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7-09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共12篇)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安徽 许智仁

[内容]

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装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二、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体会课文的言外之意。《变色龙》通过对话,生动地描述了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对赫留金和小狗的态度随之变化了六次的经过,揭露了其看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文中“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的情景提问做文章,让学生思考:那群人为什么对着他笑?难道他们会嘲笑一个受害者吗?赫留金难道是咎由自取吗?同学们立刻会悟到:两者都不是,他们是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指桑骂槐,是对奥楚蔑洛夫的无情鞭挞;是表示在沙皇高压统治下的人民对统治者走狗的蔑视,是预示革命风暴的到来。由此可见,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三、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暗示,最后概括出结论:贫穷、落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座大山;现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搬走这两座大山,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课堂提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提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现并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程度和遗漏。更重要的是,这种委婉提醒式的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风气,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完成。

2.启发学生思维的功能。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精心设计出或妙趣横生、或意境深远、或鲜活、或灵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把它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功能。通过丰富多变的提问,可以强化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标明确的原则。提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避免信口设问,不着边际。

2.清楚精确的原则。提问应表述清楚、详实、准确,避免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3.灵活多变的原则。提问应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避免呆板、枯燥、千篇一律。活泼风趣,生动幽默的问题,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4.互相提问的原则。完美的课堂提问应包括学生的提问。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求学。因此,课堂上应提供机会,鼓励提问,以此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探究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三、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

1.直问。就是正面提问。

2.曲问。即变换角度,迂回提问。

3.比较式提问。即用比较的方式提问。可以是词的比较,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比较。

4.连环式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连续提问,以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提高分析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研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选用最佳的提问方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好学的状态,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能更好地传递出书本所中不能表达的信息,促进学生构建学习,并能把知识更好地整理加工。在平常教学中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的体会如下:

一、课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不仅仅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而且增强了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利用课件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听课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主要以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讲解为主,这种单纯的口头讲解有时连最起码的板书和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也不存在,使教学内容又比较枯燥和抽象,显然学生的听课兴趣难以被调动。利用课件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状况。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件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就调动起来。

三、利用课件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展示过程,启发思维。运用课件课件动态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利用课件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式更为生动活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比较单

一、呆板,一定程度而言已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现场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学科教学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力不从心。课件教学则通过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包括解说、音乐、模拟语音、合成效果等)和图象(包括静态图片、动态录像、效果图、过程演示等)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

四、利用课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课堂教学记录局限于教师的备课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旦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活动也就不复存在。而利用课件教学后,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音像资料,可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反复温习课堂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利用课件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温习,并对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吃透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课件教学也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很多的局限,而且课件等课堂资料可通过专门的教学网站、校园网或教育网交流与传播,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媒介软件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也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为课堂教学开辟了美好的远景。

五、课件制作及运行的局限也很大

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课件教学不仅对教学环境中的硬件有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来说,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它迫使每一位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探索这种教学手段,并大胆的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艺术和效果。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传统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电影、录音、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等。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的使用传统教学媒体,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地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相辅相成,及时传递教学信息和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浅析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视听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音、形、义、象结合而成的书面语言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然而,作品所反映和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情景(如人物、故事、画面等)以及思想感情意蕴(如人的思想、情趣、意志等),都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声、光等第一信号系统还原为生活,再现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描绘的情境。这样,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音像和生动的视像,向学生提供了闻所未闻,见所难见的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在雄浑奔放的旋律中感受到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曹操的《观沧海》,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既向学生展示苍茫无际、波涛澎湃的壮阔画面,又给学生播放海浪拍打岩石和洪波涌起时惊涛裂岸的声音,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欣赏与体会诗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图文并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与传统教学教师的板书、口授要生动形象得多,它能使教学内容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相互联系和映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白毛女》、《泰坦尼克号》、《土地的誓言》等课文时,向学生播放有关影片,显然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感知,又可以更加准确的、深刻的、细致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看云识大气》、《中国石拱桥》、《万紫千红的花》等说明文时,可以通过教学片的展示,化抽象为上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跨越时空,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信息原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先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得以看到和听到;教师难于讲解的内容和难于讲清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显然有利于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一般授课三个课时,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幻灯、录音配合教学后,只需一个课时就能讲解和评议了,而且教学效果相同;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有关探索月球的形象画面,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遥远月空的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缩短了学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配合学习比单纯依靠视觉或听觉的学习效果要好。而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使各种信号同时传递,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配合学习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电影、录音、电视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学、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够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是重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没有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借助文本的语言文字凭空想像和理解,似懂非懂。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播放有关描绘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使图文有机结合,同时还可以配上动听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地游览桂林山水,这样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及漓江水的清、静、绿的特点就自然而然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秀丽迷人的景色之中,享受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此时热爱桂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川的思想感情也由油然而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浅谈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   作用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经常被教师所采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在上课之前设计好所提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数学的内容,包括在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某个问题对这节教学有什么作用,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通过由浅入深、步步诱导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提问在数学课的讲授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函数式:y=x2+4x-2、y=x2+2x+1、y=x2+2x+2,然后让学生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接着又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计算这三个方程式的根的判别式的情况。这节课我只是通过这三个函数式及其图像的情况,把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在设置问题时,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进行计算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逐步得出结论,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二、课堂提问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注重课堂效果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程度各不相同,教师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些学习程度差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下去;而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能起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力的作用;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相对大一些,这类学生一般头脑灵活,思维迅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在同一堂课上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在实践中尝试使用。

