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2024-12-21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精选12篇)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篇1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 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 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 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 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惑

1.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 笔者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 课堂上活动多多, 形式多多, 笔者使出浑身解数, 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 一段时间以后, 问题随之而来:“繁华”落尽, 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 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他们的视野, 激活他们的思维, 笔者在课堂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 笔者让学生信马由缰, 畅所欲言, 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 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对每一篇课文, 笔者让他们把握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 他们的理由就成了笔者课堂的“标准答案”, 都能得到笔者的赞扬和认可。可有时, 做老师的笔者就会被学生的与课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牵着走, 盲目讨论, 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 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中别字、病句比比皆是, 一学期下来, 他们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 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的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收效甚微。

3.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笔者对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 都要上语文活动课。课堂上学生吹拉弹唱、小品演讲、辩论竞赛, 热闹红火。可同时笔者很疑惑: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二、课程改革的架构构建

1.抓好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 要摆正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活动, 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 如何将教材讲深讲透, 很好地挖掘文本是笔者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 就找课外知识来联系, 其实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 向课外延伸应有“度”, 很多时候, 笔者可以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会更有收获。二是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任何课堂的形式 (包多媒体的运用) 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应该实实在在, 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教学活动要讲求实效, 防止流于形式, 产生“作秀”的嫌疑。三是处理好师生互动的关系, 要遵循教师角色定位的三个原则:到位不越位。教师既不能什么都交给学生, 也不能做学生的主宰, 师生间可共同发问、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参谋不代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但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 要帮助、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指导不诱导。教师帮助学生去寻找答案, 但万不能用设定好的固定答案去“套”学生, 千方百计地要学生说出教师自己想说的答案, 最终众口一词, 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2.抓好综合阶段。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 活动课程的本质。

教师引导, 活动课程的保证。活动课中的教师绝不仅仅具有幕后策划、开场主持及结束总结的功效, 在活动课过程中, 教师的意义非同寻常。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是浅层次的, 得依靠教师的点拨帮助他们引向纵深。教师应作为课堂的一员参与其中, 点在关键处, 拨在心弦上, 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引领到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 切实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深掘内蕴, 活动课程的关键。很多的活动课仅停留在活动成果的展示, 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每本书的课外古诗词“为例, 应点拨学生:如何积累古诗词?怎样给古诗词分类?为什么这样朗诵?赏析诗歌有哪些方法?这样, 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 学会了与古诗相关的语文知识, 也掌握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样的活动课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真正上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问题设计, 活动课程的灵魂。一是需要理清活动课程教学环节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次活动课的教学环节设计, 或是从内容到主题, 或是从课内到课外, 或是从古到今, 或是由浅入深, 无论怎样, 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让整个课堂完整有序。二是需要设计好活动课的评点与过渡, 让每一节活动课不再是拼盘、杂烩, 而是浑然一体, 一气呵成。

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仔细回顾语文教学过程, 每一堂语文课都会留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时上完一节课感觉特别轻松, 学生和自己都在快乐中度过, 甚至下课铃响了, 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 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然而, 有些课却留给我老牛拖破车的感觉。为什么每堂课会有不同的效果呢?为什么学生的反应在不同的课里差别那么大呢?笔者真应该细细反思一下, 总结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教学增加新的动力。在这里,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让自己走进学生心里。“亲其师, 信其道”这话很有道理。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 用心与学生交流, 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让他们感觉到师生关系的平等, 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师生关系的融洽。有时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能给学生信心,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只要笔者放下当老师的架子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猜测问题, 他们就会觉得老师和他们是朋友, 不在畏惧笔者了, 思维也就更活跃了, 笔者自己也发现只要笔者在课堂里脸一板, 学生马上察言观色到了, 他们也会马上正襟危坐, 虽然课堂纪律是好了点, 遗憾得是就再也听不到精彩的发言了, 所以细细衡量一下, 还是放下老师的架子都到孩子们中间去, 这样, 才有可能有更多、更精彩的课呈现出来。

2.让激励赞美走进课堂。在学校教育中, 称赞和肯定实际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他的每一次进步, 都是成功, 都是值得肯定的。事实也是这样, 一堂课里, 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同学, 如果老师舍不得表扬他们, 那么, 课堂里肯定不会有人敢于举手的;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让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热情, 那么课堂45分钟, 就会悄悄地在笔者身边快乐流走的。

