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思维

2024-05-25

实践性思维(共12篇)

实践性思维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对法学思维的概念入手, 继而对法学思维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包括哲学层面、法哲学层面和法学方法论的层面。最后对法学思维这三个层面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法学思维,法律,思维,实践,哲学

一、法学思维的概念

所谓的法学思维, 其实是指能够用法学的角度去观看世界, 内心存有法制意识, 将全世界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个庞大的法律网络, 并运用法律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地价值判断, 譬如说, 在买一件商品的时候, 可以对该商品进行法律关系分析, 并以此做出价值判断, 进而将该价值上升到对社会的意义。法学思维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法律的思维方式, 根据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不同, 每个人的法学思维不一样, 没有量化的标准。

二、法学思维的层面

就当前而言, 人类将法学思维分为三个层面, 即哲学层面、法哲学层面和法学方法论的层面。就哲学层面而言, 对法学思维的实践可以说是对哲学本身的实践, 而哲学本身又包括了“康德·哈贝马斯”和“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这两支传统。而就法哲学层面而言, 对法学思维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对正当性和科学性这两个论题的探讨, 正当性主要是在探讨将法律作为人类行动的理由是否具有正当性, 而科学性主要是在探讨法学本身是否有着科学知识的属性。而对法学方法论的层面来说, 对法学思维的实践主要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以达到实现合理性及理性这两个不同目标的目的。

三、法学思维层面的实践

1、法学思维里哲学层面的实践

对法学思维里哲学层面的实践即是对“康德·哈贝马斯”和“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这两支传统的实践, 这两支传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1) 对“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传统的实践, 其所强调的内容为:实践理性具有个别化, 且对具体的情境要具体分析, “个别问题个别分析”是其所主张的方法, 同时也强调了理性同理性主体的统一性。以这种观念作为引导, 其实践理性是法律, 属于个别化的范畴, 将法律作为行动的理由是否具有正当性, 还有赖于进行“个别问题个别分析”。在此类脉络下, 法学思维是以事实相结合且以联想、论题、类比及诠释为中心的裁判规范, 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联系, 人们将其看成是真正的“法”。

(2) 对“康德·哈贝马斯”传统的实践, 其所强调的内容为:实践理性具有普遍化, 需为行动提供通用的理由, 即使是在具体情况下的个别行动, 也需要有相关且通用的理由作为支持才是合法的。实践理性具有普遍化是源自于主体间的商谈能力或人类的先验能力。在该传统里, 法学思维的核心为体系、演绎及论证, 那些可以被人类所普遍接受的规范才是真正的“法”。

2、法学思维里法哲学层面的实践

对法学思维里法哲学层面的实践, 其实践理性为法律, 在为行动提供相应的理由的同时, 须进行相应的说明, 且所提供的理由必须要有规范性, 主要表现为:法律以自身的规定作为标准对人类的行动进行调整和引导, 对人类所做的、与标准相违背的行为进行惩罚, 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然而, 因为实践问题跟价值判断是离不开的, 所以实践法学思维须考虑如下的问题:规范性理由为价值判断所提供的合法性依据的方式是什么?同时, 它也必须说明该正当化的处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而非个人的建议或意见。因此, 也就涉及到了法哲学层面上的科学性及正当性论题。

(1) 法哲学层面的正当性

法律为具有价值判断性质的实践行动提供合法依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 形式论观点, 将法律划分为意义和存在这两个层面, 而法律中的存在层面正是行动的理由, 即是说, 只要在行动的领域内有法律的存在, 一切行动就必须遵守法律进行, 且这就是正当的理由, 对其他的内容可以不必考虑。第二种, 实质论观点, 法律即是构成行动的正当理由, 但也并非绝对的, 需针对具体的情况对法律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进而对其的构成与否进行决定。

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如下: (1) 在形式论观点里, 法律自身就是构成行动的正当理由; (2) 在形式论观点里, 法律的适用条件一旦被满足, 那么就可见其应用到个别案例中, 具有确定性; (3) 在形式论观点里, 法律除了具有确定性之外还具有非透明性; (4) 在形式论观点里, 其主要是通过转移的方法对正当性进行证立的。

(2) 法哲学层面的科学性

法哲学层面的科学性, 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法学是知识还是意见?将法学作为知识的学者人为, 法学之所以为知识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三种特性: (1) 体系性, 所谓的体系性是指通过整体的方式将在各时点所获得的知识全部的表现出来, 且该整体与各部分的知识具有逻辑联系; (2) 稳定性, 所谓的稳定性是指在论证某一问题时, 有成熟的理论和制度给予支持, 且对知识的运用具有连续性; (3) 可证立性, 所谓的可证立性是指在研究及运用知识时, 能够对其起到检验和证立的目的, 且通过多次的使用, 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的记忆。

