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课程

2024-08-12

实践技能课程(精选12篇)

实践技能课程 篇1

为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我校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以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参考, 在行业专家参与下共同研究开设了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这门课程。该课程有机整合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 增加了病案分析和模拟临床实训等综合实训模块, 是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包含设计性护理实训项目的综合性全新课程。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是在将临床护理模拟教学与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相结合, 重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 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 考试合格之后进入临床实习, 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护患矛盾。同时对教师而言, 设置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可在模拟护患关系的环境中, 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

根据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以临床为依托, 以实用为原则, 以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参考, 构建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本课程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护理技术, 是护理基本功, 是临床护理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专科护理技术, 包含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第三部分为病案分析, 是在典型的病例基础上对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机、治疗护理、转归等进行动态分析, 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临床思维的设计性实训项目;第四部分为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病案情景剧) , 是学生在教师提供典型病例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病案情景剧, 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 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关联, 层层递进,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临床护理实践技能的精髓, 使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临床应用能力有效对接,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教学内容组织

2.2.1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 介绍本操作对临床的意义 (引发学生兴趣) ; (2) 进行理论分析 (体现护理的科学性、严谨性, 为灵活实施护理奠定基础) ; (3) 解释操作要点、难点、重点, 结合临床实例分析操作注意点; (4) 教师操作示范, 学生回示, 教师点评; (5) 学生集体讨论模糊之处; (6) 分小组练习 (实验教师配合指导) , 教师点评; (7) 课后实验教师辅导操作练习, 学生自练; (8) 技能考核; (9) 进行各种操作强化活动 (抽考、技能竞赛、技能表演、临床见习、岗前培训等) 。

2.2.2 病案分析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师展示病案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由中心发言人汇报, 学生提问, 教师点评。 (1) 收集资料; (2) 依据现有资料及补充资料, 判断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诊断; (3) 列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4) 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并发症等, 说出分析思路、处理措施及依据; (5)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疾病的评估、计划、措施等治疗护理思路进行综合评述。

2.2.3 病案情景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病案情景剧的编写内容要求有以下几点: (1) 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 (2)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3) 应用护理程序对临床各类疾病、突发及意外事件的分析、处理、解决; (4) 对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案情景剧的表演要求有以下几点: (1) 表现出沟通交流技巧; (2) 应用护理程序对疾病或临床各类突发及意外事件的分析、解决; (3) 有基础护理或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4) 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属体现出人文关怀; (5) 整体配合默契, 突出团队精神, 能够体现出护士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3.1 教学设计

(1)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 利用仿真演练室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技术训练, 采用行动导向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利用模拟病房, 通过模拟护理情景,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护理程序, 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2) 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引导等交互式教学法, 将书本知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临床护理思维。

(3) 全面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单项技术考核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即模拟临床考核, 在模拟临床情境下,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操作、展现职业素质和能力。

3.2 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病案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式、演示法、练习辅导法、角色扮演等。实践证明, 充分的师生互动, 学生的热情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3.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触摸屏、模拟病房、教学软件等, 设置虚拟护患情景, 优化了教学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践条件

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模拟临床真实环境,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仿真病区、模拟病房, 实现校内实训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我校护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62个, 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较高, 教学责任心强, 均为中级以上职称, 能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带教, 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体验医院文化、感受职业氛围提供了优良条件。

5 特色与创新

5.1 课程内容创新

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是将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病案分析、临床护理模拟教学相结合, 强化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实训课程,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的融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全新课程。

5.2 课程理念创新

本课程有2个中心内容, 一是加强对学生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写作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将培养护士的职业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5.3 教学及考核方法创新

针对不同内容,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考核是在创设的模拟临床情境下, 临床教师用一线护理专家参与制订的职业标准进行考核, 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

6 教学效果

历年来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 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问卷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8%以上。2007年在河南省卫生厅与职业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展示中我校获得专科组二等奖和创意奖。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为90%。

关键词: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设计

实践技能课程 篇2

【摘 要】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通过创建技能竞赛项目课程群、收集技能竞赛资料,进行技能竞赛课程训练并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也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课程开发;实践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需求的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对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应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在全院举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工程造价专业以竞赛活动为契机,探索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

二、技能竞赛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三年左右双元制培训合格毕业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制度,通过建立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强化产学合作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很大的运用。

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中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在技能实训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适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企业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具有以下职业技能:能够读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能够使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钢筋抽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表操作、统计分析,能够进行工程资料的整编,会审核工程造价文件等。要使工程造价专业能够掌握这些职业技能,必须要对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技能竞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技能竞赛课程开发

1、创建技能竞赛项目课程群

通过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集体讨论工程造价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识图技能、软件绘图技能、软件算量技能、软件算价技能、造价审核技能、成本控制技能、合同管理技能和资料管理技能共8项专业技能。依据专业技能制定出技能竞赛项目有:建筑工程制图大赛、建筑CAD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和工程造价技能大赛共5个竞赛项目。依据竞赛项目确定竞赛课程群,竞赛项目涉及的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和竞赛时间见表1。

2、收集技能竞赛资料

技能竞赛项目开发完成后,创建技能竞赛项目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各竞赛项目课程资源。如:实际工程项目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广联达算量大赛试题、工程造价技能大赛试题、工程量清单报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格式、施工组织设计等。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使用在竞赛项目开发中。如《广联达算量》竞赛课程,首先与建筑施工单位和建筑设计院联系,收集8套完整的建筑工程图纸,对这些图纸按结构类型分类和加工。在上课讲解时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学生训练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砖混结构类型,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掌握各种结构的算量。

