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2024-09-12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共12篇)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1

“仪器分析”是指那些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性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状态及结构的方法。仪器分析及实验已经被列为化学、化工、轻工、石油、冶金、医药、卫生、环保和材料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思路。

1 仪器分析及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

(1)学生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看作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失败品。他们的学习基础和主动性相对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对理论学习根本不感兴趣,而对实验较感兴趣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出现实验课上只是机械地进行仪器操作,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后结果是学生这次知道操作方法,下次就忘的一干二净。

(2)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可以看成是在多种复杂仪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堆积。它包含了多种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分析方法的建立等教学内容,且每种仪器都不相同,很多仪器结构及原理部分的内容都很抽象,涉及到了电子线路、自动化、计算机及化学等知识,导致老师上课难,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最后结果是这门课程出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教,学生没兴趣学的现象。

(3)大多数学生和老师只重视实验实训课,学生不注重理论课,老师讲课也就不认真。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职生急于走向工作岗位,学校也急于将他们送出去,到了第五学期学生就开始到各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四个学期,学校便将各门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也不例外。最后结果是有些学校只安排几个仪器分析实验,没有单独的仪器分析理论课。

(4)仪器设备缺乏。仪器分析及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完全掌握仪器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及利用其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学生必须要亲自实操。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中用到的很多仪器普遍都比较昂贵,国产的小到一台仪器几千元,大到几十万。有些仪器零部件也是昂贵的耗材,一些实验需要的标准品也很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费有限,无能力购买这些昂贵的仪器。最后结果是一些仪器分析实验往往采用老师演示、学生旁观的方式,或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若干个学生。甚至于有些仪器分析实验根本不开设。这样学生最多只能了解仪器结构,根本不能掌握仪器的操作。

2 仪器分析及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更新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①传统的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一节课下来是满堂灌。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1]。其原因是教学思想存在问题。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全面结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如我们把两个课时可以完全分成两部分,利用前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在教室讲仪器的基本原理之后,剩余的课时转移到仪器室,针对仪器的结构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这样既能在视觉上给学生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能从根本上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这种教学思想的更新是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成败的关键。②针对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出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教,学生没兴趣学的现象,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教学中,根据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的特点,一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将此课程分为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及质谱分析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安排熟悉相关仪器并具有一定分析经验的教师授课,相同的模块由同一教师担任相应的理论与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又能使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得到很好地结合。另一方面应以仪器的工作原理为主线,对仪器的结构以直观呈现的方式讲解,对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类比、总结,找出不同分析方法在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和应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不同分析方法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分析方法的选择。如色谱分析的内容可以按照下列几种分类方法进行对比教授:①按照流动相的状态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大类,其中气相色谱包括气-固色谱和液-固色谱;液相色谱包括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②按照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和吸附色谱。③按照固定相的形式可分为填充柱色谱、毛细管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等。④按照固定相材料的不同,可分析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键合相色谱等。然后再强调不同分析法的特点,寻找他们的共性,突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这种分类对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但对各分析法有了全面、总体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教材章节的安排进行合理调整,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

(2)更多的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仪器分析课程中抽象的理论问题简单化,从而化难为易。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实行,可关键问题在于课件的质量上。很多教师随便在网上下载课件,不经加工就直接用于教学。这样课件的思路和教师的讲课思路并不匹配,结果是多媒体可能成为摆设,教师自己讲自己的,或着教师一节课下来按照课件的内容读下去,最总导致多媒体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教师的课也没讲好,学生也是昏昏欲睡。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课件的内容决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仅仅是几张仪器图片、仪器工作流程的转载或一套电子教案的粘贴,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路,做出质量更高的课件。

(3)将仪器分析仿真技术引入教学中。

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学校开始将仪器分析仿真实验引入仪器分析教学中,以弥补仪器的昂贵与匮乏[2]。在整个仪器分析教学中,我们先讲解理论,再进行相应地仿真实验实训,学生可以通过仿真软件了解仪器的结构性能,并能模拟具体实验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对实验中的一些仪器参数、实验条件参数进行优化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对于学校已经有的实验仪器,我们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具体完整的实验教学。这种仪器分析仿真软件的引入,既可以弥补我们仪器的匮乏,又可以对一些已有的仪器设备在使用之前进行了保护,最终能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及利用其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我们系从去年开始引入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仪器分析仿真教学软件,经过一年的教学,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师生对该课程体系给予了一致好评。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并告诉学生复习范围,学生利用考前的几天时间突击背书,有的学生甚至做夹带,教师给出试卷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既不适合仪器分析课程的考核,又给学生养成了平日不学考试同样过关的坏习惯,最终大多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如前所述,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考核应该减少理论部分的内容,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考核。最终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分为理论部分笔试与实验技能成绩的综合,实验技能成绩比例可占到7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可以让学生学好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景文.理工科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0,25(1):29-31.

[2]王织云.高职仪器分析仿真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9,39(7):222-223.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2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仪 器 分 析

班 级: 09级植物科学与技术(2)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色谱分析的一些方法的简要分析和与我们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联系来向大家论述相关知识和信息。我们专业有许多实验都要借助于色谱分析方法才能够圆满的完成相关实验。因此,色谱分析技术在我们专业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挥。同时也因为色谱分析方法的发展才引领了科技的进步,进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色谱;实验;化学;应用

正 文:

一、色谱分析法的起源、分类及其原理

1、色谱分析法的起源[1]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2、色谱分析法的分类[2]

色谱分析法根据流动性的性质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两种。气相色谱分析法具有高分离效能、高检测性能、分析时间快等优点,因此应用比较广泛。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也因其高效、快速而得以广泛应用。根据物质的分离机制,又可以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类别。

