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践

2024-08-09

课改实践(精选12篇)

课改实践 篇1

课改至今, 尽管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和自学, 已经掌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 但种种困惑却并未消释:一方面, 不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 另一方面, 又在实践中重复着应试的题海训练;一方面, 看到实施教革的课堂活跃的气氛, 另一方, 回到现实中看到的又是自己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于是许多教师常常感慨新课改的种种理念是美丽的空中楼阁, 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我们仍然看到理念一套套, 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现状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 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 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 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

通过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 我深深体会到“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 它促成了新的课改理念的内化, 同时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一、实践与反思的文化背景

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躬行”就是要实践, 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对书本上的理论理解得透彻, 进而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验证理论。

在《论语》中, 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曾子关于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自我内省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重视反思、内省, 成为儒家教学理论的一大特点, 也成为中国学生、学者自我修养之重要方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和影响到现代。

可见, 我国古代在“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这方面就有其独到的看法, 反思、内省, 的确是重要的智能。

二、语文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一) 反思教学行为, 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最终达到教师会教, 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 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 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 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我们语文教学, 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 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形成了怎样的能力, 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 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二) 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 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 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 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 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例如, 教师进行反思某些文章教学计划, 就会发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等, 学生可能会对作者那种特殊时代的感情不理解,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 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 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教学的评价要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 更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

三、实践与反思的具体措施

1、坚持写教后记。教师在每节课后, 都要认真分析、总结, 对失误的地方要进行深刻的剖析, 找出根源。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失误的地方, 改进的措施记下来, 便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写教后记过程的本身就是反思的过程, 它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个案研究, 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 便于研究, 对于青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把写教后记作为备课的一项基本要求来抓。

2、多参加一些诸如研究课之类的教研活动。研究课实质上是课题研究的雏形。不管什么类别的研究课, 总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普遍意义。通过参加研究活动, 发挥集体的智慧, 有利于提升反思的深刻性、广泛性、指导性。另外, 教师听课后要积极评课, 把听课的感受,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对照反思,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课题可以是各级已批准立项的课题,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但在选择课题时宜小不宜大, 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研究过程中, 要把课题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始终, 要有研究计划和阶段性总结, 多反思, 多写课题研究论文。

四、实践与反思案例

反思案例一:积极开展多元互动式阅读。

上杨绛的《老王》之前一个星期, 我特意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然后课堂上组织了一次老王与祥子的比较性阅读。学生在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后, 生成了许多问题:老王和祥子同是车夫, 如果说老王是因为年纪大, 眼睛有残疾而收入低微的话, 那为什么年轻力壮的祥子同样赚不到钱呢?如果说祥子是生活在旧中国, 所以生活才会变得那么悲惨, 那为什么生活在新中国的老王命运同样那么悲惨呢?老王临死还拿着鸡蛋和香油来感谢“我”对他的关心, 最终仍是一个善良的人, 祥子为什么会由一个有理想的人沦为一个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祥子娶了虎妞做老婆, 为什么老王会打一辈子光棍?等等。整个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积极思考,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老师对话, 与同学对话,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教学中我体会较深的一点是: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课本的被动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创造者、重塑者这点很重要。过去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课程观和方法观不仅扼杀学生个性和独特体验, 而且也消除了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意识。教什么和怎么教, 内容、方法都被预先设定好, 被严格控制, 造成教师的死守教材, 死盯教案,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生命活力主体精神得不到发挥, 造就的是教书匠, 教学法专家, 而不是充满思想激情智慧的语文教师。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充足的空间, 教师尽可以尽情提升和建构课程的意义, 张扬自已的个性, 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与体验。同时, 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 这点也很重要。

多元互动式课堂阅读则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 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同学们在这种主动、和谐的氛围下, 增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多元互动式课堂阅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同时也是教师施展个性与智慧的平台。

反思案例二:拓宽课堂的佳径———比较性阅读

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之前, 我特意为学生增加一篇阅读课文, 法国作家科来特的《松鼠》。因为这两篇文章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赋予动物以人的灵性, 对小动物充满了人性、温情的描写。

