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

2024-08-31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精选12篇)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 篇1

一、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1、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

目前大学生主要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 而这一代学生基本是在娇惯和溺爱的庇护下成长, 以至于这些孩子自我意识强, 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却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对于他们来说只停留于书本而不存在于现实。他们认为父母照顾自己是必然的, 他们挣钱就是用来给自己花的, 并且与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 形成所谓的“拼爹时代”, 曾有学生因为父母不给自己买苹果手机而拒绝上学。同时现在的教育模式让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那就是最好的, 其他的都属于次要的, 多数家长将学习成绩与物质奖励挂钩, 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物质层面, 很少涉及精神领域使孩子在成才过程中缺乏感恩意识, 形成了他们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的心理定势, 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2、对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

部分学生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进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从来只有我想怎么样, 却不能理解我该怎么样, 从来只知道我要什么, 而不去想我该不该要, 别人要不要。在校不知道主动尊师敬长, 关爱同学。在这个主张“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的时代, 绝不能让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过分张扬, 为所欲为。要让孩子学会虚心地接受教育, 学会尊敬师长, 帮助同学, 学得一技之长。

3、对社会的关爱情感淡漠

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经验缺乏, 同学室友互殴、伤害亲人的案子屡见不鲜, 有些贫困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后拒不偿还银行贷款, 有些同学在接受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后对自己的资助人漠视, 更有学生爱慕虚荣拒不接受国家的助学政策。随着种种不良现象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 给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使他们对社会的关爱感情淡漠。[1]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谚语家喻户晓,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都推崇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 正因为世代传承了这些优良美德, 我们的社会才不断的进步。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 未来的希望, 因此, 在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匮乏的时代, 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感恩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 其中一条就是在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意在指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感恩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

大多数学生在考入大学后, 将所有的学习都联系到就业问题上, 认为跟以后就业有关系的就学, 认为没有关系的能逃过就逃过, 不能逃过就敷衍了事, 过关即可。他们更注重专业技能, 对德育课程认为没有多大用处。也有些高校过于功利, 一味强调就业率, 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培养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就要让学生“成才先成人”, 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 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考核, 使学生认识感恩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都开设有公共基础课, 其中也包含有感恩教育的部分, 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 最终以理论分数合格而告终。现在大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 因此可以将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单独部分进行主题教育, 每周设定一个感恩意识的主题, 纳入课程教学, 安排固定的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进行感恩主题教育, 并将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我国高校需要补上中小学缺失的感恩教育这一课, 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课程教学, 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让大学生学会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救助之恩。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与社会接轨, 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现代社会强调能力但也崇尚个性,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这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工程, 它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每一环节都密不可分, 只有将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合力培养正确的感恩意识。在这三者中间, 学校应做好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必须与社会接轨, 而家长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 改变家庭观念, 扭转溺爱习惯,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共同做好感恩教育, 使大学生学会把孝心留给父母, 把关心留给他人,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信心留给自己。[2]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

实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形式, 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重要, 学会感恩的方式。高校也可以利用橱窗、海报、横幅、校园网络、论坛等形式, 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如QQ群、集体活动等开展学习, 营造感恩氛围, 举办大学生和老人的交流会, 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 期间受到了哪些关心和帮助,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实践感恩行为, 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感恩习惯, 并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自然现象。父母在家庭中要改变溺爱习惯, 强化子女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比如让他们参与劳动, 让他们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历史、文化等等。

总之,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正确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 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感恩教育将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 《科技资讯》, 2008 (33) 。

