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实践课程

2024-06-06

舞蹈实践课程(精选12篇)

舞蹈实践课程 篇1

体育舞蹈是集体育健身、塑造形体、艺术以及舞蹈、音乐、服饰等多要素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体育舞蹈运动项目不仅是实现身体运动和艺术审美高度结合的观赏型体育项目, 也是传承文化与美学价值的载体[1]。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几个体育专业院校率先将体育舞蹈课程引入校园, 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修和选修课程, 这很快带动了我国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兴起, 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也开始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以及良好的健身习惯,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北京大学率先实施了体育选项课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模式很快在全国普通高校推广并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速了体育舞蹈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实施, 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喜爱, 体育舞蹈选项课程随之也成为了很多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 但由于我国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不足和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开展,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知识、技能的需要, 促进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开展与普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研究者在全面分析体育舞蹈项目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从结合学生个人实际发展诉求与能力结构特点, 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与效果高校紧凑的角度出发, 采取了对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进行内部多层次划分, 课堂内外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相结合的多种措施, 将“因师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考虑, 设计实施了多层合作教学模式, 并加以理论和实践探讨[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舞蹈选项班2012级和2013级一组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 和2011级一组学生60人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时间为2学期, 然后对同一学期学生的体育舞蹈理论知识、技能、运用、实践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现有的体育舞蹈及体育相关学科的教学模式研究文献资料, 并进行归纳总结, 为构建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次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3套, 分别为:选项班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问卷;普通高校构建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合作教学模式思路、理念和内容结构问卷;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对体育舞蹈知识技能需求问卷,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总结, 为体育舞蹈选项课多层次教学提供现实依据。

1.2.3 教学实验法

对所选取的教学实验研究对象按照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要求, 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实验, 获取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次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2.1 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次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

2.1.1 以学生为主体, 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划分教学层级

在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时, 首先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重点突出学生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选项课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个人需要、发展意愿、职业生涯规划、身体素质水平、接受能力、运动技术技能、综合能力结构等特点进行划分,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确定各层级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 采取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层级的选择与教学的实施 (见表) 。

2.1.2 兼顾不同层级学生发展, 促进课堂内生生交往与合作, 设计针对性教学实验

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控制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层级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实验, 同一层级的学生紧密结合, 其它层级的学生密切配合。每次教学课程中在每个阶段针对学生的需求不同具有侧重性的培养某一层级的学生。例如:在一次课中的准备部分注重第三层学生自身健身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技术过程中应注重第二层级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对第一层学生竞赛能力的培养, 在动作难度和规范上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第二层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和教授第一层级的学生使第二层级的学生教学能力得到锻炼, 使第一层级的学生动作技术更加熟练。这样通过实现生生合作与交流、各层级学生共同提高, 使一次教学能够为多层级的学生服务,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教学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促进师师合作与发展

与教务管理部门紧密沟通与联系, 在课程安排过程中争取实现不同年级选项课程同时授课与混合分组, 同年级选项课程同时授课与混合分组, 以便于层级的划分与教学实施。同时, 在教师的分配过程中, 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专长, 实行教师之间的“以老带新, 新老搭配”的方式, 不同授课特点的教师混合搭配, 教师按专长授课[3]。从而在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 促进教师的合作与交往,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的目的。

2.2 体育舞蹈选项课多层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

2.2.1 体育舞蹈选项课多层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内实施

首先通过对学生学习意愿、兴趣进行调查, 并进行专项身体素质测评,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 然后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实现目标。教学方式采用, 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实践操作———教师评价。教学目标:通过教师传授使各层级的学生要基本掌握计划、大纲所要求的各种知识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每一层级学生的培养重点和评价内容要求进行评价。

2.2.2 体育舞蹈选项课多层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外实施

教学内容:通过参与校团委、校体委、校体育部, 各学院、系组织的体育舞蹈竞赛, 达到对学生竞赛能力及教学培训能力的锻炼。课余实践活动, 主要通过参与体育舞蹈社团、社会体育舞蹈组织、课余兴趣小组健身活动以及各种的演出活动, 达到提升教学辅导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升。组织方式:主要是根据各种活动、竞赛的需要及不同层级学生特点分别安排学生参与, 同时教师要提出要求, 在工作完成后学生要提交参与实践总结。教学目标:通过课余活动参与校内的各种活动, 来培养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体育舞蹈知识技术水平的目的。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效果进行评价。

2.2.3 体育舞蹈选项课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合作

教学内容: (1) 校外体育舞蹈俱乐部教练; (2) 校外健身俱乐部带操教练; (3) 校外企事业体育活动组织; (4) 校外企事业单位艺术演出表演; (5) 社区体育舞蹈健身推广等。组织形式:根据校外各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安排学生参与, 用人单位给出评价, 学生提交实践总结。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中体育舞蹈的发展方向、需求,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并了解社会需求, 积累社会工作经验。评价方式:学生提交总结报告, 教师进行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调查结果

对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学结构、内容结构、层次划分的科学性及合作的合理性等, 以及实践教学操作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调查并走访了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共30人。对调查结果统计后发现, 体育选项课程多层合作教学模式的认同和可行性分别为99.4%和96.7%, 并有个别专家对本模式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通过对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有97.9%的学生认为多层合作教学模式较传统的分班教学模式好, 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和欢迎, 有95.3%的同学表示多层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99.5%的同学并表示多层教学模式可以增强自己学习体育舞蹈的信心, 消除了胆怯和害羞心理, 让自己更有自信, 有78.7%学生表示通过不同教师的授课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8.7%有64.4%的学生表示经过参加一些校内外实践活动和表演、竞赛, 使自己活得了一定社会工作经验和与人相处的经验。

3.2 考核成绩结果

因为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多层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增加并注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技术技能的实践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改变了传统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重竞技技术能力的传授, 而轻社会日常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时比重。通过考核发现研究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在专项基本知识技能成绩上的差异P=2.138, 可见P>0.05,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从参与校内外教学社会实践, 表演应用知识能力方面, 实验组学生所获得和掌握的知识是对照组学生所不能比的, 实验组的学生远远高于对照组。