3、技能竞赛课程训练

各种技能竞赛项目来源于实际项目,将技能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的时间从网络资源平台中抽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先用一个工程示范讲解,学生用另一个工程进行练习,老师最后讲评。这样的循环训练,使学生真正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四、技能竞赛的成效

建筑工程系每年举办《建筑CAD竞赛》和《广联达算量竞赛赛》等系列竞赛,参与人数达到80%以上。除在本系举办的技能大赛以外,积极参加省级和企业的各类职业大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中,2010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罗智南、张雪梅、刘锟获得团体二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中,2011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张浩、卢思敏、杜格获得团体二等奖。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中,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明确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并通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发竞赛项目课程,有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学实训基地和硬件设备的充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方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高效的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杰.交流技艺、促进成长:借鉴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1.1.213-214.[2] 彭雪鹏.以赛带训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抓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84-76.[3] 柴敬安.以赛带训培养模式对实训基地建设的促进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7.14-15.【作者简介】

实践技能课程 篇3

关键词:中职焊接课程体系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调整必定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制约。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通过网络查询、企业参观、问卷调查、毕业生走(信)访、会议交流、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展开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各地需要焊接人才最少60萬左右,而目前全国有关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的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焊接技术人才最多 15万人,供求比率是 1/4,供不应求趋势明显,且高级焊接人才比例过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焊工“用工荒”的现象屡次被电视新闻媒体提及。

2.岗位及岗位能力,知识结构调研分析。对省市、全国10多家企业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 90%以上的企业迫切需要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设备操作及维修保养,装焊、铆接等焊接准备工作、焊接质量检测工作、基层一般管理工作、基层工艺执行工作,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综合能力强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多种技能训练。

3.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调研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善于沟通、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员工必备素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4.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现行的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是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种类型课程构架,文化课比例30%、专业理论课比例30%、实训课比例40%。课程设置仍就按照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学科制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文化课、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实训课程比重过小,文化课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环节体脱节,课程内容没有特色,导致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脱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学生的技能水平滞后于企业技能要求、学生的行为素养不符合企业作业规范等等问题。学生可能面临毕业即将失业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应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础课程体系,并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课程模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成立较早,是中职院校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成效。为了实现专业与企业、学业与就业、学生与员工的良好对接,中职院校普遍探索并实践了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岗位技能的逐步提升。

2.双师型师资“养成”效果明显。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企业锻炼、培训比赛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整体素质,初步建成了一支技高德厚的教师队伍。

3.实习实训条件满足现行教学要求。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拥有焊工实习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实习教学任务需要和焊接结构生产加工需求。

4.校企合作稳固有效。由于专业特点,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以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校企合作,部分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上述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

上述特点使得中职院校完全有能力完成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指导思想

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重构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院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改革的目标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技能化、人才培养素质化的双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重构与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养成为基础的“软技能+硬技能”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模块,设置与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实施计划

(一)创建课程体系架构

以“企业用什么学生就会什么”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架构。通过对企业调研数据归纳统计,总结出焊接企业选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只有职业技能高超、职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才会受到企业青睐。对接企业用工标准和要求,确定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为软技能+硬技能,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二)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生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为原则设置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课程。

1、 软技能—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软技能即为学生从职业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等内在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量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接焊接企业员工素质,以“必须、够用”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为核心技能构建和职业素质培养夯实基础。软技能课程模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二是思想道德素质课程,三是行为素养课程。

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正确积极职业观、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开展职业活动必须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课程以课堂授课、拓展训练、专项教育、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贯穿于教学及日常管理中。

2.硬技能—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硬技能既是学生从事职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焊接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数据进行总结,提炼出 “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五大焊接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并围绕五项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尺度,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精简、压缩和删除重复交叉、不适应岗位需要的内容,增加和整合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内容,重点开发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内容,使教学的内容更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的发展。硬技能课程模块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专业技术知识部分,主要教授专业技能形成所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技能部分,主要教授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操作技能。

(1)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模块

专业技术知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和支撑,围绕“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核心技能要求,对其形成所需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确定焊接专业专业技术课程及课程主要内容及培养

目标。

(2)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焊接专业学生岗位能力主要表现为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实验能力。为了進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设置焊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确定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本课程模块包含七个部分:一是认知性实训,二是钳工实训,三是铆工实训,四是焊接工艺实训,五是焊接综合实训,六四综合实训、七是实验。

对以上确定的7项技能训练,可采用岗位实景教学,四阶递进训练方式,即“岗位实景、四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岗位实景”是将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环境进行布置,学生实训规范按照企业生产规范制定,学生实训课题模仿企业生产内容,学生实训方式仿照车间生产方式,营造强烈的企业生产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四阶递进”是采用认知性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个循序渐进,依次递进的技能训练步骤,从实现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逐步递进。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专业技术课教学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交叉递进,相辅相承。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彩云.焊接技术课程问题及教学设计的改进.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实践技能课程 篇4

