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

2024-09-23

概论课程(共12篇)

概论课程 篇1

石油矿场机械是石油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在学生学完机械类基础课的基础上及生产实习前, 培养学生对石油勘探开发的生产工艺过程及重要的钻井和采油设备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设备选型计算及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 可以为他们今后从事石油钻采技术工作时正确地选择、操作、维护及设计改进钻采机械设备奠定基础。

一、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 石油矿场机械课通常由一位教师讲授, 但是石油矿场机械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内容较广, 往往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研究对象, [1]且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内容比较多, 而一位老师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求, 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内容量大, 学生接受困难, 学生实践机会少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使用的课本涵盖的内容量比较大, 课时安排相对内容来说较少,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面地讲解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 教学效果较差, [2]同时很多知识是与实际相结合的, 但学生实践机会少, 对知识的理解困难, 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升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为给我国石油企业培养石油矿产机械专业“能力型、素质型”人才, 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针对目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一些新的教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必须提高对石油矿场机械课程重要性认识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 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学生对石油矿产机械基本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石油矿产机械实践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强化小组教学和师生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教学环节促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好地进行, [4]倡导小组式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增加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石油作业现场实践,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穿插部分石油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或创新设计等设计过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

4.加强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指导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 内容庞杂, 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 课程的讲解需要合理安排,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程的讲授可以请石油矿场机械现场高工或该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的专题讲座, 配合现场的技术服务、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

三、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石油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等四个阶段的生产工艺过程, 熟悉石油钻采设备的主要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初步具备选择和调整维护钻采设备的能力。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 钻井机械:钻机总论、起升系统工作原理、旋转系统工作原理、循环系统工作原理、钻井工具及仪表。 (2) 采油机械:有杆抽油设备、无杆采油设备。 (3) 油气集输、计量及分离设备。

摘要:针对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本文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 分析石油矿场机械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不足, 结合目前用人单位需求和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 为初步探索石油矿场机械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石油,矿场,机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祝效华, 刘少胡.石油机械工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教改探索[J].石油教育, 2010 (03) .

[2]范舟, 王斌, 郭小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91—93.

[3]张鹏.机械工程学科大学生科技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石油教育, 2009 (04) :73—75.

[4]李文鑫, 陈学敏.立足实践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1) :37—39.

概论课程 篇2

简单说明本课程各章节内容,浅谈体会,课程哪一部分喜欢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参观展览馆,哪个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什么?通过分析A校区和B校区宿舍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比较两者对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影响。

一、建筑概论课程体会浅谈、及展览馆参观经历

通过这一学期的建筑概论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在绪论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基础知识。在房屋建筑识图中,我们学习了房屋建筑识图的一般知识,建以及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情等,让我们认识的了建筑设计工作的精密与艰难。接着我们学习了民用建筑构造,包括墙体和基础,楼地层阳台和雨篷,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民用建筑的抗震及防火。还有接下来的课里,我们学到了工业建筑设计,单层厂房构造,高层建筑简介,节能建筑概述。

在第七周的课里,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南京发展展览馆。随着我们迈入展览馆,一股凛然之气扑面而来,我们仿佛亲身浸入了南京建筑的海洋之中,在导游的带领之下,我们先后走过了,明故宫、中山陵、大学群,在这些知名建筑的熏陶之下,深深体会到了建筑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接着我们走入了模型演示厅,灯光一暗后,南京的发展史一幕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玄武区、到鼓楼再到白下,再到南京交通线的开通,彩色灯光就好像见证了南京从一个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了一个健步如飞的壮汉。之后,我们来到了本次参观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3D演示厅,大家都带上了偏正片,看着3D电影开始播放城市的发展历史,真的仿佛一切都发生在自己身边,那种看着高楼大厦从身边拔地而起,地铁从身边呼啸而过吗,那种滋味,就感觉自己是弄潮的伟人,见证着这一切,此次参观,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相信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永远的记得这次经历的。

二、分析A校区和B校区宿舍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比较两者对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影响。

A校区宿舍均采用上铺做床、下铺做书桌的形式,书柜建在书桌旁,同样置于床下,床铺置于宿舍两边,南北向设置,宿舍外接阳台,卫生间设在进门处,并在卫生间外设洗漱台。而B校区宿舍采用四人间与六人间式,每层楼两端设卫生间、水房,不设淋浴喷头,每层楼两端南面设阳台。六人间宿舍内,四人上铺二人下铺,有两人的床铺下设置的是床柜,两张长方形大桌置于宿舍内,每人配一把椅子。木板书柜设于每人的床尾。

卫生间内排水横支管在本层敷设具体措施有:

1)提高卫生间地面。地面势高150mm,采用后排式坐便器,洗脸盆、浴盆和地漏的排水横管暗埋在垫层内。

2)采用下沉式卫生间。卫生间楼板面下沉350mm,卫生器具排水横管暗埋在下沉空间里。

这两种做法均可实现卫生间的排水横支管埋设本层的地面而不进入邻户。暗埋管道安装时,施工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卫生间地面,以免给日后使用中留下隐患。卫生间地面施工可填充煤灰等轻质材料,亦可采用砌砖 架空铺设制板施工地面,地面须做防水处理,做法可参照屋面防水处理,如做两油一布橡塑油膏防水。

消减噪声处理

水流噪声与水流速度成正比,所以控制速度是控制水流噪声的有效措施。住宅室内给水支管的管径通常小于DN25mm,当有防噪要求时,冷水馆水流速度宜控制在0.8~1.0m/s之间,热水管水流速度宜控制在0.6~0.8m/s之间。排水管水流噪声主要是水流在立管中作快速自由落体运动时产生,立管越高则流速越大,产生的气压波动和噪声也越大。为控制水流在立管内的流速,可采用设置乙字管消能的方法来控制流速,乙字管可隔5-6层设一个。此外,可采用导流装置引导水流沿管壁旋流而下,这样,即可大幅度降低流速,又能在管中心形成一中空柱,可减小气流阻力和立管内的压力波动。

