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体育社团

2024-09-17

实践性体育社团(共10篇)

实践性体育社团 篇1

体育社团作为除体育教学之外的一个重要的体育锻炼活动平台,对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及丰富其业余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因喜爱体育运动自愿加入到社团组织当中,并自觉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积极地参与社团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以充实体育课程之外的身体锻炼项目,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作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活动场所,体育社团依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以及爱好形成一个群体组织,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须经过相应的部分批准。高校体育社团不仅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地体育精神。从高校体育社团参与的人数上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已经成为了高校社团的一个庞大支系,其具有公开化,群体参与性高等特点,为凝聚学生力量以及发展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飞速发展,因其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使得高校体育组织出现了管理涣散,发展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这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与实践是极其不利的,为此,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实践以及发展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中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突出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以及相关体育项目在推动体育社团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网上相关资料以及收集相关内容,为体育社团的组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该方法为校园社团组建的主要参考凭证,在2014 年-2015 年对我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社团实践和发展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以班为单位,对每班参加或观看过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同学下发事先印好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学生问卷的作答情况,以了解学生对体育社团的看法,分析出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问卷共下发300 份,回收264 份,回收率达88%。(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分析珠海高中学生近三年的体育社团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与非社团男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体育社团对学生身体发展以及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课外教学中开展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供活动空间,同时,还能在社团组织的带领下,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学生的身心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得到释放,从而更好地备战高考。另外,体育社团的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伸,专业性和实践作用更强,可以为校园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武术队、羽毛球队培养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社团组建招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我校体育社团的组建从最初从体育比赛、体育课中表现优异的人中选拔体育运动技能较高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之外,到如今学生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招募活动中,在竞争中取得社团资格,这一过渡表明,学生对体育社团有了一定的了解,社团在学校当中的影响力有了进一步的扩大。①在目前体育社团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积极地进行社团招募活动,扩大社团组织规模,同时也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组织活动中来,使其获得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从2014 年开始研究体育社团时,考虑到社团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了社团的招募人数。在开学之前,体育社团经过讨论和研究推出了招募宣传活动,以入校新生为主要选拔对象,通过竞技和表演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目,从而提高社团的影响力。通过这一举措,体育社团的人数有了明显的提升,从过去的47 人增加到156 人,增长率为70%,体育社团也从最初的发展形态逐渐向成熟阶段迈进,这充分说明了招募宣传活动在体育社团构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2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体育社团有序地安排培训,使学生能够在体育社团中获得足够的运动时间以及接受系统的训练,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②调查发现,体育社团经过不断地探索已经有序地发展起来,社团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了提高,与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相比,有了明显得差异,这充分地说明了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3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通过对比体育社团学生与非社团学生的运动技能,可以明显地发现体育社团学生的运动技能要比非社团学生的运动技能要高,这说明体育社团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作为除基础体育课之外的另一重要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手段,在正常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③同时,根据调查显示,校园篮球队、足球队在体育社团的支持下,队员的整体水平正在逐年提升,在比赛中能够凭借此优势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校园体育社团的成立对于校园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

体育社团的组建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有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使社团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考验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这对于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④从体育社团的初期建立到后期的稳定发展,都反映出了组织者以及参与者的成长。为了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社团要为社员以后的发展做好考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体育社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社团的招募对象除了有运动技能特长的学生之外,还可以让有运动需求的学生参与,不仅可以壮大社团队伍,还能扩大体育锻炼的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从中获得体育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⑤针对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水平的差异,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通过组织友谊比赛以及运动规则学习,让不同的学生能在裁判、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社团组织中能够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完善。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在组织校内外比赛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社会成分越来越高,这也为社团组织者和参与者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3.5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

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体育社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缺失,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学习压力。⑥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之后,会逐渐增加集体荣誉感,并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奠定了基础。调查发现,主动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都是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带来许多乐趣,并能够成为学生的特长,甚至是终生的事业。

4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未来发展

4.1 研究结果

通过组建和发展校园体育社团使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进入到专业训练阶段,并逐渐向专业人才发展方向迈进。高中体育社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空间,能够有组织地使学生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当中,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提高身体条件的同时,还能在锻炼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学会协作与他人相处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社团组织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在这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推进高中体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4.2 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对于高中体育社团的发展,需要提高组织的规范性,以实现稳定的发展,所以,社团的组建需要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下进行,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建立梯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园体育发展储备人才。体育社团除了做好基础工作之外,还要定期、定点地开展训练、比赛和表演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社团,从而不断地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

在体育社团的训练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锻炼需求的课程,注重学生个体运动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在社团中实现自我突破,同时,可以根据体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比赛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尽量发挥学生的职能作用,从而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实践证明,在高中开展体育社团组织活动是切实可行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技能以及以后的发展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学校相关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其管理予以指导,使其能够健康发展。制定相关的社团规章制度,使社团能够规范化发展。另外,为了保证体育社团的稳定发展,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要创造必要的活动条件,如,定期组织校园或年级组体育比赛,使各体育社团能够通过体育比赛增加团队凝聚力,实现体育社团的真正价值,为促进学校群体活动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除了学校对体育社团的发展予以正确的理解和支持之外,社团组织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以促使社团组织能够有序地开展起来,长久地发挥作用。

摘要: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实践以及发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使高校体育社团平稳、健康地发展,从而使体育社团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具备相应的体育精神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实践,发展,策略

注释

11夏红润.普通高中体育社团建设的实践与组织策略研究——以无锡市北高级中学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6):22-23.

22 何华兴.高中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J].运动,2015.5(8):46-47,75.

33 王欣.高中体育社团对高中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16(21):82-82.

44 张玉.高中体育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24(9):5-6.

55 刘季武,卢兴永.依托初中体育社团文化构筑校园体育活动[J].体育教学,2012.32(12):51-52.

66 马阐礼.社团活动对高中生的影响[J].新课程·中旬,2013.18(7):162-162,163.

