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2024-06-15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共9篇)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内容, 是学界长期以来困而未决的问题。它一直以来深受心理学、管理学的影响, 但迄今为此却从未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 有必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学界形态,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理论的体系化。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研究的理论起点,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学界存在两种倾向。

1. 一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外在驱动, 即外在激励。

论者认为“激励功能是指开发主体采用激励手段, 激发和鼓励现代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还有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是指运用多种手段, 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

2. 另一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内在驱动, 即内在激励。

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教育者利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手段, 通过外在正负强化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动机变化, 增加其内在动力, 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功能”[3]。比较权威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1999年高教版) 也支持这一观点,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 增加其内在的动力, 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4]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特点, 却有不足。无论强调内在驱动还是外在驱动, 都是更多注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中的“激励”进行分析, 而忽视了核心的最基本的概念“功能”的解释, 对于“功能”,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功能”的属性没有揭示出来。总之, 上述两种观点名义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含义界定, 实则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含义, 因对含义界定的定位有误, 导致含义表述上都不够准确。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特点

从收集的资料看, 目前尚未有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激励功能的特点, 也没有进行相关论述。学界都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进行了探讨, 在此举出代表性观点, 以兹借鉴。

论者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四个特点:第一, 客观性。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第二, 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性。第三, 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层次性。第四, 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性体现在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两个方面。[5]2007年时, 论者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发展概括,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和发展性。[6]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特点和内容还未有人进行研究, 说明这里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 也恰恰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因而, 学界应在这一方面加大研究, 填补理论空白。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研究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视角, 主要有以下形态:

1. 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调适为视角进行研究。

论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发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适时地加以调整, 努力从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的统一上, 实现信仰激励的“软着陆”;从偏重社会价值到重视个体价值, 转换潜能激励的着力点;从价值教育到知识教育, 加大精神激励的“含知量”。[7]还有论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注意: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二是建立向一线倾斜的政策制度;三是适应经济发展提高官兵的福利待遇;四是营造暖心留人的环境氛围。[8]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调适是必要的, 它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良好效果的保证。

2. 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方法和途径为视角进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第五章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中, 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功能发挥的方法很多。如政策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信任激励、关怀激励、情感激励、奖励激励、强化激励、归属激励、理解激励、公平激励、成就激励、授权激励、理想激励, 等等。归纳起来, 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 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前所采取的方法, 以目标激励为代表;第二类, 在教育对象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 以强化激励为代表;第三类, 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后所采取的方法, 以奖励激励为代表;第四类, 是贯穿于教育对象行为始终, 或者说是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方法, 以信任激励为代表。[9]罗洪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发挥, 一是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励现代人才;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激励现代人才;三是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来激励现代人才。[10]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途径和微观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发挥问题, 比如通过学生社团、大学校园媒体、军营文化、学生宿舍文化、音乐教育、志愿服务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3. 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效果为视角进行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的李英田在其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认为, 新的历史条件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激发全社会的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肩负着激励功能, 并能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其次, 可以宽容并疏导多元价值观;最后, 给予新兴社会阶层精神激励。此论者的观点有一定的新颖性, 这些效果是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出来的,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立足于现实, 特别是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 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规律,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但是, 也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泛化, 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并不存在的“万能药”。因此, 从效果上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要坚持实事求是, 必须注意从微观入手, 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上细微变化, 才能从根本上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10]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215.

[2]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252.

[3]成媛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91.

[4]邱伟光,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17.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 2006.

[6]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裴士连.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调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 6:106.

[8]梁国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边界.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102.

[9]杨芷英, 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4.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绩斐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把握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培养出一批批卓越人才。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各项工作良性运行,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理论基础依据

“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欲以激励应倏”的说法[1],其中“激励”的含义为激发使其振作。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2]笔者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即通过某种刺激因素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某种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

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并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恩格斯认为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重视人们的物质需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只顾发展,而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利益,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把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这一理论侧重于从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方面进行论述,强调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对人的直接生命存在的重要程度和人的需要在发展中是由低级到高级,将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第二,安全的需要。它包括从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到个人安全,几乎能控制调动机体的一切力量来为其服务。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它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地位,渴望得到他人较高的评价。马斯洛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情感,使人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这一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型。马斯洛从个体需要的角度进行论述,把重点放在了对个体需要的研究上,对当前的需要理论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紧紧抓住学生个体的需要来考察其思想和行为,也要对学校、学院及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主要方法

1.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人心里之外与人的某种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客观现实,简言之,就是人们的行为目的。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目标激励就是发现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目标,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我满足,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正确主体意识,调动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充分得到自我开放、自我塑造的锻炼,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对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是一种牵引,也是一种刺激,人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主动采取某种行动。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为自己设立明确而适当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进行引导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大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高校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相互衔接,增强其实效性。

2.奖惩激励法

奖惩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方式,对符合管理意图、达到管理要求目标的人或事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符合管理意图、违背管理要求的人或事进行批评,给予否定和惩罚的一种方法。奖惩激励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或限制其错误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一种激励方法。“奖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发扬正气之目的。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消极因素,给予教育或处理,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之目的。”[4]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对先进行为的肯定赞扬,还是对违纪行为的否定、处罚,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以学生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奖励是通过满足学生一定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表现出来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应把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有机结合,从而使奖励产生实际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3.榜样激励法

