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2024-10-24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精选11篇)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四个方面阐述了对电子技能这门课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电子技能,课程改革,项目教学,素质教育

电子技能是中等专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具备中初级技术的专门人才, 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受到严重冲击。我们的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 对原有的教学进行改革, 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电子专业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 将原来的基础专业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能训练和电子元器件与工艺的合成了一门课程电子技能。学生上课都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并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有幸担任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及对这次课改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改前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中职同等专业的课程, 在学科体系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过深, 容量过大, 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 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工人”转变, 所以教学也应改变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打破学科体系, 突出应用特点, 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就是本次课改的目的。在课改中我们将原来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合成一门课——电子技能, 精选理论知识, 降低理论难度, 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 以定性分析为主, 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部分过时、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例如电路基础部分, 原有的一些定理 (如戴维南定理, 叠加定理) 及一些在生产实践中用途不大的计算, 我们就删除不讲了。

当然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 重组知识体系也要有一定的原则, 一是要本着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 应结合专业特点, 服务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应增加实用知识的介绍, 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使之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三是教学要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 引入新的知识点。面向电子技术发展方向, 引入新内容, 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 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与实践经验表明, 长时间的理论教学不适合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 不但没有效果, 且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现场教学的教学手段, 大部分课程在实验室上,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比如我们在讲“基本元器件的认识”时, 电容的种类繁多, 传统的教学是在电容的材料和结构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样学生学得枯燥乏味, 记起来比较困难, 往往是记住了这种忘了那种。在这次课改中我们利用实验室的便利条件将不同种类的电容焊在一块电路板上, 上课时边讲边给学生展示, 做练习时让学生从众多电容中选出所要求的电容种类, 这样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 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实践证明, 在实验室现场教学, 可以让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我们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每个项目规定了任务要求、时间、质量, 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 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合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比如最基本的电路部分的“电路的认识”这个知识点, 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项目:日光灯的组装。在这个任务中包括了电源部分零线火线的连接、常用开关的连接、电源插头的组装和日光灯工作原理的了解等多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项目不仅学会了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开关、导线、负载, 还掌握了一些在实际中接电路的技巧, 也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我们通过这样的项目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在选定项目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 项目活动是否能够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2) 学生对所确定的项目及其结果能否有较强的兴趣, 激发学习自觉性; (3) 是否能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 (4) 是否能让学生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5)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能否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职学生大多对理论的接受力差而喜欢“动手”, 我们应抓住这点, 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 引导他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中, 应尽可能少讲繁琐的理论, 因为多数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 学不好还会影响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信心。我们要开动脑筋, 尽可能为学生组织一些与理论知识有联系的教学实践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明显:

1. 直观教学法

例如, 像我之前提到的在学习一些新的电子元器件时, 可多找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器件, 让学生熟悉认识。另外找一些电子产品, 让学生在线路板上寻找元件, 熟悉元器件型号等, 如我们在讲元器件识别时, 让学生拆卸计算机主板上的电阻、电容和电感, 并让学生把卸下的元件标好种类、型号后再焊回到电路板上,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别元件的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焊接技术。

2. 教学演示法

演示教学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万用表使用、焊接技术时, 我就采用了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人手一块万用表, 在讲万用表测电阻, 如何选档、调零时, 我在前面演示, 让学生在下面跟着我操作, 发现问题及时提问及时解决, 学生掌握得又快又好, 教学效果明显。

3. 分组练习法

目前中专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一个班级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把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组织起来, 分成几个小组, 选拔较优秀的学生当组长, 同时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授, 然后由他们带动组员自主学习, 这样在各小组之间及小组内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协作, 共同探讨, 既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特长, 又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考核体系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往往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狭隘的考试只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 造成学生一味地追求成绩, 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所以我们在课改的考核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考核形式: (1) 口头提问; (2) 书面作业; (3) 课堂练习; (4) 阶段测试; (5) 分组竞赛。其目的在于改进学生学习态度, 相比而言, 并不十分重视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 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阶段测试等方面给出学生期末成绩。实践证明, 教学质量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学出来的, 而不是考出来的。采用科学的考核体系, 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努力, 改进自己的不足, 以提高学习成绩, 而教师也有机会从教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改进教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从这次课改中领会到的一些心得, 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不足, 比如在选取教材的问题上, 目前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由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内容过于简练, 不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 也不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制作成本较大, 但又没有适合的现成的课改教材, 这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 对此次课改的实施条件要求较高, 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内容, 尤其是采用项目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例如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教师不再占有教学的主体地位, 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最终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整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与实训

“行动体系”理论起源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界最早进行了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工作,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是把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发展为学生也参与教学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作为行动者也是学习过程的研究者,至少是学习过程的参与研究者。这种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为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过程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传统教学模式的尴尬

