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

2024-10-02

课改反思(精选12篇)

课改反思 篇1

编者按: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 它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日常教学的形态。作为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 教师们欣喜于新课改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 又会对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强教师所难”、与现实相互冲突的不合理之处深感忧虑。正视问题是寻求改进的第一步, 因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来自广西、湖北、山东、广东的8位教师, 将他们所陈述的“课改感受与反思”集结成了这篇《课改反思录》。虽然这篇访谈录无法在内容上面面俱到, 但希望这些一线教师们的真诚分享能够让我们见微知著, 从而为它的完善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行动, 为优化教育提供有效助力。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政教处主任陆宏民

课改反思 篇2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反思《新课改的反思》。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关于课改的反思 篇3

课堂教学改革并非易事,它需要实践者“上下而求索”的信心与勇气,需要有社会、学校、家长方面的支持与理解,但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理念、勇气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记得以前人们经常说:一个教师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确实,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我认为:教师就应该是条大河,一头连接着知识的海洋,另一头连接着学生求知的涓涓细流;教师应该是个开渠者,是个引水者,让学生求知的涓涓溪流变得更宽更广。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学生。因此,教师就得先更新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广取其他学科亮点,综合于“我的课堂”,服务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与学生的整合。最终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也如其他改革一样,抓好关键,先改人的思想观念。这次改革,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转换,即是根本,即是关键。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合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行,我们也随之会有很多困惑和问题的出现,这些都是正常的。比如,我们的学困生面太广,把课堂交给学生很容易出现学生讲不透,老师点拨。让学生讲,然后老师跟进点拨,课堂时间不够。而且经常都会拖堂,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担心最后的教学成绩,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都是课程改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育关乎祖国的千秋万代,关乎祖国的繁荣昌盛,如果我们只图近期利益、眼前利益,把学生教育成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他们只会考试,不会做人,出了社会也不会生存,那我们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失败、悲哀的。然而,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发表己见,合作创新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绽放自己,认同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为他人带来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也就是让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也许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对他们甚至是对社会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这种教育也许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教育。我希望改革的春风能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我们沐浴祖国的下一代花朵。

高中语文新课改反思 篇4

一、新课改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1. 教材与高考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 标准是目标与预设, 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 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 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 从内容设置看, 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 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 弱化了工具性特征, 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 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 做一定训练, 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 此则为时已晚, 学习仓促, 学生不能充分内化, 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 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 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 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 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 造成师生无所适从, 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 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 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 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 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 情感上弃之不舍, 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 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 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 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 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 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 空焦虑, 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 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 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 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习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 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文章是个案, 试题也是个案, 如何在两个个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 让学生学会迁移, 学以致用?

2. 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一是考试所迫, 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 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 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 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 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 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 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 动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 形式热热闹闹, 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 教师可有可无, 看似学生自主学习, 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 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 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 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 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 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 必须拿到“通行证”, 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 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 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 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 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 实则遭阻遏。

如果说学生的功利主义追求是阻碍新课改发展的内驱力, 那么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新课改的外在枷锁。目前, 绝大多数学校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学校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 不仅把高考成绩, 更把每次月考、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最具分量的指标, 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 决定岗位优劣与去留, 并与荣誉、奖金、职称直接或间接挂钩。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一切的教学评价机制, 必然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走应试教育之路, 新课改还有一席之地吗?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理想太过完美, 现实太多羁绊, 当理想与现实冲撞, 通往理想的道路该如何走?

二、路在前方, 路如何走

1. 修订教材, 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 养成思维习惯, 迁移运用更具理性, 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 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 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 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习过语法, 至今印象深刻, 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 第一单元是名词, 第二单元是动词, 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 进而是短语系统, 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 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 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 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 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 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 而突出人文关怀, 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 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 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 加入过程性评价, 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 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 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 以此作出评价, 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 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 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 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 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顶住压力, 排除阻力, 迎刃解决, 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新课改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 还需要两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层的深度参与。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新课改的成功, 离不开校长陈顺华的深度参与:“课改之初, 不少教师不知从哪里开始迈步, 陈顺华就带着骨干教师先研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 还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 真诚交流, 直到摸透了, 认准了, 才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进。一开始, 他并没有给教师们过多的压力, 只是让他们看, 让他们悟, 最终在认同中一起走向课改既定目标。”陈顺华校长的做法或许可以为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 一种思路。广大教师深切呼唤学校带领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实践, 而不是仅靠指示、评价来实施新课改。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5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改教学反思1

一、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新课改教学反思2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三465、463两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高三教学显得尤为紧张,转瞬间一学期又过去了,认真回顾教学工作,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时常在反思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反馈如下,期望能对于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后的教学质量有必须的借鉴好处。

一、常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如何让政治复习课真正“活”起来?