而将法学作为意见的学者认为, 法学之所以只是意见而非知识主要是因为: (1) 法学表述的是个人的意见, 不具有历史性和体系性; (2) 法学不具备稳定性, 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3) 法学只是个人对其的信奉或确信, 而不是全部人的信奉或确立, 不具备可证立性。

3、法学思维里法学方法论层面的实践

(1) 个别化取向的法学方法

个别化取向的法学方法意味着“情景思维”。它注重论述内容的可接受性所依赖的具体“语用学情境”。参与法律论辩的谈话者如果想要为自己的观点确立论证的根基, 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追溯至它的情境源头或初始情境, 由此出发重新对它们加以阐释。够法学方法中的论题学与修辞学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

(2) 普遍化取向的法学方法

与个别化取向的方法不同, 普遍化取向的法学方法意味着每种方法的运用都要符合“可普遍化原则”。也就是说, 每个法律论证“都必须被某种或某些理由证明为合理, 而且被引证的理由必须是可普遍化的理由。”方法要想获得普遍性, 它就必然要脱离具体内容。逻辑分析与程序主义的进路构成了这种方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雷磊:《实践法学思维的三个层面》, 《浙江社会科学》, 2011, (7) 。

[2]胡平仁:《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怀化学院学报》, 2007, (26 (3) ) 。

[3]傅梅蓉:《公众法律思维的培养》,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实践性思维 篇2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必须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致,整个过程必须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趣味性原则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容易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因此,在选题时应选择与日常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注意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

3.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通过给学生一个亲自探究的过程来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教师所设计的课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同时也要体现其创造性,使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认识事物。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生活经验不丰富,一般选题都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指导其设计的问题必须科学、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之弦。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开展

1.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要与学生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得到关于某一对象(概念、性质)的新知识,先找出与该对象最近的对象类(即最近的类概念),再将这对象类的性质(类的属性)应用与那个对象。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2.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用于解释和评判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材料,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其中的某种联系,找出问题的答案。

(2)学生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和所掌握的知识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他们能把结果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增强、知识水平在提高。

(3)学生在搜集资料作为证据且做出解释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于同一现象,可能会出现多种不相同的解释。此时,要求组内、组与组之间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通过交流、辩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等。在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这样活动和结论最终才会达成共识。

3.知识迁移,发掘外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方法和思路可以应用于类似的问题,进行知识迁移,将探究活动推向更广的区域,。

三、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内容选择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内容选择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1)内容难易适中,即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问题。太难的问题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容易的问题又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适中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还让学生尝试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2)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

(3)教师只有充裕的时间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所用时间一般比较长,因此教师要有充裕时间组织、指导是很重要的。

2.学生角色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此,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精心设计课题和教学过程,同时,要对学生提出和讨论的问题进行准备,不时地鼓励和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要变“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学会学习,并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 篇3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以教觯向讲授为主,而新课标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将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还应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善于设问,鼓励求异,提倡辩论,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讲中国河流“长江”一节新课导人的时候,可运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同时教师可深情并茂地朗诵:“你从雪山走来……挽起高山大海……”,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情景中。然后引导学生提问:雪山大海指什么?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水系如何分布?水能丰富与否?若丰富,为什么?这样,就巧设了学习情景,注重了艺术性、启发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会产生种种遐想和创新的思维,并增添对祖国的热爱。又如,在学习“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一节时,可要求学生针对学校所在城市,写一篇关于“城市化及其过程中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的小论文。论文完成后可再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让各组同学各自阐述自己观点并相互辩论。此过程中,老师或调控、或参与评价,最后师生总结,求同存异,使学生在这种互动的教与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二、积极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地理新课标中强调。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对学习和生活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而学生平时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们身边的事或物,如居家旁边的交通运输方式、一则广告、一首歌曲、农村家庭打的水井等。教师要善于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或物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创意,从看似无关的事物中找寻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

