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24-08-25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共12篇)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

一、概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和省教育厅提出“五严”的要求下,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掌握足够的知识去应付考试, 获得足够的生活地理常识, 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细心钻研的问题。在如今的大环境下, 既然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那么加强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无疑就是最直接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教学手段,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引导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学习,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方式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方式。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 放弃课本中的图表, 老师“兜圈”, 学生绕圈。

高一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二两单元, 理解的内容多, 识记的内容少, 而且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必须配备书本中的图形, 所以教师提问时可以图为模板, 让学生看图、识图, 直截了当, 不必“绕圈子”, 这是教师在活动中比较容易产生的共同性问题。

2. 老师提问单调, 学生不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讲到地转偏向力的时候, 可以这样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如果你要淘金, 北半球在河流的哪岸淘?南半球咋河流的哪岸淘?”又如在教学“区时”和“时区”两概念时, 可以提问学生:“人名”和“名人”一样吗?从而使学生感到上课让人很愉悦, 从而很感兴趣, 这样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3. 老师提问跨度大、空泛, 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老师往往在上新课之前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节课讲了哪些内容?”“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有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道从何答起, 所以提问没有任何教学效果。

4. 老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后, 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其立刻回答,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久而久之, 削弱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设计有效提问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1.教师应钻研教材, 提高问题质量。课堂上要杜绝盲目提问, 绝大多数问题应该是备课时预设好的, 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 指根据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 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指问题量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总之, 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 避免过于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要像一根魔术棒一样吸引学生, 让学生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 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这些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完全把握教材的特征。

2.在重点、难点上提问。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 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此时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 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 从而达到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除了用动画演示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外, 还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海陆间水循环由哪些环节组成?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哪个环节?由于老师适时、适当的提问点拨, 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在易错、易混问题上提问。教学中总有些问题似是而非, 学生容易混淆, 此时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 防止产生错误认识, 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在讲洋流时, 让学生观察全球洋流模式图, 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和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一样吗?夏至日时, 哪个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是北半球还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通过观察思考, 确定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从而辨别开来。

4.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知识不是零散的、片面的, 而是有联系的。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 离开网络, 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 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 从而实现其价值, 也就是说,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前,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然后问:“近地面的这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呢?”问题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 促使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下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求知欲, 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有效提问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 启发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2

吴江黎里中学屈钊昕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有效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发展,让教师的教学技艺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了解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1] 把握了课堂提问的定义,是否就意味掌握了这门技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技艺,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操作层面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过程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提问?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情境的规划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中心。

首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提问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还往往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加之提问内容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扼杀的却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让我们看看问题情境设计的忌讳。

1.提问的随意性很强,逻辑错误频繁出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2.课堂提问多而滥,缺乏深度。

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尤其在一些小的观摩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复制课文内容。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设计问题导致“冷场”出现。如,请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初中学生所能及的范围。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

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再次,我们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提出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一类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选问点,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在问题里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可提问,“中法战争中的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一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提问时必须确保表达的史实要准确、概念要准确、读音要准确。

同时,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提问策略调整,必须明确教学准备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注意激疑性提问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必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

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史实后,提问:“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和德国为什么走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总结出原因。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寻找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注意发散性提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尽量多角度地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上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之后,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提问:1.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学科教改研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些提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提问边诱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讲授上位性教学内容时,注意归纳性提问。学生对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这样的提问比较适合于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复习总结。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

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获得进步。这阶段有一种提问必须予以重视。问题反弹,是指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再返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反弹是“问题意识”的升华,不是教师为掩盖无知或摆脱窘境的遁逃术,而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质疑释疑的主体性作用的充分调动。问题反弹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开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问题反弹的确真真切切符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反弹这一课题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有效提问 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在音乐课堂中,要使一节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求教师从提问入手,利用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音乐,从而去了解、感受音乐的精髓所在。因此,从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当关注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设计问题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等方式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更加直接地内化音乐内涵。