3.3 社会实践参与反馈结果

凡参与校内体育舞蹈培训、表演、训练以及社会全面健身指导的学生, 均受到了校、院、系及校外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 从评价信息反馈结果来看, 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 将所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活动中, 基本可以完成所承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且评价效果良好。参与校内外体育舞蹈实践活动的学生表示, 自己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其体育舞蹈知识、技术技能得到了提升, 而且与人交往能力, 及语言表达、肢体表达能力等也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4]。

4 分析与讨论

4.1 多层次划分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

教学层级的划分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与社会实际需求, 根据学生特质与发展目标进行分组, 而不单以生硬的技术差距作为分层主要依据, 消除了学生的自卑心理, 分层后的层级调整与学生个人特点与目标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5]。从而实现现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社会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最终构想。

4.2 教学的差异化,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舞蹈选项课多层合作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的教学目标无法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少部分学生又会产生极高的畏难心理的问题;解决了统一的考核与考试方式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实际情况, 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的矛盾;解决了教学各环节的高度统一无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地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无法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卜建华.从供需理论看体育舞蹈的市场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6) :32-34.

[2]王书新.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1) :67-69.

[3]吴琼.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3, 34 (2) :78-80.

[4]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 :104-107.

[5]程昭.对大学体育舞蹈普修课教学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4 (1) :94-97.

舞蹈实践课程 篇2

(舞蹈类)

舞蹈编导课程: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1、原始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2、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生

3、具有社会号召力

动作、节奏和劳动是密切相关的,重复菜种劳动,产生有规律的节奏,人类以呼喊或者敲击木枪、石块等,则出现了原始舞蹈。

舞蹈艺术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

1、所要求的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

2、三大要素: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感情)

3、特征: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内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的艺术,决定了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舞蹈编导要熟悉、了解舞蹈的特性,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人体动作表现的题材。独舞:

(一)舞蹈编导就是舞蹈作品的编导和导演。

1、舞蹈编导自身是全部剧本(题材、体裁、形式、内容等)的创作者,有事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

2、舞蹈编导肩负着“编”和“导”的双重使命,对于舞蹈作品来说,不参与编就无法导,这是无法割裂的整体。

3、舞蹈从创作之初就不得不同时开始考虑形体、表情、调度、音乐、舞台美术、灯光、服装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二)舞蹈创作的前提

作为编导,首先需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舞蹈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群众性。

1、观察生活、了解群众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形象、舞蹈作品的产生都是从生活中挖掘而来的,编导需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2、舞蹈作品要富于时代精神,弘扬民族风格、积极向上。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处于的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也就丢失了它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空间。

例如:○1民族民间舞能长期流传,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们能以顺应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

○2众多舞蹈经典之作之所以能长演不衰,就是由于她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

3、熟悉积累舞蹈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2对名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A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B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C要对服装灯光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补充:灯光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服装一定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的什么题材,例:树、花、山、水等。二是服装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注:需便于舞蹈动作)

舞蹈实践课程 篇3

关键词:舞蹈;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实践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舞蹈课是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主干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能在社会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艺术工作的应用型演员和文艺骨干。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在舞台上表演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舞蹈专业知识创编少儿、成人舞蹈作品;

3.能够在歌唱表演、器乐表演中展现优美的肢体语言。

(三)知识目标

1.准确的掌握形体训练、技术技巧基础训练知识和教学方法;

2.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丰富的舞蹈语汇;

3.掌握舞蹈创编技法、舞台调度设计知识;

(四)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追求创新的职业情操;

二、能力训练设计

能力训练要让学生了解身体的各部位的运动构造。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舞蹈学习训练中,基本功训练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舞蹈特有的形式,极具代表性,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是培养舞蹈演员的基础课程,根据古典舞的内在特性、运动规律提炼的训练教材,不仅能解决身体的柔韧性、能力和技术技巧,还能增加学生对古典舞的形式美、内涵美的认知,更好的了解舞蹈的风格与学习意义。

教师要采用音像教材、示范教学、对比纠错、以组合形式将训练内容分段展现的方法对学生進行正确的训练方法。通过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元素“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通过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古典舞的魅力,提高舞蹈审美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肢体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激发学习舞蹈的热情。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扣人心弦的介绍与观看电视教材,了解在校学习的教学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职业信心,构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自觉意识,坚定其成长为一位优秀艺术表演人才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一)问题导入

教师最好采用设问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1.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了解目前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情况?2.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入学前受过舞蹈训练?舞蹈这门课程在音乐表演专业处于什么位置?通过五个学期学习使你具体获得什么能力?它能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什么帮助?3.你对自己五学期专业学习规划?

(二)实例引入

以实例引入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学习舞蹈的深远性与重要性。如:目前我国很多著名歌唱家、影视明星都具有很深厚的舞蹈基础。阎维文:(山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1970年考入山西省歌舞团舞蹈演员。扎实的舞蹈功底为他后期的歌唱和表演起着重要作用。宋祖英:(湖南人)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文工团副团长。1984年湘西自治区土家族、苗族歌舞团歌舞演员,1985年考入中国民族学院音舞系学习音乐舞蹈。吕薇:(杭州人)中国著名青年歌唱家。从小学习舞蹈,1993年在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荣获群舞一等奖,三人舞二等奖。章子怡:(北京人)中国著名影视演员。从小在少年宫学习舞蹈,11岁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经过6年专业的民间舞学习。她后期所拍电影作品《卧虎藏龙》《英雄》《艺伎回忆录》《十面埋伏》等作品都展现了她身后的舞蹈功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周迅:(浙江人)中国著名影视演员。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民族舞专业。刘德华、郭富城、蔡依林、孙红雷、孙俪、姚晨、韩庚等众多明星艺人都有过专业舞蹈学习的经历。因此,舞蹈是各种艺术学科中不可缺少的课程。

(三)作品赏析:

选择各类舞种最具代表性作品和部分教材让学生欣赏,启迪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学习舞蹈的兴趣。如:芭蕾舞《天鹅湖》片段,中国古典舞《凄凄长亭》双人舞,中国汉族民间舞《沂蒙情》独舞,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奔腾》群舞,毕业班表演的经典作品《春花秋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四)分析讨论

1. 请同学们谈谈对舞蹈的认识以及对舞蹈教学内容的想法要求。

2. 让同学们明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要给自己定目标,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努力。

四、课堂小结与课后拓展

本节课带领学生认识了什么是舞蹈,在五学期中需要掌握那些舞蹈知识技能以及本课程能使我们达到怎样的能力要求,又该如何进行自我发展,相信大家都能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充分的课外练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勤学苦练,短期内帮助学生把所学舞蹈知识编排为项目作品进行舞台实践;长远讲,能夯实我们的舞蹈表演基础知识素养,为将来的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原动力。

网络搜集经典舞蹈作品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个舞蹈素养,也可以将一些训练教材作为课后辅助性训练教材。

五、科学的考核方案

舞蹈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平时成绩反映学生学期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反映学期教学效果。该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重心在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对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进行全面的评价。

1.学习态度(10%):认真按时完成课程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考勤记录(20%):遵守学校纪律。不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3.校内外实训(20%):能依据课程任务要求,参加专业汇报演出活动。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分工协作。依据所学知识,为学校、社会做好艺术宣传推广工作。

4.期末考试(50%):、熟练完成舞蹈组合,风格准确动作标准;舞蹈韵律与音乐融会贯通,情绪表达准确;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舞蹈组合所要表现的主题;动作舒展、优美,表情丰富,表现力强。

六、教学材料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

目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还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我们要选用专业教材和师范类院校的舞蹈教材,按照两年半教学安排,制定课程标准,精选了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精典,达到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目的。

舞蹈实践课程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直观形象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情感教学,开放式多样性教学

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教育, 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性教育, 也是一种知识性教育,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在高师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 目的就在于内外相结合, 把重点放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掌握, 最根本的是了解怎样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以及动作的协调与动态美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成为传授民间舞基本要素的基础工程。

一、高师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及目的

对于年轻人一般都倾向于比较现代的街舞、现代舞, 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动的瞬间激发他们身上绚丽的光芒, 反映出十足的朝气与内在气质, 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传统的民族舞蹈内容单一, 教学方式古板, 很难让青少年产生兴趣;再加上近些年高师舞蹈专业的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素质不高, 学前基础参次不齐, 有好有坏,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固有教育体质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舞蹈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人为化, 形成了以往是过多教一些简单、肤浅的舞蹈组合, 以为舞蹈不用学太难, 了解就可的错误观念。时代在飞速变幻, 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了, 所以要改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多元、综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 针对学生进校后不同的专业素质进行整合, 开展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素材, 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1. 选择适合的教材, 内容应针对舞蹈的内涵教授

通过汉、藏、蒙、维、鲜以及云南花灯、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八大民族为教学内容, 采用以综合课、单元课为主, 剧目排练以及剧目赏析课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综合课程中让学生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有个大范围的认知, 初步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各个民族习俗。

通过单元课有目的针对某个民族, 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不同的组合练习表现何种风格特点、有何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特点等, 并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如: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 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民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海拨高、高寒缺氧, 气候恶劣而带来生活的困境, 老百姓需长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扎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 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 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 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 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中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单个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就采取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形式逐渐加强难度, 增强理解及表现。

2. 加强鉴赏能力, 提高审美素质

学生的审美意识较强, 教师应把这种审美意识引导和启发到民舞的教学中来, 让舞蹈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剧本赏析课, 欣赏大量艺术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进行一定的评论和赏析, 再结合教师的讲解, 读懂作品的意境, 分析此剧目是如何处理, 进行层次划分的, 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让自己内心情感与该作品产生共鸣, 从而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

3.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从事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所区别, 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跳会教, 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舞蹈教育工作者, 形成自己院校所特有的教学风格, 对学生要进行舞蹈教学法的实践阶段, 首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1) 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中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 利用多谋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2) 运用创设情境教学,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 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运用多种手段来向学生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 用心去体会,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3) 运用情感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加意识。教师通过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唤起情感共鸣, 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陶冶, 不仅要打动视听, 更要打动心灵。合理的情感激励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 还会对学习民族舞蹈产生极大兴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觉能力的积极状态, 使“要她跳”变成“她要跳”, 使“苦学”变成“乐学”, 进尔产生持久学习舞蹈的动力。

学生耳闻目睹,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就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民族舞蹈的训练, 虽与古典、芭蕾、现代的训练方法不同, 但仍要以身韵“拧、倾、圆、曲”, 芭蕾的“开、绷、直”, 现代舞的“何松何紧”为先决条件, 在柔软度、能力及表演方面有共性, 只是民族特点不同。如在训练中所强调的风格、所贯穿的韵律、所注意的部位、所应用的方法等。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 必须贯彻“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的原则, 多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点, 通过“化合”作用加以发展, 以丰富课堂的训练。

三、实践出真知, 极大增强各方面能力

1. 通过学习不同民族风格的剧目排练课程, 参加各种社会演

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 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 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 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 采取开放式多样性教学, 摒弃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舞蹈课堂, 让舞蹈贴进时代表现生活。

只有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 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勾勒出精致的画面。创造性是舞蹈发展和丰富的动力, 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为了学生在以后可能从事的舞蹈编排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教学生不要单纯模仿动作, 在完成基本功学习之后, 鼓励提倡学生敢于根据时代特点创新编排舞蹈, 进入艺术实践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舞蹈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及艺术主张, 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不断总结、学习, 用广博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借鉴、扩展, 极大的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做到与众不同;而学生又学有所得, 那才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民族舞蹈学习、表演中的文化特点[J].大众文艺, 2010, (10) .

[2]李炜, 任芳.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 (4) .