[2]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 篇2

崇州市廖家中学张开祥

从教数年,当班主任也断断续续几届.总的来说我的班主任生涯是失败与收获并重.从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要当好班主任,必须要用心去感动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你,尊敬你,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班主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记得我的第一届班主任是中途接手的一个班.由于是一个普通的理科班,学生的基础非常差,行为习惯也非常差,班上没有一点学习气氛.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男生占了百分之八十,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当时班上有我们年级上公认的调皮学生和问题学生.十多个男生一天到晚把你的精力分散的所剩无几.为了尽快改变这些,我深知要让他们在学习上有多大进步是不困难的,惟有从行为习惯上下功夫.所以,我首先从早操和卫生抓起.与学生约定我和他们一起做起,老师要求的老师首先做到.一 早操在第一遍音乐完之前每个人必须到,否则算迟到.如果迟到的要有所惩罚。当然我也不列外。我每天坚持早早的来到操场,从不迟到。渐渐的学生看见老师都能做到他们也慢慢的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了。

以前班上的卫生是一个老大难题,很多学生不愿意扫地,非常懒散。于是我与学生约定我也参加扫地,并且是他们不愿的星期六。刚开始有好多学生都以为我是说说而以,不会当真。但是当每周他们来上学的时候看见教室了干干净净时,一个个傻眼了。原来老师不是说了不做的人,每个人都感到不好意思。渐渐的大都能主动的打扫卫 生了。这样继续了半期学生见老师不是那种说说得人,非常尊敬我了。大家都不再让我扫地了,看见我要动手时都把扫把给我拉了,我想要的效果达到了。可想而知,以后我不用再操心学生的扫地问题了。渐渐地文明班级有我们班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多次得到学校的表扬。

三 对于学习没办法的学生该怎么办呢?上课不讲话不睡觉,学习又困难。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我想学习没办法,上课可以练习书法。这样可以间接培养他们的耐心,只要静得下心来什么事都好说。渐渐地好多学生的字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室里从此安静多了,没有人在影响他人了。后来有几位学生书法还获得了登记证书。

由于男生比较多,他们非常喜欢体育。我也喜欢体育锻炼,于是我在我们班成立了篮球队和足球队。下午的时候学生有了事可做了,我也不再担心他们惹事了。由于投其所好,渐渐地学生的身体好了,班级荣誉感强烈。记得在校足球联赛,我们班进入决赛,拼尽了全力还是没有拿到冠军。几个大男生抱着我痛哭了一场,都说没拿到第一对不起班主任,没有为班集体争光,女生也感动的哭了。我知道我想要的效果达到了,我的班级有凝聚力了。

虽然班上的情况越来越好,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同学们也非常听话了。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差的缘故,很多学生非常懂事了,知道自己考大学是不可能的。高三上期完了大多都辍学回家了。记得几个学生在走得时候对我说:“老师我们几个要走了,说实在的学校好玩,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把钱花了对不起父母,还不如早点 出去挣钱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还在学校了的话,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一不小心又犯错误,给班集体抹黑,给班主任添乱,对不起你。”

就这样高三下期时我们班只有40个人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班不再存在。这是我的失败的的地方,虽然我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尊敬人如何处世,但是我始终没能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才能改变他们命运。他们过早的进入社会,会吃许多亏,走许多的弯路。

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他们用知识来武装他们的灵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廉政教育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2-01

廉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和规范个体行为,对公民进行廉政方面的教育以营造诚实守信,廉政奉公的社会之风气与氛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廉政意识和廉政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加强廉政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大学生廉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1985年的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也是现在高校培育人才的目标所在,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是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有力保障;大学生顺利达到高校的培养目标后,必然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不同岗位上承担自己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建设者个体的廉政情况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整体的廉政情况,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整体的廉政建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铁面无私的包拯、两袖清风的于谦、不怕饮贪泉的吴隐之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廉洁奉公之士,即使到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同样需要大学生们向古人那样具有廉政意识,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廉政文化。

二、大学生廉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把廉政教育纳入其中,旨在培育出廉政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廉政意识缺失、廉政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总体上讲,大学生的廉政教育还存在一下几点问题。其一,廉政意识比较缺乏。“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这句俗语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开始怀疑社会的公平性。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廉政是为官者的事,与现在的自己无关从而忽视对自己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其二,不懂得分别是非美丑。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消极现象,信息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见惯不怪,以悲观的态度对待根除腐败度,甚至对腐败行为心生羡慕。而有的大学生则考试作弊,不思进取。有的大学生为入党、当学生干部走后门、拉关系。这些行为在高校中不难发现,需要对其进行廉政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具体做法

