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05-26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12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将其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单一、贫乏的状况。在农村美术教学中, 如何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将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是当前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美术教学中把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因素、条件等充分利用, 发展学生的智能,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状态。那么, 如何利用乡村的课程资源, 创建高效的美术课堂呢?

一、把乡村生活资源引入到美术课堂中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 教育的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如果恰到好处地开发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创建优质高效的美术课堂。乡村生活资源独具亲和力, 可以积极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描绘出多姿多彩又独具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乡村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生活素材正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的原生态资源, 如何把熟知而丰富的本土化生活资源反映到艺术作品中, 是我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根据我校 (注:此处指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小学, 下文同) 实际的地域特点及优势, 依据教学大纲计划, 笔者对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搜集、挖掘和整理, 充实到美术教学中。如我校周边的乡村, 盛产丰富的五谷杂粮, 这对我们来说是太珍贵的美术素材了。五谷画的取材正是来自农民所种的各种谷物粮食等, 经过设计和粘贴据可以制作成别具装饰意味的作品。这种制作工艺虽然简洁, 但品位高雅, 既有雕塑的艺术造型特点, 又有绘画艺术的色彩视觉效果。这么得心应手和拈之即来的生活资源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孩子们虽然对它们很熟悉, 但却没有留心观察它们, 他们很少想到利用五谷的形状和色彩可以设计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所以, 笔者鼓励孩子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 因为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由刚开始的“陌生”到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 将家乡的五谷引入课堂, 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利用五谷的颜色深浅, 不同形状设计来粘贴。有的学生用五谷杂粮制作出各种有趣可爱的卡通动物形象, 如2008年奥运标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等形象;有的学生利用五谷制作出简洁明快的风景画、人物画、水果静物等, 如袁文锦同学制作的《家乡美景》、李琴同学制作的《可爱的米老鼠》等, 都很有创意。

打造优质有效的美术课堂, 将五谷杂粮等生活资源融合到美术课堂, 教师推陈出新的创作和指导, 制作独显本土风情的儿童画作品, 是我校的特色。此外, 家乡的大砖头、小河里的粘土、各种碎花布、棉絮、树叶、玉米皮等均可设计制作出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例如, 苏教版第三册第八课《什物拼贴》便是利用稻草、豆子、玉米等材料或各种碎花布, 进行粘贴制作;第十六课《叶子片片》是利用叶子的颜色、形状, 制作出一幅幅可爱的动物画面等。

二、利用乡村自然环境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乡村虽没有城市的繁荣, 但乡村质朴的天然景色尤为迷人, 那成片的果园、大面积的荷花池、古老的小河湾都是繁华背后的净土, 更是美术创作的资源。如何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自然环境资源与美术课程有效结合呢?我们通过创新性的活动来推动孩子们艺术创作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探索者, 学会主动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美术教师要真正成为拓展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走路”, 鼓励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 在大自然中多学习、多探索。例如, 苏教版第一册第2课《走进大自然》, 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 从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入手, 让孩子们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体验自然带给自己的美感和享受, 愉悦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笔者还时常带着孩子到户外踏青和取景写生, 野外纵横的树林、丛草、野花, 水中的小鱼, 空中的鸟儿, 老河上的断桥, 还有野地里的油菜花等, 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此时, 笔者便根据这一有利时机, 及时点拨, 授以必要的取景知识及绘画技巧, 让孩子们用画笔将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表现出来。阳春三月, 漫坡的梨花、桃花, 白的似雪, 红的似霞, 娇艳欲滴, 为乡村增添了无限的美感。置身于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里, 学生们陶醉了, 在他们的啧啧惊叹声中, 让学生们以梨花、桃花为主要的表现对象, 结合乡村的房舍建筑, 绘制出家乡美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地进行多角度观察, 然后细致准确地表现出梨枝、梨花的结构, 并结合想象, 表现出他们心中美丽如诗的乡村景象。

通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寻找美术创作素材,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 学生的作品也各具特色。有的学生以小河湾的丛草、野花、歪脖树、小鸟为主题创作出美丽的画面, 如程佳佳同学的《美丽的小河湾》, 非常的优美和惬意;有的学生以古老的断桥为背景, 表现出一种古朴缺失的美, 如陆雨辰同学的《老河上的断桥》等。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美术作品, 无不体现了小作者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乡村人文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如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存、思想观念、科学技术, 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资本、权力、关系都可称为人文资源。我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家乡特色的布鞋、棉鞋早已远销各省, 每年的农忙过后, 乡民们便在家里做起了手工业, 忙着赶制各种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布鞋和棉鞋。以此为切入点, 笔者教育孩子们珍惜家乡人们的劳动成果, 并为父老乡亲的聪明才智而自豪, 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布鞋和棉鞋为思路, 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了关于家乡特色产业的画面, 如《做鞋的姑娘们》、《奶奶做的老虎鞋》、《我设计的鞋》等, 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也让他们了解了家乡质朴的风情和民俗劳动。还有家乡的民间剪纸、泥人、风筝, 村子里的红白喜事, 各种传统的节日等文化资源, 都是美术课堂或缺的美好素材。例如, 在上《人物装饰画》这一课时, 笔者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这一活动教育孩子们缅怀革命先烈, 引导学生回忆家乡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故事, 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心目中的英雄,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并以此为思路创作了《我最崇拜的人》、《我最爱的人》等英雄形象。再如, 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这一节日习俗, 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活动的起源, 还可以用粽子形象创作装饰画作品, 等等。

家乡的人文资源是丰富的, 美术课堂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 选取不同的人文题材进行整合, 为课堂所用, 从而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纯朴的大课堂, 在乡村的大课堂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独具特色的创作资源, 美术创作所追求的创意和创新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和搜集, 将生活里的可利用资源经过整合, 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来, 培养孩子们自觉地去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利用乡村里的各种资源, 并巧妙地将它们引入美术课堂, 使美术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单调乏转变为现在的丰富、多样和生动, 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具有本土风情特色的新课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要主动推进创新性美术教学, 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亲切关注, 让他们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 创造有益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 让美术课堂丰富和活跃起来, 凸显美术创作和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2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2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深入挖掘资源,全面开发与创造性的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全面的发展体质健康,项目的广泛,也有利于符合不同味口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激起兴趣爱好,资源丰富,时间分散,更有利于学生的多样选择。我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资源、时间(课外和校外)资源、健康教育资源、以及其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座谈法、第一线实践工作总结

