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

2024-09-22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共12篇)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 篇1

体育课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多年来,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职业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遇到教学上的一些困验,过去是教学大纲规定什么,就教什么,而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空间,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差异进行自主学习,既要达到运动技能目标,还要达到其他四个领域目标。

怎样按照新课程理念上好体育课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1、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在十月份全市体育教学能手示范课《创编大绳游戏》上,在教学常规报数这个环节上,打破以往连续报数而采用不等数报数,让学生感受到新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准备部分,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热身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能力跟着老师做,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鼓励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学生在掌握摇大绳和跳大绳基本技能基础上进生创编,同学打破了以往局限绳和人的数量,创编了歌谣,“8”字接力,猫抓老鼠等游戏,充分挖掘了学生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给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增强自信心。

4、无论学生成绩如何,都让学生感到教师关心他,并用富有感

情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 篇2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其次,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最后,师生的达成度是否一致,教师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

(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第一,反思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到的措施,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纪录下来,供今后的教学参考使用,并不断地改进完善。第二,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使之成为经验教训。第三,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师生的思维发展有时会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多是突然而至,课后若不及时反思与捕捉,便会烟消云散。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讲授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第二,板书是否精当,书写是否工整,布局是否合理、端正大方。教师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文字,为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打开思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书面表达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二、教师传统观念的反思

(一)教师认识特点、教学模式

不少教师刚接触新教材,教学观念还未改变,仍习惯性地使用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把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的方法讲得过于全面,使学生学习感觉很吃力,于是造成基础差、能力差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门槛”设置太高,结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

(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高中教师普遍忽视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性关系。很多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仍保留在原有初中生的认识上。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严重脱节,在初中没有讲过的概念、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教师都一带而过,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思想老化、陈旧,教学方法机械、死板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师专制的多,学生自主的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量多,逐渐用黑板实验或动画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使化学失去其生动性,增添了几分枯燥,学生对化学越来越失望。很多学生从因为喜欢化学而努力学习,演变成为了学习成绩、为了升学而学习化学。

三、学生学情的反思

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高一新生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同时产生消极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消极心理:

(一)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平时学习浮躁懒惰、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不求慎解;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听就会,一考就慌”的状况时有出现。

(二)把握不住自己所处的位置,心理落差大,无所适从。基础知识准备得不足,太多地方看不懂、听不懂,缺乏学习动力,从而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要不断地强调“记住它”,而是让学生将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记忆的内容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大部分的学生其实已经记住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授课时间,设定每个学生能自主活动与交流的时间,不断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求学习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自然有了参与的冲动。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通常可在作业之后或考试之后分析,通过错题分析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分析与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的使用既有优点亦有不足。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师传统观念、学生学情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反思,教学,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教出版,2003.

[2]刘知新主编.高等学校教材.化学教学论,1999.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3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第一,教师可利用教学挂图、实物展示或播放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历史。例如,学习《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时,笔者播放了《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片段,故事情节感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便会油然而生。第二,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巴黎和会,周天子分封诸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都是练习角色表演的好素材。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感受了历史的存在。身在其中,自然是乐此不疲。

二、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历史的学习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唯心的认识,而是对历史过程的唯物史观的建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虽然都有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特性,可是他们和现实有相似相通之处,可以考察、推想和论证。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所以历史可以被学生内化,也可以被接受为自己的知识。只要学生能够接受,历史教学就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例如学习元代史,对于成吉思汗,笔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他生于何年卒于何时,更让学生懂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于蒙古民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攻夏灭金,为全中国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但笔者并没有将课堂停留于此,而是让学生作更深一层的思考:假如真像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唱的那样,如果成吉思汗能够多活500年,对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亚欧大陆的格局又是什么样子的?成吉思汗的皮鞭真的会把中国的版图扩充到莱茵河畔吗?然后让学生在课堂充分讨论,学生真正地了解元代的历史,以及元朝在当时世界格局的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还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利用所学的历史经验来导演历史,做社会发展的编剧,培养学生做自己历史的主人,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这正是传承历史所应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历史合作学习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单位,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某个历史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过去及未来的悟性。合作学习遵循了从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系统的历史学法指导。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一是辩论。围绕给定的主题,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其他小组或成员者获胜。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主题探究。小组可自主地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探究,题材不限,方式多样,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小报或小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实践。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乡土历史,寻找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要求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小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对此展开可行性论证,最后实施完成方案。该活动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四是角色置换。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在学习过程中,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和置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样该活动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一节课能否上的成功,不仅要看教师的业务素质、课前准备、工作态度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果课堂组织管理不好,准备再多的知识也是白搭,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教师劳而无功。所以,我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多学习、探讨如何搞好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学生镇压下去,使课堂在表面上起来风平浪静,而学生的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科学、机智的课堂管理,能够营造严肃、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搞好课堂管理?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几点建议:

1、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一桶水。如果在课堂上学生问你问题,你却似是而非,学生便会一下对你失去信心,教师的威严也就不复存在。

2、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是学生的引领者,在为人处事上更是学生的楷模,如果教师在道德上不被学生认同,那么他的话也就难以服众。

3、端正教学态度。一个教师只要走上讲台,没有不想把学生教好的,这点毋庸置疑。这里所说的“教学态度”更主要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不向,不抛弃“差生”,实现教学公平。

4、放低姿态,收获精彩。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这样会使课堂变的更加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5、育人为主,重视集体。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有集体责任感的人,然后才是知识的学习。正如《弟子规》里所说的:“有余力,则学文。”

6、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处理学生要讲策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正面引导。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反思的理论探析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反思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鞭策自己不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教学反思的作用

(1)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伴随教师专业进修与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教师对课堂行为本身的重新认识,让隐藏在课堂上的假设浮现出来,然后再和新理念的要求或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课后反思就是反思课堂设计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对于实际教学

效果不好,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在重审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教学反思还可以转变教师的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生活中走出来,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品位得以提升。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生活的为人处世上,教学反思都可以帮助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开阔自己的心胸,体会到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新课改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这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成为一位反思型的教师。

二、思想政治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反思的认知不足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可是有些教师却认为每天批改作业就很累了,哪还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上课不带书都能把课上下来,用教学经验取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反思就是画蛇添足;还有一部分教师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觉得写教学反思只不过是一项任务,只要交上书面的东西就行,反思不彻底,草草了事。

2.教学反思的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反思时,主要是通过写教学后记,而后记也一般是写这节课的优缺点,比如说这节课的优点: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等,缺点: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板书写得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蜻蜓点水般的简单带过,没有深入的挖掘、探究问题的本质,明知道有不足,可到下次上课还犯同样的错误。

3.教学反思过多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今的素质教育更紧抓学生的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教育学生的心灵更为重要,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方面的知识授予他们,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我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不仅是在课堂上的那40分钟,甚至也应该在学生的课余生活里。

三、思想政治教学反思的措施

1.要提高认识,勤于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而且还需要他们用心去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所作所为与思想感受,从而达到“知”“行”与“思”的相互促进与统一。勤于反思,坚持反思,思想政治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程度,同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李镇西老师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坚持写教学日记,而且一写就是几十年,这样的气魄和精神,试问有几个教师可以堪比?

2.了解教学反思的内容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反思的内容就不同。在这里,我首要参照研究的教学反思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学生。

教师方面,首先要反思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学的协助者和引导者,是和学生平等和对话的关系。还有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准备,包括精神上和行动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就要求教师要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行动上的就是要备足课,上好课。学生方面,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照顾特殊学生;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做好处理课堂意外的准备。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自我提问法,即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关注、分析、探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反思要从学生的眼中看自己的教学,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融入到学生的内心里去,为日后的教学打基础。

对比法,就是把自己的教学与他人的教学进行对照,找出不足。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尤其是观摩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课,把自己的课与之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学习优秀教师的长处,结合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 篇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一次全新的改变,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都有了全新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模式、课程功能、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结构、评价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方面的转变。也就是说,新课改对教育教学工作者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迅速、准确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

关键词:体育教学 兴趣习惯 体育活动 新课程改革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对于初中的学生,怎样更好的践行新课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来在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精神指导下,有效的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如果想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那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自我进行积极的冷静的反思,将自己置身于新课改的环境中,把发展自我的事业和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为前提,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

1、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做到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等。

作为一名初中的体育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在小学的体育教育很缺乏,以至于导致许多现实问题,例如:许多班级都有一部分体重偏胖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他们由于没有恰当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关系疏远,从而成为体育课上的旁观者,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此类情况更为突出。其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本身来讲,都具有想要融入到大家团队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往往自己就给自己加以束缚,怕别人嘲笑自己。怕自己在跑步的过程中,速度太慢,怕别的同学对他议论纷纷;怕在做体育动作的时候,自己的动作不到位,收到队员的批评和指责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排除在课堂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干预。教师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来组织教学。

