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2024-08-03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共10篇)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篇1

谈如何教育好屡教不改之学生

高一学生正处于高中阶段身心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有些学生学生由于在初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上网、课堂上瞌睡、晚上不按时休息、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行为懒散、屡教不改等。有这些不良习惯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总会不时表现出来,而且有些学生某些习惯很难及时改正,可谓屡教不改,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应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呢?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耐心和时间。且要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此类问题,也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下面就此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有明确的校纪班规,做到先明后不争。结合学校的校纪及时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班规。我采取了学生讨论的民主方法由他们自己制定出自己的班规,这样的班规有说服力,更具约束力。在此过程中我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把我发现的、学生易犯的错误添加进去,使班规更充实。严明的班规首先对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首先起到约束的作用。

其次是要发现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在教学中、生活中仔细观察,特别是在学生自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掌握这些学生的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发现学生问题要身体力行,不能道听途说,要亲自发现学生的问题,亲自抓住学生的把柄,比如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一定要抓现行,有学生经常上操迟到,班主任一定要在操场上提前守候,这样让有问题的学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这样为后续的教育引导打下好基础。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时用手机上网聊天,被我在我网上发现,找到他时,开始他还不承认,当我拿出聊天记录时,他不得不承认。该生原来就有拿手机进班被发现没收的情况,这次属于再犯。

再次是指出其错误的严重性并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当我对这个玩手机的学生单独谈话时,我对其先是指出其问题,违反了什么纪律,然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让其自己谈对问题的认识,该接受何种处罚,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此过程中要找到违反纪律的根源,以便从源头解决根除。

最后要让他知道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必须对其作出适当的惩罚。比如:纪律处分,在班级内作出深刻的检查。有些学生对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查一般有抵触情绪,但我认为这是必须的。不仅对该生是一种惩戒,也对其他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另外,必要时可请家长协助教育。一般的学生很不愿意家长被叫到学校,我一般情况下也不采取这样的手段,但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必须让家长了解情况,进行配合!

进行了上述几个步骤以后,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遏制,效果较好!但还是会有个别学生再犯,这就要求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篇2

钱学森先生离开了我们, 但是“钱学森之问”这个沉重的话题, 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从中央首长到平民百姓, 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 没有人不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问题感到忧虑和紧迫。认真品读一代大师提出的问题, 不仅其内容发人深省, 而且其所指也发人深思。当时语言环境是讨论高等教育, 当然这个问题首先是在指向高等教育。可是, 作为一代大师的深层思考, 大概不应该仅限于此。原因很简单, 培养杰出人才如果要是从大学起才抓, 肯定是来不及的。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 基础教育的作用众所周知。况且在这个方面来自各方的微词, 谁都非常清楚。所以, “钱学森之问”又“扯”上基础教育, 绝不是“上面”有病、“下面”吃药。我们如果把中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该把“钱学森之问”置之度外。

究竟什么是杰出人才?准确的界定可能不好表述, 因为谁都能说上几条。但是, 杰出人才的“特质”非常确定,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创新”, 即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认识恐怕也是世界公认的。那么, 究竟培养杰出人才与基础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这得分怎么看了, 要说远也远, 要说近也近。说远, 是因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确不可能直接培养杰出人才;说近, 是因为今天在你那里学习的学生, 明天就“应该”是人才, 而且他们当中“应该”产生杰出人才。尽管这里所指的“明天”可以长也可以短, 然而这两个“应该”还是应该有盼头儿的。