一、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起来其实就是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老师平时所说的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在体育课程改革初期曾一度困惑着我们一线教师。因为在改革前,我们都习惯了原体育教学大纲给我们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详细的教学步骤。这样我们教的省心省力,几乎不用太动脑筋。其实困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只要用心发现,还有很多的内容可利用。首先,是现有的各种教材,比如:田径类、各种的球类项目、体操类等。其次按照课改的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现有的一些项目进行改造、再开发。第三可以是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拓展运动、轮滑等。第四就是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

(一)现有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校要大力开发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以适应和满足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和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和改造场地和器材等办法来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

针对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我们可以从现有项目的利用与改造、开发,以及新项目的引进等等。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现有项目的利用与开发。我们这里的现有项目指的是在过去的体育课堂中已经被采纳的常规项目。

1、中置足球

中置足球是江苏省沐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徐大从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和开发出的一项运动。中置足球是将传统的足球比赛场地及其规则进行改造,由规范化长方形场地改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场地,一条中线将场地分为两块半场,球门设置在中线的中心位置。其优点是:足球的进攻过程是围绕着中置球门进行,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接触球的机会的,为身体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加了双方比赛进攻得分,提高足球比赛的趣味性;足球场地中间设置球门,对足球场地要求不高,可以在简陋的场地进行比赛,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开展活动。

2、网式足球

场地只要羽毛球或排球场大小,宽度在4米至8米,长度在8米至12米,场地画法与网球场类似。比赛方法类似排球,但发球用脚发球,接球时除手和手臂以外,队员可以用身体任何部位,根据水平的高低,允许足球落地进行调整的次数是1次、2次、3次,一般要求3次以内将足球击过网,落入对方的场地上,就这样一来一回,直到有一方将球打出界或没接到球为止,算另一方得一分。当得分时球为死球必须重新发球。网式足球其实很早就有,适合进行高中选项教学,很受学生喜爱。

(二)新兴运动类项目的引用 1、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现在已经成功走进校园。定向运动就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运动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定向运动场地可大可小,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自然资源进教学,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比赛。

北京蓝靛厂中学和浙江海宁高级中学都已成功开设了定向运动课。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双重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

2、校园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兴项目,其初主要是从事企业等一些人事的培训,因为其中培训的一个主要目标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在激发个人潜能强健体魄的同时培训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拓展运动对于学校体育所倡导的‘阳光体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也适合走进我们的校园。

案例1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2002年苏州大市级体育公开课 李波老师 体育课拓展训练-信任背摔

案例2 广西合浦廉州中学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开设的子课题《校园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探索》,开发出适合高中体育教学的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轮滑

轮滑 作为当今在年轻一族中时尚流行的一项新兴运动项目,也都纷纷走进了我们的体育课堂。当然这项运动对场地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在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学难以实现,但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完全可以引用。轮滑这项运动对发展学生的平衡、耐力、力量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好多的城市学校也都在实施或正准备尝试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了。案例1 哈尔滨第82中学 轮滑 校本展示课

4、社区体育进校园

案例: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在开设女生选项教学课时成功地把风靡大中小城市的社区广场健身舞进入体育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她们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既愉悦了身心又锻炼了身体。

(三)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五禽戏

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中学 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整编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付龙老师创编的五禽戏尤为突出,深受学生喜爱。练习效果很好。

2、三门球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的三门球运动,这是他们根据地方的人文特色发掘、创造的带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三门球运动的场地为圆形,直径可大可小;球的形状象我们民间吃的粽子,球体滚动时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可有效促使学生活动过程的反应及变向跑动的能力;参与活动人数上是三方对抗,可有效促进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三方相互制约的运动智慧,从而突破了传统球类两队同场竞技或游戏的形式。三门球运动已经成为了江苏省中小学地方体育教材,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3、南拳

享有“南拳北腿”的南拳也走进中学校园,中国武术由南北两个大的派系组成,而福建则是南拳最为兴盛的地域,作为福建的省会,福州的南拳因此也最具代表性。

4、安塞腰鼓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对安塞腰鼓校本化的大力开发,通过一年的时间,已基本形成适合该校的校本课程。

他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安塞腰鼓表演中较为简单的一些动作作为校本开发的重点。如:小缠腰、缠腰过档、马步横移、路鼓、丰收步等等;而对其中表演难度大的动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或者简化其动作。如二踢脚、三点不落地,拜四方等。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很高,不仅通过学习自己身边最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项目增强了体质,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5、媒体报道普安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

为使民族体育文化不遗失,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贵州省普安县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进了课堂。在中、小学中开设了射弩、抢花炮、高脚竞速、徒手羽毛球、抛绣球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和芦笙舞、海马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该县还将具体根据各学校开展的情况,还拨给一定的专项资金。民族体育文化课程在学校开展后,深受教师、学生、家长喜爱。

二、时间资源(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真正会打篮球的人不是在体育课上学会的。”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体育课上的各种运动技术的教学,但体育课上的教学、练习时间毕竟非常有限,我们按高中体育教学每周2节课计算,每节课40分钟,每学期20周实际教学时数。我们满打满算,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篮球教学,就这样整一学期的篮球学习时间还不足27小时。一个学期应是2个模块的教学,假如仅这27小时要完成2个模块的篮球教学,实在是难为我们体育老师了。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时间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课内的时间

有效地利用课内的有限的时间45分钟,就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能随意浪费课上的宝贵时间,上成放羊课。

(二)、课外活动时间: 1、大课间活动

案例:徐州市郑集中学大课间、课外活动做到8有:

有课表、有内容、有场地器材、有辅导教师、有考核、有奖惩、有评价(健康评价)、有亮点(老师每周二节体育课)

2、体育课外运动俱乐部

案例1: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校园吉尼斯 案例2.深圳市高级中学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案例3.上海市田家炳中学 在2003年的时候就进行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活动

3、校外时间:

(1)家庭式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活动(3)体育的夏令营、冬令营(4)体育俱乐部

国外案例:芬兰的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普及,在荷兰大约有7800个体育俱乐部,每年大约有35万名儿童和青少年参加这些体育俱乐部的锻炼。