3.让角色表演走进课堂。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课的教学和表演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为了使开课就能打动学生的心, 不妨以表演进入课堂, 导入新课。如学习《变脸》, 上课之前请俩位学生扮演“水上漂”和“狗娃”。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课堂, 既引出了课题, 也使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一个大致地了解, 为学习下面的课文打下伏笔。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 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这种表演也可以在学习课文中进行。有人曾说:“课堂上宁可要深刻的部分, 也不要平淡的全部”。笔者认为, 适当的进行课堂表演,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完全是有必要的。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 有时用表演,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4.让音乐、美术也走进课堂。当笔者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带到语文课堂时, 就会在学生中产生非凡的效果, 这是由于音乐和美术自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决定的。语文课要是加上音乐和美术的融合, 学生学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了。如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 用画画带动语文教学效果非常好。笔者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在网上找了很多蜥蜴 (变色龙) 的图片, 通过不同的颜色的变色龙, 让学生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以及社会含义。在上《热爱生命》一文的时候, 笔者贴出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上在大船将要沉没的时候众人求生的画面, 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在结束这片文章的时候, 笔者放了一首歌曲《在我生命的每一天》, 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篇2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反思与困惑 the new lesson change teaching to practice with introspect wang ming-chang 【abstract】implement new course reform, the featur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ccurrence root of change,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drive full transfer, potential drive full scoop out exertive, teacher of profession level and profession intelligence continuously exaltation, real realizatio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oth parties of common growth „„.【key words】the teaching practice;classroom teaching;introspect with perplexity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旧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做到了目中有人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大大减弱,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有了表现自我的天地;我们的课堂从过去的教师演绎独角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能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发现、掌握知识。有时候,为了某个问题,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平等的对话、多方面的思想交流。在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眼里,学生是促使教师们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成长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习伙伴,是充满人情味的良师益友。学生能处于一种可贵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平等对话。这样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三极少见到的。

可以预期,改革设计者地贯彻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初衷,是有可能实现的。

2.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个人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间实现了融洽的相互合作。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相互碰撞、磨合,并最终形成共识。大家互相促进,不断引发形成新的见解和主张。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鼓舞的群体创造的强烈色彩。它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学生众多差异的不足,从而有可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交互式的提高。

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3.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促使他们有望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事实证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经过个体的思考和整合,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沟通,结合课内外的有关资料或经由某种课外活动,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之下,使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进入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打开思路,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再提问题再讨论解决,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果学生学习方法正确,随之而来的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最终实现授学生以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从狭窄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放眼无限广阔、飞扬灵动、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新课标指引之下,语文课的外延向生活延伸,其意义重大: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文本是相对狭窄的,有了生活这个永远新鲜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有着落。

当语文的外延向生活延伸时,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常新。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当然应彻底放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培养目光远大,胸襟宽阔的世纪新人。新课程改革,他承载着这个民族和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希望,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岂能不脚踏实地,奋然前行乎?

5.教师有可能成为专家、教学艺术家甚至是教育家 无论是课堂内外,学生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这就迫使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具人性化也更灵活的专业引领。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无限广博,要求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全方位的把握。同时,还必须有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时时更新的多方面的知识。这就突破了局限于狭窄的教材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思想状态,彻底改变教书匠的传统定义。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

永远不可预知的,允许学生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思维方式,努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学做学生最佳的心灵捕手!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有着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1.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差异性的困扰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我们认为,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才有可能开展广泛的阅读。这正如学英语,如果都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实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教系统的语法知识已形成了共识。但在教学中遇到了,要不要做起码的简单介绍呢?如果以上两者都不多讲,到了初

三、高中,学生如何才能读懂学到深奥的文章呢?即便是以后的中考,如果有考文言文课外阅读,没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因为新教材的文言文的容量比过去要少一些,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教学难度。

2.如何处理好大班额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让生生互动成了现实。在大班额的现实下,尽管老师们知道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班上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的活跃程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但没有成为合作伙伴,反而成了小组得分的负担。如果要组内同学帮助,老师们也是根据合作的程度来决定评价的等级和层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这些同学的依赖性,反而于集体不利。特别是到了毕业班复习时,这种问题就更加突出。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个个争先,人人向前,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程度实在很差的同学呢?

往往在很多时候,这些学困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老师们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老克服,想要改造他们,但苦于没有一种有效地途径。有时,我们还多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是成了精英教育:在新课改中,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发挥,他们如鱼得水。可正像社会成员组成的层级结构一样,总有一部分金字塔底层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呢?

3.如何处理好课题气氛活跃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都可能见过这样一种课,气氛活跃,课题景观令人振奋,然而却没有收到多少实效。

我们认为,只要现行的社会通过考试选拔、用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就都得经受考试的检验。事

实上,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里,有不容教师们选择的因素。因为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让或是中途截断学生的讨论,都是那么不合时宜的,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在通过课题讨论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是不是还要关注语文传统的工具性?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想法时,是否要更关注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机会。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一方面能进入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出得文本。教材就是例子,就是工具,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就得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一堂课中的动静、内外、古今结合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得到表达和思维两方面的锻炼,然后利用课堂上所修得的“武功”去举一反三,解决新的问题。

4.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和教学进度的两难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课: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班级讨论正酣,气氛非常热烈,可正要下课或时间不够,处理的办法是继续讨论还是暂停讨论?若是前者,则不符合新课改理念;若是后者,在转往其它环节的教学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要面对重回老的一套的尴尬。

新课改理念认为,在此时截断学生的思路就断送了学生

自主性的发挥和培养,哪里的新?即使余下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但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改实施以前,满堂灌作为千夫所指的垃圾,确实不能再让它来主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反对老师们搞的一言堂,也不能忘了在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接受性的学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夯实基础的基本任务。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为良训;同时它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之一。从教材的实施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毕竟还要有一个时间观念和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还要有一定的预设。有些典型的、有很强示范性的课,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某些计划好的教学环节到底要不要放弃?对于整个教学进度来讲,该对哪些课文进行取舍,确实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

