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论文

2024-10-3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论文(精选12篇)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论文 篇1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 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 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针对现行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阻碍因素, 提出相关的对策讨论。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对策,高校,政治教育

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以来, 在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传入中国[1]。这一概念的引介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为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者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 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缘于以下两个需求。

1. 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的需要。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 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成员, 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 “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 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 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 在谋求权力的人中, 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 政治人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但是, 政治系统需要政治人;于是, 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因此,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 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2]

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时代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出了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而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 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成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职责。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也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其他途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 学校通过正式的有关方面规定的课程和活动直接实施政治教育, 把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输送给学生, 使他们了解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体系, 政治文化等政治知识;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措施,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政治影响。

2. 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

“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 它把个人与系统连接起来———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 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是大学生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之所需。总体来说, 学生在大学之前, 其政治行为要求不多, 而在高等院校, 大学生对政治行为的要求显然增加, 这种需要既有理论和价值取向上的认同与接受, 还有社会实践、政治实践趋向的增多, 这是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的表征。中国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意识较强, “广大学生高度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重大活动以及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 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对台湾的政治局势一如既往保持高度关注,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但由于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认识事物的狭窄性, 导致他们在观察事物、看待社会时容易走极端, 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 容易使处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政治态度, 对党、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 对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反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另外, 即使学生具备牢固的政治认同和火热的政治热情也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由此可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 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 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

二、现行高校加强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若干障碍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谓是比较完善的。经过十余年教育, 不少高校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然而, 社会的改革变化, 学生自身不稳定性特征和我们已往形成的教育和教学机制等等, 都使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面临诸多问题。

1.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社会变革, 文化、经济、

政治、交往方式、传媒等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 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震荡以及传承政治文化的艰巨, 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运行。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的积极趋势的同时, 部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伦理道德有所弱化, 部分学生中也出现了诸如政治兴趣不高、政治参与盲目、政治理想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功利色彩较浓等消极现象, 在认识层面上, 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模糊, 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 思想活跃, 不受传统束缚, 倾向于接受各种新思想, 但言行容易激进。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 权力寻租等不良社会现象冲击着学生头脑, 部分大学生不能辩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不满情绪, 对政治教育持怀疑, 否定态度, 从而对社会发展方向、主流政治理念缺乏信心, 表示怀疑。少数学生政治观点不成熟, 对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尚处于浅层表面, 政治认同偏差与模糊现象在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所动摇, 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到困惑, 这种政治上的困惑导致了政治情感的冷漠。另外, 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越来越强, 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趋势开始蔓延。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如把入党看成未来求职的筹码。在参与层面上, 大学生政治行为呈现无序化。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 尤其是网络的不可控制性, 使得其传递的政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 易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影响。大学生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对封闭的群体不良感染、社会参照认知失衡造成的认同危机, 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导致大学生政治行为无序化。

2. 从教育实施来看,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从国家—学校—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

是一种动员式的模式结构[5], 在这个模式中, 因为学生客观的封闭在校园里, 学校是核心, 国家虽然处于权力的最顶层, 但其意图只能通过学校来实现, 国家和个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 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似乎是遥远的、抽象的。这样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否, 和自己将来的利益实现没有必然的关系, 学生缺少主动意识;从教育模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思维方式;教育方法上也还存在空谈说教, 始终存在单向性, 偏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还很难契合市场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上种种, 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挑战。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积极探求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 以政治社会化思维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重视学生个体学习。

要给予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研究, 注意发挥接受者的内在作用。我们以往比较多地注意了外部教育的一面, 忽视了内在作用的发挥;注意了共同性, 忽视了差异性, 因而在教育中容易失之简单化。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独立思考、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 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研究[6]。只有当个体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学习的兴趣、动机、持久性和能动性, 才能使其自觉地将教化的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中, 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革社会教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同时, 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把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实效性。促成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自我的形成。

2. 针对目前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调的情

况, 改善教学内容的设置, 尝试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要求, 增加对政治哲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参与、政治动员行为技能的学习[7],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坚持由浅入深渐进的方法,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 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在内容的整体安排上, 要不断根据接受者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 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除此之外, 必须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取得实际效果。不仅通过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个体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 具有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以及怎样参与、渠道如何、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把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主动吸纳大学生参与, 拓宽政治参

与渠道, 不断创新, 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更广阔的渠道中进行政治实践, 提高政治鉴别力, 促进正确的政治意识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 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好能承载学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学生会, 共青团等组织。通过参观访问、募集 (下转287页) (上接283页) 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 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 进而转化为自己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 大学只是人生所经历的一个阶段, 要想完整地研究其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 还应与小学、中学和融入社会各阶段作比较, 同时借鉴国外的方法, 以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中国学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提供合理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9) .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17) .

[3][美]罗斯金.政治科学:第1版[M].林震,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4]蔡芹.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思[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

[5]张丽.中国社会转型期优化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13) .

[6]程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

[7]丁凌.提升和优化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J].党史文苑, 2010, (1)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论文 篇2

摘要:本文通过从中国早期话剧及话剧社团的历史发展、大学生戏剧类社团亲和力价值研究、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用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字:戏剧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早期话剧及话剧社团的历史发展

1、话剧的输入和早期话剧运动。

现代话剧的雏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良戏剧阶段。而文明戏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最初作比较正规的演出的是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的春柳社,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孝谷、李叔同、柳亚子、陆镜若等人。他们于1907年在东京排演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社,继续在上海演出文明新戏。早期文明戏一开始就显出了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或揭露社会黑暗,或反抗民族压迫。从一定意义上说,文明新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到五四前期,文明新戏走上了堕落、衰亡的道路。

2、现代话剧建设期

五四时期,话剧运动再次兴起。主张:一以戏剧为改良人生的工具;二是要求戏剧反映现实生活;三是要求改造传统旧戏,以适应现实发展。1918年8月《新青年》发表“易卜生专号”。1921年前后,现代话剧正式进入建设期。

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他们以提倡艺术新剧为宗旨,强调现代戏剧必须反映时代人生,担负社会教育并推动社会前进的任务,体现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美学倾向。他们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文学刊物《戏剧》,并以此为阵地,批判传统旧戏和文明戏,译介外国戏剧作品和理论,为现代戏剧发展大造舆论。1924年,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并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对话剧的正规化表演提供了第一个范例。

爱美是法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性的。爱美剧指的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中国话剧的改革—业余戏剧。倡导者针对当时商业剧演出的弊病,提出“爱美剧”的口号。他们要求摆脱资本家的控制,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提倡开展非职业的小型话剧演出,“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方针,以革除商业戏剧之弊端。1921年,陈大悲在《晨报》副刊发表《爱美的戏剧》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常识,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后经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等的呼吁和推动,提高了早期话剧的艺术品位,对促进我国话剧的正规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社会问题剧是适应“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话剧形式。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深受我国剧作家的欢迎,形成了我国话剧“社会问题”写实剧的创作潮流。“社会问题剧”一时蔚为风气。除了表现爱情上的新旧思想道德的斗争外,剧作还从其他许多方面触及当时中国的社会弊端。许多剧本都是着眼于提出社会问题。剧本本身艺术性并不十分强,但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因而常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尽到了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

3、湖南戏剧活动的历史

早在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汤芗铭横行湖南,湖南学生组织全省学生联合会,各学校成立化装讲演团,奋起抗争、反袁驱汤,拉开了湖南校园戏剧演出的序幕。长沙修业学校化装讲演团、学生少年化装讲演团、青年白话剧团在节假日和群众集会上的演出,观众趋之若鹜、风靡省会。