电子类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指导来分析和解决。鉴于这种情况,传统的电子类专业教学一般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先理论知识后技能实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学科体系下的模块课程。目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在“去情境化”的课堂中传授各种应用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等比较抽象的知识。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对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在《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对于技能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了分散实训、提前实训、交叉实训等多项措施,但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来看,大都属于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分割教学,由于跳不出传统课程体系的框架,收效不大。要改变传统课程体系的这种尴尬情形,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可以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采用和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使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有机地结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认识“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是针对典型职业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与该职业工作过程相应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调节的学习行动构建知识及经验体系的教学。

先看“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曾经提出:“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的情境,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实验室。”点明了行动导向对教学的要求。

再看多种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大体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和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1)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包括个体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2)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3)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包括分散式培训、工学整合式培训、户外培训等。

课程内容的整合

要改变《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能与实训》这两门课程分割教学的现状,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寻找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结合点,将理论课和实训课相互渗透,进而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首先将这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成技能目标,再根据技能目标确定实训课题,然后围绕实训课题进行分析,确定完成这一技能目标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整合课程的编写模式可见下图:

课程整合模式图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分为3个模块、10个教学目标(见下表)。基本技能模块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前导知识,可以单独先行开课,为后继的电子技术基本电路模块开展“做中学”活动提供必需的操作技能。《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每个单元的知识内容都可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项目,基本电路模块内容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介绍电子技术基本电路的知识,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教学。综合应用和创新模块可以结合每一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自选产品项目,这是电子技术各种典型单元电路的综合应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如下表所示。

(一)基本技能模块的教学

由于基本技能模块的教学无需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求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四阶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包括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四个阶段。下面以电烙铁手工焊接来说明四阶段教学法。

准备阶段(1)教师:描述本课题任务《印制电路和绕组端头的焊接》。展示电烙铁、印制板电路等教学设备;讲述锡焊的质量标准和工具要求。(2)学生:认真听讲、明确任务;熟悉工具和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明确焊点的质量要求。

示范阶段(1)教师:以适当的动作速度将整个操作过程按顺序示范操作。教师的动作应熟练、规范,对重要之处适当分解,边做边讲。(2)学生:认真观察,在头脑中建立锡焊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

模仿练习阶段(1)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随时纠正错误的操作工艺和姿势,特别是学生初次学焊接时比较紧张,焊接的火候掌握不好。同时对一些带有倾向性及普遍性的问题要讲清楚,多发现典型,以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2)学生: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付诸实践,通过模仿练习慢慢达到学会的程度,再经过一定次数的焊接练习,依靠意识控制独立正确地完成焊接操作,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总结评价阶段(1)教师:在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后,由教师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进行自检、互检、小结,并与教师的总结进行比较,明确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焊接技术,并提高工艺分析能力。

(二)基本电路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的教学

对这两个模块的每个子模块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或提供一件具体的并且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以服务为目的的课题及其教学组织、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自我决策、实施计划、自我检查、评估。下面以OTL功率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来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获取信息阶段(1)教师:确定项目内容《OTL功率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教师对该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并加以讲解。该项目的理论知识点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器以及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技能目标是电子元器件的测试,电路图的识读,电路板的制作、安装、调试和故障的排除,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2)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掌握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等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而对该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制定计划阶段(1)教师:鼓励学生对功率放大电路进行认真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和帮助,关注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否正确。(2)学生:要对项目内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原理图和装配图(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现成的图),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即元器件和仪器仪表的准备、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选用、测试与整机的安装、调试及验收时间。

自我决策阶段(1)教师:听取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提示和帮助。师生共同讨论时,教师可适时将该项目的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法完整地介绍一遍,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指正,引导学生对所选的方案进行论证。(2)学生:向教师上交本组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小组的疑难问题,通过与教师讨论,分析方案的可行性,纠正偏差,尝试作出决定。同时,对组内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达成共识。

实施阶段(1)教师:要加强过程控制,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卡》,认真记录学生每个操作步骤和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顾问和导向的作用,特别是在调试时,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结合理论知识给予分析和帮助。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按计划实施项目。根据设计的方案选择所需的元器件,选购元器件时要注意参数和质量;制作和装配电路板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调试时,关键要解决OTL功放电路的前后级直流工作点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交越失真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原理图分析能力、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方法、仪器仪表使用技巧、装配工艺、焊接工艺、检测与调试技术。

自我检查阶段(1)教师:采用阶段性检查、抽样检查、问卷协助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对于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辅导。(2)学生:通过组内自查和教师的抽样检查,找出装配中是否有漏装、错装;根据教师的问卷,检查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调试的方法是否正确,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自我检查阶段将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评估和交流阶段(1)教师:根据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卡》,结合学生的自评,指出问题,提出看法,与学生交流取得共识,最后对学生评定等级。(2)学生:对照该项目评价的具体标准,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评价要客观公正。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劣,并懂得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从而达到模块教学的目标。

实施项目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法改革应遵循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原则。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向活动。

第二,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项目课程虽然非常注重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的重要性,而是结合项目任务来讲解理论,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打破单一讲授理论的模式。因此,应该选择在学生迫切需要理解实践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时再插入理论知识讲解。

