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2024-06-12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通用12篇)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篇1

跳高是以越过横杆高度来确定运动水平的跳跃项目,它的最终目的是为越过更高的横杆创造可靠的保证。背越式跳高是人体通过弧线助跑、起跳腾起背对横杆,然后身体依次越过横杆的一种跳高方法,其助跑的目的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在起跳前及时地调整动作结构和节奏,同时取得合理的身体内倾姿势,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完成过杆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助跑方法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方式一般分为衔接着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直线助跑,后一阶段为弧线助跑,其助跑呈抛物线形式。进行弧线助跑主要是为了提高过杆时的速度,以达到顺利地越过横杆的目的。一般来说,全程助跑的步数为8~12步,其中弧线段跑4~6步(有的运动员为了发挥其较快的速度,还会采用更长一些的助跑步数)。之后用远离横杆的脚起跳。助跑最后一步的路线与横杆的夹角约为20°~30°,优秀运动员大多为20°左右。

二、弧线助跑技样的优势

由于弧线助跑在动作结构上接近于短跑,因而有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增加腾起高度。另外,在弧线助跑衔接起跳时,由于身体内倾,身体重心下降,从而能获得较大的起跳工作距离。同时,由于身体内倾,起跳时屈膝程度较小,无形中缩短了起跳的时间,加快了起跳速度,为提高起跳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弧线助跑的技术要点

整个技术阶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快、稳、大、低。

1. 快。

在背越式跳高中,助跑前段(即直线段)的跑法与短跑加速度跑相类似,速度逐渐加快。跑弧线段时,跑法也与普通跑相类似,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身体的倾斜度随助跑速度的加快而逐渐加大,由于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助跑速度快,因而身体内倾角度就较小。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速度可以达到8.0米/秒左右,如当今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他在越过2.45米时,助跑的最后第二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就达到8.93米/秒;曾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朱建华,在越过2.37米时,最后六步的助跑速度为8.73米/秒。可见,助跑速度快是他们的共同具备的技术特征。

加快助跑速度对提高起跳速度显得尤为重要,但应注意只有完善在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体现出快速助跑的作用。

另外,助跑速度的快慢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助跑速度,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当时跳高能力的发展水平,任何一名跳高运动员都应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尽可能快的速度,因为腾起速度的快慢也取决于助跑速度。如今,许多优秀的跳高运动员都十分重视助跑速度这一技术环节,把通过增加助跑速度作为获得跳高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2. 稳。

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技术应该具有一个稳定的节奏。节奏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动作交替出现规律的快慢,时间长短的现象。

背越式跳高弧线段助跑时的节奏应由慢到快,加速平稳而且明显,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稳定的助跑节奏将直接影响到助跑速度的发挥和起跳效果,因为它不仅能达到助跑逐渐加速的目的,还能使运动员发挥助跑速度并且连贯地衔接至起跳,并保证准确地踏上起跳点。当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助跑节奏后,整个助跑技术会更趋于自然、放松,这就为集中精力,去完成起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大。

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幅度应该是大而自然,尤其是助跑的最后一步,它的特点是髋关节的动作幅度很大。

另外,随着弧线助跑的曲率由小变大,半径逐渐缩短,能使身体逐渐增大内倾角度,这是因为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助跑速度快,形成身体内倾角度较大,尤其是随着倒数第二步的速度增快,加大了身体内倾的角度。

4. 低。

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对起跳前自然降低重心,提高起跳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在沿弧线跑进时,由于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使得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吻合,这使得人体重心比跑直线时相对降低,尤其是向最后一步过渡时,由于受到极大值的离心力的影响,明显地被迫产生了一个比较深的缓冲阶段,并使身体重心下降。当然,这不需要像直线助跑那样,在起跳前有专门降低重心的动作,这对于加快起跳踏上起跳点的动作速度,给快速有力的踏跳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索托马约尔和朱建华在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垂直支撑阶段,都降低了重心,膝关节的弯曲都达到相当的程度,同时借助于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使身体保持适度的内倾,这一动作结构为随后的起跳阶段加大垂直用力的工作距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小结

背越式跳高的全程助跑技术采用由直线转入弧线,直弧路线相结合的助跑形式。直线段助跑有利于发挥水平速度,弧线段助跑在保持速度或继续加速的前提下,保持身体内倾,有利于降低身体重心,从而转入起跳和背向横杆的优点,动作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弧线助跑技术的完善程度、助跑的速度与节奏等,会对随后的起跳速度、腾起的方向、整个起跳的效果以及过杆技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篇2

试题剖析:

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组成的,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了跨越式跳高,他们已经掌握了跳高的一般技术。而高中阶段学习的背越式跳高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改变了跳高姿势,最大的区别就是助跑起跳技术和空中的过杆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这个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跳跃能力,感受成功过杆带来的快乐。助跑与起跳结合是教学的重点,过竿动作是教学的难点。

动作要领: 1.助跑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包括直线助跑和弧线助跑两段。左脚起跳的人在右侧助跑,右脚起跳的人在左侧助跑。直线助跑段,一般跑4~5 步,动作轻松、自然、有弹性,重心较高,后蹬、前摆的幅度较大;弧线助跑段,一般也是跑 4~5 步,身体稍内倾,以前脚掌着地,节奏鲜明,摆臂与弯道途中跑相似;倒数第二步,步幅稍大,用全脚掌着地,最后一步稍小,速度要快,两臂配合积极摆动,准备起跳;起跳点距横杆垂直面约 70~100 厘米。

2.起跳

助跑倒数第二步时,支撑腿以全脚掌着地,步幅稍大,重心稍下降,同时摆动腿积极擦地面前迈,向前上方推送髋关节,上体稍后仰,保持内倾;起跳腿踏上起跳点时,摆动腿顺势上摆,同时摆臂向上;起跳腿迅速蹬伸髋、膝、踝关节,起跳腿的异侧臂上伸,躯干充分伸展,整个身体几乎与地面垂直。

3.腾空过杆

保持起跳腿蹬伸、摆动腿沿起跳腿异侧臂方向向上摆动、躯干充分伸展的身体姿势,继 续向上;离地后,身体转动成背对横杆,起跳腿下垂,摆动腿逐渐放下;当头和肩越过横杆后,迅速沉肩,两臂置于体侧,髋关节向上挺起,形成“背弓”;这时两膝自然弯曲、分开,小腿自然下垂;当髋关节过杆之后,肩继续下潜,稍抬头,收腹,抬大腿,小腿自然上甩,使整个身体过杆。

4.落地过杆后以肩和背部落海绵包缓冲 教案:

一、课题:背越式跳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能正确做出背越式跳高动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三、重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四、难点:腾空过杆技术。

五、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说明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课堂的纪律问题;4.检查着装;5.安排见习生。组织:成四列横队。

(二)准备部分

1.热身活动:成两路纵队绕田径场慢跑 1 圈。2.热身操:(2x8 拍)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振臂运动;4.体转运动;5.腹背运动;6.弓步压腿;7.弓步侧压腿;8.膝关节运动;9;手腕踝关节运动。组织:成体操队形散开。

3.专项准备活动:

1.成一路纵队结合口令沿跑规定圆形路线慢跑,跑 5 步用起跳脚(左脚或右脚)。2.两人一组压肩;教师备考微信 3.两人一组下腰;(三)基本部分

1.导入:同学们!刚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热身活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一种运动它是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运动?。对,是跳高,那跳高项目采用什么姿势可以跳的更高呢?同学们都很聪明,是背越式跳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挑战高度。

2.新课讲授

(1)首先,教师结合挂图讲解背越式跳高各技术环节的动作要领并示范。

(2)助跑技术的练习,教师给同学们做动作示范。将学生分四组自主组模仿练习,直线与弧线相结合。教师强调助跑阶段的动作要领,并进行指导纠正。教师提问(预设): 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一下为什么助跑要采用直线加弧线的方式助跑? 学生回答(预设):1.提高起跳效果;2.为起跳做准备。

(3)起跳技术的练习,分四组自主进行原地起跳练习和助跑起跳练习,并强调助跑倒数第二步时,支撑腿以全脚掌着地,步幅稍大,摆动腿上提。

(4)腾空过杆与落垫技术的辅助练习。

1.分四组借助海绵垫做原地倒肩、挺髋收腿辅助练习,小组同伴可帮助练习者提拉髋关节,根据自身体会,小组共同学习,探究。要点:背对海绵垫,起跳、仰头、倒肩、展体、挺髋成背弓,最后肩背落垫。

2.分四组借助海绵垫自主进行完整动作过橡皮筋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根据自身体会,小组共同学习,探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技术。要点:挺髋,踢小腿。

教师提问(预设): 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一下腾空过杆过程中身体那哪一部分最容易碰杆?落垫时最先着垫的部位是哪里? 学生回答(预设):最容易碰杆部位是臀部、肩部。最先着垫的部位是肩背部。3.巩固提高

跳高展示,挑战自我,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积极参加比赛,超越自我(注重个体差异,发展技能),学生自我分析评价。

(四)结束部分

1.组织学生做身体放松运动,主要活动腰部和腿部肌肉。

背越式跳高各部分技术谈 篇3

一、助跑技术的错误及纠正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助跑是获得水平速度和顺利完成过杆的先决条件,弧线助跑技术最常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有两方面。(1)助跑没有沿弧线进行,没有形成身体内倾,助跑最后几步要跑直线进入起跳。弧线跑技术较差,在弧线助跑情况下进行起跳的技术和能力不够。(2)助跑最后几步减速、停顿、身体后仰,没有积极加速起跳。助跑最后几步身体后仰制动大,不敢积极加速起跳,起跳时缺乏进攻性。起跳腿支撑能力差,没有形成敢跑敢跳的技术风格。

纠正办法如下。(1)加强弧线助跑技术练习,如多进行跑圆圈、弧线助跑起跳练习。因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点是利用弧线助跑起跳的动作,在摆动腿支撑阶段早转变了身体重心运动方向,使垂直速度提早累积增大,所以加强弧线助跑的必要性。(2)加强助跑节奏练习和弧线助跑起跳技术练习,可进行跳高助跑跳远练习、4-6步弧线助跑摸高、头顶高练习,改进助跑起跳时减速停顿现象,可以多种跳跃练习加强起跳能力,有利于形成敢跑敢跳的技术风格,加强助跑起跳进功性。

二、起跳技术的错误及纠正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是获得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主要阶段,起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跳跃的高度和跳高成绩,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摆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起跳效果,起跳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膝关节过分弯曲,形成屈髋屈膝蹲着起跳而跳不起来。没有形成正确的起跳技术概念,没有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起跳腿着地缓冲技术能力差,身体素质差。(2)起跳过早倒体,没有充分站立起跳,形成过早倒杆碰杆。起跳时过早倒体是因为助跑起跳时助跑最后没有踩在弧线上进行起跳,起跳腿偏离弧线,弧线助跑起跳时身体内倾不够,起跳时身体后仰,起跳时起跳腿的异侧肩向上提拉摆动不够,造成起跳时倒体过早。(3)起跳时起跳腿与摆动腿脱节,没有充分发挥摆动腿的蹬摆作用,使起跳不充分,用力不集中,没有充分向上。通常是在快起跳时引起起跳腿的蹬伸与摆动腿的摆动脱节,起跳时没有发挥摆动腿的蹬摆作用,只用起跳来跳,失去摆动腿在起跳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纠正办法如下。(1)掌握正确的起跳腿技术和摆动腿技术,明确起跳技术动作过程和身体姿势,加强起跳技术训练提高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蹬伸能力,使起跳快速充分向上,可采用分解练习掌握起跳动作技术,形成正确的起跳动作定型。(2)起跳时倒体过早主要原因最后几步助跑没有在弧线上进行起跳。在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弧线助跑弧线助跑向上的练习。可采用4-6步弧线助跑摸高,头顶高练习解决弧线助跑起跳向上问题,也可采用4-6步弧线助跑起跳上高垫练习,改进向上和身体落后的问题。(3)加强起跳腿与摆动腿配合练习,可采用垫步跳跨步起跳膝触高,短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等手段,解决起跳腿蹬摆脱节问题。

三、过杆技术的错误与纠正办法

过杆技术完成得好坏,反映出运动员是否有效地利用起跳时所获得的身体重心高度,过杆技术出现错误表现在两方面。(1)过杆时身体侧躺过杆,身体纵轴没有弧线助跳起跳的切线方向飞行。过杆时身体侧躺过杆是因为起跳时身体重心滞后,没有垂直起跳,起跳后身体没有转向背对横杆造成的。(2)过杆时坐着过杆,没有在杆上形成背弓姿势,坐着过杆是过杆时低着头看杆,造成在杆上屈髋坐杆,没有仰头下肩挺髋造成的。

纠正办法如下。(1)加强垂直起跳练习,可以用跳高垫改正侧躺过杆的错误动作,起跳时摆动腿屈膝内扣摆腿,起跳后用眼睛看起跳侧的横杆,有利于帮助身体转向背对横杆。(2)加强过杆动作挺髋。在我八年的跳高训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宇锋同学,他每次跳高过杆不能做到挺髋形背弓姿势,后来我重点采用练习弓桥手倒立等辅助动作,结果他在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男子第二名,跳过1.67米的好成绩。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篇4

(一)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

(二) 研究内容

助跑的目的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 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完成过杆创造有利的条件。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与俯卧式跳高直线助跑这两种跳高技术,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助跑方法。俯卧式跳高的助跑方式多是采用直线助跑, 助跑步数一般为6~10步, 用靠近横杆一侧的腿起跳, 助跑方向是起跳腿一侧对着横杆, 与横杆的垂直面约成25°~45°角 (如图1) , 因为跑速越快, 腾空越远, 过杆时身体旋转越快, 所以助跑方向与横杆的夹角就比较小。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方式一般是前段为直线助跑, 后段为弧线助跑, , 进行弧线助跑主要是为了提高过杆速度。助跑步数一般为8~10步 (其中弧线段跑4步) , 为了发挥较快的速度, 也可以采用更长一些的助跑步数, 用远离横杆的脚起跳, 助跑最后一步的路线与横杆的夹角为20°~30°:优秀运动员多为20°左右。整个助跑路线呈倒“J”型 (如图2) 。