“五·四”时期,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长沙麓山工校学生演出的《青岛风云》、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演出的《亡国鉴》、湖南省学生会联合演出团演出的《救国潮》、《有志少年》、《为国牺牲》等话剧,在反帝反封建运动中推波助澜,书写了大学生戏剧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前夕,校园戏剧再起风云:冻雨剧社、青春文艺社、逆流剧社等相继成立,话剧名作《名优之死》、《垃圾桶》、《雷雨》、《日出》……搬演上了长沙的舞台,湖南的学生戏剧以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学生们丢失了课桌,更失去了学堂,爱国的青年学子以话剧为武器,唤起民众,同心抗敌,他们成为了湖南数十个戏剧抗敌演出队的骨干力量。全国解放以后,大学生戏剧在各高校生生不息,除了话剧,京剧、歌剧等戏剧形式也出现在校园舞台。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戏剧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大学生戏剧类社团亲和力价值研究

大学生戏剧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艺术类社团。

社团初创时期,往往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相邀而结的小团体。以湖南农大虹剧社为例,湖南农大虹剧社在2002年6月结社时,发表了剧社的宣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到一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们喜欢戏剧,渴望表演,热爱生命/他们热情地对待生活,积极地面对人生/他们一起笑/一起泪/一起醉/他们永远年轻/他们能体会到别人无法经历的多彩人生/他们痛并且快乐着/洒脱并且真诚/他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营造着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天空——虹剧社。”

剧社之所以取名为“虹剧社”,是因为当时发起成立剧社时是七个人,所以取之为“虹”,意为“七彩”,也希望能预示着剧社能够发出七彩的光芒;剧社的英文名是“Home Theatre”,“Home”是“虹”的音译,也象征着剧社就是一个家。

1、从内容上看,话剧比影视艺术对生活的提炼和典型化的创造更有艺术品质。

纵观今日的校园戏剧,蓬勃发展之势丝毫不逊色于当代正规话剧进程,可以这么说,校园戏剧是与正规戏剧并行的并具有独立风格的一种非正规戏剧形态。它带有正规戏剧所不具备的勇敢的开拓性和单纯的非功利性,这些都是戏剧艺术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学生演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比课堂上、课本里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直接。生活在校园中这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带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他们希望倾诉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也希望自己的见解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认同。于是话剧便应运而出,成为了学子们众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一个。富于表现欲的年轻人自然愿意融进话剧,走上舞台。当然,不可避免参与戏剧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为艺术而献身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也就是这样一群活跃在各大高校中以及高校之外的矢志不悔的青年们,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赋予了校园戏剧丰富的内涵意义,并让这一“业余”的艺术呈现出比之专业戏剧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趋势不仅反映在戏剧精神本身,也体现在了校园戏剧整个运作之中。

2、从主体来看,校园话剧以学生为主,特别是非专业话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校园戏剧正因其独特的优势及蓬勃的发展态势为戏剧爱好者们尤其是业余人士所看重,构成推动校园戏剧力量主体的大多是高校中酷爱此道的学生,也有许多已经毕业然而怀恋校园爱好戏剧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寄托在戏剧之上,在舞台上挥洒着年轻的心。这些人大多没有进过专业的戏剧院系,有的甚至根本来自于理工科,但正如球迷不分男女老少一样,戏剧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好者。他们的戏剧可以说是业余的,但正因如此,他们的戏剧也就更“民间化”,各种“学院派”想也想不到的戏剧处理手法及舞台技巧在这些人的手中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也许摆脱了程式及流派的束缚,才能保证新的诞生,这一点正是校园业余戏剧所独到之处,活跃在高校剧坛上的各个剧社之中,来之于各种学科,拥有各种思维方式的年轻人形形色色,他们共同为校园戏剧添砖加瓦,使得它得以极大的丰富。构成校园戏剧中坚力量的还有一些热心于此的艺术家和传媒机构,在一些校园戏剧传统优良的学府之中,校方积极支持剧社活动,也能为之邀请到一些知名导演,老艺术家参与校园演剧活动,例如戏剧界老一辈导演郦子柏、顾威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曾几度亲身前往高校,与学生演员同甘共苦,排演大戏,校园戏剧的繁荣与他们的无私奉献是紧密相关的。但老导演们的剧作大部分属于严肃题材,与此相比,年轻导演们的构思似乎更新潮,更先锋,当今正红的实验导演孟京辉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些青年教师也是校园戏剧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风格更能吸引年轻学子,也更易为青年学子所接受。无论是老是少,这些专业导演们均看到了校园戏剧所蕴藏的强大潜力,他们愿意也甘心在这块土壤之上播撒自己的戏剧理念,真正为自己而不是为票房排演话剧,这也正弥补了校园戏剧一些技巧上的不足,令校园戏剧彻底摆脱商业因素的羁绊而前行。学生们接收着各方面的诱惑,有时极轻易地会白白葬送自己的劳动成果,校园戏剧人们需注意此点,以免重走文明新戏的老路。

3、从表现形式来看,戏剧类社团更能表达当代大学生的想法,能够更自由的挥洒自己的情感。

我们以话剧形式为例,在话剧形式中,大学生比较推崇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贫困戏剧、先锋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戏剧样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1、现实主义的戏剧对创作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戏剧的创作水平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形式的选择能够掩盖自身戏剧艺术和技术的不足。

2、大学生比较崇尚哲理、不喜平庸,而西方现代戏剧能满足大学生的这种创作需求。

3、这种艺术形式对时空的处理较为自由,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剧场中照样能够演出,比较符合大学生戏剧社团的经济状况。

对这类话剧形式的喜爱和推崇,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情感、自由的无限崇尚。同时,这类话剧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得大学

生的精神境界在话剧中得到升华。

三、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用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营造丰富多彩、自由民主的大学文化,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戏剧类社团虽小,却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水平,更是大学生为培养话剧能力,开拓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补充,补偿并发挥着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学生服务社会功能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1)思想导向功能

思想导向功能是戏剧类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依托于戏剧知识快速普及,戏剧的思想导向功能日益彰显。教育者可以在通过戏剧,表演出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使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具有积极性。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将自己欲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教育观点, 在戏剧上辅以相关教育实例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地教育,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师生交流功能

教育行为的本质行为是师生的交流行为,只有教学双方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不断深入广泛交流才能够切实将教学深入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主体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但戏剧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亲密、感性的手段。

2、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话剧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必要的交流平台, 在话剧编排、排演中协作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发挥社团学生干部自主管理能力强的优势。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观念。

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篇3

[关键词]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当前,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的需求的不断增加更需要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精神层面上的缺失问题是不容小觑的,已经成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道德意识比较低,所以加强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的生活里,公益广告是与社会上大部分人有关的,因此,将公益广告的有效宣传力加以利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也是一项有效的传播手段。

一、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作用

公益广告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一些商业广告,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推销某一种商品,而是为了宣传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让它能够影响到公民。公益广告作为展现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的内容的主要途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宣传符合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引大众的观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建立和谐社会。

(一)引导观念

任何的公益广告,即使它没有任何的描述性的文字,也会向人们传递出一种价值方向,人们接受其内容的过程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塑造形象

公益广告中出现的比较优秀的形象,在无形之中可以表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品质,可以给我们的国家树立一个非常优秀的外交形象,表现出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同时,赞助公益广告的一些企业也可以在百姓心里赢得比较好的效应,树立企业的形象。

(三)教育

一个比较好的公益广告需要具有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只有具有引导作用的内容才可以引起受众的思考和接受,并且渐渐的形成共识达到理想的社会效果。总的来说,公益广告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我们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促进我们社会的进步、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过程,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指示道德方向。

二、如何加强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其教育作用

目前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公益广告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公益广告上的发展有了很好的成效,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也都非常的理想,但是想要有更好的进步,就需要让社会各界都提高对公益广告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针对国民道德总体的水平,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着重解决的一项议题,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也势在必行。第一,我们需要将公益广告的内容转向人民的生活,达到服务大众的效果,让百姓也能产生比较好的认同感;第二,我们需要将广告的主体从政府的政策调整到政府和企业合作才能让公益广告呈现出一种比较良性的态势。