实践性体育社团 篇2

体育社团活动教案一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活动目标

认真完成上级部门的各项体育工作安排,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力争使95%的学生在本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达到及格以上。

二、活动主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我快乐;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

三、阳光社团开设: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设以下社团:篮球社团、排球社团、乒乓球社团、毽球社团、田径竞技社团、珍珠球社团、健美操社团

五、活动实施具体要求

1、根据总体目标及指导思想发出倡议,向全体同学进行宣传招收社团成员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上述社团。

2、各学生社团安排1名指导教师,并由该社团的成员选举一名学生组织者。社团活动由学生组织者组织进行,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固定时间、地点开展活动,活动时间是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早晨和下午大课间活动)

3、各社团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记录、有指导,学期末有总结。每次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完整,指导教师分阶段上交相关材料(活动方案、过程性资料、学生取得的成绩等),学期末学校将根据实际活动情况,评出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社团成员。

4、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本学期社团活动分以下三阶段进行。基础阶段:第1-2周;拟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实施阶段:第11-16周;成果展示阶段:第17-18周;开展成果展示周活动。

5、开展活动时,指导教师和社团成员不准迟到,不得无故缺席。组织严密,讲求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技能,长见识,不搞表面工作。

6、指导教师负责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点名工作,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活动的成员需提前向指导老师递交由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

7、做好社团活动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学校各项活动,提升学校知名度。

8、社团活动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政教处为主要组织者,制定、部署社团活动总体活动方案。

9、政教处将进行抽查、阶段性总结、经验交流及成果展示等活动。

10、各学生社团要办出特色,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四、活动实施采取措施:

1、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一方面能协调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对阶段性工作给予指导与监督。

2、确保指导教师资源充足,各社团指导教师除体育教师担任之外,还聘请我校有特长的教师担任,同时学校给予社团各类教学资料的支持,保证各社团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活动。

3、制定社团的各项制度,规范社团成员管理。及时处理好社团出现的不良现象。特别是对社团学生每个人管理要采用跟踪式。

4、社团学生的管理要严格,每学期结束要全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把特长技能提高和学生品德行为相结合。做到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好学生。

5、给予社团展示成果机会,每学期在期末开展成果展示周活动。定期学校组织各类体育比赛,鼓励学生参加竞技比赛。以比赛和展示的形式激励社团的发展。

6、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比赛成绩列入班级考核之中,班级学生参加市局级以上比赛获奖成绩可列入指导教师与班主任考核之中。从而提高社团工作开展的积极性。

体育社团活动教案二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课程设置如下:

1.乒乓球、2.羽毛球、3.篮球、4.跳绳、5.跑步

二、活动时间安排:

每五社团活动时间。

三、社团组织:

负责人:王建如

成员:低段学生

四、后勤保障组:

负责教学、活动设备的调剂和添置,保障兴趣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3、要根据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争执甚至打架。

六、指导教师职责:

1、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

2、按活动方案准备活动器材,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检查学生衣着,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4、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5、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6、及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接受各级督查。

7、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不能做聊天、乘凉等活动。

8、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督导,认真巡视,切实保证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活动效率,杜绝将活动时间移作它用,并确保活动安全。

七、安全措施

(一)体育社团活动意外伤害预防预案

1、要求指导老师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学生上课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指导老师对社团成员情况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活动安全。

2、要组织学生召开《加强体育课运动安全》的会议,使学生们了解运动安全知识、运动安全技巧,明确安全运动的重要。

3、每次社团活动,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1)要用的器材、场地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使用安全。

(2)指导老师要根据不同体质的学生安排不同运动量的项目,绝不能“一视同仁”;建议身体欠佳者见习或小运动量练习与活动,确保运动安全。

(3)社团成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积极预防运动伤害的出现。

(4)教育学生活动时要胆大心细,特别注意自我保护及学生间的保护与帮助,注意力集中,安全第一。

4、活动场地设施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使用安全。

(二)应急预案。

1、活动时遇有学生发生晕倒、抽搐等中暑症状,立即将其送往卫生院救治,严重者由学校卫生老师陪同立刻送往医院,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2、活动时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将其安置阴凉通风处,给予补充水份,并将其送往卫生院救治。

3、体育活动时,老师应时时观察学生的运动状况,如在课上一旦有运动性伤害事故发生,教师们要沉着冷静,安全应急处理小组在第一时间对事故做出判断,及时处理解决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

4、学生运动时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沉着冷静,及时汇报老师,安全应急处理小组立刻对事故作出判断并加以处理解决。

5、对学生进行专项安全教育,进行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便发挥应急预案的最大效用。

(三)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办法:

1、伤情发生后,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伤害严重必须立即通知学校领导,并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或打120急救。

2、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妥善做好沟通、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体育社团活动教案三

一、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体育社团活动项目如下:

1呼啦圈

2、踢毽子

3、小跳绳(花样跳绳)

4、大跳绳

5、板羽球

6、小皮球

7、沙包游戏

8、垒球

9、跳橡皮筋

10、篮球

11、拔河

12、乒乓球、13羽毛球

14、游戏。

15、足球

备注:1至3年级花样跳绳

1年级毽子或小跳绳

2年级足球、毽子(以足球为主)3至4年级呼啦圈或沙包5至6年级板羽球或大跳绳

二、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3、要根据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争执甚至打架。

三、指导教师职责:

1、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

2、检查学生衣着,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3、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4、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5、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四、安全措施

1、要求指导老师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们了解运动安全知识、运动安全技巧,明确安全运动的重要。

3、每次体育社团活动,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活动安排

1、踢毽子、足球

2、呼啦圈

3、板羽球

4、小跳绳、足球

5、沙包

6、大跳绳

7、花样跳绳比赛

高中体育社团发展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中发展对策徐汇区

体育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报名申报再审批,以学生自愿方式组成的课外性的学生群体组织。体育社团是高中校园内比较耀眼的学生社团,学生参与率高、报名人数多、团队项目凝聚力强,优秀的社团有重大影响力。在上海市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徐汇区教育局的开展走在前列。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徐汇区学生体育社团工作指导意见,各个学校建立了对于学生体育社团工作评估,教育局每年对于星级体育社团都有评审机制。本文即以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徐汇区14所高中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以徐汇区14所高中各中学分管体育的副校长、体育教师以及参与体育社团的社长、部分社员为调查对象。对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现状和发展系列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前国内高中体育类社团发展的相关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1.2.2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徐汇区区域内14所开设体育类社团的高中学校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学校开设的体育类社团面临的各种问题。

