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24-08-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共8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系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过程。文章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结合工作经验和思考,讨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工程。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也是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有利于转变大学“根深蒂固”的认知,为提高大学教育的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所谓 “三观”,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三观”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大学生及时地自我对照,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改变自身错误的“三观”认识,进一步塑造大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为大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综合素养及促进其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成效不高

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是物质的极大满足与精神生活的发展不同步。例如大学生中因攀比心理而带来的校园贷款、为了聚会不惜花光自己的生活费、为了谈恋爱向家长编造理由要钱等,这些情况都是大学生“三观”不正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直接体现,当然也反映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建设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过于表面化,课程内容层次挖掘不够深入这一问题也切中了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的重点所在。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与当前大部分大学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水平问题有关。此外,很多辅导员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处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阶段。

(三)教学模式过于应试化

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很多时候教师过多地把课程教育模式化、应试化、教条化,教育的过程和模式缺乏针对性,没有切实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教学成效相对不高。

(四)教育内容相对狭窄

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在不断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不断拓宽学生与教师的视野。然而,在一些大学或者学院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一直较为迟滞,导致了教育内容相对狭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因素。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想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认识。很多大学生片面地认为,在大学中,只要把专业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需要应付即可。这样的学习认识和思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间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专职辅导员和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应该组织一场师生座谈会,要向大家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大学生课程评价的占比,转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认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二)重视教育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兼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片面重视理论课程的教育过程而忽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公益的快乐和自我精神的满足,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认知。

(三)强化队伍意识,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尤其是作为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的辅导员,自己必须要先成为一个素质过硬的人。针对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着力提升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励教师主动投身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同时,展开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相互结合的教育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使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继续优化育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要充分利用各种学生团体组织。学校总体控制好正确的舆论方向,各学院辅导员准确传达上级精神,动员学院学生会和班级负责人,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符合主流精神,大家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最本真的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四)新媒体与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教育的融合性也在不断增强。现在,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建QQ群、微信群、微博等,及时向大学生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等。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五)对每一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考核与评价

良好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是衡量一门课程教育的重要指标。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将书面考核内容作为其量化考核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大学生全面、客观的思想教育考察。在当前时代,这样的考核标准和体系必须得到改变。随着新时期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过程中,应积极融合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课外实践、社会生活、考试成绩、教育认知、同学互评互测、教师印象、课程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等因素都纳入到考核与评价的内容中,形成一个科学、公正的考核生态圈,并且把考核的结果与每一名大学生的个人荣誉、集体荣誉等相挂钩,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五、结语

总之,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至关重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个人思想的相对自由,很多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政治上相对松懈,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以人为本,直面问题,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益亮.“思想咨商”的本质内涵及主要特征――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59-61.[2]徐建中,杨铁柱,马光,等.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河北企业,2017(09):144-145.[3]于欣欣.“故事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9):84-86.[4]胡铁成.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9):87-88.[5]?f思.网络舆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7(17):99.[6]李德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32-233.[7]平欢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8]乔鹏.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96-98.[9]刘晓萍.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2):14-1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2

1、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定义

资源作为一种客观上存在的形态, 能够为整个人类以及自然界到来极大的财富, 对于高效的思政教育来说, 其思政教育资源的含义主要就是所有能够为当前搞笑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文化、信息以及物质等多方面的资源总称。

2、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特征

(1) 社会性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具有的社会性主要是表现在其具有继承的特征及其生产的方式之上, 一方面, 社会资源是能够越过种族以及国界的, 谁都能够使用这样的一种资源来进行财富的创造, 另一方面, 对于生产来说, 不同生产的方式能够产生不一样的社会资源, 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所不一样, 所以说,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 其资源应当是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体现, 同时也应当对当前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服务。

(2) 教育性

对于我国高校目前在思政教育工作上所做出的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 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些资源的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想性进行提升, 将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调动起来, 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育资源在此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3) 流动性

所谓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高校思政教育在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不仅仅是在物力上存有流动性, 在人力上有流动性, 同时在思政工作的相应制度理论以及在实践的经验上都会有很强的流动性。

(4) 主导性

所谓的主导性主要是指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 教育资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对其使用的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还能体现出学生以及教育者自身的目的以及愿望。

二、当前思政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1、宏观上:教育资源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供给上存在着老化以及落后的状况, 这样的一种教育信息或者是教育资源和学生当前对信息的需求度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 据相关数据显示, 一些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就业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没有足够优秀的辅导员, 这样的一种状况主要就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心态造成的, 另外就是很多学校在课程以及专业的设置上就和当前对社会服务的理念严重脱节落后, 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很难真正得到利用, 从而也就根本转化不成生产力, 进而也就使得资源造成浪费。