(二)加强创作的技巧和水平

首先,广告必须要有创意,好的创意和不好的创意会影响到广告最终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新颖有创意的广告可以让受众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也不会造成反感;同时广告的内容必须从百姓的生活入手,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困难。公益广告之所以会产生,也是比较符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需求的,同时也是要提高公民总体的道德水平的,因此,从实际生活入手,寻找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重点,然后让社会与广告内容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最后,合理安排广告的播送时间,让它能够有比较好的收视率。公益广告想要被认可,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大众的接受和理解。

(三)加强信息收集和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树立起一种比较好的思维方式,让公益广告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想要让公益广告呈现出该有的魅力就需要教育者们非常主动的去发现公益广告当中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让公益广告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同时,由于我们目前的公益广告还没能让教育者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这需要我们的相关的部门加强宣传。除此之外,教育者还需要掌握利用信息的能力,例如说教育者们可以适当的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上面引进一些比较好的公益广告,在促进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的同时,也完成了公益广告的教育意义的体现,同时媒體或者是一些企业也可以举办一些公益广告相关的活动来加强公益广告在人们心里的影响。

结语

公益广告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的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它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公益广告不仅可以传播一些我们的党和国家提倡推广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让公民的道德规范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将公益广告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我们的政治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吕慧君.我国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丁茜.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 篇4

1 有助于中国精神的养成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沧桑, 使华夏文明传承至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重精神的民族。五千年来, 中华儿女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可以为当前社会各界中国精神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曾有社会学家指出, 战争与体育比赛是最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的两种方式。如果说战争是参战民族或国家之间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比拼, 那么国际体育比赛可以被称为是和平时期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礼仪化”的战争。每一个参赛者在比赛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更是自身所在的国家与民族, 因此体育比赛也寄托着全民族的情感, 对于提升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着重要价值。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在中国近代史上, 从上世纪初青年学生发出“奥运三问”,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 再到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10届洛杉矶奥运会, 到1984年许海峰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中国代表团金牌“零的突破”, 再到2004年“翔飞人”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豪言, 以及2012年30届伦敦奥运会上奖牌第二的佳绩, 承载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而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历程也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东方巨龙的崛起。

不论是奥林匹克还是其他国际体育赛事, 只要看到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听着现场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 心潮澎湃, 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更增几分。而运动场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也会使国人唏嘘不已。也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对于那些为国家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倍加尊重, 视为“国宝”, 对那些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因为他们在赛场的一言一行同样树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 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气质, 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因此, 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是一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这个真实的课堂记载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为国拼搏的精神, 以及背后无数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也可以更好的激发每一个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 正可谓“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现在, 中国处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肩负着这一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机制、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通过改革创新促使我国体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迎来我国体育事业新的春天。

总之,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 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中国精神的养成教育, 避免了传统灌输理论说教的空洞与乏味, 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体现出来, 给教育对象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不言而喻。

2 有助于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 并拉开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而全体国民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 自觉遵守法律, 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义。正如卢梭所言,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即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公民强烈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 则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不论是法制观念还是规则意识, 都会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都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个人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 更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体育运动, 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 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则, 虽然这种规则不是国家的法律, 但是很多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运动规则, 借助这些规则有助于培养体育参与者以及其他人员的尊重规范的内心自觉, 进而养成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体育有助于人们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 学校体育中, 体育教育需要通过课堂形式来进行。但体育课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 它大多在室外场地或是宽广的室内场所进行, 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教师为更好的组织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约束, 如列队宣告课堂开始、分组负责取送运动器材、按照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依照规范参与运动项目、解散宣布课堂结束等等, 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指示行动以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 在社会体育活动中, 因参与者众多, 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完成自己的运动项目, 实现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就需要组织者制定一定的活动规则, 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 力求避免个别参与者的侥幸心理与违规行为。再次,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比赛规则如同法律, 裁判员如同法官, 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以创造最佳成绩, 违反规则就会受到如禁止参赛、取消成绩等惩罚。如在田径运动史上不断出现的“兴奋剂”丑闻, 在马里昂·琼斯、本·约翰逊等违规者被惩戒收回奖牌并禁赛的同时, 也在告诫并警示其他参与者违规的代价, 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 并深刻认识到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更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为准则。

3 有助于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集体观念即全局和整体观念, 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来考虑;团队意识则是指人们在集体中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意识。当前,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决定了每一个成员学业与事业的成功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集体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配合与支持。因此, 培养教育对象的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80后、90后和00后, 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影响, 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较为浓重, 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其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 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性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因其备受社会各界人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以其为载体进行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就更容易为教育对象接受并起到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以篮球为例, 在篮球比赛中, 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一定的团体, 只有与其他团体成员的配合与协作才能使团队走向胜利, 并体现出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相反, 任何一个成员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团队中他人作用的体现, 并进而影响到团队的胜负。可以说, 篮球比赛是对1+1>2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正如阿迪达斯的流行广告语“无兄弟不篮球”, 正是兄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以及为了共同目标的奋斗拼搏成就了比赛和自己。

而且, 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还有着比较强大的群众效应, 即使那些不参与这一项目的社会成员也会非常关注自己所喜欢球队在赛场上的每一个举动,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其他的支持者融为一体, 共同为自己所喜欢球队提供支持。此时, 球队的胜利就是支持者们共同的胜利, 球队的失败就是支持者们自己的失败, 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种个人自觉融入集体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 因此教育者利用合适时机对其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将比说教等教育方法都效果显著。教育者还可以适时的引导教育对象将教育效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项以实现迁移, 使其真正认识到不仅是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 生活中的事项同样如此, 即个人的成功与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与团队中才能实现, 也只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与团队中的坐标, 与其他成员一起为团队的成功而拼搏, 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

4 有助于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培养

竞争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时希望超越对方赢取胜利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生存资源的争夺使得竞争无时无处不在, 而且日益激烈。现代社会, 竞争更是充斥于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它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更与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但是正如俗语所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竞争也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危机感, 只有不断进取, 强大自己,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竞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面临的经常状态, 竞争意识是社会成员发展与成功的必备品质, 培养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与灵魂, 在体育运动领域,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种激烈的竞争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拼尽全力去赢取胜利, 保守与惰性在此毫无立足之地, 因此体育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载体与途径。如备受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口号“更高、更快、更强”, 就是对运动员参与竞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 更是参与者之间优胜略汰的集中体现。它营造了每一个参与者都力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更强才能取得胜利的激烈竞争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参与者的潜能与拼搏进取精神。不仅仅大型体育赛事, 即便是社会体育中的武术、体操等健身娱乐运动项目, 以及学校体育中的教学游戏或比赛, 也都充满了参与者相互之间比较的竞争, 是对参与者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时机。

另外, 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 还可以使作为间接参与者的观众也受到感染并产生情感共鸣。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赛场上运动员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美感的赏心悦目,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比赛中的瞬息万变引起的紧张与惊险以及运动员的拼搏进取场面的扣人心弦。通过观看比赛, 观众成为运动的间接参与者感受着竞争, 而运动员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与行动也给他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提供了生活中面对竞争的启迪和模仿的榜样。

5 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保持身心健康、二者协调发展是社会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为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其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且积极发展的状态, 具体而言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还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着重要价值。首先, 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艰巨性为提高参与者的坚强意志提供了条件。任何体育项目都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并伴随着疲劳、疼痛等生理反应, 进而引起部分参与者想要放弃的消极心理, 如中长跑就是对参与者意志品质的重大考验, 当身体出现了“极点”现象, 个人的顽强意志是使“极点”逐渐缓解、运动继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其次,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拓展了参与者的人际关系, 使人们获取了情感安慰和一定的社会支持。最后, 体育运动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为提升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遇。每一运动环境都会在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有差异, 同一运动场地现场形势及人员心理亦是变化莫测, 参与者身在其中要随时能够感知这种客观变化并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做出适时调整,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变甚至掌控现场的过程就是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过程。再次,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具有不同的作用。跳马、游泳可以培养参与者的自信与勇敢;跨栏、跳高可以提升人们的果断与坚毅;太极、气功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6 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 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友善性与宽容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也是体育运动的至高追求。当然,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而不完美, 但健全的人格却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

