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实践课程(共12篇)
汽车实践课程 篇1
《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习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对该课程知识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 (如汽车检测、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电控技术等课程) 的学习。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 对《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 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一线工作岗位, 直接接触加工、检测及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 做好高职《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工作,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 从该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一探讨。
关于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 教材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 也要考虑本专业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现在很多高职教材还在沿用普通高校的专业教材, 多数《汽车构造》课程的教材理论部分脱离现代汽车的发展实际。例如, 我们通常把汽车分成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四个部分。现行教材中的《汽车构造》主要介绍汽车的发动机和底盘, 而《汽车电气设备》则主要介绍汽车的蓄电池、用电设备等。对于现代汽车来说, 制动系、传动系等各个系统上都采用电子设备, 如“ABS”、“ESP”、“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等。那么, 这些设备是属于底盘还是属于电气设备呢?这就对传统的构造理论教材提出了挑战。另外, 国内乃至世界汽车发展中以轿车发展速度为最快, 因此很多的汽车维修培训主要针对轿车维修, 然而目前的传统教材还以东风、解放等车型为主要学习对象, 甚至有的教材连电子控制燃油喷射部分都没有, 与专业发展很不协调,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需要选择一本适合自身的教材。如果有条件的话, 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习条件和地区汽车业发展的实际进行教材的整理和编写, 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解。
关于教学内容
《汽车构造》课程在内容上, 应该既体现汽车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又要反映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 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这样学生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为此, 必须把汽车新知识、新技术、新车型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由于正式出版的教材内容存在不可避免的滞后性, 要选择一部完全适合于目前教学要求的教材比较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某一教材的内容全盘讲授, 而是应当按照汽车的整体构造、各系统总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为主线进行讲授。在讲授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时, 结合目前流行的车型和最新的车型;对于书中过时的内容, 我们应当少讲或不讲。比如, 我国汽车法规已经禁止生产化油器轿车, 但很多教材还在以化油器为主, 讲解汽油车的燃油供给系统。对此, 在讲解汽油车燃油供给系统时, 对化油器只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汽油机的电喷系统上。在教学中, 及时补充新技术和汽车新结构, 体现高职教育精简而实用的特点。加大与汽车有关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液压技术等知识的信息量, 为后续课程教学做好铺垫。
关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除了加强教材建设、注重内容更新之外, 更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 授课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同时合理地安排时间。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 采用在我校汽车技术中心环境下的一体化授课方式。下面从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及小结等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 导入新课
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联系法 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想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与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 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 在讲“汽车制动系”时, 借助自行车刹车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如何制动刹车。另外, 可以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设备, 让学生观察并接触教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法 在讲解新课之前,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现新知识, 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非常重要。例如, 在引入讲解“汽油的物理特性”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路边加油站93、97号汽油的含义,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解
讲授新知识应当从先进的教学方法着手, 围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来组织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 依托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让《汽车构造》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显得更加灵活, 教学手段更加先进,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实践性很强, 而且现代汽车结构的复杂性是传统汽车所无可比拟的。为了把内容讲解透彻,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理论讲解与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相结合, 把难讲、难懂、难记的内容用形象、直观、仿真的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例如, 用软件仿真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 并与实物相结合讲解理论知识;把汽车启动的过程, 用Flash动画展示出来,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体积不大的总成部件, 在讲解其结构时, 可以通过实物投影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 等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了教学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同时, 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该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可能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广泛搜集相关的多媒体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将最丰富、最完备的课件展现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从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提出问题是指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思考、讨论、训练,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差速器”这一节时, 首先不是讲差速器的作用和它的工作原理, 而是提出问题:如果汽车不存在差速器时, 汽车怎样转弯, 转向左右驱动轮将如何动作?接下来是解决这个问题, 讲解差速器的结构, 内部的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如何动作, 能否起到差速作用。同样, 当讲到“防滑差速器”时, 完全可以在普通差速器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假如汽车在沼泽地行驶, 一轮附着力为零时, 汽车会出现什么状态?然后带着疑问引出防滑差速器, 陈述防滑差速器的结构, 最后分析工作原理。另外, 在讲解“汽车ABS系统”时, 结合录像及该系统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析ABS系统的工作原理。在观看汽车ABS系统的实际作用、效果之后再学习其原理,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之, 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
我们常常在一节课的结尾用总结法来巩固新知识, 但这种方法如果反复运用, 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应当设计新颖的方法来吸引学生, 因为好的结尾能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深刻的记忆。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环节好好利用,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向一个新高度。另外, 课下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或让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讨论,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实践环节
《汽车构造》课程的实习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实操演示操作指导两个方面。该课程现有的实习主要以观摩为主, 然而观摩课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操作时, 为完成教学进度, 会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学生课后独立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2) 缺乏观赏性。例如, 在演示汽车构造实习中, 发动机拆出来的零件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齿轮, 内容很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实习通过观看录像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师在专注于演示拆装过程和讲解的同时, 无暇顾及学生的课堂纪律, 带领学生观摩时, 也无法照顾及到所有的学生, 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4) 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或者对拆装操作不熟练, 就会影响学生对该课题的掌握程度。
针对现有实践课程的不足, 笔者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1) 教案由多位讲授实践课经验丰富的教师研讨, 制定出统一的操作要领及标准, 制定出实习指导书, 便于学生学习及操作。 (2) 教师提前拆卸一些实物, 由一位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并提前拍摄录像, 上课时可对照录像及相关零部件, 分步骤地给学生讲解。 (3) 讲解具体实物时, 应当先复习相关知识及图片, 或者在讲解前, 先补充相关的知识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 不断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操环节动手能力的训练。
总之, 《汽车构造》本身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出发,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教材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 不断钻研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注重实践,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将来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桑楠.《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6) .
[2]胡青.《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9) .
