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舞蹈课程

2024-09-27

高职舞蹈课程(共12篇)

高职舞蹈课程 篇1

舞蹈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音乐舞蹈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当前舞蹈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舞蹈的发展趋势, 结合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 对如何提高专业艺术水平、培养综合素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心

素质教育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只有加强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时, 尽量以科学性、生动性为主, 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可开设一些舞蹈精品赏析课程、开展一些舞蹈知识的讲座, 鼓励学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和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基础, 并结合多媒体等辅助课程教学。通过舞蹈的感官感受, 使学生充分体会舞蹈艺术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性格, 美化其气质、涵养、形貌与言谈举止。走进舞蹈世界, 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 展现青年人应有的活力, 体态美与内心充实的情感都能得到充分体验。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性认知能力的核心, 这要求舞蹈教师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 敢于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 运用不同的方法、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 有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舞蹈的学习, 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 运用丰富的舞蹈素材、新颖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让他们不断产生学习动力, 激发创新意识。

基本功训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证,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学生只有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 掌握好舞蹈基本动作, 在力量、柔韧性、控制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三、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效果, 我们注重学生舞蹈表演技能、舞蹈编创辅导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实行“教、学、练、演、赛”的教学过程, 培养和检验学生舞蹈表演、教学、和舞蹈编创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以课堂和舞台实践相结合,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旨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尝试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创设舞台情境, 将课堂搬向舞台, 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 创设真实的演出情境。用语言引导和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舞蹈欲望, 通过启发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培养学生表现力, 通过启发训练使学生在舞蹈编创时思维敏捷,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各种演出、比赛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较为优秀的一面, 提升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实践训练是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舞蹈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可以创新演学结合模式, 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理念创新所引起的课程改革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与“用”不相同步的问题, 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 取得进步与提高。

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舞蹈技能实践训练, 让学生加强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认识, 体验舞蹈练习的过程, 增加对舞蹈表演的感知和音乐的情感感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尽量将理论的讲授和动作的实践相结合, 减少纯说教的环节, 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

优化教学手段, 创新性地开展结对练习、分组训练、集体训练等练习, 通过相互训练可取长补短, 在竞争中提升学生技能, 还能锻炼集体协作能力。多开展校园舞蹈比赛、校园文艺大赛、个人技能比赛等形式的文艺活动, 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舞蹈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技能, 培养形体素质,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高职舞蹈教学, 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舞蹈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需要教育者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现状,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重心, 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舞蹈能力和职业技能, 为适应各个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舞蹈课程 篇2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交流。

舞蹈是一种受情感支配的人体艺术,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情感影响下,才能把舞蹈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假如在课堂上老师表现冷漠无情,就会使学生紧张害怕,会由心理方面影响到生理方面,即导致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应迟钝。这样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刚任课时,为达到教学要求,我常常板起面孔急噪的苛责学生,结果我越急学生们动作越做越差。认真进行了思考总结后,我改变了这种急噪的教学态度,耐心讲解动作,亲切地鼓励学生,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排除了紧张的心理障碍。这样一来,师生感情融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二、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我总是仔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如:“舞姿很漂亮”“表现好可爱”“情绪真不错”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平时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三、课堂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中学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高素质、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逐渐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为主。因此主要向学生传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不过分强调对学生技术方面的要求,不过分要求学生腿踢多高、腰压多软,只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学生身体的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造就其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加强其对身体的支配力。使学生在协调力、创造力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在舞蹈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舞蹈组合、舞蹈小节的旋律模仿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四、多设计生动的教学形式,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培养学生动作的创作表演意识,并及时采用学生创作出来的自然、形象,美好的动作,提高学生参与创造美、表现美的自信心,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表演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五、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舞蹈课上,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随意鼓励性的语言,能创设出温馨、和谐、愉快的舞蹈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鼓舞,都会不断地努力,舞蹈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以上是我在舞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把它总结出来,希望训练好学生舞蹈的基本功、打好扎实基础的同时,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在教学中不断巩固,加深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开阔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和艺术素养;对具有舞蹈才能和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其充分发展。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完善舞蹈教学,使学生们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舞 蹈

高职舞蹈课程 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高职教学;创新能力;生活素材

舞蹈并不是一种单调的身体活动形式,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还是薄弱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编排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灵动感,无法传递出艺术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1 高职舞蹈编导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形式较单一

以往高职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解、学生学习的形式,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基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点,很少会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长此以往,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对其创新意识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不利影响。

1.2 教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

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在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将生活元素加入教学之中。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实际需要出现脱节的现象,而且学生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没有得到较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教学内容多元化不足

