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共11篇)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1
“汽车机械基础”是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以及汽车检测等汽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引领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先头专业课程, 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性、动手实践性和内容综合性等特点, 在专业培养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主要教学内容既包括传统“机械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 还包括与汽车类专业相关的专业实践内容, 以及机械制图、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甚至还包括汽车文化等大量专业基础内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在汽车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据当前社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 以及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 我院积极探索“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以适应当前发展, 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汽车类专业人才。
一、传统模式下课程教学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繁杂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拥有丰富的综合教学内容, 它包括了传统教学中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工程材料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想把原来多门课程知识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且保证知识的连续性, 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整合。
2. 实验实践设计不足
汽车类专业较传统专业而言发展时间不长,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大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材料拉伸、机构原理、减速器性能分析、齿轮泵的拆装等实验实践教学, 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没有系统实验实践设计, 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实验。
3. 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与实验等成绩按权重综合考核方式, 但此种考核方式存在弊端。因为该门课程内容繁多, 要想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既能形成一定知识理论架构, 又要实用为主, 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明显不够完善, 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 整合教学内容, 加强专业实践
2014-2020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明确方向:“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 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汽车机械基础”作为汽车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课改也应该且必须和该意见一致。因此, 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 首先应明确其繁多的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础下, 还需增强学生专业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操作的增强。将一些前述或后续课程中详细讲授的内容省略, 一般讲的内容放松, 基础性的内容加强;在试验实践换件设计中变换汽车真实零部件为实验实践对象, 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环节的齿轮泵的拆装, 可以将传统的CB-B型外啮合齿轮泵实验对象改成YHCB型汽车圆弧齿轮泵, 这既能让学生在实验该门课程时更加贴近专业, 也有利于培养其专业学习兴趣。表1为整合后90学时”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2. 一体化教室改造, 现场教学
将传统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或工业实训中心, 改变一直以理论讲授为主现场式教学。根据每次课程教授内容的不同, 提供给学生下次课程的实验实践工具、对象, 让其课后查阅资料, 教师在课前准备实验, 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致更新。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还可以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板书、理论推导。在一体化教室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3. 节点设置, 过程考核
在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考核模式研究下, 提出课程过程考核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分别设置力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传动与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公差与配合等五大考核节点, 每一节点的考核安排在整体授课过程中。同时, 分别对实验实践环节、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赋予一定权重, 计入总分。通过分权积分、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检验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汽车机械基础”无论在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构建, 还是专业素质养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更是承上启下, 联接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 因此, 积极探索“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研究新形势下适合学生学情的清晰的知识结构设置、多样化的讲授方式和方法、过程跟踪式的考核方式, 以及开发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侯锁军, 刘庆.高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
[2]周宁.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轻工科技, 2013, (8) .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2
【摘 要】《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主要以汽车发动机检修维护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实现一体化教学。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典型工作任务内涵和确认步骤进行总结,并从课程整体改革、课程单元改革、评价总结三方面,论述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64-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4-0042-002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ypical Work Tasks “Maintenance of Automobi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MA Yong YAN Han-yi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zhong,Shaanxi Province 723000,China)
【Abstract】“Automobi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overhaul” is mainly guided by vehicle engine overhaul and maintenance.With typical work tasks as the carrier,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reasonably designed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teaching.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firmation steps of the typical work tasks,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ypical work tasks “Maintenance of Vehic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s”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urriculum reform,course unit reform and evaluation summary.【Key words】Typical tasks; Car engine;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过程中,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属于专业主干课程,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应该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发动机机械结构、原理以及维修技术上做重点讲解。通过对该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维修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内涵和确认步骤
1.1 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在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之中,主要涉及的是一个职业的核心工作领域,从20/80法则层面来看,典型工作任务属于20%部分,但却包含了80%的绩效和80%的知识与技能。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来源是实践,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工作和学习而得出任务目标,并逐渐实现。一般来说,在一个固定的职业领域之中,会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技术和岗位,每个岗位中所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不会大于7个,例如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学习之中,典型任务主要由7个:授课、课程设计、实践设计、学习需求评估、规划体系设计、管理系统设计、教学改革设计。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便是辅助型工作任务,主要指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辅助性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辅助培养,保证后续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1.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步骤
首先是选择课程,成立学习小组。在课程内容选定之后,学生可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与典型工作任务确认情况存在直接关系。其次是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掌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将与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有关的重点内容全部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相似的任务进行合并和交叉。最后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对所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打分和确认。一般来说,在测试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知识内容的难度、重要性以及出现频率进行逐一评价,并由多个教师进行打分和讨论,以此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辅助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有的学习任务比较简单,但出现的频率较高,相应分值也会有所提升,这需要各个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对相关分数进行合理调整,参考难度、重要性等综合因素,对最终的评价意见进行微调[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2.1 课程整体改革
2.1.1 改革思路思路
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首先对4S店进行全面调研,对岗位的设计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其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合理明确,之后在根据岗位分析结果确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以此来确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实施的具体项目。另外,还可以通过详细的考核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避免教学方法改革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2.1.2 ?n程设计的总体目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使用项目模块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对发动机机械系统工作过程独立描述和分析能力,按照企业要求正确使用维修工具,并对检测设备、维修仪器等进行正常操作,进行实现对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的合理检测。在具体的能力目标培养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整体部件的拆卸和装载过程,这其中包括发动机缸体、活塞连杆(如图1所示)、曲轴飞轮等部件的检修、配气机构进行合理检测、冷却与润滑系统检测、发动机典型故障维修等。在具体知识目标设计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几方面内容:发动机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对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对维修资料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1.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新课标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目改革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挑?x出5个代表性较强的检修项目作为A线项目,这其中包括发动机异常检修、润滑油压力异常、温度异常检修等64学时。在这其中,项目用时大概需要花费56学时,其余8学时可用于专业介绍。
2.2 课程单元改革
以发动机温度过高为例,对单元改革方式进行介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客户进行接待和预约,这其中包括接待故障车辆、处理客户抱怨等。其次对车辆故障情况进行初步判断,维修工以小组讨论方式为主,制定出雪佛兰科鲁兹LDE发动机机械系统整体检修计划,如图2所示,并根据故障情况和用户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再次对工单和派工方式进行合理制定,这其中包括维修工和技术总监。在工作过程中,维修工需要将工作方案汇报给技术总监,这样总监便可以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在检修工作完成之后,便可以将维修工单交给用户进行核对和签字。除此之外,在车辆维修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实施正确的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发动机机械故障检修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避免其他工作受到影响。在质量检验和车辆清洗时,技术总监需要对操作者不正确操作及时指出,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厂家维修资料进行检查,还要根据技术总监的维护意见对发动机进行仔细检查,在确保各项指标无误之后,将车辆交还客户。最后进行的是服务跟踪和客户回访工作,操作人员可根据汇报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对学习任务清单进行认真填写。之后技术总监可以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互相评价,找出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技术总监还要做好总结和归纳工作,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表扬,以此来提升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兴趣[2]。