第三,教室和实训场所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后,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学生练习和咨询相继进行,教学场所也应相应地发生改变,使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二为一。

第四,评价内容多元化。新课程的每个项目练习都有直接成果可以评定,但仅此就得出结果是不科学的,应做到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3

一、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特点

1.1估算方法运用多, 精算方法运用少。由于对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研究需要熟练掌握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图解法、微变等效法等方法进行电路相关参数的计算, 估算在计算过程使用较多, 但论证度不高, 但精算过于复杂, 难度大, 因此除必须运用精算的情况外, 多采用估算方法。

1.2定性分析所占比重多, 定量分析所占比重少。在《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电子技能课程的教学中, 对温度漂移、反馈、自激振荡以及交越失真等环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定性分析, 但是缺乏在定量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因此导致分析结果缺乏数据支撑。

1.3微观研究较多, 宏观分析较少。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过于注重问题的精细化、微观化, 注重各个集成电路的原理分析、器件构成以及器件参数的控制, 对整个电路系统的构造特征给予了大篇幅的论述, 忽视了电子技能项目的宏观应用价值的分析。

1.4课程拓展、更新内容多, 教学课时分配少。随着新器件的大量生产和新技术的不断引进, 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的延伸和增加,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体制发挥时代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新内容、新理念, 但是教学课时设置的少量化加大了学生对电子技能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

二、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模块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模块是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核心部分, 教学教材和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合理化决定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内容模块中存在问题有两方面:

2.1.1教学内容复杂化程度高, 课时压缩存在不合理性

由于教学内容要进行模拟电子知识、数字电子知识、电路知识和高频电子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的讲解, 因此电子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多而杂、难而繁的特点加之教学内容的抽象化, 很多学生在进行电子技能项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初步建立清晰的知识架构, 然而教学课时的极大压缩, 不仅降低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而且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理解的难度。

2.1.2教学教材的选择存在偏颇

不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加之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不合理匹配等矛盾的存在, 教材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以理论联系实际性强的教材作为选择的主要目标。

2.2教学方法模块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缕清电子技能项目课程脉络关系的重要工具, 电子技能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当前, 我国对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上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实践主动性, 还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3教学实践模块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践是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 它不仅是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和运用, 更是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坚实基础。由于实践内容和方法的固定化, 限制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和融合, 因此造成电子技能专业的学生与社会实践相脱轨的现象。

三、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改进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出发, 构建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图3-1展示了课程体系构建所涉及的各子要素。

3.1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

3.1.1专业知识目标。由于电子技能课程是基于电子技术理论的学科, 因此在设定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教学目标, 制定具有全面化、系统化、符合学科特点、能够用于实践指导的专业知识目标。

3.1.2实践技能目标。实践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综合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践和应用型实践三大实践模块, 在目标确立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平衡三大模块的时间投入、实践指导和理论深化, 从而为教学实践有条不紊的进行奠定基础。

3.2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

3.2.1制定教学计划。制定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计划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 而且有助于教学办合理的安排和设定课时, 从而有效地避免因课时不足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低下、教学体系混乱、教学成果不显著等问题。

3.2.2整合教学内容。电子技能课程教学的内容多而杂, 如果在教学计划执行前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不仅会降低理论知识教学质量, 还会难以准时完成教学计划, 因此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提高电子技能教学的根本保障。

3.2.3强化教材开发。教材开发不仅能快速删减冗余的教学内容, 而且还可以融入教师自行概括的知识架构和要点, 实现实验和案例的精简、易懂, 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3.3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方法

3.3.1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 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 从而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有效接轨, 另一方面要不断灌输创新教育理念的思想, 从而确保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

3.3.2重视教学效果考核。教学效果的考核要基于先进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考核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

3.4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

3.4.1提升实验操作水平。对于验证性实验部分的教学实践要加强学生对集成电路的功能测试实验、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源和译码等基础性实验的掌握。

3.4.2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要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功率放大设计、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等设计性实践, 熟练掌握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装和调试等应用性实践。

四、结束语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掌握能力的统一, 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卫兵, 张政, 李萌.高职《电子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9) .

电子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篇4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机器人俱乐部

电子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为了巩固我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开拓同学们的课外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并且有更多时间参加专业操作,我们机器人俱乐部为此举办了本次电子组装焊接与调试比赛并且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比赛是严格按照机器人俱乐部新学期计划并在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后展开的,凝结了辅导老师和各位会员较多的精力,他们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献出了一切课余的时间。经过了近五天的准备

工作后,在6月9日晚5点半,我们机器人俱乐部举办的电子组装调试与焊接决赛正式开始了。在部长张洋洋同学的盛情邀请下,我们请来了机电系胡志刚老师、院社团联合会干事同学。在比赛当晚,S教学楼316教室,十二名参赛选手济济一堂,各自就坐在实验台两侧,紧张地忙碌着测量、排版、焊接、调试,他们是那样的充满激情,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视考场如战场,烙铁他们最好的武器,电路图就是他们的布阵图,他们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而又充满自信,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本次电子组装焊接技能比赛是我们机器人俱乐部举办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元器件识别(2011年6月7日)。

