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概论”课程

2024-09-30

高职“概论”课程(精选12篇)

高职“概论”课程 篇1

0 引言

航空概论是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民航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高职航空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 是各专业课程的前导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培养学生对于深入学习航空专业课程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对飞机的结构和特点, 以及民航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 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相应的, 作为综合讲授航空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 航空概论也具有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 课程内容涉及航空发展史、大气环境、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机械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航空运输、航空安全等多领域的知识, 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信息量大, 且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 较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仍不分侧重点的采用机械而呆板的讲授式教学, 显然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 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 航空专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航空运输类, 包括民航运输、空中乘务、空中交通管理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另一类属于航空维修类, 包括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飞机结构、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知识则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但是不管是上述哪一类专业的学生, 都要掌握基本的飞行原理, 同时由于航空行业对于安全性的高标准、高要求, 所以两类专业都要深刻理解与航空安全相关的知识。

针对上述两类专业在职业能力要求上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各有侧重, 同时又要兼顾两者在通用知识方面的要求。因此, 可以将航空概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通用基础、航空运输和航空维修, 并将相应章节分别划入三个模块中, 如航空发展史、飞行原理和航空安全等章节划入通用基础模块, 机场、航空运输和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划入航空运输模块,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等内容则划入航空维修模块。在教学中, 对于航空运输类专业的学生, 以通用基础+航空运输模块为主, 以航空维修模块为辅, 而对于航空维修类专业的学生, 则以通用基础+航空维修模块为主, 以航空运输模块为辅, 如图1所示。

2 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空气动力学、航空机械、航空电子、空中交通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韩愈《师说》有言, “术业有专攻”, 如果采用单一教师授课的方式,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一人很难专擅机械、电子等所有的相关知识, 所以对课程中自己擅长的内容可以讲解得很详尽, 而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 授课过程必然流于泛泛, 很难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分段后, 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主讲。“分段式”教学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简单的分段、分人授课, 而是对原有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新的调整和组合[2]。首先要对航空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在明确其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该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 广泛调查研究校内外的教师资源, 了解每个人的专擅领域和优势所在, 然后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共同分析探讨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梳理归纳后分段, 每一个团队人员的优势资源与分段后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进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是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 高职教育方式应适合他们的特点[3], 不能沿用和照搬本科高校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航空概论这样信息量大, 且以讲述性内容为主的课程, 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高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综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建立起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 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由于过于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启发法, 不直接讲授定理的内容, 而是设定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 让学生每人拿出两张纸, 向中间吹气, 观察两张纸相吸的现象。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两张纸相吸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纸中间的空气的哪个参数减小了?等待学生回答出答案“压强”之后, 提出第二个问题:压强代表的是空气的哪种能量?等学生回答出“势能”之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压强减小的同时, 由于你的吹气导致空气的哪个参数变大了?当学生回答出答案“速度”时, 继续提问: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自然会回答“动能”, 此时做最后一次提问:速度增加的时候为什么压强会减小?引导学生思考势能与动能的关系, 联想到能量守恒定律, 继而得到伯努利定理的相关知识: (1) 该定理是能量守恒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定义的是速度和压强的关系; (3) 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4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课程,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对航空基础知识获得尽可能多的了解, 必须从改革教学手段入手,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实验实训设备等各种方式, 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1) 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很多知识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介绍和教师的口述很难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有时即便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则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媒体的形式, 非常直观、快捷的把信息表达出来, 既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也能够加深其印象,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对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而采用视频和动画则可以对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中进行压缩、燃烧和膨胀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 非常的生动和形象。

(2) 虚拟仿真软件

虚拟仿真技术既具有理论教学无法相比的直观性, 又具有真实的实训教学没有的成本低廉的特点, 它能够将复杂的飞机零部件结构展示的一目了然, 其效果是教具, 甚至是实体零件都无法达到的, 所以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Pro-E、Solidworks等虚拟仿真软件建立飞机虚拟零件库, 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常见的飞机零件进行平移、旋转、放大、剖切等操作, 全方位观察零部件结构;构建飞机结构拆装仿真实训系统, 让学生能够利用鼠标或键盘对飞机各部分结构进行拆卸和安装, 系统应能够提供操作说明, 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拆装时, 可以参照系统的提示继续进行实训任务。

(3) 课堂演示实验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直观展示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 在课堂上做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通过机翼的烟风洞实验, 加深学生对迎角过大时产生的飞机失速现象的理解;通过力学实验室的拉力、压强实验, 使学生对飞机结构强度和刚度形成深入的了解。

(4) 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航模小组, 开展航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飞行原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相结合, 设计和制作出纸质和木质的航空静态和动态飞机模型。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对于航空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5) 企业参观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 组织学生到飞机制造厂、航空公司等企业参观实习, 实际感受航空企业的生产工作状况, 一方面促进学生在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航空知识的基础上, 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参观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现场, 对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航空职业素养形成深刻的认知。

5 结语

航空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进行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教学改革, 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适应现代航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文章对《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航空概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础, 贾玉红.航空航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9-1.