5.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形成。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加盟”,其重要性正前所未有地显现,开足开全这些科目理所当然。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少了,学习的负担更严重了。

在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升学的实质未根本改变的现实下,本来各科教师争强时间、争留作业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加上这些科目的考试要求,学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课业负担,以上的情形就更加雪上加霜。比如语文课,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和走出校门扩大见闻的机会,需要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发挥功能,需要与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都无法很好地实现:一方面在学校里的时间不允许,也不会有哪一科教师会允许,因而现实的情形是想看也看不了;另一方面,囿于各方面的实际原因如安全方面的考量,家长们和校方也十分为难,因而是想出去也不易去。

6.如何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塞缪尔森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师徒关系的达4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水平对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办学之本,唯在得人。(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的诸多成长中,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保证教改的实效和可持续性发展后劲。

我们认为,教材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相同的,可因为教师的差异,每堂课都将打上教师个人的印记。效果孰高孰低,孰优孰差,都将因之而千差万别。因此,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与教师的培训同步进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视野和校本培训也要同步进行。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还要到实地去取经,评判鉴别、博采众长,内外双修。海纳百川,山积万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7.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中要不要传统教学的参与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毫无是处?我们现行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要、敢不敢运用“旧”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新课标解读》)注重对学生双基德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即使在新的时代,它还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的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只有与 现实的土壤结合,才能奏出最强的时代之音。

然而,在起始年段,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默写、识记等基础性的东西,教学实践表明,“旧”的一套仍然有用。在培养学习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时,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只要是能提高教学实效的,应该都是可行的。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之所以要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新课改的全新理念能更好地实施,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总结并不断地丰富,以便能更好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然,我们反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置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却满脑子陈旧观念的教法,反对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却了无新意的教学模式,更反对重新回到桎梏了

无数人心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那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3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几年过去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并逐渐适应了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然而满足就意味着停滞不前,新课改实施中还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从而进一步把新课改推向前进。

本人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伴随着新课改的成长而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新课改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故写此文谈自己浅薄的认识和看法,并努力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存在的困惑

(一)新课改理念新与可操作性差之间的矛盾。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点教师在操作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我们往往会注重历史的显性东西,如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而忽略了太平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农民阶级的朴素情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具可操作性。

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缺乏依托。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学生怎么学,学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是一门知识广泛的学科,学生在现有情况下单纯依靠一套简略的高中教材恐怕无法做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的素材还应包括教师推荐的书目、互联网资料、部分实物资料等。而这些东西在目前的教育现状和课程安排下,很难有学校的学生做到。缺乏史料,仅依靠对教材断章取义的说教和学习,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林,很难对学生养成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也很难让学生发现历史的真正之美。

(二)新课改与初中历史教学和高考都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在努力地推行高中新课改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由于实践时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单纯的应试教育而缺乏学习基础,我们不得不对学生初中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补课。

一方面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高考对历史细节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近年来这种考察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就造成了三维目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成为新课改的理想而不是现实,而高考则成为更多学子难以攀登的空中楼阁。

(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解存在误区,过去我们的课堂灌输式课堂,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更多的历史课堂摇身一变,变成了表演型课堂,这种做法在大奖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比课件的华丽精美,比活动的充分与否,而不管学生的实际程度,甚至为了活动人为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就以上问题看来,新课改出现困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尽管一些客观因素短期内还难以改观,但作为一线教师,發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永往直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反思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出路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要回归课改最本质的问题,即我们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课改应是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而教学有效的前提还必须是教学有趣,有趣不能简单理解为课堂花样多,有趣应当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出发,把学生引向一个未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这种世界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好奇和神秘,这种世界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前进的动力,这种世界驱散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一堂优秀的课往往是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结合,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课堂的内涵,努力打造高中历史“极品”课堂。而引入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强调教师应努力创造具体的场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达到丰富知识,激发情思以达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然而这种情景创设不同于小学生,高中生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时期,我们的情境创造应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提高,通过一种深入的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进入知识的港湾。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八《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呢,教师可以精选两部分材料,一部分摘自美国的怀特计划,一部分摘自英国的凯恩斯计划,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两个计划分别符合哪个国家的利益,并说明理由。这种深入浅出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实地理解了二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各自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和比较问题的方法。

情境创设还要注意与教学的有效性相统一。如在学习《梭伦改革》时,可以创设三组进行辩论学习学生,让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平原派”是既得利益者,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利益;“海岸派”是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最关注的是发展海外贸易,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但为了发展经济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又主张温和的改革;而“山地派”是最激进的,要求进行彻底地社会变革。而“海岸派”和“山地派”因不代表同一阶级,故政见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对贵族专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到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死教知识、硬教方法,通过外力让学生学习,从长远看是不可取的,真正让学生学好历史、爱学历史还必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这种体验仅靠对教材的片面理解是不可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提倡大历史观就是让学生多看几本历史书,多读几本好书,让学生的思维从狭隘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呼吸历史的新鲜空气。而这一点也符合高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并且为以后高校学习打下基础。