1.2.3逻辑分析法

对现行的政策、实施、问题与效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成因,理顺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关系,就学校开设的体育类社团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相关情况

2.1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我国的学校体育社团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大学生中最早出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标志的校园文化热,随后扩展至中学小学”。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规范和促进校园体育社团的发展。为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精神指示,徐汇区的一些高中相继启动了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工作,2013年,徐汇区将体育社团建设工作列入教育局校外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鼓励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自愿申报参加1~2个体育社团,能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徐汇区高中开设体育社团学校有14所,无论是完中还是高级中学,从数量上来说,几乎全覆盖,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在14所学校中,开设项目众多,其中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比例最高,主要是三大球的特性导致它们较受中学生喜爱,特别是男生。其次为健美操、飞镖、武术类等。不难看出,开设较好比例高的项目与区域内学校特色相关,如南模中学、五十四、市二中等学校的篮球特色,如南洋中学、中国中学等学校的足球特色。与体教结合相关,如零陵中学的击剑,如徐汇中学的飞镖等。与学校硬件配套保障、教师师资专长相关,与徐汇区阳光体育大联赛开展项目相关,与学生兴趣取向等相关,见表2。

2.2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开展的时间安排

由于学校层次不同,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社团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不同,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存在差异3。在所调查的高级中学中,大部分社团活动开展频率在每周2次以上,而完中有大部分社团活动开展都比较正常,活动开展频率在每周1次以上,也有个别社团的活动频率比较低。调查显示,体育社团多选择在中午开展活动,或者在周五校班会课和周五放学后,也有安排在拓展课上,个别的体育社团会在周末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校际交流、阳光体育比赛等,依据各学校和学生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2.3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和场所

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处于起步发展及逐步稳定阶段。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以技术、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主,运动强度适中。期间也有视频观摩、赛事学习、规则培训和组织赛事等。比较而言高级中学的学生对于社团活动开展的自主性更强,校际间的交流更多些,体育教师的主导性不强,不同学校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有关,对于指导热门项目的外教外聘需求强烈,见表3。

社团活动的项目多根据场地选择,部分活动会因场地建设受到限制,场地器材已经成为影响中学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受访者社员中认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占34%、比较稳定的活动场所占58%、缺乏固定活动场所占8%。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实际场馆情况和课程安排,留有相应的场所和时间进行社团活动,以促进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2.4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体育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改进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的社团成员有近82%;认为社团的正常开展和良好发展,需要加强和学校体育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要学校保障社团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和保障有的社团外聘专业人士指导的社团成员有近69%;认为社团加强组织管理、社团凝聚力,加强社团之间联系,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社员有84%。在调查时,认为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能提供活动经费、提供活动的场馆、运动器材,多功能厅等的社员有68%;另有50%以上的社团成员认为学校必须有社团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2.5徐汇区学校领导对高中体育社团的认识

通过与学校领导的探讨交流显示,有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也有认为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也有人为体育社团是联系学校与每一位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6徐汇区高中学生对高中体育社团的认识

通过与社团会员的座谈显示,在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社团活动后,大部分社团成员自我感觉交际圈扩大、生活充实、精神愉悦、自身能力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说明社团成员加入社团后的感受主要体现在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这正体现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即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徐汇区高中学生对于体育社团意义认识度较高。

2.7体育社团的经费保障情况

社团活动和发展需要经费的保障。通过走访调查显示,目前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于学校拨款支持、历年会员交纳的会费、获奖后的奖金等。现实情况是学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而针对社团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而且对应的体育社团受惠的资金更有限,仅靠收取会费简单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由于各个单项体育社团活动规模、影响力较小,又很难争取到企业的赞助,难以组织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更难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外出的学习考察等。因此,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3徐汇区高中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多方合力推进高中体育社团发展

校园体育社团的主体是学生,但需要提升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社团的认识。引导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由被动学习转向“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3.2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形式可包括交流切磋,展示汇演,参与社会公益性项目等,与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相结合,合理、充分地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互利的良好发展态势,探索社区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社团交流模式。

3.3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活动模式,做到模式多样化、效果最佳化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发掘创设新兴的体育社团,丰富体育社团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校园精品体育社团,开创富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活动。

3.4努力创造条件,拓宽交流渠道,提高社团水平

努力开发区域内的体育社团交流网站,或者在现有的徐汇区阳光体育网上开设社团板块,各种宣传与沟通平台,建立体育主题有关的QQ群,创建高中校园网社团介绍和活动主题等促进社员之间、社团之间、兄弟学校之间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宣传和交流。与阳光体育大联赛的有效整合,共享体育资源,交流不同运动经验、提供不同运动场地和设施,为体育活动的完成提供更多的条件。

4总结

总之,体育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增进交流合作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培养优秀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的高中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直面问题,建议学校尽可能的保证学生有场所和相应的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有必要激励社团指导教师,鼓励好教师参与到社团指导工作中去。对体育社团要有考核机制,学校团委应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审核财务管理,适当的资金支持,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鼓励体育社团增加阳光体育大联赛比赛的机会,创造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将社团营造成同学们的第二运动课堂,使大家在体育社团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闻扬.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02):12-16.

[2]韩小娟.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民办高校体育社团教学实践探究 篇4

现在体育社团的运行情况是:大多存在男生多女生少,大一、大二多、大三、大四少,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社团的需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致使社团工作很难开展。从全国来看,也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公办高等院校,在体育社团方面,有相对比较好的表现。而民办高校由于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体育社团的开展一直是步履维艰,很难开展。从学术角度看,关于高校体育社团讨论的文章很多,而关于民办高校的体育社团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少。(如:韩伟.浅谈民办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1(07)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体育社团的作用、构建、制约因素等,所以往往停留在体育社团对某一具体的项目的解决或者阐述,至于究竟如何才能将民办高校体育社团全面落到实处,服务社会的文章很少。本文给出了一种综合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夯实体育社团如何运作、服务的理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并查阅有关民办高校体育社团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有关的文献、书籍;国家体育总局以及辽宁省体育局有关体育社团方面的文件;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体育社会学、社会调查学等方面的论著,获得研究的理论支持。

2.2专家访谈法

请工作多年的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专家、教授对体育社团的运作给出建设性意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辽宁省有关民办高校、健身俱乐部等进行电话采访,获得真实资料。

