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与实践(精选12篇)
课程开发与实践 篇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我们现在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我们必须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 同时创建适合学生的学校课程, 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校本课程, 成为适合我们水车园这所学校的课程。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归宿, 我校则着力于培养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公民。
鉴于这个目标, 我校开发了6个系列课程, 即“6S”教育课程, 仪式典礼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 “了解国际文化”课程, 特长发展课程, “科学素养”课程。下面, 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一、主题月活动
主题月活动设计时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 立体化地拓展学生校内、校外体验的空间。我校常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在每周三下午开展活动, 具体活动主题如下:
3月水车文化月, 开展了解水车文化, 品读水车诗文, 写水车诗文, 画水车, 做水车等活动;4月体育艺术月, 开展艺术活动和运动会;5月湿地活动月, 开展湿地实践活动和湿地交流活动;6月读书交流月, 开展好书推介, 读书心得交流, 评选学校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活动;7月礼仪安全月, 开展文明礼仪训练和安全演练活动;9月科技创新月, 制作小发明、航模、纸模、机器人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0月世界博览月, 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土人情, 建构学生独立、科学之精神等等。
为了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我们将主题月活动内容固化为“五个一”活动, 即举办一次大型活动, 开展一次讲座, 观看一部电影, 制作一个小制作, 了解或学习一个人物。
开展主题活动, 激发了学生兴趣, 开发了学生潜能,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快乐成长。
二、成立社团, 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第一阶段:形成雏形, 组建社团。开设金话筒、文学社、合唱、乐器、书法、绘画、手工、围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湿地活动、摄影、拉丁舞等学校课程, 根据学校师资, 选拔或外请教师25名作为指导教师。编制出课程纲要, 编写活动手册以及《文明礼仪》《湿地探秘》等课程教材, 并进行试运行。
第二阶段:社团自治, 充满活力。学校在成立诸多校园社团的基础上, 将社团自主管理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发组建了社团理事会, 每年五月公开招聘、选拔各个社团的正副团长。各社团成员招聘面向全体学生, 实行双向选择, 以此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我们现行的教材里选编的短篇文章 (经过选编、删节、压缩) 来说的。主要指优秀的中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图画书。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课文的阅读、分析、感悟, 而对学生的略读, 也就是更为广泛的阅读指导, 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还不够。
因此, 我们要把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程, 注重指导和交流。通过整本书的课程建设, 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书, 以阅读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亲近母语, 亲近文学, 亲近文化, 强调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四、湿地探秘课程
1998年起我校就开始参与湿地国际的一些活动, 2006年7月我校承担了主题为“保护湿地, 关爱母亲河”的第五届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 被命名为湿地实验学校, 我校也成为了西北第一所湿地实验学校,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积极开展了针对小学生的湿地保护教育活动。我校每年都参加湿地国际举办的交流活动, 并先后派师生30多人次参加了在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及中国扎龙、南昌、湛江、武汉、大丰等地的湿地交流活动。活动不仅让师生认识了湿地, 了解了湿地, 形成了湿地保护意识, 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家长、周边学校共同投身于湿地保护的活动中, 激起大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多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五、劳动教育课程
我校的室内外卫生没有外请保洁人员, 全部由学生打扫。教室卫生每天各班打扫2次。操场、楼道、楼梯的清洁任务由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承担, 每班固定一块卫生区域, 要求先扫后拖, 每天早晨、中午各打扫一次, 每周值周师生都会对各班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督促学生认真打扫。在劳动中, 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践行了“勤奋吃苦”的理念。
六、阳光体育课程
体育方面我校以“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体育特长, 打造体育品牌”为目标, 以篮球为突破口, 以课间和课外活动为抓手,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 上好体育课。
2. 以“社团为载体”, 以课间活动为突破口, 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 确保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 掌握2项体育技能, 1项艺术技能。
(1) 积极推进课间特色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
(2) 以“社团活动”、“主题月活动”为载体, 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 保证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 1项艺术技能。
(3) 积极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以竞赛促普及, 以竞赛促特色。并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举办全校体育竞赛活动。在普及的同时, 重点抓好我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篮球以及跳绳两个体育项目的实施和开展。
3.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校从形式上采取多元化跑步, 校内与校外结合, 学校与家庭结合, 课余与体育课结合。“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生活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 强健了体魄, 也培养了各种品德, 如比赛中的公平竞争、公共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
七、文化日活动
1.“毕业典礼”。
我们让每位同学都讲述六年生活中的故事, 同学的、父母的、老师的。过去的点点滴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被放大, 被传播。学生讲述对老师的爱, 老师们表达对学生的情感。
2.“入队仪式”。
每年的10月13日, 一年级的孩子们全部入队, 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他们戴红领巾。家长、老师在这一刻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意义重大。
3. 升旗日。
我校将机会留给每位学生, 使他们能参与主持全校活动, 拥有一次过去不曾有过的经历, 这对他们来说,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锻炼和激励!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学生们更快乐了, 老师们也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慢慢建立了自己所追求和坚守的教育哲学, 越来越有了职业的幸福感, 家长也因此更加信任学校。我校正朝着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这样的“理想学校”迈进!
