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个性论文

2024-09-27

呵护个性论文(共3篇)

呵护个性论文 篇1

教育发展到今天, 班级管理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它不光是一门艺术, 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文化。从某种程度讲, 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教育的其他形式和内容, 甚至可以说, 班级管理的一个细节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加上社会的多元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平衡, 家庭的多样化以及独生子女增多等因素,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亦极具个性, 班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 作为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入手,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改变观念, 客观面对学生的个性

心理学把表现人们个别差异的心理现象称之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属于个性倾向性。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个体的存在, 千姿百态, 因其家庭特点、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 每个个体都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目标、是非标准, 每个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人是动态的、发展的, 人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人的个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 也会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作为教师,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 要客观认识这一点, 要敢于承认学生的个性。

同中求异,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人的个性总是受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制约, 因此人的个性既有共同性, 也具有特殊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在同一社会背景下, 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在家庭经济状况、接受的教育等外界因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同一年龄段的人所具有的共同个性。个性的个别性是指学生因受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等影响而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像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以及一些留守孩子, 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特有个性。作为教师,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既要发现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的共同性, 更要发现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的特殊性。另外, 任何一种个性特征都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 它是学生受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受学校教育的熏陶以及在个人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而成的,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 个性特征又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因而, 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正确认识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这一属性, 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个性, 去看待学生的个性。

理智面对, 精心呵护学生的个性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能动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极具个性的人。学生的个性, 特别是每个学生所表现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特别要关注学生个性的特殊性。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要呵护学生的个性, 首先要承认学生个性的两面性, 辩证地分析不同学生所表现的个性特征, 辩证地分析同一学生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决不能简单、随意地对学生的个性品头论足、乱加点评;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干涉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个性;决不能单凭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对学生定性, 更不能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用“有色眼镜”看学生。生活因多彩而丰富, 人生因个性而生动, 人生因个性而有活力。个性是人的标签, 个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班主任, 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 要理智面对学生的个性, 精心呵护学生的个性, 只有这样, 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个性, 才能谈得上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去伪存真, 认真培养学生的个性

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都是有差别的。面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别, 面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倾向, 作为教师,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 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有步骤地去进行启发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 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赏识、赞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认真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个性。只有这样, 班级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 班主任才能成为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 让每一个学生都朝着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走向成功的彼岸。

呵护个性论文 篇2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看”

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因而观察是写文章的基础。故此,应该把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需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条件,主要的方式有: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到大自然去观察。每个季节都有特别的日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到每天都经过的小路去参观,到天天玩耍的校园去观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如:观察水稻生长的环境,松树和柏树的区别等等。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从中培养了他们有意观察的能力。

2.创设观察的情境。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看谁能把小品复述下来,再如做小游戏,看谁能说出游戏的场面,以培养瞬间观察的能力。

3.开辟观察园地。为了让学生写好植物,可以动员学生把家里的盆花,金鱼,小兔、小鸟等观赏性的动植物带到学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进行仔细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获取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积累写话材料。

通过观察,积累了素材,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就不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相反,会产生写话兴趣,乐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想”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由此可见,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小学生的想象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想象比较丰富奇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想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孩子是想象的天使,他们的想象不太现实,却充满憧憬的神奇色彩,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他们因为不喜欢寒冷,所以才“种太阳”、一个挂在南极,一个挂在北冰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孩子,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在自己想象生活的空间里飞翔。例如一位老师在一次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全班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内容丰富奇特、生动感人的文章。一位同学写了《未来的折叠房屋》,其中写道:未来的房子折叠起来,就像一个书包,不管到哪旅游都方便极了……的确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全班几十位学生的作文无一相似,这是因为托起他们每个人想象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有的平实、有的新奇,字里行间释放的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美好、创造与挑战同在。