本阶段主要以笔试的方式加深各位参赛选手对基本电子元器件的了解并使他们掌握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方法。

本次测试使用的笔试试卷是由部长张洋洋命题,最终由指导老师审核形成的,主要涉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基础知识,目的在于考察各位同学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这次测试历时一个小时,在测试过程中,各位参赛选手严于律己,发挥出了自己正

常的水平,考出了自己真实的成绩。测试结束后,我们当场打分,以示公平,之后我们采取了择优选取的原则,选出了二十名同学进入复赛。

第二阶段:焊接基础知识培训与训练(2011年6月8日)。

本阶段主要让各位参赛选手动手操作,了解焊接技巧、流程以及整个焊接过程中的注意点。

经过各位会员的选举后,由会对了

员戴志灵担任本次培训的主讲,顺利进入复赛的二十名选手讲述一般元器件的测量、识别以及焊

接的注意点、基本要领与技术指标等内容。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发放一些焊接组装与调试的常用工具,各位选手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自己看原理图和装配图,熟悉焊接过程和焊接技巧,为决赛做好准备。最后,根据初赛的笔试成绩和本次的焊接工艺水平选举出十二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

第三阶段:总决赛(2011年.6月9日)。

本阶段要求各位参赛选手能够根据我们提供的电路图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路的焊接组装与调试过程。

在决赛过程中,我们再次请来了胡导协

志刚老师。在胡志刚老师的安排和指下,由每名会员监督两位选手,分工作,使每位选手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比出真实的成绩。在比赛过程中,若有参赛选手提出疑难问题或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时,相关的会员可以略作提示。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各位选手的作品已基本成形,然后由部长张洋洋及会员逐个检测、当场试验,试验成功后,参赛选手可以提交作品并离开考场。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错误的同学,可以重新检查并改善作品后再次试验,但是会在总分中扣除2--4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优秀作品九个,较差的两个,次品一个,试验结束后,由我们机器人俱乐部全体会员共同打分,排出一、二、三等奖。最后,由胡志刚老师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

我们机器人俱乐部成功举办了本次电子组装焊接与调试比赛,本

次比赛得到了我们系很多领导和老师的关注,得到了院社团联合会的大力支持。通过本次比赛的举办,加深了各位同学特别是10级同学对我们协会的了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协会下一届的招新打下了基础。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5

【关键词】技能大赛 电子类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6-02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了不同层次技能大赛活动,此类活动能够加快教学内容的实践改革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大赛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展引起的学校领导和众多老师的重视,这也有利于学生们创新素质的培养,比传统模式更加有效。电子类课程在大赛的影响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一、普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差,学习与实践脱离

电子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不能只学习一些课本知识就够了,关键的一点还是需要实践的。我们总不能一遇到什么麻烦或问题就找课本或者参考书查询,死学知识,不会运用,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在实践下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相信我们的能力将会提升的很快。

(二)操作能力弱,技能差

在高职院校,学生也或多或少参加一些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许老师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参加实验课程时也非常模糊,不会进行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束后不会进行总结和概括,这方面的能力很低,技能也很差。

(三)知识方面有所欠缺

知识层面的宽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将所学的综合应用起来,其主要原因还是知识掌握的不到位,包括理论和技能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汲取一些课外资料。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加以实践,知识方面有欠缺,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弥补。

二、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构建电子类教学体系中,我们首先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授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如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技能。例如:许多学校就做的非常好,已经把单片机实验室做为一种开放性的实验室,并且还在原教学内容上又加了一些具有设计性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贯穿于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作为指导。技能大赛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效果更佳。

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可以说是电子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这个课程需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过单片机课程的都知道单片机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中断、定时计数器等,我们可以将单片机技术中的一些知识贯穿到一些典型单片机载体中。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单片机教学内容譬如设计一些电路板、识别元件、或者最后做成效产品之类的,然后把这些合理的划分为多个任务,让学生们独自去完成它,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

学校可以开放实训室,还可以专门成立电子协会,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技能活动的好氛围,让学生参与课题和大赛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专门统一一个时间让学生一起去参加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教学,然后分组进行比赛。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效率,具有很强的效果。

(四)技能创新能力的创新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新技能方面创新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新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载体,学校可以每年开展电子类课程的创新大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并有效运用起来,从这个大赛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结束语

技能大赛使学生的电子类课程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培养人才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大大推动了教学课程的实践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电子课程方面人才的培养,总之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样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有利用新技能的发挥。全国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为电子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推动了实践改革,使实践课程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实践证明,电子类课程确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电子类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J].高教高职的研究.2008

[2]费新美.探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J].职业技术.2006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6