摘要:学校培养的不能是只会做题的学生, 应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 彰显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因此, 学校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 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从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需求出发, 开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彰显个性, 形成知识、技能及思维拓展等和谐发展的课程,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要本着既能刺激学生的“胃”, 又要留住学生的“心”、更得留住学生的“身”, 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 校本课程应该既重内容又重形式, 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校本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因而让学生“活”起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学校,课程,活动
课程开发与实践 篇2
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
双泉镇北付小学
地方与学校
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
经典诵读——学校课程的开发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他们从很多角度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的灿烂滋润着中华文化,也滋润着已步入古诗世界的小学生,丰富着师生的文化底蕴。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如能引导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像,于空白处求精彩,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所以在学生经常空空也无处着笔之时,把古诗作为学生写作题材,在学习古诗之余深入其中,对古诗进行续写、扩写、改写,加深师生文学修养,提高写作技巧,写出美文,让优美的文彩翩然飞入画图,这就是我们开发学校课程的初衷。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提供材料,进行练笔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1、拓展外延,连写全文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或改写,或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趣味盎然,入诗境,悟诗情,写出精美的文章来。如在教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时,学生了解诗的由来后,写出了《寻隐记》一文。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卢纶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物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只要悉心钻研,许多古诗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2、根据需要,练写片段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里所说的写作训练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训练。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段训练。再如:《小儿垂钓》要求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头发蓬乱,手持钓竿,隐藏在河边草丛中,行人问路,急忙摆手,但却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自由自在、憨态可掬的可爱情态。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段训练的诗作也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二、吟诵理解,促进感悟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注意通过吟诵促进学生对诗作意境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感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作文。
如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夸夸自己的爸爸或妈妈,选择一两件能表现爸爸或妈妈关心爱护自己,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来写。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了。遇到这类题目,学生的选材不外乎是妈妈送自己上医院,爸爸帮自己补功课之类老生常谈的材料,既无新意,也没有真情实感。其实,最能体现父母之爱的往往是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说是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样让学生选择合适,新颖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敬意是作文的关键。这些,教师心里是明白的,但教师如果只一味地强调要选小事,找细节,在学生没有感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究竟选什么样的小事,找什么样的细节不理解的情况下,恐怕是难以在选材上有所突破的。为促进学生感悟,在这儿引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通过引导吟诵理解,使学生明白这是一首赞颂母爱的千古佳作,语句朴实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一片母爱的纯情却从普通的场景中流泻出来,拨人心弦,催人泪下。通过诵读,学生一脸肃穆,很容易地领悟了本次作文选材应做到“小处落笔,大处着眼”,也选出精彩鲜活的材料:父母为了接送自己上学在风雪中成为雪人的情景;父亲因自己考试不好,失手打了自己,后悔得泪流满面;由于自己的顽皮,不安生,将脚伸入了自行车辐条处被绞伤,而父亲却一个劲地自责,说是他的不小心等等。在后来汇报习作的材料时,许多学生因此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无关系的。情动而辞发,作文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诵古诗,写作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着“诵古诗,写作文”的尝试,对于教师与学生都受益非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传诵千古的诗句。在这里,我们不妨说:问文哪得美如诗,为有诗中作文来。只要我们善于去发掘其中的宝藏,踏实地进行训练,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语文素养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情况
同所有新生事物的诞生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步之初,我们也曾感到困惑和彷徨。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限制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教师的理念和经验不足,学生的素质与现状堪忧,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拦路虎。面对一门于学生、于教师都是全新的概念性课程,如何找准切入点,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尺度,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呢?我们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狠抓教师培训,以骨干引路。“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培训。
1、选择教师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我校教导处进行了两项针对教师的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二是就原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进行介绍,并结合学校的工作谈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活动的结果,我们确定了课程实施的骨干教师力量,有重点地进行培训。不管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我们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验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去网上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采访、调查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为此,我们发现老师的思想问题后,学校领导不是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的对他们的想法、疑虑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3、帮助教师掌握方法。教导处牵头组织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召开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主题,并与老师一起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和老师们一起搓商、探讨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4、鼓励老师大胆实践。要培训、提高教师,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是最佳道路。只要老师有好的点子,我们一定采纳,让教师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欢愉,鼓励全体老师学习和参与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实施自己设计的方案,使课程的开发空间更广阔,效果更明显。
二、强调以点带面,以小步推进。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在三到六年级中确定骨干教师,确定实验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前推进,从而带动全校。
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三年级采用由扶到放,简易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四年级逐步以专题活动为主,小主题活动为辅,五、六年级则以专题活动为主。
三、注重科学选题,以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我们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离学生生活很近,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我们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科学的关系四条线索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课无定势,目标更无定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达到课程资源高效利用、实验研究巧妙推进、课题成果遍地开花的效果。
四、加强课程管理,以制度规范。