3体育社团的运作

3.1体育社团的含义

体育社团: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

3.2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的差别

由于体育社团与传统的体育课有很大的区别,体育社团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变被动的获得,为主动的去取得,去探讨,不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服务社会,而且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育社团的运作体系,值得借鉴,对今后的体育社团建设大有裨益。尤其是转变了教学的方式:学生是主体,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取得,向外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提高了身体素质,向全面合格型人材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服务了社会,为全民健身做出了贡献。

3.3体育社团的运作

大学体育社团如何更加完善的运作:硬件、学生、教师、学识、组织、教务处、学校重视程度、网络运营等等,如何将上述因素有机结合,统筹协调,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民办高校体育社团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社会上健身实体的考查也很重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最大的短板在于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缺少相关的理论宣传,所以说,民办高校的体育社团要办好,就要在宣传上下工夫,就要让学生有计划、有规章制度地走出校园,到各个健身实体中去,健身、做教练,实现社会化。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在高校中体育社团就是把不同年级(包括大三、大四的学生)有着共同的体育爱好的学生聚到一起,经由学院组织形成的各种体育社团,一般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系的学生在其中充当骨干,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能将体育课学到的体育相关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还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某一项目的技术、技能,因此深受学生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学院体育社团不仅极大地锻炼全院学生的身体,而且已经成为促进本地社区体育发展、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辽宁财贸学院的体育社团有定期走进社区、广场的活动,为那些渴望进行身体锻炼,而又为缺少体育相关基本知识与尝试的青壮年以及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体育文化的平台。在社区中、广场上,有上百人在我院的体育指导员的带领下进行活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那些脱离体育课堂、有锻炼身体渴望的社区人群的健身问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科学的进行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民办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投入资金较少,学生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筹资渠道少,很少部分的企业赞助,基本靠社员交费来维持运转,由于投入少,指导教师很多都是挂名,由于教师没有或报酬很低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场地器材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也制约了体育社团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导致了社团发展困难重重,社员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社团数量和社员数量都很少,影响力比较弱,导致恶性循环,阻碍了民办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时管理缺失,社团联合会的负责人一人负责全校社团的管理,各类社团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会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监督管理。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和管理,同时,拓展学校体育同社会的联系。学校应将学生体育社团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范畴之中,明确学生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安排专项资金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支持。高校可以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相接合的区域性体育市场,创造资金来源,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办校园体育的新局面。

4.2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多管齐下

体育社团组织成员中,因“兴趣、爱好、交往”型逐步向“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增多,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大,为普通高校成立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及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

4.3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建立双重管理的模式

体育主管部门要向学生体育社团选派专业教师,对社团的日常活动给予指导,并将社团的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行政监管以及业务指导,对学生体育社团骨干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选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对体育社团统一管理,使社团管理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团发展的保证。科学处理体育教学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在保证体育教学前提下,学校的体育设施积极向社团开放,为社团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4.4完善社团评价体系

健身娱乐、扩大交往、增强体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中,要相对地高于体育求知和全面发展需要,更利于其兴趣、爱好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目前社团的评价主要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主办,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和不公正性,社团之间的相互评价形同虚设,会员没有参与到对社团的评价当中去,形成了互相拉选票的情况,建立完善社团的评价体系对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民办高校的领导和体育主管部门能够意识到学生体育社团对本校体育工作的影响,认真处理好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关系,合理引导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必将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能推动学校的体育工作,也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目标。

摘要:民办院校在教学中往往面临着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体育教学亦是如此,体育社团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以,在体育社团教学中,往往存在人数多,不好管理等现象,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文章从实际出发,转变思维,学院各部门相互协作,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着手于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对其他学院的体育社团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办院校,公共体育,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刘新红.广东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广州从化大学城六所民办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2(04).

[2]黄亚玲.制约中国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文化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3]丁斌.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09).

实践性体育社团 篇5

4.4注重挖掘体育学科模块教学和体育社团两者的共通点。

要实现体育学科模块教学和体育社团的有效衔接必然要挖掘两者的共通点。如两者的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兴趣,培养学生体育专长,因此在教学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化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科学的方式,避免学生在错误的学习道路和锻炼道路上越走越远。

5.结论

实践性体育社团 篇6

学校体育社团是为了缓解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 依据广大学生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 自发的、有组织的形成的学生体育组织。学校体育社团的组织与发展响应了国家关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学校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不但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强烈愿望, 对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建设学校特色体育文化,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和组织原则

2.1、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社会化;丰富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等作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有诸多有利作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得到提高。当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 家长把学生的所有事都大包大揽, 不给学生独立处事的机会, 导致其应变能力、处事能力、交往能力都难以发展。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无法承受, 不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处事依赖性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学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 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 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越来越少。参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更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领导能力。这对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社会人才具有良好的作用。

2.2、学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原则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个学科学习任务和教师需要学生完成的其他任务为前提; 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校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原则;坚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宗旨;以情感交流、互帮互助、相互启发、增进友谊、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

3、高中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

中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是很高的, 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满足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 促进了学生体育专长的发展, 课余锻炼时间得到了增加,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专长和喜好。但是没有组织的课余活动存在着较多的弊端, 如:场地的分配、器材的管理、安全隐患、活动的效果等等。

对无锡市北高中的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 主要有:体验体育乐趣、提高运动水平、扩大交际范围、防止发胖、缓解紧张学习、健美体魄、增强体质等。调查发现诸多动机中以缓解紧张学习、提高运动水平、增强体质为多,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很强, 大部分学生是带着较理想的目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但是以往的以班级为主的课外活动形式, 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导致参与性不高或者秩序混乱的局面, 学生在运动兴趣的满足和运动技术的提高等方面得不到较好的满足。所以, 而中学学校体育活动课以社团的形式开展, 延续了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 符合学生的自身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4、普通高中体育社团组织策略———以无锡市北高中为例

4.1、学校体育社团的目标

根据市北高中的教学理念及教育目标, 以学校体育社团为载体, 把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找到学校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使学校、体育教师和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通过学校体育社团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学生的体能、智能。在开展体育社团过程中, 对于组织能力强、有体育特长或者个性突出的学生,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领导意识, 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参与学生, 主要培养他们自主锻炼习惯, 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4.2、学校体育社团管理机构设置