一、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提高。对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 由原来的基础课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不小的跨步, 此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首先, 多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 了解电子行业发展历程及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 拓宽知识面。其次, 建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 辅导学生进行小夜灯制作、有源音响的制作等。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最开始的选择器件到成品再到检测的整个过程,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合作, 对于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要和学生一起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教师也可以利用技能大赛的形式, 把其中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 使学生有成就感。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鼓励学生从小电器入手, 学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随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 教师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专业技能的体验, 以此来提高维修技能。这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最后, 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 多看书, 多学习, 多动手,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多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生共同进步, 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注重实物教学和演示实验

在讲解本课程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 书上的理论部分讲得很详细, 原理也很清楚, 但课堂上出现的结果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却听得迷迷糊糊,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很累, 且没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引人实物教学, 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型号的二极管实物, 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再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二极管接入电路中的不同情况, 得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 然后讲解如何用万用表去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及二极管质量的好坏。这样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的完美结合, 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

(二) 全员参与,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技能教学中, 教师可分组进行教学, 让全班参与,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个别交流和辅导,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全体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再全班集中中讲解,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因材施教。比如在实训教学中, 我把全体学生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三至四人为一组, 要求一个学生在做的时候, 其他学生要认真观看, 看操作的步骤是否完整, 动作是否规范, 中间有什么问题等等。这样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是参加者也都是监督者, 每个学生时时提醒自己和同学。最后, 进行小组讨论, 对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给予指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加大实训力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能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手段。目前学校有专门的电子实训室两个、更新了一批电子实训室的设备, 并有专人负责, 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整个实训教学目标分步进行。第一, 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元件, 并能准确地识别, 知道其作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第二, 重点让学生掌握线路原理和熟悉布线图。教师先对要进行的实训项目的理论部分进行复习, 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布线图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 在学生理解了如何接线以后, 重点强调工艺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先模拟一些基本操作, 然后在线路板上把各种元件连接好, 然后再焊, 逐步对学生提高焊接质量和工艺的要求。第四, 重在提高和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做到能够举一反三, 自己设计一些线路, 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实训结束后, 可能会存在很多不成功现象, 此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认真分析不成功的原因, 找出故障点。教师可让其他学生都参加一起分析, 教师引导, 直至找出问题所在。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与全体学生一起分析, 找出原因。找出并解决线路焊接中的故障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 教师要利用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各种线路原理, 这是学生进行故障排除的基础。其次, 对于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提高其思维能力。学生经过反复练习, 可使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程,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加大实训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7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现状,实训理论

一、电子工艺综合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现状

各学校的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每年接收几千人,课程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训教学两部分,其理论教学现在都已尽量减少纯理论性的叙述,重视培养基本工艺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践部分主要是要学生通过制作小型电子产品来掌握小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制作方法与流程。而理论教学则是以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制作出小型电子产品为主导进行教学的,同时拓展相关电子技术与工艺知识,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今电子技术与工艺的应用及发展。该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现代电子工艺技术概况以及电子产品的整机装配工艺;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分类、点、命名方法、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常用焊接工具的正确使用及焊接技术;电子线路的计算机绘图;手工焊接、装配和调试电子产品的方法;分析处理简单电路故障的方法。实训教学是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基础训练及电子制作两个阶段。基础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手工焊接、拆焊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各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及遵守实验室行为规范;桌面工具严格按要求摆放,切勿伤及自身和他人,每次下课后清理自己的实训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而有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这些要求,结果在电子制作时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会现场给学生做演示,强调练习过程中所有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专业步骤、方法进行操作。电子制作中主要的实训产品包括收音机类、单片机开发板类、用表几大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电子制作的品种。在电子装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装配、调试的问题,为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教师应及时将每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并将这些内容在下次授课时要求学生们重点注意,由此减少了学生出错率,整体提高了学生电子制作的产品质量。

二、电子工艺现有课程存在的不足

1. 实训课程的设备过于陈旧

各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几乎都只有万用表、信号发生器、开关电源、手工焊接工具等,不仅配套不完整,甚至远落后于现代电子工艺生产所需要的现代化设备,并且一些设备在电子制作调试过程中无法提供给学生更有效的及时发现故障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调配的难度。此外,现在贴片元件已占据电子装配的主流市场,而实训课程中却仍然使用传统的配件,采用过时的装配工艺,导致学生无法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及先进设备,从而致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工作需求脱节。

2. 重视学生工艺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训课程中,电子制作环节是最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而学生往往只是从现成的电子产品中选取,按照规定进行产品的装配,只懂得浅显的皮毛,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三、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 引进新的实训设备,完善检测仪器

如果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制造方面只知道传统制造工艺,将来是难以应对社会需求与发展的。所以在电子工艺实训中引进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已经刻不容缓。应该配备示波器、电容测试仪等电子检测仪器,使学生掌握现在更有效的调试方法和手段。