1、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课题实验方案和总体计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计划和学校总体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教导处组织综合实践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各班活动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五、存在的困惑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需要教师有一个执着的精神,怎样营造这种精神的氛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惑问题之一。
2、相关教师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儿童版画;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版画”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张槎中心小学的学生约有40%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在佛山居住的约有50%。他们从小就受到佛山版画文化的熏陶,对版画有着特别的感情,对学版画有迫切的愿望。学校曾做过调查:90%的学生都喜欢版画。
经验证明,好的环境是教育的良田沃土。很多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表现出学习版画的强烈兴趣,创作出的作品充满童趣,在各级竞赛中均获好成绩。
学生的家长同样对学校开设版画课程感兴趣,他们十分支持学校的举措。而作为版画之乡的后代,孩子们完全有责任早一点、多一些接触了解版画,了解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开发“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坚强后盾。
本课题所指的“儿童版画”课程,是以国家设置的美术课程的要求为基础,以传承与发展佛山版画为主旨,立足于学校,利用本土资源,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年级先进行吹塑版画、KT版画教学,二至六年级进行铝塑板版画教学。对学生传授版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版画技能和版画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爱好、个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举措和过程
近年来,学校实施“特色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打造特色引领发展”的办学之路,蓬勃开展丰富多彩的版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和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的功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1.传承中创新,阶段式推进,夯实“儿童版画”的课程根基
版画教育在学校有着传统优势,版画特色创建十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版画兴趣小组起步。1996年,学校开设了儿童版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为版画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版画兴趣小组到版画实验班。如果版画教学只停留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层面,成为极少数学生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是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版画,将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版画实验班就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校长牵头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向学生发放“增设版画课问卷调查表”。当了解到90%的学生选择喜欢版画时,无疑给学校开设这一课程带来莫大的鼓舞。学校领导果断决定:把儿童版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以二、三年级四个班作为试点,每学期增设三到四节版画课。版画课教学主要由美术教师兼任。学校尽力为课程的开设提供条件:购买版画机、版画工具,设专用教室等。一年后,对版画实验班教学进行了总结,收获良多。实验班学生反映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版画课。
在学校版画实验班开设和教学的进程中,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可以令人欣慰地看到,学校版画实验班的开设与当代美术教育思潮不谋而合。版画实验班的开设、探索和研究的成功,增强了学校普及版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2009年9月,版画课程正式在学校各班全面铺开,并同步开展了以版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
2.科学化研究,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绩效
“儿童版画”课程有效实施,关键是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为此,学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制定《儿童版画课程纲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从儿童版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总目标与子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八个方面研制出“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是确定“儿童版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儿童版画有利于与佛山版画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儿童版画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儿童版画”课程成为承载绘画、手工、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一体的课程。
三是编写“儿童版画”教材。把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的吹塑纸版、佛山市乡土美术教材中的手工和儿童版画特色结合起来,加以延伸、改编、创造,形成“儿童版画”教材的雏形。
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版画教育既是学校创特色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多年的版画教育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功地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通过版画学习,融入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版画教育传承和发扬了佛山木版年画的本土文化,是一种乡土艺术,因而能直接触动孩子的情感中枢,震撼他们的心灵。
其次,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发展了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在版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眼睛来看,用手刻画、拓印,用脑袋来创造等。版画教育培养了儿童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此外,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培养了执着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格。版画作品都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大多数作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过程中,只有认真对待,持之以恒,不断地琢磨、反复地练习、重复地制作,作品才能渐渐成型。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了对待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教师练就了编写教材能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并无完备的教材,这就要求编者(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在完全没有现成课本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材料写出教案,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二是教师提高了实施课程能力。由于儿童版画课程只是基于学校多年开设兴趣小组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而开发的,因而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学校结合儿童的需要,创设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版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反思、研究自己的行动,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美术科组的老师在儿童版画课程研究中专业水平提升很快,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辅导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上的版画课多次获省、市、区美术优质课奖;对外公开版画研究课几十节,获得同行、各级领导的好评;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论文获奖的有二十多篇;课题组老师已编写了《儿童版画》校本教材,并把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与阶段性成果整理归纳成书,书中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到内容的组织,从课程的实施到管理评估,从途径的探索到方法的选择,呈现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还整理出《案例集》《教案集》《论文集》《学生版画作品集》《活动影集》等系列成果集。编写小组的成员,直接参与了版画特色课程的实验,有实践的亲历和感悟,所以书中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观点的提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列举,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最前沿的特色课程研究成果。儿童版画教育成果的整理,也提升了学校版画教育的品位。
3.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首先,版画进课堂,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版画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正式排入课程表,成了学校课程改革特色的组成部分。