榜样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榜样激励是指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榜样的感知、崇敬,进而模仿其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榜样激励法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论都是值得借鉴的激励模式,但是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性论和个人主义,它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揭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过分强调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调动充分的积极性,往往把人的需要归纳为遗传和本能,看不到人的需要的社会本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逐步完善激励方法,使激励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同样也有着物质需要。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大作用。应改变从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谈“物”色变,推行精神鼓励万能的做法。

(2)坚持以人为本与教育客体能动性发挥相统一。激励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有效配合教育主体实施教育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激励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核心,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达到学生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统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相统一。

(3)坚持平等公正。公平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内心对公正、平等都有渴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尽可能营造公正的环境:一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二是对待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相互平等感、亲切感、尊重感和理解感,激发学生对教育者的尊重和爱戴,从而收到良好的工作实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要做到公正,重要是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在学生管理中不但要制定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且在执行中也要保证程序规范,一视同仁。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激励教育的环境保障

环境因素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最佳载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高校教育者应把为学生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同时,要注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从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校园文化中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成为充满激情的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986页.

[2]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4]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2).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3

评价的本身具有激励功能, 即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一种激发动机、鼓舞斗志、使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表现在:一方面, 积极良好的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一般来讲, 得到较好的评价 (如表扬、奖赏、肯定) 可以鼓励教师继续努力工作, 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另一方面, 即使是较差的哪怕是否定的评价, 如果评价得当、诚恳, 是客观的, 也会使学生深刻反思, 会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发、激励的作用。

一、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

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 激发个体心理动力, 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 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其目的是影响人的行为, 并使人的行为朝向预期的目标。激励是一种外在适宜刺激, 是将外部适当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 从而强化人的行为。因而, 激励的产生是任何比赛或竞赛的必然结果。

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 是指技能竞赛的组织者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的方式, 诱发竞赛参与者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通过竞赛目标、竞赛准则, 以达到激励参与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工作和进行学习的职能。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 一是对竞赛参与者有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够挖掘竞赛参与者的潜能;同时, 也可以鼓励竞赛参与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有更多的突破。因此, 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 对于培养和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技能竞赛激励功能的作用

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会对比赛的参与单位和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首先, 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表现在对比赛优胜者的鼓励作用。这是因为在参加比赛的人员较多的情况下, 会使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不自觉的比较。这对参赛者来说, 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在一般情况下, 参赛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 都有获得较高比赛名次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 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 从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对于比赛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来说, 比赛的结果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努力工作的肯定与表扬, 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 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 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

其次, 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还表现在对比赛后进单位与个人的督促作用。有句话是说:“激励就是在人的前面放一大块金坨子, 后面放一只老虎。跑得快的得金坨子, 跑得慢的被老虎吃掉。”尽管这是一句比较夸张的话, 但说明了对于比赛成绩落后者, 这种激励是一种有力的鞭策, 如果仍不努力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督促他们查找问题, 努力学习和工作, 以改变落后的状态。

第三, 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将对整个职业教育事业产生推动作用。不论是否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来, 广大职教工作者都会从技能竞赛中得到借鉴, 从中受到启迪, 从而激励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鼓励广大教师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的训练,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技能竞赛激励功能的意义

1. 对学生的激励

以“成功”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在于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 唤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都有一种好胜心理。现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 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中招考试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 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 明白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道理,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 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参与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 这个年龄的学生很容易羡慕具有一定特质的人, 而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 为整个学校, 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 受到了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表彰, 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

以“荣誉”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竞赛获得奖励的荣誉感可以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2008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有超过20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预赛, 经过学校、县、市等环节的层层选拔, 省级竞赛中参赛学生人数达到1422人, 是2007年参赛学生人数的2倍以上,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数字说明了学生对技能竞赛的参与热情。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 对教师的激励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优秀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优秀教师的数量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 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 正是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不仅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 同时也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 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 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 也不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必然要求其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如果在技能竞赛中不仅设置了学生的技能竞赛, 同时也设置了教师的技能竞赛, 就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直接参加竞赛, 锻炼、提高、推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从而推动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 举办技能竞赛是激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积极性和形成凝聚力、提高办学效益的实际需要。

3. 对学校的激励

学校与教师、学生个人一样, 也需要激励。大部分学校, 所获得的各种奖牌往往张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 说明了学校对自身荣誉的重视。技能竞赛中取得成绩, 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誉, 因而能够激励学校的工作。

激励学校的教学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 是给学生上课、传授学生知识, 还包括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及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等等。技能竞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检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是否突出了职教特色, 是否重视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否把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在技能竞赛中取得成绩是对这所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学生活动及学校文化的一个直接评价, 展示着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也可以说, 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技能竞赛活动, 是激励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激励学校做好就业工作。近几年来, 在高就业率的基础上, 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现实目标。决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 尤其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 就是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而反映学生技能水平高低的标杆是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上取得的成绩。因此, 技能竞赛的举办, 不仅检阅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而且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 提高了就业质量。可以说, 技能竞赛是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就业的有效平台。

激励学校的管理工作。从学校全面工作的角度来看, 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技能竞赛, 必然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乃至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而技能竞赛从开始布置到最后决赛往往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科学安排, 合理调配, 既要以技能竞赛带动并促进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又要把技能竞赛对教学工作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来看, 凡是在技能竞赛中能够整体取得较好成绩的学校, 其组织管理能力都是相当突出的。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看, 在技能竞赛的各个阶段, 都激励着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全体学生共同协作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08.6.28.

[2]黄尧.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8.6.20.

[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的若干意见, 2009.3.30.

[4]任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中国教育报, 2008.7.10.

[5]史文生.浅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评价功能.河南教育, 2008.11.

