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2024-09-24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精选12篇)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 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新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激发师生潜能, 促进师生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 如何开发和管理好学校课程呢?我们的原则是调查分析、明确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评价。

一、学校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1、人文资源。

我校位于县城北麓, 又被史料称为“汉垒盘旋”的韩信伐齐时筑造的“信城”遗址, 有著名的汉魏王豹墓, 是写下千古名句“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的著名词人李之仪和近代爱国抗日将领冯安邦的故乡。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为当地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人力资源。

我校现有班级20个,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100%, 拥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6人, 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7人, 市县级优质课教师46人。近两年, 我校积极实施教改实验, 实验教师写出了百余篇课堂反思随笔, 分别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教育艺术》等期刊上, 这些都为我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资源。

3、特色资源。

我校大树参天, 树种繁多, 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每逢夏季, 绿树成荫, 百花盛开, 景色宜人, 群鸟齐鸣;师生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 为校园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也成为我校重要的自然环境课程资源。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开发多部门有主题的、重在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校本课程。

2、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 主动探索、实践

和体验, 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 感受家乡人文历史的丰厚博大和源远流长, 促进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结合农村特点, 引导学生从学校自然环境出发,

关注自然和环境,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 形成一种校园文化,

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突出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因地制宜, 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1、加强培训, 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特长, 结合地方资源, 努力挖掘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内容。

教师素质, 决定课程开发成败, 课程开发的研究从培养师资开始。为早日形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师团队, 我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特长技能进行摸底, 并根据教师特长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入档, 以供选拔任用。为了开阔眼界, 创新思维, 带领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 同时组织教师对本乡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2、创设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

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意义在哪里, 师生是否接受, 创设环境氛围特别重要。为此带领学校骨干教师赴先进学校学习, 开阔视野, 积累经验;组织学生参观县域经济、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开发搜集素材。

开展“五个走进”活动。一是“走进名人故里”, 结合乡土文化资源, 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考察本地北宋词人李之仪家乡、信阳古城、郭来仪古墓、抗日将领冯安邦故居等, 搜集名人诗词、故事、传说及风土人情;二是“走进经济特色村”, 让学生调查特色村的产业发展史;三是“走进农田”, 让学生感受劳动果实的艰辛, 调查农业种植结构;四是“走进工厂”让学生体验农村企业风采, 调查农村企业发展走势;五是“走进敬老院”让学生敬老爱老, 培养良好风尚, 调查民生民意, 提出农村养老保障建议。

在活动的基础上, 编辑校本课程《姑溪乡韵》,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熏陶, 唤起学生浓浓的乡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4、课程框架概述。

《姑溪乡韵》是人文素养类校本课程, 其内容包括美丽的家乡、历史杰出人物、当代名人、历史遗迹、美丽传说、腾飞的家乡经济、家乡情怀、乡贤文萃八个板块。

四、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

1、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评价功能, 突出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2、要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个人兴趣特长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等素养的评价, 也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考试可采用论文、调研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 防止单纯以纸笔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和教师。

3、要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

学校应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 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2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步骤

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开发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学习任务为汽车销售企业整车销售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同时,教学环境尽量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销售环境,保证课程开发“三个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遵循企业汽车整车销售岗位销售流程所包含的8个环节(客户开发、展厅接待、需求分析、产品介绍、试乘试驾、报价成交、交车流程、售后跟踪)的次序,并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教师参与度由多到少进行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的设计。在课程的教学实施上,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每次下发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有效信息、制订完成学习任务的计划,并由学习团队进行合理分工、实施学习计划,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由教学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咨询者和组织者。最后在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并引入学生评价的指标。基于行动导向的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开发,可使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获取汽车营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汽车营销能力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根据以上的课程开发理念,该门课程的开发步骤如下:第一,确定行动领域:通过汽车销售企业调研,召开汽车销售企业营销专家工作过程分析会,进行汽车营销职业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确定整车销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由本课程开发小组对整车销售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对每个汽车营销学习任务的实施进行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第四,评价体系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设计科学、合理、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案。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行动导向的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开发,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以汽车营销能力为主线,将汽车营销所应具备的汽车营销市场分析、汽车营销活动策划、汽车整车销售、汽车电话营销、汽车网络营销能力,划分为等“汽车展厅销售”、“汽车售后服务”、“分析汽车营销市场”、“认识汽车分销渠道”、“汽车营销活动策划”、“汽车网络营销与电话营销”六个具体的项目,开发了15个学习任务,设计了31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根据完成这6个综合项目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点,重新组织构建课程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保证了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同类型的课程相比,该课程的内容上,不仅加大了汽车整车销售的实践技能训练,还引入了汽车营销企业的标准流程,使课程内容贴近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此外,还增加当前迅速发展的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的相关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汽车营销行业用人需要。2.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行动领域转变为学习领域———将教学项目转化为对应的学习情境。从来自汽车销售企业与汽车营销工作过程相关的“汽车展厅销售”、“汽车售后跟踪服务”、“汽车营销活动策划”等6个典型工作项目进行分析,将行动领域转变为学习领域开发了“潜在客户开发与管理”、“展厅接待顾客”、“新车推介”、“新车交易”等15个学习任务,并设计了“开发潜在客户”、“管理潜在客户”等31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这31个学习情境由汽车营销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模仿企业汽车营销综合业务流程,引入企业汽车营销的业务标准,并尽量贴近汽车营销企业的工作环境,保证课程开发的实用性、适应性和职业性。同时根据每个项目能力培养的难度、技能形成所需时间,对每个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给出了参考的课时,如表1所示。

(2)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开发组从汽车营销岗位能力出发,以企业汽车营销涵盖的汽车销售实务、汽车营销市场分析、营销活动分析、汽车网络营销及电话营销等实际工作业务,为学习情境设计的主线,共设计了31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内容上尽量模仿汽车营销工作实际,在学习环境上尽可能贴近汽车营销实际工作环境,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学生参与度由少到多,教师参与度由多到少。此外,还根据完成学习情境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对每个学习情境设计了后续拓展能力教学内容。