体育不仅仅具有培养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的价值与功能, 体育所特有的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还可以提升个人品位与审美意识,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另外, 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友善待人等要义, 还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如此强大的塑造个体人格的功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就曾对此做出过精彩论述, 他认为体育锻炼的刻苦与坚持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 坚强的意志, 自信心, 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 而“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 可以批评错误, 鼓励高尚, 陶冶性情, 激励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六中主要功能, 体育还具有尊重生命价值、促进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品位、塑造高尚情操、养成博大胸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论文 篇5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却面临着越来越被忽视的危险。如何认识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值得认真思考。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性认知功能正是导向受教育者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一个直接路径。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就需要把握理论教育中的的分析思维和辩证思维,注意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思考。在众多的反思之中,课堂理论教学似乎越来越被扣上了空口说教的帽子。一时间,谈生活教育的多了,谈理论教育的少了;谈实践功用的多了,谈认知功用的少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主渠道的理论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

(一)理论教育的理性认知功能使其成为育人目标的直接路径

理论教育能否达到、为什么能够达到对人的化育作用?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对此类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美德即知识”的命题集中表达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实现的思想。“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1]通过一系别的辩论,苏格拉底确认,行为的善恶,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他认为,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知识传授,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所以,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当然,我们并不因此接受在美德与知识之间划等号的观点,但是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的美德看作是以知识理性武装起来的头脑指挥之下的产物,无疑地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孔子认为,人作为类的存在,其先天的本性有着共同的、类似或者说相近的一面,但同时人类也有着后天学习的能力,这种认知、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展现出相去甚远、迥然各异的品德属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离开了后天学习,就不能对德性的是非标准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知与把握,进而,如果不能对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理性把握的话,那么,某种独立的道德品性也许就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扭曲或变异,在此意义上,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正是看到了对封建“礼”“义”道德体系进行学习认知的重要性,孔子不仅强调学习,并且以身践之,从“十五而志于学”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处留下他勤学好问的身影。1

在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的问题上,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全面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

[4]的意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

目标,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理论指导,这是由理论本身的功能所决定,也是由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受教育者由于个人条件的种种限制,不能自发地达到高度的理论认识水平,就需要教育者的传授或者说“灌输”。当然,“灌输”一词作为一种翻译,只是对在受教育者不具备某种意识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从外部向教育者的意识内部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的一种描述,与不讲策略,不考虑教育对象的理解能力的生硬的、强迫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列宁十分重视启发式教育在“灌输”即从外向内进行意识输入的过程中的作用。

从上述的思想家、革命家的思想中,可以感受到:第一、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不仅凭借高度的智慧使自身与其它物类区分开来,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与理性来掌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目的性的实现。而理论作为论“理”的体系,则更是高度智慧的结晶,通过理论这个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直接而有效的武器,人类最终可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如果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也从根本上依赖于人们对思想政治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性认知功能正是导向受教育者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一个直接路径。只有重视理论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第二、理论意识高于自发意识。列宁的“灌输”思想表明,工人自发的觉悟意识取代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如果想让这种模式摆脱形式主义和顾此失彼的倾向与缺陷,恐怕只有依靠理论教育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来解决。

(二)理论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有着特殊意义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不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自身内容与方式的问题,而是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与受教育者成长的社会背景、思想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就是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的影响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是一种以反对统一性、主张多元性为其总体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作为对现代化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思考与回答,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同一性、中心性进行批判与解构,为人类自由意识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然而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意识的深化,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也日益蔓延开来。统一的、中心的价值观在解构主义的手术刀下,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价值评判标准也因此变得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人生信念、社会理想、集体意识、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民族的利益等,不断被淡化或庸俗化,最终结果是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5]这种状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而后现代主义恰恰又遇上并利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机,在中国的大

学生群体中找到了能够生存的土壤。

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思想背景下,彰显出异乎寻常的冲击力:

1、传统思想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在几千前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对华夏民族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历经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洗涤而依然暗存。大一统的政治与思想专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义利观和“存理灭欲”的理欲观,不仅使民众难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而且对人们正常的物质追求也造成了极大的压抑。

2、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改革之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种种困难,以及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最终没能让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没有能够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至让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物质创造力,犹如猛然开了闸的洪流,一方面,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冲击着一切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新的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等观念还没有来得及确立的情况下,又衍生出另一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我意识的汹涌浊流。加上中国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绝不可能朝着那些“和平演变”居心者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这就使得本来尚不完善的政治体制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鼓吹者们大肆攻击的实际性对象。后现代主义最终在中国、在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群体中找到了它生存的土壤。

因此,如果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面临的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考虑到深刻影响他们思想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一股汹涌的社会、文化思潮,我们就不能仅仅以简单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零敲细打的化育。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语境,只有拿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有力回击西方思想的疯狂进攻,绝不能让“批判的武器”因为我们的忽视而丧失其本有的批判力,我们要以理论的还击来应对理论的进攻。

高校学生是一个智者群体,是一个能够运用自己的思辨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智商队伍。人类既内在又超越的精神,也一定会在这个群体中得到充分体现。虽然他们眼下正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但只要我们施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相信他们心中永远不灭的理想和境界追求,一定会导引自己通过理性的认知完成自我升华。

二、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功用

(一)注重理论教育的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指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创造者严密、抽象的分析思维的产物,需要理论传播者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来加以理解,从而准确有效地向受教育者传达。

分析思维要求我们,在理论教学时,不能仅限于“是什么”的理论转述,而更应注意“为什么”的理论分析或阐释。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要接受的观点、观念或理论必然会不由自主的质疑:是吗?为什么?不是吗?

为什么?然后去选择那一个在因果联系的线条上较符合逻辑必然性的判断或推理,而否定或排斥另一些在因果联系的线条上缺乏或根本不具备逻辑必然性的判断或推理。作为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理论,必须具备能够随时随处地经受得起各种质疑的理论品质,在应对一个个质疑的过程中,去疑存信、去伪存真,让真理的宝珠在反复的揩拭中更显光彩。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具备多问个为什么的理性精神,认真消化、精心传播我们党的思想政治理论。

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或教材编写者认识的局限,有些内容的分析可能会不很到位或者有些地方只出现结论性的断言而不加分析;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知识阅历与思维水平不同,因而其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教育者要在教学与科研的活动中养成乐思善辨的学术素养,做好随时随处进行答疑解惑的心理准备。

(二)注重理论教育中的辩证思维

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采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应该运用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同样的现象面前,思维方法的不同,必然引向不同的判断和结论。任何简单的因而也是片面的、机械性、静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的、发展的看待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有着自身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这决定了人类及其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而,以人及其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必然具有复杂性。所以,在复杂的研究对象面前,不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理论教育,都需要多方面、多向度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高校学生一方面来说,随着心智的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各种复杂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其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待加强。许多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思维局限性,才使自己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些错误的理论或观念,并非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它们要么在结论中含有一定的真理性的颗粒,要么把自己错误的结论潜藏在不可否认的事实前提之下,以鱼目混珠的方式在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的思想中达到颠倒是非的结果。其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就具备这些特征。如前所述,它一方面义正言辞地对一切专制思想和非人道思想做出了合理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引领了自由主义、相对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泛滥。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就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到其中正确与错误并存的两方面内容。