[6]刘琴, 杨璐伊, 曹磊文.从技能大赛看职教改革方向.中国教育报, 2008.7.11.

[7]潘光.技能大赛要赛出综合能力.中国教育报, 2008.8.14.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理论 实践探索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分析

激励是指通过奖励、惩罚、信息沟通来激发和引导人的行为,使之能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直至目标实现的系统性活动。激励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范畴,被称之为“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是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理论方法,使人能够最大化激发自身的智力和体能的潜力,取得最大的成绩。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进取论思想就体现出激励的真谛。进取论思想倡导不断进取、不断奋斗,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绚丽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腾飞的有力保障和永恒推动力。让激励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是西方管理学学者,西方的激励理论于19世纪末萌芽,逐渐形成如今的激励理论管理学体系。

西方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对激励作用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从最高层次到最底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被尊重的需求层次、社会交往的需求层次、安全的需求层次和基本的生理需求层次。这五个层次是逐步从低到高实现的,一层的需求实现了,人们就会受驱动去实现上一层的需求,激励理论贯穿于整个需求层次的实现过程当中,但是一旦最高层次被实现时,激励理论就会失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考察了人们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反映情况,从而考察人们工作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其他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都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的,如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基于人的心理过程对激励作用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二、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包含的因素

(1)激励的主客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激励的主客体需要相互作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励的主体是激励的执行者或者叫实施者,他主要是对激励进行督导、计划、组织和协调。这就要求激励的实施者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在知识、修养等方面,还需要在政治、行为、思想、生活等等方面拥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因为激励的实施者能够影响客体的思想,进而影响客体的行为。客体就是被激励的人,他们在年龄、性格和人生观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协调好主客体的关系对于激励的有效展开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主客体的关系没能很好地把握,激励的效果就很难出现[1]。

(2)激励的应用基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有其自身的激励基准,激励的基准对于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它规定了如何有效地激发客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引导客体去寻找属于自身的定位、方向和目标。首先是政治性基准,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政治性原则,我们的激励实施者必须从党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不变信念,制定正确的激励政策,让客体的发展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方向。另外,要尊重激励对象的需求,积极寻求激励对象的潜在需求,进而从这些方面入手做出激励暗示,从而充分发挥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充分跟进激励对象的动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激励者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加强鼓励,对被激励者抱有十足的信心,这对于激励的实施效果也是很重要的[2]。

(3)应用实践的激励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有奖金、补贴等;精神上激励办法例如竞争奖励、批评惩罚等等。每个人的需求层次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每一种激励措施都能应用到每一个人身上,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物质奖励感兴趣,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精神奖励感兴趣,每一种激励措施的应用都要具体分析,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应用过程

(1)调查激励对象的实际需求

激励理论是以人为主体的理论,按照激励理论的思路,研究和分析人的动机、心理变化和行为过程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案的第一步。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基于一定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存在于激励对象的实际需求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存在怎么样的需求,激励措施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对策,寻找能够最大限度激励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2)确立激励的方向和目标

确立激励的方向和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应用的重要步骤,在确立了激励的方向和目标以后,才能依据激励的方向和目标,制定激励的内容。总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内容当中,一定要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3)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

每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因此,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所选择的激励方式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最大程度地塑造他们健全的政治思想,使他们具有创造性、积极性和前瞻性[3]。

(4)激励应用的反馈

每一项激励措施的实施,在进行了一段时期之后,都需要进行效果验收,从中找到激励措施的有效所在和无效所在,从而为激励的改进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激励应用的结果进行激励方式的调整,激励的反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应用实践的注意事项

1.摆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方向

经过调查显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激励方向偏差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激励的实施者倾向于物质奖励的方式,对于精神奖励的内容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的集体利益,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扭曲。另一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又过多地偏向精神奖励,严重忽视人们的物质需求。这两种偏向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需求,做出正确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办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保障,树立正确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理念刻不容缓[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与接受者的现实情况相对应,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教育者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激励的突破口,给相应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会发挥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科学的激励政策,须要坚持人的主体性,能够做到动态形式的激励,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激励措施也应该随着变化的事物进行适当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对于追求科学性和动态性这一点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利用激励理论思想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机制

虽然激励措施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一点却被忽视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管理机制建设。没有管理机制,政策就会流于形式,无章可循。为了阻止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机制的弱化趋势,相关教育者必须重视、强化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机制。单一的激励措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坚持个体激励和集体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奖惩分明的方法,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

(1)坚持激励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坚持激励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指要把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使激励措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人既要进行自我实现,保护自我权利,又要体现出社会性,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激励管理体制的健全有助于人们更加正确地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从而也能使激励理论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5]。

(2)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统一

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统一,既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在认识,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又要努力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朝向正确积极的方向、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3)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

奖励与惩罚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是激励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将两者相结合进行应用和实践,每一项激励措施都应该有的放矢,促成学生政治思想的前进性,促使人们不断改进,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

3.提升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艺术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激励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其作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理论需要一些情趣和艺术,其魅力的展现体现在激励所隐含的功效。激励之所以具有这种效果,不仅是因为激励本身能够带来一定的正能量,而且一旦有效实施起来,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确保激励的有效性,主要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保证激励措施的强度适中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刚刚好的一刻,而激励的应用也需要刚刚好的那一刻,即激励的适中强度。其实教育者与教育接受者都是独立的个人,教育者希望通过适当的激励来最大限度激发教育接受者的潜能,并对他们有着高度的期望,而教育接受者在此过程中也在积极寻求自身需求的回报。所以整个激励的过程中,做到适度,可以让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所收获,而这便是激励的艺术[6]。

(2)坚持辩证统一的思想

激励与批评相对,但是不批评不代表是激励,激励一定是采取了某种措施,激发了人们的某种兴趣,引起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遇到很多自制能力不好的学生,也有很多对事物对错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遇到的问题,做错了事情,需要去批评,帮助其改正,这个方法也要适度把握,语言大方得体进行言传身教,同时也可借助家长、同学的帮助,不可操之过急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激励与批评适度进行,对培养教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激励的魅力是令人惊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源远流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世友.激励法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J].教育学报,2011(10).