[3]胡群, 等.“汽车构造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4]黄顺好.关于职校《汽车构造》实习指导课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汽车实践课程 篇2
摘要在“汽车概论”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融合思政教育内容,注重平时教学中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沁润,构建高校教育中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思政教育汽车概论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交通法规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55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utomotive”
SONG Qiuhong,LI Qingjun,SHEN Ji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of Automotive”,full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will be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content,integrat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emphasizing influence on the thinking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class.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of Automotive; Patriotism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raffic regulation awareness
“汽车概?”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全校综合选修课,2008年开设以来,深受学生欢迎,经过2010年学校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立项建设后,更改开课学期为每学期连续开课。期期开课,学生选课人数爆满,选课限定人数从60到70,最后调整为100,逐步成为学校自然类综选修课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受众面较大。授课团队负责人是一个有三十年党龄的党员,深知三尺讲台既是传授学术知识的地方,也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因此在“汽车概论”课程教学上,注意结合课程内容,融合思政教育内容。注重在平时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通过介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工业发展尽力
汽车,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讲授汽车概论,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西方近代的工业文明、中国近代工业的落后一面。但我们更应看到,解放后,中国人是怎样把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破烂不堪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具有完备生产制造体系的新中国。1956年中国一汽建厂,1969年中国二汽建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现代工业逐步发展强大的最好写照。2008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汽车产销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位!教学中不回避,现代汽车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国与国外的汽车技术方面差距较大,但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在踏踏实实地进步。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从二次充电电池制造起步,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同时布局新能源产业,并于2016年3月进入轨道交通产业。至2016年11月,比亚迪在全球共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达22万人。作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比亚迪多次蝉联全球新能源市场销量冠军,在当今汽车市场惨烈竞争的背景下,截至去年底,市场占有率已攀升至13%。随着电动未来战略的实施,比亚迪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17年1-10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82859辆,总销量位列第一,覆盖200多个城市,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的市场目标。2018年预计20万辆。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说得好:“中国想成为科技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是名不副实的。作为中华民族汽车制造业的一员,如果不能在这个领域内改变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车工业现状,我们将羞愧难当。”比亚迪汽车已经被定义为国家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从生产电冰箱零件起步,发展到生产电冰箱、电冰柜、建筑装潢材料和摩托车,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一直专注实业,专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打基础练内功,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7万多人,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10月吉利汽车总销量125118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0%,较9月份增长15%。
五年以前全部中国品牌合起来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五年来整体份额已经提升到了40%以上,今年有望突破45%。而且可喜的是,今年国内SUV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60%,所以我们可以展望未来,也希望汽车与家电、手机行业一样,慢慢的让中国汽车品牌成为主流,所以汽车的未来属于中国品牌。
南北大众独霸、日、美系车横行的中国汽车市场,在表面平静中,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我们应认清差距,奋起直追,借势新能源汽车和SUV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激励我们的学生,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汽车概论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两根主线,增强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汽车实践课程 篇3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构造;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现代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水平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1],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对“汽车构造”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授课方式的改进[2-5]。但“汽车构造”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因而仅仅重视理论教学、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和改进。
一、课程实验
“汽车构造”课程适用专业广、结构性强、新技术多,必须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支持,为此我们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穿插安排,针对汽车构造的重点系统、难理解的总成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环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教师指导,给出问题;第二步在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提示下,学生面对汽车总成、教具相互探讨;第三步学生进行实验、提问及指导教师答疑。实验分组进行,每组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锻炼的机会。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更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互相协作的能力,为后续的整车拆装实习打好基础。
二、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是学生将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加强感性认识的阶段,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训,有利于“教、学、做”结合,解决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验室非常重要。
1.实物实验室。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汽车实验室配备了多种传统的和先进的发动机,如化油器式和电子燃油喷射式汽油机、常规和共轨柴油机、VVTI发动机、转子发动机、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等,配备了各种汽车底盘总成,如重型和轻型越野汽车三类底盘、离合器总成、齿轮式手动变速器和AT/AMT/CVT自动变速器、机械和动力转向器、子午线和斜交轮胎总成、盘式和鼓式制动器、多种驱动桥总成等。为配合拆装实验的进行,实验室还配备了各种拆装台架。各总成件安装在台架上,翻转台架可旋转任意角度,自动锁止,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操作和观察。校内实验室建设补充、完善了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设备,使其形成系列,实现了本专业课程100%的实验开出率。汽车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自由参观学习。利用实验室的实物对照课本进行自学,他们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获,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2.虚拟实验室。汽车拆装实习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熟悉汽车的结构及各总成的工作过程。但由于汽车总成、零部件繁多,其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很复杂,仅有2周的汽车拆装实习实际上无法令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相对于现代汽车结构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中供学生拆装的实物仪器设备更新总有所滞后,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此,除校内的实物实验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中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图像、动画和录像生动地演示出汽车各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追踪现代汽车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理念,给予学生视、听等感性认识,使学生不但能高效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虚拟实验室中设置了模拟拆装,实现从零件到总成的装配过程。学生可以在系部专业机房的电脑上进入虚拟实验室,首先接受拆装实习的指导,包括认识和正确使用拆装工具、观看拆装步骤及方法的演示等,初步树立规范操作的概念,然后再进行模拟装配。学生通过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操作规范、拆装步骤正确,才能完成模拟实验。在此强化训练、实际拆装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因刚接触拆装或对结构不熟悉而误操作,导致零件损坏和丢失、装配错误等现象。学生在虚拟实验室进行学习和操作,游戏模式的训练增加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轻松掌握基本拆装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因此,本系一直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江苏是汽车工业大省,众多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汽车整车或零部件生产企业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实习地。借助企业的先进资源进行开放性教学,学生能亲身感受“汽车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分别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景安机动车检测中心、南京东华转向器有限公司、南京黄埔汽车修理厂、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此外,我们十分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技术重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汽车成为重点培育,加快推进的产业之一,因此,我们积极联系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增加南京嘉远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为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四、实践系统软件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因此实验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因此,本系根据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及专业运用要求,给予实验教师短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并设立实验教师考核体系,对实验教师不但提出工作量的要求,还提出了体现他们业务素质的科研工作要求,促使其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使现行的实验教学文件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本系组织专业技术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合作,根据本系的实际情况,针对新增实验设备、新增综合性实验、优化调整的课程实验内容及校外实习要求,重新编写了各种实验和实习大纲、指导书,确保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及专业实践环节的不足,我们启动了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改革,系统研究并科学规划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内涵。通过课程实验的优化、校内实验室建设、建立虚拟实验室、调整和补充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师资和教材建设等方法,充分发挥《汽车构造》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经过改革的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積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从事实际劳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广生.统筹考虑高标准建设精品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3,(9):8-9.
[2]姬芬竹,高峰,徐国艳.提高“汽车构造”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9):66-69.
[3]胡群,肖生发,宋武强,刘成武.“汽车构造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25-126.
[4]桑楠.“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6):82-84.
[5]邱卓丹,李春青.应用性本科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6):66-67.