雨水管的设置

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而言,其建筑雨水的排除方式多采用檐沟外排水,住宅也不例外。由于檐沟外排水设计相对较简单及立管的布置影响到建筑立面,所以,许多设计院建筑雨水的设计通常由建筑专业来完成。在《规范》实施之前,住宅雨水立管管径的大小及数量不仅仅是考虑屋面雨水的排除,还结合阳台雨积水的排除,通常是每个阳台对应一根立管,每根立管既排除阳台雨积水又排除屋面雨水。《规范》颁布之后,阳台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阳台雨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这就要求屋面雨水应单独排放,也就是说,屋面雨水排水立管的布置只要满足屋面雨水的排除即可,因此,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在雨水管布置时应转变传统的思路,避免出现一个阳台2根雨水管的情况,既让费又占空间。

节水技术

第一,我国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污染,使得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在建筑给排水中,将污废水分流,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回用,节水重点在于推广节水配件和建筑中水道。节水配件有液压式冲洗水箱配件、二挡冲洗大便器配件、屋顶水箱的配重逆开止回阀、水力控制的多功能阀以及给水的卫生器具配件,可具有限流、温度自动调节、高温限制等功能。改进配件还着重于节省用水量和防止漏水。

第三,沐浴排水、盥洗排水等均可作为冲厕用水的水源,还可用于消防、洗车、清扫、绿化用水。这样即可节约用水,又可缓解水资源不足,还可以保护环境,一举多得。

消防给水 消火栓给水系统

近年来人们对消防意识的加强,消防给水成为建筑给水排水的重要部分,系统中常采用稳压泵保持系统的常高压。增设小口径自救式水枪,提供给非消防专业人员使用,以便自救。在分区中可采用减压阀、多出口水泵、稳压阀,以保证消火栓的水压和出水量。为保证灭火设置能及时投入运行 , 加强了工作泵和备用泵的自动切换装置。

自动喷水灭火技术

我国高层、超高层以及大规模工业商业建筑发展 , 加强了自动喷水灭火技术的应用。自动喷水喷头除了设置在容易起火部位、疏散通道和人员密集场所外,还扩大设置在火灾蔓延通道,不易发现火灾、不易扑救火灾部位和需淋水降温保护等场所, 使火灾扑救更及时、更迅速。

建筑排水

小区雨水排水及回收利用 雨水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维持和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分类;小区或单体建筑雨水利用与小区或单体建筑中水系统的关系;雨水净化工艺及利用设施;雨水回收利用的相关法规。

建筑雨水排水

建筑物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分压力式和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斗泄流量的要求,排水管采用的形式有一般 PVC 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般 PVC 管渐渐被波纹管、消声管所代替。

排水技术要求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设计概论 教学方法 主动学习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1144-02

设计概论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了解设计分类和设计时期,设计历史等,明确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文化转型中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了解世界知名设计家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树立学生创新的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分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的难点与技法

设计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课时短,理论多是教师面临的难题。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以及使用相应有趣的教学方法,才更能让学生在传统枯燥地理论学习中有效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点,接下来将通过实例教学方法加以分析。

1 破冰活动

在课程的初期阶段,由于学生们刚刚进入大学的学习环境,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还很陌生,再者,由于不习惯开放的社交关系,交流圈子也只限制于宿舍室友之间,往往在课程结束时仍然对同班的同学了解不多,这样的情况对于后期的设计教学是不利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和不同的人进行合作,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特别设计了两个破冰的教学活动,一是“我想认识你”,二是“认识富有创造力的我”。首先,“我想认识你”要求学生活动起来,每人至少访问3名同学,不可只访问身边的同桌,至少要访问2名异性,问题可以是自己设定的,目的是了解你的被访者,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如:你喜欢什么颜色7若被访者回答绿色,不能到此为止,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30分钟后,任意点选一名同学开始,让其挑选其中一名被访者进行介绍,被介绍的同学也应起立,让其他同学认识,介绍完毕后继续由这位被介绍的同学接力,直至全班介绍完毕。这样做的好处有别于传统的自我介绍,除了以互相了解为目的,介绍别人的方式也让同学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以及整理归纳信息,并组织成自己的总结,这种方式的锻炼,不仅让同学们打破尴尬的坚冰,也是为了适应日后产品设计的调研过程,学生需要经常与不同的目标人群交流以获取项目所需的设计需求点。另外听别人介绍自己,在情感上也会让被介绍者对介绍者产生亲切感,有利于班级的团队建设的凝聚。

其次,“认识富有创造力的我”(如图1)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与创意,通过五种感官,用比喻手法介绍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锻炼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表达能力,相比于传统的自我介绍,这样的方式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形象生动,同时也让老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维灵活度,课堂的气氛会比较活跃。

2 STEP原则

设计概论的课程是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的“填鸭”方式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去逐一介绍不同设计风格的原理、特征及趋势,课堂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记忆负担,学习效果的转化率低。通过纵观设计历史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设计是一门受众于市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产品设计一直以来都是遵循着“STEP原则”,即S=Society社会,T=Technology/Trend科技/趋势,E=Economy经济,P=People人。每种产品都有它的时代特点,时代环境以及人的欲望需求定义产品形式。就像在工具时代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人们使用木质手工器具,青铜时代技术进步人们开始冶炼金属和使用青铜器一样,任何一种产品都可以映射出其对应时代社会、科技、经济的特色,并围绕人的使用关系进行发展。因此在设计概论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使用STEP原则去分点分析不同的设计风格以及历史事件的形成原因,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现有设计趋势的时候,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分析,并将这个原则应用到后面的设计调研的分析方法上。

3 主动学习

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从高中升上大学前并没有对设计行业有过相关的了解。因此,每当老师在设计概论的教学中,提及一些著名的设计师作品以及设计公司,如非常著名的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菲利普.斯达克)、Marc Newson(马克,纽森),或者世界顶级的设计公司IDEO等,同学们都会感到非常陌生,无法与老师的案例产生共鸣,造成教学过程的不流畅,老师需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停下来先给同学们科普设计师信息,这样的做法效果不强,学生很容易听过就忘记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团队交叉学习。以一班三十人为例,老师准备好三十张纸条,里面分别写上不同名字的中英文,可以是不同行业的知名设计师,可以是世界著名的设计院校,也可以是行业标杆的设计公司,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每人一份。学生根据抽到的内容,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调研,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五分钟内的演讲,老师可以对演讲内容稍加一些规定,比如必须要有代表作品图片,思考是什么让他们脱颖而出等一些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研。一周后的课堂上,将三十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六人,每组成员分别向组员介绍自己调研的内容,待每组成员分别介绍完毕后,老师给每组同学编号,被编号一号的同学,换组到第一组,编号二号的同学换组到第二组,以此类推,没有被编号的同学留在原组,这样就会形成全新的分组,然后每人再向新的组员进行演讲(如图2所示)。