2. 优化实训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能代表当代电子技术水平的、更具有应用价值的电子实训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应编制反映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验指导书,剔除陈旧的内容,密切结合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脱节,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以做为主、学为辅”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完成产品制作的同时,还能学到电子工艺的基本技能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电子技术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实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为教师提供学习参观的机会,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当今电子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新工艺技术,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将其引入实践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发展相适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实训理论原则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应用

电子电路工艺实训课程教学是教师运用电子元器件等实物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实训理论原则包括对实训所投入的时间以及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反馈。

研究教学实践与培养学生能力有一种方法是检验教育的整体环境,试图理清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就是整体法实训理论。整体法的实训理论是集中研究课堂活动的性质意义并涉及推断范围,整体法的实训原则涵盖了培养学生的不同目标。针对电子电路工艺实训课程,整体法实训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分析判断等个人素质。该教学观点主要反映在有效培养能力的研究之中,包括:培养过程应在电子电路工艺实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对学生的技能获得有较高的期望值;培养能力行为标准要更高;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应是积极的;大胆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训活动能促进他们取得较好成绩。

整体法实训理念是电子电路工艺实训课程经过实践创新的,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教学目标,选择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实训的开展。另外,实训的目标应是理性、具体清晰且具有分析性的,这也是整体法实训的原则。在电子电路工艺实训课上,我们要清楚学生普遍需要学习和培养参与能力、相互作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要发挥出电子电路工艺实训课程的效果,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实训教师除了基础理论教授,还应使学生具有社会工作当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各项实训内容的同时,还应掌握电子电路应用知识和具有应用的技能,多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自身修为,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兆凤.高职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与实施[J].才智,2013,(31).

[2]夏旭秀.模拟公司场景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探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5).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技能大赛,电子线路,课程改革

0引言

为了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对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各大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职业院校间每年举行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能的一个公正平台,发挥了技能竞赛在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中的重要导向作用[1]。

1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分析

1.1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内容分析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比赛时间为4个小时,比赛中主要包括七个大项目,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和电路原理阐述与绘图占据了总分的50%,主要考查《电子线路》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在元器件盒中识别、检测、选取合适的元器件;而对于排故障、调功能及测量电路参数和画波形等项目的测试,以及基础知识测试中的焊接和电路图绘制项目,主要是对参赛者的动手技能进行考查,比如选择合适的测试仪器仪表,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测试出相关的参数,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达到了总分的70%。由此可以看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不再单纯地考查竞赛选手的基础知识,而是更侧重于对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与分析能力的考查。

2016年玉林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比赛时间为4个小时,比赛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主要包括元件筛选与测试、电路焊接与组装、电路调试和电路图绘制四个大项目,都是基于参赛选手掌握《电子线路》课程基础上,注重对参赛选手的实践操作和分析进行能力考查,要求参赛选手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1.2 2015年和2016年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内容对比分析

在2015年的比赛题目中,电子产品装配内容的测试只占20%,而在2016年的比赛题目中,这个环节的测试分数就达到了45分;对于电路调试环节的测试,2015年的比赛题目占到了40分,而2016年的比赛题目测试分数也是40分,所占比例相同;2016年的比赛题目减少了电路原理阐述部分内容,在电路绘制方面同样占到了总分的15%,变化不大。为此,中等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的命题更加趋向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测试,比如装配环节的测试,不再局限于三极管等简单元器件的安装,而是添加了少量贴片元器件,提升焊接操作技能的考核难度[2]。

2《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电子线路》课程作为电子行业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深入学习《电子线路》课程,对《彩电原理及维修》等课程的理解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安排在中职一年级,课程体系较完整和合理,但在电子装配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要求条件下,此门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教师在进行《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时,往往讲授速度较慢,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导致学生对《电子线路》课程的知识点难以理解,不能满足学生对电子装配技能水平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理论讲授和实验课衔接不流畅,导致有些知识点存在漏讲,或者重复讲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再次,《电子线路》整体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知识点,第二节课再进行实验”的循环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时间差,即使是做实验,很多学生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讲义来“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性;最后,为了参加“电子装配技能大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选拔优秀学生的现象,不能让“做中学”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2.2考核方式偏重理论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试题考核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虽然平时成绩占50%,但是期末考试还是缺少对学生平时实践操作的验收考核,导致部分学生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课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基于电子装配技能大赛的分析与参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硬件和软件情况,对我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综合改进。

3.1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国家对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打破常规,突破创新”[3]。在我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不再按照原有教材安排的章节教学,而是根据电子装配技能大赛要求与实际应用,编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电子线路》教材,提炼出适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如表3),将电子产品装配案例和项目,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彻底消除学生“不想学”的情绪。

