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方法

2024-10-14

课程开发方法(共12篇)

课程开发方法 篇1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向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发展, 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已经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学科课程把学习的过程约束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 知识能力无法转变为工作技能;而传统的技能培训过于偏重于简单技能的训练, 没有将工作过程做为一个整体, 无法使受训者有全局意识, 影响其职业发展和学习探究性。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那么, 怎么才能搞好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呢?下面我们以《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开发, 来谈谈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确定课程目标

要将一门课程改造成为项目化课程, 必须明确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清楚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是培养学生网络产品的安装、调试、配置和维护能力为一门专业核心课。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 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技能:高级:具备园区网的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等, 中级:具有建立、维护和管理园区网络的技术支持能力。初级:了解当前主流的网络产品, 具备初步的客服和沟通等能力, 从而能担当售前售后工作。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平行课程为《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 后续课程是《高级路由交换技术》, 先修课程是其理论基础, 平行课程是其工程配套, 后续课程是其拓展空间。这种课程安排为该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开展企业调研, 明确企业岗位设置和核心能力。

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建设初期, 我们通过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 认为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该门课程后, 其职业岗位包括三大内容, 即组网, 管网, 用网。具体包括:销售工程师:能灵活应用销售技巧, 描述不同厂商网络产品的各种特性、作用、优势;销售技巧、网络基础知识, 基本组网技术。售前工程师:熟练掌握销售流程, 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合理;销售流程、网络基础知识、基本组网技术、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能够根据项目方案, 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并施工完成项目;项目实施流程、综合布线知识、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协议功能及原理、网络设备配置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服务器搭建等。技术支持工程师:能够解决客户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流程、综合布线知识、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协议功能及原理、网络设备配置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服务器搭建等。岗位及核心能力明确后, 为我们设计具体的项目打下了基础。

三、将学习领域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在工作过程中的体现, 其设计的关键是明确工作流程和基本知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 我们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这门课程转化为以下典型工作任务:某中型企业内部办公网络有三个部门, 通过接入层 (二层) 交换机接入网络, 中心路由器连接总公司的核心 (三层) 交换机, 并连接两个分公司;全公司通过中心路由器做NAT上公网。为了网络安全, 在中心路由器和INTERNET之间架设防火墙, 防火墙采用透明模式;分公司可以访问总公司网络, 但是分公司之间不能互相访问。?要求根据拓扑图搭好网络环境;为该网络合理规划IP地址;总公司各部门网络通过VLAN隔离;各部门网络通过三层交换机互连;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实现链路聚合;、全网运行OSPF动态路由协议;最终全网能实现互通;并且都能访问INTERNET。

在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中, 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 在设计该课程时的设计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设计思路是:整体—模块—整体, 其实现过程是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

1、设计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理念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同时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 学习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为了体现这一设计理念, 在该课程设计之前, 我们已调研了上十家合作企业, 与企业专家一起, 对组网、管网、用网三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分析, 整合出了一个基于工作实践又区别于工作实践的“企业网组建”项目 (比工作实践更完备的体现了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同时分解实际工作中企业网的组建的工作流程和岗位, 确立一个个子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习, 充分体现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以“工作”促学, 边“工作”边学, 学生学习内容具体化, 学习兴趣提高。

2、设计思路:整体—模块—整体, 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从一个企业网组建的整体流程和各个功能模块上进行了解, 把所有操作步骤和命令详细给学生, 让学生“机械”的完成一次企业网搭建的过程, 体验完成后的效果。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 将整个工作过程分成七个子模块19个项目, 通过64个课时的学习, 最终将五个子模块整合, 完成整个企业网的搭建。在子模块的学习任务设定中, 每个子任务的设计是从 (下转第111页) 最简单最单一的网络功能实现开始, 至较复杂到较综合的网络功能实现, 一直到复杂、综合的功能实现。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 培养从按级到高级的各级网络人才, 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中, 针对每个子任务, 都提出了清晰的工作任务和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在完成较复杂子任务过程中, 应对相关操作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进行分析和排错, 子项目完成时, 进行效果的评估和学生自我学习收获的总结。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控制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地点由教室迁移到一体化实训室, 教学方式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做为主。具体实施中包含如下步骤:

1、指定清晰的工作任务, 教师展示做成后的成果;

2、学生制订出工作计划, 理顺工作思路;

3、教师进行工作过程辅导, 并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解;

4、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体验工作效果;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中,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方式。要从职业素养上和操作技能两方面能学生在每一个项目学习中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我们设计的有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 各占一定的权重, 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完成程度、团队分工的合理性、团队合作情况、学习态度等。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对整个项目体系进行修正, 包括项目设计是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操作可操作性是否强;是否能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

通过项目化教学, 学生对该专业的工作岗位有了具体的认识, 并且了解了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知识储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该课程使学生对网络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等问题有了一个方面的认识,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载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课程开发方法 篇2

课程资源开发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可能涉及课程活动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合理利用,突出其在课程中的特殊功能,以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保证课程资源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目标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提出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些社会背景和变化本身都是课程资源,所以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依赖于课程资源,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2)提高课程资源的品质。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必须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教育资源的纯度和教育品位,增强其对于某一教育目的可利用价值。如面对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按创新的要求来提炼课程资源,发掘课程资源中的创新因素。在提炼的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越丰富,它的品位就越高。

(3)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比较少,规范要求也相对的少,所以教育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存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基本标准,因而各地的教育可比性不强。只有积极应对,潜心研究,合理开发,不断积累各种课程资源素材,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课程资源体系,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和我的同事们积极进行资源共享,建立了错题资源库、课件库等。

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3

游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日趋壮大,许多游戏公司相继诞生,游戏设计与开发也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专业与职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高端游戏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于国内游戏设计与开发教学起步比较晚,相关的研究组织也并不多,游戏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设置正处于一个探索研究阶段。文章基于游戏产业的发展动态分析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在教学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游戏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1-02