版画教学在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同时,还给其他学科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发展的空间,如:舞蹈队以佛山版画为脚本创编舞蹈《版趣》;信息技术组也以版画为内容制作网页《版画童印,浸润人生》,获禅城区中小学生网页制作比赛一等奖。佛山古镇的剪纸、版画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科技资源,成了老师和同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如:南风古灶、创意产业园、民间艺术社、工艺美术厂等,都已成为同学考察的基地,成为放飞研究成果的舞台。《版画悠扬,浸润人生——版画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荣获佛山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儿童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版画课程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一是国际影响深远。2010年,由英国梅德韦市政府语言教育顾问塔拉·迪维雅、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各学校校长等100人组成的英国教育代表团深入课堂听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版画课、参观了学校的版画作品展览。通过版画特色课程展示了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的情怀,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09年,香港教育局组织初中及高小学生200多名师生到学校进行了“同根同心,和谐共进”禅港学生交流活动,受到港方的赞赏。再就是社会影响大,示范辐射广。2008年7月,“古灶小学学生木刻版画展”在佛山市图书馆展出。2011年3月2日~11日学校在佛山图书馆开办禅城区首个小学生个人书画展——“双子星”书画展,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竞相追捧。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珠江时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均对此做了专门的报道。2012年4月9日,学校的版画特色项目受邀佛山公共频道“快乐班会”节目录制,这次受邀,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版画特色教育的高度认同,充分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2008年,禅城区教育局在学校举办版画教学现场会。2011年,学校在禅城区“特色化办学工作动员会暨特色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作题为“画魂乐韵,艺术育人”的版画特色书面经验交流。学校积极开发出“儿童版画”“儿童民乐”等多个系列校本课程,取得可喜的特色成果。学校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多批校长、同行到学校参观版画特色教育,示范一方,影响一片。
五、“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1.儿童版画要不断推陈出新
在今后的儿童版画教学中,学校将引领学生恪守艺术创作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将艺术之根扎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用版画叙事,用版画言情,用稚嫩的技巧探究佛山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人的生命轨迹,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
2.儿童版画要助力区域课程特色的形成
儿童版画的开发也让学校重新审视身边的教育资源。学校身边有着很多本地的特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大力去发掘,把它规范化后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地,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发展本土文化,正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杜卫,等.儿童美育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4]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5]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程开发与实践 篇4
一、因地制宜———建设学生快乐的活动空间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一个系统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基地的价值和实用意义,规划基地位置,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学生实践活动安排等。 我们根据基地建设要求,相关活动项目资源内容,房屋场地资源实际情况,由内向外,建立学生实践活动空间。
1.给学生腾出活动的空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地方。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环境,学校里的一切资源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应根据学校中闲置的教学资源,认真做好分析和加以利用,如根据山区学校教室空间大,用来开展学生喜欢的“ 竹工坊、捣磨坊、泥塑坊”等室内活动项目。
2.为学生拓展活动的空间
这所山村学校地处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脚下,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乡土传统文化浓厚,民风民俗淳朴,民间传统节日文化( 如大过年、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饮食文化( 包粽子、捣麻糍) 及手工艺( 如木工、竹编、陶泥等) 独特丰富。 我们以就近、适合的原则,与社会、大自然结合为主展开相关活动,规定相应的活动场景和路径。
二、自主设计———构建亲近自然的活动课程
1.课程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学生的兴趣。 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家的孩子,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学业负担过重等各种因素,孩子们缺少从事农事的经历。 对本校四、五、六三个年级近五百位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帮助家人干过农活,其中经常会帮助家长干农活的学生不到3%,而对体验生活和农事活动感兴趣的学生达到近90%。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对“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如下的设计思路:打破学生与生活的隔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并参与农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成长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自然探究、才艺展示、农耕劳作等项目。 对本地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及手工艺文化等情况,可向家长进行了解和咨询。 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及教师的特长,学校着手编排“ 快乐一星期”课程内容,确定上午为文化拓展课、下午为实践活动课。 具体安排如表1 所示。
文化拓展课程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有别于我们一般的文化课学习,而是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喜欢在“ 玩中学”“ 玩中练”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基础里玩的元素,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自主,快乐发展。
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分为六方面:( 1) 民俗活动。 包括捣麻糍、磨豆腐、包粽子等具体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 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使用的材料和生活方式、民俗食品的制作过程及用途;( 2) 传统游戏。 包括踩高跷、滚铁环、走方格、打驼螺等活动。 通过竞赛、对抗等方式,体验传统游戏带来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也包括户外体能锻炼游戏,如野外行军等;( 3)乡土艺术。包括竹艺、陶艺、木艺和石画等制作活动。 体验民间文化的风采,感受乡土艺术的魅力;( 4)户外休闲。 包括游山、玩水、挖野菜、掘竹笋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家乡如画的风景;( 5)农耕劳作。包括蔬菜种植和花草培育。通过耕种活动,让学生掌握常用农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习农民亲身体验翻土、播种、施肥、采摘等劳动过程;( 6)自然探究。 包括农作物实验和草药研究,以及进入神仙居景区、淡竹原始森林等地探究植物探秘等,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精神。
3.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课程。 根据上述课程安排,周一至周四下午,都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参与,甚至还可以将自己心目中的项目活动添加到活动菜单上。 在参与活动前,由辅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准备好活动工具,在活动开展前,预想到活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另外,我们还联动家长义工参与其中的活动。 以《 给家长的一封信》 的形式,向家长讲明活动的主旨、内容和条件,并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一览表发给家长,组织家长义工参与活动过程。
三、体验生活———探索玩中学练的活动方式
1.生活体验。 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设计成一体化的体验型主题活动单元,如传统活动的体验,集体寄宿自理生活的体验,农耕劳作体验、乡土艺术体验等。 在半天、一天或几天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 操作过程是小组合作活动→提出主题→成果展示→目标呈现。
2.童玩休闲。 此类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能很纯粹的接触自然,放松玩耍。 如传统游戏的玩乐,踩高跷、滚铁环、造房子等传统小游戏,让孩子们享受淳朴的玩耍快乐;比如户外远足的休闲等,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探密原始森林、挖野菜竹笋、找草药、浅水滩游泳、行军、写生等野外活动。 这是一种融合人与自然的活动,拥抱绿色、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和追求。
3.励志修身。 这种活动方式意在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如可用木头、绳索搭建一个供学生活动、体验、锻炼的体能乐园,让学生放心、放松、自由地参与体验,通过蹬攀、抓、滑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完全舒展、心灵得到完美陶冶。 又如带孩子进行“ 校内军训”“ 野外行军”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体能。 操作过程是:作出要求→集中训练→分享感受→评价导行。
4.项目探究。 是指通过课程具体问题情景设计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 探访石头村”,我们将石头村文化形成项目引导进行探究:( 1) 呈现问题:淡竹乡有一座独特的石头村,简朴典雅,但这些独特的乡村文化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2) 调查研究:了解这些古迹的过去、现状,选一个以小见大的角度,从内到外,发掘其内在的精髓;( 3) 提出方案:提出在新的时代,如何保护历史遗迹的建议和策略;( 4) 评价总结:请每个学生谈谈自己这次活动后的感受。
四、分享快乐———形成相互欣赏的评价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负责“ 快乐一星期”实践活动的领导、督查和评价工作。 依据民俗活动、传统游戏、乡土艺术、户外休闲、农耕劳作等具体项目组织“ 多元”评价,以释放快乐、分享快乐、感受快乐为主要目的。 从评价形式上看,有个人报告、学生活动小组评定、评价小组综合评定。 从评价方式上看,有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报告审议、答辩、竞赛等。