通过深入分析参加竞赛的学生丢分点,发现有90%的参赛选手都是因为不会分析电路各部分作用而丢失分数;有87%的参赛选手虽然可以将电路各部分安装正确,却不懂得调试方法和调试规则。基于这些容易出现的“丢分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141班的《电子线路》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如表3)。例如:通过让同学们完成一个完整的“智力抢答器”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分组,班级共有52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次,教学过程中,不再将电路图和答案公布给学生,而是采用小组讨论方法,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每位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在进行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虽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要时刻关注这个项目计划实施过程,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接下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自己制作的“智力抢答器”进行阐述与说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更正;最后,创新评价方式,不再以单一的“结果评价”,而是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标准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实践证明:将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3.2改进教学考核方式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而期末考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此,将竞赛模式引入到《电子线路》课程考试评价过程,对促进教学,检验学生操作技能有着深远影响。首先,设计一份“考核任务书”,给予每位同学一套工具,一个操作台,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其次,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操作规范性,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规范等;最后,建立考核题库,将技能考核内容标准化、公平化。

4结束语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给予了广大师生一个展现电子专业技能的平台,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与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深入分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题目特点,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结合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引入“课堂分组—小组竞赛—校级竞赛—区级竞赛”教学机制,这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加了学生们的技能训练机会,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了《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课程的教学创新进度,为我校建立国家改革示范中职院校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优秀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Wing-Wah Law.Understanding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4,46(3):332-360.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9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部分内容。是研究半导体器件及其构成的电路在各领域应用的基础课,是学好电子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入学素质低、基础差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直流稳压电源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机、电视机、路灯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讲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总体效率的共同提高。

二、讲课时多注重演示实验的教学。

电子线路基础中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和负反馈放大电路是关键。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如果采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在讲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时,我利用演示实验《单级放大电路的测试与调整》得出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再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分析三极管工作的三种状态:放大,截止,饱和,以及三种状态的条件。这样学生对三极管的了解也就深入而具体。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如求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基本放大电路和分压式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不同,讲清是从基极电流入手还是从发射极电流入手,解决了关键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数字电路的各种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时,我利用演示实验《门电路功能的测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门电路的功能表,再写出真值表,列出逻辑函数表达式,从中总结出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讲集成运算放大器时也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总结出公式,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三、列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教材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如负反馈的判断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教师应该采用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的现象。我列了以下表格加强学生对负反馈的理解。

通过列表总结,学生对各种反馈的判断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加强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把这些知识分开讲,学生就难以理解,没有头绪,对这一章的知识就会因太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比如在讲到组合逻辑电路时,先从基本门电路入手,后讲清楚组合电路设计的步骤,再教会学生怎样按步骤设计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也记得牢。在讲触发器时,我先从最基本的RS触发器入手,一步步增加改进功能,变成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触发器、T'触发器。每讲一种触发器,我都先复习相关的触发器,讲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如同步触发器是在RS触发器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控制门形成的,可以让触发器的翻转受脉冲的控制。然后列表比较了两种触发器的真值表的异同。这样学生对概念就清晰了,容易记忆。如在讲编码器和译码器时,学生容易把两者混淆。我先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编码,什么是译码,让学生对两者的概念清晰起来。然后列表比较两者在设计时的异同,再分别举例说明编码器和译码器的设计过程。这样就把难点化解了,学生也有兴趣了。我再举一些生活中需要编码器和译码器的例子让学生设计,学生都能按步骤完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的结束都列表为所学知识做比较,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容易掌握。

四、注重教学艺术,引导课堂提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问题面面俱到地讲解,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教师在备课时要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2位二进制编码器设计时,我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列出真值表,引导学生从真值表列逻辑函数表达式,最后让学生自己画出逻辑图。以后的3位二进制编码器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我只是点到为止。如讲到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分析时,有估算法、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三种方法,我没有只讲枯燥的理论,而是先总结出运算公式,然后列举了大量例题,帮学生分析解题的要点,再让学生自己解答。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管问题回答是否正确,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再帮助学生找出关键是非点,逐渐向正确方向引导。要采用引导式提问,结合当前所学知识引出问题的出发点。在讲图解法时,我总结出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的作图法,让学生在黑板上示范作出这两种图。讲完课还要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作业教师要全部、认真、细致的批改,并及时讲评,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错误原因。

五、重视每节课的复习和每个单元的考试和小结。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要对上节课的内容做复习,复习的方式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我总结出上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连贯性,对新内容也容易吃透。每上完一单元,我都会对这一单元做总结复习,使学生对这单元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再做好单元考试,检查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对该章知识理解透掌握好,不留下尾巴。

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学习别人的优秀教案和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要上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教师就要不断钻研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8.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10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电子技术

1.研究背景

随着中专生源的改变,和国家对职业人才需求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从教师师资的再培训、教育硬件资源的改善、企业调研、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比例调整、我们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以下以行动导向教学在《电子技术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为例谈我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努力与收获。

2.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通过对《电子技术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究,从教材选取,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评价,寻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让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最终为学生就业,为企业用人打好基础。

2.2 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一个“动”字,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这次教学改革我们选取了《电子技术技能实训》这门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工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为我们探究行动导向教学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门课程我们选取的是由陈雅萍主编的项目式教学《电子技能与实训》一书,全书共分了六章,26个项目。课程以“实训项目”为核心,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先做,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体会、掌握相关知识。