一 2014年游戏产业的状况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CNG中新游戏研究(伽马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共同推出的《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1-6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496.2亿元(图1),同比增长46.4%,其中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55.7亿元,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91.8亿元,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25.2亿元,社交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3.4亿元,单机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0.1亿元。。其中客户端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8.9亿元,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02.7亿元,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4.9亿元,社交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578亿元,单机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0.5亿元。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仅仅只有十年的时间,但其产业收益增长速度是其他产业无法企及的。显然,中国游戏行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对游戏动漫方面的政策支持,例如;2007《中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颁布,重点中提出:积极发展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

游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日趋壮大,不少大的游戏公司相继诞生。游戏产业发挥了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游戏设计与开发也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专业与职业,为大量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机会,但高端游戏人才依然是干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状态,高端游戏设计与研发人才缺口问题突出,需求和培养之间依然差距巨大,高校的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 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现状

游戏人才的培养模式,早期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对游戏人才的培养一般都是学徒制模式.优点是实践性较强,缺点是培训人数量少,培养面窄,缺乏前瞻性。所以学院性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据调查显示,美国至今有150多所高校已经设立了很多关于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课程,例如: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等。甚至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等等已经开设了游戏设计与开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国游戏人才的短缺必然会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也逐步出台了许多鼓励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相应的游戏设计和开发人才的政策。例如,早在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在建设目标中提出:择优支持若干具有全国影响的高等学校,试办一批示范性软件学院。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十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发展目标中表明:“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要把动漫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并给予适当支持。按照市场需求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动漫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动漫人才……充分发挥动漫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机构和单位的积极性,开展动漫技术与人才培训”。

以上政策促进了各大高校关于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开设,目前北京大学、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游戏设计相关专业。但国内游戏设计与开发教学起步比较晚,相关的研究组织也并不多,游戏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课程设置正处于一个探索研究阶段。

(二)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目标单一,缺乏综合性。

游戏产业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据市场的调查显示,游戏产业的人才短缺指的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才短缺。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设计类课程均在以软件设计或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之上附加开设的,课程目标单一,要么是偏重美术设计方向的培养,或者偏重软件技术开发方面的培养。游戏设计和开发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方面。美国高校尤其注重这一点,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综合性上,主张软化和排除僵化的科目界限,关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尽可能把各个学科知识融合贯穿。所以,高端游戏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综合性学科的人才培养。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游戏设计人才,学生需精通游戏设计的其中一个领域,并且熟知整个游戏制作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促进公司团队成员之间的的沟通和协作。总之,无论从游戏艺术设计方向还是游戏技术开发方向都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切实地将专业人才培养与游戏产业需求导向结合。

2 课程内容更新缓慢

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和细分以及移动终端的兴起和普及,游戏的技术手段、制作理念、设计方向等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尽管专业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改进,由于各种因素,对全球游戏发展动态、行业发展规律的缺乏深入分析,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不能快速抓住行业的最新动态,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且被动。特别是在游戏开发技术的引入和人机交互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许多游戏课程依旧停留在以Flash或Virtools Dev软件为基础进行游戏开发和设计,教学内容与游戏产业发展脱节。

三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把理论知识融入案例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理论构架的精心挑选和排列,将大量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游戏案例当中,灵活引用学生们所熟知的游戏作品来对知识点加以演示和讲解。中国游戏的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移动游戏、单机游戏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种类型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延展设计,如现在非常流行的移动游戏:以《愤怒的小鸟》为例讲解box2d游戏引擎和关卡的编辑,以《神庙逃亡>为例讲解unity3D和引用手机重力感应进行人物左右的调整等等知识的技术原理。

除了引用国外的经典案例,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合作开发游戏案例Demo。把案例分为综合案例和专题案例,专题案例包含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将游戏主要的知识点合理地渗透到案例中,通过游戏Demo直观解释其实现原理。

(二)增强课程的综合实践性

无论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开设的游戏设计方向,或者是在计算机基础专业开设的游戏设计方向,在课程设计上都应该遵循游戏设计开发项目流程的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的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开发的原理与方法,以项目案例方式来方式在消除艺术与技术界限方,把各个游戏开发中运用到的软件技术,与游戏美术设计内容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联合体,这种方式是整合学科交叉课程比较理想的方式。

游戏设计的课程内容数量众多,但课程之间缺乏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每门课都有单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对游戏设计流程的整体考虑,学生在每门课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相对孤立,难以形成对游戏设计的全面认识。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应体现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例如把游戏设计课程的每个环节完成的作品,如游戏的策划,角色的设计,场景设计都能在综合的实践课程中,通过相关的游戏引擎,集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综合实践作品,也可以开设一些以工作室为模式的课程,美国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在其主修课里也都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综合实践性的教学训练。

(三)结合业界态势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数字化体验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趋于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如前沿的体感交互游戏设计,微软的研发的Kinect游戏,彻底颠覆了游戏的单一操作,在不需要使用任何控制器下它,是依靠相机捕捉三维空间中玩家的运动(图2)。让游戏步入一个互动娱乐的新时代。体感交互作为一种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游戏设计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一些互动设计与游戏开发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做游戏设计的时候能结合当前的流行的趋势。

游戏引擎是游戏的灵魂,也是游戏产业的核心技术。算机技术的发展飞速,游戏的引擎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化着,由2D到02.5D,伪3D到3D,从简陋的点阵到数以千万计的人物和场景多边形建模,从简单的碰撞框到复杂的物理接触碰撞效果,人类越来越喜欢具有真实感和体验感的游戏。美国高校的游戏设计开发课程将一些常用并经典的游戏引擎来作为基础教学,游戏引擎的使用不仅可加强游戏美术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和训练性,最重要的是以便学生以后学习游戏市场上新的引擎技术。当然,游戏引擎应用课程应结合当前主流的游戏开发趋势,如时下主流的3D游戏引擎。所以游戏引擎应用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