(3)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行动引领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个教学环节,完成来自汽车营销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解决汽车营销实际工作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资助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职业能力和后续拓展能力。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实践性强、业务流程标准和学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行动引领式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来获取汽车营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思考。4.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不仅可使教师掌握教学的效果,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的方法,同时对学生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为了使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合理、科学,该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实训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专兼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并且更加注重实训的过程性考核,这与高职教育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是相一致的。

二、课程的特色

(一)能力为本,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以“以汽车营销能力”为主线,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所开发的6个学习项目、15个学习任务均来自汽车营销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通过营造学习环境贴近汽车营销真实工作环境,并引入企业汽车销售的标准业务流程,保证所学即为企业所用,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同时,强化实训环节,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汽车营销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汽车营销能力。

(二)吸收前沿营销理论和营销方法,紧跟汽车营销行业发展

该课程吸收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汽车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的相关内容,同时吸纳了企业常用的潜在顾客判别与评估的相关理论,以及4R和4C等营销理论,使得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汽车营销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加合理、科学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3

东至三中是省级示范高中,多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完善管理方法,重塑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质量,基本上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但因城区另一所省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占有生源优势,我校处于夹缝之中。我们审时度势,决心突破重围,在压力中挖掘动力,在困难中寻找希望。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应立足课堂45分钟上,而45分钟的效率,取决于课堂之外的效能,也就是教学研究。将教师引领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有了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而能全面调动学校管理者、各科教师广泛参与到研究中来,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的课题自然成为我们的首选动因。当然一切考虑的终极点还是学生。

如果说动因不算复杂,那么《东至三中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研究》课题本身的具体意义就非常明晰。

1.落实新课改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特别是校本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也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互补性。

2.减轻学生压力的需要

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

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5.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外延进行了适当拓展,我们的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科方面,而且是能使三中所有人都受到针对性教育的“课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受教育者,他们所需要的校本课程,除专业知识外,还有管理知识体系、校园文化教育等方面的。

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就呈现了一种立体层级性特点。即课程开发的全面性,课程受众的多样性,课程形成的整体性。

二、校本课程研究的内容

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开发出比较规范完备的且具有三中特色的校本课程。

1.各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这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主体。根据国家的三级课程管理,针对当下高考的统一性情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压力、优化课堂艺术,也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能否根据普适性,自主合理编制出校本教材,尤其编制出既能拓展补充,又能突破学科界限,具有“知识交融”的校本教材。

2.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真正的校园文化应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断累积的。具有指向明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无不浸染其色彩,长久置身其中,作风、气质与风貌都具三中人的特点。

3.班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意味着一个好班级。班级管理是具体、烦琐、讲究艺术性的工作。虽然说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但班主任的“主导”不同,学生培养的层次和结果不同。开发一套可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4.校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学校的领导,说到底是思想的领导。将全校员工引领到正轨上,打造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富有学习力的团队,校长就必须有扎实的功底、前瞻性眼光和高超的艺术。同样学校中层管理相关业务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工作做了、做好、做精,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倘若以“求精”为目标,以“拿来”为依托,以分工为平台,开发出一套促进自我发展、带有学校特色、交流共进的相关校本课程,就能起到“校长—中层—教师”的三级联动,其管理效果将呈几何级增长。

三、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应由各小组“了解现状—提出问题—寻求对策—形成模式”,要求在组内了解先前校本课程的随机开发状况,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探求适合本校实际的新的校本课程,初步确定能编制校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简而言之,就是要“广泛收集—论证筛选—确定目标—着手编制”。并且做到组内互动,上下联动,集众人智慧,重探究过程。

2.研究方法

(1)搜集资料法。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中,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编制”着校本课程,将我们原先积累的,没有成型的校本课程收集起来,进行反思筛选,看哪个能继续用,哪个有编制校本教材的可能。

(2)文献查阅法。教研的过程实际也是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明了校本课程的内涵,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

(3)合作探究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违背申报课题初衷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头脑风暴法,去集思广益。

(4)改编新编法。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拓展、筛选、整合、改编,也可以根据需要新编。

四、校本课程研究的突破预期

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外延大大拓宽了。将面对学生的校本课程当作研究的重中之重,但并没有囿于其中,而是将视角放在三中人上来,“基于三中,立足三中,由三中人去做,由三中人受益”应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终身学习理论告诉人们,一个人必须保持长久的学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三日不读书,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中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三中人人人爱学习,个个爱思考”的新局面。涌现一批观念新、有灵魂、有特长、有智慧、有行动力的骨干群体。

总之,校本课程研究没有终点,只有过程;没有统一模式,只有不同特色;没有约定俗成的框子,只有敢为人先的创新。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4

1.1 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 但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已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贯彻十七大精神,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关注农村“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可以开创农村更加和谐的未来。党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方面的政策, 也是要为农村培养更多合格的乡村医生, 为基层农村服务。

1.2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合格的乡村医生一方面需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 为当地的农民进行一般医学检查、一般医学处置, 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目前,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手段, 使村级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或部分缺失, 乡村医生的行医行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从法律层面上看, 虽然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乡村医生管理规定》, 但由于乡村医生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乡村医生的行医现状, 进一步探讨乡村医生的行医规范。所以建立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个网络平台的建设, 可以让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此平台得到一些必要的信息, 提高乡村医生的法律法规知识, 同时提高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把“大学生村医”纳入医改新方案, 开通村村有“大学生村医”工程, 像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当大学生村官一样, 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村医”, 这样可以一举多得。

1.3 “大学生村医”是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

为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 全面建小康”战略, 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 为加速实现本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村医大学生”是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 于2005年正式启动, 牡丹江医学院也参与其中。作为接受委托的三所高校之一, 借鉴学院多年来“为农村办学、为基层办学”的经验, 积极探索乡村医生的培养模式, 取得可喜成果。2005年到2007年, 全省共招收了1 700多名村医进入高校深造。牡丹江医学院总共招收510名乡村医生入校学习。2008年又招收了97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乡土人才。