2.3 评价总结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以帮助汽车专业毕业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获取更好的工作和薪资待遇。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校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相关学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为出发点,从而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特色的职业人才。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的课题开发研究与实践,各个学校能够实现对汽车专业教学体系的深入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并实现了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有效改革,成功建立起“工在课堂,学在企业”的理实一体化授课模式,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课程特点进行合理把握。通过《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此项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过程评价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为教师对各阶段学生表现情况进行了解,实现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汽车运用与维护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汽运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所突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未能全面考虑高职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因此,为适应目前汽车行业急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需求,该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教材未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目前还基本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系统、重理论的传统,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专业要求合理设置,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所选用的教材也仍以体现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主,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内容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由于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明确,学生缺乏了解该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而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浮浅,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仍沿袭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的教具,缺少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和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往往对这门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准备不足,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陳旧,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甚至没有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室,实验无法开出,学生对零部件、运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有的甚至感觉学习机械基础无用,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不足
《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服务于后续专业课和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任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知识,还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教学更贴近专业,更好地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部分汽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来自于非汽车类专业,由于缺乏汽车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造成该课程教学、考核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难以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业务范围、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针对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机械常识的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根据专业所涵盖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重构,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工程力学”、“汽车材料”、“机械基础”、“液压传动”等知识糅合到汽车机械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将其有机整合为《汽车机械基础》,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项目,将各项目划分成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特点,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估”组织教学。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常用汽车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用,在了解常用机构、零部件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选用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掌握典型液压元件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应用,能读懂典型的液压系统图并分析液压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能进行液压系统的基本维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和工作态度的养成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图1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三)课程改革探索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实际需要及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浅、新、用”的原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宽”为知识面、适用面宽,利于学生将来可持续学习及根据自我条件的发展需要择业,增加就业适应性;“浅”指够用为度,内容通俗易懂;“新”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用”是要注重实际,面向实践。
(1)体现“必须、够用”的原则,精简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应用性内容。删减复杂的理论推导、证明和原理的论述,以及同其他课程重复、过时的内容,只需学生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以确保该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同时,逐步完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增加实践应用性内容。
(2)融入专业特色。机械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几乎都与汽车有关,因此,在《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中,结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取舍与添加教学内容,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都应与汽车专业知识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形成专业吸引力,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教学。
通过打破原来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工作项目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优化整合为以下六个项目:
项目一:汽车力学基础及常用零件受力分析
项目二:汽车常用材料
项目三:汽车常用机构
项目四:汽车常用机械传动
项目五: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项目六:汽车机械基础综合训练
整合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不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组合,其内容符合汽车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保证了基础以够用为度、实践应用加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教材建设
在前述基础上,制定出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合理适用的《汽车机械基础》配套教材,便于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组织内容。教材内容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保证基本基础知识,紧密结合汽车实例,强调实用性、应用性、先进性,以适合高职汽车专业使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应用的多元化原则,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现场教学法。教师对照实物讲解,增强讲课效果,或学生利用实验设备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②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或实物生动、直观地展现抽象的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③讨论式教学法。分析讨论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课题或习题讨论,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接待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④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通过教师设疑、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⑤案例法。教学中应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和汽车案例恰当地引入课堂讲授相關知识,丰富课程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
⑥自主学习。利用课程网站,实现仿真教学与实训、在线测试、网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实物外,还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汽车机械基础讲授内容入手,结合专业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图像、影像、动画等形式,将零件、机构、结构、工作原理及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规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理解和掌握。另外,建设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运用网络教学和辅导,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方便师生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的学风和素质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对本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1)充分认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其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2)编写实验指导书。由来自汽车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及任课教师联合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验指导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践技能。
(3)增加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内容。目前的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不足。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通过实验研究和科技制作增加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或提出改进方案,以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4)实践教学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如安排学生利用课程网站学习,查询图书资料,通过深化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认识实习等。
(5)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可考虑从企业聘请汽车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教学,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带来最新的企业和市场资讯。
5.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1)考核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除采用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操作等其他方式测试。
(2)建立《汽车机械基础》试题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3)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工作过程评价以各项目评价按比例构成,各项目评价采用平时评价、知识评价和实践操作评价的形式来评定,重点突出实践操作的评价,以反映学生对相关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平时评价应加大比例,根据学生的组织纪律、课堂问答、讨论、作业、实训报告、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知识评价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要求进行评定。
6.对基础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一支既懂汽车机械基础又懂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时间对基础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利用本校条件将教师送到其他学校或与学校确立校企合作的汽车企业进行培养,参与社会实践,基础课教师本人也要积极努力自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授课中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作用。
三、结 语
为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在实施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改革方案初步试行,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在实践中长期探索,不断深化,从而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高职学生,以适应社会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广新.汽车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 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7:29-50.