要想编排出一支好的舞蹈,编舞人员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素材资源,但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素材基本都是从课堂的学习内容,储备的资源非常有限。以往该专业的教学都是以动作模仿为主,并没有过多地讲解舞蹈方面的资料,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思路受到限制的局面,从而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 提高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将民间舞蹈加入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资源储备

高职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改对民间舞蹈,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资源,并运用到的编排舞蹈之中。

(1)收集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整合。高职老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系统地调查当地的民间舞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当地的民间舞的动作。之后再对这些舞蹈进行反复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科学的整合,纳入自己的资源库中,以备以后编排舞蹈时使用。

(2)借鉴和改革整合的素材。在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储备之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方式。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照民族舞蹈的肢体动作加入编的舞之中,组合完全不同的动作创作出新的舞蹈。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对舞蹈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些舞蹈种类的形式与风格,这样不仅能够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同时还能让其掌握足够的素材,增加自身作品的艺术感。

2.2 创新该专业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到成熟初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创造欲望,较喜欢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老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要充分调查学生的喜好,并在教学时将这些元素融入编舞课程内。例如,笔者在调查之后,发现本班级的很多学生都喜欢韩国明星。首先,在教学之前,笔者先播放一段韩国著名组合“Big Bang”《谎言》中的一段歌舞视频,这段音乐节奏性较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这段编舞吗”,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之后,笔者继续抛出问题“同学们老师现在会再次播放这段舞蹈视频,请你们认真观察他们的舞蹈动作,并发表你对这段舞蹈编舞的见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动作和技巧进行了适当的讲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讲解的分寸,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之后笔者再提出了“请同学们就这首歌曲编一段属于你们自己的舞蹈”这一拓展作业,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具有有效的互动,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舞蹈动作和技巧。

2.3 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之后,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所学,从到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该专业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实践其专业技能:

(1)视频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职院校得到了普及,编舞专业的老师要利用这一优势,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播放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并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影后的感受进行编舞。一位学生将芭蕾的舞蹈动作特点编入了自己的舞蹈之中,并把地震中人们的不安、恐惧以及绝望等情绪都融入舞蹈中完全表达了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了在平时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学生的创作灵感具有极大的帮助。

(2)到自然中对培养学生。在教学时老师不要将教学地点固定在教室,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风、花以及动物等不同的事物的状态,让学生细心观察并得到新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舞蹈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 结语

舞蹈编导老师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舞蹈素材,使学生能够在编舞时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灵感,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

参考文献:

[1]李倩芸.高职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2(09):23-25.

[2]孙进.谈舞蹈编导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神州,2012(08):138+141.

[3]孙晓芳.浅谈高职学生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4(06):49-50.

[4]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5(11):18-21.

[5]闫青会.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经济师,2015(10):221-222.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改革之初探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舞蹈课程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 舞蹈文化也在不断进步, 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1]但是也有不少的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形同虚设, 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通过改革, 提高舞蹈质量, 优化课程设计, 使得舞蹈教育不断进步。现阶段下, 必须明确改革的目标, 虽然此课程在我国的高职院校里开展不久, 但是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扩大, 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 师资力量存在不足的现象, 就出现的问题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舞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舞蹈课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符合学校的教育规定, 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爱好以及学术发展,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依据。

1、舞蹈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来自社会需要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此, 在舞蹈课程改革中, 必须以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规律为准则, 以社会的发展为方向,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切实可行。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制约着舞蹈课程的发展与内容选择, 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所以改革依赖需求, 课程的更新和完善必须依赖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 改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2、舞蹈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舞蹈类型可分为很多, 例如民族舞、现代舞等等, 各有风格, 不同的舞蹈风格可以展现出舞蹈者不同的个性。每个人对美的追求都不同, 目前, 对美的追求更是上升到了更高境界。以往的舞蹈都很单调, 改革的方法主要是增加各种不同的舞蹈曲风, 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从而对于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不同的舞蹈, 例如, 缠绵妩媚的伦巴、婉转优美的华尔兹、潇洒变化的斗牛舞、活泼活力的恰恰等等, 可以不同方向的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审美观, 对美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 完美的体现了年青一代的健和美, 同时也可以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舞蹈的学习不仅仅是提高舞蹈技艺, 同时也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更加积极乐观, 审美情趣得以培养, 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素质。

3、舞蹈课程的改革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需要按照各自的需要以及爱好去选择相对应的课程, 这样学生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和心态去学习。[2]像一些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学习的舞蹈就可以取消, 而他们根据自己的创造力组合的一些舞蹈活动, 就应该大力支持, 更应该成为舞蹈课程内容选择的出发点, 所以改革就可以顺应这种发展。