1.4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与反馈

针对村医大学生的培养, 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方面, 笔者在总结“村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给予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以及考虑到他们回村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等问题后, 决定为他们搭建一个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的学习平台, 一方面满足“村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他们返乡后遇到的关于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方面问题时可以在这里得到帮助。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学到知识, 来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我们, 我们为他们排忧解难, 提供服务。形成“培训—自学—反馈—服务”四位一体的学习服务教学实践模式。我们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实现为乡医服务的宗旨, 培养出合格的, 符合“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培养目标的“村医大学生”, 使他们真正为农村服务。

2 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可行性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突破口和推动力。2006年以来, 黑龙江通信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 以县级通信分公司为重点, 推进新农村信息化蓬勃发展:加速网络向乡镇、村屯延伸, 丰富农村信息应用, 建设和规范农村信息服务站, 得到了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通过加大农村地区的光纤传输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的优化及延伸;推出了“幸福农家168”语音信息业务;充分发挥宽带内容应用的优势, 规划设计了包含农情、科普、教育、专家互动、网上交易和娱乐等六大频道的E农网;与黑龙江省农委信息中心合作, 联手打造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推广和规范工作, 截至目前, 全省共建农村信息服务站3 145个, 行政村渗透率达到32.64%, 规范农村信息服务站2 192个, 规范化比例达到70%[2]。

瓶颈已经突破, 鸿沟正在填平。我们相信, 在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方面借助信息化的翅膀, 我省“村医大学生”必将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医规范。

3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是“村医大学生”班的一门必修课, 我们从这门课程入手, 逐渐完善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用户登录管理、下载中心、专家答疑、“大学生村医”论坛、主要网站的链接、管理中心等内容。

3.1 用户登录管理

包括新用户在线注册模块和用户登录模块。新用户在线注册模块功能是实现新用户在线注册功能。用户通过注册可成为农村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用户, 可以查阅相关信息、请专家答疑、下载资料等。用户登录模块的功能是验证用户的合法性。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才可登录, 经过系统数据库的验证, 进入网络平台操作界面。

3.2 下载中心

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经过一整轮教学后, 教案和课件已经基本成型, 再进一步完善后便将其上网,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使用。“大学生村医”3年在校学习期间, 我们要尽量用生动课件、教案和典型案例来诠释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来源于生活, 对于基本功差, 而接触实际多的“大学生村医”们来讲, 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适用, 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跟已有案例比对、研究, 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部分也包含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下载。

3.3 专家答疑

“大学生村医”回乡后, 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方面的问题, 在建立网络环境下专家与“大学生村医”对接, 突破地域、时间限制, 及时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组, 作为他们的后盾,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咨询更权威的专家, 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村医”克服困难, 找到解决问题。

3.4 “大学生村医”论坛

我们要开辟一个“大学生村医”论坛, 除了我们教师来帮助“大学生村医”, 外, 我们还要发动“大学生村医”互助。他们都处于相似的环境中, 有些情况都是类似的, 所以很多东西可以相互借鉴, 他们之间可以互帮互助, 互相讨论, 这样很有利于“大学生村医”的共同提高。

3.5 主要网站的链接

在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主要网站的链接部门, 由于“大学生村医”回乡后的实际条件限制, 上网费用高, 工作忙, 网络知识有限, 所以我们把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有关的重要网站在平台上做一个链接, 这样便于“大学生村医”浏览相关的网页,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使“大学生村医”能够不断进取, 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3.6 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模块包括密码登录、栏目管理 (包括分类、增删、排序和前台显示等) 和网站管理 (包括提交、审阅、编辑、删除等) 等主要功能, 便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确保安全。

摘要:文章从农村卫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对“村医大学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研究, 分析了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指出开发网络学习平台, 可以方便乡医学习, 尽量避免他们今后行医行为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依法行医的好的乡村医生,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关键词:农村管理与法规,网络学习平台,“村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jyzx/200807/20080709/7542709.html 2008.7.9.

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作业 篇5

1、房地产的含义及特性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概念及特点

3、房地产开发的参与者

4、房地产开发程序

5、房地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内容

6、房地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和市场宏观调控

7、房地产市场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特点

8、我国基本土地制度内容

9、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获取方式及特点

10、城市规划对房地产项目的控制实施及规划控制指标

11、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规划设计策划、建设过程策划、营销策划内容

12、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13、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和费用构成14、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及方法

15、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

16、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内容及项目前期工作管理

17、物业管理及前期物业管理

18、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地产价格管理、房地产产权登记管理

19、某开发商欲参与一住宅开发项目地块的拍卖竞价工作,该地块为已整理完毕的熟地,其用地情况和规划条件如下:规划住宅净用地10亩,规划建筑容积率为2.0,住宅配套商业面积为总建筑面积的10%。根据市场调查,该地段同类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5000元/平方米,商业用房销售价格为10000元/平方米,前期行政规费及前期工程费用合计估算为500元/平方米,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估算为1200元/平方米,公建及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估算为500元/平方米,销售及管理费用(包括利息费用)为300元/平方米,销售综合税率为销售收入的6%。若开发商的预期项目总投资利润率为30%,则该开发商能够接受的楼面地价为多少(元/平方米)?此时土地总价为多少,单价为多少(万元/亩)?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6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开发项目报建、领取五证、工程施工、销售、竣工验收和物业管理等。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一定交叉,需要有其他课程作为先导,同时作为房地产专业的主专业课,本门课也为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必须的基础知识。因此,“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一般都在大三开设。另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是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四门考试课程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能将这门课程掌握好,那么今后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在考试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得多。

房地产开发最本质的特征是综合性强、环节多、程序复杂、涉及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多、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因此,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广泛、学科交叉性显著、认知知识所占比重大、实践性强等显著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记忆式”教学很难与之匹配和适应。

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学科交叉性强,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所重叠

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程所包含的的内容广,交叉性、重复性较高。本课程内容与其他的课程有一定重叠和交叉,如市场营销、房地产策划、房地产投资分析、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鉴于此,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会认为一些内容已经学习过。由于这些内容具有重复性,或者在同时上的其他课程当中会得到更加系统的学习,这样便失去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事实上,除了这些交叉或重复的内容,还是有许多内容是本课程独有的,如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流程、如何获得土地使用权等等。因此要结合房地产和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加入大量的案例并开展实践活动,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 房地产专业知识更新快,而教材内容明显滞后

