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精选12篇)
体育课改 篇1
新课改的实施, 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细节, 提高教学质量。对每个学生负责, 是教师的责任。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负责。
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体育教学模式, 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教学、理论教学等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
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 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 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 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 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二、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1. 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 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材进行学习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 让他们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比画、边练习, 使学生对体育实践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育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图示有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辅助练习图、练习方法图、游戏方法图、战术配合图及卫生保健知识图等, 它们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有效资料, 教师应指导学生看懂体育教学资料中的插图,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
2. 针对体育课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体育课通常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 而从体育课的特点和课时分布来看, 大部分为实践课。从教学内容来看, 可分为新授课和复习综合课。总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类型的课型, 而不同类型的课型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 必须以课的类型为依据, 这样才能做到有效指导。在新授课中, 教师“教”的比重稍大于学生的“学”, 在综合复习课中, 则要更注重学生的“学”。此时学生的“学”法将形成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在新授课学习时, 在泛化和分化阶段, 教师利用一定的条件, 对某些错误动作加以限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动作学习的泛化和分化阶段,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正确方法的学习, 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做示范, 并利用一定量的辅助手段进行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在复习综合课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示范和点拨法, 促使学生会“学”。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的“出路”
1.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 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进行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 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 其教学目标的确定, 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只有尽快建立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 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观念, 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实效。
2. 更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
3. 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 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对高中体育知识的学习, 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 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又能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运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 为终身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4. 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的运行过程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 考试作为一种检查手段, 只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 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多维评价。
总之, 我们要牢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体育课是改善他们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 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体育课改 篇2
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受益匪浅,现在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学习后得到的一点体会。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内容,采用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其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健康整体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重视身体练习活动与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需动脑地进行模仿和机械练习。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将向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二者相结合转变。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在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做到:一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出来”,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与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发展中的需要,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内能。
体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体育课程冲击很大。“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能够在欢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与体育、体验体育的乐趣,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认为体育课不在是纯粹的一节课,而是一种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结合的活动。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有更多的空间去学习,学生可以采用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去创造些能够达到老师教学目的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而教师可以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文献共获得20篇相关资料,实际参考资料共6篇
3.传统体育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受多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大体上课的流程是先准备活动,然后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教,按照自己的方法方式去教,在部分教育落后的地区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慢跑后就自由活动,“放羊式”的教学,教学过程比较陈旧,落后,缺乏新颖性,既没有很强的实效性,也没有明显的创造性,不仅使学生的活动受到限制,教师的思维和课堂教学也受到限制,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单纯的是以期末的体育成绩考核来评价学生,没有从学生其他的方面来评价,不仅会给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也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创伤和打击。
