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024-09-27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共12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挑战, 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各界关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 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它具有有形与无形的双重功效, 对于提升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体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是提高思想正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1 有助于中国精神的养成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沧桑, 使华夏文明传承至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重精神的民族。五千年来, 中华儿女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可以为当前社会各界中国精神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曾有社会学家指出, 战争与体育比赛是最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的两种方式。如果说战争是参战民族或国家之间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比拼, 那么国际体育比赛可以被称为是和平时期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礼仪化”的战争。每一个参赛者在比赛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更是自身所在的国家与民族, 因此体育比赛也寄托着全民族的情感, 对于提升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着重要价值。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在中国近代史上, 从上世纪初青年学生发出“奥运三问”,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 再到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10届洛杉矶奥运会, 到1984年许海峰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中国代表团金牌“零的突破”, 再到2004年“翔飞人”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豪言, 以及2012年30届伦敦奥运会上奖牌第二的佳绩, 承载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而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历程也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东方巨龙的崛起。

不论是奥林匹克还是其他国际体育赛事, 只要看到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听着现场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 心潮澎湃, 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更增几分。而运动场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也会使国人唏嘘不已。也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对于那些为国家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倍加尊重, 视为“国宝”, 对那些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因为他们在赛场的一言一行同样树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 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气质, 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因此, 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是一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这个真实的课堂记载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为国拼搏的精神, 以及背后无数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也可以更好的激发每一个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 正可谓“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现在, 中国处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肩负着这一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机制、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通过改革创新促使我国体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迎来我国体育事业新的春天。

总之,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 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中国精神的养成教育, 避免了传统灌输理论说教的空洞与乏味, 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体现出来, 给教育对象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不言而喻。

2 有助于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 并拉开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而全体国民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 自觉遵守法律, 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义。正如卢梭所言,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即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公民强烈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 则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不论是法制观念还是规则意识, 都会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都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个人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 更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体育运动, 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 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则, 虽然这种规则不是国家的法律, 但是很多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运动规则, 借助这些规则有助于培养体育参与者以及其他人员的尊重规范的内心自觉, 进而养成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体育有助于人们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 学校体育中, 体育教育需要通过课堂形式来进行。但体育课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 它大多在室外场地或是宽广的室内场所进行, 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教师为更好的组织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约束, 如列队宣告课堂开始、分组负责取送运动器材、按照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依照规范参与运动项目、解散宣布课堂结束等等, 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指示行动以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 在社会体育活动中, 因参与者众多, 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完成自己的运动项目, 实现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就需要组织者制定一定的活动规则, 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 力求避免个别参与者的侥幸心理与违规行为。再次,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比赛规则如同法律, 裁判员如同法官, 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以创造最佳成绩, 违反规则就会受到如禁止参赛、取消成绩等惩罚。如在田径运动史上不断出现的“兴奋剂”丑闻, 在马里昂·琼斯、本·约翰逊等违规者被惩戒收回奖牌并禁赛的同时, 也在告诫并警示其他参与者违规的代价, 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 并深刻认识到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更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为准则。

3 有助于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集体观念即全局和整体观念, 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来考虑;团队意识则是指人们在集体中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意识。当前,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决定了每一个成员学业与事业的成功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集体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配合与支持。因此, 培养教育对象的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80后、90后和00后, 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影响, 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较为浓重, 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其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 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性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因其备受社会各界人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以其为载体进行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就更容易为教育对象接受并起到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以篮球为例, 在篮球比赛中, 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一定的团体, 只有与其他团体成员的配合与协作才能使团队走向胜利, 并体现出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相反, 任何一个成员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团队中他人作用的体现, 并进而影响到团队的胜负。可以说, 篮球比赛是对1+1>2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正如阿迪达斯的流行广告语“无兄弟不篮球”, 正是兄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以及为了共同目标的奋斗拼搏成就了比赛和自己。

而且, 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还有着比较强大的群众效应, 即使那些不参与这一项目的社会成员也会非常关注自己所喜欢球队在赛场上的每一个举动,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其他的支持者融为一体, 共同为自己所喜欢球队提供支持。此时, 球队的胜利就是支持者们共同的胜利, 球队的失败就是支持者们自己的失败, 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种个人自觉融入集体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 因此教育者利用合适时机对其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将比说教等教育方法都效果显著。教育者还可以适时的引导教育对象将教育效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项以实现迁移, 使其真正认识到不仅是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 生活中的事项同样如此, 即个人的成功与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与团队中才能实现, 也只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与团队中的坐标, 与其他成员一起为团队的成功而拼搏, 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

4 有助于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培养

竞争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时希望超越对方赢取胜利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生存资源的争夺使得竞争无时无处不在, 而且日益激烈。现代社会, 竞争更是充斥于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它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更与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但是正如俗语所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竞争也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危机感, 只有不断进取, 强大自己,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竞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面临的经常状态, 竞争意识是社会成员发展与成功的必备品质, 培养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与灵魂, 在体育运动领域,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种激烈的竞争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拼尽全力去赢取胜利, 保守与惰性在此毫无立足之地, 因此体育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载体与途径。如备受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口号“更高、更快、更强”, 就是对运动员参与竞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 更是参与者之间优胜略汰的集中体现。它营造了每一个参与者都力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更强才能取得胜利的激烈竞争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参与者的潜能与拼搏进取精神。不仅仅大型体育赛事, 即便是社会体育中的武术、体操等健身娱乐运动项目, 以及学校体育中的教学游戏或比赛, 也都充满了参与者相互之间比较的竞争, 是对参与者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时机。

