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2024-08-30

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通用10篇)

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篇1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究

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曾经说过“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说明了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了许多不够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古诗今译与分析归纳古诗中心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古诗教学的大忌。那么,小学古诗为什么不能这样教呢?又该怎样教呢?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今天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一` 我们说小学古诗教学不能用翻译的方法,是因为:

第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明白如话,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经老师稍加点拨,理解难度一般不大(在低年级只要求读读背背),因此根本用不着翻译。第二,有的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即使能翻译,译出的最多也只是字面义和表层义。如果要求学生牢固这样的译文,就使得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体味。固然,通过翻译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仅靠翻译,很难让学生领略诗歌蕴含的诗意。有小学特级教师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解释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的倒装,“彩云间”说明白帝城的位置高、景色美,翻译为“早晨,我告别了在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2彩云间的白帝城”。这并没有错,但如果到此止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彩云是美好的景物,一般说来,人只有在心情轻松愉快时才能欣赏。如果我们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诗人逢凶化吉后转悲为喜的心情,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诗歌的丰富情感,这样的诗歌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诗歌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仅靠翻译是很难奏效的。第三,有的古诗看似可以翻译,但一经翻译就会使诗意流失甚至诗味全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些诗歌赏析之类的书籍将其翻译成“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后,就使得原诗“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并置所营造的悲壮苍茫的阔大境界变得狭小了,原诗三个意象并置重复所渲染强调的衰败、荒僻、凄苦、死寂的意味大大减少了。由此看来,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在古诗的分析讲解上,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感受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简单袭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认为这样教就把古诗讲深讲透了。这可谓大错特错。众所周知,“诗无达诂”是诗歌解读过程中极正常的现象。诗歌有别 于实用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教师在分析讲解李绅《悯农》一诗时,把教参书分析归纳劝诫世人珍惜粮食、爱惜农民劳动成果的中心思想抄给学生。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学生说这首诗表现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就不对?或者说它表达了对没有耕种而能坐享盘中美餐的剥削者的愤怒、抗议,就不可以?由此看来,小学古诗教学让学生抄记中心思想的方法,还是慎用为好。小学古诗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教师能做的,是在扫除阅读障碍之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把感受和体悟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领悟,哪怕学生只领略一点诗意,一首古诗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

三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古诗教学行之有效呢?我认为以下几 种方法可行也有效。

一、加强诵读和背诵关于诵读、背诵的作用和方法,前贤和今人已有精辟的论述,我这 里只想澄清某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完全领会诗意之后才能进行诵读,因而用过多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甚至以“讲”代“读”,以“听”

代“背”。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诗歌诵读的浸润、熏陶、感染功能,决不是一般的分析解所能取代的。诗歌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有声的诵读才能获得感受;诗歌特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获得深切的体悟。

至于背诵,当然,能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最理想的,但诗无达诂,只要有一知半解就背诵又何尝不可!更何况,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即使当下理解了也未必正确、全面、深刻。背得多了,印象深了,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加,发现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加深理解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人的诗歌语感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二、创设诗歌情境

我们要尽可能创设诗歌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使学

生感受诗情、领会诗意,读出诗味。虽然古诗表达的情感有穿越时空的共通性,但毕竟与较大的时空距离,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古诗教学还不能简单地就诗论诗。有教师在讲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解题之后,就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李白遭流放的故事,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遇赦返回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这位教师没花多少时间,也未作冗长的分析讲解,便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诗歌文本

我们古诗教学要紧扣诗歌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作者及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不断挖掘诗意和共享诗味。现今的诗歌教学,由于不少教师对话的底气不足,学生作为对话重要一方的缺席,使很多数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变得单一了,富有趣味的诗歌教学变得枯燥了。某教师讲读李白的《夜宿山寺》,说“危楼高百尺”的“百尺”是极言楼高,乃夸张之词,并非实指。于是有学生问:“那为何不说„危楼高