3、色谱分析法的简单原理[3]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原理以获得分离的方法。其过程的本质是待分离物质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过程,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会不同,这使其随流动相运动速度各不相同,随着流动相的运动,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相互分离。

二、色谱分析法在相关学习实验中的应用

1、植物生理学相关实验

(1)、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先从菠菜叶片中,用有机溶剂将叶片中的色素提

[4]取出来;然后利用纸层析,在圆形的滤纸中心用毛细管进行点样(少量多次,尽量均匀,形状规则);再以汽油做扩散剂将叶绿素进行扩散,进而得到叶片内色素的主要成份。此试验应用的纸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现象明显、重复性强,而且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实验,同时也有利于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5](2)、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用直径4mm和2000mm的色谱柱装上担体。采用热导检测器[6] 检测,柱温为60℃,进样器温为40℃,以氦气为载气,气体流速为20ml/min;再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抽取不同量的纯O2和纯CO2,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并记录O2和CO2出峰时间和不同量的峰值。进而描绘出进样量中O2和CO2的绝对量和峰值的标准曲线。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计算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2、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

[7](1)、糖蛋白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糖蛋白是存在与植物体内的一种大分子化合物,本实验主要运用三种色谱柱(Sepharose CL-6B、S-Sepharose、SynChropak RP-PC16)依次进行分离和纯化。首先,使用Sepharose CL-6B色谱柱进行初步的分离,然后再将流出液通过S-Sepharose色谱柱进行初步的纯化,使得样品中的各组分的分离更彻底,最后用SynChropak RP-PC16色谱柱进行最终的纯化,最后将吸附柱上的大分子洗脱出来,一般用0.1%TFA和65%乙腈进行脱洗28分钟即可得到纯品。

3、生物化学相关实验

[8](1)、检验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分离效果实验 用碱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剂,撤在玻板上,然后路套有调节荡层厚度的塑料环的破棒置于玻板一端,用手推至另一线即可。然后,用样品进行点样,接着用有一定倾斜度的薄层色谱进行展开;最后对其进行显色,用改良德氏试剂喷雾显色。显色剂用小型喷雾器喷出,雾点要小,与薄层保持一差距离,或可在展开剂尚未蒸干以前喷雾显色,以免将薄层表面吹坏。如果分离效果好,则显色后共显现两个斑点,莨菪碱及东莨菪碱各显一个斑点。

[9](2)、从绿色叶片中制备线粒体实验 试验前供拭材料放在暗处2—3天,取材前再给光照I一3小时,这种暗处理消除了细胞中大量淀粉,有利于相系统中的分配行为。试验材料为生长健壮的嫩叶片。首先将较大的叶脉除去,然后取100g叶片、洗净、剪碎加200m1冷的A液。在4℃下于组织捣碎机中高速匀浆2次,每次5—7秒钟。8层妙布过滤。滤液以600xg离心10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沉淀悬浮于B液,并用B液洗2次。用11000xg离心l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线粒体的粗制品。

线粒体的纯化是在Dextran—PEG相[10] 系统中进行的。相系统的成分为:6.1%DextranT500,6.1%PEG、2mMKCl、0.3M蔗糖和5mM磷酸钾缓冲液(pH7.8)。新制备的相系统,放置约1小时就可以形成明显的上下两相。此时Dextran分布在下相,PEG在上相。取5m1上相液悬浮线粒体粗制品。再加入4ml下相液,充分混合后,用600xg离心3—4分钟。此时大部分叶绿体颗粒及色素分配到上相,所以上相为绿色。尤其在上层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叶绿体颗粒。而在下相液中游离色素和叶绿体颗粒很少,几乎为白色透明液体。在下相液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的线粒体。小心地吸出绿色的上相液。注意不要破坏它的界面,以免把线粒体带出。然后再加入5m1新的上相液,与下相液充分混合后,依照以上步骤,重复分配2次。最后用7倍体积的B液稀释含线粒体的下相液,并用500xg离心3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纯化的线粒体。

4、植物化学相关实验

[11](1)、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首先,将新鲜番茄洗净,捣碎成浆状后,称取15g左右放人烧瓶中,添加20ml 95%乙醇,热水浴回流5分钟,温度不应高于85℃,趁热过滤,滤渣转移至烧瓶备用;然后,向烧瓶中加人20ml二氯甲烷,热水浴回流7分钟(温度应低于55℃),冷却,过滤,滤渣转移回烧瓶,再添加10ml二氯甲烷,重复操作,合并乙醇和两次二氯甲烷的提取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添加5ml饱和氯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出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将滤液蒸馏以回收大部分溶剂,所剩溶液继续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备用;最后,用氧化铝装柱,石油醚洗脱。开始之前,应将自制的有色物料平铺在氧化铝上,用滴管添加少许石油醚后,打开活塞,放出石油醚,直至与柱顶平齐。黄带(β一胡萝卜素)移动快,红带(番茄红素)移动慢。待黄带完全从柱上洗去后,换用氯仿继续洗脱红带。将两份洗脱液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得到的就是两种较纯的色素。

[12](2)、槲皮素与金雀异黄素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槲皮素(quercetin)、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血小板、抗氧化等药理作用[13~14]。首先,精确配制SDS浓度为0.0081,0.01,0.02,0.03,0.04,0.05mol·L-1的水溶液作为展开剂(0.0081mol·L-1为SDS的CMC)进行实验,并在一定浓度下依次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2%,4%,6%,8%的甲醇、异丙醇、正戊醇、正丁醇、冰乙酸。新华三号滤纸切割成2.5cm×12cm的纸条,毛细管点样。药品溶解在甲醇中,展开前层析缸密闭,以展开剂蒸气饱和1h,上行法展开约10cm左右。点样量:Q,Q1,Q2均为0.5μl,而G,G1,G2则均为2μl(因G,G1,G2的检出灵敏度较低)。然后,以10g·L-1FeCl3溶液喷洒后,各药品点显紫黑色,以初步鉴定样品酚型结构的存在。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对原始样品点、非SDS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SDS胶束水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3种不同情况下的荧光表现进行比较。

