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大赛

2024-06-30

实践技能大赛(精选12篇)

实践技能大赛 篇1

0 引言

技能大赛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一直以来得到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双教融和”广泛实施的高职教育中, 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 校企协同创新“技能菜单”, 融技能大赛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 打破技能大赛集训淘汰制, 使更多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受益, 有利于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同时对推进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团队建设等, 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1]。

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资源转化的媒介, 同时也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导向, 围绕企业岗位技能需求, 始终以技能为主线, 创新并实践“技能菜单”, 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2]。

1 基于“技能菜单”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江苏省重点专业群主打专业, 江苏省示范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 多年来, 秉承技能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形成了“岗位引领、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将“技能菜单”融入人才培养, 通过调研企业就业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构建“基于企业典型职业岗位”的二级“技能菜单”课程体系, 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实行“项目化+阶段化+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与悦达纺织、大丰纺织商会等的深度合作为契机, 多方联动, 基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 实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十多部全国纺织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其中包括《纺织材料基础》、《纺织实用技术》等省级精品教材, 《机织物分析与设计》、《纺织材料基础》省级重点教材。

2 基于技能大赛引领校企合作创新“技能菜单”的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技能培养和校企合作, 体现在教学实施中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技能大赛作为检验学生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倍受关注。但是, 技能大赛作为选拔性的赛项使受益的学生较少, 而“技能菜单”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并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根据技能大赛以及企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制定不同的“技能菜单”, 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操作后, 可根据自身的技能特长及今后的“职业意向”进一步选择“技能菜单”。同时, 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单一等形式, 创新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毕业生拿到企业认证的上岗证书, 入职后能够立即胜任分析与检测试验员、面料设计师、工艺员等企业核心技术岗位, 真正实现毕业即顶岗, 顶岗即出色。

在教学实施中, 采用学案导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做一体化形式, 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计的载体,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在一起,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实现“赛证融合”

增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的“协同性”, 真正实现“赛证融合”。突破“技能大赛”选拔性的特点, 将技能大赛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进一步推广“项目化”教学, 基于“技能菜单”进行人才培养, 引入技能证书, 实现全专业“双证融通”。近几年来, 学生在全国纺织面料检测大赛中蝉联四届团体一等奖, 面料设计大赛和外贸跟单大赛成绩也多次获得一等奖, 更有一名同学荣获2012年全国纺织面料设计大赛中唯一的“全国纺织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标兵”称号。

引入技能证书的考核, 将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和培训内容纳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 着力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 加大学生就业的砝码, 增强就业竞争力。经过技能鉴定, 学生毕业前需拿到“纺织面料设计师”、“针纺织品检验工”和“纺织设备保全工”等高级证书, 具备技师资质, 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接拿到技师资格证书。

4 推进“技能套餐”培训制度

加强校企合作, 广泛推进“技能套餐”培训制度,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发“技能菜单”, 在培养学生不同专业技能的同时, 针对企业推出“技能套餐”, 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套餐式”技能培训, 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图1为企业“套餐式”培训示意图。

与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共建“悦达纺织学院”,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学生技能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深度融和与改革。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为学生上课和共同考核学生。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 吸纳学生实习, 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工厂等。与悦达家纺联合开展作品设计大赛, 优秀作品被企业选用并投入生产。另一方面, 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发“技能套餐”, 为新入职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及鉴定。依托学校建有的江苏省第一家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国家级纺织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 “内培外引”, 组建了一支本领过硬的实践教学和考评员队伍, 每年为企业鉴定员工数百人。

5 打造双优教师队伍

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技能菜单”, 打造一支技能过硬的双优教师队伍。融技能大赛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 打破技能大赛集训淘汰制, 使更多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受益, 减少“技能偏科”,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拥有“一技之长”。这同时要求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成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以提高教师技能为根本,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 在深入企业一线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课程教学项目、任务, 取得相关技能证书或工程师称号, 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同时, 学校牵头、校企共商、教师提炼, 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和项目, 多项成果转化企业。

经过校企七合作、产教八融和,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团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纺织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生物质功能纤维的制备”团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团队称号, 这为技能大赛引领校企合作创新“技能菜单”的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图2为校企合作、产学融和, 建设双优专业团队的路线示意图。

6 结语

高职院校“技能菜单”的实施研究, 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企业需求有效融合。通过“技能菜单”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实施, 培养出一批不仅能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还能够在多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的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 将高职院校的“技能菜单”推向社会, 根据企业需求制订“技能套餐”, 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摘要:技能菜单式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技能为主线, 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目的, 减少技能“偏科”现象。基于技能大赛, 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人才培养, 加强“不断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赛证融和”, 结合企业技能需求, 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技能培训,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套餐式”技能培训。

关键词: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技能菜单,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泽忠.“技能菜单”教学模式浅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12:91-94.

[2]陈贵翠, 张立峰.校企协同创新高职大学生“技能菜单”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探究[J].轻纺工业技术, 2015 (6) :69-70.

实践技能大赛 篇2

一、活动主题:“茶颜观色话春秋”

二、背景

饮茶文化源于我国,兴于唐代,盛于宋、明,衰于清。茶已是大众饮品,饮茶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茶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具的风格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茶文化乃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文化必弘扬茶文化”。华侨大学位于茶文化丰厚的闽南地区,可以说丰富同学们的茶文化知识势在必行。

三、参赛对象及形式

1、华侨大学范围内,凡是热爱茶文化,具备一定茶艺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者均可报名参加。

2、以组队形式参与比赛,3-5人/组,不限男女比例

四、比赛时间及地点安排:

1、时间:4月22日下午3点

2、地点:明德堂

四、比赛流程

1、参赛选手递交报名表,经主办方筛选后公布入选名单;

2、到比赛现场后抽取参赛编号;

3、按照抽签顺序进行茶艺表演,5分钟表演后接受评委相关茶艺知识的提问;

4、评委根据现场表演及问答情况进行公正评分,现场宣布比赛结果

五、比赛内容和要求

(一)、比赛内容

1、茶艺表演主题设计;

2、茶席布置及服饰搭配;

3、茶艺表演;

4、配乐及解说等。

(二)、比赛要求

1、仪容仪表、礼仪要求:仪表自然端庄,发型服饰与所沏茶类相配;