[2]梁衍锋, 张东东, 等.浅谈分段式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25) :2275-2276.

[3]姚彩利.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10) :188-189.

高职“概论”课程 篇2

姓名:xxx 学号:2016666666 班级:xxx 通过《概论》课学习,深刻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课程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涵义、形成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提高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树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老师为我们提供和讲解了很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方面的课件、视频及资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家族史,精神档案,人文读本,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史,邓小平时代、年谱,邓小平文选,文献,苏联史,社会思潮,文革资料,名家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改革的历史实质,清华文化,文学作品等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首次提出是在党的七大,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最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起,在之后的讲话、报告中健全,它是中国特色社

/ 3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理念;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邓小平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及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毫无疑问,从吃不饱穿不暖,贫困潦倒到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不正是摆明邓小平理论的成就了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所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独自的内涵和要求,也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方向,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只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先进文化才能被广泛的传播和继承,然而,先进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只有灵魂得到了升华,那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得到实现。

科学发展观则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所提出的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的主要内容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伟大的意义奠定了它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其现实意义,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认识它的同时体会到它的强大生命力,深切感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丰富的,灵魂是活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 3

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奋斗是当仁不让的。所以作为大学生,我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为以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做贡献。如今的世界时科学技术的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资源。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各方面的发展潜力。

学习这门课,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业和事业都受益匪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告诉了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照搬别人做事的方法;大跃进、文革的历史教训教育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告诉我们要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成功的王道。深刻理解和领悟这些道理对于我们以后把握住自己走向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相信这些道理我们会受用一生。

我们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科学的观念指导下,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当代大学生是新一代的力量与希望,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现在的我们将是我国深化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了国家的需要,我们将时刻准备着冲向国家建设的一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慕课的认识:对于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MOOC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习进度方面,有的人会比较拖拉,不能按时完成;在学习效率方面,有的人会比较敷衍,不能认真学习。慕课最好都要有字幕,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再就是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立即与老师交流。

我觉得仅仅凭借兴趣去学习慕课是远远不够的,坚持才是帮助学习最重要的法宝。慕课的学习不一定要有目的性,我们应当好好利用慕课平台掌握新的学习技能,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课前思想测试结果:

政治立场坐标(左翼<->右翼)-0.6,经济立场坐标(左翼<->右翼)0,文化立场坐标(保守<->自由)0 课后思想测试结果:

政治立场坐标(左翼<->右翼)-0.4,经济立场坐标(左翼<->右翼)0,文化立场坐标(保守<->自由)-0.4

高职“概论”课程 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 “概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41-02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即劳动者在所从事职业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稳定,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教育部多次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论”课与其他课程一样承担着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任,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对“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使教学方式更有活力,考核方式更合理,让“概论”课成为一门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

一、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改革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着眼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上;不断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改革的思路。课程教学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要求出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为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现代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跟以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岗位技能,而且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的“概论”课的课程改革要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远大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能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去做人,按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的要求、规则去做事,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确定、细化课程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确定好“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要求,把“概论”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能力目标:(1)能正确理解和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学习生活、职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素质目标:使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理论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的精髓,即认知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到的认知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相关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诉求、道德素质诉求、能力诉求来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学习专题及相关学习任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块、毛泽东思想的特殊理论成果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理论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模块,每个模块中又有相应的专题,每次课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教学。同学们通过相关专题内容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肩负好自己的历史使命报效祖国。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学习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人建立的一种现代化职教模式,它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它遵循的是“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它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行动习得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并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觉悟和素质。