[4] 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J].辽宁教
育行政学报,2003,(9).
[5] 谢玉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与教育,2007,(8):79-80.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urse named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Jian-ping
Abstract: The course named by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usher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raining the students who majored in automobil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between automobil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high skill talent structure and skill level. According to the succe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per discussed about the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plan、the content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which for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basic knowledge of automotive mechanic;professional skill;improvement of course;discussion
收稿日期:2012-07-03
作者简介:陈建萍(1975-),女,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基础及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4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专业一门重要的通用技术课, 是后续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后续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等, 前期课程《高中物理》等。所以本课程是承上启下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教学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如图一所示。
1 进行教改的原因
1.1 内容多并且自成一体。
如图二。课程包含了传统教学的多门课程的学科知识, 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课程组合而成。学生因刚接触专业基础课, 与以前所接触到的高中课程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本课程的教学。
1.2 课程课时少学时分散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本课程分两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第一学期是54学课, 每周4节课, 第二学期是16学课, 每周2节课, 总课时是70学课, 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缺少实训环节。
课程教学过程中现在已经不安排实训环节, 学生对零部件、对运动过程都缺乏感性认识, 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很抽象, 不好学。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 为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项目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项目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有目的地选定一些活动项目, 以“项目”为导向, 围绕“项目”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用具体项目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专业具体知识需求设计为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系零部件四个大项目, 整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每个大项目根据具体要求细分为一些子项目。下面以带传动这个大项目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三所示, 这个大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
项目一:制作小水车。设计目的:通过本项目的制作, 学生基本了解带传动、机器的组成、简单的受力分析、材料的选用等知识。这个项目设计的比较简单, 学生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通过动手做, 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又能为学生完成后续项目打下了基础。
项目二:确定汽车里V带、同步带等多根带的组合。设计目的: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带传动知识识, , 也也应应用用了了材材料料、、力力学学的的知知识识, , 能能力力目目标标有有所所提升。以实训中心内的实训用汽车为例, 用一根V带联系电动机和曲轴, 一根同步带联系压缩机和电动机。这部分的内容与本专业有关, 又与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实训项目相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三:多系统 (一根带) , 以汽车减速器为主。设计目的:了解带传动的新产品、新工艺等内容。现代汽车由于对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整个发动机室结构复杂、紧凑, 一些高级轿车已经用一根多楔带完成电动机、曲轴、压缩机、张紧轮等的联接。通过简单的力学计算判定出张紧轮的合理位置, 考虑选用不同的材料所表现出的性能。要求学生采用上网等多方法多渠道进行调查, 收集资料, 分组合作完成项目所给出的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产品、新流程、新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等。
通过这三个小项目就把带传动、汽车材料、力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 项目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使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所以项目改革的目标是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为后面打好专业基础。侧重于对汽车零件的认知, 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理解。注重学习过程与适合岗位要求, 提高学生的角色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用了多元化, 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网络、教具等教学手段, 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注意扩展课堂信息量, 注意联系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之采用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轻松合理的掌握本课程中基础知识, 并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图四所示。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很多通识教育强调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都有所体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动机、职业道德等, 都被有序地的安排在项目中, 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原有课程基础上, 相关项目拓展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用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开阔学习者思路, 启发深度思维,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课程整体水平。
项目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 在我国的部分学校也进行了试行。在我校汽车专业的《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等课程已经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推广使用这种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 在高校教育中引进并推广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旭星.汽车机械基础 (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
[2]魏良模, 王跃进.高职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初探 (J) .职业技术教育报, 2010年第5期.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启示 篇5
关键词:信息反馈 学习兴趣 实施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依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针对当前职业学生的特点,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加强技能实训,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培训出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高技能的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训工作中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有安全操作的意识,以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做好铺垫。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且面广,重点不突出,差不多面面俱到,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无法保证其教学效果。它涵盖了多门课程,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传动以及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内容。以往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就业岗位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并且宽,编写时只是将基本课程内容简单组合,有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描写过于笼统,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要求,也让老师无法按照书本的内容讲解,有些内容,如工程力学部分,理论性强,计算推理多,实用性差的内容却占据较大篇幅。这样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二,教材内容简化原则。目前使用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材,一方面由于整个课程重点内容不突出,泛泛而谈,比如每章节都只做了简单介绍;另一方面因为课程内容多且涉及面宽,部分章节内容多,比如材料强度计算、周转轮系计算以及液压传动元件的结构部分等,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详细讲,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需要重点讲解的章节内容又太简化,内容篇幅太少,叙述不完整,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没有详解。