1.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欣赏。 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渗透于活动的各个环节,评价注重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和活动后的感悟或新认识。 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构思或闪光点, 对于学生自身和辅导老师都必须进行及时评价,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使活动在积极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如学生在活动前想到的一个绝妙的主意,或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一项活动技能,我们都给予鼓励和赞赏。
2.在成果汇报中分享快乐。 每天下午的“ 快乐一刻”,是学生活动总结与成果汇报的时刻,我们组织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把自己活动过程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情说给别人听,与大家分享。 这个时刻,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因为亲身经历了,才有许多话可说。
3.在专项评比中激发动力。 学校及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优秀典型,注意平时的积累,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活动照片、教学案例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安排 篇5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熟悉当前培训课程制作流程,出去后能够更好的胜任行业岗位,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方向,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来开展该课程项目实践。
实践目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完成教育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实践时间安排:12周至18周,学时12学时
实践场地:N8-c509
实践内容:
作品设计要求:
1、总体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设计的思想,制作一本教师信息技术
与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课程的教师手册。
2、具体制作要求:(1)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需求分析调查报告;(2)利用专业的概念图工具,设计完成培训课程结构框架;(3)应用课程设计理论,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课程大纲及知识模块设计;(4)制作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教师手册。
3、作品要有原创性,不能抄袭;
作品提交要求:
1、每位同学的作业包括:1个教师手册文件doc文件、课程结构框架jpg文件,一个课程
大纲及知识模块doc文件(设计方案),并把这3个文件以及使用到的素材一起放在文件夹中,文件夹命名方式为“学号+姓名”,(不按要求的同学作业成绩按0分处理)。通过202.114.219.117网站提交给我。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发
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改革亮点。21世纪非常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数学综合实践课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属于一种新课型,其立足于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综合实践课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手段,也没有统一的实践活动教材,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所谓的学科性指的是在开发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时应该立足于数学学科内容,选择与数学有关的活动题材方案。在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其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也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允许课堂中出现与教师预设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立足教材,对实践内容和方法进行设计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综合实践内容并不多,但要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就离不开数学教材。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熟悉教材的各知识点内容,立足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科学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对初中数学中的杨辉三角、费马点、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设计和编排,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以勾股定理为例,笔者设计了四个具有梯度的问题,以供学生实践探究:
(1)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并向学生介绍该主题图案的设计思路,请学生根据这个会标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2)向学生展示图1,图中为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请学生以此为素材拼出更多的正方形,并以此来证明勾股定理。
(3)向学生展示图2,为1876年美国制定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请学生利用该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并思考该方法与问题2方法的联系。
(4)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青朱出入图(如图3),请学生探讨蕴含的勾股定理知识。
以上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既体现了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实践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2.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趣味性
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较大,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却始终得不到提高,一些初中学生认为数学课过于枯燥,课堂学习的效果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趣味性,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综合实践课中涉及更多的趣味学习、游戏学习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针对“有理数速算“24””这一课,笔者以纸牌游戏为基础进行了课堂设计,在“速算24”的基础上开发“速算-24”,形成新的游戏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之后,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幻方(如图4),要求学生将1、2、3、4、0、-1、-2、-3、-4几个数字填进去,从而使每列、每行和每个对角线上所填数的和为0。该实践活动充满了趣味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让每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采取计时的方式,要求每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用时最短、正确答案最多的一组为胜利者,给予全组成员一定的奖励。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求胜心理被激发出来,并以限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
3.创设充满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蛋糕盒。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喜好,准备相应的材料,由学生自行制作盒子。盒子的制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发现实际生活中蕴含的一些数学问题。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并非易事,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16).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 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 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 “读者在阅读中成长, 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 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 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我经常告诉学生, 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视野是开阔的, 思想是深刻的, 他们的认识、他们的为人处世是受人尊敬的, 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是对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一个人气质的最好注解。
基于此, 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争取空余时间多阅读, 处理好阅读与学习的关系。平时要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报刊, 班级里坚持订阅《语文报》《报刊文摘》《杂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现代快报》等丰富多样的读物, 也提倡学生省下零花钱自己买书。现在的读物鱼龙混杂, 所以对于阅读我提出了一些要求, 要会选择, 会判断, 学会浏览, 能分清主次, 哪些要重点关注的, 哪些可以不看的。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 关注时评、社评, 关注热点问题, 学会自己思考。
名著的阅读, 是我们很多学生为之苦恼的一个问题, 尤其对于江苏的文科考生来说, 要想让这15分的名著题得满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我认为, 阅读名著会让学生怡情养性, 积淀文化底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我曾经尝试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 阅读量增加了, 视野拓宽了, 能力自然会提高,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了不一样的语文世界,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全靠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解, 很多优美的画面, 动听的声音只能靠学生展开想象。现在, 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找到与课文有关的有价值的甚至还是有趣的信息, 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 整合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之中,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更吸引学生了。