关键词:考试模式,岗位技能,教学改革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在学员毕业前的一个学年开设, 其目的是使学员掌握相关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这类课程目前普遍存在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目的是通过改革考试模式, 以考试为牵引, 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调动学员学习岗位技能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岗位技能课程考核现状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当前的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 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考核则采用课尾抽考模式, 即当课程结束时, 学员按照训练时的分组随机抽取一个科目进行考核。其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相脱节, 没有起到互辅互助的作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以教员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抽象, 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则一般结合具体装备进行操作训练。由于训练时间少、之前的理论基础学得不扎实, 训练效果不佳。因此, 目前的考核模式不能起到有效牵引教学的作用。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针对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毕业学员的岗位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合岗位技能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参考其他院校在岗位技能教育上的经验做法[1], 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1.“现场科目考试模式”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指以完成规定科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考试模式。该考试模式综合了闭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的特点, 将专业理论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设置成若干个科目。每个科目由理论知识模块和操作技能模块组成。考试时, 学员从科目库中随机抽取一个科目,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 结合装备进行讲解、操作及示范。考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组成, 集体实名制打分, 现场统计并宣布评价结果, 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

2.“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指学员在分组训练时, 每完成一个科目即进行考核, 由教员和学员组成的考官组集体实名制量化打分, 作为该小组所有学员在该科目上的分段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两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由学员按照操作流程自行组织实施;专业知识考核采用口试的形式, 由学员从完备的口试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试题进行回答。整个训练结束后, 对每名学员所有科目的分段考核成绩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综合, 即为该名学员的最后考核成绩。

新型考试模式的教学实践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抓手作用, 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3], 实现了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由以理论讲授为主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转变, 激发学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难点由教员重点讲解之外, 其他教学环节包括备课、讲课、成绩评定等都由学员自己设计并组织实施。通过“装备进课堂、教鞭进库房”, 充分结合现有装备, 灵活采用现地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通过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做到了即训即考、全程全要素评价。把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实现了从课终一次性评价向教学全过程评价转变;把教学组、学员的评价结合起来, 实现了从单一评价模式向多元评价模式转变;采用现场讲解、操作、示范及回答问题的无纸化考试形式, 实现了从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转变。

结束语

针对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现场科目考试模式以在装备现场设备考试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 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 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 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 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显著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分段综合考试模式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做到了即训即考、全过程全要素评价, 有力地促使了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选编[M].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 2009.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M].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育教学参考, 2012:16-19.

实践技能课程 篇5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小学刘江

写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入学儿童正处于书写习惯形成时期,要教育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写。每一笔、每个字都要按要求去写。要教学生认真看范字,读字帖,领会范字的用笔和结构,细心琢磨,想好了再下笔。练习完写字以后,要对照范字进行检查,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可以逐渐免除潦草敷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等毛病。良好书写习惯主要有:

1.正确使用文具,细心保管和爱护书写工具的习惯。

2.认真写字的习惯。包括写字前要看清楚,想明白;写字时要专心,不粗心;写字后要检查正误,辨别优劣。

3.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写字贵在坚持,要做到天天练字,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根据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学生达到书写的熟练程度。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1.要素阶段。学生主要注意写字的诸要素,如坐的姿势,执笔的方法,练习本放的位置以及字本身的组成因素.一笔一画地写。这时还没有能力顾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

2.结构阶段。能注意整个字的结构,“逐个地”书写。这时不是看一笔,写一笔,而是统观整个字的布局,了然于目。在这一阶段上,对所要写的字属哪一种结构,能心中有数,意识很清楚。

3.连贯书写阶段。这时书写比较流畅,书写技能已达到自动化,一次能写整个句子,甚至几个句子,写字时能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是否整齐,间隔是否适中,大小是否匀称。

实践技能课程 篇6

摘要:粮油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联系紧密。本文就其课程标准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作进行研究,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研究

关键词: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忽視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二是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三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科化现象严重,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显而易见,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确定。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故应该区分胜任岗位、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来分别说明,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高职学生毕业时即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岗位;适应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发展岗位是指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通过自我学习后能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而专业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则应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等科学而细致的工作后才能确定。严格说来,专业课程标准无法真正对接职业岗位,而只能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我们在将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而只能将主要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可以理解为: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适应的工作要求以及服务于发展的工作要求。

为了更好的提高粮油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对粮油检验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对接,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1、校企合作开发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动态,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聘请了在粮油仓储、加工等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共同开发与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

2.1 教学资源的选择

选用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组织编写的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质量检验员(第三版)》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提高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注重职业培训的适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在内容的筛选上除阐述传统使用的操作技术外,还大量吸取了近年来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在教学中根据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序化

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责的不同,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粮油样品、粮食油料物理检验、成品粮物理检验、粮食油料化学检验、植物油脂检验、粮油制品理化检验、粮油卫生检验等章节组成)以项目为载体重新进行序化,即由玉米质量检验、小麦米质量检验、稻谷质量检验、大米质量检验、面粉质量检验、大豆质量检验、花生质量检验、植物油质量检验等8个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例如玉米质量检验项目,包括了样品的制备、色泽气味的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杂质检验、不完善粒检验、水分测定、淀粉含量测定、脂肪酸值测定等教学任务。

2.3教学情境的设定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实上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玉米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任务书的内容,在具体讲授本次课时,随机选取2~3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实验成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不会像以前一样鸭子听雷似的,在完成任务书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具体实验操作时,以一个长方体的木箱代替汽车车厢,装满玉米,学生使用套管式扦样器模拟仓房散装粮进行扦样,然后用分样器法进行分样得到试验样品,然后进行样品的称取、筛选、杂质的挑选、不完善粒的挑选、杂质的称重、不完善粒的称重等操作过程,检验数据直接填写到检验报告单,不允许先写到草纸上再抄写到检验报告单上;数据书写错误时按规定方法进行修改,更改率的多少记入实验成绩,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有效数字的保留、数据处理等按国标要求进行。双实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按规定报告检验结果;双实验误差大于允许差,重新测定,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处理,报告检验结果,不允许编造数据,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2.4教学安排灵活化