我国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为了达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目的,陆续出台有关控制房价、土地供应、购房信贷、房地产税收等方面的一些调控政策,因而教材本身很容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内容上不能反映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如果教师没有关注这些内容,就可能会向学生传递过时的信息。因此,需要教师随时关注房地产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并根据最新内容不断更新教材。

3.实际教学时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活动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涉及的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开发的前期准备、房地产营销和物业管理等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能为学生以后到房地产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打下基础;涉及的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就是项目的建筑施工、管理等工程实践过程;涉及的房地产销售与租赁、房地产投资、房地产的信贷政策及税费制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要求讲授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实际中讲授教师直接从事房地产研究、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并不多,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联系实际。另外,学生由于没有太多的现场经验和生活经验,缺乏感观认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常常是生吞活剥,对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更难以应用。教材中的内容多是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介绍理论知识,而不联系实际,就会使得教学过程十分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难以理想。

三、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在授课之前,首先要了解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存在与之交叉的课程内容要心中有数,避免大量重复講授其他课程已详细、重点讲述的内容。针对重复性、交叉性高的内容,要通过复习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再根据掌握程度并结合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有侧重的讲授。针对本课程独有的重点知识,如房地产开发的环节、程序及房地产开发报批等知识应重点讲授。在过去这20年里,我国房地产业的市场机制、相关制度和法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成熟,市场机制、制度和法规等也会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会导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如前所述,教材的内容总是有所滞后的,不能反映房地产领域的最新情况。因此,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而应该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变化,把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最新法规和制度等,并将这些反映在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枯燥的概念、理论和需记忆的条款,吸引不了学生;另外,由于学生没有现场经验,对教材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使得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教师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应用到生活和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将书本上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案例的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授课内容。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由教师给定一个特定的市场环境,要求学生将自己假想为房地产开发商,根据所学知识去做出判断或决策。研究性教学是将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是在教师

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房地产市场分析、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土地使用权获取、项目融资、开发建设、市场营销与房地产资产管理等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定式,改变“教师越主动,学生越被动”的尴尬局面。

3.开设专题讲座,邀请房地产从业专家进入课堂

为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理论问题和一些新的发展内容,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了市场调查之后,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邀请房地产从业专家进入课堂,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加学生对房地产及房地产业的感性认识,了解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有的素质和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4.加强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走进房地产企业、走进知名楼盘或社区、走进施工现场是解决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教学内容没有感性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争取和房地产企业合作,例如帮助房地产企业或其楼盘做宣传,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组织学生去参观楼盘和社区,并对它们的小区规划设计、户型设计、项目市场定位等进行点评;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了解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以及房地产企业的业主代表在施工现场的职责和权力等。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会自主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毕业之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5.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课程中需要更新的知识较多,仅仅靠黑板板书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进度较慢。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新的国家政策法规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观看开发商成功开发的项目,学生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新的开发理念,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更好地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谢婷,刘樱.“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2]张海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9(5).

[3]吴智宏.网络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高等建筑教育,2008(4).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7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公司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掌握网络安装、测试与管理以及网页制作等信息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装、维护等工作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为指导开发和实施,是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课程,是形成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规划、设计、实施、维护和管理网络的职业能力,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网络管理员向更高层次的企业网络工程师或主管等岗位迁移的重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标

2.1 总体目标

开发与建设适应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与改革,开发一系列课程相关的资源材料,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构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准网络管理员”这两大角色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人才的技能需要。

2.2 具体目标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资料收集,形成课程定位、实训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参考资料等一系列教学资源;

2)按照教学设计思路,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开展实训教学,录制课程录像,研发出针对性强、具备操作性的具有中职特色的校本实训电子教材和实训电子指导书;

3)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教与学的便利。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1)课程任务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组建的基础知识、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构建、网络安全基础、网络规划设计与管理维护知识等。让学生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完成常见网络的网络规划;能初步根据网络工程的有关规定正确完成常见网络设计与组建实施;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选择网络软件、硬件设备的选型和掌握常用软件及网络管理命令进行网络性能测试以及网络故障的诊断、排除。

2)设计思路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项目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行业实践3 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环境维护、硬件设备管理等。

学习任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小型网络构建、中型网络构建、Internet接入、无线局域网构建、多园区网络互联、安全校园网构建。内容涵盖了组建SOHO型网络、构建办公网络、网络服务器的搭建、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全网络的互联互通、校园网接入Internet、代理服务器接入技术、安装无线网卡、安装家庭无线网络、安装校园无线网络、动态路由实现区域网的连通、OSPF路由实现区域网连通、安装杀毒软件、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保障网络区域安全、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等。

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能安装网卡和配置IP网络地址;能测试家庭网络连通性;能调试和管理网络交换机;能调试、排除交换机局域网出现的问题;能共享网络资源;能在网络中搭建FTP服务器和在网络中安装网络打印机;能使用交换机级联技术和配置交换机链路聚合技术;能配置交换机的冗余链路;能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能跨交换机实现VLAN通信;能配置管理三层交换机,能实现全网互通;能使用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技术;能使用企业网和校园网专线接入技术和配置代理服务器技术;能正确安装和调试无线网卡;能搜索无线网络信号;能安装和配置无线对等网络;能配置和管理无线AP;能安装Infrastructure无线模式网络;能在网络中终端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学习配置交换机端口的安全和配置交换机端口安全地址的绑定;能配置标准的ACL技术和配置扩展的ACL技术等。

4)实施办法

(1)学习组织形式

教学环境在一体化电脑机房中进行,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每周4节,共17周,合计68个课时,在排课中,采取2节连堂(2+2)的形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应向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教学视频、素材库、实训指导书等学习资料。

(2)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色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5)教学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学生提交作品(项目)的评价得分,由教师评定、学生自评或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成,教师的评定从学生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否符合职业要求规范、是否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及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从掌握的技能、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互评从是否按要求排除网络故障、是否与队友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以及对小组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2 制作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鉴于市面上中职教材种类繁多,以及与学生及教学条件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可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联合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编写教材。