为了排除学生这种顾虑,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做到及时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多给予这部分学生关爱和鼓励,并且多组织集体性的活动,激励他们积极的参与进去。例如体育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不同的体育游戏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可以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规守纪、团结互助、自信心、拼搏精神、荣誉感等多方面的思想品质进行教育和提高。学生在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在游戏过程中,增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合作,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肥沃的土壤。

2、教师转变自身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教师就是教学的权威,是整个课堂的指挥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综合评价的实施者,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下,我们就要完全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我们教师仅仅是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引导的作用,从此我们教师就不要让所有的学生的意识、行为、习惯等统一化,规范化,我们要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自我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同的自我,才能在团队中尽情的展现自己,大胆的跟别人交流,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从而促进全方面发展。

为了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每一名体育教师就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对于那些领悟性高的学生不偏向,对于掌握动作不理想的,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完成任务,教师成为学生提高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例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最后教师做纠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动脑思考、经过创造、发现、最终获得学习的步骤,通过体育老师的激励、在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技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体现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直是在不断的激励、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以来,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突出。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度调整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与课程理念相吻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用到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就是同样一个练习,如果让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练习,其效果也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直接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条件下,针对初一新生的现实情况,为了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我们就可以通过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他们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所获得的欣喜感受。如果在练习队列队形的动作时候,只是通过简单的机械的重复,那么,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就会淡化,那么,我们教师在练习的时候,尝试着转化成游戏的方式,并且经常改变,那么学生即能对动作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不觉的枯燥乏味,练习齐步走、四面转法、正步走、立正、稍息、踏步等我们可以利用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练好队列队形的重要性,用语言来激发他们的激情。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采用多变的形式,因为队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例如:用英语喊口号,让学生做动作,在做动作时,动作慢的或者做错的同学来进行各种才艺表演。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酌情进行任务配置。其实,体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高和学生的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构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解放思想,突破限制,最终,实现师生共同的发展和提高,真正达到既达到锻炼身体有培养学生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学荣 试析体育游戏的教育优势 中国学校体育 2000年第4期 2.向红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国学校体育 1996年第3期 3.欧阳宏 浅谈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教法 湖北体育科技 1999年第1期 4.邓平王家宏 《体育游戏》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5、《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曲宗湖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6、程 功、陈仙梅《教育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年

7、钟启泉等编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版

8、曲宗湖等编著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版

9、《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篇7

一、反思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 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 层次分明, 可操作性强, 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职责不再是单一的“教书匠”,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 只有更新教学理念, 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 这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反思教学方法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 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 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 对他们关注的太少, 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 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 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 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 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 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 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即实验型概念;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即推理型概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变为主导。而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

教学手段多样化。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 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 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教学方式新颖化。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 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 自己去历练, 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反思教学过程

对比传统的物理教学, 按新课标要求, 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们所利用, 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 推动学生自己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反思教学技能

第一, 物理教学语言必须清新自然, 有生活的气息, 不得一味追求雕章琢句, 要达到意不晦, 语不琢, 朴实无华;必须自由洒脱、典雅和谐、具有学者风范, 虽不讲究平仄押韵, 却要追求旋律的美, 抑扬顿挫, 琅琅上口, 如同天成。教师要用最精练、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对物理问题理解得最清晰, 最充分。适时的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中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以不失科学性为前题,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与启发性。既增强了教学效果, 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 板书精致, 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 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 学生会爱屋及乌, 学好物理。各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 能激发学生的美感, 使之产生共鸣。

第三, 规范实验。学生对实验部分是极其感兴趣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 操作规范得当, 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 或是操作错误。从而能顺理成章的由实验得到物理结论。

六、反思教学课后: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8

一、“课堂还给”与“课堂交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从“讲师”中跳出来,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倾听”,而是动起来。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得到了语文界的好评。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一经名家理论煽动顿时热血沸腾,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理解“学生主体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及要领,盲目割裂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于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成“把课堂交给学生”,结果让学生在课堂里、教材里、问题里“大闹天宫”,自己却在教室里做甩手掌柜,并美其名曰“放手”。学生分组合作积极而不激动,讨论热闹而无思想交锋,有问有答而停留表面。这样的“交给”,学生在热闹中失去了“静思”,教师在浮躁中失去了引导,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低级层面上。这种“还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交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河北李哲锋老师执教的《作点辩证分析》。教师先出示三条语录“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知识改变命运”,然后提问学生:“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说一说。”这是李老师第一次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后进行第二次提问:“这三句话难道就没有缺陷吗,请说说你的见解。”这是李老师的第二次问,再一次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迫使他们通过思考发现名言的思维破绽,最终形成比较合理的答案。再后进行第三次提问:“任选其中一句名言,作一修改,写出一句最为辩证的名言。”这三个问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性得到了有机结合,高妙之极。