2、中观上:缺少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

对于学生来说, 思政教育主要还是在中学的阶段进行的, 可是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自身的发展来说, 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因素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 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地机制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有的教育工作者几乎不会与学生的家庭进行相应的互动, 在对家庭资源的利用上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 家庭往往在一个十分被动的境地之中, 因为当代大学生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应当联系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的环境, 充分利用其家庭下雨资源,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当前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3、微观上:内部资源缺少合理配置

对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就是表现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上, 其队伍中有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非思政教育工作和两种, 但是这两者之间网往往缺少默契的配合以及合作, 比如说思政教育工作和往往是对学生的第一节课, 非思政工作者比如说团委等对学生的第二节课进行负责, 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或者是缺少有效的合作, 没有良好的沟通。常常是自己负责自己的单元, 对于另一方不管不问, 这样就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会得到很大的浪费, 另一方面, 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 思政教育者和非思政教育者之间往往会推卸责任, 一旦出现问题, 往往只会推诿。

三、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措施

1、对思政教育资源做到有效配置

首先,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层次观。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可以从横向或者而是纵向进行划分, 从横向上看的话, 可以分为信息资源、财务资源、组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 总的来说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一定要对其有层次观, 就要有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每一个层次的资源都应当进行整合,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真正走进生活之中, 从而改变以往教育资源存在的不现实以及不客观的现象。

其次,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整体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对资源的利用往往都是单个的, 是孤立的, 可是对于任何一种资源来说, 都是和其他的资源之间存在着某一种联系,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 所以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利用的时候应当由一定的整体观,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将教育队伍中的不协调问题处理好, 才会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不相互矛盾,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资源上的浪费现象。

再次, 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发展观。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来说, 是与当前人的需求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就会使得思政教育资源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 不断地变化之中, 作为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和当前的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做到协调性的、同步性的发展, 要真正建立起对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上的发展观和可持续观念,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其功效得到充分的展现。

2、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首先, 就要对其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有效地利用, 要建立起专业性的、专门性的队伍, 将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就是要对物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于当前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物力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再次就是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只有大学思政教育的文化资源丰富了,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就会越强。

3、建立资源库

建立起相应的资源库, 使得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长久的使用, 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资源库的开发来说不能仅仅是对其进行开发, 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否则将是巨大的浪费, 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应的管理者应当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做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会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及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就目前来看, 其在配置上还存有很多问题, 要想真正将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必须要重视其资源上的分配, 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同寻求新的完善策略, 不断对新的工作方法进行探究, 只有这样才会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做出合理的、有效的分配, 才会使得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才会真正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摘要:对于高效思政教育来说, 其教育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以及方法等多个环节。但是我国目前在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还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要想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就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念, 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 2003 (1) .

[2]张永定.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3 (2)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3

一、现状分析

我在所在中学做过一个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人数200名,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0人认为是思想政治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约占总体调查者的5%。而在对思想政治课是否喜欢的调查中,有160人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程度是一般及其以上,其中有32名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思想政治课,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5.8%。被问及如果没有高考、会考是否还愿意学习思想政治课时,有102位学生表示仍旧愿意学习该门课程,与此同时还有98位学生表示不愿意学习思想政治课。

从上面几个问题得出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不是很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迫不得已才学习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不强,未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及家长不重视,18.7%的学生认为该科理论性太强,枯燥无趣,与此同时约6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实用性不强,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此外,还有7.9%的学生认为老师水平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也是他们对该科不感兴趣的原因,最后还有5.8%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因素很多,既有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有课堂教学本身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自身的课程特点

有37%学生认为概念很抽象,26%认为原理很深奥,加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偏高,教学任务偏多。以初中为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计划的要求,初中三个年级思想政治课共200课时,每周平均只有2课时,而教学大纲规定这门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从大的方面说共70多个,且基本上属于“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宪法权威的观念,培养学生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等这样高层次的要求,试想在200个学时里要完成这么多、这么高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能否承受得了?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学一遍,目标、要求未兑现,品德、情感的培养无从谈起,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2.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思考,一堂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变得气氛活跃,听课效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参与课堂上老师提问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调查的结果说明了问题的原因。调查表明,仅有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举手回答,多达62%的学生表示只有等老师点名让自己回答才回答,还有16%的人表示只会听其他同学回答,更有17%的被调查者坦言不希望老师叫自己回答。在课堂上仅有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一味被动地记笔记,抄课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养成正确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地位,不善于主动思考。其实,思想政治课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记住几个关键词,在答题时便可信手拈来。然而在做问卷过程中,有82%的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并不清楚。