4.新课程改革后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课程实施以后,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形式上均发生改变,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讲究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在体育教学上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方式是尝试性学练,不在是教师安排什么学生练什么,也不在是教师安排什么练习方法,学生跟随教师的方法去练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学习中的情感目标也更丰富,不仅仅是跟随教师动眼,动身体,而且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大脑,充满感情的学习。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方式上还是在感情上更加逐渐丰富,也会用心去体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的认真,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新课改对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他不在象传统体育教学那样仅仅是一个传授者,而是传授者和帮助者结合的身份去进行教育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教师还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去帮助、指导学生,现就针对教师的角色在课程改革后的转变我想提出我的观点如下:
4.1应转变体育教学观点,提高认识
我们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改变以往的重体育教学。教师不能够只注重教,而不重视学生如何去学;不重视学生又以何种的心态与方式去学。也不能够为了考什么教什么,为了测什么项目而去练什么项目,要改变那种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达标而达标的情况。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团结合作和创造性的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明白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目的。另外,体育教师在课堂常规上也应该更加重视,能够让每节课循序渐进和考虑到课的连接性,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态度也应该重视,包括教师的服装,姿态,语言,仪表等,这些小的方面都能够体验老师的教学态度。
4.2应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主
现实中,很多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发展,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特别的敏感,活泼好动,思维能力敏捷,在心理上学生不愿受到任何的束缚。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指向和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随教师而转变,比如体育课的口令队列练习,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到正确的转向,倘若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会迟缓甚至会发生错误,这就是注意力的影响,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另一种是被动,被动是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它是属于本能的。如果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当然精力集中的去做,比如喜欢跳舞的学生,当听到那種悦耳动听的音乐时,就会引起他们表演的欲望。所以有没有兴趣,产生的结果是有差异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会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当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困难或难题都会努力去战胜困难,所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激情,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3明确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归宿和结果,为了达到教学结果,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目标,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战胜困难的精神,能够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改革后的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能力,而是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的培养学生对体育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理论而且还要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感情目标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目标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锻炼身体,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过多的去约束学生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创造性的练习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确立了学习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方法手段来达到效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锻炼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都培养了。
4.4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以往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评价学生是比较片面的,基本上是以学生的期末的考核成绩来评价的,以成绩是否达标来考核,之所以出现这种弊端还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是考什么学什么,之后去练什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主动的去练习,是否在课堂上学习态度认真,是否勤奋好学,还有学生是否遵守课堂教学秩序等。这种纯粹以是否达标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也给学生自信心,自尊心造成负面的影响,有些身体较弱,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能主动积极和老师配合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总之,在新课改革之后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进行教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有效增强体质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精神.教师在课堂中应转变一些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要敢于课堂的创新,提高对"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认识,积极努力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了解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建立更完善的评价系统.
5.2建议
教师在新课改后,要根据教学条件和能力进行教学,不要一味的追求创新而忽视了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应明白现代学生锻炼的心理指向和切合实际的锻炼方法,注意学生的感情培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中学体育课改的浅析 篇4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 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锻炼身体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 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 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要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 身体的发展。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 对疲劳的抵抗力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同时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 (2) 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 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3) 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 提高智力素质; (4) 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 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 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简言之, 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良好个性。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思考
