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与实施(精选12篇)
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
农村幼儿教师要挖掘乡土课程资源, 创造条件, 寓教于乐, 为幼儿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 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真实、自然、快乐、本真地生活, 让幼儿在探索、体验、游戏、表达、展示等多样性乡土课程活动中, 培养童真, 激发童趣, 丰富幼儿本土文化经验和意识, 培养幼儿深厚的家乡情感, 促进幼儿个性品质与社会性的形成, 为幼儿一生文化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童真”乡土环境
“童真”是指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是真善美最本源的状态。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学习和活动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我们所关注的是幼儿真实的学习需求和本真的认知心理。“童趣”是指童年的乐趣, 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学习和活动都能使幼儿充满浓厚兴趣, 体验无限乐趣和情趣。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心理、生理素质的养成, 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 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教育要创设幼儿园“真趣”环境, 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幼儿园。走进幼儿园,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根据季节的变化, 在种植园内, 教师与幼儿共同种植农作物, 例如, 稻子、花生、瓜果、莲藕、萝卜等, 幼儿一天天看着它们长大, 在观察中, 探索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乐在其中, 收获劳动的快乐和喜悦。培养幼儿健康乐观、品性淳良、求真爱美的品质, 这既是家乡千年农耕稻作文化遗留下来的美好品性, 将来也符合幸福绸都建设者的目标。融入师生的“真、趣、爱”, 打造幼儿园环境, 激励师生固我本真, 务实求真, 说真话, 干真事, 激发幼儿兴趣, 有情趣, 多乐趣, 过有趣生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爱自己、爱他人的品质。正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教育方法。”大自然隐藏着丰富的资源, 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向幼儿展现形象生动的内容, 是幼儿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载体, 树立博大的教育资源观, 让孩子体验精彩的乡土世界, 感受农耕的艰辛魅力, 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情感。
二、开展“真趣”乡土游戏
幼儿期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把握住机会, 关注细节, 捕捉教育契机, 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创设趣味十足的游戏, 提供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 充分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引导幼儿参与有益的智力活动, 为幼儿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增长见识, 在活动中孕育出大智慧,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促进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 是一本活的教材,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着各种自然景观, 一年四季各有千秋:春天, 绿草茵茵、山花烂漫, 孩子们放飞着自制的风筝;夏天, 瓜果飘香、山清水秀, 孩子们到田间捕捉美丽的蝴蝶;秋天,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 孩子们在田间采摘收获;冬天, 白雪皑皑、景色迷人, 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闹追逐。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菜地里留下孩子们稚嫩的脚印。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花蝴蝶, 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满山遍野的野菜、闪闪发光的萤火虫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是最棒的科学教育教科书, 木棍、竹竿和稻草是游戏活动最好的道具, 青竹为马, 木棒为抢, 抽陀螺、跳皮筋、打弹珠、丢沙包, 其乐无穷。让孩子们回归乡土、回归本真,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乡土材料互动, 通过游戏活动,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 锻炼幼儿灵活敏锐的感觉、敏捷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品质。
三、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
结合本地资源, 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 发展想象力。我们的家乡风景秀雅、经济发达、人杰地灵,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把家乡丰富的民俗文化、美丽的自然资源融进幼儿的学习中,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利用各种自然材料, 凸显乡土气息。例如, 教师、幼儿、家长用各种材料制作的作品, 有扇子制作的色彩斑斓的大树和孔雀;用稻草制作的孔雀、蝴蝶、小狗、恐龙;用豆子制作的小鱼、山羊;用稻粒制作的小蜜蜂;用竹子制作的自行车;用瓜果制作的小鸟;用农作物、野花野草等自然材料布置环境, 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经济的自然材料, 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宝贝。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习性, 以绘画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动物的特性,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 山川小溪都在幼儿的笔下, 展现出勃勃生机。幼儿教师布置乡土艺术长廊, 展示幼儿的乡土美术作品。设置“编织坊”“竹坊”“泥坊”“木坊”等手工作坊。这些不仅练习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 通过“乡土生活”和“艺术实践”两大主要途径, 让幼儿接触乡土结构, 感受乡土经验, 积淀乡土意识, 并通过艺术手段去体悟、表现、融入和热爱, 开拓幼儿活动空间, 满足幼儿需求, 在玩中求发展, 孩子们获得知识, 增长见识, 培养幼儿优秀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成长。
摘要:开发与实施乡土资源, 让幼儿在探索、体验、游戏、表达、展示等多样性乡土课程活动中, 培养童真, 激发童趣。从创设“童真”乡土环境;开展“真趣”乡土游戏;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真趣”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乡土游戏,乡土环境,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陈时见, 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2) .