2、茶艺演示:泡茶手势与奉茶姿态自然优雅,动作连绵、轻柔、圆和,程序设计合理,过程完整、流畅;

3、茶汤质量:要求茶汤温度适宜,汤色透亮均匀,味道鲜醇爽口,香高持久,叶底完美,符合所泡茶类要求;

4、解说:有创意,讲解口齿清晰婉转,能引导和启发观众对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5、表演必须在5分钟之内完成。

六、奖项设置

组委会将邀请专业评审专家综合考察参赛主题创新性、仪容仪表、解说的吸引性及茶艺展示的完整性等方面因素并进行评审,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具体奖励办法如下:一等奖1名(奖金额度或奖品)3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额度或奖品)200*2=4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额度或奖品)100*3=300元

优秀奖:若干名(奖品)

七、附件

实践技能大赛 篇3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

一是将大赛项目承载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瞄准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改”,实现了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二是“共建、共享、共生”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立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发挥“研训一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区域实现了大赛成果向教学改革实践的转化。

三是“政、研、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机制。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整合科研机构、院校、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组建“扁平化”的建设团队,按照“研究→开发→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多部门、跨领域、持续性的集成攻关和较大范围的教改实践。

2.创立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

一是集成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提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架构。“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着眼点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要求将职业实践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主导逻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强调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态;“模块化”内在地体现着课程的完整性、复杂性、开放性、关联性、选择性等特点。

二是应用“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架构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基于大赛项目,着眼于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诉求,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梯度开发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三是建立推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模式。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研究+培训+推广”模式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高位态势。

3.形成了从大赛项目向专业技能课程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是以大赛项目为参照、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利做、利教、利学”为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流程,开发系列化的学习项目,形成了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转化的开发程式。

二是按照“学习项目分析→任务设计→稿本及脚本撰写→拍摄制作→学习手册编写”的流程,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可视化教学情境,开发具有“导学、自学、助学”功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学习项目向综合实训教学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成果主题

充分挖掘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内在价值,针对教学内容与职场要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着眼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重构,系统开发学习项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做合一”及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深入研究了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独特价值,形成了教学问题反馈的系列分析报告,构建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解读了与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规范,剖析了大赛试题及教学问题成因,开发了典型性系列学习项目,形成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形成了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建议等要素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发指南》。

(二)建立了大赛项目向技能学习项目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的程式,开发了立体化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

一是研制了基于大赛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学习手册开发指南》,形成了系列化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案,重点解决了专业技能教学中“做”与“学”、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问题。

二是开发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每个资源包含学习手册1本、光盘1张,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分析”“金牌选手操作”“技术要点指导”“技能难点三维动态演示”“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创设”和“名师点评”等。

(三)系统设计并推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

1.借鉴大赛经验,广泛实施了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跨学科的任务学习、从囿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转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完整的工作情境,并用问题学习实现任务和知识的关联,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了“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两室、两场、一中心”)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广泛推广适应“混合式学习”的“T型学习区”的情境创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3.针对学习评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窄化、分化、虚化”的问题,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应知”与“应会”脱节的缺憾,参照大赛评判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能力观察点”的真实性评价思路,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综合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方式。

该成果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源”,将基于大赛开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专业课程的必修模块,推动大赛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课程、进课本、进课堂”。

二是以骨干职业学校为“实验田”,广泛建立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是以“示范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切入点”,发挥大赛教练员、金牌选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专题性教师研修和专家巡讲活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开展群众性的专业技能教学研究,促进大赛成果向专业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马成荣 尤学贵 龙晓君 谢传兵 冯志军)

综合篇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

一是将大赛项目承载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瞄准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改”,实现了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二是“共建、共享、共生”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立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发挥“研训一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区域实现了大赛成果向教学改革实践的转化。

三是“政、研、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机制。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整合科研机构、院校、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组建“扁平化”的建设团队,按照“研究→开发→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多部门、跨领域、持续性的集成攻关和较大范围的教改实践。

2.创立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

一是集成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提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架构。“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着眼点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要求将职业实践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主导逻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强调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态;“模块化”内在地体现着课程的完整性、复杂性、开放性、关联性、选择性等特点。

二是应用“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架构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基于大赛项目,着眼于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诉求,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梯度开发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三是建立推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模式。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研究+培训+推广”模式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高位态势。

3.形成了从大赛项目向专业技能课程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是以大赛项目为参照、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利做、利教、利学”为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流程,开发系列化的学习项目,形成了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转化的开发程式。

二是按照“学习项目分析→任务设计→稿本及脚本撰写→拍摄制作→学习手册编写”的流程,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可视化教学情境,开发具有“导学、自学、助学”功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学习项目向综合实训教学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成果主题

充分挖掘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内在价值,针对教学内容与职场要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着眼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重构,系统开发学习项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做合一”及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深入研究了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独特价值,形成了教学问题反馈的系列分析报告,构建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解读了与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规范,剖析了大赛试题及教学问题成因,开发了典型性系列学习项目,形成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形成了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建议等要素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发指南》。

(二)建立了大赛项目向技能学习项目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的程式,开发了立体化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

一是研制了基于大赛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学习手册开发指南》,形成了系列化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案,重点解决了专业技能教学中“做”与“学”、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问题。

二是开发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每个资源包含学习手册1本、光盘1张,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分析”“金牌选手操作”“技术要点指导”“技能难点三维动态演示”“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创设”和“名师点评”等。

(三)系统设计并推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

1.借鉴大赛经验,广泛实施了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跨学科的任务学习、从囿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转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完整的工作情境,并用问题学习实现任务和知识的关联,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了“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两室、两场、一中心”)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广泛推广适应“混合式学习”的“T型学习区”的情境创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3.针对学习评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窄化、分化、虚化”的问题,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应知”与“应会”脱节的缺憾,参照大赛评判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能力观察点”的真实性评价思路,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综合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方式。

该成果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源”,将基于大赛开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专业课程的必修模块,推动大赛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课程、进课本、进课堂”。

二是以骨干职业学校为“实验田”,广泛建立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是以“示范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切入点”,发挥大赛教练员、金牌选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专题性教师研修和专家巡讲活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开展群众性的专业技能教学研究,促进大赛成果向专业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马成荣 尤学贵 龙晓君 谢传兵 冯志军)