在研讨时学生很快发现两篇文章写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在对动物的态度上作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珍珠鸟》的作者喜爱珍珠鸟是为让自己享受鸟儿悠扬婉转的叫声, 享受鸟儿亲近的情意, 因而精心饲养, 据为己有。而《松鼠》的作者解掉了束缚松鼠的链条, 给它充分的自由。当朋友问:它对人亲热吗?作者这样写道:这问题“真放肆, 多么苛刻, 而且对动物多么卑劣……, 有来有往, 可我们又给了些什么呢?一点儿食物-和一条锁链。”《珍珠鸟》的作者, 陶醉在自己创造出的“信赖”的美好境界, 《松鼠》的作者却在反思人类对动物的不平等。当获得了自由的松鼠再次为人攫住时, 作者常常体味到“对人的厌恶。”

新课标给教学空间和余地, 教师可以提升和建构课程的意义, 教师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真的很重要。我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不是统治者和独裁者。所以我会我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言, 特别是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观点, 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面对有些看似有悖于常理的言行, 也注意处理的技巧, 做一个有幽默感、有智慧的老师。

课程改革决不是一蹴而就, 中国教育的顽症也决不可能在一次课改过程中就得以痊愈, 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理念总是先进于实践的, 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要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与反思, 在实践与反思之后更深切地领会新理念, 如此循环往复, 把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总而言之, 在课堂实践结束后写课后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写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随着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入, 教师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 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进行反思性教学, 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语文教师,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也谈教育反思是什么?》

[2]、《福建教育》2004.53-54

[3]、《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王进文

[4]、《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余文森编

[5]、《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6]、《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改实践 篇2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因自己身份的权威性顺理成章地具有了知识上的权威,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但是在目前,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比较,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明显滞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器”。

一、推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因为教学形式着重体现在“实践活动”上,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地位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习内容失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甚至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

2、学生地位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想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传统的教学,一节课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有时也能把教学任务强行“灌”给学生而实现相应的知识目标,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则行不通了。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大胆、科学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师生关系的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知识的“搬运工”了,而是走到了学生中间,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在一起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创造了一种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因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不可支配因素,活动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一蹴而就,这样教师也就需要比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出一份耐心和宽容。这种耐心和宽容,可以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二、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大程度上充当着“知识容器”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注定了学生就算是想直接接收也没知识可以直接接收,一切知识都要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般都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视学习场所为自己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去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创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2、在活动中张扬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增强了自尊与自信。当然,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符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教师长期一成不变甚至是死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一次又一次得到“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认同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

3、在反思中巩固提高。

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成功,但要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每名学生就必须至少要有一次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认真进行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成功与失败的活动过程有什么不同?今后的活动怎样操作才会提高成功率?这样的反思比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错了题后的反思会来得更主动一些,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教师的要求与提醒。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思维更加缜密,行动更加严谨。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也会在反思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与巩固。

三、推进教学内容的拓展

1、从书本拓展到社会

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都是在课堂上传授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只是思想上的接受,而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太多的“高分低能儿”。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这种课程和教学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及展示的空间,他们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主组织人员,搜集信息,展开活动,获得资料,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锻炼学生各种实际生活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封闭拓展为开放。

文本课程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综合实践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种课程,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体会者。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学知识从封闭拓展为开放,知识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民主的精神,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知识的理解与方法的选择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及学生特点的教学素材,既能运用课程,也能实现课程的创生。

3、从传授拓展为相长

过去,教师的工作责任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师工作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超越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的创造和超越从何而来呢?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也给教师的自我创造和超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得以提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民主、自省和开放的特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结晶,令本应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大有收获,这种双向融合的过程也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文本课程的有力补充,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适应新课改 实践新课程 篇3

一、切实转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改革的成败,思想意识的改革是关键,只有思想到位,才有行为的跟进。作为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应该具备与学生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切实转变教育只唯“分数”的陈旧观念,树立教育为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全新目标观。同时,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克服以往物理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定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由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意味着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意味着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变单纯课堂上的“教”与“学”,为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共同体,并在这个共同体中,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观察,仔细倾听,真实感受学生的所为、所思、所想,掌握课堂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不断改革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和学生共同在“渔”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和成功。苏教版物理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建议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如“试一试、做一做、实验探究”等。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新课标提出的各个教学目标,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上设计每一项内容、每一个活动的出发点和意图,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努力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