高三以复习课为主,大容量、大密度;如果老师不停的讲,学生被动地理解;到头来是老师讲得很多,很累,口干舌躁,学生却是听得很困,很烦,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可否认,到了高三以后,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老师急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一味的苦教,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顾及学生的理解程度;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在今后的课堂里我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我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这一实际状况,如果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课堂效果也就会大幅度的提高。

2.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我们政治学选的资料是《步步高大一轮复习》,有知识点有联系,如何用好复习资料,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这是高三复习课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针对我班实际状况在第一轮复习时,要紧扣课本,以基础训练为主,查找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然后针对学生作练习时暴露出的问题,再有目的选编练习题、例题进行精讲精练,从而消除学生知识上的盲点,对知识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和加深。

3.如何很好的把握教学难度?

复习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教学的难度问题。对我班的实际状况教学上如何应对我认为务必抓好基础,难度过高,过大的题目不要涉及太多。主要是要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品质。抓好“双基”不放松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持续一些难度是必要的,也是务必的。在上课时选取适当难度的例题或课余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给学生必须的新鲜感和有利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好胜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4.如何有效的进行试卷讲评?

这一学期我们组织了单元考、周考、月考等考试,高三离不开试卷讲评。如何才能使试卷讲评起到它应有的效果呢?长期以来,总是老师讲,学生听,结果是学生听的提不起精神,教师讲的津津有味,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如人意。我认为我们就应大胆的放手,把试卷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讲解,教师只要做学生的指导者,点拨者就能够了。

二、常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勤充电,强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上一堂精彩的高三政治复习课,我感觉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潜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在那里,我个性要重视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务必每一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务必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讲方法,提效率。

高三复习方法十分重要,我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其次针对提纲,从考纲要求的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白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就应了解,哪些就应重点掌握;二是讲准重点。在教学中,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三是讲透难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攻克难点,能够把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直到他们心神领会;四是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分析清楚疑因,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五是讲活热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六是规律知识。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我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构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

3.阅试卷,常沟通。

我校定期都会以小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套试卷,然后收上来批改,我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告诉他(她)要注意的问题;回答得好的或是有进步的,我会加以鼓励。我觉得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把我对他(她)的这种指导当作是一种浓浓的爱,心里很是感激,一般上次犯过的错误下次都会牢记在心不会再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条理,我能明显看到学生的进步,心里很有成就感。同时,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融洽很多。

4.重时政,勤反思。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学习理论外,还要增强对重大时政的敏感性,并养成及时反馈和及时积累的习惯。在复习中我坚持以人为本,主动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要把学生的需求当作一个市场,研究其需求信息,根据这种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在复习中,我经常写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善、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

新课改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经过教学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是自己可以学会的。

新课改教学反思4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教学反思5

新课改已有好几年了,教师们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在逐渐摸索中,新课改已逐步走入教学轨道。数学课堂教学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学生能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题型的变化等,都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亲身体验了课改之路的艰辛和不易,现将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实践,以及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反思:

一、实施新课改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起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来说,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将重结果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重过程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是新课改的开拓者,对每位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更新理念,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基本理念。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1、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错位。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体验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不能有效地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只是形式上的“放手”,实则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真正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淡化探索,重模仿的教法,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2、以分组合作学习、“热闹”的讨论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掌声越多越好,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3、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新课改下数学学习评价要求多样化,评价形式要通过“评分+评语”的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教师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使课堂评价成为一句空话。

4、课堂教学反思与课后体会混为一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真正的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进一步深入探究新课改的内涵,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新课改教学反思6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课改后学生的变化:“课改后,课堂的气氛活了,学生们的思维活了,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课堂上老师们说的少了,学生们讲得多了。”因此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讲的也不敢讲,惟恐别人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的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该讲的教师必须要讲,而且必须要讲清、讲透。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太重要了。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解决《回顾整理》中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孩子们根据条件、猜年龄的思考题。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