依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完成专业的岗位需求调研报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创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该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企业提供师生顶岗实习的平台和必要条件,帮助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生的课程结构。学生在校期間,除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需分时段接受专业教学部的安排,在对口企业完成规定时间、规定任务的顶岗实践。在该模式下,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的理实结合教育,同时提升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零距离接受企业管理、接触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2.5课程评价过程化

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是诊断预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及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的成功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社会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标准。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评价上,采用“校企共评”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成绩由企业按照企业岗位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考核。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得;既关注形成性评价,又进行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教学效果

3.1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逐年提高

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粮油储藏与检验、粮食加工专业2013级、2014级的教学中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验操作考核通过率均为100%,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率分别为90.3%和92.6,比没有采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前两界学生的通过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一次就业率明显上升

由于在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在加上认识实习的教学,学生在跟岗实习时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现场,同学们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虚心学习、不怕困难,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谦虚好学、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指导老师和主管领导的一致好评,实习结束只要学生同意就可签订劳动合同。

4结束语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

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篇7

一、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所谓电工技能实训课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与单纯的电子课程实验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 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且还考查学生自身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运用程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技能, 强化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单单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中职学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辅助课程, 构建校内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平台。

二、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 明确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目标

实训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旨在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得以最大限度的运用,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 使所培养出的学生极具创新能力, 受到企业的认可。 (1) 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以及发展前景, 中职学校可开设一些必要的电工实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也才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 (2) 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 中职学校则应在学生中职二年级期间就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 每周应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 让他们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付诸实践,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按照课程情况安排一定的电子实训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二) 科学设计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与企业保持长久联系, 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以便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 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不断优化教学课程, 创新教学方式。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按照企业所需以及机电产业发展的相关特征,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教师应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在课堂中通过讲解实例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中职学校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给学生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通过专家的指导, 让学生的技能得到稳步提升, 在实践课程中, 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做好指引, 对学生不懂或者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讲解, 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新性想法应给予支持与鼓励。此外, 考虑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 课程内容设置中还应分门别类,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从基本功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从提高综合技能方面进行练习, 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三) 突出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特色

1. 建立实训与实验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特别是对于电力专业的学生, 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能及时对其进行巩固练习, 这样对知识的理解也才会更加深入。

2. 采取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不同, 中职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从基本功入手, 不断强化, 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提高自身技能。

3. 开展多样性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应认真听取并进行适当的改进, 提高教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 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作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其一方面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输送优秀合格的毕业生, 提升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因此, 在后期教学管理中, 中职学校应提高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从实训内容以及实训方式等多层面进行综合考虑, 为学生构建校内实训基地, 从根本上增强电工技能培训的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孙立民, 汪洪青.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1 (12) :85-87.

实践技能课程 篇8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

实践技能课程的操作性特点要求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物流实践活动首先, 从实践教学内容上看, 实践操作环节多, 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 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 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这说明物流实践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装卸搬运, 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 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 它的环节多, 内容广泛, 操作性强。其次, 从实践教学的层次上看许多环节需要企业的参与。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的操作类课程大多是单项技能要求, 而且属于纯操作技能训练, 一般的单项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则不能模拟, 必须到现场参观学习, 或者对现实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属于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 比如物流仓储管理中的进、销、存分析, 物流市场调查分析, 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具有系统性, 单独操作不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必须从系统角度,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 这类实践课程就不能靠简单的单项训练或现场参观来实现教学目的, 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可见, 有效的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的合作。

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要求课程建设需有企业的合作物流实践课程不同于工科类的技能培训课程, 与管理类的会计、金融等技能课程也不相同, 它的一些技能培训环节单独在学校完成有较大难度。如物流设施设备操作, 物流中心作业流程等, 这类实践课程需要学校大量投资, 一般学校很难承受, 学校即使有能力进行设备投资, 但由于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 维护成本比较高, 投资效果也较差, 所以, 选择与企业合作是一个有效措施。另外, 物流学科的系统性决定了物流实践的系统性, 单纯的技能操作教学环节不能使学生达到系统地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比如, 学校建设立体仓库实验室, 单考虑立体仓库的储存、收发、库存控制单一环节是不够的, 还必须考虑采购、销售等前后环节。因此, 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要求课程建设需有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体资源不足的问题当前,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基本处于学校层面, 且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建设任务落实到教师个人, 可以说这种课程建设的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改观。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专业教师的知识、实践经验、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事实上, 实践性教学师资稀缺的问题, 也是技能实践课程的建设主体资源的稀缺问题, 人力资源、构成课程的软件与硬件资源的缺乏 (即真实的物流实践活动、物流实践的相关环境) 使得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因此, 实行校企合作, 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实施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实施教学。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可行性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合作企业具备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能力愿意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愿意承担部分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通常规模比较大, 企业文化、品牌、人员素质在同行中都是比较好的, 这样的企业也比较重视职工培训。目前, 相当多的中大型物流企业 (或企业物流部门) 内部均有培训机构和培训技师, 企业的高管或业务骨干很多本身就是企业的内部培训师资, 他们大多具备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能力, 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能力方面, 企业骨干比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更具优势。