当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只停留于一些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百家讲坛”很感兴趣, 于是就下载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 比如易中天评三国、于丹说论语等资料通过校园网播给学生看。另外, 我们也下载了一些和教材相关的影视资料配合教学播放, 我们让学生观看过《雷雨》《阿Q正传》《祥林嫂》《茶馆》等影片, 在高二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阶段,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 给学生播放“唐之韵”, 让学生对唐朝诗人及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对一些热门电影比较感兴趣,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也适当地选播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热门电影, 比如为了让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 我们让学生观看了《高考1977》《高考》,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我们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叶问》, 这些电影让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虽然在一些理科老师看来这些活动好像是不务正业, 但我认为, 语文学科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享受求知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为要义的。
语文教学是全科之首, 在倡导建设大语文教学环境的今天, 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善于确立问题, 能够建立假设, 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 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 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 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我们发现, 学生的课题有些比较生活化, 有些跟流行有关, 也有一些同学选择研究古代名人等, 比如“广告艺术中的语文”“周杰伦作品中的中国风元素”“中国古代奇女子”都是让老师耳目一新的课题。
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 学生们也都交出了一份份的研究报告。学生在探索和求知的过程中发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四.校本教材让家乡的特色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我们都知道, 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充分用好校本教材, 挖掘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我校地处黄海之滨的吕四港镇, 这里是一个千年古镇, 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让年轻的学生对吕四的古老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学校专门聘请了几位对吕四的地域文化有多年研究经验的老教师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吕四港文化》, 从历史文化、地名文化、人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滩趣文化、正气文化、渔场文化、渔业文化等十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挖掘吕四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教材着重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 吕四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及神秘的渔家风俗等, 让海洋文化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 甚至是语言的变化, 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更加了解家乡的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校外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社会, 即使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 学生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就更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范围只局限在课堂、课本、练习、试卷之中。“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 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出版物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我们需要拓宽学生的见识与思维空间, 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一双能发现美、追求美的眼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就要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展开,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实施大语文教学, 就要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 我们就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外延。我们语文组在每一个寒暑假都要布置一些社会调查, 比如我们曾经开展过“启东地区春节传统风俗的变迁”“启东建设新农村的举措”“启东外出创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等调查活动,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上交的调查报告都是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 我们在他们身上发现了社会责任感。尤其是暑假, 时间较长, 学校要求学生放假首先向社区报到, 然后参加社区的所有活动, 有很多同学都帮助所在社区搞了一些文艺演出等活动, 虽然在组织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这些经历就是他们成长的财富。我想他们在活动中不仅仅提高了组织能力, 而且也学会了协作精神与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六.让丰富多彩的语文竞赛活动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载体
语文的竞赛活动一向是丰富多彩的, 比如朗诵、演讲、辩论, 作文竞赛、各种征文活动, 寻找错别字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尤其是我校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这个成功得益于平时一贯注重各种作文竞赛活动, 对于上级举办的各种主题征文活动比较重视, 每次都有很多学生参加, 而且每次都有同学获奖, 通过这些获奖证书, 其他同学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自然有了一种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学校很多班级办了个性化的班刊, 鼓励学生投稿, 由学生和语文教师联合组稿。因为是农村学校条件有限, 我们要求学生所投的稿子手写, 字迹美观, 排版合理, 偶尔在稿子旁边加一些文艺性的小花边, 同时我们也建议学生投一些美术稿, 或者给编辑提供一些杂志上好看的插画, 学生所投的每一份稿件都统计在册, 对于文章录用较多的同学进行奖励,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参与的面很广, 这样为每次参加上级的各种主题征文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举办班刊的活动中, 不只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很多同学的美术能力、编辑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篇8
一、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以身立教, 共鸣互动
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 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化”“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2. 发挥自身特长, 多学科渗透, 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教师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专长, 挖掘自己的潜能,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 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 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 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 开发整合相关联的学科知识。
二、重视利用校内资源及整合德育资源, 增强教育深度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无形的资源及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图书室、多功能教室、运动场地;人文资源, 如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各种活动, 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时事讲座;自然景观, 如花草树木。
三、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使学生多接触社会, 了解思想品德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 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 形成教育合力, 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 寻找乡土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 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紧密, 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是思想品德最肥沃的土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教育好一方人, 就要用好一方土。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太极拳”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篇9
关键词:太极拳,选项教学,民族传统体育
1 太极拳课程开发的背景
1.1 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熏陶”的需要
我校办学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坚持“崇德瀹智”的教育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太极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体现古老的东方哲理, 既有医疗、保健的作用, 又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现代体育更有效果。