三、健康教育资源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开设了一个健康教育模块,占1个学分。

(一)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在健康教育这一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说绝大多数的高中学校都是由我们体育教师来担当的,其实在我们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开设这一专题模块也应该有着相应专业的背景,有时我们感觉到在谈到某一健康话题时的确也感到力不从心,如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心理健康等,我们只能从表层上泛泛而谈,因为我们的专业背景不足,从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方面看,如果有可能的话,是不是可以请有关话题的专家,如专业心理医生、学校校医等来做些专题讲座,也算是开发此方面的人力资源了。

由于高中采用选项教学,通常是几个老师同时上几个班级,而且健康教育课程要安排在高中三年内完成,所以我认为采用“集体备课--专题负责--资源共享”方法有利于教学。

四、其它资源

(一)信息资源类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信息类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获取十分重要,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可以从各种教材、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材料、光盘和互联网等获取。

(二)政策信息资源类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6年12月20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联合颁布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200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七号文件。意见再次明确指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五、总结与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对于我国大部分学校师资不足、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资源、健康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其中既有有条件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有条件不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由于时间关系,所举案例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主要是起到抛砖引玉,启发思路所用。希望我们今天的讨论对于各位老师在任何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有所帮助。

资料文献:

1、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田菁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3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成。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2.《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许多是经典名著。这些文章的学习确实能增长学生的才智。但也不否认,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有时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在语文课堂之外,广阔的社会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场所。因此,可以有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式阅读。去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损失严重,影响深远,为此我就以“坚强吧,我的同胞”为主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及一些感人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相关文章,表达自己对灾区同胞的关切和祝福。通过该活动,既很好地表达了同学们对灾区同胞的关爱,也锻炼了大家收集材料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过以下尝试:

1.让歌声充满课堂。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总会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有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另外,一些思想比较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低沉的曲调,更将这一故事演绎得凄烈完美。因此,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唱,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2.让电视进入教室。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让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特别是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从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做生活的有情人。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尤其是身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篇4

一、以文为本, 由此及彼

教科书是精心选编的, 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 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挖掘课文中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度开发。

1. 仿写文本, 巩固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 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外, 还应巧妙地利用文本资源作范例让学生动手仿写。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时, 当学习到“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句话时,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仿写句子, 对“是谁?是”这一句式进行仿写练习。仿句的练习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填补空白, 升华情感。

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 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 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 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如课文《爱之链》结尾的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这一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 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展开想象, 对文本进行续写, 这样的续写,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 对比阅读, 启迪智慧。

对比, 能让人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能更明确两者的特点。阅读教学中的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本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如六年级上册的《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明文, 是阐明事理的文章。单纯解说这一文体, 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所以,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先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比较阅读, 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 有的说明一个道理, 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会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阅读思路, 能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生成资源, 及时捕捉

课堂生成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 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 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提出的问题, 甚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 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在质疑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时, 总会有学生提出很多教师预设以外的问题, 教师不能避而不答, 而是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对一些有价值的质疑进行适当的拓展, 使之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观书有感》这一课时, 教师刚出示课题, 就有学生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我预习过这首诗, 诗中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 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 为什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伊始就有学生这样发问, 其余学生先是鸦雀无声, 后来便议论起来, 也有学生说:“我也这样认为, 还不如把诗题改为‘观塘有感’。”面对这样突发的意外, 教师不慌不忙, 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 顺着学生的提问反问道:“这诗的题目究竟要不要改?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应该改。”有的说:“诗中没有提书, 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答:“从书的插图知道, 诗人正在读书。”又一生接着回答:“当时诗人在读书, 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 看到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 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老师又追问:“看到了什么景色?又悟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就将学生又拉到了对古诗的理解学习中, 随着教师的层层点拨, 学生最终明白, 这首诗阐述了不断读书吸取新知的重要性。到这里为止, 学生立刻明白:诗的题目不能改。教师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没有拒之于千里, 而是打破常规, 反诘诗歌, 向学生提出改诗题的问题, 一下子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把原先的“让我读, 让我说”, 变成了“我要读, 我要说”。

2. 在错误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的引导, 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在教学《詹天佑》时, 学生朗读“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时, 将“第”这个字读漏了。我立即将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能不能不要“第”?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强调“第一条”, 就是突出了中国人不依赖帝国主义也能独立完成, 是值得扬眉吐气的!抓住课堂上这一小错误, 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活动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1.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实践性是活动课程活动性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而人的情感总是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即人的情感来源于实践活动而又表现于实践活动中。活动课程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的、艺术的等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等情感不断加深、巩固;其二,学生的种种情感在活动中反复得到体验、验证,某些消极甚至有害的情感得到转化或消除。这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愈来愈稳固、愈来愈深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课,并尽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意志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主要由学生主体性活动构成,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学生随时会遇到困难,困难常常由学生自己尽力解决,这样,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也就多了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而每一次意志磨练的结果又激励着学生去迎战下一个困难,以此形成战胜困难—意志训练—战胜困难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又能够完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3.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理想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在学生兴趣、情感等的培养过程中容易树立,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入了深深的情感,他就会树立追求这个事物的理想,而一旦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意志的小舟将破浪前进。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兴趣,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使学生彼此之间既能互相帮助,又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首先,活动课按教育目标设计而成,其中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升旗活动、晨会活动等本身就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任务。其次,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彼此的合作、交流、团结,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

4.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主要是指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张力的问题。首先,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或观念形态出现在教材中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道德———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将教材中的道德“复活”或还原为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创新。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这些德育因素往往是以潜在的形式隐蔽地存在着。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针对小学课本中“百分数”一节进行教学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的知识,学会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也要结合本单元内容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像书中所说的小主人公一样把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使学生明白储蓄对国家、对自己的益处。

6.设计相应的学科课外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科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学科整合融合,让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全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将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学探究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提问、喜欢猜测、喜欢自己动手,对一些新鲜事物更是充满探究欲望,这为语文习作、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科技观察与实验类作文深受学生喜欢,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觉得这类作文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越浓厚、情绪越高涨、思维越活跃,想表达的也就越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感受记录下来。这样,科技课与语文课结合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科技活动与数学学科整合,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是由编者设计好了的,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题大多也是教师事先设计的,学生往往只能机械地按照某种思路去思考、解题。设想一下,如果学生通过科技实验,自己获取一些数据,那么在解题时,必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体现了数学存在于生活、数学来自于实践的理念。