二、基础课程模块构建方案
专业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为主体,促进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助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与相关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核心课程 + 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最终确定了“以培养技能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现结合笔者学校的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如下调整。
1.课程模块体系
本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学内容也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实用、够用、精炼和简明。同时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还需要灵活处理。如讲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一项目时,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的热处理是基础,常用金属材料等是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用性内容,识别汽车上零部件的材料,结合汽车零部件进行直观性教学,加深对材料牌号以及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方面的理解。另外比如讲齿轮系时,教师对汽修专业学生,应通过实物,多媒体和案例等直观教学,针对汽车手动或自动变速器的传动分析,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变速换挡的原理及各档转速的计算方法,从而巩固定轴轮系的传动原理以及传动比计算方法,对照实物重点讲解它的工作过程和传动原理等。根据以上思路,本课程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原则进行构建。
2.教学模块内容的合理安排
职院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纯理论性的推导,针对现有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删减、增补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阅读和掌握。如在讲常用机构的铰链四杆机构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课外习题训练,另外还有实物以及动画放映,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掌握判断一些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条件的方法,学生在多次做习题的过程中掌握曲柄存在条件的情形,提高教学效果。
3.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实际的需要,从而促进理论教学过程要始终贯彻以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比如:原来教材中有“测量技术基础和形位公差”,这些内容主要是加强学生动手测量,从测量过程中学会工量具的使用以及测量方法,因此要切合实际需要而进行教学。
4.直观教学的课程模式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上课时充分利用实物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各种机构及零件感性认识。例如,讲齿轮、曲柄滑块机构、千斤顶时,可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熟悉零件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增加感性认识,以便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实物展示和模拟演示,以至于将抽象知识变成具体形象。
现场参观也是更直观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把学生带到汽车实训车间或者4S店,让学生观察千斤顶和车辆举升机的动作过程;在讲完常用机构时,可让学生参观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参观发动机的活塞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使其熟悉曲柄滑块机构的应用范围;而在城市公交车上,则可观察到车门的开启,了解反平行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当学完技术测量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和百分表等,掌握其测量方法和读数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渐适应职业要求。
5.推行“6+4”的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模式由原来的“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变为现在的“6+4”考核模式,即平时成绩占6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只占40%,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通过率很高,而且激发了学生在平时的考勤、课堂学习、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学习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思考与启示
教学效果评价好坏,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合适,需从同行教师或者学生评价获得信息,作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的依据,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信息反馈
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坐姿、桌上准备的书和笔记本、思维状况和回答老师的提问情况中了解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尽可能快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作业审阅信息反馈
通过对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可以从不交作业、交了作业写得不正确以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登记、总结,及时讲评作业情况和纠正对错误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反复沟通交流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同时,对课件、教案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做相应改进。
3.考试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课堂回答问题、课后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手段检测学生成绩,做好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掌握的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以上提到的措施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逐步实行教学内容优化、工学结合一体化、采用直观性教学、加强信息反馈等课程改革模式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是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实施、总结、改进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实施纠正。对于仍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挖掘和提高。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6
测试技术由传感器和检测技术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技术是当今世界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与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但是多年来, “测试技术”被本科生视为较为难学的课程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测试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要求的数学知识较高, 概念的物理意义难于理解等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测试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我校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衔接不够; 有的教材内容与目前的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相距较远, 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 随着技术的发展, 课程内容应反映测试技术的先进水平;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不够, 教学内容应侧重综合性和研究性;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二、教学体系构建
1.教学内容的安排。针对我校人才培养定位, 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结构是按照“基本知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过程量检测、新技术简介”四部分综合设计的。第一部分是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为测试技术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温度、压力、物位等检测技术及仪表, 第四部分介绍自动检测中的共性技术和新发展, 如误差修正技术等。改革后的课程, 精选和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 删去过时和工程中很少应用的、精简过于专业的内容和方法。