(四)携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项目资源,在与其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能有机结合,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市凯昌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3D游戏引擎公共支撑项目平台项目的经验,为本校游戏设计和开发的相关课程的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此项目主要目标是推动3D游戏引擎公共支撑平台在游戏企业游戏开发制作和高等院校游戏人才培养的普及应用。本项目在研发的同时,阶段性成果开展各种层次(技术员、中级班、高端技术班)的培训,联合本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广州市区及国内知名大学合作,面向社会与企业的行业发展需求,建立1-2个大型示范性动漫游戏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通过自主研发与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游戏引擎技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效力,尽快形成适应市、区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输送高、中、低端游戏人才,逐渐形成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人才队伍,形成区域储备充足、企业间良性互动共享,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确保番禺动漫游戏行业持续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人力资源需求。

结语

课程开发方法 篇4

一、微课程的成效性

为有效提高微课程开发的成效, 掌握微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 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微课程的概念, 提升自身对于微课程开发研究的认识, 提高开发质量。微课与微课程概念不同, 微课又称为微型课, 以课堂教学为设计背景, 将课堂教师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浓缩, 将重点知识进行强化, 对难点知识进行剖析, 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 以教师教学演示为主要教学方法。可以说, 微课是知识点浓缩强化的小型课堂, 以知识点的实景展示为主, 学生以观察学习为主, 主动参与性不够。

微课程涵盖体系较广, 手段多样。微课程是将原有课程, 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 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是在现有纸质学习资源基础, 对学生学习资源有了新的填补和扩充, 符合教学改革的需求, 它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式。它不仅整合了现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还能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教学和学习资源, 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微课程资源建设开发的重要性

通过微课程资源建设, 能根据学生基础出发, 实时帮助学生和老师紧密围绕教学知识点展开有序教学。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 课程实践性要求高。主要是根据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各知识点但教师在讲解操作的时候学生只是有理论知识印象, 掌握并不牢固。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忘记某些步骤甚至手足无措, 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这样就可能会有很多学生请教老师, 然而老师毕竟只有一个。因此往往会出现老师应接不暇, 学生长时间排队等候解答的现象, 从而对其学习的兴趣产生影响。单片机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前后内容练习紧密, 从基础知识到综合知识点的考察, 对于学生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要求极高。一旦学生将不会的知识点集聚太久, 消化不灵, 往往会造成学生无从下手的学习现象, 从而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特点, 将微课程引入到单片机技术课程中学习中就非常必要。从学生学习规律出发, 重新梳理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 教师将课程的知识点、经典的案例制作等制作成微课程, 有目的性地开发单片机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程资源, 随时随地学习, 加强知识点的内化。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学习、强化理解、规范操作。因此, 对于单片机课程引入微课程意义重大。

(一) 微课程资源开发手段

微课程资源开发既要讲究方法, 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平台建设, 通常, 我们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前提是根据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及学生学习规律, 进行微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同时, 认真研究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开发手段, 进行微课程的开发模式设计和制作。

首先, 梳理课程教学内容, 排列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设计微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在设计中, 我们要注意:首选把握微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教育性, 微课程内容是一种在线的教学资源, 应该要注重解决实际教学困惑;其次注意微课程学习的主体, 对于学生来说, 提高微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是发挥微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三是把握内容的针对性, 铺垫的设置是为每个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做铺垫, 每一个微课程的设计都必须目标明确,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其次, 要进行微课程的模型设计, 具体也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微课程建设的需要分析, 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独特优势, 发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统计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了解微课程的对象、教学科目、使用特征, 才能合理进行微课程的模型设计。比如以单片机技术中蜂鸣器项目为例,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掌握蜂鸣器发声的基本原理, 如何与节拍进行对应, 如何用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硬件支持完成蜂鸣器的发生等。在微课程资源开发中, 要着重重点内容的理解, 设计学生参与的互动性, 更好地理解蜂鸣器的工作原理。

二是利用关于如何建立微课程的开发平台, 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前微课程的开发平台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软件, 在移动设备使用日益广泛的今天, 涌现出了大批微课程资源开发, 比如自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开发, 同时衍生出其他学习相关平台比如云班课平台, 刺激学生课前课后也能融入到学习中。

(二) 微课程制作步骤

进行微课程制作, 需要遵循基本的制作步骤, 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选题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书写教案, 设计教学方法, 准备课堂知识点测试题, 同时根据重难点知识设计制作课件, 进行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等。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 我们特别要注意, 一是课程选题上, 二是准备摄像工具, 三是进行视频的录制。

首先, 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情况, 总结经验, 对于单片机学习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要重视综合知识点的运用以及实践能力的加强, 据此建立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学题目库, 供微课程制作使用。其次是利用摄像软件进行拍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包括了对微型课程的主题选择和设计, 根据现有课程教学资源, 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并依此来形成本堂课的教学方案, 如果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教学ppt。之后就要利用拍摄工具, 比如录像机和电脑里面的录像软件, 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录制。当然, 还要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简单的剪切, 选取需要的内容。

在录制微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充分掌握多媒体软件处理特点, 充分发挥电脑上录像软件的作用, 结合课堂教学的ppt、word和手写输入软件等为载体, 进行课堂执教, 开展录制。执教者可以边演示边讲解, 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 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当然对于操作实践项目, 教师还应该配合实验仪器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步骤, 结合学生操作中的常见问题详细讲解演示, 并且展现实验结果。完成录制后, 还需要对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后期制作。

建设好微课程资源平台, 微课程浓缩了课程教学的精华, 凝聚了教学的主要精髓,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目标性地展开教学, 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 同时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刺激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使同学们将学习心得相互探讨、学习问题及时解决。目前, 将微课程资源推放到微信平台上, 可以让用户有一个真实可靠的交流平台并且可以随时互动交流。不仅能进行实名认证, 为同学们分组做好准备, 同时微信平台独有的语音交流、照片及视频功能, 方便同学们以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参与到平台建设中, 不仅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还能实时与学生交流, 互助学习。

