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024-10-29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共12篇)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1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将其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单一、贫乏的状况。在农村美术教学中, 如何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将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是当前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美术教学中把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因素、条件等充分利用, 发展学生的智能,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状态。那么, 如何利用乡村的课程资源, 创建高效的美术课堂呢?

一、把乡村生活资源引入到美术课堂中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 教育的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如果恰到好处地开发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创建优质高效的美术课堂。乡村生活资源独具亲和力, 可以积极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描绘出多姿多彩又独具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乡村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生活素材正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的原生态资源, 如何把熟知而丰富的本土化生活资源反映到艺术作品中, 是我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根据我校 (注:此处指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小学, 下文同) 实际的地域特点及优势, 依据教学大纲计划, 笔者对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搜集、挖掘和整理, 充实到美术教学中。如我校周边的乡村, 盛产丰富的五谷杂粮, 这对我们来说是太珍贵的美术素材了。五谷画的取材正是来自农民所种的各种谷物粮食等, 经过设计和粘贴据可以制作成别具装饰意味的作品。这种制作工艺虽然简洁, 但品位高雅, 既有雕塑的艺术造型特点, 又有绘画艺术的色彩视觉效果。这么得心应手和拈之即来的生活资源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孩子们虽然对它们很熟悉, 但却没有留心观察它们, 他们很少想到利用五谷的形状和色彩可以设计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所以, 笔者鼓励孩子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 因为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由刚开始的“陌生”到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 将家乡的五谷引入课堂, 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利用五谷的颜色深浅, 不同形状设计来粘贴。有的学生用五谷杂粮制作出各种有趣可爱的卡通动物形象, 如2008年奥运标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等形象;有的学生利用五谷制作出简洁明快的风景画、人物画、水果静物等, 如袁文锦同学制作的《家乡美景》、李琴同学制作的《可爱的米老鼠》等, 都很有创意。

打造优质有效的美术课堂, 将五谷杂粮等生活资源融合到美术课堂, 教师推陈出新的创作和指导, 制作独显本土风情的儿童画作品, 是我校的特色。此外, 家乡的大砖头、小河里的粘土、各种碎花布、棉絮、树叶、玉米皮等均可设计制作出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例如, 苏教版第三册第八课《什物拼贴》便是利用稻草、豆子、玉米等材料或各种碎花布, 进行粘贴制作;第十六课《叶子片片》是利用叶子的颜色、形状, 制作出一幅幅可爱的动物画面等。

二、利用乡村自然环境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乡村虽没有城市的繁荣, 但乡村质朴的天然景色尤为迷人, 那成片的果园、大面积的荷花池、古老的小河湾都是繁华背后的净土, 更是美术创作的资源。如何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自然环境资源与美术课程有效结合呢?我们通过创新性的活动来推动孩子们艺术创作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探索者, 学会主动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美术教师要真正成为拓展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走路”, 鼓励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 在大自然中多学习、多探索。例如, 苏教版第一册第2课《走进大自然》, 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 从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入手, 让孩子们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体验自然带给自己的美感和享受, 愉悦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笔者还时常带着孩子到户外踏青和取景写生, 野外纵横的树林、丛草、野花, 水中的小鱼, 空中的鸟儿, 老河上的断桥, 还有野地里的油菜花等, 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此时, 笔者便根据这一有利时机, 及时点拨, 授以必要的取景知识及绘画技巧, 让孩子们用画笔将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表现出来。阳春三月, 漫坡的梨花、桃花, 白的似雪, 红的似霞, 娇艳欲滴, 为乡村增添了无限的美感。置身于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里, 学生们陶醉了, 在他们的啧啧惊叹声中, 让学生们以梨花、桃花为主要的表现对象, 结合乡村的房舍建筑, 绘制出家乡美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地进行多角度观察, 然后细致准确地表现出梨枝、梨花的结构, 并结合想象, 表现出他们心中美丽如诗的乡村景象。