《开心里个来》这一课,是以“开心”作为主题和主线的,在课的一开始,以快板的形式切入来表现自己开心的心情,然后问道:“最近你们有什么开心的事呢?谁来讲一讲?”这样,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与氛围中开始新的一课。快乐的情境为整堂课的开心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是围绕儿童最喜爱的卡通歌曲为主,选择了《小朋友的家》《动画城》等一系列歌曲及欣赏曲,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展开问题。在教授《动画城》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大风车》后说道:“这首《大风车》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主题曲,在这个栏目里有一座城堡,专门播放各种各样的动画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城吗?”“动画城的大门紧闭着,只有敲对了节奏,才能打开,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开启这扇门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歌曲的学习,更好地把歌曲的情绪表达出来。

二、融入生活,设计问题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小雨伞》这一课,从“雨伞”入手,加入情节表演,来引出问题:“在你使用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难忘的事?”这样触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促使孩子们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积极地情感体验,愉悦地感受歌曲、快乐地表演歌曲情节,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与质态。

三、抓住主题,设计问题

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各种提问,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有些欣赏曲,虽然离开了歌词,但由于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器乐音色,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彼得与狼》这首欣赏曲,全曲的时间很长,但是并不觉得枯燥,这是因为歌曲当中充分运用了乐器,把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赋予这首歌曲一种活力。这时我们就不必问:乐曲带给你的感受?而应该抓住这首歌曲的特点问:你能辨别出歌曲中运用了哪些乐器?是如何运用这些乐器刻画歌曲中的人物的?你大胆地来模仿一下?

四、借助表演,设计问题

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或根据歌曲内容做出一些动作,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提问。

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一边听着歌曲的旋律,一边观看老师表演的傣族舞蹈。孩子们很自然地发问:“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刚才的音乐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等。

同样还有《开心里個来》这一课,中间有一段数板——想过去,马路窄,房子矮,买本好书要跑二里路。看今朝,高速公路连北京,高楼大厦竖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在没有伴奏乐器的情况下,该如何来表现这段数板。学生就会立即想到用拍手、拍腿来代替乐器。

通过表演,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4

那么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看法,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一、设计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这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处理好这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否则整堂课会成为问题的堆砌,零敲细打,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于奔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怎能与有效课堂挂上钩呢? 其实,这样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优秀的教师则不然,往往通过围绕一两个问题的探究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3.熟悉说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先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

可以说这个问题贯穿于整篇课文教学之中, 实现了这篇文章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已经完成了, 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请学生结合上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看看这篇说明文在结构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上的特点是由总到分的形式。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目标之三,也就是把最初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具体体现“四个讲究”和“三个美”的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每个段落中的中心句是如何进行具体说明,这其中要重点探讨作者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生动的说明。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一一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巧设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懂得了如何欣赏苏州园林,如何学习类似的说明文,以及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抓住语文教学中一些细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大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的地方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细节处理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把深藏在文本中那些闪烁着作者智慧光芒的东西挖掘出来。例如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准确阐述它们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还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最后考虑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引发投射的问题直指文章的主旨, 如果教师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麻木感, 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荡然无存,怎能把语文学好呢? 一篇文章的细节往往是这篇文章最传神的地方,也是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无数的细节教学串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例如在《捕蛇者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 二是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从事捕蛇这项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文章第二次多了一个“大”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发现这两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 (为社会 )。由蒋氏个人到整个社会,可见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唐皇朝,指向了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引起了读者的深思,更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从疑难重点问题切入进行分析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交流,完成以后会产生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如果设计的问题泛滥成灾且质量不高,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感, 导致有的优秀学生产生倦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的情况。而有经验的老师则不然,他们在备课时就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重难点的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为了要实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揣摩错觉,在想象情境中欣赏作者描绘月色笔法的精妙。应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教学重点,老师不做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很难入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学生完成教学重难点就有了抓手,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可见教师问题设计得巧妙,还有适当的引导,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5