1.2 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不开修身养性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开发多元化的体育选项课程, 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株奇葩, 其内涵深奥, 融哲理、医学、拳术于一体, 具有强身健体、防身御敌、娱乐表演、调节精神生活和增加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 兼有锻炼身体和修养精神两个方面的功能, 在培养人和锻炼人方面较之现代体育更富有魅力。
1.3 发挥教师个人所长
在多年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 本人发现传统的太极拳太繁琐, 耗时太长, 不适合现代青少年练习, 针对这种情况, 本人删繁就简, 从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精心筛选出12个典型的招式动作, 创编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业余锻炼的“十二式太极拳”, 以及适于参加竞赛的“陈氏太极拳套路”和适于课间锻炼的“定步单、双推手”的动作, 在学校体育选项活动中开展, 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壮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健身强体、育德促智、发展个性为宗旨, 以群体性活动为基础, 体现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功能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个性的塑造性以及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等原则。我校从2005学年开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选项教学, 太极拳便走进了中学体育课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 让学生健康成长, 并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 (2)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有高强度的剧烈运动, 还有柔和的身心调节, 健康不仅表现为肌肉发达, 更要注重调节内部系统, 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更协调、更健康。 (3)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谦虚谨慎, 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德。 (4) 改进课间操单调、枯燥的模式, 优化课间操的内容和结构, 使学生乐于参与, 主动掌握健身的方法, 并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风气。
3 太极拳课程的实施
3.1 编写教材
3.1.1 编写适于普及性教材
“十二式太极拳”是笔者把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有代表性的动作提炼出来而编成一个短小精悍的简化套路, 其主要作用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 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消除疲劳。“十二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有:右金刚捣碓、懒扎衣、右六封四闭、左单鞭、搬拦捶、左连珠炮、闪通背、转身双推掌、当头炮、左金刚捣碓等等。
3.1.2 编写适于竞技性的教材
包括“定步单推手 (双人) ”和“定步双推手”两种。“定步单推手 (双人) ”的主要动作有接手、黏手、内黏肘、外黏肘、钩手、削手、缠手, 形成练习有平圆单推手与立圆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是指朝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用棚、捋、挤、按四法周而复始做互相推揉的运动。其作用是通过练习推手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毅的精神, 增强耐久、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 以及提高应变和自卫能力, 还能增进友谊, 在相互帮助和切磋中共同提高拳艺水平, 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
3.2 课程实施
3.2.1 利用体育课程实施课程
根据我校体育的教学特点, 高一年级是基础教学,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高二、高三年级是采用选项教学。《太极拳》校本课程分普及教学和选项教学两大部分。“十二式太极拳”内容精练、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 人人可练, 同时又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娱乐的优点, 易于推广, 适合高一年级学生学习。而《陈式竞赛套路》主要适合部分有兴趣并且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定步单、双推手》, 主要是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 让学生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之余放松身心, 同时在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中感受太极拳的乐趣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3.2.2 利用大课间实施课程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 同时大课间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是张扬学生个性、创建学校特色的催化剂。笔者每天在大课间活动结束时带领学生做太极拳运动, 大约5分钟, 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品味和意识。我校的大课间活动2011年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大课间活动特等奖。
3.2.3 利用选修课实施课程
针对部分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 利用课外活动和运动队训练及社团活动的时间, 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 让他们掌握更复杂的太极拳套路, 在每届校运会开幕式上让这些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太极拳套路表演, 展示太极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武术比赛, 为学校夺得许多荣誉。
4 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评价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太极拳》套路考核。学习态度分为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 各占1 0分, 总分为3 0分, 让学生写课后反思和心得体会;《太极拳》套路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太极拳》套路的掌握情况, 占7 0%, 满分是1 0 0分。
5 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思考
5.1 授课教师要有“育人”的认知, 才能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太极拳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修心养性、育德育人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 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1) 太极拳的形神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太极拳有其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富于哲理的知识系统。因此, 太极拳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整体教育和培养上, 让学生既练拳又明理。形神统一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 让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2) 太极拳的意境美能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太极拳的意境主要体现在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完全统一,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 与中国文学、艺术、诗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拳是在三维的立体空间展现东方特有的人体美, 感情丰富而内向, 精神坚毅而沉着, 动作敏捷而神速, 神韵四溢而饱满。 (3) 太极拳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5.2 学生要有“修身养性”的认知, 才能体会太极拳的内在魅力
(1) 太极拳利于健脑益智。第一, 练太极拳时, 要求精神贯注, 意想小腹 (即意守丹田) , 排除杂念。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 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 起到健脑强身作用。第二, 练太极拳, 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影响。第三, 练太极拳还有利于提高人体动作的平衡性与协调性。 (2) 太极拳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第一, 大极拳讲究动态平衡, 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 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神态, 才能提高人的修养和品性。第二, 太极拳学习中的“诚为本, 敬为上”的德育观, 有助于文明的发展, 有助于理性的成长, 有助于心灵的洗涤。
5.3 把握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太极拳促进身体健康。练拳的时候, 周身感觉舒适, 精神焕发, 伴随情绪的提高, 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能, 使人摆脱焦虑和病态心理。同时练拳时, 随着机体的运动, 加强了血液及淋巴循环, 减少了体内的瘀血现象。 (2)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太极拳练习同时要求心静体松, 顺其自然, 符合“自然”、“阴阳”的平衡规律, 以求得身心内外和谐, 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显著作用。
5.4 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 推动学校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执信中学于2006年在全校开展太极拳特色教育,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 太极拳教育教学已形成了规模, 成为了学生们的爱好和特长。我校在大课间活动中师生一起练太极套路拳, 已成为一种健康方式深受学生、老师的欢迎。 (2) 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康辉, 王键华.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篇10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 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 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 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 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 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篇11