活动型学习的课堂形式不仅打破乏味,也有很多好处。首先,命题时不只限定设计师必须是产品设计行业,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整个设计圈中的传奇的人物以及最近流行的设计新秀,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并从不同领域的设计去吸取灵感,拓宽眼界,不至于日后与人交流时一问三不知,无法打开话题。其次,自主学习有利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相比于老师在课堂上乏味的平铺直述设计师生平,学生自己去发掘知识并将搜集的信息分类整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方式更能加强记忆,而抽签的形式也会让学生对自己抽到的内容产生宿命感,影响深刻。再者,分组演讲的方式也让同学们肩负起要让其他组员在五分钟内能够清晰明白自己介绍的内容的使命感,在这样的动力下,更有助于让同学们将刻板的历史通过主观的分析,真正掌握知识点。而且在听别人演讲的时候,也同样获取了其他同学调研的设计师内容,这样的方式,等于用调研一个设计师的时间,却能得到二十九个不同的内容,分享所学,互相学习,效果也是成倍数的。最后,演讲不仅锻炼了演讲技巧,也增强了同学们的胆量和自信心,相比于—下子面对全班,六人小组在初级阶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编号换组的形式也让同学们增大了与其他同学成组的可能性,每换一次组都是新成员,进一步打破班级同学间的尴尬,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增强班级团结。而老师也可以在分组演讲的过程中,通过旁观察每一位学生演讲的状态及内容,更有利于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以及性格的了解,因材施教。

nlc202309030929

图书馆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在知识上拓宽学生的眼界,手绘也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的必备技能,因此可以结合设计师调研的主题,每周一名设计师,让学生手绘五张该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作品,并标注每一件产品的設计名称、材质、工艺等信息。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也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设计风格,巩固了知识点的学习,同时锻炼了手绘的能力,由量变达到质变,一举多得。

4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直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一个素养,如何锻炼学生在分歧时和组员有效沟通,达到一致的目标是课程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概论课程的结课作业的设置上需要学生通过抽签分组的方式去完成限定条件的低难度设计项目。以“10元礼物”项目为例,学生抽签两人一组,在成本为10元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制作一份礼物,在项目的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设计概论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概念,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考以及小组合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根据三届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经验,项目设计结果的好坏并不重要,初次小组合作中遇到的意见分歧,双方争执不下,如何避免伤了和气等问题,才是设计概论课程结课作业设置的任务重点,让学生在犯错的教训中重新领悟并反思,思考合作中相处技巧,更有利于对后续展开的设计课程起到帮助。

二 评价手段

课程的环节设置循序渐进,因此评判分数的比例适宜平均分配,平时课程参与度的表现及课后作业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结课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结课作业的50%由学生自主评价及老师评价组成。在结课汇报当天,每组阐述完自己的设计作品后,由全班同学进行不记名投票,不可投给自己,最后统计票数排名前五组分别在老师的评分上依次加分5至1分。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且帮助他们形成设计思辨思维,专业老师的反馈也会帮助他们理解项目哪里做的不完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但却是对初入大学校园的设计专业学生一次模拟实验的过程,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

三 结语

设计概论课程虽然是大学设计教育的基础,但是意义重大,既包含了史论的学习,也起到了对学生今后设计课程学习的启蒙。设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又宏大的课题,无法以简化的答案来应对。学生在学习阶段收获最多的往往是在过程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而学习到新的技能及思维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法,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才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辑汇合,然后不假思索的平铺直述。教育更重要的是传授更有效学习的方法,正确的教育始于教育者。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4

史学概论是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历史学专业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 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国内许多高校该课程的教师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教学探索, 并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特色。 (1) 笔者将结合自身主持的校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为例, 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培养

历史观是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历史观对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无疑是史学概论课程最重要的任务。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和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 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头脑, 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辨别真理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史学概论课程就是要在历史本体论上, 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比较中体现出其正确性, 在鉴别中显示出其科学性, 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研究中体会到唯物史观的先进性, 从而自觉的接受它、运用它。

在教材的选用上, 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程组编写的《史学概论》, 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的, 由国内诸多知名史学专家集体编修完成的史学概论课程教材。此本《史学概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内容编排上, “该书融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于一体,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紧密结合, 突出了历史观和方法论, 重点阐述20世纪中国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贯穿始终” (2) 。

在教材的使用上, 也已经有一些高校教师在摸索新的使用方法, 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应该“从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相结合以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将课本知识和经典范文相结合以形成直观见解、比较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见前者科学性等三个方面” (3) 来科学使用《史学概论》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 任何一部史学概论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需要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辩证的选用。“马工程”编写的《史学概论》是当前最重要的教材, 也是教育部在各高校普遍推广的教材, 应该重视对其的使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则可以吸收各种教材之长处, 如果能形成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则最好, 但其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历史学的本体论在史学概论课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决定着有什么样的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几乎所有的史学概论课程都会首先解决“什么是历史”这个史学理论的元问题, 这也是历史本体论讲授中必须要解释清楚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主讲教师可以先不预设一个历史的概念或者解释, 而是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主修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在中学已经学过多年的历史, 又在大一、大二系统学习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 因此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讨论“什么是历史”的问题。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 反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没有标准答案和预设理论的前提下, 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历史学的经历, 以及对知识的体悟和理解, 往往能够总结出很多具有一定理论思考深度的回答。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参与之后, 主讲教师再结合史学理论的学科体系, 来为学生系统分析“什么是历史”的传统命题, 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明晰了历史和历史学的联系与区别之后, 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都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学生的历史编纂实践和史学研究实践