综合篇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大赛与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双向反馈的促进机制

一是将大赛项目承载的技术规范、岗位要求以及参赛选手的得失情况动态反馈到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瞄准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改”,实现了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二是“共建、共享、共生”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立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发挥“研训一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多区域实现了大赛成果向教学改革实践的转化。

三是“政、研、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机制。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整合科研机构、院校、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组建“扁平化”的建设团队,按照“研究→开发→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多部门、跨领域、持续性的集成攻关和较大范围的教改实践。

2.创立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

一是集成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提出“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架构。“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着眼点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要求将职业实践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主导逻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强调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态;“模块化”内在地体现着课程的完整性、复杂性、开放性、关联性、选择性等特点。

二是应用“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架构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基于大赛项目,着眼于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诉求,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梯度开发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三是建立推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模式。按照“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研究+培训+推广”模式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高位态势。

3.形成了从大赛项目向专业技能课程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是以大赛项目为参照、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利做、利教、利学”为原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流程,开发系列化的学习项目,形成了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转化的开发程式。

二是按照“学习项目分析→任务设计→稿本及脚本撰写→拍摄制作→学习手册编写”的流程,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可视化教学情境,开发具有“导学、自学、助学”功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学习项目向综合实训教学资源转化的开发程式。

一、成果主题

充分挖掘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内在价值,针对教学内容与职场要求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着眼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重构,系统开发学习项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做合一”及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深入研究了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独特价值,形成了教学问题反馈的系列分析报告,构建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解读了与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规范,剖析了大赛试题及教学问题成因,开发了典型性系列学习项目,形成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形成了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建议等要素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发指南》。

(二)建立了大赛项目向技能学习项目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的程式,开发了立体化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

一是研制了基于大赛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学习手册开发指南》,形成了系列化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案,重点解决了专业技能教学中“做”与“学”、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问题。

二是开发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每个资源包含学习手册1本、光盘1张,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分析”“金牌选手操作”“技术要点指导”“技能难点三维动态演示”“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创设”和“名师点评”等。

(三)系统设计并推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

1.借鉴大赛经验,广泛实施了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跨学科的任务学习、从囿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转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完整的工作情境,并用问题学习实现任务和知识的关联,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了“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公共实习中心”(“两室、两场、一中心”)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广泛推广适应“混合式学习”的“T型学习区”的情境创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3.针对学习评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窄化、分化、虚化”的问题,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应知”与“应会”脱节的缺憾,参照大赛评判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能力观察点”的真实性评价思路,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综合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方式。

该成果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源”,将基于大赛开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专业课程的必修模块,推动大赛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课程、进课本、进课堂”。

二是以骨干职业学校为“实验田”,广泛建立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是以“示范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切入点”,发挥大赛教练员、金牌选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专题性教师研修和专家巡讲活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开展群众性的专业技能教学研究,促进大赛成果向专业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实践技能大赛 篇4

关键词:技能大赛,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 由于各院校在办校时间与办校经验的不同, 使得各院校在办学思想和模式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新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不足, 导致相当多的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原则性的要求较多, 可操作性的标准较少;弹性内容较多, 强制性落实的较少;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能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

2、实践教学环境设备不匹配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以及足够的实训时间,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比其他教育更大。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认同度有限, 还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不足,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均设备总值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导致各院校不得不减少学生职业技能实训的内容和时间, 不仅没有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也没有下大力气与当地的行业或企业形成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 这样形成了校内实践技能训练不够, 实际工作岗位训练得不到保障, 如此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充足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评估的相关政策促使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盲目向高学历方向发展, 大量引进缺乏职业实践经验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 而对专业教师培养的环节中又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近年职业院校的扩招从事专业实践教学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得不到与时俱进的提高, 专业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与目前职业岗位技能不能接轨, 使得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影响了专业实践的教学效果。

4、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的不重视

在以往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考不考、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时间以及考核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自行决定, 随意性较大。这种形式的考核评价无疑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考核的不重视, 乃至学生认为实践技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无足轻重。因此, 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 也就更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

1、大赛缩短了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由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专家评委都来自行业或企业, 因此密切了行业或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由于与行业或企业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我校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等环节中不仅有专业教师和职教专家的参与, 更有了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加入, 改善了专业教育与临床实际的脱节的状况, 为我校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 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2、大赛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深入, 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 了解到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遵守职教规律, 更新职教理念, 使实践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主动行为, 我校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按照专业的能力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在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业务实践和能力锻炼。

3、大赛改善了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增加了对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和硬件投入。首先, 在环境建设中, 不仅将职业技能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等相关专业文化进行展示, 同时将同一行业或企业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医院或企业简介、专业教师寄语、学生感言、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等上墙, 融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一体。

4、大赛改革了实践考核评价的形式

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对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造成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高分低能、会考而不会做, 会说不会做”的印象。为此, 我们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的经验, 改革了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 (1) 将部分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设为专业实践考核单列课程, 即将该课程的实践技能考核也以百分制记入学籍档案。 (2) 对部分有实践教学的课程, 期末考试前首先进行实践技能考核, 不合格者进行补考, 补考不过关者不能进入理论考核环节。 (3) 实施技能考核评价全过程体系, 即学习一项考核一项, 考核结果作为实践技能考核平时成绩, 学期末进行综合实践技能考核。

总之, 在“普教有高考, 职教有大赛”的新形式下, 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又一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金标准, 也促进了专业教师对现代职教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自觉将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

实践技能大赛 篇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在江苏举行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7期

6月13日上午,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开赛式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孙文龙等出席了开赛式,开赛式由教育部职成司农村处处长刘杰主持。

孙文龙代表大赛主办单位农业部和教育部讲话。他指出开展农业技能竞赛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促进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成绩突出,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希望农业职业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本次大赛由农业部与教育部主办,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大赛分高职、中职两组进行,中职组为个人赛,设种子质量检测、艺术插花和农机维修等3个比赛项目;高职组为团体赛,设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景观设计、新城疫抗体测定和农机维修等4个比赛项目。本次比赛共有36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选手392人,其中高职218人,中职174人。获奖选手除获得获奖证书外,还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获颁相应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享受教育部门有关优惠政策。