能以有效方式调动企业骨干承担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的“双赢”平台, 高职院校聘请企业骨干作为实践技能教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考虑企业的利益, 也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个人利益;作为企业骨干有这样的课程建设的机会, 对其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都是有益的, 因而能充分调动企业骨干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

国内高职物流校企合作教育大体形成了“工学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但这些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为此, 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 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 提出“以人为本”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方式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大专业, 小方向”的基本特点。实际物流企业的经营层面相对比较狭窄, 因此, 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并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 克服“订单”模式的弊端, 创建“方向型———近期订单式”的就业导向模式, 即每个专业方向选择3~4家企业进行合作, 更好地解决“订单式”培养目标针对性太强,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受局限的问题, 也能有效解决高职物流人才流失问题。“近期订单”是一种把下“订单”的时间向后延迟的合作形式, 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是校企深度合作和就业导向思想的具体体现。

交叉融合的全过程合作全过程合作表现为从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技能课程建设, 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都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是交叉的, 能体现“工学交替”的思想, 以系列的物流实践活动 (实训项目) 为主线, 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实施“工学交替”式教学, 也表现为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叉互动。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共建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 原有的课程开发流程显然是不适合的, 必须对课程开发流程进行再造, 把它作为一个大过程进行系统管理。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首先, 成立由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合作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他们对每届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 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的发展方向, 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其次, 在物流教研室的基础上, 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程开发小组, 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并且加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控制。再次, 以在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负责人, 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建设一门或几门技能课程。当然, 课程的负责人也是理论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负责人或主讲教师。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策略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 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有效利用资源, 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 共建实践技能课程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1) 把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教师为依托, 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兼职或参加培训、实习等实践锻炼,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 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 (2) 以专业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共建重点。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 运输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组织、物流客户服务管理与市场调查分析等业务处理技能课程, 包装操作、装卸搬运设备操作、现场物料管理、ERP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现场操作等, 都可以作为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以系统思维与操作技能相结合、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企业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共建的重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常见单证处理技能等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则应考虑利用学校自己的师资和实训基地。 (3) 以合作企业的物流实践任务或模拟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 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4) 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企业参观、现场调研、专家报告、课内实训、基本技能实践、核心技能实践、方向技能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的。因而, 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 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 逐步建设实践技能课程。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保障措施共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校企双方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校方应主动地调整或创新组织与管理制度, 出台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 如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金;改革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改变一门课程每周2~4节的传统课时安排方法;加强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制定新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考核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等等。

摘要: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策略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物流,校企合作,实践技能课程

参考文献

[1]边一民, 苟建华.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2]常小勇.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反思[J].职教论坛, 2007, (5下) .

实践技能课程 篇9

1 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课程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对全面落实和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职业教育而言,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到实处的关键问题是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组织教学,以培养出相应规定要求的不同级别的技能人才,即“对证施教”。国家职业标准对各行业的职业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体现为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与药剂专业相关的《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西药调剂员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等,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依照相应的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中职教学现状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存在偏差

2.1 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间存在偏差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体现在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等方面,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并将其作为制订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该大纲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用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表述形式上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1)教学大纲强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如《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涵盖了包括药品企业战略规划与竞争分析等营销学理论知识的方方面面;而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标准强调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以实践技能为主、相关知识为辅,在内容要求上具体岗位的针对性强。(2)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范围大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标准要求的相关知识范围,但技能要求未能全部涵盖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中要求的上岗技能。如《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的十一章内容中只有一章是专门讲述药店药品营销内容的,并且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总计4学时,不可能涵盖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中要求的全部上岗技能。

2.2 现行教材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存在偏差

现行教材大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同时兼顾学历证和职业资格技能证,这与强调技能的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并且教材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不强,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不吻合,给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造成困难。如药剂专业的《药品市场营销学》教材,大多讲述市场营销学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讲述市场中存在的普遍营销原理与营销策略,其中的案例分析与实践内容多为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理论而设置,其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脱节。缺乏与职业资格考核相配套的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不能很好衔接。

2.3 教学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偏差

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如果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所需技能了解不够,很容易照本宣科,使教学活动脱离岗位需求,致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职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 将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职业教育要能适应市场需求,就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针对以上存在的3方面偏差,笔者在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为使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采取了多种措施。

3.1 教师在就业岗位一线的调研与实践

我国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而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从专业技术岗位或实践操作岗位引进的教师数量较少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岗位实践经验,只从书面分析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则很难达到岗位技能的真正要求。笔者为具体了解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所需的专业知识,连续三年先后在北京金象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北京美信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进行药店工作岗位的进修和实践,同时考取了医药商品购销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实践和考核,使教师首先熟知了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将实践经验融入和贯穿于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保证了教学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认真分析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标准

根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分析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如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药店药品销售,与该岗位要求相对应的是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教师要熟知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中要求的岗位工作内容、技能和相关知识,分析这些要求与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要求之间的关系,思考应该增加的技能训练,学生需补充阅读的相关知识等。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所教内容涵盖职业证书标准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其原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做到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标准、规范”为基础。

3.3 实施性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编写

编写可操作性强、贴近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实施性大纲同时兼顾了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内容包括教学方式、参考活动、学时安排、考核标准与方法等,使其真正起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突出了实用性、实践性和岗位适应性的特点,教材在案例的选取、技能的讲解和训练、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尽量贴近岗位技能要求,理论内容少而精,形式活泼,注重实践,贴近就业岗位实际,突出了职业特色。