如在讲“交通运输网和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以家庭中的自来水管引导学生分析出这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很多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它的优点是连续性好、方便、不受季节影响,缺点是灵活性差等。又如,在讲“中国的农业”一节中油料经济作物分布时。学生对“花生”的区位因素和分布不了解。可借助“鲁花花生油”电视广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广告中“鲁”与“花生”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与“长江流域的油菜”对比。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就会得出:“鲁”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花生”而非其它油料作物生长的结论。再有,讲“文化景观与环境”以黄土高原为例时,可把一首大家熟悉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唱给学生们听,学生们非常激动。教师可适时提出歌词为什么写成“西北风、东南风”,而不是“东北风、西南风”?为什么“照”的是“窑洞”?而不是“竹楼”?这里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风、东南风”是因黄土高原所处位置受季风影响,“窑洞”是因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干燥等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文化景观的原因。以及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等。因此,像上述这样把身边事物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记忆和理解,收到了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新课标中也强调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重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实践能力。现阶段我国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常常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这恰恰是地理教学中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地理课程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注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在讲解“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可结合当地实际,带学生到当地自来水厂实地考察,看看取水点在河流上游还是下游,并讨论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因上游水质好,所以水厂设在上游。在讲“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节时,可带学生到江河边领略一下大自然风光,野外考察流水外力对河流的影响。注意指导学生观察鹅卵石、泥沙、河床地貌等,思考这些地理事物怎么产生的?学生实地考察得出他们是受河流外力侵蚀、搬运、堆积的影响而成。除上述实践活动外,还可对课本中涉及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等进行实地考察,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这样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技能,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地理新课标中还强调要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信息平台和地理模拟平台,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适宜环境。因此,教师可利用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给学生全新、全方位丰富多样的地理素材,如地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师也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因特网并针对某一知识点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对一些知识点所涉及的事、物、图、表等,用多媒体进行设计、制作,培养他们从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平台和模拟平台中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性思维 篇4

●思路的改革

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必须要在充分结合中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 中职教育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 其学历层次、理论学习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 中职教育在软硬件方面的资源与本科院校相比,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 中职教育中不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就业都十分重视,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判断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和核心标准。因此, 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必须以实践性和职业化的思维作为引导, 在教学中既要体现实践意义和职业化导向思维, 更要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分层教学思维的运用

分层教学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分班, 它更加尊重与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意向, 这一特点和中职教育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匹配性, 在计算机教学中, 一方面学生个体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各有不同, 同时其未来就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因而在教学设置上应该根据这些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 一般来说, 可以采用ABC三级划分法将中职计算机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

(1) A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与计算机紧密相关, 如电子电器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同时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好的基础。对于这类学生, 设置的课程应该更加专业, 同时配备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

(2) B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虽然与计算机关系不如A层次学生紧密, 但计算机水平将对其职业生涯具有较大提升和帮助作用, 如设计、文秘等。针对此层次学生应该设置难度适中的课程, 但降低理论性和深层次课程比例。

(3) C层次。此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职意向与计算机无直接关联, 对于这类学生, 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软件的使用等, 而理论性课程可以不予设置。

通过层次的划分, 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同时学生按照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意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可使中职教育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同时也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职业化思维的引导

加强职业化思维的引导就是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实践化和职业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职业化环境。首先, 需要变革教学内容, 删减甚至取消部分理论性过强的课程。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一味模仿高校或者职高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设置篇幅较多的理论部分, 这不仅与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相违背, 同时也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 可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作为教学素材, 在其中融入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例如, 对旅游、机修、幼教等专业的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引入大量的专业化软件, 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让学生熟悉相关流程, 同时也可以加强其对这些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设计、财务、预算等专业的学生, 可以直接通过CAD、宏业、广联达等软件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工程案例, 在这些案例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 加深对行业工作内容和模式的理解, 同时也实现了对软件操作等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某一项职业人员, 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并借助计算机平台和专业化的软件来实现职业化的处理, 在学生基本完成之后, 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处理和真实工作人员的处理存在哪些差异, 而软件的操作又为学生的工作带来了哪些便利, 反过来再结合学生的操作来讲解其中计算机知识的要点。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 记忆也更加深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 学生入职之后也将具有良好的职业上手度。

●实践基地的构建与完善

实践基地的构建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显得十分必要, 它的构建旨在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和实战型的计算机教学, 对于教学内容, 可取自真实的行业素材。而对于实践基地的教学人才, 则可以采用返聘的形式, 聘请各个行业 (以大类为单位) 的离退休人员作为技术指导。这些人员可以带来最为真实和丰富的职业环境相关案例和信息, 学生以此为素材, 结合相关专业软件, 在模拟的办公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可以大大提升其实践能力, 更可以实现计算机教学和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结合与发展, 这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而言, 实现了教学的升华, 而将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就业结合起来, 更是可以发展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检测形式的改进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教学检测形式和手段仍然比较传统, 纸面考试占据相当比重, 而上机操作考试又往往流于形式, 在实践性思维的指导之下, 教学检测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服务, 而不是以冰冷的分数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及格或不及格。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检测中, 可以尝试以“模拟职业环境”的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计算机专业软件考试, 从简单的文档操作到复杂的专业软件运用,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评语, 指出学生存在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为中职教育职业化的特点,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论深造的意愿, 因而这样的检测模式不仅显得更加人性化,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指明后续学习的方向。

计算机教学作为现代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与计算机联系的日益紧密, 其教学的改革显得十分急迫且重要, 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中职教育自身特征, 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整合也具有相当的提升作用,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中职计算机教学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技能型和职业性岗位逐步要求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工作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 本文从实践出发, 提出要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以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实践性,中职,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更申, 雷巧玲.德国职业学校管理思维简介[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2) .