去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条消息, 着实令人不爽。有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该项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创造能力“倒数第五”。这些年, 特别是近几年, 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 在追求什么, 又忽视了什么, 大概人人都有切身感受。不是说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不是好事, 而是说创造能力“倒数第五”令人担忧。因为, 这个“倒数第五”可能会给国家的科学发展 (主要是可持续发展) 带来巨大的阻碍。有人看了这则报道十分感慨:与其说这是一项调查的结果, 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必然。话虽有点危言耸听, 但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由此, 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看到“钱学森之问”的重大意义, 恰恰在于点到了咱们的“软肋”。这些年, 为了拿下核心技术, 无论是盼“创新”人才, 还是盼人才“创新”, 企业盼“蓝”了眼, 政府盼“蓝”了眼。面对全球范围的“创新”大潮, 人家的基础教育早就“瞄准”创新, “备战”创新了。但是, 谁敢说咱们的中小学、幼儿园已经跟上这个潮流, 为孩子做好了未来投入“创新”的充分准备呢?回应“钱学森之问”, 其实就是要通过检视和反思, 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 要真心培育“基础”。人才结构就如同一座宝塔, 杰出人才仅仅是小小的塔尖, 毕竟少而又少。谁能登上塔尖, “杰出”出来, 绝非能从小看准、提前定位。就是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 认识也难免出现误区。比较普遍的是, 把这个人才“宝塔”当作区分高低贵贱的标准, 于是越是靠“下”就越被轻视。其实, 底座有底座的作用, 塔尖有塔尖的作用, 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宝塔的底座正是支撑塔尖的基础。底座越坚实、越宽厚, 宝塔就越牢固、越高大, 塔尖就越伟岸、越辉煌。基础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基础”, 就是因为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体”。只有“今天”每所学校都扎扎实实地保住了“全体”的素质, 才会为“明天”涌现成千上万的人才培育一个更坚实、更宽厚的基础, 杰出人才也才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由于在这个阶段无法看准将来谁能“杰出”, 所以“全面”打好“基础”尤为重要。“今天”在考试中没有“胜出”, 很难说“明天”就不能在创新中“杰出”。因此,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被“边缘化”, 大概这就是有教无类吧!这个基础之所以需要“真心培育”, 就是因为这个基础太幼小, 太容易被有意无意地由轻视而忽视, 由忽视而漠视。打个比方未必得当, 假如巴西不是鼓励青少年人人踢球、天天赛球, 他们的足球能称霸世界才怪呢?你想, 踢球的人越多, 肯定“出”的人越棒。同理, 中小学、幼儿园培育一个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同样符合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规律。

第二, 要精心呵护“好奇”。有人说“好奇是‘发现’的开始, 是‘探索’的起点”。联系教育实例认真品味一下, 还真是很有道理。它对于一个人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小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心, 的确具有特殊意义。“好奇”之心不仅人皆有之, 而且年龄越小“好奇”之心越强。孩子蹒跚学步就能看这看那, 咿呀学语就会问东问西。稍大一点儿, 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儿。有时,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能把大人给问住了。你得承认他们的“好奇”是无限的, 咱们的“见识”是有限的。然而, 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 尤其是这个节骨眼恰恰又发生在课堂上, 孩子的“好奇”往往会被无端“叫停”。究其原因可能是为了教学“进度”, 可能是为了课堂“任务”, 当然也不能排除为了教师“面子”。由于越过了“边界”, 本来抱着期望的“好奇”, 轻则会受到婉拒, 重则要面对责备。要知道, 这种“好奇”非常珍贵。他们能把对事物的“好奇”变成对真知的追问, 其中蕴含着多少热情、多少渴求、多少胆量、多少信任。同时, 也要知道这种“好奇”又非常稚嫩。假如他们的“好奇”总是遭遇回绝, 久而久之就会由逐渐消退而最后消失。这样的结果谁也不愿看到, 但是这样的现象谁也难说没有。试想, 对周围事物心态木然的人, 未来怎么可能创新, 怎么可能“杰出”呢?中小学、幼儿园要“精心呵护”孩子们那些珍贵而又稚嫩的“好奇”, 帮助他们在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世界里, 开始他们的“发现”与“探索”。只要咱们做到了、做好了, “创新一代”就会在这里长成, 杰出人才也会在这里出现。

第三, 要用心鼓励“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哲理实在耐人寻味:“知识”的确很重要, 但它毕竟是“过去时”。“想象”尽管时下还没谱儿, 但它毕竟是“现在时”。更让人兴奋的是, 它的目标是要创造“将来时”。大到人类登月, 小到新菜上桌, 哪项创新的灵感不是发端于“想象”呢?前几天, 一则有关“世博会”纪念品的新闻, 让人眼前一亮。应该说, “世博会”的每一件纪念品都充满创新。其中有顶“世博帽”, 简直就是“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的缩影, 将来热销在意料之中。这次纪念品的创新问世, 不就是一场“想象”大比拼吗?“想象”是孩子的“本能”,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 “想象”大比拼随时随地都能组织、能呈现, 关键是要“用心鼓励”, 因为他们的“想象”实在还显脆弱。即使他们的“想象”近乎梦幻, 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 甚至随意嘲讽, 否则本来脆弱的“想象”就会因此“夭折”, 更可怕的是会因惧怕而从此失去。如今,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教育学生的警句, 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 我们不能只把“警句”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中小学、幼儿园应当积极地支持学生扩大见识、增加实践, 丰富学生“想象”的素材, 扩大“想象”的视野, 让他们今天“想象”的翅膀, 成为明天“创新”的马达, 使更多的人才因“创新”而“杰出”。