史学概论课程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 但如果把它仅仅理解成只是传授历史学的理论那就大错特错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史学概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实践。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史学人才, 必须使学生兼备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向学生讲授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相关理论知识, 而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就需要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是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的实践意识, 将理论的价值转移到实践的运用中去。比如在“马工程”《史学概论》教材中的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一般学生都知道历史研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但对于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什么是科学的、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等问题, 学生都还是比较茫然的。因此, 首先需要任课教师讲清楚唯物史观的创立背景和过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等问题, 并要使学生明白“唯物史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品格” (4) 。在此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 如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外历史进程及发展规律的比较等重大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理论分析能力。

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 可以结合“马工程”《史学概论》教材中的第七章《历史编撰》内容, 在学生掌握“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就可以尝试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活动了。当然刚开始不可能让学生去编写大部头的历史, 可以从基本的史学研究训练开始, 拟定一个题目, 然后学习查找相关的史料, 进而遵循一定的编纂规范, 形成初步的研究。这也是为本科生在大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前期的准备和铺垫。

在历史书写方面, 可以围绕在史学方法论模块中所讲授的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内容来开展学生的史学实践活动。比如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抗战题材的影像资料进行史学实践。有的学生会围绕一位抗战英雄的影像资料编辑一部专题介绍小短片, 并且自己动手撰写文字介绍资料,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用影音和文字相结合方式来制作完成一部简单的影像史学作品。有的学生会利用口述调查的方式, 采访当地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利用录音或摄像的方式保存口述资料, 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 形成口述史的资料。通过这种影像或口述的史学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背景, 尝试撰写史学题材文字作品, 并学会了编辑制作视频资料,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对史学概论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作为历史专业基础课, 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各占20%和80%, 因此有的可能学生往往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而寄希望于最后的复习, 对于平时的史学实践作业觉得无足轻重。针对这种情况, 有必要调整课程成绩的比重, 将平时成绩提高到30%或40%。在期末考试试卷的出题中也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比如可以出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影像史学或者口述史学作品的实践计划, 或者设计一个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 一般根据学生的答卷就能够看出其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史学实践能力。

总之, 如何在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条件下不断完善史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是需要逐步探索下去的。特别是在“慕课革命”到来的时代, 如何让传统的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课程具有吸引力和长久生命力, 需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和日益发展的教学理论, 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摘要:史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向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教学改革中, 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注重对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的培养, 还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编纂实践和史学研究实践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迁移。

关键词:史学概论,唯物史观,实践教学,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概论课程小结 篇5

课程: 汽车概论教师:耿家兴类别:理论课 系部:___汽车工程系________班级:13级大专汽修(2)班人数:72 使用教材、编者、出版社:《汽车概论》 主编:张世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小结内容:(包括①授课计划完成情况;②教学方法;③课程教学的经验与问题;④教改建议。)

课程小结要求:①分条列项;②1000字左右。

① 授课计划完成情况;

每周4课时,共9周36理论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授课任务

② 教学方法;

汽车概论是一门总体把握汽车及其运用的课程,共设9章,内容包括汽车发展史、现代汽车工业概述、汽车分类与使用性能、汽车消费与汽车牌证、汽车营销、汽车服务、汽车材料、汽车法规、汽车文化等,采用课本与多媒体相结合,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汽车概论里的内容知识,生动形象

③ 课程教学的经验与问题

教学经验方面,因为本人是一名新老师,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掌控力不足等现象,未来会逐步改正

④ 教学建议

概论课程 篇6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0-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应该看到这门课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达到了课程的基本目标,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迫切需要解决。

1 “概论”课程中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法使用随意、缺乏规范。 不少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却没有慎重考虑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规则,随兴所至,信手拈来,没有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该深入分析的理论却被简单地用图表展示即结束,而本可以用图表作对比分析,以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地方却又采用简短的师生对话解决,其教学效果当然就无法理想。

1.2 理论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据调查,很多的教师在开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时,经常会只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而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已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新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不能很好地反映“概论”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的发展要求。

1.3 在理论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忽略学生的参与。如果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我们所以的教学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才能真正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被称为“教学”。按此推论,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也是必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的。如讨论式教学方法,不管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之间的讨论,缺乏学生的全面参与是无法想象的。但很遗憾的是,我们部分“概论”课程的教师,却在理论教学工作开展时,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还是以讨论教学为例,部分老师并没有特别在意大部分学生的全面和深度参与,认为只要有几个学生能参加部分对话就达到要求了,这其实是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误解。[1]

1.4 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 经验丰富的教师认识到部分理论性和时效性强的知识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的,但现实却是,对于许多高校的“概论”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就比较单一,更不用谈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体系,形成合力以达到最佳效果了。

由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让很多的课堂呈现了人多但冷清,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清晰、不持久,继而影响到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际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概论”课的价值和魅力打了折扣。

2 “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教师不够重视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和研究。 教学方法开发设计的不足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对教学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如教育价值、教学要素、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等。因此缺乏开发和设计新型教学方法的方向和思路。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理论性东西的探讨,而直接关心的是教学方法问题。不少的新教师更多地只是去模仿前人或他人的方法。而经验丰富且善于思考和探索的教师都认识到,这些教学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他们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完美;或指导他们去设计开发出新的教学方法;或指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

2.2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了解和研究缺乏。 对学生的不了解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进而去使用教学方法。而这又无法避免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产生某种程度的偏差,让师生之间出现一定的摩擦。我们说教学,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而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开发出新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才能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师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挥作用的。

2.3 教师忽略教学方法的合理科学运用对“概论”课理论教学效果的价值。 有部分从事“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师认为由于“概论”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于学习此门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以及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教学方法与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说,对于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如果按照现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节一节的分析,学生往往抓不住三个理论之间的区别点;但如果用图表的方式,将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放在一个图表里进行对比分析,再加以适当的概括,学生对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了。

3 突破“概論”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困境的途径

3.1强化对教师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

各高校应该组织专门针对新教师开展的岗前培训,强化新教师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为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开发区新的理论教学方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开阔的思路和方向。当然也有必要组织其他教师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以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理解,并相互借鉴。

3.2 组织力量专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也是题中之义。高校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来开展这项工作,而且从变动的学生角度而言,经常开发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必须的,因为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也会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然,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开发设计的一部分。[3]

3.3 强化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使用条件的把握和运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很多因素紧密相关,其中教师能否把握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用条件,[4]并在此前提下,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如在强化老师的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时涉及此项内容;或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时,吸纳“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老师参与;或组织专门的教学方法探讨会议)让“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把握,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理论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81.