通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寻找美术创作素材,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 学生的作品也各具特色。有的学生以小河湾的丛草、野花、歪脖树、小鸟为主题创作出美丽的画面, 如程佳佳同学的《美丽的小河湾》, 非常的优美和惬意;有的学生以古老的断桥为背景, 表现出一种古朴缺失的美, 如陆雨辰同学的《老河上的断桥》等。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美术作品, 无不体现了小作者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乡村人文资源, 优化美术课堂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如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存、思想观念、科学技术, 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资本、权力、关系都可称为人文资源。我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家乡特色的布鞋、棉鞋早已远销各省, 每年的农忙过后, 乡民们便在家里做起了手工业, 忙着赶制各种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布鞋和棉鞋。以此为切入点, 笔者教育孩子们珍惜家乡人们的劳动成果, 并为父老乡亲的聪明才智而自豪, 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布鞋和棉鞋为思路, 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了关于家乡特色产业的画面, 如《做鞋的姑娘们》、《奶奶做的老虎鞋》、《我设计的鞋》等, 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也让他们了解了家乡质朴的风情和民俗劳动。还有家乡的民间剪纸、泥人、风筝, 村子里的红白喜事, 各种传统的节日等文化资源, 都是美术课堂或缺的美好素材。例如, 在上《人物装饰画》这一课时, 笔者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这一活动教育孩子们缅怀革命先烈, 引导学生回忆家乡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故事, 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心目中的英雄,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并以此为思路创作了《我最崇拜的人》、《我最爱的人》等英雄形象。再如, 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这一节日习俗, 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活动的起源, 还可以用粽子形象创作装饰画作品, 等等。

家乡的人文资源是丰富的, 美术课堂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 选取不同的人文题材进行整合, 为课堂所用, 从而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纯朴的大课堂, 在乡村的大课堂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独具特色的创作资源, 美术创作所追求的创意和创新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和搜集, 将生活里的可利用资源经过整合, 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来, 培养孩子们自觉地去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利用乡村里的各种资源, 并巧妙地将它们引入美术课堂, 使美术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单调乏转变为现在的丰富、多样和生动, 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具有本土风情特色的新课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要主动推进创新性美术教学, 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亲切关注, 让他们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 创造有益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 让美术课堂丰富和活跃起来, 凸显美术创作和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2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那如何有效、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本地的音乐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1、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2、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六、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七、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3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成。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2.《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许多是经典名著。这些文章的学习确实能增长学生的才智。但也不否认,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有时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在语文课堂之外,广阔的社会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场所。因此,可以有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式阅读。去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损失严重,影响深远,为此我就以“坚强吧,我的同胞”为主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及一些感人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相关文章,表达自己对灾区同胞的关切和祝福。通过该活动,既很好地表达了同学们对灾区同胞的关爱,也锻炼了大家收集材料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过以下尝试:

1.让歌声充满课堂。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总会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有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另外,一些思想比较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低沉的曲调,更将这一故事演绎得凄烈完美。因此,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唱,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2.让电视进入教室。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让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特别是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从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做生活的有情人。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尤其是身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篇4

一、以文为本, 由此及彼

教科书是精心选编的, 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 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挖掘课文中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度开发。

1. 仿写文本, 巩固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 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外, 还应巧妙地利用文本资源作范例让学生动手仿写。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时, 当学习到“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句话时, 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仿写句子, 对“是谁?是”这一句式进行仿写练习。仿句的练习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填补空白, 升华情感。

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 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 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 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如课文《爱之链》结尾的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这一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 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展开想象, 对文本进行续写, 这样的续写,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 对比阅读, 启迪智慧。

对比, 能让人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能更明确两者的特点。阅读教学中的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本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如六年级上册的《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明文, 是阐明事理的文章。单纯解说这一文体, 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所以,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先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比较阅读, 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 有的说明一个道理, 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会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阅读思路, 能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生成资源, 及时捕捉