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教师在了解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在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时讲授的知识也要由易到难, 通俗易懂。低年级可以从更直观的比赛、新闻方面去分析, 这样既增加了这方面的见闻, 又提高了兴趣。高年级可在以上基础上介绍一些运动力学、化学、运动生理、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 因为随着年龄的递增, 高年级的学生希望更全面地去了解运动, 掌握知识和技能。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等。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 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同, 却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 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另外, 体育实践课受场地影响大, 例如背越式跳高少不了海绵包, 篮球教学要有很多的球与球场, 遇大风、下雪、落雨、强日光, 体育课变更的随意性则更大。教学内容完不成, 学生的身体得不到锻炼, 结果体育课成了学校的“鸡肋课”。
目前, 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 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 场地器材条件差, 加之天气等原因, 体育课犹如一盘散沙。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 学生学得少、练得少。近些年的“健康体质测试”成绩也是惨不忍睹, 学生身体状况差、思想不重视等不良现象导致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 骨骼肌肉发育很快,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 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 反应快易激动, 但心脏发育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 运动持续能力差, 易疲劳。尤其是性机能的迅速发展, 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男女生差别更为明显。男生声音变粗, 喉结突出、出现胡须、体型纵向发展;女生月经出现, 声音变高, 乳腺发育, 皮下脂肪增多, 身体开始横向发展。生理方面的突变, 也相应地引起了心理、行为的变化: (1) 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 充满朝气, 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 (2) 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 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 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 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 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3) 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 性意识觉醒, 开始注意异性, 产生好奇心, 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 (4) 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 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 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 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 理想与挫折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或逆反心理, 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 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
四充分利用游戏法教学
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没有技术限制, 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 保证了练习的密度与强度;另外, 在不同天气、不同场地条件下均可做游戏, 受外界的限制较小,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可以活跃气氛, 提高练习效果;贴近教学内容的游戏, 学生很愿意投入。
班级体育活动中亦可引入体育游戏, 如毽球、女生皮筋、小群体的教学比赛等均可协调学生关系, 增强凝聚力。
全校性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 可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 可加强德育建设,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提高锻炼兴趣和文化理论的学习;毽球、健美操、韵律操是女生们喜爱的内容, 可促进机体的发展, 展示美好的姿态, 培养自信心。
另外, 体育课中也应传授一些使用的知识,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 又提高了安全意识。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而用游戏法进行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 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 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 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中, 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 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 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虽然现在的体育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体育课练习密度较全面, 但体育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给主课让路、危险项目取消、师资缺乏、课程走样的局面, 长此以往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锻炼热情,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故而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改革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2]沈建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4]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5]罗映清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体育课改计划 篇5
2011-2012学第一学
马桥河镇中心小学 郑亚卿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课改工作精神为指导,树立全面、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标,以形成扎实、有特色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灵活实效的教研活动为途径,落实“效果显著、全面发展、质量优秀“的办学目标,促进我校课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教研组为基地,以各种活动为阶梯,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深入了解《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钻研教材教法的能力,熟悉体育教材,确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逐步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更新学生观,创新学习方式,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形成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现代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读《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梳理教材、精选各
年级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研讨“一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是什么?”等途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严把质量关,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做好阶段性监测,分析问题及时补救。
4、以科研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开展主题教研,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加强行动研究,提倡反思教学,将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专题。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1、本学期,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激发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热情,努力营造课改良好氛围。不断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2、继续实施和完善已形成的几项教学管理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严格考试考核制度等。
3、建立课改中心教研组评课制度,以及时指导课改实验工作。