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2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经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3、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2、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和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平台;原来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如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应该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进来。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过程。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
一是看课程权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
二是看设计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看设计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属于学校课程。
不同点: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选修课程,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
5、“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应于三种课程,有三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优劣,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开发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国家课程是统一性、规范性,校本课程是个性、差异性灵活性,二者是互补的。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教师发展或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必然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兴校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征,学校特色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或者说是自然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三、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即:开发什么。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一)选用。课程选用是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为教材。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的开发成果。
(二)改编。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进行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1、课程改编。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
2、课程整合。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
3、课程补充。即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还可以是适宜的拓展。
(三)自编。自编是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学校课程进行自主开发。即按照学生课程需求的评估以及可得到资源的分析,开发一门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在这部分中要特别注意:
1、将教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基础,把有特色的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
2、把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地方文化课,让孩子们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
3、把教师的经验特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智慧潜能,将教师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
4、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已有的明确办学理念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5、把选修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充分借鉴学校开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经验,在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化改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6、将校园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进行系列化开发与目标化整理,就能顺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开发路径。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推介与选课。
1、需求评估。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2、确定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3、编制《课程纲要》。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4、课程申报、审定和推介。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由教导处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供学生进行选课。
四、如何实施校本课程?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及相配套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定,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课程实施。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小学、初中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3、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初中采取等级加评语,高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4、教材管理。校本课程可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但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学校要量力而行,不提倡印制精美校本教材。任课教师的《课程纲要》和教案是最好的校本教材。
教师层面的课程方案 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 教学材料 课程性质 学习时间 参加对象 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陈述
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班级电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3
【关键词】班级 电影课程 课程设置 策略
喜欢这样一句话:“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的确,电影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观影的经历能让人获得丰富的表达能力和内心体验。我将电影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语文教育中,在多年和学生一起看电影的过程中,逐步开发构建了小型的班级电影课程。观影、排演、交流、辩论、撰写影评等实践活动成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
一、班级小型电影课程的设置
将班级的电影课程定位为“小型”,主要是基于规模的考虑。班级观看人数少,交流互动丰,给操作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一些随意性。因此,学期初我会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排出适合本年段看的电影,在课型上设计出各种组合,如观影、阅读、写作、排演、辩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利用每周两节电影课加以实施,学生不但兴致高,完成的效果也极好。以下是我设计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电影互补式课程”,以及“主题欣赏式观影单”。
1.互补式课程。
2.主题欣赏式观影单。
当然,以上只是课程设计的一至两种形式。还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动物类题材”“我喜爱的动画电影”等主题的观看和讨论。
二、班级小型电影课程教学策略举隅
1.比较:原著与电影的辉映。
在为学生挑选合适的电影之时,我的首选是那些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翻拍的电影,与之相辅的活动即对原著的阅读。在阅读原著时,我们总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共读活动,如自由的无声阅读,优美片段的赏读,经典情节的排演,制作阅读手抄报,写读后感等。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根据原著翻拍的电影,他们往往会将从书中获得的信息与电影融合起来,使之辉映生光。
“获得语言”是我开展原著与电影对照赏读的主要目的。学生在阅读原著时,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语言来获得语言,而优秀的儿童电影则将原著作品语言儿童化、生活化、情境化,更有利于语言的获得。原著的阅读让学生建构画面,生成语言,而电影则让学生还原了文本形象,促进理解和语言的生成。
在开展《草房子》共读活动后,我和学生观看了影片《草房子》,影片再现了曹文轩笔下的那个江南小县城:“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弥漫着美与爱的诗一样的文字,通过电影语言得到了再现,学生的心也被带到了少年桑桑的视角中,与他一起经历,一起成长。剧中男声旁白沉稳坚定,与原著融为一体,带给学生唯美的诗意。
2.辩论: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哲思类主题的电影对小学生来说,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选择了一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电影《小猪教室》,通过观影和辩论来启动此类电影的欣赏。这部电影带给我和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动和思考。剧中的争论,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哲学的关注。我在班中同样用这个“吃,还是不吃”的话题,组织了一次辩论会,学生辩论中的言论让我诧异,在这场争论中,他们思考着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也在思考着生命的本质,甚至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影评:多层次表达的实现。
看完电影撰写影评,是一种享受,我们总能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来表达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电影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搭建了一个供其认识、讨论和写作的平台,他们用稚嫩的笔抒写对影片的看法,写下自己认识世界的新篇章。电影中的技巧,如标题、结构、语言、音乐、表现手法等,他们也许没有专业的术语来形容,但他们影评中的文字,总能令我们慨叹:儿童是天生的缪斯。
《小鞋子》这部伊朗电影,荣获1998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
有些学生的影评只是描写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但我说:“是的,影评可以这样写,用你独特的笔,记录电影的情节或情感。”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们对电影进行了多角度的梳理和品析。有个学生只是写了影片中贫困的小男孩阿里和妹妹在阳光下吹泡泡的细节,但我说:“是的,影评可以这样写,写出那些打动你的细节和你的点点滴滴的感悟。”即使是看到阿里一家穷得付不起房租,再没有钱买出门必须穿的一双鞋,我们孩子的眼睛,居然也能看到阿里和妹妹沙拉手中升腾起的小泡泡,在阳光下闪耀着绚烂的彩虹的光。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每次和学生一起看电影,我同样也会写一篇影评,和他们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静默,我们的内心却澎湃着。看完電影写一写,成了我们的乐趣。儿童是审美经验欠缺的群体,而不是审美能力低下的群体。我相信好的电影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激发他们表达的热情。而通过长期观看优秀电影所获得的宝贵的情感体验,也将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价值倾向。
据说,爱因斯坦在看了科幻作家的作品以及改编的电影后,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鲁迅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我想,儿童在不断成长,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的社会中学习语文,所接触的语文学习资源也是发展的。电影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资源。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在“电影课”使学生获得极大乐趣的同时,也让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小学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近些年来,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非堂注重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结合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不断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第一,以个性化素养发展为核心。即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主动建构,为学生个性化的素养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学生定制素养课程。第二,多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丰富的素养课程,开发主体的开放性是关键。不仅鼓励有意愿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提交课程方案,而且为愿意参与开发的学生提供支持,还吸纳家长、校外机构等各种资源。由于开发主体的多元,素养课程的时空、主题、活动方式等都得到延展。第三,以机制为保障,即重视课程开发程序化和制度化,以确保校本素养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不断更新丰富的机制。
二、素养课程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为确保素养课程开发的有序、有效和可持续开展,学校十分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素养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其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多主体调研、课程定项、多主体开发与申报、审核立项。
1. 基于课程需求的多主体调研
校本课程立足校情、学情、师情进行开发,其研发、推进和再建构的主体也应该是学校教育多样化的利益相关体。校本课程研发目标和纲要确定后,要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调研,即每学期末学校科研部门,都会以问卷或访谈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门类、内容以及形式要求。
(1)对开设素养课程的态度
对学生调研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原有课程以外的课程学习。从调研结果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校本课程。对家长、教师等支持孩子参加素养校本课程态度的调查表明,他们中的大多数(85%)支持孩子参加校本的课程。
(2)对于素养课程领域的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所喜好的素养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其中科普类、文学类和竞技类占比最多,人文素养类、职业体验类等也达到100~200人。家长的期待与学生有很高的一致性,教师选择文学类最多,达到1/3,其他领域基本均衡。
(3)对素养课程开发主体和教材来源的期望
调查结果表明,期望教师承担课程开发的学生人数最多,同时主张家长和其他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学生也为数不少。从这个问题的后续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对于参与课程开发的其他主体,如学生、家长等,不是不同意,而是担心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希望如果学校做相关尝试,一定要提前做培训。
2. 课程定项
在多主体调研基础上,我们分三轮对素养课程的门类和内容进行定项。第一轮,将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同时提交审批通过的31门校本课程作为第一批确定的素养课程;第二轮分别为其他教师、有意向参与课程开发的家长、学生和其他教育共同体进行课程开发培训。在他们提交课程申报书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室审核确定17门素养课程。第三轮则是对社会公益组织开发的公益类课程进行考查,确定2门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素养课程。随着素养课程的丰富,我们又对这些课程进行归纳和分类,以提高课程组织化和序列化,主要汇总为四大类:文学类、科普类、人文素养类和体育竞技类。
3. 校本素养课程开发与申报
(1)多主体开发素养课程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不是孤岛式的存在,调动和发挥多方教育主体参与素养课程开发,尽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是确保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课程的基本途径。[2]