另外, 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 还可以使作为间接参与者的观众也受到感染并产生情感共鸣。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赛场上运动员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美感的赏心悦目,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比赛中的瞬息万变引起的紧张与惊险以及运动员的拼搏进取场面的扣人心弦。通过观看比赛, 观众成为运动的间接参与者感受着竞争, 而运动员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与行动也给他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提供了生活中面对竞争的启迪和模仿的榜样。

5 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保持身心健康、二者协调发展是社会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为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其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且积极发展的状态, 具体而言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还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着重要价值。首先, 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艰巨性为提高参与者的坚强意志提供了条件。任何体育项目都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并伴随着疲劳、疼痛等生理反应, 进而引起部分参与者想要放弃的消极心理, 如中长跑就是对参与者意志品质的重大考验, 当身体出现了“极点”现象, 个人的顽强意志是使“极点”逐渐缓解、运动继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其次,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拓展了参与者的人际关系, 使人们获取了情感安慰和一定的社会支持。最后, 体育运动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为提升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遇。每一运动环境都会在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有差异, 同一运动场地现场形势及人员心理亦是变化莫测, 参与者身在其中要随时能够感知这种客观变化并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做出适时调整,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变甚至掌控现场的过程就是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过程。再次,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具有不同的作用。跳马、游泳可以培养参与者的自信与勇敢;跨栏、跳高可以提升人们的果断与坚毅;太极、气功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6 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 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友善性与宽容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也是体育运动的至高追求。当然,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而不完美, 但健全的人格却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

体育不仅仅具有培养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的价值与功能, 体育所特有的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还可以提升个人品位与审美意识,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另外, 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友善待人等要义, 还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如此强大的塑造个体人格的功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就曾对此做出过精彩论述, 他认为体育锻炼的刻苦与坚持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 坚强的意志, 自信心, 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 而“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 可以批评错误, 鼓励高尚, 陶冶性情, 激励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六中主要功能, 体育还具有尊重生命价值、促进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品位、塑造高尚情操、养成博大胸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参考文献

[1]王向田.清华体育思想的传统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篇2

一、大学语文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思政素质。在发挥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功能上,语文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与感染,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雄厚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具有高思政素质和人格力量。而作为灵魂播种者与知识传授者,语文老师不能仅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却忽略了思政素质。所以,只有提高教师思政素质,才会准确把握与理解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所描绘的情境,由此才能让学生进入思政崇高意境,在往复沉潜中滋养甘霖。若非如此,就算语文教材有非常高的教学质量,也会由于不到位的领悟而不能育人。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思政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将其切实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去践行与追求,为教育与引导学生作铺垫。通过对工作实践与生活点滴的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以此达到铸造优秀思政素质与崇高人格风范的目的。此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善美为学生做表率、树榜样。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语文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重视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对新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得以不断增强,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与教育的主人。为学生创造一个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延伸至人文讲坛、社团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全方位教学环境,同时让学生自觉创建一个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络互动中,能够确保学生自我思政教育的实现。此外,还要加强思政实践,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期时间接触社会,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深化理解与认识相关文学作品,并于日常生活中领悟语文为他们所带来的思政魅力。

(三)通过优秀文章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所有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往往只有高质量教材才具有正面进行思政教育的`功能。毋庸置疑,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质量比较高,这就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大量情理并茂及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然而,现阶段我国各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尤其是部分反动势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错误理念与观点渗透至大学语文中,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思政观念。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因素存在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的最大问题是负面影响学生信念与理想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负面追求就会趁虚而入。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所潜藏的优秀传统理念,以此对大学生做好人格形象教育与道德情操熏陶。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儒家所宣扬的“刚正不阿”与“浩然正气”的人格精神、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以及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等,启发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对学生崇高感与责任感的培养非常有利,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崇高的思政素养。

(四)挖掘传统革命精神,确保学生爱国教育得以加强。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出现了城乡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大、就业形势严峻以及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在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缺少自我奉献精神,而且情绪非常消极。面对这种现象,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深入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能够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词句或篇章,突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从这些篇章中感染与启发学生。

二、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有效结合

所谓结合,并非就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简单合并,结合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渗透、协调、互动以及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有机过程。一方面要注重大学语文的思政导向作用,通过先进文化与理念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指导,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既可以保持两者特点,而且还能探求两者在教育效果与教育方式方面的新途径,寻找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的共同规律。类似于刘晓哲在《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中所阐述的问题,思政教育作用并非大学语文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大学语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那么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就无法并驾齐驱于“两课”。然而,这并非学术界不重视、不研究大学语文此功能真实存在的理由。反之,若高校可以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极大的思政教育作用,并创造条件确保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得以提高,这对当前教育界思政教育差强人意局面的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三、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

0.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存在有直接必然联系,其中,企业文化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拥有的号召凝聚力,在整个生产发展进程当中,其可自发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特征的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精神形象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有较强主观性,基于自觉通过教育等多元化手段,该项活动实施可促进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强化提高,并认真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其积极引导之下,企业文化精神力量逐步增强,推动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发展。

1.简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1.1导向功能

在企业日常运行进程当中,积极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基于文化教育工作的全民开展实现企业员工综合素养的切实强化,使得企业内部可逐步形成被所有员工接受认同的道德标准以及观念意识、行为规范等整套体系架构。除此之外,在企业职工之间产生要跟企业同甘苦共患难的整体意识,使得企业员工智力因素得以优化开发,将其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调动其主动创造性,大幅增强企业自身凝聚能力,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改革,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强化。通常而言,优秀的企业颇具真善美等美好价值观念,其可将全部员工思想引领至意想不到的境界,使得员工形成令人意外的工作干劲及激情。譬如说我国中药老字号企业同仁堂,该企业有着三百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其能够有机融合现代文明,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养生济世为同仁堂企业宗旨,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为企业严格遵循的信条理念,同仁堂时刻恪守诚实敬业品德,谨遵“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日常企业药品生产进程当中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及以次充好的情况出现,逐步形成兢兢业业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正是由于这种职业道德的存在使得每个同仁堂人深受积极影响。