课堂生成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 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 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提出的问题, 甚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 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1. 在质疑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时, 总会有学生提出很多教师预设以外的问题, 教师不能避而不答, 而是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对一些有价值的质疑进行适当的拓展, 使之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观书有感》这一课时, 教师刚出示课题, 就有学生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我预习过这首诗, 诗中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 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 为什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伊始就有学生这样发问, 其余学生先是鸦雀无声, 后来便议论起来, 也有学生说:“我也这样认为, 还不如把诗题改为‘观塘有感’。”面对这样突发的意外, 教师不慌不忙, 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 顺着学生的提问反问道:“这诗的题目究竟要不要改?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应该改。”有的说:“诗中没有提书, 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答:“从书的插图知道, 诗人正在读书。”又一生接着回答:“当时诗人在读书, 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 看到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 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老师又追问:“看到了什么景色?又悟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就将学生又拉到了对古诗的理解学习中, 随着教师的层层点拨, 学生最终明白, 这首诗阐述了不断读书吸取新知的重要性。到这里为止, 学生立刻明白:诗的题目不能改。教师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没有拒之于千里, 而是打破常规, 反诘诗歌, 向学生提出改诗题的问题, 一下子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把原先的“让我读, 让我说”, 变成了“我要读, 我要说”。

2. 在错误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的引导, 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在教学《詹天佑》时, 学生朗读“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时, 将“第”这个字读漏了。我立即将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能不能不要“第”?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强调“第一条”, 就是突出了中国人不依赖帝国主义也能独立完成, 是值得扬眉吐气的!抓住课堂上这一小错误, 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地去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以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什么是数学课程资源呢?所谓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环境与工具资源(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地整合并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高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有效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务必要充分地备好课。而备课实际上就是教师独立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及教与学的辅助用书等这些文本资源,并与课程内容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去整合文本资源。具体做法是: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是参考教师用书及教学辅助用书,结合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四是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开发乡土教材,创设新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要。只有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文本资源,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备课。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性,使之为教学服务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因此,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加以应用。具体做法是: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下载教学案例及课件,加工后供教学服务;还可以自主研发教学软件、课件,以运用于教学中。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学生在计算987567 ×8942时,用计算器处理就很简单了;还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帮助,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有效地整合、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三、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努力为师生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有条件、有机会的学校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作讲座,以促进师生的成长。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让社会教育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

四、有效开发环境与工具资源,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总会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信息,及时收集,开发成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数数时,可以将教室里的资源、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身边及家里的资源等进行开发,让学生数生活中的数,学生善学乐学,能亲身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研发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以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五、科学处理好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生生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科学适时调整预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明理由”的方式回应学生(比如当学生的观点正确时,就鼓励其他学生对此给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观点有问题时,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

3、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寻求一个变化过程中的数学规律或观察一些特定的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等)。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体育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新形势下,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受竞技体育与体质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乏味,体育课程资源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学内容重复、陈旧、复杂,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烦心理。

(2)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不能充分地适应素质教育的精神。过去,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体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构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

2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和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地方和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要充分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特点。体育课程只有符合地方经济和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它们引进到课堂当中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育课程资源要反映学校的实际和体育运动传统。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差异较大,体育课程应当从各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出发,努力发展反映学校体育运动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

3体育课程资源的种类

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人力资源;(2)体育设施资源;(3)课程内容资源;(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5)自然地理体育课程资源;(6)体育信息资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体育教学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广播、体育杂志等资源获取体育信息。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由体育教师、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行政机构的体育视导员和学生家长等构成。他们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岗位职能作用,鼓励他们关心和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不仅节省了重复购买器材的费用,还能根据器材的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①接力棒:除了用于接力跑的传接工具外,还可作为健美操的手持器材和各种跑步的障碍标志物。②栏架:用于跨栏,也可用于投射门和钻越障碍等。③跳绳:用于各种姿势的跳绳动作和绳操,还能用作游戏标尺等。④标枪:用于投掷、跳高架、标志物等。⑤实心球:用于投掷、做游戏的负重物、障碍物和标志物等。⑥呼拉圈:用于身体活动、游戏套圈、障碍物。⑦橡皮筋:可当跳绳使用,也可做跳高的横杆等。⑧单、双杠:除用于体操动作外,也可用于打秋千等游戏活动。