一是将有关内容进行了归类和整合, 例如将应变式传感器和压阻式传感器归为电阻式传感器, 将光电器件、光电码盘、电荷耦合器件、光纤传感器归为光电式传感器等。针对过程检测量:温度、压力、物位和流量, 将压力和物位放在相关传感器的应用介绍, 这样节省篇幅, 温度和流量, 由于内容的关系, 单独成章介绍。二是简要介绍一些非常实用的共性技术。如介绍误差修正技术, 可以有效消除传感器和检测系统应用中的静态和动态测量误差。又如将先进的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检测系统, 极大地增强传感器从噪声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教材体系。选用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感。本课以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 在课时锐减的前提下, 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3.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给学生新知识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采用主讲教师讲授启发、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在于主讲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就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根据讲授内容 , 教师带有关实物在课堂上展示 , 使枯燥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根据讲授内容, 教师提出有关工程实际案例, 以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效果;通过例题、习题和思考题的内容选编和精心设计反映传感器技术在当代科技和工程实际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是采用Flash和PowerPoint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平台设计开发的电子教案进行教学, 使教学内容丰富, 表现形式多样, 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 或为典型传感器实物展示, 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 (如具体的传感器) 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 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环节的安排。应用“任务驱动法”增强实践教学效果。采用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实验方法, 使原先单纯传感器原理验证性实验变为与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企业的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课内实验学时应当增加, 但不会影响课内教学, 课内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基本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对一些想深入研究的学生, 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一个较复杂的测试系统达到教学要求。
三、本课程特色:
1.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传感器机理时, 避免一味地以数学公式推导;侧重电路和应用的讲解;注重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上注重对同一物理量可采用不同传感器测量的介绍。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
四、结语
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了适合本校的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的基本方向是不仅要掌握测试系统的原理, 而且要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 以此对教学内容安排、教材、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唐岚.汽车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5.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7
1. 转变教师执教理念, 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机械加工基础》是一门和实践应用结合密切的课程。现今中国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大国,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为适应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教师必须依据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及时学习, 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从根本上变革我国传统的以书为本、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完成从“教学”观念向“学习”观念转移。唯如此,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才能让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促成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只有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2. 强化工程观点, 利用工程实例吸引学生兴趣。
树立并强化工程观点是培养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 工程观点强了, 就能经常性地把所学理论和工程实例结合起来, 就能够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假说、理论、经验公式和数据, 就能够注重它们的工程应用而不拘泥于它们的演绎、推导。实践证明, 很多看似难懂的理论、关系, 在实际中往往是浅显易懂的。工程实例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使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讲到《机械加工基础》钢材内容时, 教师可以联系“9.11”事件, 分析如果世贸大厦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飞机的冲击力作用下可能很短时间就会被破坏, 正是因为它的主体结构是钢材结构, 而钢材是一种韧性材料, 承受冲击的性能好, 所以能在撞机之后为楼内人员提供四十多分钟的撤退时间。这样学生会受到震撼, 对材料的质量问题更加重视, 教学效果明显。
3. 开发、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资源, 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教学学时的减少, 传统板书和教材教辅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大纲的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材料微观结构的解说动画等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利用实物样品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直观认识。没有工程经验、没有接触过材料的学生, 很难对各种材料的结构、性质、应用形成深刻的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 学习效率低下。多媒体投影在这个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教师利用制作好的幻灯片, 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材料的照片、试验仪器的样子, 而且可以将一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图片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4. 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机械加工基础》抽象概念较多, 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实验,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金属材料的力—伸长曲线这一节, 学生可以通过做实验亲眼看到低碳钢在试验过程中呈现的四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缩颈阶段。这样, 学生可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同时也从中清楚地了解到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是如何进行定义的。
此外, 教师应安排两周校内实习厂的机械加工实习, 培养动手能力, 强化技能训练, 让学生掌握车刀角度选择及刃磨, 学会车外圆、车端面、车锥面、切断等工序, 并了解中心架、跟刀架、鸡心夹头的使用, 在钳工车间实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最近几年我院增加了数控机床参观实习。实验、实习可使课堂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和探索新型考核方法。
考核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教学环节, 而不是目的。考试或考核可促使学生更好地复习, 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乃至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 并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应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全面、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创造性地学习。成绩评定要注重过程的考核, 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考试形式的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 尝试口试、现场测试、答辩、闭卷等多种形式考核, 考核以分析判断、综合思维方面的知识内容和能力为主,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考试试题的改革。为了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教学考试命题方法, 可建立并采用计算机题库的方式进行试题的命题工作及试卷的打印, 使考试命题与相应的管理更趋科学化。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机械加工基础》课程试题库, 题库中有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 按正常出卷可出近10份完全不同的试卷, 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使用要求。
(3) 成绩评定方案的调整。适当调整期终成绩评定的项目和比例。理论环节的平时成绩 (包括组织纪律、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期中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定为2∶2∶6。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操作技能占60%, 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占40%。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几年来对《机械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学生基本掌握了新世纪工程技术常规工作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实验实习等方面的改革体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更多地感知知识, 更牢地掌握知识, 提高了《机械加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对淮阴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少学时《机械加工基础》课程进行了分析, 在现有少学时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必须对少学时《机械加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 形成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机械加工基础》,少学时整合性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魏真, 邹爱成.《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华章, 2009, (18) .
[2]李晓芳.《机械加工》课堂教学改革探讨.科技创新导报, 2009, (5) .
[3]闫其顺.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科技资讯, 2009, (19) .