【关键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仍存在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问题,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和多变性。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力挖掘地理教材教学资源,激发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嚴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具体的实践过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结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编写计划,并丰富编写内容,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灵洁.基于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J].新校园(上旬刊),2014,(11):12-13
[2]林英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发展[J].读与写(上,下旬),2013,(13):23-24
[3]王海燕.浅谈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34-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课程开发与实践 篇12
关键词:课程标准,设计开发,教改实施
高职示范性建设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与教改试点工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笔者参加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改试点工作, 现结合实施的情况, 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
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应紧紧围绕专业主要岗位所需职业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开发应体现项目课程的开发理念, 选用企业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 开发课程标准。
1. 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完成产品的功能模块为基本任务, 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电子产品的电子电路分析, 选用围绕多个产品项目所对应的单元电路制作调试过程, 为完成产品基本任务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制作, 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程中各工作任务以电子产品典型单元电路为载体, 以典型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 突出工业应用领域的电子技术特色, 让学生在具体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 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从事电子产品分析、设计、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
(2) 源于真实电路和电子产品, 开展项目选择与设计
本课程以九江清华同方实业有限公司、九江707研究所等生产企业研制和实际生产中相应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为依据, 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和现场工程项目, 分析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结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 按照产品分析、理论学习、动手制作由易到难的任务排序, 由单一到综合的电子电路设计和制作。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教学项目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在项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电子产品单元电路设计、制作、调试, 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思想, 丰富学生制作的多样性, 提升学生设计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在多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创新思考、理论分析与设计、电路制作调试、功能实现报告展示的学做练一体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技能、团队配合和表达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应用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1) 熟悉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识读;
(2) 熟练使用焊接工具和常用的电子、电工仪器仪表;
(3) 掌握简单电子产品功能分析方法, 能对典型电子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
(4) 能进行典型电子电路的调试, 能检查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常见故障;
(5) 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具有小型电子电路制作能力;
(6) 能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和资料整理, 编写技术文档;
(7) 具有一定电子电路的自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8)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教改实施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依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电子产品单元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
1. 课程考核评价
突出“过程考核与综合任务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过程监控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分为工作过程项目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 综合任务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
课程考核评价由项目单项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组成, 项目单项考核占总成绩的50%, 综合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50%。
2. 项目单项考核评价
项目单项考核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 按教学项目独立评价, 每个教学项目根据工作任务设计不同要点进行考核评价。如项目1“简易充电器电路的分析、组装与调试”,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子电路, 这时候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电路识图能力和组装电路的工作主动性与操作规范性上, 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三级制甚至两级制进行考核。随着项目能力要求的逐级提高, 考核要点也逐渐增加, 如项目12“数字钟的设计、制作与调试”, 评价则要涵盖设计思路确定、元器件选型、电路原理图绘制、电路制作与调试、技术说明书编写、工作成果演示等中间过程。考核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三、教师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 具有较强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能力,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是:
(1) 具备较强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能根据本课程的标准制定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
(2) 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能力;
(3)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并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
(4) 在教学上应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模式, 充分使用任务分析、互动交流、案例教学、思维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理解教师对工作任务的分解和引导, 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5)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团队中与人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本课程教材由教学用书和实施用书两部分组成。
选择教学用书应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 重点满足各工作任务资讯部分的需求, 充分体现电子电路的应用, 所涉及单元电路应不仅解释基本的工作特性, 同时要对相关的应用性问题如选型、指标分析、布线等进行分析讨论, 作为学生完成电子电路设计的理论参考, 教材要做到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同时在文字的组织上应表述生动, 能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在兼顾各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融入先进案例, 及时补充电子技术的扩展知识点。
实施用书主要由教学活页, 项目任务书组成。在模块划分上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 充分体现各工作任务的电子电路功能构思、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功能验证和报告演示的过程, 应提出过程监督考核机制, 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功能设计科学性的考核;同时对综合性环节的实施细节进一步进行规范, 在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 16号.
[2]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课程开发与实践】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实施方案11-26
课程开发的实践走向11-19
课程开发与实施12-05
课程开发与专业改革08-09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0-29
课程的开发与运用11-18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5-26
节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05-28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09-14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