3.思想政治课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学生中,很大部分是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与此相对的是有的老师就是在上面念书本,也与学生缺乏互动,政治课堂教学仍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缺乏捕捉意识,甚至出现了活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答案因不符合教师的预设而被粗暴打断的现象。大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毫无思维空间的提问充满课堂,使师生对话庸俗化。一整堂课下来,使原本就有些枯燥、乏味的政治课更加死气沉沉,使学生对该科不感兴趣。

4.外界环境方面的原因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着很大的尴尬,一方面,它既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它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在家庭方面,不重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或无时间去关注孩子在这方面受教育的情况;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的影响下,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忽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中,很多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只是形式主义,缺乏内容和成效,实际效果不甚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1.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满足于现状。应结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所谓的上好一堂政治课并不是在讲台上,叽里咕噜一番,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好。而是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都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全班学生记住该科的重点,在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

2.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作为教师,应主动走近、走入学生生活,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改善思想政治课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该科的积极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3.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加入,使所学知识生动、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更感兴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结合实事新闻将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以当下时事政治为引子,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内容能够有更深的理解,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可采用辩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品、演讲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4.倡导教育科研,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道路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为此,中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素养,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型教师。(1)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要努力学习,一方面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理论素质的提高。(2)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必须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去,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教育科研实践的有效性。

5.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主要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环境又是多层面、多角度的。(1)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我们理应从小培养其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作风。(2)加强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建设。道德作为青少年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始终贯穿于学校一切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3)加强对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社会也是教育环境三维坐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实践、体验和社会生活在德育中的作用,要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塑造的机会。

中学教育实践为中学生成长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用心,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就能不断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中学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王苗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探究[D].苏州大学,2012.

[3]王庆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欧云.浅谈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知报,2011(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4

1、什么是礼貌?

2、礼貌的作用

3、列举生活中的不礼貌行为。说说它的危害?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礼貌是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礼貌利于交往,减少误会。

[能力目标] 能正确使用口头和书面的礼貌用语 [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礼貌,知道礼貌的作用。教学重点:礼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总结不礼貌行为的危害。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欣赏歌词:早上起床精神好,背上书包上学校。见了老师行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客人来了鞠个躬,见到长辈说声好。欢欢喜喜进学校,大家夸我有礼貌。自学提纲 见(预习提示)

自学指导

1、通读教材,解决以上3个问题。

2、时间3分钟 组内交流

1、组长主持,一人回答,其他人在课本上画。

2、简单的题通答案,难题讨论 检测自学效果

合作分享:

1、什么是礼貌?

2、礼貌的作用

各抒己见:生活中都有哪些不礼貌行为? 说说它的危害?

教师点拨

1、礼貌的作用:2点

2、观看人生AB剧,引导学生总结不礼貌行为的危害:可能产生误会,造成麻烦,形象受损,影响交往,失去友谊等。课堂剧表演:让同学分组合作编制一个节目,以说明不讲礼貌的危害。形式:小品,短剧等。时间:3分钟以内。课堂检测 见练习一

板书设计(本课小结)

讲礼貌的重要性

什么是礼貌

礼貌的作用 推荐作业

辨析:礼貌只是小事,没必要多此一举.第6课

第二站《如何讲礼貌》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1、如何讲礼貌?

2、长时间不理发是有个性VS长时间不理发有损个人仪表,你的观点?

3、十字文明用语是什么?

4、生活中,怎样培养得体的行为?

5、道歉是------的表现

6、生活中,怎样对待残疾儿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是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习交往的礼节与技巧,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在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 能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知识目标] 讲礼貌的途径。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讲故事:士辉和志强的故事。(课本71页)设置悬念,引入本课 自学提纲 见(预习提示)

自学指导

1、通读教材,解决以上6个问题。

2、时间5分钟 组内交流

1、组长主持,一人回答,其他人在课本上画。

2、简单的题通答案,难题讨论 3、1.4.6全班分3大组讨论,重点交流。检测自学效果

1、通答案

2、各抒己见(分组讨论):在我们同学交往中都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我们应怎样改正?

3、辩论赛

甲方: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应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

乙方: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应有自制,有气量,有涵养,以礼相待,化解矛盾 教师点拨

1、如何讲礼貌?共8条

2、不文明行为的改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观察

解决开篇提出的问题:士辉和志强的故事 感悟升华

回忆自己感到内疚的一件事,和同桌组成一组,真诚地向别人说一声“对不起”。互换角色,重复一次。

1、当你向别人道歉时,你的感受?

2、当别人向你道歉时,你的感受?