字数:2475 来源:教育学 2013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数学课是思维体操课,如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谈谈一些拙见。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提问过于公式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怎么想的?”“有知道答案吗?”这种常用问答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经常地反复,这样的问题不仅起不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千篇一律的问题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2.提问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设计成认知目标的问题,而对于更高要求的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所占比例太少.就数学而言,在对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难点问题设计教学时,开放性问题可以占到很大比例.3.提问的单一化。课堂提问仅限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忽略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看似有问有答,实际上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更谈不上智力的开发.4.无效倾听。经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等待一位学生的回答时,眼睛注视着另一位爱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不等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就急着打断该学生,叫另一位学生作答,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这些无效倾听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5.提问对象的集中化。其实绝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看到学生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因而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困生,给予的机会却很少.这样,课堂上听着蛮热闹,被忽视的学生也就永远被打入冷宫,偏离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二、有效提问的应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1、有效的提问原则。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2、提问方式的转变。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篇6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

二、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启发式提问。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释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启发式提问忌言不及义,混乱学生思维。如此,不但收不到启发的作用,还令学生“误入歧途”。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诱思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一样,诱思式提问的意义在于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发、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7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有价值的提问,不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益处。然而,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教师由于对一些提问处理不当,不仅没有发挥提问应该有的作用,反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提问过多。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问题过小。

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的问题。

3.提问时态度生硬。

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心理感觉的平等友好。因此,教师提问应该放下架子,语气平缓,态度和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教师不能责备,更不能讽刺打击;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完整,教师要给予鼓励或给他搭“梯子”。教师只有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4.提问对象随意或集中。

一些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较为随意,认为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生或按座位号随意点名,因此提问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实现预期目的。其实,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中,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

5.提问没有梯度。

一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或者含糊不清。其实,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6.轻易否决学生的回答和提问。

课堂应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教师应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和提问。

7.提问方法不当。

在运用提问这一有力的教学技能时,提问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在提问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思想“火花”的出现,指导性的提问可以对整个班,也可以对个人。一些教师对个别学生提问题时,先叫名字,后提问题,或问题刚说完马上提问,这样既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又使未被提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参与思考问题。

8.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当。

很多教师善于用鼓励性评语,如“回答得很好”等。这种做法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值得提倡。教师在课堂评语中要杜绝使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语言,但也要防止对明显的错误不予指出,盲目表扬和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引导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时应注意的要点

1.提问要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识,即提问要突出重点。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加大提问的力度,设置多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

2.提问要量力而行。

第一要适度,教师应提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第二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三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教师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更容易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课堂提问可分为新课授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知识提问、整理知识提问、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应用得适当,能优化课堂教学节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提问要注意启发思维。

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引起思索,要适当设计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些高质量、有能力梯度的系列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循序渐进和启发思维。

4.提问要注意体现趣味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抽奖方法合理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抽签有先有后,对各人公平吗?中奖率为的彩票,买一千张一定中奖吗?”教师通过这类生活化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唤起他们深入学习的好奇心。

5.提问要有预见。

提问前,教师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

6.提问要灵活多样。

教师要采用激趣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启发性提问、悬念猜想提问、铺垫性提问、设疑性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达到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7.提问要“因材施问”。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掌握好“四个度”,即: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安排好问题的梯度,调节好问题的密度,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8.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会答”,更要让学生“会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9. 提问后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1 0. 教师要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回答都很完美,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时,教师要耐心倾听,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后,教师还应该适度地作一些点评,及时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8

一、有效提问的功能

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具体表现在:第一,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沟通师生之间感情, 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第二, 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 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 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第四, 开拓学生思路, 启迪智慧, 使学生学会良好地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针对性不强。

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估计不足, 缺乏必要的问题情景创设,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 也设计了很多的问题, 但对于何时设疑, 要达到什么目标, 突破什么难点, 没有进行认真考虑, 经常出现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 由于重点不突出, 问题针对性不强, 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2. 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就立即叫学生回答问题, “学困生”茫茫然, 只有成绩较好的少数学生能回答, 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甚至有些教师在提问时, 还没有等学生回答完就自顾自板书, 也不做任何评价就说“请坐下”, 然后自己去归纳总结, 怕耽误教学时间。

3. 师生关系处理不当。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 启发学生挖掘知识的疑点, 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表达出来。而当前多数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师提问多, 学生提问少。个别教师甚至不能正确面对学生的问题, 当个别学生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而教师一时无法回答时, 教师用不恰当的评价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尽管教师提问不少,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忽视提问后的反馈和评价。