“管理出效益 , 团结铸辉煌。”为了确保学校体育社团有序组织和开展以及体育教育工作的顺畅进行, 学校应以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和先进班集体考核制度为载体, 加入与学校体育社团相关的考核内容, 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社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健康的、有序的、高效的运行。以学校分管领导为中心, 主抓学校社团主管教师和各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工作, 以学校体育社团中的学生干部作为主体, 负责本社团的社员选拔、社员职责分工、活动计划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活动的总结与评价。学校专门成立体育社团监测小组, 负责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评估监测, 保证学校体育社团从领导、组织、开展、监督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 保证学校体育社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的组织与开展。

4.3、学校体育社团骨干的培养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 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无限的教学资源都潜藏在学生中, 有待学校教育的发掘。体育社团的骨干是体育社团的核心和命脉, 而真正决定我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的不是学校教师, 而是这些骨干, 因此, 我们通过对学校新生的调查访问、在日常体育课中进行技能或才艺展示、他人推荐与自我推荐等多种途径, 发掘和培养体育特长生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推进体育社团的突破口。学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体育骨干, 不断地锻炼和培养体育骨干分子, 争取使其成为学生社团的干部, 并最终促成体育教学、体育社团、体育活动三者良性交融与互相促进的局面。

4.4、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与交流学习

我校体育社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分专业性和非专业性。非专业性指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游戏、足球、篮球小裁判等为主要形式, 负责培养班级的体育积极分子、社团骨干, 以此来推动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 使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多样,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专业性指对选拔出来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 从而为向市、省、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基础性人才做出贡献。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载体, 面向全体学生, 从而为学生搭建体育学习的平台。社团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指那些“专业团体”, 如足球队、健美操队等的开设, 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全体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让那些体育爱好者和有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有机会聚在一起学习交流, 然后再各显身手, 互相评价,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

5、普通高中体育社团发展的建议

第一, 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 且给予支持, 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制订社团活动制度和规则, 使社团制度化、活动规范化。第二, 创造必要条件,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 进一步促进学校群体活动的蓬勃发展。第三, 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的培训及辅导, 来提高健康意识及体育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水平。第四, 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相结合的优势开展体育活动。第五, 让学生做出校园, 积极参加校外体育活动, 尤其是社区体育活动, 丰富学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 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第六, 定期组织学校或者同年级的体育比赛, 使各个社团学习的学生能够为本社团争光, 体现社团学习的价值。也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社团间的合作化比赛, 激发学生参与到更多的体育社团中。

6、结语

学校有责任建立和营造校园文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设面向全体学生个性需要和形成良好个性的空间。普通高中的体育社团的组织与发展能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推进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 更能够让学生体育专项得到发展。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使学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红, 陈筑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9.

[2]王凤玮.我国部分省市中小学体育社团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徐兵.中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实施与建议[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版) , 2013 (35) .

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价值功能 篇7

一、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中的价值功能

1. 满足校园人的体育需求

高校体育社团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 如今已经成为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在高校中以单项协会的形成存在, 数量大, 覆盖体育的各个项目和领域。高校体育社团门类齐全、层次分明,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校园人搭建了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满足了校园人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育社团为校园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校园人结合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体育社团, 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 因此体育社团得到了广大校园人的拥护和支持。在体育社团中校园人可以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 同时, 多元化需求也得到满足。

2. 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当前, 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 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 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牵头, 学生自愿参加、自由活动、自己管理的一种群众性团体。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使得身心全面发展。“花钱买健康”“玩体育”“追求健身健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时尚。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体育协会会员在经济许可条件下都拥有自己的锻炼器械并乐于自费参加体育活动。当前学生主要体育消费形式:一是运动服装类、体育社团会费;二是运动场地费 (如篮球馆、网球场、健身房门票) 、器械租用费;三是小型体育器材器械 (如球、球拍、哑铃、拉力器等) 。四是参加社团内外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所交报名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加强, 体育课以及课、早操, 小组、班级、年级等课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校园体育社团---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3. 体育社团是系际、校际交流的纽带

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加强各个学校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校的体育社团会员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系, 体育社团给本来联系机会不多的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交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 这有助于同学们开拓自己的视野。过去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 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 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会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 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 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 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 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不同高校体育协会工作经验的交流, 通过协会组织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社团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将加快并扩大各高校单项体育协会之间的相互交流, 发挥社团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4. 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大多数体育社团把开展体育竞赛工作只是当作年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还包括了以下工作: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 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 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接触社会和社会进行交流的窗口, 这无疑对在校园读书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很多同学通过协会的工作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 很多的协会会员都提到了在协会里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人变得开朗起来了, 有了归属感, 这都有利于更加完满地实现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与之并存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体育这个大平台上的互动本身是否能够为体育文化留下一些高质量的东西, 使体育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厚起来。高校体育社团也是校园人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文化阵地, 是运用体育知识去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实践平台, 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文化活动节等文化活动中, 体育社团紧扣主题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宣传和弘扬体育文化,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作用。

5. 发展学生运动才能, 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体育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因此学生自发建立体育社团来弥补高校体育的空白, 并已逐渐发展为施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重要组织。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就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 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为高校开展的各项竞赛中立下汗马功劳。可见, 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 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6. 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在大学期间, 一个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形成终身健身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社团成员大多是基于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加入该社团的, 它所覆盖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其他社团。通过体育社团的日常体育活动, 逐渐提高运动能力, 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 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只开展两个学年, 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是没有体育课的, 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社团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能够把体育渗透到每个校园人, 促进他们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二、建议

虽然体育社团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较高的教育意义与作用。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并完善。

1. 加强、完善学校对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管理、组织制度建设。

2. 加强专业对口管理, 高学生体协专业水平 (使体育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社团) 。

3. 加大社团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大学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环境。

4. 注重加强体育职能部门的指导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校园社团吸引力。

5. 加强开发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 增进社团学生体育骨干力量培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体育社团进行综合研究, 进一步认识与明确了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满足了校园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促进系与系之间的交流, 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不但可以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 为学院选拔出体育人才, 更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为终身健身打下基础。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体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体育与科学.2007, (1) .