实践技能大赛 篇6

【关键词】技能大赛 电子类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6-02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了不同层次技能大赛活动,此类活动能够加快教学内容的实践改革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大赛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展引起的学校领导和众多老师的重视,这也有利于学生们创新素质的培养,比传统模式更加有效。电子类课程在大赛的影响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一、普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差,学习与实践脱离

电子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不能只学习一些课本知识就够了,关键的一点还是需要实践的。我们总不能一遇到什么麻烦或问题就找课本或者参考书查询,死学知识,不会运用,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在实践下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相信我们的能力将会提升的很快。

(二)操作能力弱,技能差

在高职院校,学生也或多或少参加一些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许老师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参加实验课程时也非常模糊,不会进行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束后不会进行总结和概括,这方面的能力很低,技能也很差。

(三)知识方面有所欠缺

知识层面的宽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将所学的综合应用起来,其主要原因还是知识掌握的不到位,包括理论和技能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汲取一些课外资料。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加以实践,知识方面有欠缺,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弥补。

二、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构建电子类教学体系中,我们首先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授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如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技能。例如:许多学校就做的非常好,已经把单片机实验室做为一种开放性的实验室,并且还在原教学内容上又加了一些具有设计性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贯穿于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作为指导。技能大赛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效果更佳。

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可以说是电子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这个课程需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过单片机课程的都知道单片机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中断、定时计数器等,我们可以将单片机技术中的一些知识贯穿到一些典型单片机载体中。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单片机教学内容譬如设计一些电路板、识别元件、或者最后做成效产品之类的,然后把这些合理的划分为多个任务,让学生们独自去完成它,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

学校可以开放实训室,还可以专门成立电子协会,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技能活动的好氛围,让学生参与课题和大赛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专门统一一个时间让学生一起去参加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教学,然后分组进行比赛。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效率,具有很强的效果。

(四)技能创新能力的创新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新技能方面创新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新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载体,学校可以每年开展电子类课程的创新大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并有效运用起来,从这个大赛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结束语

技能大赛使学生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培养人才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大大推动了教学课程的实践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电子课程方面人才的培养,总之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样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有利用新技能的发挥。全国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为电子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推动了实践改革,使实践课程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实践证明,电子类课程确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电子类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J].高教高职的研究.2008

[2]费新美.探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J].职业技术.2006

实践技能大赛 篇7

1 准备阶段

1.1 做好宣传, 建立实训室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 提出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带动护理实践教学, 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根据举办省赛的成功经验, 秋季开学初, 就开始宣传, 为选手选拔做好准备。参照国赛标准, 添置实验设备, 建立专门的护理操作标准实训室。分管领导及教务处主任亲自来抓, 使任务安排落实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护理教研室的每一位教师。

1.2 解读标准, 成立专家委员会

大赛标准的准确剖析是关键条件[2], 我院成立技能大赛专家委员会, 建立专家库, 加强对大赛规范的研究。通过查阅资料、集体备课、外出参会学习等方式, 准确解读竞赛评判标准。由专业带头人、高职院校专家、附属医院专家等成立学校专业与竞赛专家委员会, 根据大赛标准和要求, 结合我校参赛经验, 研究并制定大赛各项操作的具体标准。

1.3 指导教师首先参加训练、比赛

针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号召, 为达到以赛促教、教赛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作了长远规划, 制定了指导教师培养方案, 首先开展专业课教师护理技能比赛。目前护理专业的年轻教师理论功底较好, 但实际经验少, 实践教学能力弱, 不利于实践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而这方面的不足可在技能比赛的带教过程中得以弥补。为此, 我院采取“指导教师首先参加训练、比赛”的方式, 按照大赛各项操作的具体标准, 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并进行正式比赛, 这使指导教师对各项比赛项目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交流, 总结出许多操作技巧、方法, 为指导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选手的选拔和培训方式

“选拔、培训、评价”一体化的选手选拔和培训模式总体方案见图1。

2.1 选手的初步选拔

改变传统的选拔方式, 尽量做到人人参与选拔, 将其与全校范围内每年一次的护理礼仪风采大赛相结合。因为规范而富于展示性的护理礼仪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得体的举止、礼貌的言谈、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诚恳的致谢及亲切的嘱咐和安慰,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仅能愉悦患者的心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而且可给单调的比赛操作锦上添花, 使比赛具备观赏性, 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完美体现。

为此, 学校通过教师培训、专家讲座等对全院护生进行护理礼仪培训, 并举行护理礼仪风采大赛, 对在大赛中获奖及表现突出的学生再进行理论考查, 选拔全面发展的学生进入技能比赛, 通过初步选拔, 确定入选学生名单, 集中对其进行初步训练。

2.2 培养、训练方式

采取“年轻教师做主力, 老教师阶段性指导”的培训方式, 教师分组带教, 将学生的比赛成绩作为评价带教教师的参考指标。以参加技能比赛的年轻教师为主力指导学生, 教研室主任及高年资教师给予阶段性指导, 对在训练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通过集体讨论给予纠正。大多数年轻教师表示, 通过亲自参加比赛和带教, 以及高年资教师阶段性指导, 自己的实践技能大大提高。

2.3 层层选拔, 专业培训

制定具体训练方案。训练分为3个阶段: (1) 熟悉步骤, (2) 关注细节, (3) 训练反应能力。第一阶段:训练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动作的协调、流畅性, 主要通过教师示教, 学生大量练习完成。第二阶段:把握操作的准确性, 特别是操作的细节部分, 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第三阶段:锻炼选手的心理素质。通过层层选拔、逐渐淘汰的方式, 邀请学校或医院专家担任评委, 让选手感受正式比赛的氛围, 提高参赛的心理素质。

另外, 在训练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及语言表达能力、外在气质、应急反应、处理问题能力和加强理论知识传授。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大赛要求的5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 做到技能训练与专业课讲授相结合,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对选手的心理激励与支持必不可少。指导教师帮助每位选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目标和计划, 激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训练时间, 调动其形成自主训练的内在动力,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大大提高了训练效果。

2.4 临床见习, 接触患者

让选手在医院实习, 接触患者,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强化技能训练。

3 评价反馈, 跟踪调查

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过程中, 与全国各地的实习医院联合, 全程跟踪参赛选手实习和就业情况, 及时与临床带教教师联系, 由其反馈学生临床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培养模式。