现在学生可选择的书很多,老师应当帮学生把把关,特别是能在高中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推荐几本经得住推敲的好书看看,比如读世界史可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中国史可选择一些编的不错的中国通史看看,努力起到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篇4

一、了解新课程,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 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 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 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应积极进修培训, 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纯正的语音

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关。从第一次上课, 教师大方得体的教态, 流利而标准的口音, 漂亮的书法,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在心里就会喜欢你, 喜欢你的课。

三、良好的个人形象, 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形象不能太离谱, 脱离群众, 也不能一点不注意个人形象。教师的外在形象应该让学生赏心悦目。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有威信的老师, 他的表扬和鼓励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才能树立威信。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首要前提。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如何, 对学生的情绪又直接而明显的影响。生活中难免会有琐事、烦恼, 但只要一上讲台, 就应该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 将全部身心投入热情、振奋的教学活动中去。所以,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四、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英语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 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五、多鼓励少批评, 关爱“学困生”

学生说英语时, 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 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 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所以要多鼓励。少批评, 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使他们对学习消除顾虑, 充满自信。在教学中, 对于没有准备充分或表演不理想的学生, 不要立即给他评价, 可以再给他们一次表演机会。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而且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学困生”。上课应多表扬, 多鼓励他们;课后耐心辅导, 多谈心, 让他们明白他们和别人一样, 老师同样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六、持之以恒,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英语有四个关键, 即听、说、读、写。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说英语, 让学生习惯, 多放听力材料。多做结对活动, 鼓励学生多开口。并适当的跟老师读句子、单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写单词、句子。例如, 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写单词, 也可进行小组比赛。根据所学内容写自己的句子, 写小短文,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坚持用英语上课,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 尽可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丢弃参考书和课本上的例句, 尽可能结合学生关心的事, 带领他们造出自己的例句。刚开始, 学生对英语授课不习惯, 听不懂, 教师要配合以动作、表情或适当解释。只要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老师的语言并模仿使用。这样, 整个课堂就有一个良好的说英语的氛围, 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交谈。在教学中, 也可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或表情, 既可以避免用语言解释, 又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很好地记忆。

八、适当重整教材, 因材施教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 在教学中, 学生难以理解, 甚至无法理解, 这些内容可以适当的删减, 或者重整教材, 或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内容再教授。这样, 可以消减学生惧怕英语的心理,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 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线教师要多学习思考, 多实践探索, 多反思总结, 汲取他人精华,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对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困惑 篇5

初中英语新课改进行两三年了,学习新课改理论、听专家新课改报告,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但是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教材中有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好似是纸上谈兵,例如pizza等等,学生对他们毫不熟悉,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得不到巩固,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可是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而且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个班,每班六十多人,除正式课节外还要上早自习、活动课,每周有近二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况且还要批改作业,要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听课等等。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障碍

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城区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的英语考试主要是听,升入初一后,好多人连26个英语字母都不能全读对,或者将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混淆了,更不用说写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新课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学生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很大损失,造成了许多遗憾。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几倍, 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采用新课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 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还需考虑到农村以及小城镇中学。

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新课改,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做出很多努力。

初中英语课改的困惑

桃 园 中 学

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困惑 篇6

一、新教材部分章节与实际生活有点脱节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改编的初中英语教材,不可否认新教材吸收并采取了美国人在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少优点,可是其中不少章节只是将美国教材的内容稍微做了改动,有的甚至是直接搬过来的。无疑编者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源动力。

初一的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使自己对毫不熟悉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又怎么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对比萨饼进行各种调查呢?如果教师将其变为中国的饺子或面条,不就显得更通俗易懂了吗?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教师仅仅引领学生纸上谈兵,又怎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牢固呢?由此,我个人认为,就教材的内容而言,这套教材的某些章节只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应于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有它一定的创新度,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毕竟课文里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比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才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的适应。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大障碍

“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小学毕业,英语知识目标要达到以下标准:

1.语音: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2.词汇:学习本级话题范围内的400--6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3.语法: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4.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5.话题: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目等。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

的确,目前初中已经实行了新课改,而小学真正实行课改的却没有几所,特别是农村小学就更不用说了。这就出现了“课改真空”,因而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以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农村学生小学毕业时能达到上述标准。这也就将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可见初中教师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他们承受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学生以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升初中时英语水平几乎为零,而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众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家长配合不好,孩子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如此一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那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音乐新课改、新困惑 篇7

一、重课件, 轻实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教育手段解决了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更加生动,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但一些老师用多媒体代替一切。如欣赏教学中, 以画面来解读音乐, 用配音来解读音乐。教师生怕课堂会“冷”下来, 播放音乐时就配上美丽的画面, 配上解说词, 让所有学生都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师的统一“思维”,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画面和听解说,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音乐、听赏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奔放的音乐激情被束缚, 音乐成了画面的配音, 一些名曲被几个简单的画面诠释了, 音乐课失去了听觉艺术的价值。更有甚者, 将视唱练耳等也引入课件, 代替了教师的范唱, 音乐老师成了不愿唱歌, 不愿弹琴, 不愿示范的音乐老师。教师的表情淡漠, 自己也没有积极融进课堂中。其实, 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使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显得非常重要, 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为直观和直接, 有的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 但学生并不会以非常专业的眼光来评判教师, 只要老师能直接地、很投入地参与, 他们会为之感动, 如果什么都用多媒体, 那不是凡能上机操作者就能当音乐教师?有位老师曾这样感叹:“这样的多媒体课让人想起假唱和放映员”, 这样的音乐课, 陷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