三、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色谱分析成果问世,比如:多孔性聚合物填料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植物特殊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应用、智能色谱的诞生及其应用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迅猛发展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当今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快速发展的科技又给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种“双赢”的局面正迎合了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生活娱乐节奏加快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系统。相信色谱分析技术必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芬.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2].敖潇潇.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法分类.河南:河南科技杂志,2011 [3].李艳红.分析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陈建勋.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出版社,2002 [5].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杜斌.实用现代色谱技术.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7].师治贤.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分离和制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张志良.植物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9].B.L.威廉斯,K威尔逊编.实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0].郅文波,邓秋云,宋江楠等.高速逆流双水相色谱法纯化卵白蛋白.生物工程学报,2005 [11].陈亚.有机化学实验.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12].刘文,邓亦峰,梁念慈.槲皮素和金雀异黄素硫酸酯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HPLC-MS的鉴定.中药材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08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3

【摘 要】 《仪器分析》实训在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和化学实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2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特定的仪器对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确定的一类方法,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学科,是化工类、环境类、食品类及药品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析检测的过程、方法、基本操作、基本理论以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及进入分析检验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领域检测技术的仪器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很多检测机构和企业质检部门均引进先进的国内外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从课程的实际应用潜力看,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企业考评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仪器分析》实训课则是《仪器分析》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2],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做好《仪器分析》实训和将《仪器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课程实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级实训次数多、每组实训学生多、验证性实训多,而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少、独立操作机会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训少。具体表现为:

1.实训课程性质。

由于《仪器分析》及实训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知难而退的想法,很难较快进入角色,高职类学生尤为明显,对实训一知半解,把握不住要点。

2.实训仪器硬件资源不充足。

课程所涉及的仪器一般较为昂贵,使得在某些实践教学中,人多机少,不能像基础化学、化学分析技术等课程那样学生可以独立操作,每人动手的机会不多,且有依赖感,因此大多数学生则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仪器设备自动化和更新速度快。

仪器分析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操作简便,内部结构多为集成化,学生大多只是机械地按说明书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掌握仪器的结构,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另外仪器设备更新速度快,常常造成课堂传授的与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的仪器型号脱节,教师需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

4.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实训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实训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低,解决问题能力差。

5.实训内容不够合理。

各专业的《仪器分析》实训教材或指导书通用性不强,各专业由于侧重点不同,其《仪器分析》实训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实训教材中的实训所选用的方法可能还是几年前制定的,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所用仪器都为精密仪器,构造复杂,即使是同种仪器,要是不同牌子或者不同型号的话,其外观、内部构造和软件操作都会有所不同。如有教材的气相色谱法仍以填充柱来设计方法参数,而现有的气相色谱仪大部分都改为毛细管分析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与教材中的实训内容不一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容易错乱和混淆。

同时实训一般侧重仪器的操作技能,忽视实训前的样品预处理,由于实训时间偏紧,往往选择一些简单的处理过的试样直接分析,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

6.实训考核模式较简单。

实训考核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观性强,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1.精选实训内容,编写实用性的实训指导书。

由于一般《仪器分析》实训教材中所列仪器设备的类型、型号等与我院所用设备大多不同,对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预习实训都带来很多不便,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3]。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和仪器的配备现况,精选实训内容,降低理论课的学习深度,改变原有的“理论带动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的模式,以“操作技能带动理论学习、典型分析带动分析过程”,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以“实用”为准,以满足企业对高职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理论难度,强化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高职检测类各专业的实训指导书。

2.灵活运用各种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鉴于仪器设备台件数偏少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每次实训使用2-3台仪器,同时开设4个实训。每班可以分成4个大组,每组7-8人,2人一台仪器,进行小组循环实训,尽量保证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训。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工作量,但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训中,避免被动服从,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讲授仪器分析的每一种方法时,多媒体课件上都会显示出该仪器的全貌和结构图,使学生在做实训时能充分的认识仪器性能。同时,实训室大型仪器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克服了多个学生看一台电脑显示屏看不清楚的问题。

(3)在实训课程中穿插对比教学。对比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一些相似概念、相似方法的认识,加深对实训原理的理解。如比较火焰原子化和石墨炉原子化的不同、仪器工作条件选择和测量对象的不同,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不同定量分析方法如标准加入法与标准加入法操作过程的异同等。经过对比,使学生对于不同的仪器结构特征差别及原因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4)每次实训结束,回到课室,让学生分组做ppt上台讲解上次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有拍照图片、流程讲解、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理念,推进“资格证书”制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就业岗位群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是沟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桥梁。本次《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化学检验工高级工技能鉴定接轨,按照化工行业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的鉴定内容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拥有毕业和职业资格双证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4.开展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改进传统《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训的问题,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的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4]。综合性实训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仪器的使用,同时能够独立的进行样品分析。设计性实训由教师给出分析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训设计、实训准备和实训探索。将学生分组自主查阅资料拟定实训方案,确定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实训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如,老师布置实训任务“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宿舍自来水中铁含量的测定”由学生进行设计性实训。学生首先需要查阅有关食品中铜、水中铁的测定方法标准,然后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比色法等),学生就要去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好测定方法之后,就要着手测定实训相关工作了。

在基础性实训,通常实训准备工作是由老师帮助做了。但是在设计性实训中不同的是实训准备工作同学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准备。如“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学生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对蔬菜进行消解,得到消解液;同时需要配置铜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在上机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过程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增设仿真软件,辅助实训教学。