由此可见,“还给”不等同于“交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至少包含两条内容:既要有教师的主导,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两者有机结合。

二、“问题生成”与“问题预设”

生成与预设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预设是事先的,有准备性;生成是即时的,有突然性。但预设是基础,是用来解决生成的。要想在课堂上解决好生成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对教材、学情要进行充分的研究,也就是要吃透教材,摸透学情,多多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况。很多教师怕即时生成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不足,以致于生成问题一出现就手忙脚乱,于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拔脚走向讲台,要么王顾左右而言它。

请看来自西安的一位执教者在教《琵琶行》一课时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在读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全文的情感句是哪一句?”生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问:“这一句话中,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沦落人?为什么用‘同是?”于是下面教师便围绕“谁解沦落人”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究竟“同”在哪里作为文章的主问题展开教学,角度新奇。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教师预先就设计好的,他对教材钻研得深透,早就知道学生会提这样的问,可谓成竹在胸。这几个问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生成,体现了主体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早就预设了,体现了引导性。很多教师也会提第一个问,但后面几个问却可能不会去光顾了,因为没有去钻研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让一个美丽的切入点在身边错过。

再如来自新疆的朱典锴老师执教的《写作要有理有据》。这个老师首先预设了一道高中文理分科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赞成分科的,有不赞成分科的,有建议缓行的,一时之间,课堂言辞四溢,机锋敏锐,妙语连珠。这个材料的预设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结合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有理有据”,一经抛出,赢得了开场彩。而最后教师抛出一道我国有些地方男女学生分校、分班、分餐厅的材料,请学生对此“有理有据”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时,这个预设就不成功了。他仅想到了此材料结合学生实际,但没有预设到这个材料要找出“据”来难如登天。结果学生“生成的现场话语”全部偏在“有理”上,对“有据”却是空白,教与练有脱节之嫌了,这就是预设不够全面的地方,自然也就解决不了临时生成的问题。

因此,要讲究预设,也要重视生成。只有研深钻透,预设与生成才能比翼双飞。

三、“个性解读”与“教师点拔”

强调个性解读不等于怎么解读都行。坚持该放就放,该守就守,该导就导。教师的责任是不仅要善于组织一个充满生机、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更要善于在学生偏离语文学习主题、模糊文本价值取向、迷失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时,及时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教师并不是对来自学生的任何诠释都要认同,在放弃过去对简单确定性的偏执之后,也不能放弃自己应有的点拔引导职能;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规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际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

宁夏李天玲老师在执教《漫话清高》时,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分组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个问题提得好,既针对了编者的意图,也符合当今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辨知。但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诚可贵,物质价更高,若为清高故,二者皆可抛;有的学生认为要保持清高,远离物质文明;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固守清高;等等。这些个性化的见解,有的是从原文中图解出来,有的游离了原作,有的更是唱起清高的反调,竟然赢得学生的掌声,随意的个性化的解读走向了误读。教师此时没有对学生的说法加以评价,更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学生的迷茫认知作出点拔,学生的认知层面停留在浮浅的表象上。这个时候,亟待教师点透拔明,即在当今社会清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拒绝财富,关键是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质或者做人的自尊,号召大家做一个有尊严、不媚俗的人。如此一点,迷雾顿消;如此一拔,醍醐灌顶。

因此,个性化解读不光是指学生的解读,也是考查教师的解读。点拔不是一味地叫好,而是要中肯地评价,及时扶正纠偏,拔开迷雾,为学生指明方向。

四、“主问意识”与“碎问意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一堂抓人眼球的语文课,首先是主问意识强的课。所谓主问意识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上要有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解决的是这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要解决的重点。其他的问都围绕这个问来做文章。而不能是满堂碎问,问得学生如坠迷雾,晕头转向。