在6人的合作小组中,请几位同学,当众承认错误,表示歉意。

1、这次感受和只有两人在场是有什么不同?

2、你是如何克服的? 课堂检测 见练习二

板书设计(本课小结)

怎样做到文明礼貌:

1.态度应诚恳

2.仪表应大方

3.语言应文明 4.应为应得体

5.学会谦让,互敬互让6.学会道歉

7.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爱弱者 8.移风易俗,见义勇为,关心公益事业

教后反思 练习题 练习一

1、下列属于礼貌行为的是()

A.见到同学,装作没见

B.随手乱摘校园花草 C.回答问题举右手

D.遇到老师,不打招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讲礼貌的人能愉快交友,但真正的朋友不多。B.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C.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D.礼貌是自然形成的,不需培养。

3、简答

中学生如何尊重老师?

答案:

1、C

2、B C

3、略 练习二

1、下列属于文明礼貌行为的是()

A.中学生可以佩戴首饰上学

B.妨碍他人不道歉无关紧要

C.说话要注意场合,态度诚恳

D.要见义勇为,遇到不平事,拔刀相助

2、下列作法正确的是()

A.与人握手,可以用左手握手。

B.说话习惯带尾巴,可以理解。C.进电梯,主人在先,按按钮,再请客人进。

D.吃西餐时,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答案:

1、C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5

姓 名:双面胶单 位:永善一中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部门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在建设进程中却遇到了以下问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教学师资缺乏;对已有设备未能进行科学管理及充分利用。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Abstract: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is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building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for many years, it has had a certain scale.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t, we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as follow: lack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lack of teaching faculty;lack of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equipments.This paper will give an analysis and present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on.Key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在教育行业中的使用也information,Information

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实现自动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2]。自1994年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NTER)建设以来,经过了 “211工程”、“985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网”、“校校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3]。但是,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校管理者对其重要性认识尚不够,从而致使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引起高度的重视,故建设困难;教学人员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认为计算机较为神秘故而远之。教师学习知识不够,掌握的也就有限,就谈不上运用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校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工具或娱乐机器,不会科学地使用从而不能达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家长、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紧迫性认识不足,从而不能给予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支持与必要的投

入。

2.教学师资缺乏

很多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却存在缺乏专业教学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的问题。部分学校虽有初级教学人员,勉强能维持正常的教学,但在硬件维护、软件应用乃至开发制作却是一片空白。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 也就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导致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得到落实,另外,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对已有设备未能进行科学管理及充分利用

部分学校出资购置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在师生及社会高兴不已之余,该设备是否能真正运用于教学仍然是个未知数。这里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是设备功能齐全,用于教育教学方面仅是很小一部分,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二是虽装备了较为先进设备,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或因其他原因而使该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4]

二、建议及其分析

1.抓好信息化基础建设

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知识,以此引起各方面对其建设的重视,加快建设步伐。由于不同地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不一样,城、乡的差距较大,导致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不均衡。因此,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保证相应工

程的实施及顺利完成, 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证,使其总体发展均衡。具体可完备媒体教室条件,满足学生机房数量,配备电子阅览室,对图书室实施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实现“班班通”、“校校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教育机关三方共同努力,积极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2.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决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应注重专业性人才的补充,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鼓励教学人员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实行资料查询,网上查阅,逐步实现电子备课,进行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再一方面积极开展诸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除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电脑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不断积累经验,扩充教学资源库;积极开展教育技术的研究与交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整体水平。[5]制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速度,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3.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有些地区虽有先进的设备,但是没有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管理与

维护。一旦出现问题,就没有人进行维护与维修,请专业人员修理不仅费时间还费人力、财力,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相关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相关单位应安排专人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并派遣管理员到各个地方参加培训进一步深造,学习专业的管理与维修、维护的知识。回到本单位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教学人员的基本信息能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请信息化调和的管理与维护、维修方面的专家对全体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

4.抓好常规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力普及中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制定适合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规划和课程计划,明确各年级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及其它形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所有学生会上机、会上网。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参加电脑科技小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找出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育信息化能够正常有序地发展,为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A:13-17

[2]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EB/OL] http:///html/201109/20110913154542p7fz.shtml

[4]马有文.宁夏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思考[EB/OL]。http://.cn/store/article_contentn.asp?articleId=4779&Columnid=584&view=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7