2.助跑要求:快、低、稳、大。 (1) 快。采用俯卧式跳高的运动员, 有较高的助跑速度, 起跳前可达到7m/s~7.5m/s, 助跑的速度应该均匀地和持续地不断加速, 尤其是最后三步, 更应积极地将摆动腿大幅度地向前上方送出和做扒地动作, 而不是依靠后蹬的力量。提高助跑应当依靠增加跑的动作幅度和频率。为了有助于起动后的加速度, 最好在助跑开始前做3~4步的快走或慢跑, 以便更好地调动双腿的力量, 另外, 助跑的加速度应平稳明显, 能够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在背越式跳高中, 起跳前的助跑速度可以达到8.0m/s。助跑前段 (即直线段) 的跑法与普通加速度跑相类似, 速度逐渐加快, 跑弧线段时, 跑法也与普通跑相类似, 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 身体的倾斜程度随助跑速度的加快而逐渐加快, 由于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 助跑速度快, 因而身体内倾角度就较小。加快助跑速度对提高起跳速度十分必要, 但应注意只有完善在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技术结合为一体的条件下, 才能真正体现出快速助跑的作用。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跳高技术, 都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助跑速度, 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当时跳高能力的发展水平, 任何一名跳高运动员都应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尽可能快的速度, 因为腾起速度的快慢也取决于助跑速度。 (2) 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在发挥速度的基础上, 需要降低身体重心, 因此助跑动作有点“跪着跑”的方式。有意识地降低身体重心, 高抬摆动大腿, 后蹬充分, 并积极向前移动骨盆。另外, 降低身体重心, 是为提高起跳效果, 到助跑最后一步前, 摆动腿前迈落地转为屈膝支撑时, 身体重心降到助跑中的最低位置, 接着做起跳动作。吉雅契科夫认为, 在倒数第二步时, 有逐渐降低身体重心, 离起跳点越近, 降得越低, 这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最后一步腾空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最后一步的步长。背越式跳高的助跑, 人体在沿弧线跑进时, 由于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 使得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吻合 (如图3) , 这使得人体重心比跑直线时的相对降低, 尤其是向最后一步过渡时, 由于受到极大值的离心力的影响, 明显地被迫产生了一个比较深的缓冲阶段, 并使身体重心下降。当然, 这不需要像直线助跑那样, 在起跳前有专门降低重心的动作, 这对于加快起跳踏上起跳点的动作速度, 给快速有力的踏跳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稳。两种跳高的技术在助跑过程中都应该具有一个稳定的节奏, 节奏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动作交替出现规律的快慢, 时间长短的现象。在俯卧式跳高的助跑过程中, 身体重心的前移平稳。起动后的跑步动作与加速度跑基本一样, 只是随着步长的加大而使身体重心平稳地下降并前移, 尤其是最后四步的助跑, 整个助跑应有明显的加速节奏。形成一个稳定的助跑节奏, 在对发挥速度和准确地起跳是很重要的。背越式跳高弧线段助跑的节奏应由慢到快, 加速平稳明显, 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稳定的助跑节奏, 不仅能达到助跑逐渐加速的目的, 还能使运动员发挥助跑速度并连贯地转为起跳, 保证准确地踏上起跳点。当形成比较稳定的助跑节奏后, 助跑会更趋于自然、放松, 这就为集中精力, 去完成起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大。吉雅契科夫认为:俯卧式跳高的助跑, 要求步长较大而且腿尽可能地往前迈, 尤其是最后三步, 更应积极加大步幅。在倒数第二步时, 以扩大动作幅度和强调蹬地的方法来自然地加大助跑的步长, 因此倒数第二步是最长的一步。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幅度大而自然, 尤其是助跑最后一步, 它的特点是髋关节的动作幅度很大。另外, 弧线助跑的曲率由小变大, 能使身体逐渐增大内倾程度, 这是因为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 助跑速度快, 形成身体内倾角度较大。

(三) 小结

背越式跳高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帮助,通过引导、体验、挑战、探究、互相评价互相帮助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本课强调学生在学练技术原理和锻炼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我校田径教学模块中的必修内容。背越式跳高主要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技术组成。本次课是本单元8次课中的第4次课,主要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它也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3次课的学习,高一女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背弓和弧线助跑的粗略技术,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背弓不足,助跑步点不准,起跳不充分,甚至个别女生还存在恐惧心理等情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优良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通过主要教材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程度上分别能跳过相应水平的横竿高度

3.通过主要教材和游戏部分的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增强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及灵敏性。

五.教学重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六.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曲线跑,圆圈跑等使学生身体慢慢进入练习状态。随后分成四组进行助跑摸高、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原地起跳倒肩挺髋等专项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作好铺垫。共10分钟。

2.基本部分:

A.教师完整示范助跑结合起跳过杆技术,提问学生教师顺利过杆有哪些因素?

B.学生分组进行模仿练习,助跑5步以上过橡皮筋练习。每人练习5次。小组互相探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

C.集体讨论顺利过杆技术的要领:弧线助跑以及身体重心的控制;恰当的起跳位置;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落地时积极的“滚动”和起跳腿的迈步放脚动作的顺利衔接;起跳时肌肉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转换过程;

D.根据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分组进行练习,每人练习5次。

E.分组分层练习:

在集体练习时结合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弱点和优点进行分组。

A组主要以不能正确做出背弓动作的同学为主,主要练习原地倒肩挺髋动作和跳起、上步倒肩挺髋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B组主要以起跳不充分、起跳时屈髋等现象采用助跑摸高和助跑跳上海绵垫的练习手段

C组主要以助跑节奏、步点和其他相结合技术的小细节问题为主,以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技术跳过横竿为主要练习手段。

D组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该项技术,要求用更长的助跑弧线和更合理的助跑节奏更高的高度来进行练习,不断挑战自我。

每位同学在该层次练习后进行自我检阅,要求分别能跳过 90cm、1米、1。1米和1。2米的高度。教师要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该阶段的练习时间为20分钟

3.游戏

本次课选择的游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运用单脚跳、助跑摸高等不断巩固学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游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懂得技术原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该阶段练习时间为10分钟。学生可练习一次,随后进行比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4.结束部分

运用简单的放松操和心理、语言暗示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下课。

七.场地器材:

海绵包6个,跳高架4付,橡皮筋4根,红丝带4根。

八.效果预测

浅谈背越式跳高的专项素质训练 篇6

【关键词】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

背越式跳高又称“福斯贝里式跳高”。急行跳高姿式之一。助跑步数为8~12步,前段跑直线,后段跑弧线,用离横杆较远的腿起跳。起跳离地后,保持伸展姿势向上腾起,并在摆动腿及其同侧手臂的带动下,加速身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背对横杆;当头、肩越过横杆后,及时仰头、倒肩、展体,挺胞,并稍后收双腿,形成杆上背弓姿势,同时身体重心尽量靠近横杆,以充分利用腾空高度;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后,加速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