在大家讨论“钱学森之问”的时候, 不禁让人想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 即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真是生动之极、具体之极!可以说, 这是我们“本土”关于解放学生创造力的现代教育理论, 很有必要重温, 并使之融入课程改革之中。我们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被“应试”的眼前功利“套牢”, 这不正是我们主动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思路吗?

我们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被“应试”的眼前功利“套牢”, 这不正是我们主动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思路吗?

如何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 篇3

关键词:教师反思;屡教不改;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上课迟到、捣乱、不做作业,甚至打架、吸烟、旷课、顶撞老师等。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他们没少教育,说服、恐吓双管齐下,写保证、叫家长,各种手段都用了,当时信誓旦旦,过后还是老样子。遇到这样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该怎么办?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解决学生屡教不改的问题。我認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反思自身有没有问题

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七年级学生一下课就爱跑到教室外打闹,这对老师来说是问题,但对于学生而言,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未必是问题。其次,学生确实有问题,但学生不改,也可能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比如说,学生不做作业,罚30遍、20遍,他做不完,还是不做;卫生没搞好,罚一周;学生在教室内打闹,老师每人一板子;发现学生上课看小说,教师将书撕掉……这些学生确实有错,但是老师这样处理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可能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老师教的时间长了,有些习惯也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包括,看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改变自己很重要,要改变学生,首先改变自己。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摒弃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耐心地引导,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使学生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确实是做老师的一大难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不要期望通过一次、二次的教育就取得效果,改变需要时间,“温水煮茶慢慢浓”,教师要耐心地、反复地教育他们,允许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错,对他们要一次又一次地耐心教育,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过高,既不利于教师树立教育信心,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改过的信心,只要有了一点的进步,就很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百年树人”,不可能“立竿见影”。往往老师心急了,缺乏等待的心态,没看到学生细小的进步,就认为学生没有改变,实际学生可能已经改变了,教师要学会静待花开。

第四,营造教育氛围,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必要时请家长到校,结合家长多方教育,请家长到校不是诉苦、告状,而是结合学生在学校、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家校形成合力,一起慢慢改变学生的错误。

第五,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犯了错就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学生。由于社会的原因,现在不少教师谈罚色变,不敢惩罚学生,其实教师只要把握好惩罚的度,就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八年级时,我班上不少学生作业潦草,我就在班上宣布规则,每天各组将书写最潦草的一份作业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将十个组中最差的一份交给我,我只让最差的那份作业重抄一遍。那天,一份作业送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对那位学生说:“按规矩你要将这份作业重做一遍,标准是没有一个错字。”我吸取了罚抄50遍错30遍的教训。孩子听说只抄一遍,心情挺愉悦,去抄了。可是,抄完给我看,我顺手交给旁边的一位同学说:“给我找出一个错字。”这个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实际上远不止一个。被罚的孩子只得返回继续抄一遍,第二遍明显比第一遍好多了。可是,还是找出了其中的错字。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而且越是着急想早点抄完,就越容易出错。因为那天,我班的学生和别班的学生在进行篮球赛,酷爱篮球的他心急如焚,我“语重心长”地说:“一次不做好,就会让你错过很多精彩,是不是啊?”他用力点点头。自那次以后,他的作业整齐多了,全班的书写明显好多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惩罚才能既不伤害学生,又能督促他下次做好呢?我的做法是:你哪里没有做好,就惩罚你做什么,做好为止。至于如何惩罚学生还可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如学生犯错误了,可以罚他写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等。

综上所述,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分析自身工作方面的不足,然后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曹毅.对待问题学生的特殊处理方法[J].班主任之友,2006(12).