[2]曹红霞.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与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 (2) .

实践性思维 篇5

物理作为初中的一门新加入的学科,并且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理科性的学科,要想把物理这一门学科学好,只有理解与记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想要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然而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许多学习技巧的掌握,只有学生打牢了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学好这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物理学科。思维导图有别于以前我们的记忆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在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有效地、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是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趋势。在实际的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教师在物理实践性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时,应该合理地将思维导图与具体的课堂内容及特点结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提前预习,增强学习能力

提前预习是一个优良的学习习惯,是使课堂效果显著的重要条件,是进行课堂学习之前的有效准备,其紧密连接着课堂的内外,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最初阶段。提前预习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能科学的进行提前预习并掌握相关的预习方法,就可以自主地进行提前的学习,自主地解决相关的学习困难,有效的对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很好的衔接,进而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熟悉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对课堂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能明显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一个主体。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有效、合理、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这一门学科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述初中物理的《运动的描述》这一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根据学习要求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提前预习,把对于运动的一个描述先写在思维导图的主支上,然后在第一个分支上写出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运动的定义,然后据此再进一步分析与如何判断机械运动、静止、影响匀速直线运动的因素、变速运动的分类等等,以达到可以推断出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区分运动种类的目的、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等等,进而达到逐层递进,思路清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结合实际生活,以降低记忆的难度

在初中物理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大多都可以与人们实际上的日常生活接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许多的物理问题都可以用日常的生活情景来展现,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到相关的物理现象的情况,并可以以此来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物理规律。物理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包括有许多的物理规律及现象,其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另一部分知识还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在思考、学习、记忆的时候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仅仅凭借记忆能力是不足以应对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题型以及实际的生活现象的。对于这些状况,学生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去探索相关的物理现象,以达到发现相关的物理规律的目的,并学会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思维导图,赋予抽象性的物理知识以生动的表现形式,进而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例如,在讲到声现象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走进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去仔细地聆听声音与噪声的差别,最后在教师的逐步指引之下与根据课本的.知识要求学生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来画出相关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对相关声现象的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

三、以实验作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物理是一门对在自然社会科学类别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与规律作分析与学习的学科。同时,物理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与实践检验的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实验与实践检验来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从而能更好地认识相关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实验与实践检验是整个物理这一门学科最基础的构成,因而学生要想能够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就必须对物理的实验与实践检验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与实践检验进行的过程当中,怎样使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对物理实验与实践检验当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内容赋予整体建构,并且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体系,可以既形象又生动地明确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间的相关性,这才是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质量与密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合理地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相关的实验与实践检验,然后再指出具体的一个学习主题请学生进行探讨质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每个小组的学生就可以绘制出一张质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的思维导图,进而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针对学生所绘制出的质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最终在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之间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体系,使得知识脉络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

四、结论

实践性思维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

1 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对教学的方式和观念进行了调整,教学的模式和计划有了巨大的改变。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导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笔记方法也是思维工具,通过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思考,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帮助学生以清晰的头脑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学生要归纳知识点关键词,将知识点与图片、颜色等结合,提炼知识的核心内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完成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与教学的质量。思维导图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关键知识提炼,还要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根据思维方式将知识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应不同阶段的物理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复习。

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呈现出放射性的特点,确定主题后向四周发散。思维导图以图片、文字结合的形式生动的反映出物理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放射性的思考,学生将图像、想象与逻辑、语言相互联系,在思维中分析出主干内容,最终形成以主干为核心,枝干清晰、内容互相联系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将物理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通过层次化的构架图表现出来,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物理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

思维导图要求提炼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核心进行思维的发散,每一个支系单独阐述知识点,且向外延伸更多的内容。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存在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特点,且知识相互联系。思维导图能够将零碎的知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形成连贯的知识整体,思维导图还可以将整体知识细化成不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结合图片文字等形式,根据物理知识内容构建框架结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记忆的能力以及思维模式,制作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心理发展情况,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独立思考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工具和记忆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的目的。

3.1 教师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将思维导图融入到教学中,把握好思维导图的切入点。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物理学习的思路和核心内容。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考要求较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核心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核心进行发散思维的拓展,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思维导图,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学习《力》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中心关键词“力学”,以“力学”为核心,分析它的概念,重力、重心的概念以及性质,围绕力学进行示意图的绘制,且根据力学的相互作用,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在此基础上,要将力学的相关概念和性质进行发散和拓展,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对应的知识,比如力的作用点、方向和相互作用等,在思维导图中进行知识点的发散。围绕核心关键词进行延伸,制作物理教学中《力》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3.2 教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

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其次,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验证,确认实验的可行性;最后,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重力与重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学生进行关键词的设定,确立“重力”、“弹力”、“摩擦力”为主题,根据三种力的概念、性质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围绕主题进行延伸,将每个知识点都列在结构图中,帮助学生大脑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以及创造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探索实验的开展,首先学生设定好实验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确认实验的可行性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

3.3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记忆

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复习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纠正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足,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复习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确定已学知识的关键词,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将零碎的、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形成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够对知识进行分布和归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压强和浮力内容时,教师与学生进行核心关键词的讨论,确定“质量和密度”为主题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以质量与密度为分支,随后分别对两个关键词的性质、定义等进行延伸,最后形成完善的思维结构图。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已经对该章节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 结束语

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物理实践教学,教师要明确物理教学的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实现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佳伟.解析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01).