总之,作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既要让自己习惯于用辩证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又要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有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的审视下,才能逐渐显示出来,也才能真正为观察者所了解、所接受、所信服。

(三)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

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要想使理论为人所接受从而发挥理论的应有作用,联系实际、“摆事实”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联系实际,提供事实论据,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正确做法,同时也是发挥理论教育的应有功能的有效途径。反过来说,很多时候,一些错误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迷惑一部分人,也正是它把错误的结论嫁接在有限的事实材料基础上所产生的效应。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借助大量的针对性实例材料,才能明晰对方以偏概全的错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2007年美国人权纪录》用大量实事指出美国的人权状况,就是用实事说话的最好例证。

理论教材,一般都带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征,如果遇到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受教育者,就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而实际上,在电影、电视、电脑等平面化的信息工具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对形象思维的日趋依赖,加之大学生的年龄偏小化、心理成熟的推后现象等,使得抽象的理论让他们接受起来不仅吃力而且容易产生疲惫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就可以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方式,借助感性认识途径轻松地达到理性认识的教学目标。那种认为理论教育可行性只是建立在“从来没有考虑到大众理智的有限性”[6]基础上而只适合“精英教育”的说法,恐怕至少是“从来没有考虑到”从感性教育到理性教育不仅符合认识规律,而且是完全行得通的。

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说服作用,还需注意理论的与时俱进问题。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正处于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只有认真思考现实生活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有针对性的解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荚诺篇[M]/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4.

[2]孔子.论语·阳货

[3]孔子.论语·泰伯

[4]列宁.列宁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5]王艳玲.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与德性关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6]余友辉.美德可教吗?--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美德教育悖论[J].道德与文明.2008(4)

On Rational Function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Gao Qiti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Xingyi, 562400)

Abstract: As a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facing a danger of being ignored.It’s worth thinking deeply that how to Judge and fully exert the rational function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The ration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theory education is a direct route to guide educates’ behavior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Wa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ory education, must grasp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it,must contact reality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Key Words:

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6

一、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主体的群众性

群众性讲的是群众文化主体方面所具有的特征。群众文化的群众性不仅像全民性那样只是对群众文化活动主体的量的表示,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涵义。第一,群众性表明群众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主体,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始终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显示出自己对群众文化的主导与支配。第二,群众性表明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享用者,其目的都是为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群众性表明群众是群众文化的检验者。周恩来曾明确指出“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来回答,而不是由领导回答……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是有价值的”。一种群众文化形式只有在群众中站稳了脚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它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是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的。

(二)风格的通俗性

在群众文化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风格的通俗性与主体的群众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为群众文化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由群众自己创造、为群众自己服务、被群众自己检验,这就注定了它风格的通俗性——必须是下里巴人,而不能是阳春白雪,否则就不会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接受、喜欢和发扬。反过来,风格的通俗性也不断地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中来,从而不断地加强主体的群众性。群众文化作品得以传播和发展,与其风格的通俗性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抗战时期的群众歌曲《游击队队歌》,最开始只是在华北各根据地传唱,后来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风格分不开的。

(三)来源的基层性

来源的基层性是指群众文化取材于最基层,反映着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创作、自我享用的文化,因此,扎根于民间、来源于群众,便成了群众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群众文化一般都是从群众的生活中取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让人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作品和群众文化形式,基层生活正是群众文化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源头活水”。也正是这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才使得群众文化这朵奇葩在文化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

二、制约群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一)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

首先,群众文化受时代的局限。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不能脱离时代单独存在的。一定时代的群众文化总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经济形态而产生和发展,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受所在时代的局限。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制社会,这使得我国的群众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时代色彩,受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利用它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区别对待,使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路线相一致。群众文化带有强烈的原生态性。有的未经精雕细琢,缺乏理性的加工,因此带有强烈的原生态性。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统领、筛选、提炼、加工。

(二)群众文化基础薄弱

这是制约群众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金缺乏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跟不上、群众文化产品、工作队伍结构不稳定、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了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基础建设滞后,文化设施落后。由于建设水平低,在很多地区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小、规模小、内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原有的设施陈旧、老化,一部分管理不善,造成损失、丢失,得不到整修、更新,有的闲置派不上用场。二是群众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投入不稳定。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大,没有形成稳定的渠道和长效的机制。三是群众文化人才短缺。由于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难以留住优秀文化管理人才,热爱农村文化事业、具有一技之长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尤为匾乏。

(三)群众文化的空间不足

我国群众文化的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着开发不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群众文化的空间。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洞察力,挖掘不了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只是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看不到其丰富而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是认识肤浅,只是停留在群众文化的表面或部分功能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既没有发挥出群众文化的应有功能,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现实感、生活感和群众感。

二是缺乏主动性,对很多群众文化的利用都处于原始、低效状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发挥群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既不考虑如何搭配,也不考虑对群众文化进行继承、发扬和保护,这使得群众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这都影响着群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是群众文化品牌数量少,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虽然搭建了一些平台,开发了一些群众文化品牌,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激情广场”、“星光大道”等栏目,以及一些地方长期以来传承下来的群众文化作品,但这仍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都对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是有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创新

许多传统性的群众文化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鲜明体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支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我国群众文化具有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历史优良传统,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并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对群众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要经过分析、比较、鉴别和选择,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继承也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和艺术上有价值的东西,有所肯定、有所保留、有所吸收,做到古为今用。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就只能是历史遗产的简单重复。群众文化也必将因时间的久远而慢慢失去其生命力。

(二)加强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是满足全社会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的重要手段,需要国家对其大力扶持。第一,必须保证国家财政投入是群众文化事业投入的主要渠道。社会力量的赞助可以成为群众文化事业投入的有益补充,但不能代替国家财政投入成为主渠道,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必须保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第二,社会赞助文化事业需要制定政策法规加以鼓励和规范。目前国家对社会力量赞助文化事业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赞助的范围、赞助者的积极性,出台适当的政策对其加以引导至关重要。可考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文化事业。第三,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文化赞助。在社会上营造赞助文化是企业和文化“双赢”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企业赞助文化的意愿,将文化赞助纳入经常、畅通、规范的轨道上来。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化巧妙结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群众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用文学艺术、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到群众中去,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娱乐、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既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又能使更多的群众受到教育、鼓舞。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注重技巧、讲求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群众文化源于基层,来自于人民大众,与人民群众有着“鱼水”关系。想要利用群众文化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找准切入点。对于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说,这个切入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群众文化的题中之义。

(四)塑造群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参与和创造,正是由于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要想体现群众文化的魅力,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像企业一样,为了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塑造群众文化的品牌,要从创作群众文化精品和重视群众文化人才两方面着手。

要注重保护群众文化人才,通过提高人才的知名度来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知名度。因为正是这些人才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也是这些人才不同凡响的号召力,吸引着人们对群众文化的参与和创造。东北二人转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集戏剧、歌舞和曲艺于一体,浓郁的平民性和散发的泥土气息,使东北的民俗、民风以及东北人天生的那种幽默、大气、豪爽的性格特征一览无遗。如今,二人转已经转出东北,“烧遍”全国,进入了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成为群众文化中老百姓争相模仿表演的一种时尚艺术。二人转幽默、俏皮、机智的“脱口秀”成就了名人,确立了真正来自民间的赵本山等人的“笑星”地位,而他们也把二人转从黑土地推向了全国,带动了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因为名人效应,在群众的参与和创作中,二人转的唱腔更加精彩,演员的模仿能力惟妙惟肖,他们的特色表演精彩纷呈,焕发出了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利用群众文化这块阵地来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群众文化要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让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思想得到陶冶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孙家正. 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党建研究,2000(05) .

[2]李锦坤,杨立新.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2005(09) .