针对一些实操频率较低的分析仪器,购买仪器分析大型仿真软件,通过课堂仿真让学生熟悉分析流程和仪器组成。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仿真软件可对实训过程进行完整展现,具有逼真的场景,并可按真实仪器操作过程进行各种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可提供实时信息反馈和操作指导的虚拟仿真模拟操作平台。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的操作练习,能够熟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为进行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5,6]。

6.以赛促学,多层次丰富实训课程体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是高职院校检测类专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化学检测技能大赛,通过理论笔试,实操决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多层次丰富《仪器分析》实训课程体系,学生在广东省高职院校工业分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屡获佳奖。

7.改革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制订新的实训操作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实训考核成绩按一次期末实操成绩记分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改革与完善学生实训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a]。现以实训多个环节制订考核标准,根据平时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技能、自行独立设计实训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实训平时成绩综合20%,对全部实训过程、结果等进行考核,也对实训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课堂提问进行了考核;实训基本技能考核40%,综合性设计实训15%,实训报告25%,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仪器分析》实训改革的尝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精选仪器分析实训内容,确定实训指导书是上好实训课的先决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安排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是顺利完成实训课的关键环节,改革实训教学形式,增设设计型实训和开放实训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科学创新以及提高综合实训技能的平台,不断地促进《仪器分析》实训教学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的,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先哲,李南,谢焱石,等.浅谈《仪器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26-226.

[2]杨燕霞.浅谈6S管理法在技校仪器分析实操课堂中的应用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48-248.

[3]蔡向忠,王秀红,李银生.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68-171.

[4]张玉琴.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仪器分析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6):291-294.

[5]崔连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之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89-192.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4

关键词:高职,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处是课程教学改革, 实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仪器分析教学在高职化学分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显现。为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笔者认为需要对高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进行改革, 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1 高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分析化学两大主要的分支就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所谓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际上是分析化学教学课程的改革。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国高职学院课程教学改革正努力的推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在实行。由于现阶段高职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具有多种局限性, 使得在课程改革中加快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1]。首先, 专业发展因素。外国的分析化学专业一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外国分析化学专业在世界各地都较为受关注。因此, 外国的分析化学专业教学教育较国内更为专业。在技术教学与人文教学中, 我国分析化学教学始终存在一定的限制。其次, 社会发展因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 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 跟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教育发展, 因此, 在社会促使化学不断发展中,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再次, 教育目标要求因素。教育目标是老师培养学生的工具, 为老师培养人才的类型提供了方向。现今分析化学专业并不能体现分析化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最后, 传统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弊端因素。传统分析化学课程设置面比较窄, 一些知识的结构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激发没有任何益处。

2 高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高职化学分析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 同时还应掌握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必备要素的专业技能。掌握该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高职学院在满足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中努力创新。但是, 面对现今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高职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笔者通过对我国高职学院化学分析和一起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其面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教学内容、项目与应用化学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众所周知, 高职学院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高职学院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 该课程教学能够很好的进行, 其中一个必备的因素就是教师要足够重视该专业。该专业的老师在注重该专业的前提下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多样性的技术人才。但是, 由于该专业在高职学院开设的时间较为短暂, 人们对其缺乏一定的认识, 导致学生和教师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该专业具有的应用性能相互脱节。老师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双方并没有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如此循环下去, 导致在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项目与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互脱节[3]。就目前而言,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若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应当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进行。现今,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在改革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和项目与应用化学培养目标相脱节的问题。课程教学的改革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和教学内容。但是, 高职学院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在教学中却存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对称的情况, 不仅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还不利于高职学院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2.2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存在失误

教学课程的实施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过程。课程的实施是体现与教育内容有关的所有知识。现今, 高职学院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误。众所周知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实施, 应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联合相关的实验分析进行讲解。但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这种传统的模式却逐渐被搁置。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并不是教师对该方式进行创新, 而是教师完全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 在化学分析中, 老师一味追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在化学分析实验中, 老师仅仅是对学生讲解实验进行的原理和步骤, 并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可见, 高职学院教师在讲授知识时, 普遍存在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并没有了解到, 操作实验不仅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 还有助于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

2.3 在教学过程中, 大型的精密仪器无法运用到课堂中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一个不同点就是, 高职教育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来源于学校。资金的缺乏, 导致高职学院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运用到课堂中。随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 大型的精密仪器已经陆陆续续的服务于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在本科院校中, 原子吸收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气相色谱仪、分子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备已经较为齐全。但是,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高职学院在分析化学中, 始终无法将如此精密的仪器运用到课堂中。高职学院教学中缺乏精密的仪器, 不仅学生无法接触到, 就连教师也很少接触到较为高档的仪器。化学分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4]。但是, 就目前而言, 高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 教学仪器的缺乏导致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也极为缓慢, 无法推动教学的进步。可见, 该教学模式同样不利于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

3 高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我国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高职学院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抓住现今教育改革的浪潮, 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还有助于学生各种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中获得发展, 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选择优秀教材, 修订教学大纲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每一门课程实施的必备要素。教材和教材大纲是教师教学活动展开的根据, 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材在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因此, 为能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材在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前提下, 还应符合课程的科学体系。整个教材应当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其次, 教材还应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教学成果, 让学生在接受教学中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前沿性, 教材应当具有先进性。再次, 教材应具有启发性, 同时还应反映时代的特点。教材编制应当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易于读懂, 方便学生自学。最后, 教材还应符合工科性院校的实际情况, 反映工科性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在教学中, 始终以教材内容为模板。教材选用的好,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改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 仪器分析牵涉到了较多的内容。仪器分析课程中包括了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针对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基于不同的仪器结构原理运用到操作技术中具有较大的区别, 各种方法的运用并不具有系统性[6]。同时各种仪器的分析方法都在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其他的应用学科。可见, 对于这样一门不具有传统性的课程,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知识的木讷性和学生学习思维的跳跃性以及知识结构不连贯性, 导致该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如此重复的教学模式长期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的特点,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应当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媒体进行教学, 将复杂的方法原理和分析流程较为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地接受教学知识。其次, 将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老师在教学中, 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最后, 将相关的教学研究带入进课堂中。教师将相关的教学研究带入到课堂内,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见, 在教学改革中,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进行。