(二)、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认真研读教材并进行教材梳理。把握好同一教学内容在各年级段的纵向衔接,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避免课堂教学的重复性。
2、结合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科学系统的制定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达到“有的放矢”。
3、开展好集体备课工作。做到: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
改、生成反思的备课过程,达到优势互补、呈现二次备课的实效性。
4、开展“以问题为中心” 的研讨活动,组内研讨“一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研修网上研讨)并将研讨结果以课例形式呈现。
(三)、抓实教师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课改培训活动,并认真做好校级再培训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课改先进理论,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学习指导,促进学习交流,收获学习心得。
(1)、学习活动做到经常性。
(2)、学习内容做到专题性。
在学习内容上将做到专题化、系列化,紧紧围绕课改学习相关理论。每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步骤,专题明确、内容充实。
(3)、学习方式做到多样性。
(四)、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
1、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并开展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2、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学随笔每月1——2篇,教学论文每学年1篇。
寻找课改中的绿色体育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练 个性发展 课程改革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己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新课程功能、内容、结构、评价、实施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课程有了重大改变、突破和创新,变革了教师驾轻就熟的东西,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练的机会,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但在体育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在追求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大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课改后学生的自主学练则克服这种弊端,充分体现课改中所提到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在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教学实验。仅半学期时间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同类型班级。实验班:四年二班52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5人;对照班:四年一班56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30人。
(二)实验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改要求和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练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根据认知规律,掌握技能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操作为:
1、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练的主动性。使学生懂得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课的内容自编自做准备活动,并让学生明白准备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自编自做准备活动的自觉性。在自主学练时,教师及时有效地点拨,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练讨论中的疑难点、理解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产生“领悟”的感觉,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在学生间巡回指导,充分运用表扬、警告、鼓励等手段监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自主学练顺利时,教师应适当给予表扬。自主学练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进行干预和指导,尤其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首先要求全组成员不能采取排斥的态度,要能及时看到这些同学的优点,要多表扬、对鼓励,改变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得到拓展和延伸。积极营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互动交流的气氛,使自主学练顺利开展。
2、正确处理好体育课堂中的“放”和“收”的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练的空间。自主学练就是要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分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思路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通过自主学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统而有法,放而有序”,收得及时,放得灵活,收放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师确定目标、讲解或归纳动作的重难点、保护与帮助、强调安全问题、组织的分工、身心恢复则要求运用“收”的形式;在学生合作练习、交流、讨论、探究、尝试的自主发挥过程中,则可以运用“放”的形式。只要放得开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练习空间、自主空间、选择空间。
如在跑的教材教学中,在进行发展身体素质和跑的能力的练习时,教师提出任务指标和要求后,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这时学生练的积极主动性特别高,效果远比教师将学生“收”在一起练好多了。又如耐久跑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在“放”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克服了常规教学中能学生不解渴,弱学生喝不了的现象,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和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再如在技巧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完成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选编组合一套以滚翻为主的联合动作,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最后进行考核、展示。这样做促动学生动脑筋、相互研究、甚至主动请教别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3、课堂教学变教师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如在进行体操教学时,在完成基本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些健身方法和一些健身动作,在课的结束部分介绍些游戏的方法,以及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和假期作业,并在平日勤于课外活动的辅导等,启发、引导,使学生将体育锻炼延伸到课余时间里。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之前,学习之中,学习之后的自主学练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实验班的自主学练人数和效果大大超过对照班。如表(1)
(二) 按自身素质发挥个自潜能,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形态、能力的测试表明,实验班各项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班。如表(2)
(三)采用技术评定的方法,对第一学期技巧教材进行考核,其结果实验班的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如表(3)
三、结论
(一)体育教学法中的“放”和“收”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关系极大,只有合理而大胆的“放”,并在“放”中积极引导,才能有利于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放”和“收”需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实际、场地器材和气候特点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一般一情况下,要做到“放”和“收”相结合,有的放矢。
(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课改后的学校体育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十分关注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自主学练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基本途径,自我体育意识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体育文化的掌握,单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只有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练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 北京教育 200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 2004