作者简介:陈茹雯(1974-),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技术状态检测与控制。
汽车实践课程 篇4
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本课程一般以《汽车构造》为先修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有“发动机原理”和“汽车动力学”等课程。作为一门联系汽车理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仿真基础类课程。课程旨在为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也是其它学科的学者及汽车企业科技人员了解和应用汽车基本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的途径。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1]。
本课程指导学生掌握汽车基本理论和汽车设计原理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涉及多门交叉课程,内容丰富,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够尽快引导学生入门,在理论分析与实践仿真两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笔者从课程内容体系安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1 汽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
由于汽车理论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国内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师生及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感觉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非容易之事[2]。
汽车理论课程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及通过性。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汽车理论课程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汽车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相应的评价试验方法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结构和使用因素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汽车理论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根据前述汽车理论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有哟个清晰的结构,能使整体内容从总体上进行把握,逻辑清晰。学生具体的学习思路可以总结简单表示如图2所示。
汽车理论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具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3]:
2.1 仿真分析系统的建立
根据汽车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汽车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主题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主要内容。
2.2 计算机作图分析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曲线图形分析众多,也是分析汽车性能的重要工具,课本中图形众多,直接给出。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汽车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与模型,上机自己编程计算汽车的几大性能,根据汽车的参数,绘制汽车性能曲线图,并分析不同因素与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2.3 实践环节的保证
与之配套的有汽车理论相关实践环节,是里理论学习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汽车的综合性能。把《汽车理论》所涉及的实验全部包括在其中,实验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校企合作,提升层次
相关的汽车理论实践环节可以和汽车企业合作,如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制动性等内容。有些实验与实习安排在大企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或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共同拓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过理论与实践、实验方面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效果。
3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汽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汽车的基本原理、性能分析和以MATLAB/SIMULINK为核心的仿真工具使用。为在授课中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一定整合[4]。
3.1 课程实践教学总体设计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一条课程主线,它构建在汽车综合性能基本要素[1]———性能界定、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以及联系这三大要素的三个基本活动———模型建立、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
这条主线以汽车动力学分析为主展开,对于48个学时的课程可以安排38个学时的理论课进行讲授,10个学时的实验课。通过主线,可以将仿真理论部分和仿真工具部分有机结合。据此主线,还可根据课时的多少进行相应扩充,例如增加仿真方法或仿真软件深层次的开发,全面掌握汽车综合性能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图形建立的方法[5]。
3.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
仿真理论部分包括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仿真软件运行的核心部分,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仿真本质的理解和对仿真结果的认识。其内容安排以仿真基本流程为主线,仿真方法上有重点讲解,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仿真的本质,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问题的解决思路。
仿真工具部分主要是讲述基于MATLAB软件的仿真软件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实现仿真的手段。仿真工具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手段,在讲课中应始终围绕要解决的仿真问题来进行,并突出不同工具包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践来自我选择深入某方面的进一步学习[6]。
总之,仿真理论和仿真工具都始终围绕课程主线来安排,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加强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的认识和掌握,相应实验课程的安排也是如此。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进一步巩固理论[7]。
4 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4.1 汽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汽车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通过进行汽车的动力性和制动性实验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并结合相关知识,掌握汽车性能的实验研究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汽车理论、测试技术等理论,通过实验,掌握汽车动力性、制动性和平顺性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方法,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求学会使用相关测试仪器进行实验分析,掌握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等实践技能,为汽车的试验研究打下基础。加强实践环节,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以上,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课程主线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8]。
4.2 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该门课程不仅涉及到仿真理论,还涉及到仿真工具,内容较多,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关键。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4.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学生通过《汽车理论》的学习已掌握了汽车理论基本知识和汽车性能计算和分析的能力。为突出仿真的应用意义,在课程实践环节的讲授环节中加入利用MATLAB/SIMULINK车辆控制模块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例子,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另外,对每次实验课的题目进行由简到繁的系统性设置,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之后有兴趣解决复杂问题,并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4.2.2 引入实例,以点带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汽车制动性能仿真理论部分,汽车的I曲线的绘制时,可以不用集合方法求交点做图,而是利用MATLAB绘图功能,直接绘制前后轴的制动力的函数曲线,让学生直观理解二者的关系。从而得出一般性能的绘制,寻找一定的规律。面向操纵稳定性仿真部分,例如在实验课的题目中,布置含有“微分环节与外加参考输入直接相连”或“纯比例”等环节的系统仿真,学生会发现,若不经过一定的处理,不同仿真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这样,通过问题的设定可启发学生对仿真算法应用范围的认识。
4.2.3 举一反三,拓展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例如,在布置实习内容之后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进度予以完成;选择合适的车型参数,建立模型,计算,作图分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对象分析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针对实验项目,同一内容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选做篇,基础篇部分是课程要求,后两部分选做,教师对三个部分都给予指导,这样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为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期末考评的综合报告环节中,注重不同学生掌握本门课程不同方面的深度不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查阅文献,自选与汽车系能仿真有关的命题,评分标准既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尊重学生的原则,这样,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点。
4.2.4 采用多媒体技术,课内外相结合
用简明的图示表达复杂的原理,并将设备应用于教学,研究开发了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案与课件。本课程课内外学时参考比为1:2,课后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作业练习和应用实践环节。本课程概念和符号较多,计算也比较复杂,所以要有一定课时的习题课并配有相当数量的课外习题作业。为了更好地取得实验效果,需要预备知识包括: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和测试技术等。用学科前沿知识和实例丰富授课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为将来从事实际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3 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考试课,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成绩为百分制。本课程成绩评定包括二部分: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教学部分应占课程总成绩的10%;每次实验,预习及提问占0.2、操作过程占0.3、实验报告占0.5。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或综合报告的形式。我们采用综合报告的形式,以下是评分标准:
4.3.1实践环节总体要求: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操作程序。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学会仪器的操作。每次实验5人一组,由一名学生操作仪器,其他同学注意操作过程。
4.3.2 对所研究车辆(一般要求为目前市面上流行车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数学建模。
4.3.3设计车辆控制方案,其数学模型可以参考教材原型,但是实验数据需要结合具体车型。综合应用MATLAB/SIMULINK研究对象的开环和闭环特性等,仿真结果真实可靠。可参考文献,但仿真部分应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可使用MATLAB编程、SIMULINK仿真、MATLAB/SIMULINK混合编程,分析合理,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评为优良以上成绩。
4.3.4对仿真结果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实验报告的具体要求如下:(1)实验报告的格式形式应统一。封面应包括: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编写实验报告要规范,应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原理、设备及仪表(名称、规格、型号)、实验装置或连接示意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2)实验报告应附有实验原始记录。(3)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有一定的结论。(4)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评分。
5 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
5.1 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仿真的概念、意义和流程,主动查阅参考书目提出问题。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完成实验内容的基本篇,有些同学则更为深入,与教师探讨提出程序改进思路,完成选做内容。
5.2 综合报告反馈教学效果
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车型选择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择范围比较宽,涉及到不同车型。通过阅读资料和查阅文献,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汽车模型思考,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科技方法训练。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综合报告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
综合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汽车理论》是一门讲授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汽车性能分析的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及相关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文结合汽车理论教学实际,主要研究其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汽车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理论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并对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模式提高了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玉芳,翁建生,赵万忠.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基础构件方法《:汽车理论》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09,(15).
[2]陈重.汽车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06).
[3]杨黔清,陈尹梅,蒋玉秀.发动机与汽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07).
