心为主, 培养自我体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活动课中以班集体为单位, 按选项内容分组, 组织学生全员参与, 帮助班集体组建班队, 培养骨干, 带动全班的体育活动。

3. 校园体育重“面”。

校园体育是课堂体育的补充和提高, 在广泛参与的群体活动基础上培养兴趣, 满足身心, 提高技能,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了真正做到校园体育人人参与、全员活动, 学校制定了上学期田径比赛、下学期球类比赛、期间穿插小型多样比赛的运动竞赛制度, 组建多个学生体育社团, 每晚、周末和节假日开放体育场馆, 规定各项竞赛的参与率等措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构建实验前后广汉中学学生体育学习、情感态度状况分析

通过实验前后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状况、情感体验的问卷调查比对分析以及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认识, 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合作性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等都有所提高, 对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败、挫折以及成在的差距等都能有比较正确的认知态度。但, 随着临近毕业, 学生对体育锻炼影响学习和怕家长干预的顾虑因素逐渐增加, 这充分说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外在压力影响。

(二) 构建实验前后广汉中学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状况

从形态、机能来看:近三年来, 广汉中学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脉搏等四项指标横向与四川省、德阳市同龄学生比较都高于平均值水平, 但肺活量值却低于省、市平均值;纵向与学校2002年学生体质调查比较结果相似, 这也与全国体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肺活量值下降这一现象, 仍然有待研究。 (说明:学校一直采用四川省1998年制定的《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资料汇编》和德阳市1995年制定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评价标准》) 。

从身体素质试验前后变化来看:五项素质指标除女生50米和立定跳远两项指标没有显著 (p>0.05) 变化以外, 其余各项指标都呈显著变化状态 (p<0.05) 。这说明学校围绕体育大课程构建整合课程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行之有效, 在现行的作息时间和课程时数安排下, 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应该走体育大课程构建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体育大课程构建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使学校充满活力。

2. 本课题所探究高中体育大课程构建模式, 明确了体育课程各部分的“共性”和“个性”。形成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科任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与共识机制, 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时空性、基础性、发展性条件。突出了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和规范性, 反映出学校体育系统功能与目标的关系。

3. 本课题所构建的体育大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整合模式,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在优化课堂教学, 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制订教学计划和设定训练、比赛项目等方面, 形成了系统的高中学校体育工作思路。

4. 通过体育大课程构建实践可以聚焦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 巩固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较好地解决了“升学与体育”相冲突的矛盾, 体现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性”, 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

(二) 建议

1.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体育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继续培训机会。

我们在职体育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竞技体育教育思想环境下成长的, 面对新课程改革浪潮, 我们部分体育教师显得难以适从, 主要表现在:不大清楚学校体育应当如何改革方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来确定这项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这项教材的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怎么教学生才喜欢学;怎么教学生才容易学懂、学会;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这些教材应有哪些不同的要求与方法, 等等, 都还难以把握。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 自我完善, 新课改需要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

2. 高中新课改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有待简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在实际工作中, 体育教师大多还是按照各自熟悉的方式方法给学生打分, 要么烦琐费时, 要么简单直接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值对应给学分, 课标要求和课改理念很难在学生考核评价上得以体现。这一环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3. 在高中体育大课程构建上, 应继续加强学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普及与提高, 体教结合之路, 仍是突破高中学校体育工作僵局的“排头兵”, 也是高中体育学科模块教学技能目标达成和拓展主要载体。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 从有利于完成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目标任务角度出发, 调查和分析当前高中学校体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了构建学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和内容等典型做法, 认为通过学校体育大课程构建, 内容相互渗透, 高中学校能够切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大课程,构建,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健.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青.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关系到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因此

不断地更新和改革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很有必要,能够使其满足

社会的需要,以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法来达到现代

教育事业的新标准。这不仅要有更加完善的课程编排和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一支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较高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深入地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并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才能使高中体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

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进行合理

科学的改革,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的需要,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不断进步,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管理水平。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和自理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还有生活实践技能。在体育科目的传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内容。

2.能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精神素养。体育教学课堂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堂,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能锻炼体

质,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课程的设置

1.高中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缺乏创新,过于陈旧。在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只是推行硬式教育,一味地传输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认为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只注重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没有把握体育教学的真实目的,只突出“教”和“练”,而放松了“学”和“炼”的部分,只注重体育教学的短暂效益,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长期效益;只是加强学生的体质,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2.高中体育教学的方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挑战性。高中体育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对教育科目的兴趣和感情。在最近几年,虽然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成长需要。现在的高中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只是一味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理念,而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导致学生和社会生活脱节,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状态,没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理能力。

3.学生的兴趣具有决定意义,而缺乏体育兴趣会使体育教学很难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的成效,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仅可以提升学习体育教学内容的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不断地完善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但是现今的高中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体育知识和提升体育技能。

4.体育考核和评估上存在缺陷。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证明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水准,而忽略了不同地区,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同,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设立的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难达到。体育考核科目提前设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偏重于考核科目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三、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1.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强化体育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锻炼身心和个人品质的能力,不断地加强体育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意识。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技术和文化要不断地丰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课程。要确定体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在体育课程的制定上要设立一定的标准,对于参与目标要做到:(1)树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2)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这是帮助学习比较差的同学树立自信的有效办法,使他们体验成功,增加学习动力。

2.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革新。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达到实现学生体育学习的长久利益。在体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例如,可以打破以往整齐划一的集体锻炼的办法,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有氧运动,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跑步的路线、速度和间距,激起学生晨练的兴趣。

3.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因此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来激发其学习体育的热情,在可选的范围内发挥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以个性化的教育来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例如,为学生设立心理健康的目标:(1)正确地把握运动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通过运动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3)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这些对于自信心受挫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体育中帮助遇到困境且产生苦恼烦躁情绪的学生培养战胜困难的品质。

4.要改革体育考核标准。考核是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对体育教学起到引导、激励和评价的作用,不应该过于死板,限制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放宽领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例如整体上按照国家的体育锻炼标准进行评定,还要对学校根据实际状况而制定出来的加分项目进行考核,而这些加分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新的高中体育教学体制不仅可以加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蔡宝忠.21世纪发达国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体育师友,2004(04).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9

论新课改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

本文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全面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及开发的主要途径,为学校的体育教育与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作 者:夏素青  作者单位: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浙江苍南,3258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42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与健康”课程   全面开发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 篇10

单位:宝坻区方家庄镇胡宽中心小学

作者:乔明华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做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

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里,往往是控制过死、严肃有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是否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不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这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环境的基础。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例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这样就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能力。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结合体育课程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

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

上一篇:美丽的天鹅湖作文650字下一篇:关于经典的人生励志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