三、结束语

微课程是新型教学资源, 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却朝气勃勃。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 积极开发多种体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微课程体系。在探索微课程教学模式的道路上,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认真学习计算机软件知识, 以课程内容为主线, 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微课程建设平台, 发挥其积极作用,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杨.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分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课程开发方法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样,使“校本课程”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近几年,根据课改精神,我校在创造性地运用国家课程改革教材的同时,尝试着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效地配合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拓创新,开发完善校本课程

##年3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现有的条件、环境等客观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县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学校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先后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走进##国》,其中,《走进##国》共分四类。即:“秀奇的##国名胜”、“灿烂的##地文化”、“多彩的##国民间艺术”、“丰富的##地乡风民俗”。该课程体系,以地方性、校园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开发目标,经历了艰苦、漫长的探索,逐渐由初期的朦胧走向现在的成熟。每类都以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引领,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

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尊重,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探究问题的意识.二、立足校本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了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深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规范教育行为。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观念,创办刊物—《教研之窗》

自2003年开始,学校就办起了教研刊物—《教研之窗》。每2周一期,现在已100多期了。每期约3000至4000字,刊登的内容比较丰富,如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国内外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当前研究课题的最新动向,一些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各学科教案设计以及案例分析等,每期后面都附有与内容相关的问答、论述、研究性的题目。此刊物的创办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了新台阶,深受全校教师的青睐,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研究,引领教师资源共享

1、构建有序的校本教研模式

确立课题——个人思考——集体研讨——反思修正——形成策略。

2、开展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沙龙”、“专题辩论会”、“案例分析”、“说反思、谈体会”、“绿色课堂展示”等。这样帮助教师把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改变了多数教师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的现象。(实例展示)

3、每学期推出有助于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

①参加一项课题研究;②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教学案例;③撰写一篇校本课程故事;④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⑤上好一堂优质公开课。

4、举行创新型观摩课。

即一个班上课,其他平行班的师生可以共同观摩。这样,打破了以前一师上课只有教师观摩的模式,既实现了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标,又体现了师生关系平等的教育理念,实现双赢。

三、依托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一)课程保障:

落实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2007年9月,学校把“走进##国”“文明礼仪”“古诗文诵读”等部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行。为了提升“校本课程”的研究底蕴,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学校鼓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和建设,从而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打通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保障:

1、实行“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年级段实施,“文明礼仪”、“数学小博士”等为一二年级的内容,“古诗文诵读”、“竖笛”、“五

子棋”等为三四年级的内容,“二胡”、“走进##国”等为五六年级的内容。

2、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教师自由选择内容编写教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搜集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泼“校本课程”教学形式,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形成“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而广泛的共享。

4、加大学校业务领导随堂督课的力度,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检查、有小结。

(三)师资保障:

教师要求一“专”多“能”,体现校本管理科学化。“专”指教师的专业课,“能”指教师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某一类课程。自由选择的方式,不但增加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也使有专长教师的才能,得以展示和发挥,自信心、责任心大大增强,体现了校本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

近几年,我校对日常课程进行改革,在校本课开设实施的同时也注重与综合实践等日常课的整体结合。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活动因素,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以活动的形式将各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和拓宽,使校本课程更具魅力。如:

语文学科,在活动主题“我与奥运同行”中,开展了“奥运日记”、“观奥运有感”、“奥运在我心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运

用写作手法,感悟奥运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数学学科,在活动主题“小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数学故事”、“数学作文”大赛等,评选“数学小博士”“数学故事大王”等,获奖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中。

艺术学科,举行了“剪纸小巧手”、“小小舞蹈家”、“小小画家”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校本课程,开展了“缝荷包大赛”、“小调查”“小论文”大赛等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他们在积极地感受和体验学习过程,在分享成功的欢乐。在这样的课程中,每位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有了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

五、建立健全良好的评价制度。

1、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一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听课、评课、说课、编写教材、搜集材料等方式),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二是对学生的考核(抽查、座谈、研究成果展示、作品比赛等方式),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出等级。

2、与常规课程捆绑评价。书面考核占80%,技能测试成绩占10%,校本课程成绩占10%,各项的综合成绩为本学期该生的学业成绩。这样,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先进性、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师共同探讨,协作寻求教学的策略,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同时在全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了教师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合作探究,与人沟通的能力,引领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程开发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资源 开发 意义 方法

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历史学科教学资源来说,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历史书籍、文物字画、遗迹遗存、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具有历史依据的人文景观等。而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将会对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历史学科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性,使得这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一种课程资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在感兴趣,而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二)提高趣味性,培养探究性思维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教科书虽然涵盖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也比较缜密,但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勾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新的教学材料,开发富含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无论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是极为有用的。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可以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鉴别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历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资源。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知识依次是教育科研方法(71.0%)、新课程标准解读(42.7%)、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40.3%)、专业学科知识(20.2%),最需要提高的技能依次是教学反思能力(63.9%)、科研能力(61.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41.8%)。因此笔者认为结合上述调查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与自修提高自己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不啻是教育内容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只有观念的革新,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校教育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夯实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教学内容拓展、专业发展方向、教学研究、编制历史试卷等等。提高现代教育技能:包括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教学网站、博客等等。增强学术自觉能力:在现实的中学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由教师组织、整理并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的视野与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视野与高度。教师的视野与高度取决于教师积累的质和量。随着研究材料、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的创新,历史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成果迭出。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吸收最新成果,深化历史认识。

(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社区。社区资源包括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尤其是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區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通过观看历史音像资料,如《郑成功》、《鸦片战争》等影片,突破时空局限,直接了解中华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革命烈士陵园。通过介绍革命烈士的事迹,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深切怀念为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方法,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历史人物,如华岗同志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韩省.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途径[J].成功教育,2012(07)

[2]石万山.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江西教育,2011(15)