重视知识的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直接作用,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解题乱套公式,形成“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而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则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情境展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把物理概念和具体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结论,更掌握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2.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必要的解题训练是学生学会应用物理知识的基本需要,但热衷于搞题海战术,过于强调解题训练,则是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与新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的。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要求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保持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亲近和热爱,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勇气和方法,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的物理学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探究

人类文明的延续需要知识的积累,但仅依靠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新知识、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定向思维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解决问题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科学探究、大胆创新、质疑问难,使学生品尝到标新立异的乐趣,从而保持长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新课标、新教材来看,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既有与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体育等学科之间的渗透,还涉及到好多科技前沿知识,它不仅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联系到社会的许多领域,这就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并且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此外,现在的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社会、家庭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等都为学生汲取知识营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有时,学生对于新的物理科技知识,可能比教师接触得早,接受得快,作为物理教师要对知识的更新有更高的敏感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承认个别学生的先知先觉现象,放下架子,不会的就要弯下腰来,拜学生为师,与学生探讨,共同携手进步。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郭桥中学)

责编/齐鲁青

对新课改实践的反思 篇4

(一) 精神投入:课改理念的体悟深化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化, 需要教师敢于怀疑、否定现有的不合理教学秩序。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给很多教师的思维套上了枷锁, 部分年长教师课堂教学明显模式化, “一讲二问三练”似乎成了金科玉律,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理念及年龄、心理结构有关, 课改过程中这部分教师欲“立”就得先“破”;部分年轻教师则又太过激进, 自恃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 且头脑灵活, 结果过于理想化的操作导致教学效果与期望值相去甚远, 进而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 影响了自己的提高。笔者认为课改理念的精髓在于几个关系的联系与顺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生活”、“课堂与社会”、“学科与学科”。不管教师的现有水平如何, 年龄层次如何,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 这一系列的关系如能很好地理顺, 合理建构课改平台, 就有望打开良好的局面。

(二) 知识投入:知识储备深广度的再加工

知识投入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研读教材、教参, 并做出自己的取舍, 形成独立完整的授课思路, 这是基础;其次, 平时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 多浏览报刊、杂志、网络, 对一些材料作适当的收集整理, 这种做法成效很显著;最后, 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是重要一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只有明确学生的喜好、性格特点, 甚至气质, 教师才能有目的性地做出正确有序的引导, 弥补其不足。知识储备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需要坚持的毅力、积累的恒心。

(三) 实践投入:授课方式与评价机制的合理建构

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可以用一根杠杆把地球撬起来。”笔者认为这跟课改极其相似:宇宙为我们的课堂, 支点就是课改理念, 地球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操杆人就是授课者, 杠杆就是课堂授课方式。怎样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 就看授课者如何高明地操纵课堂模式这根杠杆了。

笔者认为, 授课方式不可牵强。要因人而异 (这里的人指教师、学生) 、因课而异 (课指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文本) 、因地而异 (地则指学校本身及周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如果学生活泼外向, 则可多组织思辨色彩较浓的讨论、演讲、表演, 效果自然不错;有些课文文质兼美、富有韵律, 就可组织学生朗读体悟;有些文章中提及的内容, 学校资源中能提供氛围的, 也可易地教学, 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效果要好于室内。

在课改精神指引下, 授课者应以创造最佳授课方式为目的, 主动去发现或创设合理高效的授课模式, 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和品位。

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篇5

引言:校长职能:规划发展;经营文化;优化管理(理念: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组织;完善机制制度);引领课改;培养干部;统筹资源;协调环境;督促指导;搞好服务;总结提高。

所以,校长要研究和引领课改

一、为什么课改?

政府层面:培养人出了问题。

目标:知识——三维

视野:功利视野——国际

方式方法:讲授、灌输——启发、自主、探究、合作 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学校层面:顺应政府要求;减负提质

二、课改的困惑

想不明白

构建不了特色体系

突破不了难点

改变不了师生

怎么课改?