参与学校样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和校外机构。
学生主体研发生本课程,如《朝阳区博物馆攻略》《朝阳区郊野公园攻略》等,在大框架确定后,学生自主选取研发内容、自由选报呈现形式,而其生成过程也经历了选择设计路线、选取内容、实践撰写、多次修改编辑成书的过程。而实施阶段则采取自荐、他荐、考核相结合的执教准入制度。
教师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本着国家课程延伸、地方课程泛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家长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利用学校家委会的力量,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家长中散落的精品教育资源整合,并在学校科研室的统整下进行针对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开发。如北京饭店高级厨师(学生家长)参与开发的“童趣烘焙课”等。社区、公益组织介入式校本课程开发。如“普乐课堂”“财商课程”等。
学校购买校外活动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打包课程,如足球课程、篮球课程、航空航海等。
(2)素养课程申报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否则,在开发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无序开发等诸多问题。[3]学校积极统筹开展素养课程的申报工作,需遵循以下流程(如图1)。学校课程室在每一学年末公布基于先期调研的学校素养课程目标以及素养课程的分类规划;有意向进行课程开发者(教师、学生、家长等)撰写申报书提交学校课程室;课程审核室组成课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审核,通过者确定为下学年可实施的素养课程。最后通知予以立项的课程申报者,请他们进一步规划、撰写并提交课程简介与课程规划、教材等内容。
4. 审核立项
学校素养课程的审核立项分为三部分,一是将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同时提交朝阳教科所审批通过的31门校本课程作为第一批确定的素养课程;二是对家长、学生和其他教育共同体提交的课程进行审核立项;三是对社会公益组织开发的公益类课程进行接洽、考查,之后审核立项。
三、素养课程体系构成与实施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开发并实施66门素养课程。目前素养课程主要覆盖五大领域,涉及五大开发和执教主体,已初步形成领域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的素养课程体系。
1. 素养课程体系的构成
(1)从开发和执教主体角度梳理,素养课程的分布情况如下。
一是教师中有学科特长或是教学领域外的研究点的教师独立开发的课程,目前本部和低部共36门。二是家长讲师申报、审批开发和执教的素养课程,目前共21人9门。三是学生自主申报、审批开发和执教的素养课程,目前两部共10门。四是校外公益组织开发和执教的素养课,如英文速录等,目前6门。
(2)从领域分类角度梳理,素养课程的构成情况为文学类、科普类、艺术类、人文素养类、体育况技类、职业体验类共和大类122门。
2. 素养课程的实施
通过审核立项的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供学生选修。学生选择申请素养课程的流程如图2所示。
素养课程的课时安排:考虑到学校课程的排课限制,在充分调研,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的基础上,将素养课程安排在每周三下午3:10—4:10,一学年20次课。
四、对素养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已历经五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对素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反思、评价和调整。评价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学校课程主管部门的评价,从课程规划、课程日常实施检查等方面进行;二是学生的素养课评价,如金牌素养课评选。三是家长调研形式的评价。
基于评价和反思,我们看到,对于多元领域、多元主体进行素养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
第一,学生生活的领域是多元的,包括他们的认识来源、知识建构、能力形成,甚至是价值体系的建构,都越来越开放和丰富。他们个人生活和成长的背景各不相同,步入社会之后,他们又将面临不同的职场生活。因此,学校课程必须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给予学生得最大化帮助,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多元开放的课程设置,为他们提供最优组合的课程,实现培养多元化人才成长的可能。[4]
第二,多元开放的课程设置需要开放的课程评价与管理,但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规划上又不应该一味求精、求深,因为小学阶段的课程,特别是素养课程,力求发现、点燃、激活并唤醒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为他们初步完成未来的人生规划打开一扇窗。
第三,多元开放的课程设置要求我们必须打开大门迎接多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大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在趣味性、领域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弥补学校单方面素养课程设置的局限。但同时,这种多主体(家长、教师、学生、社区、公益组织等)又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课程专家的培训,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此外,学校也必须加强对课程的调研和监管力度,才能保证素养课程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732.htm,2001-06-07/2007-11-05.
[2]黄春梅,司晓宏.从校本课程到课程校本化——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
[3]索桂芳.基于区域的校本课程开发推进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4).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 篇5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校长和教师也逐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几年来,在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的领导下,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摆上课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计划)》而进行的,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地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现将我校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对这个课题不熟悉,学校领导对这个课题也感到陌生。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苦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领导和教师共同认识到:1.校本课程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每周校本课程安排四节,与数学科比重等同,占周课时量的近16%;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设臵可供学生学习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要充分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4.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吸收家长、社会人士的知慧,利用了当地社区的资源。通过学习,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及意义,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二、努力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迈出课程开发第一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仍感到茫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组,先后经过了几次编辑。
我校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总觉得原有的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1.不同的年段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的重复使用,不但学生厌烦,不能激起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学生接受乡土教育的美好时光;2.教材的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学生接受的教育面窄,对家乡人民聪慧、勤劳、奉献的品质得不到深刻的体会;3.教材的编排不具系统性,每个模块的教育主题得不到延伸,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拓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大胆地设想、谋划、尝试,对校本教材进行第四次的编辑:在本次校本教材的编辑中,我们针对以前课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心组织,设计、编写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特产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自已的家乡,学习祖先们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渗透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挖掘校内的人力资源,我们编写人员的组成中既有中心校年轻的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又有县、市级骨干教师,还有语文素养较高的老教师。首先由中心校的语文教师与教研组长按单元采编、撰写文章,再由市、区级骨干教师按年级进行审稿修改,撰写单元导语,汇编成册,最后由老教师进行多次的修改。在编写过程中,年轻的教师得到了煅炼,骨干教师得到提高,老教师的文采得到了发挥。
三、积极引导,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已经开发,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引导教师把校本课程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我校严格执行省颁教学计划,把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统一编排“教学进度表”,保证正常有序地教学。我们还鼓励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写“校本课程使用反馈表”,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不断地完善。学校每学期还安排一次“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专题会议,不断总结经验。学年化考核。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师的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精心组织,相信教师能够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2.教师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开拓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我们身边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能被开发;3.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能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之余,还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与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发
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改革亮点。21世纪非常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数学综合实践课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属于一种新课型,其立足于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综合实践课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手段,也没有统一的实践活动教材,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所谓的学科性指的是在开发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时应该立足于数学学科内容,选择与数学有关的活动题材方案。在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其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也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允许课堂中出现与教师预设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立足教材,对实践内容和方法进行设计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综合实践内容并不多,但要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就离不开数学教材。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熟悉教材的各知识点内容,立足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科学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对初中数学中的杨辉三角、费马点、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设计和编排,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以勾股定理为例,笔者设计了四个具有梯度的问题,以供学生实践探究:
(1)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并向学生介绍该主题图案的设计思路,请学生根据这个会标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2)向学生展示图1,图中为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请学生以此为素材拼出更多的正方形,并以此来证明勾股定理。
(3)向学生展示图2,为1876年美国制定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请学生利用该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并思考该方法与问题2方法的联系。
(4)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青朱出入图(如图3),请学生探讨蕴含的勾股定理知识。
以上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既体现了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实践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2.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趣味性
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较大,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却始终得不到提高,一些初中学生认为数学课过于枯燥,课堂学习的效果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趣味性,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综合实践课中涉及更多的趣味学习、游戏学习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针对“有理数速算“24””这一课,笔者以纸牌游戏为基础进行了课堂设计,在“速算24”的基础上开发“速算-24”,形成新的游戏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之后,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幻方(如图4),要求学生将1、2、3、4、0、-1、-2、-3、-4几个数字填进去,从而使每列、每行和每个对角线上所填数的和为0。该实践活动充满了趣味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让每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采取计时的方式,要求每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用时最短、正确答案最多的一组为胜利者,给予全组成员一定的奖励。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求胜心理被激发出来,并以限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
3.创设充满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蛋糕盒。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喜好,准备相应的材料,由学生自行制作盒子。盒子的制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发现实际生活中蕴含的一些数学问题。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并非易事,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16).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7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即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 指学校根据国家地理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地理课程开发;二是指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 (即校本的地理课程开发) , 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地理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如就地理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可策划如下: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