(二)课堂提问重在效果

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实际上并不只是一个问题的简单的问和答,而是问题后面的内容知识点,是问题外的一些寓意,这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把教师的问题看成一个单纯的问题,那他所学的只是零散的知识点,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提问重在效果,课堂提问只是一个引子,要由此引出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我把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学生回答: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学生答完后我还特别提出:“如果是多项式时,同学们可以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随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练习题:(a-b)2×(a-b)3×(b-a)6,很多的学生都把这个练习不仅按要求解答了问题,还把(a-b)和(b-a)底数互为相反数的转化问题回答得非常正确。这个提问看似很简单,就是一句话的一个法则的背诵,实际上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复习这个法则,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这个法则的应用。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艺术性

利用课堂提问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的,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曾提出:“在教学中要把教师讲授与学生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课堂提问符合这个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要让学生在一种似懂非懂、不确定的情形下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探求未知的知识,或去看书寻求答案,或是去请教同学老师,这是学生的主动探求知识过程,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课堂提问的目的所在。

课堂提问时,教师提出的問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教师准备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控制教学的过程,有效地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

总的说来,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具有艺术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改进课堂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在求疑解惑中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敏.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及其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4).

浅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摘要:清代教育学家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有趣,亦相从矣。”

动机和兴趣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 兴趣,就必须在英语课堂上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消除学生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坚持创设英语情境,能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英语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尽情地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机

兴趣

主体作用

创设英语情境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感情与环境影响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很容易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愉快的心情,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景也就是环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消除学生的心里压力,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进入学习准备阶段。那么教师一定要在这时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设计者,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教育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那么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学知识就能更好地被吸收和理解,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动机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利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好动,好动脑等,采用相应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例如,在教animals(动物)这一话题时,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知道的动物种类,接着针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各种动物名称进行介绍,接着利用录好的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他们比较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使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在轻松,直观,浓郁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英语,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他们 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图表,实物,录像带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例如,教学Students’Book3第9单元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发明物,让学生快速把发明物和年代及发明者连线,学生热情很高,并自然地操练起要教学的句型:When was the car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1885。What are they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教师接下来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发明物的相关信息,如price quality helpful 等,让学生围绕教师所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很快学生就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当然,教师的形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运用恰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parts of the body是,教师边指边复习单词hand,然后利用手势教学来教学各个部位arm leg head nose eyes ears等单词。这种产生情境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强大的模仿心理和参与意识驱动下,很快地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信息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是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也会产生悬念,是学生不断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

1、随意交谈。教师可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好学生作随意交谈,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新课。例如教after和before引导的状语从句这一新内容时,教师问了值日生有关天气,日期等情况后,便可以开始与学生做诸如下列的交谈:What time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get up? Did you do any exercises after you washed your face?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did some running exercises?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went to school?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教师如此引导下去,由起床一直问到来校上课的活动。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拉近了距离,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开始。这种方法导入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联系插图和标题。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不同程度地传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要信息,而标题是语篇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语篇信息的发散中心。教师可利用插图或标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英语阅读和听力教学中,设疑、悬念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常常通过引导学生对他们即将阅读和听的材料进行预测,预测会使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和所听的内容更感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听力质量。