根据锐捷厂商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技术文件,针对本课程进行了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修改,共分为6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了实践案例和演示文稿。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制作电子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客户进行双机互联设置,并进行文件或打印共享设置;利用二层和三层交换机为客户构建小型、中型局域网;利用路由器为客户接入Internet、组建多园区网络、保护网络安全。

3.3 制定实训教学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建设实训环境

课程制作教师实训指导书及学生实训手册。建设实训教学环境:

3.4 制作其他多媒体资源

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更多教学资源的支撑,包括制作课程录像和教学动画,制作案例库、行业资料库、锐捷厂商配置文件、在线测试题,搭建精品课程网站等。

4 项目研究主要结论与观点

针对课程标准、实训大纲、教学资源等建设目标,通过建立电子教材、课件、录像、实训指导书、测试题,加强和提升任课教师的计算机网络项目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网络专业能力进行强化与训练,从内容到课程,从课程到活动,从途径到形式、方法,构建科学的中职生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体系,使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着力构建与提升课程改革这一目标与学生实习就业、市级和区级学生企业网竞赛相适应,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理论联系实际。原有市面上的教材无法满足我校实际情况,为此我专业组织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教学手段先进。课程中涉及重要的网络设备搭建采用锐捷厂商设备进行演示和实操,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了有关解决硬件和网络故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查找对策、解决问题能力。

5 今后研究设想

1)加强“师资”培养。鼓励教师推广新教材、教法的同时进行大规模针对性强的专业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出省、出国培训,开阔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科培训的同时,注重教育管理方面的培训;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教师与行业培训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2)注重实训项目更新。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更新网络项目内容来完成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3)加大成果宣传力度。将课程资源网站扩大推广区域,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4)研究微课教学需求。制作微课视频丰富中职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摘要:该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原则,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内容,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任务设置和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思路,促进了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完善,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网站,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8

软件测试是控制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 因此软件测试应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对软件缺陷的跟踪管理在软件开发的每一步都可以进行。而随着软件测试技术应用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基于不同管理等级、运用多种质量控制工具来跟踪管理软件缺陷, 已经成为软件项目测试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软件缺陷管理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缺陷发现、确认、定位、修改、评审、关闭等行为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 (1) 软件缺陷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在学习了软件测试理论和软件功能、性能测试等技术后,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软件开发不同阶段管理测试工作成果, 如何跟踪发现的缺陷以保证其得到妥善处理, 如何充分发掘缺陷数据价值, 如何改进组织的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规范以实现缺陷预防、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但是到目前为止, 以缺陷跟踪和软件测试管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或社会培训很少, 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其作为软件工程或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加以介绍。这样的教学安排容易使学生把对测试工作的理解局限在单纯的“找bug”上, 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缺陷跟踪和测试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削弱了学生对软件缺陷管理重要性乃至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的认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软件测试专业管理理念。

并且, 由于本课程在其它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没有开设过, 可以借鉴的课程建设经验很少, 更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选用。而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工程实践性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传授和知识阐述为主、实践操作为辅,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中学, (2) 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不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

为此, 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方向开发建设了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课程, 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教学实践。从2011年本课程的第一次教学实施至今, 教学团队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的教学反馈信息, 结合行业应用情况变化, 对讲授内容及组织方式进行调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标准的制定

通过对企业软件测试过程的调研, 针对其工作过程、任务和职责进行分析梳理, 明确软件缺陷跟踪、分析及软件测试项目设计、执行、管理等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 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软件测试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在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软件评测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标准, 本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教学, 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软件缺陷跟踪处理和测试管理技能以及软件缺陷度量、分析、预防的基本技能, 养成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 课程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 软件测试管理知识:了解软件测试流程、策略、方法、技术、工作量估算和风险控制知识; (2) 软件缺陷管理知识:了解软件缺陷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现手段、修复策略, 理解缺陷产生的原因, 了解软件缺陷管理的理念、等级、模型; (3) 软件质量保证知识:了解软件质量基本概念、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软件缺陷的度量、分析、预防知识; (4) 工具软件相关知识:了解市场占用率较高的若干软件缺陷管理工具及软件测试管理工具, 了解工具软件的特点和应具备的功能, 理解企业自主开发工具软件的必要性。

1.2.2 技能目标

(1) 设计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的测试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项目, 裁剪定义测试流程和缺陷处理流程, 定义软件缺陷生命周期, 确定测试方法、测试策略等, 选用合适的软件缺陷管理工具或软件测试管理工具; (2) 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管控软件测试过程, 保证测试流程和缺陷处理流程的正常流转;针对不同方式和技术发现的软件开发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 进行正确判断、描述、提交并跟踪处理, 保证所有缺陷最终都得到妥善处理; (3) 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缺陷度量元及度量方式;能够应用各种软件缺陷分析技术和工具对缺陷度量数据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能够根据缺陷跟踪管理过程和缺陷分析结论, 提出适用的软件缺陷预防措施和方法, 帮助改进组织的软件工程过程规范; (4) 文档能力:能够独立规范撰写和使用软件测试管理和软件缺陷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文档、表格。

1.2.3 素质目标

(1) 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 (2)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专业知识、关注专业发展; (4) 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6) 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2 教学设计

教学团队借鉴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 以情境为载体, 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3) 在教学过程中,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任务结合, 如将缺陷跟踪和测试项目管理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与虚拟软件工程项目结合, 模拟企业工作岗位, 将项目按角色或按阶段划分成多项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任务实施教学, 带着任务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突破课程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实施方式为:

(1) 结合一个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工具开展软件测试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我们目前选用的是上海泽众公司的Test Center。要求学生使用该软件完成创建项目、组建团队、创建测试计划、创建测试需求等任务, 从而理解掌握软件测试过程及其管理流程。在后续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也适时结合工具软件的相应功能来讲授。例如在介绍软件缺陷的生命周期时, 可以Test Cener或其它缺陷管理软件中具体的功能实现为例来具体讲解。