4 心理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4.1 意志和耐力的锻炼

任何技能竞赛都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内容, 学生必须集中全部体力和精力才有可能完成竞赛, 这对他们来说是意志和耐力的锻炼, 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3]。教师曾激励学生说, 技能大赛对学生来说是“忙活一阵子, 影响一辈子”。

4.2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 是护理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预测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如操作场地发生改变, 床尾卡形式发生变化, 查不出床号等, 对选手进行针对性指导, 使学生面对较复杂的护理环境, 能加强自我调控性判断及决策能力, 便于今后能更好地面对复杂的护理环境, 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4]。

4.3 关爱理念的培养

大赛特别重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如在操作前,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并将评估内容用“问”“看”的方式表达出来, 将护理职业的新理念寓于操作过程中, 展现现代护理人性化、艺术化的新风貌, 通过护理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健康的同时, 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5]。

4.4 对职业防护的思考

护理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6]。各种职业暴露随时可能损害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如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面临多种职业危害, 为此我们规范了操作行为, 防范职业危害。如注重手卫生规范, 预防锐器伤等。

在护理技能大赛的准备过程中, 探索建立实用、有效的选手选拔和培训模式, 对于提高选手的技能水平和竞赛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以大赛为契机, 在抓好优秀生培养的同时, 将大赛的培训方式在教学中全面推广, 可使更多学生受益, 能更有效地带动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赛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文生.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判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0) :8-9.

[2]姚启萍, 孙静.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训练模式的反思[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1) :2973-2974.

[3]宋艳苹, 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1) :75-76.

[4]慕琴玉.从护理技能操作大赛谈护理技能操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63-64.

[5]黄丽萍, 谢静.浅谈护理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1) :82-83.

实践技能大赛 篇8

我校多次承办省级、市级职业学校化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药物制剂压片大赛、临床基础护理大赛等多个专业的比赛, 并在每次大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笔者曾先后作为技术人员、参赛教师、指导教师、裁判参与了化学检验技术大赛的多个赛程, 深刻体会到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实施与探索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浅谈一下体会:

1 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存在的不足

1.1 职业技能大赛制度、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技能大赛活动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许多职业院校只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自身条件有选择地举办或者参加一些竞赛, 大赛还做不到规范化和制度化。调查显示, 大多技能大赛是出好题目, 有的甚至还配有大赛辅导材料, 指导教师给参赛选手总结出操作步骤, 选手在赛前的一两个月时间里对大赛题目进行重复性、机械性训练。选手仅仅是按照规则竞赛, 缺乏对选手自主创新、应变能力的考核。 (1) 大赛内容也多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技能标准制定, 职业岗位特色不够突出, 缺乏与企业的沟通, 不能充分贴近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笔者曾在医药企业就职一年, 也曾在江苏省药检所实践过一个月, 深切体会到在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中, 其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与医药行业实际操作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赛往往过分纠结于细节问题, 比如在移液操作中明确要求“左手拿洗耳球, 右手拿移液管”, 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参赛选手的习惯问题, 于分析结果、操作技能没有丝毫联系。

1.2 学校过分重视荣誉, 易使技能大赛陷入教育误区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 这句话目前在职业教育界已经流行起来, 并且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职业大赛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有些学校在职业大赛上, 只看奖牌和名次, 把技能大赛当做职业教育的指挥棒, 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取得好成绩, 提出一切为了大赛的口号, 让参赛学生长期停课进行封闭训练, 甚至有的指导教师也脱离原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把精力全部放在培养几个参赛选手上, 这不仅不能达到技能大赛提高职业学生技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 且势必又会使技能大赛陷入另一种模式的应试教育。

1.3 职业大赛的层层选拔易导致其成为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而在现行的比赛机制下, 很多职业学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的尖子生, 参加市赛, 再参加省赛、国赛以及其他各种级别的赛事, 甚至继续参加下一年的赛程, 从而成为大赛的“职业选手”。技能大赛与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脱节, 技能大赛的准备重点放在了几个尖子选手的强化训练上, 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锻炼, 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更是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总所周知,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 赢得了奥运, 造就了少数精英, 但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上收效甚微。因此, 我们应该把技能大赛当作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造就精英的工具, 避免技能大赛成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

2 如何更好的开展好技能大赛的几点建议

2.1 规范大赛过程

技能大赛是兄弟院校之间的同台竞技, 公平、公开、公正是对竞赛最基本的要求, 江苏省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 从整个组织过程来看了, 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但是每次比赛过程中, 参赛院校之间针对“公平性”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笔者认为应对裁判建立监督机制, 实行淘汰制并在赛前进行系统的培训, 使裁判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公平, 且不同裁判员之间做到尺度一致。其次, 比赛场地最好选在第三方学校, 以避免各个环节的掺假、作弊现象。最后, 赛后给出每位参赛选手的具体成绩, 而不仅仅是排名, 同时让获得一等奖的选手进行示范性表演, 这样更利于其他选手找出差距, 提高水平, 从而才能达到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全体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2.2 完善选拔制度

目前各职业学校一般是通过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选拔若干名获奖选手参加市赛、省赛, 这样就导致了技能大赛还是少数精英参与的大赛, 要做到“人人可参赛, 人人想参赛”, 必须完善选拔制度。学校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技能竞赛, 竞赛形式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到综合, 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其中, 并将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市赛、省赛的重要依据, 同时将校级技能竞赛与技能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省赛和市赛的组织上, 可以采取按照学号考前随机抽取的方式, 江苏省联合职业学院技能大赛就曾采取过这样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促使学校要想取得好成绩, 就必须尽可能的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技能水平, 才能使技能大赛成为人人参与的比赛, 才能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数以万计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成果需要企业的认可, 职业技能大赛更需要企业的支持和深度参与。因此笔者认为, 大赛项目应依据企业生产岗位要求制定, 并把企业的新内容、新方向作为技能大赛的风向标, 这就要求大赛的命题和考评应以行业协会为主体, 生产企业参与完成, 使大赛更切合市场实际。其次比赛场地及文化氛围应尽可能靠近企业实际, 让选手进入赛场犹如进入工厂, 甚至由企业来承办技能大赛, 让学校选手和企业选手同台竞技, 真正在工业生产设备上进行操作, 而不是仅仅在教学仪器上模拟。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各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而加强校企合作又可以使职业院校师生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详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更有效的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 只有坚持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才能保证质量, “企业支持大赛, 大赛人才回报企业”, 大赛是学校和企业互动双赢的最佳契合点。 (2)