舞蹈校本课程纲要 篇5

课程名称:舞之韵 课程类别:艺术类

教材类型:自编活动教材

适用对象:七年、八年、九年爱好舞蹈的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 课程理念:

(1)强化舞蹈审美理念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在舞蹈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以情感人,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2)激发巩固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动力,它的产生与保持,取决于是否能从舞蹈动作中获得每的享受和身心愉悦,要根据学生学习舞蹈的认知规律,增强舞蹈动作的贴切性与情绪性,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舞蹈教学环境,对学生予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强化。

(3)注重舞蹈的文化品位

舞蹈蕴涵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舞蹈教育要以舞蹈文化为主干,注重舞蹈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感性,形成多元文化,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4)重视实践

实践是培养舞蹈能力的基础。舞蹈教学中应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新的知识。

(5)关注个性发展

舞蹈属于提高性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是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获得自主的空间。设计思路:

按照课程的定位、性质及课改的心理念,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低年级为基础班,主要是基本功练习和律动表演再穿擦学习简单的舞蹈,每学期学跳二个舞蹈作品,对学生而言,既有所得,又没有太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提高。教师尽量的给孩子多些舞蹈素材,对学生今后的编舞大有帮助,使她们成为班级的文艺骨干力量。本课程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能力,又能促进个性发展,兼有拓展性课程与选修课的功能。课程目标: 总目标:

(1)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2)在自信、有表情的表演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在舞蹈训练、表演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 促进人格完善。

(4)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一些儿童舞、民族舞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使之获得感知、表现的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养成爱跳舞的态度。能力目标:学会舞蹈的基本步伐与动作,学会二至三个生动活泼的简单舞蹈(可能会有一些流行舞蹈、民族舞蹈的因素)。

行为目标:积极参加各类舞蹈活动,初步具有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课程设置:

此舞蹈校本课程属于一种拓展性课程,适合低年级,以练基本功为主,学习简单的律动以及舞蹈。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拓展性、研究性课程,使学生的特长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并非要给学生一个明确地界定。从某种意义而言,只要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发挥、巩固。那么,这就是师生共同的成功之处。况且,在艺术活动中,学习舞蹈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份自信、在舞台上所表现的各种肢体语言,一定会让每一位旁观者作出正确地评价

训练内容:

一、基本功训练

1、把 上 训 练: 压腿(前腿、旁腿、压肩、担腰、后腿)、踢腿(前腿、旁腿、后腿)

2、把 下 训 练: 横叉、竖叉、窝鱼、下腰、技巧(前

桥、后桥、侧手翻)

二、训练组合

1、头部训练组合

2、开胯训练组合

3、腿部训练组合

4、勾绷脚训练组合

三、排练舞蹈组合

1、舞蹈

2、舞蹈:

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6

关键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0 前言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舞蹈课程,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沿用专业舞蹈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专业舞蹈课程出现了专业简化、机械教学、不切实际等问题,降低了舞蹈对学生的培养价值。[1]因此,构建适合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 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舞蹈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相比,其他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课程单一、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定位模糊等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成为制约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2]当前教育专业大多设置舞蹈欣赏课、舞蹈基础课等简单的基础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舞蹈的需求。

1.2 局限的传统教学方法

舞蹈老师与学生之间“讲——听”“示范——模仿”成为当前固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对学生的理论、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此外,该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舞蹈课程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对创新当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3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舞蹈课程以塑造学生形体,审美能力及道德培养为目的,但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重视形式、轻视内在,忽视了舞蹈教学的艺术性、价值性。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不相符也成为当前影响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教育专业的学生以理论知识、道德素养、教育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但是当前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学习相对较短,不利于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地学习舞蹈。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需求、具有教学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2 舞蹈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重视舞蹈课程价值,明确教学定位

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舞蹈专业通常只看到舞蹈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形体或者优化课程结构的作用,而忽视了舞蹈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舞蹈课程不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因此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强,再加上学校对舞蹈课的价值的不重视,导致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应转变传统的舞蹈课程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用,明确舞蹈教学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定位,提高舞蹈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2.2 弱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非专业课程,学生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舞蹈尤为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教育中应对适当弱化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而要加强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实际出发对当前的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安排进行优化。首先,在安排课程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根据学生的发展及兴趣开设舞蹈教学课程。其次,根据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及舞蹈课程教学的定位适当增加舞蹈课程的课时,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系统、专业地学习舞蹈。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进行优化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4 以创新培养为基础,树立正确学习观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可让学生改编、自创舞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对舞蹈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要以舞蹈学习为基础,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以上述理论知识作为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可保障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 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舞蹈课程的设计理念

构建舞蹈课程的教学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保障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因此,可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及对舞蹈的需求情况进行设计。为满足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舞蹈学习的要求,开展横向、纵向的设计的同时又练习各自独立的课程。[3]首先,横向联系凸显出公共舞蹈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如开设芭蕾舞、爵士舞等符合现代学生兴趣的新兴舞蹈教学科目,丰富学生的舞蹈课程选择。纵向联系则突出舞蹈课程学习量、深度等方面的不同,如学习基础理论、基础动作、自编舞蹈等,满足各种舞蹈学习需求的学生的选择。舞蹈课程的独立性可通过优化舞蹈课程的上课时间、学习量等方面来体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时间及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

3.2 課程设计内容及目的

为优化当前的舞蹈课程,对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方面均给予适当的培养,课程内容采用纵向、横向的设计方法。纵向可分为理论、实践两个部分,纵向可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理论部分分为通识课程、欣赏课程、评论及交叉学科3种课程类型。实践部分则分为舞蹈表演、自创两种实践课程。开展横向、纵向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3 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为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应对教学流程进行构建,可分为基础知识传授、示范、作品表现及创编4个阶段。[4]其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可通过视频、PPT结合口头讲述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舞蹈技能的示范由老师进行分动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表现阶段在老师示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舞蹈感情及动作要领的理解再现老师所示范的舞蹈动作。创编阶段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优化舞蹈表现形式,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舞蹈作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舞蹈水平。

3.4 评价机制的构建

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的舞蹈课程的评价机制激励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当前的评价机制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可将学生的舞蹈课程的成绩与学生评选奖学金和毕业挂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优化舞蹈课程成绩的评价比例。将学生的考核分为理论、实践及平时表现三方面的内容,并优化各个内容在考核中所占的分数,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4 结语

舞蹈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力培养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较多不利的舞蹈课程教学现状,教育专业应树立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观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基础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教育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邱毅.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 黄河之声,2015(22):27.