[4]WU LONG;ZHANG WEN JUAN Hierarchical modeling semi-activecontrol of a full motorcycle suspension with six degree-freedoms[J]2010(01)DOI:10.1007/s12239-010-0004-6.
[5]WU LONG;CHEN HUA LING A HIL simulation experiment designbased on a hierarchical modeling method2007(1/2).
[6]廖连莹“.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4).
[7]张健《.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
汽车实践课程 篇5
(一)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不再仅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实践性教学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职业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理论教学。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特色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且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在《汽车营销》的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及层次要求,立足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三讲”
对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做到精讲、讲透和讲实。讲精是指针对理论学时的压缩,实践学时增加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理论教学学时中,将讲授重点放在本课程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思想、远离和方法方面,特别是经典理论远离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和真正掌握本专业精髓所在;讲透就是对汽车营销学中那些经常需要实际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讲实就是将汽车营销学的理论及案例与企业联系起来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二)“三合”
一是理论与实践并合,重视理论、突出实践。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体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注重继承、突出创新。
(三)校企合作。
一是依托校外紧密型产学合作实习基地,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确定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4s店面临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后各方面表现进行评论。在培养了学生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在企业不仅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也能表现出了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体现擅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培养目标。
二是课外模拟时间活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举办汽车营销知识竞赛、汽车模特大赛、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使学生对汽车营销有更深入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监视
(一)打破教室概念,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
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中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以实训替代理论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及汽车销售流程等基本销售技能之外,安排一定时间去实习基地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以实习基地为课堂,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结合,最大程度地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打破讲课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启发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三)打破考试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
汽车实践课程 篇6
关键词:汽车电气;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教学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
最近几年,汽车产业在广州地区高速发展,需要大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和增长的人才需求,笔者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模式,根据本地学生的发展特点,一直担任《汽车电气》课程的教学工作的笔者,在近年来始终坚持着研究和探索,配合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的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方式和实训改革得到全面的更新,并把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效果。
二、设定合理的课程改革目标
汽车电气是当代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是新世纪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汽车电气被认为是汽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维修技师和高级维修管理人员。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中系统化为主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具备从事汽车机电维修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
(2)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3)达到汽车维修生产第一线人才的能力、素质及职业道德要求。
为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实行一体化课程,按模块分阶段学习,主要按学科中心顺序渐进安排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专业课按模块课时分配,把汽车电气系统的课程内容转变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1.如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是忙于知识灌输,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进行的,或者是分阶段性,先理论后实践、演绎式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课堂教学没有真正体现出汽车维修技术的真实性,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
《汽车电气》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体系的核心课程。对汽车电气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
(1)汽车电气的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
(2)汽车电气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经典而实用的电路分析。
(4)汽车电气电路检修的计划实施。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的技能达标而设计,实现工作任务的教学环境,不断精选教学内容,坚持不断更新的原则,紧跟汽车电气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2.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以上框架和原则,笔者构建了工作任务教学模式。以《汽车电气》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为例:
(1)学习汽车电气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汽车电气的发展历史,掌握汽车电气的拓补结构、功能、汽车电气分类;了解汽车电气技术在国内外现代汽车的应用;掌握汽车电路的种类和层次体系结构,通过识读电路图,使学生建立汽车电气的框架模型,为进一步的学习任务提供线索;掌握汽车电路系统主要常用元器件的作用,体会将汽车电气从功能上划分为层次体系的学习任务是为了简化学习内容,明确电路原理是本课程中贯穿始终的概念。
(2)行动导向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每项学习任务是与汽车电气修理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直接联系;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实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老师提出:“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
《汽车电气》课程的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教学,典型工作任务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当今汽车技术飞速发展,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修理工作平台,增加各种检测设备,工作平台需要与课堂教学相应配套。例如:选择合适的车型,购买配套相应的检测设备等。教学内容与设备也要相应配套。笔者就职的学校,就先后与丰田、雪铁龙、奔驰等著名品牌公司合作,也选用了相配套的各种车型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场所。
4.编写合适于学生学习的教材。
编写合适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我校在教学课程改革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实践研究的项目教学。根据行动导向学习任务的教学原则,近年来,组织了部分专业教师,编写了与汽车机电专业相适应的教材和学生使用的工作页。自编教材的特点是:按照学习任务方式完成分层教学,体现工作任务的教学结构。在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方面,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四、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高层次的汽车电气人才
《汽车电气》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不同,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高档车型,特别是装有较多电子控制装置的汽车电路更加复杂,让人难以掌握。要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感觉中吸引到有趣的学习中,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互动,增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1.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特别是讲解电路,需要直观分析电流路径,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形象,更易理解,同时也可以多播放一些学习媒体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讲课中用例子说明问题,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
如讲述查找电路的方法时,可以用城市中的道路作类比,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查找电路应先确定目标,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尤其要认清控制电路对主电路的影响,控制电路不能正常工作也是导致故障的原因。
3.互动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汽车电气》有些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采用学生先预习、泛读,然后提出问题或发表学习心得,由教师对有见解、有创意的内容给予肯定。发现问题时,教师可集中解答,题并及时指导,归纳课程要点。
4.讨论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对于课程涉及到的一些较难懂的,并且又是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5.建立网络资料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学内容。
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料库,弥补课程内容的不足,包括该课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等多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上学习,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从网络资料库中查找技术资料(专业资料和维修手册资料等),从中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
6.通过实操指导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辟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能力强的学生现场参与实操教学,从各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开展技能训练,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实习教学扩充课堂教学,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
在一些重点章节和课程学习结束后,以工作任务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的办学体系,实习教学扩充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时间。除了教师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前沿知识外,还要将课堂知识外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
8.改革考试制度,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考试制度,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问题,可进行如下的研究探讨:第一,规范试卷中考题的类型和分值,使课程的教学与管理规范化,知识条理化。第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主,取消终结性评价。即将学生的最终成绩分散在过程考核中完成。第三,严格管理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考核时做到理论与实操并重,笔试也可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代替,或小组课题设计等考试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目前,笔者就职的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进行了一个阶段。在行动导向学习任务的教学中,我们还将就如何保证专业知识的应有广度和相对系统性,如何解决设备完好率问题,如何使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如何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等一系列问题,继续对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汽车实践课程 篇7
《汽车市场调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是汽车营销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实践课程之一, 它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评和考核的渠道, 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运用水平的方式。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仍然保持上涨的趋势, 企业对汽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 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然而,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看重的并不仅仅是文凭, 对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现实状况,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 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 应该深刻思考实践教学模式, 以期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教学内容的设置