1.2教育功能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程当中,教育是其最为基本的功能,其针对受教者实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等各类型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实现受教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增强,尽可能完成大批四有新人的大力培养,将全员社会主义积极创造性激发出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基于多方面内容针对员工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譬如说形势以及法制、理想、警示、道德以及政治等跟思想政治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除此之外,企业应认真积极举办多元化活动实施思想教育,包括文体娱乐活动以及报告会、模范人物学习、学习参观、员工联谊会等。以茂名石化炼油厂为例,在该企业日常运行中,为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经常举办乒乓球赛以及篮球比赛、书画展览、卡拉OK比赛、学习典型事迹等典型活动,在每年各个节假日把不同范围内新老企业员工组织起来进行联谊,切实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氛围,基于这些活动实施,此企业将“爱岗位、爱车间、爱炼油厂”当作活动主题内容,强化培养企业员工正确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敬业精神、合作意识,使之按岗敬业、创优争先,在实际工作生产中发奋图强。

1.3激励功能

一般来说,激励功能主要指的是在外部源源不断刺激之下,促使个体形成高昂进取的成效。纵观可知,针对职工而言,良好企业文化起到十分巨大激励作用,既包含有精神层面,有涵盖有物质阶段的。通过企业精神可将精神激励成效体现出来。虽然说各个企业表现精神状态的形式存在有较大差异性,然而其中依然有着较多共同点,即为企业崛起振兴而努力,坚持不懈,发奋图强,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船业,创新开拓。在我国,正式如此企业精神始终激励着员工拥有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在实际工作开展更具行动力。除此精神激励之外,企业文化还包括目标激励以及集体荣誉激励、关怀激励等多项内容。譬如说,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精神;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的“团结、奋进、文明、严细”、“创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职工”精神;鞍钢的“敢于革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茂名乙烯的“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精神等。

1.4凝聚功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党根本宗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此项总之,将党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精神积极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应大力做好各项稳定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办实好事并办好实事,如此一来,可在维护群众基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有效增强。分析可知,多数企业在培养员工凝聚力过程中拥有很多良好手段及成功经验,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基于此,企业文化同样能够通过较多微妙模式完成员工思想沟通,使之在统一思想积极引导下,产生对企业意识观念以及目标准则的强烈认同,形成作為企业员工的使命责任感。由于企业文化不断作用,员工可在自身切实感受下,针对本职工作形成较强归属感,并未自己甚为企业一员感受十分自豪,潜在意识产生归属企业的向心力,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目的。仅仅运用普通说教手段难以获得实际成效,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施思想教育活动,则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2.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知,在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需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文化功能特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员工个体差异,将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稳定可持续优化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陈胜红.老区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作用与功能研究[J].才智,2012(17).

[2]卢景昆,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可厚非的带有着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而就是这三个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教育区分开来, 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功能与特点, 陈万柏和张耀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而这不一样的对社会对个人的功能也使之功能的发挥具有了不一样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剖析讲解, 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其最终功能的发挥, 而整个的社会环境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 毫无疑问,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对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目前也众说纷纭, 有张耀灿的“四要素说”, 有陈秉公的“三位一体说”, 还有其他的许多说法。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包含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此, 我只是把我能想到的各个要素单列开来, 逐一分析。

(一) 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占有着主导性地位, 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1、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多少。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理论知识, 一个教育者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教育内容的功能的发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首先得具备着思想政治的理论素养, 这其中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同时也包括着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个教育者,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他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 才有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所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人格素质。人格素质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的正确发挥与歪曲发挥。首先, 只有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高尚的个人品格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朝积极的方向发挥, 否则其后果将完全相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次,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功能的发挥, 当一个教育者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时, 受教育者将更容易接受其教育内容,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有着促进作用。

3、教学态度与能力。一个教育者对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着他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性。如果教育者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性价值”, 仅仅将它作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那么其教育的结果和功能当然不可能得到发挥, 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负责的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并在实际生活中言行合一,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 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教育者的教育下去接受、体会、消化、实践思想政治的内容的人。“学生自身状态的好坏,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教育对象在被教育时时是客体, 在理解知识时又是主体, 教育对象只有将主体与客体的身份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1、作为主体身份。我们都知道, 受教育者只有自己真正想学时才能将学习学好。这其中其实就包含了一个需要———动机系统。当教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有作用时, 他才会认真去学, 努力去学, 主观上会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也才会去实践它。需要越强烈, 教育对象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强大, 他也就越具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发挥的越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在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在于教育对象接受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2、作为客体身份。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教育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才可能和可以去学习相应的思想政治, 他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去真正理解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可以得到发挥。否则就算进行了教育, 也只是知识的灌输, 丝毫不能发挥其功能。

(三) 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想要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结果, 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教育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过来也有着很大影响。

1、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与现阶段教育者的普遍水平相适应, 必须与现阶段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心理向适应, 必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坚定, 但是它也要与现实相联系,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一直悬于共产主义之上, 就会导致教育的空洞化, 虚无化, 其相应的功能也就不能得到发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的过低, 就会导致其教育的简单化, 落后化, 不具备思想政治的先进性, 那么它所要发挥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过于虚化, 它必须是可实施的, 可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后必须能指导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 而且使正确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具有这种特性, 那么其功能的发挥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逆向作用。

(四)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对象所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贯穿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的, 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的思想。“如果教育者采用过时或者错误的理论或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不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效率, 甚至还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性质, 使教育走向反面, 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与否影响着其功能发挥的时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否决定着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着其功能的发挥。

(五) 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作用于教育对象所运用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中介。教育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效果。教育方法的适应教育对象, 可以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促进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实践, 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成分发挥;反之, 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会阻碍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 从而削弱其功能的发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需要改革, 只有让教育对象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二、社会环境

任何一项活动都受到它所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活动也同样如此, 它所具有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发挥, “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好好的发挥;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 “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 政治的稳定, 指导思想的清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 文化氛围的宽松、人民思想的开放更加的有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与学习, 促进其功能的发挥;反之, 专制独裁, 单一的文化只能扼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有很多, 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以上只是我所想到的影响因素, 对于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也应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改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粱桂媵, 徐海波主编.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24.