地理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 使其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 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2.“量度”的原则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 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996年,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规定, 整个高中课程三年共计3195课时, 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占总课时90.1%的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2.4%, 限定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12.2%至18.7%, 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9%至15.5%, 活动课程占总课时的9.9%。地理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年级差异进一步合理安排课时。这些比例就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量上的一个度,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
3.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统整课程的原则
人脑与学习过程研究发现, 知识的统整较有利于学习且学习应该超越学校, 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 (linguistic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 (spatial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者智能 (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大多数人在这些智能的发展上会有些差异, 有些智能较发达, 有些普通, 有些较不发达。Gardner还认为: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整运作;每项智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智能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固定的或静态的, 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智能是一种多向度现象, 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多元智能理论可说是为课程统整与多样化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可运用多项智能将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统整开发 (单科统整课程) , 也可把多元智能、统整地理主题教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开发 (科际统整课程) 。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多元智能既可作为统整课程教学的“手段”, 也可以作为发展智能的“内容”, 或同时兼重两者。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在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之后,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够创建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1.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用途需要进行分类
(1) 地理学习方法类校本课程。包括地理方法论、读图学习法、记忆术和地理能力、小创作基本方法等。
(2) 兴趣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趣味地理、旅游地理、星球探密等。
(3) 活动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
(4) 技术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等。
(5) 生活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生活中的地理、应用地图、城市地理等
2.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1) 地理基础性课程。地理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地理基础技能的地理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 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 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 (国家地理教学标准的最低要求) , B层次科目 (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 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 , A层次科目 (依据地理教学标准, 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 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 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2) 地理丰富性课程。地理丰富性课程包括博知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等。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等。博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 地理发展性课程。地理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地理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 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 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它直接体现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精心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恰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选择性内容的比例, 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还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注意学以致用和内容的更新。
基于地理学的特点, 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STS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的现实复杂性, 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存空间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论哪类地理知识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即空间视角、“综合性”视角、“图表”视角。地理学科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是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透镜”和“望远镜”, 从空间的、综合的、可视化的角度,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 认识生活世界[2]。
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 内容、难度、形式都要兼顾。地理基础性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 实现对学生知识的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如地理学习策略课程注意空间分析策略、读图策略等, 并让其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 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地理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在地理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 增加难度, 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要注意相对于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不占很大比例, 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中学和高年级可以尝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
在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建上, 还要注意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程观念的变革, 需要改变课程实施模式来配合。校本课程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
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是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2. 创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定位。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 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 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学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 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 激活生命的活力, 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功, 要面对学生成长的差异, 因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生命更加成熟, 创新点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才会热爱学习、热爱生命。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生命完整和谐成长。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 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 才能变得鲜活。教学需要由科学的世界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要在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构建充满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 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 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定位于发展性教学, 以教学促发展。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三维目标教育的静态因素,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育因素, 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地增长,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 去促进这个转化。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促进发展、促成发展。
3. 着眼于“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相辅相成, 教学方法离不开媒体的配合, 媒体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交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注意优化和量规等问题。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媒体选择量规可以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 它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 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的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 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 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 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 掌握好评价的时机, 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 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8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掌握一些数学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 养成一定习惯, 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 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 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 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 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 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 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 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数学的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
2.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
3. 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 , 进行励志教育.
(二) 生活中的数学
1. 数列与金融生活.
在人生旅途中, 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 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 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 让数据说话.
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 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 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
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 美丽的数学
1. 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 数学中的美:
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 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 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 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 生物中的螺线.
(4) 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 神奇的数学
1. 神奇的几何体:
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 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 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 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 (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
(2) 柏拉图对偶多面体 (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 存在另一个多面体, 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 、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 (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
(3) 阿基米德多面体 (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 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 、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 (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 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
(4) 计算机模型.
2. 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 求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n) 3=?.
(2) e+π的超越性.
(3) 素数问题.
(4) 存在奇完全数吗?
(5) 除了8=23, 9=32外, 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 先进的数学
1. 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 数学模型 (函数、线性规划) .
3. 信息技术与数学 (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
4. 数学的发现 (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
(六) 案例教学
1. 网络课 (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
2. 优秀案例教学,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 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是动态发展过程, 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 逐步充实、完善, 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欣赏别人, 反思自我, 完善自我.
