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课改工作反思

2024-06-04

校课改工作反思(精选8篇)

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1

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今秋,我们发展中学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优化和充实了教师队伍,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多次在一起研究课改实施方略。暂时借鉴了双河中学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教师结合原有的“五步教学法”课改模式,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实践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对我校两年来的课改规划、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作如下总结汇报。

一、坚定信念实施课改,改善环境保障课改,先进理念引领课改,上下合力共谋课改。

两年前教育之现状令人堪忧,周校长在摸清了实际情况后,立即提出了整合教育资源,全力实施课堂改革的明智构想。

为进一步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从 2015 年秋期开始,多次到省内外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每次都带回了大量的课改资料,供教师们学习参考;2011 年春期安排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一周,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和真实的体验、感受;从今年 8 月份至今,学校加大课改资金的投入,先后为每位课改教师配置 U 盘,为各科室、办公室配置电脑,为四个课改班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一应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参与课改的教师也激情饱满,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去,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全力追求高效课堂。总之,从中心校到十二中,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全力搞课改,坚定搞课改,掀起了一股无与伦比的课改热潮。

二、长远规划课堂改革,方法措施紧跟课改,抓实抓活教学常规,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完善机构制度,做好长远规划,抓实课堂改革,由点到面深化。

实施课堂改革之初,我校即成立了新课改办公室,组建新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课堂改革工作计划》、《课改教师培训方案》、《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高效课堂评价细则》、《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等,力求使课堂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探索教法、学法。每周组织课改小组成员对所有课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教研,查找问题与不足,反思总结,及时督查改进。

第二阶段,大力开展“校园四课活动”,要求所有教师,不分教研组,跨学科跨年级相互听课、评课,人人发言,相互学优点,提建议,共同提高;调整作息时间,每天利用午自习和晚自习时间作为师生的预习课,为展示课做准备。同时邀请市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课改,提供最新课改信息,便于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与联谊学校及其他兄弟学校加强课改经验交流,共享课改优秀资源。鼓励课改教师之间、课改教师与非课改教师之间常态化地听课、评课,共同进步,特别是九年级教师也要多向七、八年级教师学习,也为明年能尽快适应新的课改模式打下基础。

下一步,要求教师们要多研究教材教法,继续完善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加大对部分课改专题(如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等)的探究,精讲精练,及时反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使我们的课改模式更具实效。

2、制定教改措施,抓活教改环节,落实考核奖惩,有效提高质量。

为了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具体从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检查、常规工作落实和常规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抓起,切实树立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创新办法,克服困难,不断优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开齐、上足、教好应开课程。具体方法及措施如下:

1)积极倡导高效的备课方式,抓实教学案的编写和修改。

2)先进理念很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最好的标准。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课改的的主阵地,抓好预习、展示、训练三道关。要求教师深入实施新课改模式,多尝试,多反思,多学习,多研究。

3)课内外练习遵循精选、精练、精批、精评以及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的原则,对各学科作业布置及批改,学生作业格式提出统一要求,定期督查,及时纠错。

4)加强质量监控,坚持实施日清周测月考制度,辅助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积累,落实培优补差。

5)常态化开展“四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加强教研,查缺补漏,共同提高。

6)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落实,查一次通报一次,有错必究。

7)领导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督查课堂改革实施情况。

8)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配齐课改教学设施,指导教师掌握使用电教设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9)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

总之,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贵在坚持“五个到位”,即方案制度制订到位,检查考核落实到位,师生观念更新到位,课堂改革坚持到位,激励机制奖惩到位。

三、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师生管理凸显亲情,亲历亲为敦促课改,打造自我最佳模式。

我校在教师管理中一贯坚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这两年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特别是中心校徐校长、丁校长的亲情管理(不仅及时有效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指导工作,还筹集资金为住校教师建了公寓楼,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校服),无形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两点:人品与学识同等重要,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学生。从 2011 年春期开始,我校政务处着手组建了学生会、团委会,力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特别是今秋政务处、校团委举办了一系列文体活动,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意识和表现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容,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全校师生共处于 xx 中学这一个亲情洋溢、充满活力的大家庭之中。