[3]沈召庆. 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索与认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4]刘海春. 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氛围浅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可厚非的带有着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而就是这三个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教育区分开来, 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功能与特点, 陈万柏和张耀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而这不一样的对社会对个人的功能也使之功能的发挥具有了不一样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剖析讲解, 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其最终功能的发挥, 而整个的社会环境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 毫无疑问,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对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目前也众说纷纭, 有张耀灿的“四要素说”, 有陈秉公的“三位一体说”, 还有其他的许多说法。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包含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此, 我只是把我能想到的各个要素单列开来, 逐一分析。

(一) 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占有着主导性地位, 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1、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多少。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理论知识, 一个教育者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教育内容的功能的发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首先得具备着思想政治的理论素养, 这其中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同时也包括着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个教育者,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他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 才有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所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人格素质。人格素质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的正确发挥与歪曲发挥。首先, 只有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高尚的个人品格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朝积极的方向发挥, 否则其后果将完全相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次,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功能的发挥, 当一个教育者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时, 受教育者将更容易接受其教育内容,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有着促进作用。

3、教学态度与能力。一个教育者对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着他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性。如果教育者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性价值”, 仅仅将它作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那么其教育的结果和功能当然不可能得到发挥, 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负责的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并在实际生活中言行合一,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 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教育者的教育下去接受、体会、消化、实践思想政治的内容的人。“学生自身状态的好坏,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教育对象在被教育时时是客体, 在理解知识时又是主体, 教育对象只有将主体与客体的身份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1、作为主体身份。我们都知道, 受教育者只有自己真正想学时才能将学习学好。这其中其实就包含了一个需要———动机系统。当教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有作用时, 他才会认真去学, 努力去学, 主观上会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也才会去实践它。需要越强烈, 教育对象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强大, 他也就越具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发挥的越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在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在于教育对象接受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2、作为客体身份。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教育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才可能和可以去学习相应的思想政治, 他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去真正理解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可以得到发挥。否则就算进行了教育, 也只是知识的灌输, 丝毫不能发挥其功能。

(三) 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想要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结果, 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教育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过来也有着很大影响。

1、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与现阶段教育者的普遍水平相适应, 必须与现阶段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心理向适应, 必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坚定, 但是它也要与现实相联系,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一直悬于共产主义之上, 就会导致教育的空洞化, 虚无化, 其相应的功能也就不能得到发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的过低, 就会导致其教育的简单化, 落后化, 不具备思想政治的先进性, 那么它所要发挥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过于虚化, 它必须是可实施的, 可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后必须能指导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 而且使正确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具有这种特性, 那么其功能的发挥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逆向作用。

(四)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对象所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贯穿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的, 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的思想。“如果教育者采用过时或者错误的理论或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不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效率, 甚至还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性质, 使教育走向反面, 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与否影响着其功能发挥的时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否决定着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着其功能的发挥。

(五) 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作用于教育对象所运用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中介。教育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效果。教育方法的适应教育对象, 可以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促进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实践, 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成分发挥;反之, 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会阻碍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 从而削弱其功能的发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需要改革, 只有让教育对象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二、社会环境

任何一项活动都受到它所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活动也同样如此, 它所具有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发挥, “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好好的发挥;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 “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 政治的稳定, 指导思想的清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 文化氛围的宽松、人民思想的开放更加的有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与学习, 促进其功能的发挥;反之, 专制独裁, 单一的文化只能扼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有很多, 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以上只是我所想到的影响因素, 对于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也应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改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粱桂媵, 徐海波主编.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24.

[2]李红梅.“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透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二版) [M].武汉大学出版社.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篇8

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文教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文化通过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 与文化之间有着本体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一定文化类型下所要求的政治道德规范的反映, 其价值理想更是体现了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精神。因此, 文化是构成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因和精神资源, 从底层、基础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引领、规范和协调的作用。

在文化的整体氛围中, 作为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被动地遵从既定的文化规则, 被动地反映各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文化性格和文化理想, 相反,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文化的检视者与开拓者, 应该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回应文化上的难题, 承担起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 通过文化武装人的头脑, 提高人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 陶冶人的情操, 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 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 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或本质的回归。[3]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和本体的功能在于人的改变, 它对人精神和品质培育具有文化启蒙功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选择与传递、保存与重构, 影响与改造个体精神世界, 以完成文化对人的教化和陶冶, 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改造与创新, 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整个文化谱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整个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对文化的形成、发展乃至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 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 文化发展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文化发展多元化和文化殖民的压力。在此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传统的复制和传承的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深层次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文化导向和文化创新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文化选择功能。无论任何文化, 都是先进落后并存、传统现代共生、本土外来交错的复杂的系统, 既有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益的东西, 也有阻碍社会和个人进步的不利的一面。文化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性、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活动, 通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何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传递, 直接决定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从本质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文化进行选择, 指导和整合多元文化, 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 抵制和改造落后文化, 凝聚各种文化精神资源, 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在世界步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意识形态的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的推动下, 西方文化席卷全球, 从衣食住行到价值审美, 从生活方式到人际交往, 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4]“在我们这个时代, 直接的控制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将要看到, 帝国主义像过去一样, 在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中, 也在一般的文化领域中继续存在。”[5]“世界历史中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实行如此大规模力量与思想上的干预, 像美国对世界的干预一样……”。[6]面对现实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 面对民族文化被同质化的危险, 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文化回归, 也不能通过全盘否定的方式来应对, 而是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来直面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性, 根据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要求, 对现实文化进行主动选择, 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抵制西方不健康文化的侵袭, 维护社会主导意识形态, 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文化导向功能。全球化模糊了文化的边界性,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 当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自由发展, 但是, 也对人的精神成长、价值选择、文化情趣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致使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在全球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 不少人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却又盲目崇拜, 片面欣赏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以看美国大片、吃西餐、听欧美流行音乐、过西方节日为时尚;另一方面, 我国健康的主流文化被疏远和怀疑, 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被弱化和冷落, 部分以娱乐化、低俗化、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非主流文化等层出不穷, 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事件方兴未艾, 理想丧失、信仰迷茫、信念匮乏等现象风起云涌。面对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 客观上需要我们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导向功能,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应。所谓文化导向,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倡导积极、主流、健康的先进文化, 引领社会文化有序、健康、和谐发展。在当代中国,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导向功能, 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7]文化创新功能。“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8]。文化的创新从狭义上讲, 是对传统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等各方面扬弃的过程, 是在先进文化主导下,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认识, 指导新实践, 求得新发展的过程。从广义上讲, 文化创新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切境域, 涵盖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 影响或决定着各个专业专项领域的一种综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递和创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以知识形态传递思想、观念、传统和风俗, 也是以教育实践的形式传递文化中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构建主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不仅简单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 而且在主体的内化过程中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社会文化。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来促进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要创新社会文化, 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塑造人的文化创造力, 激发人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创新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化结构和健康的文化行为模式。

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反观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 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价值所在;其次,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内容;最后, 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而培养大批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的人才队伍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来实现。[9]因此, 在当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我们切实应当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首先要坚持用主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当前, 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倡导主流文化, 就是要唱响主旋律,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抵御和消解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意识的影响, 培养民族文化自律意识。第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近年来,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思想政治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到了全面的改进, 但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比, 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要实现四个转变, 即从“灌输型”转变为“疏导型”、从“理论型”发展为“理论实践融合型”、从“经验型”上升为“科学型”、从“封闭型”迈向“开放型”。第三,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息息相关。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 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其次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掌握现代化思维方式, 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4][7][8][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党建, 2011, (11) :7-16.

[2]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J].教育研究, 2009, (10) :23-29.

[3]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 2007, (11) .