[2]王超英, 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3]赵越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探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初探 篇8

社团,又叫协会等,它们都是指按一定社会关系而结成的集体。广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指在高校内出现的任何以学生名义组建的集体。它除了包括上述狭义学生社团组织外,还包括各级官办组织(例如学校各级学生会)和各类形式松散的学生组织。狭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指存在于高校内,由具有一定统一倾向性或某种共同偏好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在行政上不隶属于学校任何机关和部门,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责权的学生自治团体[1]。

笔者认为:体育社团是由具有共同体育需求的人以自愿的方式结合而成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本研究中所指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指高校中为体验体育的娱乐性,掌握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需求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非营利性的学生体育组织。

2 国内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相关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而发展的,在高校学生社团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使其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拥有了一些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社团章程》、《社团管理制度》、《社团工作条例》等。近年来随着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壮大,体育社团活动自身的特点日益显现,吸引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目光。

通过检索获取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社团在国外发展的较早、较成熟,特别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更是如此:社团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种类繁多,经费充足,从申请建团到具体运作都有严格的规定,表现出严格的规范性;体育社团多采用民主管理,表现出社会化和法制化特点,其发展与社会环境高度契合,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很多高校已经取消了体育课,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了学校的体育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团起步较晚,对社团的研究相对滞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对社团的研究比较多,对体育社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全国性体育社团的层面上,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更少。

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产生背景

3.1 产生的社会背景

体育社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需要有一些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和带有志愿性质的社会团体来从事社会发展活动,以填充企业与政府都力所不能及或不适于进入的那些领域。“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领域频繁出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反思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社团等组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体育社团的发展还是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体育需求就会产生多样化。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多方面需求,体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标,仅靠政府作为惟一的主体难以实现。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使体育政府机构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众多群体的不同需求,而政府改革恰恰是要对社会多元需求做出回应,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各种不同需求。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恰好是体育社团组织的优势。在全国性各类社团特别是体育社团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出现及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3.2 产生的学校背景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我国社团及体育社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高校发展变革的小环境。高校的体育改革、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及高校内部各类社团的发展都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背景与环境。

首先,体育社团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日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种全新的将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不仅如此,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兴趣越来越高,健身娱乐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心理需求基础。同时“体”作为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求,寻求全面发展素质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寻求一个组织很好地释放自己体育热情的愿望,这就为体育社团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其它社团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体育社团的发展。目前国家的社团组织不计其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分制的逐步实施以及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也异军突起。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泛涉及思想政治、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这都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效应分析

4.1 教育效应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重点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和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都有助于健壮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2]。但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相比,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接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是固定的、统一的,学生是处于被动、消极的接受状态,而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容、形式均来源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突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更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体育课的空间相对封闭,一起上课的都是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级的同学,而社团的空间是开放的,参加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兴趣的共同性,更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同时,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更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承担了决策者或服从者、组织者或被组织者、指导者或被指导者、优秀者或落后者、成功者或失败者、裁判员等角色,而各种不同的角色恰如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的“模拟”。学生在活动中将会逐渐体会,认识和理解各种角色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作用十分突出。

4.2 社会效应

高校学生以共同的专项兴趣和愿望形成团体,加之这种社团的非营利性、民间性、教育性、自治性等特征,会员相互之间容易接近、交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不同于课堂、书本这些抽象的社会,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真实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人力安排上,对社团成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在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上,要与校团委、大学体育部以及相关的部门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协商;在资金的筹集和媒体的宣传方面,要直接面对社会与政府机构、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还组织成员走出校园,到兄弟院校、到社区、到共建的机关、企业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拓展,也使他们在不断地努力和挫折中对自身评价进行重建。在这种交流与反馈、行动与思考中,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5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大多数体育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名称多为“xx 俱乐部”、“xx 协会”、“xx 社”,会员人数不一而同,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但社团种类较少、类型单一,而且趋向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和对场地没有过高要求的运动[4],如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武术协会等。

5.1 体育社团成员概况

社团成员中以其中男生成员居多,大约为女生的两倍。从学历结构来看,社团成员中研究生虽占一定的比例,但为数不多,社团成员以本科生为主。从年级构成看,大一新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人数过半,大四最低。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成员人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跟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校门对一切都新鲜好奇有关;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无暇参与社团活动有关,同时也与高校体育社团自身的运行状况不尽人意,缺少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从学科构成看,理科学生数量过半,同时,通过调查表明会员、会长及体育部长的年龄呈递增式,年龄较大者以负责人或骨干的身份出现;而入学时间呈递减式,表明社团的领导者皆为高年级学生,这符合骨干力量培养的规律。但是,根据调查表明,成员中一年级学生比例最高、二年级学生人数开始成倍减少的,三年级出现大幅度下降,四年级只有少数学生继续参与社团。这种社团成员数直线下降的趋势,直接造成了社团干部梯队结构“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

5.2 体育社团活动项目分布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项目主要分布在18个单项运动之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牌排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网球。在棋牌类社团中,围棋、中国象棋占主要部分,这些社团经常开设各类讲座,分析棋牌局,组织开展比赛,因其投入不多,所需场地不大,得到多数学校的欢迎。在技击类社团中,以武术、跆拳道等协会为主,尤其是一些全国招生的学校,有较好地组织这类社团的基础,也满足了学生以强身防身的需求。在健美舞蹈类社团中,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方面的社团占绝大多数,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健美爱好者协会等社团。这些社团成为参与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比赛的重要参赛队伍,为丰富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审美情趣打下了一定基础。

5.3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途径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途径依次是:已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朋友的介绍、张贴海报、通过体育教师介绍、校报的广告宣传、分发传单、以及网络,其中同学朋友的介绍(31.2%)、海报(23.4%)是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使用率最高的二大宣传方式[5]。

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吸纳学生参与社团的方式多样、覆盖面较广,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宣传还比较薄弱。实际上网络宣传具有更广泛、更便捷、更直接的特性,应注意开发这一重要的宣传资源。