3、《运动心理学》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浅议体育课改与师生关系 篇7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 若要改变上述状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抓组织纪律性的, 排队、作操、立正、稍息是体育教学的灵魂, 没有它们算是什么体育课鉴于中国的国情, 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与扭转这种局面是办不到的。这是由于习惯势力、思维定势的影响。这种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从养成健康体魄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两方面来看, 这种教学形式虽然不能说是本末倒置, 至少也是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了。我们并不排斥适当的操练 (但也不需要每节课都进行操练) , 只是提倡更新教学形式, 一切应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 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 需要一定的对行变换, 适时地运用, 其效果就与无的放矢地操练效果完全不同, 所以, 关键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教育观念。
二、调整教学语言
调整教学语言是改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体育课堂教学语言处处带有命令式的口吻, 固然也是体育教学特点的需要, 如果断地做出决策、迅速地判断胜负、及时地提示危险情况的出现等, 必须使用短促、强烈的语言、语调。然而, 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氛围内, 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才能发自内心地使用关心、体谅的语气,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国内外的经验可循。如我们平时做操所使用的口令完全是命令式的语言, 短促、有力而响亮, 有时甚至辅之以口哨, 用高分贝的刺激来产生强烈的效果;而国外的各种做操, 领操人恰恰是把自己置于人群中, 用亲切、自然、通俗的口语来提示做操的要领和要求, 配合以富有节奏感且动听的乐曲, 让每一个参加做操的学生都备感舒适。相比之下,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摆正位置, 调整关系
除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教学技巧上做出改进外, 其最重要的一面, 还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同时调整相互的关系。
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是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其中, 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 即事先拟定的, 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 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两个活的因素之间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 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 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反之则互受牵制, 形成分力。如果我们明确这一点,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师生之间必然会采取形成合力的做法。因此, 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未来体育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师和学生是一致的, 所以必然会促使师生形成这样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2.形成相互促进关系
过去我们也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 但似乎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 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主观需要 (正常的、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和教学条件可能允许的) 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 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对这些未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 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能“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 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亲情关系。
3.师生平等关系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既然师与生同是四个基本要素之一, 双方的目标又是一致的, 必然会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以往那种我发命令你执行, “令出必行”、“军令如山倒”的气氛, 可能会被一种和谐、自然、默契配合的氛围所替代。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的观念可能也会被教师始终置身于学生之中不分彼此地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所替代。未来的体育教学, 教师再也不需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发号施令。一个优秀的教师, 可能会像球星那样, 备受学生的欢迎, 而师生之间必将形成友好的平等关系, 为达成教与学的共同目标驰骋操场, 情系未来。
高中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 篇8
一、新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僵化、呆板,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本宣科,新课程则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4.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内容一致、进度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一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往往只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关注、重视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分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应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追求。
二、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体育教师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平时过于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忽视“为了人、培养人”的职业责任;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2. 对新课程持观望怀疑态度。
这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就是改一下上课内容、丰富一下教学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忽视了与他人的协作沟通,忽视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甚至对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专家的讲座、辅导抱一种漠视轻忽的态度,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地学习钻研和深入思考。
3. 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些高中教师认为理论是专家们的事情,自己只要上上课就行了,以自身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为满足,缺乏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不能很好地体会“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指向,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回归生活,不能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盲目地认为“一个漂亮的示范就能搞定学生”。
4. 自卑心理仍占优势。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是“小三门”,反正学校不重视,自己也没必要“瞎折腾”。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体育教师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他们把自己的工作责任仅定位于高三结束时“给所有学生一个合格”就行了。
三、解决策略与建议
1. 明确职责与角色。