2011 年春期至今,中心校徐校长、初中业务组王组长,丁校长全程参与课改活动,亲历亲为,出谋划策,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时刻关注课改动态。徐校长、王组长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要到学校了解课改动态,参与听课、评课、课改联谊等教研活动;丁校长更是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听课、点评、指导、排忧解难,他听遍了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课,他工作手册上 30 多次的听课记录早已填满,现在听课只好用活页的听课记录表。来此观摩指导的程传玺局长曾戏称:“要找丁校长,请你到课堂。”

在市、乡、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敦促之下,我们的课堂改革风风火火,目前已初见成效,课堂上的教师是那么的有激情有魅力,从容主导,举重若轻;展示时的学生是那么的积极主动、多才多艺,个性张扬,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模样。课下课堂、活动赛场、《九江春晓》、“校园之声”……无不留下我们学生阳光靓丽、聪慧多姿的青春影像!

新课改教学模式很多很杂,却始终离不开以教材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三主方针”,始终离不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学过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很多先进模式,但我们在课改探索中会一直坚持结合自身特点,不辞辛苦,活学活改,坚持不断学习和创新,一定会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走出一条宽阔通畅的课改之路!

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2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 分章节安排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备课, 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 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 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 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 学生在备课、讲课时, 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 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 每一分钟, 有专门负责花草的, 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 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 这种班级管理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 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 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 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 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 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 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 我发现除了字词外, 语文中, 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 而对这些篇目, 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 讲解写法, 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 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 2004年的秋季开始, 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 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 再诵读课文, 最后写感受, 整单元推进, 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 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 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 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 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 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 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 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 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 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 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 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 不加字, 不少字, 不重复, 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 就是写感受, 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 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 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 凡此种种,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 每一周, 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 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 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 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 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 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 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 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 就应关注教学, 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 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 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 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 我想, 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 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 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 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 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 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 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 就我个人感觉, 传统的儒家教育, 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 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 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 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 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 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 是让人们顺从,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 如能将人奴化, 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 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德育内容)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 (押韵对偶的短句) 编进教材, 如《三字经》, 既教文化, 又教做人, 等孩子长大了, 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 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 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 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 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 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 虽然有守则有规范, 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对课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篇3

关键词:集中识字 诵读 整单元推进 反思

2003年2月,刚登上讲台的我,正好赶上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作为工作在西北农村一线的教师,课改经历也许能反映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些许历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与反思,但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分章节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学生在备课、讲课时,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每一分钟,有专门负责花草的,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这种班级管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我发现除了字词外,语文中,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而对这些篇目,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讲解写法,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2004年的秋季开始,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再诵读课文,最后写感受,整单元推进,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不加字,不少字,不重复,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就是写感受,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凡此种种,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每一周,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就应关注教学,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我想,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就我个人感觉,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是让人们顺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如能将人奴化,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德育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押韵对偶的短句)编进教材,如《三字经》,既教文化,又教做人,等孩子长大了,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虽然有守则有规范,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课程改革系关教育的大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教师培训是前提;实践尝试是关键;总结反思是保证。

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篇4

五年级的语文采用了新教材。尽管老师们是在本学年才接触新教材,但大家对课程改革态度积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工作实践中,大家主动参与,强烈弹奏出“学、看、做、写”四部曲: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

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

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

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变、多、勤”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机械对话,而是充满了争辩、充满了合作的活跃性的艺术课堂。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功!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五、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奋进矿校课改汇报材料 篇5

奋进矿校位于高山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有在校学生588人,1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5人,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3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格,先后被评为县“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教研先进单位”、“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洛阳市规范化学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特色,一手抓课改,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社会广泛赞誉。随着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正在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课改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2010年秋季,我校把全体教师分成三批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课改先进经验,先后到半坡小学、鸦岭一中等地学习。在鸦岭一中现场会后,我校通过实际的课堂学习,提高了认识,学习杜郞口经验成了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他们在教学中开始了尝试,把教育局提出的学案导学法做为课改的主要方向,进而确立了我校的课改理念:打造生活课堂,点燃思维火花,保护纯真童心。学校把课改的过程宏观地分做三步走:

一、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

二、确立重点实验班级和教师;

三、在学校全面推广。目前,我校的课改实施已到第三阶段,并逐步形成了“六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现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坚定课改信念

学校在确立了课改的方案以后,即建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陈荣欣任组长,副校长段世文具体负责,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分教研组制订课改计划。课改工作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和镇中心校的大力支持,县教研室岳晓红和其他教研员多次深入我校课堂,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引领;镇中心校领导等先后来校指导课改,对于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现场指导。

二、环境渲染,树立课改意识

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在校园内,每一块墙壁都可以是一所学校文化内涵、办学品味、师生素养的集中体现。“奋进矿校的学生是会学习的:我提前预习,专心听讲,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及时改错,积极利用各种方法查找资料;善于合作,仔细审题,勤于动笔,认真书写。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我的校园我维护,我的人生我把握。”这是我校在一楼走道宣传课改的众多标语中的一条,学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投入资金,为师生的成长助力,在校外过道上修建了30米长的文化长廊,展示师生风采,通过教师个人的生活照、教学随笔等,从多方面展示了教师课改的心声;还有课改以来表现突出的学生集体照,让每一个师生体会自豪和成功。正如《弟子规》所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师生们从张贴有自己照片的形象墙下走过,不自觉都有一种自豪感,也能够感受得到:人人都是矿校形象,人人都是矿校代言人。以激励师生更好地为学校、为教学、为课改全身心地付出。

三、校本研修,改变教学模式

课改需要加强全体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目前,小学课改成功的样板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少。我校在实践中探索,越走困惑越多,疑问越多,面对共同的处境,我校为老师们提供充分交流、探讨的平台。全体教师参与,每天中午1:00钟集合,分语文、数学两个小组活动,讨论学案的撰写和使用,研究怎样进行课改、怎样分小组,怎样让学生有效讨论、合作、交流。主备教师主讲,全体教研组成员参与,共同商议、改进。下午第四节进入课堂,实际检

验。然后分组总结、反思。教师的智慧是无止境的,经过全体教师群策群力,课改理念真正体现于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县教研室指导下,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校确立了学案导学法课改的方向。教师备课、上课以学案为主要的手段。在学案设计中考虑让学生参与,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基本形成了①激趣导入、目标定向;②学案引领、自主学习;③合作探究、交流展示;④展示质疑、精讲点拨;⑤训练评估、当堂达标;⑥回扣目标、收获反思,“六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的编写分五步:第一步,个人准备。首先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阅读教参,查阅资料,研究教材和教法、学法,按照上述内容要求写出学案;第二步,集体研讨。在集体备课时,对个人的学案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问题情景、围绕每个知识点组织的学习活动,对应训练、达标训练题,以及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方法。第三步,每个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把确定的学案适当地增加或减少部分内容,做到求同存异,针对性强。有时为使学案的编写更加精细,就每人一节或一章内容,这样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编写。第四步,在集体备课时间,再进行及时讨论、改进,以求更加完善。第五步,任课教师利用学案,结合实际教学经历,经过课后思,再修订、研讨。

学校推进课改的具体操作过程为:确定陈爱利、张延伊、闫秋香、苗约芬四位教师为实验教师,四二班和五二班为实验班级。先由实验班级的实验教师开展公开课活动,全体教师参与、讨论,实验教师和学生适应课改的需要,养成习惯,参与的教师熟悉课改全过程,掌握课改以后的教学环节,把握学生活动的频率和效率,知道如何做平等中的首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展示自我,学会学习。再由实验班级的其他教师上公开课,实验教师做具体指导,由点到面;然后在学校全面铺开,人人上达标课。目前,我校已进行到第三个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课实现课改全覆盖,所有教师上课一律采用学案导学。形成制度,养成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另一个方面,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能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打印学案,自己处理成绩等,用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课改。