课程开发方法 篇7

关键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开发方法

1 研究目的

户外运动不同于我国传统概念上的体育运动,它是特指在野外或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溯溪、漂流、野外生存、野外定向、拓展训练等。户外运动传入我国虽然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目前,户外运动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体育项目,以其“挑战性”“刺激性”“健身性”“拓展性”“观赏性”和“休闲性”为特色,早已吸引了广大青年学子的眼球。很多大学生都会利用节假日或周末时间进行户外的野营、登山、远足等活动。可见,户外运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青睐。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回归与号召下,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高校校本课程资源,开设满足大学生多层次需要的体育课程便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热点。因此,在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拟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高校所处地理和人文环境特征,开发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希望能为切实开发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从而促进高校对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新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最终达到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户外运动、休闲体育、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进行检索,阅读其中关于国内外户外运动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方面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2.2 教学案例分析法

以某高校开展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其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地域特色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和作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

所谓开发原则,是指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准则,要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作用。

3.1.1 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是指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体现出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户外运动课程。要避免“大一统”体育课程内容形式,从而抹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独特意义。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拥有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三大科研实践基地,林业资源特别丰富,这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林业、山地资源开发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丛林穿越、登山、攀岩、山地定向等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

同时,东北林业大学地处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黑龙江省,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冰雪资源开发出独具北国特色的冰雪户外运动课程内容,比如高山滑雪、雪地露营、雪地定向、雪地徒步穿越、搭建雪屋、攀冰等课程内容。

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满族、蒙古、朝鲜、回、鄂伦春、赫哲、鄂温克、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传统体育活动,加之独特的冰雪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雪地走、冰嬉、滑冰车、马拉雪橇、雪地皮爬犁、打冰尕、冰磨、冬钓、冬猎等传统冰雪体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将这些独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冰雪体育项目引入到户外运动课程中,既能体现户外运动课程多元文化特色,又能将传统冰雪体育文化的精髓加以传承和传播。

3.1.2 实用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1]我国教育学者也提出体育教学应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的“五维观”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应该考虑学生未来从事终身体育的能力和职场发展适应。学校体育只是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生涯的一小段,体育教学最终目标是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之后继续参与体育锻炼,使之成为保证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并能够用之调节身心健康,很好地适应社会压力的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来开发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必然要保证户外运动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可参与度以及实用度。比如提升合作精神的户外拓展训练,参与性强的户外露营、岩降,以及实用性强的野外绳结技能、野外救护技能、野外定向技能等内容。

3.1.3 健身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

户外运动课程的基本任务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是一致的,都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都要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健身需求。因此,开发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内容时要科学地选择健身性强的内容,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比如春夏季开设的团队林地定向、林地穿越,溯溪等课程,既锻炼学生的体能又强调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冬季开设的雪地定向、雪地穿越既让学生领略雪地风光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安全性原则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关系到学生的生命与健康。户外运动课程很多内容都在野外进行,野外环境复杂,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因此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是保证户外运动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户外运动课程中,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户外运动风险评估方面的理论课程。对每一次户外实践课程从出发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都应该予以排除,并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对每一次的户外实践课程都进行风险评估,确立相应的安全级别,从而筛选出户外安全性高的课程内容资源。这样就可保证学生安全地投入到户外运动课程中去,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3.2 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方法

3.2.1 实地考察方法

项目组教师进行野外“踩点”。即项目组教师亲自奔赴野外考察户外课程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并对其安全性和可利用性进行评估,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引入到户外运动教学中。实地考察方法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野外综合实践课程。项目组教师一共考察了3个野外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点。首先是本校的帽儿山实验林场;其次,考察了帽儿山周边亚沟山区的地形地貌;最后是考察学校周边和松花江周边环境。

3.2.2 筛选的方法

所谓筛选是指从大量的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资源中,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遵循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合理地选出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户外运动教学内容。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学校条件、教育政策、自然和地理环境、户外运动项目自身特点和项目安全性等因素。筛选的步骤如下。

第一,列出户外运动内容清单,列出户外运动危险度、强度以及等级。如表1和表2所示。

第二,结合学校自然地理环境和实地考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表1和表2中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项目,并选出合理的适合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危险等级及强度。从表1中筛选出丛林系列、峡谷系列和岩壁系列的户外运动项目。从户外探险分级表中选择C类,中等强度和1低度危险的户外运动项目,开设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需要说明的是,中等强度的户外项目是指,数日的常规山地活动,日行程短(一般少于15000m山路),1~2次野营。对参与者要求身体健康,装备要求一般,背负重量15kg以下(男性)。1低度危险是指多数常规活动如登山、攀岩、游泳等。可能会有意外发生,行程中等,强度低,一般有1~3次野营。参与者要有一般的生活常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4]

3.2.3 引进和改编的方法

引进和改编主要是针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项目。北方冬季漫长多雪,冰雪资源丰富,因此开设冰雪户外课程可以展现课程的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特色。项目组主要引进了满族的雪地走、滑冰车、脚滑子,赫哲族的冰磨以及两个狩猎民族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的雪爬犁。引进之后对部分项目进行了改编,以使其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比如雪地走改编成雪地穿越,雪爬犁改编成雪橇定向。滑冰车、脚滑子和冰磨主要作为冬季户外运动课程的娱乐项目。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致新.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R].研究报告,2003.

课程开发方法 篇8

目前, 在医学院校教师授课时普遍使用多媒体CAI形式进行教学, 利用CAI教学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传递大量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师课件制作水平有限, 致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法将教学内容灵活的表现出来。

良好的CAI课件不应只是以教师操作、演示为主, 它应该体现交互性, 要给学生思考、想象、理解的时间与空间。师生能通过操作控制整个过程, 甚至可以打乱顺序, 任意进行[1]。

2 医学课程交互式CAI课件设计方法

2.1 交织导航

医学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 互相补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CAI课件时, 能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通过链接形式有条不紊的将其串联起来,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将所需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这种课件的展示方式我们称其为交织导航, 它的实现一般通过超媒体的形式来实现。超媒体是一种新的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 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建立起多种媒体信息之间的连接。它是一个非线形的网状结构, 把多种媒体分成不同的信息块称为结点, 结点之间按它们的关联链接成网。超媒体利用这种方式收集、存储、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文字教材的线形学习结构, 对学习程度不等的学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2]。