3 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促进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推动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相对于普通教育的高考, 职业技能大赛才刚刚起步, 我们应该取高考的精华——高考的公正性、普遍性、成熟性使其成为社会、企业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去高考的糟粕——高考的重分数轻素质, 社会、学校、家长一切以分数论成败也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儿。随着技能大赛各项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职业技能大赛必将会得到各方重视, 规模不断扩大, 档次进一步提高, 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为视角, 阐述了大赛在实践与探索中的不足之处, 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 对如何一步开展好技能大赛提出了几点建议, 并对大赛的前景充满信心。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谈东华.外贸制单技能大赛的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 2010 (12) :195-196.

实践技能大赛 篇9

1 视频记录实践教学集体备课成果

以往实践教学集体备课, 大家讨论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护理技能大赛的举办, 我尝试着对当年竞赛项目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集体备课的成果, 视频中的操作者就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大赛选手。如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操作—心肺复苏术和穿脱手术衣是今年我省护理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 在备赛过程中, 指导老师潜心研究, 并请行业专家亲临指导, 心肺复苏术与时俱进, 以2010年心肺复苏新指南为指导, 操作中融入现代救护新理念, 穿脱手术衣与临床无缝接轨;参赛选手刻苦训练, 用心领会各个操作要领, 她们娴熟的操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现, 是实践教学很好的教学资源, 请她们演示操作, 拍摄视频用于教学,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小老师”参与护理实践的教与学[1]

我校技能大赛确定了层层选拔竞赛制度, 从班级到年级、系部、学校, 再到市赛, 最优秀者参加省赛。因此, 通过技能大赛的选拔, 每个班级中都产生了一些悟性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护理实践教学前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 能独立规范操作,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被确定为“小老师”参与操作练习的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效果。如心肺复苏术操作中几个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与口人工呼吸, 学生练习起来有较大难度, 可提前将“小老师”重点培养后, 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每组3人或4人, “小老师”作为每组的组长, 负责该组的练习, 可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锻炼“小老师”的能力。

3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护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护理专业的师资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尤其需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实践并能够承担护理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2]。连续四年的省护理技能大赛备赛过程中, 指导老师对相关操作进行深入研究, 并深入到各大医院, 与临床一线专家探讨相关问题, 使操作更加规范、合理并与临床接轨。在此过程中, 老师既掌握了技术要领, 而且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2011年、2012年省赛项目中都有心肺复苏术, 为了使心肺复苏术与时俱进, 指导老师仔细研读《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认真学习和领悟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培训体会, 在现代救护新理念及新指南指导下指导学生操作, 并对今后现场心肺复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收到良好的效果。

4 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更好地保障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技能操作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对技能操作训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实验教学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3]。护理技能大赛需要配套设施齐全的场地, 我省自2009年以来举办了4次护理技能大赛, 我校承办了3次, 有力地推进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从仪器设备的配置, 还是护理实训基地人文环境的建设, 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校护理实训基地现设有模拟病房、护士站、重症监护病房 (ICU) 、手术室等20多个实训室, 配备了高级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技能训练系统等具有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护理实训基地成立的护理管理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收到显著成效, 更好地保障了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技能大赛作为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 近年来已呈现常态化。各职业学校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收获奖牌的同时, 我们更应赋予大赛更多意义,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实践教学, 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技能大赛,护理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萍.实施开放性护理技能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10) :81.

[2]张乃正.护理管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1.

实践技能大赛 篇10

1 广西中职技能大赛的现状

1.1 领导重视, 各中职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

职业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 反映出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技的培养,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社会已达成了共识。在广西历界的职业技能大赛中, 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区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的领导都莅临开幕式、闭幕式上和到各赛场进行指导, 2012年李康副主席亲临南宁赛场进行指导, 为技能大赛的学生和老师以鼓励, 同时为大赛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笔者从2009年到2012年带领学生到柳州赛场参加比赛, 亲赌柳州市的副市长、区教育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柳州市教育局等的领导莅临指导, 各职业学校以最高规格参加比赛, 同时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规模宏大, 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为技能大赛顺利开展有一个良好环境。

1.2 技能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笔者从2009年到2012年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全区的技能大赛, 全区共设立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三个赛区, 每年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预赛, 14个市的职业学校和区直职业学校共150多所, 2000多名学生参加决赛。参赛的选手在12个专业大类, 50多个项目进行技能大比武, 每年的技能比赛的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县级职业学校的技能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技能比赛为中职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搭建了平台。

职业学校的技能比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职业技能比赛从以前的小范围的选拔赛, 向职业学校人人参与过渡, 学生认识到借助技能比赛的平台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和风貌,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各级领导、企业以及家长通过观摩和了解技能比赛, 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确实能让学生重拾信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学到一门谋生的技能, 让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出贡献。

2 玉林市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

玉林市从2009年起在全市举行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 (除区直中职学校外) , 目的是通过技能比赛, 推动玉林市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区的技能比赛。每年在举行职业技能比赛的时候, 玉林市政府的领导、玉林市教育局的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都到赛场进行指导, 可见领导非常重视, 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比赛规模宏大, 比赛共设10个专业大类, 40多个项目进行比赛, 全市有15多所中职学校, 500多名学生参加技能的比拼。通过技能比赛促进了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 开拓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 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革新之路。