[4]单晰晶.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辽宁高职学报, 2005, 5 (4) .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8
1.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汽车机械制图作为汽车专业教学的基础内容, 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汽车相关知识和技术, 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教学内容不够先进、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汽车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1.1 教学内容不够先进
在当前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以理论知识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对技术教学却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如今的汽车机械制图教学内容不够先进, 且学生也很难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学到相应的汽车维修保养技术。同时, 这种陈旧的教学内容, 也使得汽车机械制图的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知识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所使用教材也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特别是计算机化制图及汽车技术的多样化应用等内容的缺乏, 对学生学习先进汽车维修保养技术和知识会造成很大的限制。
1.2 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在汽车专业教学中, 汽车机械制图等内容的教学是为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由物画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利用板画或实物模型等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 且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比较费力。现如今, 汽车专业教学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以多媒体设备具有的视图功能代替传统的板画和模型, 并为学生建立一个集声、像一体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汽车知识和技术。在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但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及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把握,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就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的现象, 且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 这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内容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2.1 教学内容改革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制图技巧和相关的汽车知识。而传统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汽车机械制图的这一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 在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在加强汽车维修保养技术教学的同时, 将基本体、零件图部分加强构型设计理论等知识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能够学习更加先进的汽车知识和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 各大院校可以将构型设计教学融入到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去, 并将构型设计相关习题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助内容, 使学生能够学习更多关于汽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阔学生的思路, 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汽车机械制图知识和技术。
2.2 教学方法改革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大量的使用板画和实物模型,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且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 为了更好的开展汽车机械制图教学, 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汽车机械制图教学, 以便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汽车机械制图知识和技术。因此, 教师在开展汽车机械制图教学的时候, 可以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结合, 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进行汽车机械制图教学, 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具备的视图、作图功能进行教学, 以三维形体的方式向学生更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以便提高学生对汽车机械制图相关知识和技术的理解能力, 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汽车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制图知识和技术。而在汽车机械制图教学中,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所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选择先进的教学内容, 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学,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华源.《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上旬, 2014, (2) .
[2]张更娥, 唐学鑫.高职高专汽车类《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 2012, (10) .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 篇9
1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材采用模块式, 内容和学时都能根据不同学制、不同学时、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调整。机械基础课程知识面涵盖太广, 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多数理论知识点过于抽象, 学生们无法想象。但各个部分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很广泛, 所以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既要保证掌握牢固基础知识, 又要对一些实际中用的不多的内容进行删减。就汽车专业的学生而言, 就业方向大多是进入汽修行业, 或是销售行业, 这就要求学生对机器要有了解。在教学内容上, 机械工程材料, 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等这些都要熟练掌握, 这些内容在汽车上运用的较多。比如汽车材料的运用对汽车轻量化有很大的影响;汽车变速箱内用到的齿轮传动;汽车差速器运用的行星轮系等等, 这些都是在教材中要重点学习的。这几年, 液压系统也越来越受到汽车专业的重视, 这部分内容的学时也有增加, 学生对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要有清楚的认识。由于学时的减少, 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课时要相对减少, 比如材料的弯扭组合变形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难以掌握, 可以不涉及, 重点放在材料的四种基本变形上。而对于课程当中涉及到一些理论推导过程和繁琐的计算过程, 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一笔带过。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从学生出发, 培养学生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 学生认为自身的知识缺乏, 对学习新知识没有自信, 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再者, 这门课程理论性强, 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多, 学生就更没有自信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口, 动脑, 不批评, 多鼓励, 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更轻松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 课下与学生多交流, 多沟通,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下轻松的交流不仅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查漏补缺,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比较模糊的知识后, 在课堂上将这些知识点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 既能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再者, 学习本课程的时候, 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平面四杆机构时, 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 雷达天线机构、车门的启闭、翻斗车、飞机起落架等等都能让学生更形象的去感知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比书上枯燥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
2.2 从教师出发, 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授课形式是教材加板书,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但是机械基础这门课用这样的方式很难使课程内容形象具体, 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讲解得不清楚, 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起来也不费力。例如, 在学习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的时候, 利用动画将两种方式都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能让学生一下就能理解这两者的区别, 再去讲解产生弹性滑动和产生打滑的原因, 以及哪一种可以避免, 哪一种无法避免, 学生自己都可以判断出来, 老师再进行总结, 这个知识点学起来就容易的多。所以, 我们教师在课下不仅要把课备好, 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 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
