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2024-08-16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精选8篇)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1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诗词的鉴赏都要从读懂开始。在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张弛有度,指导学生读懂诗词,引导学生发展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学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吟咏,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要进行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分析古诗词,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基本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要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则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如上所述,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义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其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以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学生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放飞想象,也可以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通过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闻一多说:“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可以说,节奏韵律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诗词节奏韵律与意义结合得很好。诗词中或轻松欢快、或急促跳跃、或奔放昂扬、或低沉滞重、或舒缓悠长等不同的节奏韵律,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活动不同的节律,以及诗词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学生也许不能完全了解诗词格律,但能在诵读中发现声调、平仄、押韵的细微分别,吟出诗词的好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也使得诵读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掌握七字句2—2—3的停顿规律,读出起伏跌宕的节奏感: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词开头用十四个叠字,后又用四个叠字,韵律节奏感极强,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独特的音乐美。学生在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过程中,节奏低沉而缓慢,犹如在品读一首忧伤凄凉的歌,从中感受歌里流泻的孤凄情绪。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2

高级英语在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思辨能力、强化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深化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等。高级英语所涉及的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涵盖了有关文化、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名家之作,使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细细品味语言之优美、措辞之精炼、修辞之得体、意韵之丰富。然而,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文章内容的讲解、段落的划分、词语的释义和长难句的翻译等,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名家之作。这种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后看似能读懂每个句子,却无法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搏,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效果,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大打折扣。本文就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熟悉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

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或作者本人所处的家庭背景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高级英语课本中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极富时代精神、体现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文学作品。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每篇名家作品之前要注重其文化背景的导入,不应割裂其时代性和历史性。

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七课“Everyday Use for Grandmamma”一文中,介绍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真正的思想和生活,着重叙述了一个非裔美国家庭中母女三人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如果脱离黑人民权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去分析该文本,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在黑人权利运动的倡导下,Dee表现出对寻找非洲文化之根极端热忱的态度。她将家用的古老搅乳棒和手工缝制的被子仅仅看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当摆设之用;她将自己一直沿用的独具非洲文化特色的名字改成毫无意义的类非洲名字,可见Dee盲目地追潮流赶时尚,却不清楚日常物品和名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流露出她对民族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而母亲和Maggie的言行则体现了他们对黑人文化的深刻记忆和清醒认知,她们才是非洲文化之根的真正追寻者,也是非洲民族文化遗产的真正传承者。

另一篇反映文化遗产传承的文章是由北美印第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莫马戴所著的《通向阴雨山之路》。这篇作品向读者介绍了印第安部落中的一个渺小支派—基奥瓦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基于作者莫马戴独特的基奥瓦人身份以及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读者可以对独特的北美印第安文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重新加以解读。文化背景的渗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欣赏名篇佳作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异域文化。

作品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例如小说《海上无航标》的创作源于作者萨克维尔-韦斯特本人对生命的思考。当时的她已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因此这部作品的诞生是基于作者的深刻人生感悟。此部作品的创作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并以作者本人亲身经历为小说的创作原型,作者的健康状况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这部作品记述了一位单身记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而进行的一次航海之旅,抒发了主人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年近五十岁的埃德蒙曾经为了追求事业而无暇顾及爱情;他曾经坚决地奉行物质主义而对环保主义者却嗤之以鼻;他曾经只关注时事评论而无从享受人生;他曾经为生活疲于奔命而迷失自我……然而,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却身患绝症,在所剩无几的最后几周时间里,他选择通过海上旅行的方式去反思人生的真正价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幸福的重新定义。

掌握文学体裁的划分

高级英语课本中所精选的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有著名的公共演讲节选、有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还有意蕴优美的散文等。一般来说,公共演讲题材的文章措辞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小说题材的文章更注重事件的叙述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散文类型的文章语言洗练、发人深省,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在授课前,教师应整体把握每篇文章题材的特殊性,从文章的布局谋篇和体裁特点作出概要介绍,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整体结构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便于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

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十一课“The Way to the Rainy Mountain”是由北美印第安文学家马戴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欣赏文章之前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意蕴。这篇散文揭示了人类的共通性即文化的寻根,作者着力展现在美国被边缘化的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和记忆,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历史文化朝圣之旅共同追忆基奥瓦文化的兴衰历程。在高级英语授课中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追忆本土文化之根,重新审视并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珍视并传承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来发扬光大。