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9
一、剪纸“博课程”, 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
剪纸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 需要传承和发扬。能够在儿童时期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进行欣赏和认同, 将会对儿童的美学素养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有很大的提升。在剪纸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引领儿童感知、欣赏剪纸之美, 从儿童生活中积极寻找丰富的素材。例如, 在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 教师让孩子们搜集身边的艺术化剪纸, 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又如在教学“剪纸 (一) ” (苏少儿版三年级上第17 课) 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代的“金箔太阳鸟”图案, 让儿童领略祖国图案艺术与文化的久远历史。教学“剪纸 (二) ” (同上) , 教师让儿童欣赏丰富的剪纸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是大师的创造, 有的来自于普通民间艺人, 有的则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双手。在欣赏中, 孩子们找到美的本真感觉, 欣赏到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剪纸艺术, 不断发出惊异的赞叹———“真美啊”“太漂亮了”“剪得真巧”等。这是孩子们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二、剪纸“乐课程”, 发展儿童的美术兴趣
儿童的美术创作动力, 来自于儿童绵延不绝的美术兴趣。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 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重点是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的自觉追求。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发掘儿童身边的、生活中的剪纸素材。因为生活是儿童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 蕴藏着丰富的剪纸资源。在儿童生活中, 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事物都可以通过儿童的剪纸艺术加以表现。例如在阳春时节,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郊外踏青, 引领儿童观察农家小院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带领孩子们走进民艺坊, 对剪纸专家进行访问、求教等。通过多媒体, 向儿童展示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吐鲁番地区的最早剪纸, 展示唐代的剪纸艺术, 展示明清以来不同风格的剪纸, 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剪纸等。对剪纸史的真切了解, 能够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三、剪纸“技课程”, 提升儿童的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是儿童能够接受的美术技艺。一般情况下, 儿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会熟练运用。在剪纸技艺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让儿童多实践, 在实践中自主形成剪纸技艺。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先教给儿童一些基本功, 让儿童理解剪纸的最基本特点———相连和镂空。在理解花纹线条的相互连接关系基础之上, 传授一些剪纸技巧。如折叠剪纸法 (将一张纸对折或多折叠起, 然后剪开) 、插剪法 (直接将剪插进去掏着剪, 随意穿插, 注意安全) 、掏剪法 (剪眼睛或圆形、任意挖洞等, 不将纸剪破) 、对剪法 (水滴、柳叶剪方法, 剪一得二, 剪一半得全部) 、阴阳综合剪法 (阴剪、阳剪相结合) 等。同时教学一些构图的方法, 如移步换景法、层层垒高法、隔物观景法等。在孩子们的剪纸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领儿童进行组合创新。
四、剪纸“润课程”, 润泽儿童的剪纸生命
美术课堂要成为儿童“润泽的教室”, 儿童在剪纸过程中剪出了心灵的快乐。在剪纸教学中, 可以成立剪纸社团, 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剪刀布置教室、美化生活。不仅如此, 还可以成立剪纸广场, 让儿童的剪纸作品得到展示, 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主体生命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剪纸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鼓励儿童的实践创新, 丰厚儿童的生命底色。不仅如此, 还应将剪纸教学贯穿到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让剪纸真正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教学“有表情的面具” (苏少儿版五年级上第9 课) 时, 教师让孩子们运用剪纸技艺创作面具;教学“纸柱造型” (苏少儿版六年级上第18 课) 时, 利用儿童掌握的剪纸技艺结合翻转、卷曲等方法对纸柱进行造型。现在剪纸已经融入到日常美术常态教学之中, 并且将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一直“剪下去”。
五、结束语
剪纸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儿童立场, 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剪纸教学中要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让儿童成为一个个“美术创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搭台, 给儿童的剪纸创设空间。同时, 要积极评价儿童的作品, 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的剪纸艺术进行对接, 使之圆融、和谐。唯其如此, 儿童才能“妙剪生花”, 剪纸也才能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参考文献
[1]程冬容.剪纸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教育, 2009 (04) .
[2]沈卫良.剪纸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 2011 (04) .
[3]杨艳.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剪纸教学[J].江西教育, 2015 (12) .
关于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篇10
一、专业目标和岗位群决定课程教学项目的经度和纬度
1. 课程教学项目或教学情境 (下同) 开发的逻辑思路
各类院校及其不同专业的课程开发都具有共性特征:依据工作逻辑。而不同类院校及不同的专业,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 因为行业、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现有的实训条件不同、教师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教能力等的不同, 使得不同课程乃至相同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项目或方案设计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就教学设计思路而言, 其核心问题都是针对能力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2. 课程教学项目开发应围绕专业目标和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只有颠覆传统的学科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逻辑体系-工作体系, 并对每个环节进行反复调研论证并经实践检验, 最终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体现职业能力培养, 首先要保证课程设置的源头棗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经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升, 最终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 再将工作任务实体向典型工作任务转化, 从而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所以说,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追溯源头,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有效地保证了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 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开发中, 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工作逻辑主线。开发过程中, 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 (群) 工作任务调研入手, 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 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 再经过科学的分析, 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 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二、教师教学能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师是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开发的主体, 同时更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角色。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 除部分来自企业或社会的能工巧匠, 多数是经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 教师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 所以转变教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观,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职业技术教学能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1. 转变观念是前提