实施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还教师本色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激励。教师的职责、角色转换将越来越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2.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大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使他们将来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上,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加强科研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是“自我更新”的基本。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疏于理论;强调业务,忽略反思。这使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化教学。为了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勤于反思、质疑、批判、创新,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 注重学习与提高。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就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最准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吸引学生。
高职体育课改与教学策略分析 篇9
一、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锻炼身体是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够取得效果的,仅通过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不能够满足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教学方式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思维意识,让他们逐渐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导,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观念。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体育教学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让这部分学生消除思想上的偏见,逐渐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他们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其中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需要体育教师在课下做好备课的工作,在设计活动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拓宽思路,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通过“双人绑腿走”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育游戏能够达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目的,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联想,让学生逐渐地在游戏中体会体育课程的乐趣。体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织游戏,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自己进行编排,这样能够充分地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积极推进体育选课模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推进选课模式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中已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完全实行。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能够带着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放松心情。开设选课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具备完整的师资队伍,确保负责每一类课程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分配还是教学场地的划分上,都应该达到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经常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要尽可能地重视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建议,通过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类科目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在增加自信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每一种教学方式的成熟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反馈和教师不断的改进,所以必须做好与学生沟通的工作。
进行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切实地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找到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以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的开展关系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体育教学也是为了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方式,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维思.高职体育课改及教学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2(3).
体育课改 篇10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本着充分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 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 把握健康三维观的总体目标, 选择适合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学生喜欢的具体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选用原有教材体系中的一些内容, 并加工、处理、利用, 使之教材化。
此次课改, 还改变了传统的完全按运动项目划分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 彻底打破竞技体系一统体育教学天下的现象。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及国际课程发展趋势, 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学习领域, 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运动参与领域选择的内容大都在运动技能内容学习上体现出来。运动技能领域选择的球类内容有学生们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每学期将选择其中的一项;体操有队列队形、徒手操、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 每学期将选择一项或几项;武术选择的内容有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套路等;选择了学生喜爱的自编自创的健美操和舞蹈等;田径选择了与跑、跳、投有关的项目, 竞技性的项目内容经处理后教材化, 每学年适当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身体健康领域选择的内容有发展位移速度、发展有氧耐力、发展力量等, 结合跑、跳、投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反应的教学内容结合田径、球类、体操教学进行安排;发展柔韧性的教学结合体操、武术教学进行安排;了解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各次实践课教学进行安排。心理健康领域范畴像调节情绪的肌肉放松法, 随各次实践课进行安排;自我暗示法, 随各项放松活动安排和做某一动作前的心理调节进行安排;呼吸调节法随有关的放松活动安排和有氧耐力活动进行安排;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学生每有一点成功, 教师都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社会适应领域在体育比赛时学生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 在各项体育活动及比赛中进行安排。
二、教学实施,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注重每一点点成功
根据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 制定每个学期体育与健康学期教学计划, 把内容分配到每个学期中去, 落实到学期进度中, 根据选择的几大版块内容 (项目) , 如发展跑的能力的快速跑、发展灵巧性的技巧、发展体能和集体协作精神的足球、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武术等,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单元教学计划, 最后制定体育课时计划, 如有不当之处可进行随时调整, 留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各项运动能力。
考虑了各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进度时, 充分考虑了所选内容的具体情况、如何落实及季节适应性、可操作性等。每学期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 充分考虑了每一项内容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出现及循环重复出现时的提高问题。在制定体育课时计划时, 要考虑到因素设计、过程设计。如, 因素设计体现什么样的课题、课型、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场地的摆布等;在过程设计中有具体的内容、教师如何进行指导、随堂评价、学生活动、组织要求等。课后及时做了小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可取之处, 发扬可取弥补不足, 为下次课提供可借鉴性的铺垫和改进依据。