4、舞蹈课程的改革的基础就是学术的发展

学术的发展, 其实, 更主要的还是舞蹈学科的发展, 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性和结构性。[2]学科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所以是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问题之一。就现在的状况, 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内容单一、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忽视舞蹈文化教育、学生实践比较少以及教学知识陈旧等等, 这是学科发展最大的阻碍。改革可以提高舞蹈技术水平, 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实施解决措施。

三、舞蹈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不同的舞蹈风格, 适当的进行舞蹈组合

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 也会适应不同的舞蹈, 只有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舞蹈风格, 才能把舞蹈魅力发挥出来。而更应该重视的就是舞蹈的组合, 虽然其舞蹈动作可能会比较复杂, 但是丰富的动作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 其开拓的创造力为教学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不同舞蹈组合的学习, 都可以增强舞蹈的适应性, 舞蹈的节奏感也会越强, 同时, 也是探索艺术美的有力途径。

2、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舞蹈学习是一条艰辛漫长的道路, 扎实的基本功是舞蹈的流畅和优美的主要依据, 所以强化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舞蹈中很讲求的就是柔韧性和平衡感。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长时间的坚持练习是成功的舞蹈最基础的需要。

3、重视舞蹈的实践练习

在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基础上, 重视舞蹈的实践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内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制的, 从而课外的舞蹈实践练习是加强舞蹈实践能力的基础,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条件, 让他们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使得自身的技艺得到提高。

四、结语

现今社会, 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从而艺术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 舞蹈教学改革更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舞蹈课程的改革, 可以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 针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规模, 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领悟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 使之成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改革只是舞蹈艺术文化道路上很小的一步, 舞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发展的同时, 可以把舞蹈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摘要:高校开展舞蹈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需要,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 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舞蹈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 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 课程改革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也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改革,舞蹈教育,创造力,舞蹈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垣锦:《浅议高校舞蹈教育的创新》, 《成功 (教育) 》, 2011 (06) 。

[2]廖云丽:《浅析高校舞蹈教育的优化》, 《魅力中国》, 2010 (12) 。

舞蹈课程纲要 篇5

学校名称:辛安一小

科目名称:小学舞蹈兴趣小组课程纲要 授课课时:15课时

授课对象:3-5年级学生

开发者:王晶晶

日期:2012、3、1

二、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1、让学生从小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中受到美的教育、塑造优美体态。

2、了解民族舞的基本舞步和形体动作,完成几个舞种的组合表演。

3、陶冶高尚情操、启发空间想象和创造力、表现力,提高舞蹈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1、基本手位(1课时)

2、基本舞步组合(2课时)

3、基本手位及组合(2课时)

4、身韵组合(2课时)

5、软开度组合(2课时)

6、勾绷脚组合(2课时)

7、东北秧歌步伐(1课时)

8、东北秧歌臂花(1课时)

9、东北秧歌组合(2课时)

(三)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

⑴教材:根据校园舞蹈小学教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⑵活动资源:校园舞蹈小学教程DVD。

⑶其他资源:网络及舞蹈大赛等的相关资源。

2、学习方式

⑴感悟与观察:教师通过范例展示、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

⑵实践:学生学习各种脚位、手位、相关组合及成品舞,教师亲身教授、指导。

⑶交流展示:艺术月及六一儿童节,让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

3、教学方式

⑴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包括资源准备、活动设计准备、技能准备、舞蹈室地面及音响的准备。

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电子教学用书、视频、网络资料等。

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自我创编动作与舞蹈。

⑷参与市综合艺术月与学校庆六一演出等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使其在舞蹈学习中,个人艺术修养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高。

(四)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A、多元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间评价、家长评、指导教师评。

B、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C、描述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标准

A、“金舞鞋”奖:能积极参与每次的活动,舞感与节奏感较强,个人表演及参与参与意识较高,能够自主创编动作及小组合,担任过市级以上大型舞蹈演出活动。

B、“银舞鞋”奖:能积极参与每次的活动,有一定的舞感及节奏感,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活动,对于舞蹈学习有一定的收获和感悟。

三、所需条件

1、学校要提供教师所用舞蹈的相关材料、记录活动历

程的相关音像设备。

2、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教学当中所需要的舞蹈道具、场地及音响等相关设施。

试论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高职院校;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9-01