万丈‟呢?”教师顿时无言。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并不怪,也不是成心刁难老师。我们的老师之所以不能回答,就是缺乏古诗教学所需的音韵学、修辞学、文学史、文化学等本体性知识。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允许,学生是肯动也爱动脑筋的,也是渴望对话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我们知道,只有立足语文本体,紧扣文本,指向语文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目的,允许和鼓励学生言说,学生乐于言说,而且能不时得到教师启发、指点、引导、肯定、赞许,其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能接纳和提升学生,而且能承诺自己的不知,接受学生的矫正,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使学生和教师的诗歌语感 都不断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对话。

从诗歌的创作到被接受的过程看,有诗人意欲表现的意义,除非诗人有特别的提示,我们今天很难推测也不能妄加推测;有诗歌文本呈现的意义,而诗歌文本常常是开放、多元的;有读者理解和选择接受的意义,而读者的理解接受又是见仁见智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受体验诗歌的诗意和文本,引发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一切,都能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能与教师对话的主体。

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篇2

一、运用什么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背景资料呢?

(一) 作者经历。

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二) 时代背景。

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 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

(三) 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或其他诗词作者的相关诗词。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 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 然后进行比较赏析, 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比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 同样是醉, 所处的地点不同, 但诗人的所想相同———渴盼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通过比较, 学生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 掌握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 而成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比较赏析, 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作品风格、理解诗词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飘逸洒脱, 苏轼的豪放不羁等。又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比, 可见二人不同的胸怀。

(四) 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 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 对诗词中一些意象的含义的理解尤其重要。如《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踏歌, 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 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 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 手袖相联, 即兴编词, 传唱踏舞。了解了这些, 学生不难透过送别时那热闹的场面理解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谊。

(五) 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

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的拓展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妙用时, 可适当延伸到古诗中用字精当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延伸, 与相关资料作一对比,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积累、丰富知识。还有像李白梦笔生花、贺知章金龟换酒、古人折柳送别、贾岛推敲、李杜交游、王安石食不知味等等, 都是很好的背景资料。

二、怎么运用

(一) 课前———巧用资料, 激发探究兴趣

语文学习要注重探究, 要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去探究,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 确定探究的方向。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揭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题西林壁》一诗, 诗中有景, 景中有情, 景中蕴理。如何让学生理解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呢?一教师在教学“只缘身在此山中”时, 为学生提供了苏轼初入庐山时写的作品《出入庐山》:青山若无素, 偃骞不相亲。要识庐山面, 他年是故人。通过对比, 苏轼“要识”的初衷和最终的“不识”的结果, 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何越是相识越不识?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随诗学习后, 教师再次补充背景资料, 即其他诗人歌咏庐山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自读自悟:各花入各眼, 即便同是庐山,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受。这就是《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表述出来的哲理啊。

(二) 课中———凭借资料, 把握艺术意境

“诗有三本”, 即“以声律为窍, 以物象为骨, 以一个意格为髓”。意象是诗歌的关键,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古诗词离现在的学生时代已经久远, 而且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时空跨度长久, 背景疏远复杂, 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狭窄、社会阅历简单的孩子来说, 有理解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以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 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 诗人苏轼用凝练的笔触浓缩了西湖美丽的景致,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伴着诗人一起体会这奇丽的景致呢?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时, 拓展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在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时, 则拓展引入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帮助体会诗中“雨”的神奇。这样通过背景资料的整合, 将西湖的美形象地展现在眼前, 化虚为实,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使课堂诗意浓浓、情意绵绵。

又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两人在渭城话别, 然后元二穿越阳关, 远去安西, 千里迢迢, 关山万里,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 在图中标出古渭城 (今陕西西安西北) 、古安西 (今新疆库车县) 、古阳关 (今甘肃敦煌一带) 。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 顺江而下去广陵, 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 (今湖北武昌) , 标出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 , 再通过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和安西的萧条。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 元二向西去, 要去苍凉荒远的安西, 面对着茫茫的大漠和戈壁, 长途跋涉, 此地一别, 生死难料, 更别提重逢。而孟浩然向东, 要去繁华富庶的扬州, 一路是看不尽的美丽风光。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 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 无须教师多讲, 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能过目不忘。