如在本学期的具体教学中, 安排的顺序是:首先, 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及其体育基础情况、兴趣爱好等;接着, 进行体能测试摸底;然后, 安排发展快速跑能力的快速跑、技巧运动、足球运动、武术基本动作等单元教学。其中, 穿插体现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集体跳长绳课, 体现用脉搏测量法测量运动负荷的跳短绳课,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的足球射小门游戏课等。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同时体现着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精髓。比如, 足球运动竞赛中让学生认识运动中的哪些行为不道德, 进行社会适应引导等;在武术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方面的呼吸导引放松、练武重在武德等;在快速跑的辅助性练习、接力跑等教学活动中, 培养身体健康方面的快速奔跑的能力;在机动课时中, 安排踢毽子、口袋共6课时的一个单元的教学, 无不渗透了新课改的课程基本理念。上述制定的目标、计划, 要靠一节节的体育课去实现, 在每一节课教学前, 都要研究本次课的具体目标, 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在一堂课中主要体现一个或几个目标, 不一定面面俱到。在确定合理的目标后, 根据目标选择可研究性的课题, 根据目标和器材情况确定教学分组情况及是否分组, 根据目标需要研究组织形式变动情况, 根据目标需要设计场地器材摆布等。根据目标研究课的具体过程、研究学法、研究指导的方法与时机、注意事项及要求等。
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具体操作中,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观察学生的表现, 看学生的活动兴趣, 问学生课后的感觉, 获悉学生的情感体验, 了解学生是否自觉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在课中适时放开, 给学生以自主学练提供机会, 打破以往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局面, 适时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的目标。在开课时或要解决具体问题时, 教师可设置情境或用言简意赅的导入, 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之形成跃跃欲试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在某一练习的量上, 不能规定的过死, 看学生的练习情况而调整, 抓住时机给学生树立一个可达成的目标, 以加快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评价, 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突出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功能, 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纳入了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对一部分教材进行自评、互评,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都涌现出学习进步明显突出的学生, 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式, 树立该项学习的典型能手, 这样各班都有了可比可参照的学习目标, 并适时给予鼓励, 给全体学生树立了榜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同时也为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学期末, 再进行一个初中阶段 (水平四) 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定活动, 让学生就一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 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 先由学生自评给自己打分、学生互评同学间打分、教师评定, 最后进行总评。评价是分等级的, 评定范围有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有具体详细的评定内容, 如检测体能达到的水平, 进行了立定跳远、掷垒球、2分钟25米往返跑;如检测体能进步的幅度, 在学期初进行了50米快速跑测验, 在进行了发展快速跑能力的快速跑教学之后, 又进行了一次测验, 针对每位学生自己两次测验的结果看进步幅度。评价方法有测验、观察、问卷、问答等。
在知识与技能评价方面, 通过观察、问答与测验, 看学生对快速跑、技巧、足球、武术、踢毽子 (口袋) 等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是否学会快速跑的方法、技巧动作的方法 (如有前滚翻、后滚翻、鱼跃前滚翻、箱上前滚翻、头手倒立等) , 踢足球的几种简单技法, 踢毽子 (口袋) 的多种方法;运用获得的知识进行快速奔跑、技巧活动、踢足球、练习武术、踢毽子 (口袋) ;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例如通过对足球射门技术的技能评定, 即让每位学生踢两脚定点球的技评测验, 检查学生踢直线、踢准的足球学习达到的水平与进步幅度。
在学习态度方面, 学期初的第一节课做一个体育与健康课前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原始学习态度,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具体的锻炼活动,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评价学生哪些行为可取, 哪些行为不可取需改掉等。对学生成功之处及进步, 及时鼓励、表扬, 端正其学习态度, 同时这些体育活动又促进了学生身体和智能的健康发展。
在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 观察记录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活动中的情意表现与控制, 对课中的突发事件做出评定, 并做记录。如在钻过圆圈做鱼跃前滚翻活动中、把足球踢进小球门活动中, 看学生自信心表现如何;在2分钟25米往返跑测验、踢毽子 (口袋) 要求完成单脚踢的100个时, 观察学生意志力的表现如何;在足球的二人移动传接配合、足球比赛游戏、毽球比赛中, 观察学生的交往与合作精神如何, 然后对其进行随堂评价。
四、教学反馈, 课改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
1. 学生积极参与
因内容改变、方式改变, 改变了以谁为主体, 学生参与多了、积极了。一年级六班的王春雷同学在体育课记事中写到:体育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 所以同学们都非常爱上体育课。记得上得最开心的一次, 就是学武术拳, 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 我们中心小学来的学生, 虽然已经有点基础, 可还是很认真地学习练习着, 这节课下来了, 同学们还想下节课接着学, 真的没学够。
2. 提高运动技能
由于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全过程, 加之教学机制的改变, 无形中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练中学。例如, 一年级二班的黄亮在体育记述中写到:那是我最难忘的体育课, 上课了, 老师和同学搬来一个大箱子, 让我们在上面做前滚翻, 只见一层一层地加高, 我怎样使劲, 也蹦不上去, 不能完成,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和保护帮助下, 才信心十足, 我终于成功地翻了过去。这次, 使我感到了成功的滋味。
3. 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技能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在运用各项技术练习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技能, 这样, 就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例如, 一年级一班那振伟同学在记述中写到:我们上了一节滑雪课, 我第一次看见的滑雪板和电视中看见的不一样。滑雪时, 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穿上雪板拿起雪杖, 就开始听老师讲课了, 老师和我们一起在雪地上开始了一节课的滑雪锻炼, 我滑的技术是好的, 没摔倒过。这就是滑雪的乐趣, 一种美美的感觉, 学会滑雪, 锻炼了我的身体。
4. 提升心理素质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进了课堂, 在体育锻炼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就要克服, 这样一来二去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抗挫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例如, 一年级六班的周凯在记事中写到:学习倒立, 由于我的体重太大, 支撑不住, 刚刚立起来就倒了, 我不甘心, 身为体育班长都比不上普通同学, 我很失望, 我回家认认真真地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终于练成了, 我的心理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一年级七班的岳云雷在记述中写到:自从步入中学后, 有了许多事情发生,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就是体育课上, 练习前滚翻的活动。老师让我们先学滚低的箱盖, 然后滚高一点的, 到后来滚最高的, 我害怕了, 我跑到了地方, 没滚过去, 我又滚了一次, 还是没滚过去。后来老师说你行的, 你要相信你自己。这样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我攒足了劲助跑、起跳, 我终于滚了过去了。这次学习影响了我的人生, 改变了我怯懦的性格。
5.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学生们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融入体育快乐天地, 这样就增加了许多的合作、接触、交往的机会, 从而增强了成年后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17-01
那么,如何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呢?