[2] 杨泰,刘占军.贫困生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

[3] 张玉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7).

[4] 张雪梅.对当前拓展政治社会化间接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5] 洪盛志.加强党员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理论界,2012(10)

[6] 任晓晴.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政治教育,2014(11)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篇5

一、理论基础依据

“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欲以激励应倏”的说法[1]其中“激励”的含义为激发使其振作。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2]笔者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 即通过某种刺激因素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某种行为, 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

1.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 并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 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恩格斯认为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也要重视人们的物质需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 不能只顾发展, 而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利益,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把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这一理论侧重于从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方面进行论述, 强调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2.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对人的直接生命存在的重要程度和人的需要在发展中是由低级到高级, 将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 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人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第二, 安全的需要。它包括从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到个人安全, 几乎能控制调动机体的一切力量来为其服务。第三, 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 自尊的需要。它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地位, 渴望得到他人较高的评价。马斯洛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情感, 使人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第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这一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型。马斯洛从个体需要的角度进行论述, 把重点放在了对个体需要的研究上, 对当前的需要理论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能只是紧紧抓住学生个体的需要来考察其思想和行为, 也要对学校、学院及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主要方法

1. 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人心里之外与人的某种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客观现实, 简言之, 就是人们的行为目的。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 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 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 总之, 成为‘理想的意图’, 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目标激励就是发现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我满足, 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正确主体意识, 调动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 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充分得到自我开放、自我塑造的锻炼, 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对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 是一种牵引, 也是一种刺激, 人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主动采取某种行动。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为自己设立明确而适当的目标,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进行引导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 尊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使大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高校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相互衔接, 增强其实效性。

2. 奖惩激励法

奖惩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方式, 对符合管理意图、达到管理要求目标的人或事进行表扬, 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符合管理意图、违背管理要求的人或事进行批评, 给予否定和惩罚的一种方法。奖惩激励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或限制其错误行为, 发挥激励作用的一种激励方法。“奖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 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正面刺激, 以达到鼓励先进、发扬正气之目的。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消极因素, 给予教育或处理, 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之目的。”[4]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 但无论是对先进行为的肯定赞扬, 还是对违纪行为的否定、处罚, 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 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以学生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 每个学生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奖励是通过满足学生一定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表现出来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应把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有机结合, 从而使奖励产生实际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3. 榜样激励法

榜样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 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 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榜样激励是指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导下, 通过对榜样的感知、崇敬, 进而模仿其思想行为、言行举止, 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榜样激励法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活力和凝聚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1.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论都是值得借鉴的激励模式, 但是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性论和个人主义, 它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 揭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的关系, 过分强调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调动充分的积极性, 往往把人的需要归纳为遗传和本能, 看不到人的需要的社会本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 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 逐步完善激励方法, 使激励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 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同样也有着物质需要。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 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改善学生学习条件, 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大作用。应改变从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谈“物”色变, 推行精神鼓励万能的做法。

(2) 坚持以人为本与教育客体能动性发挥相统一。激励从本质上而言, 就是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 有效配合教育主体实施教育方案, 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激励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是以学生为核心, 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终达到学生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统一,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相统一。

(3) 坚持平等公正。公平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 每个人内心对公正、平等都有渴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尽可能营造公正的环境:一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二是对待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相互平等感、亲切感、尊重感和理解感, 激发学生对教育者的尊重和爱戴, 从而收到良好的工作实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要做到公正, 重要是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在学生管理中不但要制定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 而且在执行中也要保证程序规范, 一视同仁。

3.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强化激励教育的环境保障

环境因素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最佳载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 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 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形成合力。高校教育者应把为学生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同时, 要注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 从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意义, 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 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校园文化中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 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 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 看到自身的价值, 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成为充满激情的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第986页.

[2]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28页.

[4]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 2001 (2) .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探析 篇6

一、思想政治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应用于企业内部, 通过满足激励对象的需求, 使得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企业运营与管理过程中, 激励主体往往想通过这种制度来促使组织利益最大化地实现。激励主体与激励对象都是富有感情色彩的, 为达到组织目标, 企业主体必须要顾及企业员工的感情变化, 采用正确的表扬与激励手法就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而言, 其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内在调节中, 主体与对象在各种激励因素之间互相协调与配合,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企业主体要积极按照人的思想与行为特点, 鼓励企业员工在工作与劳动的过程中投入高度的积极性。启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不断形成企业内在驱动力, 排除企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 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原则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强调公平性与导向性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强调公平, 在实施激励机制时要持有公正的态度, 避免产生消极与不安的情绪, 给予企业员工以公正且平等的竞争机会, 对于奖励与惩罚要公正合理, 采用公开且民主的激励机制。公平性原则主要基于人们对公平理论的研究, 即企业员工会将自己的贡献与获取的报酬相比较, 同样也会将自己获取的报酬与付出同等贡献的人的报酬相比较, 从而就出现是否公平的感觉。员工感觉公平, 其工作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升。导向性原则即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与引导作用, 使体制的建立具有方向性, 明确提倡与反对的内容, 不断解决在机制建立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企业主体需充分认识人的思想性与工作特点, 满足企业员工的合理请求, 激励企业工作对象合理且自觉地调整自身需求。为了实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建立的价值, 企业主体要积极加强建设过程中公平性与导向性的引导。