科技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孩子们的无限创意。科技活动与综合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而且整合的内容不胜枚举。在此略举一例,如在上《运动和力》一课时,有这样几个动手环节:给小车装上动力装置、安装螺旋桨、设计并制作我们的赛车。于是,我们决定举行一次自制小赛车的比赛活动,比一比谁的赛车速度快(可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一宣布,学生们热情高涨,各显神通,自制出各式各样的赛车,花样百出、创意无限。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与动手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各类功能室、实验室。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室,图书室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探究性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它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这方面,学校里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的开发与利用,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孩子们有充分的自己动手、自主探究的机会,类似的计算机教室、科技室、劳技室也有值得挖掘的科学教育资源。

这里要着重谈一谈科学实验。关于实验材料,笔者倡导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具体包括电线、小灯泡、开关、电池等。上课展示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很多,导线、小灯泡就有几种不同的型号,甚至有的开关、灯座还是自制的,电池型号也很齐全。实验中,学生纷纷上场,主动参与,将亲自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整理、检测、实验,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而且也学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我们还可以发动师生一起自制教具、学具等,学生身边也有很多可挖掘的材料,如学生的玩具。收集、自制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校外资源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嗅觉。常见的事物往往能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感觉,生活中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技活动的探究欲望。吴家山三中地处一个较大的社区之中,周边是几个生活小区,各个小区和校园内都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我们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再比如,一年一度的秋游、春游,就是学生利用自然资源学习和探究科技的时机。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力量。

我们知道,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可资利用的科学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发现和利用。如动物园、科技馆、气象站、造纸厂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科技教育基地。如果学校地理环境许可,也可在校园里建设生物园地或生物角,建设这些场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功效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和互动性,这些为科技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多元化的平台。

科技教学中的有些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直观地去观察到,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笔者在教这些内容时,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料制成录象和视频教材,给学生观看。在教《运动和力》一课时,笔者将滑动摩擦实验通过特写镜头摄制下来,把接触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现在学生面前,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接触面摩擦过程就看得一清二楚,从而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再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利用网上的动画素材制成课件,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学教材上有很多类似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需要老师的文化素质,更需要老师的钻研和奉献精神,乐于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一种教学资源。这种网站将教学中一些不便于直接观察与研究的内容,或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内容,专门制作成一个个专题,并以网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作为教学媒体与资源用于课堂进行教学,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的重要途径。

走出课堂,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教育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开发科技教育资源的途径,也一定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各种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

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 篇7

一、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

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尤其在德育领域,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家校双方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否则, 学校里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育很快就会被与之相悖的家庭教育所抵消, 甚至走向反面。另外, 学校采取新的教育措施、实施课程改革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观念支持, 如果家长漠然置之或强烈反对, 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 家长对学校的观念支持不是无条件的, 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才能达成。学校和教师应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课后、周末的空闲时间, 与家长展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家长, 用真挚的教育热情去感染家长, 用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鼓励家长, 用切实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家长, 使得家长自觉自愿地与学校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 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另一巨大推动力量。也就是说, 家长能否成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家长课程资源, 引导、影响的过程就是培育的过程。

就当前的课程改革而言, 要争取家长对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让家长深入了解和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真正走进新课程。一是对家长进行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文化层次, 采用相应的教育案例对家长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 使家长知道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转变他们的人才观、教育观, 形成与学校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将家长请进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这样有利于家长把学到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对新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理论层次上;三是与家长建立长期、定期联系, 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与家长定期联系, 就儿童的进步和变化互相通气, 并共同参与学生“档案袋”的建立和充实, 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课程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变化, 深化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坚定其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2] 。

同时, 家长还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的支持。学校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 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 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空洞的讲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 往往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而这时候, 如果教师把目光转向五彩斑斓的社会, 转向诸多的家长, 则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每个班级的几十位家长构成了强大的资源来源。譬如, 在某班的“感恩”主题活动中, 家长提供了孩子的成长录像、心语日记等物品, 在活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 。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家长资源只可为教育教学和组织活动所用, 不是为教师个人所用, 教师不可以“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为名为个人谋取利益;二是对于家长资源尤其是物质资源的利用以不给家长造成负担为限, 学校和教师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麻烦家长。

二、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对家校教育的密切合作, 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保持与学校、教师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基本上处于被动, 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极其有限。实际上, 家长还大有可为。

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儿童的成长都十分关注, 很多家长下了很大工夫去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家长对教育比较了解, 其教育观念比较进步, 教育见解也比较深刻。他们既了解儿童又熟悉教育且来自学校生活之外,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 应有意识地邀请他们加入, 为校本课程开发谏言献策, 这样往往能增加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也符合“教育回归生活的”的要求, 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

例如, 可以邀请当交通警察的家长进课堂讲解一些有关交通安全和道路标识方面的知识;邀请当医生的家长讲一些有关身体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邀请有摄影或收藏爱好的家长介绍有关的技术技巧、展览自己的作品或藏品;邀请有体育特长或从事体育工作的家长担任学校或班级运动队的义务教练等。如果家长不善于口头讲解或为了增加讲解的直观性, 可配合教师组织一些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有关的主题活动, 如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访问、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班级活动提供方便等。

在这一点上, 很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都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组织的“家长系列讲座”[4] 距今虽然已近20年了, 但今天看来, 正是十分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校本课程。

三、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很多家长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 他们培养孩子目标正确、方法科学, 孩子一般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全面发展。《妈妈的心有多高》中的妈妈赵定军、《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家长十分清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所在的班级班风很差的话, 营造再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他们一般都很愿意把自己的良好家庭教育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班家长, 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与其所在的班级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整个班级一起进步。同时, 对于家长来说, 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对其他家长而言, 他们也非常愿意学习和借鉴同龄孩子家长的经验,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看书更有效。所以, 创造机会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分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应该成为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 由于不住在同一社区或由于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家长们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为家长创造交流的机会。

在某小学进行有关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期间, 笔者协助班主任老师一起组织了一次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时间为期中考试结束以后。首先是各任课教师简单通报了期中考试的成绩, 针对性地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 然后请几位家长上台介绍家庭教育经验。这几位家长的孩子均成绩优秀、全面发展, 以下是他们发言中的一些闪光点:

“我经常跟孩子说, 我们是母子也是朋友。说真的, 我有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发火。但事后我会向孩子道歉, 诚心诚意地道歉。这样, 孩子才不会产生警惕心理, 才能和我无障碍地交流……”

“我们做父母的, 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我平时生活很朴素, 孩子也是。一个书包从一年级用到现在, 已经比较旧了, 我们要给他换他就是不干, 说等上了初中再换。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 为父母做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经常给我们一些感动和惊喜……”

“有的时候,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就打电话向老师求助。说真的, 我的孩子现在能表现这么好, 多亏了老师啊……”

没有高谈阔论, 没有夸夸其谈, 家长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教子 (女) 秘诀”。事后, 对与会的家长作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全班30个学生, 来了28位家长, 有三位上台介绍家教经验, 作为听众的25位家长均表示自己从中获益良多, 有的家长则意犹未尽, 认为仅仅介绍经验是不够的, 提议搞一个“家长论坛”, 定期就一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还有的家长建议邀请南京本地的一些知名父母 (如提倡“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 来学校给家长介绍经验等等。而上台的三位家长则表示, 这次经历对自己是个很好的锻炼, 也鞭策自己今后更加努力地搞好家庭教育并注意总结经验,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今天, 仍然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 同时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监督和评价。其中, 家长因其与学校的密切关系而应成为重要的监督、评价者。

同时,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包括决策、监督和评价等) 也是依法治教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学校扩大自主权以后, 要有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 家长参与应是监督机制的一个方面。家长参与教育可增强教育内部的透明度, 促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形成共识, 依法“诊断、防治、治疗”基础教育面临的多种疑难之症。有不少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并积累起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例如,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为在教育收费中保证教育公信力, 聘请了18名热心教育的百姓代表担任教育行风监督员。每逢开学前后, 他们会悄悄地暗访学校, 查看是否在醒目处悬挂了收费公示牌, 向家长了解是否及时发放了《收费联系册》等。其辖下的迎园中学从1000多名学生家长中招聘了12名家长代表组成家委会, 并专辟办公室作为家委会的工作场所。所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学校均主动与家委会协商。而每周半天的驻校办公制度更成为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良机, 聆听、巡视、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逐渐取得了相互信任与理解。短短一个学期, 由家委会综合家长意见提交了21条建议, 内容涉及校园环境、食堂伙食、课堂调控等各个方面。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评价之后, 家长不仅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声誉的宣传员、推进学校工作的智囊团, 更成为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宝贵资源[5] 。

总之,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需要, 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是大势所趋。学校应该主动打开校门, 把家长请进学校。当然, 涉及到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 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组织、方式等, 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分工模式和教育现状下, 要想贯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主导作用, 应认识到家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之内, 予以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包括: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关键词:家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53.

[2]王爱菊, 徐文彬.家长: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 (新课程研究) , 2005, (7) .

[3]陈钰.家长参与田野课程的价值与策略[J].2005, (9) .

[4]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课外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一、初中物理资源开发的意义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资源具有丰富和广延开放的特点, 它具有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亲自参与等特点, 经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景, 能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在执行新课程新教材时, 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发挥课程资源作用, 使各种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二、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特征

1、多样性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和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存在形成是多样的。例如:家中的用电器和生活中的一些雨、雪、霜等自然现象, 所以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

2、关联性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之内, 适当关注其它学科的课程资源, 要以一个关联的姿态去审视课程资源, 例如:物理与化学有一些交叉的研究领域, 分子、原子结构、电化学、溶液浓度和密度、能量转化与守恒等, 都将观察与实验、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随物理科学自身发展, 它与化学、数学、生物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段交叉、渗透和融合。

3、生动性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 物理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例如: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 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 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鉴于上述物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关联性及生动性, 教师可以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三、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新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课标, 分析教材, 研究教法, 这样才能开发、商议设计出与教材配套的新资源。所以, 教师必须明确教材中哪些内容的外延丰富, 哪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哪些内容倍受人们关注的。这样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才能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的时候或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此外,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注重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

1、教师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搜集课程资源,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 利用Flash课件, 使学生能听到水流声, 能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 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 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 以及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 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 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

2、教师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种课堂资源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以类似于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更演深刻。例如:学习《惯性、惯性定律》一节时, 在引言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同时乘同一辆公共汽车, 女青年在前, 男青年在后, 突然在行驶汽车前边窜出一条狗, 汽车紧急刹车, 没有把住手的男青年撞在女孩身上, 女孩回头骂一句:“瞧你那德性!”男青年回答:“这不是‘德性’, 是‘惯性’。”故事讲完, 课堂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们不但自己讨论出“惯性”是什么, 而且还能应用实际中解答一些问题, 知识掌握到位。

3、学会与其他物理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

许多学校教师办公室都是按学科分配的, 同一个办公室都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年级的教师,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注重与其他物理教师的交流, 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使课程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可以增强学生的观摩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感态度。满足新课程对能力目标、态度目标等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通过引导学生搜集物理教学课程资源可以集思广益, 更加合理开发、利用社会、家庭中物理教学课程资源, 以达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开发媒体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登陆一些物理教学网站, 了解物理学知识:中学物理网、科普网等网站。

2、引导学生开发社会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课时,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 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并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提高, 达到物理知识的延伸, 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3、学生家庭生活中的物理学课程资源

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 教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更利于学生对知识消化和吸收:往保温瓶灌入大半开水后, 塞上木塞, 忽然听到“噗”的一声, 木塞蹦了出来, 同时看到一股“白气”从瓶里冒了出来, 而在保温瓶中开水剩不多时, 若瓶塞不漏气, 则过一段时间后, 瓶塞很难拔出, 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 在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物理知识, 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实践, 真正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蒋鸣和:《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年。

[2]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2月。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教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4]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程资源,主导,主体

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但它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意, 探讨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需要教师在深刻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思想下, 把一切有利于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课程资源给予真正开发与利用, 从而推动物理教学的发展。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反思传统物理教学, 由于教师教学思想老套、教学模式单一, 致使物理课堂气氛沉闷, 这种情形客观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物理教学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容量的把握越来越受到教学理念的左右, 所以物理教学中, 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就是构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 并以此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因此, 教师要加强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把大到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到对教学节奏的控制一一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诚然, 教师只有凸显对学生知识理解与记忆、实验技能的规范体现与适度习题解答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思想, 避免物理教学中一味强求学生某一项知识的强化要求, 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枯燥概念记忆中解脱出来, 从茫茫题海中解放出来, 实现物理教学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目的。