微博的出现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进行网络舆情分析, 透视高校青年群体思想行为特点, 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微博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教育素材的同时, 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影响力大受影响且大打折扣。微博成为信息高地之后, 正无形中在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争夺话语权,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意识形态整合受限等诸多新挑战。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必须正视微博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充分认识并积极利用微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功能,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主阵地, 弘扬主旋律, 进而培养出理想远大、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一、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与微博影响力调查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12年1月至3月间对各级各类在读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共计获得有效样本952份:其中女生占51.37%, 男生占48.63%;大一学生占5.04%, 大二学生占22.69%, 大三学生占34.45%, 大四学生占31.09%, 研究生占6.72%;文科生占54.62%, 理科生占45.38%。

(一) 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85.71%的大学生目前正在使用微博, 周边有10个以上微博用户的大学生占比为81.51%, 68.91%的大学生使用新浪微博 (见图1) , 每天都上微博的大学生比例超过六成, 七成多大学生每次使用微博时间在30分钟以内, 57.98%的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脑上网的方式使用微博, 42.02%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使用微博, 52.1%的大学生是通过自己上网看到从而了解了微博, 另有34.45%的大学生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微博。

调研结果清晰地勾勒了一幅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图景:通过电脑上网、手机访问的形式, 微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广大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每天登录微博,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每次登录微博的时间在不断延长, 对大学生而言, 微博媒体甚至已然超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成为面向大学生群体到达率最高的媒体形式。

(二) 大学生眼中的微博影响力分析

在大学生眼里, 微博的四点特性被超过半数或近半数大学生所认可, 分别是:一是微博可随时随地更新和访问, 方便快捷;二是微博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三是微博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四是微博碎片化的表达让阅读更轻松。大学生对微博界面简单操作方便且支持手机, 微博信息更新、及时快速, 微博多平台性、互动性强, 微博参与者的角色多样、交流范围广四大竞争优势认同率均超过五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微博具有如此广泛的使用人群与这些吸引力不无关系, 这也构成了微博媒体的竞争力 (见图2) 。

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七成的大学生非常频繁或者较为频繁地第一时间从微博上获取各种大众信息, 微博已经成为大部分大学生信息的第一来源;超过95%的大学生会利用微博关注好友并进行互动交流, 只有4.2%的大学生从不利用微博关注好友并进行互动交流,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一种常态工具;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基本上不会对热点时事发微博或参加讨论, 但是, 更多的大学生 (近八成) 偶尔或经常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或者参与讨论;近八成的大学生还是认同微博具有娱乐消遣功能的, 仅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没有娱乐消遣功能, 而一旦微博是一种娱乐方式观念被认同, 必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微博控”;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具有发展潜力, 微博用户将进一步增加, 认为会快速增加的大学生占比近七成, 而认为微博用户已经发展到顶峰, 不具备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占比不到一成;认为微博对生活产生了影响的大学生超过七成, 其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对其生活的影响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 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认同可以利用微博寻求帮助, 但是第一时间想到发微博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仅有1.68%, 说明微博仍不是大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如何让大学生能够更多地在微博中发出心声, 更多地利用微博来寻求帮助,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应用状况分析

调查表明, 同学/朋友微博、名人微博、媒体微博、热门话题/人气推荐微博是大学生微博关注四大热点, 与此同时, 有28.57%的大学生提及关注学校老师、辅导员及各部门微博。大学生使用微博三大利益诉求点为 (见图3) :一是通过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动态, 实时交流互动, 二是通过微博了解更多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 三是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抒发对时事的观点。

学校微博和专业教师微博是大学生最希望开设的两个微博, 另外, 大学生对学校职能部门、各级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微博也有期待。大学生最希望高校微博承担的三项功能是就业指导、校园新闻和学习指导, 这一调查结果比较契合在校大学生关心学习、就业和身边动态的心理诉求。

从调研结果来看, 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开设微博尚不能完全满足其学习生活需要, 仅有9.2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微博完全能够满足其学习生活需要, 而有20.17%的大学生甚至表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微博满足其学习生活需要。

调查表明, 99%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微博经典语录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中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会参考和借鉴微博上的经典语录, 仅有0.84%的大学生认为不相信, 是胡说八道。仅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能够对微博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有效甄别, 大部分大学生在微博虚假信息甄别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其中4.2%的大学生表示对微博上出现的虚假信息不能甄别。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后, 仅有四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校方微博的观点影响力较大或者非常大, 说明高校微博应该进一步打造影响力, 以加强其在面临危机时的影响力。

近六成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认同或十分认同微博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仅有一成不到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微博并没有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同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中四成大学生明确表示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五成大学生则希望在开展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应贴近大学生需求。

三、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轮驱动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所设计和建构起来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2]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轮驱动模式则是教育者适应新媒体环境, 基于微博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施加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所设计和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