[2]田恒平,张和平.班主任工作精要[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篇4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我尝试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教会学生使用文明交际用语,融洽感情;

引导参与课堂交往活动;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营造交往的氛围和成功情境等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培养  交往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人物在事业上的成败因素,证明取得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便是“与人真诚的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则是“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多重要。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有交往能力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中孤军奋战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与人合作更令自己举步维艰。然而,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交往能力很差,几乎没有合作意识。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往往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别家长不正确的引导,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因此,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体会共同享受的欢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常因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斤斤计较,经常找老师解决矛盾;在交往中不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但学生又是纯洁的,他们对老师充满信任。因此,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学会交往,我们责无旁贷。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我尝试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教会学生使用文明交际用语,融洽感情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人是在语言交往中成长的,语言沟通着感情,构建着知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的语言性,人之成为人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人生长在语言交往的密林中。在与人交往中,礼貌是人际交往中表示友好和尊重的桥梁。今天的小学生长大后要进入社会,礼貌是一个人能否受到欢迎与尊重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礼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在语言上表现出说话霸道、自私、不文明、不礼貌,从而影响了自己健康的交往。学生应从小学会简单的日常交际文明用语。我设置了礼貌用语系列内容,在班会上用演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在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并利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强化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良好的交往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我觉得……”、“我认为……”、“我来试试”、“你真棒!”等。每天到校,见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问好。每周评出“文明礼貌之星”,并在墙报中作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融洽,在交往中有理智、有情感,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这样,低年级的小学生也就跨出了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二、具体指导方法,提高交往能力

学生光有交往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为其制定一些应遵守的准则。我利用以“你会与人交往吗?”为主题的班会来指导学生的交往。第一次在会上我让学生们谈自己在交往中的困惑,再引导如何交往的主题。我用齐国贤人受晏子钱粮之恩而涌泉相报的事例说明在交往中要以诚待人;通过小安迪守信用而受伤的故事和班中守信用的同学的故事说明做人要守信用。第二次的班会主题是“交往从尊重起步”,会上同学们通过张良捡鞋和牧师与小男孩的两则故事,谈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找出班中的“尊重之星”。最后谈到自己怎样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第三次班会的主题是“善于让步、团结协作”。针对学生中常常因为座位的宽窄而闹矛盾的事,给学生讲了清朝宰相张英写信让其母不为造房而争地,反而让出三尺的‘六尺巷’故事。教学生读张英写的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学生们听后边背诗边挪动桌椅为别人让出更多空间。在这次班会中学生们懂得让步是人际交往中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诚恳善意的让步可以感动对方,化解纠纷,增进友谊。后来每当有的同学为个人利益而争抢时,总会有同学在边上背诵这首诗,听到这首诗的同学也自然惭愧地谦让起来。

三、引导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重视知识到“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过程中,要求逐步递进。先从要求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开始,达到这一要求后还要消除学生发言的顾虑,即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不怕说错。然后要求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学生不断地尝试,教师不断地给予肯定、欣赏。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便会向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断进步。期望到最后形成不受任何环境影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都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看法,有助于学习的习惯。

2、积极开展交往实践活动:

⑴ 课堂上,重视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使学生协作、交往的面更广了,能和许多同学“搭档”,使他们学着听取、补充意见,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⑵ 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训练言语交际能力,为交往活动奠定基础。如语文课本中每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教师都应尽量创设情境,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⑶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学完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

⑷ 参加班级故事比赛。故事大王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及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扩大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

⑸ 抓住生活提供的言语交际的机会进行说、写训练。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学生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 ,还是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口头的,书面的交际会越来越多,也为我们的言语交际训练提供了素材。

3、协调课任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任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充分发挥各课任老师的这种作用,可以使课堂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比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自信心,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学习才有积极性,从而增强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热情和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和期望能化作亲切的鼓励和有力的督促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努力发展。所以,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学生要真诚热情,让自己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废除一些过细的规范和限制,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脚 ,让学生获得参与学习的自由, 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从而使教学氛围趋于民主和谐。

四、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

1、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周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上岗的那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其个性。从实践、记录到总结,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要认真去思考怎样与同学更好地交往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舞台,创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但是,低年级学生一般还缺乏协调的管理能力,需要班主任做过细的工作,悉心帮助指导。

2、除原有的班委会职务外,还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合适的职务和岗位。例如“环境管理员”、“安全监督员”、“节能大使”、“先行者”、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等,使每一个学生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每一个成员的主体地位。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平时对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实行“红花奖励”,两周评比一次,对红花最多的小组发给“流动红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互助。