课改其实很简单,从改善做起。

改善理念文化

改善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

改善课堂:情感态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建模);评价

改善辅助活动:全员参与;特色发展

改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也是课改

改善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依法管理 改善评价:多元评价——全员全面;定性定量;他评自评 改善机制:学习、培训、研究、考核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策略:先从形上做起,从简单做起。

课改真的很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把握。策略:从改课突破;做好整体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叫课程——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特色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

三、课改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

理念:以学习求发展

策略:打造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学生;打造学习型家长 方法:自由阅读:实现三个境界——阅读——悦读——越读。目标:校长学者味;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学校书香校园 ●集体备课:

备课:备学生——学生认知情况;年龄生理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备教材——目标;重难点;关联引申。备教师——知识储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能力训练。写教案,做课件。

集体备课:主备人试备——集体补备——形成个体教案

●小组建设

小组构建策略:小组组成(人数;构成;形式);小组管理(分工;职责;要求;培训);小组文化(名称;目标;格言;组风)

小组学习策略:接受任务;分工负责;形成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举手质疑;遵守纪律。);有效交流(起立——聚首——讨论——交流——补充——总结)

小组评价策略:

评价内容: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

评价策略:小组轮流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奖励策略:

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类别:日常管理奖;考试成绩奖;明星小组奖

策略:淡化个体、强化小组;奖惩结合;重精神轻物质;奖惩方式多样。

● 构建模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理念: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思想:四个必须——那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适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本内涵:“4321”是其基本内涵。“4”指新授课的基本环节,语文四读(一读清障碍;二读解大意;三读品文本;四读练表达),数学四步(一“引”,引入质疑新知;二“探”,探究学习新知;三“议”,讨论总结新知;四“练”,运用延伸新知);“3”指基本课型,语文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成果汇报课,数学分为新知学习课、综合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2”指两单,问题申请单、学习报告单;“1”指一卷,自主测试卷。

课堂策略:学生先学(师引导质疑)——小组合作(释疑——引导再疑)——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质疑——释疑)——总结重构(教师点拨,学生构建)

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三维目标实现);教师行为(引导大师);学生行为(课堂主人——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自如恰当高效);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

四、课改推进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上解决“三心”问题

决心:与旧我决裂。旧我或许是一个懒惰、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我,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我。课改就是要下定决心,与旧思想、就观念、旧方式方法的我彻底告别,去适应新的变革。

信心:端正心态,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吸取正能量;做好职业

生涯的人生规划,不断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使自己的成长无限。

诚心:把忠心献给组织、学校、事业,不做两面派,不做课改的两面人。

2.理念上解决一个深度问题:入脑、入心、入髓,入行

3.敬业上解决三爱问题

好教师标准: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教育——知识影响;思想影响;道德影响;灵魂影响。

爱学生:比关心

爱学校:比团结

爱事业:比贡献

4.行动上解决“四勤”问题

勤学

勤研

勤省

勤思

奥斯特诺夫斯基说,谁脱离集体谁就会悲哀。让老师们保持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二)学校方面

1.集体研究常态开展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按照:“主备者教学案——集体教学案——个人教学案”的流程提前一周备好教学案。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开展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引领水平

开展校级课题申请活动,鼓励人人开展问题式研究;搞好六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筹备结题;提炼“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申请市级课题。

3.五项活动推进课改

四课:研究课、示范课、合格课、精品课研究课改

三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推进课改

两诊:教师、学校定时诊断课改

五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评价课改 一展:每期举行课改成果展示。

4.三节两会延伸成果

常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上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达标运动会,下期开展读书节、田径运动会。展示课改及素质教育成果。

5.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建立六项机制: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教研组集体研究机制;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机制;行政教研机制;督导室课改督导机制;课改成果奖励机制。以实现课改的评价奖惩。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篇6

關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探索

一、转变教师观念

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高效实施教学。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捏拿好有效提问的时机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课堂提问要想成为有效提问,同样得讲究方法。

在导入新课之前提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这堂课能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等方面牢牢地抓住学生。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开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然后接着说:“那么同学们说说,春天美在哪儿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之后我介绍说:“春天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却是美的综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究竟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是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还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当发现学生疲倦和松懈的时候,如果教师还是滔滔不绝的讲下去,那只会是徒“讲”无功。此时要进行课堂节奏的调节,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四、开展灵活丰富的语文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

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淡化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大目标,在活动中重探究,重应用,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够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重过程,重参与,要求全体学生主动经济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重方法,重体验,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

五、设置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程

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教无定法,生命有限,探究无限。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学而得法,我们才能立于教育教学的收获之地。

参考文献

[1] 《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家出版社,2002.6.