3.3 改革教学方法

前文曾简单论述过, 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 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以老师纯讲解为主。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的经济模式,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 教师应大胆的进行改革。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还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塑造。能够让高职学院的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使得高职教育更能够符合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4 结语

高职院校属于我国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能够促进高职教学教育的发展, 对高职教学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 以期有利于高职所有教学改革进行。

参考文献

[1]邹洪, 叶能胜, 谷学新.关于基础仪器分析课程建设的几点提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109-110.

[2]赵丽娇, 钟儒刚, 甄岩.现代仪器分析教学中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J].理工高教究, 2009, 27 (5) :143-145.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

[4]朱斌.高职高专”生物工程设备”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 2010 (02:下) :188.

[5]朱理鸿, 黄新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运行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19-20.

[6]田丽萍, 李予霞, 祝新霞.浅析《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0 (2) :4-5.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5

《仪器分析实验—高效液相色谱》课程教学任务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由药学院药分教研室承担。为了适应药学本科生实验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保证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保障实验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特拟定本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案。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

暂拟定《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部分为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具体的实验内容,可由课题组实验指导老师自行指定,但学生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至少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与功能 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效能的评价;

3.掌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4.掌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要求

开放性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由学院各课题组指定。指导教师要求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

1.《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开放性实验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前将教学任务下达到学院有条件的各个课题组,并将所有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各课题组随机、均匀分配。在分配完成后,将对应课题组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教学项目名称、地点、预约电话和指导教师等情况,通知给相关学生。具体教学时间的安排,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决定。

2.各课题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负责本课题组的教学管理,并根据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和实验内容,做好仪器设备、消耗材料等开放实验的准备工作,并做好正常教学秩序维持、实验室管理等工作。

3.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必须预先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准备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与管理。4.学生参与的实验项目,实验工作量需18学时以上。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论文、研究报告、作品或实验总结),并交由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考核,按百分制给出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的成绩。

四、开放性实验教学仪器维护与学生实验用消耗品费用 承担开放性实验所产生的费用,由各带教课题组自行解决。

五、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 承担开放性实验的课题组工作量计算公式为:

附一:药学院现有高校液相色谱仪的分布 1. 丁劲松 2. 吴建平3. 谭桂山 4. 李劲平5. 胡高云

附二: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分组(共60人,分5组,每组12人)1. 丁劲松 2. 吴建平3. 谭桂山 4. 李劲平5. 胡高云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 篇6

一、教学理念体会

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精讲多练,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针对理论课注重讲清基本概念,讲透重点内容,讲到相关内容。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按照基本理论能运用,基本技能能具备,基本方法能掌握,基本问题能解决的“四能”原则实施教学。

仪器分析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是一门融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包含内容十分丰富的课程,在内容选取上,精选一些应用较多,实用性较强的分析方法作为我们教学的内容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教学内容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优化,逐步改进一些教学方法。在课程讲解上要注意指出重点,讲清难点和疑点。正确处理少而精与博而通,力求做到简明实用,深浅适中,密切实际,突出应用,反映前沿,面向未来。在例题和作业的选择上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有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观念,整个实验过程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实验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必须改革!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组织实验教材及实验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对实验大纲进行了调整,主要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会

1、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学中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同时,课堂上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一般性问题则要求学生自学。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倡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并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① 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精简了授课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4、加大实验课学时量,通过让学生认识分析仪器、学会操作分析仪器、到熟练使用分析仪器完成分析任务的三个过程,极大提高學生应用分析仪器的动手能力。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化学分析工”中级工的培训与鉴定,考核学生熟练掌握仪器分析的操作技能程度。

三、教学的设计思想体会

在理论课内容设计上,我们要在绪论中侧重介绍仪器分析在工农业生产、交通、军事、医药领域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学了很有用,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以后各章的教学中,我们也要特别注重于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中。

实验教学中,注重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独立分析操作能力为目标。根据现有条件,我们可自编实验教材,将学生划分小组(每小组2~3人),循环做各类仪器分析实验,教师固定指导,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自行操作仪器机会,将指导(大型精密仪器)实验与独立(常规分析仪器)实验相结合,利用指导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实验的思想与技巧,通过独立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用活知识,熟练技巧。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各种仪器的使用,可以将仪器分析方法应用于各种工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分析、检验。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7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专业技能与目标培养方向不能一统是仪器分析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弊病之一, 这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一是基础薄弱、理论知识点落后; 二是手段单一, 教学方式差;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 严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四是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统筹分析学生现阶段的理实结合的能力。

比如, 在化学分析的课程当中, 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分析方法, 如酸碱滴定啊, 粗结晶啊。所以可以看出分析化学的准确性不是特别高, 在做分析化学实验时, 用的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实验仪器, 如烧杯,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等。是属于仪器分析的一个部分。而仪器分析从命名就可以看出, 主要是用仪器来进行分析的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这些仪器大多很贵, 很精确, 可用于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比如气相色谱、质谱都是仪分常用的仪器。由于仪器价格高昂, 直接限定了教学的水平线, 同时限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 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就是理论手段与实践结合的硬伤所在, 而这还仅仅是化学一门学科当中的仪器弊端, 如果将其放在机械领域就会发现, 教学仪器与现代化仪器配备脱节, 教学系统不完善, 理论过多高于实践课程讲述等, 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硬伤, 因此如果要进行客观的课程改革就必须从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入手, 将其放在课改的第一步。