1、增强大学生廉政意识

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增强大学生的廉政意识极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这就需要一方面具备廉政意识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廉政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遵纪守法的体现,若芥跃这一要求,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继续大力创新高校廉政教育的途径

目前高校廉政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得以完成,这是廉政教育的主要战场,因此,教师要重视教育的实效性,采取丰富生动的教育方式进行廉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深化廉政意识。课堂外依然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廉政教育,如进行主题班会、热点反腐事件评析等。目前的大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青年,通过课堂内外对不良现象的思考与教育,加强其廉政意识。

3、抵制社会腐败现象,营造社会廉政之风

目前的大学生成长与信息化的时代,虽身处校园却了解社会,加强廉政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树立廉政英雄,让大学生有廉政方面学习的楷模。当然也必须正视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继续在各行各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落实社会公众的监督权,以此营造社会的廉政之风,为大学生的廉政教育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探讨》 沈天舒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篇4

1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去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为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地喜欢上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新生军训期间,我和学生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三天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第一次运动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2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读书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

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级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学期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3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

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学生手中,既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小密探”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

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美的,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制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4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生活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里,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到达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有了自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我就安排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在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职校学习生活的,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的现身说法,对低年级学生是大有帮助的,可以使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万事开头难”,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重视人性化管理。班级管理要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组织活动,不好高骜远,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在广泛征求学生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切忌想当然的个人主张,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说到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同于放任其发展,教师还是应当运用其职权,在某些方面应当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举止加以批评与指导,逐步实现由扶到放。

第二,想提高师资力量。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榜样作用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身为教师的工作者,就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而作为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地对各学校进行素养培训或考核等,发挥职权的同时,也应当努力从自身做起,凡事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具体分析,并及时提出更高的目标。

第三,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如遇与班主任意见不合时,要冷静处理,不要逞一时之快以非正确手段处理问题,应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以此解决问题才是明智之举。班级管理工作,并非只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也该以积极配合、主动投入的心态在其中发挥作用,相信我们的德育教育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得十分顺利的!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 篇5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而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相关媒体随后陆续曝光内蒙“红校服”、山东“三色本”、江苏“查智商”等事件,持续发酵为极其扯眼的重大话题,从《人民日报》到各种畅销报,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电视台,从各门户网到中小网站,还有许多个人的博客、微博等,不同程度提出批评与批判。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这次事件中,学生只能接受老师给予的评价,一条带着颜色的领巾就简单粗暴的给学生下了定义,从此,红领巾学生便带着“好学生”的帽子高人一等,绿领巾的孩子只能在旁人异样的目光中低人一筹,地位分级鲜明而直接。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这种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说到底,就是按考试成绩将小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这是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追溯源头,根子在现行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制出现了扭曲。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对于一个尚不懂事的儿童而言,当你把他真当成好孩子了,最后他可能就变成好孩子了,但你要真把他当成了坏孩子,最后他可能就真就变成了坏孩子了。过早贴上的标签很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潜意识里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甚至影响终生。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白,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贯穿于教学的这个过程,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他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要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感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爱,用爱去感化他们,同时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特别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观察发现。

2001年美国总统专门签署了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机会,并以此来考核评价教师和学校,这值得借鉴。要从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师评价机制开始,不仅要求教师不单单做“教书匠”,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授之以渔”,还要建立问责机制,禁止任何学校、任何年级的教师以任何借口将学生分为好、中、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

教师道德修养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往往被广大的教师忽视了,不重视,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崇敬之情,而不是害怕,恐惧。作为当代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去感染自己的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真正把爱的教育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做一名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心灵世界的守护者。

中职学生环保教育之我见 篇6

关键词:环境问题;地理课堂;实践活动;环保教育

在学校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使学生掌握环保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大事。