“概论”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责任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先后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情景教学、调查研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学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个专题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改革开放前后我的家乡、家庭的变化”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把调查得到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汇报。现在的大学生都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自己家庭的情况了解甚少。通过调查学生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自己家乡和家庭的变化,从中认识到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调查中学生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材中讲到的一些理论问题学生通过调查找到了答案,同时认识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真正含义,自觉树立改革开放的理念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浪潮之中,思想政治素养、能力和责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专题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任务之一:调查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并做成PPT汇报。学生的任务之二: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国家应该怎么做?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做成PPT汇报。学生的任务之三:根据同学们自己提出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为美丽南宁、美丽校园做一件好事,并写出参加这个活动后的感悟且做成PPT汇报。学生完成这三个任务并汇报之后,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学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自我教育;知道了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国家要行动,大学生也要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教学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四)改革“概论”课评价体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在知与行上的融合。为此,应积极改革“概论”课的评价体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概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素质表现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到“概论”课评价体系中,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体的改革思路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项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来评价学生的“概论”课学业成绩。评价主体多元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教师在积极地交互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的多项化。传统的“概论”课的评价指标较单一,主要就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样的课程考核已经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故对“概论”课的评价体系做了改革,让课程考试体现知识理论、政治思想、行为养成、综合能力考核并重的特点。通过较少的作业、课堂测试和期末理论考试检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把课堂考勤、课堂活动参与度、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实践活动、红色经典体验活动、志愿服务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还根据学生自主性专题学习、社会调查、新闻播报等项目成果展示来测定学生的收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政治鉴别能力等,培养、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后,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改革后的“概论”课的评价体系既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参与情况、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等进行评价,侧重能力、态度、素养的评价,以考促学、以考促做。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模式既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预期,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学生对“概论”课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所教班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教学得到学生一致好评。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2)

[2]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辩[J].职教通讯,2003(1)

[3]张振伟.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

【作者简介】李 革(196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高职“概论”课程 篇4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惧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邋遢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观看有关文化影像:例如在讲述思想文化时,我们既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安排观看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名家讲授来更深刻领悟大家思想之美。讲授器物文化时,组织观看《探索发现》栏目。让同学们感到既在学习,又在享受,调节学习节奏,形成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活跃局面。看完后,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小论文)。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中难以尽述,教师必须以轻松活泼的教学技法让学生易学易懂并将其身心沉浸其中。这种教学技法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迫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调节诸环节上精心推敲并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2) .

[2]刘红.中国文化教法的多元化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 .

[3]宦书亮.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 2008 (5) .

概论课程总结 篇5

课程教学总结

社科部 概论教研室 施文博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本学期担任学院西校区文法系2014级文秘班、酒店旅游管理班及2014级农林工程系工程造价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现将课程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双向交互式教学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互动的活动内容,实行双向交流。(2)案例教学法。按照“浅入深出”的原则,在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上选择一个或几个实例,由分析事例出发,引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和不同年级在接受能力上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做到难易有别、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上的“大而全”。新版教材内容多,受课时限制,有些内容很难详细展开讲解,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难于讲深讲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必备的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就必然导致政治理论学习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3)教师能力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变革,适应新的形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遥感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使学生和教师在一个平等融合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学改革能够促进课程的发展。

面对新的人才需求形势,以 “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我院《遥感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一、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遥感概论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课时不足

我国师范类高校遥感课程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为不超过30%,有限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我院遥感课程实践教学课时仅为8课时,占总课时的17%,远远低于师范类高校遥感实验课时比例,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参与不够

在之前的遥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不够,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也有面向学生的设问,但问题的设计和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

(三)实验条件落后

遥感课程基本实验条件包括数据、软件、硬件、师资等必要条件。我院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师资短缺、资金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遥感课程实验条件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料

新购买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但还缺乏必要的教学仪器(地物光谱辐射计等)和数据(TM遥感数据),对于完成教材中全部实习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遥感教学必用的遥感数据类型单一,部分内容陈旧,滞后于遥感的快速发展和遥感教学的需要。目前实验教学中所用遥感数据只有少量的Land sat TM数据,而spot影像、IKONOS影像、快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雷达影像等均是缺乏的。

2.硬件条件

在硬件條件上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遥感的实验中心仍和其他课程共用一个实验室,导致每台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数量较多,影响了遥感软件的顺利和快速运行,给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不利影响。

3.师资、科研条件

师资匮乏也是制约遥感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科研对遥感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我院现有的课题同遥感的相关性较低,因此由课题组用于科研而购买的影像数据非常有限,而无法应用于遥感教学,这也是造成实验课程所需遥感资料缺乏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一)课程教学环境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与其他高校遥感课程的师资团队相比,无论是在数量上、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还是专业素养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我院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只要学院重视起,教师重视起,一定能够取得较大进步。

2.教学软硬件建设

经过近几年学院对实验教学投入的增加,在教学软、硬件条件上有了较大改善,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要想使教学活动能够较为完美地完成还需加大力度对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具体有:改善遥感课程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及时淘汰已满足不了教学条件的计算机;创造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中来,为科学研究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有效结合,使教学和科研能够相互促进;加大投入力度购进遥感实验所需的各类遥感影像数据。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科研环境的建设,通过有效实施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教师授课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授课,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结合具体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体现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如内容提要、重点、难点,便于学习者了解整个课程结构特点,构筑知识框架,掌握重点,抓住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可灵活展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特点,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