[2]李红梅.“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透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二版) [M].武汉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篇5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 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姓 名:夏学 号:

茹 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地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其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而有效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精神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贵和尚美,团结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和为贵,这种和谐思想贯穿整个历史,而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春节从过小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无一不表达了人们期盼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整个传统节日体系中,通过探亲、团拜等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这些都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中,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腊祭,都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先民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间是相通的。先民们在春节等节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先民们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无启迪。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节日是以自然为取向,春节、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3、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处流露出“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秋节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永恒追求。对重阳节,人们追求和表达的是完美、完善,登高敬老,所以又叫敬老节。表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体现在我们节庆活动当中达千百年而绵绵不绝。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虽说现行制度古代的社会制度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新社会服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追贤思孝,重视亲情伦理,尊重自然规律,和谐相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等优秀的精神内涵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资源。

1、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连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节日期间,家庭成员在一起吃团圆饭、认祖归宗、进行情感交流,关系才会更加亲切和谐。因此利用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让青少年感受亲情的

珍贵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传统节日是以年为单位轮回进行的,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民间,扩散于民间,每个节日都是普天同庆人人共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无声无息的,非教条的,潜移默化的。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是一味地说教则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事倍功半。如今科技进步,网络发达,青少年的思想容易被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侵蚀,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退化,理想观念淡化,抓住传统节日这个大好时机对青少年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儒家以“和”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当中。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以一种大局的眼光看待社会,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手段。

4、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我国的春节、元宵节,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大家同乐,一派升平,和谐欢乐。端午节则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人们通过举办赛龙舟、吃粽子,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腊八节”的起源除了“劝勤惩懒”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援岳(飞)抗金”。据说,当时老百姓见岳家军被奸臣克扣军粮,自动煮粥支持岳家军抗金,表达了对权奸的憎恨,对民族英雄的爱戴。中秋节、春节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故土、对家乡的眷念。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秋节、春节等又被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深层次内涵。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契机。传统节日活动能够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潜移默化中便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结 语

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篇6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微博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微博的功能也在随着其发展进一步得到完善,微博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工具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广泛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2)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如何实现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微博简介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即时实现共享的平台。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裂变性、碎片化的特点,并且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1)打破信息垄断,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人人都是参与者,在微博上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另一方面,人人皆有“麦克风”,在微博上享有平等的言论自由权。(2)打破主体垄断,让草根发声。微博的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打破了科层制结构下自上而下的话语传播模式,草根网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织围脖”,形成像社会精英一样的数量庞大的“粉丝团”,进而传播自己的观点,扩大自己的影响。(3)突破传统的监督方式,有利于反腐倡廉。在微博时代,监督不再局限于此,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有可能暴露在阳光下,任何一位官员的任何贪赃枉法行为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传到微博上,进而受到相关部门的追究以及得到法律的惩处。(4)促进公共意识的觉醒,推动公民参与。在微博时代,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关注就是力量,转发就是行动,围观改变中国。”人们对公共事件进行关注,首先意味着不再对政治冷漠,践行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通过微博平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帮助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所发挥的效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导向功能,主要体现为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价值导向是指微博要传播哪种思想品德信息以及对它作何解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微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要求微博自觉以各种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导向是指微博在为人们提供关注平台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关心国事的热情,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行为导向是指微博通过对舆论的营造、法制观念和各种行为准则的宣扬,规范用户个人的具体行为。(2)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心理状态、协调人际关系、整合利益冲突。调节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在微博这个稍显轻松活泼的平台上,合理发泄个人情绪,同时微博还可以通过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帮助人们正面的看问题;协调人际关系是指微博可以促成人们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有益沟通,有利于人们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和谐的关系;整合利益矛盾是指任何主体都有在微博上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促进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讨论,帮助人们更好的克服心理偏差和认知偏差,有利于推动全社会范围内公正、合理、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形成。(3)沟通功能,主要体现为信息共享、情感交流、人文关怀。信息共享是指人们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可以获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它们进行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布各种思想信息和政策,从而更好地实现共享;情感交流是指人们通过在微博上与他人的互动实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感情;人文关怀是指人们在微博这个互动平台上主动帮助别人,同时获得相应的帮助,比如“微爱心”“微博打拐”等。(4)同化功能,包括榜样示范和同辈感化。榜样示范是指在微博上注册的社会各界名人,只要他们能够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形象示众人,用正面的思想和行动感召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示范作用就会更直接、更深刻、更有针对性;同辈感化是指通过微博中的互动和交流,更多的同辈群体因为同学校、同兴趣、同城形成相应的微博群,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成员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成员之间发生认同。