四、硬件保障,夯实课改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校为了课改,上个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6000余元,购置了两台电脑,并联接入网,专供教师查找资料,编辑学案;本学期伊始,即拿出2万余元购置一体机,只要老师们编辑出学案样本,即能高速高质量地印刷。学校还出资7000元为三至六年级每个教室配备了墙壁大黑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先后投入5000多元购进课改类光盘230盘、教师专业发展书籍264册,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

五、构建舞台,改变师生关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校为师生的成长提供便利,搭建舞台,让师生在这块舞台上成就梦想,放飞希望。

课改以来,教研室领导多次到校检查,在11月25日的县教学视导中,教研室领导对我校的课改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从过去的没有行动、一无是处,到有了一点课改的味道,到现如今的比较成功,课改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我校语文组陈爱利、张燕伊,数学组苗约芬、闫秋香老师受到县教研室领导的表扬,并被邀请参加县组织的学案撰写研究工作。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课改,老师们经过学习以后心中有数,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却完全陌生,要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完全不适应。怎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老师们经过思考,在一起研究、尝试,讨论、改进,最后由实验教师在实验班级培养学生,分小组,重点指导小组长,手把手地教学生应该怎样汇报和展示,怎样应用学案学习,怎样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进展情况,怎样帮助他人、纠正错误、补充问题,怎样发挥自己小组所有成员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怎样向其他小组挑战,怎样调控整个课堂的气氛和节奏。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一个个实际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得到解决。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精彩,教学因学生的展现而提高。老师们为学生的表现惊异了,不相信自己的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有那么大的变化,真的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课改的决心更坚定了。

课改后,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通过课改,教师的理念新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大了,教师激励的语言多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等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多了赏识,少了责备。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多了自主探究,少了现成答案。针对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和谐相处,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学习、发现、交流、探究;学生与学科近了,学生和老师近了,师生

互动多了;学生们学习着、快乐着,老师也快乐着;学生们兴奋着,老师们激动着。

六、问题总结,创新课改思路

尽管我校的课改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导学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应用于课堂,有时候编写的不是很好,造成学生的预习中出现了预习不彻底,或者问题发现不到等现象。

2.课堂上展示的是一少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还有大多数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期待关注。可是目前来说能够做到的,还只是让这一少部分学生占有“话语权”。对于学生的分层教学、展示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课堂上关注的是预习、展示、反馈等几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了,突出的只是思想的交锋,语言的浅层次对垒,欠缺的是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的探讨。

4.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没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

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6

报 告

10月28日,怀化市基教科组织专家组对我校课改样板校创建进行评估与验收。通过这次评估与验收,专家们肯定了我们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些不足,给我校的课改样板校的创建提出了许多科学、合理的建议。现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自查,并给出整改措施。

我们组织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学习新课程下新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能顺应改革潮流,团结一致,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落后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与这次评估、验收,我校行政及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在教改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于提高,教师对新课改认识模糊,只照抄教案与作业设计,不能按照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三维目标,不能深刻理解,对教材掌握不熟练。

二是,讲授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意识不强,对潜能生关注不多,教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个别教师存在应付态度。布置作业量过大.三是,课题研究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教科研工作不能服务于教学等。

四、由于学校的资金及各方面的压力,新课改的投入不够、规模不大,每一个年级只有一部分班级进行了新课改。

根据以上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中小学教学常规,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集中培训与分组培训相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成长,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改革要在实践中进步,巩固,达到进步升华,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展示课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

要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形式主动学习,大胆发现探究,教师校本培训,人人过关。让每个教师都有课题,定期出结果,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的方法,少讲精讲,作业精批细改,切实减轻形式的课业负担,实行定期考核机制,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新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要逐步扩大参与课改的班级,让更多的班级能参与新课程改革,具体是:从2013年开始到2013年秋季,七、八年级所有班级逐步铺开,力争七、八年级所有班级参与课改,九年级继续保持10班级,进一步深化、完善新课改。