(1) 从知识传授向行动导向转变
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实施是先理论后实践, 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弱化实践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还原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知以行为前提”, 如:人们的语言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先听 (说) 话后认 (写) 字。正如毛泽东所说:“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高职面向岗位培养技术工人, 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性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目标逻辑序相一致。
(2) 从教室、实验室向车间转变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以行动为先, 教学情境将是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虚拟现实或是完整的仿真系统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 教师是先行者或咨询师, 是“车间主任”的角色,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 (训) 室、“教学工厂”、因特网、图书馆等立体教学资源, 搭建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实训过程中练就技能,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做事和工作。学生实训作品可以是课题调研报告, 项目说明书, 实训报告等。
(3) 从学校到工厂、企业转变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校到企业的转变, 实现校企零距离。高职作为新型的教育类型,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选取以急需、够用为准则, 根据生产一线企业的岗位需求调整课程, 教学内容符合生产实际, 实验室建设符合生产性需要, 具有工厂化特征。“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重点建设一批服务面广、装备水平高、机制灵活、效益突出、开放共享的省级高职实训基地, 并力争进入国家级实训基地行列。”实现前厂后校、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
2. 创新方法是保证
学习领域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 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同时又高于它。行动领域的划分, 是按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 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 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做中学是真学, 在做中教是真教;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要完成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无缝对接, 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因此,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是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0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教科版)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04)
[3]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9)
[4]陈希球, 魏绍锋.引入项目教学法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9)
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拓展型课程;课程开发;绘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33-04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小学品德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品德课程须立足儿童生活,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其成长需要,促进其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基于此,学校依托绘本和地方民俗文化,尝试开发与实施品德拓展型课程,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
品德拓展型课程是基于品德课程教学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延伸出的系列主题课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每学期初,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后进入课程班开展学习。每周一下午,课程班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展开学习实践和体验。由此,我们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童年、了解社会,发现与提升童年生活的价值,不断拓展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一、成长主题绘本:提升童年生活价值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深受儿童的喜爱,也因此日渐成为多学科普遍使用的教学资源。品德拓展型課程的开发也引进了绘本,开发了成长主题绘本课程。在开发绘本时,我们注重素材的价值分析,力求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使绘本兼具儿童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促进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展开道德思考。以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为例:
图1: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教育价值分析
成长主题绘本课程围绕成长——这一儿童生活的主题,梳理了品德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编织多彩的生活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价值。
1.单元辅助绘本,深入儿童生活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须立足现行品德教材,符合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们注重分析现有教材,结合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开发了单元辅助绘本课程,以延伸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浙教版品德教材的单元主题,主要从儿童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选取某一片断、典型事件或生活场景,设计、组织学习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以“爱”为主线,强调爱的具体化,促进学生于生活细节处体验情感,以行动表达爱。其教学内容具有阶梯上升的特点(见表1)。
课 文 教学目标 绘本课程
1.我的爸爸妈妈 1.介绍自己的父母。
2.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和爱。 《我爸爸》
2.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1.学习礼貌用语并运用到生活中。
2.辨析家庭言行,纠正不良言行。 《幸福的大桌子》
3.让我自己来吧 1.培养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愿意并能为父母做一些事。 《自己的事自己做》
表1:《我爱我家》绘本课程
基于这一教材分析,我们对应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成长实际,开发了3个单元绘本以辅助教学。例如 ,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往往对妈妈比较熟悉,也更加依恋妈妈;而爸爸对孩子的关心或深沉或含蓄,容易被忽视。绘本《我爸爸》便是针对这一问题,为亲子铺设感情的跑道,让品德课堂有了更多爱的生长。
2.绘本故事改编,链接现实生活
低年段品德教材中,成长主题的内容主要围绕四季、家庭、班级、学习等展开设计。这些教学内容分散在各个单元,不利于集中学习。为此,我们借助绘本故事改编这一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了系列绘本课程,链接儿童的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以激发其道德需要,促其展开道德思考。
例如,在品德教材中,“四季与生活”主题以春节作为教学起点,穿插了新年、春天、儿童节、中秋节、秋天等内容。教学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我们梳理了品德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改编绘本故事,开发了主题系列绘本(见表2)。
主 题 单 元 课 文 开发绘本 教育价值
四季与
生活
一上四单 《我们一起过新年》 《穗穗黏黏》 借助此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过年的由来。
一下一单 《春天的歌》 《遇见春天》 跟随玛库和玛塔这对双胞胎小熊去找“春天”,从而认识春天的特征。
一下三单 《我在班级中》(了解儿童节) 《阿呜国王的儿童节》 在阿呜国王绘本故事的改编中,感受儿童节的由来。
二上二单 《我是中国人》(中秋节的来历等) 《兔子兔子红眼睛》 将节庆故事化、拟人化,突破了传统,让孩子们从中了解节庆由来,感受节庆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
二上三单 《金色的秋天》 《14只老鼠挖山药》 本书以黄为主色调,各种深深浅浅的黄色茎叶,点缀以红色的果实、紫色的花儿,组成了大自然的秋天美景。在故事的赏析中感受秋天是个收获的美丽季节,同时启迪孩子们:智慧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使人聪明。
二下三单 《家在自然中》 《不一样的小动物》 借助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故事,帮助孩子们迎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疑问和挑战。
表2:四季与生活主题绘本课程内容结构