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十三课“No Signposts in the Sea”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代表。当提及到意识流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都感到望而却步,常常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障碍,觉得意识流小说因缺乏一定的故事情节而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分析和理解课文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的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风格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多种典型意识流手法在全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跟随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来体验作者孤独的内心独白、纷繁芜杂的思绪和真实情感的流露。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突出了主人公海上航行前后价值观的巨变,使读者有更广阔的空间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真正追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思绪为主线贯穿作品的始终去分析理解全文,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全新的解读。

赏析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级英语与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目前,高级英语课本中所收录的文章大都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语言优美,修辞手法多样。一般来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体现语言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在高级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加强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在《海上无航标》这部作品中,作者多处运用拟人、拟声、移就等修辞手法,足见英语语言之独特魅力。例如文中有这样一处描述:“The young moon lies on her back tonight asis her habit in the tropics,and as,I think,is suitable if not seemly for a virgin.Not a starbut might not shoot down and accept the invitation to become her lover.”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这轮新月的优雅睡姿,如同处女般妩媚动人,连群星都被她的魅力所倾倒,愿意接受邀请成为她的情人。主人公埃德蒙将这弯新月联想为劳拉,千娇百媚,而把群星同自己和上校等众多追求者联系起来,达到众星捧月的效果。如此的描述意味深长,深深地道出了主人公心中对劳拉的爱慕之情。拟人手法的独特运用反映出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以突显文章主题,给人以更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在丘吉尔的演讲中,排比、拟声、明喻、暗喻、头韵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韵味丰富,意味深长。在演讲的开篇,作者运用六个“I see…”的排比句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六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人们能看到俄国士兵誓死捍卫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人们能看到他们的家人正翘首以盼他们能平安归来;人们能看到在俄国的乡村依然能找到最原始的欢笑;人们能看到纳粹的战争机器正在发动猛烈的攻势;人们能看到呆头呆脑、唯命是从的德国士兵如蝗虫般缓缓行进;人们能看到遍布漫天的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早已严阵以待,欣喜若狂地等待着轻而易举便可以捕获的猎物——俄国。从前三个画面中可以看出俄国的淳朴民风,在战争尚未开始前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状态;而后三个画面则着力刻画德国纳粹分子的丑恶嘴脸,他们面目狰狞、整装待发,一场惨无人道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这篇著名的演讲中,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丘吉尔对俄国无辜百姓的同情,头韵、明喻、暗喻、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极端愤慨之情。排比句式的运用也使得行文流畅、情感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理解文章内涵并着重主题的升华

高级英语授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修辞美的同时,更应加强对文章内涵的挖掘,突出主题的升华。学习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文化的共通之处,通过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学生可以抒发个人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思考,并身体力行地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成为文化的践行者。

例如“The Way to the Rainy Mountain”这篇散文可被视为作者的一次寻根之旅。作者将祖母的个人经历与基奥瓦人的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将对基奥瓦文化的追忆喻为一次朝圣之旅,表达了作者对基奥瓦民族历史的缅怀,体现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和他亘古不变的基奥瓦民族身份认同。这篇文章内涵丰富,主题深刻,教师可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从而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态度的深刻思考。因此,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这次基奥瓦文化的寻根呼吁我们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不要忘记本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发扬光大。

在《海上无航标》中,“航标”一词反复出现,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是主题的升华的点睛之笔。首先,航标象征着引导,即主人公埃德蒙摆脱一切思想上的束缚,他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憧憬着自在而快乐的人生。其次,航标也象征着人们为忙碌的物质生活而制定的一个个生存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找到了真正的人生航向,即无航标的生活才是他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无航标的生活意味着摆脱物质世界的奴役,放下世俗的一切纷纷扰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重获心灵的释放和自我本真的回归。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反思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真正追求。在学习本课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抒发各自的人生感悟,或认同或否定,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级英语的授课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即针对字词的理解、语法的运用、段落的划分、内容的分析等,当转向于对文章的赏析、修辞的运用、文化的渗透、主题的升华等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摘要:高级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分析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体说来,教师应在文化背景介绍、文学体裁划分、修辞手法运用、文章主题升华等方面加强引导,使学生欣赏英语语言的魅力,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级英语,文学鉴赏能力,修辞手法,主题升华

参考文献

[1]康有金,沈国环.走出“高级英语”教学的“死胡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王占斌.高级英语课应为欣赏课[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3]俞微.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教学的现状和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4]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浅析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 篇3

摘要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当然包括艺术教育。在目前的教学中,艺术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育鼓励学生对艺术感受、参与、体验、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好美术欣赏课,有效地提高学生们自身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位美术教师所要深入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