交织导航技术是交互式课件制作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制作方法, 这需要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对所授内容的控制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可以根据地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情况, 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 穿插课程中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 它并不是网页的超级链接形式, 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系统的进行教学设计的结果。使用框架和导航图标可以设定翻页结构, 解决个别化学习中的迷航问题。例如在制作医学公共基础课《VFP程序设计》时, 由于各章节知识内容紧密相关, 在制作时, 我们就利用导航图标和交互图标制作了许多超链接,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直接从讲述的内容跳转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 而且在讲述完毕时又可回到原处继续讲解。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对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全程控制。

2.2 医学课件网页的链接设计

在医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网络素材需要访问网站或打开网页文件,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Authorware7中的插件技术进行访问。Webxtra插件可以解决网站与课件的整合以及对可访问页面的控制。

首选, 安装Webxtra插件, 然后在Authorware7菜单“插入”的下拉选项“Tabuleiro Xtra”一栏中选择Webxtra项后就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对话框。

“主页”栏里系统默认是空白网页, 在这里输入你要访问的网站, 如输入网址或者访问本地硬盘的网页文件, 如输入://vfp/index.htm。在“浏览器窗口属性”中使用“在新窗口中打开”复选框时, 如果网页中的链接是新开窗口的将可以正常访问;如果取消了“在新窗口中打开”选项, 将会使网页中“新开网页的”链接变成无效。如果CAI软件要求网站只能在软件内进行网站的访问就不要选择此项。“使用右键”复选框在选中的情况下, 允许在网页中使用右键。“显示滚动条”复选框在选中的情况下, 如果网页的页面超出你设定的Webxtra窗口大小时, 会自动出现滚动条。“内容控制”在提供给学生的CAI软件中允许学生进行有限的网站访问。“仅在此列表中的网页才能链接”里可以设置只能进行访问的网址。通过代码的方式来指定打开的页面文件, 则首先在流程线上加入Webxtra图标并命名为Wxtra, 然后在Wxtra图标前加入一个计算图标, 并在计算图标中输入CallSprite (@"WXtra"#Navigate, FileLocation^"web.html") , FileLocation^"web.html是课件执行文件路径下名为web.html的网页文件。

2.3 画面缩放设计

这是在交互式课件中常用用的一种方法。在制作CAI课件时, 考虑到屏幕整体布局, 在设计某些细节部分, 由于当前屏幕的教学内容较多, 可以将一些教学信息隐藏起来, 通过在课件程序中对相应文字或图像设置热区或热对象完成。当鼠标移至相应的位置或对象上方时, 弹出与此相关的信息, 教师可在此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后, 将弹出的信息消失。这样在不影响屏幕整体结构的情况下, 隐藏的教学信息的显示与否完全由教师控制。若课堂教学不需要这部分内容出现, 可供学生课后复习时使用。这部分教学信息的主干始终呈现在屏幕上。通过细节的变化充实了这部分的教学。

例如, 在心肌疾病课程的课件制作为介绍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 将病程三个阶段即无症状期, 有症状期, 病情晚期的特征图片并排放置在同一个显示屏幕上, 使学生对不同症状期的心肌情况作以对比。教师通过对这些图片设置热对象, 授课时只要点击图片就可以将其放大到整个屏幕, 作进一步的讲解。当此问题讲述完毕, 在屏幕上单击一上就可将此图片缩回到原处, 这样一样, 授课的重点始终展现在学生面前。

2.4 限定时间解答问题模式设计

医学类课件有时在设计时, 不单是一个问题, 可以是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个问题, 需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作出解答, 可以通过软件设定交互时, 这时学生就要针对问题, 进行快速分析, 由电脑计时, 当时间到达时, 可根据学生完成问题的程序给出不同的响应结果。这比教师用单纯语言描述要更有效,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在急救学课程的课件制作中, 为介绍抢救时医生在接触到不同症状的急救病人时需要紧急处理的事项, 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处理方法正确的表述出来。在制作这类课件时, 我们使用了大量的计时交互功能。在问题提出后, 利用计时图标功能在屏幕上显示倒计时时间, 如果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将正确的处理方法回答正确, 则后出现下一个问题, 否则, 系统将给出此问题的正确解答[4]。一般这样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练习,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对所学知识的不足还能有充分的认识。

3 总结

我们将上述CAI开发技术应用在医学相关课程的CAI中, 不但能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 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且合理的使用交互功能,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和非线性等特点, 创造更为生动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交互式CAI能充分的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自然、合理的表现出来并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辅助教师完成授课内容。本文介绍一些在医学CAI课件制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技术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医学课题,交互式课件开发,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洪涛, 董大钧.基于网络的多媒体IMCAI研究与开发[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34:56.

[2]张森, 宗绪锋.多媒体CAI课件基本原理与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0.

[3]蔡洪涛.Authorware7多媒体及网页插件在CAI软件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21) :70.

课程开发方法 篇9

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技术也开始进入一个被称为后PC技术的时代。而嵌入式系统可谓是后PC时代和后网络时代的新秀。对于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那种放在桌面上来处理文档、进行工作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计算机“机器”;各种各样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设备在应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通用计算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拥有着小到MP3,PDA等微型数字化产品,大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车载电子设备等各种使用嵌入式技术的电子产品。而在工业和服务领域中,使用嵌入式技术的数字机床、智能工具、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渐改变传统的工业和服务方式。嵌入式系统是这个后PC时代的擎天之柱,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子技术就是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天下。

二、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嵌入式技术日渐普及,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嵌入式业务的投入,这导致嵌入式系统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一路高涨,嵌入式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同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机构在此方面的培养则相对滞后,一方面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另一方面一些嵌入式企业有着大量的项目却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完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的高等计算机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对脱节。目前产业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的系统趋于复杂化,软件将发挥起关键作用,故当前业界非常缺乏的就是软硬件技术兼具的人才。