3.4 完善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依据教学大纲同时引入行业、企业中的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大纲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笔者在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授课中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使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标准落实到了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1)针对标准中要求的对职业概况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岗位意识。授课计划中先安排2学时带学生到药店进行参观实践,通过参观实际场景,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即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产生直观的认识。

(2)将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如针对标准中要求的接待顾客和提供服务的技能要求,在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的章节中,组织学生调查药店营业员面对不同顾客是如何提供相应服务的,并组织模拟小品实践活动;针对标准中要求的在介绍药品知识时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推荐药品的技能要求,在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章节中,讲述如何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症状、动机、购买行为、购买心理等细分标准分析顾客的不同需求,销售相应药品;针对标准中要求的销售药品时能正确进行调价操作的技能要求,在药品价格策略章节中,讲述药店药品定价、调价技术;针对标准中要求的销售促进技能要求,在药品促销策略章节中讲述药店药品POP广告策略、药店药品促销员促销、药店药品销售促进技巧等。

(3)选取药店营销案例。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讲解渗透标准中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以及标准中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选取药店营业员应避免的不良行为的案例,选取优秀营业员接待顾客的案例。针对标准中对营业员提供服务的技能要求,可在消费者市场分析中举例分析药店顾客的不同类型,提供相应服务的案例分析,进行案例教学。

(4)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和完善。为使教学内容涵盖标准中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所学技能与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要求一致,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补充。如针对标准中药品分类陈列、药品盘点、药品包装、药品采购计划的编制等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在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中补充相应内容的讲授、演示和练习。

(5)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使教学重点偏向技术应用而不是理论验证,使教学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培养出的学生达到了上手快、不需培训就能独立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如针对职业技能标准中要求的药品购销技能(销售准备、实施、记录各阶段的实操技能),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顾客接待礼仪的训练和演示、开销售小票、开发票、做销售记录、销售核算、填日报表等各项实训,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

4 实践成果

4.1 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大幅提高

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证书的标准,是一种过程和方法,职业技能证书的取证是结果,对融入的效果评价要通过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来体现。根据北京卫生学校药剂学科的统计,学生在毕业前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由2005年的52%提升到了2007年的98%,可见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4.2 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

通过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的技能和所学知识更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药剂专业进行的用人单位对北京卫生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与课改前相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岗位适应能力、岗位技能、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达到了行业标准,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2008年北京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毕业生的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专业

教学计划的制订

刘振义,郑扬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汕头515073)

摘要:讨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时间安排、企业参与办学等方面应当遵循的管理规定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专业(简称校企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落实合作办学内容的核心文件。在教学计划制订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规要求,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满足合作办学企业对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教学和实践条件具备基本的保障。

1校企合作办学专业的设置

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1专业设置要遵循国家指导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中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目录》规定了:(1)专业划分、专业名称,其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2)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其反映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3)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统称为专

就业率达到了近98%。

4.3 教研教改硕果累累

通过探索与实践,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课程的教学,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实施性教学大纲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课程辅导资料的编写等,充实了教学资源。我们所编写的《药品营销技术》校本教材,在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评审中获得了二等奖,教改成果《关于〈药品市场营销〉实践性课程建设》论文,在北京市高职、中专青年教师论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教研教改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4.4 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大赛成绩显著

北京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于2006年首次参加了“第十二届文章编号:1671-1246(2008)18-0033-02

业教学主要内容,以便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改革;(4)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专门化教育。

1.2专业申报要遵循规定程序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规定了学校设置专业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权限。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教育部颁布的《目录》范围内的专业,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经省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省部级以上的重点职业学校可以根据需求,按照相应的专业设置标准,自主设置《目录》范围内的专业。开设《目录》中未列出的专门化,学校需进行论证,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向省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设立。开设《目录》以外的新专业,学校必须进行论证并提出申请,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由省级教育行政

北京市工业职业技能竞赛———医药商品购销员竞赛(医药赛区学生组)”,共组织159名学生参加了竞赛,有83人通过初赛,获得医药商品购销员初级职业资格,经过决赛,最后有20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4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2007年在“北京市迎奥运,窗口行业岗位技能竞赛”中,北京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共组织了160名学生参加,有129人获得初级职业资格,24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4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教学,既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摘要: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中职教学现状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间存在的偏差,就课程中如何融入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技能课程 篇10

近年来, 为适应我省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院开设了经济管理、电子政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司法信息安全、刑事执行、法律文秘等新专业, 并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 (即管理技能与方法) 。该课程目前的状况是:涉及面广, 理论性强, 抽象难懂, 大多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亟需进行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估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3) 对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和科学;4) 对考核与评估体系不够系统和全面。

在未来的教学中, 如何把握与体现我院的职业教育特色, 研究高职与本科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探索高职《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的途径, 有着时代的紧迫性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 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育改革”, 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等特点”。为此, 高职课程改革应围绕社会需要的技术型、管理型、复合型的职业应用人才, 课程的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二) 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的原则

学院的课程改革应坚持“立足政法, 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并适当引入现今管理领域中的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科技内容、方法和技术, 并不断地加强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 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一) 实施教学内容改革, 构建新的理论教学框架

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教材, 课改首要是加大高职《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教材的改革建设力度。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仔细遴选, 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体系。课题组积极参与湖南省高职类院校进行管理学教材的编写, 将教材内容确定为十章, 在内容上进行了精简, 对理论的阐述通俗易懂, 编写体式为:指出“学习目标”——引用“走进管理 (案例导入) ”——进行理论阐述——提出“问题讨论”——进行“项目训练”。将课程教学内容确立为“管理学概述篇”和“管理职能篇”两部分。教材在编写上突出了以下特色: (1) 强调基础性; (2) 突出实用性、实践性; (3) 注意选取了体现专业特色的案例, 突出应用, 并大量选用了国内环境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4) 力求通俗、生动、精炼。 (5) 体现了管理领域里最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