一、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鉴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二、中学美术鉴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学美育的目的是学习生活美术,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全面素质和艺术品味的提高。因此,美术鉴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美术的目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鉴赏和学习,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等方面,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无艺术细胞,缺乏审美能力,因而对美术不感兴趣。为改变这种观念,我引导学生欣赏各类艺术作品,让学生明白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艺术细胞”无太大关系,并列举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苏东坡、齐白石等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大师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最终让学生明白美术的丰富内涵和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开始重视美术。这为进一步培养其审美素养奠定了基础。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重作品的文化背景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背景,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不能光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事件,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最后的晚餐》情节的介绍和对作品的阐述,再结合画面外在形式特点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作品的意义。

四、创新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形式,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的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形式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现代网络技术为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中学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学生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和与之相关的广泛的其它知识。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和优化网络资源,结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中学美术欣赏各课,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这是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

五、美术鉴赏教学应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美术鉴赏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只有正确地、科学地训练学生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分析,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常常需要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判断,从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知识,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启发形象思维,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和美术批评的能力。作为美术教师,鉴赏课教学方法探索任重而道远。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4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学员姓名 培训类型 学员单位 培训院校

培训学科 指导教师 结业时间

0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作者平时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作者以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为目的,进行了鉴赏和积累两方面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赏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了解背景、重点字推敲、物象赏析、修辞审美、意境再现几个方面入手,教级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的方法,达到感知的升华;积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视野,从而汲取精髓,学以致用,应该说是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一条新路。[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目的、探索、方法、鉴赏、积累。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其间大量诗词佳作,千百年来以其脍炙人口的音韵、饱含哲理的寓意、高运奋发的励志等等,乃至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为中学生,掌握和诵读美词丽句,对于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积累精美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剑南诗稿》中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会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东坡词》中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语句更是发人深省。《樊川文集》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慨叹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时空。《杜工部集》中杜子美“安得广厦千百间,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让人读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高尚的情怀„„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天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将自己的一些不够全面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的背诵、默写,让这些文苑奇葩于语文教学中黯然失色。任教二十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实践,1 结合当前新课标理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走出了一条自认为足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道路,也算是上点不成熟的见解吧,说出来,待同仁商榷——

我认为,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标准和方法来鉴赏作品,以期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之目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和摸索:

一、鉴赏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结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我在诗歌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从而耳濡目染,熟记于心。

1、穿越时空,了解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孟郊有一首这样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读,学生会感到诗人 太过份了,一朝及第,如此痴狂,与“范进”一样,其实,如果了解了背景,这种偏见就会变为对孟东野的理解了。孟郊四十六岁及第,高兴是自然的,最主要的是后两句的描写与唐代风俗制度有关,及第后骑马观花,实属正常描写。按唐制,进士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及第进士要举行游街赏花活动。因此,春风得意,指节令,也指心情,所以,并非孟郊狂妄。说什么“做了官了,要看遍长安的花”,所以,了解了背景,就会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漱玉词》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才会知道这首词并非写闺中愁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所以说研赏古诗词课前,必须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炼字推敲,抓住精髓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东坡乐府》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使用了一些富有张力的动词——“大江东去”中的“去”字虽极为平常,用在这里,即为人们展现出长江奔流的力量。“淘”字即大浪淘沙的“淘”,在句中是表现一个过程。“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三个动词都有力度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抓住这些词,对于学生理解全词的豪迈情怀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送”等等。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推敲这些字的含义,从而从字入手,理解全诗意境。

3、分析修辞,加强审美

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作者匠心独运的修辞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情采兼备的文学作品,就要正确理解修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找出修辞,从修辞角度把握诗词感情。《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代;《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对偶都是我们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抓住这些,学生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心境就容易拉近距离。

4、发挥想象,意境再现

鉴赏作品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有关能力,通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深层情趣。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以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古诗的积累,除了教材中学习的篇目外,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诗文。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介绍作者——请生练读——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在诵读上先培养学生停顿和划分节拍的能力,以便学生朗读时能读出节奏、气势和感情。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再找出作者的一首诗或作者同一时代的一位诗人的诗词,加以背诵,并且把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每周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课外的古诗词,全班共十个小组,十首课外的古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去选其中的三至五首加以背诵。在古诗词背诵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语文程度好的要多背,程度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适当背会或少背。在熟读多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适时挑选一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让 学生进行朗读分析,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方法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积累和鉴赏两方面进行了不成熟的尝试,更希望语文同行都能重视语文诗词教学,让先贤的作品能发挥其广泛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2)《唐诗宋词全集》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彭利明、夏于全主编(3)《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陈伯海主编(4)《唐诗三百首评注》