[2] 练崇潮,汪水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12):34-35.

[3] 张信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3(2):43-46

概论课程 篇7

航空概论是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民航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高职航空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 是各专业课程的前导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培养学生对于深入学习航空专业课程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对飞机的结构和特点, 以及民航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 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相应的, 作为综合讲授航空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 航空概论也具有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 课程内容涉及航空发展史、大气环境、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机械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航空运输、航空安全等多领域的知识, 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信息量大, 且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 较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仍不分侧重点的采用机械而呆板的讲授式教学, 显然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 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 航空专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航空运输类, 包括民航运输、空中乘务、空中交通管理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另一类属于航空维修类, 包括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飞机结构、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知识则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但是不管是上述哪一类专业的学生, 都要掌握基本的飞行原理, 同时由于航空行业对于安全性的高标准、高要求, 所以两类专业都要深刻理解与航空安全相关的知识。

针对上述两类专业在职业能力要求上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各有侧重, 同时又要兼顾两者在通用知识方面的要求。因此, 可以将航空概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通用基础、航空运输和航空维修, 并将相应章节分别划入三个模块中, 如航空发展史、飞行原理和航空安全等章节划入通用基础模块, 机场、航空运输和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划入航空运输模块,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等内容则划入航空维修模块。在教学中, 对于航空运输类专业的学生, 以通用基础+航空运输模块为主, 以航空维修模块为辅, 而对于航空维修类专业的学生, 则以通用基础+航空维修模块为主, 以航空运输模块为辅, 如图1所示。

2 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空气动力学、航空机械、航空电子、空中交通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韩愈《师说》有言, “术业有专攻”, 如果采用单一教师授课的方式,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一人很难专擅机械、电子等所有的相关知识, 所以对课程中自己擅长的内容可以讲解得很详尽, 而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 授课过程必然流于泛泛, 很难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分段后, 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主讲。“分段式”教学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简单的分段、分人授课, 而是对原有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新的调整和组合[2]。首先要对航空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在明确其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该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 广泛调查研究校内外的教师资源, 了解每个人的专擅领域和优势所在, 然后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共同分析探讨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梳理归纳后分段, 每一个团队人员的优势资源与分段后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进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是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 高职教育方式应适合他们的特点[3], 不能沿用和照搬本科高校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航空概论这样信息量大, 且以讲述性内容为主的课程, 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高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综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建立起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 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由于过于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启发法, 不直接讲授定理的内容, 而是设定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 让学生每人拿出两张纸, 向中间吹气, 观察两张纸相吸的现象。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两张纸相吸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纸中间的空气的哪个参数减小了?等待学生回答出答案“压强”之后, 提出第二个问题:压强代表的是空气的哪种能量?等学生回答出“势能”之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压强减小的同时, 由于你的吹气导致空气的哪个参数变大了?当学生回答出答案“速度”时, 继续提问: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自然会回答“动能”, 此时做最后一次提问:速度增加的时候为什么压强会减小?引导学生思考势能与动能的关系, 联想到能量守恒定律, 继而得到伯努利定理的相关知识: (1) 该定理是能量守恒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定义的是速度和压强的关系; (3) 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4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课程,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对航空基础知识获得尽可能多的了解, 必须从改革教学手段入手,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实验实训设备等各种方式, 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1) 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很多知识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介绍和教师的口述很难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有时即便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则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媒体的形式, 非常直观、快捷的把信息表达出来, 既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也能够加深其印象,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对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而采用视频和动画则可以对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中进行压缩、燃烧和膨胀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 非常的生动和形象。

(2) 虚拟仿真软件

虚拟仿真技术既具有理论教学无法相比的直观性, 又具有真实的实训教学没有的成本低廉的特点, 它能够将复杂的飞机零部件结构展示的一目了然, 其效果是教具, 甚至是实体零件都无法达到的, 所以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Pro-E、Solidworks等虚拟仿真软件建立飞机虚拟零件库, 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常见的飞机零件进行平移、旋转、放大、剖切等操作, 全方位观察零部件结构;构建飞机结构拆装仿真实训系统, 让学生能够利用鼠标或键盘对飞机各部分结构进行拆卸和安装, 系统应能够提供操作说明, 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拆装时, 可以参照系统的提示继续进行实训任务。

(3) 课堂演示实验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直观展示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 在课堂上做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通过机翼的烟风洞实验, 加深学生对迎角过大时产生的飞机失速现象的理解;通过力学实验室的拉力、压强实验, 使学生对飞机结构强度和刚度形成深入的了解。

(4) 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航模小组, 开展航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飞行原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相结合, 设计和制作出纸质和木质的航空静态和动态飞机模型。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对于航空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5) 企业参观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 组织学生到飞机制造厂、航空公司等企业参观实习, 实际感受航空企业的生产工作状况, 一方面促进学生在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航空知识的基础上, 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参观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现场, 对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航空职业素养形成深刻的认知。

5 结语

航空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进行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教学改革, 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适应现代航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文章对《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航空概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础, 贾玉红.航空航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9-1.

[2]梁衍锋, 张东东, 等.浅谈分段式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25) :2275-2276.