思想政治教育反腐败功能探析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反腐败功能,探析

反腐倡廉教育是建立科学惩防体系的前提,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腐败工作的第一关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作用。

一、基层单位廉政建设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中, 教育为主, 预防在先。如何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湘潭县基层单位在教育环节还存着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1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一些普通党员干部认为, 廉政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 只要针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就可以了, 还有人认为开展廉政教育是“领导生病、群众吃药”。

1.2是方式方法上的单一

表现为教育形式单一, 工作方法简单, 廉政教育多以开大会, 读报纸, 念文件为主要形式, 存在着重业务轻教育, 重内容轻效果, 重部署轻检查, 重理论轻实践,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育方法显得过于单调。

1.3是教育内容上的老套

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反腐倡廉教育的要求比较低, 认认真真做笔记, 轰轰烈烈走过场, 开展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教育过程, 以及教育目的, 教育形式, 教育实效如何, 则很少关注;有的单位没有根据反腐倡廉教育的特点及受教育者的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 而是简单的说教, 填鸭式的灌输, 使受教育者把学习当成是完成“政治任务”的负担, 出现“人在课堂心在外”的情形;还有的缺少组织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灵活性, 不能把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 教育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 缺乏创意, 滞后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加强基层单位廉政教育的建议

坚持教育是基础, 预防为先的方针从一定意义上说, 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是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 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未来前瞻性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观念。我们要从崇尚以人为本、坚守人生信仰及弘扬高尚人文精神、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来坚定抓反腐倡廉教育的信心。

2.1是坚持正面教育, 提高教育的参与度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提高思想认识,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使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正确理念。始终把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作为宣传教育的落脚点, 从源头预防出发, 坚持早教育、早提醒, 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正确看待惩处和保护, 对不良行为, 既要做坚决的斗争和惩处, 更要做正面的疏导和防范,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保护观, 努力使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坚持把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氛围熏陶人贯穿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全过程。

2.2是坚持规划在先, 提高教育的系统性

对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特殊功能, 要做好长远规划, 并分步实施, 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坚持廉政教育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实施、同考核, 不厚此薄彼;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要求和不同教育对象, 围绕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明确组织者的责任, 细化分解反腐倡廉教育的具体任务, 把好关口, 各负其责。要突出教育重点, 以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较为集中的关键岗位人员为重点对象, 加大教育力度,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 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 力求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 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工作状况, 以利于调动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3是坚持权力观教育,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权力是人民给予的, 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 是体现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标志之一, 要认清权力的本质。权力来自人民所以必须服务于人民, 权力意味着信任, 也就意味着责任, 本质上是责任要求、服务要求, 是一种做好工作的压力。权力运行是双刃剑, 用好了用对了有益于人民, 用歪了损人害己。面对权力要如履薄冰, 处理每件事都要思考这样做对不对。

2.4是坚持寓教于乐,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思想, 是开展廉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健康的廉政文化走进机关, 走进社会, 使腐败分子成为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彻底改变那种“廉官不香, 贪官不臭”的状况,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发展势头, 使廉政教育有声有色, 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

因此, 在开展廉政教育中要充分运用廉政文化的手段, 围绕“注重监督, 预防为先, 以人为本, 文化促廉”的思路, 通过领导讲廉、环境育廉、案件警廉、典型范廉、读书思廉、家庭助廉、谈话促廉、述职述廉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唱响廉政文化的主旋律, 不断创新载体, 提升廉政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刘建柏.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王楠.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0

[4]童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10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资源,浸润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时我们就有意无意的接受者国家、社会、他人以及家人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我们是社会人, 我们接受者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其次, 我们具有国民性, 具有政治性, 因此我们生而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人必可避免的受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统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形成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样有利于使人民统一认识和行动, 形成集体观念、国家观念, 坚定信仰, 形成国家精神。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意识形态的改变, 使人的思想具有政治方向性、一致性。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所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尤其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出现向多元化局面:道德下滑, 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侵蚀着人们的价值选择,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缺缺, 出现满不在乎、冷淡甚至排斥的现象。探其原因, 与我们学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分不开, 因此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新途径的过程中, 有很多文章中也涉猎了很多, 比如通过音乐, 电影, 论坛, 戏剧等多种方式, 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其中也不乏选择文学作品这一教育资源的。我很赞同选择这一教育资源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 让人很易接受, 而且很易让人陶醉其中, 愿意接受其洗礼。

一般认为, 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丰富的思想融汇于生动的艺术形式之中, 这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性。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 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内含于其中的思想对人们的浸润而逐步实现的。⑴文学作品体裁多样灵活, 范围广泛, 可以通达古今、横跨中外,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千变万化, 艺术手法也让人惊叹不已。而这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 更多地是让人心灵震撼之余产生思想的洗礼!四大文学名著, 至今脍炙人口, 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不仅仅是其精湛的艺术手法, 更重要的是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伟大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 列宁就曾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比喻成“俄国革命的镜子”;恩格斯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 “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都一再证明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涵。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必然承担着情感、审美、道德、思想、政治等多种社会功能。文学作品无不以一种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改造着人的精神世界, 让人们学会甄别, 使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如《平凡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感受社会的整体风貌, 如雨果的《悲惨的世界》, 鲁迅的《祥林嫂》,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的社会现实, 引其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 引起对社会的不满, 使人向往更加和谐的社会制度而奋起斗争。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狄尔泰曾说“揭示生活中某一事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即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折射出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理想道德、文化。个体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 触摸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 也可以扩大自己生活体验的视界, 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 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⑵另一方面, 它又是人类在精神上自我肯定和确认的表现, 是人们精神地把握现实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是对个体生命状态和精神体验的展示, 有利于社会了解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动态。同时也是对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风尚的彰显和宣扬, 让人们深入体验社会的道德生活。因而挖掘作品中的道德理想内涵, 对于弘扬社会新道德风尚, 引导社会的道德追求, 帮助人们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理想,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教育优势, 不分时间空间, 处处皆给人以不同的思想启迪, 因此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具有时代的意义。当然文学作品有良莠之分, 但不管如何都会给人不同的感悟和思考, 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优秀文学作品,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为优势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

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微 篇11

关键词: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8-02

一、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终生教育的“大学校”

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认为,现代传媒具有对环境进行督查批判,促进社会交流和联系以及传承文化等三种社会功能。在我国,一般认为现代传媒具有为商业进行服务、促进公共事业和进行政治教育等三大主要功能。无论是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还是国内的普遍观点,其实都突显出了现代传媒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表明,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现代社会公民无疑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形式不一的再教育乃至终生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再回到学校里时行,现代传媒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起了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人才的培养者角色。正如社会学家沙莲香所言:“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1]众所周知,现代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巨大发展,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再学习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追求,终生学习成为整个社会的现实活动和生存需要。虽然传统学校教育有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但现实是人们在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必定离开学校,脱离学校教育,必须开辟新的教育渠道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受众层次多、知识更新快、实际影响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的现代传媒无疑提供出了一条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现代传媒的超时空性,使其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再教育乃至终生教育的“大学校”。

(二)公共领域的促建者

作为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而现代传媒在这其中所走到的作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代传媒参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其所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也是人们所倾向了解的,而且人们在无形中会根据传媒的关注程度而展开对各种问题的关注强弱。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对人们公共意识的积聚和呈现,而最有效的载体就是现代传媒。在公共领域中,人们通过现代传媒来了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并理解其中什么是重要的,是需要他们来进行广泛而深入思考的。“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样想(What to think)这点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上十分有效。”[2]现代传媒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人们进行思考。人们通过现代传媒了解自身所关注的问题及相关事项,同时以自我需要同传媒引导相结合,突出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关注,在集体的讨论中形成共议和共识,探讨对共性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在公共领域,通过现代传媒可以形成一种政治动员,引导对共识的达成和深化,进而影响公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现代传媒的大力应用和发展,深深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公共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共议题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大众通过现代传媒了解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重要性,并形成公共舆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和领会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是分离的,而现代传媒的介入不仅可以化解这种分离,而且还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意愿和想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现代传媒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知识信息更加宽广和丰富,而且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有了更多主观意愿和诉求得以表达的机会,而且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比以往更加丰富和通畅。过去,传媒只是单向传播信息,以单纯的信息输出为主,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功能不断增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越来越强化对受众施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同时,受众又通过自身的主动应对,对现代传媒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是现代传媒的传播对象,他们也再像以往那样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所传播的信息他们认真思考并进行反馈,以此影响现代传媒,甚至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制作和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有效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联系,开展了实践教育活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社会地位的日益巩固和深化,现代传媒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教育范围的全民化