[2]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

加强数学实践,发展学生思维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充满好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 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兴奋点, 找准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前景材料, 从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 探索数学规律, 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引起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维。例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概念”时, 先将学生带出教室到花园里观看蝴蝶的形状、树叶的形状。回到教室后要学生分组汇报, 问他们:发现了什么?A生:我看到美丽蝴蝶的两只翅膀一模一样。B生:我看到有些树叶两边也一样。这时引出课题: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 图形两边完全一样) 。然后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的图形呢?学生答:衣服、风筝、窗花、双“喜”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由此可见,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使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又能挖掘和训练数学思维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思维

“思维从动作开始, 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 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学生就会在“动”中领情, 在“动”中挖掘创新的潜能。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 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 调动多种感官, 让外部的操作与内在智力活动紧密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 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而要充分利用学具操作, 还有一些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学生自做, 如几何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己割补拼凑转化得出, 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 老师可适当增设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有关的教学规律, 初步学会数学思维。例如, 在学过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拨出500元经费准备给体育、美术兴趣小组添置器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购买方案, 并做好财政预算。学生兴趣盎然, 放学后很快到商店里调查各种有关器材的价格, 并制定了各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和财政预算。通过活动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如学完“百分数的应用”以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李老师要到体育用品商店买4个篮球, 每个篮球65元, 若买5个或5个以上可按八折优惠, 请你帮助教师设计一个购买方案, 看怎样最合算?”学生跃跃欲试, 阐述各异。有的说李老师就按零售价买4个;有的说李老师应按八折优惠买5个, 因为按优惠价买5个和零售价买4个的价钱是一样, 同样的价钱可多得一个篮球, 何乐而不为呢?……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样的活动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 学会了具体情境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 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利用生活资源, 促进思维发展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设计练习题, 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估算》这节课, 我就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这节活动课, 让学生以小松鼠的身份解决生活中的四个实际问题:广场捐钱、逛公园、吃饭、为妈妈买生日礼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 都积极去做, 经过探究, 得出很多种方法, 既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促进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基于语文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 篇8

一、通过联想想象法训练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

在语文思维中一个经常发生作用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形态,我们的文学创作、文章阅读和审美感悟离不开它。写一首诗离不开它,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是说写诗是要用到形象思维的,只有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具有诗意的画面,才能为读者提供美的感受。

形象思维还表现在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上。汉字原先都是近于图画那样去表示具体的形象或形象性的概念,如“山”、“鱼”、“日”、“下”等。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个不认识的汉字时候,从它的字形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看到“鑫”字,我们就能猜到和金钱或财富有关联,并且是有很多的金钱和财富。

不知语文老师们有无体会,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时,其实都是因为对汉字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体会其意义。如“祈祷”这个词,常常会有学生写成双衣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单衣旁实际上是“示“演化而来,而“示”在古汉语中,它的意思是一张桌面上放着祭祀用的供品,所以多数单衣旁的字,如“神”、“祝福”、“祈祷”等都是与祝颂、神明有关的;再如学生写“暮”字,会把这个字下面的“日”写成“目”,也是因为不懂得“暮”字的意思是:太阳淹没在草丛中了,意为太阳下山了,这样就不会写成跟眼睛有关系的“目”。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多以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记忆汉字,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细察生活,思考生活,就会产生联想。看到眼前之景,眼前之物,而想到的却是与彼此有关的他景、他物,这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如我在作文教学《那树》时,会引导学生:看见树,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展开了如下的联想:(1)由飘舞的落叶想到叶落知秋,想到智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想到要见微知著;(2)看到树的高大,想到身高在两米三的姚明,姚明的高大不是因为身高,而是虽在休斯敦火箭队但扎根祖国这块沃土,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他的高大、因为人格更显伟大;(3)由修剪树枝想到人不要带上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负担上路;(4)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到树叶找不到自己的家,因为现代化的建筑延伸到哪里,水泥路面就延伸到哪里,由此呼唤心目中的绿色家园。由树而联想到这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学生的思维飞跃静止的物,而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广阔的空间。