2. 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物理课堂是实践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阵地, 流畅的物理教学过程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 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克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合理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众所周知, 物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 其中概念性的知识十分丰富, 物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少不了对物理概念、定律以及定理的理解与运用。而这些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物理学习的难度, 对学生物理学习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只有体现解决问题的意识, 才能自觉思考相应的问题破解方法。例如, 在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便利地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教师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实际,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验达到减少学生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物理教学只有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达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目的, 因此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着不同的方法。例如, 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物理现象显性的生活化特征足以向学生传递一个事实:物理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晓无论是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等诸多领域都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情感。再如, 现代教学手段辅助物理教学。现代教学手段辅助物理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冲抵学生物理学习单调、乏味之感。我们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内容教学为例, 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向学生播放飞机投弹的情景,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一开始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引领至物理课堂中。

2. 物理学习方法的构建

物理教学中,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构建, 从而提升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机智, 实现学生物理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般而言, 学生学习方法的构建要建立在学生与不良学习习惯的斗争中。例如, 针对学生物理探究意识不强、浅尝辄止行为突出的情形, 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 教育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概念本身的记忆, 还要学会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去思考物理概念是如何抽象概括得出的。再如, 对于物理规律的认识, 学生往往只注重规律的现象, 很少思考规律的内涵, 针对这种情形, 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规律的推导过程和步骤,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还可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毅力。当然, 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构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必须体现持续关注的意识。

三、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物理教材使用的策略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载体, 任何脱离教材而进行教学的情形只会是空中楼阁。同样, 物理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托, 设计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 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有机结合的目的, 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完美发展。“教材只是个例子”, 物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体现合理取舍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材服务于教学的思想。诚然, 统编物理教材的最大的特点是兼顾了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总体情况而成书。但是, 由于学生物理学习基础的差异, 课堂教学不可控制性因素的客观存在,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尤其要善于结合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 帮助学生理清物理学习头绪, 使学生能够抓住文本要点阅读, 突出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用主义原则和教学便利原则, 切忌一成不变, 照本宣科。

2. 物理教材使用的延伸

物理教材尽管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也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 基于物理知识形成而发展的领域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物理知识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教材并非无所而不能及, 它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文字资源了。因此, 教师要立足于统编教材基础上, 实现其他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使它们成为物理教材的有益延伸。例如, 通过开发与利用各种科技类图书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通过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提升学校物理教学的竞争力, 提高物理教师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等。当然, 我们提倡与教材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否定物理教材资源, 或者弱化物理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是为物理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物理教学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谈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现实中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既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又包括实施课程的条件。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中所有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有利于发展学生英语能力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英语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教材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识发展水平。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书,书本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但教学如果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则很难体现英语作为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职能,对学生亦缺乏新鲜感与实用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尽最大可能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接触新信息、新观点。如英语报刊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可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读者的需求,既有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报刊,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又有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服务的《英语世界》《英语学习》《China Daily》《21st Century》《英语画刊》等。教师要积极利用英语报刊,鼓励学生主动从报刊中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笔者每两周安排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

另外,网络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为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资源。无论是英文网站还是中文网站都专门开设有学习英语的专栏,包括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笔者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介绍怎么查找网络上有关的知识和材料,引导学生看英语节目,听英语广播。“中国日报网”是笔者推荐给学生经常访问的英语学习网站之一,该网站设有“外语天地”、“流行金曲”、“经典电影对白”等栏目,在这里可以学到观光英文、娱乐英文、商用英文、美国文化等。这些节目往往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图像、声音结合起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要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上网,在网上寻找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教第一册中的Country Music时,笔者打开了提供美国乡村音乐的网站,让学生边学习有关乡村音乐的知识边欣赏美国乡村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开阔了视野,并且学生学得开心,笔者教得轻松。

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切忌围绕考什么教什么来组织教学材料,一定要跳出“课文英语”的圈子,要善于发现我们身边的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要有收集信息资源的意识,要具备较强的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要广泛涉猎,注意积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把英语当作交流的工具,通过英语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并用英语进行表达。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1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音樂课程资源是音乐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拥有完备的音乐课程资源,可以让音乐课的教学更加的高效。

一、对于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音乐课堂之中最基础的教学资源,教材本身具备其他教学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地位,音乐教材当中的内容都是众多相关专家经过大量研究而确定的,具有代表意义和科学性,能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教材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情况。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对教材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部分进行讲授,合理地摒弃过于难以理解的部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将教材之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于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家庭生活和课余活动之中,进行对于资深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轻松有趣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看一部音乐电影,或者是观看相关的音乐书籍。

2.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教师应当留意学校所在地区的音乐领域的相关动向,合理利用这些音乐资源,与学校周围和所在地区的文化馆和各类文艺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定期地将这些场所中的优秀教师和表演者邀请到课堂当中,为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教育。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到这些场所当中让学生进行表演,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课堂之中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让学生受益一生。教师应当不断地挖掘各种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教学资源,合理地摒弃教材中的内容,同时积极地接纳教材外的资源,真正做到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

参考文献:

宋曼蕾.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2(09).