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篇8

明确指导思想, 科学定位课程。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广告传播活动现象、广告传播事业及其特殊矛盾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广告学学科体系大体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大部分。广告学概论是理论广告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广告学学科课程体系的核心。因此, 我们开设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广告事业发展的需要, 适应广告学专业自身学科体系与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 立足于我国广告业实际, 讲授广告活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在授课对象上, 广告学概论课程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在新闻传播学类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同时, 在艺术设计、摄影、市场营销等专业中也相应开设广告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目标上,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广告事业观、科学的广告价值观和正确的广告职业道德观, 为我国广告事业培养和输送素养好、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 以科学的广告本源观、广告传播观、广告营销观为逻辑起点, 对广告理论的把握, 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介绍中外既往和当代的不同理解以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在知识结构上, 课程分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侧重阐述广告的概念, 对于广告的基本认识, 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侧重以科学广告观为指导, 阐述广告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广告的运作、规范;方法论部分———侧重阐述科学广告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大板块互为依托, 相互促进。

确立课程重点, 突出能力培养。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广告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我们把学生的能力结构具体分解为公共素养能力、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大部分。其中公共素养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行业基础能力具体包括广告基础操作和协作能力、广告制作设备使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表现能力、广告创意能力、广告文案能力。这样, 三大能力下面涵盖了十五项具体能力。十五项具体能力的训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中。而广告学概论课程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把这十五项能力要求和意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心知肚明。为此, 广告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紧扣“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这一广告运作程序, 重点阐释广告主体、广告对象、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效果、广告管理六大核心范围的理论内涵。同时, 还要导入广告学科竞赛内容, 整合广告教育资源, 提高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不是培养广告研究学者, 也不是单纯培训广告操作技术工人。因此, 在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严谨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还要启发引导他们关注广告实践, 并应用学到的理论解释和解决广告实践中的问题。紧扣每年的广告竞赛, 糅进竞赛项目内容, 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悟广告、体验广告, 既突出了职业教育, 又强调了知识教育, 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广告业不仅仅是一项职业, 更是一项事业, 也使广告专业教育者认识到, 广告学专业教育应以培养专业广告人为己任。国内有影响的广告大赛, 如中国广告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 主办单位权威、程序规范、导向鲜明, 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这类大赛, 不仅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行业实际紧密结合, 也使学生彻底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磨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也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性和拓展性。

强调课程实训, 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广告学概论是一门以广告基本原理讲授为主的理论课, 课堂内没有实践教学内容,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并没有流于讲理论, 而是强调学以致用, 突出课程实训。广告学概论的课程实训, 主要采取情景模拟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式方法是一种通过对广告活动过程的模拟或再现, 让学生身临其境, 结合实际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广告学概论课程实训采用的情景模拟式之一是结合广告竞赛, 精讲基本内容。参照广告竞赛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我们围绕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浙江农林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体现“实用、新颖、活泼、精炼”。具体做法是:第一步, 每章讲解前提出教学要求, 指明重点、难点, 并结合广告竞赛项目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这样安排有益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为他们提供思维空间。第二步, 每堂课开始时, 教师在课前对相关竞赛案例进行提问式的考查, 并运用电脑制作PPT课件, 进行视觉化教学, 便于学生理解;并结合最新的广告领域的现象、问题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讲解。第三步, 每堂课教师要对内容、知识点和思考题进行归纳和提炼, 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启发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理论去思考、解答实践中的问题。

广告学概论课程实训采用的情景模拟式之二是开展课外实训, 进行全程广告作业。广告学概论课程安排两次大型作业, 一次是完成一篇小论文, 初步尝试写作论文, 为日后的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训练;另一次是利用作业展开课外实训。实训作业是一次广告全程作业, 选题来自企业委托的项目或由学生自由选择, 具体做法是参照广告公司一个广告周期的时间, 把这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安排在几周内, 每一周作业的内容对应相应的广告理论教学, 每一周讲清理论后, 再引导学生开展作业。学生按业务分工组成作业小组。虽然学生并不具备全程广告作业的能力, 但可以促使学生切身体验广告活动的实际情形, 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缺什么, 以后需要补什么。为弥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缺陷, 我们为学生开列了参考书目, 开发制作教学课件, 邀请专家和业界从业人员来为学生开设讲座, 丰富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 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同时也让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基于问题的学习, 核心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议题的设计,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议题是成功开展问题式教学的保证, 课程教学的具体表现为开展课堂讨论,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具体做法是:课前一周向学生公布讨论的问题, 以便学生查阅资料;每学期安排1~2次, 每次讨论40分钟, 分两个单元, 每单元为20分钟;讨论时打破为全程作业组建的作业小组组合,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临时团队, 一般3~5人为一个小组, 不设组长;一个单元时间结束后重新组合, 建立新的讨论团队, 让思维产生发散效应;主讲教师巡回于各小组之间进行启发、引导;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茶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9

关键词:茶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问题

培养具备茶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人才, 既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一种途径, 又是我国部分高校所提倡的任务之一。郭桂义等[1,2]针对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孙慕芳等[3]就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刘晓娜等[4]针对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初见成效, 为茶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茶学概论既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5], 又是一些高校针对非茶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等内容于一体。该课程既能为茶学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能提高非茶学专业学生的茶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针对如何提高茶学概论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学“茶”兴趣, 根据不同情况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等问题, 从茶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1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1 根据不同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及实践内容

1.1.1 根据时代及茶叶生产周期需要, 适当增加或删除教学与实践内容。

在教材方面, 以朱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学概论》 (2013年8月第1版,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为主要教材, 《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其他教科书、期刊和学报为参考书进行教学。一些高校在以往教学中以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文化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茶叶功效研究的深入, 茶叶综合利用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茶叶功效以及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 改革了部分教学内容, 增加了茶与健康、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 丰富了茶的综合利用部分内容, 缩减了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茶叶无公害生产等内容。

茶树有固定的生长周期, 而茶叶生产有特殊的生产周期。为此, 根据茶树生长周期及茶叶生产周期, 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设置了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茶叶采摘加工实习等实践内容, 适时穿插各个教学实践环节, 使教学内容与茶树生长周期以及茶叶生产周期相互搭配。

1.1.2 根据不同专业,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 茶学概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非茶学专业专业限选课、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方向不同, 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各部分的需求就不同。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设置作如下调整: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基本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相对于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 非茶学专业限选课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取消茶树育种、茶叶精制加工、茶叶贮藏与保鲜、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取消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茶叶精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表1) 。

1.1.3 根据不同兴趣群体, 适当丰富或缩减教学内容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

为了搜集学生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设置的建议以及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分布,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的5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由表2可知:在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中, 96.61%、94.92%、89.83%的学生分别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只有47.46%、66.10%和69.49%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这就证明, 在植物保护专业中, 更多的学生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较少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适当丰富细化了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部分内容, 适当缩减了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部分内容。