二、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

建立独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室是第二步, 我们既然在真实的教学当中强调二者结合, 就应当在最实际的方向给予基础建设的支持, 而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验教室, 就是课程改革最大的起步点。比如从仪器分析的角度来看, 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教室才能符合现有的课改要求呢?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 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 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 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 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 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上所知, 建立这样的教室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向: 第一, 教室的实用性, 也就是说在面积、通风、水道、采光度等方面要符合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第二, 教室的立体性 ( 完善的影音设备) , 由于受到现有资金的限制, 许多学校的仪器分析设备并不能得到更新, 因此全面的投影技术就代替了原有的黑板教学, 通过计算机制作, 形成完成的流程图, 如同上文的“液相色谱法”教学当中的情况一样;第三, 就是建立可行性分析报告统计,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及实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记录, 纳入到分析表当中, 最终用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突出点以及不足。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

我们处于信息社会, 如今建立沟通平台已经成为各大院校课改的主要进行方向, 建立教学新平台的好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 去伪存真, 帮助本校学生清晰的了解现有自身学习的状况, 通过大数据的表现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对比模型。第二, 增强多校交流, 打开区域性限制, 最大程度上开放数据来源, 促成共享模式, 不仅有助于交流经验, 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校理实结合课程的优缺点。第三, 形成设备信息共享, 打破区域学校资金限制的局限性, 虽然不能进行实地交换学习, 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地享用各个关联学校之间的理论信息,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试验占据了现有试验课程分析当中的主流。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原理在分析过程当中的理解, 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点迅速切入到仪器的具体识别过程当中, 验证试验方式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对于真正的统筹兼备的实践实验来讲, 还存在着模式生硬、教学方式刻板、理实结合不同意等问题, 因此我们急需一种多变式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这就是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并非是单纯的针对理论或者实验而进行的单方面研究, 而是一种综合性学科, 比如在现有的物理、机械课程当中, 都需要相对复杂的数学理论支持, 而一些机械仪器的操作, 更需要数学模型运算。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当中, 并不用特意的针对某一个理论学科或者是仪器操作的实验课程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 而是可以考虑针对具体的时间课程将有用的理论知识编入其中, 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 将多变作为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的灵活手段, 将设计思路作为贯穿整个理实结合教学课程的同一方向, 如此才能最全面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步骤, 使理实两者充分的结合。

五、结束语

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现有的方向上看, 仪器分析理论实践课程只是课改的试验点之一, 在这漫长的过程当中, 我们还欠缺很多, 建设、资金、运行等各个方向都是我们所缺少的内涵, 因此想要将课程改革变成一场能付诸于实践实施效果的活动, 还需各位同仁再接再厉。

摘要:理实结合的思想理论研究提出由来已久, 但通常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现有的实验阶段也仅仅是从“模糊边缘化”入手, 本文当中, 作者针对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仪器分析课程,整体改革,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2]漆红兰, 薛成虎.多媒体课件辅助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 2007.

[3]来芳, 冯艳茹, 秋萍, 何迎春.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8

1 关键的第一印象—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学一门新课程的开始, 是给学生关键的第一印象的良好时机, 其教学内容应着力突出绪论的引导性, 让学生了解了本课程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懂得本门课程与本学科、与其他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整体概念。要介绍仪器分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启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生活产品质量检验 (食品新鲜度、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等) 、法庭化学 (DNA技术、物证鉴定等) 、环境污染分析等。社会或重大事件中仪器分析发挥的作用, 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嫦娥一号探月、2008北京奥运会检测兴奋剂超标、“毒血旺”事件、甲醛银鱼事件、“速生鸡”事件等。通过学习绪论, 建立起学习本课程良好的心理环境, 对全课程的教学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适当给学生加油鼓劲—利用科学家的榜样作用

仪器分析课程很多内容属于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听课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味甚至厌学的心理状态。讲授这些内容时, 可以适时讲一些科学家在仪器分析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例子, 利用科学家的榜样作用给学生加油鼓劲, 使学生心向往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开始讲色谱分析时, 利用动画讲授俄国科学家茨维特创立的柱色谱, 讲高效液相色谱法时, 加入马丁和辛格设计分离氨基酸分配色谱的故事。但要注意故事的讲解要少而精, 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 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学习过程中, 有些理论比较抽象, 如果一味地讲授深奥的理论, 学生无法感觉到与现实生活和以后工作的关联性, 认为用处不大, 增加了理解和学习的难度。此时教师应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 把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利用生活中熟悉例子打比方, 做到深入浅出, 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如:讲解紫外—可见可分光光度法时, 可以举出检测生活中食用的火腿肠亚硝酸钠含量是否超标的实例。又如灵敏度的含义较难理解, 可以用生活中人对蚊子敏感程度打比方, 有些人敏感度高, 蚊子刚落到身上就有感觉, 立刻将其打死, 另外一些人, 蚊子已经吸了血才有感觉, 这样的人敏感度低。仪器也一样, 样品中含量很少就能检出, 此仪器的灵敏度就高, 反之则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非常感兴趣, 并且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4 让学生及时得到技能的训练—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岗位技能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即通过学生到模拟岗位观看指导教师的实际演示操作,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引进知识点讲解, 而后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 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 使学生知晓所学知识在岗位中的具体应用。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而且适应了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总之, 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出其强大的学习动力, 我们应不断探索和研究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林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农业基础科学, 2009年第22期.