(2)制作简易器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废旧的生活物品和生产工具等,可以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解决有些学校的体育器材短缺问题。例如:①发动学生和家长利用家里的旧布和豆子、谷类等制作成大小不一的沙布口袋。②汽车轮胎可作障碍物和攀爬阶梯的工具。③多余的地板块可重新改装用作“齐心协力”走,还可做冬季的“脚滑子”。④旧书包可用作负重的“小背篓”和障碍物。⑤各种矿泉水瓶可用作标志物、沙瓶、障碍物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成人标准的体育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身材标准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如:①可将足球场地缩小成适合学生小范围活动的空间,把球门也按照场地的比例适当调整。②降低学校篮球架的高度,在学校的室外墙壁上多安置一些篮球架。③健美操室可用于进行乒乓球、武术、室内毽球等项目的混合型场地。④夏季的轮滑场地可用做冬季的滑冰场地、冰球场地和多种冰上活动场地等。⑤降低排球网架的高度可作为网球场地。

3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对现有的传统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重要的是要以整体健康观为指导。运动项目的改造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简化技战术:只保留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战术。

②简化规则:只保留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兴高采烈“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③修改内容: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

④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改变器材的功能。

(2)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新兴运动系列的内容极为丰富,《课程标准》对新兴运动的定义是: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或国内新创、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下面列举几项新兴运动的种类:

①定向运动:定向运动也称定向越野,是借助于地图、指南针来识别方向,越过各种地形,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这种运动非常适合青少年。定向运动起源于北欧国家,很快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②轮滑: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娱乐、竞技与一身的风靡世界的趣味性很强的大众休闲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列,有速度轮滑、花样轮滑和轮滑球比赛等。从旱冰鞋上来看,也有了创新与改造,从捆绑在脚上的鞋到现在特制的单排轮,有不少地方盛行这项运动。轮滑的场地也不同于过去固定的场地,有圆形、长方形和波浪形等各种场地。现在,轮滑在某些地区也被少数人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③攀岩: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运动项目,它包括野外攀岩与场地攀岩两类。野外攀岩已经是世界性的流行运动项目,由于它具有实际的生活与生存价值,因此,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场地攀岩也有室内与室外之分,是在人工造的攀岩墙上进行的,高度的设计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有所不同。这种攀岩墙已经在我国的某些学校出现,室内攀岩墙相对来讲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安全性更好些。

4体育课程内容与校外体育资源整合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全新的改变,通过体育俱乐部与政府、社区、家庭三方面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校外体育资源。

(1)与政府文体部门的体育资源整合。俱乐部主动与政府文体部门沟通,把以前文体部门所承担的各种繁杂的比赛、活动组织起来,并把各种活动办出层次。政府部门则将有关的活动经费下拨俱乐部,使俱乐部成为了一个专业的体育组织。另外,俱乐部各个项目的体育骨干除了代表本地政府参加各种体育竞赛获得荣誉外,也成了带动本地体育文化活动的排头兵,参与比赛、组织比赛等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乐趣。

(2)与教育部门体育资源的整合。作为学校体育俱乐部,本身拥有大量经过优化了的学校体育资源,这部分资源已经使本地教育部门在应付传统的各类竞赛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大量的校外体育资源使教育部门在考虑学校体育的发展时,自然而然地把俱乐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俱乐部承担了以前体育教研组的大部分职责,如组织教育系统内各种项目的体育比赛、参与教育系统的高层次体育竞赛等,因此,俱乐部的存在已经把大量的体育教师从繁重的体育竞赛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研究。

(3)与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俱乐部遵循“政府投资、立足学校、面向校内外”的原则,分总部场地和其他各所学校活动场地两部分。各俱乐部一般选定一所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作为总部场地,该场地由俱乐部负责管理使用,将活动的时间详细分清楚,以达到学校和俱乐部资源共享,在学校体育教学之外的时间,俱乐部可以象征性地有偿向社会开放。

在一些社区的公众活动场所,也有俱乐部的活动点,如各种类型的文化广场,俱乐部可以随时在这里进行活动,这对广大民众的影响以及体育文化向社会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选取。选取的内容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征,并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要注意更新课程理念,根据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继承好的思想,更新旧的观念,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4应当把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工作纳入体育教研工作之中,克服消极和懒惰情绪,防止“一问了之”和“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5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6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和体育课程设计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实施能力。