3、联系实际,关心时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信息灵通,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的、焦点问题十分关注,有积极地参与意识,这为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挈机。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这一阅读材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宇宙的神秘莫测,神奇的太空生活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从网上下载一些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工作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猜测宇航员在做什么。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纷纷猜测起来,他们的大脑细胞变得十分兴奋,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就会倍感轻松,乐趣无穷。学生在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下,便自然地理解并掌握新知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要求教师自觉地去提高个人素养,懂得培养学生自信,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其内容要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教师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以“情”感染学生,以“情”激发学生,才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让他们“乐在学中,学在乐中。”那么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来让学生树立自信,这就由教师自身的素养决定的。“如想给人一碗水,需己有一桶水。”所以,能有效地进行情境教学,这就求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具体表现在: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教师应具备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和高度负责的敬业奉献精神,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处处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2、教师应具备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愉快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情绪反应,它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反之,如教师带着压抑的情绪教学,学生也会很压抑,结果课后学生感到疲劳无获。

3、教师应具备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学能力。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切当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也能通过平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去启发他们各自的积极性,找到各自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特长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不同角度塑造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

4、教师应具备谦虚之心,能进行自我完善。教师也是普通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也在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有教学相长的意识。

五、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完善和延伸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过程,在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课堂虽有问有答,但经常会出现“三多三少”现象,优生答的多,学困生答的少;自问自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给答案的多,注重过程分析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积极,课堂气氛呆板。所以教师应把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情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表面上看作业的布置似乎与创设教学情境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把英语作业设计成一种具有导向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才能把学生从过重的只有负担中解放出来。教师也只有做,才能调动学生完成只有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只有快乐地学习,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也只有把学习当成了乐的事去完成,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3、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学生紧靠课堂45或40分钟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英语学习必须做到课内和课外结合。这样在课外教师需利用一些辅助方式来帮助学生,如组织学生反复观看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教学录像资料等方式,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熟悉英语语速下去提高英语水平。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课堂中的作用 篇7

师金龙老师是山西尖草坪中学的语文教师。听了他的示范课后,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上作为学习主人的积极、主动和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看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看到了一位成功教师的智慧、魅力和风采。从这个角度讲,毫无疑问他的课是成功的。我们要学习的也正是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案课堂的崭新思想、理念,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的导引、启发和激励作用。下面我就五个方面谈一谈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培训学生和指导小组建设方面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管理的主人这是前提条件。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规则,即:谁不提出问题就必须给别人解决问题,使学生“为教而学”;要让学生明白“谁展示谁受益,展而胜、避而衰、退而败、疑而强”。各小组之间要分工明确:学习小组、科研小组、行政小组应各负其责;组与组之间互动时同学要认真关注小组的展示,要积极的进行评价,有疑问要大胆质疑。五六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分工也要明确:谁是主持、谁讲思想、谁讲观点、谁讲过程、谁总结归纳都要明确。各组学科代表组成科研小组,班委与各学习小组组长组成行政小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管理的主人,整个班级就会充满活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班级建设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而绝非决定性的,更不能是包办。师金龙老师的导学案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性和激励作用

这一点在问题导学部分体现的十分明确。其中第二题是这样问的:“……每个小组讨论后选择一个切入点赏析这首诗,并将赏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尽量细致的列出来。”其中“选择一个切入点”、“尽量”两个短语就具有启发性和导引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或几个“切入点”的,“尽量”的要求就不是“必须”又体现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题后对“不同角度”和“思维导图”的提示,使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就是只读完了题干就已经有了收获,这就是问题情境化。更何况在整个导学案的最后又附了《蜀道难》前后两个部分思维导图的实例,学生一看便能明白。学案课堂是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整理、反思,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从而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第四题,“……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也具有启发性,八层意思一点也说不出来的学生少之又少。自主课是教师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绝非是对学生的自由放任不管