“我比你大。”

“我们两人的年龄都超过6岁,和是17岁。”的信息,推算出两个小朋友的年龄。课堂上我没给孩子们任何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条件,自己进行分析。原打算,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想,这是一道包含简单推理的问题,需要学生静静反复地思考方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反而会影响孩子们思考问题,因此我选择了自己解决的方式。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我找了两个小手举的非常高的学生,他们俩的答案都是:女孩是8岁,男孩是7岁。原因一是女孩的年龄比男孩大;二是他俩的年龄都超过了6岁。三是从图中看,他俩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所以女孩8岁,男孩是7岁。问了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同意他们的意见。这时我又问了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不同意,因为题里告诉我们:我们两人的和是17岁,而8+7=15不等于17,所以他们的答案是错的。我猜小女孩是9岁,小男孩是8岁。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话刚说完,刚才还对自己答案深信不疑的孩子们,一下子动摇了。我笑着问:你们觉得她说得有没有道理,现在咱们来研究一下,到底谁说的正确?

谁来说说我们解决问题前首先应该干什么?孩子们迅速回答发现信息,寻找已知条件。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学生们很快找到题中的三个条件。接下来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三个条件的作用,题中的条件我们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最后根据条件我们再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还要学会验证一下,你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正确。必须要符合每个条件才行。咱们看前两个同学,答案与题中的两个条件相符。但是与第三个条件:我们俩的和是17岁不相符。因此说明什么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猜错了。而另一同学的不仅前两个条件与题中的条件相符,而且第三个条件也与题中的条件相符,因此说她猜对了。在数学上我们把分析的过程叫推理,把解决问题过后再依据条件进行逐个分析的过程叫做验证。我的话刚讲完,我班调皮的徐扬同学高高举起小手,“老师我猜这个小女孩是10岁,小男孩是7岁。”“那咱们互相合作,就用刚才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检验一下他说得对不对。”孩子们忙活开了,一边说,一边指,一边点着头,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你再看看这个小家伙,此时脸上的表情正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般。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这个问题按理说,应该是结束了。

可我一看,还有一个女孩的小手在举着,我让她站起来,她说:老师,我还有一种答案,我猜这个小女孩是11岁,小男孩是6岁。话音刚落,还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就争论起来,这个说:不对,不对;那个说,错了,错了。此时此刻,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都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去。我问孩子们:她猜得对不对,我们可得想办法验证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记住要说清你根据什么说明她猜对了?错要说出错在什么地方?此时的孩子们完全与刚上课时的表情绝然不同,刚上课时,问题一经提出,有的孩子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把小手举起来了。而此时,孩子们显得非常安静,静静地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接下来,他们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我很惊讶,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之处。

以下是我班的马秋实同学的分析问题的小片段:题中告诉我们两个小朋友的年龄都超过6岁,而徐青扬猜的其中那个男孩的年龄只有6岁。和题中我们两人的年龄都超过6岁这个条件不符,所以我认为她猜错了。我认为这道题只有两个答案,一种是小女孩9岁,小男孩8岁;另一个答案是小女孩10岁,小男孩7岁。没有第三种答案。说得多好哇!不仅会分析问题,而且说得言简意赅。我带头为他鼓了掌。接下来我又请徐青扬他谈她错在哪里?她意识到自己没有逐个条件进行分析、验证,因此出现了错误。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虽然在解决“猜年龄”这个问题上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我想:教给学生一种数学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最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结果。

新课改教学反思7

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新课改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学习。

(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

(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学习。

4、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随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必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新课改教学反思9

物理作为一门在平常应用较为广泛的基础科学,受到各高中学校的密切关注。在过去的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升学为目的采取题海式方法传授物理知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理解物理在实践中的巨大价值。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进行,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得到了反思,教学活动开始以物理为载体来拓展学生新思维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宗旨转换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般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条教学公式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就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公式,只有对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和长远发展。这不仅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物理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高校要不断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向当前研究性学习不断靠拢,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反思,从而找寻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如今,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正需要这种反思精神。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抛弃原来“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下文就从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1.教学手段的反思