现代传媒本身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快捷、受众面广、影响面大等特点,能让社会热点事件在各个领域中以较短的时间迅速快捷的传播,形成较大的影响,并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正因为如此,现代传媒所传播的信仰意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人生导向等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认知、共识、心理和社会风气,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当下的信息社会,每个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意识、德性的形成、建立和发展都无法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说,通过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最为广泛的社会成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全民化教育。

(二)教育过程的超时空性

现代传媒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同时能及时、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随着电子智能化媒介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特点显得更加突出。手机、电视、广播等电子智能化媒介大量而广泛的使用,让现代传媒对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突发现象在内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更加迅速、及时,甚至可以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同步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超时空性得到空前的强化,地球也因此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更新慢、教育形式创新弱、教育组织水平滞后等显在弱点,影响了教育效果。现代传媒的这种超时空性完全可以克服这些痼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使其影响、效果、作用迅速显现出来,如在线视频会议、现场直播、网络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是跨越时空、效果最快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三)教育效果的增值性

在现代传媒中,超媒体、多媒体、人工智能、知识库、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这些信息技术在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时,无论时是主客体的互动交流、教育形式的自主选择,还是内容的丰富性、面向受众的开放度和个性化服务等都在无形中推动教育深化,增值教育效果,营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式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和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一些原本索然单调的道德说教成为和蔼可亲、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开展互动交流,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激发,有利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即时教育等的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和教育效果的增值。

三、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注重传媒素养的培育

在当前社会,现代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服务器,认识、了解乃至运用现代传媒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素养和基本能力。传媒素养始终以人的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对现代传媒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的能力,在对多种传媒信息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强调独立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此建立对待传媒信息内容合理、意义丰富、判断独立、价值明晰的传媒知识体系。这是基于现代传媒对人们广泛深入影响而提出的具有全新内涵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公民传媒素养的培育越来越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社会全民素质提高的程度和水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快捷、泥沙俱下的信息传播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传媒素养并不断提高,以此主动过滤摒弃负面信息,积极化解负面作用和影响,在充分运用现代传媒的同时,突显现代传媒的积极意义、价值和作用,进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二)注重传媒技术的学习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必须实现“一个中心两基本点”的技术要求。“两个基本点”就是对传媒资源的运用和对传媒技术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单调枯燥的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关涉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教育,教育者应该主动了解现代传媒资源并能够有所取舍的充分运用传媒资源,同时改变传统的“黑板模式”和“粉笔模式”,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调性走向丰富性,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一个中心”就是在做到“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有效的结合,使理论活跃起来,使思想生动起来,使信仰亲和起来,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意义。

(三)注重教育机制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3],其要实现目标和追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实现教育互动交流,也就是进行传统的传授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学习交流,强调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意识的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和吸引力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服务对象,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受教育者在对现代传媒技术掌握运用的同时,强化主体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自我消化能力,促进教育效果实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互动交流、意识激发、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注重教育环境的打造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绝不可以单兵作战、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营造出全面性、广渠道、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有利于教育活动开展的外在环境,充分以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注意辐射性、发散性和联动性,以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境,助增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68.

[2][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7.

[3]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

1. 前言

社会管理包括硬管理与软控制两类, 前者涵盖行政与法制管理, 具有一定强制力, 体现了制度化管控特征。而软管理则主体借助舆论导向、思想政治建设与道德教育等, 令人们思维认识、思想品德良好提升, 优化调控自身行为, 进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目标。软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映射了当下社会体现的政治要求, 显现了其核心重要性。两类管理方式通过对比不难看出, 硬管理体现了显著的规范性以及易操作性, 效果显著, 同时其呈现出覆盖范畴较低、严密性不强、适应性有限的弊端。为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单一性管理, 也不能通过法律规定事无巨细的管控。应科学开展软管理控制,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优势, 做好硬管理的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内涵与方式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 教育的不对称性较为明显,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任何教育都要“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手段, 从而迎合时代潮流,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同行政管控不同, 其社会管理功能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通过意识培养宣传、行政管理渗透, 基于人们思想及行为的统一性, 反映其显示活动特征, 进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规律, 为其发挥社会管理能效营造良好保障。其根本目标在于借助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影响, 令其成为社会范围内期望的各类政治、思想观念, 良好道德规范, 同时形成推进社会发展提升的行为动力。基于社会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深入, 网络化及民主化模式成为当前社会与时俱进的显著标志, 然而该过程的延伸同时存在我们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也就是社会发展形成了较显著的离心发展趋势, 引发社会价值的不良分裂, 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主体表现在社会各个阶层间存在显著的矛盾问题, 一些社会成员呈现出较为贫乏的精神生活, 令各类危及公众安全与利益的不良行为频繁发生。要想解决这一弊端问题, 应全面开展法制化建设, 不仅由制度层面加强管控, 更应由理念层面入手,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法制管理功能, 令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文明。目前, 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 较多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成员们思想意识的偏差错误所导致, 为此, 我们只有由根本层面入手,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方能解决社会成员思想问题、降低其不良情绪, 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同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 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提升管控效益。

3.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 提升综合运行效率

3.1 以人为本, 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是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理念,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人为本, 基于社会成员存在的不同个性差异, 人本复杂性、思想发展多样性、发展提升根本需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 遵循人本性工作原则,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优势功能, 持续优化社会成员个体心智, 令其精神境界全面升华, 优化思想政治素质, 并促进其向着契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效提升。

3.2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 有效补充刚性控制

为补充刚性控制不足, 应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柔性管理, 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需求。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递社会基本理念、根植科学信念于社会成员之中, 培育其形成一致社会认同性, 做好人们实践行动的有效引导, 提升其对社会精神综合价值的良好认知水平, 激发社会文化以及精神资本的统筹约束性。总之, 应依据思想政治良好教育功能将社会体制与精神文化内化成人们的思想品德意识, 令社会制度的推行真正获取人们的全面认可, 进而有效杜绝制度虚设问题, 避免引起社会生活杂乱无序以及权威失效的弊端现象。

3.3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体现节约能效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社会成员则体现了更为明显的个体意识, 其对物质的追求、体现的情感价值方向更为复杂, 并呈现出一定差异性。这一现状, 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离散性以及成员合作实践产生的摩擦机率。为此, 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丰富性的成员价值取向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为此我们应找寻一种有效整合多元化思维价值观念的方式, 真正杜绝差异化取向发展形成的不和谐影响。我们可通过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利用其独特机制, 将各类价值取向人员以及他们的不同目标需求, 依据社会现实规则有效集成, 进而找寻共同点。同时还应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价值理念教育培训, 打造一致精神文化理念, 进一步降低人际间的不良摩擦, 抑制社会内耗活动行为的大面积发生。社会管理中, 我们还应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节约功能, 令其传输的良好价值观念被人们全面接受, 进而降低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花费的沟通成本, 令信息传递更加快速顺利, 各项决策管理更加简单清晰, 进而全面提升制度运行管控整体效率。

结语

总之,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软管理核心内涵, 我们只有明晰其辅助社会管理综合优势, 全面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真正节约管控投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优化实践效果, 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云志.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与研究论纲[J].求实, 2009 (4) .

[2]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 2011 (3) .

上一篇:血清脂蛋白论文下一篇:ERP环境下会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