基于此,各大高校竞相开设嵌入式方面的课程,目的就是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掌握当前最具前途的技术,培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高竞争力的软硬件技术兼具的人才,为学生们将来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嵌入式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课程特点研究

嵌入式系统领域门槛较高,嵌入式开发人员要求软硬件两手都要硬,不仅要懂底层的硬件,而且对软件专业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市场上需要的嵌入式人才必须具备C语言编程经验、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Win CE等)经验、内核裁剪经验、操作系统移植经验、驱动程序开发经验等。

基于此,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下《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的特点:

1、该门课程涉及领域较宽,学习前要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各个高校在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前,要有相应的前驱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通常所需前驱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微机原理,系统结构,单片机等。而嵌入式领域本身涉及的内容包括:ARM体系结构,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Linux内核,Linux驱动程序开发等等。嵌入式系统是将多种软、硬件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进行相关的开发应用。

2、我校对该课程的定位是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

基于嵌入式领域涉及知识相当广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有限,故我们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作为学生进入嵌入式领域的一个领航者,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定的软硬件基础。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能力,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3、课程初期,知识的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枯燥

嵌入式学习初期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当多的软硬件理论知识,而理论内容枯燥,且较为抽象,故入门学习较难,坚持下来更难。

4、课程后期,实践性强,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

嵌入式学习后期需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嵌入式系统开发与通用软件开发的开发过程与所需的实验条件差异很大,开发过程中需将软硬件相结合,实现交叉调试,实验所需实验板与开发平台的费用相当昂贵。

四、教学方法探讨

在对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的教学经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初期要将嵌入式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清楚,嵌入式领域的门槛虽然相对较高,但也跟其他事物一样,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教育学生要自信、坚强、积极、勤快。兴趣最重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嵌入式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坚定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念,牢记“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冬雪终将化去,春风定会吹来”。

2、对比教学法,新旧知识对比学习

嵌入式领域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众多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要带领学生们巧妙运用已学知识来接受新的技术。比如“ARM汇编程序设计”部分,ARM指令集中包含很多实现各种操作的指令。ARM指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8086/8088汇编语言指令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授的过程中带领大家回忆前驱课程《汇编语言》中的指令含义与使用方式,以及汇编语言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学习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对比学习中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能加深记忆。

3、问题引导法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互动

在课程前期学习过程中,有较多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纯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问题引导法”来完成。即每次在授课前先给学生们提出若干个问题,问题不仅囊括课本中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一些课外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们重点掌握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总结”的过程,来解决这些问题。课堂上可以实现互动,让某个学生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而其他的同学对该答案进行评判、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最终的正确答案。比如问题“什么是操作系统内核?它有哪些核心功能?”,课本上直接介绍了操作系统内核的各种核心功能,而没有明确给出它的定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来做总结了。采用这种方法,可使得理论知识的枯燥程度有所降低,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里面的精髓,并能培养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4、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

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程学习后期,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此时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小项目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如“Linux驱动程序的开发”部分,首先提出一个项目,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2~3人,以小组为单位来协调完成。在实现过程中,大家相互讨论与学习,每个人都参与到项目中,动脑动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最终将项目完成。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知识,并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就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嵌入式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五、结论

嵌入式系统是后PC时代的擎天之柱,是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各大高校在该方面的培养逐步引起重视。笔者在研究嵌入式领域发展历程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亲身的教学经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资历尚浅,所作总结仍然不够完善,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使得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嵌入式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宁炳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09(2).

[2]覃征,徐文华.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课程开发方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兴趣,优化新课堂,课堂效率

一、引言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偏重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 跟着考试走, 而不善于独立自主学习, 这种情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遵循激发兴奋点活动的设计原则基础上, 通过将兴奋点的合理分配、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参与和突破教材线性结构、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活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活动, 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开发新课程资源

设计新课程时要与日常生活接轨, 要善于把生活融入到课堂上。但高中的英语教学又不能像中学英语那样, 还是要在顺应高考的前提下对高中英语进行新课程开发。所以要想真正完成新课标任务, 就要做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并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更新教学,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和优化课堂教学呢?

1. 突破传统教材线性结构。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素材本身极富生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教师在不改变教材中语言项目的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对情景和话题或活动的空间等设置可作一些调整。比如在O lym pic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在W arm ing up部分设计若干问题, 通过一个智力小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和现代奥运会基本知识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元中心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时有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课堂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利用报刊文章、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这些语料信息不同于纯粹为教学目的、高度简化了的教材语料, 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而自然的语言, 有着地道的表述、完整的语言环境。因此, 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会给我们的教学增添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2. 设计多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这一理念可设计多种任务型活动如信息传递型、逻辑推理型和观点阐述型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来源, 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 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始上课时用五分钟时间, 进行“news report”, 由学生报导新闻, 教师作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 可将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用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分阶段地从网上、英文报刊、杂志上将近期的“hottopic”的有关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 归纳整理后印发给学生, 以使学生在知识的“量”上得到积累, 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3. 把Letm e learn变成I wantto learn。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激发学生兴趣首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是“I can do”!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 教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和整理教材,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的同时要时刻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出发点, 要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兴趣、情感为重要前提, 依托学生的经验世界, 摸索出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 创新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解决自己的问题, 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rap、诗歌、录音对白或经典文章, 提供背诵材料。 (2) 比如在Christm as这天可以组织学生排话剧节目, 学生们表演。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成一组, 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 对白少的角色由学困生扮演, 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 相互帮助, 团结协作, 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 学生在愉乐之中,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结语

一位好的教学工作者, 就像是一部话剧的导演, 他是指导学生表演的人。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 (Carroll, 1963) 曾指出, 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依赖于五个变量: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就要根据所学内容,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和建设高中英语课程资源是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力军, 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组织指挥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表演, 在其指导下, 整个课堂充满紧凑而活跃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会感到新鲜多样、趣味无穷, 外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喻建平, 岑如意.以多媒体为辅助技术的英语课堂结构模式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 (1) .