(一) 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或预期结果。[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头脑臆造的结果, 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 它既取决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 也取决于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精神, 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 以微博为教育载体和工作阵地, 加强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确定:微博思想教育主要是指运用微博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它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 创新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微博政治教育则主要是指运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教育, 具体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基本理论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 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等。

(三) 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六轮驱动路径

1. 六轮驱动之理念更新

在微博空间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和无法挑战的信息权威, 而是同受教育者具有平等地位、相互沟通、相互协商的信息制造者、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监控者, 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灌输”理念、“说教”理念、会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4]微博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它打破权威, 鼓励创新, 张扬个性。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它使任何一个普通受众都可以跨越专业的门槛, 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在这一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教育者必须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使教育者与大学生真诚沟通,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2. 六轮驱动之制度保障

必须从制度上确定微博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工具地位, 使微博应用成为常态, 健全相关制度, 明确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机制。首先, 应建立校级“微教育”专门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为全面开展“微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 应建立校内规章性制度, 明确校园网管理机制, 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者行政手段阻止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袭和渗透, 但同时也应充分保障大学生享有足够的话语权;最后, 应逐步建立健全“微教育”和管理的相关制度, 如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标准、监管制度、激励机制等, 通过这些制度建设使“微时代”的“微教育”“微管理”实现常态化、正规化。

3. 六轮驱动之主体协同

在微博空间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更为泛化,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专职思政工作者应负之责, 高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调查结果表明, 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都希望学校开设学校微博和专业教师微博, 另外, 大学生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微博、各级领导微博、班主任微博和辅导员微博也有期待。因此, 应尽快建立班主任微博、辅导员微博、专业教师微博、教学部门微博、服务与管理部门微博、各级领导微博、学校微博, 同时建立包括班级微博、社团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特色微博等在内的微博体系, 并进行相互关注链接, 形成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高校应着力载体建设, 构建全员育人的高校“微博集群”, 建立以高校官方微博群为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群为依托, 链接由各类学生群体和个体组成的学生微博群落, 从而形成集开放性、交互性、服务性为一体, 全员育人、功能互补的微博集群。[5]

4. 六轮驱动之内容引导

大学生使用微博三大利益诉求为:一是通过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动态, 实时交流互动。二是通过微博了解更多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三是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抒发对时事的观点。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同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希望开展工作的同时应贴近大学生需求, 而大学生最希望在微博上获得就业指导、校园新闻和学习指导。但实际上, 只有一成不到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微博已能完全满足其学习生活需要。基于这一现状, 高校应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学生关注热点, 强化微博议程设置的正面导向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 积极发布学生关心的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的图片、文字、视频, 主动了解大学生的诉求, 加强微博留言的互动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内容。

5. 六轮驱动之传播整合

首先, 要紧随时代发展, 加强手机媒体平台利用。调研表明, 超过四成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访问微博, 在大学生眼中, 界面简单、操作方便且支持手机是微博媒体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 积极建设手机载体是丰富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次, 注重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的有机联动, 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在微博上发现的学生思想上的波动或学生发表的偏激、片面的观点看法, 应及时进行网下教育, 通过开展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等干预措施,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6]总而言之, 应结合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 如校内活动、班级管理、校内媒介 (校报、校广播台、校网等) , 使之与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效应, 最终达成预期德育目标。

6. 六轮驱动之危机管理

“微博”舆情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对于了解高校学生思想、掌握突发事件信息、预警群体性事件发展、维护高校“微博”舆论稳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7]针对微博中出现的危机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高校应及时予以处置, 转为危机, 抢抓机会占领主阵地, 弘扬主旋律。既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新技术发展变化的敏感性, 积极加强技术业务培训的力度和广度, 同时也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主动性, 学会通过用户数量、信息流量、舆论内容、学生关注和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 对校园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8]调研表明, 99%的大学生相信微博经典语录, 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表示对微博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总能很好甄别, 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后, 仅有四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校方微博的观点影响力较大或者非常大, 这一现实情况表明, 高校应进一步打造官方微博影响力, 以加强在面临危机时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岳颀, 卫春晖.浅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5) :64-65.

[2]刘龙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年12月.

[3]赵荷.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6) :58-60.

[4]李昱.网络博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11) :42-44.

[5]王静.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法治论丛) , 2012 (2) :127-134.

[6]梁汲媛, 邱萍.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1.