例如,《我在班级中》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内容围绕儿童节展开。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直接讲述儿童节的由来收 效不大。于是,我们借助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阿呜国王”这一童话人物,在其成长经历中融入儿童节的由来,以及与小伙伴合作过节的点点滴滴。绘本故事的融入,让品德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更多生活的启迪与感悟。
nlc202309020649
3.绘本慧心课程,关注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品德课程更具有独特的生命教育地位和价值。在生命意识日益凸显这一现实背景下,开发绘本课程,依托绘本本身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绝伦的画面,能让孩子达到审美体验和情感的和谐统一。以“生命”主题开发的绘本慧心课程(见表3),旨在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和气质性情,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多元前瞻的视野,成为一个人格健康、心灵丰盈、精神明亮的人。
章 题 节 题 绘本书目 学习目标
第一章倾听花开 喜迎新生 《我家宝贝要出生》 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并学会珍惜;懂得成长中身体变化、心理的抗拒都是正常现象,学会愉悦面对,并能享受美好。
蓓蕾初放 《有什么毛病》
美味童年 《我不想长大》
第二章品味长大 喜爱自己 《我》阅读链接:《很新很新的我》 学生感受成长的别样风采;学会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迷茫、孤独,青春路上变得更勇敢,更有力量。
成长变奏 《我有一条红裤子》
成长故事 《星空》
第三单享受阳光 沐浴亲情 《驴小弟变石头》阅读链接:《大姐姐 小妹妹》 学会珍惜友情、亲情,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付出爱与关怀,为他人带来福祉,幸福自己的人生。
爱的季节 《猪小妹谈恋爱》阅读链接:《没人喜欢我》
温暖人间 《花婆婆》阅读链接:《凯琪包裹》《莱恩的愿景》
第四章逆风飞扬 勇敢说“不” 《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 学会面对霸凌,能勇敢说“不”,捍卫自身的人生安全;懂得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能够虔诚之心为他人带来光明;面对困境,能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
点亮心灯 《培培点灯》
笑对生活 《妈妈的红沙发》阅读链接:《柠檬滋味》
第五单
亲近生灵 走近自然 《种子笑哈哈》 懂得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值得珍视;学会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拥有平等的生命的意识;学会对待自然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并懂得回报。
感谢自然 《世界为谁存在》
回馈自然 《我的黄色小番茄》
表3:生命主题绘本慧心课程内容结构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都有不同的挫折需要面对。学校根据章节主题,统一购买绘本故事书,实行每周绘本漂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周三午读时,24位课程指导老师分年段进行走班导课。这一拓展绘本课程涉及儿童的幼年和童年时期,紧贴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图文并茂的绘本,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学会珍视当下,坦然面对成长。
二、民俗系列主题:拓展儿童生活世界
热爱家乡和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品德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教材多处涉及家乡这一主题(见表4),激活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有助于在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同时,拓展儿童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册 数 单 元 课 文 教学目标
三下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家乡所属的行政区,家乡是祖国的以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四下 第二单元 我看家乡新变化 3. 交通连四方 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与变迁。
六上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1. 民风民俗大观园
2.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内涵,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家乡风土民情,并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表4:浙教版教材中关于家乡内容的梳理表
学校地处嘉兴杭家湖,拥有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依托这一资源,学校梳理教材内容,开发了民俗主题拓展课程。
1.走近方言民俗节日
方言是祖辈世世代代在长期劳作中的积淀与创作,独特的节日文化更是家乡民俗的缩影。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方言逐渐淡出了孩子的生活。许多土生土长的平湖城关镇孩子不会讲平湖方言,过圣诞节的热情远远超过元宵等传统节日。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将方言纳入拓展课程(见下表)。
系列1:《学讲嘉兴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喊喊你我他 1.初步了解嘉兴方言,学习简单生活用语的会话;
2.巩固所学嘉兴方言的运用。
3.熏陶热爱嘉兴的思想感情。 1.欣赏嘉兴方言创作的作品,如歌曲、相声等;
2.自主搜集有关嘉兴方言的发音规律;
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方言的文本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每个主题一课时
说说小动物
数数时间
讲讲我家
系列2:《嘉興民俗节庆》(以春节元宵为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春节元宵节 1.初步了解嘉兴节庆传承的历程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2.在对比欣赏各国各地的节庆习俗中,加深对嘉兴节庆的认识。3.激发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1.欣赏嘉兴节庆,了解嘉兴节庆的传承演变进程;
2.了解其他地区、外国的特殊节庆习俗,了解其他节庆的风采;
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节庆的文本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周一下午二三两节自选课程时间
nlc202309020649
学校依托周一下午的拓展课程实施时间,基于嘉兴方言和嘉兴的传统节日民俗,开展了民俗拓展活动。如用方言读儿歌,走近嘉兴传统节日等,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试一试等教學活动方式,让孩子了解家乡风俗习惯,感受亲切的平湖方言,孩子们乐在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2.感受乡土文化魅力
中高年段品德教材有6个单元、12篇课文涉及“我们的家乡”这一主题,让学生认识家乡,走进家乡,才能真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此,我们开发了乡土韵味浓厚的系统主题课程。例如,以往春游时,孩子们对在乌镇看到的皮影戏念念不忘。我们便引入这一资源,开发了《乌镇的皮影戏》(见下表)。这一课程包括四个课时,从影片再现,了解进程——比较差异,领略风采——搜集资料,分享皮影——动手编演,触摸皮影,让孩子充分认识家乡的皮影戏,领略乡土传统艺术的魅力。
系列1:《乌镇的皮影戏》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
皮影戏 1.欣赏嘉兴经典皮影戏录像,了解皮影戏的发展演变进程。
2.了解其他地区、外国的游戏,了解其他游戏的风采。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皮影的文子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4.运用皮影道剧,改编皮影戏。 1.初步了解皮影戏演变的历程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2.在对比游戏欣赏中,加深对嘉兴皮影戏的认识;
3.熏陶热爱嘉兴乡土文化之情。
4.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感受了文化之魅力。 4课时
学校地处江南水乡,平湖西瓜更是鼎鼎有名。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因其瓜皮薄、肉脆、味甜,而御赐“江南第一瓜”之美称。百年来,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平湖西瓜灯文化——每年9月都会举行隆重的西瓜灯节。学校作为市瓜灯文化传承基地,具有天独厚的条件,由此,我们开发了系列拓展实践课程。
例如,带领学生到大印学农基地实地访瓜农,了解西瓜生长历程;在学农基地现场体验摘瓜之乐;课程活动上开展“尝瓜”会,边尝边聊,体验“江南第一瓜”美名之由来;为平湖西瓜写广告语并制作展版;编演西瓜文化小剧;组织学生到版画课程班学习刻西瓜灯,体验平湖人独创的“西瓜灯”艺术;行走在南村书堆、南河头挂满瓜灯的长廊、老街上,猜灯谜,赏瓜灯……平湖瓜灯文化在孩子心底深深扎根。
此外,还有嘉兴特产系列,从平湖糟蛋、桐乡杭白菊到嘉兴粽子、嘉善黄酒等;说说嘉兴名人,从海盐三毛、海宁徐志摩到平湖李叔同等,课堂也从教室走进了叔同纪念馆等;话说嘉兴的经济,从古到今,从数据分析、典型人物的讲述到经济开发区的参观等……让孩子走进家乡,在触摸家乡、感受家乡触摸平湖传统文化的脉搏,从小课堂走向地方大世界,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成长的舞台。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品德课堂延伸至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拓展学习中,孩子们感受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思维灵动、真切体验、踏实成长。
(作者单位:嘉兴平湖师范附小
浙江嘉兴 314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家校同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12
一、他山之石: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