各高校也在努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作为地方院校我院在“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注重实践教学,全面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深对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加强进行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职“概论”课程 篇7

1《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机械化, 师生联系仅靠书本

现在的旅游学教育跟其他专业教育一样, 教学模式依旧死板, 缺乏活力。课堂上的老师专读于课本, 而同学也同样专看于课本。这样一对多的传输与接受的教育模式, 无法让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本身是极其充满趣味性的, 令人向往的, 而这样过于单调的教学只会更加降低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 进而也就无法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而陷入永久的死循环当中。因此,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亲身体验旅游的乐趣, 是关于其教学改革走出的第一步, 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1.2 教学内容单一化, 专业领域衔接不紧凑

关于旅游业概论的教学, 其讲课本身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推广与传承。也就是说, 单一的学科教学传授给同学们的知识仅限于其本身所体现的表观层面, 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是无法让同学们真正了解和掌握的。尽管这些较深层次的内容不一定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其对于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旅游业的内涵, 更好的把握旅游的精髓是尤为重要的。就比如我们只是注重了事物的表面形象, 而忽略了它的内在本质, 这样徒有其表的教学结果也无法实现我真正们的教学目的。所以, 针对这个情况, 我们可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多讲授一些与旅游专业不同但却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 这样既可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也能更好地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 最重要的是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了a其概论的重点。

1.3 教学方法不明确, 学生课上理解是难题

在旅游业的课程教学上,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我们同样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旅游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有的时候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首先, 教课的老师可能对上课的学生水平不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讲课的内容可能过于复杂, 而同学们听着也会感到过于深奥, 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对于高职的专业学生们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 而与之对应的老师教学而言, 也必须是一种简单而明了的方法。然后, 接受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追求优秀的教学结果是老师们共同的目标, 但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是教书育人。所以, 关于这一点是老师们应该自己探索和创新的一个环节, 同样也是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责任的重要体现。

2 面临教学现状, 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2.1 创新教学模式, 让师生的关系活起来

课堂上教育与学习的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融入其中。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借助一下科技手段, 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不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照搬到课件中, 可以采用绚丽的风景图画来展现旅游胜地的魅力,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多媒体的画面教学结合起来, 营造一个似真似幻的旅游场景, 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磨难, 而是转换成为一种享受。另外, 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按次序制作旅游课件, 并在课上展示肚子讲解,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 还能鼓励同学们的相互竞争学习, 无论是对同学之间的关系, 还是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环境决定成长, 可能也就是如此吧。

2.2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单调的理论学习, 只能使同学们逐渐丧失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此类现象, 我们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一个广面上的拓展。例如, 对于某某一个很有名气的旅游胜地, 我们不仅可以讲解其简单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 还可以去讲一些与旅游胜地有关的文化故事, 更有可能的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 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其具体内容的理解, 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旅游学的魅力。此外, 加强这样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教学模式, 也更能体现现代教学的综合要求, 在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涵养的同时, 既加强了同学们的认同感, 也更能增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2.3 简化教学方法, 让知识简单易懂

信息时代的发展, 我们最不缺少的是信息的采集与获取, 但怎样将这些知识更好的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与记忆, 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接收的方法与途径。同样, 对于旅游学的教学工作来说, 怎样将旅游学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同学们, 使同学们很好地掌握, 就是一个老师该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尝试的过程。首先, 老师应该全面的了解所教授的每个学生的大体状况, 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大部分的同学学到力所能及的知识。另外, 对于高职的同学们来说,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更加重要, 也就是说, 同学们要学习的是注重实践的东西, 老师授课不能过于理论化, 这样的话就过于苛刻而缺乏实际性了。

3 坚持改革, 锐意进取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的《旅游学概论》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这个专业的基础课, 其改革的结果也关乎着这个专业领域其他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非一朝一夕之事。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最终目的, 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 探索出一个适合于高职学生们的教学体系, 让同学们真正地去了解旅游业, 喜爱旅游业。

摘要:《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不仅是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入门课程, 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旅游学专业课程的奠基石。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大体了解旅游业的基础知识, 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 并对其以后的就业导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怎样使这门课程讲得更好, 学生们理解得更加透彻, 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主体, 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高职,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许宇飞.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25 (4) :75-78.

[2]黄晓莉.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31 (7) :188-189.