7各市、地有关部门要不断总结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一、教师自身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样的、综合的, 既有地域性、又有时效性。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有限的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时, 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人力课程资源。其中,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课程资源, 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和整合,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加以利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之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教师本身的专业建设是首位, 课程计划的执行、教学目标的实现, 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 教学内容才会被学生理解、内化、吸收, 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服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课程评价也不再是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说了算, 教师已从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 获得了更多的专业信心和自由创造的机会。因此, 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些教师依然固守“三本书”主义, 缺乏人力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能力, 疏于挖掘自身课程资源, 甚至把实验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这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人力课程资源被埋没或者浪费。

因此, 我们教师要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开发人力课程资源的意义, 激发自身参与的主动性, 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去, 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自身课程资源, 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

二、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持者, 各科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 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才能同时具备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双重功能。按照教师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和范围, 大致划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

(1) 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仪表风貌、言行举止、家庭背景等个人资源, 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个人资源具有待开发性、直接性、丰富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资源特别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师的个人资源, 让学生对老师有更多的了解,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更容易沟通。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 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师性, 从而培养和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 教师渊博的专业理论、得体的衣着打扮、独特的肢体语言、风趣的语言风格, 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 有利于实现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

(2) 各科教师自身的生活历练、论文论著、报刊剪集、收藏品等社会资源, 一般融入了个人深刻的情感体验, 更容易影响和感染学生。这些社会资源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有效性和再生性等特点, 可以起到丰富、补充、印证教材知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各科教师要尽量从自身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利用贴近学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素材,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当教师结合读报、上网、看电视所收集的文书档案、时事资料,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触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拿着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著讲授有关知识时, 学生自然会更加佩服自己的老师, 更加信赖教科书上的理论。另外, 教师平时如有集邮、集报或收藏文物的习惯, 教学时也可以随时从收藏品中提取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贴近的有效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 直接制约自身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人力课程资源时, 别忘了从自己身上“打主意”, 使自己由一个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一个单纯的教书匠, 转变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

第一, 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养成收集、整理资源的习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和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在新课改中, 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自身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自觉将自身资源和实验教材有效地融为一体, 形成对人力课程资源的强烈需求,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不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可以选取多样的人力课程资源, 而且同一人力课程资源对于不同课程也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勤于收集, 因时制宜地整理和优化自身课程资源。

第二, 要加快自身知识更新, 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必然在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 实验教材作为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也有与教学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加强自身知识更新和教学反思, 并对开掘得到的资源进行研究、创新, 主动消化自己得到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 要求教师对实验教材不断补充、创造和升华, 在使用实验教材中不断挖掘、整合、利用蕴涵其中的好的素材, 使其应有价值得以体现, 将其转化为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因此, 政治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 是开拓自身课程资源的根本途径。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篇8

1 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创设主动探究的平台

数学教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 教师若能“用教材”教, 通过探究教材内容、结构以及呈现方式, 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改变、补充、重组教材内容, 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作用, 呈现出更加有效的教学功能。

案例1:在“不等式应用”的教学中, 笔者创设这样一段情景: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5元, 一次购票满30张, 每张票可以少收1元, 某班有27人去博物馆参观。

问题1:如何购票更合算?

问题2:若有4位同学有小记者证, 可以免票参观, 是否也与上题一样购票?

问题3:参观人数在什么范围内购买团体票更合算?

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弥补了直接传授结论的局限, 为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提供自然的通道, 为数学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数学的生成方式提供具体的环境。在数学问题情景的引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有效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开发与利用课程人力资源, 创造灵动课堂

课程人力资源既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和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 还包括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

案例2:问题1:一圆柱高8cm, 底面半径2cm, 一只蚂蚁从点A到点B处吃食,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 。

这是一道学习勾股定理后的作业题, 大部分同学受前面题目思维定势的影响, 把Rt△ABC中斜边AB的长度误认为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笔者在第二天讲评时, 没有直接指出本题的错误之处, 而是首先肯定斜边AB确实是最短距离, 但蚂蚁要具有怎样的特异功能才能沿这条路线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同学几乎冲口而出“加一对翅膀”,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解题方法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逐渐浮出水面。从同学们兴奋的眼神, 快乐的笑容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多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于是我顺水推舟, 把本节的新课内容往后移, 转移教学中心, 提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2:一只蚂蚁从边长为3的正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 不免有点沾沾自喜, 笔者于是再抛出第三题。

问题3: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 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甲很快算出答案11.4, 学生乙提出最短距离应该是10, 两人争论起来, 并各有支持者。这时同学们急切地把目光投向我, 希望我做出有利于他们的结论。

教师:对不对, 不要问老师, 应该问问你们自己, 同学们该怎么办呢?