[2]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欧阳芬 2008.5.

课改实践 篇7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已经逐步走向每一个校园,每一门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也从2009年开始在我区各个中学逐步展开[1]。这次课改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较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在没有前车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寻求一种突破,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标。经过快一年的课改实践,取得一些收获和经验,但新课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下面就结合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的探究及几点反思。

1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1.1 掌握新课改的目标,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与变化。

面对新课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课改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3]。

1.2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从“计算机教育时代”到“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要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谓发生了质的飞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2 积极探究教学模式,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如何将新课程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40分钟的时间内出效益,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好的教学目标。

2.1 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2.3 强调小组协作,共同提升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各个任务,最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探究活动过程强调小组内的协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形式,各成员间形成了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学习的氛围,组内协作也日益加强,使强者更优、弱者变强,共同发展。

3 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有3个学生机房,并全部实现教育城域网,硬件设施已完全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可就是这种情况,在新课改的实行过程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

3.1 新教材起点过高与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的冲突

新教材制订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3.2 新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冲突

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时要求是32节,我校上半年的课时安排是每周2节,虽基本符合课标要求。但是通过实践发现,由于教材内容较多,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勉强完成,也达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达到部分教学目标,是现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课题。

3.3 教师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少之又少

从认识新课改,我们区只组织过一次为期两天的新课程学习,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和目标领会好,更别说在教学中能够贯彻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得就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以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多提供学习机会,让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多的借鉴一些发达地区课改实行的好的学校的一些经验,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整体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改在我校实行了一年,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贤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园(教育科研).2012(02)

[2]兰春霞.浅析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软件.2012.33(09)

对课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篇8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 分章节安排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备课, 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 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 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 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 学生在备课、讲课时, 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 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 每一分钟, 有专门负责花草的, 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 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 这种班级管理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 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 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 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 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 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 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 我发现除了字词外, 语文中, 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 而对这些篇目, 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 讲解写法, 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 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 2004年的秋季开始, 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 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 再诵读课文, 最后写感受, 整单元推进, 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 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 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 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 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 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 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 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 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 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 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 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 不加字, 不少字, 不重复, 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 就是写感受, 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 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 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 凡此种种,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 每一周, 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 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 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 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 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 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 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 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 就应关注教学, 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 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 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 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 我想, 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 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 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 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 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 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 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 就我个人感觉, 传统的儒家教育, 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 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 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 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 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 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 是让人们顺从,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 如能将人奴化, 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 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德育内容)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 (押韵对偶的短句) 编进教材, 如《三字经》, 既教文化, 又教做人, 等孩子长大了, 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 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 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 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 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 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 虽然有守则有规范, 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新课改下合作学习的创新实践 篇9

以上几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有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反思该如何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笔者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做了如下几方面创新。

一、优化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策略

我根据班内的实际,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分组。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先按照该科成绩将学生平均分为三段,再从每一段中挑选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挑选中充分考虑到三位学生性格互补、领导力互补、学习能力互补等因素,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竞争。二是自由结组的原则。在异质分组后,我会将分组情况在班内公示一天,学生可根据“情感因素”进行组间成员之间的调换,但是必须给出合理的调换原因, 同时不能影响到异质分组的本质原则。这样在遵循了本质原则的前提下,同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归属感增强,有助于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班内有一名“学困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说话,公布分组名单后其组内成员极其不乐意,这名“学困生”自尊心也明显受到挫伤。这时他的一个“哥们”说:跟我一组吧。这个“哥们”虽然成绩出于上等,但是性格比较懒散。于是我跟那位“哥们”说:“你既然这么义气,那就要对他负责到底,同时你自己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这“哥们”立马把腰板挺直了说:“相信我吧!”接着我对“学困生”说:“你哥们这么义气要带你,可你要是总影响你们组的平均分,是不是就不太讲义气了呀?”。这位“学困生”一脸沉重,对这次事件很受触动。从此他们互相激励,“哥们”为了更好地起到榜样作用,学习劲头显著增强,并且不断帮助、激励学困生,而学困生在小组中有了归属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由以前的厌学变成了乐学,上课偶尔犯困,也会主动地站到教室后边去听课。