高职“概论”课程 篇8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而且具有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和化工行业的的迅速发展,化工工艺概论课程教学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断地受到社会进步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在化工工艺基本知识和内容体系不断更新,授课学时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有严谨、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且还需要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教学方法[1],只有对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才能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笔者在化工工艺概论教学过程中,结合菏泽当地化工行业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精选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

1.1结合当地化工产业现状,精选教学内容

化工工艺概论共有七章,内容比较多,覆盖面比较广,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对原有内容和教材体系作较大的整合和调整,否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带来很大困难[2],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地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化工工艺概论教学内容[3]。近年来,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菏泽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石化、煤化、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化工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4]。涌现出了一大批能源化工骨干企业: 如东明石化具有12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规模具全国地炼首位; 玉皇化工具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25位,是全国最大的顺丁橡胶生产基地; 洪业化工14万吨己二酸生产能力全国最大; 全市煤炭产量1000多万吨,液化天然气技术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粗苯加氢精制项目同行业竞争力较强; 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正向附加值高的高端精细化工方向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菏泽已成为山东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和这些化工企业典型化工产品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讲解内容要有深有浅,有详有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尽量涵盖各个专业,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工生产过程的整体概况[5]。根据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述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工艺条件分析,让学生对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 转化率、选择性、收率、生产强度、生产能力、消耗定额以及温度、压力、浓度、原料配比、流量、 停留时间、催化剂等对化工工艺具有怎样的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应把烃类热裂解、聚合过程、 芳烃生产过程作为重点来讲述,让学生了解各个典型化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关键设备,化学反应过程等。

1.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化工工艺概论和其他课程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化工生产方案多种多样,许多工艺流程都非常复杂,各种管道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把所讲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这门课程,如采用3dsmax三维动画表现设备内部结构,采用Auto CAD表现工艺设计,采用Flash动画表现一般工艺流程方框图,并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宽度线表示不同的管道,还可采用视频录像表现工厂现场,这样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科学准确,而且形象逼真、直观生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想象力以及对实际工厂的感受[6]。此外教师还可用启发式系统讲解代表产品的典型工艺过程; 布置设计型课下作业,让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写专题小论文; 采用自学方式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典型发言,教师最后总结; 自制PPT,对各个章节进行总结 . 此外, 还可以聘请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相关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与化工学科有关的专题讲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思路、启发创新思维有很大好处。

1.3拓宽知识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化工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型催化剂也在不断涌现。而我们教材中介绍的都是一些比较传统成熟的生产工艺,这些工艺已经在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或者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为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产品质量、节能减污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这些内容主要从工艺革新、技术改造的角度给学生讲深讲透,提高学生的技改意识 . 而教材内容的更新永远赶不上生产技术革新的步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把与课程相关的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及国内外科研新动向引入课堂,例如我们在讲天然气化工产品时引入国内首次利用世界领先的丹麦托普索技术; 在讲煤化工产品时引入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焦炉技术, 此技术目前在国内最为先进; 在讲聚合过程时引入玉皇化工稀土顺丁橡胶的生产技术,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讲氧化过程时引入易达利化工12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此项目采用中科院异丁烯直接氧化法制取新技术,打破了外资垄断, 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新信息后,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也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创新意识。

2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1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由于化工工艺概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把教学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生产实习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是学生由学校到工厂,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 “桥梁”。课堂教学永远也代替不了实践教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结合,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分开进行,工厂实习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7],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为了让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真正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做了初步的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厂实习穿插于化工工艺教学过程中。在学期之初,我们带领学生到玉皇化工实地参观学习,接触工人,了解工厂,亲眼目睹一下现代化工企业的实际场景,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在专业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如烃类裂解制取乙烯,随即带领同学们到东明石化见习, 由于学生刚学过该工艺,到车间后看到现场能够很快熟悉生产过程,并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够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生产场景一一对应,另外学生还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比较,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工艺过程学习之后,即刻去车间实习,边学习边实践,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具体印证。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实习老师,利用他们的实际生产经验为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还可以边实习边现场讲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

2.2理论教学与化工仿真实训相结合

由于化工生产的特点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 高压、腐蚀性强、连续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工艺过程多变, 出于安全因素和经济利益考虑,去工厂参观或者实习都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般来说实习企业都在校外,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时难以同步穿插进行,因此利用计算机化工仿真软件进行实训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 让学生不用进工厂就能够学到实际的生产过程及操作方法。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的模拟开车、停车和典型事故处理等操作训练,透彻了解化工工艺流程,增强了对各种异常现象及事故的分析、 判断、处理能力。目前,我们学校购买的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管式加热炉、精馏塔、吸收解吸等全流程的仿真培训软件及各单元操作仿真软件均已用于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学院还陆续将萃取塔、离心泵、流化床反应器等投入仿真教学,真正将工厂搬进教室,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改革评价方式,强调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既要考查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 “一考定成绩”, 这种考核模式僵化,方式单一,命题陈旧,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8],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考核,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 + 仿真实训 + 工厂实习 + 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 成绩占到10% ; 仿真实训操作训练占到15% ; 工厂实习包括出勤率,工厂里的日常表现情况,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占到15% ; 期末考试成绩占到60% ,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对化工工艺概论课程从精选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改革评价方式,强调能力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考核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化工工艺概论教学改革还会不断的深入和完善,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化工类专业人才。

摘要:化工工艺概论是应用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化工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强调能力考核等方面对化工工艺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考核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高职,化工工艺概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顾艳霞,杨小燕.《化工工艺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校论坛,2009(5):209-210.