全班同学马上又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 有的重新验算, 有的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的甚至拿出笔盒摆弄。最终这两道原计划复习课才讲解的题目在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互动中意外地顺利完成。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时, 他会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赖以出现的那些旧知识、经验、方法是否熟悉,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敏感地捕捉到学生一丝情感上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会珍惜学生的“错误”、“差异”, 并积极加以利用;他会利用学生的典型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时, 教学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 开发与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 教师可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可依据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展示数学的奥秘, 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3:笔者曾在学校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填幻方, 学数学”、“探究九宫图中的数学奥秘”、“与魔方有关的数学问题”、“五局三胜制为什么是合理的”、“华罗庚与统筹法、优选法”、“internet信息检索中的数学”等专题讲座。笔者还曾利用校园橱窗举办“数学谜语大比拼”、“数学手抄报展览”、“轴对称图形学生作品比赛”、“数独擂台赛”等活动。以上活动均受到全校同学的热烈追捧。

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 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震撼的, 吸引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崇尚和向往, 这种影响将使学生逐渐把数学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已知价值追求, 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4 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 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等数学的实验部分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多。

案例4:在“图形的变换”教学中, 笔者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功能模拟图形的变换实验, 让学生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在“概率”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模拟“掷硬币”、“摸球”等实验, 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 学生不但掌握概率的内涵, 并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进行模拟实验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出现便于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实验, 能促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当信息技术被有效地应用时, 它们能使数学的大门向所有的学生敞开。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课程资源的过程, 也是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数学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 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升华数学课堂教学, 使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9.

[3]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

[4]孔凡哲, 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篇9

一、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涵义

在教育部新发布的课程标准要求中指出,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讨能力, 高中的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提倡终身学习, 为以后的个性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构成语文课程的成分要点的来源和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条件, 按照空间分布来看, 可划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既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又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并强化语文素质, 可谓一举两得。

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 结合实际多元化课程资源利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很广阔, 因为语文作为一个知识来源广泛、应用层面多变、接触现实良多、联系专业复杂的综合性大学科, 想要学懂、学透, 领悟其浩瀚的内涵, 教师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收集语文资源。高中生正处于吸收知识的高峰期, 这个时候给他们灌输的知识, 印象会更深刻, 记忆也更牢固。因此, 老师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特点, 将实际与课程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好多元化收集和利用, 比如让同学们多参加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这个大环境,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或者老师在教学中举行竞赛、小游戏等活动, 尽量在这些活动中融合进老师所收集到的语文资源, 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利用资源学习。

(二) 解放升华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 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堂上的课程资源, 将其中的精化部分合理利用, 再结合课本的知识框架, 有效地将课本上链接的知识加工利用, 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例如在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时, 学生不仅要熟知每一个文言字的涵义, 还要熟悉整个文章的思路走向及语法现象, 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其严谨的写作手法,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内容深化拓展, 将历史大背景和知识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意化等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文章, 同时提高其对古文的欣赏鉴别能力。教师在选取题材时要注意是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 避免生搬硬套内容的干涩枯燥, 而是将教学内容在教师科学的思考下活化起来, 让它的内容更加饱满生动, 思路更加清晰, 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三) 校内校外资源的课程整合