在大学里的教育, 应该以启发式教育为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综合性较强, 实际运用非常广泛, 对汽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 这些都要仔细讲解, 力求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和记忆, 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 解决启发式问题时, 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在课堂上, 要多对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归纳、总结,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对于课程中的部分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 不仅使学生互相促进, 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机械基础课程除了上课有大量的例题讲解, 课下还有很多习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课下作业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是有负担, 有压力的, 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了完成任务还会养成相互抄袭的恶习。这样完全违背了布置作业的目的, 因此“给学生减负”就很有必要了。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 每个学生做的习题都不一样, 或是把一个班分成几组, 每组做的习题不同, 小组成员做一样的题。在习题课上, 同学之间把自己的习题拿出来互相讨论, 老师从旁指导,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学习, 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探讨出最佳解题方案。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课后作业量, 节省了时间, 又能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把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中去,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正契合了高职高专旨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诉求。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通过做实验进行实践教学。例如, 学习了轴和轴承之后, 学生对轴的结构有了模糊的认识, 再进行减速器拆装实验。拆装的过程中, 为学生讲解拆分下来的各个零部件及其作用, 学生再对照教材归纳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一些难懂的内容, 也能直观的看到一些无法想象的复杂结构,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重视实验教学, 还要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里面去参观学习, 让学生能接触到实际的事物, 能让学生亲自操作更好, 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 学生完成了金工实习之后, 再对他们讲解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比较容易。学生在实习中已经认识了这些设备, 实际也操作过, 教师稍加点拨总结理论知识, 学生就能掌握。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汽车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 要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考核, 通过课程的考核去促进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发展。传统的笔试考试通常采用闭卷形式, 学生考前大量的背诵原理、公式、定理这些基础知识,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所缺乏。我认为笔试可以开卷, 主观题要多于客观题,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培养的是一出校门就能上岗的技能型人才, 要把考记忆力变成考实践能力, 考综合素质, 这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考核内容不能忽视实践成绩。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 更看重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 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际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 以及学生的口头阐述, 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成绩,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为将来就业铺垫了基础。总之,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变了以往学生为了毕业而考试的心态, 激发了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究的热情。
《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汽车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需要, 适当增删授课内容;还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师, 要及时总结、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培养出行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代礼前, 李东和.机械基础[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
[2]牟玉波.怎样培养职校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J].吉林教育, 2010, (1) .
汽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汽车机械 故障 诊断
中图分类号: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63—02
汽车机械故障在汽车总体故障中占有很大比例。汽车机械故障对汽车的性能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包括影响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操纵性及动力性等,严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给驾驶人造成人身伤害。
1 传统的汽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传统的诊断方法有经验诊断法、通过仪器测量诊断法、利用大型检测诊断设备诊断法、车载自诊断法、诊断仪诊断法及计算机诊断等。
经验诊断法是最早而且最常用的一种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它主要是依靠维修人员通过积累的维修经验对车的异常情况进行诊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时费力而且准确度差。
利用仪器和大型诊断设备诊断技术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度的诊断速度,而且利用诊断设备可以记录存储故障情况,便于故障诊断经验的积累,但是这种方法投资比较大,尤其是大型诊断设备。
车载自诊断是汽车机械故障诊断智能化的标志。它是利用智能化的控制装置时刻监测汽车的相关数据是否偏离正常的设定值来判断汽车的故障情况。维修人员可以通过车载监测装置的提示迅速确定故障位置并将其排除。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监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有限造成只能诊断部分故障。
诊断仪诊断法和计算机诊断法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诊断技术,具有高智能化和准确度高的特点。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汽车机械故障的诊断原理
汽车零部件的磨损、变形、断裂、腐蚀及老化的因素是造成汽车机械故障的主要原因。汽车机械故障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振动异常、响声异常、温度异常、及运动副轨迹异常等。根据汽车的不同部位,故障表现的特征也有差别。车轮轴承及转向操纵机构的机械故障表现为其几何特性的改变;发动机气缸活塞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及轮胎气压的故障变现为部件的密闭性改变;汽车点火系统、发电机转速系统、电系统及灯光系统的故障表现为电光热的状态参数的改变;传统系统和发电机的故障表现为车体振动或者声频的改变;发电机供给系统、润呼系统及配合副磨损等的故障表现为润滑机油成分和排气成分的改变。
根据机械故障的特征信号的检测可以确定机械故障的类型及故障部位。主要的机械故障特征信号包括几何信号,压力信号、电信号及物质含量信号。几何信号包括角度间歇、自由行程、工作行程及侧滑量等;压力信号包括气缸压缩压力、机油压力、进气管真空度及轮胎气压等;电信号包括电压、电流、频率、相位、时域特性及频域特性等;物质含量信号包括机油粘度、金属杂质含量、机油中清洁剂含量及排气中特殊气体的含量等。
机械故障特征信号的获取是机械故障诊断的基础。振动传感器是获取振动信号的主要部件,其原理是将机械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表示振动参数(包括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等)。振动传感器包括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及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等。电磁传感器是获取磨粒信号的主要部件,其原理是利用金属颗粒对磁场的扰动转换为对应的电压值,从而确定金属颗粒的尺寸,还可以利用相位的变化确定颗粒是否带电。热电阻传感器和热电偶传感器是温度信号获取的主要部件,热电偶的原理是不同材料的导体或者半导体构成闭合回路,两导体的温差会使其产生电压,从而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热电阻是利用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机械故障特征信号的分析是机械故障诊断的关键。特征信号的分析包括信号的预处理,时域分析及频域分析等方法。信号的预处理包括模拟信号的滤波、A/D转换及直流分量分离和数字信号的异常值处理。模拟信号滤波的目的是滤去噪声,消除干扰信号。时域分析法包括统计分析法、无量纲指标分析法、相关累积分析法及模型分析法等。频域分析法包括傅里叶分析、倒谱分析及小波分析等。经过特征信号的分析后,最终对故障做出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残差分析法、距离分类法及逻辑判别法等。这几种故障诊断的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故障特征确定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观测模型本身参数的变化来判定系统的工作状态。
3 现代机械故障诊断仪
本文经过故障诊断原理的阐述,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检测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提出了一种现代机械故障诊断仪的设计。
3.1 硬件设计