(三) 课终———因循资料, 探求意象内涵

诗贵深曲, 往往语近意遥, 含吐不露, 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歌的表面意象之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两句隐含着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屈服、顶风斗争的真实情怀, 小学生又怎能体会到这种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又如, 读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传世佳句, 小学生又怎能从中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再如李贺《马》中的“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小学生又怎能从中体味诗人空怀壮志、怀才不遇的感叹?因此, 要探求意象的深层内涵, 就必须要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我们以《泊船瓜洲》的教学为例, 看看两位教师的执教。

特级教师陈金才在学生领悟了诗歌词句意思及文本真意后, 带着学生一起探讨《元日》:这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 在改革推进十分顺利时写下的。读一读诗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难道他仅仅是在歌颂春节时的“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认识一个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再带领学生读王安石在第二次改革失败回家乡后的冬天写下的诗歌《梅花》, 体会王安石深深的忧虑在诗歌中是借助什么表达的, 引领学生认识一个孤独、坚强、与命运抗争的王安石。最后回到诗中重新品读词语“明月、春风”。这样, 成功地拓展背景资料, 使学生透过这样的写景诗句寻求到了诗歌意象的内涵, 明白了诗人创作的意旨。

优选备课资料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篇3

【关键词】优选;巧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引人相应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升和拓展。教学资料利用得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效。反之,则会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备课资料,怎样合理引入,才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谨以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示儿》为例,针对古诗备课资料的选用略作探讨。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绝笔诗,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爱国情操。全诗文约意丰,年代久远,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地选用与古诗相关的备课资料,为孩子呈现丰富的人文信息,才能引领孩子知诗意、悟诗情、入诗境,从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一、选什么

对于《示儿》一诗,可以选择哪些备课资料呢?

(一)作者卡片。任何一首古诗,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情感和态度。陆游少年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投军报国,晚年还乡仍不忘祖国统一,他的很多诗作蕴涵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从诗人的出生、家庭、事迹及后世影响等诸方面选用资料,对孩子诵读古诗,品味诗人有重要意义。

(二)时代扫描。许多古诗的创作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陆游一生经历北宋末年和南宋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当时,宋朝统治岌岌可危,城池失守,奸臣当道,百姓背井离乡、民不聊生。因而,要深刻地理解《示儿》,就必须让孩子了解这段特殊的时代背景。

(三)关联作品。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可选用该作者同类作品,也可选用其他诗人相关作品。或教师呈现,或孩子自主查找。通过拓展整合,启发孩子比较赏析,就会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完整,形成了一個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四)人文习俗。古代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了解一些传统知识,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诗词中特有的风俗习惯。如《示儿》中的“家祭”,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古已有之,形式各异。孩子了解这些,就会被陆游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所熏染。所以,与古诗相关的传统风俗知识的拓展也是有必要的。

二、怎么用

(一)课前——巧用资料,凸显主题探究。古诗教学要注重探究。《示儿》一诗和孩子生活相距甚远,孩子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影响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因而,针对《示儿》的作者、作品和及其创作环境,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对孩子走进古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上课之前,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巧用历史背景资料,组织孩子开展“风雨南宋”、“陆游一生”、“诗词影响”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丰富孩子的认知信息,激发孩子的诵读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做些铺垫。这样,孩子才能对古诗入情入境。