一、当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全球范围看,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方面。

在我国,最近20多年,虽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二、中职学生环保意识淡薄

当下中职学生环保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随地乱扔垃圾,随意攀折花木,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人走灯不熄水不关、食堂大量剩饭剩菜等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塑造、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价值观。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学生,更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高素质必然包括环保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倡导、实施各种节能减排措施。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中职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三、在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渗透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保教育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

1.瑞典——森林王国。在瑞典,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7%的森林为人们提供了50万个就业机会,提供了占出口总额20%的商品和大量生产、生活资料。从报纸、餐纸、卫生纸、包装纸到家具、玩具、工具、火柴、住宅以及自然环境,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与森林或林业产品发生关系。

2.巴西——雨林破坏。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地区,但是这片珍贵的雨林由于人类的农耕和放牧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小。根据目前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科学家预计未来20年内40%的亚马逊雨林将被彻底毁坏;20%的雨林将严重退化,森林砍伐导致洪水泛滥、气候转变、干旱影响、全球变暖。

3.马尔代夫——水下会议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关注——海平面上涨或许会在一个世纪内淹没这个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的岛屿平均只高于海平面2.1米。纳希德总统在乘船赴会时接受采访说:“我们必须用更富想象力、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传播这一信息,这也是我们正要做的。……我们正在努力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是马尔代夫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四、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养成教育

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环保知识,没有实际的行动,一切都没有意义。教师通过引导,从要求学生去做变为学生主动去做,并让他们在实施环保行动中得到收获、增强信心。

1.收集环境信息,锻炼学生探索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日益重视环保教育的现代社会,教师不仅要讲授教科书上已有的环保题材,而且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識点出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把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养成自觉的环境意识和素质

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讲座等活动,利用一年中不同时间的“环境纪念日”开展各项活动,另外,组织参观环保工厂、到污染严重的地方观察、举行环保小抄报比赛、写写环保小论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等,增加学生环保知识、提高环保积极性,培养环保能力。

3.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宣传卫士

中职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提高更多人的环境意识。同时要能及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

参考文献:

[1]刘德兵.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马冀.人类生存环境蓝皮书[M].蓝天出版社,1998-12.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7

一、让学生认清独立和合作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 要强调集体观念, 让学生注重集体的力量, 并且把这一思想融会贯通到其他一切学科中。哲学家叔本华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 只有同别人合作, 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在合作中, 人人参与, 组组互动, 竞争合作并常伴随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然而新的教学策略在被广泛推广并运用的过程当中, 随之给教师带来的便是一种困惑与徘徊:提倡合作学习, 是否可以忽视学生独立思考?

不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不可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交流时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合作学习也就成了空头支票。脱离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浅薄的, 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低劣的, 时间一长, 学生的思维会退化, 个性会弱化。独立思考, 应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表面看来,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但在讨论中必不可少的是思考。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进行独立、认真的思考, 才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对或者是认可, 才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把合作学习只当做花点缀, 以此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活跃。而另外有些教学内容不需要运用合作学习, 只要个人认真思考便能解决, 但教师为了追求时尚, 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毫无价值的, 不但占用了课堂时间, 还极大限度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落实课堂实效

思想品德课, 强调实效, 注重鼓励, 引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著名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十二字真言:“课堂积累丰富, 学生活动充分。”也在竭力强调落实课堂实效, 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上, 尽量给学生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用来活动, 就是力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突破而在量上提出的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又要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就必须在”导”上下工夫。教师活动前多鼓励, 在介绍新材料或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 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