二、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

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了采取上述两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外,还将形式创新化、丰富化。

(1)课堂众多环节中体现小组合作制。为了增强小组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时时合作的意识,我会在课堂众多环节中体现小组合作制。每堂上课的前五分钟,我会对上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书面检测,检测完毕,由学习小组长收取检测本,最后得分是小组成员的平均得分。这种方法打破了小组内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极大地推进了小组成员在课下互帮互助的合作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会随机让一位同学回答, 如果该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就将由其组内其他成员帮助其回答,如果全组成员都没有回答出来,将扣除该组课上表现1分, 同时问题将由其他组来抢答,并得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

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有某位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将扣除该组的课堂表现分。班级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睡觉,其组长就主动找到我要求调换座位到这个“特困生”旁边,他们之间达成协议,只要“特困生”稍有睡意时,组长就可以拧他胳膊。因此, 不用教师制约,组内成员会互相制约,并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时喜欢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再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和小组成员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个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2)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下。在检测、作业的批阅过程中,我会对错误较多的同学作业本上写上“面批”两字。但是该同学看到以后,不是直接找我,而是去请教其组内其他成员,请教完后,全组同学一起来找我,由面批的同学向我讲解该知识点,如果中间有错误的地方我会及时向全组同学指出。这样增强了组内成员互帮互助的意识,并且使小组凝聚力得到增强, 同时还增强了优秀学生的表达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透彻,而“学困生”在小组中归属感增强,在相互帮助中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这样的学习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满足每个学生的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能使学生“乐学”“好学”。

在阶段性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同时,在学完每一章的知识后,我会让每位同学先独自总结,然后根据各自的总结,小组合作再总结一份。他们在重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方面会有各自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会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会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三、优化教师指导、评价策略

为了高效指导、监督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以真正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学习后,汇报学习成果时,我是一个倾听者;在小组成员互相制约, 共同进步时,我是一个旁观者;在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时,我是一个引领者;在小组成员找我一周点评时,我是一个指导者,我会根据一周内我对其组的所看、所听、所想,对其合作方法和合作技能给出指导性建议,肯定好的,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供参考的改进方法,以真正实现组内成员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

高中语文课改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高中是我国中学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 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较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因此, 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阶段以及知识积累阶段对语文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得高中语文知识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在对高中语文课程进行调整之后, 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对新的知识内容以及新的教学要求进行完善, 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达到高中语文课改的要求, 健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体制。

二、高中语文课改教学特征以及意义

当前对高中语文进行课改, 主要是将以往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进行改变, 通过主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来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 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以及学习的自觉性。对高中语文进行课改, 是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一个体现。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而为社会提供人才的窗口教育更应该从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做到创新。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也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 而高中语文课程也因为其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很容易将教学方式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因此, 在高中阶段, 高中语文课改后的教学应该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以适应课改的要求和目的。

三、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探索途径

(一) 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而高中语文课改后, 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 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就需要被体现出来。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但是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和教师对备课的要求都很高,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改后, 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时, 应该保留教师对知识讲授的高要求以及课前准备的充分性, 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 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 在课改后教师应该在教授课程时, 注意多给学生一些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在教授某一课本内容时, 将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 在课前对课本内容自行预习, 找出自己觉得有疑问或是感兴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找或是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 将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做成报告, 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符合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此外, 高中语文课程对于作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可能有时受限于当前的条件或是思维打不开, 造成作文的题材以及思想表达老套,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改后对作文进行辅导时, 可以鼓励学生除课本知识之外, 多阅读涉猎一些较为新颖的阅读材料,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 在固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备课内容, 通过板书形式来展现出来的。而互联网时代, 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的教学手段发生了不少变化, 高中语文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尽量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 乐于接受,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师备课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将备课的内容进行丰富, 通过互联网查找以及教师课程资源共享等手段, 将教师的备课方法进行简化, 对教师的备课内容进行延伸,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教师能够分享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 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课堂质量, 丰富课堂内容, 学生从中学到的东西也就相应增多。除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备课和课堂质量之外, 还可以对课堂教学的引入方式做一些调整, 比如在对某一类型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时, 可以适当采用图片、语音甚至是视频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解读, 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解相关知识, 并对其印象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高中语文课改后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逐渐体现出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 是与当前高中语文课改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 在考试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评价考核方法