[2]张兴辉,王克太,冯志刚,等.高职高专《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5):96-98.

[3]邱玉娥,刘爱珍.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2):9-10.

[4]孔然.菏泽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4):94-96.

[5]申曙光.《化工工艺学》课程改革初探[J].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75-77.

[6]李文华.浅谈对《化工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67-68.

[7]张西亚.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3,40(11):203,211.

高职“概论”课程 篇9

关键词:课程结构,学时分配,读书指导,分组学习

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 主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讲授法进行教学, 即使是对于大学的本科生, 往往也会觉得枯燥无味, 但又不得不学, 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在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 从总体上讲, 跟本科生相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够强, 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 就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的方面。如何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进行《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乐, 是我对于本课程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探索的源动力。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选用的主体教材是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 也参考了其他一些《艺术概论》教材, 如彭吉象的《艺术概论》等。但是从总体上讲, 各个教材的理论性都很强, 比较枯燥难懂,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 如果完全按照书中的章节进行讲授, 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适当的了解并掌握课程所涉及的艺术理论, 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 我大胆进行了改革探索, 对于课程的编排顺序及学时权重进行了很大的调整, 在教学方法上, 也大胆的进行了尝试。

一、课程结构及学时分配的改革:

《艺术概论》课程具体的授课计划和进度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部分:主要艺术门类: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总计22学时:1.戏剧 (一) (二) 4学时;2. 音乐2学时;3.舞蹈2学时;4.摄影2学时;5.电影与电视 (一) (二) 4学时;6.文学2学时;7.美术2学时;8.建筑与园林2学时;9. 其他艺术门类2学时;

第二部分:主要艺术理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2学时;第三章艺术发展论2学时;第四章艺术创作论2学时;第五章艺术作品论2学时;第六章艺术接受论2学时;绪论2学时;复习2学时;

在教学安排上, 我打破《艺术概论》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及内容权重, 将介绍各主要艺术门类的第二章作为重点进行学习, 用22学时。其他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则略讲, 用12学时, 复习2学时, 共计36学时, 2个学分。

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不是面面俱到、口干舌燥的告诉学生多少理论知识, 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 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及其特点, 并了解一些主要的艺术理论。因此按照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我将课程教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的艺术门类, 第二部分是主要的艺术理论, 并将教学重点放在第一部分, 安排了大量的学时, 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上,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并形成学习动机, 主要运用快乐教学法。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一种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面貌, 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欣赏的同时, 了解并识记相关概念和各艺术门类的特点等。

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在课程学习上, 主要拣选每章的重点难点, 运用读书指导法, 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 感觉难者不难, 从容地进行艺术理论的学习。在每次课上, 我一般会运用分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简略概述每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小组布置问题, 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然后集中回答, 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对该回答进行质疑和点评、归纳。在最初第一章的学习上, 学生很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不知从何入手, 我就先以某一个问题为例, 告诉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定位-梳理-删减-归纳的顺序寻找答案, 学生给出答案时, 无论偏离问题远近, 我都耐心的针对出现的问题, 逐一进行纠正及引导。第二次课上, 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有些适应了, 我开始采用分小组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回答后, 我再进行简短的讲评归纳, 这样几次之后,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了。这样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 寻找答案的方式, 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理论学习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或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后, 我一般会采用练习反馈法, 选择一个艺术作品,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安排2学时的总复习, 梳理所学知识。

在课程的考核上, 我主要运用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运用命题考察的形式进行考核。即给出几个题目, 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个, 写出10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

三、心得体会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 在课堂上都能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并且逐渐学会了运用快速查找法、分析归纳法等方式。在问题的回答上, 我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 而不是每次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方式, 并且引导学生去质疑和发现。从学生最后的考核作业上看, 基本上达到了我在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中设定的《艺术概论》课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教学目标。

最为重要的是, 学生对于《艺术概论》这样在传统教学形式上理论性强, 相对枯燥的课程, 没有产生逆反的学习情绪。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 我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需要进行改进。比如对于艺术概念的生成发展演变过程, 以及在当今的运用上所产生的歧义, 我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力争用简明扼要方式, 介绍它的发展演变历程, 使学生对于艺术概念的生成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对艺术与美术这两个概念在当今中国使用中产生的歧义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关于艺术体制方面的理论, 我的关注度不够。我主要在美术史的教学中跟学生讲解关于赞助人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 但是还应该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中启发学生关注艺术体制方面的问题。