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7

德育工作:创新自主管理模式

记者在卓尼县柳林中学采访时, 正赶上学生的午饭时间, 走进学生食堂, 只见学生整齐地在各个取饭口排着队, 虽然有3000多名学生集中在食堂吃饭, 但整个食堂并无一丝混乱和嘈杂,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校长张建炳指着学生胸前的胸卡, 道出了这张小小的卡片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记者看到, 学生所佩戴的胸卡有三种颜色, 分别为纯白、粉红、浅蓝, 每张卡上有一组编号。“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年级, 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张建炳介绍道。

胸卡上的编号更融入了学校管理者的心血和智慧。张建炳说, 这个编号是一号三用, 分别是教室的座位号、宿舍的床位号和食堂里的座位号。因为学生多, 这样编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比如, 学生到吃饭时, 就到自己的座位上, 不需要乱找座位。同时, 哪个座位上留有剩饭剩菜或有浪费现象, 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这样, 不但大大节约了学生时间, 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记者在食堂采访时看到, 不到40分钟, 3000多名学生就吃完了饭。“这是学校管理效率的体现。”张建炳不无自豪地说道。

张建炳还介绍说, 小小一块胸卡, 还可以在宿舍评比、班级评比、卫生纪律评比中发挥出作用, 便于监督和管理。

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方法, 使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非常浓厚, 真正达到了自主管理的目的。

同时, 围绕学校德育中心工作, 柳林中学还组建了六条德育工作线, 分别是, 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队伍;教务处、教研中心—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队伍;总务处、党政办、信息中心—各后勤服务室、图书室、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队伍;校团委—学生会、班团支部、班委会组成的活动育人队伍;政教处、党政办、总务处组成的创建校园软硬环境的环境育人队伍;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组成的日常班级考核评价队伍。

在这六条德育工作线的有效助推下, 学校的管理工作显得有条不紊。

同时, 学校结合重大节日, 强化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引导、影响和感染,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结合实际, 加强生活、交往等实践技能教育,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通过班干部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 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提升了道德境界, 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 开展了“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德育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校本教研:打造一流的课改教师队伍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顺利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保障。

为了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确立了学校领导包年级组的工作制度, 出台了一系列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 将每周周三下午课外活动确定为校本教研活动时间, 活动形式主要有:专题研讨, 教学问题探究, 案例分析, 集体备课, 师徒对话, 说课、评课和教学反思等, 这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和时间保证, 从而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在教研中心的组织下, 教师在深钻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 开展了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能力考查课等公开课活动, 通过开展课后说课、评课、议课、教后反思, 总结成功的新教法、新学法, 初步构建了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手段, 为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保证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评价的落实, 学校依靠教师力量, 开展了以校本教研为主的集体备课。

每次集体备课时, 由主备人备出完整的教案。备课时, 主备人针对教学设计要充分说明教学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 重点阐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然后备课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主备人的设计发表见解, 优化教学设计, 形成共案。最后教师根据学情, 进行个性化处理, 形成个性案。教学后教师及时课后反思,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 把上次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 供以后借鉴。

集体备课的实施, 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 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 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规范。集体备课形成的个人教案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适应高中新课改。

张建炳说, 实施新课改后, 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 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 更体现在课前和课后的交流中。如, 同级同学科教师在一起办公, 课前可以共同商讨教学策略, 课后共同分析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集体探究改进的办法, 以求达到最佳教学设计, 供下次教学使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师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呈现出新的气象。”张建炳认为, 教师从传统教学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 另外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上。

与此同时, 为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研中心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校内组织的教学比武和说课竞赛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多听课、评课, 倡导对话交流, 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以同级同学科为主) 。

通过各种平台锻炼教师, 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促使教师取长补短, 转变教学方法,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关键, 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就无从谈起, 卓尼柳林中学在考察了省内外课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 从学校实际出发, 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九环节教学模式:预习—导入—自学—合作—交流—解疑—练习—总结—反思。