三、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途径

在了解了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我们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如何实现这一功能上来,具体实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重视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加强对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另一方面,要推进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应用。包括培训和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践行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一系列丰富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等。(2)完善微博自身的机制建设,包括微博的信息把关机制、微博运行机制、微博法制机制。微博的信息把关机制需要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努力,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履行其职能,通过完善信息隔离技术、规范信息审查步骤、制定信息反馈制度等来净化微博空间;微博运行机制需要与推进微博实名认证机制配套实现,通过网络实名制引导、规范和保护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避免网络各种谣言散步行为;健全微博法制机制,需要全国人大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微博立法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在现有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完善微博发展和使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补充民事法律相关条款,对微博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行为进行认定。(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平台。首先,定期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学校官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部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微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等相关官方认证微博定期发布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避免沦为“僵尸微博”;其次,适时组织热门话题讨论,对于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关乎人们成长和发展的热门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发起话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与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交流真实想法,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及时把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性作用。包括树立“微时代”的工作理念,即适应“微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微博的预言体系;提升运用微博的综合能力,即运用微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动态的能力、处理微博平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能力以及应对微博平台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5)提高微博用户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提升微博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即帮助广大微博用户更好地操作和使用微博的各项应用,提升对微博海量信息的科学辨别能力和正确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微博用户的自我调控素质,即帮助微博用户从根本上认识到微博只是作为一种新型有益的网络传播媒介,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微博世界里,而必须维护现实中正常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做一个理性的微博使用者。(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颜冰凤.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论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7

公益广告之所以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必然链接, 其根源就在于公益广告自身所具备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同质性与同构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思想的差异性、多变性日趋加大, 新的社会阶层大量出现导致了某些人游离于社会组织之外, 这就使得专门的、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以大众传媒为自身载体的公益广告, 关注社会、针砭时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心理, 很容易赢得人们的认同与好感, 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功能。

(一) 导向功能由于人们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国内外

形式的种种变化, 有人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不能辩证分析, 因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 对党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 公益广告以自己短小轻便的独特优势, 旗帜鲜明地帮助人们确立一种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价值观念, 倡导一种新的行为规范, 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就必然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这里, 导向功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在导向功能这一方面, 公益广告异军突起, 它直接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通过广告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人, 帮助人们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导向功能在抗震救灾的公益广告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全国各大电视媒体广泛地宣传报道营造出了一种众志成城的团结爱国心理。同时在本次抗震救灾期间, 温家宝、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亲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公益宣传片, 不仅很好地宣传了政府的形象, 也提升了电视公益广告的导向功能。

(二) 凝聚功能公益广告的凝聚功能, 是指公益广告以其新颖

的形式对广大社会公众所具有的吸引力, 进而对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向心力。

公益广告之所以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 是由公益广告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公益广告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传达公益精神和伦理精神,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而引导人们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作贡献。公益精神就是公益广告的灵魂, 它就像一盏灯, 灯光亮一些, 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同时它也像一面旗帜, 引领着我们追求真善美, 凝聚着我们的思想,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公益广告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十分伟大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公益广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公益广告以其优美的画面、发人深思的文字、涤荡人心的音乐直击人的心灵深处, 唤起人们思想的共鸣, 将社会不同阶层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公益广告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能够使社会公众达成共识, 从而广泛动员社会公众, 凝聚社会各种积极力量, 形成巨大的合力。

(三) 审美功能公益广告通过具体生动的视听感性形式, 以悦

耳悦目、赏心怡情的方式, 吸引公众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使他们在审美享受中接纳和认同了公益广告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是公益广告宣传所具有的优势, 是它较之于标语口号、新闻报道能更吸引人、更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大家不会忘记《希望工程·流失篇》中那双盼望读书、望眼欲穿的女孩的眼睛, 正是她那双眼睛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而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慷慨解囊助学;《希望工程·红烛篇》中民办教师在简陋的教室里一边点火做饭, 一边教孩子们朗读课文时的场景, 不仅刻画了“两头燃烧的蜡烛”的民办教师的性格, 而且还真实地再现了贫困山区贫穷落后的真实环境。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抗洪救灾中一则题为《没有爱心, 没有明天》的公益广告打动了很多人:屏幕上洪水滔滔, 路段坍塌了, 房屋淹没了, 孩子们套在救生圈里, 老人刚刚被营救上来, 小女孩死死地抱住树干, 下身已被洪水淹没……。随着一个个人们与洪水搏斗的镜头, 打出一行雄浑有力的广告标语:没有爱心, 没有明天。这则公益广告向我们传达了人性中爱的高尚与伟大, 看完之后, 在每一个人心目中留下了一片爱的温馨、一种强烈的生存意志以及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公益广告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传播了人性之美, 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8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资源,浸润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时我们就有意无意的接受者国家、社会、他人以及家人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我们是社会人, 我们接受者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其次, 我们具有国民性, 具有政治性, 因此我们生而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人必可避免的受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统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形成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样有利于使人民统一认识和行动, 形成集体观念、国家观念, 坚定信仰, 形成国家精神。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意识形态的改变, 使人的思想具有政治方向性、一致性。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所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尤其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出现向多元化局面:道德下滑, 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侵蚀着人们的价值选择,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缺缺, 出现满不在乎、冷淡甚至排斥的现象。探其原因, 与我们学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分不开, 因此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新途径的过程中, 有很多文章中也涉猎了很多, 比如通过音乐, 电影, 论坛, 戏剧等多种方式, 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其中也不乏选择文学作品这一教育资源的。我很赞同选择这一教育资源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 让人很易接受, 而且很易让人陶醉其中, 愿意接受其洗礼。