(2) 学生以5~6人的小组为单位, 其中一人作为测试经理, 其他人为测试员。针对某一常用的开源和商业软件缺陷管理工具, 例如Bug Free、Mantis、Bugzillia、禅道、QC等, 进行简单的功能测试, 用Test Center管理测试过程。要求小组首先通过集体讨论定义测试流程、制定测试计划, 然后按照任务分工进行测试, 最后提交测试报告。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 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使用Test Cener进行软件测试管理的过程, 又对其它常用测试管理或缺陷管理工具的使用有所了解,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比较选择合适的工具。

(3) 学生以5~6人为一组, 分别扮演项目经理、测试经理、开发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角色, 从需求分析开始进行一个小项目的开发和测试。要求学生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计划等相关文档的撰写、评审, 测试和开发工作同步进行,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自选测试管理工具或缺陷管理工具, 最后按照测试计划指定的质量标准完成项目开发。要求在不同阶段通过角色交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承担不同的测试和开发工作。由于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掌握测试管理和缺陷跟踪技能, 项目功能实现不是主要目的, 因此选用了一些工作量较小的项目, 如计算器、简易的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

在课程授课的内容上, 该课程主要从六方面进行讲解: (1) 软件测试管理。介绍软件测试常规流程、软件测试管理的内容、目标等, 并通过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工具的学习使用, 使学生首先对软件项目的测试管理过程产生整体认知。 (2) 软件缺陷概述。介绍软件质量和软件缺陷的定义、关系, 分析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软件缺陷的来源;需要关注的软件缺陷重要信息、软件缺陷的常用分类依据等。 (3) 软件缺陷管理。阐述软件缺陷管理的目标和理念, 介绍缺陷管理的等级定义、软件缺陷的生名周期、软件缺陷的跟踪处理流程、软件缺陷报告及其提交等。 (4) 软件缺陷发现。从软件工程各阶段介绍软件缺陷发现的不同方法, 重点介绍同行评审、产品过程质量保证等。 (5) 软件缺陷度量。介绍软件度量、软件缺陷度量相关知识及针对度量数据进行的软件缺陷分析方法和技术。 (6) 软件缺陷预防。从主动预防的角度出发, 介绍软件缺陷的预防模型、方法、技术以及其它有助于预防缺陷产生的相关方法。

3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拓展了软件测试专业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整合、锻炼了学生的软件测试及测试管理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效果显著, 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院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摘要:文章针对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讨论解决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安排、教材建设、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缺陷跟踪,软件测试,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注释

11 于波, 姜艳.软件质量管理实践——软件缺陷预防、清除、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294.

22 程涛, 成维莉.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开发[J].计算机教育, 2014 (11) :37-46.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9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出现的主要制约因素

1. 体育课程管理意识淡薄, 缺乏管理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 在我国许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 基层教师与科研人员不断申请课题, 专注于一线课程开发研究, 分科分层, 造成一个目标一个结果, 开发点极其狭窄, 推广起来总是局限在某一年级或根本推广不了。其原因是既没有管理的概念, 又无最基本的开发管理经验。学校没有从管理体系上寻找解决途径, 是导致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只有在认真考察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 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 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 科学指挥课程实施, 才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

2. 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能级效能低, 整合性不够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制约因素众多, 组织起来难度很大, 特别是庞大的开发前期、中期和后期, 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多个相关因素, 管理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必须具备很高的管理技巧与能级效益。

我们知道,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多数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而且所开发的也往往是某一门课程, 更多的表现为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 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 教师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他们的工作方式过于独立和自我, 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同时, 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还不到位, 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 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而是根据教师“特长”来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往往是“师自为本”, 无法体现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长。

3. 管理人才匮乏, 专门机构组织极少

目前, 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对课程研究的轻视, 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 而且体育教研人员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 特别是各个学校自身研究水平只停留在表面, 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完全脱节。从目前的调查来看, 一线教师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及业务水平断层严重, 理论知识的欠缺极端恶化了实践基础。当前学校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 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因此,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 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 这无疑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解决对策

1. 准确把握体育课程管理的目标性

目标是第一位的, 学校课程管理不同于学校其他领域管理的地方, 是直接进行的。学校课程管理的实际上是大部分普通教师, 是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首的全校教师集体。这是有道理的。就体育课程的实际来看, 无论是由谁规定体育课程, 最终仍然都由体育教师负责落实。即使在集权制的情况下, 体育教师也在进行着“课程管理”, 只不过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非常有限而己。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主体就是体育教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 必将大大提升体育教师管理课程的主体地位。在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下,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既有对体育课程编制工作的管理, 又有对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工作的管理。从体育课程的编制到其最后所产生实际结果的几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的, 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体育目标的达成。

2. 体育校本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层级界定

在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 我国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 以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总结推广体育教学经验, 探索体育教学规律, 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教师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因此, 针对主体和过程都要根据不同层级任务进行管理, 以期得到最大的目标管理效果。课程管理具有不同的层级, 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其主体是不同的, 这一点己被大多数国内学者所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 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对课程产生过程的管理, 也可以涵盖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教学管理) 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过程的管理 (课程与教学质量鉴定) 。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也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而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学校教学组织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职能必须优先考量

我们了解到,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程序, 设计、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 协调管理客体的活动, 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 可知体育课程开发管理是一定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 通过实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 协调体育管理客体的活动, 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进而可知课程开发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而管理系统的整体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可以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来划分, 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职能或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来划分。

4. 高度强化体育课程开发管理人员的实施策略

体育课程管理是组织及其人员对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产生的与之有关的课程文件和课程资料、教学大纲、教材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活动。课程管理具有普遍性, 凡是有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地方, 无论是国家、地方和学校, 都需要课程管理的存在。此外, 课程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组织或团体。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更强调个人的课程管理行为。

校长层面的课程管理是指校长对学校课程活动、文本、人员的管理。它包括对课程观念、课程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管理, 校长除了要进行教学管理外, 还要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环境等进行管理。如果说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体现了校长的行政权威, 那么对课程的管理则体现了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权威。校长要发挥一定的课程管理职能, 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知识及明确的办学理念, 并能够通过管理行为来促进教职工的专业发展。

5. 体育校本管理重点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必须澄清

两个基本原则主次清晰易懂, 具备高度的导向性。一方面, 个性属于内涵要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因为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突破原有单一课程资源的局限, 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 所以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 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课程未必有教材”, 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 在实践上容易误导教师们盲目仿效专家编教材的方式, 而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教材, 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意义。

6.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管理的多重性释疑

体育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 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 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在学生学习课程之初, 教师可采取前测, 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 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 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 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 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 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许冠忠.新时期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体构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23.