高职仪器仪表实训课程改革与研究 篇9

1 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学方案不断改进,加大了实践环节,其中实训课程是实践环节中的重要组成,起着特殊的教学功能。第一,通过是实训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为以后顶岗实习或工作打下基础。第三,通过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2 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在学院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教师必须修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仪器仪表种类繁多,应用各不相同,所以使实训效果不是很好。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仪器仪表实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刻理解

仪器仪表实训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对各类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情况。其首要条件是学生了解仪器仪表工作原理,否则难以真正熟练使用仪器仪表。学生在实训中,部分老师就很少或不讲解工作原理,只介绍开关旋钮如何使用,致使学生在使用仪器仪表时对许多开关旋钮的操作带有盲目性,对仪器仪表的故障几乎不能处理。

2.2 仪器仪表种类不全、数量较少

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迅速,各类智能化、多功能化、自动化的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学院在建设仪表实训室的不能及时添加新型仪器,使得实训室设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高职学生多数英语底子差,而多种仪器仪表是英文操作面板,导致学生看到复杂的英文面板产生恐惧心理或不习惯操作。

2.3 缺少可行的创新实训项目

仪器仪表实训项目的开发必须根据现有硬件条件进行。项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完整度,实训项目仍然以基础项目为主,缺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主选择项目。

2.4 实训考评体系需要科学完善

考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个认识。在学习中没有考评过程,学生不能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考查则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过程考评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课程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仪器仪表实训存在的问题。我院教学团队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革的方案。

3.1 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目标

通过仪器仪表实训目标,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主要由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组成[3],如表1所示。

3.2 实训内容设计和任务分析

实训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子系统,既有与整个教学系统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具体实训内容分析如表2所示。

在表中实训内容分为基本能力层次、综合能力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知识点按照由易到难、由分立到综合的思路安排,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实训内容。在基本能力层次,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简单故障的处理;在综合能力层次,培养学生利用现有仪器仪表完成参数测量,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层次,培养学生具备真实顶岗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

3.3 优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全面开放

推动学校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吸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实验室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指导作用。学校在实验实训室建设立项中,要求每个建设项目必需吸收学生参与相关的建设任务,使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建设初期,能掌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使用价值,部分建设内容可直接延伸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总之,仪器仪表实训室和实训项目的改革,使学生对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还需要不断开发更好更多的实训项目,共同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杰.电子实训课的教学与思考[J].科学教育,2010(8):174-175.

[2]董兴法,仲嘉霖,付保川,等.电子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21-23.

[3]李光兰.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10

《电子测量与仪器》作为无损检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也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 (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 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 结合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的《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 《电子测量与仪器 》课程标准修订构想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目前无损检测技术专业沿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 跟我们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学习和专研教材可知,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测量误差分析与计算, 信号发生器、运算放大器、衰减器、示波器等电子测量设备, 电流、电压、电感等物理参数的测量仪表, 电子测量与仪表设备的发展等知识。这些知识是我们后续的核心专业课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 由于核心专业课程学习课时有限, 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知识可能讲解的会较少。

因此, 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制定时, 必须重视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接轨。

2 《电子测量与仪器 》课程标准修订

2.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无损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和对工作中常见的检测设备原理、结构进行分析。

2.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

3 实施建议

①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 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并注重平时采分。

②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③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 结合真实产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④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 课程结束时进程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2进行评价:

说明:

考核方案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 终结性考核占6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①形成性考核

课堂考勤10%;课堂表现10%;课堂作业20%。

②终结性考核

期末笔试 (60%) :基本理论储备, 培养职业人员的理论素养。

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高职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 (3 年制) 。

4 结论

创客教育视野下仪器分析课程设计 篇11

【摘 要】本文针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创客教育视野提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项目任务”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改进方案,阐述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创客教育环境设计,开发出仪器分析创客实验项目。

【关键词】创客教育 仪器分析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84-02

一、创客教育概述

创客(Mak-er),即一群有想法,敢创新,并为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而不断努力的人。其最早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关于微观装配实验室的课题,该课题的理念是创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核心研究内容是个人设计、个人制造,所有参与此课题的人员都可以称为“创客”。“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创客运动进入中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有机结合,激发了亿万民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更引燃了无数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在高等教育层面,创客文化与教育结合后形成了创客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被广泛引入和研究。2016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委会聚集了创客、创客教育界的20余位专家和实践者共同定义了创客教育的内涵: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创客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列入高校课程标准体系,在学校也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在计算机类的社团中稍有涉及,还远不足以展现其应用价值。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做中学”,创客教育正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延伸,不仅注重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创客教育依托信息技术,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原有的工艺设计,丰富自己的头脑,从而启发新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又通过网络分享交流自己的创新想法,不断地修正与提高,最终付诸实施,创造热情高涨。鉴于此,创客教育应尽早地进入职业教育的课堂,将创客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学校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为载体,不局限于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学科,将创客教育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过程。

总体上,创客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导向的素质教育。通过“创客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天赋得以发展,学习兴趣和愉悦的体验感得以增强,动手创造力不断提高,这完全符合当代建设创新型社会过程中对素质教育模式提出的要求。

二、仪器分析课程改革现状

仪器分析课程作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是由化学分析专业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知识结构的不一致,课程教授的内容比较宽泛,往往只是简单地教会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对其在后续的课程中是如何应用的往往介绍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也有很多学者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在强调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背景的结合,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专业背景与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衔接,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发出创新实验项目进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在以后更为连续持久的项目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仍是当前教学研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试图基于“创客教育”理念构建仪器分析课程创客学习环境,并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达到培训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仪器分析课程设计