一般认为, 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丰富的思想融汇于生动的艺术形式之中, 这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性。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 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内含于其中的思想对人们的浸润而逐步实现的。⑴文学作品体裁多样灵活, 范围广泛, 可以通达古今、横跨中外,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千变万化, 艺术手法也让人惊叹不已。而这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 更多地是让人心灵震撼之余产生思想的洗礼!四大文学名著, 至今脍炙人口, 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不仅仅是其精湛的艺术手法, 更重要的是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伟大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 列宁就曾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比喻成“俄国革命的镜子”;恩格斯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 “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都一再证明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涵。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必然承担着情感、审美、道德、思想、政治等多种社会功能。文学作品无不以一种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改造着人的精神世界, 让人们学会甄别, 使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如《平凡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感受社会的整体风貌, 如雨果的《悲惨的世界》, 鲁迅的《祥林嫂》,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的社会现实, 引其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 引起对社会的不满, 使人向往更加和谐的社会制度而奋起斗争。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狄尔泰曾说“揭示生活中某一事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即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折射出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理想道德、文化。个体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 触摸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 也可以扩大自己生活体验的视界, 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 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⑵另一方面, 它又是人类在精神上自我肯定和确认的表现, 是人们精神地把握现实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是对个体生命状态和精神体验的展示, 有利于社会了解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动态。同时也是对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风尚的彰显和宣扬, 让人们深入体验社会的道德生活。因而挖掘作品中的道德理想内涵, 对于弘扬社会新道德风尚, 引导社会的道德追求, 帮助人们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理想,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教育优势, 不分时间空间, 处处皆给人以不同的思想启迪, 因此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具有时代的意义。当然文学作品有良莠之分, 但不管如何都会给人不同的感悟和思考, 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优秀文学作品,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为优势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

浅析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体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也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传输转变为新媒体支撑下的双向互动。

一、新媒体的涵义及特点

(一) 新媒体的涵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出现了新技术支撑下的媒体状态, 即有别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状态。新媒体被现代人称为“第五媒体”, 指的是: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网络论坛、网络视频、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和本质是相同的, 但新媒体比传统媒体丰富、灵活、便捷, 它不仅具有开放性强、交互性好、受众面广等特点, 还具有以下特点。

(二) 新媒体的特点

1. 信息丰富

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第五媒体”, 是因为与传统意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相比, 新媒体像一部百科全书, 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视频、图像、文字等即时信息, 实现了“资讯无屏障”。

2. 传播迅速

新媒体借助互联网, 以微博、微信、短信、彩信等快捷方式, 以低廉的网络费用 (甚至免费) , 极其快速地获取海量的共享资源。新媒体的信息的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状态, 形成了多点对多点的状态, 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乡村农民、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3. 操作简单

目前, 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工具主要是电脑、手机、ipad, 而接收互联网信息的方式有手机短信、微信、彩信、电子邮件等。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校高职大学生电脑拥有率为92%, 手机占有率为96%, 35%的学生拥有两部以上手机, ipad的拥有率为22%。当代90后大学生出生在新媒体产生时期, 生活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时代。

二、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新媒体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普遍感到思政课枯燥乏味, 思政课变成了“睡觉课”、“聊天课”, 久而久之, 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消失了。而新媒体不受广播电视的时间限制, 也不受报纸杂志的版面限制, 扩大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含量, 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信息资源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信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理论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 教师的教案由纸质转变为多媒体课件, 课件美观、实用、新颖、方便,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第二, 所有新闻事件可以及时播放, 几乎相当于电视媒体“现场直播”,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关于“改革、廉政、反腐、民生”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及时传递给学生, 真正贯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的精神, 使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三, 所有教学案例采用视频、图片、漫画、动画等方式展示。实践证明,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 就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他们利用自己使用新媒体设备的优势, 协助教师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分门分类、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可以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 新媒体拓宽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渠道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新媒体的出现, 为我们提供了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料的条件。第一, 依据网络这种虚拟的世界, 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形式, 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和体验长征,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第二, 通过网路开展志愿者活动, 包括网路文明传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网路文明传播志愿者就是以宣传自觉遵守网路规范, 倡导文明上网为核心, 收集整理大学生利用网路开展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图片、微电影、漫画等材料。第三, 通过网路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大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就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等问题, 利用网络优势展开调研, 使调查数据客观、真实, 能够准确地反映现行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 使大学生受到教育。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冲击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显示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但新媒体同样也具有消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使新媒体担负起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韩树海.论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10月.

[2]郭欲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 2011年第7期.

[3]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 2011年第9期.

[4]曹燕宁.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与工作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12年12月.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篇10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这源于儒家思想包含着众多社会观点,对社会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体现为个体性功能。

(一)政治整合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整合功能指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或者个体,通过高素质人才或群体的影响力去传播政治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水平。政治整合功能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传播政治思想、最大程度造就政治人才、最大力度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功能中,政治整合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认为政客在政治运行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政客的思想与行为直接关系这国家兴亡与衰败。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诸多人际交往的关系,这些复杂而细微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规范化。儒家善于从整体把握社会关系,提倡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和谐,推动社会政治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指的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受到启发,在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的腾飞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儒家不反对个人追求财富,只是在乎追求财富的手段,儒家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财富的追求方式能从本质上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用符合道义的方式追求金钱,小人不择手段追求财富,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君子愿舍利取义,贫困中仍保持自身高尚的气节,而小人则会为一己之私投递叛国。儒家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追求的程度要合乎“礼”的要求,对过多财富欲望加以制止。针对国家的管理,儒家主张施行仁政,爱民亲民,反对苛捐杂税。儒家思想认为,附属制度不应成为酷吏施行不仁政策的依据,而应成为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工具,在赋税制度的激励下培养人们对经济的理性认知,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儒家人本思想的经济发展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从民族经典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三)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对个体精神世界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颗明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其蕴含着丰富而充满哲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思想也已经深深内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凝聚社会的一种向心力。

二、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从社会发展层次上讲,儒家人本思想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性功能以个体性功能为基础,个体性功能以社会性功能为实施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为最大限度挖掘人本思想的潜在价值,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主张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发挥学的价值

学而无用不可谓之学,儒家着为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孔子认为,学诗旨在学习其中深刻哲理,从中领会侍奉父母道理、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个体生存需求的满足,个体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谈及整个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健全个体人格

榜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榜样的模范带头下人们会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以榜样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满足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栋梁。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就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需要,在看到他人的不足时,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真正为社会需要的人。