通过形象去认识抽象的意识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语文形象思维对于人们形象地把握语文思维对象的特性及联系、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情景,对于提高人们的想像和联想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通过追根究底法、判断推理法训练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

事物的产生或存在都是有一定的因由的,有些因由一目了然,但很多因由却是深藏不露的。因此,为了找到这种难见的因由就要学会追根究底的方法,锲而不舍地寻求“庐山真面目”。追根究底法就是透过某一种事物现象而探究到这种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现象出发,一层层、一步步地去推测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或机理,追根究底法的过程就是要我们回答一个又一个相关联的“为什么”,在进行一系列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中,找到最根本的东西。孩子是喜欢用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的,而我们成年人往往却忽略了这种方式,但孩子的“问到底”是感性化的,单向的,与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相关因素考虑得不周全,成年人的“问到底”就需要理性化一些,尽可能要考虑诸种因素的作用,在进行抽象比较过程中,剔除次要因素或错误因素,让根本因素得以呈现。

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篇9

关键词:动画造型,创新思维,实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动画事业作为娱乐影视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展速度也随之增加, 许多国产动画作品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动画造型一直都是动画片的主要部分, 现在的动画造型早已脱离了传统造型的单调和呆板, 变得更加新颖、精致和幽默。总体而言, 目前动画造型的改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动画造型严重缺乏创新性。我国大部分动画的表现形式和造型太过单一乏味, 动态简单, 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创特色, 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 加强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动画造型的现状及创新的意义

(一) 动画造型的现状

动画造型作为动画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表现形式, 将快乐和动画的即视感、动态美和娱乐精神传达给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优质的动画造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给观众一种美好的视觉体验。日本是动画产业特别发达的国家, 典型代表作有许多, 其中《樱桃小丸子》中的动画造型, 不仅体现出了日本浮世绘的特色, 还展现了儿童的本性, 将动画中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国的动画造型虽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影子, 但与国外相比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 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模仿性过于严重, 许多国产动画片沿用了国外的动画造型特色, 这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 对动画造型而言, 进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 动画造型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 而动画行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意, 现在我国动画中的造型设计充分展现出了传统的艺术文化特色, 致敬了经典, 但是这些动画对观众的吸引力过小, 可能是由于其中的色彩不够鲜明、 活力不足。面对这一现状, 只有在继承传统动画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 这样才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 进而使得具有创新性的动画作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此外, 动画造型可以通过采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完成, 将民族特色和文化展现出来。 有些动画片只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 会导致了其在动画行业中失去有利的地位, 进而竞争力也会下降, 这就要求动画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原创性和长远性。动画造型是动画得以衍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为一个民族的 “形象大使”, 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代表。因此, 只有促进动画造型民族化, 才能使动画作品独具民族特色, 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 动画造型能够为动画行业带来经济效益, 从动画本身到相关产品, 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动画行业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正确引导并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 从而才能收获更多的经济利益。动画造型对于动画产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它也是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关注度的关键元素, 因此, 动画造型设计一定要遵从观众的想法, 适应观众的需求, 注重创新与实践, 成就具有民族特色和独具创意的动画作品, 进而促进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

动画造型对于动画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促进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也就在于动画造型的创新, 只有实现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 才能有效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终推动动画行业的进步发展。

(一) 吸收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美国根据我国古代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制作了一部长篇动画片, 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画面中, 花木兰及其他人物的造型都是彻彻底底的中国面孔, 与美国以前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同, 就连其中的小动物形象都是一派中国风, 动画片中的战争场面设计与国外的战争场面也大相径庭。这就足以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以及其内涵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 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中, 创新思维最基础的就是首先要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 实现进一步的创新。我国有着上千年的文明历史, 其中深藏的精粹更是不少, 那么在进行动画造型设计时, 吸收传统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动画作品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创新性。

(二) 借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

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绘画是水墨画, 主要采用的是写意手法, 能够将我国的民族风格、传统美学以及人文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备受国内外欢迎。例如《小蝌蚪找妈妈》, 片中的背景全部是黑白色调, 使用的是我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给人一种清新、淡然、雅致之感。这部动画片从始至终使用的都是这种表现手法, 像是在翻看一本水墨画书一样, 再加上古典感的伴奏和配乐, 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情。我国的现代化动画片中, 也有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只是并没有完全袭用, 而是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和新元素, 使得动画造型更加生动形象, 动画作品也更加幽默, 能成功地吸引观众。所以, 水墨画表现手法的创新为动画造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先天条件,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 继承并创新了动画风格

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装饰性风格, 是指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上进行装饰性的加工, 增强动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树立更加优质的艺术形象, 提升艺术审美效果。动画造型离不开动画风格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动画风格对现代化的动画造型设计虽然有很大影响, 但是能够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现代化的动画造型中, 继承了传统的装饰性风格, 进而融入了创新思维, 体现出了动画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民族特色。我国许多的动画作品, 借鉴了传统的戏剧形式, 加以简单化和色彩化, 使用浓重鲜明的色彩, 加上现代化的动画风格, 使得动画造型更、具体形象、生动活跃, 从而使动画作品饱含韵味。