《汽车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主要分为计算机模拟和市场问卷调查两个模块。计算机模拟主要是通过运用营销软件,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和工作流程, 通过系统身份的分配, 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参与该角色的职责分工, 从而切身体会企业不同职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市场问卷调研是一种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汽车市场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便于操作和统计的市场调研方法之一。通过市场问卷调查, 使学生了解当前消费者对汽车市场的认识和感受, 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而提出汽车市场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2.1 软件模拟
在虚拟角色模拟过程中, 以销售顾问为例, 当学生被分配的权限为销售顾问时, 可以在系统中对销售顾问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逐一模拟和体验。岗位实训的目的和实训步骤如下。
岗位实训目的:1.按照销售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开展销售业务;2.努力完成个人的当月销售计划、目标;3.协助本小组成员的日常销售工作;4.处理职责范围内的客户抱怨, 提升销售满意度;5.完成销售所涉及的各种统计、分析表格。
主要实训步骤:制定工作计划-执行工作计划-每日工作评分-意向客户跟进表-销售顾问回访-客户及车辆信息表-客户销售订购-销售目标管理-销售顾问目视管理-试乘试驾车辆周检表。
除汽车销售之外, 学生还可以进行售后服务、维修与保养等部门工作的模拟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 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市场运作方式。
2.2 项目调研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 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和难点。[1]
在前期软件模拟和市场资料搜集, 以及对相关企业实践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 以汽车消费者为调查对象, 以小组选定的某一汽车品牌为调研目标, 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围绕调查目的对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该品牌的市场状况。可以选取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以及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其中一种或几种营销策略进行调查与分析, 亦可以结合顾客满意度对上述策略进行研究, 运用数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调研汽车品牌的市场表现及原因,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企业的营销状况, 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对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提出应对市场变化及企业发展的策略, 以及提升品牌市场营销效果的建议。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识新事物的反应程度, 通过亲身经历的这种学习过程更好的把握知识,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丰富而不重复, 使学生在体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真正的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非常的有价值。[2]
在《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工程方法的应用。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贯穿了软件模拟和项目调研两个主要模块。
3.1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 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困难较多, 难度较大。因此针对本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软件模拟法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教学模式, 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具有从事工程项目操作、设计、管理, 以及评估能力的专业人员创造了条件和平台。
3.2 工学结合综合评价
《汽车市场调研》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采取工学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掌握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和工作进度, 了解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所分担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 在综合对小组项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团队成员的个别表现, 最终做出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4. 结论
《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软件模拟和项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深度, 同时也能更高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摘要:在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条件下, 构建系统、有效、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汽车市场环境的把握和了解能力, 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汽车市场调研》是汽车营销、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加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分析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实践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市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学明, 张丹颖, 王学东, 梁春兰.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的应用[J].大家, 2012, (4) :177
汽车实践课程 篇8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而且国家纲要明确指出所谓素质, 不仅包括业务素质, 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另一方面, 还应该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专业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教学改革, 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知识科学的构建和创造力培养的需要的重要手段。建设文理交融, 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分布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基本上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来进行划分。教育部高教司曾经进行了相关调查, 发现多数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不均衡的,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占了素质教育课程的绝大部分。显然, 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要求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要有广阔的覆盖面, 特别是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呈现一定比例, 这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观。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构成比例: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 社会科学类课程占31%, 人文科学类课程占40%, 这样的学科结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 反映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时代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借鉴, 特别是要重视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补充。
2、素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无序
素质选修课教学内容由于不受重视、内容获取手段少、缺乏整体规划等多种原因, 长期存在着无序的问题。有的课程枯燥乏味、内容趋向于专业化, 主要内容使外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又如有的课程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等。这种混乱的状况造成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
3、通识教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
通过课程形式施行通识教育虽然在教学的基本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 但它毕竟受制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堂的形式。因此,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素质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十分有益。因此, 高校进行通识教育不仅要做好课程的建设工作, 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营造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汽车概论》素质选修课程的实践
1、凝练和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国内比较缺乏经典的和系统的汽车概论资料, 加之汽车在中国尚处于普及阶段, 汽车文化尚处于发育和完善之中, 本课程从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使用与服务、道路交通等环节入手, 结合互联网、书刊杂志、广播影视等文化传播媒体, 研究、挖掘汽车文化。教师利用出差、学术交流、参观汽车展、出席各种与汽车相关的活动等机会, 以及记录亲身经历的轶闻趣事, 收集大量的汽车文化信息、资料、模型和图片, 增加积累。经过教师的精心梳理和认真归纳, 使得课程拥有丰富的资料, 形成相对完整的汽车概论知识体系。
2、构筑和完善教学体系
在系统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针对本门课程, 贯彻“将课堂教学平台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的课程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 或者在学习了本课程后, 能够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参加智能汽车大赛、参加车展等) 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暑期前往汽车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各类汽车设计大赛) 。
3、开发和应用教学成果
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生自学习网络课件, 并投入应用。力争将本课程建成院级特色课程, 惠及学生。认真探索, 为素质选修课程的开设积累经验。
四、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开设探索时间并不久, 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因此, 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地进行实践、总结和改进。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可以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公共选修课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汽车概论》素质选修课程教学实践经验, 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5 (2) :1-5。
[2]吴钟鸣:《高校公选课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文教资料》, 2011, 10 (3) :202-203。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 篇9
一、划分教学层次,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汽车工程概论》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三个工科专业, 同时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由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对汽车知识要求的深度广度不同。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分成A、B、C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
A层次是针对车辆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车辆专业,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为了让学生及早地了解专业、认识专业, 将该课程从原来的第3学期提前到第1学期, 这样车辆专业的教师在第1学期就与学生有了直接接触, 便于解答学生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 有利于进行专业介绍和教育。《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知识, 明确车辆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了解车辆工程课程体系的大体框架, 激发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 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B层次是针对机械和工设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来说, 《汽车工程概论》是唯一的汽车类课程, 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 了解汽车的性能及相关新技术, 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可能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提供汽车背景知识。
C层次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公选课。这部分学生工科知识比较弱, 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要求方面更强调基本概念。其目的和任务就是普及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趋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他们鉴赏汽车的能力, 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素养。
依据《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三个教学层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体系包括汽车文化、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与法规和汽车新技术等知识, 以及汽车行业现状、汽车运动、名人名厂名商标等内容。教学体系上应该既体现汽车的相关基本知识, 又要反映汽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精练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以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为目标,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应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和难点, 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和汽车电器及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工设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汽车车身结构及造型方面的知识。