这部分的课程资源可以分两个方面: (1) 校内资源。在学校内有很多资源可以被利用, 例如校刊、校报、黑板报、宣传栏、校史展馆, 学校的图书馆作为资源最丰富的宝库当然更要重视。因为图书馆中不仅仅是有书本, 还有各种画册、报刊、杂志、影像资料等, 这些资源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是学生宝贵的资源。 (2) 校外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在校外的生活也占很大的比重, 而且主要以家庭为主, 除去家庭藏书、各种影像资料收藏外, 家长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资源。不管是从知识层面还是人生的阅历来看, 家长比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更加丰富、更加鲜活, 因为好多的东西家长都亲身经历感受过, 对知识的利用和开发也更有经验。教师要合理利用校内资源, 积极和家长沟通, 将二者整合贯通, 保证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 依托网络技术, 信息化教程资源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有效地利用开发网络技术和资源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服务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每一个高中生对于网络都不再陌生, 与此同时, 他们对于网络的热情和兴趣也比较大, 可以说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 根据兴趣选择与语文有关的资源阅读和学习, 将学习的平台由简单单一的课本适当地转移到网络这个资源丰富的大平台上, 同时实施一定的监督, 防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最大的限度拓展学习空间, 驱动更多的语文课程资源被学生开发和利用。网络是把双刃剑, 利用得好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但相反的是利用得不好会导致学生沉迷网络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可以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来保证课程资源的高效使用。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 现今进行实验的案例还比较少, 尤其是教师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控制度的把握还不是很精确, 因此本文的一些分析建议仅仅是个人的看法, 但是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却是非常重大的。总而言之, 高中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合理、科学地利用课程资源, 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开拓其思维, 激发学习斗志, 从而更好地提高其语文成绩、加强语文素养,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知识时代的不断发展, 素质教育对高中的语文教程有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对高中语文的纲领任务, 如何有效地利用开发高中语文教程资源成了当今语文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 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教学所运用的课程资源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习题、试卷上, 而是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 将高中语文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曹国军.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与有效利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2 (1) .

[2]郭根福.试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12) .

[3]薛春梅.基于新课程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5) .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析 篇10

一、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 音乐教材是国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育专家进行整理、 筛选编写而成的, 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但是, 初中音乐教学过于依赖国家规定的教材, 教学的实施主体没有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这样就导致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化。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和文化, 而且不同地域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因地制宜, 将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学生结合起来,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音乐课程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重要问题, 目前很多中学对音乐学科忽视, 音乐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 就是老师敷衍了事。 一些中学生反映, 学校配备的音乐器材, 比如, 钢琴、电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老师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讲理论而已, 这些音乐器材知识是用来应付检查的, 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部分学校将这些音乐设施仅仅作为一种摆设, 由于常年不用, 年久失修, 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就这样浪费了。

3.忽视潜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多样的、丰富的, 不仅局限于教材, 它们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文化也息息相关,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音乐课程资源。 比如, 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歌曲、戏剧、乐器可以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课程。再者, 多媒体也是辅助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

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想开发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课堂, 首先要转变音乐学科的教学观念。 学校要认识到音乐陶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 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不乱占用音乐学科的课时, 对于教学需要的音乐设备要配备齐全, 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监督和考核。 老师要认真对待音乐教学,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 学生要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音乐学科,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2.科学管理, 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 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 因此, 钢琴、古筝、吉他、二胡等重要的音乐器材是必备的。 一方面, 学校要科学管理, 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增加用于音乐器材配备的财政资金, 并严格监督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于滥用资金和不配备相应的音乐器材的学校要根据规定合理治理。 同时, 对于学校的音乐设备和设施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看管, 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防止出现常年不修废弃的现象, 造成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 改善音乐学科的评价机制, 从管理机制上提高老师和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 调动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 学校可以建立一些课程资源开发的奖励机制, 对于积极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和学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音乐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3.促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 中提到, 要多种途径开发音乐课程资源, 促使教师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教师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体, 是最了解学生差异性与需求的人, 因此要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单一, 主要以教材为主, 但是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愿意学, 老师的教学热情不高涨。 要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就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从生活的细节中开发课程资源。 同时, 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老师合作, 编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 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4.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我们在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音乐方面, 有些学生可能比较有天赋, 喜欢组织一些歌唱比赛, 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合唱团, 进行音乐的交流和创作。 这些都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推动音乐课程的发展。

比如, 学校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音乐氛围, 精心选择一首符合自己校园风格的校歌, 由音乐老师教给每一位同学, 在重要的活动中让学生们集体合唱, 课间利用广播、电台、多媒体为大家播放音乐, 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 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另外,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 定期举办一些歌手大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于喜欢音乐创作的学生, 学校聘请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 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

三、结语

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因此, 积极开发和利用初中音乐课程资源, 丰富音乐课堂至关重要。 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管理机制、鼓励老师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除此, 还可以通过建设课外音乐活动小组, 增强师资队伍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具体措施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希望能够对初中音乐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摘要:长期以来,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教材, 教学资源的匮乏是限制初中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获得音乐知识, 必须对初中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具体措施, 希望对音乐教学和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黎婷婷.浅谈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舞台, 2011, 05:195-196.