二、重活动, 轻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体验中学习, 注重音乐实践, 于是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 可以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也是非常喜欢的, 但有的教师设计的的活动却与音乐没什么联系。很多以唱歌为主的课更是, 特别合唱歌曲本来就很难学, 但很多老师在歌曲还没有学会, 歌词也记不住的情况下非要让学生创编, 表演, 分组讨论, 要求不具体, 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过程没有音乐, 或有音乐也只是一个搭配, 而不是考虑怎样去关注和倾听音乐, 应该怎样去表现音乐。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怎么让学生学得有趣, 例如在执教《其多列》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中, 有位教师设计了小朋友和侗家儿童对歌的环节来学习二声部, 非常有趣, 学生不仅较快地学会了歌曲, 还在设置的情景中唱得很有感情。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很多, 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既要注意参与的可能性、普遍性, 也要注意内容的音乐性, 更要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

我想提倡学科综合是针对原来分科教学引起的一些弊端的有效纠正, 一定要适时地综合, 有机地综合, 不管什么类型的综合, 都应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而不是生搬硬套、强拉硬扯, 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重人文, 轻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时, 很多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 感受音乐, 分析音乐, 而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题上或者乐曲的标题上, 并做很长的文字介绍。这样的欣赏课离开对作品本身的解读, 只是借用课题或标题来理解乐曲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以标题作为话题, 特别一些古典作品、交响乐, 我们的学生可以说对此有遥远的时空之隔、文化差异, 还与创作者有着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差, 以及音乐素养的积淀等差异, 若听一遍就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是不可能的, 欣赏乐曲片段便去与学生讨论人生哲理、情绪情感等无边际的延伸,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空中建造人文楼阁, 丢失音乐本身, 是不能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的。但是有的老师却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 将课上得有声有色,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作品;认真倾听音乐主题和音乐的变化;分析音乐的进行、特点;辨别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模拟其演奏姿势, 学着和老师一起指挥乐曲等, 感受音乐的变化和对乐曲的理解。逐渐去实现作品与听者的真正对话, 引起听者的共鸣。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篇8

一、实践中的困惑

(一) 在课堂改革理念和认识方面的困惑

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课改理念是学校课改的开头难, 不少学校缺乏明确的课改理念, 不明白什么样的课改理念才符合学校实际。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由于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不同, 对课改很难取得一致性认识, 导致学校开展课改畏首畏尾。

(二) 课程改革中资源短缺的困惑

在“硬件”上, 现有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极大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网络和多媒体建设上, 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 教师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无法及时获得新的信息, 多数教师的课件十分单薄, 缺乏新意。在“软件”资源上, 虽然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较为明确, 但由于缺少学科教育的研究基础, 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并不清晰, 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 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性材料, 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的参考、指导性资源匮乏, 使备课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三) 教师如何生成有效的《导学案》存在困惑

目前教师在课改中使用的《导学案》存在三个疑点:1、提出的问题全是来自教师,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2、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较多的是沿用他人的, 即使有自己编写的, 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有限。3、《导学案》的内容多数是以习题为主, 不是引导学生学习, 而是将习题前移, 不仅对“导学”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反而把新课也上成了练习课。

(四) 缺乏引领的困惑

当下, 课堂改革缺乏成功的典范, 教师担心学生的考试分数下降, 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路径、措施教师心中无底;专家、领导深入课堂一线调查诊断指导不及时不到位, 使课堂教学改革在重重困难中停滞不前。

(五)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探究性活动感到困惑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时尚, 然而, 这一时尚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更多的是言词和表面形式上的“更新”, 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变革, 因为它在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泛化的危机。例如:让学生在教学前主动预习教材、上课时自主猜想和探索可能存在的结论, 教师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事实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演绎知识的呈现方式却往往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其结论, 知道了结论学生就无法或无心再进入真的探究过程。二是我们有的教师对问题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探究过程设计不清晰, 导致学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三是目前学校的设备不配套、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等也致使探究活动浮在表面。

(六) 面对“大班化”推行课改的困惑

“大班化”较多的学校, 课堂改革推行相对较差。近年来,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大班化”, 但农民进城务工、高山移民、家长向往优质教育、学生择校择师等等现象, 还将继续造成城镇学校的“大班化”。如何在“大班化”学校有效地推行课改, 这也是一大困惑。

二、反思中的觉醒

我国在2001年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纲要》指出: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 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 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 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 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 课改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工作

中国教育需要课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4%的教师认为应该推行课改。“应试教育”使课堂异化, 人格异化, 奴役学生, 摧残人性, 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因此, 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积极推行课改。