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复杂困难的物理知识,有以下手段可供选择:

(1)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避免理论课堂的死板,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除了演示理论知识以外,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仿真、视频、实例动画等改变教学方式,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在备课件时应该避免大量文字,以简洁易懂的提纲和表格为主,以此来说明问题。

(2)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自主讨论解决部分知识难点。学生可事先查阅书籍和资料得出相关结论,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四川部分学校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开发相关网站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反思

一般教师的观念都为非主动,没有自己的思想,通常都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必须学习相关新课程,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在深层面上更新和改变四川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四川高中物理新课标在对物理知识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和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也是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培养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其相关方面的教学。相关课堂教学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3.教学过程的反思

四川高中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了解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途径。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人生、了解社会、关心底层人士,积累相关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比如,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相互交流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一起探究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做总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过程上,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另外,“探究式学习”也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四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深一步进行自我调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四川省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回顾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取,丰富专业知识和开阔理论视野,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国家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伟大建设作出贡献。在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在新时期得到长远发展。

新课改教学反思1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高中教学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反思。在进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是教师进行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方式。实验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看到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我校以山东科技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迁移应用”;复习巩固作业有教材中的“练习与实践”,这些习题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有时还要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有效率和准确性,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才能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新课改教学反思11

面对新课改,我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深刻体会,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三、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在例题中尽可能贴近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记得刚开学,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女皇头顶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个人的理解给他这样的解释:“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应用都非常紧密,许多学科重要的定理和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严谨的推导证明。”而这些,在原来的教材教学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点,例如模块一P32的例题二中,就要求学生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证明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还比如P41把函数图像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到一起,还以实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新课程会不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

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一天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看得到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

五、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第一章的内容我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学习掌握。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新课改教学反思12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新课改教学反思13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教育教学的材料及实践基础。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反思自己教学观念和行为

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尖子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新课改教学反思14

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走出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探求一条科学、迅速、操作性强的教学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现代及未来社会竞争能力“新人类”的目的朝着这个课改方向,这必然促使我们生物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面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和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改革的实践,在新一轮课改中进行了教学反思,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着力解决好的四个转变。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成分构成,每一个人这7种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组合不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长。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才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发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新课内容后,我设计了这一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假若你家里有一个蔬菜塑料大棚,运用你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增加蔬菜产量的具体措施来。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询、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空,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尽情的发挥。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也能使同学们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

新课改教学反思15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创造品质的培养为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能力;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从书本到黑板再到书本的不良教法,因为这种教法让学生仍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课堂上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校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在一年级实行新课改,经过一个学年的新课改实验,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活新课堂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上来,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都在东张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为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发兴趣,定向导入,启发理解等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5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想揭开谜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从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查找谜语让同学猜一猜,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为汉字编谜语,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但他们还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和他们谈心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学,许多孩子都认为应该用朗读、表演读的方法学习。因此,我让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组进行朗读学习,自己排练表演读。孩子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排练表演读的形式也很多,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提前达到了课时要求。

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态,有助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做即增强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预定的教学,真是一举三的。

三、新课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课改中的反思 篇6

对此,我也进行了反思,主要是分工、评价不到位。首先从小组的规模,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划分,而我在划分小组的时候采取的是就近原则。这样不能保证每一组学生均衡的水平。再有就是小组内部的最优化分工,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各一名。我在小组内也制订了一些评分细则,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学期只能评两次,这样无形之中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到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后来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总结。