三秦出版社

1993年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5

[摘要]目前古诗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试着对古诗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以情怡情,传递诗情”、“美学古诗,增强诗情”、“开发诗园,滋养诗情”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培养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

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3.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6

姜艳丽

(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二中学校)

摘 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音乐鉴赏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较强的乐感和较高的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鉴赏能力

乐感即指人们感知与理解音乐的能力,音乐的鉴赏能力即鉴别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学生乐感的培养

1.注重视唱练习,建立乐感基础

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良好、扎实的音乐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视唱,让学生多听一些音乐作品的旋律,培养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然后在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作品,而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旋律,在对旋律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再由浅入深,将歌词套入旋律中,引导学生进行视唱。

2.运用多样音乐作品,增强乐感培养

音乐的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音乐作品的选择,选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官体验培养,使学生在众多音乐素材的熏陶下,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建立一定的审美标准。此外,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播放汪峰的作品《怒放的生命》,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接触其他风格的作品,使学生感悟不同作品的内涵,增强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3.让学生多加练习,在实践中培养乐感

培养乐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的.时候,应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多加练习,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乐感。

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应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可以在教室中挂音乐家的画像,在黑板报中增添一些音乐小知识的内容板块,在课外时间通过广播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音乐教学活动

以往的音乐课堂,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普遍偏低。对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体会,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排演音乐剧,在体会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3.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逐步深入现代课堂,给现代课堂带来了诸多便利。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特点,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热情,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乐感和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梅。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华章,2012(21)。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鉴赏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 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 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 以及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 并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 还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下面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行了分析。

1. 读懂文章, 训练语感,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 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 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免会有困难。因此,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求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 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 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老师讲解时要分析透彻词句, 找出一些规律, 或者是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教学, 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好, 才能熟练运用, 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 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 这样就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地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 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 反复地进行阅读训练, 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 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读文章不能马马虎虎, 朗读文章时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 还要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 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因为在读出文章中的情感时必定是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层。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最基本的一步, 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

2. 学习文学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 还要掌握文学作品中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 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还可以制订一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计划, 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样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 还要课后积累其他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 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要做到这些可以课后增加阅读量, 同时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3. 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对文学作品作者的了解应该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 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掌握一些著名作者的基本情况, 那样在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会无阻碍。但是, 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 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 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 这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同一个作者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其文学作品将蕴含不同的感情。所以,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4.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4.1 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 都是先确定中心, 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 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的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 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 共同表达主题。因此, 在鉴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理解, 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局部进行理解, 再融入整体的文章中, 从而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4.2 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

文章有很多不同的体裁, 而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鉴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 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大多相同。所以, 在鉴赏文章时, 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 然后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鉴赏。下面以小说为例, 分析如何根据其体裁特征进行鉴赏。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之前, 要先对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 然后对小说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关系。在了解了文章中的环境描述后, 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中的环境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更加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对文学作品的环境有所了解和分析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及人物特点。在小说的鉴赏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 所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分析了人物的性格以后, 要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关系能体现故事的曲折与生动, 还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 体现小说中尖锐的矛盾斗争。总之,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 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 抓住文章的要点与中心思想, 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 结语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提高;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01-01

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课程,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不仅仅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小学生音乐道路的导师,对于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使小学生能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音乐知识,发掘他们的音乐天赋并且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小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小学生迈向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

一、何谓音乐艺术中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崇高美和欢乐美是音乐美中的两个方面,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崇高美与优美、壮美虽有相通之处,但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更富于哲理。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形态之一。高尔基曾说过,人民生来就是乐观的,人们在获得胜利时或通过辛苦劳动喜获丰收成果时,都会感到欢乐,在审视自己的创造成果时感到的喜悦,都是构成欢乐美的现实源泉,所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和高于生活的,劳动人民通过音乐艺术这一表现形式来创作歌曲并表达着人们的欢乐情怀,所以音乐艺术又是远高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它始终体现着人们的崇高美和欢乐美。在教师让同学们进行《祖国颂》音乐鉴赏前,为小学生首先讲解什么是崇高美和欢乐美,可以使学生在小学音乐欣赏前对音乐创作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1、整体初步聆听。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低年级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来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分段聆听。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复听音乐。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三、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四、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

音乐新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直叩人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更多地可以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也就是说运用丰富的表情与动作来表达。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生活积累不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是他们对音乐有着很强的感受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各种动作、表情、表演等表现音乐,在无声的动作与有声的语言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手脑耳口并用,这样更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每一段学习里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正是陶冶艺术情操、增进艺术修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赋予音乐学习更深刻的内涵,使其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鉴赏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13(6).

上一篇:协议离婚实质条件下一篇: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