(1) 教师应树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观、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观、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课程观。

(2)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消除对课堂改革的心理焦虑, 大胆开展课堂改革。目前对课堂改革的心理焦虑普遍存在, 固有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办学模式已在教师和校长的头脑中形成定式, 推行课堂改革, 由于缺乏成功典范的引领, 在他们看来这是丢弃现有的, 接受陌生的, 对课改能否提升学生的成绩心存疑虑, 心理上难适应, 行动上难接受。但是, 课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改成功的标志是包括学生考试成绩在内的综合素质有更大的提高。目前我国的课改一是需要校长和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工作。既要把课堂搞活, 又要把环节抓实。将课堂由僵化变得活跃, 由飘浮变得实在, 活而不乱, 实而不死。二是需要教师从解决身边的教学问题入手。课改并不陌生, “导学案”是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生成。“课改模式”是在解决身边教学的实际问题, 不断反思、改进、提炼中形成。

(二) 课改须务实避虚, 狠抓重点环节的落实

(1) 抓课改实施方案的落实。一个较为完整的课改实施方案至少有下面几个环节:一是切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改理念;二是课改目标;三是课改雏形 (或模式) ;四是课改推进具体步骤;五是承担课改的人员组成情况。六是课改具体措施及评价、考核、奖励体系;七是保障体系 (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 。 (2) 抓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备课中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其一, 主备与集体参议的关系。主备是引子, 参议是关键。集体备课重点是“备资源”, 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例子。尤其是“备课标”, 准确将“课标”分解“目标”, 同时明析重难点, 课堂的指向性才能正确, 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其二, 集体智慧与教学个性的关系。集体备课中, 强调资源共享, 但更尊重教学个性。“共案”是智慧的结晶, 但课堂的随机性和教育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是备课的终结, 更不是上课的前奏。教师更多地要把“共案”看作是“上课的资源”, 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学对象, 创造性使用。 (3) 抓校本教研的落实。学校领导, 特别是校长、主任一定要把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工作来抓。要始终坚持课堂一线工作法, 将教研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中;实施一线工作指挥法, 让改革在课堂一线落实, 让教学问题在课堂一线解决, 让创新在课堂一线体现, 让教风在课堂一线转变, 从而实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 让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提高。 (4) 抓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落实。课堂教学手段更新是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解决部分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培养教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5) 抓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 课堂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落实。新课堂教学一般分为课前准备、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和总结拓展五个环节。其中课前准备 (备课) 又叫“教学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灵活、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 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 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多与学生提前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课堂探究环节是学生喜欢的环节, 问卷结果表明, 92%的学生喜欢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交流合作环节。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 而不是“接受。一个优秀的“主题探究”活动应具备: (1) 巧妙设置结合点, 处理好几对基本矛盾。即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2) 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总结拓展要由“学生带着问号来, 带着句号走”向“学生带着问号来, 带着问号走”的课堂总结转变。

(三) 课改须政策支持才能健康发展

1、积极探索评价方法改革。

(1)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要改变过去的控制评价为解放评价, 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标准评价为情智评价, 三是要改变过去的知识评价为发展评价。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质量监控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和甄别选拔功能等。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 尽量减少人为性, 消除指向性。为此, 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最近发展区台账或学生成长档案, 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要把职业道德放在首要位置, 业务素质上重点考核教师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此,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个人档案, 为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校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把每个学生的进步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年加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评价学校育人质量中的权重, 出台学校内涵发展规划和评价办法。

2、大力支持推进课改。

(1) 舆论导向倾心支持。在课堂改革过程中, “传统课堂”与“新课堂”会在较长时间内并存, 在某一时期, “传统课堂”甚至还会占主流。如果改革的举措在长时间内仅仅靠自觉者引领, 缺乏有效的推动和刚性的约束, 改革的价值就不可能体现出来, 甚至有可能会动摇曾经“坚定者”的意志。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 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顶住压力, 要全程监控、指导, 不断修正和完善奖励措施, 保证课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应出台刚性推动措施, 让等待观望者非改不可。 (2) 师资整体素质提升倾情给与。唯独教育无论是穷乡僻壤, 还是繁华都市, 教师都可以给孩子健全的、优质的、向上的、美好的教育。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一支勤勉敬业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 全国、市、县级骨干教师、名师在课改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广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 (3) 经费保障上倾力支撑。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导学案》的普遍使用、课程开发与建设、校本培训、实验实践活动等都需要经费支持。因此, 优化支出结构, 合理保障经费、激励项目设置势在必行。

3、积极化解“大班化”。

浅谈当前实施新课改存在的困惑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十几个年头, 全国上上下下轰轰烈烈, 你追我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彻底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解放了教师, 更是解放了学生。这其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模式, 如“指导———自主学习”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五环大课堂”模式等等, 都是成功典范, 全国上下学潮如流。纵观这些五花八门的教改模式, 其宗旨只有一个: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宗旨上各显神通, 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真是令人感慨, 令人振奋。然而由于地方思想观念的差距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 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各不相同, 管理落实手段的不同, 指导思想的不同, 造成了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朝三暮四、收效甚微的局面。在课改初期, 我县的老师大多参加了课改培训, 课改的理念基本记住了, 但在教学中, 绝大多数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看不出哪个学校搞出了较出色的名堂来, 这到底是怎么了?在我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怎么就这么难?