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一种即时的、现场的评价, 这种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对学生回答反馈艺术的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并不能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评价, 但评价语言单调乏味, 或者评价含糊其词, 叫学生如堕云雾, 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思维。

三、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 紧扣要点, 讲究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在备课中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科书重点和难点, 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的设计提问, 并拟定好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 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 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

2. 因势利导, 讲究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启发性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 把一个完整句子分成几段, 教师问上半句, 学生回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 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 凭猜测便能回答“对”或“不对”。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 随机应变, 讲究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司空见惯的, 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回答不上也不鲜见, 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千万不能死搬教条或有急躁情绪, 要随机应变并冷静处之, 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在提问时, 根据情况变化, 随时改变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特别是当学生答不出所提问题时, 要及时调整方案, 或改变提问方式, 或降低问题难度, 或铺设思考台阶, 或分解问题要素, 或提供启发信息等,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确保学生能思善思、思而有得。

4. 循序渐进, 讲究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使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5. 联系实际, 讲究趣味性。

联系生产实际,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 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另外, 对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 教师要不落俗套, 善于变换提问角度, 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提问, 让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9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 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怀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 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 从问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 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 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 品味诗句, 这一曲问的妙处, 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提问的繁琐细碎, 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问设计的不周, 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 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如教学《故乡》一课, 学生在预习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边读边拟发言要点的15分钟后, 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 故乡的人也变化了 (闰土和杨二嫂) 。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 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有效提问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1. 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有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2. 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整合和推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3. 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判断学生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二、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因此,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提问的依据、出发点和提问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与学生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姿态,置身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

2. 目的性原则

有效提问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围绕明确的主题,从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情、启发积极思维、形成探究气氛、引出学习主题等方面入手,使提问不偏离教学意图,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3. 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问题要有情境性,注意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点,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减少简单记忆性、选择性的提问,提倡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4. 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个问题所能解决的,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将问题分解成一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组合,合理铺垫和巧妙过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远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层次,深刻理解问题,建构合理认知结构。

5. 科学性原则

有效提问要有科学根据和明确的答案,尽量避免无科学根据或不确定、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对学生的思维造成迷惑和混乱。有效提问语言一定要准确贴切,既要表达出应该表达的意思,又要措词得当、简单清楚。切忌为了迎合学生的低层次情绪而提出丧失科学性或无意义、低级趣味的问题。

三、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呈现

1. 实验呈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把有效的提问置于实验情景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我先演示燃烧条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在头脑中很快就会产生疑虑:都在铜片上,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同样是白磷,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却没有燃烧?这个“奇特”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分析出燃烧的条件。

2. 图表呈现

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事物间错杂复杂的关系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另外,用图表呈现问题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使问题的表述简捷明了。

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后,我展示了出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同一周期中,各原子电子层有什么特点?(2)同一周期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同一列中,各原子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有什么特点?

我通过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信息,降低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难度。

3. 文字材料呈现

教师有时候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这些信息的同时,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例如,在学习有关水的污染和防治问题时,教师可选取一些有关水体污染的新闻报道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促使学生从社会和科学等多角度来思考如何治理水污染的问题。

4. 多媒体呈现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增大信息传输的容量,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而且能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模拟出来。例如,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分子结构,以及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实验现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出来。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问题,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教师应通过合理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地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存.化学课堂提问的辨正艺术.化学教学, 2000, (10) .

[2]王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化学教学, 2001, (5) .

[3]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2006.7.

浅析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互动

有效性提问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由此,笔者根据所进行 《“课堂观察”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的课题中有效提问这一观察点,对所亲历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并作出了浅析。

一、课堂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同时,教师的提问也可以针对教师本身,让教师可以对设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反馈,随时进行课中反思,并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为引起所有学生注意,教师在提问时尽量用温和友好的语调及关注的目光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问答的方式应多样化,不能让学生有当观众的心理。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one by one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同时考虑学生和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英语水平,符合中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及认知特点,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做到因人设问,因材设问。如在教学Module 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Reading部分时,授课老师根据教学任务中出现的football team,考虑到班上男学生居多,并且对足球喜爱的不在少数,故而拓展提问学生What soccer teams do you know in the United Kingdom?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引发学生对the United Kingdom的了解兴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新颖性。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出来。所以提问时,首先应考虑的是问题的趣味性和触发性。正如福爱多丽所说:“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故教师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能对学习马上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热情将会空前高涨。