注:“√”表示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表示不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1.1.4 根据不同行业发展趋势,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不断补充不同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 凸显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 茶具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茶具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 而茶具设计从最初简单片面的感性经验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理性认识[6]。如今茶具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茶具个体的造型, 而是慢慢转移到茶具与茶文化的关联性上, 茶具种类趋于多样化, 设计趋于人性化, 造型趋于风格化, 用途趋于便捷化。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增加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不仅呈现给学生最新最全的茶具种类, 而且让学生将茶具与茶类、茶文化联系起来。再如茶席设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项独特的茶文化活动形式[7], 且迅速发展成为了高级茶艺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一, 完成茶席设计作品是高级茶艺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及时在茶艺与茶具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补充了茶席构成及简单设计这一章节, 使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构成因素、茶席设计的基本技巧等知识与技能, 为成为高级茶艺师打下良好基础。

1.2 利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 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主要教学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微信公众平台法等, 各个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不断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1.2.1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多次问卷调查, 分别在学期初、中、末进行。学期初调查分析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兴趣, 摸清学生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根据结果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占比以及难易程度。学期中调查学生对前期教学情况及难易程度的认可度, 学期末调查学生对整期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认识及建议, 根据结果分别调整后期教学方式与方法及下期教学计划与内容, 做到及时、高效。

1.2.2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

兴趣教学法是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对专业学科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5]。兴趣小组和角色对调法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将兴趣小组法与角色对调法结合起来。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占比, 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 并要求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总结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 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学期中要求各兴趣小组进行角色对调, 课堂讲授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课件, 由其他兴趣小组对当堂小组进行现场提问并给予打分。同时, 将期末考核定为角色对调授课与理论考试相结合, 将角色对调授课纳入期末考核当中, 并不断增加权重,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

1.2.3微信公众平台法。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可以使用手机、平板进行交流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 主要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将微信应用到教学交互活动中, 可以使得教学的交互更加自由、方便、及时, 这种新颖实用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将微信公众平台法应用到了教学当中, 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应用:一是根据教学进程, 不断推送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 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联系;二是不定期布置作业, 要求各兴趣小组原创本小组相关内容文章, 推送至平台,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及理解能力;三是对文章评论区问题进行搜集, 课堂当中由教师或者学生予以解答, 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四是利用公共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进行学生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 进行数据统计, 针对性调整平台内容、更新时间及频次。

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教改方向

2.1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茶学概论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而教学周期一般仅为18~20周, 在不到40个学时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课程核心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达到应有教学目的, 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将根据实际情况, 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使教学内容设置及占比更加科学合理。

2.2 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 以保证茶学概论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需要一块面积较大、长势较好的茶园;茶叶加工实习需要一个加工设备先进、齐全的生产基地等。将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茶园及生产基地。

2.3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教学模式和平台

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平台不断涌现, 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方法, 将不断加强学习, 同时优化已有教学方法、模式及平台, 实现科学、高效教学, 做到可视化、可追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桂义, 张洁, 孙慕芳, 等.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茶叶加工, 2014 (2) :44-48.

[2]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9) :5957-5958.

[3]孙慕芳, 张洁, 郭桂义.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 :128-131.

[4]刘晓娜, 郭桂义, 胡孔峰, 等.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42-44.

[5]吴思茗, 左扬扬, 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 (1) :44-47.

[6]黄韩丹.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加工, 2015 (3) :72-75.

浅谈《新能源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教学,实践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殆尽及其使用过程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开发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为当务之急。而培养这类人才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对于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尚处于探索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在应用化学类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新能源概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尤其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前沿动态,一方面拓宽学生新能源利用视野,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投身能源领域建设的使用感和责任感。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浅谈对《新能源概论》的教学体会,并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1 结合科技前沿,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侧重,主要讲清楚课程的要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贴近生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的内容。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课程内容需要紧跟学科前沿,引入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尽可能把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改进教学方法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研究兴趣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完成教学过程。一方面,改善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自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提问、陈述等主动求知的行为。另一方面,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构思,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从电子空穴对形成到太阳能电池电压建立的全过程,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单纯用语言文字讲清楚的内容的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讲授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时,则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进行。

3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鉴于此,笔者对本课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具体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例如出勤情况、回答教师问题的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等。期末考核中,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章节内容为主题,通过调研文献,撰写一篇论文,并制作ppt,当堂宣读,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上述过程进行结果量化,并按照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70%,得到学生的总成绩。

4 结语

《新能源概论》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关注学科前沿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新能源利用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不断调整并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主动性不足、重书本、轻实践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丽芬,夏茹,袁孝友,李村,周艺峰.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教学体会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5,12:228.

[2]李品将,法文君.《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能源与环境,2011,3:36-37.

[3]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5-186.

概论课程 篇11

关键词:双语课程 环境工程概论 教学讨论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权威的学术期刊普遍使用的语言。作为高校学生,要想学好专业,了解国内外前沿的专业领域知识,除了查阅国内文献外,多浏览专业相关的英文期刊和书籍,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大多处于尝试阶段。

笔者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进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在美国高校学习相同课程的经历。本文结合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国外高校学习该课程的心得,试图探索适合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

环境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急迫地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经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因此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补充国内教材中缺乏的专业知识。

二、“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问题探讨

1.开课对象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涉及一些较专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把开课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选修。这些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很多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他们也已经完成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为“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没有相应的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我们选择了Gilbert M. Masters著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被多所美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为本科生的适用教材,因为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污染中涉及到的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产生和治理方法,并讨论了目前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风险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深入浅出。此外,该书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还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加以练习和运用。

但该书部分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美国为背景,中国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该书的价格较高,部分同学可能会由于价格问题不会购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该书中一些关于单位转换和环境化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点内容在课前复印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复习和课堂理解。同时,当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时,适当补充中国相应的环境法规内容,并通过与美国的环境法规相比较,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多,并无定论。关键问题在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导致没有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按照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的学生水平,拟采用“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幻灯片,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其余内容用中文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地解释和补充。目前打算运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要求提前预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一周上传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熟悉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

笔者在美国学习该门功课时,教师每周都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并在后续课堂中以测验方式进行考核。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节约课堂时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环境问题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和观看近期热点的环境问题或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英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进行英文汇报

并在该课程中后期,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模式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学的阅读内容制作英文的PPT,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将这项任务分组进行,每人完成一部分内容,而且控制汇报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样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都能积极地参与,而且在制作PPT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写和说的能力。

4.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究

“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应该既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能尽量公平公正,可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约占总评成绩的70%),课堂演示为辅(约占总评成绩的30%)的方式,并且对于本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

在闭卷考试试题中,可以采取用英文出题,但不完全要求用英文作答。但对于某些问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用全英文作答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允许用中文作答,但是对于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应该予以适当奖励,例如该题实际得分可以在卷面得分的基础上,增加20%,以此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去继续研究和解决。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为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方面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飞.船海工程专业《船舶概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24-126.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33-35.