一、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
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2、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3、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匮乏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4、体育课教学开展不规范
在农村小学校,体、音、美教师很少有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区域同行之间进行定期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学模式陈旧,大部分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二、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行为、心理的“换位”,引导、激发、帮助学生,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游戏课中,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各种小型比赛中,教师的介人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师生情感的交融、气氛的和谐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基础上。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减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也提高了。
2、高度重视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体育教学最好避免一板一眼的“书本式”心理辅导与教学,而应当适当的融入情感,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育。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反应的直观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养成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意识。广大体育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调节和感染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控制和支配自身的情感欲望,唤醒强烈的认知欲望和情感需求,使广大小学生在热爱运动的同时保持心理发展的健康、积极、向上,并与运动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知识智力的发育。
3、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的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的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和体操锻炼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相同的情境影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运动项目动作生动的制作成视频,通过贴近学生的鲜活表达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最好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接触和接受每一项运动形式。这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
4、强化师资力量,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专职教师,同时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体育教师就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概括地说,做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1)较高的文化素质;(2)较强的理解能力;(3)较高的艺术素质;(4)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5)较好的体态形象;(6)较好的示范动作;(7)准确而洪亮的口令。要使体育教师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对体育教师加强培训。体育教师应该明白,一节体育课的标准是怎样的,对自己和学生都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各年级的教学目标,认真执行体育教学大纲,这是落实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5、立足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模式改进与创新
体育教师在课改中如何备课上课 篇12
一、备课和上课要有自己的预见性和随机应变性
在备课和上课时, 教师要多方面考虑, 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好课堂教学计划, 又要因班级、气候、时间的不同区别对待。新课标强调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 落实相关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分析学情, 重视知识传授, 做到“三实”, 即踏实、扎实和落实。教师要走进教材、吃透教材、走出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 才能把体育知识淋漓尽致地传授给学生。在考虑体育教学方案时, 教师还可以多设计几种假设, 以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付。例如, 在武术健身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先分组自学再总体改进巩固的方法;也可以先总体学习后分组巩固练习的方法。但当发现学生在分组自主学习时效果不好, 或者个别组没有进展时, 教师要打破原来的计划,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以便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备课和上课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针对绝大多数有所不同, 内容的选择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 在快速跑的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自身快速跑的能力, 区别对待, 要看到男女生的差异, 又要看到男生个体的差异, 以及女生个体的差异。在练习中可以按能力分组, 能力强的距离长些, 能力差的距离短些,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同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体质差异, 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都参差不齐, 教师可按照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分组教学,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
三、备课、上课要体现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生活, 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 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学习来源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情境运用到课堂练习中,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实心球教学中, 投来投去很枯燥, 学生兴趣不高, 我们就把它当做保龄球去撞击;当做手榴弹投到敌人区里;当做邮递员的包裹快速传送, 学生在体验不同角色时也就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在备课时,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 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更自觉自愿地参与练习, 学会运动技能技巧, 增强体能。
四、备课、上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备课和上课时, 教师对学生要发生三种转化。首先,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其次,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再次, 由居高临下姿态转化为平等的对待。这就是说, 教师不再是“园丁”“蜡烛”。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练习中, 通过练习找到自身的不足, 使其产生求知欲, 进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教师这时就可以出手传教, 并且像朋友一样从旁鼓励, 成效可想而知了。例如, 在教学排球正确双手垫球时, 先从兴趣导入, 先要安排自垫排球记数比赛, 使学生一看到排球就跃跃欲试, 想练想比, 产生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排球的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安排对垫球的比赛, 只讲比赛规则, 不讲动作方法, 给学生留有一定自己学习的空间, 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 并通过自我体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对自己的动作产生质疑, 渴求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 讲解正确的动作规格及要领。如垫球时为什么一垫就高, 一垫就歪, 一垫就往后跑, 接不到球等。这时教师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蹬地, 伸腰协调用力, 伸直双臂, 插、夹、提等动作, 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良效。这样的备课及上课独具匠心,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育课改】推荐阅读:
中学体育课改心得10-17
体育课改的实践与体会05-14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12-19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09-22
高中体育课改选项教学实践总结10-06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09-01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09-01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课教学反思07-26
新课改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07-26
课改对策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