[2]叶海英, 黄德清.对校本管理本土化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 :68~69.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10

1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界定

综合实训课程是相对于单项 (门) 实训课程而言的。一般来讲,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实训内容和实训任务, 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操练, 但受课程理论知识点本身的限制, 实训内容和实训任务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为克服单项 (门) 课程实训内容与实训任务的不足, 从而开发建设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既定的系统化的实训任务, 并能实现实训任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2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条件

2.1 专业设置相对成熟

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设于2002年。过去的十年里,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从萌芽诞生, 逐渐走向成熟、稳健发展, 积累了成熟的专业设置经验。目前, 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已经形成相对科学、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及稳定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2.2 师资力量雄厚

自专业设立以来,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育。第一, 聘请大批省内外旅游业界具有极高资历的旅游专家与学者积极参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第二, 加强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相关培训、到旅游企业 (或政府部门) 进行挂职锻炼, 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2.3 外部环境优越

第一, 具有“东方休闲之都”之称的杭州市, 有着独具特色的吴越文化;第二,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由国家旅游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公办高等旅游院校, 隶属于浙江省旅游局, 有着坚强的后盾支撑;第三,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 为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实战舞台”。

2.4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成熟

围绕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宗旨, 先后与深圳欢乐谷景区、雷峰塔景区、乌镇景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富阳市运动休闲委员会办公室等旅游景区、旅游重点市 (县、区) 旅游局签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议, 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 为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理念, 学院还与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企业共建“西溪学院”企业制学院。学院还将与上海欢乐谷景区企业筹建“上海欢乐谷订单班”, 为上海欢乐谷景区培养旅游人才。

3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措施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门课程知识协调统一, 相关教师的紧密配合。在教师授课、学生实训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学院专业建设, 就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课程性质、实训目标、实训任务情景设计、实训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性质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作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过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它是以塑造学生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运用和巩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 熟悉并初步掌握景区内训员、景区接待员、景区讲解员、景区销售员、景区人力资源专员、景区总经办文员岗位群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为后续的旅游规划开发、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实训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表1) 。

3.3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实训任务情景设计

“学生主体”是综合实训任务场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每一项实训任务都是在指导老师介绍实训目的、要求及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由班级学生自己分组, 撰写综合实训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任务时序安排、考核等各项工作, 最终由各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根据旅游景区部门岗位设置, 构建了旅游景区内训员、景区接待员、景区讲解员、景区营销员、景区人力资源专员、景区总经办文员6个目标岗位群, 设计了21个实训任务场景 (表2) 。

3.4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鉴于本课程为综合实训课程, 因此, 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 职业素养 (30%) :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加强动态过程的考核。

(2) 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40%) :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编写综合实训报告书、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考核。

(3) 操作能力 (30%) :主要考核学生对实训任务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可以对学生实训动态过程进行考核。

4 结语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中的目标岗位群设计的目的在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旅游景区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课程相关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训任务的设计上, 突出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与旅游景区任务的紧密衔接, 同时, 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旅游景区发展趋势, 进行动态的调整, 不断探索和改进, 使得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实训任务更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在目标岗位群、实训任务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同时, 受专业课程设置及学院课程安排影响, 以往景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进行某项实训任务的操作与训练, 效果有限,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不易形成, 因此, 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建设亟需完善和提高。

摘要:“任务引领、学生主体”是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以旅游景区目标岗位群为课程开发建设的着力点, 探讨了景区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条件、性质、实训目标、实训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构建了基于旅游景区内训员、接待员、讲解员、销售员、人力资源专员、总经办文员6个目标岗位群的21个实训任务, 并对21个实训任务综合实训情景设计。

关键词:课程开发,综合实训,任务引领,学生主体,景区开发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金荣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团队营销策划及现场服务[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11月.

[2]李巧平等,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设置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期.

[3]王文, 《专业综合实训指导》课程的教学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6月.

[4]邱晓岩, 《影视动画短片制作综合实训》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月.

[5]黄克华, 高职建筑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8期.

[6]吴祝平, 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发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11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项目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形成,对其课程实施的探索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文章着重从中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施项目课程的起因、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以及实施项目课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项目课程开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等职校项目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形成,对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非常重要。文章就中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项目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课程的起因

我国的中职教育长期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这种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主要进行知识传授,课程结构和内容总体上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模式,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把握不够,特别是在针对就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脱节严重,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从功能上讲,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尽管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要关注学习者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使之成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但是这种关注更多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上面,体现在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另一方面,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来讲,职业教育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实施教学和训练还要建立在对学习者的实际状况的研究之上。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是培养掌握必要的旅游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应变能力,能适应旅行社业务、导游和景区讲解服务等旅游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对职业的理解和感悟,对生产、服务实际工作过程的了解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实施教学和训练,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才规律来进行。因为知识和能力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而不是从外部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没有实际的工作活动,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所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必须彻底破除目前高深、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上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四个方面反映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的要求。而实施能充分反映学生胜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践活动的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学习项目,从根本上保证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式。这就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程,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实施项目课程,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工作实施到对工作成效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施项目获得综合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成为复合技能型人才。

学校根据南京地区旅游业的淡旺季特点为基准,结合国家导游员资格证在每年11月份考试为出发点,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做了调整。第一至第三学期主要教授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结束参加市文化课统考。第三学期结束参加专业基础课会考,并与市旅游局联合让学生考南京市预备导游员资格证。第四学期为教学见习,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见习,了解企业各工种的任职要求。第五学期回校进行国导证考前辅导并组织参加国导证考试,考试后主要进行项目课程教学。第六学期为毕业前实习。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尽早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或模拟工作场景,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旨在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