三、动画造型的创新实践

动画造型的创新实践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需要注重设计者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就要求造型设计必须要从根本上出发, 进行动画造型的创新实践, 进而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

(一) 加强灵感思维的训练

灵感是艺术家完成一份优秀作品的关键, 那么在动画作品的设计中自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想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必须将设计者的灵感激发出来并加以训练。灵感思维的训练, 实际上就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让造型设计者用于想象和创意设计, 根据迸发出的内在感觉, 进行动画作品创作, 最终完成优质的动画作品。而进行灵感思维的训练, 一定要具有扎实稳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要加强视野的拓展训练以及增强观察力。目前, 我国大量的优秀动画作品的最新创意都是来自民间故事, 其中不仅含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还具有强烈传统文化色彩, 再加上与现代化艺术造型的相互融合, 使得这些动画作品深受欢迎。所以, 想要加强训练动画造型设计者的灵感, 就要注重对自身综合实力和素质的提高, 为灵感训练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进而有效激发出活跃且生生不息的思维灵感。美国动画《功夫熊猫》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其中涵盖了我国的文化和艺术, 造型设计和动作状态等都很灵动、活跃, 这不仅值得学习借鉴, 还体现出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 激发出内在的灵感思维, 才能设计出更加精彩绝伦的动画造型, 实现对动画作品的创新。

(二) 打破固定的思维定势

在培养动画造型创新思维上, 最重要应该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开拓创新思维。动画造型设计者在平时的训练中, 可以尝试采用最简单的训练方式, 不仅能够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还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训练过程中, 开拓思维,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脱离固定的思维模式, 打破旧思想和旧观念, 进而创作出优秀的创新型动画作品。

(三) 动画造型方式的现代化

传统的动画涉猎了许多不同的造型设计方式, 最主要是运用立体的材料演绎动画作品, 与现在的定格式动画造型的制作方式完全不同, 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特性, 例如剪纸、皮影戏等, 这样的传统动画造型不同于现代的平面性动画造型。这是我国传统动画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 即使发达的现代化技术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更加优秀的动画作品, 但是民族特色是创新性的动画造型中最不应该缺乏的。所以, 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应该传承传统的动画造型设计方式, 在此基础上, 进行现代化创新, 使得我国的动画作品能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中, 可以尝试将现代化的三维动画技术运用到造型设计中, 从而使得动画作品更加生动直观, 实现动画的立体感。此外, 现代化技术中的Flash动画技术以及各种动画软件都可以运用到动画造型设计中去, 不仅能够有利于缩短制作时间, 提高了设计效率, 还能节省更多的成本, 为动画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进而促进动画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

创新思维与实践对动画造型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是各式各样。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个性鲜明、生动直观、独特的动画造型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提供更多优质的动画作品, 还能够加强动画作品的感染力, 推动整个动画行业的进步发展, 因此促进动画造型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项镇.浅谈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再创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2008 (11) .

[2]于杰, 李慧敏, 刘明国.基于市场谈高等学校动画专业教学课程模式的研究及构想[J].科技资讯, 2012 (21) .

[3]杨亮.坚持与创新:重塑造型风格, 振兴中国动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10

一、创设趣味情境, 调动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带来的是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 因此才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缺乏等诸多问题。可见, 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热度。数学原本就是一门充满新鲜元素和未知色彩的抽象学科, 而小学生好玩好动且好奇的年龄特征又尤为明显, 因此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趣味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以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家园》为例,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10各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先带领学生玩数字游戏, 通过随机抽取写有1-10的纸牌, 让学生小组进行数字抢答, 答对最多的小组获得最多的纸牌数目, 最终每个小组利用纸牌拼凑出自己想象的图案, 进行小组之间的拼图比拼。在学生对1-10的数字牢固掌握之后, 为了加强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说出含有1-10数的事物, 如“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你家里有几个人呢?”“同学们能帮老师数出讲台上放了几本书吗?”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情境, 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来能够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丰富课堂活动, 创造实践机会

手与脑之间的联系极其紧密, 动手实践能够使智力得到发展。课堂活动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反复的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的内在奥妙, 既巩固所学知识, 又加强学以致用的观念。

以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为例,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 教师务必要准确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动手实践领悟到空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授课之前,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形状, 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抢答, 答对率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亲手绘制的图形卡纸作为奖励。紧接着,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拼图, 让学生分组完成拼图游戏, 并鼓励每个小组发挥想象力, 可以给拼图涂上喜爱的颜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品分别授予不同奖状, 如最佳创意奖、最美色彩奖等等。如此丰富的课堂活动既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创作的轻松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和发挥想象的机会。活动完成之后, 教师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品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指点, 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分享和探讨, 便能达到学习和娱乐双收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探究学习, 拓展思维空间