3 以技能大赛为载体, 促进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以下, 以广西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 对如何通过技能比赛促进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我校每一个学期都举行各种的技能比赛, 强调重在参与, 在比赛中进行技能交流, 在交流中提高。通过技能比赛的活动, 深化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3.1 抓好专业办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大做好电子专业的前提, 我校非常重视电子专业建设, 围绕专业技能比赛, 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要求, 加大对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几年来, 我校利用县政府拨给的200多万元资金, 以及自治区教育厅支持职教攻坚资金300万元, 购买机电、电子实训设备, 以高标准建设了电子基础实训室、电子装配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现代通信设备维修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PLC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设备先进, 完全能够满足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达到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示范性电子专业标准。设备摆放和实训模仿企业和比赛场地, 实现了实训环境现场化, 仿真性, 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实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校在2009年至2012年参加玉林市、自治区的技能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2009年和2012年参加自治区技能比赛获“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三等奖, 2009年至2012年参加玉林市技能比赛获“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一、二等奖, 2010年我校电子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 同年, 我校也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3.2 以能力为本位, 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1) 注重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技能比赛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 以及学生就业为标准, 组织教学内容, 精简理论, 注重技能实训。把技术更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融入到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应用性。例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由分立元件为主转为以集成电路为主, 从内部电路为主转到以外部电路为主, 特别是以芯片应用为主, 增加了新型光电源, 变频器, 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又例如:《家用电器维修》课程的内容以传统的家用电器维修为主, 转到以新型家用电器维修为主, 增加了液晶电视的维修, 现代办公设备的维修, 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注重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把职业技能比赛的项目转为教学内容, 经常进行技能训练, 经常开展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每学期开展技能比赛, 每年举行“技能节”, 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 组织学生到社会为民义务维修家用电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3 从学生需要出发, 组织技能比赛

职业技能比赛的宗旨是通过技能比赛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所以, 职业学校组织技能比赛必须认真践行这一宗旨, 从学生想学一门技能, 将来能就业, 就好业这一需求出发, 通过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 努力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尽管文化基础较差或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他们都自愿选择进职校学习的动因所在。尽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 但其想学一门谋生的技能的愿望值得鼓励, 学校有责任为其实现这一愿望提供帮助。所以, 我校多年来在认真抓好专业教学外, 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的比赛;“电工安装与维修”的比赛;“单片机”的比赛;“机电一体化”的比赛等等, 组织学生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的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活动, 力争使全部学生都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以企业实践强化学生技能

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的途径。学生经过的途径是:学校学习—企业锻炼—学校培训—企业就业, 逐步成为技能型人才, 其中企业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企业锻炼中容易掌握技能。多年来, 我校电子专业依托与广东、南宁、北海等地的电子厂合作, 利用工厂的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3.5 以行动导向教学,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善于用生动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成功的体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本人在教《电子技能》课程时, 设计了手提式扩音机, 直流稳压电源, 智力抢答器和数字钟四个电子产品, 按照技能比赛的形式来装配这些电路, 测量相关数据, 分析归纳出电路的功能和作用, 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入比赛内容中。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 在实训室所开展的行动导向教学, 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比赛融入到项目教学中, 借助技能大赛中完成项目任务书的形式, 可以针对性增强技能训练, 从而推动教与学的活动。

3.6 把准专业发展脉博, 提高电子专业教学质量

技能大赛的比赛规程能与企业标准接近, 试题与生产相吻合, 与企业生产需要“零对接”试题按照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合格标准要求来制定, 比赛试题的选择以生产实际中的项目为主, 体现出比赛的方向性。例:2010年广西职业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 比赛的内容是装配实用电路“汽车倒车提示及测速”, 比赛项目体现了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也就是熟练的元件检测、熟练的电子产品焊接与安装、熟练使用仪器设备、熟练对电路进行测量与调试, 能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与维护。比赛内容以采用任务书形式, 以完成项目多少和质量的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 因此, 我们根据技能大赛刚要来定位电子专业, 那么, 目标和技能任务就很明确了。几年来, 我校围绕技能大赛的方向性进行教学改革, 加大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实践证明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校电子专业的学生在玉林市、自治区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毕业生深受企业的青睐。

3.7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教学之本, 教师通过比赛的培训, 赛前的交流, 赛场观摩, 裁判的评分等机会, 学习新知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及相关职业岗位对技能要求标准, 促进观念转变,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从而使自已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近年来, 我校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各大学参加进修和培训, 进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 同时, 从企业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校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经过不断的努力, 我校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已达75%, 为专业教学和组织技能比赛提供了师资保障。

综上所述, 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技能比赛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 认真抓好学生的技能训练, 开展各种技能比赛, 积极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玉林市、自治区技能比赛, 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使电子专业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我校在2009年和2012年学生参加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获“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三等奖, 2009年至2013年参加玉林市职业技能大赛连续获“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一二等奖, 获“维修电工”三等奖, 获“空调和制冷安装与维修”项目二等奖等等的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是我校借助技能比赛的平台, 坚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结果, 同时, 打造了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为我校电子专业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 以及我校评为自治区示范性职业中等学校作出了贡献,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职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 对职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广西的中职技能大赛的实际情况, 就技能大赛促进中职学校对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技能大赛,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2008.5.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9.8.

实践技能大赛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培训

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职业院校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和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论是参与的主办单位规模,还是赛项设置以及专业类别、学生规模都实现了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比赛制度的不断完善,比赛项目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增加[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目前已举办两届,赛项包括农药残留检测、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污染检测3个分项,重点考察参赛选手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基础操作技能、检测仪器操作技能、检测数据处理能力和检测结果报告能力。我校选手参赛成绩颇丰,2012年获得二等奖1项,2013年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两届均为山东省最好成绩。优异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另一面离不开先进的培养模式。本文对我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进行论述,从而为其他兄弟学校培养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提供借鉴。

1.学院的统筹安排

食品药品学院领导对技能大赛高度重视,将比赛纳入工作重点,制订参赛计划。协调食品检测中心落实训练场地,全程了解训练进度,并安排教师到农科院、药科院等分析检测机构培训学习。由于农产品质量安检大赛没有山东省内比赛阶段,学院领导带领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到其他省赛成绩好的院校取经,熟悉比赛环境,积累比赛经验。以上措施为我校获得优异成绩提供了重要保障。

2.严格全面的队员选拔

以学习态度、专业基本知识和实操能力为考核内容,全方位多阶段选拔参赛队员。参赛队员要想在国赛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要经历长期而艰苦的训练,因此必须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努力拼搏,才能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国赛前六个月,学院举办了化学分析检验技能竞赛,对学生的称量、溶解、定容、滴定等基本实操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进行了考核。教师根据竞赛成绩和平时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察,每个赛项选定2~3名学生进入下一轮集中训练。在集中训练阶段,指导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详细讲解操作流程,在辅导的同时观察学生,综合评价学生训练情况,最终确定参赛选手名单。