(二)课中——凭借资料,彰显诗歌意境。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无不为之感动,其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教师可以凭借关联作品,通过整合、类比,引领孩子潜心体会,有助于他们对古诗意境的准确把握和涵咏品味。《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诗人陆游用凝练的笔触表达自己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如何使孩子感受这一份强烈的爱国热忱呢?教学中,可以及时引入诗人的另一篇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结合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组织孩子诵读品味。通过一“悲”一“望”,感受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无奈,诗人的爱国情怀就会跃然纸上,映入孩子脑海,流进孩子心田。凭借关联作品资料,进行对比赏析,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思维,又凸显了诗歌的意境。

(三)课后———因循资料,突出诵读积累。开展古诗文诵读,重视语言文字积累,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是孩子诵读积累的典范。因而,在孩子学完《示儿》一诗,领悟诗歌意境后,可以围绕“爱国”主题,开展诗歌诵读积累活动。诵读资料既可以来源于陆游的其他诗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还可以取材于其他诗人的爱国诗篇,如苏轼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因循资料,进行主题诵读,既培养了孩子的语感,又丰富了孩子的语言积累。

上述课例可见,备课资料与课堂教学的合理结合,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其教学价值显而易见。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类型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机智地选择使用备课资料。当孩子感知能力与教材存在偏差时,当孩子的思维之路遇到障碍时,当孩子的情感之线模糊不清时,当孩子的想象之火花缺少碰撞时,及时呈现备课资料,便可以架起一座桥梁,铺设一条通道,打开课内外链接阀门,帮助孩子拉近时空距离,辅助孩子扫清认知阻碍,启迪孩子放飞想象,激活孩子情感体验,为语文学习推波助澜。

合理使用备课资料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一根拐杖,帮助孩子理解和感悟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出孩子旺盛的学习欲望,加深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使其对语言文字更加敏锐,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的运用备课资料,找准教学时机,适时运用,就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不可多得课程资源,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运用好备课资料,为教学服务,为孩子发展服务,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更加活泼,更加开放,更加有效。

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篇4

摘要:小学教材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编了部分名家的古诗,这些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情深意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关键词:小学

古代诗词

教学法

探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06

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将颂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文。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思想美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在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近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古诗“五步教学法”,现介绍给同行朋友,以求共同探究提高。

概括说来,古诗词教法分为五个步骤,即解题知背景――初读明诗意――诵读悟意境――品读明诗情――想象论古今。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解题知背景: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古文学中的诗词部分是前人留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词有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距离小学生年代久远,他们学习起来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题目的含义,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这就为学生诵读理解全诗扫清了障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先让学了解杜甫一生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房兵曹胡马》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题目中“房”是姓,“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指古代西域,“马”西域盛产的汗血宝马。

第二步初读明诗意:该步骤侧重点放在读准、和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教师要环环相扣,把握住如下九个环节。

范:教师要做好朗读提示,先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音乐美。

划: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动笔边欣赏边用“/”画出节奏停顿的地方,标注出不懂的词句。

读:让生自由朗读,然后采取指名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诵等形式,让学生灵活地诵读古诗。

评:各种形式诵读后,让生自评、互评、师生点评,诵读优秀者予以表扬和掌声鼓励。

纠:学生诵读评论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断错的句子等内容,提示“通假字”和多音字。

解:教师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省略的词、倒装句,引用的典故、神话故事点拨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议:学生以自学、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尝试讲解诗词的大致意思。

讲: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每句诗的诗意。

点: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对关键词句(诗眼)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绝伦之处。

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塞》《浪淘沙》中分别引用了“西子”“飞将”“牵牛织女”的典故,在《出塞》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教师应加以指导更正,以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第三步诵读悟意境:大部分古诗词诗中附有图画,画中有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头脑中一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一边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悟。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配乐诵读等方法。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感悟。

第四步品读明诗情: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词描绘的景物中,抓住诗眼,反复品读诗文,弄明白诗人写作的目的,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浓厚情感,达到情感共鸣。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写出来,或者在全班交流,把品读活动推向高潮。