2.3 研究方法

a.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b.重组教学内容,选取项目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能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项目式教材。使得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

c.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以往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与“做”、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1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3.1.1 传统教学法的特点

传统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多表现理论知识的教学,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现成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割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传统教学方法习惯用外在手段迫使学生学习。比如,过严的约束,过多的作业,频繁的考试,都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出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外因轻内因的弊病,它阻碍了学生认识潜力的发挥,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1.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动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分别选取我校2013级级护理专业的各一个教学班实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电子专业教学,再在我校2013级选取各一个班级学生开展常规教学,两班学生的文化基础、教材、授课内容均无差异,并由相同教师按照相同的教学进度授课。

3.2.2 研究方法

a.文献资料法:根据中职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需要,通过调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分析电子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b.调查研究法:通过系统地搜集有关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等材料,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确定电子类相关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明确其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领域,并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形成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c.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教学实践,形成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案例。构建适合于“校厂共育、岗课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环境与平台。

3.3 研究步骤

3.3.1 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取部分内容在实验组穿插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以下四单元:①万用表的组装调试与使用;②三极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装与调试;③直流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每单元6学时,共18学时。对照组及实验组的其余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法教学。

3.3.2 教学具体做法

把实验组32名学生分成8个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职业情景,根据所给信息进行讨论,把各组提出的问题归纳若干集中的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开展自主学习(包括查教科书、上网查找、检索图书馆书籍、文献资料),以上这些内容大约占教学时数的1/3(自主学习主要是在课下进行),下次上课时,以组为单位,选派代表以讲解的形式回答本组抽签抽中的问题,每组发言限时,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每个问题发言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点评,当场给出每组的综合评价。

3.3.3 课程考核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应的课程标准,依照我校电子工程系教学考评办法进行考核,2组采用相同考核标准,同时进行阶段考核。课程结束后,理论测试占30%实践操作考核占20%;平时分项目操作考核占30%,平时作业、出勤、课堂纪律、提问等占20%。

3.3.4 问卷调查

该门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调查问卷和学生评教表。调查问卷设计了三等级调查问卷,主要项目有:认同度(很喜欢/一般/不喜欢)、适应性(很快/逐渐/难适应)、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一般/不深)、预习情况(积极/平常/不预习)、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内容扩大知识面、综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与传统法比较、教学效果等。

3.4 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3.4.1 调查问卷分析

发放调查问卷72份,回收72份,回收率100%。并对问卷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问卷调查的主要项目统计结果见表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行动导向教学法;绝大多数学生对授课内容留下深刻印象;100%的学生都认真预习准备,也说明已达到激发主动学习的目的;很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是实验者的共识;92.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

3.4.2 研究效果总体分析

行动导向教学法彻底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的问题,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代表一切的评价方法,健全了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额;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也得到极大的丰富,选择、创新符合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4.展望

电子技能课程论文 篇11

(一) 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专业理论学习占比较高 (约80%) , 专业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约20%) , 造成专业课中理论讲授过多,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等情况, 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 应注重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 来确定课程内容,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缺乏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了解, 传统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使得专业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 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注重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四)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 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 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 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 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在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原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如PPT、电子教案、试题库等) 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尤其是在模拟仿真、视频、动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溃乏, 导致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二、课程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 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基于对行业 (企业) 工作岗位 (群) 、相应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 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 即根据用户要求采购元器件, 进行来料检验和发放, 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 然后按照工艺文件组装产品, 最后对整机或成品进行检验和调试。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检测各类元器件, 能正确使用各类常用仪器仪表, 能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 并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合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 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 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 个学习情境: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制作无线调频话筒, 制作呼吸灯电路, 制作音频功放器, 制作调光台灯电路, 制作三人表决器, 制作四人抢答器, 制作变音警笛。 其中, 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子情境, 将技能训练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 大大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 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 在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编写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标准, 从课程定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蕴含理论知识、教学条件 (场所、设备、材料、工具等) 、教学法及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载体, 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 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为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 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按照 “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阶段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学评价中, 采用“四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即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四) 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推进《电子技术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利用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配套的电子模块教具、 学具;与信息中心协作建立精品课网站, 完善相应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电子教案、flash动画、教学录像、 三维互动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料;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门组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基本满足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五)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课程建设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 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合作开发专业精品课程, 丰富专业素材库, 提高专业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实效;共同开发电子电路实训模块教具与学具, 为相关课程的课堂动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开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挂图,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等等, 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反思

(一) 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 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教师下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 吸收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力度。 今后将进一步引企入校, 尝试开办校办生产实体, 将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馈于课程改革实践, 开发出更具实际意义的企业工作任务。

(二)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内在动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 一是要优化教师结构, 长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促进企业从业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二是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 开发学期项目等方式, 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相接轨, 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现状出发, 分析了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内容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上一篇:经营探讨论文下一篇:趋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