今后在第二部分理论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我会努力尝试体验式教学法,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去读书, 怎样读书, 在读书中得到愉悦上, 而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去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职“概论”课程 篇10

一、高职院校普及动画概论教育的必要性

动画概论课程教育, 旨在介绍动画影片的一般艺术规律, 讨论动画片与一般非动画影片的区别, 与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之间的关系, 介绍世界动画发生发展的历史, 以及中国动画片的历史。

笔者在研究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状况后发现, 相比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动画产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尤其是中高级的动画创造型人才严重缺乏, 跨越式动画发展思维稀缺, 在动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开拓中存在着错位。

目前, 在我国谈及动画或中国动画, 还是会有很多人, 甚至一些动画专业的学生, 认为中国动画是肤浅的。这种现状实在让人堪忧, 国民对动画产业表现出普遍的漠不关心与认知偏颇。

根据中国动画学会的统计, 截至2005年末, 全国开办动画类专业的院校有287家, 学生约有25000人, 对于动画行业的人才需求来说, 这些人才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同时, 现有教育中还存在着学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 动画理论与实践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必须使动画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动画教育中普及, 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国的动画人才。

二、动画概论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 高职高专的动画教育针对的是年轻、充满朝气的大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喜好、一定的阅历、一定的思想。他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 像诗人一样感受着爱与梦想。所以, 在课程选材上应更广泛, 更具人文内涵。

1. 选材要具有广泛人文内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与一般的动画不同, 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 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 浑然天成, 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 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 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 意境深远。笔者在《动画概论》课程中为学生选播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 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对于本片导演以及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取得的成就, 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意艺术与经济的结合。

中国动画注重美术思维, 汲取了我国丰厚的绘画遗产加以创造而形成“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风格, 在世界动画影坛独树一帜。然而, 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思维模式, 致使其“美术思维大于电影思维”, 从而使动画艺术变成了绘画艺术的动画化。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相脱离, 使得中国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而相对于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 美式动画的主张“娱乐至上”。沃尔特·迪斯尼曾经说过:“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 而是为我们所有人的童真制作电影。”美国动画追求的童真满足了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个地区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自从1907年美国推出第一部动画片以来, 至今已生产了约3000部动画片。美国近百年的产业化运作, 成熟的动画文化产业链系统, 清晰的动画市场定位, 都是中国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高职“概论”课程 篇11

关键字:高职院校 现代物流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2

1 引言

本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综合物流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实践提出的问题,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及原理为主要理论构架,使学生全面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物流管理的相关背景及意义,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基本运作内容,深刻把握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开展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管理企业物流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代物流概论》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通过案例讨论对物流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有 《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采购基础》 《仓储与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到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重点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具备管理企业物流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同时,自觉地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处理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是每章的实践与训练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效果的评定。

3高职高专《现代物流概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困难

高职高专的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教材的选取成为一个问题。同类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样的教材适用于研究型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教材以理论为主,而没有相应的切合实际的新鲜案例,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2)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由于该课程的学时有限,教师在授课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笔者所在的广东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投资的实训设备有限,这使得教师在講授该门课程时没有实训设备和场所可用,只能以讲理论为主,或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作为辅助资料, 学生几乎很少能看到或者操作实际的物流流程,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让他们有这个专业比较枯燥、没意思的错觉,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很多教师认为,专业的入门课只是为了入门的,学生能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没必要配合更多的实训,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几乎很少安排实训的环节。

(3)考核方式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是现在很多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把学生的总评成绩设置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30% ,期末考试占70%,闭卷考试,侧重于理论的考核,而缺乏对能力的考核。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就可顺利过关。

3高职高专《现代物流概论》的课程改革思路

鉴于现代物流概论具有专业启蒙课的性质,授课状况如何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对现代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院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的实际情况 ,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教学过程的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 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明确,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所学知识将分别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等)自主学习。通过以上几种学法,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统筹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这样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增加课内外的实训项目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现代物流概论》教材里,对物流的七大功能都做了简单的介绍,那么如果在教师讲到每一个具体的功能时能设计一个的课内实训,让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更加深入,那么学生不再是仅仅从图片或视频里去吸取这些知识,兴趣就会提高。比如讲到仓储这章内容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某企业仓库去体验下进出货的简单操作、认识仓库里有哪些设备。此外,部可以请校外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来校给学生开讲座,把企业的前沿的一些物流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的发展前景。另外,还能跟本地的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带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物流操作和管理过程。企业的一些技术和管理难题也可以作为一个项目,由学生在老师的指