(一)创客环境的构建。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1)创客空间的建设。开放全部的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实验室,满足学生实施创新想法的仪器条件及交流心得体会的场所,同时安排专人管理,为学生随时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创建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建实训大楼网络全覆盖的优势,线上线下同时互动,虚实结合,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协作。(2)仪器分析基础知识的普及。以学校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契机,对仪器分析实行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平台发布教学内容,实现仪器分析基础知识线上自学,为学生更多的投入创新实践腾出时间。为提高自学兴趣和减低学习难度,仪器分析基础知识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形式制作。

2.教学任务部署。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平台或微信平台发布教学任务,主要说明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以微课程形式发布,包含每一种仪器涉及原理的回顾和实验操作环节的指导。

3.具体实施。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个小组,分组时实现学习兴趣高的同学与兴趣低的同学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兴趣低的同学;鼓励各小组间的交流和协作,学有余力的小组也可以参与到其他小组的学习任务中,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在实施的过程注意营造人人参与实验项目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同时,培养严谨诚信的科学态度,引用的外部资源都必须严格注明出处。

4.任务检查与系统总结。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做到细致监控,动态掌控学生的实施完成情况,随时做好答疑和共性问题汇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每完成一类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学习后进行各小组答辩,充分交流和系统总结,从而拓宽学生思维。

(二)与专业应用紧密结合及适应创客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依据专业和就业方向,选取了现实工作中常用的仪器,以分析领域为界限,同时紧扣创新实验,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五个任务模块(见表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该课程同所学专业的紧密相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开发创客教育环境下的创新实验项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创新创造来源于生活,我们从身边事做起,开发出一系列创新实验项目(见表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第一,在创客教育视野下设计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到所学课程与本专业及以后就业岗位的紧密关系,明确了以后工作中要用到什么,消除了学习迷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创客教育视野下设计的创新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均有重要意义。例如,经过创新项目的训练,对部分学生后续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等项目效果明显。

第三,目前,国务院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作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教育部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创客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探索创客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使之高效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创客[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1405/11140298.htm#viewPageContent

[2]今日头条.创客时代,教育,该如何正确把握[EB/OL].http://toutiao.com/i6301868659065225729/

[3]赵广元,王文庆,蔡秀梅.创客教育视野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9)

[4]万俊杰,何锦强,吴艳.教、学、研结合在《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3(4)

[5]袁霖,李尊华,袁先友等.生物工程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3(19)

[6]钟金锋,覃小丽,张甫生,等.食品仪器分析课程“应用型实验技能”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18)

[7]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8]王虎,王春梅,赵秋利.环境监测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9]焦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重要回信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5-05-06

高职仪器分析课程 篇12

1、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2、课程改革内容

2.1 教学内容改革

以行动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根据企业量仪检定与调修工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以量仪检定与调修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计量仪器检定与调修工作过程为导向, 对原有的计量仪器与检测、量仪检定与维修、量修实训等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1,2,3]。

通过对企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计量测试协会等进行广泛调研, 积极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本专业毕业生意见和建议, 按照普遍性原则归纳出量仪检修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计量仪器的检定、数据处理与仪器合格性判断、仪器故障诊断与调修。围绕典型工作任务, 将涉及的“计量仪器结构原理”、“计量仪器的检定”、“计量仪器的调修”、“计量仪器检定规程”、“量仪检修工职业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分析整合后课程内容和目标, 以企业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 依据计量仪器检定与维修的工作过程, 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创设4个学习情境:机械量仪检定与调修、光学量仪检定与调修、电动量仪检定与调修、光机电现代量仪检定与调修, 每个学习情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工作任务 (详见表1) 。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突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结合课程特点,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2.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改变传统教育的先理论学习, 后实践训练的做法, 将课堂搬到实训室, 创设模拟仿真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职业态度。

2.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对计量仪器的检定与调修的教学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8~10人, 按照“任务承接-任务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步骤, 教师先以工作任务单形式向小组下达任务, 然后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仪器的检修, 最后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2.2.3 多媒体课件教学

计量仪器绝大多数属于精密仪器, 结构复杂精巧, 传统板书或挂图显示复杂结构或工作原理十分困难。采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视频可以直观动态地演示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此外, 还建有相应的课程网站, 可实现在线学习、在线练习、在线测试;课程网站界面友好, 具有较好的交互能力, 可实现在线提问、在线答疑, 学生还可以就计量仪器前沿技术、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就业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并与教师交流和讨论。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

2.2.4 案例教学法

引入企业真实检定与调修案例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思考, 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2.3 教学队伍建设

按照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为达到课程教学要求, 课程组主要采取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量仪检定与维修岗位进行锻炼, 或承接、参与量仪检定与维修项目, 或参与相关专业技术服务, 或到国内知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等措施, 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目前, 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4人, 其中兼职教师7人,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教学队伍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6人, 占42.9%;有2人为高级工程师, 2人为工程师。教学团队中有3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3次获得国家奖, 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7项, 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 任课教师有多人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 所在专业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4 考核评价改革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 对学生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4]。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情况, 采用综合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即课程考核由知识考核、实操考核和过程考核三部分构成, 其中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25%, 实操考核占50%, 过程考核占25%。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计量仪器的检定与调修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及掌握程度;实操考核采取学生独立完成某个计量仪器主要检定与调修项目的考评方法, 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真实掌握程度;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实训任务完成情况等, 每一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均设置相对应的任务评价表, 每次任务评价的累积直接影响课程的总体评价。过程考核既考核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及操作规范性, 又注重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及创新意识等, 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方式。

3、课程改革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计量仪器检定与调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学生“长度量具计量检定工”取证率逐年提升, 中级工比例由原来的90%提高到100%, 高级工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45%;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广州某公司与该专业09届毕业生一次签约26人, 就业岗位全部是量仪检修工岗位。

摘要:结合《计量仪器检定与调修》课程改革实践, 介绍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关键词:计量仪器检定与调修,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 (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 (教科版)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2006 (04)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下一篇:泰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