关于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问题, 美国学者安妮和南希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套《成长的历程》丛书, 用详实的案例证明, 如果家长和家庭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 学生、家庭、学校三方都会受益。特别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生成功之间的关系、家长参与教育和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明显呈正相关。
美国的家校合作根植于全社会普遍推崇和认同的民主精神。大众希望学校能扮演社会平衡者的角色, 并成为强大的民主力量, 致力于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在美国有其法律与制度, 家长在教育中的权利与作用得到尊重。最早成立于1897年的“家长教师联合会”是美国实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罗列的八条目标其中一条是“所有学校都要促进他们与家长的伙伴关系, 使家长更积极地参与促进儿童社会认识、文化知识和培育情感的活动”。
美国的家长教师联合会或家长教师伙伴关系在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幸福与健康, 完善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律, 协调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团结教师与公众力量以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情感、身体、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日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家长教师联合会 (PTA组织) , 该模式是美国在二战后作为占领军, 以美国教育使节团为主参与研究日本的教育改革方案, 把PTA制度作为奖励的形式移植到日本。但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学校和班级家长教师联合会或家长教师伙伴关系的成员组成主要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关爱儿童组织人员。一般情况下, 班级里的所有家长都是会员, 学校委员会成员由班级会员自荐、推荐、竞选产生。他们的运作必须遵循联合会的章程, 高度自治和独立。但是该组织不能凌驾于学校之上, 他们的权利一般只涉及学校的课程、监督与评估, 不涉及学校经费、校长聘用和教师编制。 (英国的家长有权建议学校更换教师) 他们的身份是学校的客人, 会议的所有决定只有经过校长批准才能实施。
二、呼唤改变: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
家校合作的家长教师伙伴关系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运用, 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都存在着正式的、系统的、权责分明的、受政府承认的家校合作机构。在我国有影响的、有独立性的不完全依附于学校权威并能主动参与学校决策的家校合作机构在组织形式上还不够丰富。
我国家长参与教育和家长教师伙伴关系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和较高层次、网络架构清晰的组织机构。我国宪法也只规定父母具有教育义务, 而没有明确其作为教育利益最大相关方的权利。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赋予家长监督、参与和支持学校事务的义务与权利, 是目前各校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方面存在不均衡和不规范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局面使家校合作面临极为尴尬的两难境地, 既丢失了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中心和社会价值辐射中心的作用, 也使得部分家长理所当然地把教育的所有责任推给了学校和教师, 不利于家长的自我教育, 不利于家长切实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全社会民主、法治风气的逐渐培育和形成,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必将更多地征求来自家长的意见, 接纳家长的参与, 家长教师伙伴关系的确立必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且思且行:家长教师伙伴关系在我校
2013年我校提出了“以爱立校”的教育主张, 确立了“用爱润泽生命, 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培育爱社会、爱生命、爱生活、爱学习、爱艺术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启动了以爱的关系、爱的表达、爱的团队、爱的教室和爱的学校为指标的学校爱的文化建设, 整体构建以爱的课程、爱的教学、爱的评价为维度的学校育人模式。
在实施爱的教育过程中, 建设家长教师爱的伙伴关系逐渐被我们教师所接纳。从最初全面建立班级家长QQ群、校讯通, 到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议事会, 再到成立家爱工作室, 开通“爱部落”微信公众号, 设立家校同爱宣传专版, 表彰正德好家长, 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出现了新的气象。
2014年底我们适时推出了在全校开展家长教师爱的伙伴关系即家长教师联合会 (PTA组织) 建设目标。从家长教师联合会 (PTA组织) 自治条例、监督制度、选举办法、财务处理办法、议事规则、运作注意事项、组织准则、组织结构、主要职责、人员构成、申请加入、会费收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
班级的PTA组织准则之一是欢迎全体家长加入家校合作共同体, 家庭是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让每个家庭都感到受欢迎、有价值, 让每个家庭之间, 每一个家庭与学校教师之间、与学生学习和课堂活动之间都建立联系。其他的准则还有:双向定期有效沟通、支持学生成功、为每一个孩子代言、分享教育权力、加强与社区联系、合理利用资源支持教学等。
为使班级PTA组织更好地深度介入学校日常工作, 我们对家长教师联合会的家长进行了分工, 并确定各自的职责。
1. 学校办学提升组:
选举产生学校PTA组织领导机构, 推选会长, 发起筹集资金活动, 设计活动与成效评估, 提案征集与落实, 组织校长茶叙活动, 主持学校的返校之夜, 开发家长资源, 协调关系, 参与学校课程改革。
2. 家长义工服务组:
利用双休日, 开展美丽班级建设活动, 参与学校德育体验课程, 建设红领巾社区, 开展护苗行动, 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后勤保障服务。
3. 儿童身体健康促进组:
负责发起一项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 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 关注儿童营养, 监督学校食堂伙食质量, 推行热午餐计划、步行日活动, 发起儿童牙齿保护、眼睛保护运动, 倡导儿童保持个人卫生, 共同应对流行性疾病。
4. 校园活动策划组:
组织各年段儿童才艺表演, 如专场音乐会、书画展,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节目, 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剪窗花、做彩灯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复活节、帽子节、面具节等世界各国有趣的活动, 培育儿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5. 关心儿童学业质量组:
推行家长进教室活动, 开展学生辅导, 协助教师教学, 为学生成功提供支持。
6. 野外拓展组:
定期开展野外亲子活动, 增进家庭了解, 培育儿童交往礼仪, , 探讨家庭教育方法, 让每个家庭都感到受欢迎、有价值。
7. 书香阅读组:
组织开展家庭阅读计划, 提高家庭成员年阅读量, 开展亲子共读、好书推荐、海报制作、图书漂流、图书展销活动, 编辑班级PTA出版物。
近几年, 我校家长教师联合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形式和方法, 已经不仅仅限于教室和校园的清扫、美化活动, 更多的是逐渐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以其丰富性、多样化特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
学校积极和PTA组织沟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要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 共同确定“培育具有尊重、责任、勇敢、善良、敏学品格的完整健全德性的社会公民”为学校德育育人目标, 各班PTA组织成员积极配合学校参与辅导学生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PTA组织参与红领巾社区课程:作为全天候开放性的育人场所, PTA组织成员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即时性的学习体验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不落地”、“我的书包我来背”、“挥挥手, 要微笑, 见面友好打招呼”等红领巾社区主题服务活动。
———PTA组织参与家校同爱课程:通过家长教师联合会 (PTA组织) 定期组织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 开展“与校长茶叙”、“热午餐计划”、“美丽班级建设”、“爱心义卖”、“步行日”、“返校之夜”、“感恩志愿者”等活动。
———PTA组织参与主题体验课程:我校通过与家长共建, 创新性地推出主题德育体验课程, 通过搜集资料、动手体验、社会实践、成果汇报等研究性学习形式, 每两周一个主题的体验, 以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 深入促进学生德育品行的内化。如我们和PTA组织共同设计的“体验地铁”、“牵着蜗牛去散步”、“宝贝购物计划”、“今天我当家”、“给爸妈洗脚”、“学会锻炼”等主题体验活动,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
———PTA组织参与学校节日课程:每一个节日, 它都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课程教育资源,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课程的视野去经营它, 就会让每个孩子在节日里尽情表现自我, 认识自我, 学会同伴交往, 学会合作共享, 实现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荐阅读: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09-14
花球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07-22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实施方案11-26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汇报12-07
课程开发与实践06-12
课程开发与专业改革08-09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0-29
课程的开发与运用11-18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5-26
节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