开发课程享受课程 篇11

所谓社团课程化,即把学生平时的社团活动纳入特色课程,规范学生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按照课程的要求对社团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管理,落实实施。

一、英语社团课程的目标

在学校构建社团课程体系的背景下,我们进行了英语社团课程的开发,先后设立了“英语地带” “英语短剧”和“英美文化”等社团课程。我们初步确立了“创设氛围、激发潜能、开阔眼界”的指导思想,以“拓宽学习途径,以生为本”为社团课程目标,以“提升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为教师发展目标,以“提高英语水平、拓展视野”为学生培养目标。

二、英语社团课程实施步骤

英语社团课程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

1.全员参与,师生共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英语社团课程要真正落实,需要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参与。于是,我们根据师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逐步形成了学校引领课程、全组教师参与的局面。在“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在学生自报、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综合统筹确定了英语社团课程的具体门类。这些课程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教师,紧密结合每一位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因此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2.纳入课表,系统开展

学校在兼顾教师课时量、学校场地、学生人数、课程效果等条件的前提下,确定了每周五下午为社团课程时间,并将其编入课程表。系统规范的课程管理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为社团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团队正在逐步形成。英语社团课程中语言类、表演类、文化比较类等不同形式的活动的有机融合,真正体现了学校课程的和谐共生。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我们把特色社团课程常态实施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我们还探索总结出了“问题发现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实践体验课、总结交流课”五种课堂教学形式。跨年级、班级的“组合式”教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如在开展英语短剧《音乐之声》这一课程时,打破年级、班级界限,采取多个班级整合的形式,让学生看到其他班同学的优势,让优秀的班级带动需要提高的班级。尤其是期末的展示评比活动,促使学生们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了英语学习能力。

在学校社团课程体系的建设进程中,英语组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结合学科特点,重点进行了阳光英语短剧和“世界之窗”英美文化的英语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阳光英语短剧社团隶属于学校的社团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演绎英语经典话剧和原创剧本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活动既补充了学生日常英语教学中口语练习的不足,也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世界之窗”英美文化社团则从英美餐饮和餐桌礼仪、英美节日风俗、英美历史地理概况等方面为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4.以不同形式呈现英语社团课程

英语社团课程主要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英语地带”,重在提高英语听力;二是英语短剧,欣赏、体验并表演经典英语话剧、舞台剧;三是英美文化天地,多层次、多视角展示国外风俗与文化。不同的形式体现出不同的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下面以英语短剧《音乐之声》活动的实施情况来简要进行说明。

一是组建《音乐之声》表演剧组,由4名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再从众多报名的学生中选取33名参与社团。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有三个转折,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丽亚,透过音乐来教育崔普上校家的孩子,最后打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姻缘。我们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场景——玛丽亚与孩子们的初次见面,孩子们对玛丽亚的作弄和玛丽亚的内心独白,玛丽亚与孩子们一起学习音乐,以及最后大家一起排练音乐的美好场景。三是分配角色,指导表演。根据学生的外形、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分配适合自身的角色,以求形神兼备。同时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由结合,在排演过程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四是展示、汇报演出。在期末时,剧组为全校师生进行展演。五是多元化评价。印制评价表,由自己、同学、老师以及家长进行评价,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

三、收获与思考

实施英语社团课程后我们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较大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家长感到孩子能主动学英语、看资料,他们很省心;教师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储备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充电、提升能力。

课程开发方法 篇12

关键词: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方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从而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因此, 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经验, 通过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 将我国优良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以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个方面, 具体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发展及趋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项目创意设计、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研究热点、案例分析, 等等。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热点和案例分析等, 其中又以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为难点。

(二)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从上面《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看出, 本课程是主业必修课程, 对学生综合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使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课程总共有三个学分, 而其他的课程基本上只有1.5或2个学分。这些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旅游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因此, 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技巧,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掌握相关知识, 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掌握旅游规划的研究热点,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体系, 并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分析及自身的实践活动,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完成旅游规划实践任务。

(二)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要求

1. 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旅游规划的思想与程序、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内容。

2. 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

3. 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及进行野外调查;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的程序、方法和内容;掌握旅游营销对策、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等。

4. 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项保障体系。

5. 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 要求学生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 完成简单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操作。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要达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而增强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 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 案例教学法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在讲授过程中, 一定要用到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 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 熟悉实践要点、步骤、方法、技巧等内容。例如, 在讲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时, 教材上有相应的评价步骤、模型树及评级因子权重表等, 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这种评价方法, 就必须用案例进行评价, 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作业进行实践评价, 这样学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又例如, 在讲到项目创意设计原则的时候, 看起来很简单, 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让他们认为这不只是“喊口号”, 必须用案例进行说明。另外, 还有很多教学内容, 例如旅游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主体定位、功能分区、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 都应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看来, 案例教学法贯穿该门课程的始终, 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 研究型教学法

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这样才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这就要用到研究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 进行挖掘、拓展和提升, 从而发现研究课题的教学方法。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旅游专业课程中理论深度、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一门课程, 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挖掘和进一步研究的。例如, 在讲到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时, 教材上只列举了美国的海滨旅游资源及滑雪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估标准。还有很多专项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来, 因此我就展开了对温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温泉资源开发现状, 成功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又如, 在讲授旅游形象设计这一内容时, 我就结合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开展研究工作, 确实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只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两者才能互为动力,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 使两者共同提高。

(三) 零距离教学法

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因此加强旅游资源实践环节在整个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就是一门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课程, 因此必须加强零距离教学方法的运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零距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地的城镇规划与环境的协调;旅游地的人文、经济、环境、民风民俗等社会资源的考察;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经营与发展状况;导游人员的情况、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与促销、旅游地的形象, 等等。通过零距离教学, 学生既增加了旅游的经历, 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四)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点, 但我认为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 有的课程很适合, 有的课程部分内容适合。《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部分内容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例如, 在进行主体定位、功能分区、营销策划、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等内容的讲解时,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地区对这些内容的成功设计。

(五) 课堂讨论法

上一篇: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下一篇:电子线路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