五、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营造交往的氛围和成功情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开展了“打电话”、“过生日”、“竞选班干部”、“小小辩论会”等活动,消除了同学间的隔阂,使其对集体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愉快的交往,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能力,我还设计了“给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给爷爷捶背”、“当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等活动,创设情境,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关心长辈、照顾家人技能,使学生体验亲情,学会关心家人。鼓励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孩子们体会到家长们的辛劳和来自长辈们夸奖的喜悦,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关心家人的意识和主动合作的行为,学会与家人平等交往,在家庭生活中丰富人生体验。

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体味到合作的乐趣。形成和谐融洽的生生、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

以上是我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如果我们能唤起学生的交往意识,开启他们心灵的大门,帮助他们消除交往中不良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交往的兴趣,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我们的学生就有望成为新世纪真正具有独特的个性,能终身发展,幸福健康的一代。

浅谈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篇5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三、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四)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五)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六)内化“感恩教育”的本质意义

让“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迁移到爱党爱国上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6

姓名:谢应平单位名称:楚雄市西舍路镇中心小学

详细地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西舍路镇街道12号 邮编:675015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如果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

【关键词】感恩、尊重、和谐、潜移默化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种真诚的举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如今的子女,“放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们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滋长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记得有年高考的看图作文是:每次吃饭时,妈妈总是把一条鱼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总是吃鱼尾巴。后来,妈妈老了,孩子长大了,可孩子吃饭时,自己依然是吃鱼肉,而把鱼尾巴夹给妈妈吃,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小时侯就知道,妈妈喜欢吃鱼尾巴。”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缺乏感恩教育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缺乏对孩子们人格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们的心里,分数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却不懂得感恩。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却对他们所崇拜的影视明星的生日、血型、爱好等了如指掌。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吃、穿、用都要名牌,要贵的,一味地追求奢华,虚荣心很强。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时,有的孩子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感恩教育中,我们必须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动起来,让教育形成合力,要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授业解惑之情,回报国家的培养之爱。

二、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感恩教育

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切准感恩教育的“渗透点”,及时把握“渗透时机”,严格的掌握“渗透度”,紧扣教材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感恩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古诗《游子吟》的学习中认识母爱的伟大,懂得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狼牙山五壮士》中感知英烈的爱国之心,民族气概。一珍惜孩子爱的表达,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优良传统。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对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没要求他对父母付出感恩。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二)树立感恩榜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知道哟啊感恩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交给他们知识的老师及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哟啊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感恩教育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舞台,交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1、利用少先队员阵地开展感恩教育

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在各班级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感恩教育”宣传活动,渲染活动氛围。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仪式逐渐增强。

2、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各种节日是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礼物或些几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教师节,让学生亲手做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学校还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活动;父亲节或母亲节,给父母说几句感谢的话语;重阳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参观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国庆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了解祖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3、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重在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要认真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恩”,那些人、事、物景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不同的经历,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感恩。

(四)长期坚持不懈,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系统工程,让学生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或通过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目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不断的进行教育,并以各种活动为平台,学生就能识恩,知恩,进行报恩,施恩,培养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教师满怀欣喜。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一旦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十三版)

朱永新:考试不改教育难兴 篇7

朱永新说, 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1999年6月被拉开后, 至今已过去10多年,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探索也走过了10年, “但是, 很坦率地说,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是轰轰烈烈, 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是扎扎实实。”他认为, 由于缺乏和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缺乏有效的考试方法, 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依然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作用, 反而在发挥着破坏性的作用。”朱永新说, 对考试和评价制度的变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在这个以“新评价”和“新考试”为主题的论坛上, 学者们表达了推动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迫切心情。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 目前应试教育的状况不仅仅是扎扎实实, 而且在“深化和恶化“, 它的整体危害性和残酷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杨东平说, 在10多年前国家开始高考扩招的时候, 曾有一个预设, 即随着高考独木桥的拓展, 可以极大地改变应试教育的困境。今天, 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5%左右, 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 与规律不符。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核心问题就是评价和考试制度没有发生相应的改革。”杨东平同时认为, 高考制度不能承担所有的责任, 因为它“指挥不了小升初, 指挥不了幼升小”。而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 要推动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核心是要打破行政部门的垄断。他引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各类考试泄题事件来说明垄断的恶果:不管考试的质量和安全性怎么样, 独此一家, 别无选择。由于是独此一家, 它难以对考生负责, 也不会对社会舆论负责。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篇8