一、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集体育、舞蹈、音乐于一身的一项健身活动。它起源于“社交舞”,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将观赏性和技艺性完美结合,很多国家将它纳入体育竞技范畴。它同时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是提高个人艺术审美,锻炼强健体魄,增加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之后,深受大众的喜爱。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进入我国的高职课堂之后,备受学生的青睐,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要。

自从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广泛开展以来,各层级教育当局都致力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安排中来。其中,将体育舞蹈纳入到高职教学课程大纲中就是有益的尝试。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都缺乏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形式,只有单纯的体育课和艺术鉴赏课,体育舞蹈课刚好填补了这项空白,将体育和艺术完美融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体系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体育锻炼,使青年人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2.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很多时候疏于锻炼身体,导致体能下降。体育舞蹈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人体构造,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配合下,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舒展身体的各个部位,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难度,使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学生正处在成长期,有规划的进行体育舞蹈学习,对缓解大脑疲劳,促进身体机能代谢大有裨益。

3.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如今人们的价值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健康已经不单指身体健康,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验表明,经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学习者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精神状态方面有明显改善。因为体育舞蹈具有观赏性和表演性,因此,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帮助内心怯懦者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心理障碍。在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的需要。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力与美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艺术品位具有重大意义。艺术审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才能使高职学生真正接受。美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美的艺术的鉴赏,认真理解,融入其中,从中获得快乐,从而主动进行学习。音乐作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为人们所喜爱。体育舞蹈将听觉、视觉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优美的艺术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随着这种韵律进行动作表现,使音乐和体育达到高度统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升整体的审美档次。

三、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的薄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体育舞蹈这样一门新型课程,对于教师的基础知识、课堂掌控力、知识传授方法等要求更加严格。

首先,学校应该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教育相关部门制定多么完善的教学大纲,但是学校不执行,那么都是徒劳。只有将这些课程设置真正实践,才能算是教育改革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层面应该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体育舞蹈教学。

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体育舞蹈教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因此,应该定期对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时刻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及时传递给学生。规范教师队伍的理论框架和知识技能水平,让体育舞蹈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规范教师考核机制。有竞争才能有压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是如此。对体育舞蹈教师定期考核,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教法进行专业测评,并且根据其实际表现进行评级打分,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彰,请他们传授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之间互相学习,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2.加强体育舞蹈器材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舞蹈教学器材不全或者老化等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平时这门课程安排课时较少,学生基本没有基础,因此,教学器材的配置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且同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同步,使学生能够在最优的环境中学习这门课程。

3.开展多种体育舞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性和竞技性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比赛是其最好的展示形式。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实际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培养欣赏多种艺术形式的氛围。同时,参加比赛可以增多学生的锻炼机会,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高度同步。

四、结束语

体育舞蹈这门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型课程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收和重视。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形体美和韵律感,也有利于学生养生终生锻炼的好习惯。因此,进一步巩固体育舞蹈教学的成果,使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长久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吴燕丹等.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6):51- 54.

[2]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1):54- 56.

[3]汪军.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39-140.

高职舞蹈课程 篇7

1.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 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 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 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 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 摸清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我们学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2.课程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程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 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 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 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3.课程改革

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 学没学懂, 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 老师在上面说, 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 吃力的划着。然后,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其次, 在理论教学中, 增开实践教学部分, 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 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搞懂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艺术视野,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为总结历史上有益的经验, 为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是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 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 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 分三个步骤 (舞词、舞句、舞段) 最后形成舞蹈作品, 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措施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

课前阅读大量资料、电子教案做仔细, 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 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 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 进行理论教学, 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 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 (文献、图片、视频) 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 有图可看, 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讲究授课技巧。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 不读死教案, 采取人性化教学方式。有了详细的电子教案之后, 接下去就是互动教学了。如果只是把备好的教案诵读出来, 那么完全起不到真正教学的目的。首先, 老师要有语言组织能力, 重视说话的逻辑性以及条理性, 语言要精辟, 要做到点到即止, 不要有太过于繁琐啰嗦。有时候更善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实例及亲身所感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举证, 这样老师的课堂就会比较生动,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产生互动, 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其次, 在课堂上老师应注重劳逸结合, 有节奏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一旦出现听觉疲劳或者视觉疲劳的现象, 就采用比较有趣的例子提高他们的兴致, 或者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 有些同学兴致低。作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 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 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 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每个教学点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思辨。每次学生交作业后要进行公开的讲评, 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 有相互间的交流, 做到举一反三, 理论课的学习切忌不要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而是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公开讲评思考题时, 学生最好能各抒己见, 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讨论起来, 最后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与点评。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时期里有快速的提高。

2.实践教学

首先, 要让课堂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历史理论, 枯燥的学习的氛围, 让课堂活跃起来。