三、建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 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

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者而言, 管理层思想政治激励体制是整个激励体制建构的核心内容。为实现管理层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 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需采用薪酬激励与声誉激励等形式。一般企业均采用年薪制, 以企业效益与员工业绩定薪酬, 据有关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以上的就业者皆选择年薪高的企业, 企业除了要将年薪制作为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还需对更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进行探索。年薪制注重企业短期效益, 而股权激励则更加注重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 注重企业长远的进步, 在长期经营过程中, 经营者需融合股权激励与年薪制激励, 不断推动科学的激励机制的产生。声誉激励是企业一种重要的隐性激励手法, 声誉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来说有重大的激励作用, 企业经营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希望自身的价值能不断得到发挥, 能获得高度的社会评价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 为此, 利用声誉机制这种激励手法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 能产生良好地激励效果。

(二) 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在长期经营与管理过程中, 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价值观念、理想目标与行为规范, 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形成一种经营管理理念, 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员工行为的引导, 企业思想政治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企业实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 涉及企业文化的内容有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 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积极的企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内在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自员工内心产生,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动,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也自觉形成, 员工自内心深处形成一种自我满足感, 不断通过实现自身价值来满足心理需要, 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内在需求, 形成良好的激励环境, 推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企业建设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作为企业工作核心内容之一, 推动企业机制改革, 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内部注入创造力, 促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形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动力,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必须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建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促使效益的提升, 本文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着手, 对机制建立方案进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实践探索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分析

激励是指通过奖励、惩罚、信息沟通来激发和引导人的行为,使之能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直至目标实现的系统性活动。激励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范畴,被称之为“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是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理论方法,使人能够最大化激发自身的智力和体能的潜力,取得最大的成绩。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进取论思想就体现出激励的真谛。进取论思想倡导不断进取、不断奋斗,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绚丽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腾飞的有力保障和永恒推动力。让激励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是西方管理学学者,西方的激励理论于19 世纪末萌芽,逐渐形成如今的激励理论管理学体系。

西方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对激励作用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从最高层次到最底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被尊重的需求层次、社会交往的需求层次、安全的需求层次和基本的生理需求层次。这五个层次是逐步从低到高实现的,一层的需求实现了,人们就会受驱动去实现上一层的需求,激励理论贯穿于整个需求层次的实现过程当中,但是一旦最高层次被实现时,激励理论就会失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考察了人们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反映情况,从而考察人们工作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其他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都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的,如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基于人的心理过程对激励作用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总结。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二、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包含的因素

(1)激励的主客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激励的主客体需要相互作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励的主体是激励的执行者或者叫实施者,他主要是对激励进行督导、计划、组织和协调。这就要求激励的实施者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在知识、修养等方面,还需要在政治、行为、思想、生活等等方面拥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因为激励的实施者能够影响客体的思想,进而影响客体的行为。客体就是被激励的人,他们在年龄、性格和人生观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协调好主客体的关系对于激励的有效展开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主客体的关系没能很好地把握,激励的效果就很难出现[1]。

(2)激励的应用基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有其自身的激励基准,激励的基准对于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它规定了如何有效地激发客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引导客体去寻找属于自身的定位、方向和目标。首先是政治性基准,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政治性原则,我们的激励实施者必须从党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不变信念,制定正确的激励政策,让客体的发展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方向。另外,要尊重激励对象的需求,积极寻求激励对象的潜在需求,进而从这些方面入手做出激励暗示,从而充分发挥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充分跟进激励对象的动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激励者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加强鼓励,对被激励者抱有十足的信心,这对于激励的实施效果也是很重要的[2]。

(3)应用实践的激励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有奖金、补贴等;精神上激励办法例如竞争奖励、批评惩罚等等。每个人的需求层次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每一种激励措施都能应用到每一个人身上,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物质奖励感兴趣,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精神奖励感兴趣,每一种激励措施的应用都要具体分析,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应用过程

(1)调查激励对象的实际需求

激励理论是以人为主体的理论,按照激励理论的思路,研究和分析人的动机、心理变化和行为过程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案的第一步。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基于一定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存在于激励对象的实际需求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存在怎么样的需求,激励措施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对策,寻找能够最大限度激励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2)确立激励的方向和目标

确立激励的方向和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应用的重要步骤,在确立了激励的方向和目标以后,才能依据激励的方向和目标,制定激励的内容。总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内容当中,一定要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3)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

每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因此,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所选择的激励方式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最大程度地塑造他们健全的政治思想,使他们具有创造性、积极性和前瞻性[3]。

(4)激励应用的反馈

每一项激励措施的实施,在进行了一段时期之后,都需要进行效果验收,从中找到激励措施的有效所在和无效所在,从而为激励的改进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激励应用的结果进行激励方式的调整,激励的反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理论应用实践的注意事项