摘要 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应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行动,应是靠多方面的行动,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事是要讲究方法的,道德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正确小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方法不当将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 家庭 知、情、行、教育 学校 全面道德教育 社会 关注 小学生道德教育

一、家庭要进行知、情、行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小学生从小就接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和教育,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有人说,小学生身上有其父母的影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孩子父母素质较高,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常常是温文尔雅对老师彬彬有礼的,而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责任心不强,那么一般他的孩子也会比较自私,常会只为自己想;如果有的家长蛮横不讲理,那么他的孩子通常也是做事随便,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必须重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要时刻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下面根据

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谈谈如何从知、情、行三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质。知;是指对进行说理教育,使小学生初步知道具体的行为准则。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去尊敬老人,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变老的一天,让他换位思考,让他明白,当我们垂垂老矣,希望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怀。情;是指在使小学生懂得道理的同时,对好的行为习惯表示满意、快慰、愿意学习和模仿;对坏的行为和不良倾向表示不满、不安、厌恶。道德感情是成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小学生做榜样,让小学生耳濡目染。如要求小学生尊敬老人,有经验的家长不光以自己的好榜样去影响感染小学生,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对老人的感情,让他们喜欢老人。行;是让小学生把自己知道的付诸行动,做每件事事时都想想道德,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例如,孝敬老人,家长不进口头上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做,自己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影响和榜样。

二、学校要进行全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小学生时期养成的。记得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

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小学生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我想如果在国内,父母肯定是舍不得吃的,但是我觉得这位母亲做得很对,一定要让小学生心中想到别人,学会分享,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太自私太独的不良习惯,以后要改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经常会因为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及集体意识问题颇感头疼,例如:有些班干部不能尽职尽责的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管好班集体纪律,有的课代表只忙于自己的学习,课时却忽略了自己应尽的职责,该收作业的时候不知道收,该发作业本时忘发,责任心不强,还有的学生说脏话、打架、损坏公物、集体活动参与性不高,集体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都要去处理,不但要处理还要处理好,处理得不好,还会影响班风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家庭教育不到位,小学生中尤其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集体意识差、互助意识差、缺少合作精神等现象,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也忽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会加剧造成小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第一天上课我就对我们班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早上值日生必须提前10分钟到校打扫卫生,不准带零花钱买零食玩具,可以买学习用品,桌上不

准摆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放学离开教室之前先把凳子都摆到桌子上,方便值日生打扫等日常行为规则。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其实,我认为,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每周开的主题班会课,当然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但是要解决集中的问题,我觉得还是靠主题班会。所以班主任的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还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运动会要开始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可是我们班的学生参与性却不高,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周一的例会上开展了“我与班集体”的主题班会,给他们讲了“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装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如果一个班集体是一个木桶,那么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缺了任何一块木板,这个木桶都装不了水,不能成之为木桶。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一:【一滴小水珠】故事二《蚂蚁靠什么搬动巨蟒 》教育学生增强集体意识,知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我发现效果很明显,我班很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热情高涨。还有一次,我班课代表没有及时收作业结果延误了整个教学课程,个别班干部不是很负责,就此现象我特意召开了《做个有责任心的小学生》主题班会,结合生活实际例子给学生讲述了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的作用及怎样培养责任心。培养他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公民。还有针对学生赵洪出现说脏话,打架及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我专门召开了《做一个文明小学生》的主题班会等来纠

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及行为,效果显著,学生的素质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班里骂人、乱扔垃圾的坏毛病减少了,大家开始文明礼貌,互相尊敬,互相关爱,班风正了,老师的心情也好了,班里的成绩也突飞猛进,整个班集体呈现出一片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个别学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时,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趁热打铁,好好和学生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循循善诱,让他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因势利导,教育以后应该怎样做。相信学生会懂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公众意识及法律常识。

我们班有段时间经常出现公物被损坏的现像,不是今天凳子坏了,就是明天大屏幕扯坏了,或是空调被碰了,总之那段时间经常出现问题,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给学生灌输公德意识借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基本的法律教育,经常对他们说班里的公共财物属于公共财产,你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损坏学校公物要进行相应赔偿。发现班里损坏公务的现象明显少了。