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掌握情况的评价大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这种方式虽然对教师的讲课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较为方便直接,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比如, 考试有时只是对某一个知识点考的比较集中, 而教师对课程的教授则是全面的, 如果只是单纯以某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不太公平,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也不尽公平。因此, 保留原有的对学习和教学的考核理念, 但是可以采用相对动态的考核, 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这种动态的考核机制与考试结合, 能够从动态以及某一阶段的考核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高中是我国中学教育的最高阶段, 高中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都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高中语文课改后的教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是对课改目的和理念的重要把握。高中语文课改后, 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动态的现代考核方式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索, 以期在课改后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个较好的规范和道路可以探索和引导。

摘要:时代在不断变化, 社会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教育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的, 在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同时, 教育也应该随之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中语文进行课改, 正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的新局势所提出的。因此, 对课改后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的实现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参考文献

[1]杭文武.浅谈新课程下初中体育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09 (9) .

电机应用技术课改实践研究 篇11

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电机课程的积极性,结合课程知识和社会调研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在实际自动控制领域中应用认识,同时熟悉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深刻体会该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二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分组讨论促进能力增长。为便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除了在课堂上亲自讲解之外,每次指定1组或2组同学做好PPT,由同学自己再进行讲解,这样在准备相关内容和课上讲解的过程,使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三是引导性项目贯穿理论教学周期,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本课程中的重点,让同学自主选择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设计题目,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控制框图的绘制、完成硬件接线图和软件流程图,形成3000字的研究报告,并在实验室中完成设计的硬件连接和软件调试。通过实际课题锻炼,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在理论考试中,加强基础、强调应用、注重引导、形式多样。充分利用试题的设计与收集,合理设计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淡化理论的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着重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电机及拖动知识的能力。在实验考核环节中,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侧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善学习风气。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步,理论课和实验课齐头并进,共同实施课堂改革计划。电机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实施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实验课同期进行实验项目改革,改变过去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理论教学改革贯穿的引导性项目顺利开展提供硬件支撑平台。第二步,丰富授课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第三步,强化课外学习。采用引导式项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增加课外学习内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校资源,完成引导式项目的设计和调试,提倡课外学时超过课内学时。第四步,完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关注平时表现和过程学习。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第五步,总结改革成果。注重过程学习的成果总结和积累,及时总结并留存学生的学习心得及学习报告。为了便于学生对“电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区分和掌握不同的概念,熟悉电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其一,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虽然强调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参与度,鼓励学生自主制作PPT,参与理论授课内容的讲解,自主讲解本门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在授课内容较为充实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既保证完成授课计划内容,同时又要保证学生有锻炼讲课的时间和机会。其二,如何保证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在课改中,改变了过去期末考试定乾坤的僵化考核模式,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扩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增加了课堂情况考核和综合性设计报告成绩,同时将原有的期中考试改为平时的章节测试,主要为该课程的3个重点内容:直流电机、变压器和交流电机。由于加强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那么,如何使成绩评定依据更加科学合理,就需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其三,如何使引导性项目的选择难易适中。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引导性项目贯穿始终,围绕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内容展开的引导性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电机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际对象熟悉电机的控制技术和控制方法。但是引导性项目的难易程度选择,既要做到让学生熟悉电机控制知识,又要让学生喜欢、有兴趣,题目的选取就非常值得研究。

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电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传统电机类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资助(KT2011356);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建模和解模理念的项目驱动式‘电机应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资助(KG120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精品课程“电机应用技术”资助(SCG198);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改项目“自动化专业实施方案”资助(SCG166)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人际沟通课改实践的现状及对策 篇12

1 目前人际沟通课改现状

1.1 人际沟通课改原因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我校在2009年3月进行了人际沟通课改, 同时在大形势的影响下, 我校相关人员去各实习医院调研, 结果反映我校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但人际沟通能力较差, 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护患矛盾, 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人际沟通课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2 课改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人际沟通课改。