5.4 体育社团的办公、活动场所器材情况

场地设施是体育社团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缺少这一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许多学生社团很注重自身包装和宣传,平时社团骨干之间,指导教师与成员之间也需要召开会议等,这些准备性、学习性、交流性的工作都需要社团具备一定的可支配的办公场所。但据有关学生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没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很少部分高校有主管部门提供的公用办公室或活动室。只有室外篮球、足球、排球的场地相对充足,能基本保证社团活动的需要;而室内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活动场地相对缺乏,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需要,况且有的学校室内场地开展经营活动,室内场地就很难向社团提供,制约了这些项目的社团发展。办公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平台,特别是有的专业体育社团,经常会举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应为提供较方便的学习、交流场所。体育社团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场地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支持。对于体育社团来说,没有活动场地就像鱼没有水一样,学校应保证学生有场所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以进一步促进高校群体活动的发展,满足社团发展的硬件需求。

5.5 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工作情况

指导教师是确保社团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社团,指导教师一般由社团创始人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出任,但是真正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的寥寥无几,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予计算和无激励性措施是影响其指导积极性的重要原因。高校应该出台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在经济上、荣誉上给指导教师以鼓励,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

5.6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体育社团相对比较松散。尽管社团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是,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体育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绝大多数体育社团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相对比较松散。大学生体育社团缺少工作延续性。往往在社团换届时,新老负责人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缺少延续性。

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为主。体育社团的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对于有些项目,学生参与意向虽强烈,但受场地、设施和训练指导的条件限制,难以开展。如拳击、体育舞蹈、武术、游泳、网球等项目,一时难以满足学生愿望。绝大部分社团为男性社团。经过笔者在一定范围的调查,只有极少的体育社团是女性社团,这些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体育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

5.7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现状

经费问题是社团活动和发展的保障,甚至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目前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学校拨款,二是由会员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现实情况是学校关于校园文化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而针对社团的资金支持只在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下拨款,而且受此惠及的社团和拨款的数额有限;会员的身份都是学生,大多数同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交的经费很少,仅靠收取会费,难于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由于各个单项体育社团活动规模、影响力较小,又很难争取到企业的赞助。基于以上原因,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社团应该在活动的规模和立意上扩大和创新,大胆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寻找发展空间,体育市场化将引导高校体育社团走进市场,各体育社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市场需要制定出一些活动方案和政策方针。各单项体育社团应联合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关部门,负责与市场联系,做好活动前、中、后的组织、宣传工作。活动的主题应明确、有意义。高校也应支持社团利用人力、场地资源开展一定的创收项目,如对外的一些营利性培训、帮助性志愿服务活动等。在社团的财务管理方面,各个学校不尽相同。一般由社团内部负责人管理,也有高校的社团经费由社团管理协会统一管理。社团要发展,正规是前提,特别是社团引入商业赞助以后,社团主管部门应在有自由度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3,(3):44-47.

[2]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19-23.

[3]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33-36.

[4]崔丽丽,叶加宝等.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42-45.

浅析中国体育社团发展 篇9

1体育社团的概念辨析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大部分学者因其研究目的各异,因此,对社团的定义也都有所差别。相对于体育社团,社团是其上位概念,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要研究“体育社团”的概念,必须先研究“社团”的概念。学者王名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社会组织即可称为“民间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并指出民间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民间组织即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俞可平则认为“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具有非政府性、相对独立性、非营利性、自愿性、非宗教性和非政党性的特征”。从学者们对于社会组织的定义中可以得出,社会组织是具有自愿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团体,即“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合法的、相对独立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非宗教性的社会团体”。

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对于体育社团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总结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著名学者卢元镇先生对于体育社团下的定义,他是我国在体育社团方面最早涉猎的学者,他认为“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并指出体育社团它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体育社团亦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别之一。第二种是学者黄亚玲在《论中国体育社团》一书中对于体育社团所下的定义,她在其著作中指出“体育社团是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第三种是学者顾渊彦先生对于体育社团概念所做出的界定,他在其研究中指出“体育社团是指以体育实践为目的而自发或人为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行为规范和情感的人们的集合”。众学者们尽管对于体育社团概念的界定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对体育社团概念的深入探讨具有开创性意义。目前对体育社团概念的认同大多集中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中对于体育社团的定义[1]。根据该文的研究目的,该文认为,体育团体指“具有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合法的、相对独立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非宗教性的体育社会团体”。

2关于体育社团的研究

体育社团要实现快速发展,必然要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政策法规和各项配套措施,否则很难真正实现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政府的观念处于转型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同时也缺少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在关于体育社团发展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政府改革的研究、体育社团的制度建设研究、体育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研究。

2.1关于深化政府改革的研究

我国是一党专政的国家,社会团体的生成和壮大更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一是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当前体育社团存在着诸多问题。学者曾桂生等指出当前较多体育社团组织设置与运作方式带有明显的政府选择特征,即社团组织结构老套,组织人员缺乏活力,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发展;二是体育社团资源与权力“类政府”化的双向制约,其运作结构和运作资源分割社团体系的核心组织遭架空。科学理解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前提,以培育、发展和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为推进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着手点,加快培育成熟与完善的体育社团,实现体育管办分离,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分离,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

2.2关于规范体育社团的制度建设研究

陈军等认为要加强体育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需制定保障体育社团运行的的一系列制度。如《体育社团章程》《会费缴纳与管理制度》《优秀会员激励机制》《体育社团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会员大会制度》等,以制度为主导,规范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营工作[2]。在众多关于体育社团法律的相关研究中,认为要提高服务组织运作绩效,调动社会积极的因素和力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政府部门应通过制订相关的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服务质量监控机制[3]。

2.3体育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供给方缺陷”和“需求方缺陷”[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效益的实现。要弥补这些缺陷,必须引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畅通体育诉求表达机制、提高服务购买决策水平;加大内部学习机制建设,提高体育行政部门市场能力;加大公共扶持力度,培育体育服务供给市场等。体育社团要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中国体育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机制,中国体育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机制可从输入、驱动、输出、评估、反馈、保障这6个环节来加以构建[5]。寻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制安排,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和合理分配,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选择最合适的供给方式是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主动把握发展规律,积极适应形势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培育和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

3结语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发〔2014〕46号文件出台后相继推出,我国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政府简政放权的冲锋号也早已吹响为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了提供契机。当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也已进入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政府简政放权的落实,以及体育社团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有机配合,政府移社会化服务职能是政府行政改革的大势所趋,体育社团应积极主动利用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实现体育社团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发〔2014〕46号文件出台后相继推出,我国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政府简政放权的冲锋号也早已吹响为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了提供契机。该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社团的概念进行了探究,并根据其目的进行定义,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育社团的概念、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增强体育社团的制度化管理、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方面等方面对体育社团进行研究,试图为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体育产业,简政放权,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对体育社团概念的再探讨——基于中程理论建设视野下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44-47.