三、注重德智体齐头并进

思想品德课, 注重素质教育。近几年来, 国家一直在提倡, 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可事实上, 现在的学生几乎成为了分数的俘虏, 本来应该天真玩耍的童心早早地就被课本、作业搞得不复存在。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抓学生的分数上, 几乎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及格、不及格的讨论中。而我们的道德也就在分数的战争硝烟中默默地离开了它所应该在的重要位置。“德”与“才”的自古以来谈得很多, 历代教育家要求学生“德才兼备”“无才”做不成事, 而“无德”常坏事, 所以, 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修养。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讲礼貌做起, 让学生们觉得提高自身素质不是很难, 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照做, 而且学生们的从众心理特别强, 在大部分学生的带动下, 所有的学生都会加入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 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 这需要教师们更多的努力与探索。教书育人的工作是艰辛的, 关于心灵的教育更是不易, 需要毅力与智慧的不断交融, 教育者所需要的就是耐心、爱心和艺术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慧人慧语.家庭百科报》, 河北报社集团

中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8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级中学, 地理位置偏僻, 学生中有半数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失依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教育较少, 行为习惯较差。近年来, 我校借力重庆市“领雁工程”, 在专家的引领下, 致力于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的文明礼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显著改善,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在规章制度方面, 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 规范学生的言行, 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在此基础上,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学生一日常规》《三礼教育实施细则》, 从学生的形象标准、行为要求、课堂纪律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开学之初, 我校会组织师生收看“开学第一课”, 以校本教材《三礼教育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并将每学期的第一学月定为“行为习惯规范月”, 将规范的坐、立、行、读书、写字、衣着和发型等, 通过宣传橱窗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 学生对照标准找差距, 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

二、强化训练, 持之以恒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 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 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 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 便不用借助记忆, 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由此可见, 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 绝非一日之功。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 家长的文明程度、周边的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尤为重要。

我校在“三礼教育”活动之初, 根据《三礼教育实施细则》的目标, 以“为什么要讲三礼”“对照三礼找差距”“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点滴做起”和“文明礼仪住我班”等为内容, 举办主题校会、主题班会, 制作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等, 强化学生知礼、守礼的意识。通过文明礼仪监督岗、学生自愿者团队, 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高声喧哗、污言秽语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大课间、主题校会和主题班会及时反馈,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师表垂范, 榜样感召

首先,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首先做到。我校制定了《教师三礼教育细则》, 并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 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做三礼人”签名活动、社区义务劳动;教师参与校园集体活动时, 做到着装端庄大方、集合快静齐;教师微笑回答学生的问好, 亲切道谢学生的帮助。这样, 教师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 更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感染学生。

其次, 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典型看得见, 易学习, 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因此, 学校每学月评选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三礼之星和礼仪示范班等, 每学期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等。用学生身边的小标兵引领他们, 让学生感受到好习惯离他们很近, 自己也可以做好。

四、环境熏陶, 愉悦心情

现实的生活环境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环境的好坏又与养成教育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 养成教育只有在兴奋、愉悦的环境氛围里, 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为此, 我校做了如下几点。

第一, 改善学校环境。近年来, 我校加大硬件投入, 如新建塑胶运动场、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等, 美化绿化校园、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为师生提供了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 重视校园文化。学校以“仁义礼智信”内容布置教学楼走廊文化, 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节日”“世界著名大学简介”等打造户外文化墙。此外, 努力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在校园内设置“互相谦让, 亲如一家”“礼仪体现细节, 细节体现素质”“把花留在枝头, 让美丽留在心灵”“流水不腐亦不复, 请珍惜每一滴水”等标示牌, 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谈举止变得温文尔雅, 校园内不再是垃圾遍地, 纸屑横飞, 花草树木无一损坏。

第三, 开展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影响大、效果好,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交际能力, 更是检验和展示学生行为习惯的最好平台。学校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春季师生家长体育周、秋季师生科技艺术节、团员入团宣誓仪式、紧急疏散演练、知识讲座以及敬老院的“孝道”教育等, 创造一切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认知能力, 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

第四, 优化社会环境。一是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曾一度流行的“5+2=0”就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反映,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 我们对此更深有感受。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 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举办家长学校, 与家长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通过校讯通, 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发放“三礼教育倡议书”及《三礼教育实施细则》, 督促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邀请家长观看或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等。通过一系列举措, 让家长也从中得到学习,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二是向社区居民送“三礼教育倡议书”, 请社区、街道领导代表到学校指导工作、举办讲座。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区延伸,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平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篇9