[3]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82-84.

概论课程 篇12

一、引经据典, 双语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 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有较多的接触, 生物学经典理论的提出和学科发展中重要的科学家的介绍大家耳熟能详。在《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简单重复以上内容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经典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入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首先, 引经据典, 对理论的发展历程做详细地讲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经典的生物学理论大多为西方学者提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用原始英文文献、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 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写、译能力。例如, 1953年, 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时代, 二人也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高中生物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但在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之前, 有几位科学家提出了DNA结构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模型, 也正是这些研究成果成就了Watson和Crick的伟大贡献。Wilkins和Franklin提供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图片对二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是Watson和Crick于1953年在《Nature》发表的通讯文章, 第二段有这样的描述:“A structure for nucleic acid has already been proposed by Pauling and Corey (1) .They kindly made their manuscript available to us in advance of publication.Their model consists of three intertwined chains, with the phosphates near the fivre axis, and the bases on the outside.In our opinion, this structure is unsatisfactory for two reasons...”意思是说Pauling和Corey在他们之前已建立了核酸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而Pauling是当时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权威, Watson和Crick的发文是向权威的挑战。当然, 这归功于他们认真的实验工作和深厚的科学功底, 因此, 对于经典理论的阐释, 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 结合经典文献, 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一些专业词汇, 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式教学和反馈式教学相结合

(一)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问为授课主线,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问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2]。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作用, 二者的相同点是培养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的是, 前者教师起主导作用, 后者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或促进者的作用。

《生物技术概论》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每章内容的侧重点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 在进行提问式教学中, 首先要围绕章节的重点提出问题, 以检查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 同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其次, 在课堂结束前提出问题, 一是让学生回顾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理出一条学习的主线, 二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主动式学习解答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作用。

(二) 反馈式教学

反馈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相辅相成, 其包括课堂反馈式教学和作业反馈式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正确实施反馈式教学, 可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反馈式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 从而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教学上的调整[3]。《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浓缩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 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 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 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学、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或者在讲授课程重点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反问或其他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掌握的信息,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并通过信息反馈, 对学生不清楚的理论知识做更深入地讲解, 改善课堂的授课效果。

作业反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 又可以检测和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在作业反馈式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作业应围绕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 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设题, 减少名词解释等常规问题, 避免与教科书章节问题重复。因为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设置的题目, 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 又可以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其次, 作业应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再次,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 一方面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解释;另一方面, 教师的认真批改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多学科交叉内容教学

(一) 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养, 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 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5]。《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些热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但课程教材的内容又不能及时反映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 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跟踪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以清洁能源为例, 通过百度、Google或图书馆信息检索等方式,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关键词映入眼帘。与我们生物相关的是生物质能, 这些生物质能又包括生物质降解和转化、生物制氢和生物成因气等, 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大量的文献和最新报道,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 针对不同章节的研究热点,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利用信息检索的方式, 收集、分析和汇总有价值的网络资源。

(二) 加强与工科专业知识的融合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酵工程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化学、化学工程学、电气工程、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维生素B2发酵生产为例, 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维生素B2生产厂家, 公司维生素B2高产菌株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与之配套的也是先进的仪器设备, 因此在产品发酵过程中需要集成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 如空压机和发酵罐电机的维护需要具备电气专业基础, 发酵过程的控制需要结合微生物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又要依据其化学性质并结合化学工程的手段完成。因此, 维生素B2的发酵生产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与不同的工科专业结合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工程中, 通过维生素B2发酵工艺介绍和发酵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的图片展示, 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三) 提高对生物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作为一项高新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范围十分广泛。生物知识产权包括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生物仪器知识产权、生物产品开发工艺知识产权和生物基产品知识产权等四个方面。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 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生物遗传资源, 利用生物仪器, 研究新的开发工艺, 制造新产品的意识, 培养他们正确利用和保护生物知识产权, 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现状为例, 据文献报道, 生物技术成果的60%~70%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源头是技术创新,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6]。2010年, 我国生物医药大中型企业共有1754家, 其中具有研发能力的仅有102家, 这说明我国大部分的生物医药企业没有进行研发活动或自主创新[7], 使得他们只能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专利。2010年,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引进或购买的经费支出为19.92亿元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地广物博, 生物资源丰富,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遗传资源, 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国家生物仪器重大专项的实施也说明了政府对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所以,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 在《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中熏陶生物知识产权的内容, 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增加生物应用案例教学

2014年7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等15个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生物科学专业的入选无疑给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 如何打消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的担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因此, 围绕《生物技术概论》的各章节内容, 从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层面, 增加生物应用案例教学, 通过介绍国内外著名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历程及其产品的生产开发工艺和关键技术,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范畴。同时, 详细讲解生物技术在农业、轻工业、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应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 增加学生对生物专业的信心, 提高学生对生物专业应用前景的认识。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如何对高校《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环节对《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提问式教学,反馈式教学,多学科交叉,生物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Richard Van Noorden, Brendan Maher, Regina Nuzzo.The top 100 papers[J].Nature, 2014, 514 (7524) :550-553.

[2]李晓光.提问式教学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有效运用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9) :87-90.

[3]吴木林, 张京洲.三位一体反馈式教学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5) :26-28.

[4]司文斌.反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14, (1) :10.

[5]王艳萍.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2) :35-36.

[6]曹丽荣.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3) :104-109.

上一篇:高中化学食品安全下一篇:贸易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