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可依, 有图可看, 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 不感到枯燥和乏味, 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 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 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 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 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 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非常活跃, 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 反而觉得这很好, 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 课堂互动教学, 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其次, 要让学生动起来。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 就是想要把“死”的历史, 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 是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 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 是创新。它是用现代人的现代观点, 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参考, 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 对当时的舞蹈场景进行摹拟复苏, 编创出符合此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例如, 我院大二学生通过学习, 在《中国古代舞蹈史论》实践课上用原始图腾蛙祭祀为元素题材, 进行分析创作, 形成舞蹈片段, 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舞蹈作品, 此作品《蛙图腾》参加澳门第三届国际“金莲花杯”舞蹈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金莲花杯”。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要进行编创, 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去大量的阅读书籍史料, 不仅是课本上, 还要去图书馆, 以及上网去查询收集, 在经过仔细揣摩和分析后, 然后开始从中找到编创的素材和动机, 进行创作。经过这样一个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 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激情, 使她对今后学习更加有兴趣, 有信心。这也比在课堂上逼学生去背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多, 更能贴近我们高职高专教学理念, 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综合型人才。

通过对舞蹈史论学习和对史料、图片、视频资料的分析, 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征, 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历史舞蹈创编。锻炼学生艺术思维和编创能力。

a.选定一个朝代进行分析, 以3人或5人形成一个创编小组

b.分析舞蹈图片的动势

c.找到形成舞蹈动作的5个方法和支点

d.然后把5个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词、句、段、

e.最后形成舞蹈片段

f.再以组为单位加以整合将舞蹈片段进行完善形成舞蹈作品,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三、结语

学生对此课很感兴趣, 收获很多。尤其是利用历史资料, 题材进行编创, 显得很积极, 很有兴趣。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和效果——理论实践相统一。

让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 根据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编创出符合各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这种新的课程改革开掘出了舞蹈史论课程新的特性“跳动”, 这种“跳动”的特性让一门枯燥的历史理论课, 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加快了课程教学进度和效率;这种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作动手能力。综上所述, 我个人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史会比只有书本文字的舞蹈史更有教学意义, 更能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

[4]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4, 10.

高职舞蹈课程 篇8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

1. 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繁重, 压力较大。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压力。然而, 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动形式来缓解学习压力。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 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性及丰富的美学内容, 体育舞蹈集艺术视觉冲击等运动特点, 吸引着众多青年学生的注意力。

2. 课程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3. 课程目标与任务

基本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完成体育课程规定的基础体育理论的学习, 掌握体育舞蹈基本常识、运动技巧及音乐理论中有关旋律与节奏的基础知识, 并能作简单的舞蹈编排。

健康目标: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体能。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待人礼貌谦逊, 谈吐温文尔雅, 更好地适应社会。

4. 课程内容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基本上是基础课程或选项体育课程, 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其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 主要体现在动作难度大众化, 动作技巧简单化, 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取向、身体素质、自学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方面特征,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形体训练是体育舞蹈中最基本的训练。芭蕾中的形体训练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 它能提高人体肌肉的控制力, 增强协调性, 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舞蹈的初学者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部分:①体育舞蹈的发展史;②体育舞蹈的风格与特点;③体育舞蹈各个舞种的音乐风格;④体育舞蹈的竞赛安排与组织。实践知识部分:第一学期班:①芭蕾形体基础训练;②恰恰基本步及铜牌组合学习;③瑜伽组合放松练习。第二学期班:①芭蕾形体提高训练;②伦巴基本步及银牌组合学习;③形体放松。

5.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基本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辅助组织形式采用社团或俱乐部等, 通过组建课外社团和俱乐部, 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解决课堂内遗留的问题, 同时少部分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达到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常用教学方法有启发教学法、讲解示范法、重复交替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分组练习法、个人或集体展示法、分组竞赛法等。辅助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观看视频, 分析动作, 感受身体的韵律等。

6.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程开展的核心是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得到锻炼。体育舞蹈课程应像其他体育课程那样, 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从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安排, 既保证适宜的身体负荷刺激, 又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兴趣, 合理控制运动时间, 保证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最终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或俱乐部相结合, 通过社团或俱乐部开展集训或竞赛等,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育舞蹈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多彩, 医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不仅可以获得优雅的气质, 还可以放松心情, 释放压力, 健身塑形, 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享受舞蹈,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潘世君.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2) .