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深思、令人反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的制约

我县地处山区, 相对较“闭塞” (指的是思想而非交通) , 对外开展交流不多, 多数教师未能亲自走出学习取经, 而有幸参加观摩学习的教师, 回来后也未能起到突出的带头引领作用, 或许是阻力大也或许是跟从者不众的缘故, 之后是你搞你的, 我做我的, 虎头蛇尾。区域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我县人多地少, 区域经济虽然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年年提升, 可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是捉襟见肘, 与周边县市差距扩大, 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争相在外投资经商, 似乎把教师当成了第二职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也许是跟从者不力、不众的缘故吧。再说了, 课堂教学改革要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 要齐心协力, 如果某人因为私事而不力或不从, 同行者能不泄气吗?你看我我看你, 最终草草应付了事。这些说出来虽然不受欢迎, 或是领导者不愿启齿的, 但我们听到的抱怨还真不少, 所以不能不说这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老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领导的意愿取向和重视程度对课 改的指导思想和力度的影响

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领导不得不重视。有的领导初期召开各种课改会议, 传达课改精神, 布置任务, 场面不可为不大 (雷声大) , 可是到了教研组就打了折扣, 因为有的老师 (应该说是多数, 没有参加观摩学习的) 根本就是不明其理, 迷雾重重, 不知道怎么做, 盲目跟风, 应付了事。期间缺乏阶段性总结和评价, 若有也只是在大会上简单地表扬表扬做得好的, 缺乏重视程度就是没有力度 (雨点小) 。这样的领导是软改革派, 本身的意愿就是不趋向改革的, 只是做个形式应付上级。如果领导换任了, 又来了一个意愿取向是另一种课改模式的领导, 前任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 所做之事或已取得的成果就不了了之, 参与课改的教师又要重新认识另一种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 在迷雾中忙得团团转, 这样难免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是硬改革派领导上任, 意愿取向明确坚定, 重视程度高, 指导有方, 信心十足,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而且经常提供我们精彩的讲座, 指点迷津, 拨开重重迷雾, 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氛, 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这样必能取得可喜成果。我校的这任校长就是这样的领导, 勇于“更新理念”, 敢于“带头示范”, 善于“狠抓落实”。我相信在他的引领下, 课堂教学改革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事实上像这样博学多思、意志坚定的改革派领导在我们身边并不多见, 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困难重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学习不够反思不够, 心里没底腹 中无墨, 有心无力

由于平时不思进取, 缺乏学习, 缺乏反思, 资源枯竭, 有改革之心而无进取之力, 拨不开迷雾找不到路, 这就造成了个人素质的差异, 解读新课程能力的差异, 实施落实课改理念的差异。所以我们要敢于承认差异, 勇于反思, 一日三省, 做对了要反思 (总结经验) , 做错了更要反思 (吸取教训) , 在反思中不断地磨炼自己使自己成长。课改课改, 唯有改才有出路, 要改就必须坚持, 要坚持就必须不断“充电”, 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 多听课多评课, 听好课评好课, 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 把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因为有了充足的“电”, 心里才能踏实, 心里踏实了就不觉得慌而乱, 脑子里才有正确的思想引领, 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遥远。同时, 每们教师除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外, 还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而有效的示范带头作用, 引领团队齐心协力走出误区, 使我们能较快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 使学生较快适应初中数学新教改的学习。

四、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 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但目前的实现是, 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 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 使进行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困惑。因此我认为学校要用新的理念评价教师的工作, 肯定教师在新理念下的劳动成果, 教师才会诚心实施新课改。

总之, 新课程、新探索、新挑战, 对于这个新事物的出现, 老师、学生、家长议论纷纷, 社会评论褒贬不一。但我相信, 在我们硬改革派领导的引领下, 我们要努力克服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制约的影响, 克服思想上的不作为难作为的阴霾, 克服心理上的惰性障碍, 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 努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成功,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跟从者日众, 就不会感觉那么难了。我们教师也一定会迎难而上, 难中取胜。同时希望有关教育部门能够在实施新课改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及评价教师成果的方式有所转变, 让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评价学生的体系更加完善, 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论英雄, 使课改成为一句空话。可喜的是, 我校教师在陈利灯校长的引领下, 学校积极运用课改的理念指导工作, 尊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 使教师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更放得开手脚, 把自已对新课改的理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校经过两年的努力, 八年级的课堂教学改革、“五学模式”, 都取得了阶段性的佳绩, 尤其是我校初中数学组陈仙章老师的成果独树一帜, 这必将引领我们更加大踏步地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万国全.“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2012.5