一、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擺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3)助跑的技术要点。开始采用直线助跑,双肩要下垂,用脚前掌着地,跑时具有弹性;提高重心,步幅均匀,不断加速;进入弧线跑时,外侧摆动腿富有弹性地蹬地。为了克服离心加速度的作用,上体应稍向弧线内侧倾斜。前脚掌沿弧线落地,身体重心轨迹向内越出足迹线。助跑的节奏要快,特别是助跑最后两步髋关节前送幅度要大,迈步时上体保持较垂直的姿势,摆动退积极,充分后蹬,起跳腿快速前伸,同时髋部自然前送。助跑过程中两臂应积极有力地前后摆动,弧线跑时外侧手臂摆动幅度应大于内侧手臂的摆动幅度。

二、起跳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

(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腾起垂直初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助跑最后一步相对较大的摆动腿小腿着地角和髋角反映了运动员快速积极的起跳技术特征,符合跳高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起跳阶段起跳技术的发挥密不可分,直接影响起跳技术和起跳效果。由此不难看出,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支撑效应对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腾起水平速度和腾起垂直初速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起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支撑应作为起跳阶段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2)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对期间起跳腿摆动作用与效果的影响,摆动腿支撑期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对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及小腿着地角影响。在田径跳跃运动中,决定人体重心腾起高度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这是早已得到证明的,而跳高起跳效果直接表现为重心腾起高度,腾起高度值的大小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而腾起角又受腾起垂直速度的制约,因而腾起垂直速度作为评定跳高效果的指标同样有效。

完整技术练习:在熟练掌握全程助跑与起跳节奏的基础上,先做较低高度过杆练习,熟练后逐渐提高横杆的高度。

三、过杆和落地

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应注意,落地前的收腹举腿,以背先着地,或团身以肩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练习和掌握过杆落地技术:

(1)地倒肩挺髋练习。背对海绵包站立,倒肩挺髋成“桥”。肩背着垫。要求挺髋挺腹,两臂屈肘外展。

(2)背越式跳高练习。背对海绵包站立,两腿屈膝半蹲,然后提踵发力向上跳起,形成典型的“桥”腾空姿势。接着屈髋,向上积极甩小腿,用整个背垫落地。要求在用力向上起跳之后,两臂配合上摆、挺髋、挺胸、肩后倒下沉,两小腿放松下垂。体会空中背弓的肌肉感觉。落地前两小腿积极上甩,动作自然放松。

(3)弧线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在练习2的基础上,可采用先是1步助跑,然后3步,5步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要与过杆技术有机衔接。开始练习时,应将重点集中在起跳和腾空动作的正确结合上。初学者可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增加腾空高度。

通过分析得出,采用训练手段,无论是在训练效果上,还是在训练效率上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训练手段应该得到推广,并且逐步取代传统的训练方式。也希望教练员与队员多多交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找到一套更加完美的训练手法。

参考文献: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篇7

需要注意的是, 助跑距离应该保持一定的长度, 以使运动员获得良好的助跑节奏和速度, 从而为起跳做好准备。助跑距离一般为8步~12步;助跑的路线为“J”形 (见图1) , 其有助于身体在起跳时形成正确的姿势 (后倾) 。助跑的开始前段是3步~4步的直线距离, 紧接着是3步~4步的过渡距离, 最后是起跳前的4步弧线助跑。起跳点应该是在靠近跳高架的近端, 以便为起跳脚提供一个固定的、可见的、一致的落点。

一、“J”形助跑路线的设计与确定

首先, 在助跑的开始阶段, 运动员需要一个能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并能促使其笔直向前跑进的标志点, 最初的标志点可以借助跳高架近端的立柱确定, 且标志点应该在横杆的“延长线”上。标志点距跳高架近端距离为运动员自己15个脚掌长度的距离 (见图2) , 约为3米~5米。而且, 该距离因人而异, 身材高大、身体强壮且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可采用更大的半径, 直线段的标志点距跳高架的距离也可更大。其次, 运动员应沿着垂直于假设的横杆延长线的方向向前走19大步 (见图2) , 该距离将为运动员提供10步的助跑距离。站在助跑的起点, 面对笔直的标志点, 运动员开始助跑, 向标志点方向助跑3步~4步之后, 逐渐转入弧线助跑, 最后跑过跳高架 (见图3) 。如果起跳脚的着地点偏向跳高架的近端, 则将助跑的起点向后移;如果起跳脚的着地点偏向跳高架的远端, 则将起跳点向前移。这种“反复试验”有助于帮助运动员准确确定助跑步点。此外, 可以先通过检查助跑步点的方法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固定的助跑路线, 然后再尽可能抹去这些标记, 以便运动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助跑的其他方面。

在确定了固定的助跑路线后, 还必须在训练课中, 用皮尺反复丈量助跑的距离, 并用勾股定理理论 (a2+b2=c2) 确定助跑路线中的固定点:一个顶点是跳高架, 另一个顶点是笔直向前的标志点, 最后一个顶点是助跑的起跳点。这样, 将有利于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场地都能准确确定自己的助跑路线。同时, 要依据场地条件、运动员的兴奋和疲劳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对助跑线路进行适当调整 (使助跑的起跳点向前或向后移动) 。此外, 随着运动员对助跑路线的适应、自信心的增强, 以及速度、力量等素质的提高, 助跑距离也应相应增大。

二、助跑时应保持各技术环节的一致性

背越式跳高技术助跑 篇8

一、“倒三步”的技术分析

(一)“倒三步”技术是倒三步、倒二步、倒一步技术的总称

也就是起跳前弧线助跑的最后两步。由于倒三步是在弧线助跑中进行,随着速度的变化,运动员在“倒三步”中的身体重心,内倾角度,后仰的角度都会发生变化。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总体分析。m g/t g a=mv"2/r (a表示内倾角度),假设在r一定的情况下,v越快,人体为了保持平衡,a的角度将会越小。在“倒三步”助跑中,随速度的加快,内倾角度的增大,人体内侧在经过垂直位置时,两腿必须存在一个夹角,这种角度与弧线助跑速度和内倾角度存在关联。另外,在“倒三步”技术中,重心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这种下降至倒一步时,降至最低。在快速弧线跑动中,由于内倾角度和重心的不断变化,要想保持快速,稳定和有节奏的助跑,对运动员的弧线跑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倒三步”技术特点:

倒三步技术是由弧线助跑的最后第二步左脚脚掌外侧着地开始,迅速趴地蹬伸送胯,伸展左侧踝关节,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内倾角度和向前的推进速度,为迎接倒二步做好充分的准备。

2.“倒二步”技术特点:

倒二步技术是由弧线助跑段的最后一步右脚脚跟内侧支撑开始,由于弧线助跑最后一步着地时,身体已形成了内倾姿势。而摆动腿积极下压趴地,在脚内侧形成了有利于保持这样一个内倾的牢固姿势,在摆动腿支撑过垂直部位时,应积极蹬趴迅速前移身体重心,此时身体的内倾和膝关节的弯曲度已达最大程度,而想要进一步地加速身体重心前移,就必须在积极蹬趴的基础上,充分伸展踝关节,促使髋部和躯干大幅度快速前移。

3.“倒一步”技术特点:

倒一步是从起跳脚脚跟外侧着地开始,此前迈步送髋动作要充分有力,便于形成躯干内倾和后倾的起跳姿势,躯干内倾有50°左右。后倾约20°左右。髋角应在145°以上。为了加快起跳速度,起跳腿从脚跟外侧向脚掌外侧滚动要平稳而柔和。注意控制摆动腿的屈膝程度。摆动腿折叠越紧,摆动的角速度越快,起跳的速度越快。同时注意双手积极向上摆动,手臂摆动越快,越有力,起跳的速度也越快。