3.启发性。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Module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时,利用warming up中对于图片的讨论,向学生抛出问题:Are great people equal to famous people? 这样教师就用提问引导学生提出本身感兴趣的问题,运用开放型提问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一个开放型问题产生多个新的问题。

4.顺序性。按照教材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中可以先从yes-no questions 入手,再加wh-questions,最后提出可供讨论和争议的discussion来让学生free talk。这样也体现出提问的层次性,让学生自主发问、自主设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课堂提问的时机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要注意时机,不注意时机的提问是无理提问。在提问时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巧妙地设立问题情境,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教师若在正确时机提问,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如,在教学Module 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Reading部分时,两位授课老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都提出来一些指导性、概括性的问题,如:Which countries make up the UK? /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实现阅读的高效性。在学生阅读后,两位老师也都提出了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如:What did the four invaders leave for the UK? 等,鼓励学生思考,总结,巩固所读到的内容。除此之外,提问的候答时机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提问后,应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进行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作好接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2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很多老师并不懂提问的艺术, 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出的问题索然寡味, 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不良效果。常见的提问误区有:1.表面性的提问。空洞而缺乏实际和充满难度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失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毫无新意的提问。陈旧的问题同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3.习惯性的提问。问题过于肤浅, 没有价值, 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不留时间的提问。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研究问题的时间而急于公布答案, 即使是再好的问题也不能给学生带来任何的良好作用。5.具有负面影响的提问。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或是为了借机整治精力分散学生的突然发问, 都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对象过于集中在优生身上, 会挫伤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借机整治的问题同样会适得其反。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科学、弊大于利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提出这类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 会极大地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

有效提问必须根据所学学科知识的内容, 把握教学难点和重点, 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寻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挖掘学生的内心想法, 从学生的需求实际出发用心设计, 巧妙构思, 做到真正的有效提问。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 认为有效提问必须把握以下重点原则:

一、抓住知识矛盾, 把握提问时机,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一开始都会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的, 但是通过合理科学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兴趣。为此, 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 寻找设置矛盾的突破口, 有意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 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训。笔者在《孔乙己》一文中, 一开篇就向学生发问:“孔乙己为何许人也?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会使学生认真思考, 开启思维, 重新研究课文, 笔者又因势利导, 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孔乙己”并没有名字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设置问题的矛盾点, 把握提问时机, 适时适境的问题设置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从而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矛盾点应该从实际出发, 巧妙设计而非故弄玄虚。

二、注意问题的层次把握, 化繁为简, 层层渐进。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的, 它要求教师从整篇课文出发, 站在高处, 设计出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问题, 层层渐进, 由易入难, 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变色龙》一文中, 笔者根据学生实际, 把大问题化成一个个小问题, 把难问题化作简单的问题, 层层渐进, 一环扣一环。首先提问:奥楚洛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都知道人物性格特点是“非常善变”。然后又问:性格“善变”具有哪些特征呢?学生经过思考, 纷纷说道“反复无常”、“变化快”、“可笑”等等, 经过两个提问学生热情开始高涨起来。笔者接着再问:有一点是他永远不变的, 是什么?经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就会知道“见风使舵”是他不变的性格特点。最后引入问题难度, 造成人物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循序渐进、由易入难的设问, 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变色龙》这一课的难点。

三、提问重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 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深度和提问的难度, 做到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又能拓宽思维空间, 应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 培养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问题“‘搬家’和‘移山’, 哪个做法更合适?”让学生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通过刻意的训练, 学生自然就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就会灵活变通, 举一反三。同时假若能够与课外知识联系在一起, 就更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和学习效果了。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 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提问, 能够发展学生思维, 加快知识掌握的进程,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精心设计, 巧妙构思, 形成风格,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有效提问必须让问题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问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有效提问的效果, 把握提问的艺术性,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报销流程下一篇:软件总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