三、社会关注小学生道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积淀和瑰宝,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承继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传统美德,使小学生习获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发展,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小学生亲近母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强化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学生对于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道德观念的认识往往形成并定格于儿童、少年时期,因此寻求适当的教育时机,重视对儿童、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学生至关重要,好风气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不好的风气会直接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拧成一股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多报道宣传正面积极的现象。动画片里最好渗透一些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因素,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当然法律规范对学生乃至对全社会都有规范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篇9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的来源之一是学校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激发学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对世界、面对祖国,面对二十一世纪,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如:

①、可以通过“领袖事例”教育让学生从一个个侧面了解我国近现代 史,让领袖们走过的革命征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牢记领袖的教导的活动。

②、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还可以将一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③、在“学雷锋、学英雄”的活动中,可以发动学生开展为学校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

④、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

⑤、通过“成就系列”教育,了解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

⑥、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总之,应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现行的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管是语文、数学、历史,还是音乐、体育、美术,无不蕴藏着爱国主义思想。各科教师应认真研究挖掘所教科目知识潜在的德育内容,再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制订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德育计划,将具体的要求落实到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数学教学中,讲授《圆的周长》,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早六百多年,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教学中,介绍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平时刻苦训练,终于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音乐教学中,要求人人会唱《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并举;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任课老师可把德育内容变成喜闻乐见的活动,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科教师的不懈努力,共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影视活动为手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电影电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视读物,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胜过家长的罗嗦,胜过老师的说教。好的影视节目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如《虎门销烟》、《雷锋》、《孔繁森》等,让一个个英雄走进学生的心中,让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强国史一幅幅宏伟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注意关注反映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影视动态,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再是一有合适的影视作品,就千方百计组织学生观看,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影评、征文等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大决战》,同学们观后围绕着影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仅会认识到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同时深深体会到没有革命前辈打江山,没有英雄烈士流热血,就没有新中国,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一次又一次点燃、升华。

四、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奠定爱国思想基矗即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历史书籍,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引导学生重温中国近代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如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等,使学生真正懂得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真正理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②、教于乡土教材之中,使学生的爱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乡土教材对学生说能耳闻目睹,有具体感受,易于理解,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地理状况,了解家乡的特产及名胜古迹,知道家乡今昔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以至于变为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但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 效果。如组织学生到江永一中参观红军树,以先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课内外结合方式很多。如与班队会结合、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一系列活动。课内外结合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有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诚然,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应该制订长久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中。

千家峒学校

谈如何教育屡教不改之学生 篇10

兴趣, 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 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是以人的主观意愿为驱动力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 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 学生才能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 做到自主学习。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识谱兴趣呢?我根据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如下:

一、游戏活动, 提高识谱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弱的特点, 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 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 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于是我设计了很多的游戏, 帮助低段学生认识音符, 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将学生领进门。

如, 游戏l《摘苹果》:将乐谱写在形象可爱的苹果卡片上, 把这些“苹果”挂在“苹果树”上, 游戏开始后, 让学生取下“苹果”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2《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 小猫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 公鸡5 5.等, 游戏时, 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 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 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 请他进家门。

其实, 只是很平常的教学行为,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就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 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从而激发学生对识谱教学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 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可见教师的灵活机智, 教学的方法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行为的特点是多么重要。

二、创编旋律, 提高识谱兴趣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 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 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例如:《小溪流水响丁东》这首歌曲, 因为节奏简单, 旋律优美, 学生非常喜欢, 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 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 以短小小节为单位排列在一起, 先让同学们听每小节的音高, 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 并一起弹唱。这样, 以听为先导, 创编为手段, 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 唱一唱,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实, 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乐器引入, 提高识谱兴趣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 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 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 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比如:在教授歌曲《樱花》时, 我通过口琴乐器的吹奏, 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 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 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 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四、巧编儿歌, 提高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 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 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 让他们边指边读:

下加一线敲敲门do、do、do, 门口招手来来来re、re、re, 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 第一房间坐沙发fa、fa、fa, 第二线上说说话sol、sol、sol, 第二房间手儿拉la、la、la, 第三线上笑嘻嘻si、si、si, 第三房间歌儿多do、do、do。

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 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 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注意, 寓教于乐, 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 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上一篇:经典热门坑爹撩人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初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