《登高》这节课,由星光大道节目中演员上台展示才艺导入学案课堂上同学们也可以像演员一样展示自己的才华,暗示了展示的重要性。师老师深情地诵读《登高》全诗,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分组分题进行学习讨论,而绝非是一组1题,二组2题,三组3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师老师始终在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进程,三分钟、五分钟、二十分钟……不停地提醒引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思考,师生共同在为展示做着准备,这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人形象地把这样的老师称为导演。展示课更要体现教师的智慧

师老师的教学智慧突出体现在展示课上。首先体现在对《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三个意象的启发、引导上。“‘风急’为什么是肃杀、萧瑟的?”在学生展示之后又质疑,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深一步,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准确。当一位同学展示“为长江独有”时,师老师马上质疑“为什么是‘长江独有’?”然后提出“风急、天高、猿啸”任选一处挖掘画面或情感,做到了化繁就间,这就是教师的导演智慧。另外,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无边”的含义点出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理解起来容易了许多。再加上与“萧萧”写景角度的比较,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学案课堂要求学生不做“搬运工”

学生不做“搬运工”的前提是教师不做“包工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完知识内容,学生做完老师留下的习题。如果老师将习题,包括课外的、教辅书上的、甚至是网上的机械地印到学案上,而后是学生机械地做题甚至是干脆抄一下答案,这就与学案课堂的精神理念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这样的老师就是“包工头”,这样的学生就是“搬运工”。这种做法是很可怕的。与传统教学相比,自主学习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教书匠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新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思考这几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出来,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促进提问的艺术化变得更加重要。初中英语教师除了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意义,以服务于初中英语教学。

一、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这有效地防止教师进行“一言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保持长时间的讲解,平淡无奇的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会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现象,这样阻碍了教学有效性地提升。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穿插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迅速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激动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迅速集中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用心思考,从而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不再单单传授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等,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问题情境,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堂,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活跃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起创造性精神。

(三)及时获得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和谐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对学生学习效果未加重视,这使双向互动无法进行。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提问机会,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与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反思教学活动,从而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水平。获取反馈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帮助教师总结得失,帮助学生查漏補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课堂提问技巧的方法

(一)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出问题,有助于迅速调节课堂氛围,使稍显轻松懈怠的课堂更加紧张有序,使稍微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因此课堂提问虽然较为普遍,但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问题要想具备合理性与恰当性,教师首先要保证问题与教学活动密切相连,使学生能够迅速转化思路,避免措手不及,产生事与愿违的负面作用。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避免问题过冷或过热,以真正服务于英语教学。合理的问题能够迅速调整教学氛围,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具有普遍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可以毫无计划,任意展开。为了保证提问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使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有利的提问时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当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回归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时看透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当教师讲述一个知识点之后,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嵌入式提问,以取得直观、及时的反馈效果。在这个过程,教师设置问题时既不能偏易也不能过难,从而起到很好的反馈作用。第三,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之后,可以提出稍微拔高性的问题,深化教学内容。课堂结尾时,教师要精心设置启发性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创设问题要具有梯度性与预见性,促进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是一个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但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当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问题具有梯度性。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各异,他们对同一个英语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创设问题时必须保证问题的梯度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回答问题中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自我效能感。保持问题的梯度性,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其二,问题要有预见性。问题设置不是任意的,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想学生可能在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出现问题,从而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因此,因材施教决不能落于形式,而要从常见的课堂提问中开始实施。

结语: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首先要从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艺术性出发。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艺术性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及时获得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提问的技巧。首先,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第三,创设问题要具有梯度性与预见性,促进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2]杨诗良.浅谈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2013(11)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新的课程价值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发展,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在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换一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我们将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使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具体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刚入学的学生在某一程度上存在差异,但不否认即使存在差异,却不能抹杀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所以,我们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要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当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扼杀这种差异,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二、鼓励学生

我们经常和家长交流,要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主动和家长说话。那么,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多鼓励学生,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相当精彩,我们可以用鼓励的语言,比如:“你真棒!”“你回答得真精彩!”“你的回答真有创意!”这些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就会更加出色,学生把老师的评价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令人满意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