如有位学生诵读《出塞》后向同学讲:诗歌前两句从回顾秦汉以来战火纷飞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的历史,联想到了眼前胡地边塞,战火连绵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第五步想象论古今:古诗词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诗重在抒怀言志,有的诗重在针砭时弊,有的诗重在蕴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诗重在展现人民劳动生活的美好场面……完成以上四个环节之一,学生已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最后一步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也可以布置在课后完成,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赏析词,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受到熏陶、得到升华。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这一环节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不易千篇一律。如学习《题西林壁》后,学生悟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就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篇5

在人教版教材中,收编了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悠久而灿烂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的写作、凝练的词句、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学生丰富自己文化积累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历史、了解我国的文化,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写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导入阶段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活动开展的原始动力。所以在古诗学习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导入阶段,这是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可以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导入环节对于一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阶段的设计和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学生呈现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知识积累。

二、重视诗词情感的领悟

教材中搜集的古诗,多数都是作者的抒发情感之作,诗词中包含许多情感,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内容就要由教师帮助理解,通过一定的讲解,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中,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外延,都是学生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理解文本情感的途径有许多,朗诵是一条,熟读成诵,熟读得悟;另一种就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人的写作讲究的是用词准确凝练,一个词就是一段话,一句话即一幅图或者是一篇小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就得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强,理解是第二位的,背诵是第一位的。学生掌握得多了,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反刍式的理解和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六年级总复习资料古诗词运用 篇6

1、每当看到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样子,我就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2、夜深了,老师还在灯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3、毕业前夕,我们依依不舍,我想起两句诗给我的好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4、老师的哺育深情,我们永生难忘。正如孟郊的两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5、台湾是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也一样是炎黄子孙,可有的台湾人却排斥、仇视大陆人。我想起用这样两句诗来奉劝他们: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

6、读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体会到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以下几句诗就是最好的印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我读过不少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最喜欢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8、春天来了,小草生机勃勃的,这不由让我想起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9、吃饭时我把米粒掉在地上,妈妈教育我要爱惜粮食,就会用这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锄禾》

10、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表达这一感情所用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11、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特别有才华,各种比赛屡屡获奖,我们形容他会用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2、大人告诫我们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一事无成,才悲伤,常用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13、一个人因为书读得多,所以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这真是应了唐朝杜甫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名句

14、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所用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经师长一点拨,我豁然开朗,就要用诗句: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1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颜真卿

16、长辈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必须如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杜甫

17、食堂门口,准备写一句古诗来告诫人们珍惜粮食,你认为应该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8、请你给学校阅览室写上一句恰当的诗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9、母亲节到来之前,请你用一句古诗献给亲爱的妈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思念家乡时,你会马上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除此外,你还会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21、请你用一句古诗来勉励同学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22、写期末评语时,老师经常祝你来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3、来到北辰山瀑布前,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24、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 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你就会用上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25、朋友即将远行,他依依不舍,十分伤感,于是,你劝勉他,送给他这么两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人们常常歌咏无私奉献的蚕,这让我想起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27、描写四季的诗歌(1)描写春天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汉乐府(民间诗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唐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刘方平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杜甫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王维 唐(2)描写夏天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宋(3)描写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王维 唐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4)描写冬天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柳宗元 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28、人们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29、有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爸爸过来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30、爷爷70大寿,爷爷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话打住接着吟道霜叶红于二月

花爷爷笑了.31、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泄而下,我不禁想起了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2、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让我们想起了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33、当人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你可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诗词来勉励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34.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6.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7.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38.搞好西部开发,重要的是做好退耕还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兴起绿洲,在戈壁中出现草原,再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3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0.《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2.“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7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做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能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词汇和专业术语,而是学习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习怎样运用学到的语言,遣词造句,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字语言。我国的诗歌语言,流传至今,是非常精炼的,它们都经过作者多次的语言锤炼,有很深的意境在内,是我们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良好素材。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不同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上都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朴素自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属于是机械记忆,而且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深层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    古代诗词    教学法  探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06