一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 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 方能平天下”, 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 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 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中的“小皇帝”, 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 先要学会知恩, 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 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 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 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 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 见到老师漠然视之, 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 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 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 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 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 (感恩) 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 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 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 少一分抱怨、仇恨, 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 少一分推卸、倦怠,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 少一分浪费、残暴, 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 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 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 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 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 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 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 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 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 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 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 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他们是人民的英魂, 是人们的楷模, 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 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 是干部或百姓, 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 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 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 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 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 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 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 高兴时欣慰地一笑, 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 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 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 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 要从在家做起, 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 不提过分的要求, 节约每一分钱, 从小做到勤俭节约, 勤劳上进, 为父母分忧, 关心、尊重、体贴父母,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 才有被爱的资格, 首先应该爱父母, 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 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 如此劳苦地养育我”, 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 父母很伟大, 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 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 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为挽救孩子的生命, 她每天锻炼身体……

3. 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 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 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 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 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 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 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 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 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 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 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 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 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去看待社会, 看待父母, 看待所有人,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 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 使生活更充实。

摘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10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水平,从总体情况来看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可是,在社会发展比较突出、独生子女相对较多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加重,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始减弱,集体主义观念越来越淡薄,导致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开始下降,理想主义观念出现错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当前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所背离。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

1.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要开展养成教育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德育放到首要位置来对待,因为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宗旨和方向。因此,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礼、仪、廉、耻”的传统教育和“忠、孝、仁、爱”思想灌输,让学生懂得讲诚信、学会讲感恩、重视讲礼仪,要对国家有忠诚之心、对长辈有孝爱之心、对同学同事有仁爱之心。要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牢固树立现代化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

2.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身为教,躬亲示范,是广大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来达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目的。现在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钻研业务,而是敷衍应付,甚至照本宣科,已经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因为缺乏对学科的认识而失去了浓厚的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上精益求精,认真规范。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来影响和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

3.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养成教育本身就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学生之间相互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这种模式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自我教育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集体生活下的相互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是有一定帮助。因为大学生的年龄相仿,其相互之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存在相同之处,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来促成养成教育的推进。从同龄人的视觉去引导学生,更利于学生接受,避免因为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广大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1.课堂、图书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高中教育来说,大学教育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在高中教育中,主要是对文化知识进行灌输式教育,学生每天面对的就是教师的说教。但是到了大学,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加自由,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到了消化和理解上。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探究,还要将精力放到课堂之外,以课堂和图书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互助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良好习惯。

2.大学生寝室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大学教育中,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较多以外,大学生寝室也是学生经常生活活动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寝室制度,构建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规范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也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可通过大学生寝室卫生评比活动、寝室文化教育展示等方法来促进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3.大学公共场所也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的公共场所是非常多的,诸如食堂、广场、礼堂、操场等,都是学生行为习惯展示的重要平台。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礼节都可以在这些地方展现,为此,广大教师应该时常关注这些地方,重视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表现,要强化监督,注重引导教育,对于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优秀表现,如互帮互助、拾金不昧等行为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向优秀学习,向先进看齐,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推进贡献力量。

四、结语

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大学学风、校风的建立,促进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莉媛.高等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之我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2):103-105.

[2]马慧琼.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3):189.

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之浅见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日渐深入,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经研究发现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很多意见性的指导,中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高,也掌握了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但是社会的变革使得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学生的法律信仰变得淡薄,再加上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这些都给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借助于法制教育理论和政府给予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些完善对策。

一、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建设

优化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同于公民法制教育和普通中学法制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法律常识性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是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要能为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满足实用性。因此,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应当与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把握,重点介绍与学生生活和就业相关联的法律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如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是航海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海员,常常会遇到出国工作的情况,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的介绍时,要多围绕关于船员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加以解释,使得学生在今后出国工作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内容的优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有效利用中职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仅仅限于课堂,也不能总是生活在父母、老师的羽翼之下,他们需要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和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情况。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会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合作企業,通过走访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学生提早熟悉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树立规范化工作的意识。