三、宽容学生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后进生,我们应该格外宽容,宽容是美德,往往会使一个人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进生他也许学习是差一点,但是后进生也是有优点的,我们老师应该在和学生不断的沟通中了解他们。做到宽容并不容易,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拥有一颗博大的胸怀,要有一颗允许学生犯错的心,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在错误中不断学习。老师保持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学生在错误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改正缺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以《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概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教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研究性阅读法、概括综合法、质疑释疑法、整体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触发联想法、开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赏评价法、点拨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法、教以致学法等等,形式可谓多样。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诵读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诵读等同于背诵,甚至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

诵读法虽是传统之法,但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与创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没有把教学重心放在品析诗歌的语言上,而是放在诵读涵泳、体味情感上。通常讲授诗歌的惯常做法是:导入课文、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从诗歌内容和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前布置了熟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的`预习任务,其次,上课初始先由学生们推荐一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代表的朗读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节奏,然而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进行范读,由于我很好的把握了节奏和情感,读得轻柔舒缓、低回婉转,深深感染了学生,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诵读的声音,当我读完“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接下来我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好这首诗在于节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方面有很好的处理。然后我顺势问学生有没有兴趣练习朗读,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在诵读技巧方面进行了指导,我告诉学生: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要读得低缓在于作者留恋、不忍心离去,“作别西天的云彩”要注意停顿,在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第二节中“金柳”要重读在于展现夕阳照射下的柳条妩媚的景色,“新娘”要读出幸福感,“波”、“影”读得轻柔些,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陶醉些;第三节中“油油的”与“在水底招摇”之间停顿,突出了水草的润绿,“招摇”要重读在于仿佛水草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读在于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中“天上的虹”要读得比较欢快,“彩虹似的梦”声调要读得高昂些;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寻梦”应轻读一些,似乎真的到梦境中了,“更青处漫溯”声调稍高昂,“满载”、“星辉”、“放歌”要读出豪迈之情。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充满愁绪。因此“但我不能放歌”应读得低缓,“悄悄”、“别离”、“笙箫”要读得伤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应读得愁情满怀;最后一节回应首节,节奏应一致,比较低缓,“悄悄”应慢读,突出不忍离去的情感,最后一句“走”、“一片”、“云”、“彩”之间要注意停顿,表现不愿惊扰诗人心爱的康桥。在进行完诵读指导后,我让学生跟着我一节一节的读,边读边纠正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注意到学生们练得非常认真,读得非常投入,教室里书声琅琅。接下来我问谁愿意起来朗读,学生们是争先恐后、积极踊跃。起来诵读的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节奏、语调和情感。最后,我讲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巩固课堂上取得的成果,课后我组织了一次徐志摩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诵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课堂上充满了轻松、和谐和融洽的教育气氛。

语言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通过上述教学实例可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诵读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通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如果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扎实的诵读功底,那么婉转流畅、感情充沛的范读,就会像优美的乐曲一样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声语言,它具有富于音律性的发声特点。诵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可以把平面、静态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动态的活的言语。诵读是短时间接受和输出信息量最大的阅读方式,也是语言信号变化形式最多的阅读方式。反复诵读诗文,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感就会在反复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诵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诵读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口诵心维,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语言材料,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在语言表达交流中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与作者心灵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

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启发式提问能有效地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起来、活起来。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一般老师都是先给出“和”的概念,这无形中暗示学生我要讲的中心是“和”。为什么要“和”,“和”有什么好处。学生都是在围绕“和”阅读理解课文,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课程进行得再好,也都是学生在围绕老师的“和”的观点进行思考。那么我们换成启发式提问进行教学时,不先给学生抛出大的观点,而是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不断地抛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完全自我启发、总结出“和”的观点。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蔺相如、廉颇,不喜欢秦王。

老师:蔺相如为什么第一次见秦王。

学生:用和氏璧向秦王交换十五座城池。

老師:在秦王面前,蔺相如为什么说和氏璧有瑕疵呢?

学生:秦王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蔺相如不想把和氏璧给秦王。

老师:和氏璧有什么价值,能换十五座城池?

学生:是无价之宝。是没有办法估算价值的宝贝,特别珍贵。

老师:对,既然是无价之宝,只换十五座城池,是不是不合适?