中学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2

写作教学效益低下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如何改变作文模式化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研究及写作的状况

(1) 国外研究状况。日本学者认为学生能否从生活中发掘素材并适当选材, 是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 跨越了这道难关, 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德国的作文教学观念中, 生活作文具有五层含义:其一要求学生写自我经历的作文;其二要求学生写理解日常生活用语内涵的作文;其三要求学生发表对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的理解和评论;其四要求学生写应用文体的文章;其五要求学生一边体验生活情景, 一边进行作文练习。在苏联的语文教育界, 主张让学生写观察笔记、日记、工作报告、书信、书评、影视评论等。

国外课程学家都把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作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积极地在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两方面开发课程资源。韩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能力是需要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合情合理的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高等精神能力。而美国政府则发起了“阅读挑战运动”等。

关于课程未来的变革, 国外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远景规划。美国学者伯曼与曼克洛克林就曾提出以下设想:从学区那里得到对课堂教学的持续不断的帮助;在可能的范围内, 由地方编制教材;强调让教师参与课程决策。[1]

(2)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作文教学与研究首先发端于写作理论领域。始于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等编写的 《写作基础知识》, 为写作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0 世纪80 年代前期的作文教学改革异彩纷呈, 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陆继椿老师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实验, 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欧阳黛娜老师的“语文教学内容序列化”的实验。与此同时, 另一种试图突破传统, 重构新的作文教学训练程序的实验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如常青老师创立的“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等, 到1986 年前后写作主体论思潮产生。从1986 年到2000 年间, 语文教育界从语文教育学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 提出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推行素质的重要方面”[2], 要“培养写作的专门能力和良好习惯”[3]等教学目标, 探索出“指导的序列化、训练的综合化、题材的扩大化”[4]等作文训练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其中, 在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管理经验、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观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作文教学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写作教学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张扬写作主体的个性、倡导创新的新内容。代表作有2000 年董小玉的 《现代写作教程》 和2003年马正平的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等。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学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作文教学理念方面, 强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5], 作文教学的作用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作文教学从以前的教学法对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点, 上升到了课程论对作文教学理论的总体观照。

(3) 当前写作教学状况。写作教学效益低下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笔者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长达23 年的教师,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直是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的确任重道远, 更多时候有感于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单薄, 对生活缺乏真实的体验, 很多措施的实行都觉得收效甚微,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忽视对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根本原因。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 导致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为广大教师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入手, 探讨作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问题, 尤其是在积极开发与利用生活中的作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与利用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文课程资源、适时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力求将一切有利于作文教学的资源引入课程, 使作文教学由狭变广, 由静变动, 贴近生活, 不断扩大写作领域, 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进一步推进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及改革的纵深发展。

(三) 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入手, 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发展现状, 借鉴其中的优点, 反思它们的不足。其次分析中学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再次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上, 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对研究与实践进行反思。

(四)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法等, 并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标杆。

二、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新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在“实施建议”中首次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 素材性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资源则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 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则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 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要积极利用条件性资源, 充分开发素材性资源, 即一方面挖掘整理作文课程资源, 一方面丰富完善作文课程资源, 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之路, 达成知、情、意的融合均衡。

三、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明了方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强调以人为中心, 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直接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明了方向。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 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和构建之中, 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情境, 提高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 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这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实施方法和途径。

(三) 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为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中明确指出, 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 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通能力。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了“关心生活,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 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

四、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与根本

(一) 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陈旧成了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大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迫在眉睫。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塑造人, 以人为本。其次要正确看待今日的学生。当今的学生智慧、聪明、早熟、接受快、信息广。师生应是教学合作的伙伴, 师生应共同学习, 共同研究, 共同切磋, 教学相长。“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7]。教师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根据量与质的相互转变的各种数据的思维取值, 升华为一种教育理念, 从而为教学提供最有价值的指导与改进方案。

开发与利用教师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如设计阅读问卷中“在你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通过数千份问卷综合分析之后, 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内容 (读了什么) 、阅读容量 (读了多少) 、阅读习惯 (怎么读的) 等方面的情况, 才可以游刃有余地选择作文教学的时机和方式。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掌握学生现有写作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于因材施教, 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 是开发作文课程资源的必要依据。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 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 将这些技能做一番调查整理, 形成一个对于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结合实际情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清单内容作为课程组织成分之一的素质标准。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 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

(二) 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根本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编制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 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8]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 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之”, 进而“乐之”, 方是上策。

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价值的认识过程, 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交流过程。而交流的顺畅与否, 交流的广度、深度如何, 正是作文课程资源能否顺利开发与利用的根本。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授人以渔, 在掌握方法中“生”趣

(1) 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 以备写时之用。要想写好文章, 搜集好素材是先决条件。我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写读书笔记, 让学生在好书中搜集, 记名人名言, 摘好词佳句, 选华章美文, 书点睛之笔, 写读文所感。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 把大千世界中自己所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 有趣的动植物, 四季的更替, 景物的变化, 游山玩水时的见闻以随笔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三是让学生自己“开掘”自己的思维, 尽可能地捕捉自己的奇思异想、灵感闪现、感情浪花等, 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作文方法, 写作时就不再感到迷茫, 跳过模仿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师要学生作文时, 先不要硬性出题, 特别是不要出些带有“苦想”性的题目。不妨先读几篇学生确实感到优美、感到生动的范文, 读后让学生先讨论, 再说出文章优美、生动在什么地方,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 你学到了什么, 等等。继而让学生模仿, 进而产生突破和提高。

(3) 下放命题选择的权力, 让学生轻松、有趣地作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也为了让学生标新立异, 我采取多种命题方法, 如学生自己命题、半命题、出几个题让学生选择等。为了培养学生命题的兴趣, 除了让他们知道命题命得好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的道理外, 还经常引导他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 并搜集课外读物中的好题目提供给他们学习参考。实践证明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拟作文题目自己写, 才能写出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感情。

2.鼓励成功, 在赞美声中“生”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褒奖,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从而形成自我鼓励的心理机制。对学生的习作由衷地称赞和欣赏, 不仅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获得到自信、自尊、胆识、激情这些重要的东西。

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的是,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切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9]忌堆砌套话术语, 切忌奉送廉价的高帽。教师的分析应是灵活的, 见解应是独到的、中肯的, 赞语应是发自内心的、饱含真情的。

五、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一) 积极开发与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作文课程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作文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首先, 是开发与利用学生家庭教育的作文课程资源。北海中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调查表明学生家庭拥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由此, 学校就开发与利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 给家长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其次, 是开发与利用学生校园生活的作文课程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这里既有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 又有学生自己开展的文娱活动, 例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为学生提供了最丰富可感的创作素材。

再次, 收集社会生活, 提升学生意识。社会是大课堂,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观察社会,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用自己的慧眼分辨是非, 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 为教学储存可贵的资源。例如寒假期间, 笔者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搞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生最后写出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报告, 其中 《北海的老街文化》 《蛋家民俗研究》 等都颇有价值。