在想象性的文章写作中,同学们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采用多种方法发挥了想象力。例如在课文故事结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经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也就是给故事加新结尾。进行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如学了《坐井观天》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也可以根据教材仿写童话,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写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如“秋天到了,秋风一吹,杨树的叶子都黄了。”想象一下杨树的叶子为什么黄了?这样的课题学生都乐意写,不仅写得快,而且想象丰富,思路开阔,极富创造力。

三、带领和指导学生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做”

呵护个性论文 篇3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 也可以把他们教愚笨。何去何从, 取决于对学生的个性、悟性与灵性是培养、激发还是漠视、扼杀。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悟性与灵性, 自己还不知其然。比如, 面对学生的“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老师不高兴, 觉得不对劲;面对“冰雪化了, 化成了春天”, 老师会严肃地说“错, 冰雪化了以后是水”;面对学生的“母鸡能孵蛋, 我也要试一试”, 老师会摇摇头表示极其反对。

这些做法, 无疑都是对学生个性、悟性与灵性的残酷扼杀。新课程倡导构建以人为本, “人”“文”合璧的作文教学机制, 教师必须注重保护学生习作中的个性、悟性和灵性, 培养学生做健全的人。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学生习作中的个性、悟性和灵性呢?

一、指导习作: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习作中的个性、悟性和灵性

小学生特别喜欢幻想, 憧憬未来的生活, 他们自由地驰骋在想象的天地中。他们在想象中得到满足, 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心理学认为,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能使之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由此, 会产生“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的境界。鲁迅先生曾惊叹儿童的想象力, 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潜入蚁穴。”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 学生的作文就会兴趣盎然、生动活泼、色彩鲜明。

所以, 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适当进行假想性命题作文的训练。例如, 《我当上了……》《我和孙悟空交朋友》《……年后的我》《我的飞翔》等等, 这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有效形式, 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其说让学生写《记一次植树》《我爱老师》《我的朋友》《我的爸爸》这样僵化命题的作文, 不如把题目改为《我为大地披绿装》《老师爱我, 我也爱他 (她) 》《猜猜他 (她) 是谁》《我的“围裙”爸爸》, 这样的命题既新颖又有趣,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同时, 要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对此,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写自己想说的话”,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等。自由表达要大胆放手, 学生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 哪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 也是弥足珍贵的。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 如果我们不管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 不问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 一律用统一的作文要求规范学生, 那么天南地北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被套入同一个模式, 学生习作就会失去个性、悟性与灵性, 就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二、批改作文: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闪烁的个性、悟性和灵性, 让学生有倾吐真情的安全感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斥责, 对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创新意识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此外, 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的习作, 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更新作文评价的标准, 善于欣赏学生的作文。可以是欣赏全篇, 也可以是对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欣赏, 或是对选材的欣赏, 或是对布局谋篇的欣赏。曾有报道说, 美国一位教师出了一个作文题, 大意是林中发现了一个蛋, 让学生推测这蛋的来历和它是什么蛋。一个学生写的是他把这个蛋拿回家孵, 孵出了一个美国总统。因为这个学生极富创造性的想象, 这篇文章受到许多赞扬, 被美国多家报刊登载。而这样的学生如果出现在我们身边, 很多时候却是会受到斥责和批评的, 这就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创作的个性、悟性和灵性。

遇到学生异想天开或者与我们成年人的说法不一样时, 老师应该慎重对待, 随机应变, 不要一口否认。比如遇到学生“有一天我会像小鸟一样轻松地飞上蓝天”“冰雪化了, 化成了春天”“我听到花开的声音”“河里的水很活泼”等富有灵性的表达时, 我们应该温暖地呵护它, 因为呵护它, 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个性、悟性和灵性。

三、匠心独具:让学生生活在诗歌和艺术的熏陶之中

写作能力需要艺术和文学的滋养, 如果学生有一种艺术爱好, 如唱歌、跳舞、绘画或弹琴等, 他们不仅知识面拓宽了, 而且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中讲到于漪认为:“教语文, 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 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的哺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故事演绎下一篇:高职舞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