现在我虽然带初三毕业班,复习中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前一个时期语法的专项复习中,我带的班就采取了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在小组内我先让每一位学生分析每一道题的考点是什么,每四题为一组。然后我让每一小组的每一位学生汇报讲解。最后,我再归纳总结。在中考试卷中,阅读的比分相当大,总分为45分,需要进行解题技巧训练。以前我的做法是学生做了以后我讲解,基本上是逐句翻译,这样做对不同学生的困惑不能对症下药,也未能很好地形成师生互动,我想阅读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让学生读完一篇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分组进行讨论,谈自己对各句的理解,谈解题的思路,并给出选择题的答案,我想这样做,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年级段应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然会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另外,我还想说说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记得我刚带初一的时候,有一次,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王老师来我校听课,当时我讲的是初一的一节公开课,课上感觉学生很紧张,怎么调动都不行,课下我感觉这节课很失败,因此非常生气,问学生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孩子们说:我们听懂了,可是我们害怕,不敢回答问题。听了孩子们这些话,我一阵心疼,是啊,是我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自那以后,我刻意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我印了一些英语课堂用语并下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每天上课必须用英语表达自己愿意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回答一次加一分,并给予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在课前三分钟的训练中,我一改以往让学生提前表演的方式,我每个星期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求每个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必须说一次,每次站起来说的同学为八名左右,正好一周一轮。最后,我告诉学生无论谁来听课,跟你们都没有关系,你们要做到“熟视无睹”,你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慢慢变了,他们敢大胆地开口说,上课时都是抢着回答问题,“说”更是“抢”,就怕轮不到自己,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每天都盼着上英语课,后来到这个班听课的老师都奇怪,学生变化怎么这么大。以至于老师们都喜欢去这个班听课。而孩子们更喜欢有人去听他们的课。他们大胆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的态度以及稳定的成绩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总之,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和兴趣的培养还在探索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明显体会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已延伸到课外,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得多。对于课后作业我采取抽查学生讲评的方式,如果作业是自己认真完成的,他就能讲出所以然来,如果是抄来的,他肯定是讲不出原因的。到我这讲不出来我就重罚。通过这种方法,杜绝了“抄“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去继续探索、研究、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不断摸索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它更具可行性和实用性。

对新课改实践的反思 篇7

(一) 精神投入:课改理念的体悟深化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化, 需要教师敢于怀疑、否定现有的不合理教学秩序。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给很多教师的思维套上了枷锁, 部分年长教师课堂教学明显模式化, “一讲二问三练”似乎成了金科玉律,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理念及年龄、心理结构有关, 课改过程中这部分教师欲“立”就得先“破”;部分年轻教师则又太过激进, 自恃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 且头脑灵活, 结果过于理想化的操作导致教学效果与期望值相去甚远, 进而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 影响了自己的提高。笔者认为课改理念的精髓在于几个关系的联系与顺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生活”、“课堂与社会”、“学科与学科”。不管教师的现有水平如何, 年龄层次如何,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 这一系列的关系如能很好地理顺, 合理建构课改平台, 就有望打开良好的局面。

(二) 知识投入:知识储备深广度的再加工

知识投入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研读教材、教参, 并做出自己的取舍, 形成独立完整的授课思路, 这是基础;其次, 平时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 多浏览报刊、杂志、网络, 对一些材料作适当的收集整理, 这种做法成效很显著;最后, 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是重要一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只有明确学生的喜好、性格特点, 甚至气质, 教师才能有目的性地做出正确有序的引导, 弥补其不足。知识储备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需要坚持的毅力、积累的恒心。

(三) 实践投入:授课方式与评价机制的合理建构

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可以用一根杠杆把地球撬起来。”笔者认为这跟课改极其相似:宇宙为我们的课堂, 支点就是课改理念, 地球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操杆人就是授课者, 杠杆就是课堂授课方式。怎样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 就看授课者如何高明地操纵课堂模式这根杠杆了。

笔者认为, 授课方式不可牵强。要因人而异 (这里的人指教师、学生) 、因课而异 (课指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文本) 、因地而异 (地则指学校本身及周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如果学生活泼外向, 则可多组织思辨色彩较浓的讨论、演讲、表演, 效果自然不错;有些课文文质兼美、富有韵律, 就可组织学生朗读体悟;有些文章中提及的内容, 学校资源中能提供氛围的, 也可易地教学, 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效果要好于室内。

在课改精神指引下, 授课者应以创造最佳授课方式为目的, 主动去发现或创设合理高效的授课模式, 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和品位。

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8

一、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 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充实并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 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 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 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反思 篇9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并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扮演着控制者、评估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 严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背景下, 应当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反思。

1、课改前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前,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误区。应试教育机制在国内已经根深蒂固, 曾符合当时的教育实情, 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教育模式。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过分地强调语法教学, 严重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实用意义更为重要。在该种传统的教育机制下, 学生只是将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学科, 甚至作为一种负担,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 很多学生竟然难以准确地说出完整的句子, 更不必说交流。