(二)通过影像和观察对我校三名跳高运动员“倒三步”技术进行训练分析

1.“倒三步”技术训练分析:

(1)在训练过程中,身体各部肌肉比较紧张,体现在发力很积极,但力量传递的速率较慢。

(2)在训练过程中送髋不积极,发力总是向上,其发力将导致其没有很好向前推进速度,重心不稳定,不能很好地形成在此阶段固定的内倾角度。

(3)在训练过程中,腰部肌肉过于松弛,不能很好地将左侧力量传递到右侧,另外在练习的准备姿势中,左脚的脚尖方向没沿弧线的切线方向放置,蹬伸发力没有完全沿弧线的切线方向,导致蹬伸完毕内倾角度消失。

2.“倒二步”技术训练分析:

(1)在“倒二步”练习过程中,右脚支撑速度太慢,没能保持有效的内倾角度,另外小腿过于放松,趴地无力,使躯干和髋部没能获得更快的推进。

(2)在“倒二步”练习中,由于右侧膝关节外展明显,没能向弧线的切线方向延伸,以脚掌内侧支撑,形成不了良好的固定支撑,导致冲杆现象比较严重。

(3)在“倒二步”练习过程中,屈髋现象比较严重,且形成了“倒双摆”的手臂错误动作。

3.“倒一步”技术训练分析:

(1)在练习过程中,存在屈髋现象,身体直立较早,缘于其起跳脚没充分伸展,没向弧线的切线方向延伸,且存在脚尖外撇现象。

(2)在练习过程中,腰部松弛,没能获得很好的腾起角。

(3)存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屈膝过多,导致起跳时间较长,上体前倾,起跳不充分,有冲杆现象。

二、针对三位运动员在“倒三步”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训练方法:

1.跑跳专门练习(小步跑,后蹬跑,后蹬接加速跑,高抬腿跑,弯道跑,上坡跑,下坡跑,单脚跳,负重跳沙坑,双脚直腿跳栏架)。

2.力量练习:腰腹力量,腿部力量,上肢力量(前抛、后抛,上抛实心球,负杠铃半蹲快速练习)。

3.柔韧练习:各种拉伸肌肉、肌腱、韧带的练习。如各种振摆练习,正、侧压腿练习,劈腿练习,垫上平躺髋关节绕环练习。

4.“倒三步”,“倒二步”,“倒一步”模仿练习。

5.“倒三步”技术完整练习、五步弧线助跑练习、四加五步全程助跑练习。

6.弧线跑动,“倒二步”放置踏跳板练习(跳板垂直放置弧线上,内侧低,外侧高)让运动员体会趴,蹬,送,摆完整动作过程。

7.用长绳系运动员髋部,以6~8米为半径,圆周助跑,跑动时随着速度的加快,通过绳向圆心加力练习,提高运动员弧线跑技术,使运动员有较稳定的内倾角度。加强运动员本体感觉的能力。

8.利用弧线助跑,“倒一步”在沙坑中完成起跳,沙坑的高度低于跑道5厘米。或采用俯角斜板做起跳练习。

三、训练后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为期42天,一周9练的集训后,经影像分析三人“倒三步”技术节奏明显,动作比较协调,原有技术动作得到较好的提升。三人在速度,弹跳,及运动成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通过跑的专门练习,有效提高了三人跑的能力。由于顾同学是普通生,练习跳高时间较短,对于此阶段训练,特别是他跑动能力的提高,为其提高其各项基本技术、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圆周跑动,使他们感知和体验在跑动过程中髋关节位置的要求。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练习7)加快了“倒一步”左脚积极支撑与送髋,有效强化了左脚趴蹬与摆动腿的积极趴、蹬、送、摆的结合。没有合理的技术支撑,运动员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倒一步”的技术动作。在此训练中始终把(练习1~4)的训练贯穿其中。

四、结论

背越式跳高技术之我见 篇9

一、运动员的助跑训练方法

助跑在背越式跳高完整的技术动作中占居基础位置。跳高选手助跑技术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起跳技术的质量, 从而决定人体腾空飞越横杆的成败。大学生当中, 尤其是初学者有一经起跳, 便向横杆冲击的毛病, 原因在于运动员还不懂得如何把在弧线助跑中产生的离心力充分用做越过横杆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 教练员应投入一定的精力用来训练运动员的弧线助跑, 而不是急于起跳。

每个运动员均存在性别、身高和身体素质等不同差异, 助跑路线也各不相同。为了帮助运动员找到自己的最佳弧形线路。教练员可用皮尺4—7米为半径, 每次以增加10厘米的半径, 约划出30条圆圈, 共划出两个圆形场地, 将其并列在一起成“∞”字形。让运动员由小圈到大圈, 再由大圈到小圈。先后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不同的方向, 在两个场地上交替进行跑步练习。

运动员每一次的弧线助跑练习中, 身体重心向圆心适度内压倾斜, 以内侧脚的前脚掌外侧、外侧脚的前脚掌内侧着地。上肢摆动幅度内小外大的技术动作。目的是适应运动员在弧线助跑中因身体倾斜而产生的离心力, 提高运动员在弧线助跑的平衡能力。当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弧形路径后, 增加一段直线跑, 这样一是可以解决运动员因起跳脚的不同而选定助跑边。即左脚起跳者站在右边, 右脚起跳者站在左边。二是结合跳高教材上的助跑方法让运动员在反复助跑中, 体验并修正适合自己的一条由直线加弧线的两种不同路段的全程助跑路线。前提是要确立好起跳脚与横杆投影线成20 30度角。由于运动员身体向圆心一侧的内压倾斜, 使得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不相吻合。弧线助跑时人体重心比较低, 这对加速踏上起跳点的动作速度, 给予快速有力的踏点蹬地, 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再则运动员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 使人体重心轨迹与足迹在起跳点处重合, 使起跳的垂直冲量通过身体重心, 以增加垂直向上的效应。与此同时, 以蹬地脚为支撑点, 沿人体矢状轴方向转动, 从而产生人体向横杆方向的角速度, 有利腾空过杆。

运动员的全程助跑要做到大快、轻步、匀加速, 轻松、自然、有节奏。

二、运动员四肢反作用助推牵引与过杆

运动员助跑结束后, 进入蹬地腾空阶段。当蹬地脚以迅速“滚动”方式到达前脚掌随即发力蹬地。人体借助较好的水平速度, 尤其是弧线助跑产生的离心力, 从而产生一个较大的蹬地势能。随即“爆发”式用力蹬地, 并产生一个较大的反作用力动能, 使身体借助支撑腿的蹬地助推离开地面, 进入腾空阶段。与此同时, 摆动腿膝关节沿人体纵轴向蹬地腿一侧的肩部方向摆动。两臂屈肘以肩关节为轴, 作“V”形线路向前上方牵引提拉身体。当两臂肘关节摆至肩平时, 蹬地腿一侧的臂立即“锁肩制动”。将四肢的蹬摆惯性由此转向另一侧的手臂继续向前上方牵拉引体。由于蹬地腿的反作用蹬地推力作用和摆动腿的拉力加速作用, 使人体获得一个理想的腾空高度。