[2]金英花.多元文化融合的朝鲜族舞蹈课程体系建构[J]. 舞蹈,2015(08):54-55.

[3]相宁.试探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的要求和原则[J]. 北方音乐,2013(09):90-91.

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篇7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 也是内外统一的协奏曲, 随着舞蹈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又有怎样的重要性?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舞蹈课就是为舞蹈艺术实践而服务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说明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承的。

1.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舞蹈教学主要是传授舞蹈的表演素材, 因此舞蹈院校一般都将教学与舞台实践作为自己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人们把舞蹈排练与演出看作是“组装车间”, 舞蹈教育应尽早、尽多安排演出, 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把课堂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促进教学的再提高。舞蹈课是学生积累知识、为舞蹈艺术实践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舞蹈课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肢体动作, 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智力素质和体能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因此, 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 来促进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2.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舞蹈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

舞蹈教育是知识性教育, 素养性教育, 是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力, 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通过舞蹈教育, 使新的一代人能成为起码的舞蹈欣赏者, 成为鉴赏家和批评家。能否实现这一目的, 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 了解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和力的特征, 要能使用自己的视觉与听觉器官, 增强对人体动态的感应能力和敏感性。为此, 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参与舞蹈活动, 增强自己的舞蹈感知能力。

(2) 舞蹈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舞蹈专门人才。

舞蹈专门人才,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专业人才, 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中, 舞蹈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

(3) 舞蹈教育对审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中,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已成为共识。从王国维的“美育即情育”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情感的性质, ”现代美育家们更注重美育情感教育作用的现实效果, 它能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渗透人们的心田, 感染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当舞蹈作为美育手段时, 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从情入手, 以情带形, 以形显情, 要致力于通过美的舞蹈形式手段, 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交流, 达到振奋情绪, 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艺术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 由此可见, 舞蹈课必须与舞蹈艺术实践挂钩。离开了实践, 任何艺术和技巧都等于纸上谈兵。注重实践就是强调锻炼, 这种艺术锻炼和实践,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课所学的知识要通过实践这个平台得到检验和提高。“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 它们是相辅相承, 是不能割舍的血脉。

三、以舞蹈实践来促进舞蹈知识的学习, 以舞蹈学习来促进艺术实践的质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唯物辩证法早已把理论与实践的应有关系分析得淋漓透彻, 但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 实践应为理论提供基础和依据, 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达至“二次飞跃。”舞蹈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展示, 不仅能演, 而且也能编。让学生共同体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得以发挥。舞蹈课只是艺术知识的吸取, 而舞蹈的艺术实践则是舞蹈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提高。

四、谈谈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

刚学舞蹈时, 我对“舞蹈”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舞蹈, 但认为“蹦蹦跳跳”就是舞蹈的全部。学校开设了芭蕾舞舞集训课。这也是我在舞蹈方面成长的第一步, 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舞蹈需要基本功, 不知道舞蹈需要表现力、眼神……更多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舞蹈的内涵, 身体比较僵硬, 动作不到位, 表情也很不自然。在台上也只是勉强能把舞蹈动作做出来。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 在芭蕾集训课上, 从基本的站立姿势开始, 通过芭蕾集训我发现自己能舒展的做舞蹈动作, 走路时能保持亭亭玉立的姿态, 基本功也有了渐长, 对舞蹈的学习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 使我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经过多次在台上的实践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舞蹈课对舞蹈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课上学到的知识, 展现给大家, 再通过表演去寻找欠缺的知识, 再通过课堂去掌握。这是进步很大、提高很快的方法。这些都要归功于舞蹈艺术课的教育和实践。舞蹈艺术是无限的, 而舞蹈课是有限的, 时间长了, 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用的, 那么就要不断的再去学习、去运用。相反, 没有实践, 学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有更好的升华。

摘要:为了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本文从舞蹈课对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课的指导性中分析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并结合自身体会阐述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舞蹈课,舞蹈实践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2]魏传义主编, 《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3]参考北京舞蹈学院资料.《中国舞蹈教学》.

[4]于平.《舞蹈形态学》.

[5]赵丽敏.中国古典舞神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浅谈舞蹈理论和舞蹈实践之关系 篇8

一、舞蹈理论

( 一) 概念

舞蹈理论是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特殊征态、舞蹈艺术与当今现实生活间的关系以及舞蹈艺术发展规律等问题, 就其本身而言, 包括舞蹈基础理论与舞蹈应用理论两大类:

1. 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主要是对舞蹈的起源, 以及与社会作用、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研究, 以此同时, 舞蹈本质与特征、舞蹈种类与载体、舞蹈继承与发展、舞蹈创造过程与方法、舞蹈内容与形式以及舞蹈审美等也是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

2. 舞蹈应用理论

舞蹈应用理论是舞蹈基础理论在各类舞蹈学科领域中的具体艺术实践运用。

( 二) 如何学习舞蹈理论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舞蹈艺术观, 这样才能具有分辨正误的基础和能力, 例如加强艺术实践, 注重对舞蹈的观察和体验等; 其次, 对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 应该从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 然后结合自己从事和学习的专业, 例如加强舞蹈艺术作品欣赏, 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等。

二、舞蹈实践

( 一) 概念

舞蹈实践, 其实质就是指经过提炼、加工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动作与其他类型的人体动作相比较, 舞蹈动作的不同在于它着重能够表现语言文字与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表达的深层的内在精神世界, 不仅如此, 还可以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舞蹈形象, 以表达审美理想、审美情感, 反映日常生活的审美属性。