[2]陈琛.高校公体课排舞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高职舞蹈课程 篇9

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 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 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 但归纳起来其培养总目标为: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九年义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舞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适用于九年义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人才。

(二)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职能

在这个总培养目标下, 可以进一步明确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素养:

1. 在职业能力方面, 除了要求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之外, 还要具有良好的音乐舞蹈教学能力。

2. 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从事学校文艺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 具有“一专多能”的表演能力, 具有音乐舞蹈节目编创能力。

(三) 职业方向和社会要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小学音乐教师 (一部分乡村教师) 为就业目标, 多以音乐的启蒙教育为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就业范围是小学及初中音乐教师, 且就业岗位多数是义务制教育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二、小学音乐课《新课标》对音乐教师舞蹈素养的要求

既然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而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小学教师, 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现代社会对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素质。

(一) 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其中在音乐的表现能力上还新增了综合性艺术表演, 如:1-2 年级:儿童歌舞表演;3-6 年级:儿童歌舞剧。而《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感受”、“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大致如下:

1.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1—2年级)

2. 能够通过律动和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6 年级)

3.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1—2 年级)

4.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1—2 年级)

5.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1—2年级)

6.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3—6 年级)

7.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1—2年级)

8.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1—2年级)

9.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 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6年级)

这些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改变了原先以唱歌、欣赏为主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当前的社会对小学音乐教师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并且要有一定的舞蹈素养。

(二)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舞蹈基本素质

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和素质, 能直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 并能在活动中加以引导, 那到底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哪些舞蹈基本能力和素质呢?

1.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手型 (芭蕾与古典) 、脚位 ( 芭蕾与古典) 、基本舞姿的名称、舞台方位、基本软开度的训练方法, 还有儿童常见的舞步的掌握。

2. 了解掌握常见民族民间舞和风格性舞蹈基本体态动律

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的特点等, 如:藏、汉、傣、蒙、维、彝。外国代表性等风格性舞蹈能掌握其基本体态、手位脚位等。

3. 具备儿童歌舞创编素质

对照《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结合歌曲、乐曲做形体动作, 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 因此,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观察、收集、创编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素材的能力。

4. 具备舞蹈自学的素质

教师具备的舞蹈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舞蹈自学能力, 只有具备这样一种素质, 才能跟上时代对职业的要求, 才能在不断学习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提升自己的舞蹈欣赏水平, 接受最新的舞蹈科学理念。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舞蹈素养, 将来任教后就不能指导学生进行队列表演、为歌曲编舞, 也不能对学生的动作加以规范, 提高其表现力, 因此,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以下是本人在小学音乐课新课标视域下就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如何提高舞蹈素养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 在舞蹈课程设置方面

建议舞蹈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开设两学年, 共四个学期。开设舞蹈基础训练, 包括民族民间舞学习、儿童歌舞创编及自选小舞蹈学习等, 自选小舞蹈渗透在每一个学期。

(二) 教学内容方面

第1 学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形体训练综合。包括:基础的手型 (芭蕾与古典) 、脚位 ( 芭蕾与古典) 、基本舞姿的名称、舞台方位、基本软开度的训练方法, 还有儿童常见的舞步训练, 要掌握其动作和舞蹈名称。

第2 学期:三个民族 (藏、傣、汉) 民间的小组合学习。以儿童歌舞为主要元素, 掌握这几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风格、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的特点等。

第3 学期:三个民族 (蒙, 维, 彝) 民间小舞蹈的学习。要求同上。

第4 学期:儿童歌曲 (小学音乐教材) 创编与情境模仿。要求学生结合歌曲、乐曲做形体动作, 创编同歌曲风格一致的律动或舞蹈,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创编儿童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素材的能力。在情境模仿方面,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仿照真实情境, 创设人为情境, 让学生表演各种舞蹈人物或进行舞蹈形象 (动物、植物、器物等) 训练, 熟练运用儿童舞步。

(三) 在教学方法和拓展学习方面

1. 丰富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 除了基础的言传身教之外, 还可利用多媒体对常规教学进行“弥补”和辅助。如:通过大屏幕将所学舞蹈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再现, 使学生不但对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获得丰富的感知, 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 还能促使学生对舞蹈所展现的环境、生活习俗、服饰等有具体的了解,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并产生学习热情, 这对学生大有裨益。

2. 灵活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周的学科活动时间以及假期来督促学生自学相关的小舞蹈, 以弥补课时和内容上的局限, 让学生在自习课上互相观摩、互相教授、互相学习,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舞蹈的鉴赏力、自学能力和教学能力。

3. 舞蹈的拓展

在每学期期末考完的那节课, 和学生一起探讨先进的舞蹈理念, 也可简单地教授学生一些国外有代表性的基本舞蹈动作,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寒暑假运用现代化的设备自学舞蹈, 参与相关专业的学习和职业证书的考试, 为毕业上岗做好充分、有益的准备。

摘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 无论是在学时上还是课程设置上, 都处在一个较弱的地位, 因此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升。本文就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也就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舞蹈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孙国荣, 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於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4]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 2005 (4) .