人体由面向横杆的助跑到背对横杆的空中姿态, 需作180度转体移位, 人体离开地面由绕纵轴转动进入绕额状轴转动。当头、颈、肩背越过横杆时, 随即仰头、倒肩, 充分利用身体向上的速度, 送腰、挺髋、展腹, 形成“反弓”姿态。当臀部过杆后, 迅速低头含胸收腹举腿, 欲加快身体围绕额状轴转动速度, 使整个人体从头到脚依次转形、顺势过杆。

三、安全的下潜落垫技术

当运动员完成过杆的空中姿势后, 人体转入下潜落垫阶段。正确的收腹举腿技术应是两腿分开, 膝部领先向人体两侧拉腿团身。规范的收腹举腿动作, 恰好的收腹举腿时机, 不仅可以避免腿脚拉掉横杆而犯规, 而且可以避免运动员因错误的并腿收腹, 导致膝部碰撞面部而造成的损伤和由此产生的恐惧心理。

四、节约能量

在背越式跳高的比赛场地上, 经常看到有的运动员在完成一次试跳后, 因兴奋到处跑动或站立。孰不知人体在运动状态中比安静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会更多, 造成不应有的体内能量消耗。这样看似一般的跑动, 有可能会导致下一次试跳时, 能量供应不上, 起跳乏力, 甚至疲劳, 对比赛不利。运动员在背越式跳高的比赛中除试跳外, 应尽量减少走动站立, 以坐或卧的方式使身体处于相对休息状态。这样可以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 保持能量储备, 以便将有限的人体能量供应在试跳中, 争取背越式跳高的好成绩。

五、结束语

本人从事背越式跳高的训练和比赛有近40年时间, 特别是几年来对背越式跳高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突破。弟子们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2010年, 王震兵同学 (男, 身高1.70米) 越过1.76米高度, 获得学院运动会冠军;2011年董冠浩同学 (男, 身高1.82米) 越过1.80米高度, 获得学院运动会冠军, 并破校记录。2012年3月21日下午5时, 董冠浩同学在训练中分别越过1.83米, 1.87米, 1.90米的高度, 连续三次打破校记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的努力和同行的支持密不可分。以上背越式跳高的论述来自于本人实践, 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背越式跳高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兴姿势, 延用至今, 无与伦比。由于其动作优美, 姿势独特, 技术先进, 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是田径运动竞赛场上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大学生,田径,田赛,跳高,背越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285.[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285.

浅谈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动作 篇10

一、助跑

助跑是起跳的前提和基础,助跑的任务是获得足够的水平速度,为完成有效的起跳创造条件。

1. 助跑步数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是一条倒“J”型的弧线,通常采用8~12步助跑。全程助跑由紧密衔接的两段助跑完成,其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后段助跑,即弧线助跑,一般采用4~6步完成。

2. 助跑路线的弧度

背越式跳高助跑路线的弧度,应该是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前段助跑较后段助跑比较平直,便于发挥最大加速度,而后段助跑的弧度较大,便于运动员助跑起跳。背越式跳高的全程助跑是逐渐提速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助跑节奏感和助跑弹性。

3. 助跑步点的丈量

一般采用比较简便易行的“走步丈量法”来丈量,实施步骤:

(1)首先,确定起跳点A (起跳点距离横杆的水平距离约60~100厘米),从起跳点A开始朝助跑一侧的方向,沿横杆平行向前自然走5步,标记一个辅助点O。

(2)其次,从O点开始向垂直于横杆的方向自然走6步,划一个醒目的标记点B,这个标记点B也就是直线助跑与弧线助跑的交汇点。

(3)再次,沿标志点B继续自然走7步,再划一个醒目的标记点C,C就是最终的助跑启动点。

(4)最后,A、B之间划弧线,B、C之间划直线;从C到B再到A,构成了完整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路线。运动员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助跑步点。

4. 助跑的技术要求

前程直线助跑时,要求步伐轻盈,类似于短跑的加速跑,但运动员从意识上要有向弧线助跑过渡的准备;后程弧线助跑时,身体重心要向内倾斜,类似于短跑弯道跑技术。助跑时,运动员要注意大腿高抬,以膝关节领先,带动摆动腿的同侧髋关节积极向前,后蹬充分有力,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后半段的弧线助跑技术,体现了助跑技术的快速性和节奏感,弧线助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助跑速度来完成起跳。

二、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速度的利用转换效率,是衡量起跳效果的关键。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在跳高完整技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正确地完成起跳动作,提高起跳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1. 助跑的弧线段技术

运动员从助跑进入弧线段开始,就要有准备起跳的心理意识,要求积极加速向起跳点快速跑进。由助跑自然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弧线助跑时,积极加速,上体轻微前倾,摆动腿主动前摆,使着地点接近于身体重心的投影点。

2. 倒数第二步技术

助跑与起跳衔接的好坏,关键在倒数第二步。倒数第二步时,摆动腿积极下压扒地,脚内侧牢固支撑,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当支撑到垂直部位时,身体的内倾、膝关节的弯曲达到最大程度。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阶段技术作用:

(1)为了使身体保持在内倾状态下起跳,防止身体过早地倒向横杆,需要依靠摆动腿的支撑。

(2)为了使身体重心快速前移,防止出现臀部下坐和摆动腿支撑无力,需要依靠摆动腿积极主动地蹬伸。

3. 最后起跳的蹬伸摆动技术

起跳脚积极踏上起跳点配合摆动腿积极摆动,它的主要功能是有利于加大起跳脚着地瞬间的着地角,有助于减少前支撑阶段地面的反作用力(制动),达到全速踏上起跳点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助跑速度的损失。起跳腾空时,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是由起跳腿的蹬伸力量、蹬伸幅度、蹬伸速度和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共同决定的。摆动腿的积极蹬伸摆动,有助于起跳脚迅速地踏上起跳点,并且运动员起跳时身体迅速地由内倾变为竖直,大大提高了起跳的蹬伸摆动效果。起跳蹬伸距离能够衡量运动员的用力幅度,增大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背越式跳高合理的起跳点能够使运动员充分利用起跳高度,使身体重心最高点出现在横杆的正上方,为提高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三、起跳技术

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起跳技术是关键技术。起跳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起跳动作,使身体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和适宜的起跳角度,达到身体顺利地越过横杆的目的。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身体腾空离地的瞬间,其身体重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抛物线)已经确定,该抛物线的高度由起跳蹬伸时的垂直速度决定,而抛物线的距离则主要受助跑速度影响。因此,起跳的垂直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跳高成绩的提高。

1. 起跳点技术

起跳脚先是脚后跟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着地,起跳腿因惯性被迫弯曲,躯干由内倾转为垂直。最后一步比倒数第二步的步幅短10~15厘米,由此形成了起跳腿同侧骨盆前移速度超过躯干的姿势,有助于起跳时整个躯干的腾起。