( 二) 如何学习舞蹈实践

首先, 学习舞蹈实践需要在实践训练中开发前所未有的舞蹈语言。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刚老师的作品《牵手观音》享誉舞坛, 他能够获得成功, 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思维, 而这种创造性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创造性使他的作品超凡脱俗、不同凡响。其次, 学习舞蹈实践需要遵循课堂与舞台相一致的原则。舞台实践不仅是专业技能展示, 也是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展示。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理论与技能训练充分结合, 在舞蹈的舞台实践环节之中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三、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没有理论的指导, 实践是盲目的、失去方向的, 离开实践的理论也一定是“空中楼阁”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 实践与理论应该结合学习, 研究舞蹈理论是为了克服舞蹈实践之中的“无方向性”, 把舞蹈理论贯穿在舞蹈具体实践之中, 提高舞蹈工作者思想文化水平以及艺术水平, 更好的展示舞蹈之美。舞蹈理论对于舞蹈实践来说, 是其经验的具体概括和总结, 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舞蹈理论是绝对可以反向推动和促进舞蹈实践快速健康的成长以及发展的, 二者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

( 一) 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具体转化

研究舞蹈理论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 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记录, 我们将无法研究具体的舞蹈理论。因为文字具备特有的形式, 所以它能够记录人们对舞蹈认识的深浅。

( 二) 科学得训练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

在各类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首先构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按照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原理, 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潜能, 不能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 注重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鉴别能力, 在具体的技术性教学的同时, 保持渗透舞蹈思想、舞蹈理论以及舞蹈文化的具体内容, 结合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的结合教学, 把简单的模仿动作升华成有文化内涵、展示内心世界、富有美的舞蹈艺术能量。

( 三) 舞蹈理论对艺术实践的指引作用及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它不仅包含有其特殊的艺术美, 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劳动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在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其存在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舞蹈中的节奏、速度、情绪与动作的力度、风格的协调性, 都需要理论知识的铺垫。舞蹈理论以现实生活为依托, 也是依据理论知识与超于或高于现实生活进行的。

舞蹈艺术若想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目标延伸下去, 是不能离不开具体实践、特定市场、相关教学、配套理论以及相应的体系作为支撑点的。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取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舞蹈以一种夸张的美化形态, 将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展示, 以一种高于生活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 使得人们在舞蹈欣赏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对生活产生觉悟。舞蹈既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又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表现形式非常具有内涵, 且非常广泛, 体现出舞蹈理论对于舞蹈实践的具体指引作用。

舞蹈理论对于舞蹈实践来说, 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是具有绝对指引作用的, 而对于舞蹈理论来说, 舞蹈实践的演绎又将舞蹈理论的发展起到延伸和发展作用, 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者缺一不可。要将理论与实践时刻联系到一起, 互相渗透, 才能够将舞蹈理论指导意义充分体现, 帮助舞蹈实践的提高与发展。

摘要: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基础, 科学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地、更有效地指导舞蹈实践活动。舞蹈实践是舞蹈理论的基础来源, 是对舞蹈理论具体的、行为化的表达、表现和运用, 而长期的舞蹈实践对舞蹈理论起着延伸和发展的作用, 能够不断地印证舞蹈理论和发展舞蹈理论。因此, 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舞蹈, 必须把舞蹈理论和舞蹈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并在实践中深化拓展, 展示人体的美与活动动作的健康完美。

关键词:理论,实践,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姝.浅谈舞蹈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 2006 (08) .

[2]徐尔充,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舞蹈实践课程 篇9

一、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开展对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也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更加注重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性与感染力都非常强的学科, 是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幼儿舞蹈教师的艺术类职业院校, 是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 以达到幼儿舞蹈教学的需求与标准, 实现学前教学对幼儿素质培养的目的。显然,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与幼儿的舞蹈教学工作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开展, 不仅充实了幼儿舞蹈教师的队伍建设, 还推动了幼儿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学生舞蹈水平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舞蹈技能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奠定基础, 让学生能够胜任的了将来的教学或者表演工作。很大一部分学生, 在毕业后从事儿童舞蹈教学, 学校的舞蹈教学为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1、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舞蹈技能

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大众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导致很多高中生对舞蹈学科不甚了解, 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培训。从现在的高校招生制度来看, 高职院校招收的大专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所以, 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舞蹈教学来说, 扎实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那么, 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舞蹈教学开展实践, 幼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所以, 学校舞蹈教学的开展,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训练, 加强学生对舞蹈技能的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 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发展, 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专业上的保障。

2、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舞蹈知识

新世纪以来, 教育界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的关注, 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修养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全胜任舞蹈教师这一职业, 也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科学的传授给幼儿。所以, 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课堂实践中, 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等知识, 还要对国内外的舞蹈历史和舞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系统的舞蹈课程学习, 有助于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 只有对舞蹈学科知识的全面积累, 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三、学生综合能力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在毕业之后, 一部分从事演出, 一部分从事教学, 尤其是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学生较多。针对这一点, 学校舞蹈课程设置, 不仅仅只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 而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能够更好的为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进行实践。显然, 学生的从业能力都是可以在学校的培养的,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师在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实践, 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心理素质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 也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舞蹈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实践中。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利用三年的时间,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将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表达、分析、观察、表演、创作、指导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锻炼,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体验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现今,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思想的教学实践, 舞蹈教学备受各界关注。艺术院校开展的舞蹈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必备的教学技能。总的来说, 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 是无法满足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开展的。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课的良好开展, 是幼儿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与保障,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对舞蹈学生的能力培养,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从事幼儿的舞蹈教学, 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就艺术院校舞蹈教学与幼儿舞蹈实践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作用进行探索,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进行探索分析, 以期促进艺术院校舞蹈人才更好的为幼儿舞蹈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幼儿,实践

参考文献

[1]谢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之探讨[J].成才之路, 2009, 34.

[2]许岩.关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几点反思[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7.