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将颂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文。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思想美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在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近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古诗“五步教学法”,现介绍给同行朋友,以求共同探究提高。

概括说来,古诗词教法分为五个步骤,即解题知背景——初读明诗意——诵读悟意境——品读明诗情——想象论古今。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解题知背景: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古文学中的诗词部分是前人留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词有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距离小学生年代久远,他们学习起来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引入课题后,先讓学生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题目的含义,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这就为学生诵读理解全诗扫清了障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先让学了解杜甫一生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房兵曹胡马》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题目中“房”是姓,“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指古代西域,“马”西域盛产的汗血宝马。

第二步初读明诗意:该步骤侧重点放在读准、和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教师要环环相扣,把握住如下九个环节。

范:教师要做好朗读提示,先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音乐美。

划: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动笔边欣赏边用“/”画出节奏停顿的地方,标注出不懂的词句。

读:让生自由朗读,然后采取指名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诵等形式,让学生灵活地诵读古诗。

评:各种形式诵读后,让生自评、互评、师生点评,诵读优秀者予以表扬和掌声鼓励。

纠:学生诵读评论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断错的句子等内容,提示“通假字”和多音字。

解:教师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省略的词、倒装句,引用的典故、神话故事点拨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议:学生以自学、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尝试讲解诗词的大致意思。

讲: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每句诗的诗意。

点: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对关键词句(诗眼)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绝伦之处。

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塞》《浪淘沙》中分别引用了“西子”“飞将”“牵牛织女”的典故,在《出塞》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教师应加以指导更正,以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第三步诵读悟意境:大部分古诗词诗中附有图画,画中有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头脑中一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一边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悟。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配乐诵读等方法。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感悟。

第四步品读明诗情: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词描绘的景物中,抓住诗眼,反复品读诗文,弄明白诗人写作的目的,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浓厚情感,达到情感共鸣。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写出来,或者在全班交流,把品读活动推向高潮。

如有位学生诵读《出塞》后向同学讲:诗歌前两句从回顾秦汉以来战火纷飞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的历史,联想到了眼前胡地边塞,战火连绵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第五步想象论古今:古诗词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诗重在抒怀言志,有的诗重在针砭时弊,有的诗重在蕴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诗重在展现人民劳动生活的美好场面……完成以上四个环节之一,学生已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最后一步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也可以布置在课后完成,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赏析词,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受到熏陶、得到升华。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这一环节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不易千篇一律。如学习《题西林壁》后,学生悟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就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 篇9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

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篇10

一、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抒发雄心壮志)的古诗文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唐 李白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唐 杜甫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范仲淹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 陆游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北宋苏轼

二、有关送别、乡思离愁的古诗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唐李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唐 崔颢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唐 李白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高适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三、有关“爱国及忧国忧民”的古诗词句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南宋辛弃疾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四、诗中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唐 王维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唐白居易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唐 李白

五、诗中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宋 苏轼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唐 杜牧

六、诗中雪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唐 李白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七、诗中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 南宋 辛弃疾

八、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九、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十、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十一、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十二、诗中山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十三、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十四、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唐 李白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十五、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十六、诗中草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十七、诗中柳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十八、诗中树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4.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十九、诗中鸟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二十、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二

十一、诗中江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

十二、诗中云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二

十四、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26.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请你写出含“酒”字的诗三句。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27.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8.与船(舟)有关的古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9请分别写出 “咏菊”、“咏梅”、“咏雪”的句子。(1)“咏菊”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咏梅”的句子: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3)“咏雪”的句子: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独特景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泊秦淮》中,抒现实之忧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中,用景物渲染,烘托了有情人离愁别绪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生死不渝的爱情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离别后的担心句子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开头照应的句子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晏殊《浣溪沙》中,表明中心主旨(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对春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依恋之情(直抒寂寞忧伤)的句子是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一篇:优秀诗歌:心愿下一篇:一年级体育课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