为了真正体现出高效课堂的内涵, 学校首先要求教师要备好课, 做到研读课标、教材, 分析学情, 备教法、备学法, 要多思考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 多思考教材该怎样使用, 多思考问题该如何设计, 多思考学生学情, 多思考学习方法等, 力争优化各个环节。如, 对预习的要求是, 学生依据“导与练”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通读教材, 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和思路, 边看书、边思考, 把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 并完成自主学习问题设计。而对解疑的要求是, 针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 教师进行精讲, 要讲深讲透, 要分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要求各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每年完成一个课题, 高一年级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题;高二年级由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指定课题;高三年级由学生自主定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行五级管理, 即, 教导处—教学管理, 备课组—教学组织, 班主任—班级管理, 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要经过学法指导、选择课题、组织实施、制定计划、开题交流、开展研究、整理总结和交流评价八个环节才能完成课题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选题申报, 教师认真审查, 提出研究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然后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开题报告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同时教师还要编写《柳林中学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册》, 让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调查数据、试验结果以及各成员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研究小组的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过程, 形成课题成果, 课题完成后与课题报告一起上交存档。

校课改工作反思 篇8

关键词:教师培训;任务;技术类指导教师;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以及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进修校教师理应走在新课改的前沿,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基于此,根据县进修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些个人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方面的需求也跟着攀升,孩子们的求学问题也随之向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就读。这就迫使一些生源条件差的农校、乡校、村小由大变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此类学校大有存在之必要。比如,定襄曾经名噪一时的南王技校,曾经为当地培养了许多技术一流的实用型人才,如果现在继续利用其中的校舍设备为本地锻造业指导教学,仍可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河边职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享誉三晋的名校,生源远至内蒙、天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道高中的崛起而日渐衰落,当时的领导果断采取职业技术道路,每年培训一批器乐、裁剪等各类专业的学生,曾为好多文工团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横山农中、受录乡中也有类似情况。而今,这些由于招生困难面临停办的学校很需要县教文卫体局责令县进修校牵头,带动他们重振旗鼓,在教师培训、劳务输出方面做文章,为定襄经济的腾飞再做杰出的贡献。

教师培训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扩大规模、多方合作,把全县暂时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积极有效地利用起来,以缓解县编制人数严重超额的实际情况。鼓励有培训意向的教师勇于参与教师培训,争取没有教学任务的各类学校的教师参与教师培训。当然,进行这一项工作的前提是这批教师需通过进修校的专门培训上岗才行,以上四校优先考虑。可以根据教师培训的来源把各类教师划归为三类:第一类,技术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锻造、车工、烹饪、裁剪等;第二类,专业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唢呐、笙管、二胡、吉他等;第三类,特长类指导教师,该类教师涵盖的培训内容包括美术、声乐、剑术、太极等。按照培训教师的强项分成以上三类,使他们形成一个教师培训圈,在县教文卫体局的垂直领导下,由进修校主讲,其他四校通力配合,统一调整、统一部署,共同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教师培训不是闭门造车,而要互通有无。经常让培训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经验也是提高培训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进修校实际情况,我们应预算每年外出培训的人次、内容及开支,同时协调好其他四校的培训工作,积极向县教文卫体局汇报审批,以便更好地做好全县的教师培训工作。外出培训教师回来,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与其他未来得及参与外出培训的进修校教师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并让他们做一些专题讲座,以全面提高进修校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大家终身受益。另外,我们可以借鉴高校模式把培训教师取经的过程分为一本、二本、三本等。如果有特别独特的经验还可以另立门户,称其为“独立院校”,以此带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教师培训中最关键的是教给一线教师一些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培训中的难点。我们经常教育学员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学情因材施教,采取新课程理念,借鉴同年级组先进经验,多进行观摩课、公开课、教研课活动,并鼓励各校教研组长带好头,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定期进行业务比拼。教研组长作为我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每年定期来进修校锻金,并不定期安排他们随进修校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把一些基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也吸纳进来,补充进修校业务繁忙时无法承担的部分课程。

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运用,教师进修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成为县文教系统的一面旗帜。作为进修校的一名培训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不管未来有多大的困难,我都力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委外加工业务流程图下一篇:班级自主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