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实现校园法制化管理。目前,随着各大高校、中学的扩招,中职学校招来的学生大多是被分流下来的文化基础弱、个性独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不能再采取传统的强硬的行政手段,用学校的权力压制学生,将学生置于对立面,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学校与学生间的矛盾,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职业教育法》、《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施行,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制定规范的校园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新理念,同时也是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在校期间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奠定基础。

二、重视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提倡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经常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父母既爱护,又持冷静的态度。

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对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法律有明确要求,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到每个家庭,深入到每个家长的心目中,让广大中职学生的家长清楚自己的职责。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长家教水平。首先,我们可以试探开办家长学校以提高家教水平,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其次各级妇联、共青团、工会、有关院校及相关社会团体可以开设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网站,由教育专家、心理咨询老师、法律专家等多方人员加入,解答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三、净化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外部环境

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必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对图书、音像、游戏、歌舞、洗浴、美容美发等市场予以经常性的清理整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净化中职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中职学生违反犯罪的诱因。

加强网络监督、优化信息传播。如今,中职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国际互联网络的发达有直接关系。国际互联网络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带来迅速便捷的知识资源的好处,也有带来有害信息的快速传播的坏处。对中职学生进行的网络方面的法制教育不能单纯地通过培养学生自律和良好的品行,根据中职学生本身具有自控能力差的特点还需建立专门约束学生上网行为的法律法规。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之我见 篇12

一、建立管理教育化机制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同样,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也必须依靠制度创新, 从制度内容、制度结构到制度实施的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保证作用。要努力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化, 就要把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转化为管理的目标、体制和法律法规, 必须把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制度, 如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人事制度、工作量考评制度、财务制度和竞争制度等。然而除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化之外, 如果能达到高校管理的教育化, 则更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功效。高校管理的教育化就是把管理的目标、制度和程序等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也就是说, 通过学习这些管理内容, 使学生按章办事, 以利于管理。一旦管理教育化了, 管理的同时也是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党组织的作用是政治核心及监督、保证作用, 更多的应该是保证作用。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但是保证作用而且是统率作用, 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直接关乎学风、教风、校风和行业之风。党的工作通过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表现出来, 党组织又对该项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党委组织党课学习、在学生中发展党员, 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极大的支持, 在师生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党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 定期听取有关人员的汇报, 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这些都成为我院党委工作的亮点。总之, 党委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率, 党委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鞭策、督促和指导。共青团是学院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在我院学生中团员比例占70%, 因此, 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象是相同的。共青团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共青团干部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分子。校园文化建设是共青团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社团组织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小分队, 社团组织成员是思想教育的战斗员。以团委为核心, 以团支部为基础, 组建学生思想状况反馈网, 供党委和院领导研究分析, 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由于高校的特点, 共青团在全方位地履行着学生会的职能。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的素质和思想教育水平

各高校党委应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思想教育水平。新世纪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要选拔新人, 充实队伍, 二要稳定队伍, 提高素质, 三要完善机制, 发挥实效。要教育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努力学习,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努力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耐心细致, 潜移默化, 切忌生搬硬套, 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多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引导学生全面成长;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坚持重在引导、重在发展的原则, 着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不仅要发扬奉献精神,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而且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 以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载体, 传播思想教育理论知识, 提高思想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

四、开展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军事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 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从而培养了他们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社会的献身精神。生产劳动, 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列宁认为, 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现在有些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 害怕艰苦, 不爱惜公共财产, 随意浪费, 甚至看不起劳动人民。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劳动教育, 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培养艰苦奋斗的好习惯。军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对于增强大学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因此军训教育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 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 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 即人的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世界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一系列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 “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认识, 开辟新境界”。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之所在。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韩金山.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理论界, 2005, (5) .

[2].刘集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2) .

上一篇:路基监测下一篇:云计算民办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