[7]张利冰等.运用微博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 :8.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77-04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因此,不论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还是政治参与能力。明显强于同龄人。他们将成为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最富活力的时期,该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承继者、传播者,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都要求达到的目的之一。

一、海口经济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结合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本文主要从习得的程度(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政治知识等);认同的程度(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阅历、政治经验、政治技能等)这三个维度来描述海口经济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习得的程度。

政治文化习得的程度是对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等的学习掌握情况。笔者主要设计了三个变量对这一问题进行测量。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职位”的认知以及大学生的“两课”成绩。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习得程度不容乐观。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数仅占有效样本人数的37.4%,57.1%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才关心国家大事。仅有30.7%的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导职位的认知是正确的,这与大学生地位极不相称。而只有大学生的“两课”成绩让人感到欣慰,成绩优秀的占11.5%,成绩良好的占50.8%,成绩一般的占28.7%,成绩及格的占7.0%,成绩不及格的仅占2.0%。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两课”的学习方法令人担忧,有53.3%的大学生选择了考试之前临时突击的方式来应对“两课”教育,而只有41.6%的大学生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平时积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

通过仔细分析调查中收集的材料进而判断,笔者认为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学生成长的宏观历史背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没有错。但是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人们改变了价值观,于是产生了“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加之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得一部分政治观不坚定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同时随着高校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扩招以及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等项改革的进行,社会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在校期间压力增大。罗森伯格和本斯曼的自居作用认为通过模仿他人行为,以他人角色自居,从而内化文化,形成态度和人格的社会学习方式。在自居过程中,个体既扮演自身角色,又扮演自居对象的角色。双重角色扮演的结果是个体逐渐将自居对象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内化进自己的人格结构中,成为自身稳定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大学生产生实用主义意识,更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从而缓解对就业压力的恐惧。

2、认同的程度。

政治文化认同的程度主要包括对现有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体制的评价及其政治觉悟、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从一定意义上将对主流政治文化认同的程度就是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另一种表达。如果社会成员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其所在的政治体系的合法程度也就越高。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社会成员的微观角度,另一个是从政治体系的宏观视角来进行分析。按照戴维·伊斯顿的政治体系理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具有层次之分,即依次体现为政治共同体、典则和当局。尽管伊斯顿的解释并不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程度这一问题,但这种层次的划分对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程度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对这一问题相应设计了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程度”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

第一,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政治共同体层次。“政治共同体,就是结合在同一政治过程中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用政治发展理论的语言来表示,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常常被称为‘国家的认同意识’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有46.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有43.8%的大学生表示热爱自己的祖国,二者加起来共有90.3%,甚至有66.0%的大学生表示假如重新选择国籍会保持自己原有国籍不变。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较高归属感。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典则层次。伊斯顿对典则这样界定,认为它是“所有的系统中对政治活动的一系列制约”。笔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就是“典则”的最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的评价就是测量典则层次合法性即对典则认同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极端认识都占很少的部分,认为“最好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分配的状态”的大学生占3.2%;认为“如果全盘西化,中国会发展得更快”的大学生占7.6%。使笔者感到困惑的是竟然有62.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有利弊.无优劣之分”,这与27.2%的大学生认为“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强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合理的解释是大学生更趋于相信事实,社会主义只有在中国一枝独秀,而资本主义则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并且社会主义吸收了大量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使得大学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定模糊。

第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程度——当局层次。伊斯顿把政治系统中“权威角色的承担者”称之为当局。由于在中国一切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中国意义上的当局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考察和测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当局认同的认知。有55.1%的大学生表示热爱共产党,其中有25.6%的大学生表示积极争取加入党组织。另有22.1%的大学生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相信

她的情况会渐渐变好”,二者加起来共有77.2%。但是也有17.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腐败的政党,并表示不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说明社会宏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包括一些消极负面信息,形成了与学校和家庭正面教育相对峙的格局。尤其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反腐倡廉”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成为大学生对党中央工作成果的评价水准,分别有43.0%和46.7%的大学生认为党中央对解决上述问题毫无成效。(具体情况请看下表)这可以用泛化作用来解释。泛化作用是指通过态度的转移和投射,形成新的政治态度的过程。个体能将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移换到其它事物上去,从而形成对后者的态度。斯通指出,“个人的信念系统塑造了他的政治观点。”亦即人们对非政治世界的观点是政治态度形成的基础。他还说,个人政治定向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那些不是明显的政治性社会境遇中产生出来的。

综合上述分析,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在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3、参与的能力。

参与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政治文化的习得和认同如果需要作用于现实社会就需要一定的参与能力。同时参与的能力也是这三者当中最难以测量的一个变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有通过几个相关变量从侧面对其进行测量。这主要包括:参与实践频率和参与实践深度、民主素养。