3.科学的训练方法

3.1“多对一”指导方式

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或“一对一”指导方式,教师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本次大赛每个赛项至少安排两名指导教师,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全方位地指导选手。

3.2理论与实践并重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拥有能力[2]。因此备战技能大赛不能只关注实操技能的培养,而应该使选手真正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提高选手在操作中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农药残留检测赛项的检测方法依照《蔬菜和水果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761-2008)操作,该标准采用单点校正法对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如果选手不能真正理解外标法定量的原理,那么在大赛的离线色谱工作站考核环节中,将无法正确解读图谱,并成功绘制标准曲线。

3.3结合真实工作任务

技能大赛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3个赛项都是根据真实的检测任务而设置的,要充分备赛、取得优异成绩,仅仅依靠指导教师“闭门造车”无法完成。为提升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积累参赛经验,学院安排教师到农科院、畜牧局等检测机构学习先进技术,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同时,技能大赛的训练依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中心而开展,学生根据检测任务进行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畜禽肉中氟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等检测,完成从样品预处理、色谱分析、数据处理到原始记录单的填写等整个流程,更加保证了训练质量。

3.4比赛场景模拟训练法

训练后期,选手的操作已经非常熟练,回收率和RSD值等数据也比较理想。此时,强化选手的心理素质,避免正式比赛时“晕场”则显得尤为关键。学院安排专业相关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多次观摩选手操作,模拟比赛场景,既锻炼了选手的心理素质,又能针对选手的操作失误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为其他学生提供了示范,创造了学习条件。

4.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在各参赛高职院校对竞赛规程和技术规范越来越熟悉的情况下,要想从激烈的比赛中胜出,更多的是靠细节的比拼。例如,在色谱分析前,需使用注射器的针头吸取样品经滤膜过滤,针头使用后如何放置,将会反映选手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文明和操作安全意识,从而影响选手在样品预处理环节的得分。

在当前严峻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下,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行业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以及从社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专业适用性不是很强。通过技能大赛,引领高职院校适应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推进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一线检测人员提供人才储备必将成为食品药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科]

【参考文献】

[1]杨延.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就、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 33:78-81.

实践技能大赛 篇12

一个合格的空乘人员, 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快速的岗位应变能力, 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 是机组人员之间以及乘务员与外国旅客之间交流的工具。随着外籍乘务人员及外籍旅客的增多, 乘务员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航班的安全与客舱服务的质量。目前, 大多数的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增加英语的课时量, 分层次开设大学英语及民航空乘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开展乘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尽管如此, 空乘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几乎一样, 都偏向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多还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学生基础差, 英语学习热情不高;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发展有缺陷, 缺乏相关的实训场地等。空乘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何提高乘务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空乘职业技能大赛现状

高校关注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企业关注新进员工的职业素养及技能水平。国家关注的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 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尽管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 但是与之相关的有影响力的大赛几乎没有。目前, 空乘职业技能大赛一般只局限于个别学校内或者几个院校间开展, 大赛项目的设计较单一, 评委一般为本校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此类竞赛只能算是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阶段性考查, 并未能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以赛促连, 以赛促改, 以赛促建’的职业大赛方针。

三、以职业技能大赛促进空乘专业英语实践教学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于2014年4月份成功地承办了“首航杯”第一届海南省航空服务技能大赛。此次大赛由海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 并由首都航空冠名协办。大赛共有10支队伍, 40名参赛选手参加, 首都航空的4名资深乘务长担任评委。同时, 本次大赛一共有11所省内外院校代表到场观摩比赛分为闪亮登场、知识问答和客舱实操三个环节。从形象气质、服务礼仪、知识内涵、服务技能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全方位展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风采。本次大赛为未来的空乘职业大赛提供了一种模式, 同时也为空乘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1.以大赛加强校企合作, 整合实训资源。职业技能大赛为学校及企业的联姻提供了一个渠道。省级或全国性的技能大赛的竞赛机制、竞赛项目的设计按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制定的。大赛还邀请行业的专家, 企业的一线员工等人员参与, 对参赛团队及选手进行专业的指导及评价。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 各参赛院校会积极将与空乘职业大赛相关的人员及资源整合起来。例如聘请资深的乘务长担任指导老师, 召集相关课程的老师一起交流讨论, 增加实训室的使用频率等。实训指导的过程实际也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专业的指导老师, 逼真的客舱模拟环境为乘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

2.以大赛优化课程设置及课程的考核方式。竞赛的项目及标准实际上反映了行业及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 通过空乘职业技能大赛, 各院校可以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并对授课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同时, 通过大赛, 各院校还可以调整空乘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空乘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只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书面及口头表达的考核。但新的考核方式可以将学生在大赛当中的综合表现作为最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3.以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提出了高的要求, 这点促使执教的教师要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提高教学能力。很多航空院校承担空乘专业英语的教师并没有在一线岗位工作过的经历。职业大赛使得相应的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加前沿的行业动态, 同时大赛还为教师及企业的工作者、专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职业大赛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缺乏一种创新性,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赛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

4.以职业大赛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各类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但目前的情况是, 学生缺乏对岗位的直观认识, 英语基础比较差等原因导致学生对空乘专业英语的参与度比较低。职业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未来职业的平台, 参赛的学生会主动地或者被动地了解更多的行业信息。现在的职业大赛不但只是考核参赛选手的职业能力, 还是各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渠道, 例如大赛的获胜者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一次岗位参观的机会, 或者是获得企业提供的职位等。大多数航空公司的定位都是走国际路线的, 所以在选拨方面很注重员工的英语运用能力。参赛选手想获得企业提供的机会就得提高英语水平。这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以满足企业的选拨要求。

四、结语

空乘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将会对空乘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 空乘职业大赛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大赛的影响力不够大, 参赛队伍只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参加的企业不多, 未能真正为参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或实习的机会;大赛当中的英语考核部分比重较低, 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激情等。要想通过大赛真正促进空乘专业英语实践教学需要社会, 企业, 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洋.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8) .

上一篇: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误区下一篇:身份认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