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数学是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因此,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拓展思维空间,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以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文具店》为例, 该课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为了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事先通知学生把自己的文具或者是曾经用过的文具带到课堂上, 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东西标上价格。之后, 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判断, 将学生分为文具店中不同的角色, 让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店主、收银员的角色, 计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充当顾客或者某位同学的“爸爸”“妈妈”。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第一轮的“购物”环节中, 教师让“店主”出示的商品全部是整元价格的。在学生购买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价格结算, 如“这个书包10元, 如果你们三位同学一起买的话那是多少钱呢?”教师根据学生在购物过程中的表现, 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店主”出示其他各种小数标价的商品。通过“文具店”购物的实战演练, 既能够让优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互帮互助, 也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数学思维, 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 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进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可从创作趣味情境、丰富课堂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三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 2014 (2) .

[2]安丽红.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2 (34) .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培养 篇11

一、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切忌向学生采取灌输的方法,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尽可能地创造师生一起动手动脑的活泼氛围,通过一些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进行初步判断,进而归纳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在课前都准备了“0~9”十张卡片。课堂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用卡片摆出一个能被2整除的数(几位数不限),可用计算器计算进行验证。很快,学生摆出了许多不同的数,这时,我让学生回答:“这些不同的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总结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我和学生又很快总结归纳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尝试采取了另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课堂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各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因数3,各有几种填法?”(423□ 814□653□)

有些同学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想当然地以为肯定应该填3的倍数,然而验证后发现不对。这样的结果显然出乎不少学生的意料,正确的规律是什么呢?学生在七拼八凑中得出了答案:423□中可以填0、3、6、9;814□中可以填2、5、8;653□中可以填1、4、7。“0~9”十个数字居然全有!大家感到很惊讶。我又移动□的位置,把三个数分别改成4□23 81□4 □653,让学生用刚才所填的数字进行验证,看现在的三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后,发现□的位置虽然变了,但是填入刚才的数字后仍然能被3整除。

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愤悱”心态,个个情绪高涨。接下来探究其中规律的教学活动可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

二、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迁移理论,不但可以呈现出数学前后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通过尝试练习后之间进行归类总结,较好地掌握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强化基础。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技能,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温故引新。让学生板演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进行巩固练习。例如:A组题:3.25-0.73+2.4,3-

+2;B组题:3.17+6.5-2.43,3+ 6-1。

3.运用迁移。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知识将A组题改为3

-0.73+2,B组题改为3 +6.5-1 。通过题目变形导出新课《分数、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4.归类总结。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归类总结为:分数“能转化成有限小数”和“分数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两种类型。其中,A组题的特点是: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小数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运用分数方法进行计算。再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可以避开通分、约分的麻烦。而用分数计算就比较复杂,先要通分,计算结果如果不是最简分数还要进行化简,所以遇到这类题最好用小数方法计算。B组题的特点是: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计算方法也是两种:一种运用分数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取小数的近似值,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数。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除了在特殊情况下即题目明确要求结果取近似数以外,这类题一般都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用分数方法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结果才精确。

5.灵活运用。教师出示3.6+1 +1.4,7.5-2-3的特例,说明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不止限于以上两种习题,还有一些题目,运用已学的定律和性质,计算比较简便,无需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练习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阶梯式的递进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学校,而且应当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我鼓励学生做“小会计”,计算买菜、购物之类的账目,参与缴纳电费、水费工作。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后,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周末为自己家庭设计一份午餐的菜单。学生根据菜单的内容到菜场买菜,记录好每样菜的单价和数量,自己应用学到的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算出每样菜的价钱,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多少钱。

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尝到了失败的痛楚,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甜头后,为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常主动寻找一些课外资料学习,有的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始终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位置,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实践性思维 篇12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念,提高其掌握知识的有效性以及全面性,还能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在复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避免知识记忆不牢、知识脱节甚至是知识缺漏过于严重的现象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应用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思维导图操作简单方便,无须借助其他的教学设备。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整理自身的教学思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物理实验,思维导图都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对思维导图在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有一个深刻、 完整的了解,并且重视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2]。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给予思维导图足够的重视。深入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情况,在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 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的手段

为了提高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再结合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抓住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中的最佳合理时机,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把重心更多地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效果上。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指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有针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前,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物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实际情况。对于教师而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进行“充电”, 提高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运用。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各项教学技能,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及更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重视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去其他优秀的学校进行教学借鉴与学习的机会。推动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及各项教学技能的完善。强化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有效性。

上一篇: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下一篇:隐性的暴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