2. 起跳腿蹬伸和摆动腿摆动技术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是通过弯曲着的起跳腿蹬伸和摆动腿的屈腿摆动同时作用来实现的,这个过程是起跳腿由弯曲开始蹬伸,并且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动,用髋发力带动摆动腿大腿,摆动腿小腿顺势与大腿折叠,当膝部摆至水平部位时应立即制动,但仍随惯性上摆带动同侧髋上升。

3. 两臂与肩部协调技术

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时,与起跳腿、摆动腿相协调的两臂与肩部也需要完成一系列动作。要求运动员肩上提,两臂同时上摆或者单臂上摆的动作向横杆后上方有力摆出,带动整个身体重心向上腾跃,并且为整个身体沿额状轴旋转创造有利条件。由于背越式跳高的空中姿势是背对横杆,这种特定姿势要求运动员的身体要充分伸展,拉长背部、腰部的肌群,因此,在做起跳动作时应注意起跳腿充分蹬伸,同时提肩、拔腰、摆臂。

四、过杆

过杆技术,要求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灵活地调整身体姿势,使运动员科学合理地越过最大高度。具体过程要求,运动员借助起跳腿蹬伸的力量和摆动腿摆动的力量,身体保持充分伸展的姿势向上腾起,躯干向横杆方向侧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使身体处于背向横杆的腾跃姿势。超过横杆时,两臂上举,肩向上腾跃,仰头、倒肩、展体、挂膝呈反弓形,顺惯性沿横杆腾跃,初步完成过杆动作。待髋部超越横杆后,含胸收腹,控制上体继续下旋,以髋发力带动大腿向上,并且两小腿向上甩,使整个身体越过横杆,顺势做好背部着垫的准备。运动员应当形成反弓的动作,髋关节应当尽量上提,这是过杆的基本技巧,在此基础上,还应在过杆时一并完成仰头、倒肩、展体、挂膝成背弓以及两条小腿向上甩的连贯动作。

五、落地着垫

落地技术也很重要,但相对比较简单,是由背部先下落,大腿带动小腿上甩之后,使身体保持着屈髋伸膝的姿势下落,最后以背部或背的上部落于海绵垫,顺势缓冲减小反作用力,着垫前分腿,防止膝盖撞击面部,避免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王德炜.大学体育一理论与技术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鸿江.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篇11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很多事实证明,运动损伤的发生,都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或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运动受伤是经常出现的事,要运动就会有损伤”,“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受伤是运动过程中难免的自然现象”等等。由于学生缺乏运动经验,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思想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往往心血来潮,忘乎所以,或情绪激动,急于求成,无视循序渐进原则。再则是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的过分紧张和犹豫不决。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2.对准备活动认识不足和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克服人体肌能活动的惰性,使人体能从准备活动前的相对安静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活动状态。而一些学生缺乏对准备活动的认识,轻视准备活动对提高运动成绩、防止运动损伤的效用。认为准备活动做不做无所谓,或随便活动一下就行了。更有甚者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运动损伤随之发生。

3.动作技术概念不清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学生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差,学习动作时常常不按动作要领,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力学原理,这样各种错误动作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

4.运动场地、器材、着装以及运动环境、气候是影响运动损伤的客观因素

运动场地不平或布满杂物,跑动时就容易扭伤或跌到受伤,地面过硬,吸震力差,足、腿及膝部所承受的撞击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运动器械表面不平或有裂缝,安放位置不当,着装不适合运动要求,衣服过紧过松,鞋子过大过小,穿皮鞋或硬底鞋。这些都能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运动,如气温过高易发生中暑和疲劳;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和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雨中地面湿滑易出现摔伤;大雾天气影响视力,使学生在运动中反应迟钝,这也是导致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因素。

二、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易出现的几种损伤类型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

1.在助跑起跳技术环节中的摔伤及踝关节扭伤

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先直线后弧线的助跑。在由直转曲的助跑过程中,速度逐渐加快,身体逐渐内倾,对踝关节的冲击力也增大。由于青少年学生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小肌肉群力量相对薄弱,如遇场地不平或起跳动作不正确,就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起跳脚关节内翻)。在起跳的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着地远离弧线则容易造成摔伤。

预防措施:

第一,在直径为10~15米的圆圈上踏线反复做助跑起跳练习(逐渐减少圆圈直径),体会“向心”跑和正确的起跳方法。

第二,加强学生踝关节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的训练。

第三,注意场地的安全检查,场地不能凹凸不平,不能有小石子和其他杂物。不能穿硬底鞋进行练习。如学生穿钉鞋练习对场地损害较大时,应注意时常平整场地。

2.在过杆技术环节中的撞伤和压伤

过杆时,人撞击远端跳高支架,碰伤和压伤身体。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在助跑的最后阶段没有沿弧线助跑,倒数第二步落脚的落点远离弧线(外侧),形成近似于平行横杆的直线助跑,使有助于身体向横杆方向运动的“离心”速度减弱而向前的水平速度增加。如果这时的起跳点又远离近端的跳高支架,就会发生身体的碰伤和压伤。

预防措施:

第一,加强弧线助跑起跳练习,特别强调最后的两步要靠近弧线。

第二,认真做好助跑步点的丈量,将起跳点调整到横杆近端的三分之一处。

3.在过杆技术环节中收腹举腿时撞伤口、鼻

这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对该技术动作的概念不清,过杆时未下放摆动腿,没有做出伸髋展体屈膝动作,而形成错误的收腹、屈膝、上甩动作,导致膝部撞伤口、鼻。

预防措施:

第一,明确倒(体)、放(摆动腿)、挺(髋)、甩(小腿)的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强调挺髋的同时下放摆动腿,在杆上的挺髋时间尽可能长一些,待骨盆移过横杆后再顺势收腹甩腿(小腿带动大腿)动作。该动作可采用原地背对横杆起跳背越式过杆练习。

第二,加强腰腹力量练习,腹背肌力量的提高是完成该动作的必要条件。

4.在落地(垫)技术环节中背压横杆,使腰背部受伤

背压横杆的错误动作,一般是因助跑的倒数第二步偏离弧线,起跳脚着地时,脚跟接近于正对横杆方向,背对横杆起跳;还因起跳时没有充分跳起,急于倒肩过杆。

预防措施:

第一,采用大量的沿弧线的助跑起跳练习。强调迈步(摆动腿)放腿(起跳腿)、垂直起跳以及双臂摆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地面的作用,提高身体腾起高度。

第二,过杆练习的开始阶段,为防止和解除学生惧怕的心理,可用橡皮筋或用绳代替横杆。不可使用金属杆或裂缝的毛竹竿,以防不测。

5.在落地(垫)技术环节中头颈着垫,使颈部受伤

其主要原因是起跳向上的垂直速度不够,而倒肩过早且沿髋轴旋转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形成空翻动作;另一重要原因是对过杆以及过杆后准备落垫动作的概念不清:这一动作的危险性极大,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预防措施:

第一,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概念清楚,动作明确,反复提示该错误动作的危害性。

第二,多做背对横杆后的原地起跳过杆练习。强调起跳要充分,倒体要迅速,落垫时应以肩背部先着垫。在倒体这一动作过程中,练习者的眼睛要注视横杆方向,切不可仰头。

第三,落地点最好能用整块的海绵包。如在分块组合的垫上练习,要注意随时整理垫子,以防练习者有空可钻。

6.过杆时或过杆后,身体落在海绵包以外的硬地上,摔伤身体

过杆时身体落在海绵包前的地面上,一般是起跳放腿时前伸过远,形成较大的制动;另则是助跑距离不准,形成倒步子而造成减速;再则是怕倒(体)心理,形成“进不去(杆)”的情况。