地理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篇10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在乡村学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面不及城市的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在工业中讲到冶金工业、电镀厂等工业部门时,本身对工业部门不了解,又怎能清楚知道它布局的需求呢?还有《城市》一章,对身处农村,还未出过门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但是在讲到农牧业这一节时特别是水稻种植业时对他们来说就非常的了解。还有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来完成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初中对地理等学科的不重视,他们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再加上新教材中概念多、内容多,让他们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的困惑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困惑,策略,理念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英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这个复杂的工程,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与困惑,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

一些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知识掌握得不好,例如,学生不认识音标,不了解音标的基本常识,不会用音标拼读单词,对课文记忆困难,无法培养语感,口语能力和听力较差,听不懂基本的课堂用语等。

2.三维目标分离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双基”的落实,把三维目标分离开来。

3.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教师角色理解存在偏差,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成“放羊式”角色。

4.情境教学片面追求形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注重情景设计。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只注重创设生动的情景而忽略教学实效,情境的创设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时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二、教学对策及建议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认真研读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尝试新教法,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others,the other,the others”的区别教学,可以就班里的学生举例,Our classhas 50 students.Thirty of us are girls tudents and the others are boys.We students did sports in our Pe lesson yesterday.Some students played tabletennis,some played badminton,and others played volleyball.Wang Ling and Li Ming in our class are good friends.One likes playing tabletennis,the other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真实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2.因材施教,增强信心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差的问题,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评价,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对他们的正确回答及时表扬和鼓励。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提出“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仅仅是教学资源之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学活动不是为记住教材本身,而是利用教材通过话题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晓波.对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的思考.中教研究,2012(2).

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感悟 篇12

一、对新课改的困惑

由于我未经历高一、高二新课程的基础教学, 因此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有一个迅速的了解和掌握, 难免会觉得有些仓促和纰漏, 从而产生一些困惑。

1. 对新教材某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很难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又会遇到一些老教材知识点的练习, 而新老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又不同。如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 关于“地球的运动”内容, 只知道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而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规律难, 现象多, 知识内容复杂、抽象, 要不要作补充, 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所以我只好面面俱到。这样可能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2.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内容较广泛, 而选修内容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 内容较新。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能将必修与选修的某些内容衔接好, 将会大大节省时间, 同时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赣州选修模块有两本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在复习过程中, 必修模块中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相关内容与自然灾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 教师如何结合必修3中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堂上,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究、思索、总结, 从而得出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模式。例如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们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五个方面分析回答, 但在实际教学中, 若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 那么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 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种看法, 我们都需花时间进行筛选, 所以长久下去, 必然复习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 讲到哪里算哪里。

4.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问题

新课改后, 教学内容的增多和课时的不足势必导致每一节课的容量增大, 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板图的时间, 并且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我感觉比以前更累, 而且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很紧,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 我作了一个尝试:一个班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另一个班使用地球仪演示和姿体演示, 结果发现后者的效果更好, 所以不能只是人机对话, 而应该侧重于人际对话。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同时自己、学生都会更轻松。

二、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1. 关于“学案库”的建立

精心备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 而备课环节不只是备内容, 更要备学生, 所以在课堂内容教学前, 就必须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疑问, 把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用文字提问的方式设置成学案, 让学生有一个知识接受的准备,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解《热力环流》这节内容前, 设计了一个学案, 基本结构如下:课前预习导学 (含基本概念、问题思考、知识结构、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探讨 (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热力环流的三个实例) 、课内效果评价 (习题:主要是让学生作图) 、学后记 (由学生填写) 。通过这学案的四个环节, 整节课学生有准备, 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效果显著, 且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 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秀的学案, 建立“学案库”, 使学案与教案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将事半功倍。

2. 让地理走进生活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 新教材内容的选编也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那么, 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广告、上街购物等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地理知识。如《天气预报》、《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开心辞典》、《乡土》等节目都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另外注意电视中一些旅游胜地的广告及食品广告。比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可结合双汇火腿肠、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三全状元饺等食品广告来介绍。又如学生很喜欢观看NBA篮球比赛, 那么可以联系美国各城市的工农业发展历史和特点来介绍美国NBA篮球队队名的由来。

3. 利用好探究案例

中图版教材每节课的“探索”则是由精心设计的小实验、小资料及相应的思考性问题, 既可以作为新课“导入”, 又是学生本课学习指导纲要和原理的验证。每节课的“案例研究”更是精选了近几年来人类对地理事物的最新研究和利用成果, 使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 扩展视野, 陶冶情操, 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章内容时, 我开展了一项天文观测的活动。

高中阶段是充满了好奇与遐想的年龄, 每当学生们放眼苍穹, 心中难免生出一些疑问:茫茫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开展天文活动, 给学生们以寻找答案的机会, 宇宙是不是很神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充分利用校天文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但能丰富校园生活, 增进师生情谊,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谓一举数得。这一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索, 最终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至此,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 加强集体备课

新课程的教学因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的紧迫性、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比以前更频繁且更稳定。比如学案库的建立、课件资源的共享、探究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老师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 集中智慧, 整合经验, 共享资源。

集体备课的方式有许多, 比如定期听课制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 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方面我校做得很好, 也可以通过说课、相互交换教案、共同制作课件、相互争论等相对宽松的方式进行。

上一篇:不同教学要求下一篇:金融风险计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