[5]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 2009 (13) .

高职舞蹈课程 篇10

1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活动的价值

1.1健身娱乐价值

体育舞蹈具有健身娱乐的功效。美国体育家古里克曾说:“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韵律感十足的运动,它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身体各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创造出婀娜多姿的舞姿,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控制锻炼强度,在优美的舞曲中增强身体素质和放松心情。高职院校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

体育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进行科学的体育舞蹈训练能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骨胳发育,使他们肌肉富有弹性,关节更加灵活协调。体育舞蹈灵活多变,节奏紧凑的运动特点对改善心脏功能、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主要形式,但对许多女生和不爱激烈运动的学生来说,体育是一种负担,而体育舞蹈不仅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要求,还有利于他们特别是女生塑造美好的形体,这是其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作为长期处在现代应试教育下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来说,平时锻炼机会较少,容易产生肌肉劳损和神经衰弱的现象,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使身心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以振奋精神,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得到锻炼和帮助。

1.2审美价值

体育舞蹈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优美的舞曲,还可以在优美的舞步中领会人体的形状美和动作美,对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自我审美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高职学院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它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体育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需亲身体验才知道它的魅力。

体育舞蹈可以根据不同的舞曲创造出不同的舞步,有的动作刚劲有力、有的动作悠柔婉转、有的动作潇洒奔放、有的动作活泼欢快,一举一动都展现出青春的活力和动人的舞姿,这些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和情绪激愤,在瞬间出现感情幻想,使人在舞蹈中获得美的享受。体育舞蹈是身体伴随着音乐进行的一系列运动,它的美在于练习者在舞曲中展现自身的美,欣赏者可以享受练习者给他带来的动作美。体育舞蹈通过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提供和构筑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空间。它以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还可以通过体育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让学生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1.3享受价值

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舞曲亦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舞曲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3种情绪。不同舞曲产生的不同的情绪变化,使人具有多种感知体验,使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舞蹈通过运动感觉去体现和欣赏各种舞曲的内容,它是一种理智和感觉的平衡与协调,是整个身心进入节奏与形式的活动,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调,使参与的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节奏性的运动中。 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舞蹈可以消除他们的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一起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1.4交际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活习惯,培养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再加上他们90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全家人的关注焦点,使他们热衷于追个性、强调自我、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别人强加的观念和想法, 这种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出来,进入社会,他们需要更多地与同学和室友进行交流和开展活动。体育舞蹈除了有益于体能和形体锻炼之处,还有益于人际关系的交流。学校开展体育舞蹈活动,给了学生相互交流与团结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舞蹈是一门整体的艺术,它是需要两人或多人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相互配合的默契以及协调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集体向心力,培养他们团队协作意识,为更好地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2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它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提高审美能力、 提升享受体验、增进交流、加强团结协作能力也有显著功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 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科学可行的,它对推动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需要一种锻炼手段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陶冶情操。通过对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体育舞蹈具有的健身娱乐价值、审美价值、享受价值以及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为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舞蹈,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霄.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的借鉴吸收趋势[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58-59.

[2]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62-64.

[3]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专业选手艺术表现能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5):72-74.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舞蹈教学主体独立学习创新思维

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肢体表现艺术,它表达的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的是社会的生活,并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舞蹈教学是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并对其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舞蹈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一门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排练、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舞蹈教学中有一种一直沿袭下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在训练中,教师常常是把条件好的、能力相对强的学生放在中间的把杆、队形的前排,而把条件差、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放在旁边的把杆、队形的后排。这在舞蹈学习之初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学期末,甚至是整个舞蹈学习的始终。大家知道,站在中间把杆、队形前排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暗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而站在旁边把杆、队形后排的学生则会得到相反的暗示。除此之外,我们的教师还常常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前者,对前者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对后者则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长此以往,前者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步步攀升;而后者则深感自卑,学习缺乏动力,成绩提升缓慢,以至于一旦让他们站到前排就感到局促不安、极不自信。剖析教师的这种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传统习惯在起作用,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很正常啊!没什么不合理的呀!其二,条件好的、能力强的学生都站在前排,看起来舒服,观赏性强;其三,教师总是喜欢那些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常常能最快地领会老师的训练意图,最早地达到教学要求,等等。这样的做法用在观摩课、公开展示课上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但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就不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厚此薄彼、分等级的做法显然是与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的。诚然,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也要培养“尖子生”。但这种因材施教和对“尖子生”的培养必须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舞蹈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严格训练是获得舞蹈知识、舞蹈技能的必由之路,每个舞蹈学生,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舞者。但这种千锤百炼又必须是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理解训练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地、能动地进行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还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它是所有翻身的规律与特点。”又如我们在给学生上排练课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对舞蹈作品进行观摩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主题、内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了解,继而分析舞蹈的种类,分析音乐、动作的特点及民族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及排练。在排练完成后,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分析舞蹈的舞美构成及其在整个舞蹈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必经的过程、环节,学生就会在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自己“教”自己。而这种思考分析的能力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打开知识之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钥匙。