学生思考:当时赵国实力没有秦国强大,怕秦国打他,才让蔺相如去交换的。

老师:那么后来蔺相如为什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怕秦王杀了他吗?

学生:蔺相如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被送回赵国去了,不敢杀了蔺相如是怕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老师:对,虽然秦国强大,但是蔺相如用他的机智勇敢、聪明才智保护了赵国的利益,使秦王没有理由出兵打赵国。我们在遇到比我们强大的对手时要像蔺相如这样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

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重在把握好过渡式提问和诱导式提问相转换。在教学内容更替之时,通过提问把新旧知识自然地承接,进而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心门,以此调动学生主动性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促进个新发展。启发式提问的核心在于“诱”促使“发”。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作者: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乌龙中学 周英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电教化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它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使电教化手段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电教媒体的合理选择以及运用,电教手段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的运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探讨电教媒体的合理选择及利用.【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者的兴趣 ,电教媒体,媒体的功能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越来越清晰地突显出来。多媒体,它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能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都喜欢借助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效果表现得最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初中教材《论语》中有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学习的内容 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平时,就有学生这样抱怨:刚发下来的课本,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特别是文学作品,自己看时觉得挺有意思,待老师一分析反而兴味索然。什么原因呢?这跟教师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有关系的。如果大家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新颖性,趣味性,学生就能很快转入乐学、易学的轨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例如《背影》一课的教学,我往常采用的方法是:范读——正音——自读——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虽然我也注意了师生的互 动,但我总觉得学生是被我牵着鼻子在走,教师讲得深刻,学生听得却模糊,他们怎么也无法被文章中的那种感情所感动。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的教学方法,为什么我就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这一状况,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第一步:我用《儿子眼中的父亲》这篇文章导入新课,文章内容不多,用课件播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与课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能体会到父亲对你的关爱吗?第二步:播放课文录音。第三步:父亲买橘的画面和录音同步播放。通过上述几步教学,荡起了学生情感的浪花,特别是通过第三步,借助多媒体特有的图画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都直观地再现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情感细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他们很快融进了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用心的境界。

二、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教学方法为了解决教学重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学生掌握的效果仍然不好,在教师反复的讲解之时,听话的学生可能只会产生疲劳感,不太听话的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此时你有效借助多媒体,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就说《背影》这课吧,本课重点是第六自然段,它详细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关爱孩子的深情,我先播放了父亲买橘的录相,让学生体会蹒跚走路的艰难、攀爬月台的困难;然后再听片段朗读,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在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上,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这时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他们能从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服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他们能够体会到: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本文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父爱,感受父爱。十二三岁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重,如果不能有效把握的话,他们或许就如不懂事时的朱自清一样,认为父亲的关爱是多余的,是可笑的,是迂腐的,而且很多同学在写人的文章中,他们可能尽其所能,突出那人是如何关心我,帮助我,却忘了表达被关爱中的我的感受。因此我再次回放看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朱自清赶紧试泪的细节,提醒学生注意:本文四次提到作者流泪,并且每一次的流泪几乎都与背影有关,从这便可看出,文章的主题不单是表现父亲疼爱儿子,还包括儿子怀念父亲的深情。

三、利用多媒体,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看和说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背影》这一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仔细地回想自己身边感人的亲情故事,并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设计了一个题目,并用课件播放: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热情的鼓励之下,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人故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我感到:他们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只要我们成人付出了,他们的心中就会掀起小小的波澜,他们的单纯、可爱绝不充许我们亵渎。

四、发挥多媒体功效,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教学中大家都觉得课时紧张,如何在课堂内提高效率,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多媒体4 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背影》一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ppt课件,把教学目标,作者介绍,正音练习,听读要求,段落层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都制成幻灯片,根据教学进度适时使用,这样不仅一目了然,加强直观,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板书时间。课堂的有效时间多了,就可以用它来加强训练。在《背影》一文分析完后,我利用节约的时间,把父亲买橘的录相多次播放,让学生尽量用课文原句描述父亲的背影。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我还针对本课语言朴实的特点,设计练习用幻灯出示,在课堂上给学生练习,这样使课堂信息量增多,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改变了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无精打彩地听的课堂教学结构,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上一篇:股权转让前的债权债务下一篇:牛津英语高一必修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