这里以河南师大附中张军老师的《项脊轩志》为例。教师提问:“第三段写了几件事?为什么叔伯分家是一件悲伤的事?有人评论说归有光的文章‘平易之中,惨淡之情溢于言外,你能感受到吗?”应该说,教师的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层次性,但笔者认为张老师忽略了归有光的散文具有“至情言语即无声”的特点。如果认真翻阅课文,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特定的虚词,如“先是”“始”“已为”“凡”等;有一些很有味道的句子,如“鸡栖于厅”而并非“鸡栖于庭”。从这些虚词与实词的角度来设计一个主问题,既能品出归有光散文语言的妙处,又能传达出由暖到凉到冷,进而这种冷又勾连起他对三个女人无法排遣的回忆,这才好理解作者“余泣”“长号不自禁”,最后睹物思人,情不能已。同样是一个目标,但由于主问题不明,致使这个环节的教学黯然失色。

相反,邢小雷老师执教的《失街亭》就很有主问题意识,而且问题层次性强,步步深入。1. 失街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 街亭为什么会失?3. 诸葛亮为什么会派马谡去守街亭?4. 失街亭,谁之过?5. 假如你是蜀国大臣,你如何力谏丞相不斩马谡?整体来看,前面的问题层层铺垫,步步过渡到最后的中心问题上,设计精致严密,过程行云流水。

因此,抓住主问题进行教学,能提纲挈领,快速切入。如果只是一些零碎的问题,一方面是乱而无序,一方面是小而无值,整个教学就会散漫无章。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9

十二中学教师

冼少邦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和兴趣,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改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

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改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10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近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我对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问题与困惑

1.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科学知识的有待拓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说实在的,高一第一学期刚接触新课本时,由于对新课改理解不深,更因为受旧的教育观念以及旧教材的制约,普遍感觉课时不足,教师累,学生更累,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些历史专业知识大学学过也忘得差不多了,有的知识本来就了解得很少,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2.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我省现行的初中升学考试中,历史课为开卷考试而且与政治合卷才100分,所以学生也不重视,导致进入高中以后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者拔高,尤其人民版教材理论性强,与学生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许多差距,与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升入高中后,出于学分认定或高考考虑,大部分孩子还是愿意学好历史,但由于初中的历史学习现状,学习中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加之学生知识面单一,所以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3.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无论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还是从这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大量史料的应用是大趋势,而我校是一個山区中学,全校原来只有三个多媒体教室,所以教室基本上还只能是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新课改的效果。

二、成功与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因此,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根据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在预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并为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构建知识框架,教学中大胆取舍

新教材是采用专题方式编写的,知识集中,条理清晰,但由于时空观较差,使得三本书的内容很难融会贯通,知识的记忆不少,但做题时不会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主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中,以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线索,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做主线,把资本主义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关内容条理化,同时辐射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知识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基于“一纲多本”的现状,另外针对人民版教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特点,在高三的复习中,我认真研读了多种教材,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三本教材共有之处上。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室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不行的,所以加强集体备课是很必要的。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了我们机遇。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坚定信念,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学,也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

新课改体育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情境注重包装, 忽视引导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 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 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 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 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 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 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 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 要么是在听故事, 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 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 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 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 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 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二、导学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实践情况来看, 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 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其实, 在导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课前预测题。在导学案中, 还要留出空白, 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享自己的收获。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知识目标提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提前去阅读教材, 初步形成知识构建。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的自主学习为例, 对“重农抑商政策”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现和原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则要初步了解其背景, 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概括其表现和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 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导学案进行批阅, 并在课堂中做出反馈和评价。

三、问题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引导方式。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因没有较好地把握问题和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并且课堂中的问题往往过多, 学生只能疲于应付, 而不能深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当然, 问题是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但问题要能扣住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 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渐达成目标。尤其需要注意, 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能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 更多要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以《大国崛起》片断来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美国的打击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 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词来让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在竞选中获胜?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政准备”, 对于“新政内容”, 先引导学生自学, 然后围绕新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经济危机下, 罗斯福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罗斯福的新政来追问学生“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所谓彻底的革命”是什么?“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政实质。最后, 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显然, 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和内容结构来循序展开, 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 忽视结果

实施探究教学最重要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 以此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实施情况来看, 虽然教师也在努力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 但却不太注重探究结果, 更多注重形式。换言之, 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 交流和讨论更多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学生探究后很难得到结论, 显然探究中师生互动不足。

首先, 在学生探究中, 教师要及时和学生互动, 引导并帮助学生。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学生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不是很了解, 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归纳, 精讲点拨。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要明确“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

上一篇:社区教育自查汇报材料下一篇:关于寻美的随笔:开启寻美与造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