舞蹈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篇10

建设和谐社会, 高校推动社会文化建设, 时代的发展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如:“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 系统地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毕业生还要掌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舞蹈的历史悠久, 考古发现的大量古代崖画描绘的场面生动丰富;有单人, 双人, 三人, 集体的;有些头上还插有羽毛之类的装饰物, 手持道具等等。当时没有语言, 没有文字, 人类的交流、知识传播只有通过人体动作来完成, 人物手舞足蹈, 形态各异。可见舞蹈可追溯到人类出现的原始社会时代。《周礼·地官》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 而教之和。”意思是用六代之乐舞来防止、节制人们不符合礼的各种情欲, 教化他们完善个体的伦理道德, 做到相互间互敬互爱, 并懂得怎样与社会保持协调。在当时, 习舞过程还安排专门人员巡视, 甚至习舞到了更高程度的时候, 天子还要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一同前往观看。可见, 舞蹈的教育功能, 其重视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舞蹈陪伴着人类从远古时代走到现在的信息科学时代,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人类的生命意识中是不可或缺的, 它随着人类的生命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因此, 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发展中开设舞蹈课程是必要的。

舞蹈课程的价值

1.教育功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创办了教育,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 这个机构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孔子的“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在我国西周时期开始形成。对这六门课程的解释为:礼, 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 射技教育;御, 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书, 学字习写的教育;数, 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当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主要内容是礼、乐。孔子这一思想观念是有据可寻的, 在孔子之前的夏、商、周, 三个王朝中的乐舞已经非常普及。如:夏朝统治者启, 将《九辩》和《九歌》改造制作出《九韶》, 还在高达一千六百丈的天穆之野的高原上组织演出, 演出的规模可谓盛大空前。启对乐舞的酷爱导致子孙的效仿, 在夏朝第六代王少庚和十六代王发即位时, 各地民族为讨好统治者也积极献上本民族的乐舞, 促进了夏朝民族乐舞的文化交流。再如:西周灭商后利用乐舞巩固当时天下未定的局势, 并确立了《六代舞》。可见乐舞不仅与国家政治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还是人民风俗人情的表现。高校是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 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组织。而舞蹈在培养人的社会组织中, 早已确立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 舞蹈课程在高校培养服务国家、符合民情的高素质人才上是必不可少的。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提出了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文化部网站2011年3月10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日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将于6月1日起施行。当中的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 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 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见,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促进了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份, 这部分大多需要用舞蹈来传承。因为, 舞蹈是传承人类社会风俗、民族文化的唯一方式。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原始社会, 人们相互交流、情感表达、解释自然界、揭秘生物界秘密、传播生产经验等所有社会活动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说明, 这些肢体动作就是最早的舞蹈, 这些早期的舞蹈通过人类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或渗透到表演艺术及礼仪、节庆当中, 成为我们国家需要保护的对象。国家加大力度保护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 舞蹈课程在高校中开设, 将承担起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舞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产物,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方针。北京大学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 利用艺术教育给全体师生进行素质教育, 他们向师生们开设了各种艺术类课程, 如舞蹈、音乐、美术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等内容。除此之外, 在大学生当中还创建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团, 如舞蹈团、大学生合唱团、民乐团等等。这都是利用舞蹈、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 它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功能, 并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功效。舞蹈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柔韧性、控制力、人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等生理素质, 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心理素质。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舞蹈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诸如诚实、正直、自尊、自信、自主、独立、自主……等个性特征。”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音乐和舞蹈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并且能够教育人们伦理道德。事实证明, 舞蹈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品德道德休养。

2.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现今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紧张的生活节奏, 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 适者生存的生存环境, 无形中会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让大学生维持健康、愉快的学习生活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内容, 给大学生学习舞蹈那就更加必要了。因为舞蹈是善于抒发情感的艺术, 大学生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舞蹈来发泄自己的痛苦和忧伤, 从而减轻和消除情感压抑;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舞蹈来展现自己, 提高自我表现能力, 锻炼勇气和胆量, 避免出现性格拘谨、自信心不足。

3.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在电子娱乐产品相当普及的今天, 大学生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少。学生们不是在寝室通宵达旦的玩电脑, 就是把耳机往耳朵一带, 躺在床上听音乐。除了上课吃饭走动一下外, 其余时间基本上是足不出户。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中学习、生活, 学生的身体素质将直线下滑。怎么样才能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呢?在18世纪, 法国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曾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在我国中医养生方面认为, 适当的运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是有一定的益处的。运动能达到健身的效果, 那么, 舞蹈的对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 它是借助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感情的, 它既能舒展筋骨, 又能宣泄情感。学生在旋律优美和节奏鲜明的伴奏下舞蹈, 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 还能够达到自娱娱人的效果。《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 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 不行其原, 民气郁閼而滞著, 筋骨瑟缩不通,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可见, 在远古时期, 人类已经懂得用舞蹈来强身健体, 驱除疾病了。

结语

舞蹈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不但能够响应国家号召, 做好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还可以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

舞蹈实践课程 篇11

关键词:《舞蹈鉴赏》;定位;作用;途径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加强,提升学生审美教育、学生艺术素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舞蹈鉴赏》作为艺术课程体系的一门限定性选修课程,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其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一门艺术类课程。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开始走进高职院校课堂,并受到了高职学生欢迎,这一现象让许多从事或者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高兴和鼓舞。但是,要怎样才能使得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出它应有作用,这也成为摆在每个从事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人面前问题。

1 《舞蹈鉴赏》课程的自身定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定位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由于开课时间短暂,很多人认为他是该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的一门课程,这也代表了高职院校很多领导、师生十分普遍的想法。在这一大背景下,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选择也就十分传统,往往就是依靠多媒体欣赏来进行传统教学。教学模式的过度简化,使舞蹈的审美价值无法进一步挖掘。而作为该课程受体——高职院校学生,在这种的定位下,也只是仅仅只会把这门课程简单地作为补充学分的手段之一。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此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应该进一步重新定位课程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历史等学科门类,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通用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舞蹈去感知艺术、了解艺术作品,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以舞蹈及艺术基本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等活动,深入了解、深入挖掘蕴含于舞蹈艺术本身的美学知识,并从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艺术作品评价、鉴赏。通过欣赏教学、体验舞蹈教学等手段加强学生对舞蹈等艺术作品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美学等基本概念的认知,对不同舞蹈种类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通过在欣赏过程中了解舞蹈、喜欢舞蹈、爱上舞蹈。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从而改变舞蹈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提升舞蹈素质教育的地位。