(二) 兼顾整体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动态性

在保持管理学的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加入了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的介绍。具体做法是:

在授课过程中, 对于前沿性的内容, 开设专题, 滚动发展。

(三) 注意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实现了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比如, 环境分析与后续课程《企业管理》分工: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涉及诸如环境分析的内容,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一般性内容, 而将环境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划企业管理课程。涉及人员管理的内容, 在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里以人员配备的标题出现, 讲授人员配备的一般性内容, 如选聘、考评和培训, 而把更为专业性的内容归入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将决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程序, 计划的基本含义与特征、类型、程序留在《管理技能与方法》, 而将更为具体、更为专业的决策与计划的工具与方法留到了《管理运筹学》等课程里。

三、紧跟市场与结合专业, 创建与优化实践性教学环境

(一)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

管理学高职课程的设计一般都是由相关专业教师来完成。专业教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设计, 因此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 技能性缺乏。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充分利用学院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经济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 课程的设置要经由这些来自实际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市场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进行论证, 课程设置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非常强调技能训练与实用, “产”与“学”结合得非常紧密。

(二) 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

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 建设有《管理技能与方法实训案例集》与管理综合实训室。在课堂内或校园内, 引入管理要素, 建立仿真环境, 使学生像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

(三) 建立了多个企业实训基地

建立了多个企业实训基地, 邀请长期奋战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 创建“企业经理讲坛”, 邀请企业经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 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带学生出去参观访问与实地调研, 使理论教学有效的转化为实践技能。

四、改革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现科学性、高效率

(一) 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 从互联网上及时下载大量的管理学资料,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了解国际最新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信息。

(二)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优化

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研究, 基本原则是“多种并存, 互补互融”。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 优劣互补, 更好地辅助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

2、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 或称“准实践”, 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 引入管理要素, 建立仿真环境, 营造管理情景, 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 (1) 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 (2) 角色扮演; (3) 情景剧; (4) 模拟经营决策; (5) 调查与访问等。

3、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课程学习资料《管理技能与方法实训案例集》、《管理技能与方法习题库》、《管理技能与方法试题库》、管理技能与方法多媒体课件、相关参考书目等教学辅助资料将全部上网运行。

4、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 (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 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5、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 形式丰富多样

通过对考核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改变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 采用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体现如下:

1) 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2) 实行开放式考核。第一, 考核范围开放;第二, 考核方式开放;第三, 考试标准开放;第四, 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

3) 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 实行全程化考核。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 平时考核 (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出缺勤等) 与期末考核 (选择判断题、问答分析题、情景模拟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 各占总分数的50%。

六、《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抓好的关键问题

(一) 注重教师培养, 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十分注重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创造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利用各种机会进修学习并到企业挂职锻炼。打造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二) 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应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使我们的改革设想避免主观臆断, 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学生的反馈信息很多成为改革创意的来源。

(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需统筹安排

教学安排时, 要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 不能厚此簿比, 有所偏废。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实验室或企业。

(四)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 讲授内容不要与企业实际脱节。

七、结语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改革, 我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实践和探索, 《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已经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作为新事物,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实践, 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以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摘要:文中根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特点, 探索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对经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 在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管理技能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蒋红华.强化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

[2]张真继, 刘世峰, 林自葵, 常丹.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建设[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郭玉梅, 梁秀文.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5-2007) [C].2008

[4]王志莲.浅谈《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 (01)

[5]谢欣, 涂早武.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 (05)

实践技能课程 篇11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针对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能;以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员、电子产品维修试验员、工艺助理工程师、SMT操作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训内容源于电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应用;培养胜任电子企业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维修与工艺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宗旨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紧跟企业电子产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经过社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引导,选取企业生产的实用电子产品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依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保障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采用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以行动为导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做前知、做有依、做中思、做有果”四位一体教学组织,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方受益。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选取步骤

第一,岗位调研分析。针对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职业能力确定。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同类知识、技能归集和序化,分析出电子工艺技术应用岗位的三层次职业能力。

第三,实训项目开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生产现场用到的不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出相应的实训项目。

第四,教学载体确定。以实训项目为引导,选取行业企业生产的,能涵盖实训项目工艺要求的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第五,学习任务设计。参照“电子设备装接工”和“电子产品制版工”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环保要求和企业安全文化,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选取教学内容

3教学载体确定

选取实际应用多、适用范围广、易于操作的双声道BTL功放、SMT调频收音机和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作为教学载体,分别涵盖了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表面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及双面混装电子产品制作的职业能力要求。

载体一为双声道BTL功放,通过载体一的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载体二为SMT调频收音机,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设计制作基础上,通过载体二的设计制作,学习表面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通孔安装和表面安装电路设计能力。

载体三为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通过载体三的设计制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混合安装电路设计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双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一个教学载体即是一个实用电子产品,教学过程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电路板设计制作、检测调试及工艺设计管理。通过3个产品的制作,学生掌握了根据电路要求,选择元器件安装方式,设计并制作单、双面电路板,确定适合的生产工艺,调试组装为电子成品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整体教学组织与安排

“做前知”———学生制作产品前,由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说明等形式,说明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听、看、试操作等形式,知道了做什么,明确任务。