三、注重“美感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在舞蹈教学的各个阶段,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基本工训练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应是美的,就应有音乐、有思想、有灵魂。要让学生认识到再简单、再单一的动作里都存在着美、存在着艺术,如:学习最基本的古典舞手位时,要让学生感到这是在表现一种美,必须用心去感悟;从头、眼、身体、腿到脚,都让学生想象在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美感。一旦有了想象和美感,会激发学生兴趣,将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不会觉得舞蹈基训中动作的单调和枯燥了。同时,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忘记疲劳和训练的痛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感训练”,从建立舞蹈意识和美感入手,着力调节基训的枯燥、单调,充分利用各种可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把握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舞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职舞蹈课程 篇12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 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 走进的不是宽畅明亮, 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 而是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 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 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 七嘴八舌, 交头接耳, 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Para/Para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由此可见, 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在高校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 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 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 塑造他们的情感, 锻造他们的灵魂,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1]显而易见, 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它会对学生和谐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老舞蹈家胡果刚说:“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娱乐, 使人的境界变得更美, 鼓舞人们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时也是一样。在课堂上有时我亲自示范动作, 让学生感受到形体美, 学习美的动作、事物;对错的动作模仿时, 学生不仅领会到动作要领, 而且学会了鉴赏美的能力, 更能提高他们表现美的能力。

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 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 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 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 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 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人们奋发向上”。[2]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 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及舞蹈美的审美活动中, 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舞蹈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包含了音乐、舞台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 所以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舞台形式美等。

二、有利于学生了解与舞蹈相关的学科, 拓宽知识面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 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 对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 开拓视野, 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 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有利于民族团结与融合;欣赏中国古典舞, 可以让学生知道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激发民族自信心;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 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 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 能够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 注重对人性的关照, 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舞蹈离不开音乐, 明代朱载堉说:“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 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不能言。”近代则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说, 说明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 亦受到音乐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 舞蹈亦用来解释音乐, 借用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的话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 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 一个有形是反映与人的指挥的至美的艺术想象产物之一。”可见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之密切。文学和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 舞蹈所表现的“诗情画意”, 就是文学的因素。舞蹈创作的灵感很多都来自于文学作品, 一个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其内涵, 特别是诗歌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 都可以用各种舞姿来表现, 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 对文学方面的了解也更进一步。舞蹈和美术更是紧密相连, 许多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画画, 这是极其片面的认识。美术起着展现舞蹈作品所处时代、环境、民族、人物身份以及展现人物思想感情, 推动舞蹈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舞蹈演员的装容、舞台背景、灯光、道具都说明了美术强大的表现力。学生在惊叹舞蹈《千手观音》中“千手”造型的同时, 也忘不了舞者华丽的服装和绚目的灯光效果, 这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美术这一学科。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 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需的,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3]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 应精炼、浓缩, 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 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 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 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 而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 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 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 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 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 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 激活丰富的想象, 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 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在直观欣赏舞蹈的同时, 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科和今后的生活当中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4]《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 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 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 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现代舞的表现力比较抽象, 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好的舞种, 每次欣赏现代舞之前, 我都不会将这个舞蹈原本要表达的情感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 发挥无限的想象力。欣赏完之后他们总是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们独特的想法, 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之外, 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 从而提高他们组织、团结协作的能力。我们为大二学生开设了《形体训练》选修课和业余舞蹈培训班, 学生踊跃报名, 经过学习, 学生编排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体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也是这门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今天, 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积极影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显。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 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不断地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造型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与舞蹈专业的教育不尽相同。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普及舞蹈方面的教育是实施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对《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舞蹈艺术欣赏》,素质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仲华, 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3]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舞蹈, 2002年第4期.

上一篇:呵护个性论文下一篇:基性-超基性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