第二, 唯书而教, 教条主义严重。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新单元教材的处理上, 由于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 而且词汇量也非常得大、教学任务非常得重。因此,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不漏教学内容, 只得照本宣科;备课时过分地强调知识积累与学习, 对于教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思考, 将教材视为“圣书”, 教学收效甚微。

第三, 师生主体出现严重的错位。从本质上来讲, 教与学既是对立统一的, 又是相互协同的,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讲究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 课堂教学中只听见教师娓娓道来, 学生只有做听众的份, 严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部分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仍屡见不鲜, 因此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2、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传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课改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难。

首先是穿新鞋, 走老路。新课准颁布和实施后, 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理念等, 基本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来看, 部分教师依然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够适当地讲上几句英语, 就实现了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之目的。同时, 部分教师还错误地认为, 学生通过参与几项课堂活动便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从实质上来讲, 上述行为属于穿新鞋, 走老路,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其次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部分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并未受过专门的教材培训, 尤其对新教材的体系、指导思想以及特点等, 缺乏深刻的认知。对于这些教师而言, 没有太多的教学思想准备, 片面地认为任何教材, 其语言教法都是一致的, 这就造成上课时没有目标、计划, 可采取的措施集中表现为讲词汇、做练习, 压制忽视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甚至部分高中英语课堂上只讲词汇, 虽然教师觉得非常有趣, 但学生却昏昏欲睡, 难以体现出教学效果。

3、改进的办法与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 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 基于对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考虑, 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 还要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Friendship教学过程中, 其主要内容在于Friendship方面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设计时, 应严格根据当前实际情况, 从知识、技能、方式方法以及价值观出发:“Talk about friendship and friends;how to make friends and how to maintain friendship.Learn and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基于此,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头脑风暴法,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散思维, 来实行信息资料的催化, 明确教学目标。

(2) 营造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恰当的课前引入方式, 将对传统的、易懂的英文歌曲引入课堂, 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上述歌曲的刺激下, 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比如, Five Hundred Miles, My Heart Will Go On (《我心永恒》) 等歌曲就比较适合高中学生欣赏和学习。当前利用英文歌曲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 听歌曲进行语音训练。短小、活泼的歌曲比较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导入, 如The Sound of Music。听歌曲理解其意思, 学生听完后依照大意回答预设的一些问题。第二, 听歌曲、填空。实践中, 可将要听的英文歌曲改编成填空与练习。以Trouble Is a Friend为例:

Trouble will fi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______, oh oh.No Matter if you’re fast no matter if you’re______, oh oh.The______of the storm and the______in the morn, oh oh.Your______for a while but then start to lose______.

答案:go;slow;eye;cry;fine;control。

(3) 优化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 笔者认为应当重新审视高中英语教学的内涵, 将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向现代生活英语教学模式转变。正所谓语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高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既来源于日常生活, 最终必然要回归生活, 因为语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才能体现其活性和价值。语言所强调的是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 笔者建议在生活中实现高中英语教学,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英语进行交流, 通过英语教学去体验英语的价值, 在教中做、在做中教,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从而实现教、学、做的相互统一。

同时,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课本内容量大而面广, 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因此实践中师生之间要加强配合, 将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 听、说、读、写全面提高;第二,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难度有所增大, 尤其是阅读量、生词量增加了近一倍。因此, 应将教学内容活化, 根据交际原貌模拟教学, 从而形成多层面、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及反思 篇10

1.1 课改取得的成绩

1)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变化。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自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农村教师通过各类辅导和培训, 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 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始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2) 课堂教学改变显著。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复合性得到了加强,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得到了重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得到了强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趋实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尤其是创新能力处于新的建构之中。

3)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民主、气氛和谐、平等对话, 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更多的是学会了赏识孩子, 会蹲下来看孩子。

4)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当你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 更多的能看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1.2 新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农村课改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是必然的, 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一种旧观念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的产物, 文化的产物, 要更改它, 必然会遇到阻碍, 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正视问题与阻力。成为农村小学课改发展障碍应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1) 教育观念难转变。新课程实施以来, 农村学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2) 教师素质难适应。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用课改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农村教师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或临时代课教师, 加之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课改培训不够扎实, 不实际和不科学。培训时, 专家、教授、名师的讲座, 无不充分显示现代化的气息, 尤其现代技术的应用, 使农村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课改就是教学手段的改变, 甚至认为没有电脑就无法进行课改, 因而失去了探索课改的信心。其次, 农村学校教师惰性大, 在农村学校, 有少部分教师工作敷衍, 不思进取, 混时度日, 得过且过, 对工作不负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