(三)教育内化,内外统一

孔子率先提出“自省”,意在要求人通过惯常自身的行为,对自身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儒家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即使在没有舆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人要真诚对待他人,不能将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人的道德修养是在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养成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定决定改正错误,才能以错误为垫脚石成就自身的道德素养,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会对其人际圈产生良好的带头作用,人际间道德的广泛传播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四)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建立和谐社会

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个人做到谦让不争。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丝毫不讲自己摆在德高望重的位置,而是以谦虚的态度向有知识的人学习。面对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孔子也是虚怀若谷的坦然接受。从孔子的谦虚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高尚品德,孔子所表现出的这种道德品质正是儒家所人本思想的核心,我们要领会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学识程度与其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能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处理社会关系,使自身的人际关系处在和谐状态。

结语

儒学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积,儒家思想沉淀下意蕴丰厚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人本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时代进步中,儒家思想发展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究其根源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价值的首要前提是确立人本思想的首要地位。在对儒家人本思想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仅要利用儒家的君子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代相结合,积极融入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多教育方式的引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林,王治中.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解读[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表现形态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表现形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2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学术界已有涉足,但已有研究的主要不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混淆和等同起来了,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进行多层次、动态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分别表现为基础性功能、拓展性功能和元功能、本功能、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功能

资源总是为人类社会活动目标服务的。正是人类的活动目标才使那些物质的、精神的各种存在成为资源,并获得了价值与意义。而将资源和目标连接起来的中介和手段则是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资源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第一位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分别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条件和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图式,可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两个关系式,前者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而言的。一般说来,资源开发是资源利用的前提和条件,资源利用是资源开发的目的。如果没有资源开发,就难以形成现实的资源,资源利用就无法开展。因此,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思想政治资源,首先必须科学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形成基础性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加工对象的功能。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加工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加工对象,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加工对象,还包括精神形态的加工对象。如风光性自然资源属于物质形态的加工对象,人们在对它进行开发时,如果保持它原有的面貌和特征,同时又自觉地附加上一些人文和科技的成分,就会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又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形态的加工对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在对其进行加工利用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做到“以人为本,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并从时代的高度赋予新的内涵,才能实现其现代化转换,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第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转换,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能源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动力源。从内容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大量物质形态的资源。如财力资源能支出教育者的工资报酬、设备费用和活动费用,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其次,除了物质形态的资源以外,还需要精神形态的资源来提供动力。因为广大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它制约着教育者肯否努力去做;二是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它决定着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做些什么。工作态度就是这里所指的精神形态资源所提供动力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由于工作能力包含在教育者的身心之中,教育者自身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者工作能力的发挥程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意义,那么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第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运行环境的功能。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构成,其内容好像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有某种相似,其实二者的认识角度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在活动范围的构成要素而言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要素及特征的,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也就是说,资源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投入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多种资源投入要素的结合,其结果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例如,我们在发展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时,该地区的环境就是一种资源,因为它可以作为旅游业的投入因素而带来收益。同样,自然环境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固定的时空之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奠定物质基础,并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恶化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结果,只要人们坚持以科学观发展为指导,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拓展性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拓展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过人们合理开发、利用以后而产生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只要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结果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育人功能,主要是教育者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作用于教育对象,促使人们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精神动力。一般来说,教育者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是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例如有些单位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生产出的大量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效益的。邓小平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

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所以,教育者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尤其要突出其育人功能。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的开发,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灌输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说教模式。今天,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接受了大量新鲜有趣的文化形式,从而使得过去单一呆板的说教难以继续发挥灌输的作用。而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大量文化产品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灌输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形式,它有明显的隐蔽性和趣味性,从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说:“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由于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以好处的产品,因而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这里主要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所产生的间接效益。教育者利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作用于教育对象,促使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精神动力,从而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必然会落实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并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这是一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见图2。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育者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激发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过程是直接的。第二阶段,受教育者在这种被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的思想意识的推动下,把热情变成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劳动和生产,创造了物质价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者也参与了经济效益的创造,是间接的商品生产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功能,是指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而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它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功能范围很广,既包括居民健康、生活质量,也包括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内容。以文化资源和媒体资源为例,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税收,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安置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充分认识文化、媒体、信息产业化的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负面社会效益。由于一些人为了谋取片面的个人利益,生产出各种非法出版物,如盗版光盘、色情网站等。值得庆幸的是,针对近年来盛行的文化低俗风,中央已采取了得力措施,这对于发挥文化本身应有的娱乐和育人功能,起到了良好的约束和导向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功能是指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时,通过提高环境质量而获得的效益。如我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可以增加森林资源,从而改善自然环境。西部大开发活动,就是要通过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的西部,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功能显而易见。当前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原有被破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恢复,另一方面也会因大量新型资源的涌现,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一个质的改善。总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断地优化环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本功能和构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结构范畴是就要素的构成方式而言的,是表征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的范畴。结构范畴具有稳定性和有序性的特点,因而结构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序列。功能和结构不同,功能是就事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而言的,它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事物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元功能”就是指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态或资源品类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种资源,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在此我们探讨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性与功能有如下意义:首先,有利于教育者正确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贵在有效,如果教育者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性与功能能够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那么就会有效地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向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势的转化。其次,有利于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如果受教育者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性与功能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从而更好地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之和。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首先取决于资源要素的数量,在“元功能”不为零的前提下,资源要素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功能就越大。这一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量。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存在着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善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理配置,形成最佳的结构,从而产生功能的最大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所形成的比“元功能”、“本功能”大得多的一种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合理地对其进行配置就会产生比“本功能”大得多的功能,也会出现“本功能”中所没有的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按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将各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新组织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结构的过程。教育者应科学运用配置的方法,不断地发挥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效果。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加资源的数量,提高资源的质量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本功能”,并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构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身的结构,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功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篇12