三、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
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好《汽车工程概论》课程,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组织保证。为了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由老教师亲自授课, 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 (2) 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给青年教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 帮助新教师找出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及教学语言表述等方面的问题; (3)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课比赛,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 组织教研活动, 研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统一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 增强了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 (5)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来, 以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 组织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教改项目和教材编写, 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7) 加强新技术培训,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意不断充实自己, 如果仅满足于已有知识, 将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通过以上措施, 不仅提高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而且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良性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为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 经过充分调研和准备, 2011年编写了由国防工业出版社组织的普通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工程概论》。教材编写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材内容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成果, 而且还包含汽车发展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本教材由“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的分类与特性参数、汽车结构、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维护及运行材料、汽车排放与噪声、新能源汽车”七个基础平台组成, 形成了《汽车工程概论》教材体系。教材结构体系经过精心设计,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和循序渐进的叙述顺序, 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同时, 为了与本课程教材配合使用, 编制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并投入使用, 效果较好。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较为广泛,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讲授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点不同。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 授课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补充了汽车厂商文化、品牌文化、汽车名人文化、美学文化、著名车展及赛车运动等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现了工程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结构这一章节实践性很强, 如果没有实验, 学生对汽车内部的结构很难搞清楚, 对汽车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了实验数量, 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 激发学生探索汽车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课程的实验是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 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基本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 我们将实验课时由2学时改为4学时。最初开设的实验有汽车发动机构造认知、汽车底盘构造认知两个实验, 随着实验和实训设备的增加, 如新购置了桑塔纳轿车和帕萨特轿车电器实训台、汽车模拟驾驶仪, 实验教学在继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又开设了汽车电器认知试验及汽车模拟驾驶实验。通过汽车模拟驾驶使学生切实感受对汽车相关系统的操纵, 理解各系统的相互配合, 如起步过程、变速器换挡过程时离合器操纵等。为了保证实验效果, 我们注重实验环节的组织, 参加实验的学生较多, 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分批到实验室, 保证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同时为了确保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 我们编写了相应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通过实验课程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更加深入地理解汽车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 从而提高学生对汽车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太原理工大学晋翔车队组织的节能车大赛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汽车工程概论》教学的主要形式, 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互动教学环节,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在教学手段上, 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存储量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 我们初步开发完成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及汽车文化知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图表、图片以及大量的专题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引入, 使原来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构造部分比较抽象、难懂, 如果采用多媒体, 通过动画、实验录像等手段, 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将最新的汽车技术带到课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广大学生得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汽车工程概论》是针对车辆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该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通过对《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汽车知识学习兴趣和动力,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使师资队伍的师德教风、教学水平、教学的规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也激发了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召文, 高伟.高校非汽车专业《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27) .
[2]肖生发, 罗永革, 等.“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A]//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论坛论文集[C].2010.
[3]计云萍, 任慧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
汽车实践课程 篇10
在此, 本文小结某校汽车专业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过程, 并就开发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汽车课程开发过程
基于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汽车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典型任务描述、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工作页编写”等过程。
1. 广泛调研分析汽车专业岗位
职业活动导向汽车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进行企业调研, 了解汽修行业的岗位分工, 分析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在调研中, 要做到多维度调研:一是调研的单位类型要多样, 既要有大型综合汽车修理厂, 又要有小型汽车修理厂, 更要调研中型品牌4S店;二是调研的汽修企业数量要足够, 一般在15家单位以上;三是调研的对象要包括单位不同层面的人员, 既有单位高管, 又有单位中层, 更多是单位的一线汽车技术人员。
在此阶段, 某校汽车系先后调研了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地的多家汽车修理厂、品牌汽车4S店、汽车配件营销等单位, 同时还调研了区域交通运输局、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部门。
通过多维度调研, 获得了汽修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适合学生就业的岗位种类、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岗位薪酬, 以及汽车后市场企业分布、行业法规、行业发展规划等信息。
2. 召开汽修专家研讨会分析工作过程
完成前期的调研工作, 接下来是召开汽修专家研讨会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主要是对调研的岗位或岗位群分析, 找出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 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汽修专家团队的建立, 尽量选择在汽车修理厂工作经历有5~8年、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 同时被选对象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二是选好汽修专家研讨会的主持人, 主持人要思路清晰, 擅于引导和控制会议讨论主题;三是教师在研讨会中主要是旁听, 让汽修专家自行填写自身的发展经历, 切不可将汽修专家引向教学问题的讨论。在此阶段, 某校汽车系邀请了前期调研的多家汽修企业的一线优秀技工而组成汽修专家团队, 同时还请来北京某教育咨询机构的课题专家来主持会议。
在课题专家的组织和引导下, 每位汽修专家在自己职业发展过程中, 找出3~5个典型的职业发展阶段, 并在自己划分的职业发展阶段基础上, 找出每个职业发展阶段对应的5个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 由课题专家对每位汽修专家的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工作进行汇总、筛选。
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描述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应体现一组难易程度相当, 工作要素相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共同特征。因此, 由课题专家和汽修专家一起探讨每位汽修专家列出的代表性工作任务, 将具有相同属性的、难度相当的任务放在一起, 最终形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 归纳得出13个左右的汽车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 还需要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地描述。所谓描述, 就是明确任务的基本内容、工作流程和方法、要求、难点以及所需装备等。在此阶段, 校汽车专业教师分成若干小组, 就每一个汽车典型工作任务与众多企业汽修专家进行研讨, 分析每个汽车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的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综合性问题等。
4. 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后, 接下就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三部分构成。学习领域的描述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项目有共同之处, 但也有不同之处。学习领域是在典型任务的基础上, 对典型任务进行教学化加工和教育反思, 其内容还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等。
在此阶段, 某校汽车课程开发成员通过反复研讨, 找出汽车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排列不同的学习领域。同时在课题专家的帮助下, 与汽修专家一起进行学习领域的设计, 按照工作对象+动作形式确定学习领域的名称, 按照学生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的要求明确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学时, 并依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从工作的三个维度 (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 描述好学习内容。
5. 对应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而构建的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 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汽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其设计主要包含有工作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评价建议、所需条件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等要素。在设计学习情境时, 要注意学习情境能体现工作和学习的相互交融;学习情境要具有范例性、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 同时还要具有结构化、项目化和系统化的特征, 且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完整的工作任务。在此阶段, 我们开发小组在汽修专家的帮助下, 并根据学校汽车的实际教学环境, 从工作的角度, 按照工作的次序, 在工作中学习的主导思想下来设计每个学习情境, 明确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所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任务准备、方案制定与优选、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反馈等四个阶段。
6. 对应学习任务编写学习工作页