3) 教研活动难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模式, 而目前农村教研机构人员少, 教研员习惯于传统的听课、检查、评优等活动的开展, 对课改科研工作缺乏认识和实践经验, 难以有效的指导课改。不少学校教研气氛不浓, 校内教研组织机构和教研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化, 甚至只有工作计划, 没有实际活动。

4) 教学形式主义难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仍在形式主义缰绳的束缚下艰难前行。作业实行量化标准, 不管何样班级, 何样学生, 规定一学期必须做多少作业, 多少篇作文, 不完成就认定你工作量“不饱满”, 超额完成又会说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备课笔记不管你是自己发挥还是抄来的, 只要文字多, 字迹工整, 就能够过关。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的笔记内容都是抄来的, 要么抄教学参考书, 要么抄自己原来的笔记。有人说, 不抄不行吗?不能自己去组织思路写出自己的东西吗?想, 非常想, 不少教师真的非常想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理出来, 可时间哪里来?一个星期除了上课, 改作业外, 剩下的时间只有双休日。而这两天休息日里, 你必须完成五至十课时的备课, 你不抄而去慢慢的想, 细细想想, 来得及吗?

5) 评价体系难建立。由于现行教学评价制度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解决, 学校评价老师、家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都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这些使我们的教师也不想参与新课程的研究, 也不愿意参加, 因为你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 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甚至会令你失望, 所以, 谁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6) 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难营造。目前,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在超负荷工作, 一般一周上15~22节课, 已经很平常了, 大多数又兼跨科目, 小学教师一人少则3~4科, 多则6~7科, 要完成备课, 批改作业, 就没有时间来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超负荷的劳动, 紧张的节奏, 过重的心理负担, 常常让他们心力交瘁, 疲于奔命, 没办法投入大量的时间上好每节课。农村教师政治经济待遇特低, 也严重影响他们课改的热情。不错, 园丁要有奉献精神, 要有大局意识, 可是让教师一个月拿一千多元钱, 这样的处境想让所有教师专注于教学, 抑或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近乎奢谈!而新课改要顺利进行, 必须让大多数教师变成研究型教师来支撑!同时, 课程改革需要全社会的理解, 支持与合作, 而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尽管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家庭及家长宣传课改, 寻求支持, 但宣传机构对课改的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 使不少家长对课改存有异议, 家庭和学校出现教学方式的冲撞和教学目的的矛盾。

7) 教育现状难均衡。第一, 农村的孩子相对城镇孩子来说性格较内向, 不善言谈, 不善交往, 严重影响课改中对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的培养。第二, 农村学生约70%没有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 学习起点较低, 加上农村信息较闭塞, 见识不广, 知识面较窄, 这给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搜集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带来了困难。第三, 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 这与课改中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料受到了限制。

8) 高考招生制度难变革。一直以来, 高考招生仅凭笔试成绩录取, 能考上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多是那些刻苦拼搏、死记硬背、基础扎实的学生, 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 但笔试很难测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高考招生录取应大胆探索改革之路, 打破“一纸定命运”的做法, 建议笔试后录取院校再进行能力面试考核。这样, 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真正成为社会与每一个人的内在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2 措施和方法

2.1 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教育面广, 交通不便, 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 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开展活动, 聘请优秀教师为课改兼职教研员, 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另外,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 强化课改舆论宣传, 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召开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 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 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立, 遇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 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 这是大势所趋, 不能坐以观望。

2.2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 要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 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 做课程改革的行家里手。今天, 学校领导应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 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大胆探索, 重构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让教师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作为教师, 要消除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 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 加大学习力度, 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2.3 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 本着“先训后教, 边训边教, 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 目前主要采用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的方式。首要是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要进行课改, 而且非改不可, 只能进, 不能退。课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 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4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政府要舍得投入, 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 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 另外,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 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2005年5月12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春风。