一、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独立学院社团文化,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独立学院社团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除了具有社会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自身文化特点主要有:

1. 自主性。

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组织。大学生加入社团,“来去自由”,不受条件限制,时间上也“随进随出”,社团对社团成员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而且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因此,社团这一特性就使得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约束力,没有传统文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所属性质,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2. 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性。高校社团文化是教育、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存在、变化与发展直接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当前,大多数学生社团已走出校园,直接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社会的资金、理念、信息和经验,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社团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和区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文化质的规定性、继承性和传播性,既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又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浸染,表现出社团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性。[1]

3. 工具性。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大学生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创造或改造社团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如情感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借助群体实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等等,因而参加社团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实现其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实践表明,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有力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社团活动的工具性价值,能够满足活动主体的某种需要,使得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人格得以塑造和升华,也使得社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4. 娱乐性。

独立学院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有第二课堂之称。在高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中,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社团组织,并在各种社团组织及活动中放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舒展身心,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之后便可以有更大倍数的精力和智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5. 教育性。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又可以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在课外的社团实践活动中,也能学到各种知识,只是这些知识与课堂上那些书本的知识有所不同。实际上,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他们在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它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教学课堂中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二、独立学院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所谓文化载体,就是以文化为载体,将文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2]社团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社团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文化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影响方式的渗透性。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到每一个社团成员,既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又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团文化建设,营造多层次、高品位、高学术性的社团文化。

2.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所谓活动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活动载体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受到教育。社团活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寓教育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之中,使社团成员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同时,学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高校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学术研讨活动、实践调查活动、体育文娱活动、创优评先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了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把知识内化为素质,把素质转化为组织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

所谓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等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纪律与他纪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主要是通过社团管理来实现的。社团管理是指高校相关部门在对高校社团进行规范管理,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行为进行规范,以确保社团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社团管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成员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在社团活动的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具体的社团管理中,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导社团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自身的良好行为,进行了自我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三、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社团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要得以发挥,在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多样化,而社团文化在实现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具体来说,社团文化首先具有宗旨导向功能。社团都是大学生自己组织成立的,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引导人们向目标奋进。目标,即宗旨,它是社团的中心所在,规定着社团的性质、任务、具体活动及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对社团及其他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如政治思想类社团,其宗旨就是学习、掌握并运用好党的各项政策,它对学生的思想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就能促进学生思想上进,由此把学生引向进步向上的目标上来。其次,社团文化还能实现自主导向的功能。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组织,由于其自愿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因此,社团文化通过社团活动及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非强迫性的启发、引导和组织等形式吸引和影响周边学生,让大学生在观察、分析、评价的进程中,通过选择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自主地受到感染熏陶,促进其内部思想感情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最后,校园文化还能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因为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之下,所以能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社团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它的内容和方式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学校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引导,发挥社团文化的引导功能,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保证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起导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集体互动的结果,作为社团文化的创造主体,社团成员都必须关注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每个社团成员都各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但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又是从属于、服务于社团,因而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他们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和协作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同时,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自主性,每个社团成员作为社团主人会感受到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的建设中去,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奋斗目标产生使命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进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社团的总体目标。

3. 调节转化功能。

所谓调节转化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生活在社团文化氛围之中,通过感染熏陶和互动等作用,在无形中自我接受教育,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高校社团文化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目的。社团文化的调节转化功能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心理调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进程、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困惑、疑惑等普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身处无预制性的社团之中,平时学习、生活、择业中所造成的心理失调,都可以在自我选择中得到调适;其次,情绪调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产生情绪波动,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消除,还可能激化,因而需要一种轻松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社团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调整人际关系。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班集体或寝室中,人际关系较为单一、固定,而在社团中,不同年级、院系的大学生一起追逐共同的目标,发展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中建立起一种互信、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4. 娱乐陶冶功能。

社团活动素有“第二教学课堂”之称,作为一种自发组织的课余活动,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在学生没有心理抵触情绪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和知识以及文化的传授。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结识更多层次和更多类型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还能排解郁闷,愉悦身心,增强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这些都是课堂教育所不能给予的。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参考并最终为他们所接受,从而使个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不仅能丰富社团成员的精神生活,还能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相互交往和作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行为和习惯,从而锻造出坚定的信念、意志和道德品质。第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社团文化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调适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全人格。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寻求友谊、发展感情、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挖掘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

社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团文化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并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1. 加强引导,把握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学生社团舆论阵地。始终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员工,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社团主流文化;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文化中去,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社团活动积极影响的同时,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使社团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 加强和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完善学生社团自身建设。

首先,要建立学生社团成立的审批制度。社团在成立时必须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严格遵守学校关于社团建立的规章制度。其次,社团建立后在开展活动时,社团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校纪校规范围内进行,政治性活动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许可才能进行,促进社团活动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保证学生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成长;带动其它社团的良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导向。另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团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他们的水平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方向、质量、作用甚至命运。因此,完善社团干部考核、培训体系,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影响教育更多的社团成员。加强社团的组织建设,还要利用党团的相互协调纽带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等各级组织的内部协调功能,形成党委领导、团委指导、学生社团代表人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开展的格局。

3. 注重创新,增强社团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任何事物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创新,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必须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一般都对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活动。[4]社团应充分利用布告栏、横幅、网络、海报、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活动特色,举办诸如古典诗词朗诵会、校园音乐剧表演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社团风采,塑造社团品牌,提高社团品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较强的社团走出校园,开展“三下乡”、义演、青年志愿者等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社团活动,深入农村、厂矿、社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需不断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庆发,王晶晶.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经济师,2007,(9).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图像增强下一篇:小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