编写工作页是整个汽车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页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工作过程的重要学习材料, 主要包含引导性问题、专业信息、任务的描述、工作计划、检查单、成果展示和评价等。在编写工作页时, 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 通过系列引导问题和简要提示, 能够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 做到心脑手协作行动, 不但获得汽修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也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编写好工作页, 课题开发组认真研究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力求使工作页表现形式多样, 如有填图、填空、选择、判断、排序、简答等题型, 并以问题引导的形式, 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职业活动导向汽车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掌握了职业活动导向汽车课程的开发路径, 而且在按照流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 还是应注意下列问题。
1. 企业对汽车课程开发参与性不高合作性不强
从上述课程开发过程来看, 几乎开发全程都需要企业参与, 一方面是教师要下到企业调研, 另一方面是学校要请企业汽修专家来校进行课程研讨, 过程中“你来我往”, 交流频繁, 且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课程开发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而这恰恰是企业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当学校去企业调研时, 很多都是马虎应对, 不太热心, 而且他们也一直认为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事情, 与企业并没有多少关系, 觉得没有必要自找麻烦, 能不参与就不参与。另一方面, 在与学校合作的仅有的企业中, 少有知名大型企业, 多为中小型企业, 可是中小企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高, 以及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工作流程图、职业能力要求不尽全面、规范, 也影响到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教师对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课程开发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 需要汽车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科研能力, 又要有坚实的社会汽修经验和工作经历, 并对汽车专业的最新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深刻的了解。可是在很多学校里, 具有科研开发能力的汽车教师很缺乏。很多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都是青年教师, 他们从学校走进学校、从课堂走进课堂, 对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都还不太熟悉, 对于科研只处于懵懂的状态, 因此难以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 课程开发还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教学之外的精力, 不断钻研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能, 频繁进到企业调研, 可谓劳心劳力。而对此, 有些学校认识不足, 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使得教师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 再加之部分教师还不能打破多年养成学科化课程思想和教学习惯, 因此造成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3. 课程开发效率低不规范脱节现象严重
课程开发从企业调研开始, 到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 工作页的编写等, 所需的时间很长, 同时涉及的部门、人员多, 召开的会议也多, 过程繁琐, 因此客观上造成课程开发的效率较低。同时, 课程开发的管理上也不尽如意, 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个部门或专门人员全面负责, 只是各管各段, 造成过程接口衔接不好, 沟通不利, 也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结果。另外,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参与不积极,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 也导致很多教师对汽车行业和企业需求调研不充分, 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缺乏整体了解, 形成课程开发的依据只好来源于网络数据或照搬其它学校的内容, 脱离实际严重, 课程开发呈“闭门造车”状况, 极大地影响到汽车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解决课程开发所存问题的几点建议
1. 积极探索与汽车行业或企业有效沟通的途径
在企业调研中, 可向汽修企业大力宣传汽车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争取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好感。同时学校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方向的基础上拓宽思路, 按照汽车岗位的要求, 以保障企业基本经济利益为基础, 强化服务意识, 不断完善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寻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惠点, 例如可为企业订单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 或是为企业免费进行汽车技术培训工作。只要沟通工作做好, 与用人单位积极合作, 企业也就会热心并直接参与课程开发。
2. 树立教师正确的课程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素养高低是其参与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 同时也是实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帮助教师认识到参与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逐步树立起课程开发意识。另一方面, 要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 并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其工作量、待遇等结合起来) , 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热情, 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
3. 加强对课程开发人员的技术培训, 组建一支高水平、相对稳定的课程开发队伍
课程开发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 必须加强对课程开发人员的课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开发技术培训, 应将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列入教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可聘请课程开发专家来校进行培训, 让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策略、方法、技能和手段等。同时, 学校还应将课程开发意识强、积极性高、汽车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与汽车课程开发相关的企业、行业人员组织起来, 组成高水平的汽车课程研发团队。
4. 加强汽车课程开发全过程的管理
学校要明确规定课程开发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 严格进行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成果的审议、审核, 严格审批程序, 以保证课程开发结果的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同时建立课程质量评价反馈制度, 坚持经常性的课程质量跟踪调查, 定期召开反馈会议, 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汽车实践课程 篇11
关键词:汽车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汽车专业人才。这既给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又给高校教学提出了严峻而现实的挑战——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和汽车工业的步伐,否则,专业教学将严重滞后于市场,人才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需要[1]。我系开设的《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汽车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等内容。该门课程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对工程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实践环节是否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通过对《汽车理论》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汽车基本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具备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汽车性能影响的能力。该课程的理论公式推导较多,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制约。
2.实践环节较少。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2]。汽车理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汽车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汽车理论》课程学时较少,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且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参与程度不高,现行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存在欠缺。
二、课程改革方案
1.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由于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大屏幕投影的形式演示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教学过程中可视性差、不够形象直观等缺点,在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强化形象思维、启发学生灵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并能够强化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播放汽车在赛道上的行驶视频,可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操纵稳定性的意义。但是,对于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来说,一味采用多媒体教学,会造成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可以采用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较长的逻辑推导过程清晰可见,以便大多数学生形成连贯的思考,同时也便于记笔记。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撷取两者之长,既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得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艺术化,又可以通过板书过程,对学生形成较强的感性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学习的潜在积极性。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汽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同时能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演示性的实验动画;此外在有限的学时中,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原有的实验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操作程序,自己加以实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实验[3]。在本门课程中把汽车悬架性能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列入教学计划。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隔振原理与其隔振性能检测方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初步拟定检测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分组讨论和优化调整;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采用这种方法使课堂讲授内容比较直观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3.采用互动式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不能只是老师“教”、学生“学”,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教”的过程中。如:通过布置有关动力性方面的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出科技小论文或制作PPT,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其准备的内容进行讲授和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踊跃发言和热烈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综合成绩包含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则以实验成绩、教学过程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其中对实验成绩的评定包含学生是否对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是否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并着重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教学过程参与程度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表现为评价依据。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相关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前后两届学生的成绩分析,教改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2学时课堂教学时间调整为实践教学,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同时结合其它教学手段的改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理论成绩得到了提高,同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增强和巩固。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并非所有实验均可采用类似方案。更为合理并具有普适意义的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能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学生既可通过该平台动手操作,又可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合理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车辆工程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时刻了解和关注汽车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还要研究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把这些内容予以表达,以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接受过程;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教学方法,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方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进.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3):81-82.
[2]丁晓昌.切实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1-2.
[3]谭明.高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40-141.