诊断仪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微机控制系统、通讯模块、按键显示及检测接口等。诊断仪处理系统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方法。诊断仪和汽车ECU之间的通信采用OBD—II通信模块,其设计原理为通过电压比较器来完成各总线协议与计算机之间的电平转换。总线通信采用CAN协议通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成本低、极高的总线利用率、具有可靠的错误处理和检错机制及传输距离长等。
3.2 软件设计
根据检测诊断任务的需要,软件系统完成的任务包括基本的操作功能(键盘及显示等)、故障诊断功能及数据传输。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主函数模块、通信模块及诊断模块等。
主函数模块是软件的核心,主要负责各子函数之间的调用和任务分配。通信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接收、识别及发送信号,包括收发函数和协议识别函数。收发函数由接收字节函数、发送字节函数、接收命令函数及发送命令函数四部分组成。协议识别函数的方法是发送特定的校验码与读取到的信息进行比较,若相同,则认为找到该协议,若不同,则认为找不到该协议。诊断模块包括传统的诊断模块和智能模块。诊断模块由读取故障码函数、清楚故障码函数、及读取数据流函数组成。
4 汽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加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针对汽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诊断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功能化和人性化
车载自诊断系统和车外诊断仪的配合使用将越来越广泛。车载自诊断可以及时地监视汽车的行驶情况并记录故障数据,为汽车维修中心或安全部门提供汽车的实况数据,就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车外诊断仪将日趋人性化,例如易于操作、携带方便及价格便宜等。
(2)诊断智能化
诊断的智能化的主要体现为现代人工智能与诊断理论的结合。现代人工智能包括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等。神经网络可以有效的组织和运用积累的经验知识进行故障的诊断。目前神经网络应用于故障诊断的研究范例是BP神经网络在汽车故障中的应用。相对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适合用于解决需要大量准也知识的问题。其实两者的结合是未来人工智能在故障诊断应用的发展方向。
(3)诊断信息的网络化
诊断信息的网络化可以实现各种车型故障资料的共享,维修人员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这些信息,而且可以网络平台传递诊断信息和维修经验,提高维修效率。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远程故障诊断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肖云魁.汽车故障诊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凯军.汽车性能综合检测与故障排除方法[J].汽车维修技术,2009,33(10):85—87.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技能训练
高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院校的主要区别。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注重培养汽车维修、检查和技术管理能力,让学生具备汽车维修保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汽车机械制图》 是高中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关联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门基础课程,才能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基,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现代教育对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同时社会对汽车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并对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成为教学中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的《汽车机械制图》教材为基础,对《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以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汽车行业人才。
一、适当精简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 可以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必将越来越热门。从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能力和毕业生去向这几个方面来看,汽车专业的培养方案非常清晰。从汽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汽车理论知识,过硬的汽车检测、维修、运用管理等操作本领,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应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对 《汽车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汽车专业的机械制图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汽车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对接,运用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汽车机械制图》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看图能力,又需要具备良好的绘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生产实践中常见机械零件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对部分比较复杂机械装配图的识别和绘图能力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培养。此外,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正投影等基本绘图方法,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自主绘图的能力。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时相对较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改革中应该不断精简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侧重讲解工作中应用较多的基础知识,例如三视图法、影作图法和立体图的画法等。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汽车机械制图》的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师没有对实物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很难在抽象的理解中掌握绘图的方法,也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汽车机械制图》注重对学生识别和绘制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机械图样也是一种表达设计理念和交流设计思想的良好载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情境教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方法,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识图绘图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大家自由发言,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机械制图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一些比较复杂且制作困难的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图紧密结合,在课堂上适当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汽车机械制图的内容,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的《汽车机械制图》教材中关于汽车零部件“螺纹连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Flash动画将螺纹生产加工的具体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让接触过螺纹连接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印象,也能让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螺纹的形成过程。同时使用Flash动画演示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熟悉螺纹的连接方法。
2.注重学习实践的有效结合,加强技能训练
《汽车机械制图》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汽车机械制图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教学内容,使用提问加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在汽车机械制图中如何进行图形设计,如何让制作的图形效果更好、更形象。通过课堂实践活动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注重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徒手绘制机械草图的能力。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如何运用。汽车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师应该适当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培养提高实践技能、提高业务能力的思想,教学中的零部件设计和装配图都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可以使用教学中常用的绘图仪器、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创新设计内容,并且可以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社会需求,组织学生到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实地实习、参观考察,并定期开展汽车制图竞赛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汽车机械课程改革研究】推荐阅读:
汽车机械专业05-23
汽车机械系统08-09
汽车机械论文09-17
《汽车机械制图》教学07-10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10-18
汽车机械常识考试题库08-16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篇(工程力学)09-06
“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07-01
基于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25
机械课程改革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