[2]张先科.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障碍及其消解[D].东北大学,2009.

[3]张平,张先科.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J].学会,2008(3):22-26.

[4]徐伟宏,张红方.中国体育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机制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4(6):1-4.

实践性体育社团 篇10

1访谈结果及分析

1 . 1访谈一: 对篮球社团小林的访谈

小林是一名体育学院大三的男生,他的运动专项是篮球。

结果分析:小林最开始加入社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发展自我并发挥自身的篮球特长,并是自己从中获得实践经验,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成长。他起初对社团的活动和状况很满意,但后来由于其他社员的离开使小林内心产生了波动。除此之外,据小林回答所得之,大多社团成员都是由于一时的新鲜感才加入社团的,所以社团活动如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好奇和新鲜感的需求时,他们必然会离开。另外,社团成员中好多都参加了学校其他的学生组织,所以组织活动时间冲突是他们离开社团的最根本原因。对此,正如小林所提议的那样:“社团应根据当前情况选择适应学校氛围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提高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并设立合理的考勤和管理制度,对其社员应该有些约束性,以便管理”。本人认为,由于社团成员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织在一起的,正是由于社团有这样的特殊性,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加深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归属感是“留住”社员有效的方法之一。

1 . 2访谈二: 健身俱乐部的小张

小张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二年级的一名男生,他看起来比较清秀,略微有些瘦弱,这或许也是他参加健身俱乐部的原因之一吧。

结果分析:根据对小张同学的访谈得知,小张加入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强自身的体质,使自己更加健壮一些。而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活动,可以达成小张想要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是活动内容和练习的负荷量使小张难以适应。在对小张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小张是有对身体锻炼的意愿的,但是他对参加身体锻炼的毅力不足,并且社团其他成员并没有注意及理会他的这种不适应,依然照常活动,最终小张由于无法适应活动内容而放弃了健身活动,退出了社团。如果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社员及时的注意到他的情况,给予他鼓励与支持,激励他继续坚持,并根据他的状况独特的安排练习计划以适应他的身体素质状况,他可能就不会离开健身俱乐部了。

1.3访谈三: 网球协会的小颖

小颖是一名经济工商管理学院大二的一名女生,她爱好体育运动,很喜欢观看各大比赛赛事及转播,她除了参加了网球协会以外还参加了其他的体育类社团,如:篮球社、羽毛球社等。

结果分析:通过访谈得知,小颖同学好奇心比较强,有些从众心理,比较喜欢“赶时髦”,对活动参与的兴趣比较强烈,爱好也非常多。但是,她缺乏毅力,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很难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她除了参加网球社以外还参加了篮球社和羽毛球社等,最终因时间冲突退出了网球社团,在与她的访谈中提到,她对网球社团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的人也比较多,但是也暴漏了一些问题。每次活动的时候人多场地少,导致场地器材不充足,从而使得活动的质量不高。而且社团活动的频率不高,每周只活动一次,所以也有出现时间冲突的问题。对此,小颖对此现象提出的建议是:“每次选定活动时间前应先了解社团成员的常规的作息时间,此外可以通过增加每周活动的次数避免时间冲突,也可以采用分批活动的方法以满足场地和器材需求”。

1 . 4访谈四: 自行车协会的小郑

小郑是历史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90后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旅游梦,但是又不想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旅游,所以才出现了骑行天下。骑行自身十分具有挑战性,还可以收获到沿途的各种风光,十分符合90后群体的特点。”小郑对自行车协会如此评价道。

结果分析:因为自行车协会的活动非常频繁,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所以平时会让会员签署安全责任书并购买相关保险。暑期会有青藏线和环青海湖等路线,而寒假一般会进行环海南岛的活动。如果是这种远行活动,自行车协会会要求大家必须出示家长亲笔签名的同意书,否则全部劝退,不可以参加协会组织的远行活动。然后会组织所有参加远行的队员进行行前集训,内容有体能和技术两个层面,其中,技术培训包含了急救训练和自行车知识两个层面,而且确保所有成员必须参加,使他们能够独立解决有可能碰到的问题。

轻松愉快的协会氛围,让大家有了回家的感觉,以及行程丰富的长途骑行和严格把控的安全教育,成就了自行车协会。大家不仅仅是在路上发挥骑行精神,而且把这种力量融入进日常生活中去。虽然可能还没有做到十分完美,但是他们对骑行的热爱及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推崇和学习的。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社团成员流失的成因多种多样,比较广泛,不易总结与归纳,以下分析和总结是针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类社团成员流失成因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但仍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对于该次研究结论如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学校学生组织繁多,使得社团活动与其他学生组织活动时间冲突。

第二,与其他学生组织相比,社团管理体系的不够完整。

第三,社团无法满足社团成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四,社团活动内容的整体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第五,社团成员无法适应社团活动内容及安排,如:社团活动内容难度过大。

第六,社团活动场地及器材的不充足,制约了社团的活动质量。

第七,社团活动的时间及频率过低,达不到社团活动的预期效果。

第八,活动单一无趣,难以激发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第九,社团的活动经费匮乏,导致社团活动要通过社团成员集资的方式汲取活动经费以保证活动照常的举办。

2.2建议

第一,社团活动时间应事先与全体社团成员商议,活动时间要取得社员的认可才行,并且可以采用分批活动的方式解决场地资源匮乏、活动时间冲突等问题,社团的活动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

第二,加强社团内部建设,设立较完善的社团管理体制,以及社团成员管理章程及办法。

第三,社团活动内容的整体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相联系,既满足大部分人的活动需要,也要满足个别成员的活动需要,这样也可以避免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内容不适应这一现象。

第四,活动形式多样化,以调动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使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第五,培养社团成员的归属感,确保社团成员个人发展得到实现,促使他们愿意主动的参加社团活动,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社团成员的数量,而且还可以增强社团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竞争力。

上一篇:水泵改造下一篇:著作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