[2]张大海.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9:27.

[3]高丽.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文学教育 (下) , 2012, 10:134-135.

[4]王雅坤.浅谈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戏剧之家, 2015, 08:218.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1

关键词: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开发;利用

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到今天,已使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才能,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资源,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有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这也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正确地理解课程资源,注重平时的发现、搜集、整理制作、积累和总结,从而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明白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二)主要组成部分:

1.学校资源:如教材、课标、教师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模型、实验室等。

2.媒体资源:网络、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子白板、软件、光盘、信息技术等。

3.家庭资源:家中的书籍报刊、电脑、电视、收音机等。

4.社区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社等。

5.隐形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1.注重日常教学前的备课:在认真解读课标、抓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善用教辅中的建议、拓展、材料库和光盘,并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策略。

2.课堂上依据策略巧用教学模型、挂图、媒体、实验探究手段等资源。

(二)合理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新课程要赋予课堂教学于“生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下进行探究、推导,来获取新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的阅读、探访、调查、查阅、实地考察、饲养、观看等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心开发、制作课件并在集体备课中积累、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媒体资源的最大潜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我认为不很难,只要你有心!

1.如,《昆虫》一节的教学内容就是涵盖了学校资源(备课所用的教材、教参、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教室、黑板等)、学生资源(生活中所见昆虫)、媒体资源(计算机、光盘、课件、视频),还有家庭和社区资源(家里的书刊、电脑、社区内的图书馆、报刊室、学者)等多项资源的整合使用。

2.再如,在《计划生育》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图片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先分析图中的“美”,要求学生在我改动第一笔(妈妈裙子两边再多加四个孩子)后改动图片的其他地方,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表面看,学生凭着生活经验改丑了图片,可在这一“丑化图片”的过程中,突出了“多生差生祸害一生”的主题,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改动图片的欢声笑语中,从情感上认知、认同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巧妙地将学校资源(图片)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隐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整合在了教学程序中,除完成了课内任务外,还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的环保教育成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一片绿叶、一幅图片、一段文字、一个生命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我们挖掘课程资源的灵感,只要你有:一片忠诚上进的心;一份热爱学生的情感;一颗聪灵的头脑;一双独到的慧眼,并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你就会在此方面做得很成功!

参考文献: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略论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2

一、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第一, 开展当代社会调查, 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的发展, 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 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以及在实现自己生活、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包括知识与技能, 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和开发与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等。

第三, 研究学生, 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 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 各种机构, 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 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的效率。

第六, 加强学科外综合, 培养为学生主动性探究学习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七,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八, 进行政治研究性教与学, 使政治教学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特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性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实践者。

第九, 教师要努力优化自身素质的构成, 自觉养成高品位的创新人格体系, 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搞好教育创新。

二、关于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

其一,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它的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因此, 完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仅是学科课程专家的任务, 而且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任务。只有将广大的政治教师动员起来真正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 我们的政治教学质量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其二, 政治课资源的择取应把握好原则性和时效性。始终要坚持“政治性”和唯物辩证法, 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 不能人云亦云。如美国反华势力的言论, 台独分子的政治论说, 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等等,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用批判的政治眼光去洞穿其反动本质, 揭露其真实面目。另外一些娱乐性的政治题材影视作品, 更应认真鉴别, 不能盲目视其为政治课程资源。

其三, 对现代信息, 网络技术的利用不能走入死胡同。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是完全不可能取代教师地位的,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当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人为地复杂化的情况。

其四, 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要指导学生置身于政治研究性学习之中, 这是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中学政治研究性学习往往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研究课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学生活动课, 甚至有的学校消耗了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去盲目地研究力所不能及的课题, 这就走向了极端。

其五, 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只能因地制宜, 决不能凭主观意志盲目地去实施。因为这里存在着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好与条件差的差异。

上一篇:后续换相失败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美学