1.3 人际沟通课改具体方法

1.3.1 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共8章,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教学:16学时, 实践教学:20学时。

1.3.2 课程设计方案

教学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结合临床进行设计, 如:理论教学: (1) 理论讲解, (2) 案例分析:案例资料、案例分析;实践活动: (1) 完成沟通设计 (病例资料) , (2) 讨论与交流, (3) 角色扮演, (4) 活动体验, (5) 拓展阅读, (6) 临床见习。

1.3.3 考核

改革以往的考核方法, 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

1.3.4 课改实施情况

人际沟通课改设计方案是由笔者执笔完成的, 并通过护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审核, 之后交教务科领导审核, 目前方案正在实施, 在开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 参加集体备课的有督导组及护理组教师, 笔者把人际沟通课改的宗旨向3位任课教师给予说明, 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课教师:全校教师自愿报名, 经督导组安排试讲并从中选拔了3名教师;对象: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 (共17个班) ;场所:各班教室;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王斌主编的《人际沟通》。

1.3.5 课改监督措施

课改实施中, 领导高度重视, 教务科领导让把人际沟通课改设计方案打印多份, 3位任课教师人手1份, 目的是要求教师按照设计方案教学, 各上课班级每班1份, 这样对设计方案落实情况起到督促作用。另外, 相关领导及设计者经常去听课, 之后进行集体备课, 向任课教师客观反馈听课情况, 以不断完善课改方案。

2 课改优点及效果

2.1 鼓励学生多表达、多展示

教师每次上课前都让学生集体大声开口介绍自己, 分校内、校外2种情形 (具体介绍内容由教师事先设计好) , 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多表达、多展示, 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2.2 不同课程的融合

个别任课教师已经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融合在一起, 每节课上课前训练学生的站姿、微笑,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护理组教师在护理技术课程中也融入人际沟通、护理礼仪, 使人际沟通课改落到实处。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分组讨论、情景教学、拓展阅读、活动体验等)

3位教师在课堂中都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眼、动脑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案例库的建立

目前已经着手搜集典型的沟通案例, 建立案例库, 这对规范教学案例有一定好处。

2.5 效果

以开展学生寒、暑假三下乡及专业思想教育 (临床见习1周) 活动为契机, 与医院相关领导及一线工作人员访谈, 反映我校2008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2006级、2007级学生比较,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课改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多斟酌

目前教学案例基本是来自教材及参考书, 上课前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案例多斟酌, 因教学和临床有一定差距, 所以使用的案例最好与临床更贴近些。

3.2 课改要领把握欠妥当

个别教师要求学生背会不同人物角色对话, 此法欠妥当, 应分析人物角色, 换位思考, 以使沟通更自然、真实, 否则机械记忆对话到临床时因紧张会导致沟通更困难, 因此, 教师应在如何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上多想办法、下工夫。

3.3 教师总结应有高度, 语言应规范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时不能局限于问题的表面, 要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语言规范, 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建议及对策

4.1 全员参与、配合

课堂内:其他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给学生提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课程。课堂外:安排学生去采访领导及全校教职工, 希望全校员工给予积极配合。

4.2 开展普通话训练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 增强其自信心, 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安排活动 (如请教师开展讲座、讲故事比赛、朗读课文等) , 以解决我校学生沟通能力差的问题。

4.3 授课场地应做选择

目前上课地点是各班教室, 根据课程内容可以联系在室外及护理实训室上课, 空间自由, 仿真医院环境, 提供相应的道具, 如病床、血压计、体温表、输液用具等, 这样, 人际沟通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4.4 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临床见习)

利用在医院专业见习1周时间 (或寒、暑假见习) 的机会, 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典型沟通资料, 开学时上交, 这对充实和完善案例库也有一定好处, 同时也可促使学生寻找时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变被动为主动, 边学边用, “学与用”结合。

4.5 任课教师之间要多沟通

任课教师要经常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交流、学习及反思, 取长补短, 提高课改效果。

4.6 任课教师的选择应恰当

人际沟通课改虽进行了教师的选择, 但选择时如倾向于护理教师可能会更合适。

关键词:人际沟通,课改实践,现状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 (第1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有限思考下一篇:云平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