“做有依”———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设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将该怎么做所依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做中思”———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通过自查,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填写学生自查表,反思任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任务实施情况。

“做有果”———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制出电子产品,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考评。

(二)单元教学组织与安排

每个学习任务均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任务单》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我们设计的《任务单》为校本教材的角本,经过教学实施、信息反馈,优化学习任务及《任务单》,形成校本教材。《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任务布置、相关知识、技能要点、工作计划表、任务实施、学习考价、相关习题、后续任务安排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案: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材料等。

任务布置:由3~5名学生组成学习团队,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展示等形式,讲解、说明项目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相关知识:本着“体现职业性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性技术,鼓励、敦促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生产实践中思考、总结、创造;学生可浏览网站或查阅教材、参考书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

技能要点:为学生提供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要求。通过教师(师傅)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产品生产工艺和技能要点,做到有的放矢。endprint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平煤集团公司.企业安全文化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平煤集团公司.企业安全文化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平煤集团公司.企业安全文化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实践技能课程 篇12

1 课程实践技能体系设计的思路

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门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 本着精减理论、注重实践、培养技能的原则, 以突出实践技能为指导, 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以真实的牛羊饲养管理过程为载体, 注重解决饲养管理中的各类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使学生既掌握饲养管理的理论知识, 又获得真实工作经验的目的。

2 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课程目标的设置

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针对现代养牛、养羊企业的岗位, 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对应饲养管理技术员、全混合日粮生产管理员、繁殖配种员、奶站管理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岗位任职能力需要, 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奶牛饲养、肉牛饲养、毛用羊饲养、绒用羊饲养、奶山羊饲养、肉用羊育肥、挤奶、牛羊人工授精、牛羊保健和疾病控制等技能培养为重点, 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养防结合”的专业技能人才, 能够胜任现代养牛、养羊企业的工作。

2.1 专业能力

(1) 能够设计牛羊场舍, 采购合适的生产设备。 (2) 掌握牛、羊的优良品种选择技术。 (3) 能够进行牛羊的饲料筹划和日粮配方设计。 (4) 掌握牛、羊的繁殖技术。 (5) 掌握奶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 (6) 掌握肉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 (7) 掌握各种生产类型的羊饲养管理技术, 能够进行羊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 (8) 掌握牛羊保健技术、牛羊场防疫与检疫技术、常见牛羊病的诊疗技术。 (9) 熟练使用牛羊场生产系统管理软件, 能制定养牛、养羊场各类生产计划, 会进行牛场、羊场的经营管理和效果分析。

2.2 方法能力

(1) 培养学生查询资料, 归纳总结的能力。 (2) 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社会能力

(1) 培养热爱劳动、具有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 培养敬业爱岗积极向上的精神。 (3) 培养团结协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的能力。 (4)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5) 建立自信心培养抗挫折能力。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重构

传统的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是按牛羊生产、牛羊疾病防治的理论知识分别进行系统的讲解, 由于养治脱节并缺乏实践操作, 学生学完后, 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在工作中缺乏推销实践能力, 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3.1 基于工作过程,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 通过任务引领, 组织课程内容

针对现代养牛、养羊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 对应饲养管理技术员、全混合日粮生产管理员、繁殖配种员、奶站管理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岗位任职能力需要, 充分整合畜牧专业原来的《牛羊生产》和兽医专业的《牛羊疾病防治》这两门课程。在充分调研畜牧兽医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以就业为导向, 以畜牧兽医岗位为核心, 以畜牧兽医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 按照生产筹划、科学饲养和基本疾病预防和诊疗合一的流程, 组织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项目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并发展职业能力。

3.2 全方位构建四大项目十二大学习任务

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包括牛羊场生产前筹划、牛羊饲养管理、牛羊安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四大项目。从牛羊品种资源与合理利用、牛羊饲料的调制和筹划到牛羊场经营管理共计十二个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十二个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教学中以黑龙江省目前大力发展的奶牛、肉牛生产为重点, 贯穿四大项目组织实施, 以羊生产为辅助, 其中共性问题在牛生产中有所涉及的即以学生自学为主, 特殊知识和技能点则强化学习。

3.3 全方位训练学生职业技能

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的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任务都是以真实牛羊生产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借助畜牧兽医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 真实演练牛羊生产, 通过设计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实训实习, 结合真实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胜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 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完成生产综合实训项目。

4 基于项目的实践技能模式的改革

对牛羊生产岗位以及岗位工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按照牛羊生产规律及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分析, 本着“对应岗位, 强化技能”的做法, 优化知识、技能学习结构。首先针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组, 4~8人一个学习小组, 然后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即每项任务开始之前, 都会给学生下达具体的任务单, 任务单上注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以及本次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任务需要提供学习资料单或者让学生自主获取完成任务的资料;接下来让小组讨论完成决策过程、并且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最后由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评估。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了若干个工作任务, 如牛羊日粮配方设计, 让学生调查校内奶牛场、学校周边农户及奶牛场的饲喂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日粮配方设计和改良。这样的任务, 需要调查、查询资料、分析计算、综合评价等才能完成。这样综合性的任务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现场教学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结合校内外生产场的实际情况, 组织实施现场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牛场的结核和布病防疫检疫、疫苗注射、驱虫保健等工作环节, 学生更加清楚现场的工作流程。

4.3 计算机仿真模拟法

在进行牛羊场经营管理教学时, 使用系统管理软件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的能力。

5 小结

上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学前音乐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