1.摆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方向

经过调查显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激励方向偏差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激励的实施者倾向于物质奖励的方式,对于精神奖励的内容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的集体利益,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扭曲。另一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又过多地偏向精神奖励,严重忽视人们的物质需求。这两种偏向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需求,做出正确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办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保障,树立正确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理念刻不容缓[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与接受者的现实情况相对应,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教育者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激励的突破口,给相应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会发挥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才能实现最终目的。科学的激励政策,须要坚持人的主体性,能够做到动态形式的激励,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激励措施也应该随着变化的事物进行适当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对于追求科学性和动态性这一点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利用激励理论思想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机制

虽然激励措施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一点却被忽视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管理机制建设。没有管理机制,政策就会流于形式,无章可循。为了阻止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机制的弱化趋势,相关教育者必须重视、强化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机制。单一的激励措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坚持个体激励和集体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奖惩分明的方法,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

(1)坚持激励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坚持激励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指要把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使激励措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人既要进行自我实现,保护自我权利,又要体现出社会性,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激励管理体制的健全有助于人们更加正确地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从而也能使激励理论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5]。

(2)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统一

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统一,既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在认识,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又要努力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朝向正确积极的方向、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3)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

奖励与惩罚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是激励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将两者相结合进行应用和实践,每一项激励措施都应该有的放矢,促成学生政治思想的前进性,促使人们不断改进,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

3.提升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艺术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激励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其作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理论需要一些情趣和艺术,其魅力的展现体现在激励所隐含的功效。激励之所以具有这种效果,不仅是因为激励本身能够带来一定的正能量,而且一旦有效实施起来,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确保激励的有效性,主要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保证激励措施的强度适中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刚刚好的一刻,而激励的应用也需要刚刚好的那一刻,即激励的适中强度。其实教育者与教育接受者都是独立的个人,教育者希望通过适当的激励来最大限度激发教育接受者的潜能,并对他们有着高度的期望,而教育接受者在此过程中也在积极寻求自身需求的回报。所以整个激励的过程中,做到适度,可以让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所收获,而这便是激励的艺术[6]。

(2)坚持辩证统一的思想

激励与批评相对,但是不批评不代表是激励,激励一定是采取了某种措施,激发了人们的某种兴趣,引起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遇到很多自制能力不好的学生,也有很多对事物对错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遇到的问题,做错了事情,需要去批评,帮助其改正,这个方法也要适度把握,语言大方得体进行言传身教,同时也可借助家长、同学的帮助,不可操之过急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激励与批评适度进行,对培养教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激励的魅力是令人惊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源远流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世友.激励法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J].教育学报,2011(10).

[2]杨泰,刘占军.贫困生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

[3]张玉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7).

[4]张雪梅.对当前拓展政治社会化间接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5]洪盛志.加强党员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理论界,2012(10)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8

关键词:成就动机,学生,激励

一、动机与成就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早在古希纳时期, 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试图对人类动机问题的本质进行解释。简单回顾动机研究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 动机研究先后经历了内在起因的动机观 (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 , 外在诱因的动机观 (强化理论、目标理论) , 认知的动机论 (平衡论、失调论、成就动机、观察学习、动机归因论) 和自我调节论 (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反馈) 。其中后两种比较成熟。当代动机心理学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提出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即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并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行为。本文着重介绍学生的成就动机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的激励。

成就动机是个体在成就的驱使下, 促使个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付出最大努力, 从而达到既定成就目标的动机, 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在活动中有高标准, 他们愿意承担挑战性大的工作, 即使对他没有特别的兴趣, 也能尽力完成好。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发现, 在两个人的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 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要高一些。在学校里, 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成绩可能较好;在事业上, 成就动机高的职工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麦克兰德发现, 成就动机低的人, 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 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决策。

人的成就动机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家庭的特点与生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有人发现, 父母允许孩子独立活动, 让他们自己决定做什么事情并给予奖励, 将有利于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发展;如果孩子被迫进行活动, 其行为结果也得不到奖赏, 这样就不可能发展高度的成就动机。他们虽然也会参与活动, 但不会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可见, 发展独立性是培养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成就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有动机不一定有行为, 因为行为的发生还需要其他因素, 如客观环境条件等;同样, 有成就动机也不一定有行为。同一动机可产生几种行为表现, 如在成就动机趋使下, 个体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 如刻苦学习、锻炼身体、参与竞赛等。同一行为可能与多种动机相关, 同一行为可同时受多种动机的驱使, 如努力学习行为可能受到取得成就、受到奖赏、赞扬以及增长知识等多种动机的驱使。

有成就动机不一定有行为, 如果没有成就动机, 可能不大会有通向取得成就的行为。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契机。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喜欢选择中等难度的工作, 完成任务的欲望强烈, 执行任务时行为的持续性强且较少求助, 对行为结果很关心, 在竞争条件下有较好的行为表现, 能容忍满足的延宕;精力集中、乐观自信、充分利用时间、有抱负远见、善于利用他人能力。所以,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可以激发并适当引导学生的成就动机, 从而使其充分发展自己, 更有效地取得成就。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个人背景与成就动机

个人背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成绩优劣、出生顺序等。

在性别差异方面, 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差异。总体上中国男性的成就动机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成就动机较男性更易受环境激励因素影响。随教育水平提高, 男女成就动机均有提高, 但男性提高幅度大于女性, 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成就动机水平显著地高于相应水平的女性。

2、家庭因素与成就动机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经济地位、父母人格等。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方面, 培养幼儿的自立、自负精神有助于增强孩子主动探索陌生环境、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对子女的期望切合实际, 对女孩严厉, 对男孩宽容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成就训练、独立训练、依赖训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成就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8岁左右可能是成就训练的关键期。