导下完成,学生通过参与物流的运作项目,把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了职业能力。

(3)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此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入门课,在讲课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尺度, 在内容上遵循 “宽、新、浅、用”的原则。所谓“宽” ,即知识面宽、适用面广;所谓“新” ,就是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所谓“浅” ,就是以够用为度、通俗易懂;所谓“用” ,就是要注重应用、面向实践。比如在讲授《现代物流概论》课程中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作业环节时, 应侧重讲授这些作业环节的概念、分类、方法、原理。但对于方法的讲解不应太深入,只要求学生了解有哪些方法,而对于将这些方法熟练应用,应该在《运输管理》及《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中着重讲解。即在讲授《现代物流概论》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相关专业术语、活动的基本运作流程等。endprint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现代物流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企业参观、热点问题讨论等。

①多媒体教学是通过采用PPT、视频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PPT,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例如某物流企业的整个拣选过程,放映给学生们观看,然后让学生指出这家企业在拣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内涵。

②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了解主要的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案例内容要求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目前物流行业的情况,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分析能力。《现代物流概论》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的东西,如果纯粹讲述理论,很难起到教与学互动的效果,并且比较深奥,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出一些他们简单易懂的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自己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③ 情境模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讲授销售物流部分, 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学生将销售物流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演练。在此, 以 “某企业啤酒销售” 为例。

④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成了《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去企业参观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考察表,在表中列出在考察中需要了解的问题,如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一些调研的问题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回来后完成考察报告。

⑤热点问题讨论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关注物流行业时事的变化。在物流管理的教学活动中,讨论的成功主要在于讨论题目的设计,问题不能简单化,可以是目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们澄清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了解物流最新的动态,开拓思维。

(5)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以前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对没有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高专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对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考核,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用开放式的作业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采用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制作PPT、 演讲等等形式。传统的作业必不可少, 但开放式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也能更好地展现高职高专学生的活力, 充分展现年轻一代的勇气, 让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邓勤.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以《现代物流管理》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29-32.

[2]吴清一. 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戴海容.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38-40

[4]李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01-203

[5]赵艳.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探讨[J] .中国市场, 2011, (41): 165.

高职“概论”课程 篇12

高职“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提升院校育人理念,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顺利地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系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能够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课程。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全方位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真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

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类型

所谓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就是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依据“概论”课教学内容建立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实践教学活动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特点是能面向全体学生,辐射面广,可以向全体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选择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各项活动,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投入少,运转也较灵活,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和师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确定活动方式和具体内容。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绝大部分与校园的“第二课堂”相联系,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 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教学基地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活动,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以物态、行为、精神为主要形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常表现为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思想理论学习小组 (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等) ,各种征文比赛、演讲辩论、书法摄影、报纸刊物、广播影视、合唱团、舞蹈队等,以及各种文明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等多种形式。依托这些形式经过一定的整合建立起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阅读研讨活动实践教学基地

所谓阅读研讨活动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某项实际课题的驱动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研讨、搜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论文、报告等实践过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是一种理解与思考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总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由于高职院校的课时量有限,大量的知识及其理解和应用还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实际完成课题的实践中获得。这种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参与各种知识竞赛、各种读书活动、各种研讨活动,以及在完成各种实际课题的研究中,实现理论与实际、“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的有机结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进头脑的教育教学目标。

3. 网络活动实践教学基地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网络资源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网络资源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具有任何媒体所没有的信息集成优势,拥有最新的信息资源,确实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信息。诸如名师教案、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精彩一课,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及社会新闻、重大时事、国际万象等各种数据信息,在网上都应有尽有。如果说文本资源在校内确实有限,又未能为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确实能补位填缺,成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获取资源的主要领域。可以通过整合学校各种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训基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网络调研、网络讨论、网络辩论、网络论坛以及网络资料收集等网络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大学生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技术和水平,提高他们网络学习、网络实践的实际能力。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类型

“概论”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利用校外丰富的物质资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与社会各行各业联合建设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其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从1994年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 (100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中宣部正式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起,到2009年,中宣部共向社会公布了四批35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旨在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更加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这35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再加上一大批各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当中有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博物馆;有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赂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的革命纪念地、纪念馆;也有反映科学技术、自然、地质等科学类的博物馆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典型。为全国高等院校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

2. 与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

各专业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因为都建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与人民群众,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充分利用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优势,在完成专业课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同步布置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要完成的相应课题,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就可以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应内容,使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大量节省专门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费用,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比如,护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往往设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利用专业实习实训期间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在医患之间开展专项调研;现代传媒的某些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往往设在当地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利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在电台、电视台开展专项调查。这样,就与专业课程的某些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张丹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