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2.1 《舞蹈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舞蹈鉴赏》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欣赏者通过感受舞蹈本体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让学生在其中发现美、体验美和感受美,从而提升学生对舞蹈乃至藝术的整体审美素养。

2.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一般包括声音语言、肢体语言及眼神,对于舞蹈来说,肢体语言是舞蹈这一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展现方式。通过肢体的舞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是舞蹈最本质的特征,古人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谓之舞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舞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切身体验和感受到舞蹈艺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进行舞蹈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情操,这也是其他姊妹艺术无法替代完成的。因此,《舞蹈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审美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舞蹈鉴赏》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途径探析

3.1 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

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舞蹈艺术,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入手,提升他们对舞蹈兴趣并让学生愿意深入了解舞蹈艺术。初期的教学应该教一些舞种的入门知识,并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欣赏舞蹈的方法,如果可以最好将这些欣赏方法编成口诀,以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曾有一个学生说:“在没有上舞蹈鉴赏课之前,从不知道可以用舞蹈的眼光欣赏美,从未真正体会艺术能这样打动人的心灵,真应该早点接触舞蹈,这样能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舞蹈,真美!”当然舞蹈也有自己的语言,是一种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方式。

3.2 从肢体语言角度进行鉴赏

为了达到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舞蹈艺术所带来的美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是讲授者,更应是一个舞动者,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即兴秀一段舞蹈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舞蹈艺术,可以拉近学生和舞蹈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新奇,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尽管学生的舞姿可能会不是十分协调,但可以营造学生相互体验舞蹈、切磋舞技的氛围,还有学生把刚学会的舞蹈动作秀给家人、同学、朋友看是那一份自豪,这些都可以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这课程开设是有意义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可以增强他们对舞蹈的体验感,还感受到了舞蹈所带来的美与快乐,并且可以激励学生用舞蹈肢体语言去与他人进行沟通,将舞蹈作品以视频的方式向其他人展示,向其他人传递美、分享快乐。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录制的视频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欣赏、理解舞蹈之美。

3.3 从创作角度进行鉴赏与开放的考试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应建立以学生自主欣赏、自主创作作品为主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现在对于《舞蹈鉴赏》课程考试方式普遍的是让学生拍下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舞蹈动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个动作可以是自己独自展示,可以使团体合作,也可以是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实践结果有的学生独自展示,有的是老师展示的舞蹈动作,也有根据视屏或其他途径欣赏到的动作再加入自己的改编。最后,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审美有一定缺陷,对舞蹈知识知之甚少,到课程结束时,同学们审美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舞蹈知识也有了认识,学会了欣赏舞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舞蹈实践课程 篇12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相应的研究者对于舞蹈教学工作非常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具有明确的规定:有礼节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六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乐”,也就是指有关音乐的教学工作。现阶段,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音乐舞蹈教学工作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纯净、平和的心灵,并且在学生课堂生活之余逐渐建立相应的活动和组织,从而发展全面发展型人才。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了改变,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也逐渐的得到了认知,更成为高校实施文化素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案,其中也包含舞蹈艺术教学工作。

二、原生态舞蹈的价值

(一)原生态舞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舞蹈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主要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特殊情况,这样现象也表明了国人想要摆脱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以此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化发展。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舞曲对原生态的改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在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问题上,民间歌舞的产业化发展;为适应舞台表演,民间歌舞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在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上,舞台化的“原生态”民间歌舞对原生态民间活态文化的改变;在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人问题上,职业化的生涯和城市化的生活对农民本来生活的改变。《云南映象》对原生态的改造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需要靠时间来衡量和证明。

原生态舞蹈具备一定丰盛的文化蕴涵。原生态主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发展,是在自然地情况下进行发展的。从而促使人们全新的认识了原生态舞蹈,并且在当前的时代中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促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文化。原生态舞蹈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人类民间的文学记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具有一样的重要意义。

(二)原生态舞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舞蹈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就是其本身是淳朴、自然的。若是以当前的生活环境为代表,大部分人们的心灵过于急躁,在原生态的舞蹈中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以说,在原生态的舞蹈中,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从而找到心灵的根本,促使人们逐渐的形成人心一体化发展、原生态最先出现在张艺谋对影片的评论上。没有实体定义的原生态艺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并且得到了舞蹈表演者的发挥,同时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原生态舞蹈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促使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问题

高校舞蹈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工作逐渐下降,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舞蹈艺术教学工作失去了原生态的原则。当前各大高校实施的舞蹈教学工作主要是依据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后应用的,但整合、分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从表面来看,是保护民间舞蹈,但实际上却阻碍其发展。从一定意义来说,被整合过的民间舞蹈已经不能称之为原生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进行传承。第二,舞蹈艺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引用的教学方案大都相同,并没有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也就是因地制宜,这种教学方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工作,从而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第三,舞蹈艺术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当前,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实施舞蹈教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并不是亲自进行动作教学工作。舞蹈教学的知识注重的是实际应用和韵律的舞动,只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高校舞蹈教学引入原生态舞蹈的创新发展

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将原生态的舞蹈融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原始的形态、内涵以及整体结构等,从而通过根本的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所在区域的原生态舞蹈,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也及时让学生更好的传递原生态舞蹈艺术。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原生态生活的特点,从而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展现有效的原生态舞蹈,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第三,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因地制宜。各大高校特别是少数区域的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本区域的特点舞蹈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其次在融合其他的舞蹈教学。例如,我国西藏地区的各大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原生态舞蹈教学,以此促使原生态舞蹈艺术得到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主要是起源于民间的生活,属于原生态的发展,在进行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将这种原始化的舞蹈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任务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逐渐的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增加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递。同时,也要求艺术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逐渐的依据发展和创新的含义,发展具有意义、时代性的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黄午妍.高师民间舞课引入原生态舞蹈的尝试[J].宜宾学院学报,2009(11).

[2]陈桂波,张健.论民族地区高校引入原生态舞蹈实施分众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红河学院学报,2013(01).

上一篇:福建省高校下一篇:校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