2.5 改革考试制度以及改变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门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 要大力改变考试制度。当前, 很多学校在“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仍为农村学校 (当然城市学校也这样) 的普遍现象, 学校权衡教师的教学业绩依然是教学质量。学校的考评是这样, 家长当然也是这样, 社会更是这样。现在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被家长认为是“业余爱好”, 学生的个性张扬被认为是对学生的“误导孩子”甚至是“教坏孩子”, 会影响孩子上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 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耽误孩子的前途,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 使得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亦步亦趋, 谨小慎微, 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程的“正果”, 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进而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6 针对资金缺乏, 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对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 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 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可因地制宜, 挖掘资源, 超越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对于教具、学具,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 就地取材, 随时制作。

诚然, 农村小学课改目前虽最薄弱, 问题最棘手, 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 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同时新课程为城乡教师建立了同一新平台, 加上各种制度改革与课改目标的日趋匹配, 所以, 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 抓好机遇, 迎接挑战, 开拓创新, 农村小学课改是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2.7 降低教材要求

由于新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行了统一的要求, 这无形中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提高了要求。农村学校的教师无论在知识功底、教学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都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师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他们很难驾驭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思想内容, 在新教材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所以, 笔者认为, 应该降低教材的要求, 或者教材分为农村版和城市版, 这样也许能缓解新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矛盾和不协调的因素, 实行分类要求, 分层推进, 达到共同提高, 整体发展。同时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起点低和性格内向的特点, 教学时可放低教学起点, 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 并且善于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敢说、想说、抢说。

2.8 结成帮扶, 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课改后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课改;教师;学校;社会;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但在取得良好成绩的背后,却有教师付出劳动的艰辛。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角色,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重新认识,不仅要知道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还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全新期待,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有的焦点都针对了教师,教师由此面临着较多压力,主要来自于:一是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中依然唯分数至上相矛盾带来的压力;二是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要求教师学历、进修的压力;三是课程改革中学校转型不能及时跟上,导致管理体制、考核机制不完善带来的压力;四是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压力等。过高的工作压力会较大地影响教师的生理和心理,会让教师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甚至会给学生一生的发展留下阴影,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减轻教师的压力变得急切而急迫。

一、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要善于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好的,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进行自我教育,用正确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课程改革、面对课程改革。由于认知环境、生活处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理解和看法不同,应对压力的做法也不同。相同环境下,不同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以及压力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认清自我,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修正认知带来的偏差,修正对现实生活模糊的认识,修正不切实际的观念,甚至是修正一些错误的想法,这些做法都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是大势所趋,是客观正确的,有助于教育发展,主动、积极去迎接课程改革,去适应课程改革,去运用课程改革,让课程改革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广大学生服务。

二、学校组织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要立即摒弃过时的、不符合课程改革的制度,

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如,新的学生考试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育评估体系,顺应课程改革的制度将极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也会给在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一个正确的导向,让教师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自己,并鼓起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社会方面

要建立一种消除教师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压力的社会机制,给予教师深切关注和积极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要对教师的角色有合理的期待,不要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多多理解一下教师的工作,多多关心一下教师的生活,多多原谅教师的一些不足。教师不是圣人,也是平凡的人,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宽容、谅解、同情和帮助教师,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不断促进教师地位的提高,增强教师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对课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 分章节安排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备课, 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 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 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 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 学生在备课、讲课时, 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 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 每一分钟, 有专门负责花草的, 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 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 这种班级管理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 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 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 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 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 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 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 我发现除了字词外, 语文中, 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 而对这些篇目, 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 讲解写法, 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 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 2004年的秋季开始, 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 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 再诵读课文, 最后写感受, 整单元推进, 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 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 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 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 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 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 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 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 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 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 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 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 不加字, 不少字, 不重复, 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 就是写感受, 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 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 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 凡此种种,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 每一周, 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 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 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 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 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 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 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 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 就应关注教学, 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 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 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 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 我想, 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 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 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 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 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 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 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 就我个人感觉, 传统的儒家教育, 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 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 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 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 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 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 是让人们顺从,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 如能将人奴化, 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 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德育内容)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 (押韵对偶的短句) 编进教材, 如《三字经》, 既教文化, 又教做人, 等孩子长大了, 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 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 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 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 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 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 虽然有守则有规范, 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下档案管理下一篇:分布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