预防措施:

第一,教会学生助跑步点的丈量方法,练习中调整适合于学生自己的弧线弧度。

第二,注意在助跑后四步的身体重心平衡。起跳时放脚要适当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

第三,加强心理训练,克服畏惧心理。

过杆后身体落在海绵包外的原因,一般是助跑的最后阶段不是沿弧线助跑,而是斜线助跑,造成身体前冲速度过大,在做起跳动作的同时身体也向前摔出;另是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蹬、摆、扣动作不积极,使起跳后造成身体不能形成背对横杆动作,不能沿纵轴旋转,再就是起跳点远离跳高架端支柱和海绵包过短过窄。

预防措施:

第一,加强弧线助跑起跳练习,注意通过制动性起跳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通过摆动腿积极的蹬、摆、扣完成背对横杆倒体。

第二,认真进行助跑步点的丈量,确定好起跳点的位置。

第三,落地点的海绵包要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即长度不少于5米,宽度不少于3米。最好还应在海绵包侧方的地面上放上海绵垫,以防不测。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注意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认真检查和准备场地、设备以及学生的着装,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享受运动乐趣,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罗亮.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湖北教育学报,2005(3).

浅析背越式跳高动作的技术 篇12

跳高作为竞技体育,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864年被英国列为田径赛事之一, 是田径运动的田赛。跳高是由有节奏的助跑, 加上了助跑到杆前的单脚起飞, 腾空, 降落, 最后再根据身体跨越的高度来计算出成绩。现代跳高技术以背越式为最优秀的技术, 一个跳高运动员所能达到外界给予的优势就是能够熟练的使用背越式跳高技术。熟练的使用背越式是能够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之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体院田径专项班男生30人。

1.2 研究方法

对比法;文献资料法。

2 结果与分析

跳高动作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动作技术分别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地。从开始的时候, 身体面对的方向平行与杆, 然后开始助跑。助跑的距离大约是在20至30米之间, 刚开始使用小步慢跑, 随后用大步加速, 最后在距离杆5米左右的时候, 调整脚步, 做弧线跑, 让身体达到一个适合自己起跳的速度的同时, 也会在起跳的一瞬间达到最大高度。助跑到距离杆大约0.2~0.3米的时候, 开始起跳, 这个时候, 使用自己的惯用腿, 做出蹬地动作, 这时脚尖与前脚掌同时发力, 身体迅速向上拔起, 然后转动身体, 让自己背对着杆, 准备过杆。过杆的时候, 身体形成一个“L”型, 头部与上半身先过去, 然后有个摆腿的动作, 这样上半身过去后, 腿部不会碰到杆, 顺利的过杆。最后在落地的时候, 用背部着地。要避免头部着地, 以免受到挫伤。

2.1 对助跑动作的技术分析

助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起跳的速度达到理想效果。运动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调整助跑的距离。相对而言, 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要求的助跑距离就越大。因为助跑的距离越大, 所获得的自身的速度也就越大, 然后起跳的高度也就越高。为了在起跳的时候能够完美的把跨杆的动作做好, 在助跑的时候, 要适当的调整双腿的节奏, 以及助跑的速度。

2.2 对起跳动作的技术分析

起跳技术是跳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快速的起跳是改变身体转动方向的关键。在起跳过程中要使得身体获得最大的向上加速度。在向上的同时, 要让身体产生的转动速度, 达到最大, 然后垂直与横杆, 确保在接下来的过杆技术完美达成。前摆动的腿做到支撑地面的倒数第二步的时候, 发力脚用力蹬地, 使膝盖速度抬起, 带动身体。此过程中, 要让腿部的肌肉绷紧, 这样才能够受力。直立身体向内侧倾斜同时, 摆动后腿快速强大的推动身体向前行进。在体重的作用下, 快速抬起大腿和臀部, 积极伸出了前脚, 沿着切线的曲线点让身体飞出。在准备跳起时, 身体重力借助发力脚蹬地, 给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越大, 就会在跳跃的时候, 获得的速度越大, 就会获得越大的加速度。在摆动腿的时候, 要快速而且有力。这个就相当与荡秋千一样, 你荡秋千的力度越大, 秋千飞起的也就越高。在水平的速度下, 身体自身的重力带动, 在起跳的时候, 膝盖向下弯曲有个缓冲的动作, 同时上身要尽可能的挺直, 让自己的肌肉得以伸展, 然后此时要进行摆腿动作, 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伸展到最大限度。身体最后由倾斜的状态旋转垂直于横杆, 为了最后一步的腾空动作准备。

2.3 对过杆动作的技术分析

过杆的成功与否, 是决定这次跳高成功与失败的最关键条件。为了能够提升过杆率, 以及控制过杆后的下落动作, 有必要的了解一个完善的杆上技巧。在起跳后身体过杆时, 要减小身体与横杆间的高度。然后运用技巧, 让身体按照规律依次飞越横杆。过杆的动作应该是一连串的有节奏的技术。在整个过程中, 要让身体四肢靠近身体重心所运行的轨迹。在跳转的过程中, 身体形成一个没有任何支持的腾空状态, 按照起跳的动作, 身体应该确保着垂直向上运动的状态, 不要过早的进行上杆技术, 以便于能够安全过杆。在腾空以后, 身体的重心形成的抛物线轨迹, 是决定这次能否成功过杆的关键。起跳的速度与力度, 用来决定抛物线的轨迹。在过杆时身体的重心始终处于上升状态, 直到身体完全过杆后, 才开始下降。

2.4 对落地动作的技术分析

最后的落地技术相对于前三个动作要简单很多。在腾空的后腿向上甩出后, 要使得身体平稳的落下, 需要保持住身体的平衡, 然后要背部先着落到海绵垫, 使得身体下降的速度得到减慢。要确保下落的过程中, 头部不要先行着地, 以免发生扭伤。虽然说落地技术的好坏, 不会影响到跳高的成绩, 但是落地技术的成功与否, 是对身体上是否能够造成伤害的直接前提。落地的时候, 应该尽量的让自己坠落的速度得到缓解, 尽可能的伸张身体, 减少身体上的重力负担。

3 结论

在跳高技术四个技术中, 过杆的起跳技术, 和在空中的飞越横杆技术, 都是跳高技术中的重要技术。过杆技术与最后的落地技术, 也可以说是一个技术, 应为在此过程不会有任何的停滞动作, 直到落地。在落地的时候, 身体上要有一个缓冲, 这个技术也是要掌握的。因为如果落地的时候, 没有完成好这个技术动作, 就有可能会让头部先着地, 导致挫伤, 或者是脚部着地导致脚踝扭伤。而且良好的过杆技术, 往往会让跳高的成绩变的优秀。

参考文献

[1]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 吾尔卡西·提依甫江.背越式跳高动作的技术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9 (04) :42-46.

上一篇:课程开发与实践下一篇:职业素养的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