项目课程的开发,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第一,项目设计是建立在对工作任务准确的分析之上的,而工作任务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差异性很大,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众多不同的企业,要用统一的工作任务来覆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这是可行的。第二,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实际上是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的转化。设计学习项目应以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为标准。而且,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所以,学习项目的设计不能草率行事,必须精心研究,根据胜任工作任务需要统筹考虑,避免遗漏或重复。在顺序安排上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先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先入门,后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学校根据对十几家不同类别旅行社的调研和考察,咨询相关旅游业主管部门后建构了旅行社内部业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和能力规格,如表1所示:

实施项目课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职业教育实施项目课程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很大影响,按照学科安排教学活动的体制也要受到挑战,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

1.校长和教师观念的制约

出于传统思想,一些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项目课程改革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比较习惯于传统学科型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把握上还不到位。学校为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成立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副校长牵头,教务处、教科室、实训处主任参加,以旅游教研组七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组织实际运作团队,根据成员的特长与强项确定项目课程的负责人,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能力的制约

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传统教师评价导向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重视按普通教育的模式主要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发展方向也主要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实施项目课程,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教师应具备以下与普通学校教师完全不同的八个方面的能力和一个经历:专业的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一定的专业研发和工程能力,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实验实训室改造能力,专业开发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DACUM方法),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教师不一定在这八个方面样样具备,但至少必须具备某几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通过培训和政策激励导向,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及时引入到项目学习中来,使职业教育紧跟企业市场。

3.教学设备和环境制约

实施项目课程必须有更充足的设备条件予以保证,而目前职业学校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居于主体地位,实训条件总体上还不好,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氛围,这要开发许多实施项目课程学习的训练设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开发的“三维立体的模拟导游室教学系统”为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课的现场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这也是对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该系统采用“3+1+1”的模式来构建整个硬件环境,即3台主机加1台笔记本电脑、1台模拟驾驭盘。3台主机分别控制3组投影仪的信号源,1台笔记本电信通过无线网络来控制这3台主机,实现3台主机的同步,从而在环型屏幕上实现完美的大屏幕显示。该系统功能除了提供了普通场景游历、自动导航、音画渲染、地图动态示意、景点实时切换、动画输出、静帧画面截取等基础功能。还针对旅游教学的需要,专门设置了5项突出的功能:

规定导游路线场景互动游历——在规定线路里进行场景游历;

细节聚焦——对重点景物进行全方位显示;

知识点查询——展示与重点景物相关的旅游知识;

考试系统——检验学生旅游知识的掌握程度;

系统维护——增加和删减旅游路线、重点景物的聚焦、景物相关知识点以及教案考题。

4.项目课程开发者水平制约

由于项目课程更多地表现出校本课程的特征,因此,项目课程开发者,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课程理论水平、课程开发技术、实施经验成为项目课程开发成败的决定因素。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由南京市旅游局组织人事处张农处长、刘伟科长、南京市旅游业协会潘庭龙会长、阙建林(原秘书长)、尹必柱秘书长组成顾问团,由江苏省中山国际旅行社于孝云副总经理、南京市原野旅行社王守璐副总经理、南京市中天旅行社严兴胜经理组成讲师团。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均为旅游行业专家,他们在旅游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对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有较为宏观、整体、前沿性了解,并善于表达与合作。以上行业专家分别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因而能保证工作任务分析的完整性,保证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

5.项目课程教材编写

项目课程教材应是实施项目的任务书和学习包,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和环境要求、学习知识、实施步骤、学习评价等内容,学习目标应包括通过项目实施达成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学习知识应特别予以关注,应紧扣项目实施的要求,既要介绍学生实施项目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学生实施项目后深化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旅游课程教材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项目课程的教材将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形成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式教材的体系,并进行编写,也可以直接将旅游行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学校该专业的校本教材的构成如表2:

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是学校长线特色专业之一,二十多年来由于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的国家级导游资格证书的过关率近50%左右,远远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在南京旅游业协会的合作下,学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每年年初被南京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一抢而空。2008年,校企进行了面对面的“零距离”合作。首先,在校进行“零距离”的供需会,让学生直接和企业接触,更深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其次,学生的口语考试有企业一线的总经理把关进行“零距离”的直接对话,让企业需求的产品由企业检验;最后,合格过关的学生由企业带入景点,进行“零距离”的指导,把一个完整的流程演示给学生,缩短了学生尽快上手的时间。目前在旅行社担任重要职务的有南京海外原野旅行社副总理王守璐;江苏省金桥旅行社副总经理倪莉;南京旭升商务旅行社副总经理刘佳……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12

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同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未来将超过一半以上。因此,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科技性人才。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时代赋予了它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核心,肩负着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理念,培养专业性、技术性、创造性的人才。所以,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教学方法概述

所谓教学方法,是建立在逻辑自治的规则系统基础之上的教师传授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组织措施。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为止,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模块化、项目法、案例法、四步法、六步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本文针对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要求,采取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法,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理实一体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以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法和理实一体教学法。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过程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办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一门专门化扩展课程。面向交通信息化建设,培养从事信息化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学习内容如表1:

(三)课程组织实施方法

本课程采取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使每次课程目的明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对每一个任务的实施工程中,不是传统的只讲解,而是通过布置任务—讲述怎么做—学生先按照要求做一遍—结合问题学生和老师共同讲解—布置课堂训练任务—课堂训练问题检查与疑难问题解答—总结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边做边学,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四)课程评价

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质量、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学习目标总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结合提交书面作业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提交报告、学习成果验收、学习总结为主,结合笔试进行。本门课程的总体课程成绩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0%+理论考核50%,教学评价方式如表2: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课程内容的整理与编写,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对高职人才技能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下,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适合的课程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等问题,探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理实一体,课程组织

参考文献

[1]闫晓茹.高职电类嵌入式人才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科技信息,2012(1).

上一篇:TCP协议下一篇:饲料益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