作者简介:杨雪梅(1971-),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设计与制造工艺。
汽车实践课程 篇12
教学内容是一切教学方法的载体,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课程组以汽车理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 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总体规划[8];张志刚等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主要对汽车理论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初探[9]。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着重对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作业等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并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和规范。
1 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专业课程教学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以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整合了基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间的交叉内容、问题群、科研实例、典型事故分析、交通安全规则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1.1 基本教学内容
汽车理论课程内容理论性强, 内容多, 课程组老师本着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深刻理解课程的难点内容的原则, 通过对课程知识要点、重难点分析, 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1]及其要求如下:
1) 了解作用于汽车上的各向外力;
2) 掌握汽车主要使用性能, 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汽车平顺性和通过性的评价方法;
3) 掌握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
4) 了解汽车性能试验的方法。
1.2 加强课程体系各门课程间交叉内容的融合
汽车理论涉及课程体系内多门课程的内容, 必须合理整合课程间的交叉内容, 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 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课程组老师对专业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侧重点非常熟悉, 在课堂教学中, 能够将各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程的相关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侧重点及其相互联系, 再重点讲解本课程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在后续课程中的教学要点。
如讲解汽车平顺性时, 涉及到汽车悬架, 而汽车悬架在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课程中都有讲解, 还涉及理论力学、测试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可按如下流程进行:
1) 引导学生回顾在汽车构造中悬架的结构、功能、原理, 据此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汽车系统物理模型的简化过程;
2) 引导学生利用理论力学或机械振动学知识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运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知识, 通过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计算平顺性指标和影响因素, 进一步确定了悬架最佳参数范围或设计要求;
4) 启发学生思考在汽车设计课程中的教学要点——如何设计出满足最佳参数范围或要求的悬架总成;
5) 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 需要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相关知识, 制定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纸。
这样, 学生就会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3 用科研实例, 充实教学内容
课程组不断探索把教师的科研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用科研实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车辆工程专业实用和前沿知识, 课程组教师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为载体, 通过不同方法和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突出产学研特色。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科研成果教学共享、与兄弟院校交流等渠道, 不断补充科研实例, 丰富教学内容。
1.4 构建“问题群”,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问题群”是针对某一模块理论知识, 设计一组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的一些生活实例或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群”中各问题的逐步解决,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深刻理解基本理论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汽车操纵稳定性时, 构建“问题群”:实际汽车结构参数如轮胎 (胎压变化、更换备胎) 、载荷状态 (空载、半载、满载、超载) 、行驶状态 (如加速、减速、转弯) 发生变化时,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将如何变化?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驾驶员如何做到安全驾驶?通过以上问题群的解决, 学生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
1.5 典型交通事故分析、交通安全规则解释, 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大量学生都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考驾照较多的情况, 收集典型交通事故的现象、后果, 并分析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 帮助准确理解汽车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相关内容。同时, 还可分析交通安全规则制定的理论依据, 让学生感觉学习到汽车理论的价值。例如, 讲到制动初速度对制动侧滑、制动距离的影响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严禁急踩刹车?有何严重后果?雨天制动应注意什么?”等问题。
2 实践课堂教学内容
2.1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把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个环节;“基本型、设计综合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课内实践教学的内容
课内实践是指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 积极开展的加强认识性的实践环节。采取的形式有播放视频动画、撰写文献综述、上机实践、课堂讨论等, 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学生主动实践、自我学习的目的。
1) 查阅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 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教学提示:就汽车性能中涉及的最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完成文献综述, 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教学步骤:分组评议, 每小组推荐出优秀论文;小组优秀论文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优秀论文。评价时需约定评价标准, 可采用小组集体评价、小组间互评、班内投票推举等方式。
2) 上机实践, 完成性能计算, 掌握性能评价的计算方法。
教学提示:在学习相应评价指标后, 布置具体车型的评价指标的计算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或独立地完成相关计算。
教学步骤:教师提供相应车型具体数据, 要求学生完成性能计算。如在学习“汽车动力性”后, 由教师提供某几款车的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及相关整车参数,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 利用MATLAB或C++编程, 绘制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功率平衡图, 计算动力性评价指标。
3) 课堂讨论, 上台交流发言, 增进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提示:拟在每学期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与当时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更加突出联系实际的特点。教师可灵活把握。
教学步骤:每学期开始上课时, 以教学班为单位,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从教师列出来的自主学习主题中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该小组的自主学习题目, 课后查阅资料准备, 以分组讨论为主, 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最后由老师总结评议。
2.3 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
课外实践采用“独立设课、独立评分, 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教师根据实践课教学大纲制定实践项目、内容和目标, 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实现方及其步骤、实验结果分析。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 积极行动, 少约束、多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相应的实践成果材料, 并进行总结。本环节实践教学时数为8课时, 7个项目学生需选做4个。
课外实践的第二种方式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 包括创新大赛、挑战杯、HONDA杯节能竞赛等。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习兴趣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
3 形式丰富的作业内容
保障作业质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促进作用, 因此对作业形式进行研究并不断更新, 设计实施了“随堂练习、课后强化、拓展提高”三种作业形式。
1) 随堂练习是根据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设置的配套练习题,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课后强化部分是结合课程重点内容设置的进阶练习题, 促进学生对重要原理的掌握, 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教师全部批阅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拓展提高部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 (考研学生) 设立, 以历届汽车理论课考研的要求设计思考题、综合应用题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完成,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邮件或网上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检查完成情况。
4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固化教学成果
针对该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多, 实践性要求高, 课时不多和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 我们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主讲教师授课视频等, 将各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固化在教学课件中,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配合学生学习, 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教师正确引导和帮助,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1) 制作和使用汽车理论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网络课件、讲授提要、思考题、参考书目等数字资源。在教学课件中充满了精心打造的教学设计, 再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 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 编制了汽车理论试题库和习题库。试题库共编制题目近1000题, 并附参考答案, 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的题目;习题库共编制了1200多题, 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比较说明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
3) 制作汽车理论主讲教师授课视频。自2010年以来, 课程组搜集大量多媒体信息资料, 并录制了主讲教师授课视频, 内容包括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等方面, 可供汽车理论课程教师和学生使用, 给学生创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现力强的学习环境。
5 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对理论课堂、实践课程、作业等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 再配以多种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良好地掌握了汽车性能的评价方法、影响因素,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6 结语
汽车理论课程组以建设市级精品课程为契机, 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业等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研究, 通过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以固化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综合评价方法[8,9],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汽车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志生.汽车理论[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夏群生, 李克强, 宋健, 等.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5) .
[3]张京明, 崔智全, 刘清河, 周遐余.提高汽车理论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 2013 (3) .
[4]鲁力群.项目驱动下的汽车理论课程改革及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16) .
[5]张明恒, 韩小强, 赵一兵, 郭烈.汽车理论课堂教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7) .
[6]吴延霞.研究性教学在《汽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2 (10) .
[7]张凤娇, 苏纯.基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 2012 (13) .
[8]杨英, 富丽娟.《汽车理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0 (1) .
[9]张志刚, 石晓辉, 黄泽好, 杨英.《汽车理论II》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5) .
[10]包凡彪.《汽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3) .
[11]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6) .
【汽车实践课程】推荐阅读:
汽车实践课程改革06-29
“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07-01
汽车实践教学11-13
汽车售后服务实践模板06-01
汽车维修实践教学研究09-07
汽车底盘实践教学计划09-05
汽车销售公司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14
去汽车修理厂的社会实践报告05-23
关于汽车配件行业发展的实践报告07-10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探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