第一,参与实践频率和参与实践深度又可以细分为测量样本的“政治面貌”、“参加社会团体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以及“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这四个变量。我们假设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层次越高,“参加社会团体”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频率越高,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就越强。根据调查中收集的材料,政治面貌为团员的大学生占77.0%,政治面貌为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大学生占10.5%。其中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频率为50.0%。有45.0%的大学生选择了参加社会团体,只有30.4%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社团生活。68.8%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参加。有37.5%的大学生曾经或现在担任学生干部,其中62.1%的人当选学生干部的频数是一到二次。对于“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的测量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实践深度。其中有57.1%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剩下的42.9%表示没有参加过,这一结果令笔者十分费解。原因是在2006年11月份海口市举行了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并且在海口经济学院设立了分会场,除了06年的年龄小于等于17岁0.85%的大学生(见表2)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参加选举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应该参加过。另外在这57.1%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的大学生当中,能够记得上次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仅占67.1%,而能记得“赞成的候选人当选”、“赞成的候选人的大体情况”和在赞成的候选人当选的前提下能知道“候选人当选后在人代会的一些工作情况”的比例分别占表示参加过基层民主选举大学生的26.2%、25.5%、12.7%。(具体情况请看下表)

但是看了大学生对“选举”态度的认识之后,上面的矛盾就很好解释了。有54.1%的大学生认为选举“只是走形式,上面已经订好人选了”,有40.1%的大学生认为“谁当选无所谓,反正我又不了解候选人”,认为选举是“个人的权利民主的表达方式”和选举“能真正代表我的利益”的大学生仅占21.8%和4.1%。

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海口经济学院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参与实践频率还不是很高和参与实践深度还有待于拓宽。

第二,对民主素养的测量,笔者主要设定了两个主要的变量,分别是“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和“对妥协的态度”。大学生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的选择可以看出在赋予其选举权之后大学生是否正确地行使公民权利。虽然“看候选人的名字是否顺耳”、“看候选人和自己的关系”、“看周围同学的意见”和“看候选人的外貌”等非理性偏好都占比较少的比重,但是人民代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代表和维护广大选民的利益,而选择“看候选人的竞选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我的利益”这一偏好的大学生仅占到24.4%(具体情况请看下表)。大学生把选择人民代表当作学习和工作的先进分子来进行选择,这是需要我们十分警惕的。

在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容忍别人的意见存在。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主张发生冲突时,我们要能够容忍.如果没有相当大的容忍气度,只有徒发冲突,最终问题也不会解决,反倒会加深政治系统的裂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损于民主政治。然而大学生对“对妥协的态度”却不令人乐观。有74.8%的大学生认为妥协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在一方显然正确,另一方显然错误的情况下将坚持自己的立场”。

虽然“对人民代表的标准的偏好”和“对妥协的态度”这两个方面不能反映大学生的全部民主素养.但是至少它们反映了一些我们必须警惕的问题。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的民主素养不容乐观,有待加强。

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以下就是笔者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家庭层面对改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提出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第一,切实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及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富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些都必须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政治技能的养成最好能通过切身的政治实践来进行。“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他们更加确信,自己

以前关于世界知识的见闻将有助于解释未来。”以往的政治教育往往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等相关内容的普及,较少从技术的角度谈雩《治参与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普遍存在参与能力较低的问题。因此有同学建议“学生会等学生机构应该独立。以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真正意义上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样本028)。“积极参加团组织和党组织的活动,通过正当渠道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样本157)”,“民主化、自主化,既然是学生组织,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就应该有学生自己来主导、组织和宣传。(样本198)”,“在学校应该召开一些听证会,让同学们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样本219)”。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参照西方国家某些学校的做法,把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转变成学生的代表机关,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民主选举、民主处事作风和技巧,提高政治生活参与的能力。这样根据伊斯敦的政治系统理论,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大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可期望的,而且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同时政治系统也获得了它想要的支持。这样这个系统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合理的运转。高校要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政治理论和政治规范,训练学生的政治思辨和政治参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加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步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加快大学生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成熟。

(二)政府层面

由于“政府做的每一件事都为公民所关注,许多行为都明确地向公众解释或展示了政府的态度”,加上泛化作用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政治认识上的误解和政治行为上的盲目。因此政府的作用就是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建。这主要包括民主法治政治的推进,廉政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的公平等等。在中国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要整顿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三)社会层面

由于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互动的机会比较少,和社会最主要的联系就是通过第三者的链接。而这第三者当中的最主要最正式的部分就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络的载体作用。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大众传媒、互联网络的载体作用,为促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好“导向”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政治作用与日俱增。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联系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言论监管难度大,一些不负责任的、低级、迷信、淫秽、庸俗、甚至是反动的信息或言论,通过网络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良好的社会政治“导向”作用。

(四)家庭层面

上一篇:红领巾广播站宗旨下一篇:新世纪大学生反腐倡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