在家庭经济地位方面, 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都会影响孩子的成就动机, 家庭经济地位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经济地位越高, 孩子的成就动机通常越高, 相反, 家庭经济地位低的家庭, 孩子通常没有高的成就动机。

父母人格方面, 父母人格指数高的家庭, 孩子的成就动机高于父母人格指数低的家庭。尤其是当代中国, 有的父母教孩子“厚黑学”, 显然, 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不会有高的成就动机, 往往只会投机和钻营。长远来讲,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这源于父母人格指数偏低。

3、学校因素与成就动机

学校教育对个人成就动机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的期待、教师的喜爱、教师领导行为和教学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

罗森塔尔曾发现教师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与学生成就动机有显著正相关。在高教师期望组中, 内控学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外控学生的成就动机;教师民主式领导行为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提高, 而权威式和放任式则无助于或不利于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教师的温暖与关心对男生成就动机的作用大, 教师的惩罚与严厉对女生的成就动机作用大。各类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满怀期待, 喜爱每个学生, 在教学中采用民主领导方式;多给男生以温暖, 多严格要求女生;在男生面前少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在女生面前多显示自己的特长, 这样才能培养与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 利于学生成才。对内、外控倾向不同的学生, 教师的态度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作用不同, 对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细心体会。

四、科学激发和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策略

1、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成就目标

学生合理地定位奋斗目标, 是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条件。弗鲁姆 (V.H.Vroom, 1964) 在他的“期望理论”中明确指出, 人们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的情况下, 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励, 才会采取行动以到达这一预期的目标。他还给出了激励公式:F=V×E (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 激发力量是个体所受激励的程度, 效价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目标的重视程度, 期望值是个体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

2、用成功的事例激励学生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用“替代强化”对学生予以激励。班杜拉 (A.Bandura) 认为学习可以通过替代来完成,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 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 也可以学习。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 榜样的成功案例对学生很有启示, 感受到榜样的成功, 自己也受到了激励。

3、引导学生对成败积极归因

成就动机不同的人, 归因倾向不同, 归因后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作为教师, 就应该灵活运用归因理论, 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克服习得无助感, 增强自信心, 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 不会产生无助感, 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 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结果, 容易产生无助感。

杜依可、阿布拉姆森在解释习得无助感和帮助人消除无助感时都强调了正确的归因训练的作用。人不是可被环境随意摆布的客体, 仅让无助感学生单纯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从归因等角度入手解决。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归因倾向还不十分确定, 很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 使他们从无助中解脱出来。

对比较自卑、内向的学生, 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相信他们的能力。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克服习得无助感时, 要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成功策略, 发展坚持性、勤奋、抗挫折等良好个性品质。首先让有无助感的学生明白他们的失败主要由于努力不够而不是低能, 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 在循序渐进有步骤的训练和积极强化中, 让他们积极归因, 尽管有一些失败确实是任务难度太大或能力不足, 但是, 从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角度考虑, 让其积极的归因才是最重要的, 积极努力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态, 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 增强自我期望, 学生的无助感也就自然逐渐地消除。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成就动机

对于成就动机,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课题的难度, 采取改变诱因值等办法, 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所以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来培养和提高。科尔布 (D.A.Kolb, 1965)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高中学习差生为对象, 采取“暑假辅导班”的形式, 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训练, 并在刚训练后、半年后、八个月后和一年半后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证明, 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的水平,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直接训练, 学生直接接受研究者的训练;一种是间接训练, 先是教师接受研究者的训练, 然后再由教师训练学生。

我们可以借助科尔布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训练。首先, 要通过谈话使学生意识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让其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成功或失败;其次,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体验为取得成功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第三, 重复一二步骤, 加深当事人的理解, 尤其是行为与成败关系的体验;最后, 把学生学到的成功策略迁移到其他场合, 并内化成为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行为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 受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去关注和在乎应该取得的成就, 从而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并采取行动。

激发成就动机仅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开端, 针对学生动机水平有较易反复, 特别是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 学生的成就动机可能会降低的特点, 还需要采用措施对其成就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使其长时间地拥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卿著:《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张爱卿著:《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2]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篇9

关键词: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其素质尤其是党员的素质高低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各种素质的灵魂, 因而无论何时, 高等学校德育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 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做好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全国各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调动党员积极性, 增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原动力, 争创先进、争当优秀, 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委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教育现状

1.1 政治理论素养不高, 对党的认识模糊不清

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多, 不了解党的章程,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更少, 很多的大学生党员主观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对于平时的政治学习不够重视, 认为它枯燥无味。不能深入认识自己在预备期内或者成为正式党员后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素质,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做了形式上的演讲, 主题不深刻。对为什么入党, 怎样入党, 对党的性质、理想、宗旨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1.2 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存在多元性及复杂性, 党员考察发展难度加大

市场经济在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 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 呈现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多元化倾向相结合的复杂特点。而真正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动力源泉的较少, 很多情况下成为了一种口号和形式。

1.3 党性修养不够

党性指一个政党的属性, 是阶级利益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有的学生把入党仅仅当作一件光荣的事情, 入党后又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缺乏理论修养;在学习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有些大学生党员好大喜功, 喜欢轰轰烈烈搞活动;不愿埋头做事;不乐意做琐碎细致的工作。这说明他们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对党的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还不能很好的处理荣誉和责任、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在入党动机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上, 既不敢于也不善于从党性原则高度去反省和鞭策自己。