最后, 关注体验, 重视实践。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认识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 需要用实践来填平。我们绝不能蜻蜓点水, 浮于表面地理解, 满足于课堂上“空对空”的热闹场面, 而是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深入体验生活。对于善于体验的学生来说, 一个特殊而具体的生命情境就会变成“诗意的东西”, “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10]。如把学生分成校内组与校外组。让学生观察公共设施遭受破坏的现状, 讨论破坏这些公共设施所带来的后果。又如结合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作文练笔。这样不仅抓住了获取即时课程资源的有利时机, 让学生的笔下有了生活,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树立了公民道德意识, 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 充分发掘与利用阅读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1.有效利用教材中的阅读资源

阅读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中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就包含在课文中。”[11]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只解决“ 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角度来思考, 将读与写整合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悟读。在读中领悟, 以读悟情, 读中悟语。通过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去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这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2.努力拓展课外阅读中的资源

要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资源, 适时适量地从报刊、网络选取一些优美的时文给学生阅读。如经常从《中国青年报》 《读者》 等报刊上选择一些优秀的通讯、散文之类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思想性、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评析鉴赏。

此外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名著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 在开发和利用名著阅读资源要时注意三点: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 并在阅读方法上作具体的指导。二是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降低难度, 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梯度。三是要注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不断深入地挖掘名著的人文内涵,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名著中的课程资源。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 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12]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

(三) 积极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课程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增强信息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授 《激发情感, 准确表达》 作文指导课, 我在构思这堂课时, 就从如何教会学生激发情感, 准确表达入手, 教他们抓触发点, 进而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然后展开联想, 完成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的联结, 最后通过理性分析形成自己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 使文章上升到一个较为深厚的层面。所选的素材, 如罗中立的油画 《父亲》、公刘的诗 《读罗中立的油画 〈父亲〉》、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中的片段、韩红创作歌曲 《天亮了》 的背景事件及音乐等都是相当感人的, 上课时许多师生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 学生兴趣被激起, 思维被激活, 学生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 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如写由 《辛德勒的名单》 片段中的细节所引发的感想时, 大量精彩片段在5 分钟内从他们的笔下涌出:“生命的意义在于有尊严地活着, 当尊严面临残酷的践踏时, 人们毅然而平静地选择了死亡, 他们对医生报以感激的微笑, 他们对医生报以从容的微笑, 因为在这样的时刻, 死才是对生的最好诠释。”

2.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播放音像制品 (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电视散文等) ,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力。这些年来, 我给学生播放过的优秀影片有《与狼共舞》 《阿甘正传》 《霸王别姬》 《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 《美丽人生》 《甲方乙方》 《美丽心灵》 等, 学生看完之后所写的影评都相当精彩。

(四) 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资源

1.开发与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1) 教师的启发。

[课例1]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习 《祝福》 一课时, 有关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社会背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例如, “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 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祥林嫂既然已经改嫁给贺老六了, 为什么回来时人们不改口呢?”这看似简单的小问题, 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即当时人们仍然强调女子的三从四德, 信奉封建礼教, 歧视改嫁的女子。所以把问题设计得具体细微之后, 学生觉得很好把握, 一下有话说了。

(2) 不同的声音。学生的多元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发出的不同声音要敏感并及时给予回应。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欢迎和支持, 而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听到不同的声音。[13]

[课例2] 1 人力顶62 人

记得有一次, 我上全市公开课 《守财奴》, 当时在鉴赏人物形象这个环节中, 我播放了一段“抢夺梳妆匣”电影片段, 看完后,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电影片段精彩还是课文描写精彩?”全班63 人中除一人高喊“电影”外, 其他全部说是课文描写得精彩, 而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我接着让学生指出课文中的描写好在哪里?学生踊跃发言, 纷纷找出课文中大量的经典细节描写, 课堂活跃而且流畅, 事后大家对这堂课评价很高。但在我心里, 我知道我忽略了一个人。下课后, 我问那位学生, 为什么觉得电影好, 他回答说:“电影中的葛朗台更像个人, 小说里的不像个人。”这件事让我特别内疚。从此以后, 在课堂上我都非常留意不同的意见, 尽量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的观点。

2.开发与利用师生日常交往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性资源主要存在于教师、学生、文题三者的互动之中。教师与文题的互动也就是教师的学习, 学生与文题的互动就是学生的自学,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则包括课堂上的互动, 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这三者互动时会产生无限的资源。[14]动态生成资源很丰富, 但它们往往都处于潜伏的状态, 需要教师自觉有意识地去激活。在课堂内外, 于师生之间, 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就是课程资源, 其教育价值正是在这些日常教学和生活小事中默默地得以发挥作用的。事实上, 一个教学过程, 一旦缺少了真诚的交流, 缺少了了解与感动, 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更为糟糕的是甚至可能丧失它应有的教育价值, 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即使从价值引导的角度看, 教学应该关注的是,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世界上与众不同的声音。

六、对作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一)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孙绍振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作演讲时说, 至于 (高中语文) 教学, 比较理想的水准, 一般本科并不是很胜任的, 最理想的老师可能要有大学研究生水平, 也就是有学术研究的能力, 而不是对教材的阐释能力。[15]

课程开发与利用更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 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 而且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在写作中第一层知识是生活知识和在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 这一层知识是作文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如写 《石钟山记》 的读后感要涉及地理学, 讲霍金要涉及物理学等, 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 教师才能在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 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第四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 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亟须培养

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发现式学习、由个体独立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式学习、由传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 而且更是一个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 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有待加强

人文精神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即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命运的关切。[16]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 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人在年轻时代有这样的精神垫了底, 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 经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 都能从容应对, 坚守住基本的精神路线,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教作文, 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 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 更实际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和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 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 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 完善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人是万物之灵, 求知欲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学生都想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17]通过写作学习, 认识生活、感受世界、深化思想, 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遐想未来, 由此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这是何等的美妙和快乐。

写作是一项情感和思维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这种由感知、认识到创新的复杂心理过程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达程度。而文章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思维的创新程度,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首先设法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 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是搞好作文创新、提高写作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即抓住重点, 又不忽视重要细节。四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作文创作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大放光芒。

摘要:作文要从生活入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依附于教材、片面追求写作技巧、急功近利、刻意追求高考满分作文的模式化写作依然普遍存在。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基础教育改革及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出发,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入手, 梳理国内外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发展情况, 借鉴其中的优点, 反思它们的不足, 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上, 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 对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反思。

上一篇:实体创新下一篇: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