1.4 模范作用不突出

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不明显。 (1) 学生党员缺乏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 不深入不全面; (2) 学习表率作用不突出, 少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自觉得已是一名中共党员, 放松了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学习上, 成绩下降, 甚至出现成绩排名在班级和专业倒数及科目补考现象;在遵守校规校纪上, 个别学生党员经常有旷课、迟到、早退、抽烟、酗酒行为;服务意识上, 部分学生党员和普通的学生干部在为班级同学和老师服务相比, 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个别学生党员心里存在为同学服务是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的我想法; (3) 党员标准模糊, 与身份不符。目前很多学生党员他们既是班级干部, 又是院系甚至校学生会干部,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处理

2 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构建

关于激励,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中发现, 一般情况下, 员工能力可发挥20%至30%, 而受到充分激励后, 其能力可发挥到80%至90%, 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激励的作用如此之大,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艺术,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才有所用, 力有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激励方法。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在组织系统中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 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只有形成机制, 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2.1 目标激励机制

所谓目标激励, 就是通过树立远大目标, 使大学生看到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向, 从而把内在的潜力激发出来, 追求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当人们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 其行动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大学校园里, 大多数学生渴望成长、追求进步、有较强的成才欲望和成才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对每个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实行目标管理, 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立足自身实际,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制订大学生党员创新争优的具体要求,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 拟定年度目标, 细化近期目标, 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到党员个人, 进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每个党员的目标都是根据所处院系实际, 经过自己制订、小组讨论、党支部审核等程序, 目标内容具体、实在、可操作, 从而不断激励大学生党员奋发向上, 勤奋学习, 进一步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2 情感激励机制

人都是有情感的, 党员也不例外。我们要切实关心大学生党员思想、学习、生活问题, 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支持、生活上帮助, 更注重用情感来激励。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谈心交心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的重要环节, 也是活动结束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谈心、交流、探讨的方式, 循循善诱, 沟通交流。在了解大学生党员心理要求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职业发展等给予发自内心的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 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 不断增进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感情, 激发他们产生干出成绩的动机。

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我们既教育大学生党员严格按《党章》中的党员“八项义务”严格要求自己, 也教育大学生党员认真行使“八项权利”, 并认真对待党员行使权利的做法。在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中, 我们既严格要求, 又十分注意真诚地实质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人格个性和个性发展。要创造条件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他们自信自尊, 培养其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从而激发起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2.3 榜样激励机制

所谓榜样激励, 是指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感染、激励大学生学习先进, 规范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和学习心理,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意识的发现榜样、培养榜样、宣传榜样, 容易引起大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模仿和学习榜样, 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榜样的激励作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来自高校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 教人先教己。一个作风廉洁、道德高尚、学术渊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真、善、美, 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实践真、善、美。另一种是大学生身边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学生党员榜样, 范围大一点可以选择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加以宣传, 如洪战辉、唐勇军、刘默涵等, 范围小一点可以直接从本校或本班中选择, 如本校或本班的省级、市级、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共青团积极分子等, 这类榜样和普通同学学习生活在一起, 学习环境和生活经历基本相似, 这样的榜样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更贴近, 其先进性更容易引起大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4 奖惩激励机制

奖惩激励。就是奖励与惩戒激励的合称。奖励包括奖赏、表扬、肯定;惩戒包括惩罚、批评、否定。奖励和惩戒虽然是两种方式不同的激励手段, 但都是为了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期的目标即达到调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的积极性,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激励学生党员向进步、成功方向发展的目的。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奖惩激励的过程中应做到: (1)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学生党员在得到一定物质激励的同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党员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满足,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持久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 (2) 及时奖惩。要不定期地及时对学生党员实行奖惩, 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士气和引起学生的警戒, 可以使学生党员思想工作得到提高; (3) 合理惩罚和批评教育相结合。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要及时发现, 给予批评, 对于违规的学生党员, 应以批评教育为主, 必要时给以合理的惩罚, 即达到教育其本人和教育其他人的目的。

2.5 竞争激励机制

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 这是学生党员能力建设的活力基础。有竞争, 才有活力和效率, 才能有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才能促进发展。要综合运用包括职务的提拔、晋升、教育培训、评先争优等在内的多种激励手段, 把物质奖励 (奖金) 和精神奖励 (表扬、提升) 相结合,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 有进有出, 有上有下, 刺激学生党员为实现管理目标, 完成工作任务而努力。当然, 竞争必须要合理, 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因此, 科学的考核是合理竞争激励机制的保障。每个人总是喜欢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比较, 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所作的贡献和所得报酬之间进行比较, 也会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作历史比较, 如果比值相等, 就会有一种公平感, 因此可以维持原有的积极性;否则, 就会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导致心理失衡, 工作情绪低落。因此, 公平、公正问题便成了维护合理激励和有序竞争的前提。而要实现合理激励和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 使广大的学生党员得到应有的自豪感和相应的报酬, 产生积极的意识和行为。因此, 通过合理的竞争, 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 激发学生党员的动力和活力, 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上述几种激励手段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每个学生党员的具体的气质特点和思想状况, 抓住激励的有利时机, 结合具体的激励情境, 有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加强对激励机制的研究,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内驱力、凝聚力、激发力, 有利于全面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热情,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长生.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2) :200-203.

[2]左惟, 何正球.以党建统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5) :79-81.

[3]廖明星.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1) :155-157.

[4]郑丽芳.如何运用思想工作的激励方式[J].湖湘论坛, 1998, (6) :70-72.

[5]刘亚军.需要动机激励——试论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98-99.

上一篇:移动网络软件结构分析下一篇:物资采购中的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